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混凝土现状

国内外混凝土现状
国内外混凝土现状

】:研究了水泥-膨胀剂二元复合胶凝材料和水泥-膨胀剂-粉煤灰三元复合胶凝材料,这两种胶凝材料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良好体积稳定性的高性能膨胀混凝土。研究表明:存在一个最优辅助胶凝材料掺量组合,在此条件下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的膨胀与强度的协调性,在水泥-膨胀

剂体系中,膨胀剂掺量范围在6%~12%,其中掺6%~8%适用于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掺8%~12%适用于填充性混凝土。在水泥-膨胀剂-低钙粉煤灰体系中,CSA合理掺量范围为8%~12%;在水泥-膨胀剂-高钙粉煤灰体系中,合理掺量范围是6%~8%。粉煤灰的掺入可以削减由于膨胀剂过量而导致过高的限制膨胀率,从而避免由此造成的膨胀破坏现象,低钙粉煤灰的作用优于高钙粉煤灰。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高性能大坝膨胀

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sklhse-2008-D-04)胶凝材料膨胀剂低钙粉煤灰高钙粉煤灰高性能膨胀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作者:唐建华蔡基伟时间:2007-11-24 13:55: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与定义,并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同时,还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定义;耐久性;存在问题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这种混凝土有可能为基础设施工程提供10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区别于传统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工程安全使用期、经济合理性、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因此被各国学者所接受,被认为是今后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方向。

1 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混凝土虽然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也经历了几次大的飞跃,但今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各种超长、超高、超大型混凝土构筑物,以及在严酷环境下使用的重大混凝土结构,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有毒有害废物处置工程等的建造需要在不断增加。这些混凝土工程施工难度大,使用环境恶劣、维修困难,因此要求混凝土不但施工性能要好,尽量在浇筑时不产生缺陷,

更要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工业发达国家正面临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早年修建的桥梁等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维修或更新。1987年

美国国家材料咨询局的一份政府报告指出:在美国当时的57.5万座桥梁中,大约有25.3万座处于不同程度的破坏状态,有的使用期不到20年,而且受损的桥梁每年还

增加3.5万座。1991年在提交美国国会的报告“国家公路和桥梁现状”中指出,为修复或更换现存有缺陷桥梁的费用需投资910亿美元;如拖延修复进程,费用将增至1 310亿美元。美国现存的全部混凝土工程的价值约6万亿美元,每年用于维修的费用高达300亿美元。

在加拿大,为修复劣化损坏的全部基础设施工程估计要耗费5 000亿美元。在

英国,调查统计了271个工程劣化破坏实例,其中碳化锈蚀占17%,环境氯盐锈蚀占33%,内部氯盐锈蚀占5%,混凝土冻蚀10%,混凝土磨蚀10%,混凝土碱—骨料反

应破坏9%,硫酸盐化学腐蚀4%,其他各种不常发生的腐蚀破坏7%。

我国结构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非常严重。建设部于20世纪90年代组织了对国内混凝土结构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工业建筑及露天构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

需大修,处于有害介质中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使用及

维护条件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

相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处于露天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与病害状况更为严重。据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到2000年底我国已有各式公路桥梁278 809座,公路危桥9 597座,每年实际需要维修费用38亿元,而实际到位仅8亿元。

港口、码头、闸门等工程因处于海洋环境,氯离子侵蚀引发钢筋锈蚀,导致构

件开裂、腐蚀情况最为严重。1980年交通部四航局等单位对华南地区18座码头调查的结果,有80%以上均发生严重或较严重的钢筋锈蚀破坏,出现破坏的时间有的距建成

仅5—10年。

(3)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传统混凝土的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每用1t水泥,大概需要0.6t以上的洁净水,2t砂、3t以上的石子;每生产1 t硅酸盐水泥约需1.5 t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1tCO2,而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它建筑材料相比,生产?昆凝土所消耗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相对较小或小得多,混凝土

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的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已在不少地方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天然景观。有些大城市现已难以获得质量合格的砂石。

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费旧工程拆除后的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

因此,未来的混凝土必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未来的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的,尤其是耐久的。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高性能混凝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与性能

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或含义,国际上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各个国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说来,高性能混凝土是指高强、高耐久性、高工作性。一些美国学者更强调高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北美型),欧洲学者更注重耐久性(欧,洲型),而日本学者偏重于高工作性(日本型),这可能由于日本更重视混凝土振捣工艺对工人听力的不利作

用,而推广不需振捣的自密实混凝土。在我国,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含义也有争论,冯乃谦在其1996年出版的《高性能混凝土》著作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了: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是高强的,因为一般情况下高强对耐久性有利,同时他认为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现在有了好的掺合料和减水剂,因此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掺掺合料。冯乃谦的这些观点代表了当时我国大多数混凝土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吴中伟针对当时科研界过度追求高强度的趋向,及

时提出“有人认为高强度必须高耐久性,这是不全面的,因为高强混凝土会带来不利于耐久性的因素……”。高性能混凝土还应包括中等强度混凝土,如C30混凝土。吴中伟高度重视耐久性,并早在1986年就提出高强未必一定高耐久,低强也不一定就不耐久的观点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而且今天他的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

1990年5月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与美国?昆凝土协会(ACl)主办了第一届高性能混凝土的讨论会,定义高性能混凝土为具有所需,陛能要求的匀质混凝土,必须采用严格的施工工艺,采用优质材料配制的,便于浇捣,不离析,力学性能稳定,早期强度高,具有韧性和体积稳定性等性能的耐久的混凝土。大多数承认单纯高强不一定耐久,而提出高性能则希望既高强又耐久。可能是由于发现强调高强后的弊端,1998年美国ACI又发表了一个定义为:“高性能混凝土是符合特殊性能组合和匀质性要求的混凝土,如果采用传统的原材料组分和一般的拌和、浇筑与养护方法,未必总能大量地生产出这种混凝土。”ACI对该定义所作的解释是:“当混凝土的某些特性是为某一特定的用途和环境而制定时,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例如下面所举的这些特性对某一用途来说可能是非常关键的:易于浇筑,振捣时不离析,早强,长期的力学性能,抗渗性,密实性,水化热,韧性,体积稳定性,恶劣环境下的较长寿命。因为高性能混凝土的许多特性是相互联系的,改变其中之一常会使其它的特性发生变化,当混凝土为某一用途生产而必须考虑若干特性时,则每一个特性都必须清楚地规定在合同文件中”。1998

年ACI定义与1990年ACI、NIST定义的区别是:前者把早

强列入“特殊性能组合”可选性能之一,而不作为必要的规定而强调。

而欧洲混凝土学会和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则将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水胶比低于0.40的混凝土小在日本,将高流态的自密实混凝土(即免振混凝土)称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一般为40—45 MPa,混凝土中除水泥外,还有矿渣粉、粉煤灰及膨胀剂。也有一些部门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对高性能混凝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1995年美国联邦

公路管理局(FHWA)

将高性能混凝土分成4级,每级在与强度和耐久性有关的8个参数上都规定了定量的指标。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RP)提出高性能混凝土用于公路工程应满足:(1)水胶比≤0.35;(2)300次冻融循环,相对动弹模≥侣0%;(3)抗压强度4 h≥17.2MPa,或24≥34.5 MPa,或28d≥68.9MPa。该定义偏重于早强,定义了一个特定的高性能混凝土,缺乏普遍适用性。用于桥梁尤其是大跨度桥梁的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1)水胶比≤0.40;(2)强度≥41.4 MPa;(3)徐变率低。

我国著名的混凝土科学家吴中伟教授定义高性能混凝土为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要求,对下列性能有重点的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以及经济合理性。为此,高性能混凝土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胶比,选用优质原材料,并除水泥、集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1997年3月吴中伟教授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会议上又指出,高性能混凝土应更多地掺加以工业废渣为主的掺合料,更多地节约水泥熟料,提出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的概念。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将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以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并适合工业化生产与施工的混凝土。与传统的混凝土相比,这种高性能混凝土在配比上的特点是低用水量(水与胶凝材料总量之比低于0.4,或至多不超过0.45),较低的水泥用量,并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作为水泥、水、砂、石之外的必需组分。这也是现代高强混凝土的配制途径。实际上,正是现代高强混凝土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指明了出路。

结合我国的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十几年的情况,2003年廉慧珍教授专门撰文反思了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存在的若干误区,造成对高性能混凝土使用的盲目和混乱,她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为,“高性能混凝土不是混凝土的一个品种,而是达到工程结构耐久性的质量要求和目标,是满足不同工程要求的性能和具有匀质性的混凝土。高强不一定耐久,高流动性也不是任何工程都需要的,也不是只要有掺合料就能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不是实验室配出来的,而是优选配合比的混凝土由生产、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在结构中实现的,开裂的就不是高性能混凝土,除了特殊结构(如临时性结构)外,没有什么混凝土结构不需要耐久。针对不同工程的特点和需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满足具体要求的性能和耐久性设计,比笼统强调高性能混凝土的名词更要科学”。在这里,高性能混凝土强调的是混凝土的‘性能’或者质量、状态、水平,或者说是一种质量目标,对不同的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即‘特殊性能组合’)。

3 高性能混;ii土的研究开发现状

针对混凝土的过早劣化,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个以改善混凝土材料耐久性为主要目标的“高性能混凝土”开发研究的高潮,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1990年,加拿大政府提出了一个协作网研究计划,专门用来资助对国家今后长远发展有影响的科研项目,最终从158个提议的项目中评选出15项,属于土木工程学科的仅占1项,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协作网”研究计划,获得了640万加元资助进行为期4年的研究。到1994年在原有的15个协作网中有lo个继续取得资助以进行下一个4年的研究,其中高性能混凝土的资助份额为550万加元,可见其被重视的程度。法国在1986年由政府组织包括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公司等23个单位开展了“混凝土的新途径”研究项目,进行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并造示范工程。这一项目已于1993年完成,建成的示范工程有Joigny城的1座3跨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其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当于我国的C70,比原设计的C40减少混凝土量30%,减少自重24%;Civaux 核电站2号反应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安全壳等,高85 m,直径44 m,混凝土强度等级C70,其水泥用量只有240kg/m’,有很高的气密性;1996年法国政府公共部和教育与研究部又组织了为期4年的“高性能混凝土2000"的国家研究计划,投入研究经费550万美元。

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16个机构联合提出了一个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建议,计划在10年内投资2亿美元进行研究和开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以及一些州政府的运输部和美国工程兵等机构,都一直投入大量经费,资助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NSF以每年200万美元的经费,定期资助以西北大学为首的水泥基复合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德国、瑞典、挪威等国家在发展高性能混凝土上也有很大投入,挪威是较早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开展研究的国家之一,至今已建造了20多个混凝土海洋采油平台,挪威皇家科技学院的科学与工业研究基金(SINTEF)持续资助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瑞典1991~1997年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出资5 200万克朗,实施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的国家计划。日本则在发展自密实混凝土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其初衷也是为了消除混凝土振捣中的缺陷和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以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为目标。

1999年美国NIST的建筑与防火研究实验室(BFRI。)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布了一个“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echnology,缩写为PHPCT)”,由工业界4个大企业和国家预拌混凝土协会、波特兰水泥协会协作,承担“商品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项目中计算机集成知识系统(CIKS)的开发”的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包括7个专题:专题。为计算机集成知识系统的开发,HYPERCON;专题1为HPC的制备工艺过程;专题2为混凝土和混凝土材料的特征化;专题3为性能预测;专题4为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在火中的结构性能;专题5为结构性能;专题6为

HPC的经济性。重点是性能检验和预测工具的开发和应用,这是优化可*的HPC产品和给出可由最有效的途径得到的知识所必需的。专题1—6提供输入专题0的要素。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逐渐突出了耐久性设计的考虑,从只重视强度设计向强度于耐久性并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的研究重点。针对不同环境类别的侵蚀作用,提出材料性能劣化的理论或经验模式,并据此估算结构的使用寿命,成为发展和研究耐久性设计方法的主流。日本于1986年提出“考虑耐久性的建筑物设计、施工维护大纲”,在1989年制定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准则(试行)》,把耐久性设计定义为:全面地考虑材料质量、施工工序和结构构造使结构在一定的环境中正常工作,在要求的期限内不需要维修。它采用了与结构设计相同的思路,要求构造各部位的耐久性指数大于或等于环境指数。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1989年通报了“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国际材料与结构试验研究室联合会(RILEM)的130—CSI。技术委员会1996年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的报告,对基于材料劣化模型分析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1995年欧共体资助了一项名为DuraCrete的研究项目,2000年出版了一份名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南》的技术文件。1998年欧共体又资助成立了为期3年的DuraNet工作网,全名为“支持、发展与应用以性能为基础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的工作网”,有欧洲的19个单位参与,旨在改善欧洲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评估与维修水平。美国ACl201委员会1992年提出了“耐久性混凝土指南”,2000年又对该指南进行了

修改。欧洲国际混凝土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结构CEB—FIP模式规范(1990),欧洲规范2暂行本(1992)以及美国AASH—TO{公路桥梁设计规范(1994)》都列有“耐久性”的条款。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向国内介绍高性能混凝土以来,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设部、铁道部和国家建材局联合资助了重点科研项目《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结构力学性态研究》,随后许多省、市科委和建委也资助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方面的研究课题。1999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HSCC)编写了《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104:99)。我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研究》,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牵头,跨部门、跨行业地协作攻关,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四航局主持制定的《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275—2000)中,规定用于海港工程的高性能混凝土,磨细矿渣的掺量可达到50%~80%,同时要求水胶比≤0.35,坍落度≥120 mm,强度等级≥C45,这也是我国首个对高性能?昆凝土技术要求进行具体规定的规范。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名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的咨询项目,并编写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CCES 01—2004)。

4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4.1 能不能对高性能混凝土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自从美国提出高性能混凝土这一概念近10年来,如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标准的定义。目前,不同的学者和技术人员,从混凝土性能的不同方面,给出了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不同描述,因此,很难给高性能混凝土一个全面、准确、完整的定义。

4.2 高性能混凝土是否一定要高强

冯乃谦在其专著《高性能混凝土》中开宗明义的指出:“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是高强的,因为一般情况下高强对耐久性有利。”吴中伟针对当时科研界过度追求高强度的趋向,及时提出“有人认为高强度必然高耐久性,这是不全面的,因为高强混凝土会带来不利于耐久性的因素……。高性能混凝土还应包括中等强度混凝土,如C30混凝土。”但黄士元认为把包括30 MPa的普通强度而耐久性好的混凝土也归人高性能混凝土范畴,则很难划分普通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差别,也难于与国际混凝土界沟通。因此,如何界定高性能混凝土,是需要混凝土界人士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3 高性能混凝土是否一定要高工作性

高性能混凝土又被人们称为3高混凝土,其中一高就是高工作性。但是不是只有高工作性才是高性能混凝土呢?诚然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从10年前普遍的70~90 mm发展到现在大量预拌混凝土的180—200 mm,甚至已经有自密实的混凝土的浇筑,这也是混凝土技术的一种进步:减轻了振捣的劳动量,推动了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并大大减少了“蜂窝”、“狗洞”等质量事故,提高了混凝土的匀质性。但高的工作性一般是在提高混凝土浆体含量的情况下产生的,浆体含量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增加,同时,高的流动性也将使混凝土浇筑时容易振捣离析。因此,不能把流动性作为混凝土拌合物“高性能”的指标,而应当根据不同工程特点,注重拌合物的施工性能。坍落度的大小应服从于混凝土的匀质性和体积稳定性。

4,4 高性能混凝土的开裂问题

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给土木工程界最直接的冲击是对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视有

所加强了,粉煤灰、矿渣等掺合料的使用增多了,预拌混凝土更普遍了。目前上海、北京、沈阳已能供应C80以上商品预拌混凝土,实际上我国部分地区的混凝土企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供应超高强商品混凝土的能力。但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却发生较多“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开裂,特别是早期开裂的问题。由于高性能混凝土一般具有高胶凝材料用量、低水胶比与掺人大量活性掺合料等配制特点,致使高性能混凝土的硬化特点与内部结构,同传统的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随之带来了它的早期体积稳定性差、容易开裂等问题。而混凝土的裂缝正是在使用阶段环境侵蚀性介质侵入的通道,进而削弱其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的应用实践表明,早期开裂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在工程中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是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s://www.360docs.net/doc/ef18502634.html,/product.free.4932293.3/

中国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字体:大中小】发布日期:2009-10-28 23:26:01

1986年,中国建材协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在原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大能先生倡议和领导下成立。20年来,中国建材协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以企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主题,团结全体会员单位,遵纪守法,优质服务,自律自强,诚信经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来改造、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优质混凝土外加剂。值此混凝土外加剂分会成立20周年之际,混凝土外加剂分会对全国混凝土外加剂行业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混凝土外加剂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混凝土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混凝土外加剂的特点是掺量少、作用大,所以有人将其比作食品中的调味素,也有人称其能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自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以来,混凝土外加剂不断得到发展和应用,已成为混凝土配比中不可缺少的第五组分,其产品的优劣,能影响到我国每年数千亿元基础设施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混凝土外加剂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

1.改善了混凝土性能,促进了混凝土施工技术革命。

混凝土外加剂品种较多,功能各异。使用各种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近年来,外加剂新品种和应用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促进了混凝土施工新技术的发展。如:建筑高度420.5米的88层超高层建筑——金茂大厦,施工通过应用泵送剂和泵送技术将混凝土一泵到顶;以百年耐久性设计为目标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工程;自然条件严酷的青藏铁路顺利施工等都对混凝土性能及配制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高难技术得以实现都离不开混凝土外加剂。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混凝土工程、所有的混凝土搅拌站均使用各类外加剂。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副产品(如磨细矿渣、粉煤灰及硅灰等)的应用,还能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一般可以节约水泥10%~15%左右,这就意味着一个工程可以节约成千上万吨的水泥,在节约资源,减少熟料烧成带来的环境污染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环境保护日渐重要的今天,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生产中的环保作用更加显现。普通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生产使用的原料就是造纸废液,每生产1吨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可以消纳浓度为40%的废液、2.5吨造纸废液。广东甘化厂、吉林石砚化工厂等一批企业利用当地造纸废液生产具有缓凝作用的普通减水剂,避免了废液直接排入江河中造成环境污染,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保护环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外加剂在商品混凝土中使用,在改善和提高混凝土各种物理性能、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的同时,还减少了混凝土现场搅拌时产生的粉尘污染和施工噪音,改善了现场施工环境。

二、我国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际上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混凝土外加剂。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和少量使用混凝土外加剂;70年代外加剂行业开始兴起;在1982年和1986年分别成立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学会和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后,科研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生产企业不断增加,新产品不断研制开发,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扩大。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的外加剂行业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外加剂技术的发展现状大致可归纳总结为:

1.合成技术稳定发展,萘系高效减水剂为主,新品种合成高效减水剂快速发展。

合成高效减水剂是混凝土外加剂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产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产品复配使用。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合成高效减水剂企业200家,其中规模化企业近80家,年产高效减水剂111万吨,年销售收入约51亿,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高效减水剂占到全部合成高效减水剂产量的80%左右。我国萘系高效减水剂生产工艺成熟稳定,产品已经接近国外的水平,但是半数以上的企业规模太小。性能更好的高浓高效减水剂(Na2SO4的含量小于5%)的用量

还不到5%。

近5年来,我国合成高效减水剂产品多样化,是目前高效减水剂技术发展的特色之一。从原来较为单一的萘系产品向氨基磺酸盐、新型三聚氰胺、脂肪族、聚羧酸盐等多品种共同发展。新型高效减水剂生产工艺比萘系简单,投资比萘系少,在性能上又具有明显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可与国外产品质量相比。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研究和生产也是我国高效减水剂发展的一个亮点。国内目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包括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外加剂厂、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

2.混凝土外加剂品种齐全,产品性能不断提高。

我国混凝土外加剂品种很多,如能够降低混凝土用水量、提高混凝土强度的高效减水剂,用于调整混凝土凝结时间的缓凝剂、促凝剂,要减少混凝土收缩开裂时使用的膨胀剂、减缩剂,能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的引气剂,在冬季负温条件下施工时使用的防冻剂等等,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现有条件下施工的各种混凝土性能的要求。国外有的品种在国内几乎都有,目前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里已经对14种外加剂产品的性能有了明确规定。

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外加剂的升级换代。2005年混凝土膨胀剂的年产量达100万吨,比1999年的年产25万吨翻了两番,混凝土膨胀剂也由高碱高掺(15%~20%)、中碱中掺(10%~12%)逐步向低碱低掺(6%~8%)发展。

以前我国速凝剂几乎全为粉状的速凝剂。近两年里无碱液体速凝剂产量有了明显增加,大大减少了作业面的粉尘数量,降低喷射混凝土后期强度损失,提高了喷射混凝土工程质量。

引气剂在泵送剂、防冻剂等复合型外加剂中得到广泛使用,2005年产量在8000吨左右。传统的松香皂类引气剂也被进行多种方法的改性,新型三萜皂甙类引气剂也有多个厂家生产。

总体看来,我国复合外加剂的配制技术和生产技术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过程中。

3.自动化生产刚刚起步,大型企业开始全面自动化生产,中小企业寻求关键工艺的自动化控制。

传统外加剂生产过程中,计量、温度控制、反应时间控制、加料等过程都是人工操作,常常出现

误差和错误,轻则造成质量波动,重者出现废品。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是我国混

凝土外加剂生产技术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生产企业发展的方向。

目前全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含量较高、投资费用还较高,江苏博特新材料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

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佛山瑞安建材有限公司、浙江五龙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建和改建生产线的大型

企业开始尝试全自动化生产,并取得良好效果。

4.混凝土外加剂的绿色化生产技术还需加强。

与其他建筑材料一样,混凝土外加剂的绿色化生产越来越被重视。外加剂生产企业也明显感到环

保压力,注意到生产区与居民区的隔离和生产压力容器的安全问题。

在外加剂绿色化生产技术方面,开展了多种途径综合利用废渣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生产企业十

分注意减少生产过程中废气的排放,利用循环水等。今后还应加强对外加剂各种原料、成品环保性能

的评价,一些复合外加剂厂应加装除尘设备,收集生产车间的粉尘,改善生产条件,保障工人安全。

2005年全国草浆、苇浆及竹浆生产的普通减水剂产量在4万吨左右,作为复合外加剂的原料得到

大量应用,但是其性能与木质素含量较高的松木造纸废液中制取的木钙减水剂有很大不同,今后尚须

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

国内外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及应用现状

[摘要]自密实混凝土即拌合物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而不离析、不泌水,能不经振捣或少振捣而自动流平并充满模型和包裹钢筋的混凝土。不仅可大大降低施工噪声,而且可加快施工速度、

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可通过配合比调整其物理、力学性能。对原材料、配合比敏感,对施工要求严格。由于历史短,尚有若干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展望

80年代后半期,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村甫开发了“不振捣的高耐久性混凝土”,称之为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1996年在美国泰克萨斯大学讲学中,甫村称该混凝土为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以下简称自密实混凝土self compacting concrete)。之所以称为高性能,是因为具有很高的施工性能,能保证混凝土在不利的浇筑条件下也能密实成型,同时因使用大量矿物细掺料而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并提高其抗劣化的能力,而可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自密实混凝土即拌合物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而不离析、不泌水,能不经振捣或少振捣而自动流平并充满模型和包裹钢筋的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综合效益显著,特别是用于难以浇筑甚至无法浇筑的部位,可避免出现因振捣不足而造成的空洞、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强度等级越高,比常态混凝土费用越低。自密实混凝土配制的关键是满足良好的流变性能要求。自密实混凝土属于高流动性混凝土的一部分。

1国内外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概况

至1994年底,日本已有28个建筑公司掌握了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从日本1992~1993年各学会、技术刊物等发表的自密实的高性能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实例来看,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特别适合于浇筑量大、浇筑高度大、钢筋密集、有特殊形状等的工程。

在西方也有不振捣的混凝土的应用,如美国西雅图65层的双联广场钢管混凝土柱,28d抗压强度115MPa。混凝土从底层逐层泵送,无振捣。在美国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以保证钢筋和混凝土的整体性,在密筋的钢筋混凝土和几何形状复杂的结构中,也使用高坍落度而能自流平的混凝土,但强调仍需要适当的振捣以确保混凝土的足够密实。近年来由于在日本不断有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成功的工程实例,美国也开始注意该项技术。在我国北京、深圳、济南等城市也开始使用自密实混凝土,从1995年开始,浇筑量已超过4万m3。主要用于地下暗挖、密筋、形状复杂等无法浇筑或浇筑困难的部位、解决扰民问题、缩短工期等。

2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

2.1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质

自密实混凝土的拌合物除高流动性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抗材料分离性(抗离析性)、间隙通过性(通过较密钢筋间隙和狭窄通道的能力)和抗堵塞性(填充能力)。国外大多用拌合物的坍落流动度,即坍落后拌合物铺展的直径,作为高流动性混凝土流变性能的量度。日本报道,坍落流动度一般为50~70mm。超过70mm时,拌合物易产生离析;不到50mm时,则可能发生充填障碍。拌合物抗离析性可用坍落流动速率来评定。坍落流动速率用拌合物坍落后铺展到直径为50cm的时间除以流动距离15cm的值表示。坍落流动速率快时,流动性好,但过快时容易产生离析。也有人在一种L形流动性测定装置的转角处装置传感器测定拌合物流动初始的速率,来判断拌合物的抗离析性。对于泌水量,按日本标准JASSA1123的方法检测时,JASS5规定对普通混凝土要求<0.5cm3/cm2,而对高耐久性的混凝土则要求<0.3cm3/cm2。抗离析性直接影响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后的均匀性。必要时可检测水平流动至不同部位或垂直浇筑到不同高度的拌合物中粗骨料的含量,作为拌合物均质性的评定。国内不同单位或部门参考国外已有检测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有待于规范化。

一般,自密实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较长,可达10h左右,尤其是在冷天施工时。但初、终凝时间间隔短,一旦凝结,强度很快就会增长;如果使用低浓度的高效减水剂,由于NaSO4含量较高,会使混凝土凝结时间缩短,甚至在夏季还需添加适量缓凝剂。

2.2硬化混凝土的性质

(1) 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属于高性能混凝土,可有很宽的强度范围,即从C25到C60以上。我国目前大量使用的是C30~C40。为了保证及时拆模,成型后在标准条件下24h抗压强度应≥5MPa。在施工计划允许、着重长期强度、使用低热水泥等情况下,可放宽上述要求。

(2) 弹性模量由于粗骨料用量较少,自密实混凝土比使用同一品种骨料的普通混凝土弹性模量稍低些,根据JIS的方法试验,标准养护28d时,降低值小于10%。根据北京二建的测试,因采用低水胶比,尽管有所降低,仍能满足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适当提高配制强度、增加粉煤灰掺量、添加适量合成短纤维等措施均可提高弹性模量。

(3) 收缩通常,由于粗骨料用量小,粉体材料用量大,自密实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会大些,容易

产生有害裂缝。可根据结构形式、构件尺寸、施工条件、工程性质等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目标。据日本的资料,标准条件下养护7d的试件在20±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6个月的干缩为≤8×10-4以下,比同种骨料的普通混凝土收缩增加量<10%。掺用粉煤灰和少量膨胀剂有利于减小收缩。掺用合成纤维不仅可减小收缩,也可提高抗裂性能。

(4) 抗碳化性普通混凝土的碳化速率和水灰比近似于线性关系。掺入矿物细掺料后,在相同水灰比下,碳化速率增加。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则可达到相近的碳化速率。混凝土掺用大量混合材料后,碱度大大降低,会加速碳化而不利于对钢筋的保护,但自密实混凝土因水胶比很低,混凝土密实度高,抵抗碳化的能力强。单纯从材料来说,可以不怀疑其对钢筋保护的作用。实际上,对不同的构件应作不同的考虑:对主要受压的构件,如基础、墩柱以及长期处于水下的结构,可不考虑碳化问题;对受弯构件,如梁、板,则因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设计时允许受力后受拉区产生宽度不大于0.2mm(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是0.1mm)的裂缝,则碳化问题就应考虑。在此情况下,抗碳化的性能和细掺料的品种、掺量有关。例如掺粉煤灰30%而水胶比为0.35时,碳化速率约与普通混凝土水灰比为0.5时相当;同样效果的矿渣掺量可达70%;水胶比为0.4、矿渣掺量达50%时,碳化速率同普通混凝土的相差无几。

因此,对用于不同部位的自密实混凝土,可通过配合比的调整来保证其抗碳化的性能。有些矿物细掺料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碱,对保持混凝土中的pH值是否起作用,需要通过试验来证明。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抗碳化性也需要和构件的裂缝情况结合起来进行试验研究。

(5) 其它掺用一定量的引气剂,是抵抗冻融,特别是除冰盐作用的有效措施。日本规范规定,经冻融循环作用后,动弹性模量必须保持80%以上,循环次数最低为200次,在冻融循环作用频繁的环境下,要求300次;含气量一般要求为3%~6%,在冻融循环作用频繁的环境下,为4%~7%。在日本多使用引气型减水剂(AE减水剂)。由于掺入较大量矿物细掺料,自密实混凝土有很好的抗化学侵蚀和抗碱骨料反应的能力。矿物细掺料抗碱骨料反应的有效掺量粉煤灰为30%,矿渣是40%。

3自密实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

3.1自密实混凝土的原材料

(1) 胶凝材料除要求温升很低的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需要选用中热或低热水泥外,硅酸盐

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都可选用,按目前我国标准标号应不低于32.5号,

具有较低的需水性,还应考虑与所有高效减水剂的相容性。掺用矿物细掺料的目的是调节混

凝土的施工性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因此矿物细掺料应具有低需水量、高活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可利用不同细掺料的复合效应。例如,矿渣比粉煤灰活性高,而抗离析性差;粉煤灰比矿渣抗碳化性能差,但收缩小。按适当比例同时掺用粉煤灰和矿渣,则可取长补短。由于采用低水灰比,强度要求较低时,可再掺用适量填充性细掺料,如石英砂粉、石灰石粉等,来保证足够的浆量。因此,日本的高流动性混凝土普遍采用水泥、矿渣、粉煤灰三组份胶凝材料,有时加上石粉,成为四组份。据日本资料,从活性来说,磨细矿渣最优的比面积为6000~8000cm2/g,但从减小收缩来说,最好为4000cm2/g左右。

(2) 骨料骨料的粒形、尺寸和级配对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施工性,尤其是对拌合物的间隙通过性影响很大。和泉意登志报道,用密实体积率为62%的日本青梅碎石,混凝土拌合物的间隙通过量是用密实体积率为67%的日本鬼怒川卵石时的一半,因此粗骨料的密实体积率大的好。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当使用卵石时为25mm,使用碎石时为20mm,间隙狭小的部位用15mm。由于砂率大,砂子宜选用中粗砂,以偏粗为好。应严格控制砂中粉细颗粒的含量和石子的含泥量。同时要保证0.63mm筛的累计筛余大于70%,0.315mm筛的累计筛余为90%左右,而

0.15mm筛的累计筛余>98%。

(3) 外加剂即使设计强度等级不高,也要用高效减水剂。日本杉本贡报道,对高流动混凝土

外加剂性能的要求为:有优质的流化性能,保持拌合物流动性的性能、合适的凝结时间与泌水率、良好的泵送性;对硬化混凝土力学性质、干缩和徐变无坏影响、耐久性(抗冻、抗渗、抗碳化、抗盐浸)好。为此多采用高性能引气型(AE)减水剂。同时,由于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往往有离析的倾向,在日本多采取掺抗离析剂或增稠剂来解决。日本的抗离析剂有纤维素水溶

性高分子、丙烯酸类水溶性高分子、葡萄糖或蔗糖等生物高聚物等。其中纤维素醚和甲基纤维素用得最多。但是添加抗离析剂时,对混凝土的强度有些影响。北京建工集团二建公司使

用两种不同原料来源的萘系高效减水剂复合使用,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抗离析性有显著效果。

3.2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满足拌合物高施工性能的要求,因此,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相比,有较大的浆骨比,即较小的骨料用量,胶凝材料总量一般要超过500kg/m3;砂率较大,即粗骨料用量较小,砂率最大可达50%左右;使用高效减水剂,由于胶凝材料用量大,必须掺用大量矿物细掺料,细掺料总掺量一般大于胶凝材料总量的30%。为了保证耐久性,水胶比一般不宜大于0.4。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是以上各参数和混凝土强度、耐久性、施工性、体积稳定性(硬化前的抗离析性,硬化后的弹性模量、收缩徐变)等诸性质间矛盾的统一。例如流动性和抗离析性要求粗骨料用量小,但粗骨料用量小时硬化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低,收缩、徐变大;砂率大,有利于施工性和强度而不利于弹性模量;水胶比大,有利于流动性,而不利于强度和耐久性等等。因此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同的是,根据上述矛盾的统一确定粗骨料的最合适用量、砂子在砂浆中的含量。小和村建议作为砂浆和混凝土两个层次的体系考虑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石子最大粒径为20mm,使用中热水泥和增稠剂。北京建工集团二建公司建议按混凝土、砂浆、水泥净浆、胶凝材料四层次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粗骨料体积0.5~0.55m3

混凝土砂体积含量40%~43%

砂浆水初步配合比

水泥浆W/C

胶凝材料水泥、掺合料

外加剂

图1北京建工集团二建公司建议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体系

以上步骤均采用绝对体积方法计算。由此可见,自密实混凝土的浆骨比变化的范围是很小的。混凝土的性质主要受水泥浆浓度和性质的支配。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的实例如表1所示。

表1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实例

4自密实混凝土施工的特点

自密实混凝土的质量对原材料的变动很敏感,制作和施工中各环节的控制要求严格,因此对操作工人的要求低了,而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要求高了。由于组成材料多,必须注意搅拌均匀,

目前多采用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比普通混凝土的长1~2倍,60~180min甚至更长是必要的。搅拌不足的拌合物不仅因不均匀而影响硬化后的性质,而且在泵送出管后流动性进一步增大,会产生离析现象。投料顺序最好是先搅拌砂浆,最后投入粗骨料。

一般来说,自密实混凝土适合于泵送浇筑。墙或柱的浇筑高度可在4m左右。浇筑顺序可参考和泉意登志在文献中给出的泵管移动顺序用吊斗浇筑时产生离析的可能性大,对配合比要求

更严格,难度较大。在必须用吊斗浇筑时,应使出料口和模板入口的距离尽量小,必要时可加串筒。

柱子和墙浇筑前要严格检查钢筋间距及钢筋与模板间的距离,最好准备一根长钎,以便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插捣,排除可能截留的空气。

自密实混凝土的质量对原材料和配合比的变动以及施工工艺都很敏感,因此对施工管理水平

要求较高。每项工程实施前要有严格的施工规程和班前交底,尤其在交接班时,要有具体的措施以免差错。

5自密实混凝土应用展望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自密实混凝土由于优异的施工性能,可大大加快施工速率,减小劳动强度,并可避免由于可

能振捣不足而引起混凝土的严重质量事故;低水胶比、低温升和大量矿物细掺料,可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但与相同强度的普通混凝土相比,弹性模量稍低,收缩和徐变稍大。此问题可通过适当提高配制强度、掺用膨胀组分或纤维和收缩小的细掺料(如优质粉煤灰)等措施来解决。但因掺用大量细掺料,混凝土碱度较低,宜用于主要受压的构件,特别适用于较大体积的基础

底板和桩。用于受弯构件时,在目前尚无构件试验的情况下,细掺料掺量以不超过30%为宜。为此需要系统研究用自密实混凝土的主要受弯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和混凝土性质的关系、碳化及其对钢筋绣蚀的影响。

(2) 目前尚未查到自密实混凝土用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报道,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

(3) 自密实混凝土由于一般凝结时间较长,早期强度较低,冬季施工时最好不用。但在大体积

混凝土中混凝土温升对掺用细掺料的混凝土强度发展有利,自密实混凝土可在采取冬施措施

的前提下使用。

(4) 对都可达到自密实的高流动性混凝土并不是所有文献上都称之为“自密实”或其它如“免振”等,如明石大桥的混凝土无论水下还是水上,都是不振捣的;美国西雅图双联广场钢管柱混

凝土也是不振捣的,但都没有称做“自密实或“免振”等,因为在“拥挤的部位”“尽管可得到高坍落度而自流平,但仍需稍加振捣以保证混凝土的足够密实”,也就是说,并非任何工程浇筑的混凝土都能够完全不振捣,需要在施工规程中加以区别,否则反而会引起质量问题。

(5) 自密实混凝土由于质量对原材料和配合比很敏感,要求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实践表明,进行过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后,可有力地推动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在管理水平低、缺少技术人员的工程中不宜采用。

混凝土膨胀剂使用中存在的误区及应注意的问题

定制服务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的使用。

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

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所属栏目:建筑材料论文责任编辑:飞雪更新时间:2009-8-12 12:11:20

摘要:根据目前市场膨胀剂质量现状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提出如何正确使用混凝土膨胀剂。

关键词:混凝土膨胀剂误区

1、膨胀剂使用中存在的误区

(1)、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明,膨胀剂采用何种方法不明确。当使用粉煤灰掺合料时,配比又应当如何设计?在配制防渗混凝土时,按规范规定: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 m 3,如掺入粉煤灰,则水泥用量不得小于280kg/m 3。以此为基准设计膨胀剂的混凝土配合比。由于各厂的水泥和粉煤灰活性不同,各地砂石质量差异较大,施工选用混凝土的坍落度也不同,因此,试验室应参考以往的经验,

结合试验中得到的技术参数,确定基准混凝土的水泥和粉煤灰单方用量,再计算膨胀剂的掺量。

(2)、大多数施工单位委托试验和与混凝土搅拌站签定合同时,只要求提供满足掺膨胀剂混凝土的坍落度、强度和抗渗等级的配合比数据,不提混凝土限制膨胀率的指标。存在膨胀剂“一掺就灵”的盲目思想,这是使用膨胀剂的最大误区。根据GBJ119—88规范,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特性指标是:水中养护14d的限制膨胀率≥0.015%。膨胀剂主要用途是补偿收缩,根据大量工程实践表明,防水工程的底板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ε2=0.02% 0.025%,侧墙ε2=0.03% 0.035%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ε2

=0.035%- 0.045%为宜。不同的结构部位的抗裂要求不同,因此,膨胀剂掺量是不同的。由于膨胀剂与水泥及减水剂(泵送剂)之间存在适应性的问题,在同一配合比下,使用不同的水泥及减水剂(泵送剂),混凝土产生的膨胀率也不同。必要根据工地原材料进行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试配。在满足混凝土坍落度、强度和抗渗等级的情况下,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限制膨胀率,否则就要考虑调整膨胀剂掺量。有些单位把膨胀剂当防水剂使用,这是允许的。一般防水剂只能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但不能满足抗裂性能。而膨胀剂首先解决混凝土结构的抗裂,不裂可以不渗。而达到补偿收缩的抗裂作用,关键是混凝土膨胀率能否满足不同结构的补偿收缩要求。必须指出,厂家推荐的膨胀剂掺量只作参考,试验证明有些厂家的膨胀剂质量波动较大,有的甚至是“调包”的伪劣产品。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检测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并以此作为配合比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就要求各检测试验单位应配备检测限制膨胀率的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

(3)、许多单位反映,膨胀剂替代水泥后,混凝土强度下降,认为少掺膨胀剂为宜,这也是个误区。因为膨胀剂替代率是通过试验而确定的。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则受到钢筋和邻位的约束。试验表明,带模养护的膨胀混凝土试件的限制强度比自由强度高10% --15%,所以,不必担心掺膨胀剂的混凝土强度下降。不能以7d自由强度作判断,应以28d强度是否达到试配强度为准。

(4)、膨胀剂掺量有意和无意少掺是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又一个误区。现实中发现,施工现场不能正确使用试验室提供的混凝土配合比,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工地和搅拌站没有专门的膨胀剂计量装置,靠人工以斗代秤加料,由于监督不力和人工加料的随意性,大多是少掺。更有甚者,某些搅拌站从经济利益出发,故意少掺或不掺膨胀剂。导致了施工单位对使用膨胀剂的误解。针对工程中使用了膨胀剂,混凝土仍然开裂的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表明:①按混凝土总量计,少用膨胀剂20% 30%,原设计规定掺量12%,实际只达到6% 8%;②忽略了混凝土的前期湿养护。这样,膨胀混凝土就是失去了补偿收缩作用,开裂现象由此而生。

(5)、有的用户拘泥于膨胀剂的推荐掺量,如某产品掺量为10% --12%,在特殊结构部位用户却不敢超过12%,这也是使用的误区。实际工程中,如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要用大膨胀率的膨胀混凝土填充,要求混凝土膨胀率达到0.035% --0.045%,混凝土强度提高5MPa,要掺入14% --15%膨胀剂才能达到。如只限于掺12%就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有可能开裂,所以,应根据不同结构部位,科学地掺入不同数量的膨胀剂,才能达到补偿收缩的要求。

2 、关于复合膨胀剂

复合膨胀剂是用膨胀剂和化学外加剂配制的产品,可用于拌制缓凝、早强、防冻和高性能的泵送混凝土。该产品曾列入《混凝土膨胀剂》建材行业标准JC476—1998中,但在实施中发现不少问题:

(1)、质检部门对检测提出要求,复合膨胀剂由于掺入减水剂、防冻剂等化学外加剂,膨胀剂使用砂浆检验,化学外加剂使用混凝土检验。检测十分繁杂,而结果往往

开题报告 高性能混凝土是在现代高强混凝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用新型的高效减水剂和矿物掺和料,是使混凝土达到高性能的主要技术措施,前者能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增大坍落度,控制坍落度损失,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工作性;后者能填充胶凝材料的孔隙,参与胶凝材料的水化,除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外,还改善混凝土的界面结构,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将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和料,既改善了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工业废料,有效地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符合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健康发展。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最早在美国提出。1990年5月在美国马里,由美国国家标准与工艺研究院(NIST)和美国混凝土学会(ACI)主办的讨论会上,将HPC定义为具有所要求的性能和匀质性的混凝土。这些性能主要包括:易于浇注捣实而不离析,力学性能好,早期强度高,韧性好,体积稳定性好,在恶劣条件下使用寿命长等。 高性能混凝土概念的提出至今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由于国际上广泛认识到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和高强度等特性,用其替代传统的混凝土以及建造在严酷环境中的特殊结构物,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先进性,因此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各国的很大重视,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果。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已将高性能混凝土作为跨世纪的新材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和开发,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适应了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要求,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大量利用工业废渣,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便于施工,节约能源,己被各国普遍认为是今后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从1996年开始,我国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先后2次设立科技攻关项目,进行高性能混凝土的创新研究,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几十所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承担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及“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的研究课题,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产品与技术国内外现状 学号:2009792504.. 班级:机械0904班姓名:。。 引言:搅拌站主要用于混凝土工程,主要用途为搅拌混合混凝土,也叫砼搅拌站。搅拌站主要由搅拌主机、物料称量系统、物料输送系统、物料贮存系统和控制系统等5大系统和其他附属设施组成。由于搅拌楼骨料计量与搅拌站骨料计量相比,减少了四个中间环节,并且是垂直下料计量,节约了计量时间,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同型号的情况下,搅拌楼生产效率比搅拌站生产效率提高1/3。 关键词:混凝土搅拌站、市场、技术参数、国际形势 摘要:随着混凝土搅拌站(楼)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其搅拌主机必然向大容量方向发展。 对于采用大容量搅拌主机(2000L以上)的混凝土搅拌站(楼),应考虑到大容量搅拌主机卸料时给用户带来的影响。大容量搅拌主机卸料速度快,而搅拌输送车的进 料速度慢,因此容易造成预拌混凝土外溢现象,这是采用单机的混凝土搅拌站(楼)生产率提高的一个极大障碍。在搅拌主机下方设置成品混凝土储料斗,不仅可以节 省搅拌输送车的等待时间,而且可以解决大容量搅拌主机卸料速度快与搅拌输送车 进料速度慢的矛 一、国内目前搅拌主机市场的整体情况 目前国内搅拌机的主流产品为JS型,容量为0.5、1.5、2.0、3.0m3。 上海华建目前在生产的混凝土搅拌机的产品品种为JW500型、JW1000型、JW1500型、JS1000b型、JS2000b型、JS3000b型、JS4000型。JW型主要是用于干硬性的混凝土,用户对象多数为混凝土制品厂,以主机销售为主,年产30台左右。JS型主要是用于搅拌楼站配套为主,用户对象为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商和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年产60台左右,主要容量为2.0m3、3.0 m3。 国内在生产搅拌主机的企业有10多家,还有两家为外商在中国的独资企业,产能可达到4000台/年。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达到1400台/年左右,尤以珠海仕高玛主机产量为主。包括部分有搅拌机生产能力的企业,在用户的要求下,也生产配置珠海仕高玛主机的搅拌楼。因此,在100m3/h生产能力以上的搅拌站配置珠海仕高玛主机的比例较高,而50~80m3/h 生产能力用于施工现场的搅拌站大部分都为国内企业所占有。 国内搅拌机生产企业都有搅拌站(楼)产品,但搅拌站(楼)的生产企业不一定有搅拌主机的产品。早在80年代初期,中国商品混凝土市场进入了发展期,国内50m3/h以上的搅拌站还没有企业批量生产,产品可靠性不高。因此,大量国外的混凝土搅拌站进入市场。如:在上海是德国ELBA、LIEBHERR原装产品;在北京则是德国和意大利公司的产品。随之,STETTER、SICOMA等国外公司的产品也相继进入。到90年代,国内许多企业也随之而上,开始生产搅拌楼站产品。 在这些国外企业中,意大利SICOMA公司瞄准中国混凝土搅拌站制造企业,以其价格低、可靠性好的主机产品打入中国市场,很快得到了市场认可。之后则以中国搅拌机制造厂的产品价格为竞争目标,在国内投资进行搅拌机的生产,巩固了其搅拌主机的市场份额,06年搅拌机产量达到了1000台。此外,德国BHS公司也在天津独资建立了工厂生产2.0m3以上的搅拌机,年产也在200台以上。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土 木工程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的土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应用面之广,使用次数之多是很少见的。尤其中近年来,一种较新的混凝土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且运用到许多实际工程项目中,那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 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列举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研究应用中的重要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随着我国建筑向高层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HPC必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建筑工程材料。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体积稳定性 ~ I ~ 目录 摘要………………………………………………………………………………………... I 目录……………………………………………………………………………………….?

第一章引 言 ..................................................................... ................................................. 1 1 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现 状 ..................................................................... .. (1) 1.1 背 景 ..................................................................... (1)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 向 ..................................................................... ........................ 2 2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和应用分 析 ..................................................................... .. (2) 2.1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 念 ..................................................................... (2)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 能 ..................................................................... (3) 2.3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和应用中所面临的问 题 .......................................................... 3 3 高性能混凝土质量与施工控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现状与发展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摘要】本文按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常用的结构型式来说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上的应用与发展;分析了这些结构型式的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还分析了影响其运用和发展的相关因素,以促进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更进一步发展。【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型式运用与发展结构 【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the writing is that according to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common structure to explain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in bridge ;and analyze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structure typ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At the same time,the article also analyzed the effect of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factor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Key Words】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typ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ucture 【正文】 一、前言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切要求恢复战争创伤,从西欧迅速发展起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从理论、材料、工艺到土建工程中的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随着部分预应力概念的逐步成熟,突破了混凝土不能受拉与开裂的约束,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目前预应力混凝土已成为国内外土建工程最主要的一种结构材料,而且预应力技术已扩大应用到型钢、砖、石、木等各种结构材料,并用以处理结构设计,施工中用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各种疑难问题。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起步比西欧大约晚10年,但发展迅速,应用数量庞大。我国近年来在土木工程投资方面,建设规模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预应力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近来二三十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上的应用与发展。 二、公路板式桥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的土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应用面之广,使用次数之多是很少见的。尤其中近年来,一种较新的混凝土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且运用到许多实际工程项目中,那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 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外的研究现状,阐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列举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外研究应用中的重要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随着我国建筑向高层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HPC必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建筑工程材料。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体积稳定性

目录 引言 (1) 1 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1) 1.1 背景 (1)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2) 2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和应用分析 (2) 2.1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 (2)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 (3) 2.3 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和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3) 3 高性能混凝土质量与施工控制 (4) 3.1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及其选用 (4) 3.2 配合比设计控制要点 (6) 3.3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控制 (7) 4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8) 4.1 高耐久性能 (8) 4.2 高工作性能 (8) 4.3 其它 (8) 5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9) 5.1 研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必要性 (9) 5.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可行性 (9) 5.3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10) 6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前景 (10) 结论 (11) 致词 (12) 参考文献 (13)

高性能混凝土地研究与发展现状 摘要: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产生地背景和国内外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地认识与定义,并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地国内外地研究与发展现状,同时,还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发展中地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定义;耐久性;存在问题高性能混凝土(,)是世纪年代末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地一种全新概念地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这种混凝土有可能为基础设施工程提供年以上地使用寿命.区别于传统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地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中显示出其独特地优越性,在工程安全使用期、经济合理性、环境条件地适应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地效益,因此被各国学者所接受,被认为是今后混凝土技术地发展方向.高性能混凝土产生地背景传统地混凝土虽然已有近年地历史,也经历了几次大地飞跃,但今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地严峻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地发展,各种超长、超高、超大型混凝土构筑物,以及在严酷环境下使用地重大混凝土结构,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有毒有害废物处置工程等地建造需要在不断增加.这些混凝土工程施工难度大,使用环境恶劣、维修困难,因此要求混凝土不但施工性能要好,尽量在浇筑时不产生缺陷,更要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进入世纪年代以来,不少工业发达国家正面临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早年修建地桥梁等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维修或更新.年美国国家材料咨询局地一份政府报告指出:在美国当时地.万座桥梁中,大约有.万座处于不同程度地破坏状态,有地使用期不到年,而且受损地桥梁每年还增加.万座.年在提交美国国会地报告“国家公路和桥梁现状”中指出,为修复或更换现存有缺陷桥梁地费用需投资亿美元;如拖延修复进程,费用将增至亿美元.美国现存地全部混凝土工程地价值约万亿美元,每年用于维修地费用高达亿美元.在加拿大,为修复劣化损坏地全部基础设施工程估计要耗费亿美元.在英国,调查统计了个工程劣化破坏实例,其中碳化锈蚀占%,环境氯盐锈蚀占%,内部氯盐锈蚀占%,混凝土冻蚀%,混凝土磨蚀%,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硫酸盐化学腐蚀%,其他各种不常发生地腐蚀破坏%.我国结构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非常严重.建设部于世纪年代组织了对国内混凝土结构地调查,发现大多数工业建筑及露天构筑物在使用~年后即需大修,处于有害介质中地建筑物使用寿命仅~年,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使用及维护条件较好,一般可维持年.相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处于露天环境下地桥梁耐久性与病害状况更为严重.据年全国公路普查,到年底我国已有各式公路桥梁座,公路危桥座,每年实际需要维修费用亿元,而实际到位仅亿元.港口、码头、闸门等工程因处于海洋环境,氯离子侵蚀引发钢筋锈蚀,导致构件开裂、腐蚀情况最为严重.年交通部四航局等单位对华南地区座码头调查地结果,有%以上均发生严重或较严重地钢筋锈蚀破坏,出现破坏地时间有地距建成仅—年.()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地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地使用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传统混凝土地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每用水泥,大概需要.以上地洁净水,砂、以上地石子;每生产硅酸盐水泥约需.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而大气中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地原因之一.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它建筑材料相比,生产?昆凝土所消耗地能源和造成地污染相对较小或小得多,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地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已在不少地方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天然景观.有些大城市现已难以获得质量合格地砂石.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费旧工程拆除后地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因此,未来地混凝土必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地再生利用,未来地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地,尤其是耐久地.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高性能混凝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地.高性能混凝土地定义与性能对高性能混凝土地定义或含义,国际上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地理解,各个国家不同人群有不同

混凝土结构损伤的研究现状 一、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机制及分类 混凝土是由粗骨料、细骨料和水泥浆组成的非均质混合物,其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并不仅仅是这几种材料性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与其内部的组成结构紧密相关。这一特点决定了混凝土材料的非均质性和物理性态的复杂性。这使得混凝土在承受外载之前,由于干缩、泌水等原因,已存在大量的微孔隙和界面裂缝,且这些缺陷的分布完全是随机的。当混凝土受到外界作用以后,弥散在材料内部的微裂缝开始逐渐长大,并随着荷载的变化,在部分区域出现贯通,直至形成宏观大裂缝。混凝土的破坏是结合缝的产生、成核、扩展、分叉、和失稳的过程。 混凝土具有微观、细观、宏观等不同的层次结构,以往对于混凝土的研究大多基于宏观层次,把混凝土均匀化为宏观均质连续材料,不考虑混凝土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这种均匀化的处理方法对于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宏观力学性能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要想深入研究混凝土的工作机理还应从混凝土的细观组成结构入手,抓住材料非均质性的特点,揭示混凝土结构宏观表现的内在机制。现在通常先在细观层次建立了混凝土的数值模型,分析混凝土损伤破坏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在宏观层次提出了混凝土损伤断裂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宏、细观两个层次的相互联系与补充对混凝的破坏行为进行研究。 从细观角度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性是由其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变化决定的。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混凝土在多种尺度下都表现出了非均质性。根据复合材料的观点,将混凝土结构分为三级。第一级,即混凝土。可将砂浆视为基相,骨料视为分散相。骨料和砂浆的结合面为薄弱面,该处常因各种原因产生结合缝。混凝土的破坏首先从这里开始。第二级,即砂浆」将水泥视为基相,砂视为分散相。砂和水泥的结合面也是薄弱面,也产生结合缝,但其尺寸笔砂浆和骨料之间的结合缝至少小一个量级。第三级,即硬_ 化水泥浆。硬化水泥浆也不是匀质材料,其中包裹着一些未被水化的水泥颗粒及孔隙,他- 们就是缺陷。因此可将硬化水泥浆胶体视为基相,将这些缺陷视为分散相。水泥浆体的破坏可能从这些缺陷开始,裂纹由于克服硬化水泥浆分子间的引力而扩展。未被水化的水泥颗粒尺寸通常比砂和水泥浆的结合缝至少小几个量级。 从损伤力学的观点来看,如果混凝土体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则混凝土体中原有损伤将会有所发展并会导致出现新的损伤,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体中将会出现宏观裂缝,而宏观裂缝的端部又将会发生新的损伤及产生新的损伤区,再经积累而引起裂缝的扩展,直至混凝土体的破坏,由上可见,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实际上是损伤、损伤积累、宏观裂纹出现、宏观裂纹扩展交织发生的过程。 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机理 在上述损伤机制下,混凝土的裂纹扩展存在四个阶段: (1)预存微裂纹阶段。即在混凝土成形过程中,由于水泥浆硬化干缩,水分蒸发留下裂隙等原因,使构件中预存原始微裂纹。它们大都为界面裂纹,极少量为砂浆裂纹,这些裂纹是稳定的。这些裂纹的存在是混凝土具有初始损伤的原因之一。 (2)裂纹的起裂和稳定扩展阶段。在较低的工作应力下,构件内部的某些点会产生拉应力集中,致使相应的预存微裂纹延伸或扩展,应力集中则随之缓解,如果荷载不再增加,

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防水材料发展概况 刚性防水技术是指以水泥、砂、石为原材料,掺入少量外加剂或高分子聚合物,通过调整配合比,改善孔结构,增加各原材料界面的密实性,或通过补偿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防渗能力等方法,使混凝土构筑物达到防水的技术。其特点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采取不同的方法,施工简单、方便,造价较低,易于维修,防水耐久性好。所以,在土木建筑中,刚性防水占相当大的比例。刚性防水的主要基材是水泥,如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这些水硬性胶凝材料的抗渗性和防水耐久性都是较好的,所以,国内外许多防水工程都采用水泥作为胶结材料。然而,由于水泥的抗拉强度低,变形小,易于收缩开裂,往往会破坏结构的整体防水。而且,水泥配制成混凝土后,内部形成许多毛细孔缝,成为渗水的通道。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国内外科技人员研究出许多无机防水剂,如三氯化铁、无机铝盐、三乙醇胺等等。通过加入这些防水剂,提高水泥砂浆的密实性或改善砂浆的抗裂性,从而达到防水抗渗的目的。 7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把抗裂防渗结合起来的新型防水外加剂——混凝土膨胀剂。目前,我国的膨胀剂品种已有10多个,年销量近30万吨,其中UEA占80%。UEA、SRS和EA-L均属硫铝酸钙型膨胀剂,它们掺入水泥中水化形成膨胀性结晶体——钙矾石。这种针状和柱状结晶填充于混凝土的毛细孔缝中,改善了孔结构,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由于它的膨胀作用,可在钢筋和邻位的约束下,在结构中建立0.2~0.7MPa预压应力,大致可以抵消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从而防止混凝土结构产生干缩开裂,同

时,补偿一部分后期产生的温差应力。所以,混凝土膨胀剂是具有抗裂和防渗双重功能的防水剂,可以说,膨胀剂是我国刚性防水材料的突破性发展。近年来,为适应泵送混凝土的发展,我国开始生产多功能复合膨胀剂,它是以膨胀剂与化学外加剂复合而成的,集膨胀、防水、缓凝、减水、防冻、早强于一体,投料单一,使用方便,颇受用户欢迎。 柔性防水方面,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发展迅速,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防水材料形成了沥青及沥青改性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共四大类几百个品种,已经形成品种门类齐全,低、中、高性能档次齐全的材料体系。其中仍以沥青油毡为主,年产量稳定在8亿平方米左右,占整个防水材料的80%,就数量而言,可基本满足建筑业使用的要求,但品质和质量上还不能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传统产品一直占绝大多数,新型防水材料尚处于研究、开发与试用阶段。 2.结构自防水技术的发展 结构自防水技术就是把承重结构(或围护结构)和防水结构合为一体的技术。在不少防水工程中,如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桩板基础、逆作法与半逆作法地下空间、各种水工和海工构筑物、隧道和管沟等,采用柔性防水施工既困难,防水寿命又只有10~20年(与混凝土寿命100年以上不同步),更适合采用结构自防水技术。 60年代,冶金部建筑科学研究总院等提出了富砂浆防水混凝土技术,他们经研究认为,水泥砂浆的质量是决定混凝土防水能力的关键,提出混凝土中的灰砂比为1:2~1:2.5,砂率为35%~40%,石子粒径不大于40mm,水灰比不宜超过0.6,加强早期养护,养护期不少于14d。这种防水混凝土技术突破了集料连续级配的苛求,在冶金建筑等大型防水工程中应用效果良好。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年级: 完稿时间: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XX大学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不断向高层、大跨、地下、海洋方向发展。高强混凝土由于具有耐久性好、强度高、变形小等优点,能适应现代工程结构向大跨、重载、高耸发展和承受恶劣环境条件的需要,同时还能减小构件截面、增大使用面积、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发展应用前景

一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方向 ............................ (1) 1.1 轻混凝土 (1) 1.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1) 1.3 超高性能混凝土 (1) 1. 4智能混凝土...................................... (1) 二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 ................................ ....... (1) 2.1 耐久性 (1) 2. 2工作性..................................... .......... (1) 2.3 力学性能 (1) 2.4 体积稳定性 (1) 2.5 经济性...................................... (2) 三高性能混凝土质量与施工控制 (2) 3.1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及其选用 (2) 3.2 配合比设计控制要点 (3) 四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与施工控制 (3) 4.1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 (3) 4.2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控制 (4)

国内混凝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吴晓泉(全国混凝土协会技术发展部) 以国家“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指导;结合我国入世(WTO)后国际工贸竞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北京申办2008年29届夏季奥运会成功(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西安等城市)今后5~7年的建设高潮;配合2001年企业资质申报、审定和建设部提出的“管理年”等中心工作,审时度势,梳理并探索进一步优化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改造并重振预制混凝土构件企业,发展和完善混凝土建筑砌块企业之路,迈上新台阶,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1 历史回眸 1.1 专家点评 1981年,[英]悉尼.明德斯(Sianey Mrndess)、[美]J.费朗西斯.扬(J.Erancis.young),在合著《混凝土》一书首页上写道“混凝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各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混凝土。” 1987年,美国专家来华透露,联邦已拨款几十亿美元,ACI正在研究月球开发用混凝土。不久混凝土将成为太空建设材料。 1992年,清华大学冯乃谦教授写道“作为一门经验技术,混凝土技术目前已进入高科技行业,它远远超过传统建筑业的潜在用途。” 1996年,我国工程院院士吴中伟认为“今后30~50年水泥基材(包括各种混凝土和制品)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1998年,国内著名专家写道“混凝土在工程领域发挥着其它材料无法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现在社会文明的基石。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 2000年,我们协会专家这样赞誉“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混凝土在闪光。” 1.2 水泥起源 混凝土一词源于拉丁文术语“Concretus”,其意思是共同生存。“水泥”是一个一般术语,亦适用于所有胶结材料。当涉及到非波特兰(我国称硅酸盐)水泥时,应冠以定语,例如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环氧树脂混凝土等。 1976年,[英]杰姆斯.帕克(James Parker),用含有粘土的不纯石灰石球,烧制成天然水硬性胶结材。 1813年,[法]维卡V(icat),用石灰石和粘土的合成物,经煅烧制成了人造水硬性胶结材。他还发明了沿用至今的维卡针,用以测定水泥的凝结时间。 1824 年,[英]利兹的一个施工人员约瑟夫.阿斯普丁(Joseph.Aspdin)提出“波特兰”水泥的一个专利。它是由煅烧某些磨细(粉状或弄碎成糊状)的石灰石,掺入分别磨细的粘土,再将混合物在窑内煅烧至CO2被分解逸出。最后将烧成物磨细制成水泥应用。因为硬化后的水泥酷似英国波特兰石场天然建筑石料,故而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尽管阿斯普丁并未达到起码的烧结温度[1845年,伊沙.约翰逊(Isaac Johnson)提出的 9000C~10000C],其水泥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波特兰水泥,但因为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被后人确定为水泥的发明人。 初时波特兰水泥是用立窑生产。1886年开始用回转窑生产,1909年[美]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发布一系列回转窑专利。1836年德国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抗拉和抗压强度试验。1900年,水泥的基本试验大部分标准化。我国1889年开始创建水泥工业,印象中生产大古牌水泥。 1.3 混凝土技术的变革 自从1824年波特兰水泥获得专利之后,各种水泥混凝土陆续问世。在短短177年间共发生

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与定义,并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同时,还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定义;耐久性;存在问题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这种混凝土有可能为基础设施工程提供10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区别于传统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工程安全使用期、经济合理性、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因此被各国学者所接受,被认为是今后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方向。 1、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与性能 高性能混凝土这种新型混凝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提出的。高性能混凝土这一名词的出现至今也就10多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按照各自的认识、实践、应用范围和目的要求,对高性能混凝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1.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与美国混凝土协会(ACI)于1990年5月在马里兰州Gaithersburg城召开的讨论会上指出:高性能混凝土是具有某些性能要求的匀质混凝土,必须采用严格的施工工艺,采用优质材料配制的,便于浇捣,不离析,力学性能稳定,早期强度高,具有韧性和体积稳定性等性能的耐久的混凝土,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以及暴露在严酷环境中的建筑结构。 8.我国的吴中伟院士给出高性能混凝土的如下定义: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选用优质材料,在严格质量管理条件下制成的;除了水泥、水、骨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掺合料和高效外加剂,且水胶比较低;针对不同用途要求,高性能混凝土对下列性能有重点地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及经济性,但应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大家公认高性能混凝土应具有高耐久性。本文章也持类似的观点,即高性能混凝土最核心内容是优异的耐久性,也就是说高性能混凝土首先应具备高耐久性,同时兼有良好的工作性和适宜的强度。此处“适宜的强度”并非指高强度,而是指满足工程设计及使用要求的具有足够可靠度的强度,即高性能混凝土未必要求很高的强度指标。因为大量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如低层和多层房屋及高层房屋的上层部分,又如海工、水工混凝土,尤其是一些大体积混凝土,对强度要求并不高(例如C30左右即足矣),但对耐久性要求都很高,如日本明石海峡大桥2号和3号大体积柱基,91d设计强度只有17MPa(配制强度为24MPa,实测91d 强度为42MPa),但为了保证这一20世纪全世界最长悬索桥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混凝土是按耐久性设计的,属于高性能混凝土。过去忽视耐久性的惨痛教训和未来混凝土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都告诫我们不论任何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要求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应该总是合理的。过去人们设计混凝土只单一以强度作为设计指标,导致很长时期以来人们一直将注意力放在了混凝土强度的不断提高上而忽视了耐久性,这一趋势在高性能混凝土提出之后发生了转变。 总之,高性能混凝土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必将逐步取代过去的普通混凝土,可以预想,21世纪将成为高性能混凝土的时代。高性能混凝土自提出以后的1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都对

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法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其渗透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世界各国学者都对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法进行了专门研究,有些已经成为混凝土渗透性检验的标准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透水法、透气法、表面吸水法、Cl-渗透法、通电测量法等。其中透水法、透气法及表面吸水法只能用于低抗渗性混凝土,而对于抗渗性很高的高性能混凝土则无能为力;Cl-渗透法及通电测量法则可以用来测试高抗渗混凝土,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用这些方法对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评价作了一些尝试性研究。 M.R.Hansen等采用直流电量法(即AASHTO T277法)并同时测量混凝土交流阻抗的方法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 章春梅等采用电导法测定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性。 R.Gagne等采用透气性试验方法和ASTM C1202法,对掺与不掺硅灰的不同流动性的高强混凝土渗透性进行了研究。 M.H.Zhang等采用高压透水方法和AASHTO T277法对高强轻质混凝土的渗透性进行了研究。 文献介绍了一种可用于高抗渗性混凝土渗透性测试的试验方法。该方法采用有机溶剂作为渗透液(如卤代链烃族的二氯甲烷或链烃族的n-庚烷,其中采用二氯甲烷效果较好),试件养护至规定龄期后,将其浸泡于有机溶剂中,72h后测定试件单位面积渗透有机溶剂的体积数(l/m2),以此确定混凝土的渗透性。赵铁军在其博士论文中研究了用于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评定的试验方法。该方法系对ASTM C1202方法进行一系列改进,克服了ASTM C1202方法中采用直流电测量的许多缺点。该方法采用电压为1V、频率为1KHz的交流电,被测混凝土试件两端都为3%的NaCl溶液,测量时间较短。将该方法与ASTM C1202方法比较,发现二者测试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该方法最终是以经修正的混凝土电阻R反映混凝土的渗透性,并参照ASTM C1202对混凝土渗透性评定标准,用该方法将混凝土渗透性分为5级,见表1。

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在短期内混凝土的原材料危机还不会十分突出,因而对再生混凝土的开发研究要晚于工业发达国家。然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废物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中长期科教兴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开展废弃物再利用的研究和应用,并已对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利用进行立项研究。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废弃混凝土 1.国外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减少建筑垃圾处理费用,有效利用建筑垃圾,美国、日本、荷兰等一些国家就开始了对废弃混凝土的处理和再生利用研究。 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发达国家大多实行的是“建筑垃圾源头消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有效的控制管理将其减量化;对于已产生的建筑垃圾采取破碎、掩埋等措施,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1]。 1.1美国 美国运用再生骨料的现象非常普遍,美国政府制定的《超级基金法》给再生混凝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现在已经有超过20个州在公路建设中采用再生集料,26个州允许将再生集料作为基层材料,4个州允许将再生集料作为底层材料,将再生集料应用于基层和底基层的28个州级机构中,有25个州制定了关于再生集料的规定。 密歇根州交通厅在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再生骨料重建了几条州际高速公路。堪萨斯州交通厅的研究认为:从技术层面讲将废弃混凝土再生作为骨料用于新建水泥路面面层或基层是可行的。 佛罗里达州交通厅的研究认为:再生骨料也具有较为优良的性能,并且能满足大多数道路机构对混凝土骨料的规范要求,因此对再生骨料进行研究利用是有价值的。 俄亥俄州交通厅得出以下结论:将再生骨料应用于新浇筑的混凝土中是可行的;再生骨料吸水率很高,施工中应加大用水量,并且在施工前应测定再生混凝土混合物的初凝时间、塌落度等基本参数。 1.2德国 德国的每个地区都有大型的建筑废物再生加工厂,在柏林就有20多个。德国的再生混凝土主要应用在在公路路面。德国钢筋混凝土委员会1998年8月提出了“在混凝土中采用再生集料的应用指南”,要求采用再生集料配置的混凝土必须完全符合普通混凝土的国家标准[2]。 1.3日本 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因而将建筑废物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废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早在1977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再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再生加工厂,其效率可以达到每小时加工生产100t。1991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该规范规定建筑施工工程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1996年10月为了推动建筑副产品再生利用,日本政府制定了《再生资源法》,为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副产品的再生利用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1995年日本全国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一、概述 水泥混凝土以其原材料易得、易浇注成型、适应性强、性价比高、综合能耗低等优点而成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尽管现代材料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但仍然没有科学家能预言可替代水泥混凝土的建筑材料新品种。从20世纪30 —4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出于战后重建、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能源开发的需要,用混凝土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混凝土用量持续增长。之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进一步助推了混凝土用量的迅猛增长[1] 然而从混凝土运用到实际工程的这100多年里,许多混凝土结构并无法达到设计师预估的服役年限,很多提前就已经失效了。这其中有些是由于设计抗力能力不足导致,有的是由于使用荷载连续不利变化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而造成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中盐类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对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提早损坏,从而丧失了耐久性。早期损坏的结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修加固,甚至会造成有关安全性的重大问题。据国内外记载的资料可知,因为混凝土耐久性不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在混凝土所有破坏中占比最大的,远超过了人们对它的预估,国外学者曾用“五倍定律”形象地描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重要性,即设计阶段对钢筋防护方面节省1美元,那么就意味着发现钢筋锈蚀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5美元。混凝土表面顺筋开裂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25美元,严重破坏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125美元。所以对于土木工程研究者来说,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应是重中之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混凝土的耐久性贯穿混凝土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研究混凝土的耐久性不能脱离结构型式、应力状态、环境条件(包括大环境和局部环境)。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材料层次、构件层次和结构层次。材料层次的研究重点是劣化机理、防劣化技术措施、评定标准和劣化状态识别等;结构(构件)层次的研究更注重劣化对结构(构件)层次承载力和安全性的影响评价(健康诊断)、极限状态判断、使用寿命预测修复补救措施等。 根据造成混凝土劣化的主导因素和机理, 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钢筋锈蚀:氯盐腐蚀(海洋及近海环境、除冰盐环境、盐湖环境、海砂及外加剂), 保护层中性化(碳化、大气污染及酸雨、酸性介质), 杂散电流腐蚀; (2)冻融作用:淡水冻融,盐水冻融(海水、盐湖等), 盐冻(除冰盐); (3)环境水和盐类侵蚀:硫酸盐(镁盐)侵蚀, 溶出性侵蚀(渗透溶蚀、碳酸侵蚀), 土壤腐蚀(中碱性土、酸性土、内陆盐土、海滨盐土), 盐卤腐蚀(海洋及近海、盐湖), 泛酸性侵蚀(pH ≤4的环境水、污水); (4)碱骨料反应:碱硅酸反应, 碱碳酸反应。[2] 对此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混凝土的抗渗透性,抗腐蚀性和抗冻性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 如在抗冻方面1945年, Powers提出了混凝土冻融破坏的毛细孔水结冰静水压假说。静水压理论:冰首先在混凝土的表面上形成,把试件内部封闭起来由于结冰膨胀所造成的压力迫使水分向内进入饱和度较小的区域混凝土渗透性较大时,形成水压梯度,对孔壁产生压力,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水饱和度的提高和气孔间隔的增大以及渗透性和气孔尺寸的减小,水压将会增高,当水压超过了混凝土抗拉极限强度时,孔壁就会破裂,混凝土受到损害。结果在

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核心提示:中国预拌混凝土行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获得蓬勃发展。为了区分20世纪50年代冶金系统如鞍钢及包钢企业内部曾使用过的集中搅拌混凝土,并强调其进入社会后的商品属性,曾命名它为“商品混凝土”。但在商品混凝土的技术标准中,为了 1中国商品混凝土发展历程及行业特征 预拌混凝土作为散装水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社会进步、文明施工的体现。混凝土的研制、生产、使用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历史。预拌混凝土采用集中搅拌,是混凝土生产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的转变,它实现了混凝土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是建筑依靠技术进步改变小生产方式,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一项重要改革,而且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预拌混凝土行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获得蓬勃发展。为了区分20世纪50年代冶金系统如鞍钢及包钢企业内部曾使用过的集中搅拌混凝土,并强调其进入社会后的商品属性,曾命名它为“商品混凝土”。但在商品混凝土的技术标准中,为了与国际接轨,仍称其为预拌混凝土,英文是Ready mixed concrete,不能直译成commodity concrete。统观整个商品混凝土行业,具有建材行业的一般特性。 周期性:由于整个建筑行业受季节影响较大,这也相应影响到建

材行业,使其具有了季节性,一般在年底和年初整个商品混凝土行业处于萎缩状态。 地域性:由于建材行业受到有效运距的限制,区域市场价格差异较大。 投资拉动性:预拌混凝土产量的增长直接受房地产施工及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增长的影响,属于投资拉动型行业,和水泥等其它建材产品一样直接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这从整个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历史都可以看到这个因素对行业影响的清晰脉络。 具有规模效应:企业规模优势明显,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保供能力。 同时由于混凝土在发展过程中又具有一些独有的特性: 生产属于简单加工性质,没有复杂的窑炉,进入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生产的非连续性,经常需要集中时段供应; 区域市场设备产能容易过剩,宜引发价格竞争; 单一企业规模不宜过大,类似商业网点,适宜合理布局,方能保持合理运距、及时供应、及时服务等。 由于混凝土行业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进入行业的企业也由其区域、发展状况等而有所不同。商品混凝土行业进入者情况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 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如各地建工及市政施工企业;国外专业混凝土公司,如Hanson、Rinker等;商品混凝土上游材料供应商及设备供应商发展而来,如华新水泥等;房地产开发商(业主)的关系人(表

浅析国内外钢筋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摘要: 19世纪中叶,钢筋混凝土开始被逐渐的采用,到目前为止,也不过经历了一百多年而已。但是,钢筋混凝土的发展极为迅猛,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的工程结构中使用最为广泛和大量的材料。钢筋混凝土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共同组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钢筋和混凝土两者也是共同受力。虽然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到今天只是短短一百年,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材料制造、计算理论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都已经得到飞速的发展,并且还将继续快速发展下去。在很多建筑中,钢筋混凝土都充当主要的受力材料。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国内外发展 一、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的发展历史简介 在我国,第一包水泥下线的时间是1876年,之后才逐渐有建筑开始采取钢筋混凝土结构。早在2002年我国混凝土的年产量就达到了15亿立方米,而建筑用钢材的产量也达到了0.3亿吨,无论是我国混凝土总产量还是建筑用钢材的产量,在世界中都已经位列第一了。例如已经建成使用的上海金茂大厦,低下3层,地上88层,建筑高度为420.5米;还有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上海电视塔,其塔高为468米,主体结构为350米;再加上全长为7658米,主桥跨径为602米的采用双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和钢叠合斜拉桥结构的上海杨浦大桥;以及全长125米、墩墙高44米、号称全世界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坞式结构的三峡升船机上闸首。这些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代表性产品。 短暂的一百多年中,钢筋混凝土在材料制造、计算理论和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都相当迅猛,并且还在继续的快速发展中。 二、混凝土行业的现状 中国混凝土行业的发展阶段分析 在中国,混凝土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这个阶段是1949-1978,这个阶段之所以会开始逐渐发展,主要是因为建国初期,我国制定的是以重工业为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时代。只不过1949年整个年度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过466亿元,太过薄弱的经济实力导致国家对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较少,所以对混凝土行业基本产生不了拉动作用,而且,那时候的混凝土还仅限于企业内部使用,并未完全的进入社会,所以也不算是商品。 徘徊阶段:这个阶段是在1979-1990,这个时间段恰好是计划经济在想市场经济的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