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独立性检验

说课稿:独立性检验
说课稿:独立性检验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正态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课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独立性检验的统计学原理上,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在独立性检验中,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介绍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反证法类似,它们都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矛盾从而证得结论成立,而独立性检验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于是认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通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为否定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学习独立性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我们生活的统计方面信息,所以具备一些统计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二、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生活中新闻案例的探究,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并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是否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利用上节课所学已经由数据直观判断出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即样本。问题是这种来自于样本的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目标解析:

独立性检验是考察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的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利用独立性检验,能够帮助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因此,在学习中通过对统计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独立性检验的方法,体会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以提高我们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因此,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学生身边的问题“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是否有关系”,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独立性检验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方法?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方法?通过课前的新闻引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知识的应用性。

2.独立性检验相当于建立一个判别“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这一结论是否成立的规则,并且给出该规则把“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没有有关系”错判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的概率。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的是了解并初步理解这个规则,而后才是会用这个规则解决问题。

3.独立性检验难于理解的一个主要之处在于凭空出现一个2

K,这个随机变量K2是怎样构造出来的,为什么如此构造?教材在这一部分处理上,是先进行某一临界值的讲解,而后再给出卡方临界值表,这对于学生是比较难于理解的,为什么就给出这么一个临界值呢?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学生对接下来所谈到的内容会有所怀疑,不一定十分认同。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先入为主”的思想,把教材后面介绍的卡方临界值表提前讲解,用概率知识解读临界值表的含义,让学生先接受统计学上的知识,而后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这样进行调整后,学生对独立性检验的思想的接受就更容易一些。

教学难点:①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②了解随机变量K2的含义,K2的观测值很大,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是有关系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探究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领会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独立性检验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⑴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最新研究发现,花太多时间玩电脑游戏的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会加倍。青少年的大脑会很快习惯闪烁的屏幕、变幻莫测的电脑游戏,一旦如此,他们在教室等视觉刺激较少的地方,就很难集中注意力。研究人员对1323名年龄在7岁到10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并在孩子父母的帮助下记录了他们在13个月里玩电脑游戏的习惯。同时,教师记下这些孩子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统计获得下列数据:

根据这则网上收集到的新闻,利用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提出问题:“从这则新闻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有多大把握认为你所得出结论正确?”

预设回答: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有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只有从问题开始才有其生命力,创设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提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必要性.

学生在阅读完材料后就能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对第二个问题就会没有解决的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同时明确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突出重点。

⑵探究归纳,解决问题

①启发探究

引导性语言:有多大把握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这是个概率问题。要研究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可以先研究其没有关系即是否独立,就是研究其独立的概率关系,在用频率代替概率后,假设H0: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没有关系;用A表示不玩电脑游戏;用B表示注意力不集中;

若H0成立?事件A与事件B独立?()()()

=

P AB P A P B

提出问题:在假设H0成立的条件下,能推导出a,b,c,d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利用列联表推导。

预设回答:bc

ad≈。

【设计意图】要研究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本着“正难则反”的思想方法,借助反证法的思考模式,将问题转化为两个分类变量独立,

利用事件独立的概率相关知识,用频率代替概率,利用列联表由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出,在H 0成立的条件下有bc ad ≈,进而引出随机变量K 2公式中的部分结构

ad bc -()

。 ②新知解读

引导性提问:通过上述推导得到bc ad ≈,为表示其差异性,将其转化成||bc ad -,那么直观上||bc ad -的大小能说明什么?

预设回答:||bc ad -值越小,越独立,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弱;||bc ad -值越大,越不独立,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

引导性语言:为了使不同样本的数据有一个统一而又合理的评判标准,统计学

家们经过研究后构造了一个随机变量2K =2

(),()()()()

n ad bc a b a c c d b d -++++()n a b c d =+++ 随机变量2K 服从卡方分布,它类似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正态分布。

同时统计学家们还得到了如下的卡方临界值表:

以k 0=6.635为例,2( 6.635)0.01P K ≥≈,就是说在H 0成立的条件下,计算出随机变量2K 的观测值大于等于6.635的概率不超过0.01,也就是有99%的情况下其观测值是小于6.635的。

【设计意图】随机变量2K 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利用概率知识解读卡方临界值表中数据的含义,有助于学生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本环节我没有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而是将卡方临界值表提到前面来讲解,这样改变后能使学生首先了解随机变量K 2的含义,并能体会到如果K 2的观测值很大,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是有关系的合理性,为后面引出独立性检验的规则做

好铺垫。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③分组讨论

?认为玩电脑提出问题:利用卡方临界值表和K2的观测值k判断:接受H

?认为玩电脑游戏和注意力集中有关游戏和注意力集中没有关系;还是拒绝H

系。

学生活动:利用卡方临界值表和K2的观测值k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卡方临界值概率的理解,亲身去体会是接受H0还是拒绝H0,实现教学重点,即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本环节设计为由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有些学生不会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用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增强学生对独立性检验的了解,并体会到合作的有效作用。

④总结提升

引导性语言:通过上面的学习过程,你能归纳独立性检验的一般步骤吗?

预设回答:一般地,对于两个研究对象Ⅰ和Ⅱ,Ⅰ有两类取值,即类A和类B(如注意力集中与注意力不集中);Ⅱ也有两类取值,即类1和类2(如玩电脑游戏与不玩电脑游戏)。于是得到下列联表所示的抽样数据:

要推断“Ⅰ和Ⅱ有关系”,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Ⅰ和Ⅱ没有关系;

1.提出假设H

2.根据2×2列联表与公式计算K2的值;

3.查对临界值,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既深化对该统计思想的理解,

又掌握应用独立性检验解决问题的步骤。

⑶成果展示,巩固提升

引导性语言:课前各小组都收集了你们感兴趣的分类变量的相关数据,利用本节课我们所学的独立性检验进行判断,看各自有对大的把握认为它们有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内进行检验,而后每小组由一名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各小组将各自收集的分类变量数据进行独立性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展示给全体同学,加深本组及其它各组学生对独立性检验思想的理解,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用学生收集的分类变量数据做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⑷小结引申,构建体系

由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初步形成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可能性。

六、目标检测设计

作业为教材第97页习题3.2 第1、2题。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进一步构建独立性检验的思想体系。

常见物质的检验

常见物质的检验(一)常见气体的检验 (二)常见离子的检验

下列各组中的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KNO3 NaCl NaOH B. KOH Na2CO3 HCl C. KNO3 NaOH FeCl3 D. AgNO3 BaCl2 HNO3 体验思路:能否共存就是离子间能否反应,离子的鉴定也是利用其发生的复分解反应,B项CO32-和盐酸电离的H+反应放出气体,C项Fe3+和NaOH电离的OH-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D项Ag+和Cl-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答案为A。 思考2:推断可能存在的离子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CO3、CuSO4、CaCl2、Na2SO4、NaCl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部分该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再向其中加入BaCl2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HNO3沉淀部分消失,回答: (1)该固体一定含有、一定不含、可能含; (2)写出其中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路:物质的推断应该看成离子的推断,离子是由物质电离的,离子有物质必然有。由第一步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推断无CuSO4因为它电离的Cu2+在溶液中为蓝色,加BaCl2产生白色沉淀且加硝酸后部分溶解,则必有两种以上沉淀,不溶的部分必为BaSO4,溶的部分为BaCO3,所以Na2CO3、Na2SO4一定有,又因为Na2CO3和CaCl2不能共存,所以CaCl2一定没有,剩下NaCl可能有。这样后面的两个反应也很明显了。 过程:(1)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 (2)略。 思考3:设计鉴别离子的试验方案 如上题,体验2中NaCl是可能含有的物质,请设计实验证明其是否存在。 思路:本实验实际为检验Cl-是否存在,所以很多同学马上想到: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但却没有考虑到溶液中已经有CO32-和SO42-硝酸虽可溶解掉CO32-但AgSO4微溶于水且不溶于硝酸,在溶液中也可能会产生沉淀干扰Cl-检验,所以应先设计方案除去SO42-,这样就想到了先加 Ba(NO3)2溶液除去SO42-再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就可以确定Cl-是否存在了。

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讲课稿

高中数学选修2-3知 识点

111--++=?+=m n m n m n m m m n m n mA A C A A A 高中数学 选修2-3知识点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 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 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 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 2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M N 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 3、排列: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 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4、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n )个元素排成一列,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 ),,()!(!)1()1(N m n n m m n n m n n n A m ∈≤-= +--=Λ 5、公式: , 11--=m n m n nA A 6、组合: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7、公式:)!(!!!)1()1(m n m n C m m n n n A A C m n m m m n m n -=+--==Λ )!(!!!)1()1(m n m n C m m n n n A A C m n m m m n m n -=+--==Λ ; m n n m n C C -= m n m n m n C C C 1 1+-=+

氯离子的检验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学科:化学 说课题目:氯离子的检验 说课人:韩璐璐 山东省平原师范学校

氯离子的检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氯离子的检验。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并依此设计了教学过程,最后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化学第二章的第一节,既是对之前所学氯气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巩固与提升,又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离子的检验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17级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做到深层次的分析,并且学生整体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效率较低,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有目的的培养其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中干扰离子的排除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程与探究,学习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三维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检验氯离子的方法;难点确定为:干扰离子的排除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

主要采取了演示实验,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并辅以多媒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来,以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五、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样一个有关金属和氯气反应产物的习题,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A、B、C、D四个选项当中四种物质共同的阴离子都是Cl-,并创设问题情境,我们该如何检验Cl-呢?这样以习题的方式引入,在复习上一节课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题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本环节包含两部分的知识: 第一个部分知识是氯离子检验的原理。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从而得出对于可溶性氯化物中的Cl-也可用类似的方法来检验,进而得出氯离子的检验原理即Ag+ + Cl-==AgC l↓白色沉淀。这样设计可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并逐步加深理解,为突破本节重难点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继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常见的白色沉淀,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之前所学的常见的白色沉淀。并着重指出CaCO3和Ag2CO3沉淀。这样,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入手,同时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调动好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二部分知识为氯离子检验的对比实验。我主要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进行突破。 我会分别进行HCl与AgNO3、NaCl与AgNO3、Na2CO3与AgNO3三组实验,首先会向装有HCl、NaCl以及Na2CO3溶液的三支试管当中滴加AgNO3溶液,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比三个试管中现象的异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能够看出,只滴加AgNO3溶液无法判断哪个试管当中存在着Cl-离子,即说明CO 2 3离子的存在会对Cl-的检验造成干扰。这样设计,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为突破重难点

高一化学:常见物质的检验

常见物质的检验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

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 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 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 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说课稿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 其初步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 分析、目标分析、教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 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学生学习了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 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内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二、学情分析 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变量回归分析等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分析、归纳能力;能够进行小组活动。 学生缺少深入探究问题的方法;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课堂上我通过适时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展示来解决。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 验,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归纳展示、质疑对抗,使学生成为课堂 主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发现、探索的乐趣及成功展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随机变量K2的含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四、教法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 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置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 论,适时指导评价;点评学生展示成果,归纳总结。 在学法上: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把 学习过程分成四个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结合教法、学法,在教学上我将用八个环节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 提出问题1:“你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吗?”怎样用数学知识说明呢? 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 2、阅读教材,探究新知 在兴趣的引领和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习新知。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更加形 象地说明分类变量的不同取值。明确指出,对于分类变量重点探究的是“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经常说吸烟容易得肺癌,是不是吸烟一定得肺癌呢?”(不一定) 我接着问:吸烟是否对患肺癌有影响呢?(有) 1

2独立性检验

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根据表中数据得到 2 50181589 27232426 k () ??-? =≈ ??? 5.059,因为p(K2≥5.024)=0.025, 则认为喜欢玩电脑游戏与认为作业量的多少有关系的把握大约为() (A)97.5% (B) 95% (C)90% (D)无充分根据 2.(2011?湛江一模)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虑两个分类变量X和Y是否有关系时,通过查阅表格来确定“X和Y有关 A.5% B.75% C.99.5% D.95% 3.(2012?泰安一模)下列说法: ①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后,方差恒不变; ②设有一个回归方程,变量x增加一个单位时,y平均增加5个单位; ③线性回归方程必过; ④在一个2×2列联表中,由计算得K2=13.079,则有99%的把握确认这两个变量间有关系; 其中错误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4.(2010?泰安二模)某医疗研究所为了检验新开发的流感疫苗对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作用,把1000名注射了疫苗的人与另外1000名未注射疫苗的人的半年的感冒记录作比较,提出假设H0:“这种疫苗不能起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作用”,并计算出P(Χ2≥6.635)≈0.0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疫苗能起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率为1% B.若某人未使用该疫苗,则他在半年中有99%的可能性得甲型H1N1 C.有1%的把握认为“这种疫苗能起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作用” D.有99%的把握认为“这种疫苗能起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作用” 5.(2012?枣庄一模)通过随机询问100名性别不同的大学生是否爱好踢毪子运动,得到如下的列联表: 随机变量,经计算,统计量K2的观测值k≈4.762,参照附表,得到的正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鉴别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鉴 别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1、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6]一氧化碳: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无水珠生成,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转,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一氧化碳. [7] 氮气: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然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 2、离子的检验. (1)酸液(H+):⑴用紫色石蕊试液或PH试纸 ⑵活泼金属(如:镁条、锌粒等) ⑶不溶性碱(如:氢氧化铜等) ⑷某些金属氧化物(如:铁锈) [5]碳酸盐(如:碳酸钠等) (2)碱液(OH-):⑴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或PH试纸

⑵某些可溶性盐(如:硫酸铜、氯化铁) (3)盐酸和Cl-:用AgNO3溶液和稀HNO3,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4)硫酸和SO42-:硝酸钡溶液Ba(NO3)2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BaCl2 区别Cl-和SO42-:先用 Ba(NO3)2溶液再用AgNO3溶液 (5)CO32-:用盐酸和石灰水 (6)铵盐(NH4+):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7)Cu2+:用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8)Fe2+:用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9)Ca2+:用可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钠)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钙离子 *相关例题 [1]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2]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3]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4]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独立性检验说课稿完整版

独立性检验说课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独立性检验说课稿 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高三数学备课组都基华 这一节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选修1-2第一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表述: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五、学法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的教学为选修1-2第一章第二节,是新课标新增的内容,课题趣味性较强,充分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初步应用

难点:把握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并体会初步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必修三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最基本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方法,通过本节学习了解独立性检验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2)掌握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初步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通过收集数据,并依据独立性检验的原理作出合理推断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1)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等 引导发现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索讨论法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2)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五、学法指导 基于本节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基础一般,对于学习方法重点指导:(1)如何列2×2列联表; (2)为什么需要引入卡方统计量; (3)正确表述研究结果; 六、教学过程 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方法巩固,发现问题;抽象概括;巩固训练;本课小结;研究性学习。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高二数学1-2独立性检验

独立性检验 教学重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方法,独立性检验的步骤 难点:.基本思想的领会及方法应用. 知识点 一、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独立性检验是研究相关关系的方法。 1.分类变量:变量的不同“值”表示个体所属的不同类别的变量称为分类变量.比如男女、是否吸烟、是否患癌症,宗教信仰、国籍等等。 2 列联表:分类变量的汇总统计表(频数表). 一般我们只研究每个分类变量只取两个 患病未患病合计 吸烟37 183 220 不吸烟21 274 295 合计58 457 515 3.条形图 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这个特征,我们还可用如下的等高条形图表示两种情况下患肺癌的比例.如图一3 所示,在等高条形图中,浅色的条高表示不患肺癌的百分比;深色的条高表示患肺癌的百分比. 通过分析数据和图形,我们得到的直观印象是“吸烟和患肺癌有关”.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以一定的把握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呢 4.独立性检验的步骤 :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看看能够得到什么样为了回答下面问题,我们先假设H 的结论。 不患肺癌患肺癌合计不吸烟a b a+b 吸烟c d c+d 合计a+c b+d a+b+c+d 样本容量n=a+b+c+d 如果“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则吸烟者中不患肺癌的的比例应该与不吸烟者中相应的比例差不多,即:

()()() ()()()() 2 2 0a c a c d c a b ad b c a b c d ad bc ad bc 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n a b c d ≈?+≈+?-≈++---=++++=+++因此 : 越小, 说明吸烟与患肺癌之间关系越弱. 越大, 说明吸烟与患肺癌之间关系越强构造随机变量 其中 为样本容量 若 H 0 成立,即“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则 K “应该很小.根据表3一7中的数据, 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 K “的观测值为 ()2 2 996577754942209956.63278172148987491 K ?-?=≈???, 这个值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统计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 H 0成立的情况下, 2( 6.635)0.01P K ≥≈. (2) (2)式说明,在H 0成立的情况下,2K 的观测值超过 6. 635 的概率非常小,近似为0 . 01,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现在2K 的观测值k ≈ ,远远大于6. 635,所以有理由断定H 0不成立,即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但这种判断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概率不会超过,即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 . 在上述过程中,实际上是借助于随机变量2K 的观测值k 建立了一个判断H 0是否成立的规则: 如果k ≥6. 635,就判断H 0不成立,即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否则,就判断H 0成立,即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 在该规则下,把结论“H 0 成立”错判成“H 0 不成立”的概率不会超过 2( 6.635)0.01P K ≥≈, 即有99%的把握认为H 0不成立. 你觉得和反证法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反证法 假设检验 要证明结论A 备择假设H 1 在A 不成立的前提下进行推理 在H 1不成立的条件下,即H 0成立的条件下进行推理 推出矛盾,意味着结论A 成立 推出有利于H 1成立的小概率事件(概率不超过α的事件)发生,意味着H 1成立的可能性(可能性为(1-α))很大 没有找到矛盾,不能对A 下任何结论,即反证法不成功 推出有利于H 1成立的小概率事件不发生,接受原假设 上例的解决步骤 第一步:提出假设检验问题 H 0: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 H 1: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 第二步:选择检验的指标 2 2 ()K ()()()() n ad bc a b c d a c b d -=++++ (它越小,原假设“H 0: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它越大,备择假设“H 1: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步:查表得出结论

初中化学_中考专题复习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专题复习 中考类型:选择题物质检验与鉴别(必考) 中考要求:综合应用:能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根据某些常见物质的性质进行物质的检验、鉴别和净化。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离子(物质)的鉴别方法 2:学会利用物质或离子的特性差异来区别物质(离子) 【学习过程】: 一、构建动场: 现有失去标签的五瓶溶液,分别是氯化铁、硫酸铜、稀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溶液中的一种,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试剂把它们区别出来。(要求现象要明显,操作要尽量简便易行)学生活动一:小组合作交流设计方案。 学生展示:小组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 【归纳总结】:常见物质的检验、鉴别方法。

学生活动二:【自主学习】重点知识:常见离子的检验 1.硫酸根离子(SO42-)的检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观察是否有,再加入,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2.氯离子(Cl-)的检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观察是否有,再加入,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3.碳酸根离子(CO32-)的检验 在试管中加入Na2CO3固体,然后加入稀盐酸,并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 , 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小结:碳酸根离子(CO32-)的检验:取少量固体或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观察是否有,再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4.铵根离子(NH4+)的检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溶液、加热,闻是否有气味产生,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 ,若变色,则含有铵根离子。

【典型例题讲解】 1.(07济南)下列试剂中,能把KOH溶液、稀硫酸、CaCl2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KCl溶液 B. K2CO3溶液 C. NaNO3溶液 D.稀盐酸 2. (17济南)某无色溶液X是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Na2CO3溶液中的一种,取三份等质量的X溶液,向其中分別加入酚酞试液、Fe2O3粉末、BaCl2溶液,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述.根据现象判断,无色溶液X是() 酚酞试液Fe2O3粉末BaCl2溶液 加入的物 质 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黄无明现象 A.稀盐酸B.稀硫酸C.NaOH溶液D.Na2CO3溶液 学生活动三:中考题型训练 1.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H2SO4溶液、Ba(OH)2溶液、KCl 溶液中的各一种。下列四种试液中,能将上述三种无色试剂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 Na2CO3溶液 B. NaOH溶液 C. CaCl2溶液 D.酚酞试液 2. 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HCl溶液、氯化钡溶液、NaOH溶液中的一种。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酚酞试液 B.H2SO4溶液 C.MgCl2溶液 D. CuSO4溶液

高中数学 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复习课说课稿 新人教A版选修2-3

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选修2-3第三章《统计案例》中P79-P91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样本估记总体、线性回归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线性回归方法及其应用,并初步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是屡见不鲜的,如2020年陕西选9,湖南选4,安徽解20等等,因而是高考中的热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及应用; (2)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应用。 能力目标:(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探讨、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课本基础概念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加深的。要想深刻理解,灵活运用,需要进行全面复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加大直观性和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法 本课教法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因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为根本,整个过程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参与;教师启发、引导、巡查、点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展示、多黑板演示,多学生讲解,将教师提供的习题分组完成,重点强化,难点突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成功表现自我;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积极动手实践,学习热情高涨,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打造高效课堂。 三、学法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各自下达学习任务,既明确分工,又互相合作;完成任务,积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检验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检验 常见气体的检验 初中阶段需掌握O2、CO2、H2O、H2、CO、CO2、CH4、NH3、HCI八种气体的检验。检验检验方法及现象如下: 气体检验方法现象 H2O 通入白色的无水硫酸铜中白色变成蓝色 O2通过灼热的铜网亮红色变黑色 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氧气浓度相对较大时)小木条复燃 用燃着的小木条(氧气浓度相对较小时)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H2点燃,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一段时间 后,再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 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固体中,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 无水硫酸铜中 黑色固体变红色,同时无水硫酸铜变 蓝色 CO 点燃,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一段时间 后,再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 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无水雾出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固体中,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 澄清石灰水中 黑色固体变红色,同时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CH4点燃,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一段时间后,再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H3通过一张湿润的红色的石蕊试纸试纸变蓝色 HCI 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提示】 (1)检验H2和CO时,也可以将氧化铜换成红棕色的氧化铁,看红棕色是否变黑色。 (2)NH3和HCI两种气体相遇时,能产生大量白烟,利用此性质也可以检验NH3和HCI。 (3)初中阶段,常见的酸性气体有CO2、SO2、HCI,中性气体有O2、H2O、H2、CO、CH4,碱性气体有NH3,在区别和检验时,依据气体的酸碱性,通常也可以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和红色石蕊试纸进行区分。 (4)当需要同时检验水蒸气和其他气体时,通常把检验水蒸气放在第一位,防止气体通入一些水溶液后会带出一部分水蒸气,影响检验结果。 常见固体单质的检验 初中阶段,常见的固体非金属单质有C、P(红磷)、S,固体金属单质有Mg、Cu、Fe。通常这6种物质的检验方法及现象如下: 固体检验方法现象 C 观察固体颜色,并点燃或加 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 石灰水中 固体为黑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P(红磷)观察固体颜色,并点燃固体为暗红色,且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 烟 S 观察固体颜色,并点燃固体为黄色,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空气中) 或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氧气中),同时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Mg观察固体颜色,并在空气中点燃固体为银白色,且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并产生白烟 Cu观察固体颜色,并在空气中固体为亮红色,且加热后固体变黑色

独立性检验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说课稿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正态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课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独立性检验的统计学原理上,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在独立性检验中,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介绍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反证法类似,它们都是假设结论不成立,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矛盾从而证得结论成立,而独立性检验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于是认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通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为否定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学习独立性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

这是因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我们生活的统计方面信息,所以具备一些统计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二、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生活中典型案例的探究,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并能利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吸烟与患肺癌是否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利用课下预习已经由数据直观判断出吸烟与患肺癌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即样本。问题是这种来自于样本的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021-2022年高中化学 常见物质的检验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1

2021-2022年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检验说课稿苏教版必修1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常见物质的检验》,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 前期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后,很自然地得出要辩别事物,首先应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如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反应条件等。教材选择Cl-、SO42-、CO32-、NH4+等一些能够被高中生所理解的离子作为检验对象,不仅很好的复习总结九年级化学知识,而且又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同时,教材将焰色反应作为“拓展视野”的内容,并介绍了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物质检验,学生已初步掌握常见物质检验的知识(包括所用试剂、实验现象以及反应原理等)。但基于初中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物质检验知识不够系统和完善,需进一步总结、提炼。如物质检验过程中的干扰、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其操作技能等。我将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开展学习活动,层层导入,通过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实现STS理念的体现,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现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学会Cl-、SO42-、CO32-、NH4+ 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难点:设计简单的常见物质检验的探究实验。 为使以上重难点得以突破,我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1、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我会先向学生提问,他们是如何辨别身边的朋友的,学生可能回答是根据外貌、声音或其他一些特征来辨别的。通过对人的辨别转向化学研究中对不同物质的检验,也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常见物质的检验。 2、温故知新:请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知识简述常见的检验方法,首先是物理方法,就是通过颜色、气味等物理特征进行辨别。然后是化学方法,以CO32-为例,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接着我将按照课本21页的4个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仔细观察、分析、总结实验现象,要求学生分别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不同物质与检验方法的一张表格。然后请阅读加碘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二) 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 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教具准备【实验1、2、3、4仪器、试剂】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怎样检验某固体物质是否为碳酸盐? 2、怎样区别纤维与蛋白质? 讲述可以根据不同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某些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讲授新课】 一、物质检验的要求和步骤: 讲述物质的检验——根据其目的和要求的不同,通常可分为: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 1、鉴定、鉴别和推断的比较 不同点相同点 鉴定一定要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对其组成进行全分析,对于离子化 合物而言,即不仅要检出阳离子,又要检出阴离子:如鉴定某一 物质是否是硫酸钾。 均要根据待检物质的 特征反应,选用适当 的试剂和方法,准确 观察反应中颜色变 化、沉淀的生成或溶 解、气体的生成、焰 色等现加以判定。 鉴 别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进行区别的过程。 推断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理,确认被检验是什么物质或什么物质可能存在,什么物质一定不存在的过程。 2、物质检验时对反应的一般要求――所用方法简便,反应现象明显: (1)反应要有良好的选择性,反应速率要快,并能反应完全。 (2)反应要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如溶液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气体的生成等。(3)要排除干扰物质的影响。 3、物质检验的基本步骤: (1)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主要目的是利用被检验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对可能含有的组分进行推断,进而排除某些组分存在的可能性。 (2)试样的准备:不论是固体试样,还是液体试样,都只能取少量用于配制溶液或用于检验。(3)检验:各取少许溶液,根据要求在试样中加入已知成分和性质的试剂,并根据所发生的现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1.2教学建议: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

独立性检验和回归直线 ——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中数学课本选修1-2第三章《统计案例》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样本估记总体、线性回归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线性回归方法及其应用,并初步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是屡见不鲜的,如2011年陕西选9,湖南选4,安徽解20等等,因而是高考中的热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及应用; (2)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应用。 能力目标:(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探讨、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课本基础概念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加深的。要想深刻理解,灵活运用,需要进行全面复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加大直观性和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法 本课教法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因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为根本,整个过程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参与;教师启发、引导、巡查、点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展示、多黑板演示,多学生讲解,将教师提供的习题分组完成,重点强化,难点突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成功表现自我;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积极动手实践,学习热情高涨,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打造高效课堂。 三、学法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

高中数学 选修1-2 3.独立性检验

3.独立性检验 教学目标 班级____姓名________ 1.了解分类变量、列联表、随机变量2 K . 2.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 1.分类变量:变量不同的值表示个体所属的类别不同. 2.列联表:两个分类变量的频数表. 3.随机变量:) )()()(()(22 d b c a d c b a bc ad n K ++++-=,010.0)635.6(2 ≈≥K P (小概率事件) 4.独立性检验: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分类变量的关系. (1)要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 (2)假设结论不成立,即“0H :两个分类变量没有关系”; (3)确定一个判断规则的临界值0k :当02k K ≥时,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否则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没有关系”;(0k 是根据允许误判概率的上限来确定的) (4)按照上述规则,误判概率为)(02k K P ≥. 0k 0.455 0.708 1.323 2.072 2.706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 )(02k K P ≥ 0.50 0.40 0.25 0.15 0.10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5)拓展: ①令|| d c c b a a W +-+=,则) )(() )((22d b c a d c b a n W K ++++?=; ②令) )(() )((00d c b a n d b c a k w ++++? = ; ③02 k K ≥等价于0w W ≥,所以)(0w W P ≥等价于)(02 k K P ≥; ④可以用)(0w W P ≥来作为判断依据. 二、例题分析. 例1:研究吸烟与患肺癌的关系. 1.确定研究对象:吸烟与患肺癌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王顺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结合《2013云南省中学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形成多种能力,在复习中加深和领会。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从教材的第二单元开始就涉及一直到第十二单元,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身边化学物质的分类。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身边化学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物质的分类学习,可以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身边化学物质之间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 1、新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考纲解读 主要内容: (1)、能从组成上识别各类物质。 (2)、能说出各类常见物质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审题获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标杆题揭示的方法、规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