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研究综述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研究综述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研究综述

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研究综述

摘要:信息化时代,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逐渐成为国内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以期为改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

引言

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基于此,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

一、学生个体因素

(一)逆反心理

张予蜀等人(2006)认为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现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容易对这种“权力”产生逆反心理。王

大学生隐形逃课原因分析

大学生隐形逃课原因分析 作者:邹迪 吴钰伟 朱鹏程 付飞鸿 班级:财务管理11304

报告摘要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多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了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情况及其原因。 目录 报告摘要 (2) 目录 (2) 调查目的及意义 (3) 调查方法 (3) 1.抽样方法、时间、地点 (3) 2.样本规模、人口统计结构 (4) 数据分析。 (7) 老师与隐性逃课之间的关系 (7) 学生本身与隐性逃课的关系 (9) 课堂氛围与隐性逃课的关系 (10) 调查结论与讨论 (11) 1.老师讲课枯燥乏味 (11) 2.学生自身不愿听课。 (11) 3.课堂氛围影响隐性逃课情况。 (12) 附录 (13) 逃课情况调查问卷 (13)

调查目的及意义 时下在高校中广泛流传着关于“逃课”的顺口溜: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网上则盛行诸多逃课版经典广告语,如脑白金说:今年开学不逃课,逃课就逃专业课;好迪说:大家逃,才是真的逃;大宝说:今天你逃了没有;高露洁说:我们的目的是天天逃课…… 逃课已经成了大学里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几乎每堂课都会有人缺席,或多或少。如果说显性逃课还只属于少数人,那么,与显性逃课相对的隐性逃课则是所有大学生都不可否认的。玩手机,聊天,发呆,或者是自学其它科目,总之是在课上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这种心理旷课行为就叫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相比,隐性逃课的危害更大,因为其几乎涉及所有大学生。首先,隐性逃课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其次,隐性逃课不利于大学生隐性知识的学习。第三,隐性逃课容易导致大学生自信心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有的课程内容连续性强,有一两次上课不听难以跟上进度、上课听不懂、越差越远,恶性循环。 于是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调查,试图大致了解大学生的隐性逃课情况,不同层次的大学、不同年级的的学生的逃课频率。本文的主要研究焦点在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来分析。 认识源于实践,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我们希望通过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情况进行调查,为高校教育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以提高高校教育的效率。隐性逃课不再是个别行为,它虽不违反校规、校纪,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影响教师教学、影响知识的传输效果。本研究将通过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原因调查,并辅以访谈,旨在找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最终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激发大学生上课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营造良好的的课堂氛围提供保证。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入优秀人才,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一份封闭式问卷《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分析调查问卷》,来收集大学生的隐性逃课情况。发放平台是问卷星,调查对象主要是小组成员的人脉圈。 1.抽样方法、时间、地点 我们将问卷放到问卷星上,然后将问卷的链接发给大学生,让他们填写。调查从2014年12月1日开始,在2014年12月20日赎回,整个问卷调查持续了大约二十天。

调查报告——关于我校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电气101班 某某

我校大学生爱情观调查报告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随”。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爱情是大学生生活美丽的一幕,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行为成长的阶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此次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式: 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在分层的基础上对各年级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项目: 恋爱的原因和目的、对恋爱的态度 ●问卷情况: 共200份,收回195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95%,(废卷原因:问卷未填完、未收回)其中大二学生占总数的65.2% ,大三、四学生占总数的 34.8% 。 ●调查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顺利的度过大学时期,取得爱情与事业的“双丰收”。

调查结果: 1、70%的大一学生表示支持大学生谈恋爱,仅有1人表示反对,对于恋爱动机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想过.关于寻找恋人,近一半的人表示是因为寂寞和空虚,并非为了寻找下半生伴侣。 2、对待失恋的问题上,40%的男生选择了感到悲痛欲绝,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20%,同时50%的男生或女生都表示会再找一个.

3、对于恋爱对学习的影响,80%的学生觉得视情况而定,10%的学生认为有影响,有2%左右的学生觉得为了爱情不在乎。 4、对同居的态度,不赞成的有25.1%,其他人则持不反对态度。 5、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恋人的外貌,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恋人品行成为主要依据,家庭经济背景也很重视。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

[恋爱观,调查研究,大学生]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研究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研究 摘要: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问卷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恋爱观。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及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 2.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周围初中和高中同学朋友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0份,回收39份,有效率为97.5%。 3. 调查时间为2015年2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四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恋爱观,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最后到大四的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恋爱,恋爱观趋向成熟。 三、大学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 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 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 【引言】 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学会如何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如何在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作为特殊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如果可以学会很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克服由于失败的交往带来的负性情绪——孤独感,对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较为圆满的完成这个阶段给予他们的任务。 研究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及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对其水平的关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法,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为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孤独感对其的影响、面对挫折时怎样更好的应对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大学生爱情观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情观及相关教育的文献综述 摘要:上大学以后,往往没有中学时候里家长、老师、学校的约束,也伴随这身心发展与成熟,以及需要的改变,大部分大学生开始产生对爱的需要。爱情自古以来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在各个领域都有对爱情的描述、说明。在心理学中也不乏这样的理论。这些爱情理论各有千秋,同时,在现代很多学者对大学生的爱情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以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恋爱观上的不正确的方面,多方面探索如何进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理性对待爱情。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心理健康教育 1 引言 爱情(lov:between man and woman)是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各个领域对爱情的不断探索与说明,将爱情的纷繁多彩呈现给我们。爱情的定义为“两个人之间相爱的感情、情谊;也指爱的感情。”中国古代有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大爱情故事传说;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山有棱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等描写恋爱或是暗恋等的诗词佳句。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维纳斯和阿都奈斯、有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等的爱情故事。不同年龄段的人爱情观有不同的特点,在心理学范围内很多人也关注到了大学生在恋爱上的不同认识。因此,本文将梳理“在心理学上不同关注点下大学生爱情观”,并找出未来对大学生爱情观研究的方向。 2 关于爱情心理学的总体论述 爱情态度理论由Rubin(1970)提出,他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份∶亲和和依赖需求、欲帮助对方的倾向、排他性与独占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

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关于“大学生隐形逃课”问题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关于“大学生隐形逃课”问题的 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生隐形逃课”问题的研究综述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是一种心理旷课行为,指的是上课时学生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如自学其它科目、睡觉、聊天、玩手机、发呆、想事情等。隐性逃课涉及面广、危害性强,无论从研究层面还是从现实角度,都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类郎佳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东、中、西部,每个地区抽取一般本科院校和985或Zn学校各一所,共六所高校(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学、渤海大学、西南大学、**民族大学)的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以便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和原因有更客观的了解,提出了教师、学生和学习动机三方面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李杰和郑玉章在《音乐院校专业小课“隐性逃课”的归因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则是从音乐院校专业小课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和对策。张晶在《对独立学院隐性逃课的调查》中的调查研究对象则是**农业大学东西校区的大一学生,找到了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因素、对教学方式和环境的不适应、对课程或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动力、意志不坚定等,但她只提出了原因,但并未提出对策。

(二)理论角度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类周琦在《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中从社会学角度以个体层面和制度层面两方面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进行剖析。而吴丽华和卢森林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则主要从学生个体和教师个体来分析隐性逃课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曾红、黎光明、温海英和黄文庚在《大学生隐性逃课与人格特征及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一文中主要集中在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与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上,从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方面分析了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 (三) 从学生、教师、课程、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苏晨佳在《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分析》中主要从学生、教师和管理和考核体制方面分析隐性逃课出现原因及对策。而邓建壮则在《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动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提出“隐性逃课”行为这不仅仅是学生的自身问题,而且也是教学管理、家庭教育、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提出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张赛斌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探析》一文中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隐性逃课现象除大学生自身及教师因素外,还与教材、教室安排、网络游戏的诱惑、学校和家庭教育、就业压力及考试制度密不可分。陈洁和周坤在《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之我见》中说,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不容忽视,针对其反应出来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努力予以解决。对学生个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编号:FS-DY-20413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我们就在校大学生恋爱观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为全校范围内的大学生,调查不分年级,调查方法为随机调查,调查全程历时一个星期,受调查对象共计八十五人,部分受调查对象接受的是纸质问卷调查,另外一部分受调查对象接受的是电子稿问卷调查。 针对调查所整理的数据,我做了如下的分析: 有约87%的受调查者对恋爱的理解是“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而认为恋爱是“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和“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以及“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的比例极少。大学生目前的恋爱状况为“正在恋爱”与“曾经有过恋爱”的比例分别为“43%”与“32%”,而另一部分的受调查者的恋爱状况出于“观望”和“不准备恋爱”。在“是否喜欢并愿意与异性交往”这个问题上,分别有“63%”和“32”的受调查者认为“非常

喜欢并愿意”和“愿意正常交往”而另外三项“谈不上喜欢但也不厌恶与异性交往”、“害羞,不太愿意”、“不喜欢也不愿意”所占的比例很少。 大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难免会有好感的人遇到,在受调查者中,有“33%”的人会大胆主动追求,“10%”的人会有所暗示,而“25”的人则觉得不好意思,静观而已,其他人则会更可能会在追求我的人中考虑或者是不大看好感情。在现在这么开放的时代,我们的大学生对恋爱的看法也许比以前更加大胆了,这也就有了“67%”有过主动(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异性提出建立恋爱关系的经历的这种景象,而另外33%为什么不主动追求,也许由他们自己的原因。大学中的恋爱,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大学经历“67”的受调查者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一段真挚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21”的人抱着顺其自然,不能强求的态度,另外极少数的人将恋爱当作游戏或者目前对恋爱没概念。有人说,恋爱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而事实情况却是“33%”的人以前谈过,现在单身,另外“33”的人从未谈恋爱,若出现理想之中的恋人,会主动谈一场,剩下三分之一的人以学业事业为重,大学期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表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表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 页数:1/1 题目数:19 大家帮忙填写下这个调查问卷吧,小生感激不尽~~ 1.您的性别* 2.您所在院系.专业* 3.您所在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4.有人说大学恋爱是必修课,你怎么想的?* A.恋爱-必修 B.遇到合适的应该谈 C.好好学习,不打算谈 5.恋爱中的花费是否应该主要由男方承担?*

A.应该 B.不应该-应该AA(各付各的) C.不应该-谁有钱谁付费 6.您觉得每个月花在恋爱上的花费大概为多少?* A.生活费的60%以上 B.20及60%之间 C.不超过 20% 7.您觉得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 A.耐不住寂寞,想找人陪 B.因为周围的人都谈恋爱所以觉得自己也应该谈 C.为了寻找未来结婚伴侣 D.学会如何谈恋爱--增加经验值 8.总体来看,大学生恋爱的利弊?* A.利大于弊 B.弊大于利

9.您觉得大学生谈恋爱可以持续到何时?* A.毕业就会分开 B.只要两个人有信心,就能走到最后 C.因两人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条件而定 10.你选择你的伴侣时会考虑他(她)的家庭么?* A.应该适当考虑 B.不考虑,对方用心就行 C.因其他条件而定 11.您的家长赞成您的恋爱吗?* A.赞成 B.不赞成 C.他们不管 12.您觉得恋爱会给家庭带来负担吗?* A.会增加经济负担 B.在自己的生活费中合理的支出,就不会有负担 C.有其他方面的负担

13.恋爱和性的关系?* A.合适的话可以有性的参与 B.大学期间,不应和对方有性的接触 C.性可以促进爱的感觉,所以应该有 14.你觉得大学期间何时开始恋爱比较合适?(假设合适的人随时可以出现)*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15.您初恋的年龄?*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还没有初恋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3081825.html,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许慧燕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6期 摘要: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问题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scale for adults(SELSA)孤独感量表,对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展开调查及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孤独感没有明显的年级差异;在孤独感总分方面,男女生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与朋友关系方面,男生的孤独感体验明显高于女生。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对策 1.引言 孤独感是30多年来心理学家日益关注的研究领域。纵观心理学家对孤独感的研究与测量,关于孤独感的概念、理论、结构维度、预测量表、影响因素及应付方式等等方面的研究,目前 都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论。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是,这个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及可拓展研究的空间。首先,关于孤独感的概念,人们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其次,关于孤独感的结构维度,目前仍然说法不一,各个已经成型的量表仍然遭受褒贬不一的评价,国内绝大多数人都是直接采用国外的孤独感量表进行研究,这是我们不容忽略的问题。再次,关于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许多学者侧重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而更多的忽略了可行性的干预措施研究,因此缺乏较好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美国学者Robert S.Weiss关于孤独感的概念,将孤独感定义为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个体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一定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 受或体验〔1〕;同时结合Peplau和Perlman提出的: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会感到孤独感〔2〕这一概念,抓住孤独感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第三,孤独感体验式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3〕。 立足于以上层面,展开了对在校大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科学定义,采用适合有效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并对其特点加以剖析,从中找出适合预防或干预我国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有效对策。 2.研究方法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1

精品文档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系别:人力资源管理系 班级: 09409012 姓名: 学号: 22 指导教师:谢瑞红

内容摘要 摘要:恋爱已成为大学普遍的现象,然而大学生处在特殊的时期,其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影响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传统的大学生恋爱观不断受到着各种因素的冲击,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对大学生恋爱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的校园已不在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给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应如何对待爱情、追求爱情,这将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我自己设计了一个《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对本校政法系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能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二)(二)调查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针对沈阳工程学院的学生,通过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等抽样方法,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占100%。我将这50份问卷全部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相应建议,供同学们参考。我采用的是结构型问卷,调查范围涉及了整个学院的学生。 (三)(三)文献综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性文化泛滥,传统的爱情观、两性观、婚姻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怀疑。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可以说“谈恋爱”已被视为一道风景线,男女同学手拉手的背影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十分可惜”,“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这种不正确的恋爱观,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班级团体动力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_尹忠泽

[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 “心理学视野中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课题编号:SD2013JGXM -37)。[作者简介]尹忠泽(1968-),女,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班级团体动力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 尹忠泽, 杨宇霞,卢路曼,姚莹(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041004) [摘要]“隐性逃课” 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逃课”,即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隐性逃课虽然不违反校规、校纪,但却比“显性逃课”更加普遍,其危害远比显性逃课来得隐蔽和严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师范大学2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隐性逃课行为与班级团体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理性逃课行为、娱乐逃课行为与班级心理氛围相关显著;随着年级的上升,隐性逃课行为增多,班级氛围降低。[关键词]班级团体动力;隐性逃课;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5)09-0162-03[收稿日期]2015-06-16 一、问题的提出 (一)概念的界定 对隐性逃课的界定很多,最早见于2001年周琦 的“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社会学分析”[1] 中。“隐性逃课”是指学生上课不听教师讲课,滥竽充数或只顾自学其他知识,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2] 。也被称为 “到教室去逃课”。 一般把逃课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盛律平 从空间视角出发界定隐性逃课,他将逃课分为三类:隐性逃课、显性逃课和假性逃课 [3] 。他认为,逃课存 在物理空间和心理层面两种逃离课堂的形式。物理空间上不在教室称为显性逃课,而心理空间不在教室分为假性逃课和隐性逃课。假性逃课是指虽然不听教师讲课,可是却在学习与本课程有关的内容。而隐性逃课指学生身在教室然而心不在课程中,即学生上课做的事情(如:自学其他课程、听歌、看视频、手机短信聊天、睡觉等)与本课程无关。本研究以盛律平的物理以及心理空间不在教室为依据进行隐性逃课的研究。 团体动力学也称群体动力学,其创始人是K ·勒 温。勒温提出B =f (P ,E ),公式中B 指行为、P 指个体、E 指个体所处的情境,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 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大学生课堂行为受其所在班级环境的影响。本文中的班级环境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环境。李向东(2010)首先提出心理氛围量表,尹江霞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把班级氛围分为五个维 度,即班主任、凝聚力、学习、文化和班干部[4] 。本研究采用的是尹江霞关于班级心理氛围的结构分类。 (二)研究现状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较为常见,虽然有一些规章制度可以限制学生逃课,但是人在课堂心不在课 堂这种隐性逃课现象更为普遍,这严重影响到课堂教 学质量。关于隐性逃课的问题,近几年来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表现在:隐性逃课的现状、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纵观已有研究文献,关于隐性逃课大多是描述性的研究,较少有实证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只有四篇。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和班级团体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以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6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为95.7%,其中:大二学生74人,大三学生102人,大四学生73人。 (二)数据分析工具 数据分析工具采用SPSS13.0。本研究主要采用 描述统计、 T 检验和相关分析。(三)研究工具 隐性逃课倾向量表,是自编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 量表。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整理调查结果,保留了21道题。进一步进行试测,采用项目分析法,排除不常出现的行为以及有歧义的项目,最后剩下13道题,主要包括娱乐逃课行为、理性逃课行为和无聊逃课行为三个维度。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行为出现越频繁。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5,各项目在维度上的负荷量都在0.35以上。 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量表,采用由李向东编制、尹江霞进行修改之后的班级心理氛围量表,该量表包括23道题目,主要由五个维度,即班主任氛围、班干 第31卷第9期Vol.31No.9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5年9月Sept.2015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在初中高中的学海里苦苦奋斗了几个春秋的学子们,终于满怀憧憬跨进了大学的殿堂,成为天之骄子,社会的宠儿。然而,随之而来的寂寞却常常让他们手足无措;于是,在这象牙塔里便多了许多浪漫的故事,那便是大学生的爱情故事。从古至今,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谁人不曾为之留连,人间处处留下了爱情的吟咏和感叹。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对美好的爱情正是充满了幻想与希望。每个人的心中都自己的一把尺子,衡量恋爱与生活的关系,那便是恋爱观。 恋爱观正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在正常不过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婚姻也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的恋爱更加合情合理“合法”了。本次实践调查是通过调查问卷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此引导在校大学生能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能正确的人生观面对恋爱与生活。

在调查中同学们各自发表了对大学恋爱的看法:58%的同学表示自己谈过或是正在恋爱中,而有29%的同学目前尚未谈过恋爱,可仍畅想能在大学有恋爱的经历,只有13%明确表示至今未谈,也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总结出来大致可以把大学生分为三种态度,即恋爱渴望者、恋爱随缘者以及恋爱规避者三种。 一,恋爱“渴望者” 首先,上大学以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重新面对一个环境,不可避免地要找新的朋友,倾听自己的心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大部分同学则认为异性交往起来往往比同性容易得多,当两个 人交往加深时,由朋友到暧昧再到特殊的关系,就这样,一个人的开心成了两份,痛苦减了一半,一个人的信念两个人共同坚守,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与虚荣心有一定的关系。认为谈恋爱、交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魅力的表现,反之则是无能、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果一个寝室的大部分人都已经谈恋爱了,那么被剩下的就很没面子,被称作“剩男”“剩女”,即使没有恋爱的打算,也被这残酷的现实刺激了一下,不免产生了想恋爱的心理。甚至有时看到两

在校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在校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在当今社会,谈恋爱在大学校园中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就在校大学生恋爱观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为大家提供两篇范文,供参考。 范文1.

调查时间:20**年4月15日至20**年5月15日 调查对象:XXX校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了分层抽样,随机抽样对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恋爱观问题的抽样。主要采取书面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共发出纸质问卷60份,回收50份,问卷回收率为83%;同时发起网络问卷调查,以电子邮件和网络日志形式发出,作为纸质问卷的补充,收集到8份。共58份。

一、我校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恋爱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大学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人生恋爱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校恋爱观进行了一个调查,了解我校大学生爱情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 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8~23岁,其中男生31人占53、4%,女生27人占46、6%,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近67%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或正在恋爱,且男生恋爱比率较女生高,同时大学生恋爱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的看法 大学生对恋爱所持的态度有积极、消极两种。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现象,因而持积极态度。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不好。显而易见,大学生认为在校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现象。

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行业参考)

选题意义及存在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偏高,内向的学生其孤独感更为强烈,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国内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覆盖面很广,已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课题对于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大学生摆脱孤独的困扰、更加健康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存在问题: 1定量研究少,定性研究不够深入。 2多把孤独看成是单一维度来测量,没能充分揭示孤独感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关于孤独应对策略这一重要变量的研究很少涉及。 在影响因素的讨论上关于生物、文化因素特别是孤独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因素缺乏分析和研究 课题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能够帮助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孤独感。使学校对教学、生活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校园资源的分配有所帮助。 内容: 1.通过对不同年级,性别的大学生调查,分析出孤独感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 2.通过对对象的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调查,了解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3.通过对对象自身如何对待孤独感的看法,总结出排除孤独感的方法。 4.通过孤独感心理测试掌握本校学生孤独感的现状。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它的影响因素和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完整,独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施步骤: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资料法、观察法进行调查: 1.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同时做网上测试调查。 2.对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同学进行访谈。 3.到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4.访问学校心理咨询师,获得相关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5.整理调研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大学生孤独感的调研问卷 一.发放了200份问卷,对不同性别,年龄,专业,性格的人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首先感谢您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这份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孤独感的程度。你的真实回答对我们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非常重要。本问卷的答案无对错之分,问卷也将是匿名和保密的,请放心作答。非常感谢您的真诚合作! 1性别A男B女 2是否是独生子女A是B否 3出生于哪里 A城市 B 县城C乡村 4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5所学专业 A理学B工学C文史D艺术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XXXXX学院XXX专业 调查报告 题目: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班级:XXX 姓名:XXXXX 指导教师:XXXX职称:XXXX 完成日期: 201X 年 XX 月 XX 日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对随机选取的大学75名大学生调查,并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了解大学生恋爱观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形成原因,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能够正确看待大学恋爱这种现象,并能对恋爱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一、引言: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毫无疑问,爱情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生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我们大学生更当如此。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看法也不一样。本文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以大学生的恋爱观为主题,用网上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大学生恋爱的特点,探究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和行为。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以及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恋爱带来的问题,促使他们冷静、客观的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科学合理的恋爱观。 二、调查背景: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对爱情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不管因为憧憬还是缘分,大学校园里成双成队的背影已十分普遍。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经历并不丰富,思想并不成熟,对责任、陪伴的理解并不深刻,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点不够成熟,有些人沉溺于恋爱的甜蜜,缺乏长远的责任感,有些人把恋爱当成一种游戏,态度敷衍随意,一部分学生举止随性,不注意场合,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 三、调查方法: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问卷

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孤独感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孤独感方面的调查问卷,您的回答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依据,请花费一点宝贵时间,仔细阅读题目后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问卷不记名,答案也没有对错,仅作研究使用,对您的回答我们也绝对保密!因而,您不需有任何疑虑,请放心作答!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2)①男②女 2.您的年级(2)①大一②大二③大三④大四 3.您所学习的专业属于(2)①文科②理科 4.您来自(1)①农村②城市 5.你是否独生子女(2)①是②不是 6.你的人际关系(3)①较差②一般③很好 以下每个问题都分为5个等级,请您选择最合适您的情况的等级,填写在括号中 1、你感到与周围的人和谐吗?( 4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2、你感到缺少伙伴吗?( 3)(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3、你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 1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4、你感到寂寞吗?(3)(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5、你感到属于朋友中的一员吗?(4)(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6、你感到与任何人都不亲密吗?(2)(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7、你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4)(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8、你感到不能完全向家里人敞开心扉吗?(3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9、你感到被人冷落了吗?( 3)(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10、你感到你与别人来往毫无意义吗?( 1)(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11、你常感到当你愿意时你就能找到朋友?( 3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12、你感到有人真正了解你吗?( 3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13、你感到有人愿意与你交谈吗?( 4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14、你会出现正和朋友玩的开兴时突然感到孤单吗?(1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一直 15、你常感到家里人不真正了解你吗?(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