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角度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及成因

从设计角度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及成因
从设计角度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0084994.html,

从设计角度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及成因

作者:王树文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

摘 ; 要: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风俗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经济繁荣、政权统一、生活安定、内外交流频繁、佛道两教兴盛以及科举制度的建立,酿就了唐代风俗鲜明的时代风格,开放、奢侈、胡化、务实,是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本文旨在从唐代居民生化的设计角度分析唐代风俗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成因。

关键词:唐代;设计;文化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G12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189-01

一、唐代多元文化包容性的发展现象概述

唐文化,与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族传统的封建文化一脉相承。魏晋时期思想大解放,为隋唐文化的发展拓宽了广大的空间,其实“高门子弟,耻其非伦”,“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①,“以

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②,“指礼法为留俗”成为时尚。儒学面临全面的衰落。此般不幸境况,不仅为佛教的输入,道教、玄学的兴盛耕耘出一片自由的天空,而且造就了这一时期的士人思想空前活跃。宗白华先生认为,“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③。正是在这种文化精神的驱动下,隋唐进入了一个气度恢弘、文化氛围浓烈而又自由奔放的时代。

二、手工业风俗

从文献与考古资料中所看到的隋唐已经专门化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作坊就有:采铁、冶铁、冶复、制削、制针、采银、铸铜器、铸镜、烧瓷、烧陶、烧砖瓦、制砚、雕版印刷、漆器、玉作、印染、制衣、造纸、造船等等五十多种,其数目种类远超汉代。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瓷器烧造、金银作、服饰这几个部门。

瓷作风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烧造地主要是在江南,其品类、器类、纹饰也都比较简单。到了隋唐,由于统治者屡次下令禁铸铜器,以及社会上饮茶风气的盛行,人们对于瓷器的需求量急剧增长。这时期瓷窑已经遍及黄河中下游以及整个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并涌现了一批名窑,如越窑、邢窑、鼎窑以及长沙窑等;金银作风俗:由于唐代的统治阶级中间有虚道人信奉道教,他们深信炼丹术士们关于用金银“杂之他药,徐烧三年可以飞仙;为食器可以避毒;以为玩用,可以辟邪”④的说法,对金银器的需求从一般装饰物件扩大到日用器皿,而且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从而使唐代金银器的制作,特别是金银器皿的制作空前发展;服饰风俗:汉族的服饰风俗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融合、南北交流和时代变迁,到了隋唐时期,在服装上面,形成了着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靴的一般形式。腰带的形式,也由带钩改为带扣;女服的

掼蛋所折射的精神与境界

“掼蛋”所折射的精神与境界 起源于安并淮安地区乃至江苏省及邻省广为流传的扑克游戏“掼蛋”,在网络上被冠之为“淮安掼蛋”,它是由扑克牌游戏“跑的快”、“斗地主”和“八十分”发展演化而来。牌局采用四人结对竞赛,输赢升级的方式进行。淮安掼蛋吸收众多扑克牌游戏的优点,融入改造创新的思维,使游戏更富有娱乐性和刺激性。“掼蛋打得好,说明有头脑;掼蛋打得精,说明思路清;掼蛋不怕炸,说明胆子大;赢了不吱声,说明城府深;输了不投降,竞争能力强;掼蛋算得细,说明懂经济。”这是游戏者对淮安掼蛋给予的褒奖。的确,淮安掼蛋虽然是一种扑克牌游戏,但是,细细品味这种游戏却给人以许多感想,尤其是游戏折射出的精神与境界给人以很多思考。 善于配合、乐于奉献的精神。淮安掼蛋是四人组合、两两配合的游戏,在游戏中本方与搭档的配合尤如“凤凰传奇组合”,既要单兵作战,发挥自己所长;又要互为一体,相得益彰,这种配合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比如搭档想出单张、或对子、或“三带二”等,那么自己在本着有利于大局的前提下,要注重支援搭档:自己有能力压搭档的牌而尽量不压,不干扰搭档的出牌思路;当搭档难以抵挡对抗方阻击时,自己要不惜使用手中的大牌甚至“炸弹”来压住对抗方,争取一个按照搭档意图送牌支援的机会;当自己的牌不是很好时,为了要吸引对抗方的火力,减轻搭档的压力,面对对抗方出牌,能压则压,能炸则炸,相机搅局,让对抗方以为自己想做头游,迫使对抗方与自己交火,从而为自己的搭档杀出一条路,让其坐上第一;自己的牌很好时,也可以用此方法,将自己的

火用的恰到好处,尽量不浪费自己的”炸弹”。掼蛋中的两人搭档,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适应、互相体谅是修养,相互策应、互相帮带则是境界,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是精神,这种配合的威力才真正是1+1>2。 睿智组合、追求卓越的精神。淮安掼蛋最具灵活性、最显睿智之举的是扑克牌的组合,游戏共有两副扑克牌108张,4人游戏每人抓牌27张,这27张牌的组合可谓千变万化,虽按规则组合但又不千篇一律。自己手中本来有个3个连对子和1个“三带二”组合的牌,但由于对抗方打出一个杂花顺子,自己则要根据双方牌势当机立断拆对子理顺子压住对抗方。当然,牌势不同,战术有别,组牌必须灵活。当对方手中有大小王时,说明他们单张很可能是强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组合手中的扑克牌要以对子、连对子、顺子以及“三带二”为主。淮安掼蛋中,五单连出有如排枪,单牌抱团亦能逞强;对子虽小自有力量,“三带二”出逼其用炸,三对连出牌势逞强,“三不带”出可谓“毒怪怪”。还有“三张”联翩,如3张五子和3张六子连出,谓之钢板,一次出牌6张,对手必定心慌,如果拆牌应对,对抗方原来的出牌思路必定被打乱,原来整牌元气也可能会大丧。还有“逢人配”组合牌型,更是百般花样,任凭你睿智操控。淮安掼蛋组牌十分关键,需要游戏者审时度势,追求卓越,创新思维、调整思路,既重视套路又敢于打破套路,与时俱进,组合出手中牌的效率、牌的威力,力求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勇毅拚博,敢争第一的精神。争第一的意识在淮安掼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掼蛋不头游只能陪人练,因为只有头游才能升级,如果自己和搭档

包容性的城市设计

文献阅读——《包容性的城市设计——生活街道》 序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无序蔓延等现象,造成土地利用效率地,城市交通进一步恶化,应采用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遏制城市盲目扩张,发挥城市空间的集聚效应,节约城市开发成本,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考虑到人们人文需求,挖掘、设计出更适合人们生活的城市空间。因此我选择了《包容性的城市设计——生活街道》和《寻找失落空间》这两本书阅读,希望对以后的理论学习有所帮助。 《包容性城市设计—生活街道》这本书第一部分对老年人上年纪后对室外环境感受上的不断变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进而讨论了现有的室外环境的各种特性是如何帮助或阻碍老年人使用和享受室外环境的。第二部分提出了“生活街道”模型的六种设计原则,并对这六种原则展开论述。作者引用了大量带附注的总平面图、图片和线图,向读者展现了室外环境设计中所有等级的设计特征——包括街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细部。第三部分指出“生活街道”是包容性设计的最终目标,并对此进行了概念拓展。无论年龄多大、身体状况如何,人们都能够轻松地了解和使用按照“生活街道”原则设计的室外环境,这就是我们一直致力于追求创造的真正具有持久性的包容性社区。 读了本书之后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的概念比较感兴趣,下面谈下我对它们的理解。 紧凑型城市 在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提出“紧凑型城市”概念,(即高密度、混合使用的城市),在现有城市土地上进行集约化发展,包括对棕色地域(工业用地)的重新使用,在靠近交通节点、交通设施的高密度地区做新的开发。紧凑型城市的政策后来被包装成“城市复兴”概念,政府力图通过城市复兴政策减缓广泛宣传的反都市化趋势,在棕色地域被重新开发后,政府鼓励人们重返这些更高密度的城镇和城市。因此,建筑师和规划师的任务就是创建“可持续住区”和“可持续社区”,鼓励那些能够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的设计,让人们愿意在那里长期居住,并以此为傲。 可持续社区 可持续发展社区为所有人提供了质量良好的生活,并为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提供了安全舒心的环境。政府在政策上高度承认高品质设计是可持续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高品质设计?书中提出了高品质设计的七个设计原则,包括“场所具有自我特征”、“公共和私人场所明确分开”和“居住社区应带有有吸引力的户外场所”等,设计师还应知道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有什么(例如,有便利的通路,混合用途,吸引力,安全性,社区感和健康环境),书中还提到关于设计导则问题,一些具体的设计导则可以明确地指导设计,但是大部分导则却是空泛的,难以应用到实践中。高密度的社区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设计,不仅仅考虑内部和外部功能,也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要考虑建筑风格和细节,以及外部场地、停车场的布局等。 包容性设计 生活街道与包容性设计的概念相辅相成。包容性设计是指无论使用者的年龄和健康如何,我们的设计产品、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都应该可以适合他们使用。 生活街道 书中提出了“生活街道”这个概念,它旨在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一种包容性的设计,也是包容设计概念的自然外延,可扩大到社区尺度、甚至是村庄城镇的范围。它是在可持续政策正不断发展,公众对可持续社区的需求日益壮大的历史环境下提出。 书中认为生活街道主要有两种类型: 1.当居民们变老时,可以在此生活得很轻松很愉悦,如果他们愿意,他们可以继续住在家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立足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儒家思想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性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儒家文化的发展( ) A.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 D.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二(19 )李志传指导教师:邓小莲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包容性而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 化体系。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中国历代思想家多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包容性视阈下吉林省涉农电商发展对策研究

包容性视阈下吉林省涉农电商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徐冬梅柴荣环等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第2期 徐冬梅柴荣环邵志明吴海波邹昌武 (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随着网络交易平台以及电子支付手段的日益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如火如荼,各 地均大力支帮助农村电商行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吉林省农产品极具地方特色,但吉林 省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迟迟难以发展,本文在包容性视阈下分析吉林省涉农电商发展的背景以 及发展对策,根据吉林省农村环境现状,因地制宜创新性提出适合本地的发展方案。 关键词:包容性创新;涉农电商;发展基层人员 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在飞速发展,在中国境内,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 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估计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87%,2020年我 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860亿元,网络支付安全体系的完善以及物流体系的全方位的日 益完善。电商正成为贫困地区减贫脱贫的重要手段。当地的互联网企业能否整合有效资源、有 更多的创新!如果赶上这趟“列车”,吉林省农村经济将会有质的飞跃。 一、包容性视阈下吉林省涉农电商背景环境分析 在包容性视阈下,包容性发展主要强调俩点。一是在发展主体上,强调全体国民的共同发 展和发展活动的全民参与。吉林省政府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担保费 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开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等方面,给予 补贴支持。对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联合社和国家级贫困县(市)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 范社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在发展内容上,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内容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统筹协 调性。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发展设施园艺产业,鼓励民营经济组织发展机械化 生产,鼓励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农业品牌培育利用。支持并鼓励农民开展现代化、品牌化的农业 生产。电商平台也可因地制宜,打造吉林市特色品牌产品。 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过程的机会均等化保证多元主体参与供给公共服务的机会公平和环境 公平,吉林省农业厅计划围绕发展农业农村新业态、培育“新农人”,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发展。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返乡创业。涉农电商的发展正可以依靠这一批新鲜的“血液”。 二、包容性视阈下吉林省涉农电商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包容性创新的资金支持与导向 吉林省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来建立包容性创新专项基金,专门资助那些可显著改善低收 入涉农电商群体生活水平与生产能力的创新,也可引导多种渠道的资金为包容性创新提供不同 阶段的融资,并在物质上鼓励与支持涉农电商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与支持

包容性设计在综合医院等候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包容性设计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1.2 等候空间的概念及形态 (3) 1.1.3 我国医院空间环境发展及构成 (4) 1.1.4 上海“一站式”自助服务的推行 (5)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1.2.1 研究目的 (5) 1.2.2 研究意义 (5)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 1.3.1 研究内容 (6) 1.3.2 研究方法 (6) 1.4 研究的创新点 (7)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8) 2 医疗空间等候区域现状分析 (10) 2.1 国外医疗空间等候区域现状 (10) 2.1.1 候诊大厅采用自然光环境 (10) 2.1.2 医院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呼应 (10) 2.1.3 等候区域注重艺术与趣味性设计 (11) 2.2 国内医疗空间等候区域现状 (12) 2.2.1 调研步骤与方法 (12) 2.2.2 调研对象 (12) 2.2.3 受调研人群分析 (13) 2.2.4 医院服务应用情况分析 (14) 2.2.5 患者对等候区服务供应的需求 (17) 2.2.6 患者就诊各环节等候时间分析 (20)

2.3本章小结 (22) 3 医院等候空间包容性设计的共性特征 (24) 3.1 空间的领域性 (24) 3.1.1 候诊空间形式分类 (24) 3.1.2 等候空间对病患的影响 (25) 3.2 空间的物理性 (26) 3.2.1 舒适的物理环境具有医疗作用 (26) 3.2.2 物理性的呈现方式和当前存在的不足 (26) 3.3 空间的诱导性 (36) 3.3.1 优秀的空间诱导可有效分散或集结人群 (36) 3.3.2 便捷的交通动线使患者积极就诊 (37) 3.4 空间的人文性 (38) 3.4.1 传承人文素养并发扬医学精神 (38) 3.4.2 艺术性的等候空间使患者转移情绪 (38) 3.5 本章小结 (39) 4 医院等候空间包容性设计原则与应用 (40) 4.1 可持续性原则及应用 (40) 4.1.1规范合理使用装饰材料 (40) 4.1.2 满足不同人群的家具配置 (41) 4.1.3 绿化系统设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44) 4.2公平性原则及其应用 (45) 4.2.1 环境人性化设计缓解病患负面情绪 (45) 4.2.2 指示标志直观包容更多人群获取信息 (46) 4.2.3 服务设施共享为等候人群提供便利 (48) 4.3 灵活性原则及其应用 (48) 4.3.1 独立等候室适应不同科室患者心理需求 (48) 4.3.2 自助挂号、付费体现时代特征 (49) 4.3.3 移动终端提示使患者不受区域限制 (51) 4.4 容错性原则及其应用 (5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公开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3.9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教学目标描述、预设达成及其评析】 本框内容是对第一框内容的承接,通过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由此而得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所在。以下是目标的描述和预设达成: 目标1: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回忆中华文化丰富内容,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作用/意义、特点、地位。 目标2:学生通过典型具体例子的对比,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目标3:学生通过讲解具体实例,能够理解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及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难点) 目标4:理解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再现包容性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材料中。(重点) 评析以上四个教学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能力及学习动机分析: 高二的文科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文科思维和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同时也具备学习本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准备。在相关课程方面历史的必修3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与中华文化相关史实资料。但是,历史展现出了多彩的现象,需要通过学习来感受和获得本质的理论,因此学生对本框的内容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通过本框学习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本课表现标准类型及其学习条件分析: 1)本课属于理解、运用、分析性知识类别学习。 2)其学习条件是:高中的文科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有够通过事例现象分析内在的本质的能力。 3、采用情景式体验教学程序: 情景体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自主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学生质疑与答疑——教师点拨——对应练习——学生的思维导图建构(课后) 4、课型:新授课。 5、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互联网伦理建构的包容性

互联网伦理建构的包容性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无处不在的网络为特征的社会,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但也正如斯皮内洛所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不是没有社会代价的”[1]。例如互联网既为公民有效监督公权力的行使提供了方便,却也使得侵犯个人隐私变得容易;它使得人们传递获取信息极为便利,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却变得困难。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究其原因,汤因比的一段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迄今为止,人的伦理行为的水准一直很低,丝毫没有提高,但是,技术成就的水准却急剧上升,其发展速度比有记录可查的任何时代都要快。结果是技术和伦理的鸿沟空前增大。这不仅是可耻的,也是致命的。”[2]所以,网络伦理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建设却值得我们深思。很多学者对此做了积极有益的思考,然而大多数探讨均是基于传统的伦理文化来思考这一问题,对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逻辑却少有关注,显而易见,由此得出的结论势必有失偏颇。本文尝试基于互联网发展逻辑的视角对此作一探索。 一、互联网发展简述 众所周知,互联网源起于冷战期间美国建造的阿帕网(ARPANET),它的初始设计目的是为满足抗瘫痪通信的需要,从而提升美国的军事实力,抵御核战争。它的建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系列技术的

实现与合作才能够达成。1961年,保罗?巴兰开发了“包交换”技术,这项技术的原理就是将要传送的信息分拆成若干个小数据包,为每一个数据包贴上含有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的标签,然后通过网络,从一个结点经由自选择的路径到达另一个结点,再重新整合。因此,该技术从本质上来讲是去中心化的,并具有不可控制的秉性。1971年阿帕网建造成功并投入运行。建造阿帕网的科学家们的本意是为了使联结的计算机终端共享硬件处理能力、软件和数据,但是,电子邮件功能却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网络应用,由此,网络开始摆脱军事科研的束缚,逐渐渗入民间融入生活,在实现其初始目的的基础上日益成为把人们聚焦到一起的重要途径。 尽管电子邮件功能使得信息交往行为急剧增加,但仍然缺乏简单便捷的方式把各种不同的网络或者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终端联结起来,这个问题一直被热衷于网络建设的科学家们所关注,罗伯特?克恩和文顿?瑟夫秉持公开网络设计架构的理念提出设计一种协议,使得每一个局部的、单独的网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设计和创建,可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用户环境、与其他网络连接的独特界面,只是在连接互联网这一点上,要遵循该协议,这就是奠定互联网的TCP/IP协议。TCP/IP协议使得网络对于任何用户都是开放的、平等的,不管他们自身使用什么样的软硬件系统,只要遵守TCP/IP协议标准,就可以相互通信,此外,由于TCP/IP协议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标准,能够在技术进步和不断的实践中继续完善,从而为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敞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关注新课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第二框。本框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是通过介绍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来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一个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主要说明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二个表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这是讲个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它们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从而引出能够吸收各民族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包容性,这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最后落脚点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让同学有一个情感

上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 提炼、解读“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骄傲民族之瑰宝”等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整合教学资源、综合分析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原因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特别是联系生活中、身边的事例来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祖国和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设计理念] 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所谓“情境——质疑”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材理论相关事实情境,从感性直观的事例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其基本程序如下: 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启发提示——指导归纳、拓展思路 主程序: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归纳延伸、实际运用 学生:感知情境——思考问题——讨论质疑——整理观点、举一反[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以比较研究视角看日本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0084994.html, 以比较研究视角看日本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作者:黄芷葳 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7期 摘要: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中国社会的 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它传周边国家以后,同样影响了那里的文化、艺术与审美情趣。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在武士阶层和幕府政权的保护下得到迅速发展,在禅宗思想对日本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禅宗本身在日本得以获得物化的形式和唯美的内核,禅宗成为日本禅,“道”文化作为日本本土文化和民族性融合的产物,在禅宗审美观照下得以形成,茶道、枯山水、俳谐等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现代化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之后,日本传统文化保留完好,禅成为日本的文化符号进行国际传播,日本文化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可见一斑。 关键词: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禅宗;日本;本土化;民族性;创新性 一、禪文化在中日两国的传播与传承 禅的汉文发音译为“禅那”,略称为“禅”,梵文写作“Dhyana”,日本人发音为“Zen”,国际 上通用“Zen”来代表“禅”。“禅那”在梵文中的本义为“思维修”,“静虑”、“三昧”,是和禅宗之禅不同的一种体系。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不可考,但在公元64年,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 到了汉明帝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公元527年,在佛教传入中国近五百年后,菩提达摩坐船来到中国,带来了禅文化。 禅文化传入中国,在知识阶层发展和在下层社会传播中,出现了“佛学”与“佛教”两种不同的结果。知识阶层以其理性的同化力,把禅文化哲学化,形成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佛学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以哲学为主,它的重心在于开启人的智慧,提高人的觉悟,净化人的心灵,并不在意偶像崇拜,所以佛学实际上是一种哲学。而普通民众是离不开鬼神之道的,禅文化在民间传播的结果,保留和发展了印度佛教的多神信仰和祭祀活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报应的形象说教在民间深入人心,也使净土信仰大为流行,加强了佛教作为神道宗教的性质。佛教亦哲学亦宗教,而以宗教为主。哲学层面与宗教层面又并行又互动,推动着中国禅文化的发展。[4] 公元4、5世纪,中国佛教传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并迅速传播开来。538年,日本钦明天皇在位期间,百济圣明王派使者向日本进献金铜佛像、幡盖及佛经,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日本。禅宗在宋元两朝,即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年)传入日本,并形成临 济、曹洞、黄檗宗等日本禅流派。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僧明庵荣西访中国禅师,传临 济禅法,回国后创立日本临济宗。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荣西弟子希玄道元来到中国, 遍访高僧大德,回国后大力弘扬曹洞宗风,创立日本曹洞宗,在幕府和武士阶层乃至朝廷权贵

关于包容性发展课堂教学方案实践研究

关于“包容性发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在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展望亚洲发展的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指出“要把关注的重点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随后各国政要开始频繁使用“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但是,真正使“包容性增长”为国人所熟知的则是胡锦涛主席在各种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例如,在2009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倡导“包容性增长”;此后,在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再次使用“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内涵丰富,包括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它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包容性增长倡导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性。 核心词对教育教学价值的思考: 1公平合理分享成果:机会均等,公平参与,关注需求,成果分享,各得其所。 2 幸福而有尊严地生存:享受学习,激发兴趣,满足需求,个性发展。 3 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形成能力,掌握方法,产生愿景,渴望提高。 一什么是“包容性发展课堂教学”? 包容性: 本研究涉及的是学生,面对来自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与基础、性格差异与适应能力不同、有各种不同需求以及发展目标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积极评价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个人生活背景对他人的影响,吸纳一切先进文化元素,尊重差异,鼓励竞争,“和而不同”,体现出首都教育的公平、公允的容纳特点。 主要特点应表现为:接纳、认同、完善、提高、发展

消费者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某大型零售商为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向消费者发出一件征询函,调查内容是“如果您去商店退还商品,售货员不予退还怎么办” (1)耐心诉说(2)自认倒霉(3)灵活变通(4)据理力争 问题: 1、四种答案各反映出消费者哪些气质特征 2、这个调查内容能否反映出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 这个调查反映的是消费者的气质问题。气质是个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指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特点。根据希波克拉特的有关理论,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第一种答案:“耐心诉说。尽自己最大努力,苦口婆心慢慢解释退换商品原因,直到得到解决。”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是粘液质的特征,这种气质类型的消费者情绪稳定,有耐心、自信心强。 第二种答案:“自认倒霉。向商店申诉也没用,商品质量不好又不是商店生产的,自己吃点亏下回长经验。”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是抑郁质的特征,这类消费者行为内向,言行缓慢,优柔寡断。 第三种答案:“灵活变通。找好说话的其他售货员申诉,找营业组长或值班经理求情,只要有一人同意退换就可望解决。”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是多血质的特征,这类消费者喜欢与营业员和其他顾客交换意见,行为外向,比较热情。

第四种答案:“据理力争。绝不求情,脸红脖子粗地与售货员争到底,不行就往报纸投稿曝光,再不解决向工商局、消费者协会投诉。”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是胆汁质的特征。这类消费者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 案例二 1.把梳子卖给和尚的经典案例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奇妙聪明梳,并且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怀疑: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怎么可能呢搞错没有许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还是有甲、乙、丙三个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一个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汇报各自销售实践成果,甲先生仅仅只卖出一把,乙先生卖出10把,丙先生居然卖出了1000把。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公司请他们谈谈各自的销售经过。 甲先生说,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无数次和尚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10把梳子。 丙先生来到一座颇富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公司认为,三个应考者代表着营销工作中三种类型的人员,各有特点。甲先生是一位执著型推销人员,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真诚感人的优点;乙先生具有善于观察事物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能够大胆设想、因势利导地实现销售;丙先生呢,他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有效策划,开发了一种新

包容性发展理论

包容性发展理论 “包容性”已成为我国新阶段中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关键词。包容性发展要求机会供给、竞争参与及收益分享的有效协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会停滞不前。但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30年前,我们感叹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过低,还不到0.3,那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30年后,我们又进入到了另一种不正常状态,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5,一跃而成为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锐变对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体是极其不利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结构在这种状态下其实并不稳定。 理论上看,一个国家内部最为稳定的结构被认为是椭圆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资源性的收入能够很好地补偿低收入群体。而现在来看,巨大的基尼系数使我们相信中国的社会结构似乎和金字塔模式更为接近。在金字塔模式下,国家所能获取的资源并不能很好地维系金字塔底部庞大人群的更好的需求,也难以创造足够的机会使金字塔底部人群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推进这种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金字塔底部的人群在不受制度限制的情况下,进入到椭圆形的中部去,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重要课题。 如果单纯依靠政策的补给,显然是力不从心和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的是基于自然生存法则的、能让每一个自由人都有机会受惠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原先的发展模式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包容性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中国未来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2009年11月,胡总书记出席新加坡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就世界经济增长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强调了“包容性、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2010年 9月,胡总书记出席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再次强调

论中国人之包容性

“何谓中国人”系列论文之 论 中 国 人 之 包 容 性 姓名:眀寰宇 学号:2010190427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 2011 年 11 月 11 日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其中厚德载物里就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 一、中国文化经久不息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传统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流传五千年而不衰,而其他三大古文明却早已没落?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种包容精神,就是因为我们对外来的文明有极大的包容性。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正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 当代中国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超过任何国家。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再加上西方的自由与民主思想使中国人具备了任何可能性。可一个最大的缺点在于太爱面子,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如果丢掉了这点中国人将无比强大。 一种文化什么都包容,难免会冲淡自己、丧失自性,成为“四不像”,恰如一杯水,油盐酱醋都灌将进去就不再是水了。文化包容性的限度,一则体现在坚持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即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导性、主流性、主干性,尤其是在本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上不能退缩;二则体现在坚持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即保持甄别良莠、合理选择的理性态度,在器物和制度上而不是精神魂魄上采取“拿来主义”和“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或许有人会说,这还是“中体西用”的老调重弹嘛!是的,这确实没有什么新意。但文化的基本理念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人的精神魂魄不可游荡无归、漂泊不定,这就是中国文化“人唯求旧,器唯求新”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之所在。

基层反映:当前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应体现包容性创新【精编】.doc

基层反映:当前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应体 现包容性创新 今天,的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当前消费维权“一会三站”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年,高县工商局不断加强基层消费维权“一会三站”建设,积极构建社会监督调解体系,将消费维权触角延伸到社区、行政村、学校、企业、市场等领域,化解消费矛盾纠纷,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截止目前,已在全县19个镇乡建立消协分会,在31个社区和190个行政村建立消费投诉站126个、12315联络站146个、工商法律法规咨询站75个。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种问题逐步出现,在此与大家探讨如下: 一、当前“一会三站”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重视不够。“一会三站”主阵地在乡镇村社,其主要职能是解决涉农消费投诉和消费纠纷处理,降低农民投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具体工作者是工商所、消协分会和乡(镇)、村(社区)干部。目前,部分乡镇领导、村干部片面认为消费维权是工商所和消协的事,与自身关系不大,思想上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出现“一会三站”有名无实,从建成起,就从未接受处理过一起投诉的情况。 二是培训教育不够。站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几乎为零,人员对消费维权法规、政策、调解技能既不熟悉,又不愿学习,造成了维权工作能力低下。维权宣教仍不到位,农村消费者普遍对消费维权法律法规、维权规则缺乏

了解,没有取证意识,不能提出合理的调解诉求。普遍存在当消费权益受侵害时,忍气吞声,不愿到“一会三站”来投诉维权的情况。 三是缺乏相关工作保障。办公设备和经费保障存在困难。多数站点设在农村,往往解决一个消费纠纷要跑上十多里路,而目前站点除了工商部门发的牌匾、工作职责和法律法规宣传资料等外,没有专门用于维权的工作和办公经费。出现工作人员需要自己垫付有关费用情况,客观上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是强化通联,提升定位。工商部门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一会三站”工作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将部门工作提升为政府行为。完善组织机构、专业人员、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奖惩机制、培训措施等。确立工商、消协专业人员与“三站”沟通联系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 二是强化培育,提升维权能力。对乡镇、村(社区)兼职消费维权人员要采取以会代训、印发资料、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一会三站”工作人员维权能力和水平。同时,工商所和消协要紧密结合农村消费者的特点,多采取现场咨询、真假商品对比展示、假冒伪劣商品辨别讲解等贴近农村群众生活实际的宣教形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和树立主动维权思想。 三是强化保障,提升工作水平。消费维权工作不仅仅是工商部门和消委会的职责,更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在“一会三站”建设工作中,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经费支持,切实投入“一会三站”建设资金。工作方面可推行由工商局级领导分片、相关股室负责人对口帮扶“一会三站”制度,

中华文化中包容性与经济增长中包容性的思考

中华文化中包容性与经济增长中包容性的思考 ——读《中华民族生命之根》有感 杨义先生的文章中交融着理性与情感,读后让我感受很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渠道,也是我们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重要根基。面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的浩瀚的优秀文化,除了深深的敬畏之情之外,我想就是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幸运感,以及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有义务将之继续传承。 杨义先生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总结为四点:第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性;第二,文化哲学的包容性;第三,文化血脉的充沛性;第四,文化景观的丰美性。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提出,真正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包容性。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是公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形成包容的多元统一体。如在相当早的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汇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即早期的华夏文明,正是凭着她的包容精神,把周围的异族吸引进了这个核心。她拥有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体系。这样的民族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合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绵延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知道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包容并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的生生不息。陈寅恪说:“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儒学主张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这种精神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有包容才能越做越大。这种包容由炎黄文化作为宗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文化的整体之中。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地缘位置——外部相对封闭,腹地相当辽阔 中国处于东亚地区,东邻海,北部、西部有草原高山戈壁等天然屏障阻隔,这形成了中国外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腹地辽阔、气候适宜,具有较优越的农耕生产环境,让华夏民族得以长期繁衍生息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同时中华大地的广阔领域造就了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的特点。中国文化长期地延续和包容,不仅与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顽强延续力有关,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所形成的隔离机制也有关。 农业生产形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中国文化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文化。“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长期习惯于‘顺天’,特别是和规律性的四季气候,昼夜寒暑,风调雨顺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在人们的观念中留有深刻的印痕,使人们对天、地、自然怀有和产生亲切的情感和观念。”(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正是这种地理环境使人们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要求与“天”人和而为一体的朴素愿望。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对中国和文化、包容性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宇宙观。“其他文明的宇宙观强调宇宙是由各自独立部分凑合而成,中国的宇宙观强调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及和谐的存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物从终极去看原始不可分的,而西方思想则出处看作对立的。中国人的思想总是趋向于和,按照阴阳观的逻辑推理:两个真的或好的事物,其存在便意味着相互有别又相互依赖和不足;两个不相容的事物,仍是相互补足和依赖的。这种大和思想使中国对外来文化更多的注重包容吸收,而不是排斥和取消对立。例如龙和凤本是不存在的,它们的形象实际上是吸收多钟动物形象(图腾)而虚构出来的,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各个部落都能够接受新的图腾。 民族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奠定了文化包容性的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以华夏民族为核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因战争、地域变动以及人口迁徙而引起的民族融合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这表现在对境外文化的消化和同化上: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虽然其在军事上占上风,甚至多次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元、清);但在文化上面,却多次自觉不自觉地被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先进中原文化所同化。在与先进的中原文化接触的过程,不仅没有中断中原文化,反而几乎都发生了由氏族社会像封建社会的过渡。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使被征服者的文化中断或毁灭,而是使征服者的文化改变和皈依。因此,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后,都被中国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和融合力而逐步汉化和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外族的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佛教文化等,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中国氏的佛教——禅宗:公元1世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