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川教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

读肖川教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

劳凯声序

我们已经看惯了那类板起脸来说教的文章。然而,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实施。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化的,不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性式的死板运作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而自发地出现在学校里。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难寻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的循规蹈矩之人,他们学富五车,却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质、仁爱精神,甚至缺少基本的仁义之心,同胞相妒、手足相残。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张文质序

在肖川的追问中,始终怀有一种正当的力量,个人是最珍贵的。“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相信教育的正义与高尚,也就是相信人类精神锋利的光芒。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颗没有被黑夜与习俗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在肖川美好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的多姿多彩,是无数蓦然回首之后的动情时刻,心灵因关怀而多情。里尔克甚至说:“歌咏

就是存在”,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

肖川自序

当代西方思想家柏林有言:“思想家不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不是时代进步的征兆,他们是时代进步的代言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文字的奇迹也可能变为生活的奇迹,我们的认识、阐释、命名和书写能够将人性的尊严以及优美的光辉赋予我们的。更何况我们的时代需要思想,我们的教育需要思想。让我们能自由地、充分地交流——以美好的心情和语言,以美好的理想与文体。

1.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

彰显和倡扬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提升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在教育学学术领域中的地位,旗帜鲜明地标志研究者的立场与所持有的价值观,凸现对人生意义的眷注,着眼于对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义上的价值澄清等问题的探讨,日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和研究旨趣。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是人们驱除蒙昧和野蛮、迈向自由与解放、创造各种人间奇迹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也就成了现代人的骄傲;科学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伴随它的应用,它的世界观基础也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近代主流意识形态,这就给人类生存带来最严重的危机:由于功利主义对待人类事务采取急功近利、浅薄短视的态度,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全面破坏,而功利主义标榜的不择手段攫取权利和财富的意识形态,更使人类精神价值全面荒芜。科学史家库恩早就指出:理论始于观察,而观察中渗透着理论。在我们的教育学著作和论文中,作者的个性被淹没、被消隐,读者感受不到作者的灵性与才情,感受不到作者的爱与恨,感受不到作者对自己所持的价值观和立场的自觉意识,感受不到作者对时代脉搏跳动的体认,感受不到留存于字里行间的冲撞力,于是一切的言说都变得可有可无,既没有思想的升华,也没有学术的积累,教学学的贫困与苍白也就在所难免了。

倡扬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提升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在教育学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因为教育所依托、所凭藉、所出没于其中的世界是生活世界,是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是人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经验着的世界,而不是死的、可以计量的、以实证的方法进行对象化研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是完整的,现实的,具体的,不可重复和不可替代的。人类有着亘古不变的追求与向往,有着超越国界、种族和历史的核心价值。正义与良知是人类最崇高、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守护正义和良知才是人文学的使命。人文学的任务应该是唤醒和守护人的尊严,关注并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维护人的权利,表达人的心声。人文学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关注、批判、纠正一切不公正、不合理、不人性、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规则和习惯,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阳光明媚的社会。缘此,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必须深切地关注人的现实,关注人的命运和未来,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关注教育者的欢乐与痛苦。教育学也必须贡献自己的智慧,要为理解我们自身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贡献智慧,必须追求一些貌似无用却极其崇高与神圣的思想主题,如教育中的人道主义、教育的民主化。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就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

2.教育学的尊严

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大致可以感受到文明战胜野蛮的曲折与艰难。“尊严来自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真理,对于一个学科,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真理。当前,要求得到教育学的健康发展有待克服以下两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从其他学科领域或其他理论来关照教育者,多是其他学科已有成果的铺衬,而真正对教育的理解很少,往往是头重脚轻,虎头蛇尾。这在最初借鉴其他学科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的初期,也许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总是停留在这个水平,教育学仍旧只能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繁荣。用一句比较尖刻的话来说,不能将教育学变成其他学科残羹剩饭的垃圾桶,教育学也不能只是拾人牙慧的鼓噪者。其

实,借鉴其他学科和某一理论来审思、检讨教育学,应当像一座冰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把握是沉潜在水面下的部分,而水面上都是真真切切的对教育学的理解,或者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我们不能把“草”充当“奶”来呈现给读者,而需要真正的消化和吸收。二是教育学领域内学科壁垒森严。在教育学这个大的学科群内,分化出、生长出一些分支学科是教育学发展的标志和必由之路。但过强的学科意识,就将导致视野狭窄,导致对教育学支离破碎的,从而是狭窄、肤浅的理解。……对教育缺乏对学科、多角度、整体性地把握的专家的确是大有人在的。教育学要赢得尊严,就必须真切地关注真实的问题。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任何营造体系的企图都是一种理智的虚妄,教育学的思想空间必须依托于千百万人最真切的教育实践,必须从最鲜活的、由实践提出的问题出发,进行理论的探索,必须摈弃营造体系的癖好而回到真实的教育之境来。由学者之间最朴素、最真诚的对话求得对一些重大主题的澄明与共识。

3.与经典为友

道不远人。而大道理就更不难悟识到。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教育内容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增减,但历史和文学却是教育两大永恒的支柱,这两大支柱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就已确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模式、任何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不管它多么的新。现在人们普遍迷信所谓的新: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于是对于新的鼓噪充斥于我们生活的空间。我并不拒斥新,但问题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没有旧的根基,缺乏对历史的接续,所谓的新,恐怕知识障眼的烟云,而非对历史货真价实的创新。这些年,泡沫学术虚假的理论、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见得多了,还是觉得老的厚实可靠。有人总是琢磨着如何打着改革的旗

号,挂着创新的招牌,谋求一点话语霸权,进而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尽可能捞取更多的好处,而不是真正的探索真理和服膺真理。这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和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相比,教育学学术领域中的经典实在太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好好地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

4.在语言的背后

海德格尔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所有的思都是诗”。前者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心灵是寄寓、栖居在语言中的;后者可以理解为深刻、独到的思想表达出来总是富于诗意的,并能够打动人心。一位海外的中国诗人说,每当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我想,这就是对所谓“语言就是祖国”“乡音里有美丽的故乡”“文字是生命的酒”等等最好的注释。人们经常说的“某某文笔好”“谁谁口才好”,其实都只是一种很表面的说法。因为所谓文笔、口才,承载着的都不过是思想与才情。维特根斯坦晚年时感叹:“只有在生命之流中文字才有意义。”无论是维特根斯坦的文字还是海德格尔的语言,它们首先都是指向它们所涵有的原创性与独立性的。

5.教育的意蕴

人们谈论的教育,实际上可区别为这样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社会事业、社会过程、社会系统、社会部门的教育;二是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当我们把关注个体生成与发展的教育用文化—心理过程来意指时,就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它的两个基本点,就标志着教育必然是牵涉于社会文化(传统)与个体精神生活、内心世界之间的一种活动。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这都是在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这一层面上对教育含义的赋予。

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所谓引导就意味着:1.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2.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3.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引导区别与宰割、驱使、奴役和愚弄。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而说教育是一种交织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价值引导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在阶级社会中,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否认价值引导就是否认教育,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放弃教师的责任,就是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内发论的教育观;没有价值引导的自主建构,就不成其为教育过程,就必然缺乏超越性向度和足够的发展性;而不承认矛盾的另一面,即学生的自主建构,价值引导就有可能蜕化为强制、外铄、粗暴灌输,就是外铄论的教育观,就是把学生当成没有生命的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6.教育即解放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说:“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与解放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除了在教育过程之中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主建构外,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对诸如终极价值、绝对真理之类的东西保

持审慎的态度,留下一个开放的价值空间。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并让他们明了这些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在他们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

7.教育的力量

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所著《好社会》中说:“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不是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悠关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在我看来,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因此,我敢肯定地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8.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

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实的保障。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年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一个目的。书籍是人类文明不灭的火种,人类走向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象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教育是文化传递与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9.教育与启蒙

启蒙是个有着多种含义的词,狭义的启蒙通常是指从17世纪洛克开始,在18世纪康德、黑格尔达到顶峰的启蒙运动。而近代启蒙运动的核心则是弘扬理性、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与蒙昧、强调人的崇高地位。启蒙所照亮的教育当是对各种形式的霸权的消解——对理性霸权、科学霸权、知识霸权、话语霸权的消解。知识不再是对个体经验的强暴性的压抑的力量,而成为一种解放人的力量。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性地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当我们的教育中不再有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我们的教育不再为流行的时尚所污染,不再有强求一律的评价标准,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不断更新的内源性动力时,教育与启蒙才有可能真正联手去创造理想的人生与理想的社会。

10.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位才子作了意味深长的诠释:“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为了在高考中尽可能地得高分,不得不压抑自

己的兴趣和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更有甚者,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心得体会(3篇)

最近读了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这是他用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触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在他的演绎下,教育理想与信念居然如此异彩纷呈!激起我们去实践、完善和升华。浏览完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熟悉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类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佩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明显,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以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可以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熟悉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当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建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餍饫整天,无所专心,精神委靡,麻痹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分,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寻求出色,则是学生取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全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同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融合,更多的感遭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暖和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实在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比方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当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由于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当引导孩子构成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味。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低级目的,为甚么而生才是教育的终纵目标。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意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理性的思考,或换种方式去处理一样的题目,让孩子在亲身的经历中和思考中感悟处事的原则,感悟生命的价值。我们的教育还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强迫与严格管理之下一定让孩子失去自由,失去自我表现的空间,从而依靠、被动。要想张扬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学会自主、自立,就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空间,给孩子以展现自己个性和才华的机会。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刘玉红

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 刘玉红在这次学校发起的读经典名著的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肖川先生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体现出一名基层教师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充满理想和信念,下面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人专门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作为教师来说,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与内涵。教育家读懂这首诗的前提是什么?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我要读懂它。如果没有解读这首诗的愿望与冲动,你永远不会读懂,也不会写出精彩的诗篇。马卡连柯曾经把他的著作称为“教育诗篇”,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美国学者威伍说过:“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

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 二、爱是教育工作的灵魂: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这还不值得去爱吗?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好习惯坚持一生、影响一生 在学校举办的读经典名著活动中,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是让读书成为教师的好习惯,通过读书,营造书香校园,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氛围;通过读书,使教师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3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范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1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作者肖川博士历时十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集。文章的话题都直抵人心,说出了我们教育者的心理话,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告诉我们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要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告诉我们教师要“六个学会”即“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六个学会”。 一、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我们要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失望,

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亲切。学会等待,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正是新课程下的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变化。我们要发展的看学生,我们要看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二、学会分享 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领和平等的给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学会了倾听,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世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应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给予,而不是施舍。这也正是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和师生应该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 三、学会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提缰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转化。教师要善于宽容,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教师要做“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这样教师的心智就不会闭锁,头脑不会固执,思想不会僵化,眼界也不会狭隘。学会了宽容的教师,才能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珍视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精选3 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1近期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

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员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有感4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有感4篇 【篇一】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肖川,但初读他的作品时,我却不以为然。也许是受学科本位的影响,觉得他的文章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在明显过于空洞。书中除了批判现实、宣扬理想,似乎在行动上究竟怎样落实和解决并没有明确的阐述。甚至很多方面脱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现实,给老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 这种仅限于乌托邦式的说教,对于像我这样急需具体操作方法指导的职初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虽然肖川的作品不甚喜欢,但为了读后感,无奈之下最近又不得不再次打开了这本书。然而此次当我静下心来,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细细品读后,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改变。原本的抵触情绪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将肖川的书作为推荐读本了。他的书仿佛一坛美酒,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与其融为一体,辨出其中韵味。 肖川的书,让我明白了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我想基本每一个走出校园,踏上教师岗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自己的角色发生转换时,才会理解为什么当年自己的老师总是怨声载道,因为,确实,孩子们很难教。 因此曾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所谓的“理想”、“信念”无

非是一些大道理,自己只要把学生教会了,成绩上去了,那么我也就尽到职责了。 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要高扬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因为它是与人生的理想相联系的。一个人如果只将脑袋埋在饭碗里,又怎么能看见远方哪些飘逝的云朵呢?正如艺术家瞩目的是美,经济学家瞩目的是利润,教育学家瞩目的当是人的成长;他必须回答理想的人的形象,以及如何有效的促进人的成长。 肖川的书,让我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与心态。 最近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巨一的孩子太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其实反思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要改变孩子,是否要身先力行,先从自己做起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也许是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阅读习惯是“速食型”的,常常是“缺什么,补什么”,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虽然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效益,却常常是囫囵吞枣,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然而肖川的书,却犹如一贴心灵的净化剂,能让人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 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这段话:“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工作即将踏上第四个年头,当初出茅庐的热情退却后,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范文 (精选3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范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1 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给人以教育智慧启迪。 肖川博士勤于思考与探索,求真务实,常常以浓浓的情怀表达新锐的思想。劳凯声先生称赞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张清平赞美肖文很“酷”,激情洋溢,文采斐然,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堪称教育学界美文。十年磨一剑。肖川苦心旨意,高屋建瓴,写成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并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他演绎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显得异彩纷呈,激发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的理想是打造理想的教育,培育理想的校园,培养理想的教师,塑造理想的学生。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在肖川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按照肖川的理解,教育就是这种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惟有这种良好的教育才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肖川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的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更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这样的教师不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不再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按照肖川博士的理解,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5篇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5篇 【篇一】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作者融哲学的深邃、宗教的情怀和散文的韵致于一炉,“力图在理论的面包上涂上诗性的奶酪”。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教授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娓娓言说,处处透露出理趣、情趣和文趣的魅力,阅读此书,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也引发我们对教育智慧的深度思考。 读书,提升思想的灵丹妙药 肖川教授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只有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人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作为教师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大气,才能真诚地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经变得十分逼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会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气滋养人生的价值。我们要与经典为友,让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学习,是一剂灵丹妙药。它不仅会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一种“定力”,而且也能填补我们日益贫乏的心灵。我们应该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者。当我们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思维火花就会闪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丰腴,就能用思想来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思想去滋养后中的人格。读书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教育理想,就会紧跟时代的脚步,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自由,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 肖川教授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想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1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细细品味了他的__,__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把孩子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吗?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通用8篇)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篇1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打开了那本棕色封面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几拜读后轻轻阖上。然而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 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输。 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心得体会7篇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心得体会篇1 近来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被他的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铺陈所深深吸引。该书犹如“理论的面包上涂抹上诗性的奶酪”。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书中这样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 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服务和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有着很多不同,从目标上看,教育服务追求学生成长与发展;从方法来看,教育服务是复杂和多元的;从成果看,教育服务是看学生发展的满意程度。我们要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1、规范教育行为,使我们的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和科学得当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直接能够影响学生身心的活动,其方法的选择首先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并通过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学生,真正让学生言传身教。 2、尊重学生家长,使学校的服务成为一种满意工程。检验学校工作的好坏是社会、家长。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新时代家长是有文化、有思考的家长,对教师的行为监督能力很强,鉴别能力也很强,家长不再屈服于学校的上级行政式的角色定位。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观,变被动接受家长的咨询为主动与家长的联系,变高高在上的教师观为全心全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3、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的发展。齐步走是一贯的教育方法,以前我们都用同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我们要注重学习目标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只有教师有了愿意改变单一模式的教学愿望,问题学生的处理才会有科学的方法。 4、上下齐抓共管,注重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的习惯培养,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心得体会篇2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近期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 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 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 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 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 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然而。剖析我 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 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 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 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 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员被雕塑,被拿捏,被 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 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 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 们教育的悲哀吗? 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 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 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 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畅游于此,让人心境开阔,灵感涌动。读此书,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读教育专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读教育专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中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地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蕴教育的力量这一章节中这样写到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肖博士的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是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或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有的教师或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更应该进行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们班有位张清瑜同学尽管他学习比较薄弱,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勤劳,他们家是从外地过来的,父母在杭州开一家小饭馆,他还有一个妹妹。因此张清瑜同学每天除了要完成家庭作业以外还要照顾自己的妹妹和包揽所有的家务。我就把他的爱劳动的情况在班里跟所有的同学讲了,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很佩服他,我就以这个为教育契机,鼓励他好好学习。以后每次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都以他成功的那次鼓励他,一个学期下来,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近来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被他的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铺陈所深深吸引。以下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1 在肖川老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他用精辟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教育与教学的意蕴与重要性,向我们展示了他那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相信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将受益良多。 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创造文明,富强的社会环境的前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所谓“人才”是从社会的需要的角度来对人的要求,是从人的有用性来定义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良好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古人云,“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发挥个人特长。但是,正如肖川老师说的,我们的教育很多却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社会的规范、纪律的约束和强求一律的认同。孩子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很多成了只会背标准答案的,个性谨小慎微的乖学生,而那些个性较强、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学生却往往被我们一竿子打入“坏学生”的行列。 当前,我们的社会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可是社会却仍严重缺乏创新人才与高尖端科技人才。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磨灭了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以致我们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平庸之才。那些成绩优秀的乖学生在社会中往往只能当别人的追随者,却很能成为担当大人的领导者。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新观点,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 作者:潘荣秀 来源:《速读·下旬》2020年第06期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肖川老师历时十年完成的一部教育著作,和其他学术性教育学著作有所不同,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以随笔的形式,把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如何开展教育等理论问题以自己感性的笔触娓娓道来,这其中蕴含着肖川老师多年来从事教育的丰富经验,也体现着肖川老师深入的哲理性思考。《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包含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灵魂所在,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这些方面也是很多教师困扰和迷惑的地方,肖川老师以细腻丰富的口吻和自己对教育的热忱,对这些方面做了感性而真诚的解读,给很多教师开展教学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阅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后,我作为一名平凡的初中教师感觉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多年的重复性工作让我常常有疲惫和厌倦,但看到肖川老师从教多年对教育仍保有赤子之心,我感到由衷的崇敬和感动,也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和想法。 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很多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忘却了初心,被升学考试等功利心所影响,在开展教育时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则不够重视,这其实是有违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天性的。肖川老师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中曾这样写道“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从肖川老师的话语中我们可窥见,肖川老师在教育的目的方面是有真知灼见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眼前,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的教育要能让学生乐在其中,愿意主动投入其中,去感受知识的乐趣,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由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自由和空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比单纯的提高考试成绩更符合教育的初心和目的。 二、教师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不需要再进行学习,相反,为得到更好地成长,教师也要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关于这方面,肖川老师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中也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

理想信念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理想信念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理想信念教育的心得体会篇1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收录的是作家肖川博士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这本书很轻松,因为每篇随笔篇幅都不长;读这本书也很享受,因为篇篇随笔都是美文,思想深刻,文字优美,写出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正如劳凯声在序里给出的评价,肖川的__“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让我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在《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中,作者写道“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这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才智、情性、胸怀、教养等其他方面的素质。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才能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才能带给学生良好的教育。 在《教育给了我们什么》中,作者写道“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事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当我随着作者一起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所得时,也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中应该给予学生什么。这种给予可能需要经年累月的时间,但我们要坚定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相信潜移默化中教育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在《审视教育目标》中,作者指出现代人最重要的素质是“批判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和新课程、素

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师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课堂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使学生主动、积极、创新地去接受知识。 在《负担过重会导致肤浅》中,作者写道“负担过重会使一个人忙忙碌碌、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深化、细化所获得的知识,去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去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内心麻木、机械呆板、未老先衰、暮气沉沉。”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方式的陈旧与单调——机械训练、简单重复、题海战术,这样的负担过重,使教师丧失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能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成长的渴望,形成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中,作者写道“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的眼光、专业品质、专业技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来践行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用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来更好的实施教学。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使我收获很多。通过聆听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教育的理想有了一份更执着地追求。 理想信念教育的心得体会篇2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