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实验报告1

实验一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试方法;

2、学习共振动法测试振动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

3、学习锤击法测试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简谐力激振

1)幅值判别法

在激振功率输出不变的情况下,由低到高调节激振器的激振频率,通过示波器,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某一频率下,任一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迅速增加,这就是机械振动系统的某阶固有频率。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在阻尼较大的情况下,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出的共振动频率稍有差别,不同类型的振动量对振幅变化敏感程度不一样,这样对于一种类型的传感器在某阶频率时不够敏感。2)相位判别法

相位判法是根据共振时特殊的相位值以及共振动前后相位变化规律所提出来的一种共振判别法。在简谐力激振的情况下,用相位法来判定共振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方法,而且共振是的频率就是系统的无阻尼固有频率,可以排除阻尼因素的影响。

A.位移判别共振

将激振动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X 轴),位移传感器输出信号或通过ZJY-601A 型振动教学仪积分档输出量为位移的信号输入到第二通道(即Y 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位移信号为:

共振时,,X 轴信号和Y 轴信号的相位差为p / 2,根据利萨如图原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将是一个正椭圆。当w 略大于n w 或略小于n w 时,图象都将由正椭圆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图象由斜椭圆变为正椭圆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有频率。

B.速度判别共振

将激振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X 轴),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或通过ZJY-601A 型振动教学仪积分档输出量为速度的信号输入到第二通道(即Y 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速度信号为:

共振时,,X 轴信号和Y 轴信号的相位差为p / 2。根据利萨如图原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应是一条直线。当w 略大于n w 或略小于n w 时,图象都将由直线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直线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有频率。`

C.加速度判别共振

将激振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X 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输入到第二通道(即Y 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加速度信号为:

共振时,,X 轴信号和Y 轴信号的相位差为p / 2。根据利萨如图原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应是一个正椭圆。当w 略大于n w 或略小于n w 时,图象都将由正椭圆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正椭圆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有频率。

2、传函判别法(频率响应函数判别法——动力放大系数判别法)

通常我们认为振动系统为线性系统,用一特定已知的激振力,以可控的方法来激励结构,同时测量输入和输出信号,通过传函分析,得到系统固有频率。

响应与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可用导纳表示:

Y 的意义就是幅值为1 的激励力所产生的响应。研究Y 与激励力之间的关系,就可得到系统的频响特性曲线。在共振频率下的导纳值迅速增大,从而可以判别各阶共振频率。

三、实验步骤

一)、幅值判别法测量

1、安装仪器:把电动接触式激振器安装在底座上,调节电动接触式激振器高度,让接触头对简支梁产生一定的预压力,使激振杆上的红线与激振动器端面平齐为宜。把激振器的信号输入端用连接线接到ZJY-601A 型振动教学试验仪的功放输出接口上。把带磁座的加速度传感器放在简支梁上,输出信号接到ZJY-601A 型振动教学试验仪的加速度传感器输入端,功能档位拔到加速度档的a 加速度。

2、开机

3、测量:打开ZJY-601A 型振动教学试验仪的电源开关,调大功放输出按钮,注意不要过载,从0 开始调节频率按钮,当简支梁产生振动,振动最大时,记录当前频率。继续增大频率可得到高阶振动频率。

二)、相位判别法测量

1、将激励信号源输出端信号波形监视,接入采集仪第一通道(X 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经ZJY-601A 型振动教学试验仪后接入采集仪第二通道(Y 轴)。加速度传感器放在距离梁端1/3处。

2、用DASP2005标准版双通道中的利萨如图示波,调节激振动器的频率,观察图象的变化情况,分别用ZJY-601A 型振动教学试验仪加速度档的a 、v 、d 进行测量,观察图象,根据共振时各物理量的判别法原理,来确定共振频率。

3、可通过ZJY-601A 型振动教学试验仪“输出增益”旋钮调节传感器测试通道信号的大小,调节“波形监视调节”旋钮调节信号源输出信号的幅值大小。三)、传函判别法测量

1、安装仪器:把试验模型力锤的力传感器输出线接到ZJY-601A型振动教学试验仪第一通道的加速度传感器输入端,档位拔到加速度档的a ,输出信号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把带磁座的加速度传感器放在简支梁上,输出信号接到ZJY-601A 型振动教学试验仪的第二通道加速度传感器输入端,档位拔到加速度档的a 加速度,输出信号接到采集仪的第二通道。

2、开机:进入DASP2005 标准版软件的主界面,选择双通道按钮。进入双通道示波状态进行传函示波。在自由选择中选择传函幅频和相位项示波。

3、测量:用力锤敲击简支梁中部,就可看到时域波形,按键盘上的“F9”功能键,就可得到频响曲线,第一个峰就是系统的固有频率。后面的几个峰是系统的高阶频率。移动传感器或用力锤敲击简支梁的其它部位,再进行测试,记录下各阶固有频率。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

1.实验前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得到简支梁各阶固有频率为:

式中,i为阶数,L为简支梁长度,E为弹性模量,A 为梁的横截面积,为梁的密度,I为梁的惯性矩。根据试验中的器材的尺寸和相关资料可以得出系统的相关系数:L为0.68m,E为210GPa,A 为,为7850kg/m3,I 为。代入式子求得:第一阶频率为40Hz,第二阶频率为160Hz,第三阶频率为360Hz。

2.实验数据记录

Ⅰ.机械振动系统固有频率测量结果表

Ⅱ.传函试验数据:

A.双踪测试图 B.==Ch2 / Ch1 传函峰值列表==

(3)实验分析:

从Ch2/Ch1传函峰值列表可以看出,第一阶频率是传函曲线中的第3点44Hz,第二阶频率是传函曲线中的第2点162Hz,第三阶频率传函曲线中的第1点366Hz。根据上面的《机械振动系统固有频率测量结果表》可知,实际通过三种方法测得的固有频率与理论上的固有频率是接近的,故本次实验数据是有效的。

另外,在用幅值判别法测验第三阶频率时,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我预测系统可能在360Hz有一个共振点,影响了第三阶频率的显示,导致现像不明显。

五、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习掌握了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试方法,共振动法测试振动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锤击法测试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本次实验采用工业上测试振动系统频率固有频率的方法,使我们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测试振动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从而避免振动系统的共振点,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测试数据,我看到了简支梁振动系统各阶固有频率的变化,也看到了干扰对实验的影响,我认识到理论数据与测试数据的差别,在以后的实验工作中要注意考虑环境因素,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报告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

实验报告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 本实验主要研究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探究其运动规律、振动周期等物理特性。通过大量测试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得到一系列准确的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弹簧振子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弹簧振子。在物理学中,弹簧振子是指以弹簧为主要构件的简谐振动系统。简谐振动是指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来回振动的运动状态,其特点是周期性、振幅相等、周期时间相等等。 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一种称为“托线法”的测量方式,即将一个弹簧振子的末端挂于一根轻质托线上,并调整托线为竖直状态,然后加以激励,使其作简谐振动。通过测量振子的振幅、周期等参数,可以得到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 对于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实验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导。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振幅和时间的关系,得到振子的加速度。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弹簧振子的重要物理特性——弹性系数,计算出其振动周期。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不断验证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最终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控制实验环境的干扰因素,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我们需要保持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稳定,防止外部扰动对实验数据的影响。并且,我们还需要对实验装置进行维护和校准,以确保测试时的设备状态和运行性能。 总之,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课题,研究其运动规律可以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简谐振动提供帮助。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和探究,我们不仅提高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加强了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相信这些能力的提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仿真-COMSOL实验报告1

实验: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仿真 一.实验目的 1.利用COMSOL仿真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观察电势分布以及应力分布; 2.通过频率分析得出共振频率,并分析在此频率附近的负载电阻、加速度变化导致的装置能量、动量、储能变化。 二.实验原理 微型发电机组和无线发电系统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低功率电子技术的极大兴趣。通常,这些设备用于为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系统供电,从而使独立的“无线传感器”能够廉价部署。通常,无线传感器在较长的时间内间歇性地进行测量,通过无线链路向其他传感器报告,并最终向基站报告,该基站记录所有部署传感器的读数(创建“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个模型分析了一个简单的“地震”能量采集器,它被设计成从发生的局部加速度变化中产生电能。例如,当无线传感器安装在振动机械上时。该模型分析的能量采集器由压电双晶片组成,压电双晶片一端固定在振动机械上,另一端安装有验证质量。 下图显示了设备的几何结构。动力收割机由一个压电双晶片组成,压电双晶片一端夹紧,另一端安装验证质量。双晶片内嵌入一个接地电极(与梁的中性面一致),悬臂梁的外表面上有两个电极。这种结构确保了外部电极上感应到相同的电压,即使中性层上下的应力符号相反。由于夹具安装在一个振动机械上,所以在振动参考系中对装置进行分析(在COMSOL中,通过施加正弦体载荷进行建模)。 三.实验主要步骤或操作要点 1.选择模型 因为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可以看作在一个平面上,所以选择二维模型。 绘制模型:利用简单的几何模型、画线、倒角、取并集操作绘制二维平面图形。

2.参数、材料、电场仿真设置 2.1设置全局参数 2.2材料选择 这里选择了两种材料:1.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PZT-5A)。 2. Structural steel 2.3场条件设置 本实验选择了固体力学中的压电场,还有一外界电路: 2.3.1固体力学设置 在材料阻尼方面,进行了线弹性材料的阻尼设置以及压电材料的机械阻尼设置:

振动实验报告1

实验一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试方法; 2、学习共振动法测试振动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 3、学习锤击法测试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简谐力激振 1)幅值判别法 在激振功率输出不变的情况下,由低到高调节激振器的激振频率,通过示波器,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某一频率下,任一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迅速增加,这就是机械振动系统的某阶固有频率。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在阻尼较大的情况下,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出的共振动频率稍有差别,不同类型的振动量对振幅变化敏感程度不一样,这样对于一种类型的传感器在某阶频率时不够敏感。2)相位判别法 相位判法是根据共振时特殊的相位值以及共振动前后相位变化规律所提出来的一种共振判别法。在简谐力激振的情况下,用相位法来判定共振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方法,而且共振是的频率就是系统的无阻尼固有频率,可以排除阻尼因素的影响。 A.位移判别共振 将激振动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X 轴),位移传感器输出信号或通过ZJY-601A 型振动教学仪积分档输出量为位移的信号输入到第二通道(即Y 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位移信号为: 共振时,,X 轴信号和Y 轴信号的相位差为p / 2,根据利萨如图原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将是一个正椭圆。当w 略大于n w 或略小于n w 时,图象都将由正椭圆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图象由斜椭圆变为正椭圆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有频率。

B.速度判别共振 将激振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X 轴),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或通过ZJY-601A 型振动教学仪积分档输出量为速度的信号输入到第二通道(即Y 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速度信号为: 共振时,,X 轴信号和Y 轴信号的相位差为p / 2。根据利萨如图原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应是一条直线。当w 略大于n w 或略小于n w 时,图象都将由直线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直线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有频率。` C.加速度判别共振 将激振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X 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输入到第二通道(即Y 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加速度信号为: 共振时,,X 轴信号和Y 轴信号的相位差为p / 2。根据利萨如图原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应是一个正椭圆。当w 略大于n w 或略小于n w 时,图象都将由正椭圆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正椭圆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有频率。

实验1 用摆球探究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

实验1 用摆球探究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 实验目的 探究受迫振动的振动频率由什么因素决定,以及发生共振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器材 一组带小孔的金属小球(质量不同)、细绳、钢丝、电子秒表。 实验设计与步骤 1.改变甲球的振幅,测量乙球的周期。 2.改变乙球的绳长,测量乙球的周期。 3.不改变绳长,改变乙球的质量(如更换不同质量的小球或 在球上增加一块橡皮泥),测量乙球的周期。 4.改变甲球的绳长,测量乙球的周期。 5.用5个摆球演示共振现象,三个摆球的长摆相同,另外两 个摆长不同。 实验结果与分析 1.从小到大改变驱动球甲球的振幅,测量乙球的周期。 表7.4-1

实验分析:甲球的振幅改变,不影响乙球的振动周期(频率)。 2.改变乙球的绳长,测量乙球的周期变化。 表7.4—2 实验分析:乙球的振动周期(频率)不随着自身摆长(固有周期)的改变而改变。 3.不改变绳长,改变乙球的质量,测量乙球的周期变化。 表7.4-3 实验分析:乙球的振动周期(频率)不随着自身的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4.改变甲球的绳长,测量乙球的周期变化。

表7.4-4 实验分析:甲球绳长的改变,即驱动周期(频率)的改变影响了乙球的振动周期(频率)的变化。 5.演示共振现象。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球A、B、C的摆长一样,球E的摆长较短,球D的摆长最长。让球A振动起来,观察其他小球振动稳定后的现象。 实验现象:与球A同摆长的球B、C的振幅最大,摆长与球A越接近的球E的振幅次之,球D的振幅最小。 实验分析:对于摆长与球A同摆长的球B、C,即固有周期(频率)与驱动力周期(频率)相等的摆球的振动,振幅最大;固有周期(频率)与驱动力周期(频率)相差最大的摆球(如球D)的振幅最小。 结论与解释 为了使阻尼振动能够持续的周期性振动,可以施加外界驱动力;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当驱动力的频率接近或等于物体的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 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 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 三实验原理 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 ρ 1 ------------------------------------------------------- ①

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 v=λγ-------------------------------------------------------- ② 将②代入①中得γ =λ1 -------------------------------------------------------③ρ1 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 n=2L ------------------------------------------------------ ④ρ1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研究γ和n的关系 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大一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一弦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大一弦振动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弦振动的规律性,掌握弦振动的相关量的计算方法。 实验仪器和设备: 1、振动系统:振动器、水平拉轮、纵向调节轮、弦。 2、弦的长度测量仪器:卷尺、双刻度游标卡尺。 3、振动频率测量装置:信号发生器、示波器。 实验原理: 弦振动是一个物理学中很常见的现象。当弦被激动后,会产生波动并沿着弦传播。弦的振动可以由当弦两端受到的张力和弦的质量决定,振幅随着时间而震荡,频率决定了波形的周期性。 实验步骤: 1、调整振动系统:首先,用卷尺测量弦的原始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将弦拉紧

并固定在两个振动器之间,操作调整水平拉轮和纵向调节轮直到弦的两端上的各自的动态范围完全重合并不运动。请注意,调整不当会使弦的振动受到影响,因此调整需要进行仔细的协调。 2、激发振动:接下来,用信号发生器向其中一个振动器中输入数字信号进行激励。当振动器上的数字信号变化时,将产生势在最高点的波。用示波器监测波的波形和振动强度以及频率。 3、测量频率:调整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使输出信号与弦的频率匹配。调整直到弦开始振动并且振动幅度最大。接下来,使用示波器测量振动的频率。 4、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各种测量仪器和设备观察和测量弦的振动。记录下弦的原始长度、振动的频率和波长,然后计算振动期间的某些基本特性。 实验数据: 1、弦的原始长度:L = 84.6 cm 2、频率:f = 80.2 Hz 3、波长:λ= 21.0 cm

实验结果: 1、振动速度:v = fλ= 1684 cm/s 2、弦的质量:m = 0.036 kg/m 3、张力:T = 16.1 N 4、弦的线密度:μ= m/L = 0.000427 kg/m 5、弦的切向加速度:a = 4π²f²A 其中,A为振幅,f为频率。 实验结论: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弦振动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弦的振速和频率成正比,弦的线密度和振动的波长成反比,而很多其他特性则是由弦的线密度、张力和频率来决定的。此次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充分展现了此物理现象的规律性。

压电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报告_1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578 压电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报告Experimental report on vibration measurement with piezoelectric

压电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了解压电传感器的测量振动的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由惯性质量块和受压的压电片等组成。(观察实验用压电加速度计结构)工作时传感器感受与试件相同频率的振动,质量块便有正比于加速度的交变力作用在晶片上,由于压电效应,压电晶片上产生正比于运动加速度的表面电荷。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振动台、压电传感器、检波、移相、低通滤波器模板、压电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双踪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 1、压电传感器装在振动台面上。 2、将低频振荡器信号接入到台面三源板振动源的激励源插孔。 3、将压电传感器输出两端插入到压电传感器实验模板两输入端,与传感器外壳相连的接线端接地,另一端接R1。将压电传感器实验模板电路输出端Vo1,接R6。将压电传感器实验模板电路输出端V02,接入低通滤波器输入端Vi,低通滤波器输出V0与示波器相连。 3、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低频振荡器的频率和幅度旋钮使振动台振动,观察示波器波形。

4、改变低频振荡器的频率,观察输出波形变化。 光纤式传感器测量振动实验 一、实训目的:了解光纤传感器动态位移性能。 二、实训仪器:光纤位移传感器、光纤位移传感器实验模块、振动源、低频振荡器、通信接口(含上位机软件)。 三、相关原理:利用光纤位移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和其较高的频率响应,用合适的测量电路即可测量振动。 四、实训内容与操作步骤 1、光纤位移传感器安装如图所示,光纤探头对准振动平台的反射面,并避开振动平台中间孔。 2、根据“光纤传感器位移特性试验”的结果,找出线性段的中点,通过调节安装支架高度将光纤探头与振动台台面的距离调整在线性段中点(大致目测)。 3、参考“光纤传感器位移特性试验”的实验连线,Vo1与低通滤波器中的Vi相接,低通输出Vo接到示波器。 4、将低频振荡器的幅度输出旋转到零,低频信号输入到振动模块中的低频输入。 5、将频率档选在6~10Hz左右,逐步增大输出幅度,注意不能使振动台面碰到传感器。保持振动幅度不变,改变振动频率,观察示波器波形及锋-峰值。保持频率振动不变,改变振动幅度,观察示波器波形及锋-峰值。 :实验六压电式传感器测振动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压电传感器的测量振动的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由惯性质量块和受压的压电陶瓷片等组成。(观

压电陶瓷振动的干涉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 压电陶瓷振动的干涉测量实验报告 的与实验仪 器 1.实验目的 (1)了解压电陶瓷的性能参数;? (2)了解电容测微仪的工作原理,掌握电容测微仪的标定方法; ? (3)、掌握压电陶瓷微位移测量方法。 2.实验仪器 压电陶瓷材料(一端装有激光反射镜,可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充当反射镜)、光学防震平台、半导体激光器、双踪示波器、分束镜、反射镜、二维可调扩束镜、白屏、驱动电源、光电探头、信号线等。 二、实验原理 1. 压电效应 压电陶瓷是一种多晶体,它的压电性可由晶体的压电性来解释。晶体在机械力作用下,总的电偶极矩(极化)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压电现象,因此压电陶瓷的压电性与极化、形变等有密切关系。 1) 正压电效应:压电晶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在某些相对应的面上产生异号电荷,出现极化强度。对于各向异性晶体,对晶体施加应力时,晶体将在 X,Y,Z 三个方向出现与应力成正比的极化强度,即: E = g·T(g为压电应力常数), 2) 逆压电效应:当给压电晶体施加一电场 E 时,不仅产生了极化,同时还产生形变,这种由电场产生形变的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又称电致伸缩效

应。这是由于晶体受电场作用时,在晶体内部产生了应力(压电应力),通过应力作用产生压电应变。存在如下关系: S = d·U(d为压电应变常数) 对于正和逆压电效应来讲, g和d 在数值上是相同的。 2. 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应用 迈克耳逊干涉仪可以测量微小长度。上图是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原理图。分光镜的第二表面上涂有半透射膜,能将入射光分成两束,一束透射,一束反射。分光镜与光束中心线成 45°倾斜角。M1和 M2为互相垂直并与分束镜都成 45°角的平面反射镜,其中反射镜 M1后附有压电陶瓷材料。 由激光器发出的光经分光镜后,光束被分成两路,反射光射向反射镜 M1(附压电陶瓷),透射光射向测量镜 M2(固定),两路光分别经 M1、M2反射后,分别经分光镜反射和透射后又会合,经扩束镜到达白屏,产生干涉条纹。M1和 M2与分光镜中心的距离差决定两束光的光程差。因而通过给压电陶瓷加电压使 M1随之振动,干涉条纹就发生变化。由于干涉条纹变化一级,相当于测量镜 M1移动了λ/2,所以通过测出条纹的变化数就可计算出压电陶瓷的伸缩量。 三、实验步骤 1)将驱动电源分别与光探头,压电陶瓷附件和示波器相连,其中压电陶瓷 附件接驱动电压插口,光电探头接光探头插口,驱动电压波形和光探头波形插口分别接入示波器 CH1 和 CH2; 2)在光学实验平台上搭制迈克尔逊干涉光路,使入射激光和分光镜成 45 度,反射镜 M1 和 M2与光垂直,M1 和 M2 与分光镜距离基本相等;

新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实验报告 严正声明 声音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 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 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步骤: 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

(2023)共振演示仪实验报告(一)

(2023)共振演示仪实验报告(一) 2023共振演示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介绍 共振是物理学中很常见的现象,也是许多电子器件中常用的原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共振的原理,我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共振演示仪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我们的目的是探究共振的原理,了解共振的相关知识,并且熟悉共振演示仪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原理 共振是指当强制振动频率与物体自身固有振动频率相同时,振幅会达到最大值。共振演示仪正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展示共振现象。 四、实验步骤 1.将共振演示仪放在平稳的桌面上 2.把电线插入插座,并将另一端连接到共振演示仪的输入端口 3.打开电源开关,根据需要调整振动器的频率 4.调整共振演示仪的扬声器位置并逐渐调整振动器的频率,以观察 振幅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展示了共振现象,并且观察到振幅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到达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

六、实验分析 本实验成功地演示了共振的现象,也证明了共振演示仪的有效性。在实际使用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共振的原理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电子器件。 七、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共振的原理,并且成功地通过共振演示仪进行了演示。希望这次实验对我们的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有所帮助。 八、实验注意事项 1.在操作时应该注意电源是否接好,以及电压是否符合共振演示仪 的工作要求 2.在调整振动器频率时应该小心,以免烧坏设备 3.在观察振幅时应该注意保持共振演示仪和振动器的稳定状态 九、实验扩展 1.可以通过增加振动器的数量,或者改变演示仪的形状等来扩展实 验 2.可以将振动器和演示仪的振动信号拓展到其他电子器件上,探究 共振原理在不同设备中的应用 十、结语 共振演示仪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直观的物理学学习方法,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共振原理并且掌握实际操作技巧。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物理学知识,在未来的科研和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报告弦振动的测量

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测量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验目的】 1. 理解波在弦上的传播及驻波形成的条件 2. 测量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情况下的共振频率 3. 测量弦线的线密度 4. 测量弦振动时波的传播速度 【实验仪器】 弦振动研究试验仪及弦振动实验信号源各一台、双综示波器一台 【实验原理】 驻波是由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都一样的两列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而成的特殊干预现象。 当入射波沿着拉紧的弦传播,波动方程为 ()λπx ft A y -=2cos 当波到达端点时会反射回来,波动方程为 ()λπx ft A y +=2cos 式中,A 为波的振幅;f 为频率;λ为波长;x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拨叠加后的波方程为 ft x A y y y πλ π 2cos 2cos 221=+= 这就是驻波的波函数,称为驻波方程。式中,λ πx A 2cos 2是各点的 振幅 ,它只与x 有关,即各点的振幅随着其与原点的间隔 x 的不同而异。上式说明,当形成驻波时,弦线上的各点作振幅为

λ π x A 2cos 2、频率皆为f 的简谐振动。 令02cos 2=λ π x A ,可得波节的位置坐标为 ()4 12λ+±=k x 2,1,0=k 令12cos 2=λ π x A ,可得波腹的位置坐标为 2 λ k x ±= 2,1,0=k 相邻两波腹的间隔 为半个波长,由此可见,只要从实验中测得波节或波腹间的间隔 ,就可以确定波长。 在本试验中,由于弦的两端是固定的,故两端点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均匀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间隔 〔弦长〕L 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 既有 2 λn L = 或 n L 2= λ 2,1,0=n 式中,L 为弦长;λ为驻波波长;n 为半波数〔波腹数〕。 另外,根据波动离乱,假设弦柔性很好,波在弦上的传播速度 v 取决于线密度和弦的张力T ,其关系式为 μ T v = 又根据波速、频率与波长的普遍关系式λf v =,可得 μ λT f v = = 可得横波传播速度 n L f v 2= 假设张力和频率,由式可得线密度

2.7波尔振动(一)实验报告

实验2.7 波尔振动实验(一) 实验人姓名:合作人: 学院:物理工程与科学技术学院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年级:级学号: 日期:年月日室温:℃相对湿度: % 【实验目的】 1.观察和研究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的特性 2.观察和研究振动过程的拍频、相图、机械能转换和守恒现象 【仪器用具】 仪器名称数量型号技术指标 扭摆(波尔摆) 1 ZKY-BG 固有振动频率约 0.5Hz 秒表 1 DM3-008 石英秒表,精度 0.01s 三路直流稳压稳流电源1 IT6322 三路隔离, 0-30V/1mV,0.3A/1mA 台式数字万用表 1 DM3051 5-3/4位,1μ V-1000V,10nA-10A, 准确度为读数的 0.025% 数据采集器及转动传感器1 SW850及CI6531 最高采样率1000Hz, 分辨率0.25°,准确 度±0.009° 实验测控用计算机 1 IdeaCenterB320i 一体台式计算机 【原理概述】 1.扭摆的阻尼振动和自由振动 在有有阻尼的情况下,将扭摆在某一摆角位置释放,使其开始摆动。此时扭摆受到两个力矩的

作用:一是扭摆的弹性恢复力矩M E(M E=-cθ c为扭转恢复力系数);二是阻力矩M R(M R=-r(dθ/dt)r为阻力矩系数)。若扭摆转动惯量为I,可列出扭摆的运动学方程: (1) 令r/I=2β,c/I=ω02 (ω0为固有圆频率),则式(1)化为 (2) 其解为 (3) 其中A0为扭摆的初始振幅,T为扭摆做阻尼振动的周期,且。 由式(3)可知,扭摆振幅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若测得初始振幅A0、第n个周期时的振幅A n,及摆动n个周期所用时间t=nT,则有 (4) 故有 (5) 若扭摆在摆动在摆动过程中M R=0,则β=0。由式(5)知,不论摆动多少次,振幅均不变,扭摆处于自由振动状态。 2.扭摆的受迫振动 当扭摆在有阻尼的情况下还受到简谐外力的作用,就会作受迫振动。设外加简谐力矩的频率是ω,外力矩角幅度为θ0,M0=cθ0为外力矩幅度,因此外力矩可表示为。扭摆的动力学方程变为 (6) 其中h=M0/I。在稳定情况下,式(6)的解为 (7) A为角振幅, (8) 而角位移和简谐外力矩间的相位差则可表示为

Get格雅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音叉的受迫振动与共振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音叉的受迫振动与共振

华中科技大学音叉的受迫振动与共振 【实验目的】 1.研究音叉振动系统在驱动力作用下振幅与 驱动力频率的关系,测量并绘制它们的关系曲线,求出共振频率和振动系统振动的锐度。 2.通过对音叉双臂振动与对称双臂质量关系 的测量,研究音叉共振频率与附在音叉双臂一定位置上相同物块质量的关系。 3.通过测量共振频率的方法,测量附在音叉上的一对物块的未知质量。 4.在音叉增加阻尼力情况下,测量音叉共振频率及锐度,并与阻尼力小情况进行比照。 【实验仪器】 FD-VR-A型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仪〔包括主机和音叉振动装置〕、加载质量块〔成对〕、阻尼片、电子天平〔共用〕、示波器〔选做用〕 【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一.实验装置及工作简述

FD-VR-A型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仪主要由电磁激振驱动线圈、音叉、电磁线圈传感器、支座、低频信号发生器、交流数字电压表〔0~1.999V〕等部件组成〔图1所示〕 1.低频信号输出接口 2.输出幅度调节钮 3.频率调节钮 4.频率微调钮 5.电压输入接口 6.电源开关 7.信号发生器频率显示窗 8.数字电压表显示窗 9.电压输出接口10.示波器接口Y11.示波器接口X12.低频信号输入接口13.电磁激振驱动线圈14.电磁探测线圈传感器15.质量块16.音叉17.底座18.支架19. 固定螺丝 图1 FD-VR-A型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仪装置图在音叉的两双臂外侧两端对称地放置两个激振线圈,其中一端激振线圈在由低频信号发生器供应的正弦交变电流作用下产生交变磁场激振音叉,使之产生正弦振动。当线圈中的电流最大时,吸力最大;电流为零时磁场消失,吸力为零,音叉被释放,因此音叉产生的振动频率与激振线圈中的电流有关。频率越高,磁场交变越快,音叉振动的频率越大;反之那么小。另一端线圈因为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输出到交流数字电压表中。因为 I=dB/dt,而dB/dt取决于音叉振动中的速度v,速度越快,磁场变化越快,产生电流越大,电压表显示的数值越大,即电压值和速度振幅成正比,因此可

东南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受迫振动

物理实验报告 标题: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 摘要: 振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由受迫振动引发的共振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极为普遍。共振现象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众多电声器件需要利用共振原理设计制作。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破坏作用。本实验采用玻耳共振仪定量测定了阻尼振动的振幅比值,绘制了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并分析了阻尼对振动的影响以及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另外,实验中利用了频闪法来测定动态的相位差。

目录 1引言 (3) 2.实验方法 (3) 2.1实验原理 (3) 2.1.1受迫振动 (3) 2.1.2共振 (3) 2.1.3阻尼系数的测量 (3) 2.2实验仪器 (3) 3实验容、结果与讨论 (3) 3.1测定电磁阻尼为0情况下摆轮的振幅与振动周期的对应关系 (3) 3.2研究摆轮的阻尼振动 (3) 3.3测定摆轮受迫振动的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并求阻尼系数 (3) 3.4比较不同阻尼的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 (3) 4.总结 (3) 5.参考文献 (3)

1引言 振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由受迫振动引发的共振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极为普遍。共振现象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为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常采用核共振方法。但是共振现象也有极大的破坏性,减震和防震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表征受迫振动性质的是受迫振动的振幅—频率特性和相位—频率特性(简称幅频和相频特性)。本实验采用玻耳共振仪定量测定了阻尼振动的振幅比值,绘制了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并分析了阻尼对振动的影响以及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2.实验方法 2.1实验原理 2.1.1受迫振动 本实验中采用的是玻耳共振仪,其构造如图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