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了音乐评论

时间都去哪了音乐评论

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去哪了?第一次听这首歌曲是在春晚上面,由王铮亮演唱的一首歌颂父爱、母爱的歌曲。第一次聆听就被它深深地打动,王铮亮的嗓音深深地吸引我,没有过多的修饰就能听出生活的沧桑、经历的丰富,而是这首歌的歌词深深地打动我,时间都去哪了?还没有好好的感受年轻就老了,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的人生体验,自己过着过着就不知道时间去哪了,自己去哪了。

犹如歌词中那样,我们如一颗幼小树苗,慢慢的长大,开花,结果,然后再哺育下一代的幼苗,犹如这是一个轮回,谁都跑不掉。这也是歌词中见慨叹“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的原因吧。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歌词很直白,但是最容易戳进人心中的那个结。从幼时候开始,父母就整天把自己照顾的很是周全,一直长大到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父母在后面默默的支持者,他把爱给了你,你最需要爱的时候。这时,他为你撑起了一片天,很多人都称那是是我们的天堂,而我们呢?我们做了什么来回应父母这种无私的爱,我们只是叫了声爸爸、妈妈,然后其他就是自然而然了,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你才知道,这都是父母无私的爱。

步入社会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的时间去哪里了,陪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并且每一次到家里看望父母,心里都被刀深深地刺痛,父母日渐的苍老,我却什么的都做不了,就连你一丁点陪自己父母的

时间都没有。而自己的父母却总是依然的平静,只关乎你的需求,把自己深深的埋进了他日渐发白的头发中,岁月刻画的脸上的皱纹中。总是对自己说珍惜身边的人,可是对自己的父母总是忘了说一句谢谢。

时间都去哪了?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比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基本理念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凸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明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理清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设计思路,借此,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鉴赏与表现的范畴,重视音乐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与创造的作用,同时,强调群体的全面性以及个性的关注性。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第一部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上较(2001版)改革比较大,在原有的音乐范畴多元化以及强调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新增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指导标准,关注美育的功能以及情感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情感,同时,更强调在普通高中实施开展音乐教育时更加关注课程选择、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这对在普通高中开展音乐课堂更具有针对性,目标维度更具体。 (二)课程目标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依据。通过教学以及各种生动的音乐时间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体体现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以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导向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同时,课程目标进一步优化,具体体现:在音乐情境中,能够认知特征与背景、体裁与形式等,以此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或社会文化生活中,能积极参与实践、体会实践、理解实践,从而提升对实践的深化理解,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 (三)内容标准

音乐创作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

音乐创作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以课本的乐理知识进行简单的终结性评价,导致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消失殆尽。新课程的音乐教学提倡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个性发展、良好的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创新”,老师们花心思想出许多好的教学形式。如在唱歌教学中,让学生遍创新歌词,以简单律动进行歌曲表演;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聆听音乐用彩色线条或图形表现音乐等等多种多样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音乐活动。但就是在这样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学生在听、想、说、编、动、奏等方面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作成果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即使评价也过于简单,多以教师评为主,忽略针对的发展性评价。“你真棒!你真能干!”这一类的评价语与前期工作和学生的表现相比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能不能科学、正确对学生的音乐创作进行评价,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是否能持续、良性的发展,并影响到学生乐观向上的良好性格的养成。 这里所指的音乐创作,是指中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即兴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活动。当学生有好的音乐创作表现时要及时肯定并引导学生,有利于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不能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对音乐的感受没有对与错,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

乐曲,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要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音乐创作评价应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对音乐创作的评价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1、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性评价发展,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2、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 教师的评价都要做到一点: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地东西——自尊心,使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性的发展。所以在学生的音乐体验、音乐表现及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随机激励评价,对每一位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孩子尽量表扬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他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每个参与音乐实践的学生都有“成功感”。如:在《哈里罗》唱歌教学中,让学生改编歌词,一个小女孩在每个乐句末最后一拍各编上“哇塞、嘿、哈、拜拜”,这与其他同学的编法截然不同。于是立刻有同学指出这个拍子上有休止符,不能添上词。老师没有马上作出结论,而是让小女孩现场演唱自己的新作品,效果非常的好,得到了全班的掌声。这时,老师说:“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最大肯定。”接着,表扬那位提出异议的同学非常细心,而且音乐小常识掌握得很好,让其大受鼓舞,同时也使他懂得了音乐创作是灵活而生活化的。老师这样的评价鼓励和保护了两个孩

音乐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音乐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新课程实验改革中,“评价”这一名词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课程实施者所重新认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每一个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评价的对象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课程管理者即学校,评价的方式也由过去的单一式量化评价向多元化“质性”评价转变,评价过程更人性化,强调了评价活动中评价对象的主体意识。 在音乐课程中,音乐课程评价又因为有了音乐学科的特点而更具有独立性和个性,由于音乐学科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加上音乐自身的较强社会交往性和文化传承价值,决定了音乐课程评价的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学生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新课程理念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应该是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标准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而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使学生掌握客观规律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小学音乐课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评价氛围,让学生乐此不疲 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们同学平时唱歌还不错,可到全班考试时,声音发抖,或者没了声音等等,以致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久而久之,也少了学习信心,难道我们老师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同情”给他打个高分吗?不,这显然不行,要弥补考试的这个缺陷,除了平时我们要多提问这位同学,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

让教学评价成为音乐课堂“快乐跳动的音符”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追求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成真实、民主的音乐课堂,能充分跳动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今,小学音乐课堂里往往会出现一幕幕“虚假的繁荣”:散乱的活跃充斥着整个课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广泛而空洞的赞美词;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室里看似热烈的掌声和“棒!棒!你真棒!”的口号显得那么“言不由衷”…… 学生听着这一遍遍千篇一律的赞美词,没有了一丝兴趣再听到这些评价!我认为,音乐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到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在教学过程多方面、多方式、多层次的进行评价,才能更好的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教学评价成为永久快乐跳动的音符在音乐课堂中展现。 一、注重多元评价,把握评价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体现出多元的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1、过程性评价。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多元化,整体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想象思维和审美的情趣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智力和品质,教学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的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因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教学优化的一个保证。 (1)激励性评价 人们都渴望别人对自己的欣赏和由衷的赞美,成人是,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在教授《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问到学生:“请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第一个学生回答我是欢快的,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抒情的。如果我直接对第一个学生说这首歌的情绪是抒情的

对世界音乐多元化的思考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1999年第1期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 f Music ● 周为民 对世界音乐多元化的思考 【关键词】 世界音乐/音乐风格/多元化 【学科隶属】 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 【内容提要】 音乐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现象,由于各民族和地区所持有的文化审美观 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与形态,对世界音乐体验的中心问题是要摆脱 过去那种单一的西方音乐文化观而转向以多元的文化观看待世界上任何民族与 地区的音乐文化。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育新花园21号楼607室(100096) 由众多民族组成的人类社会,决定了音乐文化在世界范 围内的多元性。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民族、每个 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因此衡量每个民族文化的审美 标准须充分肯定每个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用 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平等地对待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我认 为研究世界民族音乐理论要反对“欧洲中心论”的错误观点, 因为当今的世界是音乐文化多元的世界。 我国世界民族音乐学家陈自明先生经过多年科学和系统 地研究,按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把世界分为十一个音乐文化 区:西欧、东欧、北美、东亚、南亚、东南亚、阿拉伯(西亚和北 丰)、中亚、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 洲。在以上各文化区中的音乐也因地理、民族变迁、语言、宗 教、文化演变等诸因素的不同而表现为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以非洲为例,非洲的音乐并不是单一的音乐体系。北非在 语言和文化方面与中东的伊斯兰———阿拉伯地区保持着密切 的联系,在音乐风格上它仍属于东方音乐体系。而南非因为有 相当数量的欧洲移民,受欧洲音乐文化的影响非常深,所以南 非的白人音乐是欧洲音乐的变体,故北非和南非的白人音乐 均不属于非洲的音乐体系。 真正具有典型非洲音乐风格的地区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 黑非洲。即使在这个地区除了有其非洲音乐风格的共性外,还 应看到由于客观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及文化和社 会内部各种族的差异,造成在音乐风格方面同样都保留了各 自的个性。 再从历史上看拉丁美洲的音乐:自从16世纪美洲沦为欧 洲的殖民地后,由于欧洲殖民者对当时印地安文化所采取的 毁灭性政策,加之因为当时印地安文化的发展水平远不如西 班牙殖民者的文化发展水平高,所以美洲大陆印地安原有的 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古代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同 时也带来了当时欧洲的文化,在音阶调式上改变了印第安原 有的三声、五声音阶,带来了欧洲的七声音阶和大小调体系。 欧洲文化和印地安文化经过长期的相互碰撞、渗透、吸收,最 后才使欧洲音乐和印地安音乐逐渐的融合。 随之黑奴的贩卖,也同样使非洲音乐和印地安音乐开始 融合,变化丰富的非洲节奏,加上原来古朴的印地安的旋律使 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具有豪放、充满朝气热情的特点。因此, 拉丁美洲音乐是欧洲、非洲及印地安音乐三位一体的混合音 乐。在拉丁美洲音乐形成过程中,虽然欧洲音乐的影响占主导 地位,构成拉丁美洲多元混合型音乐文化的主体,但这决不说 明它是欧洲音乐的翻版,而是拉丁美洲各民族长期与其它各 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而逐渐形成拉丁美洲独特的音乐风 格。 但是,拉丁美洲内部的音乐风格也并非完全相同。比如: 同受非洲音乐的影响,不同地区所受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古巴要比墨西哥所受非洲音乐的影响程度深。由于受不同非 洲地区的影响,拉丁美洲各地区的音乐个性特点也不相同,墨 西哥通过西班牙音乐的输入就更多地受到了北非阿拉伯音乐 的影响。在墨西哥有一种被称作“松”(S on)的音乐体裁,它的 唱腔就有类似像北非阿拉伯的歌唱中所具有的抖动颤音,而 古巴却受西非音乐的影响比较多,因此,古巴的音乐更多地采 用了西非复杂的音乐节奏和伴奏织体。 除此以外,一个国家也会往往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产生 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南美洲的秘鲁就可以按地理划分为 三种类型的音乐:(一)安底斯高原因为地垫险峻,气候寒冷,? 8 5 ?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研究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研究作者:霍建秀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7期 霍建秀 新体系版是从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等角度描述音 乐学科核心素养。无论是什么样的描述,又无论是指向什么学段,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无法回避,这就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问题,而坚持多元化评价的思路,则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实 现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协调生长的关键。 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对多元化评价的呼唤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是否充分落地,自然也需要评价。只是与声乐、器乐 学习不同的是,后者的评价可以通过听觉通道接受的信息直接判断,而音乐核心素养的落地, 其判断要求相对更高。只有理解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厘清教育评价的价值逻辑,才能有效地 发挥评价的本体功能。基于这样的思路,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多元化评价的思路,显然是正确之举。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落地呼唤多元化评价,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从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是国家课程意志的体现,音乐教学必须在音乐 知识建构、音乐技能提升、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培养的过程中,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而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因素的评价,显然应当是多元的。 二是从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在音乐中有着自身的需要,这个 需要与核心素养要素之间既吻合又存在距离,学生在某一节或某一段时间的音乐学习之后,在 核心素养各要素上分别有多少提升,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这也必然导致评价的多元性。 二、初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多元化评价实践 考虑到音乐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发展性、终身性的特点。在音乐学科教学中,若能深化 对音乐核心素养内容的研究、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注重学科逻辑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将会 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完善音乐育人功能。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也指明了基于核心素养培 育的多元评价的基本路径。此处以爱国歌曲为案例,该课中选择了《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确定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是:审美感知目标是“在运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歌唱歌曲 的过程中,体会歌曲蕴含的爱国之情”;艺术表现目标是“能够在利用歌曲表达内心的爱国之 情的时候,有热情欢快的情绪,有真挚朴实的感情”;文化理解目标是“能够在歌曲演唱的过 程中,演绎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文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范唱、跟唱的基本方式,同时结合当前流行的“快闪”,让学生 去观看不同地方、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又或者是普通人所演绎的两首歌曲,这是一个视觉、听觉 冲击力都非常强的音乐艺术表达手段。 基于多元化的思路,笔者是这样进行评价的:评价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的时候,既听学生 演唱的声音,也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等,看其是否在体会爱国情感;在评价艺术表现的时候,关键从听觉通道判断学生能否将自己理解的情感表现出来;在评价文化理解的时候,主要根据 学生对歌曲及演绎方式,来判断爱国文化的理解水平。这样基于不同素养目标,进行不同方式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分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18T10:40:00.8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9月总第318期作者:赵凤英[导读] 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希望推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创新与发展。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方村小学050026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音乐教学成为新时期小学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小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希望推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 教育工作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素质教育大趋势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要对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及态度进行综合评价,由此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爱好。笔者认为,多元化评价方式有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工作,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一、构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的意义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能够有效规避以成绩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特别是有利于鼓励音乐天赋较差的学生建立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及自身的自信心。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教学宗旨角度来讲,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以音乐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以更加多元化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更多的肯定和帮助,激励其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由此可见,构建多元化小学音乐课堂评价有助于推动小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给予更多正面的评价和激励,从而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的转变,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及不足 1.评价方式单一。目前,由于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相对较弱,无法对音乐产生深层次理解与学习,如此便形成了许多音乐课堂教学以歌唱形式开展,同时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也以歌唱效果为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极易形成教师通过主观印象进行成绩评价和打分,同时基于唱歌这种单一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也无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2.教学质量较差。现阶段,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错误理解,不能深刻认知音乐课堂的内涵与深度,同时也不注重学生音乐天赋的激发和培养。单一评价方式造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形式化和固定化,教师无法开展多样性的音乐教学工作,学生也无法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到音乐的快乐及美妙,如此便大大降低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的质量。 3.阻碍学生成长。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其音智体美的均衡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固定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使小学音乐课堂空有其表,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激励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无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均衡全面发展。 三、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的有效措施 1.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所谓横向评价主要指学生之间的对比和评价,而纵向评价则指学生自身不同阶段的比较。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单纯的横向评价方式往往给音乐天赋不高的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难以发现学生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而纵向评价则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并通过教师的肯定与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的结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且有利于取长补短,提高音乐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主要指教师对学生音乐技巧方面给予有效评价,而动态评价则更加侧重于学生的音乐情感。一般情况下,一首音乐歌曲的节奏与音准是固定统一的,音乐评价也以学生对音乐技能的掌握为基础,而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则是增加了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表达时所释放情感的有效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科学与合理,同时也能给予学生更加全面的评价,激发学生对音乐全方面的理解和认知。因此,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学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全面发展。过往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工作出现严重的固化,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及个人爱好的激发与培养,而构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则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与合理,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与肯定,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婉平实施多元化学习评价为小学音乐课堂增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4)。 [2]张霞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16)。 [3]徐丽丽小学音乐课程评价多元化探讨[J].好家长,2018,(24)。

解读音乐评论多元化

解读音乐评论多元化 音乐艺术实践,创作、表演、评论、欣赏是其主要的实践环节,它们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品质,又具有互动性特征。音乐创作无疑是音乐艺术现实表现的“原动力”,常被称为“一度创作”,它的形式是体现在文本上的音乐符号――乐谱;音乐表演将音乐符号转变成听觉艺术,即完成了音乐艺术主体存在形式,也被称之为“二度创作”。因此,创作与表演在音乐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最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当然,古往今来也不乏音乐的自娱或娱神功能,而当代音乐艺术,“无论艺术家怎样用烈焰般的思想和感情,做怎样全身心的投入,也无论艺术家努力使其‘纯然的’表达如何应对着外部世界,都需要通过艺术欣赏与间接的洞识去获取艺术完全的实现意义。”①音乐欣赏是整体艺术活动最终极的目标,如果没有欣赏环节,音乐艺术可能根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音乐评论(或音乐批评)便是“嫁接”在创作与欣赏环节之间的一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音乐评论主要是把当代的音乐艺术(包括音乐评论)作为艺术评价领域。音乐评论不仅可以成为艺术家与大众视听群体之间的媒介,而且阐明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意义是音乐评论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时,准确、严肃的评论(批评)也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催化”艺术创作、表演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音乐评论和所有当下音乐艺术实践、理论、现象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立的学科性质。即“音乐评论”在具有现代属性的同时,更是美学的升华,史学的延伸,它是一门具有客观规律的艺术科学。 作为科学,首先,音乐评论具有客观性。评论家必须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不能单凭自己主观的印象来进行评论,实事求是应该是乐评的基本原则。其次,音乐评论具有独立性。换言之它不能作为政治、宗教、信仰等其他事物的附庸,而应遵循其自身的艺术规律。更应该强调的是,音乐评论在现实音乐艺术发展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自身的公正、客观很大程度上会逐渐规范音乐艺术长足而健康的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用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②面对当下中国,音乐评论已走过了相对漫长的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政治功利主义时期,正在自主摆脱附庸于政治的枷锁以及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的长期束缚。逐渐觉醒的主体意识将音乐评论引向规范化、合理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新世纪伊始,无论是音乐评论的方法论,还是形态、体裁、标准等方面都在为我们营造多元的话语空间。

浅谈音乐欣赏的多元化特征

浅谈音乐欣赏的多元化特征 当今是文化发展的多元时代,是大众文化盛行一时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时代特征具有内容浅显、表现生活、通俗易懂的功能,特别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并能引起共鸣,平凡生活中的大众对艺术和审美有着本能的需求,无数的事实也证明了在平凡大众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艺术潜质,这些潜质如一粒粒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便会发芽、开花、结果,缔造生活的美丽。 利用文化多元化这一功能,把音乐与文化有机地在音乐教学中巧妙地结合起来渗透给学生,拓展多向思维空间,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了解文化的多元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观念更解放一点、办法更多一点、涉及知识面更宽一点,在大量的音乐欣赏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增长智慧、弘扬个性,既积累音乐知识、又积累文化素养,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丰富文化底蕴,在文化底蕴的渐渐丰富中提高人生品味。 那么,如何通过音乐的多元化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呢?在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当数音乐欣赏教学了。在此,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音乐欣赏与文学、美术、戏曲和地域的关系。 1、音乐与文学 音乐与文学有很多相通之处,文学要博览群书,欣赏音乐更是如此,大量的积累可以拓展视野,会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包括音乐反映出的不同文化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例如:在欣赏由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从音乐欣赏的视角,先介绍这是一首以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民间传说《梁祝》为题材,吸收了越剧的部分曲调而创作的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同时还介绍到相关的其他三大传说《天仙配》、《白蛇传》、《孟姜女》,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引起了学生对中国民间文学和对《梁祝》这首家喻户晓的名曲极大的兴趣。由于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对故事及故事背景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首经典曲目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全曲欣赏时以《梁祝》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并把每一个主题提炼出来,根据主题又把全曲分为引子-——呈视部——发展部——再现部——结尾。以故事与音乐的紧密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欣赏插上了联想的翅膀,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2、音乐与戏曲 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是音乐资源的重要部分。我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目前我国戏曲的一些作品和表演形式面临危机,如不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这一文化遗产不但不会传承,甚至有可能会逐渐消失。因此,把地方剧种纳入音乐教育体系,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音乐教师,应该

如何看待音乐创作冲突和音乐观念的多元化

摘要:本文义2001年轰动乐坛的“卞谭之争”为起论点,根据两人艺术生涯、审美和创作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较为深刻地剖析了这次争论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音乐创作中的冲突和音乐观念多元化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中国现代音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卞谭之争;创作冲突;音乐观念多元化 在看过2001年轰动乐坛的“卞谭之争”视频后,就一直在思考有关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接受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剧烈的冲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评价这种音乐观念上的不同,中国现代音乐之路又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思考,笔者略抒己见,请同仁指正。 “卞谭之争”虽然场面有些尴尬,争论也早己平息,对卞祖善和谭盾两人的评价亦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这件事情却引起了音乐界对中国现代音乐创作、认识的深思,为其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这次争论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了音乐创作、音乐审美、音乐功能以及音乐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争论的主题是重大而积极的,但争论的结局似乎并不尽人意。 争论过程已无须赘述,我认为作为卞、谭二人的年龄、成长环境、受教育环境、创作和活动环境的差异造成两人对音乐创作和认识的观点不同是必然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位作曲家的生平和成就——卞祖善,1936年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升本科指挥系,师从杨嘉仁教授,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从事乐队指挥至今,现任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特约理事,国家一级指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卞祖善一直手执指挥棒耀眼于舞台。近年来,他积累多年的音乐学养也如雪山融化般倾泻出来,他的声音经常出现在校园里,讲堂上,为追随音乐的人传道授业解惑。1999年,卞祖善正式退休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交响乐的普及工作中。卞祖善说:“如果没有听众,交响乐便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听众需要引导,我愿为之努力,更令人由衷钦佩的是他已经以乐评人的身份,在最近12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央电视台的转播现场,担任转播嘉宾、顾问,为观众点评演出,舞台上乐队、指挥、曲目的一切,从他脑海里简单搜索便开始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广大观众,令观众在欣赏到动听音乐的同时,也享受到一场艺术教育和熏陶。 谭盾,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幼年深受中华楚文化的影响,后来进入京剧团开始其京剧音乐家生涯,由此可见,谭盾先生并不缺少民族音乐的功底。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随赵行道、黎音海学习并取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他为电影《卧虎藏龙》的作曲获得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被《美国音乐》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作曲家”。谭盾的不同寻常的音乐理念和中国文化的底蕴让他走出了一条超越常规的音乐创作之路。他做出了水乐、石乐等离经叛道的音乐,他的作品和为人都各受争议,这些也是卞谭之争的主要内容。但这位被贴上另类标签的音乐大师热情似火的个性和对音乐的执著,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毫无置疑,作为我国音乐界前辈的卞先生和作为国际著名作曲家的谭盾先生成就都是辉煌的,他们都为国内音乐的普及发展以及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作为以批评者姿态出现的卞先生能用更宽广的胸怀去接受现代音乐作品,在批评中不要太过刻薄,在争论中

论多元化音乐的发展

论多元化音乐的发展 音乐,一个神秘而深刻的词汇,汇集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带着历史的烙印穿梭在时间的轨迹中。它承载着人类的发展,造就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多元化的音乐时代。 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文化,或产生于人民大众,或出自于创作之手,或形成于劳动生活,或生成于原始宗教,植根于各民族最原生态的生活,是在民族文化的滋润下形成并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及韵味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中国,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各自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心态、情感、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长期在各自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实践中,分别都积累了各自的音乐审美经验与习惯,并逐渐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表现法则。然而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使我国民族音乐在发展道路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这种时候一个新的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出现了,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一出现就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新民乐,是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女子十二乐坊就是摒弃了传统器乐演奏时的形式由坐姿改为站立,但这并不影响民族乐器本身发出的乐音,反而更增加了表演的可看性,加入流行元素也弥补了中国民族乐器和声效果不完善的弱点,在演奏传统民族器乐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音乐介绍给了全世界。 流行音乐——时代背景决定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流行音乐同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解放以后,中国大陆本身由于政治斗争,流行音乐普遍都带有政治色彩,虽然歌曲的流行程度远远超过任何现在流行歌曲的流行程度,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流行,已经不是出于音乐本身的内涵,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需要。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左右两种

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民族的多元性造就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产生多元的音乐文化。当代世界大小民族约有两三千个,无论民族大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其中,就包括各具异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从这一角度而言,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的生动体现,有着其各自的固有性和文化价值,没有髙低优劣之分。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构成全人类共有的世界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或产生于人民大众,或出自于创作之手,或形成于劳动生活,或生成于原始宗教。无论人们的观点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民族音乐植根于各民族最原生态的生活,是在民族文化的滋润下形成并发展。 在中国,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各自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心态、情感、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长期在各自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实践中,分别都积累了各自的音乐审美经验与习惯,并逐渐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曲式等音乐表现法则。这些因素分别构筑起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框架,并同时被下一代以不同的方式得以传承,这些尚存在的民族音乐都是中国大地上最美丽的瑰宝! 然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却在民族音乐上接触甚少,以至于对很多年轻人造成很大的误区,认为西方音乐才是真正的高雅艺术,民族音

乐太“土气”、“过时”,学习民族乐器也不被认可等。就像著名钢琴家郎朗也没有沿袭他父亲的二胡技艺,而是辗转练习钢琴,这其中或多或少也带有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 曾几何时,多少先辈就曾在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苦苦追寻。二十世纪初,一批从东洋(日本)和西洋(如德国)留学回国的有志之士,在救国图强大潮中,带回了异国全新的音乐,并以“学堂乐歌”为标志,发起了“新音乐”运动。虽然经过当时一批音乐教育家如肖友梅、黄自等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但当时限于中国音乐的战略目标——“在继承民族民间音乐优秀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音乐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堪与世界先进国家发达音乐文化并驾齐驱的现代中国民族乐派”。历经七十余年,直至今天,仍被搁浅。 然而后果远远不仅如此,学堂乐歌发起之初,其效法欧洲的改良色彩导致在音乐上的盲目崇洋。虽然肖友梅等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即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并自编讲义教授中国民族音乐,但当时以至现在,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借鉴西洋音乐只是手段却转换成接受西洋音乐成为目的。而这一来,竟是影响了后来无数希翼在民族音乐道路上延续下去的天才少年们的信息,也自此,中国民族音乐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提出振兴中国民族音乐便具有巨大的意义。弘扬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学习世界音乐文化;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让中国民族音乐插上“多元音乐观”“多元音乐教育观”

音乐多元化的代表

音乐多元化的代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行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多元化已经广泛被大众接受,而在音乐发展的表现上更是尤为突出,世界各地各民族各种风格的音乐在不断的演出、沟通、交流中融汇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方式,它的风格多样、形式多种,我们无法以传统的音乐分类去定义它。它就是正在成为一个流行名词的――跨界音乐。 跨界音乐译自英文的“Crossover”,有的翻译为“Crossover Music”,但在欧美直接使用“Crossover”的更多一些。跨界音乐的主要形式常见的有几类:一类是用古典的方式演绎流行,一类是用流行的方式演绎古典,一类是流行与古典的串联融合,还有一类是在创作时就已经融合了古典与流行。当然在中国还出现了民族与古典和流行的相互融合的中国特色的跨界音乐。相比较传统的古典、民族和流行音乐,跨界音乐因其特有的多元化因素,使其一出现便迅速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当今音乐舞台上最受听众喜爱的音乐种类之一。 跨界音乐的出现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跨界音乐还仅限

于流行音乐各种类之间。当时美国流行音乐的排行榜中出现了一些乐曲既上了迪斯科榜,又上了节奏布鲁斯榜,而流行榜(pop chart)更是不管是爵士、摇滚还是古典,只要热门便可上榜,“Crossover”便由此而广泛被接受并流行起来。 进入70年代,Fusion Jazz(融合爵士)的出现引发的巨大的爵士热潮,各种各样风格的爵士音乐造就了爵士音乐市场的复兴,而这些新的爵士音乐被统称为“Crossover Jazz”,这可以说是跨界音乐的第一次热潮。 之后又出现了“Classical Crossover”(古典跨界),而且成为排行榜中的一类,非常热门。世界权威的美国Billboard 排行榜新增古典跨界专辑榜(Top Classical Crossover Albums),格莱美在1998年设立了Best Classical Crossover Album的专属奖项,台湾金曲奖也自第十四届起新增最佳跨界音乐专辑奖。 伴随跨界音乐的不断发展,众多音乐人开始关注并投身其中,出现了一大批创作型跨界音乐人,并创作出许多经典乐曲,大家所熟知的有创作了大量名誉世界的音乐剧如《猫》《歌剧魅影》等的安德鲁洛伊韦伯、雅尼、挪威的神秘园组合等等。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跨界音乐蓬勃发展,出现了诸如像莎拉布莱曼这一类的跨界音乐巨星,将跨界音乐推向了又一次巅峰。

论小学音乐课堂中多元化的评价

论小学音乐课堂中多元化的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音乐不同于语文、数学,不能仅通过期末一张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如何做好学生学习音乐的评价呢?它将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对此,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评价标准多元化 “多几把尺子,就可能多一批个性发展的学生。”小学音乐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别优秀生和差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使自身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可以分层进行恰当的评价。特别对于学困生,我们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评价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以口头语言评价为主,并且比较单一、枯燥。而学生是多元化发展的,只有我们的评价形式多元化了,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首先,教师可用生动形象、形式丰富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书面语言),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由此来吸引并激励学生。同时也可以在班

级张贴一张光荣榜,针对学生的表现,在小组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对学习小组的各方面有好的表现及时奖励小红花(或红五星、小苹果等),激励小组成员友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也可针对学习进步或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的评价都是老师一手包办的,既苦了老师,又抹杀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评价的自主性。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音乐教师在自己掌握正确的激励性评价观的同时,要把评价的部分权利“退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性得到增强,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同时,学生之间的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相互合作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培养了对学习的一种责任感以及同学之间的一种合作精神。这种责任感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从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解读音乐新课标

解读音乐“新课标” 在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冲击下,音乐课堂改革发展也向整体化,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新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以更加主动积极,更加开放的状态进行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我认为具体表现为: 一、改变音乐学习的方式 以往是被动接受的单一的音乐学习方式,比较而言,现代音乐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以及因特网资源,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主性音乐学习成为可能,有些农村学校虽然条件有限,但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示范—模仿—纠正—重复的模式,否则就会使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都统一到教师所认为的理想状态中。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感觉器官,综合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发挥想象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综合起情感、意志、认知、能力以及运动神经系统,来完成创造性的音乐学习任务。 二、提倡音乐和其他学科的综合 以音乐学习为核心,结合舞蹈、美术、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被普遍接受,教学中,除了倾听和表演外,还可用图画的身体律动、语言等多种方式与音乐沟通,从而扩大学生音乐学习的艺术视野。激活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多种器官,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的感知、

体验、表现活动中,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学习性,使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既不要对西方音乐盲目崇拜,也不要对本民族音乐的故步自封。一方面让学生多接触全世界极为多样的音乐,另一方面保留和加强自己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多媒体,使学生随时随地按爱好、按需要自主地进行搜寻、学习。 四、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信息技术将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但现代技术毕竟只是艺术教学的工具。由于实践性、参与性、群体性音乐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审美感受,积累审美经验。因此,在网络化的音乐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与发展中,群体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决不会消失。因为音乐的核心是情感,在群体性音乐学习状态下,学生得以面对面地交流情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提示性的眼神、一种音乐表现的冲动,都会在学生间合作性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评价交流活动中产生心灵的激荡。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探索优化合作性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