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第十三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普洱学院13级历史30班的杨雨波。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它选自中华书局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三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和三大资产阶级革命,所以本课既与前面几课一脉相承,共同讲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拓展、以至基本形成,使之形成一个体系,又为下一课《资本主义殖民掠夺与扩张》作铺垫。所以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等基本事实,掌握工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工业革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

2.思考和讨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的原因。

3.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确定依据:本单元的重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而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所以确定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为本课重点。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突破重点。

2.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主体参与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法

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学生自己完成导学案中的填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自学能力

「导入新课」:投影打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展示蒸汽机、蒸汽机车等图片,让学生比较其与现代工业动力与交通动力的不同,从而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以图片方式导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带着比较来学习本课。

学习新课: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

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识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等基本史实。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电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发展。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你知道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电的应用 1.教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

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2.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讲授电力发明、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本课积累感性认识,并提问:电力作为一种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让学生阅读第19页的“人物扫描”,了解发明大王爱迪生。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讲故事活动。“谈谈你所知道的爱迪生”,让学生尽己所知,畅谈爱迪生的感人事迹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教师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多媒体出示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第22页“知识拓展”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汽车材料以及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提问: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有哪些优越性?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师生归纳:汽车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 3.让学生阅读第20页的“相关史事”的内容,观察“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让学生思考:飞机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师生共同归纳。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教师介绍科学家诺贝尔及其贡献。 2.师生归纳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同学们更应当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争取为社会多作贡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说课讲稿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世界近代史,讲述了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自此进入电气时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行列,其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科学文化蓬勃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围绕上述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园家的社会变化》、《近代科学与文化》三课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初步学会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内容和目标的任务,为此,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准备、板书设计等全方面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部编版)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第2课。本课主要讲了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本课由“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社会问题”三部分构成。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社会问题等史实,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优质课教案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以及人们对东方“遍地”黄金的渴求,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首先开始海上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在这之后欧洲的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和法国加入了这一探险行列,纷纷踏上了海外探险的道路,这一个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而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

逐步发展,进行海洋探险的国家对新发现的大陆和其他大陆进行了殖民扩张,其中英国最为显著,该国先是抢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位置,之后又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先后在与荷兰、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虽已经是世界的霸主了,但英国人仍然没有满足要发展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工业革命概念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它是一场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它首先是生产力内部的革命,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标导学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 阅读教材,简述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最全版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Tongbingjie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第三课,主要讲述的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进程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力量,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因此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本章的中心环节。 (过渡句)在明确了本课的重要地位后,接下来就要确立教学目标了。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也是上好课的前提。我将紧密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并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以及获取、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理解;通过谈话法教学,与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将学生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发明创造的成果被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上,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过渡句)在明确了教学三维目标之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向学生讲解清楚工业革命到底对人类文明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4、重难点分析 重点:工业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学情 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学习过,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不陌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便于合作探究问题。当然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引导。 四、说过程 根据逻辑顺序可以将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原因或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本课的教学过程将围绕这四个模块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导入, 导入: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胆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变革呢?学生会回答是工业革命,教师进一步追问什么是革命?这是一种解题导入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审清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作了心理铺垫。学生对人民起义、改朝换代等政治角度的革命印象深刻,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这里教师可以指出导致人们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巨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电的应用 ,爱迪生的发明,内燃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教师组织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配一段解说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 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电灯) 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电话) 一只箱子方又长,两条辫子竖顶上,接上电线跑得欢,接送乘客忙又忙。(电车) 这些谜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与电有关) 同学们还能说出在生活中与电有关的哪些器物?(电视、冰箱、电梯、空调、电饭锅、电熨斗、电脑、电热水器等等) 同学们列出这么多电器,可见“电”这种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发电机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科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特科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提示:(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大部分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知识。因此,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和科学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第二次工业革命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第二次工业革命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篇《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 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

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 (2)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 1、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在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活动情境,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 采用的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阶梯设疑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2、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最终确立。 3、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第三课,主要讲述的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进程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力量,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因此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本章的中心环节。 (过渡句)在明确了本课的重要地位后,接下来就要确立教学目标了。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也是上好课的前提。我将紧密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并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学情 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学习过,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不陌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便于合作探究问题。当然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以及获取、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理解;通过谈话法教学,与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将学生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发明创造的成果被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上,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过渡句)在明确了教学三维目标之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向学生讲解清楚工业革命到底对人类文明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4、重难点分析 重点:工业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四、说过程 根据逻辑顺序可以将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原因或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本课的教学过程将围绕这四个模块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导入, 导入: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胆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变革呢?学生会回答是工业革命,教师进一步追问什么是革命?这是一种解题导入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审清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作了心理铺垫。学生对人民起义、改朝换代等政治角度的革命印象深刻,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这里教师可以指出导致人们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巨变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 您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我将会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三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上承第五课《开辟新航路》和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结果;下启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在本单元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共有三大子目,子目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子目二:从工场到工厂;子目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教材中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主要成果及其影响,其中重点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是并不明显,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突出其逻辑思路。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一(3)班的学生。我将从知识层次,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这三方面对该班学生进行分析。 在知识层次方面,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为广州示范性高中,同学们的知识水平较高。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在初中有一定的涉及,同学们在初中时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自主掌握部分基础知识。 从认知水平来看,高一学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工业化对我们的影响,对工业化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由于高一学生想问题仍比较的片面,对工业化以及工业革命的看法可能不够客观,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 性格特点方面,本班同学思想较为开放与活跃,课上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 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 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2)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 1、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在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活动情境,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采用的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阶梯设疑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学生学习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2、主要依据 (1)学情分析: A、现有知识基础: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对主要人物及重大发明和事件起因、影响有所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细读课文,完成学案配套练习,编写教材提纲,掌握知识体系,总之,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外,我校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较为突出。 B、学生心理特征: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但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改进。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三课内容。处于本单元的中间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从18世界60年代开始到1840年结束,标志性发明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带领人们进入“蒸汽时代”,此后,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有重要意义。2、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 (2)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3)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3、学习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推进作用。 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说学情 只有了解了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初中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再加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运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2、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通过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采用复习式导入。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刘晓艳 一、说教材 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上作用非常重要。纵向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文明扩展;横向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全球化进一步扩展。所以学好本课能起到三点作用:一是使学生建立全球史观;二是增进理解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是能明确科技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 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第1课时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含义、背景和成就。 2.过程与方法:授课过程主要分课前、课中和课后,着力点主要在课前的师生准备上。首先教师研读大 纲确定使力点,采用比较中美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差距的方法使学生明确“科技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任务,精心指导预习;第三,制定几种预案,以确保对 课堂生成性问题有效掌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激励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并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说教法 本课的设计总思路是以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线,学生展示、质疑和释疑为中心,比较法贯穿始终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基础弱,涉猎的知识有限而又自信心不足的学情,本次公开课仅在基础知识层面展开合作探究,但能力要求却不低:使学生学会如何搜集、整合资料,

提炼有效信息;如何动手制作并播放课件;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运用比较法找出 知识比较点。 四、说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播放《大国崛起》之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剪辑。 提问:从这段视频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此导入新课。 2.学生展示环节:大概在10——15分钟内,给2或3个小组展示他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教师视实际给 以及时点评。 3.建构知识体系: 其一,运用比较法,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点。具体知识结构: 一、含义 二、背景 (一)前提 (二)条件 三、成就 (一)电力的广泛应用 (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三)石油、化学工业建立 (四)以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的进步 其二,围绕课堂生成的重点、难点,师生互动质疑释疑,完成教学任务。 预设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预设难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合作探究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创设情境:在1911年的某一天,有一位英国曼彻斯特商人查尔斯,他要取道法国赴美国洽谈生意,他打电话给美国的朋友预约好到达的时间,然后穿上时髦的涤纶面料做的衣服,坐电车到码头,乘汽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当他达到法国时,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灯火通明。第二天,他便搭乘飞机匆匆赶往美国华盛顿,到达机场时,他多年的朋友威廉热情地从一辆汽车中迎了出来,把他接到家中,吃过晚餐后,威廉热情地邀请查尔斯去看电影。闲聊中,查尔斯告诉威廉,他这次洽谈的是一笔塑料制品和化肥及电脑配件生意。如果谈成就马上给自己的合伙人发短信报喜,并准备用远洋轮船将货物运回曼彻斯特。 让我们穿过时空去看一看英国商人查尔斯先生的生活,请同学们判断哪些行为可能是真实的?哪些不可能?为什么?比一比哪个同学发现多?以此来抓住重点,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合作探究2: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美两国社会状况 学生分组展示所搜集的资料阐述中美两国的差距。

《优质教案》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1.知道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旅行者号”机车的史实,理解蒸汽机的改进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了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史实,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2.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培养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点 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的“威力”何在?让我们掀开这历史重要的一页——《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教师:17世纪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那么工业革命的进

行还需要什么条件? 史料1 如图。 教师: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 教师归纳: 史料2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教师: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海外市场的扩大。 教师: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先改进技术的是哪一生产部门?其中提高织布速度的发明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 本课是川教版九年级世界近代史第二学习主题的第一课,在整个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由于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大推动作用,所以本课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工业革命开始的国家、时间以及一系列发明,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以及重大影响。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机器发明和改进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构建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但综合分析与辩证思维能力有所欠缺。认知心理特点:有很强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展示自我的愿望比较强烈,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 三、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结合学生特点,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法、场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导学法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法: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图表法、对比法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初中历史说课稿蒸汽时代

初中历史说课稿蒸汽时代 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步入近代,主要学习欧洲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本课的主题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在世界历史中地位很重要。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欧洲确立下来,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等,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2.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通过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理由: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生产中关键的动力问题,是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的发明成果。“如果没有蒸汽机,就不会有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大规模的工业扩展。”它的发明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者一一线工人、技师为主,瓦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不是偶然的,而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探索的结晶。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中地位很重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理由: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时限至少有一个世纪。就某一个国家而言,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发生。初中生因其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对这一概念难以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通过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学习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们的贡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学习爱迪生、诺贝尔等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源领域的巨变和电器的发明。 【教学难点】 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热食物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用电。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

(一)电的应用 1.教师讲解:电的发现的背景:(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是什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谁? 学生回答: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领域。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3.教师提问: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历了哪些过程? 学生回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教师总结: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电能一经问世就投入在生产领域,推动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 4.教师提问:在电力应用方面,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是谁?(展示图片) 学生1回答: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学生2回答: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 学生3回答:在电器发明方面,美国爱迪生在1879年制成耐用碳丝灯泡,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被誉为“发明大王”。 教师补充: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