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川崎病患儿N端脑钠肽前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不典型川崎病患儿N端脑钠肽前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不典型川崎病患儿N端脑钠肽前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不典型川崎病患儿N端脑钠肽前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患儿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56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作为不典型川崎病组,同期单纯呼吸道感染患儿5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浆中NT-proBNP水平及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不典型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NT-proBNP水平为(789.31±1083.71)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67.09±211.1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NT-proBNP水平(213.44±280.72)ng/L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川崎病组和对照组患儿中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NT-proBNP在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显著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N端脑钠肽前体;临床诊断

Changes of N 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study HUANG Yong-hu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Heyuan City People’s Hospital,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N 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in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s There were 56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 as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group,and concurrent 56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children as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NT-proBNP level,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acute phase NT-proBNP level as (789.31±1083.71)ng/L than (167.09±211.18)ng/L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treatment,the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NT-proBNP level than (213.44±280.72)ng/L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CRP in acute stage,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lasma NT-proBNP in 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 of acute stage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reference indexes for early diagnosis,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use.

【Key words】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N 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Clinical diagnosis

川崎病即皮膚黏膜淋巴結综合征,是目前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自限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

华医网--川崎病的诊疗新进展作业及答案(自我整理)

1、川崎病的治疗中,关于对初始治疗无反应患儿的治疗,以下错误的是()。 A、再次应用IVIG治疗 B、采用血浆置换治疗 C、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D、用IVIG冲击治疗并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E、使用抗TNF-α 单克隆抗体药物 2、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治疗的关键是()。 A、早期的抗炎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B、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C、IVIG冲击治疗 D、IVIG冲击治疗并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E、抗炎、抗休克治疗 3、川崎病急性期初始治疗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剂量是()。 A、提倡从小剂量开始 B、提倡从标准剂量开始 C、剂量因人而异 D、提倡应用大剂量 E、剂量根据病情不断变化

4、川崎病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可起病最初10d内开始,如有可能()内开始。 A、7d B、5d C、3d D、2d E、1d 5、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的预防治疗,错误的是()。 A、可使用氯吡格雷 B、可使用双嘧达莫 C、不可抗凝治疗 D、可抗血小板凝聚治疗 E、可溶栓治疗 1、关于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男性多见 B、多发生在川崎病急性期早期 C、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形式 D、发病年龄大,常见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 E、除休克的表现外,还可累及各个器官系统

2、川崎病好发于()以下婴幼儿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E、6岁 3、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包括()。 A、发热 B、腹泻 C、皮疹 D、黏膜弥漫性充血 E、眼结膜充血 4、下述症状不支持川崎病诊断的是()。 A、口腔溃疡 B、腔黏膜弥漫性充血 C、杨梅舌 D、口唇红肿皲裂

E、颈部淋巴结肿大 5、关于不完全川崎病,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持续发热5天以上 B、其他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足4项 C、二维超声心动图或CA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D、排除其他疾病,且临床始终怀疑川崎病 E、无冠状动脉病变依据 1、川崎病的治疗中,能够特异性抑制TNF-αmRNA转录的药物是()。 A、人免疫球蛋白 B、阿司匹林 C、己酮可可碱 D、乌司他丁 E、肾上腺皮质激素 2、川崎病的治疗中,能够减轻冠状动脉异常的药物是()。 A、阿司匹林 B、人免疫球蛋白 C、抗生素 D、甲泼尼龙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中华儿科朵忐》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川崎^(Kawasaki diseases,KD)就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得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祸急性自限件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増岛趋势准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得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得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得危险因素之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筋机制仍未完全晴楚,大虽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可能就是感染因素所致得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已报道釣中细菌、病瓠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与葡萄球菌超抗廉)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得,丫i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的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得細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得重点就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得产生与淸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与减轻冠状动脉橋变。 《中华儿科朵志》編委会分别于2006年12月5日与2007年3月28日组织了川崎病专题讨论会丿1|崎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JL科心血管与免疫得专家就KD得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得诊断、IVIG 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尊问题进彳亍了十分热烈得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 因缺乏特界诊断方法,KD得诊I析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 KD可分为典型与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2002年日木川崎病研尤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屈国际川崎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 国心脏病协会(AHA)亦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并发表于Pediatrlcs(2004) 与Circulation(2004)±o与会代表认为日木与英国得典型KD诊断标准大致相同,但有一些微小差界: 日本标准将发热与其她5项主要临床表现整合在一起,而美国标准则将发热单列为必备诊断条件;日本标准认为具备6项主要临床表现中4项,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而美国标准则认为如果具备除发热以外得4项主要临床表现,发热4(1时亦可明确典型KD诊断。 与会专家认为不具发热表现得KD患儿比例极低,北京KD流行病学调査结果仅有0、3%患儿无发热」対此提岀我国典型KD诊斷建议: 发热5 d或以上(部分病例受治疗干扰发热可不足5d),具有以下5项中得4项者: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发红、肢端改变(急性期表现为肿胀,恢复期表现为脱屑)、皮疹与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即可确诊为KD。如具备除发热以外3项表现并证实冇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须强调任何KD诊断标准并非特异,一定耍除外引起各项临床表现得其她疾病。还应注意,各项临床表现并非同时出现,应动态观察,以助诊断。

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

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各国有关该病的报道越来越多。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年龄分布曲线呈单峰状,在日本其峰年龄6-12个月,而在美国其峰年龄则为12-24个月,89%的该病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尽管川崎病少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国外有关成人川崎病的报道相继增多,部分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成年后,仍需交由心血管内科医师来治疗管理,这表明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心血管内科医师也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成人川崎病】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外共有将近100多例成人川崎病的报道,其中有至少20例是HIV感染患者。 成人川崎病具有与儿童川崎病相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它仍有其独特之处,在Sève等的研究中,57例成人川崎病患者的平均年龄27.6岁,其中74%的患者年龄在18-30岁之间,与Gomard Mennesson等报道的年龄相仿。Sève等还指出,成人川崎病有以下特点,与儿童川崎病相比,成人川崎病颈部淋巴结肿大(93%∶75%),肝功能不良(65%∶10%),关节炎/关节痛(61%∶24%-38%)的发生率高,而无菌性脑炎(10%∶34%),血小板增多(56%∶100%),冠状动脉损害(5%:20%)的发生率则较低。 有报道,HIV合并川崎病在成人川崎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Stankovic等甚至指出HIV 合并川崎病占成人川崎病的1/3。关于成人川崎病患者很多合并有HIV感染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由于川崎病是由一种儿童时期获得的病原体感染,而后在有免疫缺陷的HIV感染患者中被激活所致。但其具体原因尚未明了。 成人川崎病的诊断在满足针对儿童提出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外,尚须排除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药物过敏反应等。尽管成人川崎病往往是在病程的10d之后被诊断的,而在儿童川崎病的治疗中证明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一般须在病程的10d内起用才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但是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还是被视为是川崎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案。 尽管成人川崎病的发生率极低,但内科临床医师仍然须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现有发热5d以上,皮疹,杨梅舌,手足硬肿,指端膜状脱皮,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等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须想到川崎病的可能。尽管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在成人川崎病中较低(约5%),但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导致的误诊及诊断的延误同样将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的不及时。 提倡在全世界范围内多中心收集成人川崎病病例,将有助于对成人川崎病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成人川崎病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的早日颁布。 【伴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儿童川崎病患者成人后的管理及治疗】 川崎病的主要危险在于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包括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等。此外,川崎病尚有心肌炎、瓣膜损害、心包炎等其他心血管并发症。日本全国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未经过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川

川崎病少见表现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

川崎病少见表现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的少见表现及其对川崎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19例表现为呕吐,占12.5%;有19例表现为颌下淋巴结肿大,占12.5%;有18例表现为腹泻,占11.8%;有14例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占9.2%;有13例表现为腹痛,占8.6%;有5例表现为肌肉痛,占3.3%;有4例表现为关节痛,占2.6%;有2例表现为腋下淋巴结肿大,占1.3%;有2例表现为耳后淋巴结肿大,占1.3%;皮肤黄染、枕后淋巴结肿大、抽搐表现均1例,各占0.7%。结论:川崎病患儿的少见表现增加了川崎病的诊断难度,关注川崎病的少见表现,不但能够加深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还有利于川崎病的诊断,促使川崎病患儿尽早得到治疗,进一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川崎病;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意义 川崎病是一种发热性质的急性病,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大范围的累及血管内皮系统以及活化免疫系统。在临床上,川崎病主要症状为长时间的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以及黏膜损害。这些病例的早期症状是单一存在的少见部位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肉痛、抽搐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医生误诊,在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本文对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02例,女50例;23例患儿小于1岁(占15.1%);58例患儿1~2岁(占38.2%);26例患儿2~3岁(占17.1%);15例患儿3~4岁(占9.9%);11例患儿4~5岁(占7.2%);19例患儿大于5岁(占12.5%)。 1.2 方法 将152例川崎病患儿入院后的一般情况、体征以及症状和入院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患儿肝功、血常规、胸片、尿常规、心脏彩超、心电图等资料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在1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19例表现为呕吐,占12.5%;有19例表现为颌下淋巴结肿大,占12.5%;有18例表现为腹泻,占11.8%;有14例表现为腹股

国内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7), 852-859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8710856.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118710856.html,/10.12677/acm.2019.97131 Progress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ternational Kawasaki Disease Juhong Lv1,2, Hongru Ma1,2, Feng Deng3,4*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Baoji Central Hospital, Shaanxi Province, Baoji Shaanxi 2Baoji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Baoji Shaanxi 3Baoji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anxi Province, Baoji Shaanxi 4Baoji Preventiv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Baoji Shaanxi Received: Jun. 28th, 2019; accepted: Jul. 12th, 2019; published: Jul. 19th, 2019 Abstract Kawasaki disease is a systemic vasculitic disease mainly occurring in children aged 5 years and younger. It has become a major cause of heart disease in acquired childre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ince the world’s first Kawasaki disease research report, it has been half a century since the re-search on clinical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 has been different. The incidence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na is generally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level of Kawasaki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of Ka-wasaki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na. Keywords Kawasaki Disease, Clinical Diagnosis, International 国内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吕菊红1,2,马红茹1,2,邓峰3,4* 1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儿科,陕西宝鸡 2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宝鸡市中心医院,陕西宝鸡 3陕西省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宝鸡 4西安交通大学宝鸡预防医学研究院,陕西宝鸡 收稿日期:2019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2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19日 *通讯作者。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新)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的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的重点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清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分别于2006年12月5日和2007年3月28日组织了川崎病专题讨论会,川崎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儿科心血管和免疫的专家就KD的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

的诊断、IVIG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 因缺乏特异诊断方法,KD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KD可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2002年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届国际川崎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亦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并发表于Pediatrics(2004)和Circulation(2004)上。与会代表认为日本与美国的典型 KD诊断标准大致相同,但有一些微小差异: 日本标准将发热与其他5项主要临床表现整合在一起,而美国标准则将发热单列为必备诊断条件;日本标准认为具备6项主要临床表现中4项,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而美国标准则认为如果具备除发热以外的4项主要临床表现,发热4d时亦可明确典型KD诊断。 与会专家认为不具发热表现的KD患儿比例极低,北京K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仅有0.3%患儿无发热,因此提出我国典型KD诊断建议: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 川崎病主要是指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疾病类型,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最近几年川崎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使用激素对川崎病患儿的最初追加治疗比较有效果,并在难治型川崎病的初始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糖皮质激素;川崎病;进展 在临床上川崎病是很常见的,主要的发病年龄段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主要表现为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对身体各个系统的损伤比较严重,还会给冠状动脉造成一定的损伤,大约有1/3的川崎病患者因治疗不当或未治疗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一定的病变[1]。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免疫抑制和抗炎,在治疗多种免疫性血管炎时得到普遍使用,从而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现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机制分析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没有得到全面的论述,有的研究证实川崎病发病与细菌和多种病毒有着直接的关系,如EB 病毒、葡萄糖球菌、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等。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抗炎,对多种病原体引发的发热出疹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高烧得到有效降低,对炎性指标进行有效控制。急性期川崎病可以将免疫系统激活,同时将细胞因子进行不断的释放,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进行积极的参与,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等[2]。有学者认真分析了16 例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中8例患儿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VMP),30 mg/(kg·d),连续注射3 d,给另外8例患者注射IVIG,2 g/kg,对两组患儿的反应进行认真分析,注射IMVP 组患儿的细胞因子抑制比较明显,对早期冠状动脉损伤起到了保护的作用[3]。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比较高,使冠状动脉弹性蛋白受到损坏,使CAA快速形成,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上调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而使MMP-9 的活性得到有效控制,使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得到较好的维持[4]。 2 初始治疗策略 如今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依然是IVIG 联合ASP 治疗法,尚无单独使用激素对川崎病进行初始治疗的案例,在川崎病的初始治疗阶段主要是激素联合IVIG进行治疗[5]。有学者使用随机对照法将川崎病患儿划分成2组,每组21例,分别使用注射IVIG(2 g/kg)治疗和注射IVIG(2 g/kg)+IVMP(30 mg/kg)的治疗方法,每组患者都口服ASP,每6小时20~30 mg/kg,当烧退后将其减为3~5 mg/(kg·d)。加入IVMP 的初始治疗组热程得到了有效缩减,1.5个月后,CRP和ESR也要比单独用IVIG 的治疗组低[6]。有学者对111例使用IVIG(2

儿科专业期末考试试题

儿科理论考试第一套试题 一、多选题:(50分,每题1分) 1.婴儿期易患消化紊乱、营养不良的原因是:(A) A.生长发育最迅速,但消化功能未成熟B.母乳不足 C.婴儿偏食D.未及时添加辅食 E.呕吐 2.学龄前期应注意预防哪些疾病?(E) A.龋齿B.缺铁性贫血C.寄生虫病 D.A和B E.A和B和C 3.麻疹疫苗初种年龄为:(E) A.出生后1~2天B.5个月C.6个月 D.7个月E.8个月 4.在妊娠的哪一时期,对母亲的不利因素最容易造成胎儿的先天畸形?(A)A.妊娠早期B.妊娠中期C.妊娠晚期 D.妊娠早中期E.妊娠中晚期 5.青春期生长发育最大特点是:(D) A.体格生长减慢B.神经发育成熟C.内分泌调节稳定D.生殖系统迅速发育,并渐趋成熟E.淋巴系统发育高峰 6.最能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是:(E) A.头围B.胸围C.牙齿数D.坐高E.身长 7.下列哪一条是符合于牙齿的一般正常发育的?(D A.乳牙共24只B.最晚于8个月时开始出乳牙 C.9岁开始换牙D.乳牙数=月龄-(4~6) E.乳牙最晚于1.5岁出齐 8.先天性心脏病出现左上肢及下半身紫绀、杵状指时,首先考虑是:(C)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D.法乐氏四联症 E.大血管错位 9.以下哪一种病毒是小儿最常见病毒性肠炎致病原:(A) A.轮状病毒B.腺病毒C.柯萨奇病毒D.埃可病毒E.诺伏克病毒 10.口服补液盐中葡萄糖的作用是:(D) A.调味B.增加渗压C.营养 D.有利于Na+和水吸收E.改善肠道微生态 11.中度脱水第一日补液量是:(C) A.60~90 ml/kg B.90~120 ml/kg C.120~150 ml/kg D.150~180 ml/kg E.180~210 ml/kg 12.6个月小儿,咳嗽2天,发热1天,T 38℃,痰多,两肺少量大、中湿罗音,最可能是:(B) A.肺炎B.支气管炎C.上呼吸道感染 D.支气管扩张E.哮喘 13.9个月的婴儿未接种过卡介苗,结素试验呈阳性反应多表示:(E) A.对结核有免疫力B.近3周内初次感染结核 C.不会感染结核D.体内有陈旧性结核病灶 E.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14.结脑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E) A.脑脊液静置24h有薄膜形成B.脑脊液改变呈糖和氯化钠同时降低 C.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状D.脑脊液中呈细胞数增多,淋巴细胞占大多数 E.脑脊液查到结核杆菌 15.根据WHO及我国暂定的标准,贫血是指:(E) A.新生儿Hb<145g/L B.1~4个月Hb<90g/L C.6个月~6岁Hb<110g/L D.6~14岁Hb<120g/L E.以上均是

不完全型川崎病小儿临床特征分析

不完全型川崎病小儿临床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07T13:54:08.7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作者:冯斌天 [导读] 和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相比,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因此医生要着重对淋巴结肿大以及口腔黏膜充血进行检查。(甘肃省永昌县人民医院甘肃金昌 737200) 【摘要】目的:对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川崎病治疗的28例患儿进行研究,将其根据疾病种类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全部患有典型川崎病,观察组患儿全部患有不完全型川崎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经过研究得出,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生率分别为发热(100%)、淋巴结肿大(85.71%)、口腔黏膜充血(64.29%)、眼结膜充血( 50%)、多形性皮疹(14.29%)。对照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和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相比,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因此医生要着重对淋巴结肿大以及口腔黏膜充血进行检查,提高确诊率。 【关键词】不完全型川崎病;小儿;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146-01 川崎病在临床上常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多发于婴幼儿身上,其包括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型川崎病。本文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川崎病治疗的28例患儿进行研究,研究取得了非常有应用价值的结果,下述内容是主要的研究过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川崎病治疗的28例患儿,将其根据疾病种类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4例患儿全部患有典型川崎病,观察组6例患儿全部患有不完全型川崎病。对照组女性患儿6例,男性患儿8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15±1.84)岁;观察组女性患儿5例,男性患儿9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2.03±1.7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故而可以对二者之间进行比较(P>0.05)。 1.2 研究方法 根据两组患儿的病历,对两组患儿的超声检查结果、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效果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间的差异进行研究[1]。 1.3 诊断标准 典型川崎病患儿需符合下述内容的项数不少于四项,第一,发热时间超过五天。第二,双侧的眼结膜里有充血,但是血没有渗出来。第三,颈淋巴结肿大的直径超过1.5厘米。第四,具有多种形状的皮疹。第五,唇部充血且皲裂,口腔黏膜内有充血,杨梅舌发生改变。第六,急性期手足发硬发肿。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都有发热现象出现,并且符合上述其他几项的项数不能超过四项[2]。 1.4 统计学分析 对研究中的关键数据整理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其进行处理,与研究有关的数据都是计量资料,这些数据的表示形式为平均值±标准差,采用t检验对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比较,在检验完成之后,如果P<0.05,则表明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3]。 2.结果 2.1 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 经过研究病历得出,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都有发热现象出现,并且淋巴结中的和口腔黏膜充血的发生率也很高。具体的临床表现发生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 经过研究得出,对照组14例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例数为2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4.29%;观察组14例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例数为5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5.71%。两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3.讨论 川崎病在临床上常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多发于婴幼儿身上,其包括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型川崎病,典型川崎病是指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大多相符,不完全型川崎病是指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符合程度不高。目前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皮肤出疹情况对典型川崎病进行确诊,但此种确诊方法不适用于确诊不完全型川崎病,因为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少,并且表现程度也不是很高。 本文得出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生率分别为发热(100%)、淋巴结肿大(85.71%)、口腔黏膜充血(64.29%)、眼结膜充血(50%)、多形性皮疹(14.29%)。因此,对出现发热情况的患儿要着重对淋巴结是否有肿大以及口腔黏膜内是否有出血进行检查。除此之外,通过超声检查对患者的冠状动脉进行检查,容易将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出来,对患儿的治疗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既可以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极大地减少,也可以将不完全型川崎病的确诊率明显提高。 经过研究得出,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都有发热现象出现,对照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综上可知,和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相比,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因此医生要着重对淋巴结肿大以及口腔黏膜充血进行检查,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欧阳丽,戈妍.不完全川崎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7):259-260. [2]周铁波,何兵,赵娟,等.不完全型川崎病小儿临床特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4):646-649.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闫辉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 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及冠状动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 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 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如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行序列分析,表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 6.5 选择性活化并 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应一致。有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

尔森菌衍生分裂素 (Y.pstb-derived 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 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炎。还有研究表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尤其是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 引起免疫反应。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 高发,可是,及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部分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著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 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发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 所在。 KD 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异常 , 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是 KD 的基本免疫病理改变。KD 急性期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 川崎病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1、心脏血管系统侵犯这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2、冠状动脉病变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显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 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发生率约为5%,愈后不良。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②持续心脏瓣膜病变。③X-线平片示冠状动脉钙化。④超声心动图显示持久的冠状动脉瘤。 3、胆囊积液可能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腹痛,腹胀及黄疸。在右上腹可摸到肿块,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证实。大多自然痊愈,通常不需特别的治疗,偶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或肠道出血。 4、关节炎或关节痛发病两星期内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有文献报告甚至症状可持续达4个月之久。常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大小关节均可受累,约见于20%病例,随病情好转而痊愈。 5、神经系统改变由于血管炎,在急性期本病可引起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临床多见,恢复较快,愈后良好。部分患儿颅压增高,表现前囱隆起。少数患儿颈项强直,可有嗜睡、双眼凝视、昏迷等意识障碍。临床症状多在数日内消失。恢复期则易引起的肢体瘫痪,遗留后遗症,但较为少见。 6、其他并发症肺血管炎在X线胸片显示肺纹一增多或有片状阴影,偶有发生肺梗塞。急性期可有尿道炎,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及轻度蛋白尿。虹膜睫状体炎较少见。约2%患者发生体动脉瘤,以腋、髂动脉多见。偶见指趾坏疽。此外,还有肝功能指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

川崎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川崎病KD)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症。以幼儿多发,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由于近几年来本病有增加发病的趋势,临床误诊较多,本症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川崎病不会危及生命但会死于其并发症,通常严重的并发症为心肌梗死,并发症的演变过程:早期心衰—→心律失常—→冠脉扩张—→后期心梗。 一.病因(具体为以下几种,依据可能不足) 1.感染:β-溶血琏球菌,EB病毒。 2.免疫反应:急性期都有免疫失调的情况,可能与一定宿主感染多种病原引发的免疫介导有关。 3.其他:与药物,化学元素物质过于敏感有关。 二.病理变化(分四期) 1.初期(1-2周):全身小动脉炎症,可见到冠状动脉外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侵润,此为早期表现,程度最轻。 2.极期(2-4周):此期最危险,易致死亡,表现为全程血管炎,细胞内膜侵润,此期过后基本形成冠状动脉瘤,血管内膜增生、肥厚,此期过后基本无动脉瘤出现。 3.肉芽肿期(4-7周):血管炎症消退,内膜肉芽组织增生,血管内膜肥厚更加进一步。 4.陈旧期(7周-4年):瘢痕形成,血管多为冠状动脉狭窄,易致血栓形成-→致使心肌梗死为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可引起动脉瘤破裂(狭窄-→心脏代偿收缩-→动脉壁压力增大-→动脉瘤破裂) 三.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1个月~13. 8岁,平均2.6岁,中位年龄2. 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1岁, 87·4%患儿<5岁,79·8%患儿<4岁, 67·2%患儿<3岁, 49·3%患儿<2岁,21·5%患儿<1岁。男716例,女391例,男:女=1. 83:1,病程1-67天,平均6-7天。有流行年份和季节分布特点,春夏多见,除主要表现外,部分患儿出现卡介苗接种部位红肿、肛门周围脱皮脱屑等其他表现,但这些表现较6个主要症状少见,且主要出现在3岁以下小儿,对婴幼儿不典型KD诊断有帮助北京小儿川崎病协作组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多形性皮疹取代淋巴结大成为最少见的临床特征。(北京小儿川崎病协作组) (一)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38-40°呈稽留热,持续1-2周。就像SARS必有发热一样,且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粘膜: (1)皮疹:向心性,多形性,同一期内可有几种皮疹,如荨麻疹样,麻疹样,深红色,猩红热样皮疹,但无疱疹。 (2)肢端的变化:指(趾)呈梭形肿胀,关节酸痛,僵直(类似于类风湿小关节病变的表现),手足硬性水肿(按压较硬),以上为发热期。当体温退后,肢端肛周成块脱皮。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 大学第一医院闫辉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及冠状动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如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行序列分析,表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 6.5 选择性活化并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应一致。有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尔森菌衍生分裂素 (Y.pstb-derived 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炎。还有研究表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尤其是 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引起免疫反应。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高发,可是,及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部分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著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发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所在。 KD 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异常 , 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是 KD 的基本免疫病理改变。KD 急性期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NK 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活化细胞异常,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生长因子。如白介素 -1 β( IL-1 β)、

成人川崎病

1例成人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魏春霞段辉俐 湖北武汉解放军161医院呼吸消化内科 430010 摘要通过对我科收治的1例成人典型川崎病病情的密切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探讨成人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重点。经过我们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痊愈出院。说明成人川崎病比较少见,因此在临床上要密切观察表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口腔、皮肤、发热、眼睛、脏器损害观察及护理;用药饮食休息方面的护理和出院指导都是护理要点。 关键词成人典型川崎病观察护理体会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全身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病变可累及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全身多个系统。最严重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是冠状动脉病变。此病婴幼儿多见,成人少见。我科2007年6月收治一例典型成人川崎病,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病情明显好转,现将其临床表现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24岁,主因“发热伴咳嗽5天”,于6月15日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科。病程长达20天,体温持续高热,诊断明确对症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1.2 临床表现 ①发热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热,呈持续性发热,体温持续7天高热,最高温度40.5℃,抗生素治疗无效。②起病第5天球结膜持续充血,不伴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失。③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草莓舌。④急性期有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⑤皮肤在第1周出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样皮疹,肛周皮肤发红、蜕皮。⑥颈淋巴结肿大,坚硬有压痛,但无化脓,热退后消失。 1.3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升高:18.1×109/L-24×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73.2%-84.53%,血小板升高260×1012/L。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E增高;补体轻度增高;血清转氨酶增高。心脏B超示:左右侧冠状动脉扩张,成串珠样改变,符合川崎病的心脏改变。细菌、病毒培养和感染血清学检查无阳性发现。 1.4结果患者在住院治疗20天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1年后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无异常发现。 2 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本病的心理护理特点是心理支持和重视“情境”护理。患者持续高热,心情非常恐惧。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尽力细心安抚患者,配合医生耐心讲解本病的临床特点、病程、治疗和预后等,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分析病情进展及恢复情况,用积极的语言向患者传递现代医学成功治疗该病的信息,使患者对治疗有一定的信任,逐渐加强与医护人员的配合。 2.2发热的观察与护理患者多以发热起病,体温39℃~40℃,可持续7~10天,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这一阶段尽量让患者卧床休息,以减少或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减少能量的消耗,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各种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熟练。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每4h测量1次并记录,体温>38.5℃进行物理降温,给予头部冷敷,

川崎病

川崎病 单选题: 5年以内: 1.川崎病的主要死亡原因(C) A脑出血B肺出C心肌梗死D心律失常 2.冠状动脉瘤常在疾病的第(B)发生。 A1-3周B2-4周C2-3周D1-2周 3.川崎病危害最严重的是(B) A球结膜口腔黏膜充血B冠状动脉瘤破裂C手足硬肿D淋巴结肿大 4.某川崎病患儿丙球治疗中,T:38℃,正确的处理( B ) A减慢滴速 B 立即停药,汇报医生遵医嘱处理 C 继续输注,无需处理 D行物理降温,继续输注。 5年以上: 1.川崎病最有意义的诊断项目是(D) A发热 B“杨梅舌” C淋巴结肿大 D指(趾)端和甲床交界处有膜状或片状脱皮 2.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形成的检查项目是(D) A心电图BC反应蛋白C心肌酶增高D超声心动图 3.川崎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B) A双嘧达膜B阿司匹林C丙种球蛋白D糖皮质激素 4.川崎病患儿使用过丙球后几个月内不能接种水痘、风疹、麻疹等疫苗:( D ) A 5个月 B 8个月 C 9个月 D 11个月 多选题: 5年以内:

1.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ABCD) A发热B皮疹C双眼球结膜充血D颈淋巴结肿大E心肌炎 2.川崎病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ABCDE) A川崎病患儿饮食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B鼓励患儿多饮水 C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D对半脱的痂皮用干净的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E口唇干裂的患儿,可以涂护唇油。 3.川崎病的常见护理诊断(ABCE) A体温过高B皮肤完整性受损C口腔黏膜受损D疼痛E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受损 4.阿司匹林是川崎病首选治疗用药,可发生哪些不良反应:(BCDE) A 发热 B 恶心 C 呕吐 D 腹痛 E 胃溃疡出血 5年以上: 1.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中,应为(ACDE) A 发热、高达38-40℃,持续1-2周 B 全身出皮疹,并可见水疱及结痂 C手足皮肤广泛硬性水肿,关节肿胀、疼痛和关节僵直 D指(趾)端膜状脱皮 E双眼球结膜充血 2.川崎病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ABCDE) A川崎病患儿饮食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B鼓励患儿多饮水 C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D对半脱的痂皮用干净的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E口唇干裂的患儿,可以涂护唇油。 3.川崎病的常见护理诊断(ABCE) A体温过高B皮肤完整性受损C口腔黏膜受损D疼痛E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受损 4.川崎病患儿使用过丙球后11个月内不能接种哪些疫苗:(ACDE) A 水痘 B 百白破 C 腮腺炎 D风疹 E麻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