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經驗及其啟示

莊曉芸

(福建師範大學公關管理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關鍵字:青少年;社會工作;香港;啟示

摘要: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傳統價值觀念的弱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巨

大的挑戰,其中出現的一些成長問題值得我們在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深思。而香港社會工作經過幾

十年的發展,已經相當的成熟與完善,在探索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模式、方法、內容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

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中圖分類號:C913. 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4755 (2009) 02 - 0057 - 02

收稿日期:2008 - 12 - 28

作者簡介:莊曉芸(1985 —) ,女,福建泉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問題。

一、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概況

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基本目標是:針對青少年

在社交、康樂、學業和成長方面的需要,協助他們健康

成長,發展潛能,培養公民責任感,貢獻社會。它始於

1950 年代,由於當時的經濟發展水準較低,青少年工作

側重於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福利,也有部分疏導青少

年過剩精力方面的內容。進入1970 年代後,隨著經濟

的持續增長和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青少年的閒暇生

活和個人發展逐步受到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因而鼓勵

青少年參與社會活動,參加社區義工活動等社會化工

作範式開始興起。1990 年代至今,香港青少年社會工

作又得到了進一步細化和拓展,青少年的特別需要開

始引起服務機構的重視並成為青少年工作的重點。

如今,香港設有專門的青年事務辦事處,負責統

籌、組織、輔導各項青年服務工作,包括青少年中心的

服務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外展青少年社會工作、青年

綜合服務隊和建立各種青年活動小組,推行香港青年

實踐計畫,舉辦各類青少年暑期活動和社區青年團體

活動。1997 - 1998 年度,香港共有16 個青年事務辦事

處。此外,每2 - 3 萬人口須設立一個青少年中心,由

政府資助的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承辦。中心不僅是青少

年的文化娛樂場所,還為青少年提供成長和發展方面

的指導及個案輔導。截至1998 年3 月,香港共有206

個青少年中心,為6 - 24 歲的青少年提供服務。此外,

針對在校學生這一青少年群體,香港政府建立了學校

社會工作制度,在中學配備有專門的社會工作者。從

2000 年起,香港中學實行“一校一社工”制度,基本做到

給每個中學配置至少一名專業社會工作者,以加強學

校的社會工作。除了青少年事務辦事處、青少年中心

和學校社會工作以外,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還在課餘

時間和休息日專門派工作人員前往青少年常去的場所

和街頭,特別是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地區,開展青少年的

“外展社會工作”,這是一項頗有特色的青少年社會工

作。

二、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特點

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也相當廣泛,並

且根據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針對社會的各類青少年

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法。香

港青少年工作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社工服務主體強調多方化。香港青少年服

務,不同於內地,不是由政府或政府所屬機構包辦,而

是注重多方協作,通過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共同承擔青

少年服務。目前香港青少年事務管理的主體包括政府

部門、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團體。其中,政府部門主

要包括社會福利總署、康樂文化署、民政事務局,勞動

處等政府決策部門;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團體比較

多,有200 多個。這些機構通過相互配合協調來共同

管理青年事務。政府不把社會工作的責任推給社會.

但也不排斥社會對社會工作的參與,在組織上採取了

社會福利署與社會服務聯會“官民合辦”的形式;在經

費上採取了政府為主、民間為輔的形式;在政策制定上

採取了政府職能部門專業操作與民間機構的諮詢參謀

結合的形式等等。如香港青年協會是屬於非政府組

織,它運行經費的70 %來自社會福利署、康樂及文化事

務署、勞工處的津貼。而像香港新一代青年協會、香港

青年聯會這樣的組織屬於民間團體,其工作的主要經

費來源於社會捐助和活動收入。

第二,社工服務內容注重實用化。香港青少年社

會工作緊緊圍繞人的生存和發展,創新內容和手段,不

搞高大全、假大空的說教和形式主義的東西,一切從實

際出發,從青年人的需要出發,非常務實有效。這個形

成與香港的社會工作教育息息相關。香港社會工作教

育注重培養具有實幹精神、德才兼備的社會工作者。

對社會工作者的教育並不僅僅是只限於傳授專業理

論,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掌握實務經驗,使社工在理論、

實踐上都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因此,在香港,青少年社

第24 卷第2 期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V ol124 ,No12

會工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以案主的長遠利益和人生

發展、生存技能等為本,並不是單純的政治說教或者社

會說教。在服務內容上包括文教、衛生、醫療、保健、體育、娛樂、社區、家庭服務、職業輔導、婚姻服務、青年權益保護等方方面面;涵蓋了能增進青年健全發展的各

項措施,能保障青年福利的各種措施,能協助青年處理

成長過程中的難題的諸多措施,能促進青年發展潛能

的多種措施等等。如我們所瞭解的遊樂場協會(香港

某一青少年社團) 來看,其工作服務職能非常多而且實

用,內容直接“教導”青少年如何介入社會職業,成為社

會有用之人。它的青年就業培訓涉及領域廣、專業性

強、實用性強、操作性強、針對性也強,培訓內容都是圍

繞引導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長,如何創業,如何掌握基本

的生存技能等方面設置。

第三,社會工作方法突出個性化。青少年是人生

階段的重要時期,每個成員都是獨特的,有差別的,他

們有著不同的需要和問題。因此香港青少年工作特別

注重個性化工作方法,例如,直接關注青少年個體,側

重個案輔導,根據每個青少年的不同需要要採用有針

對性的介入方法,並制定可行的治療計畫和目標。比

如香港頗具特色的外展工作,就是通過深入街頭巷尾,

公園,娛樂場所,與青少年做直接的溝通交流,針對其

情況,然後解決問題。香港的學校社會工作不僅注重

青少年的個性發展、人際關係等常見問題,也十分關注

他們的個人實際問題,如新移民問題、黑社會影響、藥

物濫用等等。並引導他們如何成長,如何創業,如何掌

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等問題,真正做到了普遍性與個性

化的統一。

三、香港青少年社會工作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各國政府對青少年問題的認識在深度、廣度

及具體化方面均有所提高,都非常重視如何積極地促

進青少年的成長與個人價值的實現。由於社會制度和

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內地的青少年工作和香港自然

不能簡單地類比,在我國,現代社會工作應該是一項政

府主導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以為民解困和助人與

自助專業性、社會性服務工作,是一種助人自助的專業

服務。新中國建立後,至今仍然尚未制定統一、專門的

青少年政策和明確、正式的有關法律法規,亦無明確的

青少年政策與行政的專責部門或機關架構,而香港青

少年工作的內在精神和別具一格的特色做法,確確實

實給我們許多思考和啟迪,為我們現行青少年工作的

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經驗。

第一,以青少年為本,正確定位青少年工作。香港

青年社團的工作之所以能蓬勃發展,深得社會各界和

政府的支持,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們貼近社會,貼近青年

內在需求。而我們的青年工作側重於政治引導,社會

引導的功能就顯得相對萎縮,服務青年的內容長期得

不到細化和拓展。由於有了這樣的定位,工作上就難

免為工作而製造工作,為政治而產生工作,現實中就很

難真正融入青少年中,也不能真正瞭解和掌握青少年

的所思、所想、所盼,而偏離了青少年的實際需求,自然就受不到青少年的認同和參與。更突出的問題是,時

間一長,就產生了“青年官”、“青年官僚”群體,真正能夠團結青年、影響青年、教化青年的青年領袖卻無法在實際工作中產生。要改變這一現象,首先是要建立以

青年為本,以青年的需要和個人發展為本的工作思路,

在具體的活動內,要著重考慮社會和青少年團體的接

受程度和參與程度,著重考慮青年的社會需求和社會

成長。時間證明,活動的創意新穎就能抓住青少年好

奇心和新鮮感,激發青少年的參與熱情,活動的形式內

容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實際,青少年的認同感和

接受程度就高。

第二,以政府為主導,民間組織全力支持。香港青

少年社會工作除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外,主要是通

過大量發展民間社會福利團體,與政府共同承擔繁重

的社會服務工作,並著手培養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我

國大陸由於獨特的歷史原因,民間團體極度缺乏,很難

像香港的民間團體那樣起先導作用。因此,我國大陸

的青少年工作制度需要尋求政府的支持,把政府作為

推行制度的主導力量。要推行這項制度,首先社工的

職業地位必須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可,社會工作人員

則必須經受專業職業技能培訓。

當然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政府不應也不可能

成為現代意義的社會服務工作的唯一實施者和直接經辦者。我們要建立一種在政府的主導下,依靠民間力量,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和財政經費上支持,另一方面民

間力量可以採取社會化運作的方法,爭取各種資助,政

府則要扮演好社會福利事業的規劃者和監督者的角色,以保證青少年社會服務工作的健康發展。

第三,以專業社會工作者為主體,建立專業社工人

才隊伍。在香港,社會工作是項職業,從事社會工作的

人必須是在香港社會工作註冊局註冊的社會工作專業

畢業生。這樣就把對社工職業資格的考察轉移位對做

就讀大學社工系得考察。香對各大學社工系制定了嚴

格的評審條件和程式,定期對已認可大學的社工教育

課程進行評審,這就促進了其專業社工隊伍的形成和

發展。而專業價值觀和社會工作理念,個人自我調節、

自我成長的幫助,人際關係的處理技巧都對青少年個

案工作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工是青少

年的朋友,尊重他們,關心他們,與他們共同面對各種

問題和困難,幫助和引導他們增長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是香港社工共有的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 ]陸士楨. 青少年社會工作[M]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5.

[2 ]文軍. 社區青少年工作的國際比較研究[M] . 上海:華東

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 3 ]張洪英. 社會工作教育及專業社會工作關係的透視[J ]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 , (01) :134.

[4 ]吳亦明. 香港社會工作及其運行機制社會學研究2002.

(09) :71.

[5 ]李夏研. 香港問題青少年教育的特色[J ] . 上海教育科研,

2005 , (08) :24.

責任編輯:丁化

·58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V ol124 ,No12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13级社会工作洪丽丽 学号:130302007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模式任然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被喻为“三重门”,是青年学生一路成长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道门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青年学生表现出诸多不良反应,首当其冲的是厌学,厌目前青少年厌学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表现为消极怠学,较隐蔽不宜在初期察觉,一旦发现时往往已患病多时了,如装样子,阴奉阳违,或是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情况严重的甚至烦躁,影响到家庭关系或是师生,同学关系。有些表现为暴躁反叛,较明显。但程度也更严重,如长期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甚至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

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4. 他们对各学科(或部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预、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考试;经常去网吧,听歌、玩手机游戏等;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二).青少年厌学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难免精华与糟粕俱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学生那本就经不住诱惑的意志,。 (2).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了学校,很多事情是和家庭分不开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

青少年社会工作解读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 研究报告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2012年6月份,通过专升本考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李某在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时候,因为作弊被抓住。学校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李某相应的处罚之后,李某采取自杀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失望。此次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所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当代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经济急需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稳定的内在特点,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也是其心理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章导论 出勤人员:朱东升(主持人) 王宇亮(记录员) 张大凤(点评人) 徐静(发言人) 范珈榕 高颜婷 刘卜娜 侯艳梅 2013/9/1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多视角的把握青少年的需要及成长阶段规律,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以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式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的福祉。就其年龄界定来讲,青少年的年龄界定是一个社会性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都不近相同。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0至28岁。而关于其对象的界定也具有宏观微观之分。从宏观上来看,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角度介入有三个方面——预防、发展、治疗。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其发展性,目的是激发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它的服务对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青少年。从微观上来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介入对象则是需要帮助的青少年,这也是从治疗的内容上来看的。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青少年观,青少年观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成效。它是对青少年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包括宏观青少年观(决定着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定位)和微观青少年观(决定看待青少年的视角、标准、态度与方法)。青少年观有明显的主观观念,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客观色彩:它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反映,具有时代性;有着明显的代际伦理色彩——让青少年形成符合成人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在传统上,青少年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中居于附属地位,在家庭结构和认识中居于私有财产位置。社会工作青少年观则从不同的青少

年视角,对待青少年不同的态度,和看待青少年群体地位上有着不同和科学的解释,具体来讲有: 1、相信每一个青少年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尊严和权利; 2、每一个青少年个体都有其独特个性,其独特性应该受到承认。 3、每一个青少年的需要有权利得到满足,并尊重这种有差异的需要;帮助其最大化的发现自己得潜力。 4、每一个青少年都有局限性,有接受别人帮助的权利,这种权利必须受到尊重;同时,青少年有帮助他人的义务。 5、每一个青少年必须向他人和社会负责。 6、社会有义务关注每一个青少年的发展,有责任保证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机会使用各种社会资源以满足其基本需要。 这些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原则。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是一种专业的服务性工作,与其青少年观相对应,关注青少年的个体差异,和群体特殊性,以达到促进全体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福祉。就此来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征具有:理念方法专业性、社会地位的职业性、成长阶段的发展性、预防治疗的针对性、视角和方法的系统性和社会福祉及发展的目的性。它是由宏观、中观、微观青少年社会工作构成的有机的梯级性的整体:

香港社工机构的品牌塑造、经验和启示

2010年第8期上 品牌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营销视角,并非新鲜出炉。20世纪70年代,美国广告研究专家L arry L ight 曾指出:未来的营销将是品牌大战,且品牌形成的快捷方式使选择更加简单。将品牌概念与社工服务两相联系并非牵强附会。社工提供的“用生命影响生命”人性化服务,同样可作为针对服务对象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型产品。 国内的社工事业发展迅猛,以深圳为例,社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2007年寥寥数家发展至今已超过二十家,注册机构的数量还将随着政府对社工实务的重视而激增。惊人的发展速度与机构的品牌塑造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大浪淘沙,未来将会有部分资质不足而专业欠缺的机构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由此可见,社工机构从业者不仅急需理想主义和实干精神,更需立足本土,紧密融合理想和实务元素,积极关注机构的品牌塑造。 品牌是一种辨识工具,可将竞争对手差异化,对品质的一致性给予承诺与保证。机构品牌具体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是指社会公众对机构规划项目、开展活动等方面的认知度和评价。狭义而言是指社会公众对机构名称、内部结构、人员组成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下面将分别就香港社会工作机构,从知名度、参与度、效益度和可持续性等四维度展开论述。 首先,知名度指社会公众对机构及其所开展的活动等方面的认知度。以香港基督教信义会为例,在基督教“博爱”理念的社工价值观指引下,期望透过提供社会服务而为弱势群体服务。机构自1976年在香港沙田开设青年中心后,至今开办超过40家服务单位,服务领域涉及青少年、老人、康复等项目。如2009~2010年度开展的“粤北湘西鄂北”的助学计划,为有需要的贫困家庭筹集自助,按学校项目资助其他项目如建校、改善学生宿舍等。另如“生命 天使计划”,透过互动活动、工作坊和小组等形式,展开“爱自己”、“抗压力”和“积极生 命”等系列,在知情意行四方面提升服务使用者的生命素质,上述服务项目通过大量的媒体宣传,令社会公众对机构的各项福利服务均持有较高的认知度。 其次,参与度指机构活动和项目等吸引社 会公众参与人员的数量。以香港协青社为例,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分子,建立自信、自尊和应付困难的能力。为边缘青少年提供一站式的危机介入服务包括夜间外展服务、危机介入中心、自立堂、蒲吧、嘻哈学校、清聆心理服务等。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及其家人服务满意度不断攀高。如,香港有离家出走的青少年都会率先想到寻求协青社的帮助,而社会公众也逐渐放低对边青的偏见,用温暖接纳他们。 第三,效益度指机构社会服务对象的数量多少、服务对象范围的大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程度。如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成立30年,逐步发展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福利机构之一,协会在“个别关怀和全面照顾”的格言指引下,以地域化管理配合地区为本的服务规划推行服务。如老年服务,圣公会不断推陈出新,其独具特色的临终护理服务吸引众多失能老人家庭照料者的青睐。另如,“丰富人生、拥抱尽时”计划,为有需要人士提供临终关怀、哀伤辅导及生死教育,关怀重症患者拥有尊严生活。 最后,可持续性指机构开展活动未来空间的大小以及人们对机构持续支持的时间。创意虽是无形的,却是机构保持恒久不衰的动力源。在特定时期内,很难准确地表述某种机构服务最好,而创新这种无形的实力,却能令机构在行业上维持长久优势。以香港明爱为例,创立时间虽长,但不断地注意规划各种项目,保持创新性,因而吸引民众对其长久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中国社工事业正处于井喷期,机构发展逐渐产生无序性,为此有效塑造机构品牌则恰逢时机。香港社工机构的品牌塑造经验为中国社工事业提供了启示,即品牌塑造不仅可向普通民众普及福利理念,扩大机构公信度,还能在宏观层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一己之长。所谓成功品牌意味着机构和服务对象间建成了一种相互认可和信任的持久关系,但此关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完成,就像小鸟筑巢,是点滴用稻草和杂物建造成功。就机构而言,在服务对象和社会大众心目中树立并保有鲜明独特的形象是比小鸟筑巢还长久的过程,且在品牌塑造后期的维护工作也是不可疏忽的关键环节。(作者系香港大学博士,任教于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唐咏 香港社工机构的品牌塑造:经验和启示 大视野 field of vision 62

社会工作实务教案——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九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案例 王平(化名),男性,1985年6月出生,初中毕业,待业。沉溺于网络游戏,泡吧。家庭背景:案主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亲是一家建筑装潢公司的老板,时常在外地承包工程,在家时间不多,对案主较溺爱。母亲是家庭主妇,喜欢在外跳舞、搓麻将。案主的父母感情不太和谐,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观念不一致。 案主生活经历:案主在读小学四年级时,随其父母从外地迁往上海,居住在徐汇区虹梅街道某小区,转学到徐汇区某小学。在外地读小学时成绩较好,后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外面的诱惑增多,家境富裕,使其放学之余,常与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初中时进了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二时,被分在差班。这时的王平更无心读书,时不时逃课去网吧玩游戏,休息日更是整天泡吧。而且,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哥们”,为讲“哥们义气”还打过群架。好不容易读完初三,由于成绩差而未考上高中,其母认为职校、技校学习氛围不好,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不愿让其继续读书。闲在家里无所事事,时不时和一帮“哥们”出去蹦迪、泡吧、下馆子。2002年5月与一位才十四岁的女孩在舞厅认识,后来发生了性关系,女方家长知道后以强奸罪将其告上法庭。由于当时未满18岁,后经调解、协商,案主家赔了女方一笔钱,女方撤诉才平息此事。强奸案发生之后,没有得到应有惩戒的王平并未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而因此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反而更加放纵自己,我行我素。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之性别角色期望。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食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5.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8.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二.青少年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网络犯罪行为等)。

《做社工,不只是打一份工》微电影观后感

《做社工,不只是打一份工》微电影观后感 《做社工,不只是打一份工》这部微电影由香港城市大学甘炳光博士制作,剧本取材深入访问了47 位来自香港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使用者,由他们表述从服务使用者角度如何看社工的素质。主要剧情是讲述四位社工学生,到社工机构实习的经历,从他们所见及遇到的服务使用者的经历中,寻找及反思社工应培养的个人素质。 观看完影片后,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大一的学生即将在大二时面对实习的我,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社工会有很好的启示和参考作用。让我对服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服务开展中,你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服务对象,怎样和服务对象更好地交流,如何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更好地改变,这些都需要社工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总结和探索,积淀本土的服务经验。 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是社会工作者的本质所在。社工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职业。那我们这种学习社工专业的学生在服务中应该要保持我们的专业性吗?专业才能更好是为服务对象解决好问题吗?我得出的结论是,是又不是。影片中社工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一位服务对象是位爱打游戏不爱学习的学生,社工学生很急切的想为他解决问题,也做出了很多文案给那位学生,那位学生直接就很反感不愿意接受。最后当社工学生经过一位社工的提醒,改变了方式,知道怎样才能使服务对象更好的接受从而完美的解决。专业使我们更好的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而在服务中,平等的交流更有利用与服务对象交流,平等是社工重要的价值理念。在服务中,社工的姿态很重要,是高高在上,

还是平等相处,这对服务的有序开展十分重要。 而在影片中,我还学会的一个词叫聆听。不管开展怎么的服务,社工都要遵循服务对象的需求,社工只有首先倾听他们的诉说,才能真正的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在服务中,社工更多的是聆听而不是告诉,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让服务对象感受到那份尊重和自身的价值。 影片的最后得出了社工所需要的十个心:有心、真心、上心、细心、耐心、开心、同理心、爱心、用心、责任心。选择了社工,那么你就选择了更多的责任,选择了更多的耐心,选择了更多的付出,选择了更久的坚持,选择了和服务对象的一路前行。加油!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招生

附件1:Master of Social Work (Hong Kong University) 社会工作硕士项目简介(香港大学) (中文部分为翻译版本,以英文版本为准) 1.Introduction (课程简介) The MSW Programme is a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me for non-social work first-d egree hol d ers who are d edicated to d evel op their career in social services. Stud ents are provid ed with intensive training in both acad emic theories and skills practice in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s. They woul d l earn how to integrate and apply acad emic knowl edge and skills into real-life situations within the social work context. 本专业为第一学历为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专业训练,使他们可以发展自己

在社会服务领域的职业方向。学生将受到在理论与技巧实践双方面的密集型训练,理论和实践包含多种学科。目的为了使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技巧整合并应用到社会工作的现实情况当中, 2.Mode of Study (修课模式) 2-year full-time programme 全日制两年 3-year part-time programme 兼职三年 3.Programme Structure (学科架构) The curriculum involves two-year full-time or three-year part-time study. It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solid academic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for competent social work practice upon graduation. 课程包括两年全日制学习和三年兼职学习两种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可靠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巧,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充分掌握并具备较强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take ten core courses to strengthen their basic knowledge in social work. These foundational courses includ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research, social policy,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bnormal psychology, law and social work, management of social services and practice training. 学生必须修满10门必修课程来强化他们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这些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工作调查研究,社会政策,社会学科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变态心理学,法律与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管理与实务培训。

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首先由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行。1971年,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香港明爱、圣雅各福群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1974年,香港政府在部分学校开展另一个试验计划,由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家庭服务中心将个案工作服务延伸至学校。政府在1977年进行评估,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同年制定“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序计划”,对学校社会工作给予政策与经费上的承担,至此学校社会工作得到了正式的确立。1982年,全港中学都获得了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香港政府于1979年发表的《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进入八十年代的社会福利》和1991年发表的《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需要,并制定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表明应有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所有中学提供服务。香港政府在1991发表的白皮书中承诺,在1995至1996年度要达到为每2000个学生提供1名学校社工服务的目标,且已提前一年达到。到了2000年,全港已完全实行了一校一社工的政策。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 一、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及理念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找出那些在学业、社交及情绪发展上有问题的学生,并协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和充分利用学习机会,为成年做好准备。1[1]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二、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员比例 香港政府在于制定学校社会工作人员数的过程中,如下表所示,每位学校社工的服务对象数量逐年减少,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时至今日,香港政府已全面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可以说这是政府、社工界、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1[1]至于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可参见香港明爱、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基督教社会服务处、男女基督教青年会(YMCA、YWCA)等组织学校社会工作组的宣传资料。

青少年社工论文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吸烟问题的探究 学院:人文学院 姓名:曹翀 班级:社会工作 学号:913104210413

据有关专家分析,烟草中大约含有1200余种化合物,绝大多数对人体有害,且不少于44种的致癌物质。其中包括含有尼古丁、煤焦油、一氧化碳、酚甲醛等有毒物质,易引起气管炎、肺癌等病。而青少年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吸烟不仅对身体发育不利,而且烟草中的各种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全世界大约有11亿烟民,中国就有3.2亿,15岁以上人群的吸烟率为37.62%。在中国的烟民中,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万,并且吸烟群体还在日趋扩大化、低龄化、女性化。 1、现状 我国现有13-18岁青少年1.3亿,据专家估算,青少年现在吸烟者约1500万,尝试吸烟者不下4000万,遭受二手烟危害的人数高达6500万。青少年吸烟据调查,大致有以下两种特点: 特点一,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逐年上升。吸烟学生以男生为主,在大城市,女学生的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均有上升趋势。目前,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32.4%,男女分别为44.1%和19.9%,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现象,男生增幅明显大于女生。初中阶段增长速度最快,高中一年级男生尝试吸烟率出现高峰。 青少年现在吸烟率为11.5%。男女分别为18.4%和3.6%。其中初中生为10.9%和2.7%,高中生为28.8%和4.9%。男生中,现在吸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增长幅度有明显差异,在初三到高一升学阶段增幅最大。女生吸烟率基本维持在低水平,没有发现岁年龄变化的明显趋势。与此同时,国际上控烟先进国家的相关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如,美国高中男生现在吸烟率从2001年的29.2%下降到2005年的22.9%。 特点二,我国青少年开始吸烟呈现低龄化趋势。2005年的调查显示,在曾经吸过烟的的男女生中,13岁前吸完一整只烟的比率分别为66.8%和68.2%,与199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13岁前吸完一支烟的比例增加了15%,说明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早。 根据以上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的形势不容乐观。 2、原因 1.没有安全感。他们认为抽烟可以起到防御作用,别人就不会把他当做文弱书生从而不敢欺负他。 2.没有归属感。抽烟可以在无形中有一种身在大家庭的感觉(不会被别人当做异类)。 3.容易紧张,心理素质不强。与人说话的时候怕被别人发现自己紧张,抽根烟别人就看不出了。 4.容易跟风,没有自己的主见,口头禅就是“某某还抽烟,我为什么就不能?” 5.抽烟可以视作一种排除心中郁闷的好方法。因为抽烟的时候可以形象的看到从自己嘴中吐出的烟雾,这些烟雾就很容易被抽烟者看作是自己心中的郁闷,当烟被呼出去后,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 6.自卑,甚至是自虐。绝大多数抽烟的青少年表面看起来很自信,其实很自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青少年得概念与特征:①概念:一般来说,青少年就是指身心加速发育直至完全成熟阶段得人群,或者说就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得一个过渡年龄阶段,年龄一般在14-25岁之间(可后延至30岁) ②青少年本质:成长性与基础性,发展性、③青少年观:青少年观问题就是一个关于青少年得社会定位问题,它就是对青少年群体与每一个青少年个体社会本质得认识。 传统青少年观特征:青少年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里都处于一种附属地位。 当代青少年观:功利观认为青少年就是社会客体,权力观认为青少年就是能动得主体。 社会工作中得青少年观:一种以青少年为本得青少年观。 ◆青少年得生理心理特征: (1)生理特征(出现生理困扰):①体像与体态烦恼;②第二性征得困扰;③性发育与成熟 (2)心理特征(心理上得“暴风骤雨”期)①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均衡;②自我得同一与矛盾;③依恋关系得变化; ④认知得变化 ◆青少年期几个特别要素得发展: 1、青少年智力得发展 2、青少年情感得发展 3、青少年得情绪模式及其发展 4、青少年自我意识得发展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就是指根据青少年得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以青少年为工作对象,以科学得、专业得服务方法为手段,解决青少年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与谐发展得一个社会工作领域。(三)青少年社会工作得服务对象:①全体青少年:广义社会工作,涉及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得各个方面; ②问题青少年:狭义社会工作,针对“问题”与偏差青少年得补救性服务。 二、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微观上瞧:个人发展得需要;宏观上瞧:社会发展得需要。 (二)青少年问题 1、青少年心理与情绪问题:焦虑、紧张、抑郁、恐惧、强迫、对立行为、多动、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游戏、过度沉溺网络中虚拟得角色 3、青少年犯罪问题:犯罪率上升: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 4、家庭矛盾冲突,亲子关系失衡: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单亲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 5、失学失业问题:失学,辍学、就业难 6、其她问题: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得内容分类: 1、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得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正常发展而涉及得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2、治疗性、矫正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已经发生问题之青少年得个人、家庭、社区环境得不良因素而提供得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3、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况而开展得青少年社工服务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得特点: ◆社会工作价值观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得核心基础: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服务对象自决◆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就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得主要手段:个别辅导、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技巧训练、集体活动 ◆“人与环境互动”得视角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得基本视角 ◆青少年社会功能得改善与提高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得主要目标 (五)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原则:尊重青少年得价值与尊严、接纳与关爱青少年、注重青少年得个体需求、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得能力 【第二章青少年发展得有关理论】 (一 ?,进化论得观点推动了人们对行为个体发展过程得研究,给青少年工作与研究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得观点去认识与理解青少年得行为;可以给青少年社会工作一个命题,即

第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学校社会工作 教材:学校社会工作,许莉娅主编,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之一,对于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现实社会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概括式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基本技巧和方法;具有对学校当中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解决和处理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去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课堂讨论:就社会热点话题,联系本专业知识进行讨论;观看专业视频后,提交观后感(联系专业知识) 主要参考书(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王思斌.学校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第一章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主要内容: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第二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目标及功能 第三节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征、基本性质;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类型、对象和实施作用的基本领域;理解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重点:学校社会工作的含义和对象 难点: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基本概念

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战后的香港百业凋零,由于大批新移民的到来,又使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在社会团体的推动下,香港开始采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2、进入70年代,香港的经济逐步起飞,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能更深入及时地了解居民的服务需要,协调社工机构的服务工作,整合利用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港英政府在80年代大力开展了服务热线和社会工作转介机构的建设。进入90年代后,香港社会工作界进一步提出“发展全面照顾,提供优质服务”。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香港的社会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和政策,大力推进香港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实行了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香港目前正在试行对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拨款制度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都市社会。为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Social Work)体系,各种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服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专业社会工作是香港社会安全与调节机制中与社会救助性保障相辅相成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初期的香港社会工作是以福利性救济服务为主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大力推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香港回归后,专业社会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近年来,笔者曾数次应邀赴港就社会工作及其教育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深感香港的专业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对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特殊的积极功能。这对于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地有着直接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香港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专业的社会工作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社会工作既是指一种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社会生活适应

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以香港家庭社工为例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以香港家庭社工为例 研究生姓名董红波 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赵怀娟 培养类别 填表日期2012.11.30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表

填表说明 1、研究生论文写作工作,必须通过开题报告会审核后方可开始。 2、本表一式四份,学院留存一份,导师、研究生各留存一份,留存学位档案一份。 3、研究生培养类别是指博士研究生、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硕士、高师硕士、教育硕士等。 4、具体页数随内容附加。 5、一律用A3纸打印、装订。

一、文献综述(着重综述所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关研究的材料与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空白区;需要进一步开展和加强的研究工作。硕士生不少于5000字,博士生不少于8000字) 1.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1.1国外职业倦怠研究 国外对职业倦怠研究在经历了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证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现已进入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外职业倦怠的研究从公共服务行业逐步扩展到教育、技术、培训、执法从业人员甚至婚姻、政治领域,在对职业倦怠发展阶段、测量职业倦怠的方法、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1.1.1职业倦怠发展阶段研究 国外不同学者对职业倦怠发展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经验性阶段模式,认为个体职业倦怠经历了职业耗竭、性格解体、低成就感三个阶段(Maslach,1986);四阶段论,将职业倦怠看成个体从事活动的进程性结局,认为其产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经历了狂热期、停滞期、挫折期和冷漠期四个阶段(Beaneage,1977);共变模式,认为人的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职业倦怠,个人在某一时期的职业倦怠可以分为高峰跃迁期和低谷振荡期(Laofonse,2002)。 1.1.2职业倦怠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对职业倦怠现象进行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1)社会胜任模式(Social Competence Model),Harrison(1980)认为职业倦怠与个人对工作的胜任能力和知觉有关,而不是从事某些工作的必然结果; (2)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 Framework),Carroll和White(1982)指出该理论强调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个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3)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Theory),Habfoll(1989)认为人具有保护和获取资源的倾向,最有价值资源的损失会使人产生不安,职业倦怠是因为工作所需的资源耗尽率大于补充率时所引起的现象; (4)工作匹配模式,Maslach(2001)的工作匹配模型认为,个体与工作越匹配,就能充分适应工作,工作压力也就越小。如果个体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个体难以接受的,就会产生不匹配。由于不匹配,就直接产生负面的工作结果。职业倦怠就是其中之一。Leiter(2001)在工作匹配模型中又增加了工作投入范畴,进一步完善了此模型理论。 (5)努力-回报模型,Siegrist(1996)提出的努力一回报模型认为当个体所做出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内容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 作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名解 5*8 简答 2*10 论述2*20 1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及原因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应根据我国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及我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就普遍状况来说,我国儿童的青春期约在13—14岁之间,特别是男童,其青春期大多数在14岁左右,这样,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比较符合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其次,我国青年、少年、儿童工作在体制上划分为三个阶段:0—5岁主要由全国的妇联组织负责,6—14岁主要由共青团组织的少年儿童工作部负责,14岁以上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4岁有利于和实际工作的接轨。 2为什么儿童受保护? 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浓厚的受保护色彩。具体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理解。物质上,不具有生产能力,需要借助监护人或是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维持生命。精神上,儿童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有限,离开周围人与社会的支持,不可能健康成长。另外,在自我权利的争取方面相对弱势。 3 青少年的含义 每一个青年人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在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青年是未成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需要特别帮助的人;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年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成人社会、政府、社会团体予以特殊的保护; 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

青年对社会的参与要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在一定时期会表现出进步性和创新性及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具有破坏性 4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有功利观和权力观两部分。功利观,即把青少年作为某种客体来认识----一部分内容承袭了传统观念中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另一部分来源于对无产阶级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的思考和认识。权利观,即把青少年看作一个活的能动的主体。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认识上,将青少年看作社会生活当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代群;另一个组成是对青少年个体的认识。 5 八大新型儿童观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倡导的八大新型儿童观:价值观、权利观、亲子观、健康观、发展观、学习观、养育观、性别观。价值观,儿童自诞生以来就拥有和成人一样的价值和意义。权力观,儿童的权利与生俱来而且儿童是权利的主体。亲子观,父母要言传身教,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健康观,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观,每个孩子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出生起就开始学习的过程,而随时都在学习。养育性别观,男孩和女孩具有同等的价值,对儿童的养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 6 儿童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儿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制度化的儿童服务的活动,其功能在于对儿童和社会的贡献。包括: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

当代国际社会工作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以及对内陆的启示 院系:法学院 班级:社会工作142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6年6月4日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 摘要:香港社会工作起始于上世纪40年代,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和完善的体系。本文主要从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过程、现状等对其做一个深入的介绍,并且结合我国内陆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探寻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史。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香港社会工作初期阶段:以救济性为特征20世纪40至50年代,香港的社会工作处于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是从社会慈善、社会救济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救济性的;与这一时期救济性的社会工作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1946年香港难民福利会成立,开始从事难民社会福利服务。1947 年香港华民政务司署设立社会局,负责香港的贫困救灾事务。1958 年香港政府建立了社会福利署,这为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使社会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救助残疾人等多方面。 第二阶段是香港社会工作全面发展阶段:确立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20世纪60至90年代,香港社会工作进入转折全面发展时期,其表现为社会工作目标、政策、实施方针的确定。社会工作的范围由单一的为青少年服务,发展到涵盖社

会工作的各个方面。这一时期以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四份白皮书的发表为标志。1965年港英政府发表了第一部标题为《香港社会福利工作之目标与政策》的社会福利白皮书,白皮书确定了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1990年港英政府发表了《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制定了90年代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规划。1993年新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和公共福利金计划实施,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这些政策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服务领域。 第三阶段是其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阶段,专业教育与法制化管理随着香港社会服务由社会救济逐步转向社会福利服务,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也逐步从慈善志愿走向了社会工作专业化。1997年香港立法局通过了《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1998年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成立,正式实行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颁布了《注册社会工作者工作守则》。只有社会工作注册局认可的正规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才有资格注册;只有注册,人们才能以“执业社工”的名义从事活动。社会工作者必须秉持专业理念履行专业职责。香港社会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社会工作教育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香港社会工作的现状和内容。 经过了长达80年的发展,香港社会工作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现代化专业化的任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接下来我就从香港社会保障制度、香港社会福利服务及管理体制、香港义务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等三个方面介绍一下香港社会工作的内容和现状。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香港社会保障制度按财政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

16秋华师青少年社会工作在线作业

奥鹏17春16秋华师《青少年社会工作》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逍试题,共40分。) 1.()的建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 A.专业关系 B.继承关系 C.连带关系 D.组织关系 正确答案: 2.下列不属于我国青少年自杀特点的是() A.女性多于男性 B.家庭破裂的占多数 C.突发型自杀占有相当比例 D.年龄多在16——20岁 正确答案: 3.青少年发冇期是指从人体开始青春发育起到人体生理的全面成熟为止。这个年龄在我国大约是从何时开始?()。 A.10—12 岁 B.11-13 岁 C.12-14 岁 D.14-16 岁 正确答案: 4.()是我国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确立的一种福利模式。 A.制度性福利 B.剩余性福利 C.补救性福利 D.适度普惠性福利 正确答案: 5.在青少年团体中,()是一种最重要的成长模式。 A.沟通 B.互动 C.合作 D.控制 正确答案: 6.()实际上是对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提供满足需要、促进发展的社会政策、专业科学知识以及具体行为等的总称。 A.青少年发展

B.青少年教弃 C.青少年福利 D.青少年权利 正确答案: 7.()是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工业革命以来生态失衡和环境的恶化问题,直接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A.社会环境问题 B.生态环境问题 C.健康环境问题 D.社区环境问题 正确答案: & ()是指政府部门或者国家机关为了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业而制左和颁布实施的法 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A.福利政策 B.社会政策 C.公共政策 D.保护政策 正确答案: 9.在青少年团体工作的主要理论模式中,()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场论,这种理论所研究和阐明的是团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团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团体成员与团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关注个体。 A.互动模式 B.治疗模式 C.社会目标模式 D.团体中心模式 正确答案: 10.青少年社区工作的首要目标是() A.以组织青少年为中心 B.以领导青少年为中心 C.以培养青少年为中心 D.以青少年发展为中心 正确答案: 1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宏观层而一般是指()层而的社会工作。 A.个人 B.家庭 C.小组 D.社区 正确答案: 12.()是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大脑皮层细胞产生强烈兴奋,消耗大量能量,致使兴奋性降低而转入抑制状态,从而导致在生理和心理方而的倦怠。 A.学习疲劳 B.学习倦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