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

论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
论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

论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

作为运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港口功能和作用随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逐步扩展。第一代港口的功能局限于货物的装卸和简单堆存上,仅是货物海陆运输的交接地。而第二代港口的功能则有了明显的扩展,除了装卸堆存外,还发展了与运输有关的简单加工、贸易和服务。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港口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港口在传统装卸堆存功能基础上开展货物中转服务,依托其与城市的关系发展有一定规模和深度的加工、贸易和相关服务,并开始借助现代科技开始涉足第三方物流和信息服务。港口城市的成长及港口带动作用的增强是港城发展的中心环节。与港口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演变相联系,港口城市的发展一般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

1、港城初始联系

港城初始联系的发生源于港口的运输中转功能,这是港口最基本的功能。由这一基本功能诱发产生的港务部门和集散部门,称为港口直接产业。它是港城联系的最初媒介,也是港口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但仅是这两个部门,在空间上可以游离于城市区域。以这两个部门为城市经济活动主体的港口城市处于其发展的第一阶段——初级商港型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对港口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港口衰亡,那么,在没有其它特殊力量参与的情况下,城市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就会中断。

2、港城相互关联

在全球承运人和综合物流时代,港口功能日益多元化,与港口中转运输相关的海运代理、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即港口关联产业)成为港口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港口发展到能集聚国内外生产要素和联结国内外市场时,港口陆域便成为利用港口输入原材料、输出产品的临港大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合称为I临港工业或港口依存产业)的优势区位。I临港工业在港口陆域的集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最强劲动力,也是港城关系的最重要媒体。港口工业的发展绝不仅是本身经济总量的增长,广泛的产业关联产生强大带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多元化。如果临港工业能与城市以及区域的相关产业形成一种密切的传递、接收机制,则必将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在港口关联产业和港口依存产业发展成为港口城市主要经济部门的同时,港口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也相互连接融合,港口与城市开始走向一体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港口工业的形成标志着港口城市完成了从简单地服务于港口到积极地利用港口的转变,港口城市不再是被动地受港口驱动而发展,而是通过港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港城集聚效应

港口直接产业与港口关联产业的发展构成的良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生的空间集聚引力,吸引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在港口城市的集聚。临港大工业的发展产生协作引力,也不断吸引前、后相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随着产业集聚带来的就业和消费的扩大,通过乘数效应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的西海岸经济圈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都是依托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或港口群形成的。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也充分说明了港口和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 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繁荣的开放经济。”(王海平、刘秉镰,2000)。具体而言,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 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是指投资的增加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 的增加。港口经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例如,一只标准集装箱重箱的港口包干费,即港口企业直接收益部分,约为8oo~I200 元,而由此带来的拖轮、引航、口岸以及港口配套服务,包括修箱、堆存、船舶代理、航运、金融结算、拖车运输等,其经济收益则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也就是 4 800~7200元 (二) 形成产业集群,驭得规模经济效益 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突破狭义的“企业”概念,使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发展,既兄争又合作,从而提呙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 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西5 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knkn 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 00000 多家工,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 (三)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己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港口为所在区域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和国际化营运环境,临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升产品档次与服务水平。 (四) 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潮流,它可在区域内实现产业 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现代化国际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集疏运体系,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调控港口,将我国沿海的港口划分为五大港口群,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南沿海和东南沿海港口群。而此五大港口群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港口城市发展邮轮产业的优势分析

港口城市发展邮轮产业的优势分析 2009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国际邮轮博览会11月在三亚举办。图为停靠在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码头的歌诗达“经典号”邮轮。新华社记者郑玮娜摄 编者按:按国际邮轮经济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至8000美元时,邮轮经济便具备了发展条件。目前,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人均GDP都已超过6000美元,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已接近和超过6000美元。这表明中国部分地区和城市已具备了发展邮轮产业的基本条件,邮轮旅游将成国人新的消费热点。邮轮产业已经叩响中国国门。 中国成出境游“富矿”国际邮轮悄然驶来 通常被老百姓认为是奢侈游、豪华游的“邮轮旅行”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逆势上扬,亚洲邮轮市场正在崛起,而亚洲邮轮市场旅客量上升最快的是中国。 11月9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港集团”)与皇家加勒比邮轮有限公司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邮轮在港运作、市场开发。这是上海打造国际邮轮母港,推动邮轮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步骤,也是为我国发展邮轮产业探路。 邮轮经济逆势上扬中国市场格外瞩目 据统计,从2009年2月14日至10月11日,仅上海港的客流量同比增长就达258%,出入境人次及航次也都不断刷新中国邮轮史纪录。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共迎来5艘邮轮,大多发往日本、韩国航线。其中,意大利歌诗达邮轮“经典号(CLASSICA)”6日在上海启航,前往日本鹿儿岛、长崎、福冈以及韩国济州,千余名旅客搭乘邮轮开启海上梦幻之旅7日游。 上海国旅出境旅游中心总经理赵德祥告诉记者,今年邮轮市场非常火爆,9月初,在上海南京路世纪广场举行的国庆长假旅游咨询会上,各地游客和上海市民对邮轮旅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询问航期,需求十分旺盛。

(发展战略)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最全版

(发展战略)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关于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壹个地区的现代化通常是在港口城市起步,首先建立起现代化的港口基础,通过港口对内对外开放的俩个扇面,发挥对内对外双向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起到国内外经济联系的桥梁作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作用、外引内转的基地作用,再逐步推向腹地。因此,为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化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在苏北地区必须要发挥连云港港口城市的作用,而要使连云港市真正成为港口城市,必须加快发展连云港港口,实现“港为城用、城以港兴。” 当前,连云港港口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促使连云港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港口建设和港口功能的拓展,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港口对内对外双向辐射的有利条件,带动陆桥沿线地区经济联动发展,同时也为缩小我省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为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是壹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根据全委的统壹部署,由我委牵头,会同河海大学,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展了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的课题研究。在分管领导、课题研究小组组长秦雁副主任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先后赴陕西、河南等省份,有关铁路部门及沿海天津、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港口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形成研究报告初稿后,又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经修改完善

后,形成了研究报告。 壹、连云港港口现状 连云港港位于江苏省的东北部、陇海铁路的东端,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江苏省重要的大型海港,也是国家沿海主枢纽港之壹。港口背依云台山脉,面临东西连岛,是壹个山岛怀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的天然良港。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连云港港口已成为以外贸物资、能源运输为主,集装箱及件杂货运输为辅的大型综合性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0个,其中万吨级之上深水泊位25个,设计通过能力2265万吨,2000年实际完成吞吐量已达到2708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1454万吨,集装箱13万TEU,对陇海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有许多方面有待进壹步的发展和提高,主要是: 第壹、连云港所依托的腹地主要是以能源、原材料及初级加工品运输为主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地区,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制约了连云港港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第二、散杂货及集装箱运输的开展对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以及进出口贸易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受各大型班轮X公司左右,航线、航班均未形成壹定的规模,加之大陆桥过境运输仍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连云港港尚未确立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应有地位。 第三、港口码头泊位等级和进港航道等级偏低,港口陆域面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班级:MBA00B 姓名:开心 学号:613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港口的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港口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错误!未定义书 签。 2. 2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案例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区域港口一体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是区域经济参与

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首先,港口是交通的枢纽,是各种交通工具转换的中心,大量的货物聚集在这里,拉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港口周边地区又发展加工工业,带动了工业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它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当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资源在全球共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些都要靠海运来支撑,因为海运的运量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在港口周围就变成了资源配置的枢纽。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港口对于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发展各种产业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贸易基础理论、港口生长点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等,并通过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为例,来阐述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引言 港口是连接水域和陆域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且能带动周围地区也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下面,来对港口的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了解。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2003年6月28日通过,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对“港口”的概念作了以下描述: 港口,是指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设施,由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

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港口物流活动是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依托贸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形成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市场一体化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港口正在改变传统单一的货物装卸运输功能,逐渐向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方向发展(张丽君,2005)。港口物流是也是现代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汪长江,2007)。 港口物流是指以港口作为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平台,以建设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商贸后勤基地为重点,利用港口集货、存货、配货、多式联运的特长,以区域性经济为中心,发挥其对港口周边区域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活动(程言清,2007)。 任兴洲(2010)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港口物流服务不仅几乎涉及到港口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与港口周边甚至更大围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港口物流可以说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带动效应。而衡量港口物流对城市发展的核心指标主要为对就业和GDP的贡献,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诱发贡献;直接贡献包括码头作业、码头建设、港口管理、转运物资的仓储业、代理业、直接运输业、船舶维修等。间接贡献主要包括相关金融保险业,物资供应商和港口用户等。诱发贡献是指港口直接和间接贡献的波及效应(贾大山,2006)。 1 国内研究现状 1.1港口物流对经济的价值研究 国内对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关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张树艳(2007)在《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硕士论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港口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增加,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港口物流在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国际贸易、国民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规划是根据港口远景可获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一般需要在流域航运或海运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港口在城市中的位置:港址选择是应从港口和城市两方面考虑。从港口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一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潮汐、地质、地貌等。二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三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港址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合理地安排好港、城关系:一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的单位的关系协调,如港口、工业、生活等岸线的全面安排。二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如与港口工业等地区的关系。三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如港口出入航道的距离。四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如环境影响和保护。 港口作业区的布置应满足如下原则:一客运码头要接近城市中心地区,使游客有方面的交通条件。二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和中等水的岸线段,以适于件杂货船舶停泊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联系。三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的陆域面积。四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点保持短捷的运输距离。五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防止对城市生活居住区污染。六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七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八在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涉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用地功能布局: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各有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 BRT。公共交通优先。(分析,策略) 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于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公交灵活方便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权利。 一般来说,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对公共交通的扶持是公交优先战略的主要方面,包括:一是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交倾斜;二是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三是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的优先考虑。对低效交通方式的限制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置限制。使用限制。城市中心或拥挤地区停车限制等。此外还有限制加引导的措施。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柯比西埃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认为: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港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港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历史的角度——美国、日本 ?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与港口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波士顿港口是美国的发家地,确切地说因为有了波士顿港口的倾茶事件,才会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倾茶事件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最后才有了现在的美国。 ?从1863年日本被美国黑船从横须贺敲开门户后,日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便依托港口,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拥有殖民地、挤入世界列强的国家。 (1)历史的角度——中国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但未能开展国际贸易; ?1840年2月英国人乘着铁甲船闯入古老的中国,在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开放广州、上海、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沿海城市为通商口岸; ?尽管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领土不再完整,但开埠之处商店林立、工厂云集、金融业迅速发展、人口密集,尤其是上海、香港、广州、天津、青岛成为中国当时的经济中心。 ?改革开放的中国,也是从沿海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起步,带动了相关的腹地经济,实现了中国连续数年的两位数字的经济增长。 (2)地理的角度 ?对于广大的内地而言,口岸城市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它们不仅带动了所在区域的发展,还通过各种交通路线和城市网络,将影响送达广大的农村。 ?“腹地”,港口经济中使用最多的基本概念,定义为位于港口城市背后的港口吞吐货物和旅客集散所及的地区范围。 ?鹿特丹—欧洲大陆; ?纽约港—美国东北部地区;洛杉矶/长滩—美国西部地区; ?新加坡—东南亚地区;釜山港—韩国;神户、横滨—日本; ?天津港—京津冀;上海港—长江三角洲;深圳港—珠江三角洲;香港港—中国大陆; 高雄—台湾和浙闽地区; (3)经济的角度 宏观角度 ?港口——码头、设备、基础设施 ?城市依托——物流、人流、资金流 ?经济腹地——带动欠发达地区 ?综合运输体系——水、陆、空 ?政治环境——保税区、物流园区

中国港口业发展论文

全球化中中国港口业发展 姓名: 班级: 学号: 院系: 指导老师: 摘要: 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港口成为与国际连接通道的重要节点,是区域加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基础,港口周边200公里内城市,充分利用港口的有利条件,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使港口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要开放,先建港”是人们对于港口对区域和城市发展影响的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在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港口业面临的机遇更多,同时挑战也更加严峻。中国港口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蓬勃发展并取得一席之地,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所在。 关键词:港口发展问题改革未来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港口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需求结构性调整共同拉动的结果。中国沿海港口建设重点围绕煤炭、集装箱、进口铁矿石、粮食、陆岛滚装、深水出海航道等运输系统进行,特别加强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政府集中力量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等港建设了一批深水集装箱码头,为中国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煤炭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成一批煤炭装卸船码

头。同时,改建、扩建了一批进口原油、铁矿石码头。到2004年底,沿海港口共有中级以上泊位2500多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50多个;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5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一位。一些大港口年总吞吐量超过亿吨,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天津港、广州港、厦门港、宁波港、大连港八个港口已进入集装箱港口世界50强。 一我国港口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贸易和技术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集装箱化率提高三大动力的驱动下,集装箱运输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2年,我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3721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一。到2006年实现9361万标箱,2007年跨越1亿标箱,高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100万标箱,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中国2004年全年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进出口额的世界排名达到第3位。商务部预测,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仍具备继续增长的基本条件。这无疑为港口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目前的港口业,深圳港集装箱运量已经超越韩国釜山港,居世界第4位。上海港也由去年世界排名第4位跃居为第3位。在世界集装箱运量前5名中,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三地稳居其中。 1.1我国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国集装箱运输在近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进一步成熟,适箱货源的增长将有所降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深圳与上海两大港口的世界排名同时升位,并不能掩饰中国港口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国际航运里,国际货物转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恰恰是中国港口发展所短缺的。上海、深圳两

港口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港口是一个国家和所在地区的重要经济资源,因此天然良港对于港口所在地区(或城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无论在任何国家,港口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35个国际化的城市,其中有31个是因为有港口而发展起来的国际化的城市。前10名的城市几乎都是港口城市。有资料显示,全球财富的50%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 我国的长三角地区,正是因为有强大的港口群,比如说上海港、宁波港等等。因此,港口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港口经济带动了当地、腹地、区域的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港口经济”效应。主要有一下几种理论。 1)贸易基础理论和港口生长点理论 贸易基础论认为,港口是由于贸易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港口生长点理论认为港口的存在促进了贸易的增长。因此,港口和贸易是一对孪生兄弟,互相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对城市经济而言,需求是外生变量,可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城市本身的需求,二是为了满足城市与外部进行物资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对于那些进出交通不便的区域,它们的对外物资交流量不大,生产知识为了满足本地区的

需求,因而只能获得经济的自然增长率。而那些航运交通繁忙、港口吞吐量大的城市的经济增长则要快得多。而且对外贸易量越大,对外贸易的增长越快,总的经济发展也越快。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三大港口城市群的外贸生成量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中心-边缘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即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 港口的经济生长点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港口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港口具有扩散效应、聚集效应和港口对货物的吸引中转效应。 “所谓扩散效应,是指当一个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后,会扩散到周围地区,随着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形成经济规模,有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其产品可以较容易地销售到边缘地区,促进边缘地区的经济繁荣。” “所谓聚集效应,是指当一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后,会带来对需求的增长,七边缘地区的产品(原料、生产资料等)自然地汇集到该城市,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由于中心城市的先进生产力和生活方式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促使边缘地区的技术力量、生产要素等,特别是有价值的生产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

港口发展对城市空间影响研究

港口发展对城市空间影响 作者:刘中邦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邮编:215011 摘要:本文以天津港为例,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对港口、城区的空间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港口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论文通过天津港与天津滨海新区的空间发展具体分析了港口发展是如何影响城市地域结构, 与空间形态的,探讨港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机理。并为港口与港口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出了个人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港口;港口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 首先,阐述一下港口变得越来越显著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港口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货物装卸和换装场所,而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条件优越的港口城市,依托强大的经济腹地,城市规模发展,可能跃升成为国际性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沿海地区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使港口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港口城市的城市空间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本文从城市规划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天津港与天津滨海新区空间发展为例,研究港口对港口周边城区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影响。 该图反映了港口空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港口如何由渔港阶段发展到拥有集装箱码头的港口阶段。 天津港与滨海新区发展概况 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包括海港和河港两部分。海港位于渤海湾最西端海河入海口北岸,称天津新港,是天津港的主体,承担全港吞吐任务的90%以上。河港位于海河下游的塘沽区,距海河口8.7公

里。天津港区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76平方公里, 陆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天津港经过50年代初期、1957年、1973 年3次大兴建港工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开发建设,成为以新港为主 体,由北疆、南疆、海河三大港区组成的现代化港口,是中国北方 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枢纽港,现以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国际港口。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 税区三个功能区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面积2270平 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4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外资大量进入,成为中国北方发展最快 的地区之一。其中天津港就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 港(海港区)用地规模(陆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对滨海新区的城 市空间形态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对城市临港的城市工业、交 通、仓储用地等功能布局产生深刻地影响。,(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港对滨海新区空间影响分析 港口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在五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1港口对城市的向心力。2港口对腹地的吸引力或城市离心力。3港口沿交通线发展的轴向力。4港口用地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力。5人为等因素的改造力。天津港对滨海新区空间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天津港促进滨海新区的城市空间扩张 港口城市的发展极就在港口。港口及其港口周边区域具备 了成为“发展极”的最有利的条件。天津港的经济发展优 势是非常明显的,背靠着首都北京和我国东北、华北发达 的城市群和工业带。这种优势带动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 扩张。 天津港的发展,促使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逐步东移,在空间 上的体现出来的是滨海新区的快速扩张。以滨海新区中的 塘沽区为例,近20年来,天津市与港口发展相关的产业也 逐步搬迁到滨海新区的塘沽城区。从1985年到2000年,塘沽城区的面积由44..3平方公里扩张到95.7平方公里。到2006年,塘沽城区的城区仍然在空间上扩张,而且扩张的速度愈来愈快。(滨海新区空间扩张轴线)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发展分析

第18卷 第4期2005年8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18 N o.4A ug ust 2005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发展分析* 陈 宁,胡良德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收稿日期:2005-06-20 作者简介:陈 宁(1965-),女,江苏省如皋市人,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系统优 化决策和国际航运与综合物流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发改委基金资助项目 湖北2020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研究 (20043G0101); 世界银行资助项目 中国内河运力结构改善 (T F025699) 摘要:介绍了国外临港工业发展经验,分析了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发展的条件,结合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实际情况,指出了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临港工业的产业选择,对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临港工业;条件;产业选择;建议 中图分类号:F5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5)04-0546-04 我国很多港口城市特别是沿海港口城市政府都提出了 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 的发展战略,利用港口的优势条件,在国际市场上,实行大进大出的发展战略,建立临港性工业体系,是我国许多港口城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沿海港口城市面临难得的临港工业发展机遇,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一、国外临港工业发展经验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历程看,临港工业由于依托着港口资源,能够将港口码头纳入工业生产线的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临港工业成为海岸地区发展重化工业的主要形式和成功之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跨国公司把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建材、造船等基础工业都布置在东京湾及其以南的 三湾一海 的海湾地带。钢铁产量占钢铁总产量96%的企业、所有的石化企业都建在海岸上。在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新建的20多个工业中心用地都是填海造就。东京都填筑人工 港岛18个,千叶县填筑港口工业带37平方公里。神户的人工岛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填造,用了15年,花费26亿美元,共造陆地436平方公里。如今神户港已建成193个泊位,每年入港船舶达10万余艘,充分利用了国内资源。 从1962年起,韩国依托港口走 出口主导型 经济发展道路,重点发展重化工业等10大工业部门,韩国的临港工业布局更为明显,他们是釜山港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工业区和以仁川港为中心的京仁工业区,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0%。 综观日韩两国临港工业,它的基本特点是:最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最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各自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强有力的工业基地。 发展临港工业,实现港口产业化,是当今世界大型港口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以世界最大的港口荷兰鹿特丹港为例,它的年吞吐量达3亿多吨。港区拥有石油加工能力6500万吨,同时它又是欧洲最大的汽车拼装和销售中心之一,年销售汽车300万辆,相当于过去我国两年的产量。港区还拥有专业的橙汁码头和灌装中心,年吞吐量20万吨,每年还装卸70万吨水果,供应全年西欧的水果市场。 [1]

从城市发展动力看近代两大港口城市的经济地位变化

从城市发展动力看近代两大港口城市的经济地位变化 ——以上海、天津为例 摘要:在近代中国,能够在南北经济发展中起到引擎和龙头作用的城市有两个,即南有上海、北有天津。开埠于1843年的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和埠际贸易枢纽在中国经济发展领域中始终是一枝独秀,而在近代作为我国北方最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当时北方对外开放的主要前沿窗口,开埠于1860年的天津却在今天失去了昔日北方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一个城市的经济地位,无论是长盛不衰,还是辉煌难再都有其深刻内外部原因,而对上海和天津在近当代经济地位的分析无疑可以发现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关键词: 上海天津经济地位发展动力 有人把城市发展的动力分为原生动力和次生动力,原生动力是指由于城市自身固有条件的作用而引起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影响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主要有地理位置和天然的交通条件。次生动力是指由于外界条件的作用并通过城市自身的变化而促使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主要有政治因素、开埠通商、交通条件。①而正是因为上海和天津各自拥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近代独特的历史发展机遇,才使得它们能够成为南北城市外向化发展过程中十分耀眼的两颗明珠。 一.上海近代的持续繁荣 作为晚清最早因外国武力而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所在地区浓厚的商品经济传统,逐渐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为远东最为繁华的城市,乃至我国近当代的经济中心。 上海作为以港兴市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我认为其城市速度发展如此之快且经久不衰的最大动力是其开放后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它不但决定了上海极为有利的空间位置,而且更在深层中影响了其巨大的腹地范围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的 ①任乙兰:《从单核增长到城镇同步发展一天津城市化模式》,胡光明主编:《城市史研究》第s辑,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

港口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港口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我国的长三角地区,正是因为有强大的港口群,比如说上海港、宁波港等等。因此,港口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港口经济带动了当地、腹地、区域的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港口经济”效应。主要有一下几种理论。1)贸易基础理论和港口生长点理论贸易基础论认为,港口是由于贸易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港口生长点理论认为港口的存在促进了贸易的增长。因此,港口和贸易是一对孪生兄弟,互相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对城市经济而言,需求是外生变量,可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城市本身的需求,二是为了满足城市与外部进行物资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对于那些进出交通不便的区域,它们的对外物资交流量不大,生产知识为了满足本地区的需求,因而只能获得经济的自然增长率。而那些航运交通繁忙、港口吞吐量大的城市的经济增长则要快得多。而且对外贸易量越大,对外贸易的增长越快,总的经济发展也越快。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三大港口城市群的外贸生成量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中心-边缘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即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港口的经济生长点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港口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还

有力地推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港口具有扩散效应、聚集效应和港口对货物的吸引中转效应。“所谓扩散效应,是指当一个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后,会扩散到周围地区,随着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形成经济规模,有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其产品可以较容易地销售到边缘地区,促进边缘地区的经济繁荣。”“所谓聚集效应,是指当一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后,会带来对需求的增长,七边缘地区的产品(原料、生产资料等)自然地汇集到该城市,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由于中心城市的先进生产力和生活方式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促使边缘地区的技术力量、生产要素等,特别是有价值的生产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般来说,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一下三大方面的作用。1)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聚集作用正如“中心-边缘理论”所分析的,港口内联腹地,外联其他港口,作为城市的窗口和门户,港口是生产要素最大的结合点,是聚集国内外资本、设备、技术等的重要渠道。围绕港口的聚集效应,形成综合性、多行业的港口产业布局,再扩散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发展。港口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扩散作用港口产业涉及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一、港口物流的含义及发展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它是一种新兴的物流产业链。其实世界上的港口物流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开始,只是人们并没有真正的对它形成完整的认识,但随着高新技术及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对运输有了更高的要求,港口物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成熟的发展起来。 二、我国港口物流的现状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不断融入世界这一体系后,特别是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迅猛,为止港口物流也随之引入中国,并发展迅速,且使经济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为止,中国沿海规模以上的港口主要有大连、营口、青岛、上海等,并且码头长度、泊位个数和能乘载的重量也在不断加强,例如大连港2010年的码头长度为37563米,泊位为225个,能承载的重量为78万吨级;2011的码头长度就有37855米;泊位有223个,能乘载的重量为79万吨级别,虽然泊位少了两个,但这并不影响港口物流总体的发展,随着经济的 发展,港口物流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下就是到2011年底中国沿海港口发展的有关数据: (一)、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分货类吞吐量 表1 单位:万吨 2010 2011

货物种类合出进合出进 计港港计港港总计 548358 237778 310580 616292 270162 346131 煤炭及制品 116258 63856 52402 136949 75729 61221 石油、天然气60786 20958 39827 63982 21200 42782 及制品 金属矿石 93143 18621 74522 101537 19508 82029 钢铁 21226 12689 8537 22481 13647 8834 矿建材料 33729 11555 22175 38114 13724 24390 水泥 3048 849 2199 4521 1242 3279 木材 3343 671 2671 4347 661 3686 非金属矿石7827 3109 4718 9272 3314 5958 化肥和农药 1973 1344 629 2063 1281 782 盐631 67 564 708 73 635 粮食 12504 4036 8468 12176 4258 7918 其他 193890 100025 93867 220140 115524 104616 (二)、沿海主要规模以 上港口货物吞吐量 表 2 单位:万吨 港口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2009 2010 2011 总计 31154 48321 80166 125603 292777 429599 475481 548358 616292 大连 4381 4952 6417 9084 17085 24588 27203 31399 33691 营口 98 237 1156 2268 7537 15085 17603 22579 26085 秦皇岛 4419 6945 8382 9743 16900 25231 24942 26297 28770 天津 1856 2063 5787 9566 24069 35593 38111 41325 45338 烟台 689 668 1361 1774 4506 11189 12351 15033 18029 青岛 2611 3034 5103 8636 18678 30029 31546 35012 37230 日照 925 1452 2674 8421 15102 18131 22597 25260 上海 11291 13959 16567 20440 44317 50808 49467 56320 62432 连云港 929 1137 1716 2708 6016 10060 10843 12739 15627 宁波-舟1040 2554 6853 11547 26881 52048 57684 63300 69393 山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 长极。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 的西海岸经济圈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都是依托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或港口群 形成的。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重 要增长极,也充分说明了港口和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 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 而推动整个区域繁荣的开放经济。”(王海平、刘秉镰,2000)。具体而言,港口经济对区域 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 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是指投资的增加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 的增加。港口经 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 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 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具有 较大的乘数效应。例如,一只标准集装箱重箱的港口包干费,即港口企业直接收益部分, 约为8oo~I200 元,而由此带来的拖轮、引航、口岸以及港口配套服务,包括修箱、堆存、 船舶代理、航运、金融结算、拖车运输等,其经济收益则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也就是 4 800~7200元 (二) 形成产业集群,驭得规模经济效益 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突破狭义的“企业”概念,使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发展, 既兄争又合作,从而提呙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与范 围经济。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 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 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西5 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knkn 的狭长区域内, 分布着6 00000 多家工,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 (三)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 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己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港口为所在区域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和国际化营运环境,临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升产品档次与服务水平。 (四) 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潮流,它可在区域内实现产业 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现代化国际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集疏运体系,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调控港口,将我国沿海的港口划分为五大港口群,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南沿海和东南沿海港口群。而此五大港口群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五) 改善发展环境,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方面,港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