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森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石正军;高晓峰;王云武

【摘要】森林天然更新是在没有人力参与下或通过一定的主伐方式,利用天然下种或伐根萌芽、地下茎萌芽、根系萌蘖等方式形成新林的过程.本文对森林天然更新优越性、影响森林天然更新因子等研究结果与结论进行了综合述评.

【期刊名称】《陕西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3(000)002

【总页数】4页(P96-99)

【关键词】森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述评

【作者】石正军;高晓峰;王云武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林业局,辽宁建平 122400;辽宁省建平县林业局,辽宁建平 122400;辽宁省建平县林业局,辽宁建平 12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4.1

1 森林天然更新发生的条件

森林天然更新受多种因子影响:一是有充足、优质的种源。森林天然更新首先要有母树,能提供足够数量的饱满种子;二是具备种子萌发条件。首先要使种子接触土壤,其次要求土壤有足够的湿度,另外还需要适度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三是幼苗成长的条件。天然更新幼苗死亡的原因主要有高温干旱、冻拔、杂草竞争和鸟害、鼠

害及病虫害[1],因此要具备良好的幼苗生长条件。

2 森林天然更新的特征

相对于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具有明显的优越性[2,3]:

①节省造林费用。研究表明,人工造林费用约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费用的1.4~5倍,具体依地区和树种不同而不等。

②缩短成材时间,轮伐期较短。在主伐前,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已生长在林中,主伐后7、8年时间,更新的幼树便可郁闭成林。

③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虽然林冠下更新的林木年龄绝大多数处于同一龄级内,但它们还是高低错落,树冠、树根分别处在地上、地下的不同位置,这使得它们能充分地利用空间和地力,促进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森林环境稳定,保持生态平衡。对于天然更新良好的林分,主伐后有林地面积不会减少,能继续保持稳定的森林环境,改善林地光照,维持土壤湿度,不致使环境因子发生急剧变化,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⑤增强幼树抗性,提高更新保存率。研究表明,天然更新的幼树的生长状况优于单纯人工更新林木。虽然天然更新幼树生长各项因子的平均数不如人工栽培的,但天然更新单位面积个体数量多,其自然选择率大大高于人工培育的苗木。从根系状况看,人工栽培的幼树占据土壤表层的有利条件,对其生长有利,但抗旱、抗风性差;而天然更新幼树具有根深、抗旱、抗风性强的特性,对树木的后期生长有利。

⑥保持水土,提高地力。天然更新能避免采伐迹地土壤裸露,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能有效地保护林地植被不受坡坏,能增加枯枝落叶层,增强蓄水保墒能力。

3 影响森林天然更新的因子

3.1 树种特性对天然更新的影响

树种不同,其种子的大小、品质存在差异,对树种更新产生不同的影响(Wendy,

2002)。一方面,大粒种子容易被动物取食,且其扩散能力也差,这对天然更新不利;而小粒种子不易被动物发现,其扩散力比大粒种子强,有利于天然更新。另一方面,大粒种子中贮藏的养分充足,赋予幼苗较强的生命力,幼苗定居的成功率比小粒种子的要高。高贤明(2003)研究结果表明,栎类的种实中淀粉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在成熟之前容易遭受虫害而使种子发育不良,而且,成熟后也面临动物的取食压力,能够进入土壤并萌发成幼苗的种子比例很低,导致栎林天然实生更新困难[4]。祝宁等(1992)研究表明,刺五加的种子在扩散前品质较差,成熟种子的比例只有1/3,严重地影响了刺五加的有性天然更新过程[5]。有些植物的果实颜色鲜艳,有利于吸引动物取食,通过动物活动来传播种子,使其扩散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从而促进更新[6]。一些树种的种子休眠期较长,可以长期留在土壤中并保持生活力,形成土壤中的种子库,为天然更新贮备了种源,而不同森林类型土壤中种子库的种子密度和类别差异很大[7]。因此,不同森林类型的天然更新能力差异也很大。Mallik(1995)研究表明,植物的他感作用对种子发芽及幼苗发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臧润国等(1999)认为,树种耐荫性不同,更新策略有差别。阳性树种主要依靠灾变性的大型干扰方式更新,多数顶极树种以林隙更新方式更新,在主林层不太密的情况下,一些荫性树种以连续更新方式更新[8]。贺金生(1999)在研究神农架地区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群落干扰历史及更新策略时发现,米心水青冈属于耐荫树种,它的更新策略主要是在林下形成苗性萌生枝,当出现林窗时则迅速生长进入乔木层;锐齿槲栎属非耐荫树种,其更新策略主要是通过生产大量种子,遇有大的林窗时,幼苗在林窗内生长并逐步进入乔木层[9]。

3.2 林分条件对天然更新的影响

林分密度是影响森林天然更新的重要因子,高郁闭度的林内光照条件差,不利于幼苗的发育和幼树生长。韩景军(2000)研究表明,郁闭度大的云冷杉林冠下更新

的数量和质量不如较稀疏的林分[10]。但针对不同林分类型开展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结果,如徐振邦(2001)认为,长白山的天然阔叶红松混交林中,红松和其它一些耐荫树种在较郁闭的林分下更新最好,他认为其原因是在较郁闭的林分中,林下植被较稀少,有利于幼苗定居和生长,但当幼树超过草本层后,郁闭的林冠则会对幼树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11]。他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地带的天然林或者同一地带天然林的不同群落,其树种组成和结构不一样,天然更新状况也不同,长白山阔叶红松混交林表现为陡坡柞树红松-胡枝子林中的更新苗最多,质量也较好,而蕨类及山茄子红松针阔混交林更新最差。

Denslow(1991)认为,林下灌草覆盖降低了地表光照,改变凋落物的分布,对更新的幼苗产生竞争压力,另外也间接影响动物对种子的摄取行为,因此,灌草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的天然更新[12]。苏祖荣(1990)研究表明,灌草茂密和表土层草根盘结会严重影响马尾松的天然更新。灌丛的有无对油松更新影响很大,有灌丛则无更新。

3.3 环境条件对森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谢帆(1991)的研究表明,海拔高度是影响森林天然更新的重要环境因子,其变化改变了森林的生长条件,影响森林的垂直分布,使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树种表现出不同的更新状况,如在井冈山海拔1 000m 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更新苗的萌发和生长良好[13]。但长白山的阔叶红松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幼树株数则随海拔升高而明显增加[11]。盛炜彤(1992)研究表明,阴坡和半阴坡、山坡中下腹的林分更新状况要好,因为这些部位的光照条件适中,水肥条件好,适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14]。

李俊清等(2003)研究认为,适宜的光照条件是种子萌发和幼苗定居的关键,光照变化可以导致林地湿度、温度等微环境变化,凡是影响光照条件的因子都会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影响,如因上层林冠的遮蔽作用导致光照减少,是制约小兴

安岭红松阔叶林幼树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素[15]。郭柯(2003)研究表明,米

心水青冈的幼苗在郁闭林冠下生长发育受到明显的抑制,生长在林冠的幼苗要比生长在林隙和空旷地的幼苗死亡快,且死亡率高[16]。因此,光照是影响森林更

新的最重要环境因素,是决定森林生长、发育和完成正常更新过程的关键(Martens S N,2000;Holmes T H,1995;Agyeman V K,1999)。Falcelli J M(1991)认为,森林凋落物具有遮光、保湿、保温和机械阻隔等作用,对林木种子的萌发、幼苗定居和幼树生长发育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凋落物会抑制林木更新,原因是凋落物会遮荫,减少林地光照,这会影响需光先锋树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凋落物的存在,增加了机械阻隔,延迟或阻碍了种子接触土壤的时间,抑制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出现;凋落物分解产生的植物毒素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负效应。另一方面,凋落物会促进林木更新,原因是凋落物覆盖林地,增加了动物摄取种子的难度,这将有利于在林地中保存种子;凋落物分解会增加土壤中的有效养分,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凋落物还有缓解冬季幼苗幼树冻害和改善旱季林地水分条件的作用,这种作用将有利于促进森林天然更新。

韩有志等(2002)认为,土壤条件的异质性会影响林木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更新

幼苗的发生格局[17]。樊后保(1996)认为,厚腐殖质层和土层对森林天然更

新有利[18]。高贤明(2003),黄忠良(2001)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随着土壤湿度增大,有利于林木种子萌发,并能提高幼苗成活率;但种子萌发之后,适当的水分胁迫可能对主根的延长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4]。

3.4 干扰对森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干扰包括人为干扰和各种自然干扰,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干扰,更新树种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因而会影响森林天然更新的过程和格局。自然干扰形成的林窗比林冠下的空间开阔,种子侵入林窗的机会将增加,而且林窗内可以提供给食果动物的资源较少,同时也是鸟类等动物栖息的危险境地,因此,林窗降低了种子被取食和幼苗

死亡率,增加了幼苗的发生量(Eugune W S,1989)。林窗显著改善了光照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林窗小气候环境,可以促进喜光树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定居(Whitmore T C,1989)。刘济明(2000)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天然更新的树种,林冠下幼苗生长受抑制,形成林窗后,当光照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促使幼苗打破生长受抑制状态[19]。如茂兰喀斯特森林耐荫树种的种子入土后迅速形成幼苗,但幼苗在林冠下生长缓慢;出现林窗后,幼苗就迅速生长补充到主林层中。不同树种在对林窗资源的竞争和利用中造成了生态位的分化,调整着森林中耐荫和非耐荫树种的比例,因此在林窗发育的不同时期,林下幼树的种类及其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森林中形成不同树种的更新斑块镶嵌体(Thomas L P,1989;Canham C D,1989;Spies T A,1989)。

人为干扰对森林天然更新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采伐方式和人工促进措施对森林天然更新的影响。不同的采伐方式,对森林的干扰程度不同。择伐只伐除部分上层林木,保留母树种源,这种采伐方式改善了林内光照条件,促进了林木种子发芽和幼苗建成及幼树生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幼苗得到林冠的庇护,减轻日灼、风暴、霜冻等危害,这最有利于由耐荫树种组成的天然林更新;渐伐是分几次伐除成熟林木,这种采伐方式既可以改善种子的萌发条件,又不至使林地环境条件变化太剧烈,有利于早期耐荫树种的更新。皆伐是一次性伐除全木成熟林木,会使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更新的种源不足,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韩景军(2000)研究表明,择伐和渐伐可以使云冷杉林获得良好的天然更新,而皆伐后一般天然更新困难。付恒良(1997)和李元红(1985)的研究都说明,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引进种源、处理地被物及土壤管理等人为干扰措施,改善林内土壤和光照条件,可以促进森林的天然更新。割除灌草和去除凋落物可以增加更新幼苗定居的机会[20]。

3.5 森林动物对天然更新的影响

森林动物会对种子雨的空间再分配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会影响到幼苗的更新动态(Russell S K,1998)。樊后保(1996)认为,一方面森林动物取食种子会减少有活力能萌发种子的比例,从而降低了种子萌发机会和幼苗的发生量。另一方面,因动物活动,通过体内排泄和体外携带来传播种子而促进天然更新。还有研究发现,捕食者经常将栎树坚果搬运到林外比较适宜的地方埋藏起来,作为今后的食物补给。由于被埋藏的栎类坚果一般质量都较好,加之被埋藏之后的条件使其更容易萌根,从而提高了栎类幼苗补充有效性,这是栎类种子适应捕食压力的一种有效对策[18]。

综上所述,虽然森林天然更新优点很多,但它更新缓慢、时间长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因此在森林自我更新的基础上辅以人为措施是加快森林天然更新的的有效途径。刘明国(2009)研究认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可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更新幼树的

株数和加快了树高生长,其主要原因是通过人工经营措施,调节了林内光照,增加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有效供给说明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选择适宜的人工措施促进油松天然更新[21]。影响油松天然更新的因子和各人工措施之间不是独立的,

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或抑制关系,因此在实践应用中应结合林分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统筹考虑,科学实施才可能达到经营目的。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林分采伐后迹地的环境会迅速恶化,人工更新则很难成林。而天然更新又速度缓慢,所以开展人工干扰辅助森林天然更新的研究,对于这类地区形成稳定林分结构,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和社会功能,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献】

[1]丹尼乐T.W.森林经营原量[M].赵克绳,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2]薄永安,芦秀珍.对油松天然林更新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1991(4):32-35.

[3]刘济明.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树种的繁殖更新对策[J].林业科学,2000,36(5):114-122.

[4]高贤明.北京东灵山区两种生境条件下辽东栎幼苗补充与建立的比较[J].植物生态学学报,2003,27(3):404-411.

[5]祝宁,王义弘.刺五加生殖生态学的研究(Ⅱ)——种子扩散、种子库及更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20(5):12-16.

[6]彭闪江.植物天然更新过程中种子和幼苗死亡的影响因素[J].广西植物,2004,24(2):113-121.

[7]杨跃军.森林土壤种子库与天然更新[J].应用生态学报,2001,22(2):304-308. [8]臧润国,徐化成,高文韬.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对林隙大小及其发育阶段更新反应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9,35(3):2-9.

[9]贺金生.神农架地区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群落干扰历史及更新策略[J].植物学报,1999,41(8):887-892.

[10]韩景军.不同采伐方式对云冷杉林更新与生境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0,36(专1):90-96.

[11]徐振邦.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森林天然更新条件的研究[J].生态学报,2001,21(9):1413-1420.

[12]苏祖荣,黄辉明.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其制约成林因素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1990(3):63-65.

[13]谢帆.井冈山常绿阔叶林更新动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1,2(1):1-7. [14]盛炜彤.国外工业人工林培育的目标及技术途径[J].世界林业研究,1992(4):75-81. [15]李俊清,李景文.中国东北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更新及其恢复研究[J].生态学报,2003,23(7):1268-1277.

[16]郭柯.山地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米心水青冈幼苗的定居[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161-164.

[17]韩有志,王政权.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615-619. [18]樊后保.蒙古栋种群天然更新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6,15(3):15-20.

[19]刘济明.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树种的繁殖更新对策[J].林业科学,2000,36(5):114

-122.

[20]黄忠良.影响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定居的主要因素[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9(2):123-128.

[21]刘明国,赵伟浩.采伐方式及整地对半干旱地区油松天然更新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40(3):313-317.

秦岭山地4种典型针叶林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秦岭山地4种典型针叶林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秦岭山地针叶林类型丰富,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系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该文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以乔木层、灌木层重要值、乔木径级结构、林下木本植物更新特征为指标,分析4种针叶林的更新特征,并通过林下木本植物更新层的密度分析不同因子对其更新的影响,为该4种针叶林的天然更新趋向判定及近自然化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重要值为158%,为建群种,径级结构中0~5cm个体较少。林下更新层物种丰富,乔木比例较大,栎类重要值较大,林下幼苗更新方式以实生更新为主。 在林分密度从580株/hm~2增加到1500株/hm~2,林下幼苗和幼树的密度同时呈现增加趋势,之后当林分密度继续增加时,幼苗和幼树密度却都逐渐减少。幼苗的密度随着海拔升高不断增加;而幼树的密度当海拔从1159m上升到1449m 时,逐渐增加,随着海拔上升到1658m,幼树密度则逐渐减小。 当坡向从阳坡SE10°转到半阳坡SE71°再转到半阴坡NE48°最后转到阴坡NE17°的过程中,幼苗密度逐渐增加趋势;幼苗密度在坡向从阳坡SE10°转到半阳坡SE71°再转到半阴坡NE48°时逐渐减少;而当坡向转到阴坡NE17°时,幼树密度增加。华山松(Pinus armandii)在乔木层中重要值为163%,径级结构中0~5cm个体较少。 林下更新层物种丰富,锐齿栎(Quercus aliena)为乔木中优势种,华山松重要值仅为0.43%,木本植物幼苗更新方式以实生更新为主。当林分密度从670株/hm~2增加到1170株/hm~2时,林下更新的幼苗密度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却急剧减少,当林分密度达到1870株/hm~2时,林下几乎看不到幼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进展-生物论文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摘要: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的目的是制定全国森林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生物量的计量标准,为评价我国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我国的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生态系统 1 森林生物量 生物量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一种或数种生物有机体的总重量,或者一个群落内所有生物有机体的总重量,前者是种的生物量,后者是群落的生物量。生物量实质是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上通过同化器官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和能量。群落生物量的多少,反映了群落利用自然潜力的能力,是衡量群落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 森林生物量是近代林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内容,它是指各种森林在一定的年龄、一定的面积上所生长的全部干物质的重量,它是森林生态系统在长期生产与代谢过程中积累的结果。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数据,主要有3个研究目的:一是在全球或区域的尺度上通过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气候因子、植物群落分布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估算地球生物圈的承载能力。森林具有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与森林碳汇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森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二是在生态系统的尺度上,某一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的分布格局和机理可用来揭示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维持持久林地生产力和健康

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在生理要素和外在生态条件,为评价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森林生物量作为可再生的生物能源,通过生物技术措施来提高短轮伐期能源林的生物产量和生产力水平、能源林收获与加工贮存以及能源转换利用等技术,均是森林生物量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最早有关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报道,德国几种森林的枝叶掉落物和木材重量的测定。后来在研究森林自然稀疏问题时,探讨了森林的初级生产量。1944年,Kittredge利用叶重和胸径的拟合关系,成功地拟合了白松等树种预测叶量的对数回归方程。但这些研究都是局限于少数树种局部地段针对某项目的独立研究,总体上来说,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关心生态系统到底能为人类提供多少有机物,世界上开始重视对森林生物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碳循环研究得到重视,研究者将以往在斑块水平的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和生物量数据,扩展到景观、区域乃至全球的空间尺度上,从而科学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大气中发挥的碳源和碳汇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我国生物量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少数学者在部分地区对为数不多的树种开展了生物量测定和研究工作,以后的数十年里发展迅速。潘维俦等对杉木人工林的研究,冯宗炜对马尾松人工林的研究,以及李文华等对长白山温带天然林的研究,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两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冯宗炜采用特征木调查与分层切割等方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及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全国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量

林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引言 火烧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态系统干扰类型,也是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对生态环境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因而受到国际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周道玮,1995)。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环境因子。过去人们只关注林火对森林的破坏作用,一直认为林火是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群落逆行演替的非环境因子,很少有学者注意到作为环境因子,林火对森林影响的重要性。上个世纪初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林火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促进森林发育,以及在森林植被演替中的作用。此后,人们对林火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现在已逐渐将林火作为森林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赵田夫和赵海,2(1(lfi ) 2.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负效应 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非常大的威胁,林火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植被,伤害林内动物,而且还影响森林的演替,破坏森林在小气候和涵养水源上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2.1林火对森林植被的影响 林火会从多方面对森林植被产生影响。林火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年龄结构、生物多样性及植被演替等方面产生影响(罗菊春,2002;邢玮,2006)。因为不同植物对火干扰的适应性不同,不同火烧之后,植物得到不同的竞争优势而占据生长空间(Oliver,1990)。因而,森林火干扰可控制植物群落的组成与外貌( Beaufait ,1960 ),可起动和终止群落演替及影响演替的途径与方向(Heinsleman,1981)。在火烧后的林地,由于乔木层死亡,生态环境变化剧烈,地表地被物的组成、盖度及高度也相应发生变化。总趋势是喜光和耐旱的种类增加和发育。在轻度和部分中度火烧林地上,由于乔木层变化不大,故活地被物层变化不如重度火烧林地明显 2.2林火对土壤的影响 火烧后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罗菊春,3llll3)。高强度火烧对土壤结构破坏严重,低中强度火烧对土壤坚实度和孔隙状况影响不大,但对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张敏等,3llll3)。林火也对土壤的微生物产生影响,对土壤酶的活性产生影响(罗菊春,2llll3 )。在连年的火烧迹地上,细菌数量下降,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有增加的趋势(张敏等,3llll3)。林火将也对土壤中的植物的根系产生影响 2.3林火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林火会使森林生态系统失去植被覆盖,局部温度将升高、风速增大,而湿度降低(邢玮,3llll6 ),并且可短期内大幅度增加局部或小环境的气温,昼夜温差加剧,无霜期也有所延长,从年降水量看,火灾区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相对湿度降低(车宏韧等,3llll9)、。森林火灾往往会将绝大多数生物碳释放到大气中,同时也使土壤碳库损失部分碳,从大尺度来说,这将对气候变暖也产生一定的影响(Gul}lannner等,1997) 2.4林火对水循环的影响 火烧对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方面的影响包括火后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质的变化,火后地表径流明显高于未火烧地,并改变夏季径流的分配,还常伴有短时的洪水浸蚀(邢玮,3llll6)。火烧过的林地涵养水源能力减小,火烧过的土壤,表层灰分增加,淋溶加快(罗菊春,3llll3 ),并且火烧后地表径流明显高于未火烧地,并改变夏季径流的分配,还常伴有短时的洪水浸蚀。在美国蒙大拿州测定的结果是火烧后地表径流比正常林地高8倍,火灾后第一年径流量最大,以后逐年递减(车宏韧等,2009) 2.5林火对动物的影响 林火不仅能决定森林植物的组成成分和分布,而且直接和间接影响动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火对动物的直接影响是使动物洞穴缺氧或漫人有害气体而使动物致死:间接影响是火改变了环境,会使动物种类、多度和繁殖发生变化(车宏韧等,2009)。高强度林火几乎可以烧

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含水率的影响因子

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含水率的影响因子 1.1地被物层水分传输 枯落物层是土壤与大气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重要界面,不仅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和养分循环,而且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水文特性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枯落物层的特殊结构能够改变水分传输途径和对降水进行分配,影响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 枯落物层在蓄留降雨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降水量与雨强小的毛毛雨的截留作用更为突出。就一次降水过程而言,当林内降雨小于3.7mm时,枯落物层可以完全截留降水,但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尽管截留量也不断增加,其下部开始出现渗水,随着降雨过程的继续,其截留量增加的速度逐渐减缓,直到达到最大截留量,然后开始下降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枯落物层截留量在波动中呈增加态势,但截留率在波动中呈不断减小趋势,截留量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趋向一致。曲线波动说明,还有其它因子影响使枯落物层截留没有表现出完全与降水规律同步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测定中出现了截留量大于降水量的情况,多余的水分来自前一次截留的降水在第二次降水截留使枯落物层持水达到饱和状态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入渗,同时还将促使前一次贮存没有及时下渗的部分水分一并下渗,结果出现第二次测定的截留水大于降水的情况,截留率成负值。 枯枝落叶层水分传输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降水截留阶段、非饱和下渗阶段和饱和下渗阶段。 1.1.1降水截留阶段 从降水发生至枯落物层有水分渗出前的整个过程为枯落物层降水截留阶段。在降水截留阶段进入林内的穿透水完全被截留,大部分林冠穿透水被枯落物层的表面张力吸附,枯落物孔隙中以重力水形式截留的降雨很少,此阶段水分输入为林冠穿透水。 1.1.2非饱和下渗阶段 当枯落物层开始有水分渗出产生时,即开始进入非饱和下渗阶段。此阶段的特点为枯落物表面吸附能力己达到最大,持续的林冠穿透水被枯落物孔隙以重力水的形式截留,并且随着枯落物孔隙不断截留林冠穿透水,会有部分降水将被排出,此时枯落物层开始有水分渗出,但枯落物层却没有达到最大持水量,尚处于非饱和持水阶段,枯落物层的下渗水量仍小于降雨量,在此阶段结束时,全部枯落物孔隙将被林冠穿透水饱和。 1.1.3饱和下渗阶段 随着降水过程继续,林冠穿透水不断补充枯落物,使枯落物层出现水分渗出

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及影响因子

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及影响因子作者:唐继新李忠国马跃曾冀安宁陈东成 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20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索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机理,为其天然更新的利用和人工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环境因子的调查及米老排种子萌发的控制性试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分析光照(CK1,自然全光照,T1~T4处理分别为1~4层遮荫,37.3%、15.5%、4.2%和1.6%自然光照)、凋落物物理性质(覆盖方式)(A1和A2处理,种子分别在凋落物下方和上方)、凋落物浸提液浓度差异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郁闭米老排人工林中,无论是米老排树种或其他树种天然更新的效果均不良[幼树(树高h>1.3 m)的更新密度<330.0株/ha,更新频度<13.0%]。林下微环境类型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明显,其微环境类型更新频度的排序为裸露地表>草本>凋落物>岩石,在凋落物覆盖的微环境中,其更新频度低于30.0%。在不同遮荫处理中,米老排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萌发指数和萌发初始日的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凋落物覆盖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效果(萌发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平均萌发时间)影响不显著,但种子萌发起始日均大于CK1;种子处于凋落物上方的A2处理,其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萌发指数和萌发起始日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米老排凋落物浸提液对米老排种子萌发有“低促高抑”化感作用,其中,高浓度浸提液(B1处理)对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和萌发指数有强烈抑制作用(|RI|>0.50),低浓度浸提液(B2、B3和B4处理)对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和萌发指数的化感作用为微弱等级(|RI|≤0.30)。【结论】种子萌发受凋落物隔离的物理障碍作用显著;光照不是影响米老排种子萌发的限制性因子,而是米老排幼树建成的关键影响因子;高浓度的凋落物浸提液对米老排种子萌发、幼苗胚根的生长及胚根与胚轴比值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米老排凋落物的物理机械障碍是阻碍其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遮荫处理;种子萌发;化感作用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Mytilaria laosensis plantation, and the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utilization and artificial promotion measures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M. laosensis plantation. 【Method】The effects of light(CK1,natural light, T1-T4 were one to four layers of shade with 37.3%, 15.5%, 4.2% and 1.6% natural full light), physical features of litter(mulching methods)(A1 and A2 treatments:seeds were under and above the litters respectively) and extraction concentration of litter on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M. laosensis were analyzed by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the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the plantation effected by environment factor, and control test of seed germination of M. laosensis. 【Result】Under closed stand of the plantation, neither M. laosensis species nor other tree species had good level of natural regeneration[natural regeneration density of seed sapling(tree hight h>1.3 m) was <330.0 plant/ha, sapling regeneration frequency was <13.0%]. It also was effected obvious by the microenvironment type under the forest. The regeneration frequency ranking from high to low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was as follows:bare land>herbaceous>litter>rock.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covered by litter, the regeneration frequency was <30.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the same below) in the final germination percentage, germination index and initial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与人工促进方法初步研究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与人工促进方法 初步研究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与人工促进方法初步研究 引言: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树种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泛,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的天然更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了解影响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人工促进方法,本研究对该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影响因子分析: 1. 生境条件: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的天然更新受到生境条件的制约。阳光照射度、湿度、土壤肥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树木的生长状况,从而影响天然更新的成功率。 2. 种子质量和数量:种子是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的重要因素。种子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存活率。 3. 动物咀嚼:部分动物会咀嚼华北落叶松的果实,从而影响种子的存活和扩散。一些啮齿动物喜欢啃食种子,给华北落叶松林的天然更新带来一定的影响。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过度的砍伐、滥伐以及人为纵火等行为都会对种子及幼苗的存活产生直接影响。 二、人工促进方法: 1. 种子人工播种:通过人工方式将高质量的种子按一定的密

度和间距播种到合适的地点,促进华北落叶松林的天然更新。该方法可以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幼苗的成活率。 2. 保护措施的落实:加强对华北落叶松林的保护,限制 砍伐和滥伐行为,减少人为纵火现象。同时,加强对动物侵害的防范,减少动物咀嚼对种子的影响。 3. 生态恢复:采用生态恢复技术,修复被破坏的林地。 通过恢复土壤肥力、改善水分条件等措施,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六盘山华北落叶松的天然更新。 4. 种苗培育:针对六盘山华北落叶松的种子质量和数量 问题,建立种苗培育基地,通过高质量种子的培育和扩繁,提供更多的幼苗用于天然更新。 结论: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的天然更新受到生境条件、种子质量和数量、动物咀嚼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人工播种、保护措施的落实、生态恢复和种苗培育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的天然更新。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和效果,以期更好地保护华北落叶松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的天然更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境条件、种子质量和数量、动物咀嚼以及人类活动。为了促进该地区的天然更新,可以采取种子人工播种、保护措施的落实、生态恢复和种苗培育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幼苗的成活率,限制砍伐和滥伐行为,减少人为纵火现象,防范动物侵害,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和效果,以期更好地保护华北落叶松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河南南部淮河上游马尾松林的林窗大小与森林更新

河南南部淮河上游马尾松林的林窗大小与森林更新 苏万祥;夏荣庆;吴明作 【摘要】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的河南省南部为马尾松的分布北界,淮河流域上游的桐柏县淮源镇、驻马店市薄山林场两地广泛分布有马尾松林,对其林内的林窗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林窗大小对土壤种子库、幼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内形成的林窗以中小型为主,平均林窗大小为46.2 m2;林窗大小对土壤种子库、幼苗幼树、物种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森林更新;林窗面积分别为40~60 m2时,森林更新具有较好的基础,但不一定对马尾松有利.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根据需要形成适当大小的林窗,以保持森林的自然更新.%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Pinus massoniana is in the ecotone of sub-tropic and warm temperate zone in the south part of Henan Province,the P.massoniana fores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Huaiyuan Township of Tongbai County and Boshan State Forest Farm in Zhumadian Municipality which are located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nopy gaps in the P.massoniana forests were surveyed,and the effect of gap size on soil seed bank,seedling properties and species diversity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ap size in these P.massoniana stands was mainly small and medium in size with the average area of46.2 m2.The gap size could affect the forest regeneration through the influence on soil seed bank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seedlings and species diversity.The forest might be better regenerated when the gap size was around 40-60 m2,which did not necessarily mean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regeneration of P.massoniana.It was proposed that suitable gap size

林火对森林生态的影响

林火对森林生态的影响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境因子,是地球上许多森林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对森林植被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森林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生命。在诸多影响森林的自然因子中,火灾对森林的影响和破坏最为严重。研究表明很多森林生态是依赖火的,火对森林的影响历史远比人对森林影响历史漫长的多。从能量的观点分析,森林生长是太阳能转换的能量积累方式之一,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释放出来。 火同水分、土壤、树木、动物一样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森林中的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火烧则是森林迅速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一部分。火对森林和森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有时火的作用是短暂的,有时则是长期的。火烧后森林环境和小气候发生改变,由于林地裸露,太阳光直射,土壤表面温度增加,湿度变小。林火不但改变森林结构,而且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影响到森林植物群落的变化。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火对森林的影响概括为有害作用和有益作用,火具有两重属性。有害作用一般是指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森林火灾破坏森林生态生态系统平衡,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更严重的会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森林大火不仅无情毁灭森林中的各种

生物,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而且其产生的巨大烟尘将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生存条件,而且扑救森林火灾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扰乱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如今世界各国都把大面积的森林火灾作为重大自然灾害加以预防和控制。从灾害的角度讲,森林火灾是由人为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失去控制的一种自然灾害。 有益火烧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如低强度火烧和营林用火等。有益火烧使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缓慢释放,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转化和物种更新,有益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火烧后森林容易恢复。人们常常利用火的有益作用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火烧,火成为人类经营森林的一种工具。例如,利用计划烧除减少林地可燃物和控制病虫、鼠害,促进森林天然更新;进行炼山造林或利用火烧进行森林抚育,也可以利用火烧促进灌木生长,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大火都是由小火酿成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初发小火的扑救作为森林防火的关键,对于火有益的方面结论和看法大多局限于火灾后的调查研究。

《国陶影响因子 我国森林健康影响因子分析》

《国陶影响因子我国森林健康影响因子分 析》 摘要在对干扰的作用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森林健康影响因子,包括人为干扰无林地转化为有林地、经营环节缺失、高利用压力、高暴露风险、气候变化、历史的干扰因素等,并据此提出了森林健康管理对策。 关键词森林健康;影响因子;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xx)02-0248-01 影响森林健康的因子很多,有的称作胁迫、干扰、压力、扰动等,即可能或者已经对森林的物种、结构、功能和过程产生影响的作用或事件。根据对森林健康的影响源,森林健康影响因子分为自然干扰和社会干扰两大类。自然干扰是指无人为因素直接介入,由气候、地质、生物、环境等自然条件变化对森林产生作用的干扰类型;社会干扰是指有人为因素介入的干扰[1]。 自然干扰又可分为内源性干扰和外源性干扰。内源性干扰主要指由于森林结构、组分或者遗传等自身原因导致功能缺失或状态不良的因素,在人工林、反复干扰后退化的天然次生林以及主要由外来树种构成的森林中比较普遍。外源性干扰主要是指对森林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来自外部条件的改变,主要是风、降水、异常温度、火山、地震及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林火、有害生物侵染等[2]。 人为干扰是指直接对森林产生影响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如烧荒、上坟等导致的林火、森林砍伐、放牧、修路、土地利用结构改变、造

林、经营、外来物种入侵等。 1干扰的作用 干扰对森林健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某些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并由此对森林生态系统或景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干扰是森林健康系统的一个驱动力,通过调整干扰,可以取得森林状态和功能的变化。 干扰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积极的干扰,有利于维持生物组分或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也被称为有序干扰。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能够使生存环境的总体和尽可能多的局部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时空尺度上不发生显著退化,甚至持续好转,同时又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消极的干扰将加速森林生态系统或景观退化,损害健康[3]。 针对森林的健康状况采取的相应经营措施,可以认为是管理型的干扰。干扰的性质不同,对森林健康影响的尺度也不相同,如林火和病虫害,对大尺度森林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态过程,但对于林分尺度则是干扰因素。因此,只有将干扰状况与森林的生态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森林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 对干扰特征的描述随干扰类型而异。一般用干扰频率、恢复速率、干扰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时间尺度和形状等说明干扰的特征。自然干扰发生的频率、强度、空间范围不尽相同,决定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因为树种在很短的干扰间隔内来不及完成生命周期,过度频繁的干扰可限制许多树种发育和生长。干扰能否影响森林健康,

红豆杉幼苗更新及环境因子分析

红豆杉幼苗更新及环境因子分析 赵栋;李丹春;齐昊;张文宇;付作霖;齐瑞 【摘要】[目的]红豆杉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濒临灭绝.通过调查白龙江林区不同群落红豆杉的更新状况,为红豆杉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林区红豆杉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分析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更新特征、更新的环境因子及红豆杉濒危的机制.[结果]红豆杉更新以萌生为主,更新状况良好,随着群落郁闭度的增加红豆杉萌生苗增多,不同的样地红豆杉平均苗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无显著差异.分枝数与温度、光照呈显著的负相关,胸径、高度增长量与光照强度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不同草本层厚盖度、枯枝落物厚盖度、腐殖质厚度和土壤含水率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影响种群萌生更新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群落的光照及温湿度,因此,调节林分郁闭度或人工开林窗、增加林内光照和温度,促进红豆杉幼苗的更新,对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和缓解其濒危状况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51)006 【总页数】6页(P76-80,88) 【关键词】红豆杉;幼苗生长动态;更新特征;环境因子 【作者】赵栋;李丹春;齐昊;张文宇;付作霖;齐瑞 【作者单位】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白龙江林业管

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1.49 天然更新是林木自身繁殖能力形成新一代幼林的过程,此过程中在没有人为促进或通过一定的采伐方式,利用林木自然下种或伐根上发生萌条、根系萌蘖等方式自然恢复形成幼林的过程[1],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株不断繁衍的生物学过程,是维持 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种群衰退消失的直接原因是自然更新比较困难[2-3],因为幼苗受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3],其生存环境决定了种群的永续发展, 是植株更新的一个更要阶段,对红豆杉幼苗更新环境因子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为红豆杉科(Taxaceae)红豆杉属(Taxus L.)植物[4],是我国珍贵的药用树种[4-5].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历史,是世界上 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红豆杉自然分布稀少,资源枯竭,在1994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将其列入附录.在1980年左右,许多西方国家及中国、韩国等国相继开展了从红豆杉中提取紫杉醇、活性二萜类化合物等多种化学成分的研究.近年来,很多学者从红豆杉的开发利用[6]、 组织培养[7]、种质资源的选优[8]及扦插育苗试验[9-12]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对 红豆杉的更新研究、种群特征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通过调查白龙江林区分布的红 豆杉种群天然更新的过程,分析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更新特征、更新的环境因子及红豆杉濒危的机制,以期为红豆杉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1 研究区概况 白龙江林区地处甘肃省南部,横跨3省9市18县(区),位于E 102°46′~104°52′、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建泉;李进军;郝虎;王零;邸华 【摘要】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青海云杉胸径—材积的一元模型、青海云杉林蓄积—生物量模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以及影响青海云杉林碳储量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 云杉林单位面积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平均值分别为223.4454 m3/hm2、136.0755 t/hm2和96.1864 t/hm2;总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达到2.59×107 t和1.52×107 t,其中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占总量的42.5818%和41.1348%,而幼龄林仅占1.0809%;影响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要因子为环境水热状况,温度是影响祁连山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关键的因子.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7(000)012 【总页数】5页(P140-143,146) 【关键词】青海云杉林;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影响因素;祁连山 【作者】刘建泉;李进军;郝虎;王零;邸华 【作者单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张掖 734000;甘肃安南坝 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张掖734000;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张掖 734000;甘肃祁连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张掖 734000;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张掖 7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 碳源(carbon source)是指向大气中释放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carbon sink)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1]。当生态系统固定碳量大于排放的碳量,该系统就称为大气CO2的汇,反之,则为碳源[2]。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贮存了陆地生态系统76%~98%的有机碳;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汇,森林碳汇(forest carbon sinks)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3]。森林植被所固定的碳量约占陆地植被总固碳量的82.5%,是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标志和植被碳汇的主要载体[3-4]。中国森林碳汇占总碳汇的52.85%[1],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加大气碳吸收中具有重要作用。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和贺兰山两大山系,其中祁连山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4.6%[3],是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对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青海云杉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森林水文、森林土壤等领域[5-10],在生物量方面也有研究[11-14],对其碳储量和碳汇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3-4,15-16]。本文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不同林组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从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论证青海云杉林的碳汇功能;对影响青海云杉林碳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青海云杉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青海云杉林的保护、恢复、发展和森林碳汇功能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1.1 研究区概况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苔藓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苔藓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 凌雷;魏强;柴春山;戚建莉;王多锋;陶继新 【摘要】为了阐明森林地表苔藓生物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2013-2014年,采用时空互代法和标准样方调查法,对甘肃省兴隆山森林演替过程中山杨-白桦-青扦林、青扦中龄林和青枰近熟林3种森林群落的地面苔藓生物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兴隆山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苔藓层厚度和生物量均在逐渐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0.41~3.63 cm和0.30~ 3.27 t/hm2,均是青扦近熟林>青扦中龄林>山杨-白桦-青杆林;随海拔的不断增加,青杆近熟林苔藓层厚度和生物量均在逐渐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2.66~4.35 cm和2.88~3.74 t/hm2;苔藓生物量和厚度与针叶树所占比例、林龄、树高、林分胸径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林分密度、阔叶树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总体来说,随着森林向暗针叶林方向演替,地表苔藓层生物量逐渐增加;森林苔藓生物量影响因子较多,其大小是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16(000)010 【总页数】5页(P60-64) 【关键词】苔藓;生物量;影响因子;主要森林类型;兴隆山;甘肃 【作者】凌雷;魏强;柴春山;戚建莉;王多锋;陶继新 【作者单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2;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2;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2;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甘肃兰州730002;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2;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兰州7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4.84;S718.52 苔藓层位于森林植被层与土壤层之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2],是 林地水汽交换(蒸散)的重要界面[3],因此在森林碳贮存、养分循环、土壤生物多样性维持、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源涵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6]。苔藓植物是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成分,苔藓生物量直接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状况及林下环境的“自然”性[7],对环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8-9],因此苔藓植物发育程度可作为森林环境恢复状况和森林健康状况评价的重要指标[10-11]。苔藓植物虽 然个体较小、结构简单,但生长面积广[12]、生物量大[13],常形成大片丛生或垫状群落,叶交错形成大量毛细管孔隙[14],具有吸水快、蓄水量大、吸水保水能力强等特点[15-16],所以苔藓持水性能也是衡量林地蓄水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3]。开展森林苔藓生物量及影响因子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苔藓在森林水源涵养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苔藓持水性能[3,17]、苔藓抑制土壤蒸发[18-19]、苔藓与森林更新[20-22]、苔藓物种多样性[23]、苔藓生物量[10,24]等方面,而对苔藓生物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较少。为了探明苔藓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很有必要对不同地区、不同森林中的苔藓生物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 甘肃兴隆山森林位于黄土高原最西端与祁连山东延余脉的交汇处,是以黄土和石质山地为主要成土母质、在降水量不足条件下发育而成的隐域森林,是半干旱区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块森林,并有大面积原始青杄(Picea wilsonii)林分布。兴隆山森林 是兰州市天然的生态屏障,对于兰州及周边地区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生物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生物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吴建平;刘占锋 【摘要】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汇功 能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日益成为今后的政治和外交的重大议题之一。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是生态系统光合固定的碳与生态系统呼吸损失的碳之间的差值;或者为生态系统净的碳积累速率。NEP 的研究整合 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部分,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因子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当NEP为正值时,说明生态系统为碳汇,NEP为负值则表明生态系统为碳源。随着 植物和土壤相互联系及其对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深入,NEP已经成为生态系统碳 循环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以森林NEP为出发点,综述了国内外的最近的 NEP 研究进展,分析了 NEP 研究的科学意义;探讨了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型/土壤动物和人为的管理或干扰等生物因子对NEP的影响。根据综述研究提出未来研究应在:(1)土壤生物过程、土壤食物网及其与地上部分植物/动物相互作用对NEP的影响;(2)自然林生物多样性的竞争/共存机制与生态系统碳吸存稳定性;(3)人工林固碳潜力和不同植物功能群(灌草层)对生态系统碳动态影响等方面加强,以期为全面认识生物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系统固碳现状、机制和潜力提供理论基础。%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hange, carbon cycling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olitic and diplomatic agendas.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cosystem-level photosynthetic gain of carbon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and ecosystem loss of carbon (ecosystem respiration);or the net rate of carbon accumulation in ecosystems. NEP

小兴安岭伊春地区林火发生自然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1)

小兴安岭伊春地区林火发生自然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1)梁慧玲;郭福涛;王文辉;苏漳文;赵嘉阳;林玉蕊 【摘要】以1980—2009年伊春地区林火发生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高程、植被类型、基础设施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对伊春地区的林火发生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日平均相对湿度小于30%时,火灾发生的概率最大;日最高地表温度在15℃的范围内对林火发生的影响最小,大于15℃之后对林火发生的影响逐渐增大。伊春林火主要集中在海拔0~400 m及距离居民区15~30 km的范围内。相对湿度对林火发生的影响最大,地表温度对林火发生的影响次之,距居民区距离对林火发生的影响最小。此外,随机森林算法对伊春地区森林火灾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达80%。林火发生概率插值图和火险区划图显示,伊春地区林火发生主要集中在中部、东南和最北部地区,西南、东北地区也存在高火险地区。%We used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and took into account the elevation , vegetation types , infrastructure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forest fire and their effect powers based on the forest fire data set in the period of 1980-2009 .The fire occurrence possibility reached highest when the daily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was lower than 30%.The daily maximum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significant influenced fire occurrence at around 15℃, and the higher temperature increased the influence power on fire occurrence .The fires in Yichun more likely occurred at altitude of 0-400 m and the regions which was 15-30 km away from settlements .The relative humidity had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fire occurrence , followed by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 and the distance to settlement had relatively les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