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中国首次诺贝尔奖级物理论文

杨振宁:中国实验室首次发表诺贝尔奖级物理论文

2013年04月10日 16:20

来源:凤凰网教育作者:刘静

分享到:更多

2人参与02条评论0

杨振宁在媒体发布会上接受凤凰网教育专访。

4月9日上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宣布: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发布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发表讲话时表示:“这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里头,第一次做出并发表出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本期嘉宾: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采访文字实录:

凤凰网教育:请您评价一下清华大学跟中科院合作所做出来的“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

尔效应”的工作。

杨振宁:今天,我们所听到几位教授的报告,清华跟中科院合作所做出来的“实验中发

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工作,我认为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里头第一次,做出来了并发表出

来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这个不只是清华大学科学院的喜事,我认为也是整个国家发

展的大喜事。

张首晟教授讲到2012年10月里有一天,当他听到这个实验成功的时候,是他一生难忘

的一天,这个故事就使到我想起来很多年以前,1956年12月的有一天,那个时候吴健雄正

在做宇称是否守恒的实验,她打电话给告诉我她已经发现宇称是不守恒的!这当时是惊人的

消息,可她说我们的实验现在数据还不够,不能随便讲,所以你不可以告诉别人,我们再继

续试一下,希望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这个电话挂下来一个小时以后,我就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说,弗兰克,你听说了没有。我说听说什么?他说是吴健雄已经发现了宇称不守恒了。我说真的?你听谁说的,他不肯告诉我。后来过了一个礼拜,吴健雄继续做出来了非常准确的试验,发现了震惊世界和物理学界的一个大新闻“宇称不守恒定律”。

凤凰网教育:对于薛其坤教授、张首晟教授和方忠研究员的发言,您还有自己的补充吗?

杨振宁:有一件事情,我觉得值得去思考、去研究,就是这个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这个实验已经有四年,全世界在很多实验室都在向这方面进军,为什么他们都没成功,而在清华大学跟物理所合作就成功了?我想这个与中国整个科研系统的体制,跟中国传统的人文关系都有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这一点我觉得也值得大家去研讨的。

凤凰网教育:评价这个是诺贝尔奖级的工作成果,您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的?

杨振宁:诺贝尔奖已经发了有一百多年了,没有一个定义说是什么样子的工作,就是诺贝尔奖级的,不过在所有的做物理学、做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团队里,都多多少少有一个共识,知道哪样的工作可能会得诺贝尔奖,所以诺贝尔奖级的名称,是一个没有办法准确下定义的一个等级。不过像这次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个工作,我相信所有在前沿物理学做研究99%的人都会同意这是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凤凰网教育刘静)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3

他正通过不断努力在亚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回报。 杨振宁生长在中国中部一个围有城墙的城市——合肥。当时,合肥只是安徽中部的一个小县城(当时安徽省省会是安庆),这个城市的街道是没有路面的,城门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车开来时无法通过。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6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 杨振宁的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通过了一次奖学金考试,得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以后去了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本人追随他父亲走上了学术道路。他说:“我很幸运,上百万和我同龄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面对军阀混战。”他住在北平一个学术性的社区内,沉浸在一个重视研究、重视知识的社区中。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可是父亲也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能背诵孔子的门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杨振宁的祖父被迫离开北平,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的父亲继续走好运。几十年后年轻的杨振宁也进了这所大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之中有些以后去了美国,其中包括陈省身。陈省身现在已经从伯克莱加州大学退休,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现在活着的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 在昆明时,杨振宁开始提高他的英文。他决定不用字典来念英文小说。他选的第一本小说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这部小说里有和大海有关的俚语,因而很难念。他花了一个星期,念完了这本书,接着念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熟读这两本书以后,杨振宁说:“以后就容易了。” 杨振宁还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对美国初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很崇敬,富兰克林的自传激励了杨振宁。去美国后他取名为富兰克,并将第一个孩子的英文名字取为富兰克林。 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在以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论文写好后只有4页。泰勒说服杨振宁,无论如何,一篇博士论文只有4页总是太短了,要他加长。他照办了,加到了23页。在物理学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后,他又转向远东。杨振宁将把他的文稿与信件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而不是给石溪纽约州立大学。他是中文大学的访问教授。杨振宁也没有排除他搬回中国的可能性,因为回去后他和与他结婚已50年的妻子杜致礼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新近,致礼在石溪州立大学的医院动了三次肿瘤手术,结果良好。杨振宁在长岛还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远离他的三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身边。他们三位都已得到科学方面的学位。杨振宁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很少。”长子光诺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在是纽约州西彻斯特县的一位财务顾问。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学博士,住在纽约城,为J.P.Marg财务公司分析化学工业。女儿又礼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县的一位医生。 杨振宁在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说:“我们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在这里我们有许多朋友。我们在两个社会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为他的退休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结束时,杨振宁谈到他在60岁时的一个“伟大和意义深远的发现”:“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纪的一位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世纪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杨振宁父亲的朋友—朱自清,把这两行诗句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在历经一生对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后,杨振宁认为这一改造更精确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

杨振宁

杨振宁 中文名:杨振宁 国籍:美国 出生地:安徽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日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毕业院校: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作品: 《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 疑》 目录

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 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 杨振宁与翁帆 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实情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实情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获奖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情感婚姻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2004 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杨振宁和翁帆(20张) 编辑本段子女 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杨光诺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 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 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 目前,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杨振宁风采(19张) 编辑本段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https://www.360docs.net/doc/f019243086.htm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 杨振宁 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 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杨振宁与诺贝尔奖(3张)

物理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 生平简介科学成就趣闻轶事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 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

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 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2.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3.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 三、轶事: 1.名师出高徒

杨振宁

杨振宁的生平及贡献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09级1班某某某22200934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为世界科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生活学习经历以及他的个人观点。并阐述了作者对杨振宁院士的钦佩之情。 关键词:杨振宁科学成就经历观点 引言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奖项。这个奖项对于科学家来说既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成果的肯定。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是一位美籍华人。他有着不平凡的一生。 正文 一、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 2.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另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3.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二、杨振宁的学习经历 杨振宁是安徽省合肥县人,曾经赴美留学,担任很多知名大学的教授,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 在教了十七年书之后,杨氏于一九六六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认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发,科学界人士对他再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抱持期待与乐观。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

简述杨振宁先生的贡献

简述杨振宁先生的生平与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是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一下著名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杨振宁先生。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连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https://www.360docs.net/doc/f019243086.htm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除了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杨振宁还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其中,讲述邓稼先和许鹿希的旷世爱情的《英雄大爱》的序作——《邓稼先》还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

杨振宁:中国首次诺贝尔奖级物理论文

杨振宁:中国实验室首次发表诺贝尔奖级物理论文 2013年04月10日 16:20 来源:凤凰网教育作者:刘静 分享到:更多 2人参与02条评论0 杨振宁在媒体发布会上接受凤凰网教育专访。 4月9日上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宣布: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发布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发表讲话时表示:“这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里头,第一次做出并发表出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本期嘉宾: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采访文字实录: 凤凰网教育:请您评价一下清华大学跟中科院合作所做出来的“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 尔效应”的工作。 杨振宁:今天,我们所听到几位教授的报告,清华跟中科院合作所做出来的“实验中发 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工作,我认为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里头第一次,做出来了并发表出 来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这个不只是清华大学科学院的喜事,我认为也是整个国家发 展的大喜事。 张首晟教授讲到2012年10月里有一天,当他听到这个实验成功的时候,是他一生难忘 的一天,这个故事就使到我想起来很多年以前,1956年12月的有一天,那个时候吴健雄正 在做宇称是否守恒的实验,她打电话给告诉我她已经发现宇称是不守恒的!这当时是惊人的 消息,可她说我们的实验现在数据还不够,不能随便讲,所以你不可以告诉别人,我们再继

续试一下,希望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这个电话挂下来一个小时以后,我就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说,弗兰克,你听说了没有。我说听说什么?他说是吴健雄已经发现了宇称不守恒了。我说真的?你听谁说的,他不肯告诉我。后来过了一个礼拜,吴健雄继续做出来了非常准确的试验,发现了震惊世界和物理学界的一个大新闻“宇称不守恒定律”。 凤凰网教育:对于薛其坤教授、张首晟教授和方忠研究员的发言,您还有自己的补充吗? 杨振宁:有一件事情,我觉得值得去思考、去研究,就是这个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这个实验已经有四年,全世界在很多实验室都在向这方面进军,为什么他们都没成功,而在清华大学跟物理所合作就成功了?我想这个与中国整个科研系统的体制,跟中国传统的人文关系都有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这一点我觉得也值得大家去研讨的。 凤凰网教育:评价这个是诺贝尔奖级的工作成果,您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的? 杨振宁:诺贝尔奖已经发了有一百多年了,没有一个定义说是什么样子的工作,就是诺贝尔奖级的,不过在所有的做物理学、做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团队里,都多多少少有一个共识,知道哪样的工作可能会得诺贝尔奖,所以诺贝尔奖级的名称,是一个没有办法准确下定义的一个等级。不过像这次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个工作,我相信所有在前沿物理学做研究99%的人都会同意这是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凤凰网教育刘静)

杨振宁科学家的奋斗之路

杨振宁科学家的奋斗之路 杨振宁,是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因研究弱相互作用理论,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东西南北不变定理”,荣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奋斗之路既是科学事业的追求,也是不畏困难的精神象征。 一、早年的探索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中国南京,他对科学的兴趣早已在少年时期形成。在南京中学读书期间,杨振宁展示出了出色的数学和物理才能,受到了老师们的赏识。这时期的他已经开始在物理实验室进行研究,尽管条件有限,但他通过自学和实践不断深造。 二、赴美求学 1945年,杨振宁获得了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的机会。在芝加哥大学,他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并成为费米的得意门生。在这期间,杨振宁努力学习,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他通过对粒子物理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今后的科学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破之路 杨振宁在20世纪50年代,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东西南北不变定理”的理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物理领域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誉为是理论物理学领域的一项伟大突破。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开拓新领域、深入探索宇宙奥秘的新思路。

四、返乡服务 虽然杨振宁在国外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但他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科 学事业的责任。1980年,杨振宁毅然决定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 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所长,并同时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他在这 里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五、科学影响力与荣誉 杨振宁以其杰出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成为近代物理学界最重要的 学者之一。他的理论研究不仅改变了物理学的格局,也为整个科学界 树立了典范。他的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获得了许多重要奖项 和荣誉。 六、坚守科学精神 除了杰出的科学成就,杨振宁的奋斗之路还彰显了坚守科学精神的 重要性。他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 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对学术追求的执着和崇高境界,对社会 责任的认真担当,让人们铭记于心。 结语: 杨振宁科学家的奋斗之路是一部辉煌的篇章,在他一生的科学探索中,他不仅开拓了新领域,也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事迹鼓舞着无数科学家,激励着年轻一代。正是有这样的科学家 的付出与奉献,我们才能够不断追求进步,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 的未来谱写更加美好的篇章。

杨振宁之问对科学的理解

杨振宁之问对科学的理解 杨振宁,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却引发了无数科学家的深思。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杨振宁之问对科学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解释的方法,它以严谨的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并通过推理和归纳得出结论。科学是一种有系统的知识,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现象,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创造出新的技术和工具。 然而,科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科学家们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和实验,以验证和完善现有的科学知识。这种不断的探究和发展,是科学的本质。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是一种不断进化的知识体系,它不断地更新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那么,杨振宁之问对科学的理解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言论中找到答案。例如,他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科学的看法,他认为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探究真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地寻求真理,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 此外,杨振宁还强调了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他认为,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工具,也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杨振宁也指出了科学的局限性。他认为,科学只能解释自

然现象,而不能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受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影响,很难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释和预测。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杨振宁之问对科学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他认为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但也有其局限性。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局限性,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是一个开放的领域,需要不断地探究和发展。我们需要尊重科学的方法和结论,同时也需要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以确保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 杨振宁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华裔物理学家,是中美两国两院院士,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致力于推广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介绍他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他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一、杨振宁的生平 杨振宁是1922年出生于中国南京,他父亲是一位著名数 学家。在读完初中之后,杨振宁就前往北京大学学习,并在1941年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一直留校任教。1945年,他成为 了费曼的博士研究生,一年后,他完成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生涯,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杨振宁的成就 1、重要发现 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镜像对称的概念,并在1956 年发表论文,证明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项发现对物理学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引发了研究宇称不守恒的强相互作用领域,对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成为中美两院院士 杨振宁在多方面的研究中都具有出色的成就,在其贡献中,他不仅致力于基础理论物理的研究,还推动了人类认识基本宇

宙现象的进展。这一贡献在世界物理学层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仅仅是在学界中,同时还得到了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获得了中美两院院士的荣誉。 3、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镜像对称概念,一旦发表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1957年,杨振宁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 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誉,同时也是对中国科研能力的强有力证明,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科技研究领域的看法。 三、杨振宁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杨振宁博士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科学家,他在很多方面都对物理学博士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早年不断进行理论基础物理的研究,到后面更多地致力于推动物理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他的心血让物理学的研究进程更加顺畅。 杨振宁发起了一系列的科研计划,这些计划覆盖了各个领域,涉及到由物理学引起的新科技和新产业,推动了教育和技术领域的发展。 此外,杨振宁还在教育和训练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鼓励年轻科学家勇于探索,强调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模型,强调实验室体验和田野研究的重要性,努力将他精益求精的学术理念传递给下一代的研究人员。 四、总结

杨振宁中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杨振宁中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57年,杨振宁成为中国及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守恒破缺”的理论,为粒子物理学做出了 开创性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不仅代表了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 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中国南京,194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二战期间,他因远离战火,并且母校清华大学被迫迁往四川,给了 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学术研究。1945年,杨振宁赴美国参与了普 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研究,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奥本海默。在奥本海默的悉心指导下,杨振宁逐渐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独立 思考的能力。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守恒破缺”的理论。他们 的理论假设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现象可能存在。这项理 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为粒子物理学的 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此获得了诺贝尔 物理学奖。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对中国科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就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的象征。他的获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发 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杨振宁在晚年回到中国,积极倡导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他担任了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及其他重要职务,致力于培养和推动年轻学者的成

长。杨振宁的领导力和激情对中国的科学界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培养出更多的中国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总结起来,杨振宁作为中国及亚洲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骄傲。他的理论开创了新的领域,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杨振宁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更是以身作则地培育和推动着中国的科学研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史上,激励着后人继续追求科学的真理,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2021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作文素材大全

关于2021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作文素材大全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2021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作文素材大全,供大家参考。 关于2021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作文素材篇1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是中国(后加入美国籍)的两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研究的重大转变。 杨振宁(Chen-Ning Yang,1922—),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原清华大学(后转入西南联大)教授。由于家学渊源,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抗战时期,他在昆明的西南联大获得理科学士学位,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194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1945年冬,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1964年加入美国籍。1966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工作。1971年回国访问,此后曾多次回国,为中国科技发展献计献策,为中美科技交流牵线搭桥。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居住于清华园的“大师邸”。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满足了他父亲久违的心愿。2017年,扬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代理论物理学许多领域的发展,都与杨振宁的名字分不开。1949年,杨振宁与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式,即费米-杨模型。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规范场理论,确立了他作为20世纪后 1

半叶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重大成果冲破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被科学家们称之为“科学史上的转折点”。杨振宁自始至终都认为,青少年时期在国内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自己事业取得成就至关重要。 然而,了解现代物理学的人都知道一点,尽管宇称不守恒定律为杨振宁赢得了诺贝尔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他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现代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是背景更加宏大的理论。与爱因斯坦类似,杨振宁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要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不是因为这个贡献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这个新理论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这个理论的深邃与庞大。关于杨-米尔斯理论,暂且不在这里讨论,留待其他篇幅另行阐述。 除了科学成就被人称道外,杨振宁的个人生活也被人们津津乐道。1950年,杨振宁与杜致礼(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之女)在美国结婚,育有两子一女。2003年杜致礼去世。2004年,82岁的扬振宁与时年28岁的翁帆结婚,至今已共同生活17年,打消了很多人先前的置疑。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出生于上海。1943年,在江西联合中学毕业。他上高三时,曾因学校师资紧张,走上讲台给高一的学生讲物理课。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学。1946年,经 2

杨振宁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

杨振宁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 引言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之一,是对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促进和平的贡献领域做出卓越成就的人的奖励。而杨振宁作为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堪称世界顶级科学家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杨振宁拥有的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 1. 发现了质子、中子和约尔金定律 作为核物理学家,杨振宁首先在20世纪40年代做出了极其重要的成就。他的研究工作导致了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并且他还发现了约尔金定律,该定律描述了核力的作用方式。这些成就为后续的核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揭示了衰变的秘密 杨振宁的研究工作还包括了对衰变过程的深入探究。他发现,衰变是一种基本的物理过程,通过研究原子核的衰变,揭示了衰变的基本规律,并为核能产生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3. 提出了宇称守恒的可能性 在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守恒的可能性。他们认为物理定律在镜像对称下依然成立,这对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4. 揭示了弱相互作用的本质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另一个突破性发现是弱相互作用的本质。他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宇称守恒规律,揭示了弱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这对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发现了心理辐射以及正负中微子的存在 根据量子场论,杨振宁成功预言了心理辐射以及正负中微 子的存在。他的理论和实验证据巩固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并为中微子研究奠定了基础。 6. 发现了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是理论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发现了这一理论。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得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强相互作用的本质,并且推动了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发展。

征文: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要说中国最知名的科学家,非杨振宁莫属。我呢由于写过几本科普作品,所以对这个话题《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还是感兴趣的,愿意说上几句。如果要给世界物理学家排名,前五名我会排名: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杨振宁。中国物理学家排名,自然杨振宁排第一,估计没有异议。 1927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物理学家合影,爱因斯坦在C位。最近有一张杨振宁C位照片流传于网络。这张照片中的大佬很多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这些大佬都让出了C位,把这个位置让给了杨振宁,就足以说明了他在物理学中是“宗师”级别存在了。人人都有求知欲,但并不是人人都是科学家。求知欲是科学家必备的条件,坚持努力,数十年如一日,不放弃对未知的探索,这样的科学家才是科学家。 杨振宁先生被我们熟知的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宇称不守恒,另一个是杨米尔斯方程。宇称不守恒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就像一颗“原子弹”,击碎了很多经典物理学家的“经典守恒思维”,即使现在再去了解这段历史,也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两个中国小伙子,敢说,敢想,敢干,一鸣惊人!理论发布不久,就获得诺奖,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值得提一点,他们的师姐吴健雄女士功不可没,就是她带队主导了验证该理论,才使得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奖。 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那就是杨米尔斯理论提出的时间要比宇称不守恒理论还早。杨米尔斯理论是1954年提出的,而宇称不守恒理论是1956年提出的。知道这一点,你其实就更能明白,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是多么大胆和勇敢。因为杨米尔斯理论的核心还是“守恒”,就从论文名字就能读到这一点信息。论文名称是《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同位旋守恒和一个推广的规范不变性》,也就是说杨振宁打破了自己的认知,推陈出新,创立新的理论。 无论是“宇称不守恒”,还是杨米尔斯理论至今都还在为我们提供着力量,并且会一直延续。其理论的深刻性,在于打破人们的普遍认知,使得人们走向走远。也就是从P对称被破坏开始,现在CPT对称都遭到了质疑。很多人可能会对CPT对称为什么被破坏感兴趣,这里就提一下。CPT对称被打破,物理学家都知道,但作为普通大众,很多人并不知道。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实际上不符合P对称,就是镜像不对称。就是弱力使得宇宙和宇宙的镜像以不同的方式发展。 之后美国人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又发现K介子衰变过程违背宇称和电荷联合对称法则,他们都因此而获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3月,科学家称直接观测证明电荷宇称定律有误。美国费米实验室宣布说,该实

杨振宁论文

杨振宁论文 杨振宁是中国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李振道杨-米尔斯理论(杨-米尔斯理论)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下是杨振宁的一些重要论文: 1. "On the Quantum Theory of Fields"(关于场的量子理论),1935年 这篇论文是杨振宁在读研究生期间与李政道合作发表的,提出了他们的著名李振道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对粒子物理学的理解和描述产生了深远影响。 2. "Non-Integrability of the Two-Dimensional Ising Model"(二维伊辛模型的不可积性),1952年 这篇论文是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证明了二维伊辛模型的不可积性,这对于解决该模型的一些物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Statistical Theory of Equations of State and Phase Transitions"(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1952年 这篇论文是杨振宁与著名物理学家史奇林(T.D. Lee)合作发表的,提出了关于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对于理解液体和固体物质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4. "Role of Mathema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Physics"(数学在理论物理发展中的作用),1975年 这篇论文是杨振宁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强调了数学在理论物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数学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

用。 5. "Confinement of Quarks and Gluons in Quantum Chromodynamics"(夸克和胶子在量子色动力学中的束缚),1977年 这篇论文是杨振宁与陈忠实(Chen Ning Yang)合作发表的,讨论了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夸克和胶子的束缚现象,对于理解强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杨振宁的部分重要论文,展示了他对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物理全才杨振宁

物理全才杨振宁 1957年12月10日,同31岁的李政道一起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台的,还有35岁的杨振宁。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 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 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 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 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 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疑心,小心求证, 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

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奉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https://www.360docs.net/doc/f019243086.html,ls〕提出了“杨-米尔斯标准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开展的道途中,我应该奉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作文800字

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 传奇人物 35岁时,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36岁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3岁时,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59岁时,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享年71岁;而在84岁时,他被授予世界华人节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获奖无数,是对全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或许仅仅从学术成就上,霍金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它不仅跟随时代的洪流,事业也一帆风顺,似乎生活中各种好运都会一直伴随着他,让人感到心酸。如果上帝注定要眷顾一个人,那一定是他。 但是从2004年他82岁的时候开始,他应该住在28岁的翁帆。这位拥有享誉世界的科学成就的老人无法安宁,她的后半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是的,他是杨振宁。 杨振宁的一生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顶尖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优秀学者。南开大学校长和著名数学家华都是他的学生。杨振宁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去芝加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走上科学的道路。当时据说母亲已经把杨振宁和他弟弟妹妹的照片发给了在美国的父亲。看到杨振宁的照片后,五只羊写道:“这孩子好像有点,就像杨福说的。”杨振宁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年仅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林业大学物理系。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获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三年后,他成功获得博士学位,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非守恒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消息震惊了全国。这个奖项不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誉,也是整个中国世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之王。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杨振宁教授去巴西讲学时,大批中国人眼含热泪守护着机场。他们的奖项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亚于任何一个种族和国家!我们也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在人类文明的道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 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励志的故事。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杨振宁的励志人生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杨振宁的篇1: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