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常用方法如下:

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I 水稻苗瘟抗性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水稻苗期稻瘟病的症状特征。

2、学习和初步掌握水稻苗瘟抗性鉴定技术。二、内容说明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水稻稻瘟病具有传播快、发生范围广、流行频率高、灾变严

重等特点。在我国水稻各稻区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为稻梨孢菌6-1稻瘟病原菌(图:世代,oryzae)无性(Pyricularic

,半知菌亚门梨孢Pyrcularia grisea Sacc.Barr

Magnaporthe grisea 属。有性世代:,子囊菌亚门。分生孢子梗不分Yaegash

2~8个枝,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具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稻瘟病原菌图6-1

基部有脚胞。个隔膜,常有1~3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

群和群、ZF群、ZD群、ZEZA我国稻瘟病菌有7群43个生理小种,为群、ZB群、ZC ZG 群,其中ZG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布最广。

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其中以穗颈分蘖期和抽穗期。叶期、瘟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稻株容易感病的生育期是4

品种是稻瘟病发生和流行的基础。稻瘟病菌群体大、繁殖快,其高度的变异性使新的生理小种不断更替出现,导致选育的高抗品种很容易丧失抗性。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研究病原菌的变化,并不断地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对菌丝发育、分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稻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以气温为25~28最适合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96%生孢子形成最为适宜,相对湿度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光照对孢子形成、萌发及侵入都有抑的潜育期制作用,缺氧时孢子不能萌发。在饱和湿度和适温条件下,病菌侵入稻叶后经4d就可出现病斑。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

重。

其中人工接种鉴定根据稻瘟病的抗性鉴定方法可分自然诱发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两种。.

菌株的接种方式不同,又可分为:

①抗谱测定,即多个菌株单个接种;②多个菌株混合接种。

自然诱发鉴定适于苗瘟、叶瘟穗、颈瘟和枝梗瘟鉴定,人工接种鉴一般适于对苗瘟和叶瘟的鉴定。一般来说,苗瘟与穗瘟有极显著正相关,因而抗瘟性鉴定常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但人工接种鉴定时,一般应用多个种群代表小种的混合菌种,以增加鉴定准确性和普遍性。

三、材料仪器药品

.供试材料1⑴供试水稻育种材料若干以及抗病对照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各一个。

⑵供试稻瘟病菌菌种从当地搜集分布广、致病力强的主要稻瘟病菌的代表性生理小种若干个。分别进行小种培养繁殖。

.仪器用品2⑴病菌培养器具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恒温培养箱、三角瓶(或

茄子瓶)、培养皿、接种环、搪瓷盆、纱布等。

⑵菌液接种和制备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搪瓷盘、普通专用喷雾器或医用喉头喷雾器、医用皮下注射器、橡胶管和保温、保湿的遮荫设备。

3.病菌培养基⑴酵母淀粉琼脂培养基(酵母2g、可溶性淀粉10g、琼脂15~20g,加水1000ml)。

⑵大麦或高粱种子。

四、方法步骤

(一)人工接种鉴定1.菌种制备将供试稻瘟病菌菌种各生理小种分别培养,混合接种。2.病原菌培养繁殖培养方法包括一级培养繁殖和二级培养繁殖两个步骤:

⑴一级培养繁殖采用酵母淀粉琼脂培养基培养。方法为:将琼脂10~15g放入1000ml,装入试管,经消毒灭菌后,取出2g,酵母10g水中加热溶化,再加可溶性淀粉(或煎糖).

制成斜面,接种病原菌,放在26~28℃恒温箱中培养10d左右即可取用。

⑵二级培养繁殖将病原菌转移到大麦(或高粱)粒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扩大繁殖,用于接种鉴定。其方法是将大麦粒加水后煮到半熟状态或用水浸泡24h,然后倒去多余的水分,装入三角瓶内(或茄子瓶),高压灭菌,灭菌后立即将麦粒摇散防止结块。然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接种病菌,放在26~28℃恒温箱内培养。培养4~5d时应摇动三角瓶内的大麦粒,使菌丝生长均匀。待灰色

菌丝长满大麦粒并开始变黑时,用自来水冲洗大麦粒上的菌丝,随后摊放薄层于搪瓷盘中,盘上覆盖1~2层纱布以保湿,置于25~28℃变温条件下培养2d左右,即可见到麦粒上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就可供接种使用。扩大繁殖时,应注意搪瓷盘内的湿度不宜过高,否则只长菌丝,较少产生分生孢子。

3.育秧⑴前期准备每个盘中同时安排感病和抗病品种作对照。将各供试水稻材料的种子进

行粒选,各取30~40粒种子,经消毒、冲洗、催芽后准备播种。

⑵培育方法在盛有肥沃泥土的搪瓷盘中育秧。幼苗2叶期定株,每个材料选留10株生长一致的秧苗。定株后酌施2~3次氮肥,最后一次施氮肥应在接种前3~4d施用,使幼苗生长嫩绿。

如采用注射接种鉴定法,可在秧田中育秧,移植于大田后进行接种鉴定。

4.接种

⑴喷雾接种一般在3~4叶期。日平均气温25~28℃和阴雨高湿,叶面长时间(12h以上)常有水珠的时期接种,最有利于发病。

具体步骤是:将产生不同病菌小种孢子的大麦粒放入盛有自来水的烧杯中搅拌,分别配制成孢子悬浮液,用100倍显微镜检孢子密度,平均每个视野应有孢子20~25个(孢密度则为20~25万个/ml)。然后将不同生理小种的孢子悬浮液混合,用于接种。采用专用喷雾器喷雾接种。喷雾时要将叶片充分均匀湿润。接种后,在26~28℃下,用薄膜覆盖保湿24小时。然后移至室外,在20~30℃下保持高湿,培养7天,进行病情鉴定。

⑵注射接种:一般在水稻6~7叶期分蘖进行,接种的分蘖必须有一张未展开的嫩心叶。将按上述方法配制好孢子悬浮液,使用医用皮下注射器从叶鞘外侧注入孢子悬浮液,直到多余菌液从心叶中冒出为止。接种后7d调查植株的发病情况。

(二)自然诱发鉴定该方法适于多雾天气和阴雨的条件下的稻瘟病重病区,可种植鉴定材料,采用自然诱发抗病鉴定。

具体操作:将鉴定材料种植在重病区肥沃土壤上,施氮水平略高于当地丰产田。如有必丛,可移栽或直播,重10~20要可进行人工田间接种,以诱导发病。每个鉴定材料一般栽植

复三次。以当地抗、感品种作对照。在鉴定区周围应种植若干行咸感病的品种作诱发行,以增加感染强度。保持高湿条件。

(三)病情鉴定一般是接种后7d即进行病情鉴定,或当感病对照品种达到高度发病时调查。并按全国水稻稻瘟病抗病性鉴定分级标准(见表6-1)逐株鉴定和记载,

苗瘟和叶瘟抗性分级标准6-1 表

症状抗性类型级别

R 叶片上未见病斑或产生针头状或稍大褐点抗病

M 叶片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黄褐色,病斑大中抗

小在两叶脉之间,病斑直径在3mm以内

S

叶片上产生典型梭型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色,病斑超过两感病

条叶脉间的宽度

然后用加权法求其平均病级。

???各相应病级数?各级病株数病情指数?最高病级数鉴定总株数?。级制稻瘟病抗性分级标准(见表6-2)国际水稻研究所采用10苗叶瘟抗性分级标准(IRRI)表6-2

级抗性水平受害情况病

0 )HR高抗(叶上无病斑

1 )抗(R病斑为针头大小的褐点

2 褐点稍大

3 1~2mm

)中抗(MR圆形至椭圆形的灰色病斑,边缘褐色,病斑直径4 ,通常局限于两条叶脉间,受害面积不超过叶面积的1~2cm梭形病斑,长2%

5 10% 梭形病斑,受害面积不超过叶面积的)感(MS

6 11~25% 梭形病斑,受害面积为叶面积的

7 梭形病斑,受害面积为叶面积的S感()26~50%

8 梭形病斑,受害面积为叶面积的51~75%

9

全叶枯死)HS高感(五、实验作业

倍显微100.分组进行稻瘟病的苗期人工喷雾接种鉴定。先配制病菌孢子悬浮液,在1.镜下检查孢子液浓度,即检查3个视野内的孢子数,明确是否符合所要求的孢子悬浮液。2.进行喷雾接种和喷雾接种后的保温、保湿和遮光等管理工作。

后,进行发病情况检查,确定供试水稻品种的抗性。.接种7d3 .水稻抗瘟性鉴定应注意哪些问题?4

II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一、实验目的

、熟悉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特征。1 2、学习和初步掌握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技术。二、内容说明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麦疸等,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其中条锈病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

危害最重的麦类病害,一般减产25%~75%,也是东北地区限制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为叶鞘和茎上,穗部颖壳和茎上也可发生。症状如图6-2。

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淡黄色,尺度为18~28微米×18~24微米,壁厚l~2微米,表面有微刺,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如图6-3)。冬孢子梭形或捧形,双细胞,横隔处有缆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尺度为30~53微米×12~20微米,顶端壁厚3~5微米,具短柄(如图6-4)。

图6-2 条锈病症状图6-3 条锈病夏孢子堆图6-4 条锈病冬孢子堆

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及气候条件。选育和栽培抗锈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危害的一项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小麦群体多样化的实施,具有累加毒性、毒性谱更宽的条锈病菌新的毒性小种的不断产生和发展,许多小麦高抗品种逐渐丧失其抗病性,使我国大面积小麦生产品种而临严重的抗性危机。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必须掌握对锈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的表现形式,按其对条锈菌的专化性有无,可以划分为专化性抗性和非专化性抗性两大类。专化性抗性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的坏死反应,非专化性抗性一般表现为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以及除过敏性反应以外的其它生理生化抗病特性。

锈病的发生受到小麦材料的抗病能力、病原物的致病力和发病环境的影响,锈病在自然条件下,并非每年每地均严重发生。因此,在进行抗锈病育种时,除在发病的麦田中进行直接鉴定外,还必须人工接种鉴定,如采用苗期鉴定和成株期鉴定。一般来说苗期抗病的品种大多数成株期仍然表现抗病,变为感病的只占很小比例,因此苗期鉴定有重要意义。幼苗鉴定在温室中进行,于充分发病后进行鉴定。成株期鉴定一般在田间进行。因小麦条锈病的危害主要在成株期,故鉴定结果最能反应出生产需要。成株期抗性鉴定在一些条锈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地区可以依靠自然发病,但为了保证充分发病得到可靠的结果,也有必要进行人工接种。本实验将选用苗期鉴定和成株期鉴定两种人工接种鉴定。

三、材料仪器

1.供试材料小麦育种材料、感病对照品种、抗病对照品种;供试条锈病菌种(选用致病力强、分布广的不同生理小种)。

2.仪器用具小花盆、试管、培养皿或烧杯、蒸馏水、接种针、玻棒、保湿桶、注射器、喷雾

器、塑料薄膜等。

四、方法步骤.

(一)幼苗接种该方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定大量材料对锈病的抗病性,便于鉴定不同小麦品种对不同锈病生理小种的抗病性,能防止当地未发现而外地己存在的新的生理小种的传播。

1.育苗在接种鉴定前10d左右,将待鉴定的小麦品种的种子,播种于直径为8~10cm左右的

小花盆内。每盆播种2~3个品种,其中一个品种为易感病的诱发品种,以用作对照。各品种要相互隔开,插上木签,注明品种名称及播种日期等。

2.接种时间接种适宜时间是在麦苗第一片叶子长达4~5cm时。3.采集孢子在温室培养的

发病植株上,按不同生理小种分别采集新鲜孢子粉,将试管倾斜套进麦株病叶,再轻轻震动,使已成熟的孢子落于管内,达到要求量即可。

4.孢子悬浮液的配制采集不同生理小种的新鲜孢子粉,分别在玻璃杯内用蒸馏水稀释至孢子

悬浮液透光呈桔黄色即可。如果采取混合接种,则各小种的孢子粉事先应等量混合,而后配成孢子悬浮液,现配现用。

5.接种方法一般可用的接种方法有涂抹、喷雾、喷粉等方法,第一种方法主要在繁殖少量菌

种或接种少量鉴定材料时应用,后两种方法适于对大量材料的接种鉴定。但一般常用的是涂抹接种法。具体操作是:

⑴用洁净的手指蘸清水将麦苗的叶片摩擦数次,去掉叶片表面的蜡质和茸毛,以利于菌液吸附于叶面上。用消毒过的接种针蘸上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涂抹于麦叶正面进行接种。然后记录并在木签上注明接种日期及所用菌种。

⑵接种后把麦苗随即放入保湿桶中(即用一铁皮桶,其内盛水,保持99%~100%湿度),再用喷雾器喷降水雾,令麦苗和保湿桶的内壁沾满雾滴。喷雾不能过量,以防冲掉已接种的锈病孢子。喷雾后,马上盖严塑料薄膜,把保湿桶放置在适宜的温度条件(最适温度为9~13℃)下,保湿阶段经24h左右。

⑶将麦苗取出,移至阳光充分的温室内,平均温度最好分别控制在16~18℃,光照时间每天应不少于12h,冬季光照不足,需每天增加一定时间的人工辅助光照。温度和光照掌握的好坏是发病充分与否的关键。

⑷经两周后麦苗即可发病,此时即可鉴定品种的抗病力。.

注意:在分别接种不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时,接种用的一切用具都要先行消毒,防止可能发生的污染影响鉴定结果。

(二)成株接种把每个被鉴定材料采用凹穴播种法种成一个小区,在鉴定材料圃的四周.材料种植1.

和在鉴定区内每当隔10~20个小区播种高感品种做为诱发行。诱发行最好用2~4个高感品种等量混合播种。

2.接种时间接种条锈病的适宜时间,通常是在小麦拔节前后。

方法同幼苗接种。.孢子采集条锈菌配制孢子悬浮液34.接种方法一般可用的接种方法有

涂抹、注射、喷雾、喷粉等方法,但最常用的是注射接种法:

选择夜间有露傍晚进行。为了提高田间湿度,接种后和开始发病后,在诱发行上用清水喷雾,或浇水,保证良好的诱发条件。将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吸入注射器在感病诱发行植株的第二可见(从上数)叶片与叶鞘相接处将针头倾斜刺入,切勿刺穿,再稍稍回抽,即行注射孢子液,以见到心叶上端冒出水珠为度。在诱发行接种,一般每隔1m左右选取单茎3~5个予以注射3~5针。随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次日早晨揭开。

抗锈性鉴定观察与记载(三)

衡量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和发病程度,常用反应型、普遍率及严重度三个指标。

⑴反应型是指小麦植株受病菌侵染后的保卫性反应。是一种定性的记载标准,用常规分级法表示,能较好地反映出品种免疫性的本质。目测评定,其反应型新标准采用9级制,其分级标准如表6-3。

表6-3 小麦品种对条锈菌反应型的分级标准

品种反应的症程抗级别性度状

型叶片健康,没有病害症状免疫0

近免疫型叶片上有点滴枯死斑和失绿反应,但无夏孢于堆1

高抗型叶片夏孢子堆很小且很少,孢子周围有褪绿和枯死斑3

型抗夏孢子堆小到中等,较分散,周围有枯死和失绿反应中5

型感中夏孢子堆中等大小,数量较多,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但有失绿现象7

型高夏孢子堆大而多,连成条纹,串连成片,早期叶片既无枯死也无褪绿现象感9

⑵严重度即病叶上孢子堆占叶面积的百分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用分级法表示。一般可分8级,即1%、5%、10%、25%、40%、65%、80%、100%。一般在田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鉴定,记载时在1m行中随机取3点,每点记载10~30片顶三叶的实际严重度,求平均严重度。

⑶普遍率指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即发病叶片数占调查总叶片数的百分率。一般用目测估计法观测记载。要求精确鉴定时,可根据被鉴定材料小区面积的大小,可设点随机选取30~50片叶观察记载。

即锈菌从侵入和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还应观察锈菌的潜育期。此外,

时期。潜育期的长短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密切的关系,即使同一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以及在不

同温度下其潜育期也不同,因而可用来作为鉴定的一种指标。接种后一般从11d后开始,每天在接菌圃中逐品种检查一次以某一品种有50%顶三叶上孢子堆破裂为标准,记载日期,推算潜育期。

在正常情况下,接种后约经两星期即可发病,抗锈性的病情鉴定时间是小麦乳熟期以后,田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时进行。每个品种逐个进行鉴定记载。鉴定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应以鉴定反应型为主,并目测鉴定普遍率和严重率。鉴定杂种后代只鉴定反应型。均按上述分级标准进行评定。

五、实验作业

1.采集条锈病菌新鲜孢子和配制其孢子悬浮液,并按分配任务进行注射接种和做好接种后的田间管理工作。

2.小麦条锈病发病条件是哪些? 在人工接种时怎样保证这些条件? 接种鉴定抗性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干扰鉴定结果?

3.发病盛期对供鉴材料的抗病性进行鉴定,并对抗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将观察结果填写表6-4。表6-4 小麦条锈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记录

III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将学习和初步掌握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技术:.玉米大斑病的主要症状特征观察1.

2.玉米大斑病的接种办法

3.玉米大斑病的病情与抗性级别鉴定二、内容说明

)在中玉米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凉爽的玉米种植区,国分布广泛,是东北玉米主要病害之一,发生严重。大斑病菌主要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部叶片扩展。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向两端扩展,形成黄褐色梭形或长纺锤形大斑(如图,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足,导6-5)致产量降低,严重时全株枯死,造成严重损失。

玉米大斑病典型病斑图6-5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病原菌为大斑突脐孢菌Setosphaeria 大斑刚毛球腔菌。有性态:Leonard et Suggs

5Suggs。世界已知病原菌有turcica (Luttrell) Leonardet

10号小种,3个,分别为我国已发现其中个生理小种,小种是我国主要玉米产区1号小种。0号和23号小种,的优势小种。抗病育种是防治大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玉米对

大斑病抗性表现亦分两种:一是由多基因控制,表现不图6-6 玉米大斑病原菌

表现褪绿病斑或褪绿斑点甚至无病斑。产生抗性病斑,同程度的病斑数;一是由单基因控制,包括一系列的内容。玉米对斑病抗性水平鉴定和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工作,适宜的病害发生环境以及能够较准确反映寄主抗性本质的评价指只有在具备适宜的病原菌、抗病性鉴定的各个步骤都影响着植株玉米品种的抗性水平才能得以真实反映。标的条件下,抗性的表达程度和表达真实性。科学、准确地开展玉米的抗病特性鉴定和抗性评价,是正确评价种质的抗性、在育种过程中合理选择和聚合抗性、在生产中充分利用抗性的重要基础。

最佳的接接种时期的选择,玉米抗病性鉴定程序主要包括主要生理小种病原菌的准备,种方法、抗病性鉴定圃的设立、田间调查观察与记载等步骤和内容。.

鉴定玉米育种材料抗大斑病的方法有自然诱发鉴定,大田诱发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但以人工接种鉴定较为可靠。

三、材料仪器药品

1.供试材料玉米抗病和感病对照材料,玉米大斑病菌种(1号生理小种)。

2.仪器用具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接种环、恒温箱、烧杯、漏斗、试管、纱布、

玻璃棒、培养皿、显微镜、小喷雾器、保湿罩等。

3.药品试剂75%酒精、0.1%升汞溶液、葡萄糖、琼脂、马铃薯等。

四、方法步骤

(一)人工接种1.菌种的培养⑴病原菌的分离选取新鲜病叶作为分离材料,在灭菌室内

进行操作。先将病斑剪成2大小,约30~40块,然后分别将病组织小块置于0.1%升汞溶液中消毒4~5mm1min,立即取出,按无菌操作方法投入无菌水中清洗三次,每次2~3 min。最后以无菌操作方法,将病斑组织按正方形四点排列,栽种在PDA平板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g,葡萄糖10~20g,琼脂17~20g,水100ml)上,置25~30℃温箱中培养约7d。

⑵菌种的纯化选取培养性状典型的菌落,按无菌操作方法移植到斜面培养基上(每个典型菌落移3管),然后再放在25℃恒温下培养。待产生孢子后,选取菌落较一致的斜面1~2管,挑取一点,观察孢子的形状、分隔数、脐点特点。然后计测孢子大小。确认纯种后,再用斜面培养基扩大培养,让其产生大量孢子后,置冰箱中保存待用。

2.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将培养物用少量蒸馏水洗下孢子,用纱布滤去菌丝及培养基,滤液用蒸馏水稀释,调至在100倍显微镜下每个视野10个孢子左右为宜。

3.接种时期苗期接种一般在玉米苗龄5~8叶时进行;成株期接种在抽雄前进行。4.接种方法⑴苗期接种接种前在孢子液中加入2%蔗糖,以促进孢子萌发。接种菌液量是每株。24h℃左右保湿22在喷后立即覆盖保湿罩,用微型喷雾器均匀喷雾,。1~2cm

⑵成株期接种将粉碎的头一年病叶撒入心叶喇叭口,接种应在下午或傍晚湿度较大时进行。天气干燥时,接种后可在每株心叶喷水。

(二)病情鉴定和分级标准

1.苗期鉴定及标准接种后12d左右进行病情鉴定,鉴定应在同一天内完成。鉴定项目和标准

如下:

⑴发病程度以叶片为单位进行鉴定。根据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记载每片叶的感病程度。发病程度分为九级(见表6-5)。鉴定接种部位的叶片共20片。

而后,以叶片为单位,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发病叶片数?100病叶率?%调查叶片总数???该级的代表数值各级病叶数?100病情指数????最高一级代表数值?调查总叶数玉米小斑病叶片发病程度分级标准表6-5

病班占叶片面积(%)等级0 0

为单位。mm病斑坏死部分的长、宽每株测量4片叶,每片叶随机取一个病斑,以⑵

。病斑反应类型分为四种,抗病性的反应型分级标准见表6-6 ⑶

玉米大斑病抗性反应型分级标准表6-6

病斑症状反应型

(级)

R(抗)病斑先是水渍状,黄绿色窄条斑,其后中间出现褐色坏死条斑,周围有宽的褪绿部分(黄色晕圈),不产生霉层。

MR(中抗)病斑窄梭形(长条型),褐包,周固有宽的褪绿部分(黄色晕圈宽),霉MS(中感)层较明显。

病斑呈褐色,梭形大斑,周围有黄绿色边线(褐色边线,或黄色晕圈),霉层较明显。(感)S 病斑呈黄褐色或暗绿色梭形大斑,与健叶无明显界限,即周围无黄色晕圈,霉层较明显。

2.成株期鉴定及标准

抽丝后15天左右进行病情鉴定,鉴定应在同一天内完成。

发病程度以整株为单位,分7个等级,分级标准见表6-7,一般用于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病情指数计算方法是以整株为单位进行。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级代表数值)/ 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表6-7 玉米大斑病整株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中量病斑5全株基本枯死

整株调查中,植株上、中、下叶片的划分,以第一果穗上下两片叶为中部叶,其下为下部叶,其上为

上部叶。

五、实验作业

1.玉米小斑病发病的适宜条件是什么?2.玉米小斑病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玉米小斑病鉴定的基本环节有哪些?4.玉米小斑病接种要点是什么?

5.配制孢子悬浮液和喷雾接种,按分配任务进行抗性鉴定的各项操作。

6.在接种后约12天进行病情鉴定,根据苗期抗性鉴定或成株期鉴定结果作出抗病性评价分析。

(整理)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常用方法如下: 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I 水稻苗瘟抗性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水稻苗期稻瘟病的症状特征。 2、学习和初步掌握水稻苗瘟抗性鉴定技术。

【精品】植物抗寒性鉴定

植物抗寒性鉴定 我国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在晚秋和早春时期发生的冻害和冷害两种低温危害,常常给越冬作物和果木造成严重伤害.冻害由0℃以下低温造成,冷害由0℃以上低温引起,冷害对植物的伤害程度,除取决于低温外,还取决于低温维持时间的长短。植物抗寒性的强弱决定其生长季节,因此蔬菜作物利用抗寒品种,可以将露地栽培提前,提早供应市场;而选育抗寒性强的果树品种,不仅是寒带果树育种者的主攻方向,而且也是温带甚至热带果树育种者重要育种目标之一。 本实验重点学习实验室间接鉴定果树抗寒性的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 1.试材及处理:植物枝条或花朵,将采回的枝条剪成40cm左右的长度,用自来水冲洗数遍(洗掉泥土、灰尘、虫卵),再用蒸馏水冲洗三次,然后用吸水纸吸干水分,最后将枝条末端进行蜡封。将每个品种蜡封后的枝条分成相等的6份,其中一份作为对照,其余每份作为一个低温处理,放于冰箱中(0℃~4℃)保存备用。每次处理时,各取参试品种的一份枝条放于超低温冰箱或程控冰箱内进行低温处理,处理温度梯度为:CK(0℃),—20℃,—25℃,—30℃,-35℃,-40℃。降温速度为4℃/h,达到目的处理温度后维持12h,然后逐步升温,升

温速度亦为4℃/h。花朵的处理温度梯度为:CK(0℃),—1℃,-3℃,—5℃,-6℃,-7℃,—8℃。 2.仪器烘箱,发芽箱,培养皿,标牌,电导仪,具塞刻度试管(20ml),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天平,研钵,石英砂,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4000lx),容量瓶(250ml、25ml),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槽,刻度吸管(10ml、5ml),离心管等。 二、内容说明 植物的抗寒性鉴定可分为田间鉴定和实验室间接鉴定两种方法. 1.田间鉴定田间自然鉴定就是在冻害发生期(早春及晚秋)对受冻的田间植株一定器官、组织以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比较,然后根据冻害情况评价抗寒性。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旱地组抗旱性鉴定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旱地组 抗旱性鉴定试验总结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洛阳农林科学院 一、试验目的 为进一步在人工干旱胁迫条件下(旱棚试验)鉴定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抗旱性,及时、准确地鉴定出新育成(或引进)的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筛选出适宜我国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旱地生产、品种利用及审定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家冬麦区小麦区试年会会议精神,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的领导下,由我院负责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抗旱性鉴定工作。 二、参试品种 2018-2019年度参试品种共48个,其中黄淮冬麦区旱肥A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肥B 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参试品种14个,均以晋麦47为统一对照种;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参试品种8个,以西峰20为统一对照种。 三、鉴定方法 1.试验设计 小麦品种的抗旱性鉴定方法主要采用旱棚鉴定法。本年度的抗旱性鉴定试验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自动折叠式干旱棚进行鉴定,试验分两个处理:干旱棚内全生育期水分胁迫试验和干旱棚外相邻地块水分非胁迫试验。棚内、棚外两组试验均设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棚内试验小区长3.4m,行距0.2m,3行区;棚外小区长2m,宽1.6m,6行区。棚内试验在小麦播种后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处理;棚外试验全生育期以自然降雨为主,在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进行补充灌溉。 2.鉴定指标 以小区籽粒产量抗旱指数作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抗旱指数计算公式: DI =GY S.T2·GY S.W-1·GY CK.W·(GY CK.T2)-1 式中: DI --- 抗旱指数 GY S.T --- 待测品种棚内籽粒产量;

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大豆品种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 本规范同时适用于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自然诱发鉴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3术语和定义 3.1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amatode 由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所引起的以叶部黄化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线虫病害。 3.2 对照品种 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在特定生态区表现为已知抗病程度的抗病品种(Peking)或感病品种(Lee)。 3.3 胞囊指数 通过对植株个体根部着生胞囊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4、病原物 4.1病原物来源 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大豆胞囊线虫,按生理小种(群)建立菌种库。 4.2接种体 接种体一般为单个生理小种,或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不同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4.3.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繁殖(用有胞囊的土壤繁殖) 采集的土壤胞囊线虫密度在30个胞囊/100克土壤或60个卵/克土壤时可以直接进行抗性鉴定。如果线虫量低于以上标准,要种植多个感病品种进行1代的扩繁。 4.4 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分离和卵悬浮液配备 通过漂浮过筛法进行胞囊分离,获得的胞囊采用组织细胞匀浆器破碎胞囊后过200目网筛后在500目网筛下收集卵,并配成200粒卵/ml的卵悬浮液。 5 鉴定圃 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胞囊分布均匀的田间病圃,具体条件符合4.3规定。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具体见 6.1,6.2。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电导仪法) 一、原理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当植物受到逆境影响时,如高温或低温,干旱、盐渍、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这样,比较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在相同胁迫温度下膜透性的增大程度,即可比较作物间或品种间的抗逆性强弱,因此,电导法目前已成为作物抗性栽培、育种上鉴定植物抗逆性强弱的一个精确而实用的方法。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小麦、女贞叶片; (二)仪器设备:1. 电导仪;2. 天平;3. 温箱;4. 真空干燥器;5. 抽气机;6. 恒温水浴锅;7. 注射器; (三)试剂:NaCl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制作标准曲线:如需定量定透性变化,可用纯NaCl配成0、10、20、40、60、80、100μg/ml的标准液,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测定,可读出电导度。 2. 选取小麦或其他植物在一定部位上生长叶龄相似的叶子若干,剪下后,先用纱布拭净,称取二份,各重2g。 3. 一份插入小杯中放在40℃恒温箱内萎蔫0.5~1h,另一份插入水杯中放在室温下做对照。处理后分别用蒸馏水冲洗二次,并用洁净滤纸吸干。然后剪成长约1cm小段放入小玻杯中(大小以够容电极为度),并用玻棒或干净尼龙网压住,在杯中准确加入蒸馏水20 ml,浸没叶片。 4. 放入真空干燥器,用抽气机抽气7~8min以抽出细胞间隙中的空气;重新缓缓放入空气,水即被压入组织中而使叶下沉。 5. 将抽过气的小玻杯取出,放在实验桌上静置20min,然后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

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实验23 植物抗病性鉴定及植物病害调查 一、实验目的 1、以小麦条锈病为例掌握室内苗期鉴定和大田苗圃鉴定两种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 田间各种型号的生长的小麦。 三、内容方法 1、室内苗期鉴定(略) 2、观察记载:任意选择4个小麦品种各100株小麦,观察其鳍叶症状,据实验指导抗病反应型、感病反应型和病级分类标准确定其反应型和病级,记录下来。 3、数据处理: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列成图表,并据公式计算其普遍率等,并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反应型: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

平均严重度=(61*5%+10*10%+2*25%+2*40%+2*65%+1*80%)/78=0.096病情指数=78%*0.096*100=7.45

平均严重度=(38*5%+14*10%+3*25%+40%*2+80%*1)/58=0.097病情指数=58%*0.097*100=5.65 平均严重度=(36*5%+8*10%)/44=0.059 病情指数=44%*0.059*100=2.6

平均严重度=(22*5%+8*10%+12*25%+6*40%+4*65%+3*80%)/55=0.22 病情指数=55%*0.22*100=12.3 五、分析讨论 1、苏麦4号感染普遍率较高,但感染程度不严重;B44-F6-1-5由于感染程度较严重,病情指数最高;B25-7-6-2-16各方面指数最优。小麦锈病流行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及植物抗病基因有密切关系。 2、都有哪几种调查方法,以及各自的目的、要求、方法及关系? 答:调查可分为a、一般调查:在关于病害发生情况资料很少时,先进性一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在抗寒性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并对该项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抗寒性;植物;生理生化;CBF Reserch Progress on tCold Resistance of Plant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the study of cold resistance of plant in recent years,and had a brief prospect on this project. Key words:cold-resistance; plant;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BF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严格地限制了植物的分布区域,影响其生物产量?低温伤害是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限制农作物的地理分布,而且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甚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死亡?迄今为止,尚没有解决低温伤害的根本办法[1]? 只有对植物的低温伤害机理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解决低温伤害问题?植物抗寒机理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植物抗寒性研究,最初集中于生理生化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又逐步转向了更加深入的分子水平的研究? 1植物抗寒生理生化研究 在最初的生理生化研究中,主要探索了寒害和冻害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的机理?相应的生理生化变化?植体内某些生化物质与抗寒性的关系以及细胞结构成分(如细胞膜和质体)与抗寒性间的关系等? 1.1膜系统与植物的抗寒性 植物膜系统与其抗寒性紧密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细胞的基本骨架是一个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植物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合成?分解及转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结构?性质及成分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的物质及能量代谢[2]? 质膜首先接收外界刺激,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引起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并且质膜的组成成分与其抗寒性有密切关系?Lyons提出的“膜脂相变”学说认为,当植物遭受低温伤害时,生物膜首先发生膜脂物相的变化,由刚开始的液晶相变为凝胶相,膜脂上的脂肪酸链也由无序排列变成了有序排列,膜的外形和厚度同时发生变化,继而膜上产生龟裂,导致膜的透性增大?膜结合酶的结构改变,从而

几种草坪草植物抗寒性评价-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几种草坪草植物抗寒性评价 系别: 专业(含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填表日期:2007 年12 月25 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城市草坪可以净化空气,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氢、氨、氯等有毒有害气体。也能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吸尘杀菌、降低噪声污染,还可以保水抗旱,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当地境内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较好,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之间,许多草坪草在此环境下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死亡,降低观赏度及其作用,因此研究草坪草抗寒性可及时采取防寒措施以保护绿色。抗寒性是指植物不受冻害所能忍耐的冰冻温度,是植物在长期适应低温寒冷环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获得的一种特性。冬季最大抗寒性水平也许是植物成活的一个限制因素,但是抗寒性年周期与生境最低温度年周期的不同步,常成为冻害的主要原因。本课题分析了几种草坪草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对草坪草的应用以及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国内外抗寒性常见的测定方法有全株冰冻测试法(组织褐变法)、电解质渗出率法、叶绿素荧光法、热分析法(主要用差热分析法)、电阻抗图谱法以及核磁共振显微镜图谱法和可视+近红外线光谱法等[1]。目前植物抗寒基因研究在抗冻蛋白基因、减少膜伤害有关基因及抗寒基因调节因子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在解决低温伤害中起到重要作用,已有部分工程植物进入大田生产阶段[2]。温度作为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影响草坪草的蒸腾、水势、吸收和新陈代谢,以及几乎所有的酶促反应、休眠和生长发育。[6]由于低温胁迫与草坪草的生产及品质密切相关,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11]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草坪草的作用与分类 2、草坪草生物学特性与抗寒性 3、常见草坪草品种简介及其抗寒性评价 4、草坪草抗寒养护管理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1、收集查阅相关资料; 2、调查并整理草坪草调查资料,列出名录; 3、分析多种草坪草的特点; 4、对不同草坪草植物进行特征分析; 5、撰写论文。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通过对几种草坪草植物抗寒程度的调查分析,在解决低温伤害中起到重要作用,为栽培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以便于及时采取防寒措施。 1 选题 2007.11.15-11.25

植物的抗寒性锻炼与冻害预防

植物的抗寒性锻炼与冻害预防 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生理生化变化在冬季严寒来临之前,随着日照的缩短和气温的降低,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抗寒性. 这种逐步提高抗寒能力的适应过程称为抗寒锻炼(cold hardening)或低温训化(cold acclimation)。 晚秋或早春寒潮突然袭击植物就易受害经适当的抗寒锻炼过程,植物逐渐完成适应低温的一系列代谢变化,获得较强的抗寒性。我国北方晚秋时,植物内部的抗寒锻炼还未完成,抗寒力差;在早春,温度已回升,植物的抗寒力逐渐下降。 植物抗寒锻炼过程中体内发生的适应性生理变化: (1)组织的含水量降低,而束缚水的相对含量增高。 (2)呼吸减弱消耗减少.有利于糖分等的积累,植物的整个代谢强度减弱,抗逆性增强。 (3) ABA(天然脱落酸)含量增多,生长停止,进入休眠 冬小麦的核膜口逐渐关闭,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流停止,细胞分裂和生长活动受到抑制,植物进入休眠。 植物进入深度休眠后,其抗寒性能力显著增强。 ABA(天然脱落酸)含量保护物质积累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对细胞的生命物质和生物膜起保护作用。可增加细胞液浓度,降低冰点,提高原生质保水能力,保护蛋白质胶体不致遇冷变性凝聚;可进一步转化为其它保护物质(如磷脂、氨基酸等)和能源. 在抗寒锻炼中,氨基酸的含量也增多. 脯氨酸的含量增加更为明显,是防冻剂或膜的稳定剂,对植物适应多种逆境具有重要作用。 2.低温诱导蛋白(Cold acclimation protein) 植物经低温诱导能使某些特定的基因活化,并得以表达合成一组新蛋白。 近年来,已有近百种植物低温诱导蛋白被发现和研究,但还不清楚它们在提高植物抗寒性过程中的机理。 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 AFP) 是生活在两极冰水中的鱼类血液中含有的糖蛋白.能降低细胞间隙体液冰点。植物本身也可能具有与动物中类似的抗冻蛋白和基于相似原理的抗冻能力。拟南芥冷调节蛋白(coldyreguated protein.COR) COR 6.6蛋白油菜的BN28蛋白拟南芥叶绿体的COR15蛋白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ate embryogenesis abunndant protein,LEA) 植物在胚胎发育晚期,种子脱水时大量产生的蛋白质。多数是高度亲水、沸水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 植物在低温诱导下也能表达多种LEA蛋白。有助于提高植物在冰

抗旱性鉴定方法

3)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采用旱棚鉴定法。 (1)旱棚鉴定 鉴定在洛阳农科院院内全自动干旱棚条件下进行。试验设两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2m,行距0.23m,4行区,试验三次重复。 ①试验设计 三次重复,品种(系)抗旱性鉴定每个小区0.46m2,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的小区面积适当减小,播种密度与大田相同。种植对照品种。 ②胁迫处理(旱地) 麦收后至下一次小麦播种前,通过移动旱棚,控制试验地接纳自然降水量,使0-150cm土壤的储水量在150mm左右;如果自然降水不足,要进行灌溉补水。播种期表土墒情应保证出苗,表墒不足时,要适量灌水。播种后的试验地不再接纳自然降水。 ③对照(水地) 在旱棚外邻近的实验地设置对照试验,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应与旱棚的基本一致。田间水分管理要保证小麦全生育期处于水分适宜状况,播种前表土墒情应保证出苗,表墒不足时要适量灌水,另外,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灌水,灌水量为60mm/次。在降水量较多的年份酌情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 ④考察性状 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小区籽粒产量。 ⑤抗旱指数 以小区籽粒产量计算抗旱指数的方法: 按式(7)计算抗旱指数。 DI= GY S.T2.GY S.W-1.GY CK.W.(GY CK.T2)-1 (7) 式中: DI --- 抗旱指数 GY S.T --- 待测材料旱地籽粒产量; GY S.W --- 待测材料水地籽粒产量; GY CK.W --- 对照品种水地籽粒产量;

GY CK.T --- 对照品种旱地籽粒产量。 以单位面积的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及千粒重计算抗旱指数时,分别将各性状的实测值代入公式即可。 抗旱性鉴定评价标准:小麦的抗旱性分为五级:极强、强、中等、弱、极弱。其评价标准因鉴定时期而略有不同。 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表3 小麦全生育期的抗旱性评价标准 抗旱性分级抗旱指数抗旱性 1 ≥1.30 极强(HR) 2 1.10-1.29 强(R) 3 0.90-1.09 中等(MR) 4 0.70-0.89 弱(S) 5 ≤0.69 极弱(HS)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病性调查 摘要:对2012—2013年度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区的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种,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运用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抗性分析与归类。结果表明:各品系病情指数在13.2—47.4,相对抗性指数居于0—0.72.品系分为四类:即高感品系,济麦22,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中感品系:0770,4250,33。中抗品系:5780,品种未知。总体看来,主栽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存在抗性。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品种;抗病性 The Resistant Investigate of Wheat Cultivars(Lines) to Wheat Sharp Eye-spot Abstract: For 2012-2013 i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Sh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zone o,which include seven varieties (or lines) of wheat variet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the use of five sampling system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of Wheat Sharp Eye-spot. And proceed resistance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cultivars Disease index in 13.2 to 47.4. Relative resistance index in the 0-0.72. Cultiva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first type is HS,include jimai22,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33.The Second type is MS include0770,4250,the third type is MR,5780,Unknown varieties. Overall, main variety (departme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sheath blight disease, only a handful of wheat cultivars resistance.. Key words: Wheat sharp eye-spot; Cultivars(Lines) ; Resistance;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点病, 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发病。该病属土传性真菌病害,以菌丝和菌核形态完成生活史, 主要侵染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在上面,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1] 小麦纹枯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小麦种植区,我国虽早有发生,但危害一直较轻,属次要病害。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的更换、丰产栽培措施(如早播、密植、高肥等)的推广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该病在我国各冬麦区普遍发生,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较大威胁[2]。众多研究认为,小麦抗纹枯病育种进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纹枯病抗源。对于小麦纹枯病,目前尚无免疫和高抗品种,但品种间抗、耐病性有明显差异。这也是近几年来纹枯病发生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 本实验将对即将在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抗性进行调查,以明确其抗性。为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供试品种共有7个,采自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试验区,分别是济麦22 5780,Ⅱ14 24083H04,JD94 120561Ⅰ33,4250,0770和一个未知品种。 1.2试验方法:于小麦灌浆期抽样查病情指数根据周凯南等[3]和王裕中等[4]的分级标

植物抗旱性鉴定

实验17 植物抗旱性鉴定 水分亏缺是一种最普遍的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环境胁迫,尽管蔬菜作物一般都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栽培,但是通常蔬菜需水量大,而且几乎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都比较多;而果树大多栽培于丘陵、土地,更易受到水分亏缺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性,进行抗旱育种显得特别重要。 抗旱育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抗性资源的多少和深入研究的程度,因此,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评价与筛选是抗旱育种的关键环节,受到世界各国育种工作者的重视。进行抗旱性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田间直接鉴定法、干旱棚法、人工气候室法、盆栽法及室内模拟干旱条件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目的抗旱性鉴定与研究。 本实验将以抗旱性存在差异的普通小麦品种为试材介绍植物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 小麦幼苗,发芽箱,滤纸,培养皿,打孔器,天平,干燥器,电导仪,20ml具塞刻度试管,双面刀片,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研钵,过滤漏斗,容量瓶(50ml),移液管(2ml、5ml、10ml),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反应试管处光照强度为4000lx);刻度吸管,G3垂熔玻璃漏斗等。 二、方法步骤 (一)田间直接鉴定 当土壤干旱来临时,尤其在小麦孕穗至灌浆阶段发生旱性时,植株因失水而逐渐萎蔫,叶片变黄并干枯。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小麦叶片萎蔫程度分5级记载。级数越小,抗旱性越强。 “1”级无受害症状; “2”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有较少的叶片卷成针状; “3”级大部分叶片萎缩,并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 “4”级叶片卷缩严重,颜色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级茎叶明显萎缩,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以上是根据凋萎程度定性鉴定品种的抗旱性,也可以把各品种分别种植于旱地(胁迫)和水地(非胁迫),测定旱地小区产量和水地小区产量,以下列公式定量评定品种的抗旱性。 抗旱系数(DC)=)非胁迫下的平均产量()胁迫下的平均产量(PDYY 抗旱指数(DI)=的平均值所有品种)旱地产量()抗旱系数(DDCYYD× 品种的抗旱系数或抗旱指数越大,其抗旱性越强。 (二)发芽试验鉴定 该方法是在室内人工模拟干旱条件,进行小麦芽期抗旱性鉴定。 1.将供试种子置于0.1%氯化汞溶液中,灭菌消毒10~15min; 2.在直径10cm培养皿内放4张定性滤纸,加入15%PEG(聚乙二醇)溶液6ml或17.6% 蔗糖溶液30ml,每皿1个品种,均匀摆放整齐健 康籽粒30粒,重复3~4次; 3.将培养皿放入发芽箱内,25℃发芽7d;

植物抗寒的适应机制

植物抗寒性的适应机制 1.低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生长在自然条件下,其生长发育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盐碱、干旱、低温、高热等极端环境的影响。其中,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物死亡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和关键性的环境因子。低温胁迫可对细胞膜系统及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等过程产生影响;细胞内脯氨酸、甜菜碱的含量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如无氧呼吸加强、蛋白质变性、电解质外渗、激素平衡异常、根活力增加等[1];低温冷害下参与相关信号转导的调控因子及功能基因的表达模式细胞的膜质组成、对糖类、多胺类等物质的积累能力及胞内酶活力等方面均发生改变[2];植物细胞骨架的结构及稳定性也受到影响,进而造成物质合成受阻,能耗增加,使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死亡。所幸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并非是完全被动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本身能够感知和转导逆境信号,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激活相应的代谢调控途径,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界变化快速感知和主动适应机制,来缓解及降低胁迫造成的伤害[3]。 2.植物抗寒性的适应机制 2.1细胞骨架与抗寒性 作为真核细胞内维持细胞立体形态的细胞骨架,其存在状态受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协同调节。在低温、干旱等逆境下,可通过自身组装与去组装将信息在胞内进行传递,具有其他细胞结构所不能替代的功能。细胞骨架与跨质膜的细胞外基质受体是互相联结的,外界刺激(如机械刺激和高温、低温等)首先作用于这种跨膜的胞外受体,然后将刺激信号传递给细胞骨架,并经由细胞骨架这种“桥梁”网络把细胞外信号传递给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核基因组,以及其他细胞器,进而对下游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基因表达的强弱及模式的改变又可反馈调节部分细胞器功能,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调控网络。 而作为细胞骨架组成的基本成分,微管、微丝及中间纤维等结构在低温胁迫应答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关微管冷稳定性的机制,在动物细胞方面的研究较多,

实验六 园艺作物常见病害的识别及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 园艺作物常见病害的识别及抗病性鉴定 一、目的 学习常见园艺作物抗病性鉴定的一般方法,比较不同品种的抗病性。 二、材料和工具 白菜、黄瓜的不同品种;光学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胶头滴管、微型喷壶、蒸馏水、烧杯或量筒、毛笔等。 三、说明 危害园艺作物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线虫等,其中86%以上的园艺作物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几乎每种园艺作物都有几种到几十种真菌病害。 病原物有专性寄生物和非专性寄生物两类,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取养分,当寄主细胞组织死亡后,病原物也停止生长发育甚至死亡;非专性寄生物既能寄生,也能腐生,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本次实验以黄瓜、白菜为材料。白菜上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和黑斑病等,软腐病的病原物属于非专性寄生物;黄瓜常见的有枯萎病、白粉病、病毒病和霜霉病,都属专性寄生物。 园艺作物抗病性鉴定方法可以分为自然鉴定和接种鉴定。自然鉴定,即利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比较鉴定植株的抗病性,结果直接并贴近生产,但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环境条件不同,所以结果的可比性较差。接种鉴定可分为成株期鉴定和苗期鉴定,其中苗期鉴定便捷、高效,正受到更多的重视。 本实验以霜霉病为例说明抗性鉴定的程序。 表9-1 个体病情分级和群体病情归类 白 菜 个体病情分级 群体抗性的归类 0级:无病症; 高抗(HR ):病情指数0.11-11.11 抗病(R ):病情指数11.12-33.33 中抗(MR ):病情指数33.34-55.55 感病(S ):病情指数55.56-77.77 高感(HS ):病情指数77.78-100 1级:叶片上有稀疏的褐色斑点,不扩展; 3级:叶片上有较多病斑,多数凹陷,无霉; 5级:病斑四处扩展,叶背生少量霉层,病斑不连成片; 7级:病斑扩展面积达叶片1/2~2/3,霉层较多; 9级:病斑扩展面积达2/3以上,有大量的霉层。 黄 瓜 0级:无病症; 高抗(HR ):病情指数0.11-11.11 抗病(R ):病情指数11.12-33.33 中抗(MR ):病情指数33.34-55.55 感病(S ):病情指数55.56-77.77 高感(HS ):病情指数77.78-100 1级:病斑面积不超过叶片面积1/10; 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10-1/4;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4-1/2; 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2-3/4; 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3/4以上。 病情指数 =Σ(病级数x 各级株数)/(最高病级数x 调查总株数)x100% 四、方法 1、自然鉴定:记载不同园艺作物品种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发病情况,计算

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

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 213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遗传研究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对10个冬小麦亲本分成3种类型相互杂交,F1代共100个组合,开展了以抗旱指数为代表的小麦抗旱性遗传研究。对所得数据用Hayman法和莫惠栋法进行分析。21311 抗旱性状遗传相关明确不同时期抗旱性代表指标:早期世代:单株分蘖、株穗数、株高、株粒重和底部黄叶片。高代及育成种:最高蘖、植株高度、穗下节长与干旱胁迫下的产量、株穗数、株粒数和底部黄叶片。21312 抗旱性杂交优势表现小麦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因亲本组合类型不同而异。后代杂种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类型是/抗旱@抗旱0组合类型,其次是/抗旱@抗旱高产0,最差的是/高产@高产0组合类型。在组合类型中,抗旱亲本作父本的好于作母本的。在核质代换试验中,细胞核在抗旱性遗传中起主导作用,细胞质也起一定作用。21313 抗旱性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抗旱性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了显性方差和加性方差都起一定作用。充分反映了小麦抗旱性遗传背景和遗传控制是极其复杂的。抗旱性遗传背景的表达不但取决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而且还受制于正反交效应的影响。GCA效应分析表明,参试亲本GCA效应具有正、负向优势。亲本1、2、5作为抗旱亲本较为理想,其加性效应基因对后代抗旱性的提高具有增益优势;SCA效应分析表明,8个组合呈明显的负向趋势,7个组合成明显的正向趋势。由于正、反交的效应不同,表明细胞质对小麦抗旱性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在抗旱育种选配杂交组合时,注意选用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抗旱性遗传传递整齐度都比较好的种质作亲本,其后代抗旱性好的机率就高。21314 主要遗传参数的测定在固定模型的假定下,冬小麦高产种质的抗旱性状符合Hayman(1954)提出的假设[16]。Wri+Vri表明,较多的增效基因的亲本有较高的Wri+Vri值。其中,g1和g2抗旱性最好,而显性基因最少,是较好的亲本材料。试验结果表明:抗旱性的加性效应方差(D=016149)小于显性方差(H1=11007,H2=013958),为超显性,据此,小麦杂种后代的抗旱

植物怎样过冬

植物怎样过冬 冬天天气寒冷,各种植物仍能渡过严寒的冬季,来年继续生长、开花、结果。奥秘在哪里呢? 原来植物在寒冷到来之前,在生理上相应地做出各种适应性反应:如可溶性糖渡度的提高,就可以提高细胞溶液浓渡,使水点降低。还可以缓冲原生质过度脱水,保护原生质胶体不致遇冷凝固。另外糖分子还有巨大的表面活动能力,可以吸附在细胞器的表面之上,减弱它们的生命能力。细胞内糖多,渗透压加大,保留水分多,减少外出结冰。还有的植物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条件,安全渡过寒冷的冬季。 当初冬温度降到5度左右,冬小麦的地上生长基本停止,但光合作用仍继续缓慢进行,这时所合成的产物并不转化成淀粉或其他非溶性物质,而是以可溶性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积存于细胞中。由于冬季麦苗叶绿素形成少,细胞呈中性或微酸性,此时,麦苗颜色开始变红,这才是麦苗抗寒能力强,生长正常的一种标志。 果树花芽也能安全越冬,才能使来年花开满树,结出丰收的果实。这主要靠得是花芽内部含水量的变化。当气温下降时,花芽迅速排出内部的水,使芽内的汁液达到高度渡缩的程度。这种高渡度汁液具有极强的抗冻能力,它在严寒时也不会结冰因此,防止了细胞膜由于冰冻而引起破裂,即使气温下降到零下30度时,花芽内细胞仍能安然无恙。 植物的抗寒性 1. 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生理生化变化 在冬季严寒来临之前,随着日照的缩短和气温的降低,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提 高了植物的抗寒性. 这种逐步提高抗寒能力的适应过程称为抗寒锻炼(cold hardening)或低温 训化(cold acclimation)。 ·晚秋或早春寒潮突然袭击植物就易受害 经适当的抗寒锻炼过程,植物逐渐完成适应低温的一系列代谢变化,获得较强的抗寒性。 我国北方晚秋时,植物内部的抗寒锻炼还未完成,抗寒力差;在早春,温度已回升,植物的抗寒力逐渐下降。 植物抗寒锻炼过程中体内发生的适应性生理变化 (1)组织的含水量降低,而束缚水的相对含量增高。 (2)呼吸减弱消耗减少.有利于糖分等的积累,植物的整个代谢强度减弱,抗逆性增强。 (3) ABA含量增多,生长停止,进入休眠 ·冬小麦的核膜口逐渐关闭,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流停止,细胞分裂和生长活动受到抑制,植物进入休眠。

2017年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鉴定总结

第六节 2017年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鉴定总结 一、试验目的 抗病品种的研究和应用是作物病害防治中最经济有效的关键技术和措施,抗病性鉴定是抗病育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抗病性鉴定试验研究为新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试验内容 (一)水稻抗病鉴定 1、供试材料: 参加抗病鉴定材料包括对照共315份。 本区区域试验早熟组、晚熟组和生产试验共21份。 本区区域试验品比试验早熟组、晚熟组31份。 优质米水稻新品种选育:品比试验22份。 生物技术育种:高代育种材料22份。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杂交稻品比试验11份。 水稻品种资源:品比试验10份,引进种子资源115份。 协助水稻分子育种试验筛选亲本,鉴定筛选亲本31份。 强爱玲提供育种材料9份。 科丰种业育种高代材料11份。 2、试验设计 稻瘟病病圃田:设在永宁王太堡作物所育种基地稻田,田块面积2.0亩,每排插35个材料,每个材料插2行(每行10~15株),每穴4~5株插秧,排间走道50厘米,每个材料间、排间走道及四周插一行稻瘟病诱发材料(白皮稻)。试验区四周种植1米宽诱发带(白皮稻)。 3、供试菌系 稻瘟病病菌选用2015-2016年保存的从全区水稻种植区不同水稻品种采集的并鉴定的优势种群稻瘟病单孢菌株,在水琼脂培养基培养活化,将单孢培养基中的菌丝移入PDA培养基中一个单孢一个试管培养,一周后移到产孢培养基上使其产孢,最终得到32个单孢菌株的混和菌。混合孢子液的浓度以100倍镜下每视野看到30个以上孢子为准。 4、鉴定方法: (1)成株期田间自然诱发结合接种鉴定:以田间病稻草为诱发材料,经高施N肥,创造发病条件,并结合人工接种在六月中下旬分蘖高峰期将混合孢子液用喷雾器喷洒在水稻叶片上。 (2)区域试验田间鉴定: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3)病情记载分级及抗性评价标准:鉴定和评价标准采用全国2015年新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NY\T2646-2014,和201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的通知。按照标准和通知确定了我区抗病鉴定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有关定义,鉴定方法调查方法,数据计算,抗性评价及汇总报告格式。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和省级水稻品种试验;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主导品种的抗病性监测可参照执行。 1、苗叶瘟病级按GLB=∑(NDL×GDL)/TNL计算; 式中:GLB-苗叶瘟病级; NDL-各级病叶数; GDL-各病级代表值; TNL-调查总叶数。 2、穗瘟发病率按IDP=TNDP/TNP×100计算; 式中:IDP-穗瘟发病率,单位为百分率(﹪); TNDP-发病穗数;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害调查与抗病性鉴定 专业:植物保护 班级:2010级1班 姓名:______尹全飞____ 学号:_____20100333____ 二零一二年四月一十五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小麦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方法; 二、实验材料 田间正常生长小麦,包括品种:B21-F6-5-4、BL-21-13-7-5-3、苏麦-3 B44-F6-1-5 三、实验方法 1、随机抽取100株同种小麦植株观察其旗叶; 2、观察鉴定并记录其抗病感病类型及严重度;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记录四种不同的小麦品种; 4、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制作出统计图表; 5、根据数据及表格,分析讨论,并且最终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病级: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 严重度:0—7级 一、品种:B21-F6-5-4 生育期:乳熟期 数量:100株 调查时间:2012年4月6日17:00 调查人:尹全飞、杨平、徐伯驹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病级0 0;0; 2 0 0; 3 3 4 4 X 3 0; 0; 0; 1 4 3 0 0; 严重 度0 1 2 2 0 0 4 3 6 6 7 4 1 0 2 1 6 4 1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 2 0 0 1 0 0 1 2 0 1 2 0 0 0 1 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1 1 1 1 1 0

植物抗旱性鉴定

植物抗旱性鉴定 实验17植物抗旱性鉴定 水分亏缺是一种最普遍的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环境胁迫,尽管蔬菜作物一般都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栽培,但是通常蔬菜需水量大,而且儿乎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都比较多;而果树大多栽培于丘陵、土地,更易受到水分亏缺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性,进行抗旱育种显得特别重要。 抗旱育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抗性资源的多少和深入研究的程度,因此,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评价与筛选是抗旱育种的关键环节,受到世界各国育种工作者的重视。进行抗旱性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田间直接鉴定法、干旱棚法、人工气候室法、盆栽法及室内模拟干旱条件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LI的抗旱性鉴定与研究。 本实验将以抗旱性存在差异的普通小麦品种为试材介绍植物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 小麦幼苗,发芽箱,滤纸,培养皿,打孔器,天平,干燥器,电导仪,20ml具塞刻度试管,双面刀片,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研钵,过滤漏斗,容量瓶 (50ml),移液管(2ml、5ml、10ml),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反应试管处光照强度为40001X):刻度吸管,G3垂熔玻璃漏斗等。二、方法步骤 (一)田间直接鉴定 当土壤干旱来临时,尤其在小麦孕穗至灌浆阶段发生旱性时,植株因失水而逐渐萎為,叶片变黃并干枯。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小麦叶片萎爲程度分5级记载。级数越小,抗旱性越强。

“1”级无受害症状; “2”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有较少的叶片卷成针状; “3”级大部分叶片萎缩,并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 “4”级叶片卷缩严重,颜色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黃; “5”级茎叶明显萎缩,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以上是根据凋萎程度定性鉴定品种的抗旱性,也可以把各品种分别种植于旱地(胁迫)和水地(非胁迫),测定旱地小区产量和水地小区产量,以下列公式定量评定品种的抗旱性。抗旱系数(DC),)非胁迫下的平均产量()胁迫下的平均产量(PDYY 抗旱指数(DI),的平均值所有品种)旱地产量()抗旱系数(DDCYYDX 品种的抗旱系数或抗旱指数越大,其抗旱性越强。(二)发芽试验鉴定 该方法是在室内人工模拟干旱条件,进行小麦芽期抗旱性鉴定。 1(将供试种子置于0. 1%氯化汞溶液中,灭菌消毒10, lomin: 2(在直径10cm培养皿内放4张定性滤纸,加入15%PEG(聚乙二醇)溶液6ml或17. 6% 蔗糖溶液30ml,每皿1个品种,均匀摆放整齐健康籽粒30粒,重复3, 4次; 3(将培养皿放入发芽箱内,25?发芽7d; 4(分别在萌发后第三天和第七天,测定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评定品种的抗旱性。也可以同时测定芽鞘长度、根长等,以反映品种的抗旱性强弱。 (三)离体叶片持水力测定 具体测定步骤如下: 1(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量小麦旗叶5, 10片(或取幼苗展开顶叶若干片,分别称其鲜重),并对每份样品进行编号,重复3, 4次; 2(将称过鲜重的叶片放入25?, 30?的干燥器中,在黑暗条件下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