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史

中外关系史
中外关系史

试析近代条约口岸体制的另一面

本文摘要:中国进入近代,才开始卷入国际社会体系之中,为什么是卷入而不是进入,因为那不是中国自愿性的参与,而是中国在船坚炮利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不平等条约就是这种城下之盟的产物,他成为西方国家勒在近代中国脖子上的一串绳套,使中国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基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走向崩溃,转变为中国近代新的外交体制——条约口岸体制。说到条约口岸体制,中国人脑海中就会浮现不平等和屈辱,本文试图摆脱这种常规意识,探求条约口岸体制的另一面。

关键词:朝贡体制条约口岸体制另一面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了中外之间以条约作为协调相互间关系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极端的不平等,因为中国通过条约获得的不是权利,而只是义务,所以条约对于中国来说,是外国侵略者奴役中国的工具,是其不断扩张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正是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建构了中国近代新的外交体制——条约口岸体制,从此,中国被纳入近代国际体系之中,开始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格局,而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则走到了尽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完成了其历史的使命。

中国所建立的条约口岸体制,是确保列强在中国享有特权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列强在中国殖民掠夺的强大支柱,所以其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怎么书写也不为过。但是,马克思曾说过“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①因为在此体制下的中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是指中国跨入了近代化的体制框架内,冲破了传统体制的限制,真真进入自我改良和革新的时代。

一、朝贡体制转变为条约口岸体制

朝贡体制,一种概括性的解释是:“中国在其历史发展中孤立于其他伟大的文明中心,并扬扬自得于自己的文化优势,很早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处理对外关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系,其他区域的统治者必须认可中国天子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外族王公以两种‘象征性’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一要求的接受:进贡和行三跪九叩之礼。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日益复杂的官僚机构和规章制度维系着这套制度的象征,现代学者称这套由机构和文字构成的复合体为‘朝贡体制’。”①中国维系其统治的传统外交体制跨入近代,在外力的冲击下,走向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体制:条约口岸体制。但是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段过渡期。

条约是国家间关于他们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是国际社会交往的法律形式。②但是中国近代很大一部分条约是缺乏国际法所规定的平等性,用费正清的话说“中国近代条约制度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行使‘准统治权’的特权制度”。③首先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岸,跟随其后的是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开始了中国条约处理外交的局面,但是此时只是条约口岸体制的一个序幕。接下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口岸获得了更多的开放,条约口岸体制基本形成。经过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传统的外交体制彻底崩溃,近代条约口岸体制正式确立。但最终的内容框架的确定则是八国联军侵华和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的签订。

这一过程对于中国而言充满了屈辱和血泪,同时这一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条约口岸体制标志着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失去了主权独立,晚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加在人民身上的负担不断加码。中国此时期步入了黑暗和艰难期。然而,中国人民从不坐以待毙,所以,条约口岸体制下中国出现了另一风景,指示出中国苦难背后的光明。

二、经济的另一面

西方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还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西方经济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要发展,只能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理念,引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路径。在条约口岸体制的大背景下,西方对中国侵入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中国学习西方,采用了

①【美】何伟亚:《怀柔远人:吗噶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邓常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周生:《国际法》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91页。

③【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页。

机器大生产,实行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同时贸易发展也不仅限于一地,表现为全方位、多元性,并与国际贸易接轨。中国经济步入了近代化的潮流中。

口岸开放后,中国经济融入了国际贸易的洪流中,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以茶叶为例,五口通商后,茶叶出口大幅度上升。1867年,中国供给了欧美国家茶叶消费总量1.9亿磅的约90%。①类似的现象还有烟草、蚕桑等经济作物,也广销海外,此现象促进了中国农业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同时各大开放口岸也在贸易国际化的潮流中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配合发展。从上海和宁波关系即可看出:宁波由于直接进出口有限,几乎所有的进口商品都从上海运来,在宁波付进口税。②出口的湖丝、茶叶、棉麻等大宗商品也多经上海港转运出口,据估计“有80%的宁波棉花经由上海运往日本”,③绿茶也经上海运往美国和英国。④宁波缺乏对外远洋航线的开辟,因此“上海是宁波买卖货物市场”。⑤这种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中国的封闭局面,有利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对外竞争。

贸易的国际化必然要求经济生产方式的国际化。在中国,新式的公司企业制度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引进中国,在通商口岸争相设立贸易、轮船、保险、银行等洋行,而华人也争相参与其中。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已有一些买办或买办商人,通过依附外资轮船公司,参与近代航运业的投资。19世纪60年代在上海几家主要外国轮运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华人投资多占一半以上。⑥除华人投资外,也有一些华人受雇于外商公司。通过以上方式,现代型的公司企业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这对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示范效应:对于国人以公司组织形式创办近代企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刺激,同时外商公司的成功经营以及华人附股也让国人看到而且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公司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优良之处,此外还给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管理和经营人才。

条约口岸体制下,中国经济在深受外国经济入侵的情况下,遭受了很大的损

①里默:《中国对外贸易》,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5页。

②陈梅龙、景消波:《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 1891年宁波海关贸易报告,宁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327页。

③陈梅龙、景消波:《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海关十年报告(宁波, 1902-1911年),宁波出

版社, 2003年版,第84页。

④陈梅龙、景消波:《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 1891年宁波海关贸易报告,宁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327页。

⑤陈梅龙、景消波:《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海关十年报告(宁波, 1882-1891年),宁波出

版社, 2003年版,第23页。

⑥戴鞍钢:《晚清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失,特别是我国的民族工业举步维艰,但是困境背后也产生了经济的他效应,中国的国际贸易获得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与国际接轨,这些都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化进程中,中国融入国际潮流中反过来就可以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利于中国的富强。从现实就可以充分说明,集中在通商口岸的现代经济,凡是确已发展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买办,当然早已掌握了中国境内所有外国人的生意。①

三、外交体制的的另一面

中国进入近代,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和西方殖民者打交道,因为中国所面临的对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对象,而是在政治、军事、文化上都优越于中国的新的外来者。中国是在战争的炮火中被硬生生的拖入新型的外交体制当中,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中国近代外交是屈辱型外交,被动型外交,没有任何自我的东西出现。的确,条约口岸体制下,中国外交是为外国殖民者服务,但是,中国并不是机器,在外交的接触过程中,也会有所启示和反思,因此中国外交存在被压迫的另一面。

条约意识的萌发,外交人员懂得把其应用到实际的外交当中。外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内容都是维护外国侵略者的特权利益,中国早先由于昧于对国际法的认知,在签订条约时草率从事,但是已经不可挽回。因此在国家还不够强大时只能就条约内容规定尽力维护国家利益。1869年,文祥对英国公使阿礼国说“撤销你们的领事裁判权的条款,那么商人和传教士就可以定居在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但是要保留它,那么我们就一定尽量把你们和我们的纠纷限制在各条约口岸”。②所以,中国外交人士在对外交往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外交常识,懂得以条约作为外交手段来论外交。

外交机构的兴办。《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为了处理与外国的事物,在五通商口岸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对外事务,这是传统型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开始。随后在1961年创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为外务部。谈到此机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机关组织。事实上他为中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通过此机构引进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中国通过此机构掌握了外交的联系性原

①费正清:《美国和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②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2页。

则,并通过他进行外交谈判;中国通过此机构提升中国在外人眼中的威信。①如中国洋务的办理是在这一机构的领导下进行的,1866年此机构派出中国第一个观光使团,1868年又派美国人蒲安臣出使欧美,1862年此机构创设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人才……这些举措充分说明总理外国事务衙门已经具备了现代外交机构的特质,这对中国的外交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性,进一步推进了朝贡体制的崩溃瓦解。

条约口岸体制下,中国形式上无外交可言,但实质上,中国在外交上仍然获得一定收获,懂得了国家组织结构在外交斡旋中的重要性,懂得了如何通过国际法,也就是条约进行外交对决,同时也意识到外交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近代外交不仅仅只有屈辱,也有很重要的成果。

四、文化的另一面

鸦片战争后,西学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打破万马齐喑的传统知识结构,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熊月之是这样概括当时的情景“国人对于西学的反应百态千姿,笔墨难摹,竭诚欢迎者有之,全力排拒者有之,完全相信者有之,全然不信者有之,疑者参精者有之,始疑后信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总的趋势是,受众疑忌逐步消减,反对声音渐趋衰弱,新学影响日益扩大”。

②这说明中国人是有意识的接受西方,不能说是外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外国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在中国传教的权利,是外国殖民者的一种文化侵略,是想通过此控制中国人民的思想,以文化侵略辅助于殖民侵略。但是就中国人而言,这种方式破产了,反而起到了反作用。所以条约口岸体制下,中国文化获得了迅猛发展,中国的思想界也出现了繁荣局面。

鸦片战争后,随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教会学校也随着西方宗教势力的入侵而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出现。到1860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江南一带已发展教徒7. 7万人,有传教据点400余处,传教士约50人,天主教小学90所;基督教传教士约100人,新教徒约2000人,设于“五口”的基督教新教小学就达50所,学生1000余人。③以后教育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后来甚至出现了很多教会大学,成为了我们现代大学的雏形。同时随着教会学校的发展,不

①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②熊月之:《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顾长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117页。

仅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且也促进了科举制的瓦解,推进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所以,传教士对于中国文化的侵略起到了反效应。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必然与中国文化发生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的火花,这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从早期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最后到马克思主义。都是西学给中国带来的思想力,在引入者会通的过程中应用于实际,以达到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但因为会通的过程中,由于各知识分子的立场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所以论证上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历史上的三次论辩: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洋务派、革命派与维新派。正因为此,中国近代思想界出现了非常活跃的气象,这就是西方文化给中国带来的文化生机。

所以条约口岸体制下,中国文化出现的是另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中国培养了新型人才,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改革的血液,推动着中国摆脱压迫困境,走向民主独立。

结语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和此后的被迫开埠通商,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众所周知,西方列强来到东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蒙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丧权的羞侮。然而,比中国的传统政治经济更具旺盛生命力的西方政治经济,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科学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进入中国,推进了中国困境和屈辱局势下的新发展。昭示出条约口岸体制下中国的另一面。

本文主要是从经济、外交、文化方面论述中国条约口岸体制下的另一面,虽然不够全面,但是可以得出一个反思,中国近代不仅仅只有屈辱,屈辱背后还隐藏收获,所以近代史不只是一部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学习成长的历史,是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美】何伟亚:《怀柔远人:吗噶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邓常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周生:《国际法》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中

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5、里默:《中国对外贸易》,三联书店,1958年版。

6、陈梅龙、景消波:《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 宁波出版社, 2003 年版。

7、戴鞍钢:《晚清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8、费正清:《美国和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9、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0、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熊月之:《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12、顾长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13、李兆祥:《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18届高三模拟(一)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西安市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部分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2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 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 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2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 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 确的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D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27.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28.图9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进If曲万关平闊]

近代中外关系(1-2)

近代中外关系 一、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基本立场 中国是在世界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而被动地进入近代社会的。近代中国的若干重大事件与社会变革几乎都与外部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使是许多内政事务也都深受中外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列强在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同时,不自觉地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注入新的因素。宏观的审视主要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从国家主权和民族地位的角度,研究列强的侵略如何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和斗争,终于迎来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中国人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过程,从接受科学知识到接收政治观念,进而进行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过程。这两种视角的相争与共存构成了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统一体。 在对列强的侵略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人们开始对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迈出的每一步伐(包括前进、后退和徘徊)进行总结,对种种失误进行反思。对于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人对国际法认识的发展、中国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变化、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等方面,近年来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如研究者在对列强获取不平等特权进行分析时便发现,清政府官员在这些重大权利的出让中亦有相当的责任。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政府官员对近代国家主权概念茫然无知,以至丧失国家重大利权而不自觉,甚至有时还引为得计。在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形成上都有这种情况发生。 在对政府外交深入研究的同时,学者们对体制外因素对外交的影响也日益关注。国民外交越来越引起学者的浓厚兴趣,如以商会为依托的商人外交、社会团体的非政府外交、社会舆论对外交决策的影响等,都有专题研究面世。此外,中外间的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与互动,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出现了富有新意的研究。 比较起来,对制度和思想层面的研究便略显不足。外交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如外交决策机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外交部门的职司及地位变化等仍有深入研究的余地。对近代中国外交思想演变的整体考察也比较薄弱,迄今尚无近代外交思想发展史的专著。 二、中国外交关系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关系的格局是两个系统并立,一个是亚洲诸国,一个是欧美诸国,两者互不相关,区别不仅是地理上的,而且各自与中国的关系的实质也不同。中国与亚洲入贡各国间的关系是一种国家关系,彼此按定制、定式进行官方交往,真正有来有往,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种传统的体制,在历史上早已定型,在运行中很少有什么波澜或变动;双方的交往基本上局限在高层封建统治者之间,与人民很少关联,一般只在于维系已有的联系(乾隆中期即I8世纪60年代以后苏禄与中国的关系中断,其他各国都维系到鸦片战争以后),而不是发展新的关系。这种对外关系体制,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往往把世界一切国家都视为属国;明末以来葡、荷、.俄、英等国派使来华,都被当作贡使,就是这个原因。但不论是从海疆来的西欧、北欧、北美诸国,或者是从陆路来的俄国,都完全在入贡国系统之外,另成为一个系统。它们到中国来,都出于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成为它们扩张的对象。它们极力想进入中国,其来华使节有的不惜照贡使的礼制行事。但终因它们自有一套国际交往体制和准则,而同中国的姐龋,摩擦越来越多。在对中国的关系中,它们居于主动,有的带有侵略性。这是一种有来无往的关系,没有中国人到它们那里去,中国所做的一般.只是对它们各方面的冲击做出反应。当时巾国的国力还强盛,能够有效地抗阻它们的武力侵犯,打退它们的侵略,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自18世纪中叶起,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有限制地允许它们的人民(主要是商人、教士等)入境,严格加以管理,但不与它们发展官方关系,不承认他们派驻广州的代表(领事、商务监督等)的官方身份,不与这些人打交道,不与它们建立国交。这个政策抑制了欧美各国在华扩张势力,保持了自己的完全独立以及与世隔绝。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 1(1)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

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2) 中国 (3) 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

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 (2) 传。 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

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 (3) 7次,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⑥意义: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1、天下观念 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 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该体制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顶峰,在明清时期达到第二个顶峰。 “华夷”秩序是朝贡体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朝贡体制的制度化过程就是将传统的“华夷”观念制度化的过程。根据朝贡国与中国或中原王朝的关系之亲疏远近,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一般性的朝贡关系”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朝贡体制的特点有:对朝贡国来使的表文的格式、来使的时间、贡道、贡使团人数、携带货物或其他物品的数量、船数等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采用册封制度对朝贡体制的政治权利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 ABCDE )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参考书目

档案类: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200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秘档》(192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美往来照会集》(19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汪向荣、夏应元编:《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 薛衔天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 1919-192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 1929-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马歇尔使华秘密报告》,华文出版社,2012 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2011 论著类: (美)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册).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时殷宏:《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黄凤志主编:《中国外交史1840-1949》,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 金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陈谦平主编:《中华民国新论》(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三联书店,2003年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 高书全、孙继武、顾民:《中日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熊沛彪:《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杨云若:《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纪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2011第4版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 杨元华:《中法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教案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你有朋友吗? 你为什么要交朋友? 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你认为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 中国有朋友吗? 中国为什么要交朋友? 中国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中国认为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 外交是什么?……. 【新课探讨】 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三大基本方针: 【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问: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啊?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呢?毛泽东提出的外交三大基本方针是啥意思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三大基本方针有啥关系?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答记者问。 请阅读材料: 材料一: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图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外交重大事件: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材料三: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 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材料四: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请回答: 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①决定因素: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③历史因素 ④国家性质 ⑤意识形态 ⑥外交家的智慧与骨气…… ⑵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看:新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 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从国内外形势看:二战后, 不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中国。

中外教育史试题

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得名词解释:1、庶富教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平民教育思潮 4、朱子读书法 满意回答 1.指的是孔子提出的人口,经济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2.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 3.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打破官学,开办私学,让更多的人来受教育。这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 4.是朱熹的学生提炼朱熹的训导总结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996年 中国教育史 一、简释下列各词(每题4分) 1、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教育没有类的差别,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教育。 2、三纲领八条目 3、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设在洛阳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学成后多授予高级官职。 4、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5、朱子读书法: 是朱熹的学生提炼朱熹的训导总结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口号 师:既是拜师,学习的意思。 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还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 长技:是指他们的特长,就是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等。 制:控制,对付,制约等等这类意思。 所以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这句话出自魏源写的那部《海国图志》。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

中外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外近现代史大事对照年表 世界近现代史大事记 14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5世纪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 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近代史揭开序幕) 1583年利玛窦抵达广东,开始传教一、17世纪中——19世纪中,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时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康熙帝开创盛世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1804年拿破仑称帝颁布《拿破仑法典》 1840——1919年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二、19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扩展 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洋务运动、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年普法战争巴黎公社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垄断资本、资本全球扩张1882年德意奥三国缔结同盟 1883—19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兴中会成立1895—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清末新政 1911年辛亥革命运动 1913年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开始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f13543401.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业达标训练: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析版)

学业达标训练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 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不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另起炉灶”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符合材料内容,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与题干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2、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解析:选D。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学他们”的含义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交方针,而是要旗帜鲜明地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所以只有D最符合题意。 3、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解析:选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味着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政策并没有奏效,而中国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意味着中国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故选D选项。 4、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些决策带来的影响包括()

中西音乐史题目

中音史 1.我国音乐文化约有8000年可考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2.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的有哪些? 3.什么叫八音 4.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7.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有哪些? 8.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9.乐府的产生、任务及意义是什么? 10.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11.《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样的? 12.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 13.什么是大曲和法曲?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4.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他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15.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么的两种音乐形式? 16.曲子在宋代的发展如何?流传至今的宋代歌曲集是哪一部,作者是谁? 17.为什么说宋元说唱音乐已由发展走向成熟? 18.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南戏与杂剧有什么区别? 19.宋元时期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20.唐、宋、元各时期主要的音乐论著有哪些? 21.明清戏曲发展中代表性声腔和剧种有哪些? 22.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形式与流行情况如何? 23.明清时期有哪些珍贵和有价值的曲谱流传至今? 24.全国而系统地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的美学理论《奚谷山琴况》是由谁撰写的? 25.中国古代主要有哪几种记谱法? 26.在近代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几位重要的西曲艺术家?他们对当时的西曲发展产 生过什么影响? 27.在近代说唱音乐发展中,苏州弹词为什么能发展得那样迅速? 28.广东音乐史怎样产生发展的?在她的发展过程中有那几位民间艺术家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 29.新音乐一词的含义,所指,发展脉络,特点。 30.学堂乐歌的产生,其内容和创作方法。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代表性的音乐家 和乐歌作品。 31.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创建的时间地点,谁为她的创建做出的贡献? 32.在我国专业音乐建立之初,有那几位音乐家各自在什么领域做出了贡献?各有哪些作品 及著作? 33.二胡是怎样从一件普通的民间乐器走向舞台的?谁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4.《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者、作品,他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35.20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和革命根据地都产生了哪些著名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的创作 方式又是怎样的? 36.3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当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 是谁?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做出了哪些功绩?

《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简介

《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简介 经济所陈争平研究员(现清华大学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近期结项,最终成果为专著《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近代中外贸易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与国内市场发展、本国民族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等。 该成果主要内容是: 1.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鸦片战争前。着重介绍了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的发展脉络,分别总结了秦汉至元代、明代至清前期这两大历史阶段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以便对中外贸易的历史发展渊源有所了解。 第二时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着重介绍了1840~1894年的中外贸易制度的巨大变化,分析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在当时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论述了鸦片战争后洋行、买办势力的增长情况,以及五口通商时期以鸦片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商品侵略实情和中国出口迅速增长态势,还揭示了那一时期发生在中国沿海的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实情。特别分析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外贸易的变化,讨论了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及其与中国丧失进出口价格主动权的关联,讨论了外贸商业网中华商组织的变化,以及在中外贸易活动之中的钱庄、票号等旧中国金融组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三时期,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着重介绍了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中国市场被迫进一步开放和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情况,论述了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控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格局及其产生原因,讨论了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的形势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增长态势及中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分析了主要进出口商品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讨论了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问题、对外贸

中外文学比较

一、简答题 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神是征服世界。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 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 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 异: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 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 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of”首先关注个体。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影响: 由此可见,这众多的创世神话中,既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异性。世界之初,世界基本都是一片混沌,一切黑暗被黑暗所掩盖,不能分辨其根源。也许就像《旧约》所描述:“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但它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多神论,有些是一神论;有些是自然的神,有些是纯精神的神;有些是力量型的神,有些是意志型的神;有些神与人同形同性,有些神与人同性而不同形;有些是世界本身的自然的象征,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卷) (适用系:全校?级文科各系 完卷时间:120分钟 考试时间:???) 系 年级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 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 、魏源 B 、龚自珍 C 、林则徐 D 、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 、义和团运动 B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 、太平天国起义 D 、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C )。 A . 维护封建经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 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 、辛亥革命中 B 、新文化运动中 C 、五四运动中 D 、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 、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为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 ABCDE ) A.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E. 中国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民主义革命。

中国对外关系史

名词解释 “五服”制:《尚书·禹贡》记载“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后称之为“五服制”,作为夏朝的一种对外关系体制。《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对其进行解释,甸服为王城以外五百里行田赋之事,再行五百里行封邦建侯为侯服,再向外五百里行安抚之事称绥服,再向外五百里要束以文教称之为要服,荒服则是再向外五百里行羁縻而已。 “以夷制夷”:这是清政府在后期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和策略,是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与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但这一外交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弱国政策,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但清政府不思自强自立,一味依靠外国,并长期奉行“以夷制夷”政策,结果却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过程。 中东铁路:早期沙俄对欧洲至太平洋沿岸进行扩张,并在海参崴建立了太平洋舰队;之后又向远东地区扩张,寻求不冻港。1896年5月清政府派使臣出使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仪式,俄国趁机同中国签订了《中俄御敌互助条约》。其中有一条为“日本侵略中国,俄若出兵援助中国,兵力要迅速达到中国即应允许俄国修筑一条从黑龙江、吉林两省直达海参崴的铁路。”后称之为“中东铁路”,也叫“东省铁路”,这条铁路实际上大大缩短了俄国西伯利亚至海参崴的路线;9月,双方修建了从满州里到黑龙江(海参崴离此处不远)、吉林、辽宁、旅顺、大连的铁路。这对后来的中俄、中苏关系影响深远。 南满铁路:沙俄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旅顺大连租地条约》及续约中,要求清政府允许俄国从中东铁路干线修直达大连、旅顺的干线,这段铁路干线被称为“南满铁路”。日俄战中俄国战败,遂将南满铁路权交给日本;这条铁路权一直在中、俄(沙皇时期)、日、苏四国间围绕,直至解放后才归还中国。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某些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在美国的撮合下于8月14日苏联同蒋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时还签订了关于长春、大连、旅顺、外蒙古等协定。主要内容有:两国在对日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它援助与支持”、“不与日本单独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战后“共同密切友好合作”、“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同时苏联政府声明,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并重申尊重中国在东三省之主权及领土的完整。中华民国政府声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的愿望,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另外,中苏共管长春铁路三十年,旅顺为共享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苏军进入东北后,收复区内由中华民国派员设立行政机构并派军事代表和苏联联系。日本投降后最迟三个月内苏军全部撤出东三省。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了2次访问,1950年1月20日派周恩来再次访苏,2月2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有:双方给予军事上的保障;在国际上遇见一些重大问题时双方应该进行磋商;双方均不得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或集团;双方应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上,发展中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条约于同年4月11日经批准后生效,有效期30年。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东铁路及大连、旅顺”和“苏联贷款给

中外文学知识试题(101题)

中外文学综合基础知识测试题(共101题) 1. 《神曲》的主要内容取材于(C)。 A. 历史 B. 神话传说 C. 圣经故事 D. 意大利现实生活 2. 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是(C )。 A.表现宗教思想B.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 C.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D.宣传人文主义精神 3. 但丁创作《神曲》时使用的语言是(C )。A.拉丁语 B.希腊语C.意大利语D.希伯来语 4. 在《神曲》中维吉尔象征的是(A )。 A.理性B.信仰C.神学D.智慧 5. 除(C )外,其它均是但丁代表作《神曲》的组成部分。 A.《地狱》B.《炼狱》C.《人间》D.《天堂》 6. 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B )。 A.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C.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D.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7.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巧妙地运用了除(A )以外的艺术手法。 A.写实B.对比C.嘲讽D.夸张 8. 在《堂·吉诃德》主人公凭空想象的心上人是(A )。 A. 杜尔西内娅 B. 索菲利亚 C. 桃丽娜 D. 贝亚特里丝 9. 《堂·吉诃德》第二部中塞万提斯塑造的卡拉斯科这一人物,是一个(B )。 A. 哲学家 B. 文学士 C. 牧师 D. 医生 10. (D)是第一位从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的译者。 A. 林纾 B. 陈家麟 C. 傅东华 D. 杨绛 11.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A )。 A.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B.个人奋斗者形象

C.女冒险家 D.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 12. 《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使用“布尔乔亚”一词具有的含义是(C )。 A. 资产阶级 B. 商人 C. 城镇居民、庸人 D. 革命者 13. 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是(A )。 A. 查理 B. 罗道尔弗 C. 玉斯旦 D. 赖昂 14. 《包法利夫人》第二卷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B )。 A. 鲁昂 B. 永镇 C. 巴黎 D. 道特 15. 《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是(A )。 A. 《外省风俗》 B. 《一个纯洁的女人》 C. 《风俗研究》 D. 《1830年纪事》 16. 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 )。 A.《吝啬鬼》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D.《太太学堂》 17. 《伪君子》的主人公(C )是典型的宗教骗子。 A. 奥尔贡 B. 艾耳密尔 C. 达尔杜弗 D. 大密斯 18. 《伪君子》中的女仆(A )是反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A. 桃丽娜 B. 艾耳密尔 C. 白尔奈尔太太 D. 塞利曼娜 19. 《伪君子》中达尔杜弗的语言特点是(A )。 A.矫揉造作、堆砌词藻、玩弄教义 B. 犀利、明快 C. 生动、朴素 D. 简洁、清楚 20. 莫里哀呈递了三次陈情表后才获准公演的喜剧是(D )。 A. 《恨世者》 B. 《多情的医生》 C. 《吝啬鬼》 D. 《伪君子》 21.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从构思到脱稿,前后延续的时间是(D )。 A.20年B.40年C.50年D.60年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 1、春秋时期: 是儒学的初创时期。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2、战国时期: 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孟子建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与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的学说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汉代: 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 4、北宋: 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 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这意味着儒学的内容要适应不同朝代的统治需要作出调整,这也是儒学本身发展的表现。而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直接使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朝代不同。 2、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确认影响着当时的文教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