实数 教学设计

实数 教学设计
实数 教学设计

实数(1)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数学课程标准》看,关于数的内容,第三学段主要学习有理数和实数,它们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有理数和实数,本套教课书安排3章内容,分别是7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7年级下册第6章“实数”和8年级下册第16章“二次根式”。本章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认识实数,对于实数的学习,除本章外,还要在“二次根式”一章中通过研究二次根式的运算,进一步认识实数的运算。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本章之前的数学内容都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讨论的,学习本章之后,将在实数范围内研究问题。虽然本章的内容不多,篇幅不大,但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不仅是后面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学习高中数学中不等式、函数以及解析几何等的大部分知识作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学期又学习了有理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这些都为本课时学习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率提供了知识基础当然,毕竟是一个新的运算,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运算的熟练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节课及下节课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控制上课速度和题目的难度.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数的扩充的必要性.

2.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3.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数学思考:1.经历从有理数逐步扩充到实数,了解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2.从有理数的形式变化和已见过的无理数入手,引入无理数概念。解决问题:1. 通过无理数的引入,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

2.综合以前学过的有理数,进行实数分类练习,掌握实数概念与数轴

的关联。

情感态度:1.从常见数入手,培养学生类比分类能力,并通过数轴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3.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

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无理数概念的探索过程.

2.正确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实数的分类。

难点: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请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45= -53= 427= 4

31= 119= 我们发现:上面的分数都可以写成

或 。

(教师说:反之,任何__有限__小数或_无限循环__小数也都是有理数。对于整数,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小数点后是0的小数。)

【设计意图】:请学生计算并从中感知分数化成小数后的形式特点,从而为后续无理数概念的引入形成对比,为无理数的讲解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2、观察 2,3-,32,33这些平方根和立方根,它们都是__无限不循环_小数, _无限不循环_小数又叫无理数,

【设计意图】:请学生观察最近遇到的数,并注意这类数的形式特点以及其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区别,进而形成无理数的概念则水到渠成。 可再请学生说出几个无理数,如5,

3

π等。 【设计意图】:学生举例加深对无理数的理解。 例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3π,7

22,32,?32.0,327-,16,......131331333.0(每相邻两个1之间的3的个数逐次加1),0。

有理数集合 { …}

无理数集合 { …}

【设计意图】:在概念给出之后,通过例题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本质区别,从而来划分具体的数,提升学生及时分辨的能力。

追问1: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一定是无理数吗?

追问2:“有限循环小数”和“小数部分有规律”是一个意思吗?

【设计意图】:以两个追问进一步加深理解: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应该从它们的定义去辨别,而不能从形式上去分辨。

及时跟踪练习1:

1、下列各数π,7

1-,2)5(-,3.14,2,0 中,有理数的个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在0,0.1001000100001....,3,38,31-,39-中,无理数分别是 。

(过度结论: __有理数__和_无理数__统称为实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板书:实数分类)

(1)按定义从形式上分:

??????????→?整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实数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

有不同的分法。进而感受到数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充。

例2、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π-,-3.1415926,3-,1.732,?3.0,36

25,7,16-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设计意图】:以例题的方式,学生通过互相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无理数和实数的理解。

及时跟踪练习2:

3、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3.1,0.808008000881501-42

π-?,(每相邻两个之间

的的个数逐次加),,,①整数集合 { …}

②负数集合 { …}

③无理数集合 { …}

④分数集合 { …}

实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对有关概念的辨析能力,初步形成对实数整体性的认识。

追问3:“有小数点的数”一定可以看作“分数”吗?

【设计意图】:用再次追问来澄清实数的分类不能只看表象。

(三)新知再探

探究1:

我们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如图:

12- 0 3.6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为接下来的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埋下伏笔。

若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O ′,点O ′表示的数是多少?

可知:无理数π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周长为π的圆在数轴上的动态滚动演示使学生真真切切的但知道无理数π确实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探究2:

给学生统一分发一张边长为一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纸片,并要求大家用直尺在该纸片上画出长度为2的线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以同样的单位长度画一个数轴,等学生画好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图的结果,并用圆规在该数轴上截取2的

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可知:无理数2

(教师说:归纳起来可以发现,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也就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参与发现另一个无理数也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这种方式将课本静态的知识点活动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知识点的呈现更为直观,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3、判断:

(1)实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3)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4)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5)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设计意图】:以解决了问题的形式,使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数形结合的对应关系,并通过问题的解决心存获得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及时跟踪练习3:

5、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有最小的正数

B、没有最大的有理数

C、有绝对值最小的数

D、正分数既是有理数又是实数

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B、两个无理数之和一定是无理数

C、无理数都是带根号的数

D、无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1)我们学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再一次对本课所学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知。

(五)作业布置

教材习题6.3第1、2、6、9题;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巩固内化新学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

6.3 实数

无理数的定义:

实数分类

按定义:

??????????→?整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实数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按正负:

例题解析

七、教学反思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实数分类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在这主要介绍了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有理数和无理数分类;一种是按实数的大小分类.无论采取哪种分类方法,关键是不重不漏。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对概念进行分类的原则:一是要选定一个属性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每次分类不能同时选用两个以上的不同属性作标准;二是不越级进行分类,就是说分类的结果应该是它的邻近的种类概念,而不能越级,如把实数分为整数、分数和无理数,就是越过了“有理数”这一级,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科学分类经常采用二分法,即在每一次分类时,将被分类的所属概念以某一属性为标准,分成且仅分成互不相容的两个矛盾关系的两种概念,并且逐级地这个分下去。二分法不仅是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要领的重要的分类方法,而且也是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方法。

实数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掌握实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运算律、运算性质,引出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运算律、运算性质,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以巩固,适当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建立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在实数范围里也成立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在这种数的扩充中所体现的一致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的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 1、会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会进行实数的加减法运算; 3、会进行实数的近似计算.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在实数中仍适用的这种扩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有理数中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概念 相反数:有理数a的相反数是a -. 绝对值:当a≥0时, a a= ,当a≤0时, a a- = 倒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 2、思考:无理数也有相反数吗?怎么表示?有绝对值吗?怎么表示?有倒数吗?怎么表示? 二、实数的性质:有理数中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等概念对实数仍然适用. 三、练一练 1. 3的相反数是,

π的相反数是 , 5-1的相反数是 . 2. -π的绝对值是 , 3-的绝对值 = , 0的绝对值 = , 总结归纳: 1. a 是一个实数,实数a 的相反数为-a. 2、①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②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③0的绝对值是0. 典例例精析: 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14.-π 2、(1)求 327的相反数, (2)已知3a = ,求a. 实数的运算: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又增加了非负数的开平方运算,任意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进行实数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性质等同样适用. 实数的运算顺序: (1)先算乘方和开方; (2)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3)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典例精析: 例3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0,,a a a ??=??-?000.a a a 当时;当时;当时>=<

实数的运算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② 掌握实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运算律、运算性质,引出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运算律、运算性质,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以巩固,适当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建立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在实数范围里也成立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在这种数的扩充中所体现的一致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的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 ① 会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② 会进行实数的加减法运算; ③ 会进行实数的近似计算.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在实数中仍适用的这种扩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性质运算律: 1、相反数:有理数a 的相反数是a -. 2、绝对值:当a ≥0时,a a =,当a ≤0时,a a -=. 3、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有理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非负数的开平方、任意数的开立方运算,有理数的运算中还有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二、实数的运算: 1.实数的相反数:数a 的相反数是a -. 2.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

绝对值是0. 3、实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非负实数的开方运算,还有任意实数的开立方运算,在进行实数的运算中,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性质也适用. 三、应用: 例1、(1)求364-的绝对值和相反数; (2)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求这个数. 解:(1)因为4643-=-,所以44643=-=--,4)4(643=--=-- (2)因为33,33=-=,所以绝对值为3的数是3或3-. 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2)23(-+; (2)3233+. 分析: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 解:(1)303)2_2(32)23(=+=+=-+; (2)353)23(3233=+=+ 例3、计算: (1)π+5 (精确到01.0) (2)23? (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解:(1)38.5142.3236.25≈+≈+π; (2)45.2414.1732.123≈?≈?. 四、随堂练习: 1、计算: (1)2624-; (2))23(3+; (3)3253+-; (4)23)5 4(198-+--. 2、计算:

第3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学生学会利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0.3是()个十分之一;0.30是()个百分之一;0.123是()个千分之一 二、新课学习 师:在商店里,商品的标价经常写成这样:(课件显示)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 比较0.1m、0.10m和0.100m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1m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

(1个十分之一米,1分米) ②0.10m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 (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m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 (100个千分之一米,是l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l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 结论? (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0.1m=0.10m=0.100m。(板书)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例2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 示? (3个1 10 ,平均分成10份,用3份来表示。) ②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 表示? (30个1 100 ,平均分成100份,用30份表示。)

第2课时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教学目标】 1、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 2、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在实数运算时,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进行计算; 3、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学难点与重点】 1、难点: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2、重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数轴上的点是否都表示有理数?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 1、课件演示课本第175页探究题;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的圆片在自己画好的数轴上实践体会. 2、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坐标是2的点吗?画一画,说说你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练习:学生自己完成课本第178页练习第1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类比在有理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结合数轴,在实数范围内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深入探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吗? 二、比一比 1、问:利用数轴,我们怎样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这个结论在实数范围内也成立。 2、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吗?两个正实数的绝对值较大的值也较大;两个负实数的绝对值大的值反而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里两个数的大小 ,-6;(3)-2,33 (1)2,1.4;(2)5 .1的大小比较; 分析:像例1(1),即可以将2,1.4的大小比较转化为2,96 也可以先求出2的近似值,再通过比较它们近似值(取近似值时,注意精确度要相同)的大小,从而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算一算 问: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 答: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 接着问:有哪些规定吗?

实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 教学重点: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教学难点: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准确地进行实数范围内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 , 3 5- ,478 ,911 ,119 ,59 我们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即 3 3.0= ,30.65-=- , 47 5.8758= ,90.8111= ,11 1.29= ,50.59= 二、新课: 1、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3.14159265π=也是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整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实数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 ,π 是正无理数, ,π-是负无理数。由于非0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 实数也可以这样分类: ???????????????正有理数正实数正无理数实数负有理数负实数负无理数 2、探究 如图所示,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 ′,点O ′的坐标是多少?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这就是说,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当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与有理数一样,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数a 的相反数是a -,这里a 表示任意一个实数。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3、例1 (1)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5,-7,5π-,0,32,π-3 (2) 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求这个数。

第六章实数复习课教案 魏邱乡初级中学中学赵凤杰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 2.内容解析 本章的内容是从典型的实际问题出发,首先介绍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它的符号表示.然后学习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及符号表示,并通过开平方、开立方运算认识了不同于有理数的数-----无理数,使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随着数的扩充,数的运算也有了新的发展,并能在实数范围内进行简单运算.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算术平方根是学习平方根的基础,类比平方根的探究思路和方法,对立方根进行了探究;通过类比有理数及其运算,引入了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以及实数的运算和运算律,体会类比的研究方法和作用.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可以利用数轴将“数”与“形”联系起来,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复习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构建本章知识结构.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负数没有平方根及非负数开平方的意义掌握平方根的定义,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 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关归纳过程,归纳有关平方根,立方根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通过复习本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理解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有关概念,能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明确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平方根和立方根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理数和无理数之间的区别.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够运用乘方与开方是互逆运算及实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实数的简单运算;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能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会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正数开平方会有两个结果感到不习惯,容易将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混淆.对于负数没有平方根,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平方根和立方根虽都是开方运算,但它们的表示方法和性质及运用是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错的地方;无理数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数,其定义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真正理解这个概念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复习课中既要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重新回忆出来,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构,建立起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本章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热身游戏 明七暗七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头脑风暴 议一议思考:平方根和立方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关注:学生对平方根及立方根

《小数的性质》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性质,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能认识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会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在验证大小的过程中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从中感悟和学习一些数学学习中探究的方法。 3.激发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探索新知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0.300 1.8000 500 5.7800.0040102.02060.06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10.83012.000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实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计算。 3.正确运用公式: );0,0(≥≥?=?b a b a b a )0,0(>≥=b a b a b a 。 4.了解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或式子找出它们的共性,进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能用类比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找规律,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敢于探索,大胆猜想,和同学积极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只靠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应培养学生的能力,具备某种能力之后就能应付日新月异的新问题。其中类比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在有理数范围内的法则,类比地学习在实数范围内的有关计算,重要的是培养。 这种类比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轻松完成任务。 【教学重难点】 1.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进行运算。 2.发现规律:);0,0(≥≥?=?b a b a b a )0,0(>≥=b a b a b a ,并能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一)二次根式的理解 (0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说明: 1.被开方数大于0; 2(0a ≥)具有非负数的特性。 3.性质:一般地)0(≥a a 是a 的算术平方根,于是有)0()(2≥=a a a 。 练习: 1.若x 23-有意义,则=x ______; 2.要使二次根式1-x 有意义,字母x 的取值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 .x ≥1; B .x ≤1; C .x>1; D .x<1 3.计算: (1)2)5 3(; (2)2)32(; 答案: 1.2 3≤x ; 2.A ; 3.解: (1)5 3)53(2=; (2)1234)3(2)32(222=?=?=。 (二)师生共析 在有理数范围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运算后所得到的数仍然是有理数。把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在实数范围内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而且正数和零可以进行开平方和开立方运算,负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即:正数和零的平方根是实数,任何一个实数的立方根是实数。 关于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进行实数运算时仍然成立。

6.3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实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 成立,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实数运算时,根据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 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实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实数的分类: 按照定义分类如下: 实数????????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小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分数整数有理数 按照正负分类如下: 实数???? ???????????负无理数负有理数负实数零 负无理数正有理数正实数 2、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自主探索 独立阅读,自习教材. 提出问题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

对值的意义是否完全一样? 总结 (1)、实数的相反数:数a 的相反数是a -。 (2)、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 反数,0的绝对值是0. (3)、实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非 负实数的开方运算,还有任意实数的开立方运算,在进行实数的运算中,交换律、 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性质也适用。 从数系的扩充,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以及实数的运算 的认识与学习。 三、例题精讲,拓展新知 例1: (1)分别写出14.3-6-π,的相反数; (2)指出331,5--分别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3)求364-的绝对值; (4)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求这个数。 解析: (1)因为ππ-=-=14.3)14.3-(6)6(--,,所以14.3-6-π,的相反数分别为π-14.36,。 (2)因为3331)13(,5-)5(--=--=,所以,331,5--分别是13,53-的相 反数。 (3)因为4646433-=-=-,所以44643=-=-。 (4)因为33,33=-=,所以绝对值为3的数是3或3-。 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2)23(-+; (2)3233+。

小数的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和应用过程,体验比较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商店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出示手套和毛巾图,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商店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课件演示) 2.50元、8.00元和我们平时说的2.5元、8元有什么关系呢? 2.5 和2.50都表示2元5角吗?3和 3.00相等吗? 学生猜想它们相等吗?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比较0.1m、0.10m和0.100m的大小。把它们写成一个式子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1分米是1/10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1/100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写成0.100米 板书: 1分米= 10厘米= 100毫米 0.1米= 0.10米= 0.100米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什么地方多(少)0?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 请同桌之间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纸,用你喜欢的颜色分别表示出0.30和0.3。 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论。 问: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看来不仅仅是个特例,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注意: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实数指数幂及运算 课前预习案 【课前自学】 一 、 整数指数 1、正整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1)m n a a = ,(2)()m n a = ,(3)m n a a = ,(4)()m ab = 。 2、对于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规定:0___(0)a a =≠, ____(0,)n a a n N -+=≠∈。 二、 分数指数幂 1.n 次方根的概念 . 2.n 次算术根的概念 . 3.根式的概念 . 4.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1n a = ; m n a = . 5.负分数指数幂运算法则: m n a -= . 6.有理指数幂运算法则:(设a>0,b>0,,αβ是任意有理数) a a αβ= ;()a αβ= ;()a b α= 自学检测(C 级) =-0)1(______ ; =-3)x 2(_______; 3)2 1(--=_______ ; =-223 )y x (_____ 课内探究案 例:化简下列各式 (1 (2;

(3))0(322>a a a a ; (4)232520432()()()a b a b a b --?÷; (5)12 2 31111362515()()46x y x y x y ----- (6)111222m m m m --+++. 当堂检测: 1. (C 级)化简44)a 1(a -+的结果是( ) A. 1 B. 2a-1 C. 1或2a-1 D. 0 2.(C 级) 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下列各式: 32x =_________;31a =_________;43)(b a +=_________; 322n m +=_________;32y x =_________. 3. (C 级) 计算: 21)4964(- =________ 3227=________;________= 41 10000; 课后拓展案 1.(C 级)计算: (1) 21 6531 -÷a a a (2) )32(431313132----÷ b a b a (3) (4). 643 3)1258(b a 2. (C 级)计算:(1)3163)278(--b a ; (2)632x x x x (3)22 121)(b a -; (4)302 32)()32()2(--?÷a b a b a b . 3.(B 级)k 2)1k 2()1k 2(222---+-+-等于( )

小数的性质优秀教学设 计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篇一:小数的性质优质课教案 9号优质课教案 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题。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 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5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实数的运算 一、目标: 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性质和顺序并能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实数运算;会利用平方根意义化简根式. 二、 重点、难点: 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及用实数的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预学 1.复习 实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及顺序. 2.讨论 232,323,232?++以上算式有什么特征?计算的结果是什么? 学习单 1.不用计算器,计算: ;646362)1(-+ ;522225)2(÷?÷ ;)5 25(5) 3(- ;125)13()5)(4(322+-

2.不用计算器,计算: (1))63)(63(-+; (2)2 )223(+; (3);)32()2(2 3?+ (4) ;)10()4 1 (22+-- (5)205)1 31(1?+--; (6) 02)12()23(-+-; (7) 22)15()15(--+ (8)2 222)5()3()3()6(-----+;

实数的运算巩固练习 班级 姓名 评价 1、不用计算器,计算:(5.5分?16=88分) (1)22272523--+ (2)32 5 341345323++- (3)1523356?- (4)3102310÷÷? (5)( )1515265÷-? (6)()( ) 2 2 5210?+ (7)( ) 2 12+ (8) ( )( ) 2 2 1313-- + (9)36001.010*******++-- (10)33233410101010---+-

(11)5353 ???? ? ?? (12)( ) () 322122 ++- (13)40×10 (14)5125÷ (15)()( ) 2 2 315315+- (16) ()( ) 2 5252-+- 2、如图,在一个边长为()232+的正方形内部,挖去一个长为( )15+,宽为 ( ) 15-的长方形,求剩 余部分的面积。(10分) 3、请你思考下列计算过程,因为,121112=所以11121=;因为,123211112 =所以11112321=, 由此猜想:____________76543211234567898=(2分)

实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率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复习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 3.简化运算能正确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进一步认识近似数与有效数学的概念。 4.了解电子计算器使用基本过程。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和顺序。 教学难点:用计算器将实数按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想飞出地球,遨游太空吗?这是长期以来人类的一种理想,可是地球的吸引力毕竟是太大了,飞机飞得再快也得回到地面,只有当物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克服地球引力,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计算公式是:gR V =(千米/秒),其中0098.0=g 千米/秒2是重力加速度。R=6370千米。是地球半径。请你用计算器求出第一宇宙速度,看看有多大? 生:9.763700098.0≈?=V (千米/秒)。 师:可见计算器对实数的运算既快又准,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学习实数的运算。 一、练一练: (1) 由学生写出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五条运算律。 (,()(),,()(),()a b b a a b c a b c ab ba a bc ab c m a b ma mb +=+++=++==+=+) 师: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后,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2) 计算:=81__ ; =?-3625__ ; =94__ (3) 利用计算器计算: =2___ (精确到0.01) =3___ (保留3个有效数字) =5___ (精确到万分位) =?45___ (精确到0.01) =?76___ (保留2个有效数字) 生:981= ; 303625-=?-; 3294= 41.12≈;73.13≈;236.25≈;47.445≈?;5.676≈?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设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化简和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教学难点: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三年级时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创设故事情景引发学生猜想、思考,再根据形象直观的课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来,最后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雪糕标价

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找等量关系。 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 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 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二)、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板书如下:0.1米=0.100米=0.1000米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3、我们来比较一下0.1米与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出示投影】

2019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二(实数的运算)鲁教版章节第一章课题实数的运算 课型复习课教法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1.理解乘方、幂的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委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2.复习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正确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3.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重点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混合运算,绝对值、非负数的有关应用。 教学难点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混合运算,绝对值、非负数的有关应用。 教学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 有理数加、减、乘、除、幂及其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的符号,并把__________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并用 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____。 ③一个数同0相加,__________________。 (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____________。 (3)有理数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_____,异号_____,并把_________。任何数同0相乘, 都得________。 ②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____________决定。当______________, 积为负,当_____________,积为正。 ③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__________.

(4)有理数除法法则: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作除数。 ②两数相除,同号_____,异号_____,并把_________。 0除以任何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都得0 (5)幂的运算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________; 负数的__________是负数, 负数的__________是正数 (6)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先算________,再算__________,最后算___________。 如果有括号,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数的运算顺序:在同一个算式里,先 、 ,然后 ,最后 .有括号时,先算 里面,再算括号外。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按顺序进行。 3.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 (2)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 (3)乘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 (4)乘法结合律:____________。 (5)乘法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数的大小比较 (1)差值比较法: 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 b (2)商值比较法: 若a b 、为两正数,则a b >1a ?>b ;1;a a b b =?=a b <1a ?<b (3)绝对值比较法: 若a b 、为两负数,则a >b a ?<b a b a b a =?=;;<b a ?>b (4)两数平方法:如155137++与 5.三个重要的非负数: (二):【课前练习】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m|与—m 互为相反数 B .2121+-与互为倒数

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3.1 指数与指数函数
3.1.1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一) 【学习要求】 1.了解根式与方根的概念及关系; 2.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3.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能运用性质进行化简计算. 【学法指导】 通过类比、归纳,感知根式概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认清根式与绝对值的联系,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了解由特殊到一般 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1.相同因数相乘
记作 an,an 叫做 a 的 n 次幂 ,a 叫做幂的 底数 ,n 叫做幂的 指数
2.正整指数幂的性质:(1)am·an=am+n;
(2)(am)n=am·n;(3)aamn =am-n (m>n,a≠0);
(4)(ab)m=ambm.
3.如果存在实数 x,使得 xn=a (a∈R,n>1,n∈N+),则 x 叫做 a 的 n 次方根 求 a 的 n 次方根,叫做把 a 开 n 次方,称作
开方 运算.正数 a 的正 n 次方根叫做 a 的 n 次 算术根 当n a有意义的时候,n a叫做 根式 ,n 叫做根指数.当 n 为
奇数时,正数的 n 次方根是一个 正数 ,负数的 n 次方根是一个 负数 ,此时 a 的 n 次实数方根只有一个,记为n a;当 n
为偶数时,正数的 n 次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
相反数 ,它们可以合并写成
n ±a
(a>0)形式.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问题情境] 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那么有没有四次方根、五次方根、…、n 次方根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就是本节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探究点一 整数指数及其运算
问题 1 整数指数幂 an (n∈N+)的意义是什么?an、a、n 分别叫做什么?
答: an (n∈N+)的意义为:an =,an 叫做 a 的 n 次幂,a 叫做幂的底数,n 叫做幂的指数.
问题 2 正整指数幂有哪些运算法则? 答: (1)am·an=am+n;
(2)(am)n=am·n;
(3)aamn=am-n (m>n,a≠0);
(4)(a·b)m=am·bm.
问题 3 零和负整指数幂是如何规定的?
答: 规定:a0=1 (a≠0);00 无意义;a-n=a1n (a≠0,n∈N+).
例 1 计算下列各式,并把结果化为只含正整指数幂的形式(式子中的 a,b≠0).
a-3b-2 -3a2b-1
(1)
9a-2b-3
;
(2)
a+b a-b
-3 -2
a-b a+b
403(a+b≠0,a-b≠0).

a-3b-2 -3a2b-1
(1)
9a-2b-3
=-3a-39+2b-2-1a2b3=-13a-1+2b-3+3=-13a;
(2)
a+b a-b
-3 -2
a-b a+b
403=[(a+b)-3(a-b)4(a-b)2]3=(a+b)-9(a-b)18.
小结: 当我们规定了 a0=1 (a≠0);00 无意义;a-n=a1n
(a≠0,n∈N+)后,就把正整指数幂推广到整数指数幂,并且正整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对整数指数幂仍然成立.
跟踪训练 1 化简下列各式:
(1)80=______;(-8)0=______;(a-b)0=____(a≠b);
(2)10-3=______;-21-6=______.
答案: (1)1 1 1
(2)0.001 64
探究点二 根式的概念与性质
问题 1 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立方根呢?

3.4 实数的运算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 2.会进行简单的实数四则运算,进一步认识近似数与有效数学的概念。 3.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重点: 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和顺序。 难点: 用计算器将实数按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飞出地球,遨游太空吗?这是长期以来人类的一种理想,可是地球的吸引力毕竟是太大了,飞机飞得再快也得回到地面,只有当物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克服地球引力,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计算公式是:gR V = (千米/秒),其中0098.0=g 千米/秒2是重力加速度。R=6370千米。是地球半径。请你用计算器求出第 一宇宙速度,看看有多大? 生:9.763700098.0≈?=V (千米/秒)。 师:可见计算器对实数的运算既快又准,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学习实数的运算。 练一练: (1)由学生写出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五条运算律。 (,()(),,()(),()a b b a a b c a b c ab ba a bc ab c m a b ma mb +=+++=++==+=+) 师: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后,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2) 计算:=81__ ; =?-3625__ ; =9 4__ (3) 利用计算器计算: =2___ (精确到0.01) =3___ (保留3个有效数字) =5___ (精确到万分位) =?45___ (精确到0.01)

=?76___ (保留2个有效数字) 生:981= ; 303625-=?-; 3 294= 41.12≈;73.13≈;236.25≈;47.445≈?;5.676≈? (4)计算: ①2333127184?? ? ??---+-; ② 2122821?-÷+- (由学生板演):① 原式=9 2913122=-+- ② 原式=1222212=?-+- 通过以上的练一练,师引导,由学生归纳实数的运算法则: 实数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遇到有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例题讲解: 例1 计算 10 5 252465 245232=?-?++=?-+?+?=解:原式 例2 用计算器计算:① 378- (精确到0.001) ② )34(23+?-π (精确到0.01) 生:先练习,再同桌交流计算结果。 师:写出解题的规范化: ① 按键顺序: 8 - 3 7 = 915495942.0 ∴ 915495942.0983≈- ② 04.2039323654.23283)34(23-≈-=?--=+?-ππ 例3 俗话说,登高望远。从理论上说,当人站在距地面h 千米高处时,能看到的最远距离约为h d ?=112 ,上海金茂大厦观光厅高340米,人在观光厅里最多能看多远?(精确到5 24)5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