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产优质茶园栽培技术规程

贵州高产优质茶园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新茶园建设、茶树种植、茶园施肥、土壤管理、茶树修剪、土壤水分管理、冻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及茶叶采摘等栽培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高产优质茶园栽培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 茶树种苗

DB52/T 621 贵州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DB52/T 622 贵州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DB52/T 624 贵州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DB52/T 625 贵州有机茶栽培技术规程

DB52/T 627—2010 贵州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程

DB52/T 628 贵州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蓬心土壤soil beneath central tea canopy

在宽窄行排列种植的茶园中,树冠内窄行之间的土壤。

3.2

氮素供应强度nitrogen supply intensity

土壤氮素养分中能被茶树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素供给程度。以碱解氮/全氮的百分比表示。

4 茶园高标准建园技术要点

4.1 选地

4.1.1 环境条件

宜选择坡度≤25°,除土壤以外的环境条件符合DB52/T 621或DB52/T622的要求,附近有较丰富的水源,周围生态环境较好之地。

4.1.2土壤条件

4.1.2.1 土壤pH值为4.5~

5.5,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DB52/T 621或DB52/T 622的要求。

4.1.2.2 剖面形态:上层疏松透水透气,下层稍紧保水保肥,50cm土层内无硬盘等障碍层。

4.1.2.3茶园中“蓬心土壤”占地比例应≥26%。

4.1.2.4 土壤三相容积比:0cm~20cm土层容量1.0g/cm3~1.2g/cm3,孔隙度≥55%,固、液、气三相容积比例为<45%;>30%;>20%;宜选用质地以砂质壤土或壤质土。20cm~40cm土层较紧实而不坚实,能保水保肥,容重在1.2g/cm3~1.45g/cm3,孔隙度≥50%,固、液、气三相容积比为<50%;>25%;>15%;宜选用质地以重壤或轻粘土。

4.1.2.5 0cm~2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氮素供应强度应达表1要求。

4.2 基地规划

4.2.1 总则

园地规划设计包括土地规划、道路网、排蓄水系统及茶园生态建设等项目。按照所选地块的地形,地势、土壤、水源及林地的分布情况,对茶、林沟渠、道路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区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和田间日常作业,且成园后生态环境良好。

4.2.2 土地规划

根据茶园规模和地形、地貌合理划分区、片、块。

4.3 道路网建设

根据茶园规模和地形、地貌,以干道、支道和步道建立合同的道路系统,连接场部、茶厂、茶园和场外交通,便于运输和茶园管理。干道路面宽4m~5m,支道路面宽2.5m~3m,步道路面宽1m~1.5m。

4.4 水利系统建设

4.4.1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能蓄能排。有条件的茶园宜建立节水灌溉系统。

4.4.2 茶园与森林或荒地交界处、茶园的边缘设隔离沟。隔离沟深0.50m、宽0.60m,沟壁为60°倾斜的隔离沟。

4.4.3 平地茶园在步道边开沟,坡地茶园在直步道两侧和横步道内侧开排灌蓄水沟,沟宽为0.20m~0.03m、深0.20m。横沟每隔3m~5m挖一小水坑,以积蓄雨水。

4.4.4每25亩~35亩茶园建一容积为5m3~8m3的蓄水池。一般设在纵沟及横沟的出口处,或设在排水不浪的积水处。

4.5 茶园生态建设

4.5.1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植树造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4.5.2 茶园内宜间作柳杉、银杏、板栗等经济林木,每隔3~5行茶树间作一行,株距3m~5m,遮光率控制在30%~35%。

4.5.3 对缺从断行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

5 茶树种植

5.1 茶园开垦及施肥

5.1.1 缓坡地由下而上等高进行。生荒地分初垦和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0.50m,并清除柴根、杂物,复垦深度0.25m~0.30m;熟地经深翻平整即可。

5.1.2 园地经开垦整理形成茶行后,沿茶行开种植沟,宽0.30m,深0.50m。在种植沟内施入底肥,每667m2施有机肥1000kg以上,磷肥100kg左右。施肥后覆土,并将其平整,盖土离地面约0.15m~0.20m。

5.2 种苗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 11767中规定的1、2级标准。茶苗规格基本一致。

5.3 适时移栽

10月至次年3月移栽。高寒山区避开严寒移栽。

5.4 茶苗定植

5.4.1种植茶苗前,先将种植沟内土壤浇湿,然后将茶苗置于种植沟中。栽种时一手扶正茶苗,一手填土;分层将土填实。当填土至不露须根时,用手轻提茶苗,使根系自然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压实,随即浇足“定根水”。

5.4.2 采用双条植法进行定植。栽植深度10cm~15cm;定植密度为:

a)中小叶种:大行距1.50m,小行距0.40m~0.45m、丛距0.30m~0.35m,每丛种植茶苗2株,每667m2用茶苗约4500株~6000株;

b)大叶种:大行距1.70m,小行距0.45m~0.50m、丛距0.35m~0.40m,每丛种植茶苗2株,每667m2用茶苗约3000株~4000株;

5.5 苗期管理

5.5.1及时补苗:发现缺丛缺株,及时补苗。

5.5.2 清除杂草:采用人工或除草剂除去杂草。

6 茶园施肥

6.1 肥料

有机肥一般有菜饼、禽畜栏肥及沤制的土杂肥等,作基肥用;无机肥主要用于追肥。肥料品种选择要求应符合DB52/T624或DB52/T625的规定。

6.2 施肥原则

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肥与磷、钾肥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

6.3 施肥时期

6.3.1春茶前催芽肥,依当时的气候情况、茶树品种的发芽迟早及采制的茶类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施人。

6.3.2 夏茶前追肥,春茶结合后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

6.3.3 秋茶追肥,夏茶结束后的6月下旬至7月中旬。

6.3.4秋冬季施基肥,结合深耕在10~11月施人。

6.4 施肥量及各期分配

6.4.1 幼龄茶园,施肥应氮、磷、钾并重,年用量如下:

a)1~2年生茶园,每667m2施纯氮8kg~12kg,氮、磷、钾三要素用量比例为1:1:1或2:1.5:1.5;

b)3~4年生茶园,每667m2施纯氮13kg~15kg,氮、磷、钾三要素用量比例为2:1.5:1.5或2:1:1;

6.4.2 生产茶园,以氮为主,辅以磷钾,施肥量参照产量确定。干茶产量在200kg/667m2以下茶园,每生产100kg干茶施用纯氮15kg~18kg,三要素用量比例为2:1:1或3:1:1。200kg/667m2以上茶园每生产100kg 干茶施纯氮16kg~20kg,三要素用量比例为3:1:1或4:1:1~1.5,生产红茶时要增加磷、钾肥用量。

6.4.3氮肥分基肥及各季追肥多次施用,磷钾肥一次性的作基肥施人。

6.4.4 氮肥施用量分配,基肥和追肥之比为,茶叶单产高的茶园,追肥比重高于单产低的茶园。追肥分配,春、夏、秋三季为40:30:30。

6.5 施肥方法

6.5.1根际施肥:均匀撒施于蓬心,也可在行间沟施。

6.5.2根外追肥:各轮新梢生长初期,选阴天、多云天气或晴天早上和傍晚进行。将树冠叶片正背面均匀喷湿,以叶背为主。根外追肥以速效肥为主,微量元素一般宜作根外追肥。

7 土壤管理

7.1 茶园耕作

7.1.1浅耕

结合除草施肥进行,次数依杂草蔓生情况及土壤松紧状况而定。通常在春茶前(3月上、中旬)进行一次,结合追肥以提高地温、疏松土壤;春茶末(5月中、下旬)进行第二次,结合追肥以疏松因采春茶踏实的表土,增加肥料、消除杂草;夏茶末(7月中、下旬)进行第三次,结合追肥以疏松土壤,破坏土壤中毛细管,减缓盛夏土壤水分的蒸发,补充土壤养分,消灭旺盛的夏草。

7.1.2 深耕

宜在衰老茶园和种茶前未深垦过的茶园中进行。以深度不超过30cm、宽度不超过40cm~50cm为宜。并施用有机肥,隔行、隔年轮流进行,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进行。衰老茶园的深耕结合树冠改造进行。行距1.5m的单行茶园,深耕的深度不超过50cm、宽度不超过50cm;密植免耕茶园(双行行距1.5 m),宽度不超过40cm。深耕时间在树冠更新的前一年秋季和初冬进行。

7.2 茶园铺草

全年都可进行,厚度以不见土面为宜。要严防发生火灾,造成重大损失。幼龄茶园行间最好能间作绿肥,以绿肥茎蔓作铺草材料效果尤佳。

7.3 茶园免耕

具备以下条件的茶园,可以实行免耕:在种茶前土壤进行高质量的全面深耕,施用足够的有机肥,土体结构良好;茶树生长好,蓬面覆盖度大,行间郁闭,杂草无生长条件,恶性杂草少;每年有足够的有机肥料铺在行间,土壤表层疏松、绵软,富有弹性。免耕不是绝对不耕,要根据土壤和茶树生长及产量的实际情况,结合周期性的修剪、台刈改造等,进行周期性的深耕。

8 茶树修剪

8.1 定型修剪

8.1.1定型修剪的对象

幼龄期茶树和经台刈后重新抽枝的茶树。

8.1.2 幼龄茶园

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用整枝剪剪去离地0.15m~0.20m以上部分;第二次在第一次修剪一年后进行,在离地0.25m~0.35m处用筲剪剪去,或在上次剪口上提高0.15 m~0.20m处修剪;第三次在第二次修剪后的一年后进行,在第二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0.10m~0.15m,用篙剪或修剪机修剪。

8.1.3台刈茶园

当枝条生长到0.40 m以上时,在当年秋季10月份或翌年早春2月进行第一次修剪,修剪时高度为地面0.35 m~0.40 m,修剪后疏去细、弱枝,次年在前次剪口处提高0.10 m~0.15m进行第二次定修剪。要求剪口平滑。

8.2 轻修剪

8.2.1 轻修剪的对象是投产茶园。

8.2.2 轻修剪每年或隔年一次,在春茶前(2月底至3月初)或春茶后(5月中、下旬)进行。冬季无冻害的茶区,亦可在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时修剪。修剪方法:用篱剪或修剪机剪去树冠面上部0.03m~0.05 m的枝叶。

8.3 深修剪、重修剪、台刈

按DB52/T627—2010的5.1规定执行。

9 茶园水分管理

在树生长期,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80%~90%,空气相对湿度≥80%。

9.1 旱害预防

9.1.1 坡地茶园上方和园内加设横沟,保持水土。

9.1.2抗旱保苗:观旱情的不同采用行间铺草、浅耕保水、灌溉等办法进行抗旱。

9.1.3在茶树生长期,当土壤含水率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时进行灌溉。

9.2 渍害预防

低洼积水地块,开设排水沟,使地面径流不能在低洼处滞留。

10 冻害防治

10.1 冻害预防

1O.1.1新建茶园宜选择良好的地形,采用抗寒良种,营造防护林带,深垦施肥。

10.1.2 越冬期冻害预防,可根据情况,或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或加培客土,增厚活土层;或将留叶时期定在夏季留叶,以成叶越冬;或适当提前、推后轻修剪时间;或在寒冷季节来临前,进行行间铺草,或在秋季套种绿肥。亦可多种措施并用。

10.1.3晚霜冻预防,可在晚霜来临前,用稻草、杂草等覆盖茶树蓬面;或在气温降至1℃左右时熏烟驱

霜。

10.2 受冻后的护理

10.2.1 按照受冻害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包括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及台刈。

10.2.2及早进行浅耕施肥,越冬期发生冻害的,要重施春茶催芽肥;萌芽期发生冻害的,及时进行根外追肥。

10.2.3 受冻后进行轻修剪的茶树,春茶应留叶采摘,以培养树冠。

11 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及机械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防重于治,且应符合DB52/T624或DB52/T625的规定,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附录A。

12 茶叶采摘

12.1 采摘要求

采摘应根据所制茶类对鲜叶细嫩程度的要求进行。采摘同批鲜叶要求匀度好,净度高,芽叶完整,保持新鲜。

12.2 手工采摘

12.2.1采用提手采、弹采等合理采摘手法,不应强抓滥采。

12.2.2采制名优绿茶的茶园,当茶树蓬面每O.1m2有lO~15个茶芽符合采摘标准时为开采适期。采制大宗红、绿茶的茶园,当新梢中有10%~15%符合采摘标准为开采适期。

12.2.3 应分批多次采茶,及时下树。

12.2.4幼龄茶园和成年茶园均应选择适当时期适量留叶,幼龄茶树以养为主,采养结合。成年茶园以采为主,采养结合。

12.3 机械采摘

按DB52/T628的规定进行。

13 生产档案记录

应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栽培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