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理论word版

跨国公司理论word版
跨国公司理论word版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包容了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三个要素变量,以三个要素的组合情况判断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条件,同样也是跨国公司进行FDI的理性动因。

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的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内部化优势,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能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交易转移给其他企业获得更多利益。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邓宁把市场失效分为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易性失效两类,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交易渠道不畅或有关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失效。

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二是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

三是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

四是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贡献与不足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不足,他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批评声音主要有五个:折衷范式是各种变量的简单罗列,各要素之间存在自相关,还能分析纯围观的经济活动;静态分析,不具有战略意义,只适合发达国家而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说是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理论之大成,但它毕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拓展:投资发展路径(投资发展循环理论)

第一阶段:国家地发展,企业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第二阶段,随着政府优惠政策出台和经济发展改善,本地企业积累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第三阶段:外资流入继续,企业OI优势增加,资本流出增加

第四阶段:资源禀赋和政策优惠在区位优势中的重要性下降,企业向国外更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专业

联盟资本主义时代重新理解OLI范式:

市场特点:公平竞争资本主义;科层资本主义(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理论——结构性市场失灵和自然的市场失灵);

联盟资本主义是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网络成员既没有完全独立的市场契约,也没有相互控制的垂直权威,而是通过中间产品交易契约发生联系,构成交易契约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相互承诺,相互信任和共同发展。联盟资本主义的独特之处是可以改善结构性市场失灵,采用非正式组织进行合作,获得所需的资源、信息和技术等)折衷范式在联盟资本主义时代的拓展:对要素内容进行了补充。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应考虑来自企业之间互动关系和交易成本收益;区位优势变量应重点考虑不可移动资产的区域专有性等因素;内部化优势应包括来自企业网络治理结构的影响。

折衷范式的文化敏感性:

1、文化对MNC行为的关系:文化与国家制度体系的相互作用;母国文化对MNC行为的作用;MNC行为对东道国文化的作用

2、折衷范式的文化敏感性分析

(1)所有权优势与文化:所有权优势有两个来源,专有资产优势和协调优势。放到国家文化背景中继续拧比较也可以看到源自同一国家的所有权优势具有共性,比如日本和德国的精密仪器等。

(2)文化差异与内部化优势:一般而言,文化距离越近,越容易进行沟通,协调成本越低,内部化优势越大

(3)文化距离和区位优势:一些能够影响交易费用的区位变量,如商业习惯,谈判程序,政府腐败程度,违约惩罚,合作忠态度,履约情况等几乎都能体现文化差异。

折衷范式评价

1、OLI框架的开放性:实现了区域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兼容,把有关国际生产的大部分理论都涵盖进去。就解释层面看,涉及了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次,能够解释不同层面的国际商务活动。

2、折衷范式:描述性兼具规范性。

3、折衷范式存在外延的可能性。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国际商务环境和复杂的跨国经营行为面前,仍存在外延的可能性。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市场运作需要交易成本,而节约交易成本正式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当市场在组织生产者个人生产和销售一定量产品时支付的成本高于企业完成同样工作所花费的成本时,企业就出现了。企业的规模由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与外部市场交易费用的对比来决定。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

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

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

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多国公司。

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于四个因素:

1、产业特定因素,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

2、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

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4、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多阶段生产的特点,那么就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除外部市场供需间的剧烈变动,于是为了克服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性,就可能出现市场内部化。市场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

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

内部化理论认为:

1、外部市场机制失败,这主要是同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信息、商誉等)的性质和买方不确定性有关。买方不确定性是指买方对技术不了解,卖方对产品保密,不愿透露技术内容,因此跨国公司愿意纵向一体化。横向和纵向都愿意向国外投资。

2、交易成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司无法控制全部因素。如果实现市场内部化,即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3、市场内部化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国际直接投资倾向于高技术产业,强调管理能力,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保证跨国公司经验优势,都是为了实现上述各方面要求。

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

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而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从产品或生产要素等某个侧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此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论。因而有助于对跨国公司的成因及其对外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理解。

内部化理论的分析

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如果将企业拥有的半成品、工艺技术、营销诀窍、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就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只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较大的范围内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形成自己的一体化空间和内部交换体系,把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内部市场交易,才能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效率与外部市场的矛盾。这是因为内部化交易会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化,在内部市场里,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与定价都有准确的认识,信息、知识和技术也可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减少

贸易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内部化理论认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

(1)垄断购买者的存在,使议价交易难以进行;

(2)缺乏远期的套期市场,以避免企业发展的风险;

(3)不存在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而实行差别定价的中间产品市场;

(4)信息不灵;

(5)政府的干预等。

为了减少这些市场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使企业拥有的优势和生产的中间产品有理想的收益,企业一般都会投资于海外。

VS VS ????????????????????????????

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生产的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交易费用视角内部化理论:市场交易职能替代和企业职能变换(分工)

结构性不完善跨国公司与国际市场不完善自然的市场不完全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制度(市场企业)与组织方法(价格科层)价格与科层的成本收益分析 内部化理论在战略层面的拓展:

VS VS ????????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生产的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内部化理论:市场交易职能替代和企业职能变换(分工)

结构性不完善:企业拥有具有垄断地位的技术等跨国公司与国际市场不完善自然的市场不完全:中间产品市场失灵制度(市场企业)与组织方法(价格科层)交易费用视角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价格与科层的成本收益分析最优科层论:企业的内部化行为在收益等于组织

规模扩大造成的协调成本为止分析VS VS VS VS ??????????????????????????????

框架:以“市场失灵”和“科层”为着眼点,分析科层的优势和缺点交易费用,非股权合作与跨国公司网络体系知识与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好)许可经营(不好)国外生产商誉:特许经营国外生产(取决于监督他人执行规则及检查破坏商誉行为的难易程度)内部化理论运用进入模式原材料和半成品:现货购买长期合约国外生产:取决于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比较

分VS VS ??????????????????

销:国外分销商销售子公司:取决于分销资产的专用性,分销商的服务质量金融资本:贷款股权扩张:国际借贷的交易成本,金融资本股权扩张,内部化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最。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例如,拥有1亿元货币金的企业几乎可能涉足任何产业,但它一旦将这1亿元资金用来购买了化工设备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从事特定的化工生产。尽管如此,企业仍然热衷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的开发增加了资源的专用性,有可能提高产出效率及资源的价值。如果决策得当,上面那家只能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也许会从化工生产中赚回2个亿。

一般说来,企业决策具有以下特点:

①不确定性,即决策者对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等外部环境不可能完全清楚,对竞争者的竞争行为、消费者的偏好把握不可能绝对准确;

②复杂性,即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性,竞争者之间基于对外部环境的不同感受而发生的互相作用具有复杂性;

③组织内部冲突,即决策制定者、执行者、相关利益者在目标上并不一致,各人都将从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出发影响决策行为。这些特点决定了任何决策都具有较大范围的自由裁量,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企业拥有的资源将会因为企业复杂的经历及难于计数的小决策的作用表现出巨大差异,企业一旦陷入偏差,就可能走入越来越难于纠正的境地。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企业获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经济租金的原因。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资源应当具备以下5个条件:①有价值;

②稀缺;③不能完全被仿制;④其他资源无法替代;⑤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为企业所取得。真正作为企业优势源泉是以下3个条件:①有价值;②不能完全被仿制;③具有自我发展。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们认为至少有3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

(1)因果关系含糊。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日常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企业的租金是企业所有活动的综合结果,即使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很难说出各项活动与企业租金的关系,劣势企业更是不知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什么。并且,劣势企业对优势企业的观察是有成本的,劣势企业观察得越全面、越仔细,观察成本就越高,劣势企业即使能够通过模仿获得少量租金,也可能被观察成本所抵消。

(2)路径依赖性。企业可能因为远见或者偶然拥有某种资源,占据某种优势,但这种资源或优势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也没有人去模仿。后来环境发生变化,形势日渐明朗,资源或优势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拥有那种资源或优势的企业则可稳定地获得租金。

(3)模仿成本。企业的模仿行为存在成本,模仿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如果企业的模仿行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使优势资源丧失价值,使企业的模仿行为毫无意义。在这样一种威慑下,很多企业选择放弃模仿。即使模仿时间较短,优势资源不会丧失价值,企业的模仿行为也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且资金的消耗量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模仿行为带来的收益不足于补偿成本,企业也不会选择模仿行为。

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育、获取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由于资源基础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企业决策总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资源基础理论不可能给企业提供一套获取特殊资源的具体操作方法,仅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具体来说,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企业独特的优势资源。

(1)组织学习。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几乎毫不例外地把企业特殊的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由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每一个员工知识和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

(2)知识管理。知识只有被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掌握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知识最终只有通过员工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知识,需要不断地对员工创造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需要将特定的知识传递给特定工作岗位的人,企业处置知识的效率和速度将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对知识微观活动过程进行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取特殊的资源,增强竞争优势。

(3)建立外部网络。对于弱势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他们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大、效果差的事情,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要便捷得多。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还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培养。

[编辑]

资源基础理论的缺陷

资源基础理论同样存在着必然的缺陷。

首先,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而对企业外部重视不够,因而由此产生的企业战略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其次,对企业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模仿资源的确定过于模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这种战略资源也极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模仿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跨国公司答案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A卷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1分),并且改企业拥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企业的实体之间分享资源、信息并 分担责任(1分)。 2、买方垄断价格:指低于商品的国际价值的价格(1分),跨国公司从发展中国家采购的 初级产品的价格,就是买方垄断价格(1分)。 3、跨国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1分),这种关系是一种外部合伙关系(1分)。 4、国外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在国外创办一个永久性企业的投资行为(1分),其典型形式是新建公司或兼并收购其他现有公 司(1分)。 5、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1分),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和子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 交易活动(1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跨国公司”在英语中的表述是什么?(D) A、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B、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C、Global Enterprises D、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2、跨国公司的法律形式有哪四类?(C) A、总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 B、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 C、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避税地公司 D、总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避税地公司 3、跨国公司的收购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吸收兼并,另一种是(A) A、创新合并 B、换股收购 C、公开收购 D、杠杆收购 4、跨国公司产品策略根据国内/国外开发、国内/国外生产和国内/国外市场来划分,一共 有多少个产品策略的基本形态? (C) A.4个B、6个C、8个D、9个 5、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在公司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采用的是什么样 的营销策略?(A) A、无差异营销策略 B、差异性营销策略 C、专业化营销策略 D、集中性营销策略 6、下列关于国外证券投资特征的命题中错误的是(B) A、证券收益可分为固定收益和变动收益 B、证券的风险性和收益性成反比 C、证券市场越成熟,证券的流通性越强 D、证券的价格可分为市场价格和票面价格 7、跨国公司为了加强某地的投资,而往往必须放弃另外其他地区投资的撤资策略是(B ) A、主动撤资B、进攻性撤资C、有计划地撤资D、被动撤资 8、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我们通常说到的“绿地投资”(Green Field)指的是( D ) A、吸收兼并 B、创新合并 C、公开收购 D、新建工厂 9、根据转移定价理论,在“三地模型”中,税率均高的两个国家为了逃避所得税,需引进

跨国公司概论练习题_百度文库

跨国公司概论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在跨国公司结构性定义标准的所有权问题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跨国公司通常包括所有权属于私人的、或其他实体。 ( 2、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缓慢的原因只是战争的破坏。 ( 4、跨国公司定义的营业实绩标准目前并无统一的规定。 ( 5、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跨国证券投资。 ( 6、按公司的经营结构对跨国公司进行分类,可分为横向型、垂直型及综合型。( 7、以民族为中心的跨国公司注重利用东道国资源,以众多子公司的利益为主。( 8、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应当是一个以变革为实质内容的概念。 ( 9、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管理越来越重视对全球战略经营方式的调查研究。 ( 10、按偏离战略起点的程度可以把全球战略划分为退却型、稳定型和防御型。( 1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目标与对策是融为一体的,缺一不可。 ( 12、全球战略执行是指贯彻和实施已选定的战略所进行的活动。 ( 13、战略控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实际经营成果与战略评价标准进行对比, 发现差距, 找出原因,并进行纠正的过程。 (

14、国际部的设立是 20世纪 60年代初, 以英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扩大国外业务的一种模式。 ( 15、国际部的设立,容易激发整个公司潜在的管理才能的发挥。 ( 16、全球性地区结构的组织形式,易于促进地区间的技术协作。 ( 17、全球性职能结构强调集中控制,不容易出现人员重叠的现象。 ( 18、全球性产品结构增强了有国外业务知识和专长人员的职责。 ( 19、跨国公司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应付复杂的国际业务环境。 ( 20、财务管理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的关键。 ( 21、跨国公司财务决策权的设置往往是单一的。 ( 22、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财务组织结构形态不同。 ( 23、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提供贷款,只能采用货币形态。 ( 24、母公司投资购买子公司的有价证券的资金一般来源于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和折旧基金。 ( 25、母公司或子公司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这是跨国公司传统的集资方式。 ( 26、跨国公司借款的主要形式是以债券筹集中长期资金。 ( 27、所有的跨国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实行现金集中管理。 ( 28、现金集中地通常在主要的金融中心或国际避税地。 ( 29、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特点是跨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管理。 ( 30、海外子公司经理主要来源于母国及东道国。 ( 31、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经理的激励主要考虑的是物质激励。 (

第三章 跨国公司

第三章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战略 第一节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的战略类型 一、珀尔马特的EPRG架构 1969年,珀尔马特(Perlmutter)首创EPRG体系。 该体系将企业的国际营销战略分为四类, 即:E (Ethnocentrism)——本国中心主义; P (Polycentricism)——多中心主义:R(Regiocentrism)——地区中心主义; G(Geocentrism)——全球中心主义。 (1)母国导向战略 以母国或母公司的利益与文化价值标准作为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二)东道国导向战略 战略重心在于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环境,更注重东道国的反应。(三)区域导向战略 战略重心是兼顾区域内同系子公司的一体化以及各个东道国的反应,尽可能在区域内各子公司的利益与东道国利益之间取得妥协与平衡。 (四)全球导向战略 全球导向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 二、BG(Bartlett 与Ghoshal)和希尔的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一)BG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1、多国组织(Multinational)。 管理程序靠非正式的私人协调及简单的财务控制系统,主要的管理心态是视世界据点为一连串位于不同国家的独立事业。 2、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这种组织更需要仰赖母公司的新产品、管理程序及各种观念,母公司大量运用正式制度与控制来加强总部与分支机构间的联系。 3、全球组织(Global)。该类组织实施资产、资源和责任中央集权化,海外分支机构的角色只限于销售和服务,也可能在当地设装配工厂。

4、跨国组织(Transnational)。 追求效率不是目的,而是全球竞争手段。 跨国组织的做法是将总部和各国子公司的资源放在一起,然后才开发出一套世界性的战略规划。 (二)希尔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1、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国际战略就是提供给所有国家的顾客以标准化的产品。海外子公司仅对授权产品作些许修正,以符合当地的偏好和需求。 2、多国本土化战略 (1)含义 多国本土化战略又称多国战略,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2)与国际战略的比较。 不同之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相同点:这种战略是将自己国家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技能转到国外市场,而且在重要的东道国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多国本土化战略的优/劣势 优势:可以将公司的竞争策略同东道国的环境匹配起来。 劣势: 第一,很难跨越国家的边境,利用和转移公司的能力和资源; 第二,不会促进建立一致的统一的竞争优势。 3、全球性战略 主要只追求低成本策略。由某些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地方生产标准化产品,然后供应全球市场,且仅以有限的修改以适应不同的需求状况。 4、跨国性战略 企业利用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效益和位置经济,转移企业内的特异能力,同时要注意当地的相应力。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 (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所有权优势: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资产性所有权优势、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无形资产、规模经济优势) 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包括结构型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和自然性市场不完全) 区位优势: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政策方面的相对优势对投资国所产生的吸引力。(包括要素禀赋性优势和制度政策性优势) 三个基本因素对企业选择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影响: 所有权优势=许可证贸易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商品出口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国际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关健词:跨国经营基本知识、跨国进入模式、跨国战略联盟、兼并与收购、跨文化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研发国际化、技术转让等 在全球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跨国经营及其相关联的活动,所有的企业,包括所有经营业务都在国内的企业,也会受国际市场和来自海外的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经营者迫切需要了解跨国经营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规律。为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企业和机构开始开设跨国经营的相关课程。本课程是在多年执教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教材和资料、根据跨国经营活动的新特点进行讲解的。 跨国经营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知识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学、伦理学、法律等众多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飞跃、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国家间投资壁垒的降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空前频繁,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日趋活跃,跨国经营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经营管理者只有树立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理念、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的差异、把握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掌握跨国经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课程内容较全面,基本覆盖跨国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打开国门、吸引外资,到放眼世界、实施“走出去”

战略,跨国经营已经从遥不可及的概念变为企业日常事务。从“三资”企业的运营中,人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对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冲击,我们既体验到优秀跨国公司长盛不衰的经营之道,也目睹到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败走麦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国门,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跨国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主题词。 古丝绸之路上,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物物交换,人们要跋山涉水、战胜戈壁风沙;现代陆海空交通,实现了人、设备、产品等短时间内跨国流动,通过视频会议,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不同肤色的分公司员工可以喝着咖啡交流沟通。“地球是平的”,一些企业把研发中心放在美国、设计中心放在欧洲、制造中心放在中国、服务中心放在印度,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现代经营管理从领域和范围上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要求我们急速提高我国的跨国经营与管理水平,普遍提高我国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以便在竞争中获胜。 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适用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英文名称: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management 总学时:24 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总学分:2 、程目的及意义 在全球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跨国经营及其相关联的活动,所

跨国公司经营的基本理论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在197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MN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 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 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一)基本观点 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优势 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又称垄断优势(Monopolistic Advantage), 是指企业所独有的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具体包括: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在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上 的优势,前者指对生产设备、厂房、资金、能源及原材料等的垄断优势,后者指在专利、专有技术、商 标与商誉、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管理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在全球 范围内跨国经营、合理调配各种资源、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全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获得的优势。 邓宁认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具备上述所有权特定优势,但具有这些优势并不一定会导致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所有权特定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 件。企业仅仅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国内生产出口销售或许可也是 企业实现其优势的可行途径。 第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是指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企业,为了避免外 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内部交易比非股权交易更节省交 易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价值难以确定的技术和知识产品,而且内部化将交易活动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企 业统一管理,使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资源配置趋于稳定,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但邓宁同样认为,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特定优势一样,也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 是充分条件,同时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也不一定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 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规模再行出口。 第三,区位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是指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 环境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也就是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上具有的优势条件,具体包括:当 地的外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劳动力及其成本等。如果某一国外市 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特别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那么这一市场就会对企业的跨国经 营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邓宁认为,在企业具有了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又在某一东道国 具有区位优势时,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企业的最 佳选择。 (二)理论评价 邓宁的折衷理论在理论渊源上融合了以往各种学说的精华,并加以归纳与总结,使理论更加丰富, 较以往的各种理论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国际经营的动因,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但是,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于注重对企业内部要素的研究,忽略了企业所处的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 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Advantage),又称特定优势

(经营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试题与答案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A卷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1分),并且该企业拥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企业的实体之间分享资源、信息并分担责任(1分)。 2、买方垄断价格:指低于商品的国际价值的价格(1分),跨国公司从发展中国家采购的初级产品的价格,就是买方垄断价格(1分)。 3、跨国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1分),这种关系是一种外部合伙关系(1分)。 4、国外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在国外创办一个永久性企业的投资行为(1分),其典型形式是新建公司或兼并收购其他现有公司(1分)。 5、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国际间流动(1分),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和子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交易活动(1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跨国公司”在英语中的表述是什么?( D ) A、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B、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C、 Global Enterprises 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2、跨国公司的法律形式有哪四类?(C ) A、总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 B、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 C、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避税地公司 D、总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避税地公司 3、跨国公司的收购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吸收兼并,另一种是(A ) A、创新合并 B、换股收购 C、公开收购 D、杠杆收购

跨国公司的经营概述(doc 13页)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概述》 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述 1、跨国公司――所谓跨国公司是指以一国为基础,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 跨国公司的定义(三要素): (1)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 (2)它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而具有共同的政策,它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 (3)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并分担责任。 2、分公司与子公司在法律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1)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 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其一切行为后果及责任由总公司承担; 分公司由总公司授权开展业务,自己没有独立的公司名称和章程; 分公司的所有资产属于总公司,其债务也由母公司无限承担; 分公司不受当地国家法律保护,而受母公司的外交保护等; (2)子公司是指按一定的比例被另一家公司拥有或协议方式而受到另一公司的实际控制的公司: 子公司是独立法人; 子公司在经济上和业务上被母公司实际控制;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实际控制或是基于股权参与或是支配性协议等非股权安排; 子公司受到当地国家的法律保护,而不受母公司的外交保护。 3、避税地公司――亦称“纸上公司”或皮包公司。这是通过操纵公司转移价格,使货 物或劳务的法律所有权归之于避税地公司,而实际上这些货物或劳务根本不进入避税地,这样将部分利润从应征高税率的国家转移到避税地,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4、跨国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通常采取哪几种不同形式? (1)国际业务部: 直接隶属于总公司,易于国内业务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利于培养国际型经营管理人才;但不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因为国际业务的迅速发展而影 响其他部门的发展,尤其是出口贸易,并影响各个分公司之间的利润分配; (2)全球性产品组织结构: 采用无差别的全球性规划和对企业资源(技术、生产、销售和信息等)的统一管理;“化零为整”的缺点是公司的长期预计、投资、销售、利润分配和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跨国公司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其全球性的经营战 略正进行着战略性的调整,准确认识企业跨国经营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及时地把握最新的发展,持续的创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指引方向。 (一)各大跨国公司实施国际战略联盟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因而建立起的合作关系。这种 关系包括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交换销售网络信息,一起生产等等。 跨国公司缔结战略联盟,可以广泛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利用联盟伙伴 的技术、资本、供应渠道以及营销网络等资源,从而来实现自身全球 战略。通过联盟降低了风险,使得企业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了公司的 竞争力。 (二)技术发展中更强调研究和开发(R&D)技术发展一直以来是跨 国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跨国公司必须使本企业的技术要素在全球各 地优化配置,以此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偏好, 使得产品多样性,从而通过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同国家的科技技术资源,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使得技术利用最大化,从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新趋势———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当今社会 是互联网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的市场,通 过互联网,跨国公司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并可以通过它的组 织结构,接触到更大的市场空间,把原来不可能的市场转变为新市场,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并且互联网的组织 结构可以使得跨国公司内部资源能有效整合,连接了企业内部的核心 竞争力,从而使得交易成本的下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

浅析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题目:浅析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2014年六月

浅析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本文则主要分析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征,并根据特征的分析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启示。 关键字: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并逐步开始开拓海外市场。近年来,可以看到我国公司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开展了大量的海外并购,正在从一个本土的企业逐渐向跨国集团发展。但从跨国并购后经营的结果来看,有些企业集团的跨国并购是成功的,有些则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而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跨国并购后所形成的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所以研究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的特点对我国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 一、当代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跨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跨国企业对海外工作人员进行招聘选拔、培训开发、业绩评估和激励酬劳等过程的管理。实际上,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没有改变。比如,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的基本内容都是关于招聘选拔、培训开发业、绩评估和激励酬劳等内容的管理。但是,在对这些内容管理的过程中,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又有其个性特征。 1、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化 人力资源管理于企业的经营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做到为企业发展、企业变革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在跨国公司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并在组织上得到保证,如在华跨国公司均设有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使高层管理者关注并参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责任,而是全体员工及全体管理者的责任。总之,跨国公司把人力资源管理已提到战略高度,通过制定和调整人力资源计划来帮助企业贯彻与执行人力资源的方针政策,推进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化。[1]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1234

试论跨国公司的类型,特征及其经营管理的特点 【摘要】跨国公司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从事广泛国际商务活动的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类型有哪些,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特点有哪些,所以,必须先对这些有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才能谈及跨国公司现实经济意义。本文从跨国经营项目、经营机构和经营范围,对跨国公司进行分类。进而,分析了跨国公司的特征,最后进一步阐述了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特点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类型;跨国公司的特征;经营管理 一:跨国公司类型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包含两国或更多国际以上实体的国有、私有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它们都在一个多决策中心体系下运营。在此决策体系下,个实体通过所以权或其他方式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个或多个实体的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等。 1.按经营结构分类 按照跨国公司的产品种类和经营结构,可以将跨国公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1横向型跨国公司。 这类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同属于一个行业领域,内部很少有专业分工,但在公司内部相互转移生产技术、营销诀窍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能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与公司的整体优势、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 1.2垂直型跨国公司 这类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有着各自生产经营的产品和业务,但其产品和业务具有关联性。特点是全球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高,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紧密相扣,便于公司按照全球战略发挥各子公司的优势;而且由于专业化分工,每个子公司只负责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零部件,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1.3混合型跨国公司 该类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生产和经营互不关联产品的公司。实行多样化经营的结果,它将没有联系的各种产品及其相关行业组合起来,加强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规模经济效果明显。同时,跨行业非相关产品的多样化经营能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但是由于经营多种业务的复杂性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具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并不是向不同行业盲目扩展业务,而是倾向于围绕加强核心业务或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展国际多样化经营活动。 2. 按跨国经营项目分类 2.1 经营资源性 该类型的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涉及种植业和矿产、石油采掘业等自然资源的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有利于母国公司发展的自然资源或其他战略需要的矿物质。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都活跃于采掘业,虽然驱动跨国公司投资的决定因素不同,该类型还是

跨国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概要

跨国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 Structur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摘要:二战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化。企业经营跨越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企业逐渐成长壮大为跨国公司。近几年,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对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跨国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形式由于受到其法律组织形式和自身特征的影响,只能采用各自相适应的形式,本文只针对跨国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概述分析和研讨。 1.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发展经历了很多变化,跨国公司理论及其研究内容更是条目繁多,发展迅速。 1. 1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直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各国企业经营跨越国界成为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已经扩展到所有国家的所有经济领域,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强大的力量,约占据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投资的90%,技术贸易的60%,技术转让的80%及研究开发的90%。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使以国家为主体的世界经济逐步向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经济转化。 1. 2跨国公司的理论 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引起了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跨国公司并提出一系列理论进行解释。 1.2.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关于大公司依仗其特定的垄断优势拓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该理论最早由海默提出,并成为跨国公司的初创理论。 1.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提出。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地位的变化过程,第一步是产品向时常推出;第二步是产品逐渐扩大销路,以至充斥市场;第三步是产品由盛至衰最终被新产品所替代甚至退出市场。 1.2.3比较优势投资论 比较优势投资论亦称之为“小岛渚”模式,它以企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角度来解释日本企业国外直接投资行为。 1.2.4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产品的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培训等,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起来的。当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跨国化经营的舞台就形成了,跨国化是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的表现。 1.2.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运用折衷主义方法对各种跨国公司理论进行了概括性和综合性分析,提出在研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活动中,应吸收区位理论,并溶入俄林的要素赋理论和伯克莱·卡逊的内部化理论,由此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 3跨国公司的运行模式 跨国公司的运行模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法律组织形式,主要涉及母公司与国外各分支机构的法律和所有权关系,分支机构在国外的法律地位、财务税收的管理等方面。二是组织结构形式,主要职能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以求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1.3.1法律组织形式 跨国公司的法律组织形式有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及联络办事处。 母公司是指掌握其他公司的股份,从而实际上控制其它公司业务活动并使它成为自己的附属公司的公司。 分公司是母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和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不是法人。 子公司是指按东道国当地法律登记注册成立,由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是一个独立实体的企业结构。 联络办事处是为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而设立的一个非法律实体性的机构,它本身不构成企业。 1.3.2管理组织结构形式 跨国公司通常采用的管理组织形式包括:国际业务部、全球性产品结构、全球性地区结构、全球性职能结构和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这些相关内容是本文重点,所以将放在下一部分着重解释。 2.五种管理组织形式分析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文献综述 09级硕士五班世经政系韩燕 摘要: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独特的企业群体被放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被考察,无论对于企业发展史,还是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都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象征。本文对跨国公司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简单梳理和归纳,以对跨国公司理论有个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跨国公司理论 一、作为特殊企业群体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被作为一个概念名词提出,据说美国田纳西河管理局局长莱尔索尔是始作俑者。1950年代末,他在卡内基工业大学工业经营管理学院创历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这种公司已不再是单纯一国的企业,而是跨国的企业(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接着不久,美国商业周刊出了一期有关跨国公司的专辑,于是跨国公司这个概念便逐渐流行起来了。196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的由英美等国经济学家组成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在对美国和西欧跨国公司进行大规模调查基础上,汇编了许多系统资料,出版和发表许多专著与论文,由此开始了跨国公司的专门研究。而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一词也被西方经济学界学术界大量沿用。联合国的相关组织是从事跨国公司研究的一支重要机构和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者,特别是在提供全球跨国公司经营状况和国际直接投资权威数据方面。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最早在1974年编写了《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而后由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UNCTC)从1978年到1990年几乎每年都出版一本与跨国公司有关的报告。而从1991年起则由联合国贸发会(UNCTAD),每年组织专家研究和编辑出版《世界投资报告》,其主题内容都是围绕跨国公司展开的。 在学术界,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和出版物是大量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甚至历史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跨国公司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系统,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解释框架。克鲁格曼在其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只有很少的篇幅介绍了跨国企业理论,他认为经济学家在跨国企业理论上的建树远不如他们在国际经济学其他方面的成就,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行为的理论解释尚处于“婴儿阶段”。

浅析跨国公司在当代发展的新趋势

浅析跨国公司在当代发展的新趋势 摘要:二次大战后,由于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运输、通讯条件的不断改善等诸多因素,使跨国公司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更加迅速,其数量、规模、经济实力、科研开发能力都达到空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过程中的支柱力量。面对现今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经营原则、经营方式、参与形式进行了调整,在当代表现出了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将从对跨国公司的简述、跨国公司在当代具体的发展新趋势、新趋势与新变化产生的原因及我国应对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理论论述 关键字: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原因;应对策略

一.跨国公司简述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跨国公司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6世纪,成长于19世纪70年代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表现和主要推动力。 (二)跨国公司本身所具有的主要特征 1、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 2、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和最高的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虽各自都有自己的决策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的领域和不同特点进行决策活动,但其决策必须服从于最高决策中心; 3、一般都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定点专业生产,定点销售产品,以牟取最大的利润; 4、一般都因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快速的信息传递,以及资金快速跨国转移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5、许多大的跨国公司,由于经济、技术实力或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优势,或对某些产品、或在某些地区,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 二.跨国公司在当代的发展的新趋势 (一)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新趋势 1990 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跨国公司深感仅凭自身的资源无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竞争环境要求它们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形成一个缺口,即“战略缺口”。战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跨国公司自我发展的步伐,在客观上要求它们改变竞争方式,形成合作竞争,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新趋势。 国际战略联盟所呈现特点: 1、联盟已涉及基本技术,信任关系一般较为牢固; 2、联盟主要集中于国际竞争极为激烈的半导体、电子信息、药品、汽车以及航运和银行等行业; 3、联盟显示出一揽子根本性合作的趋向,大多是从研究开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面合作; (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世界不断地发展,各国之间贸易的频繁,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企业境外投资的兴盛之势,其拥有以下新的趋势 1、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多元化 长期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90年代以来,流入发展中国家迅速增加,1990年为310亿美元,1992年增至400亿美元,1993年达到创纪录的80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40%多。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还呈现某种群集形态: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正逐渐覆盖亚洲,美国在大部分拉美地区已成为最大外国投资者,欧盟国家则在东欧和部分非洲地区投入大量资本。这种现象源于跨国公司的区域战略,而各种区域一体化计划,则使之更形加强。

第二章跨国公司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时又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 Tradition)。 目录 一、产生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呈如火如荼迅速发展之势,利润差异论的局限性暴露无疑,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出现。 二、主要思想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

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 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不同难易程度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 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加以利用。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维持垄断高价,导致不完全竞争和寡占的市场格局,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关于垄断优势的构成,海默和其他学者如金德尔伯格以及后来的约翰逊(H. G. Johnson)、卡夫斯(R. E. Caves)以及曼斯菲尔德(E. Mansfield)等人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大致可归纳为技术与知识优势、规模经济、资金优势、营销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其中海默特别强调了技术与知识的核心优势作用。这些优势后来被邓宁总结为“所有权优势”,并成为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 (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2、垄断优势 (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一、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跨国公司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正进行着战略性的调整,正确认识企业跨国经营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及时地把握最新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指引方向。 (一)各大跨国公司实施国际战略联盟 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因而建立起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交换销售网络信息,一起生产等等。跨国公司缔结战略联盟,可以广泛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利用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本、供应渠道以及营销网络等资源,从而来实现自身全球战略。通过联盟降低了风险,使得企业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二)技术发展中更强调研究和开发(R&D) 技术发展一直以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跨国公司必须使本企业的技术要素在全球各地优化配置,以此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偏好,使得产品多样性,从而通过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同国家的科技技术资源,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使得技术利用最大化,从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新趋势――互联网的组织结构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的市场,通过互联网,跨国公司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并可以通过它的组织结构,接触到更大的市场空间,把原来不可能的市场转变为新市场,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并且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可以使得跨国公司内部资源能有效整合,连接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交易成本的下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 (一)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 有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跃进,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事先没有制定详细的国际化战略和步骤,所以在海外扩展实战中,经常出现成本核算超支,最后造成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二)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大多数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能认识到风险,但是对具体何种风险,特别是在各个东道国具体的政治环境下,临时碰到的风险完全没有防范能力,还有不熟悉东道国法律制度,触犯法律,直接遏制了海外发展。 (三)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走出去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