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位移监测报告

贵州仁怀机场高路沟、李家沟试验段工程

监测阶段性报告

(送审稿)

四川中奥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日期:二O一四年六月二十日

贵州仁怀机场高路沟、李家沟试验段工程

监测阶段性报告

(送审稿)

签批:

审核:

编写:

工作人员:

四川中奥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日期:二O一四年六月二十日

贵州仁怀机场高路沟、李家沟试验段工程监测阶段性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1.1 地理位置 (3)

1.2 改扩建工程概况 (2)

1.3 工程地质条件 (2)

1.3.1 地形地貌 (2)

1.3.2 场区地层岩性 (4)

1.3.3 场区地质构造 (4)

1.3.4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5)

二.监测方案 (6)

2.1 监测目的 (6)

2.2 检测内容 (6)

2.3 监测实施依据 (7)

2.4 监测仪器及布置 (8)

2.5 监测频率 (9)

三.监测成果 (9)

3.1 原地基监测成果 (9)

3.1.1 原地基沉降监测数据 (9)

3.1.2 原地基沉降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14)

3.1.2.1 李家沟原地基沉降图及数据分析 (14)

3.1.2.2 高路沟原地基沉降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18)

3.2 深沉沉降监测成果 (22)

3.2.1 深沉沉降监测成果数据 (22)

3.2.2 深沉沉降数据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29)

3.3 坡面位移监测成果 (37)

3.3.1 坡面位移监测成果数据 (37)

3.3.2 坡面位移监测数据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44)

3.3.2.1 高路沟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44)

3.3.2.2 李家沟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48)

四.结论与建议 (53)

4.1 结论 (53)

4.2 建议 (53)

一.工程概况

1.1地理位置

图1-1地理位置图

仁怀机场场址位于仁怀市高大坪乡银水村,在著名国酒重镇茅台北东侧15km处,距离仁怀市区直线距离约16km,公路距离约21km。

现有场区东南侧县道X388线、乡村公路及多条机耕道相通,总体上交通较为便利。

跑道(2600m)中点位置为:北纬27°54′44.53″,东经106°26′6.19″;跑道真方位角:172°58′28.28″。

1.2改扩建工程概况

本期机场的规模为4C,跑道长度为2600m,宽度为45m,两侧道肩各宽1.5m,总宽度为48m。为了方便飞机调头,在跑道两端及距离跑道北端400m靠航站区一侧各设置1个调头坪,长70m~115m,宽45~60m。

在据跑道北端点959m处设置一条垂直于跑道中轴线的联络滑行道,长度为136m(跑道边距坪边),道面宽度为18m,两侧道肩各宽3.5m,总宽度为25m。

站坪按照9个机位自滑进出设计,总尺寸为218×125m。在跑道两端设置防吹坪和跑道端安全区。防吹坪长度为60m,宽度为48m;跑道端安全地区自防吹坪向外,北端延伸240m,东北端延伸240m,总宽度为170m。

升降带长度2720m,宽度230m。

1.3工程地质条件

1.3.1地形地貌

根据成都军区空军勘察设计院《贵州仁怀机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区域位于大娄山脉西段北侧之贵州西北部仁怀市,西北邻茅

台向斜,南邻长岗向斜,北东邻杨李断层,南东接石塔断层,东侧与中枢背斜、鲁班断层相接,场区位于中枢背斜核部,区内岩层以背斜核部分分界,西翼倾向260°~360°,倾角10°~30°;东翼倾向40°~90°,倾角10°~20°。因受逆冲断层的影响,背斜两翼多有起伏,呈波浪状。

区域内地表崎岖,峰岩俊俏,坡陡谷深,沟谷纵横交错,形成东南部高峻,中部相对平缓,西部和北部急剧低下,直抵赤水河、桐梓河畔。地形极为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区内地貌类型有溶蚀地貌、侵蚀地貌两大类。

受地质构造因素控制,场区内轴线附件近多为圆顶条状山脊,在机场北段与中部,山脊与机场轴线近重合,在南端有几条沟谷与轴线近正交。其中北段与中部轴线的两侧沟谷发育,切割较深,沟谷多为“V”字形谷,南端沟谷较为宽缓,多为“U”字形谷。

进入第四纪,受风化剥削、雨水河流侵蚀作用,场区已形成多级剥夷面,地形上呈现多级台坎状平台形态。山顶地势平坦区域平均海拔在1270m左右。场区高差200余米,区内最高点位于中部西侧林场山顶,高程1298.5m;最低点位于北侧榜上西侧沟谷底部,高程1093m。此外,南段受鲁班断层影响,地势相对平缓。沿中枢背斜东西两翼,东翼受鲁班断层错动夷平,地势相对平缓;而西翼地势陡坎发育,沟谷切割较深,有溪流汇集。

按照场区的地形起伏与主要演化因素,确定场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包含:溶蚀地貌、坡洪堆积地貌、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貌。其中溶蚀地

貌又可以分为溶蚀台丘、溶蚀洼地、漏斗与落水洞等微地貌。

1.3.2场区地层岩性

出露地层震旦系、白垭系、侏罗系、第三系缺失外,从寒武系至、第四系皆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尤以寒武、奥陶系地层出露最广。出露的地层以寒武系娄山组最老,位于机场中部和南部;最新的第四系在整个场区都有分布,厚度约0.3m~13m。

场区位于中枢背斜之上,从背斜核部向两侧出露的地层共有三层,分别为:寒武系、奥陶系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1.3.3场区地质构造

区域地处大地构造单元为上扬子地台褶皱带,桐梓、毕节早古陷褶束,隶属华夏构造体系。境内地层从震旦系列道侏罗系之间均匀整合和假整合接触,构造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境内构造以褶皱构造为主,断裂主要分布在褶皱两翼及核部。主要褶皱有:中枢背斜、茅台向斜,总体形成隔槽式褶皱格局;主要断裂有鲁班断裂。

场区内主要构造形迹以NNW向中枢背斜、鲁班断层,NNE向的石塔断层,NW向的杨李断层以及NW向和近EW向小断层,具扭性和压扭性特征。结合区域构造体系及研究区构造配套研究,研究区内构造活动总体可划分为两大期:

一期构造活动最大主应力场方向总体近东西向,并非完全水平,受其影响,形成了区域上近南北向,局部北西向的中枢背斜和鲁班断裂、石塔断裂等区域性断裂。另外,研究区内中枢背斜形成过程中核

部的拉张和错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f1、f2和f4次级拉张小型断裂。

二期构造活动最大主应力场方向总体转为近南北向,也并非完全水平,受其影响,形成了NW方向的杨李右旋走滑断裂,有一定的逆冲,因此兼具压扭性。同时,在区域上也形成近NE向的一组左旋走滑断裂,与NW方向断裂组合,构成共轭走滑断裂。另外,在场区西侧,有7条小型断裂,与杨李断层属于同期,推测仍以走滑性质为主。

现有的三条穿越场区、近场区的断层规模较大,本次勘察未发现他们有切错扰动第四系地层等断层新近活动迹象。场区主要是受外围地震的波及,地震基本烈度未VI度,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出现破坏的可能性小。

李家沟试验段填方区内未发现不稳定溶洞,但岩体破碎,裂隙连通性较好,为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排泄通道;高路沟试验段填方区未发现不稳定溶洞,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高处基岩裂隙、溶隙水的补给,沿裂隙、溶隙径流,在地势低洼处以泉形式出露。

本试验段暂未涉及溶洞处理。

1.3.4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处于舞阳河与抬腊河的分水岭部位,三岔坪坡以西南属抬腊河水系,地表水向南流入抬腊河;山岔坪北东属舞阳河水系,场区地表地下水流入较劲的石家榜溪及欧家河溪。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裂隙、溶隙水,其次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岩溶水。场区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和溶隙径流,在导水断裂地市低洼处和相对隔水层处出露。场区南北部沟

谷发育形态、规模差异较明显。场区及近场区泉点共55个,出露地带大致分为三个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37.3mm,日最大降雨量87.4mm,小时最大降雨量53.6mm,降雨量分布呈东、南部多,而西、北部逐渐减少的特点。由于受地形影响和云贵静止锋的作用,仁怀市阴雨天气较多,平均雨日183天,占全年的一半,其中4~6月雨日较多,形成该城市的“梅雨天气”。

场区冬天有霜降及大雪等天气,如2008年积雪厚度达20cm。相关资料、文献中均未提及场区是否存在季节性冻土及深度。

二.监测方案

2.1监测目的

1)实时监测仁怀机场改扩建试验段施工过程中车辆动载、填筑体自重、环境等因素对填筑提稳定状态的影响,预警突变灾害;

2)监测仁怀机场施工过程中的填筑体实际变形,分析变形趋势,以期达到超前预报,为施工提供指导意见。

2.2检测内容

本监测主要是针对仁怀机场填筑体下面原地基的垂直变形以及填筑体边坡的水平和垂直变形,垂直变形以沉降监测为主,水平变形以位移监测为主,对李家沟试验段同时采用深沉沉降监测。同时及时进行地质现象巡视,以监测填筑体实际变形。

主要任务:

1)通过电子水准仪等高精度仪器对填筑体边坡及填筑体下部原地基沉降实时观测;

2)通过人工巡视结合仪器监测,分析数据后获得仁怀机场填筑体局部和整体变形及变形趋势,实时监测填筑体的稳定状况;

3)将各种监测到的原始数据汇总分析并与气候、现场施工情况变化等参数相联系,分析填筑体及原地基的变形及其相关性规律;

4)通过对仁怀机场填筑体及原地基的实际变形的监测,分析其变形趋势,以期达到超前预报,确保施工安全。

5)通过试验段填筑体及原地基的监测数据及分析成果,对今后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2.3监测实施依据

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

2)《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5)《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06);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7)《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96);

8)《民用机场飞行区土(石)方与道面基础施工技术规范》

(MH5014-2002);

2.4 监测仪器及布置

此次监测考虑了地表位移监测、沉降监测、深沉沉降三种类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设计以及招、投标文件布置如下观测点。高路沟最大填方高度:60.45m ,原地基沉降观测布置3个观测点(F4、

F5、F6),填筑体坡面位移观测布置5个观测点(T1、T2、T3、T4、T5);李家沟最大填方高度:48.1m ,原地基沉降观测布置3个观测点(F1、F2、F3)、深层沉降观测布置4个观测点(S1、S2、S3、S4)、填筑体坡面位移观测布置8个观测点(T6、T7、T8、T9、T10、T11、T12、T1)。监测点的布置覆盖了道曹区、边坡

坡中、坡脚等关键部位,监测点的布置详见附件图(图2-1)

P200

图2-1 仁怀机场试验段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其中对于沉降监测采用水准仪(SOKKIA-SDL30)(图2-2)、对于坡面位移采用全站仪(leica-TCR702)(图2-3)等监测仪器。

图2-2水准仪(SOKKIA-SDL30)图2-3全站仪(leica-TC702)2.5监测频率

在监测初期,监测频率为1次/7天,后视该填筑体的各个监测点的数据情况及其稳定状态再对监测频次进行调整。原则上按7天、10天、15天、30天的观测规律。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业主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

1)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

2)出现严重沉降或严重开裂。

3)长时间连续降雨、有大量积水。

三.监测成果

3.1原地基监测成果

3.1.1原地基沉降监测数据

注:沉降数据表内“+”值表示上升,“-”值表示下沉,“”值表示不具备观测条件;观测点的初始值是在出现相邻沉降量前一期所测。

注:沉降数据表内“+”值表示上升,“-”值表示下沉,“”值表示不具备观测条件;观测点的初始值是在出现相邻沉降量前一期所测。

注:沉降数据表内“+”值表示上升,“-”值表示下沉,“”值表示不具备观测条件;观测点的初始值是在出现相邻沉降量前一期所测。

注:沉降数据表内“+”值表示上升,“-”值表示下沉,“”值表示不具备观测条件;观测点的初始值是在出现相邻沉降量前一期所测。

3.1.2原地基沉降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3.1.2.1李家沟原地基沉降图及数据分析

李家沟主要分析监测点F1、F2、F3。

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将F1、F2、F3号形成累计沉降量与时间的曲线关系图(图3-1,图3-3,图3-5)和沉降速率与时间的曲线关系图(图3-2,图3-4,图3-6)。

(mm)

图3-1 F1累计沉降与时间关系图

图3-2 F1沉降速率与时间关系图

累Array计

图3-3 F2累计沉降与时间关系图

沉降位移分析报告徐州

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施工项目HXHD-SG-HD1标段 沉降、位移观测 阶段性报告 (2013年12月份) 工程名称: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 HXHD-SG-HD1标段 施工单位:常州市航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护岸工程沉降、位移观测分析报告 根据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和《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 (JTJ218-2005)的要求,湖西航道蔺家坝至八段河段HXHD-SG-HD1项目 部组织测量人员对本标段已施工的护岸工程进行了沉降、位移观测。现将 观测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报。 一、工程概况 1.1 项目概况 湖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航道施工项目HXHD-SG-HD1合同段,位于苏北和鲁南交界区域,整治里程长为14.565Km。按照二级航道整治标准进行整治,航道底宽不小于60米,最小通航水深4.0米,航道口宽不小于120m,最小弯曲半径540米。本标段工作内容主要为:土方工程、疏浚工程、护岸工程、航道配套及相关临时工程。 截止目前我标段共完成新建护岸388米,设置了4组沉降观测点、位移观测点

(每组设有2个沉降观测点、位移观测点),其中高程控制点4个,位移控制点3个。作业依据的规定、规范、及标准 1、《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218-2005) 2、《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2001)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4、工程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文件 5、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业主制定的相关制度 三、工作时间 变形观测工作自2013年5月7日至2013年10月31日,对建设中的HD1标段护岸工程的沉降及位移按照规定频率及时观测,并完成成果分析报告。 四、沉降、位移观测精度及仪器使用要求 本阶段变形观测工作主要内容分为水平位移、沉降观测。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分级加载实况,定期定点对航道护岸在建设过程中的沉降、位移情况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移交业主。变形测量可分为四个等级,变形测量点可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变形观测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点的观测精度和使用范围见表4-1: 表4-1:变形观测点的观测精度和适应范围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2、监测点的布设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内力

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内力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2

南京某码头工程位移监测报告分析

南京港某码头工程 监测成果的分析报告 高天下 南京港某码头工程监测单位: 南京某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监测从2013年7月28日开始,至2014年2月9日,分别对码头水平位移、码头沉降、伸缩缝、深层水平位移进行监测,提供六份成果表。针对该成果,进行如下分析。 一、对监测成果分析的结论 1、六个月最大位移42.45mm(监测点20点),应超过一般要求,虽然码头没有允许位移标准,但不能过大。六个月最大沉降12.8mm(监测点28点),可能超标,沉降仍有每天大于0.01~0.04mm的点(监测点25点,日均 0.05mm),说明码头沉降没有稳定。 2、码头主体变形简图。 从图中可见,靠相邻码头侧一块体变形受相邻码头和北引桥共同影响,变形较大,最大变形点发生在监测点20点,位移量42.45mm。 3、发生位移原因 由于伸缩缝没有完全分离, 对码头主体形成挤压,造成主体 位移偏大。现场可见,南引桥与 主体伸缩缝有分离,该板块变形 最小。与相邻码头侧伸缩缝不清 晰,受相邻码头板块挤压而变形。 照片为与华能相邻码头分缝。 4、现场调研 在相邻码头后方江滩地堆有 大量钢材,使淤泥地基失去动态 平衡。 4、处理方案 主体与相临体伸缩缝全部分离。相邻码头后方江滩地上堆放物缷载。

二、南京某码头监测点位分布略图

三、位移值曲线图分析 1、引桥靠大堤部分 该范围是码头起点,最大位移点位置发生在靠华能侧,位移产生原因应于台后填土和地质相关。6点沉降量达7.7mm、向长江方向位移达12mm,应太大,应与灌注桩不够长和台后填土相关。

2、引桥前沿靠主体部分

引桥前沿靠主体部分是引桥结束点,在该范围,最大位移点位置发生在靠相邻码头侧引桥端部,而此引桥伸缩缝变形累计值最大,引桥伸缩缝变形应于位移无关,但此处产生了关联,查原因,引桥伸缩缝与桥盖梁没有很好分离,梁变形受阻。 以下两张照片可佐证观点。

沉降、位移监测报告

贵州仁怀机场高路沟、李家沟试验段工程 监测阶段性报告 (送审稿) 四川中奥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日期:二O一四年六月二十日

贵州仁怀机场高路沟、李家沟试验段工程 监测阶段性报告 (送审稿) 签批: 审核: 编写: 工作人员: 四川中奥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日期:二O一四年六月二十日

贵州仁怀机场高路沟、李家沟试验段工程监测阶段性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1.1 地理位置 (3) 1.2 改扩建工程概况 (2) 1.3 工程地质条件 (2) 1.3.1 地形地貌 (2) 1.3.2 场区地层岩性 (4) 1.3.3 场区地质构造 (4) 1.3.4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5) 二.监测方案 (6) 2.1 监测目的 (6) 2.2 检测内容 (6) 2.3 监测实施依据 (7) 2.4 监测仪器及布置 (8) 2.5 监测频率 (9) 三.监测成果 (9) 3.1 原地基监测成果 (9) 3.1.1 原地基沉降监测数据 (9) 3.1.2 原地基沉降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14) 3.1.2.1 李家沟原地基沉降图及数据分析 (14)

3.1.2.2 高路沟原地基沉降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18) 3.2 深沉沉降监测成果 (22) 3.2.1 深沉沉降监测成果数据 (22) 3.2.2 深沉沉降数据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29) 3.3 坡面位移监测成果 (37) 3.3.1 坡面位移监测成果数据 (37) 3.3.2 坡面位移监测数据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44) 3.3.2.1 高路沟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44) 3.3.2.2 李家沟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48) 四.结论与建议 (53) 4.1 结论 (53) 4.2 建议 (53)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XXXX综合楼 建筑物主体沉降监测终期报告 编制: 校核: 审核: XXX 2016-12-10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附图表: 1、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2、XXXX综合楼主体修建物工夫-荷载-沉降量曲线图(一) 3、XXXX综合楼主体修建物工夫-荷载-沉降量曲线图(二) 4、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沉降监测成果表

一、工程概况 2、监测功课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2007)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2009) (4)《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 (5)业主方提供的《技术设计书》及相关设计图纸。 三、高程系统及基准点布设 3.1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系。 3.2控制点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1)控制点应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作为永久性控制点,并作醒目警示。避开交通干道、施工材料堆场、施工材料运输线路、水坑以及施工机械等。 (2)在每次监测前均应检核控制点的稳定性,发现高程变异超过允许精度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如监测期间测区发生土体移动、地面或建筑物明显变形等外界强烈因素时,亦应及时进行检验,分析原因, 第1页

采取处理措施。 (3)在监测期间对监测点要严加保护,发现变形、损坏或其它因素影响,要立即采取处理步伐。 (4)监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桩机、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震动影响的范围外,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 也不宜设站。(5)每次监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 建筑物变形等其它有关异常情况。 (6)施测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水准仪和标尺,发现反常应 及时校正。(7)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站数应均为偶数,否则应 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候恶劣时进行监测。 四、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埋设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根据《建筑 变形测量规范》(8-2007)中的有关技术要求,在变形影响范 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应 在初始值测量之前埋设三个水准基点作为本次沉降观测基准点。三个基准点构成一个独立的闭合环,以便相互检验本身点位的 稳定性;编号为:J1、J2、J3.

测量沉降位移观测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二•实习地点 XX 三,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为期半年,是在校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本次实习的u的是, 通过实习,深化我们对大专3年所学知识的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在参加工作前的一次理论强化,对我们毕业论文的制作,及日后工作屮的效率,是一个铺垫。 四•实习简介 lo实习单位XX; 2o实习工作沉降、位移观测(包括高层建筑,护坡等) 3•所用仪器电子水准仪对讲机、钢钉; 4•测量方法主要以儿何水准位移测量为主。沉降位移观测 时,在能表示沉降位移特征的部位设置观测点,在沉降影响范ffl Z 外埋高水准基准点,利用水准基准点和GPS坐标定位定期测量观测 点高程,从而在各个观测点高程变化屮了解建筑物、护坡的沉降位 移情况・ 五•实习收获 (一)关于高层建筑沉降测量的认识 1 •沉降测量的作用:为确保高层建筑物结构安全,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在建筑物的施工中加强面层建筑的测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应引起足

够的重视•如果建筑物的变形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影响到它的正常使用,尤其是面层建筑的不均匀沉降,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通过对观测数据研究和分析沉降原因及其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以保障工程的施丄和使用安全,并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其地基沉降的规律,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监测建筑物是否变形的主要方式Z —■它是通过定期监测变形观测点的高程并根据各点间的高程变化来确定建筑物的沉降量、倾斜度等参数•据此推断沉降变形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程度・为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提供依据。 2o沉降观测的原则:沉降观测时需坚持“五定”原则:4 (1) 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2)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3 )观测人员要固定;(4)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八(5)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3.髙层的沉降原因分析〉地基土质软弱以及上部建筑结构荷载不 均匀等因素都将导致建筑结构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过大变形、开裂、倾斜其至破坏。引起高层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可分为下列儿类: (一)地基土本身的不均匀性 地基土并不是单一的匀质材料,但在设讣中对其作了简化假定,使其单一化、理想化,表现为压缩模量、密实度等,这样就使讣算与实际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尽管设计时计算得很认真,也并不能保证建筑物能够完全均匀沉降。 (二)施工屮出现的问题如h于施丄时地基处理得不好,或因地质 勘探不细,没有发现地下的某些不&地质现象,如暗洪、坑洞等,因而未作处理或处理不善, 从而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4、高层边坡沉降位移测量技术的应用心某住宅区位于山脚处, 先后有两座高层住宅楼开工,两楼相距约10m,每座楼均为地下1层,地上17层,楼地基均为桩基形式,分别由数十根浇灌在岩层上的嵌岩桩支撑,楼体以钢筋混凝土按层整体浇铸,整栋楼体完工后,楼体外将被敷 1 OC m疗的软性隔热保温层。 (-)基准点布设基准点一般应分级布设在结构体沉降影位移响范S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整个观测项U屮始终保持稳定•一般规定点位距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由于周ffl地形及城市建设规划的限制,该建筑物的观测基准点按一级布设,共设3个基准点,分别设在门球场勿、健身场边、人行小路旁,各点均距建筑物100m以上,但各点相互之间距离较大•标石均

沉降观测报告

XX县城XXX至XXX连接道路工程 (一标段) 高填方路基变形监测报告 编制人: 审批人: XXXX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XXX县城XXX至XXX连接道路工程(一标段)项目部 年月日

目录 一、监测概况 (1) 1、目的与任务 (1) 2、监测区域概况 (1) 二、监测依据 (1) 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观测桩布设 (1) 1、观测桩制作及埋设部位 (1) 1.1、水平位移观测桩的设置数量及部位 (2) 1.2、沉降观测桩的设置数量及部位 (2) 2、控制桩的制作及埋设部位 (2) 3、填方区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方法 (3) 4、填方区观测期限 (3) 四、监测观测频率 (3) 1、沉降观测频率 (3) 2、位移观测频率 (3) 五、变形监测成果 (3) 六、观测数据统计整理 (3) 七、填方区监测成果评价 (3)

高填方路基变形监测报告 一、监测概况 1、目的与任务 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填筑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确保路基完成时间。在路基填筑结束后,通过观测的数据及时分析路基沉降、位移等情况,总结整理出路基趋于稳定性的时间期节点,为后期路面施工的时间节点提供指导依据。具体任务如下: 1.1、K1+040~K1+155填方段的基底沉降、水平位移观测及路基本体沉降观测; 1.2、K1+620~K2+040填方段的基底沉降、水平位移观测及路基本体沉降观测。 2、监测区域概况 本工程高填方路堤段共有2段,其中K1+040~+155填方段长度115m,平均宽度54m,最大填高16.5m,面积约6210m2,基底采用抛石挤淤方法强夯至路基不下沉为止,处理完成后,填筑普通砂砾土。K1+620~K2+040最大填高13.3m,平均宽度54m,面积约22680m 2,该段路基基底0~3m填筑区采用掺3%水泥普通砂砾土,每填筑1m采用冲击碾压对路基进行补强,3m以上的填筑区采用普通砂砾土。 二、监测依据 1、本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2、XXX城XXX至XXX连接道路工程(一标段)施工图纸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4、建设方提供的《控制点成果文件》 5、由业主提供的本工程设计文件及本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6、现场实地踏勘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7、《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观测桩布设 1、观测桩制作及埋设部位 观测桩采用长35cm、直径20mm的钢筋制作,钢筋顶端做成半球形,并高出埋设地表面5mm,埋设时先挖30cm深、15cm直径的坑,然后将钢筋置入坑内用水泥砂浆灌注固定。

沉降观测报告

XXXX综合楼 建筑物主体沉降监测终期报告 编制: 校核: 审核: XXXX有限公司 2016-12-10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监测作业依据 (1) 三、高程系统及基准点布设 (1) 四、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2) 五、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3) 六、监测周期安排 (6) 七、质量管理体系 (7) 八、观测结果及变形分析 (8) 九、结论 (9) 附图表: 1、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2、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一) 3、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二) 4、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沉降监测成果表

一、工程概况 受XXXX塑业有限公司的委托,由XXXX有限公司完成XXXX 塑业有限公司综合楼沉降监测工作。工程位于湖北省,XXXX塑业有限公司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320.94平方米,一共22层,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 二、监测作业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 (5)业主方提供的《技术设计书》及相关设计图纸。 三、高程系统及基准点布设 3.1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系。 3.2控制点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1)控制点应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作为永久性控制点,并作醒目警示。避开交通干道、施工材料堆场、施工材料运输线路、水坑以及施工机械等。 (2)在每次监测前均应检核控制点的稳定性,发现高程变异超过允许精度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如监测期间测区发生土体移动、地面或建筑物明显变形等外界强烈因素时,亦应及时进行检验,分析原因,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包韬昌 学号:1041629126 专业:工程测量与监理 指导教师:王建强 实习时间:2012.11-2013.5 实习地点:江西煤田地质局测绘大队 东华理工大学高职院

目录 绪论 (2) 一.实习简介 (3) 1.1 建筑物地基和基础变形观测 (4) 1.2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特点 (4) 1.3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精度 (5) 1.4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频率 (7) 2.1水准测量法 (7) 2.2 一般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 (11) 3.1工程介绍 (13) 3.2监测任务及监测项目 (13) 3.3工作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和坐标系统 (13) 3.4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 (14) 3.5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15) 3.6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 (17) 3.7变形观测成果分析总结 (18) 3.8沉降观测成果展示 (19) 4实习体会与结束语 (35) 致谢 (37) 参考文献 (38)

绪论 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兴建了大量、复杂和精密的工程建筑物,为使这此工程建筑物安全、可靠地运行,为民造福而兴起的。近20年来,高层建筑如春笋般兴建。在这些建筑物及其设备运营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形边。这种形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与运营期间,必须对它们进行监视观测。了解建筑物变形的成因非常重要。 建筑物变形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建筑物的自重、使用中的动荷载、振动或风力等因素引起的附加荷载,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地下水位的升降和它对基础的侵蚀作用,地基土在荷载与地下水位变化影响,产生的各种工程地质形象,温度的变化,建筑物附近新工程对地基的扰动等。 建筑物变形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地质勘探不充分与结果不准确,设计错误,施工质量差,施工方法不当等。

建筑物沉降观测总结报告

项目18#楼 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 项目负责人: 审核: 审定: 编写: 有限公司 二○二二年一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观测目的 1 3、技术依据 1 4、监测内容 2 5、监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2 5.1、精度要求 2 5.2、仪器选择 2 5.3、投入的人员 3 6、监测频率与稳定值 3 6.1、监测频率 3 6.2、监测稳定标准 3 7、点位布设及监测方法 3 7.1、控制点的布设 3 7.2、监测点的布设 4 7.3、监测方法 5 8、监测工作量及成果分析 6 9、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6 9.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 6 9.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7 10、结论及建议7

项目18#楼沉降观测报告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为项目。项目地块位于市区路与路交叉口东南角。 项目上层建筑由9栋33F、2栋12F、8栋28F住宅楼、二层整体车库。场地大致平整,项目基坑周边自然地面标高90.56~91.74m,基底标高79.11~81.36m,基坑深度为自然地面下5~9m;总支护周长约2500m,开挖顺序:分层分段整体开挖。 2、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开始施工到竣工,以及设计使用年限内,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为了反映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沉降是否超标和建筑物平均沉降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及建筑物沉降稳定时间等,以确保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和使用初期的安全性,同时检验工程勘察及设计单位所提出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参数,为建筑物的安全施工提供重要的参数,为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提供可靠的依据,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3、技术依据 该项目监测主要依据项目建筑物结构设计等相关图纸及国家、河南省的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的要求。参考规范、规程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下列规范如遇版本更新,以更新后之版本为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2020)

建筑物沉降报告

建筑物沉降报告 1. 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某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通过测量和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建筑物沉降的结论,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2. 背景 建筑物沉降是指由于土壤沉降或地基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下沉的现象。沉降可能会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及时进行监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3. 测量与数据收集 为了准确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测量和数据收集的步骤: 步骤1:选择测点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地理条件,我们选择了一系列的测点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这些测点包括建筑物四周的地表以及建筑物内部特定位置。 步骤2:安装测量设备 我们在每个测点上安装了合适的测量设备,如测量仪器和传感器等。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步骤3:数据记录与分析 通过测量设备,我们定期记录和收集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建筑物的沉降速率、沉降位移等信息。 4. 沉降评估与结果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关于建筑物沉降的评估结果: 结论1:沉降速率 建筑物的沉降速率较缓慢,每年平均下沉约x毫米。

结论2:沉降位移 建筑物的沉降位移相对较小,目前尚未达到影响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的程度。 结论3:沉降分布 沉降主要集中在建筑物的东侧和南侧,西侧和北侧的沉降较为轻微。 5. 建议和措施 基于对建筑物沉降情况的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继续监测:由于沉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建议继续定期监测建筑物的 沉降情况,以便及时发现任何变化和问题。 2.加强基础维护:定期对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进行维护和修复,以确保 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3.增强沉降预警能力:建议安装更先进的沉降监测设备,以提高对沉降 情况的预警和监测能力。 4.建立应急预案:制定沉降事件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包括疏散和安全措 施等,以保障人员的安全。 6. 结论 本报告对某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和分析。通过测量和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了沉降速率、沉降位移和沉降分布等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解决潜在的问题。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和维护是确保其结构稳定和使用安全的重要环节,应得到持续的关注和重视。 注意:本报告仅针对某特定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具体建议和措施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一、引言 本次实习任务是进行沉降观测,在给定的地点进行测量并记录沉降数据。沉降观测是对土地或建筑物在一定时间内垂直方向的位移进行监测和测量,以评估地基或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本次实习,我加深了对于沉降观测的理论知识的了解,并亲自参与了实际操作,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实习目的 1. 熟悉沉降观测的仪器设备,了解其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习处理实测数据的方法和技巧; 3. 掌握沉降观测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4. 提高科学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实习过程 本次沉降观测实习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调查与准备 在实习开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确定观测地点,并了解相关的地质和土壤情况。同时,我们还准备好了观测仪器、记录表格、标志物等工具和设备。 2. 观测架设

根据实地考察所得的资料,我们选择了合适的观测地点,并 使用测量仪器测量并确定了基准点的位置。然后,我们开始架设观测 设备,包括水准仪、测量杆和标志物等。 3. 观测记录 在观测期间,我们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了多次沉降观测,并记录了每次观测的数据。在记录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观测时间、观 测点、仪器读数等信息的准确记录。 4. 数据处理 实测数据采集完成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处理。首先,我们计算了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量,并绘制了沉降曲线图。然后,我们 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对比,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和结构性评价。 5. 报告撰写 最后,我们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撰写了本 次实习的报告。报告中包括实习背景、实习目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处 理结果等内容。 四、实习成果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沉降观测的原理和方法,并掌握 了实际操作的技巧。同时,我还提高了科学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同学们共同协作完成实习任务。 五、实习体会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 XX基坑沉降观测报告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基坑位置: 监测周期: 监测单位: 二、观测目的及内容: 本次监测的目的是评估基坑挖掘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情况,包括地表位移、建筑物沉降等,并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用于工程控制和风险评估。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基坑周边地表水平位移、竖向沉降、沉降速率以及建筑物的垂直沉降等。 三、监测方法: 本次监测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物测法和仪器监测法。地表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法进行观测,竖向沉降采用标高尺和测距测角法进行观测,沉降速率采用全站仪定点成果进行分析,建筑物的垂直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柱子、墙体等关键点的高程变化来评估。 四、观测仪器与设备: 地表水平位移观测:全站仪(型号) 竖向沉降观测:标高尺、测距仪、测角仪等

沉降速率分析:全站仪 建筑物垂直沉降:水平仪、测距仪、标高尺等 五、观测结果: 1. 地表水平位移: 观测点1:位移值为X,位移速率为X 观测点2:位移值为X,位移速率为X ... 2. 竖向沉降: 观测点1:沉降量为X 观测点2:沉降量为X ... 3. 沉降速率: 观测点1:速率为X 观测点2:速率为X ... 4. 建筑物垂直沉降: 柱子1:沉降量为X 柱子2:沉降量为X ... 六、分析与评估: 根据观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对基坑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判断是否存在危险性,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七、结论与建议: 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对基坑沉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控制措施,保证工程安全可行。 八、附件: 1. 观测数据表格 2. 监测仪器校准证书 3. 相关监测图纸 以上所述即为本次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供参考使用。具体报告样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相关推荐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一段难忘的实习生活结束了,你梳理过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吗?是时候回头总结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了。千万不能认为实习报告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降观测实习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实习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对一栋建筑物进行一周的沉降观测 进行场地平整测量 目的:熟悉沉降观测和场地平整测量的方法 提高动手能力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时间:一周 地点:学校 三、实习组织: 根据仪器设备情况,5—6人一组,每组设组长一人,组长负责全组的实习分工安排,负责组内借用仪器工具的安全和管理。 四、实习要求及注意事项: 1、实习期间按时出工。 2、爱护仪器,操作仪器要正确,防止发生事故。 3、表格填写要齐全,书写字迹要工整。 五、实习任务: 1、变形观测: 对建筑物及其地基由于荷重和地质条件变化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各种变形(空间位移)的测定工作。其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监视它的安全情况,研究变形规律,检验设计理论及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经验数据,是工程测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变形观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位移观测、挠度观测、转动角观测

和振动观测等。沉降观测测定建筑物或其基础的高程随时间变化的工作。建筑物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埋设在基础和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定期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它们的高程,比较观测点不同周期的高程即可求得其沉降值。 沉降观测: 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垂直位移变化所进行周期性的观测。 对埋设在基础和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定期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它们的高程,比较观测点不同周期的高程即可求得其沉降值。 2、场地平整: 场地平整就是将天然地面改造成工程上所要求的设计平面,由于场地平整时全场地兼有挖和填,而挖和填的体形常常不规则,所以一般采用方格网方法分块计算解决。 施工测量根据施工区域的测量控制点和自然地形,将场地划分为轴线正交的若干地块。选用间隔为20~50米的方格网,并以方格网各交叉点的地面高程,作为计算工程量和组织施工的.依据。在填挖过程中和工程竣工时,都要进行测量,做好记录,以保证最后形成的场地符合设计规定的平面和高程。 场地平整计算步骤为: 1:划分方格网 2:计算各角点的地面标高 3:计算各角点的设计标高 4:计算各角点的施工高度 5:计算零点及绘出零线 6:计算各方格内的挖或填方体积 7:统计挖填土方量 8:调整设计标 六、实习心得: 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理论知识我实践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自认为理论知识学的相当不错了,但是实践的时候仍然是无从下手,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们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因为是冬天每天都是寒冷的,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 1. 背景介绍 沉降位移是指土地或建筑物相对于周围环境的下降,通常是由于土壤压缩或建筑物自身重量导致的。在工程施工和土地开发中,沉降位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 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沉降位移的方法包括水准测量法、位移传感器测量法和全站仪测量法等。水准测量法是通过测量控制点的高程变化来确定沉降位移;位移传感器测量法是使用传感器监测建筑物或地下结构的位移;全站仪测量法则是利用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各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3. 沉降位移监测结果 我们对某建筑物的沉降位移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和记录,得到了以下结果: - 建筑物的沉降位移在初始施工阶段较大,后期趋于稳定。 - 沉降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建筑物的重要节点上,如地基附近。- 不同土层或地质条件可能导致沉降位移的差异。 - 沉降位移与周围环境的压力变化相关,如地下水位、附近施 工活动等。 4. 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分析了造成沉降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 土壤的压缩性和固结性: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受力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缩和固结,进而导致沉降位移。 - 建筑物自身重量:建筑物自身的负荷会使得土壤产生沉降,特别是在初始施工阶段。 - 施工活动:附近的施工活动如挖掘、填土等也可能对土壤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沉降位移的发生。 - 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会对土壤的压缩性产生影响,从而引起沉降位移。 5. 风险评估与控制 在工程施工和土地开发过程中,沉降位移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保证工程的稳定和安全。控制沉降位移的常见方法包括: - 合理设计:在设计阶段考虑土壤的压缩性和固结性,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 - 施工监测: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 降低荷载:采取减轻建筑物自身负荷的措施,如增加结构支撑点等。 - 控制地下水位:采取合理的排水和补给措施,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6. 结论 沉降位移是一种常见的工程问题,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通过对沉降位移的监测结果分析,我们了解到影响沉降位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在工程施工和土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一、引言 在土木工程领域中,沉降是指地表或结构物体相对于参考点的 垂直位移。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工作,通过监 测和记录地表或结构物体的沉降情况,可以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在沉降观测实习中的经验和收获。 二、实习背景 实习期间,我加入了某土木工程公司,负责参与一个大型建筑 项目的沉降观测工作。该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由于地质条件特殊,对于沉降的监测十分重视。 三、实习过程 1. 观测点确定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观测点的位置。根据工程施工图纸和设计 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地点作为观测点。这些点位覆盖了施工区域的关键位置,如建筑物四角、地下管道的上 方等。 2. 仪器调试 在开始观测之前,我们需要对沉降仪进行调试。通过校准和调整,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的水准仪和全站仪,以确保获得可靠而准确的测量数据。

3. 观测记录 观测过程中,我们按照预定计划进行了定期观测,并将测量结 果进行记录。每次观测都包括了多个观测点,我们采用了三次重复观 测的方法,以减小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 4. 数据分析 所有观测数据都被收集并导入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比对,我们得到了不同观测点的沉降曲线图。根 据曲线图,我们可以判断出地表或结构物体的沉降速度和趋势。 四、实习收获 在实习中,我不仅学习到了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观测点都需要多人共同操作 和配合,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此外,通过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也提高了自己的数据处 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我学会了运用专业软件 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以获得更直观和可靠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实习使我对土木工程中沉降问题的重要性有了更 深入的理解。沉降观测不仅是一个工程项目中的必要环节,更是保障 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措施。 五、总结

堤防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堤防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简介 本文档为堤防沉降观测报告的模板,旨在提供一个规范的格式和内容框架,以便于科学、系统、完整地记录堤防沉降观测数据及分析。 报告内容 堤防沉降观测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 •项目名称 •观测目的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观测内容 •观测手段 •观测单位及人员 2. 观测数据 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部分数据。 2.1 水平位移观测数据 在此部分应详细记录每个观测点的实际位移情况,包括: •观测日期:标明数据是何时采集的 •观测点编号:标明观测点的编号 •观测点位置:标明观测点的位置 •数据来源:说明数据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位移:记录每个观测点水平位移的值 以下是一个表格示例: 观测日期观测点编号观测点位置数据来源位移 2021-01-01 A001 左岸地面钉10 mm 2021-01-01 A002 右岸GPS 15 mm

2.2 垂直位移观测数据 在此部分应详细记录每个观测点的实际位移情况,包括: •观测日期:标明数据是何时采集的 •观测点编号:标明观测点的编号 •观测点位置:标明观测点的位置 •数据来源:说明数据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位移:记录每个观测点垂直位移的值 以下是一个表格示例: 观测日期观测点编号观测点位置数据来源位移 2021-01-01 A001 左岸水准点20 mm 2021-01-01 A002 右岸水准点25 mm 3. 数据分析 在此部分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 •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数据趋势分析 •观测数据与设计要求的比较 •对观测数据进行评价和建议 4. 结论及建议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结束语 本报告以 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含图片和网址,以便于传播和查看,相关数据和信息已列举在表格中,详细分析和评价见报告的相应部分,以便于沉降观测人员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区域地表位移监测数据分析及地表位移监测报告

1.概述 1.1测绘工程的名称: *地矿山露天矿北帮边坡工程地表位移监测。 工作量:地表位移监测点16个,点位移动说明一份。 1.2 方案与实际完成情况、边坡监测目的: 方案与实际完成情况:提交报告时间:2014年12月15日。现场实际完成工作量为:利用5个控制点,两个Ⅲ等点,三个IV 等点; 边坡监测目的:为了保证露天矿开采治理与平安所布置的任务,做到定期预防,合理安排生产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3 测区概况 测区地理位置: 测区所在位置为自治区*地公司露天矿首采区。 1.3.2 测区交通情况: 测区位于*地露天矿首采区南工作帮,坡坎交织,通行通视极为困难。测区距*地市19公里,有运煤沙石路、运煤专线铁路通往矿区。 1.3.3 测区类别及布点围: 该地区地形类别为复杂。观测点布设易采区北部星火采区北侧,原富华北侧,北排土机道。 1.4 本次工程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投影面、投影带 平面坐标系统:1954年坐标系;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 投影带:3°带;投影面:水准面 1.5 对已有的资料进展必要的检查和利用情况 已有资料的利用情况:点由*地矿山地勘公司提供,用GPS-RTK检查位于测区附近的控制点,Trimble R8型GPS-RTK水平精度±10mm+1PPm,垂直精度±20mm+1PPm。 2. 技术设计执行情况 2.1规执行情况

实际工作中始终遵循测量任务委托书和技术设计书中的要施。执行 的技术标准和规: "工程测量规"GB50026-93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 2.2外业实测 根据地表监测点平面坐标和高程,利用GPS-RTK观测进展地表监测点的检查工作。根据各点的分布情况测量各点点位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每次观测不少于10个数据,取其平差值作为观测的成果。 2.3业计算 导线平差计算及GPS三角网静态平差计算。 2.4说明和评价实测过程中对上述规程、规的执行情况 实际作业过程中认真执行了测量规的要求。 2.5问题处理: 2014年4月4日地质勘探公司测量二队利用扎矿原有的GPS边坡沉降观测点和 补增GPS边坡沉降观测点的方式对扎矿布点方式进展改变,垂直于边坡方向形成 边坡沉降观测监测线,北帮共计形成6条边坡边坡沉降观测,其中116皮带位置共 计4条监测线〔JC*-12、JC*-13、JC*-14、JC*-15〕,每条监测线上3个GPS边坡 沉降观测点;老鲁霍北帮共计2条监测线〔JC*-16、JC*-17〕。2014年4月15日由 于扎矿116皮带位置上方北排土场进展排土工作,以及116皮带施工队固定皮带根底,使监测线JC*-12、JC*-13、JC*-14、JC*-15上的点位遭到破坏严重破坏,2014 年4月30日此两项工作根本完成,地质勘探公司测量二队利用监测线原有的GPS 边坡沉降观测点和补增GPS边坡沉降观测点的方式对监测线进展恢复,其中116 皮带位置共计恢复4条监测线〔JC*-12’、JC*-13’、JC*-14’、JC*-15’〕, 每条监测线上3个GPS边坡沉降观测点 2.6经历总结: 对于GPS动态观测,首先应该对点进展屡次检查,确定点误差在允许围再进展观测,观测数据尽量多一些以保证观测的精度。 3.测绘成果的质量执行情况

路基沉降与稳定监测报告(10标)(范本模板)

新建乐清湾铁路SG07标 路基沉降与稳定监测报告

中铁一局浙江乐清湾铁路SG07标项目经理部 二○一六年三月

注意事项 1.本报告每页都应盖有“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否则视为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3.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4.报告非标准涂改无效,部分提供和部分复制检测报告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本报告发出之日起十五天内向本中心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6.对于试验检验,仅对来样的检测数据负责,不对来样所代表的批量产品的质量负责。

机构地址:北京市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区通州园金桥产业基地景盛北三街10号通信地址:北京市256#信箱研究院 邮政编码:101102 电话:(010)60506197 传真:(010)60504809

目录 第1章概况 ............................................................................................................................................... - 1 - 1。1 工程概况 ....................................................................................................................................... - 1 - 1.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 - 1 - 1.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 1 - 1.2。2 工程地质 ........................................................................................................................... - 1 - 1.2。3 地质构造 ........................................................................................................................... - 2 - 1。2。4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 - 2 - 1。2。5 不良工程地质与特殊性岩土 ......................................................................................... - 2 - 第2章监测目的及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 - 3 - 2。1 监测目的 ....................................................................................................................................... - 4 - 2。2 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 - 4 - 第3章监测实施 ......................................................................................................................................... - 5 - 3.1 监测原理 ......................................................................................................................................... - 5 - 3。2 监测点布置 ................................................................................................................................... - 5 - 3.3 监测方法及监测精度 ................................................................................................................... - 10 - 3.3。1 沉降监测方法及精度 ..................................................................................................... - 10 - 3.3.2 稳定性监测方法及精度 ................................................................................................... - 10 - 3.4 监测频率及监测周期 ................................................................................................................... - 10 - 第4章监测报警值 ................................................................................................................................... - 11 - 第5章监测结果 ....................................................................................................................................... - 11 - 5.1 累计沉降量-时间曲线 ................................................................................................................. - 11 - 5.2 沉降速率-时间曲线 ..................................................................................................................... - 13 - 5。3 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 - 15 - 5.4 最大累计沉降量与最大沉降速率 ............................................................................................... - 16 - 第6章结论与建议 ................................................................................................................................... - 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