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备管理 课程结课论文

现代设备管理 课程结课论文
现代设备管理 课程结课论文

《现代设备管理》课程结课论文

姓名:

班级:

学号:

所在学院:

任课老师:

完成日期:

军用电子设备的可靠性管理

摘要:

可靠性管理同可靠性设计一样,是设备可靠性工作的重要内容。阐述了可靠性管理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设备寿命周期各阶段可靠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定型阶段、生产阶段、使用阶段等,讨论了设备可靠性保证大纲的拟制依据、内容以及评审要点。最后指出,可靠性管理虽然繁琐,只要按有关国军标的要求,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可靠性保证大纲,就可以做好设备的可靠性管理工作,从而确保设备的可靠性。

关键词:军用电子设备;设备可靠性;可靠性管理

Abstract:

Reliability management with reliability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equipment relia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reliability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reliability management of all stages of life cycle of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demonstration phase, projectphas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stage, forming stage, production stage, usestage, discusses the reliability of equipment to ensure preparation basis, content and review points. Finally, the reliability management although cumbersome, as long as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military standard, scientific and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reliability assurance program, reliability management can makeequipment, so as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quipments.

Keywords:military electronic equipment; reliabilit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正文

一、概述

美国军用标准MIL—STD一785A中指出,军用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取决于规定的可靠性要求以及管理部门在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内对可靠性的重视程度。可靠性管理是大投人大产出的事业,投人大产出更大。各装备承制单位虽然重视设备的可靠性问题,但主要侧重于可靠性设计,对可靠性管理普遍做得不够。有人曾对两种典型电子产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设备因可靠性管理不善引起的故障率高达40%~80%;科研院所对可靠性管理的研究投入不大,可靠性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可借鉴的文献偏少,从而导致装备的可靠性水平不能大幅提高。为满足信息化作战的需求,现代军用电子设备的组成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环境越来越恶劣,研制过程所涉及到的部门和相关工作也非常多,再加上电子器件自身的可靠性受电应力、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的影响比较大,设备的可靠性管理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必须科学地把与产品可靠性实现过程有关的各项工作有机协调起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可靠性管理活动,以实现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指标。

二、可靠性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2.1 可靠性管理的概念

可靠性管理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产品全寿命周期内的各项可靠性工程技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等综合性的工作,用最小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时间等)实现既定的可靠性目标。所谓“计划”是指分析、确定可靠性目标,选择达到可靠性要求的必须

要做的工作,制定每项工作的实施要求,估计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资源。“组织”就是建立一个可靠性管理机构,确定可靠性工作的总负责人以及专职和兼职的可靠性管理、设计人员等,使其各司其职,在管理与设计上有机协调起来,以完成既定的可靠性目标与工作。“监督”是指通过报告、检查、评审、鉴定以及认证等一系列的活动,来督促承制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各项可靠性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控制”就是通过制定和建立各种标准、规范、指南等,指导和控制各项可靠性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可靠性工作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并收集相关可靠性信息,及时反馈、分析和评价产品的可靠性状态,以便制定改进措施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监控。

2.2 可靠性管理的特点

可靠性管理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健全的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靠性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既要有可靠性方面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又要有与电子设备相关的业务知识,也需要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可靠性管理过程中,只有把这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做好可靠性管理工作。

(2)可靠性管理是设备寿命周期内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多部门合作。设备的可靠性涉及设计、生产、使用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过程,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因此,设备的可靠性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大力协作,进行统一管理。

(3)可靠性管理是数据管理。可靠性管理工作以数据为基础,将统计分析作为管理手段,不断对现场故障和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及时反馈,采取改正措施。为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除了收集设备可靠性试验和运行现场观测到的数据,还要尽可能利用数据库已有的可靠性数据,并随时对数据进行补充、更新和整理。

(4)可靠性管理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可靠性与费用密切相关,要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就必然会增加设备的成本。但是,可靠性提高则会相应减少设备的维修次数,从而降低设备的维修费用,因此,要对设备的可靠性管理与成本之间进行经济分析,制定合理的可靠性指标。.

三、可靠性管理内容

可靠性管理涉及到理论、标准、技术、管理、教育培训等多项内容,其中技术又包含设计、制造、使用、试验、评估、失效分析等,是一项贯穿于产品寿命全过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产品寿命周期包括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定型阶段、生产阶段、使用(含退役)阶段。可靠性管理的核心是推动产品可靠性的提高,可靠性管理就是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开展,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也不同。

3.1 论证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提出设备的可靠性定量指标与定性要求,具体包括下面的内容。

(1)确定设备的寿命剖面、任务剖面、使用环境等约束条件,这些条件是确定可靠性定量指标、指标验证方案和方法,以及制定可靠性保证大纲的依据。(2)根据设备的预计服役年限、上述约束条件以及国内外同类设备的可靠性水平,提出初步的可靠性定量指标和定性要求,并对定量指标进行论证。(3)对经过论证的可靠性定量指标进行评审,并纳人《项目研制总要求》。评审工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项目的技战术指标同时进行。

3.2 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设备的可靠性技术方案及相应的保证措施,具体包括下面的内容。

(1)根据通过评审的可靠性定量、定性要求,确定相应的考核或验证方案,明确故障定义与判据。

(2)制定可靠性保证大纲和工作计划。这两个文件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合二为一,如何拟制以及拟制的注意事项后面再具体讨论。

(3)采用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法(简称FMEcA)确定对设备可靠性影响较大的关键件(特性)和重要件(特性),并对其进行专门论证,形成专题论证报告。

(4)根据《项目研制技术方案》,综合考虑设计手段、分析计算与制造水平、研制经费与进度、使用环境、维修保养等约束条件,拟制具体的可靠性技术方案报告,具体见文献[1O]。

(5)对可靠性技术方案进行评审。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可靠性技术方案报告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项目技术方案评审时一并进行。

3.3 工程研制阶段

工程研制阶段包括初样机和正样机研制两部分。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从设计、制造、外包、试验等过程全面落实设计措施,提高可靠性水平。

(1)全面贯彻落实可靠性保证大纲、元器件大纲、可靠性工作计划。

(2)依据有关标准、规范、指南等设计文件开展可靠性分析、预计、设计等工作,直到结果满足指标要求。

(3)建立数据收集、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FRA—cAS),发现薄弱环节和潜在故障,改进可靠性设计。

(4)制定并落实可靠性增长试验计划,实施老练和环境应力筛选,发现问题,暴露设计与工艺缺陷,采取改进措施并验证。

(5)按照相关国军标的要求规定,进行可靠性评审,评审通过后转入定型阶段。

3.4 定型阶段

定型阶段包括设计定型与生产定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各种试验,进行可靠性评审,对小批量试生产及部队使用过程中各种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完善相应设计文件,为批量生产做好准备。

(1)制定设计定型可靠性试验大纲并实施试验,试验大纲中应规定故障定义和判据。

(2)完成定型样机的性能与功能测试、环境试验、部队试验和可靠性增长试验,并按试验大纲的要求进行可靠性鉴定试验。

(3)根据通信军工产品定型工作的有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考核生产定型样机的可靠性,确认小批量试生产条件下设备的可靠性能否满足规定指标要求。

(4)对试生产和部队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质量数据,尤其是暴露的缺陷和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

3.5 生产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全面实施《产品质量保证大纲》(质量计划),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加强生产过程的检验、监督和控制工作,确保设备在批量生产中的可靠性。

(1)加强供方、转承制方提供的零部件、元器件的质量控制,必要时实施筛选和老练。

(2)加强对关键件(特性)、重要件(特性)的跟踪管理以及关键过程的监督、控制工作,降低设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和误差。

(3)对生产、贮存、交验中发现的缺陷和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处理,促使产品的可靠性继续增长。(4)按照相关国军标和产品规范的要求进行可靠性验收试验。

3.6 使用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保持、发挥设备的固有可靠性水平,提高其使用可靠性。

(1)按照合同要求,做好有关技术资料、备件供应、人员培训、技术支援、门市维修及定期巡回维修等售后技术服务工作。(2)做好有关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等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改进设计与管理,为实现设备的可靠性增长创造条件。

四、可靠性评审

从上述可靠性管理以及可靠性大纲的内容可以看出,可靠性评审是可靠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项目研制的各个阶段,邀请相关专家对可靠性工作进行评审,尽早发现设计上的缺陷,排除可能的隐患,及时检查可靠性大纲中的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以便采取改进措施。阶段不同,可靠性设计及其管理的内容不一样,相应的评审要点也不同。

4.1 论证阶段的评审要点

(1)设备的寿命剖面、任务剖面是否正确、完整?

(2)可靠性指标是否经过充分论证和确认?可靠性指标与国内外同类设备相比是先进、一般还是落后的水平?

4.2 方案阶段的评审要点

(1)是否制定了可靠性大纲(含可靠性工作计划)?可靠性大纲规定的工作项目与其它研制工作是否协调?

(2)设备的可靠性模型是否正确?相应的指标分配(初步)是否合理?

(3)可靠性预计结果能否满足规定的指标要求?

(4)系统方案是否进行了可靠性的比较与优选?

(5)方案中的可靠性关键项目与薄弱环节分析是否正确?

(6)可靠性工作所需的条件和经费是否得到落实?

4.3 工程研制阶段的评审要点

(1)是否修正了可靠性模型?是否进行了可靠性预计和指标的再分配?

(2)是否确定了可靠性关键项目与质量控制要求?是否确定了设备所有严重、致命或灾难性故障模式及其相应的补救措施?薄弱环节是否采取了改进措施?

(3)是否对外包配套产品的转承制方进行了有效质量控制及明确的可靠性设计要求?

4.4 定型阶段的评审要点

(1)可靠性应力预计法的结果、可靠性指标的鉴定结果是否满足合同要求。

(2)研制过程中发生的故障的改进措施是否全部落实并且有效?

(3)试生产的条件是否能保证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4)部队试验和试用期间出现的可靠性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5)批生产工艺规范及质量控制措施是否能保证产品的可靠性要求?

五、结束语

纵观本学期对于《现代设备管理》课程的学习,使我了解到设备可靠性管理的重点是防止、发现和纠正设计缺陷、薄弱环节以及工艺缺陷,减少维修保障的时问、人员、设备等,为顾客研制出可靠性高的产品。因此,在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每个阶段都要重视可靠性管理问题,对所涉及的可靠性工作进行科学计划、精心组织、强化监督、严格控制,来提高并维持产品的可靠性水平,从而实现设备“两提高、两降低”的可靠性目标,即提高战备完好性,提高任务成功性;降低保障资源要求,降低寿命周期费用。

六、参考文献:

[1] 施国洪.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Sift Guo—hong.Quality Control and Reliability EngineeringB{lse8[MJ.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in Chinese)

[2] 苏秦.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SU Qin.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liabihty l 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8.(in Chine~)

[3] 杨为民.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总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YANG Wei—min.General Remarks of Reliability,Maintain—abihty and Supportability l M].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1995.(in Chinese)

[4] 宋太亮.装备保障性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SONG Tai—liang.System Supportability System Engineeringl M j.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2OO8.(in Chinese)

[5] GJB 450A一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S].GJB450A一2004.Ge neral Requimmems of Reliability W0rk

for Materiel[S].(in Chinese)

[6] GJBz 20343—1998,全军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管理大纲[s].GJBz 20343—1998,Managemem Program of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hty for Military Weapons and Equipment l S].(in Chinese)

现代设备管理论文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现代设备管理 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胡友林学号:1101020133 专业:11工业工程 论文题目:光电检测技术在无损探伤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周建中 教师评价: 论文选题符合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考核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作者阅读较广泛,参考文献较充 足。很好□较好□一般□尚可□差□ 论文观点正确,结构较合理,层次较清晰,逻辑性强,论述较全面,工作量较充实,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 意义。很好□较好□一般□尚可□差□ 该生平时学习较认真,善于思考,到课率高,不迟到早退。文章语言表达较好,格式符合规范要求,体现了较 好的学风。很好□较好□一般□尚可□差□ 签名: 20 年月

目录 1 引言 (1) 2 光电检测技术简介 (2) 3 光电检测技术与无损检测 (2) 3.1 光电检测技术原理 (2) 3.2 光电检测技术的现状 (3) 3.3 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4) 3.4 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5) 4 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 (6) 4.1 红外成像原理 (6) 4.2 焊接缺陷的检测 (7) 5 机器视觉技术与无损检测 (8) 5.1 机器视觉技术概述 (8) 5.2 机器视觉技术在钢板缺陷监测中的应用 (9) 6 X射线无损检测 (10) 6.1 X射线检测原理 (10) 6.2 X射线检测在铸件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11) 7 激光超声检测 (12) 7.1 激光超声检测的原理 (12) 7.1.1 灼烧区 (13) 7.1.2 热弹区 (13) 7.2 激光超声检测技术 (14) 7.2.1 激励用激光器 (14) 7.2.2 光学接受技术 (14)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现代企业概论期末论文

《现代企业概论作业》从东风——日产看企业的并购与整合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从东风——日产看企业的并购与整合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著名汽车集团为了互补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纷纷进行兼并重组,着手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属地生产、全球采购、世界营销、合作开发已成为战略合作的着力点。2002年9月19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一下简称“日产公司”)签署了为期50年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以50:50的出资比例,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近年来出现的并购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并购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关键字:东风——日产企业并购整合策略 一、行业背景及参与并购的企业背景 1.行业背景 随着汽车技术的日益成熟,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靠规模经济。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渠道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企业陆续进行战略调整和整合,相继发生了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雷诺与日产、通用与菲亚特、帕卡与达夫、大众与斯堪尼亚联合重组等一系列汽车业的重要并购事件。目前这种兼并重组正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进行,据有关专家预测,在乘用车领域,今后几年随着规模较小企业的破产和被并购,世界上将形成6~9家跨国汽车集团的新格局;在商用车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企业也将向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雷诺、帕卡——达夫等大企业融入与靠拢。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汽、东风、上汽、重庆长安、福田等重点企业集团和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汽车年产销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各大汽车集团都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合作企业。 2.参与并购企业背景 (1)东风公司的背景 东风公司创立于1969年,是中国政府明确重点支持的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经营规模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位居前茅。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东风公司发展迅速,1993年产销汽车达21万辆。但紧接着,东风的事业开始滑坡。1996年,东风的产销量尚不足12万辆,虽然1997年开始有回复性增长,但1999年效益又再度下滑。进入新世纪之后,东风公司的眼光开始投向国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完整版

设备管理与维修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现代企业中机械设备维护的重要性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机械设备管理的概述 设备管理指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设备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进行的综合管理工作。设备管理是工业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设备管理,合理地选择设备,正确地使用设备,精心保养、修理设备,使设备经常保持完好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机械设备管理的条件 一个工业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对机械设备的加强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订立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是管理设备的前提条件。 1.3加强设备管理与效益的关系

1.3.1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根据目前,企业使用设备情况来看,加强设备管理要与企业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相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1.3.2 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1.3.3 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耗,如出现废品,原材料浪费更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减小设备的维修率是设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这样的基础上,设备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尽量避免设备之间的磨损次数,来更好地管理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工作效益。 2.维护保养 维护保养的基础 设备的维护保养是管、用、修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操作工人的主要责任人之一,是保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积极的预防工作。设备的保养是设备运行的客观要求,马克思说:“机器

设施管理论文(FM)

智能化与信息化下的设施管理 常说设施管理是支持核心业务的,但不代表“非核心业务”就不重要。我认为设施管理应该像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门一样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直接对总裁负责。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提到FM想到的都是运营时候的事,但我个人认为FM团队在建筑方案设计初期就应该加入其中,从设施管理角度提出观点优化设计,让我们的设计更“人性化”,考虑更多影响运营的设计因素,比如电梯台数、安装生产机械时可能与建筑物的一些“软碰撞”。从而使我们以后的管理更加方便,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和困难。在当今智能化、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下,设施管理技术方法也面临着改革。在本报告中我将把李老师上课时的介绍和通过对《设施管理概论》的阅读结合自己的专业,重点在智能化、信息化以及机电设备管理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不成熟的观点。 一、BIM技术、ARCHIBUS助力FM BIM正改变着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式,但同时我认为它也在改变建筑的运营和维护方式。以前段时间李老师提到的“上海中心项目”为例,其实当时我也在思考:建筑面积这么大的摩天大楼,怎样才能保证每天安全有条理地运行呢?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数据”流通。设施管理者将BIM作为数据库来存储设施的几何形状以及材料的耐

火等级、材料的传热系数、构件的造价、每天运营情况、能源消耗等数字信息。BIM的诞生为FM提供了很多更为方便、完善的解决方案。我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一些想法举几个例子。 1、紧急情况解决方案:比如火灾。设施管理者可以运用BIM模型快速地位火灾源,为消防官兵精确提供火源位置;同时模拟最快的逃生路线,将路线所经过的安全出口标识灯点亮,错误路线的安全灯熄灭,确保零伤亡。 2、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把在设计、施工、运营时收集下来的数据运用在维护、拆除过程中。使在维护时有很强的针对性,一针见血解决问题;拆除爆破时根据积累下来的数据制定最优化的方案。 关于ARCHIBUS,听说学校实验室也好像引进了这一信息管理专业软件,我知道的还有IBM和BIG。最开始接触是在曹吉鸣老师的书上,李老师也提过。我感觉ACHIBUS与BIM有异曲同工之妙:BIM把建筑、结构、机电等全专业结合在了一起,而ACHIBUS把不动产、设备、人、数据结合到了一个平台,真正形成了建筑集成管理系统。正是这些智能高效、方便快捷的信息技术和软件,才让我们将建筑内各种复杂的设施系统连接起来,更好的支持核心业务。 二、机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 机电是我专业当中的一个方向。我认为在一座建筑当中机电设施的维护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机电系统本身很复杂,包括管线结构、机

现代设备管理课程标准

《现代设备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021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总学时:60 学分: 3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讲授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分类及前期管理,计划、润滑、备件等管理,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修理、更新改造、技术经济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等知识。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设备现代化管理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设备管理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 (2)掌握设备前期管理、资产管理、润滑管理、状态管理、备件管理等知识。 (3)掌握设备使用与维护的标准、制度、管理等知识。 (4)掌握设备修理基本知识、修理计划、定额等知识。 (5)掌握设备的更新改造技术知识。 (6)掌握动力设备和能源管理知识。 (7)了解现代管理方法在设备管理中应用及国外设备管理简况。 2.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设备前期管理、资产管理、润滑管理、状态管理、备件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具备设备修理计划编制、实施、验收及质量管理的基本能力。 (3)初步具备动力设备运行、维护、修理能力,树立节约能源思想,具备节能管理能力。 (4)具有设备管理工作中某一个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5)初步具备和机械设备维修工作人员协同配合,共同解决机械设备管理、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3.素质目标 (1)培养独立思考的思想作风。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风气,系统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品质,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4)培养不怕困难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 (5)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设计

管理学概论结课论文

管理学概论结课论文 关于行政管理 摘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 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 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冠唐设备管理系统 设计方案 成都冠唐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工程背景错误!未指定书签。 企业概述错误!未指定书签。 传统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施设备管理系统的目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需求要点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系统设计原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总体设计错误!未指定书签。 技术基础错误!未指定书签。 系统安全错误!未指定书签。 管理权限划分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功能模块设计错误!未指定书签。 设备信息错误!未指定书签。 设备台帐错误!未指定书签。 维修保养计划错误!未指定书签。 维修保养记录错误!未指定书签。 维修经验库错误!未指定书签。 设备申购错误!未指定书签。 设备调拨错误!未指定书签。 设备报废错误!未指定书签。 备品配件信息管理错误!未指定书签。 文档管理错误!未指定书签。 设备工作日报表错误!未指定书签。 每日工作提示错误!未指定书签。 维修统计和趋势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信息导入接口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系统部署错误!未指定书签。 、网络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硬件要求建议错误!未指定书签。 、软件环境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系统实施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工程背景 传统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信息零散,缺乏长期,完整的信息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记录在纸质介质和分散在不同的Excel,Word文档中,各个分公司的信息提交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工作量大,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无法保证; (2)缺少科学手段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评估; 设备管理工作的改进由于缺少历史数据的支持,更多的依靠个人经验判断,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建议; (3)设备维修保养计划管理难度较大 每个分公司均管理着大量的设备,每个设备的不同部件均有定期的检修和保养工作,由于信息量较大,计划的整理和安排消耗了相关人员大量时间,并且可能存在计划执行延误。同时,如何达到最优的设备使用效率,合理安排维修保养人员的工作量也是传统管理模式中经常不能处理的问题。 (4)信息缺乏综合分析,利用率低 设备的历史变更记录,历史维修记录,历史文档等各种动态信息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日常管理中,尽管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登记,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平台,这类动态信息的后期利用率低,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对设备管理工作改进的指导作用。

机械设备维修课程标准

《机械设备维修》课程标准 1.前言 课程的性质 《机械设备维修》课程它是高职机槭类专业的职业综合能力课程,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属必修课程。依据职业标潍和机械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工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而设置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机械设备生产、销售、服务;处理机械类故障,功能性故障和使用性故障”的职业工作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培养从事机械设备零部件、整机的装配、故障排查、生产设备维保等设备的维修、保养、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的关键性岗位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机械设备维保、售后等从业人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掌握机械设备的维修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熟悉机械设备的解体,设备零件的拆卸、清洗、技术鉴定方法; 熟悉机械零件各种修复技术;掌握表面工程技术;具有分析、选择和应用机械零件修复技术的基本能力;

熟悉常用研、检具和维修工工具的选用;掌握机械设备几何精度的检验方法、装配质量的检验和机床试验方法、机床大修质量检验,绘制设备备件施工图等生产通用性技术要求; 掌握螺纹、键、销联接件、轴与轴承、丝杠螺母副、套类零件、齿轮、过盈配合件等典型零部件的修理、装配和调试方法; 熟悉常用机械设备等典型机械设备的修理技术,常见故障分析及其排除方法。 懂得保障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优质、高效、低成本、低消耗、节能环保;同时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敬业爱岗和自信心。 该学习领域分成6个机械设备维修项目,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是一门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一致,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一致,虚拟与实操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选用、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选用、零件的手工制作、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焊工实训车、铣实训、焊接工艺与设备选用、钳工技能实训。 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为导向,邀请行业专家按照设备管理要求对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检修等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普通机床、数控机械部件的安装与故障检修等能力而设置的行动、学习领域。该领域共归纳6个学习情境,按低、中、高等难度进行序化,完全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展开教学,以项目为载体,教学手段从任务提出(创设情境、演示任务、激发兴趣、明确要求)→任务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分解任务、循序渐进)→任务实施(教师讲解、学生跟随、边学边做、检查辅导)→任务完成(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总结知识、强调重点)→到扩展提高(类似任务、举一反三、自主实战、提高能力)。全过程采用六步法来实施:任务讲解、资料收集、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汇报展示、检查评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课程目标 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我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作岗位的实际,从学生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诫提出如下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熟悉设备精度检验中常用的工具,能正确进行常用设备的精度检验;

电气设备管理系统论文设计65250

电气设备管理系统论文 vb 电气设备管理系统 摘要: 目前的公司企业,对于大型电气设备的使用十分频繁,对于大型设备的管理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开发这样一套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本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设计的,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存储信息容量大、处理逻辑问题强、功能强大的优势,从企业管理特别是查询与决策信息的管理需求出发,针对性强,功能齐备,旨在通过帮助该企业物资管理实现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经过分析,我们使用 MICROSOFT公司的 ACCESS 2000和VISUAL BASIC开发工具,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尤其是数据窗口这一能方便而简洁操纵数据库的智能化对象,首先在短时间建立系统应用原型,然后对初始原型系统进行需求迭代,不断修正和改进,直到形成用户满意的可行系统。 关键词: 系统管理控件窗体设计数据库 第2页 目录 摘要及关键词。。。。。。。。。。。。。。。。。。。。。。。。。。。。。。。。。。。。。。。。。。。。。。。。。。。。。。。。。。。。。。。。。。1 Abstract And Keywords。。。。。。。。。。。。。。。。。。。。。。。。。。。。。。。。。。。。。。。。。。。。。。。。。。。2 第一章引言 1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5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5 1.3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5 1.3.1 课题调研 5 1.3.2 可行性分析 5 第二章系统设计准备阶段 6 2.1 VB基础 6 2.2 数据库系统设计 7 第三章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12 3.1 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 12 3.2 运行需求 12 3.3 其他需求 12 3.4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简介 13 3.5 电气设备管理系统 13 第四章系统分析与数据库的实现 15

现代通信概论结课论文

手机应用 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成员

手机的普及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果说通信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手机无疑是众多通信产品中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个。国际电信联盟最新报告指出,手机是人类历史上被接受最快的技术产品。 诞生仅仅20年,手机的基本功能已大大超越了移动通话,拍照、电视、多媒体播放器、高速网络浏览器、GPS导航仪、无线连接……越来越丰富的功能被加载到了手机上。“只要拥有一部手机,你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通信专家预言的“手机革命”正在部分地变为现实。可以预见,手机的功能和应用在未来还将不断推陈出新。 首先,未来的手机将更加智能化,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服务的结合,使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看新闻、看电视、写微博;可以用手机拍一段视频或者照片上传到网上,和更多的人分享,并且马上收到别人的反馈;可以用手机去控制家里的电器。未来,随着网络和后台支撑系统的不断增强,手机将能够提供更加虚拟化、人性化的服务。 其次,手机将成为最大的信息载体。目前,人们通过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新兴的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将来,手机会将这些载体融为一体,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手机平台来获取,并且用户可以实时参与互动、交流。这时,手机就是一个向世界发布信息的传声筒。 再次,手机将成为无处不在的网络传感器。一旦所有的手机都上网,每一个手机用户的动态就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地反映所在地区的动态。如果把所有手机的智能信息整合在一起,我们将会看到一幅不可思议的世界动态全景图片。最新气象信息不再依靠数以百计的传感器监控,而是借助上亿个手机传感器而测定;交通路况也不再仅仅依靠直升机和路面传感器获取,而是依据陷于交通堵塞区域中手机的数量、移动速度以及方向而测算。 手机,作为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将继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 通过手机对于工厂监控操作对财务和客户信息的管理 通过手机应用,我们可以实时掌握公司的财务信息、客户关系、市场信息和运营系统;现在工厂的生产方式有着自动化得大趋势,我们可以把手机的和工厂的系统实现通信,从而把工厂的操作员与管理人员从机器旁边解放出来,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工作。 我们尝试设计一款手机应用,可以让工厂的自动化监控及控制更为方便快捷。并且可以将运营系统、财务系统等众多方面整合起来。使公司的各项操作更为精确快捷。 目前的工厂控制大多 停留在二维控制系统,具有 复杂繁琐、易出错、不易上 手等缺点,需要大量的人 力,对实际操作造成很大的 不便。手机软件可实现其控 制的智能化,可以简化操作 过程、美化操作环境。我们 甚至可以实现3D效果显 示,操作系统立体化,是数 据显示更加直观,人与人、

电气设备管理系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分类号:TP311 单位代码: 10422 密级:学号: Z0843048411 电气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DESIGN OF ELCTRIC MANAGEMENT SYSTEM 作者姓名董建政 专业软件工程 指导教师史清华副教授 2009年10月10日

原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第1章绪论.. (1) 1.1背景研究 (1) 1.1.1行业背景 (1) 1.1.2时代背景 (1) 1.1.3企业背景 (2) 1.2 现状调查 (2)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3.1研究目的 (3) 1.3.2研究意义 (3)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4)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4) 第2章需求分析 (6) 2.1设备管理理论 (6) 2.2 电厂设备管理特点 (7) 2.3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7) 2.3.1建立电气队统一的班组管理平台 (7) 2.3.2 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 (8) 2.3.3建立设备基础与运行的信息化管理 (8) 2.4 系统的业务模型 (8) 2.5系统的用户管理 (9) 2.6系统业务流程 (10) 2.7功能性需求分析 (11) 2.8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13) 第3章系统的架构设计 (16) 3.1系统的软件结构 (16) 3.2设计目标 (17) 3.3设计模式 (18) 3.4系统的物理架构 (18) 3.5设备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19) 3.5.1班组管理 (20) 3.5.2设备管理 (21) 3.5.3技术管理 (21) 3.5.4系统管理 (21) 第4章系统详细设计 (22) 4.1电气车间班组业务处理设计 (22) 4.2设备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 (23) 4.3系统中间层的分析与设计 (25) 4.3.1业务类实现 (25) 4.3.2系统通用类设计 (25) 4.3.3数据持久层设计 (26)

机电设备管理技术 课程标准

机电设备管理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先修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工学交替实习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上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部分要求。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通过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学习机电设备管理技术课程的能力。 2、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课程,如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以及对学生今后从事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保养、大修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提供知识、技能支持。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改革课程内容,结合企业设备管理实际案例,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课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课程设计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行业分析、核心能力提炼、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设计的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岗位工作项

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通过对课程内容高度归纳,以设备为中心,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维修为主线,概括了设备前期管理、使用维护、设备修理、设备更新改造等相关知识,包含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点和技能,内容的组织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本理论知识到提高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应具备的机电设备管理的职业技能以及与设备管理有关的创新创业技能。 五、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管理技术知识,了解设备立项、购置等前期管理和使用过程的保养、维护、修理和技术改造等管理的程序及相关技能。 (二)具体目标: 1、知识: (1)了解设备前期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内容; (2)掌握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知识; (3)了解设备状态管理的目的、内容; (4)掌握设备修理的计划、准备、实施和归档的知识; (5)了解设备改造和更新的知识; (6)了解动力设备和能源管理基本知识; (7)学习国外先进设备管理知识; (8)探索设备管理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2、能力 (1)能制定简单的设备规划; (2)能进行设备分类、建立设备台账和进行初步评估; (3)能制定简单的设备保养标准、设备完好标准和点检表; (4)能进行故障、事故分析处理; (5)初步具备使用诊断工具进行设备状态管理;

现代设备管理与寿命周期论文

现代设备管理和设备寿命周期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设备管理的认识,对设备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一定的分析;同时通过对寿命周期的分析,不断健全现代设备管理制度,实现设备系统的全面综合管理,不断提高设备管理的现代化的水平。 关键词:设备管理寿命周期 现代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现代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对设备寿命周期的研究和管理优势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度、高效能、高自动化的设备逐渐增多,设备的投资费用也越来越昂贵,与设备有关的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的增加。因此加强设备管理,降低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延长设备的寿命周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浪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代设各管理强调设备寿命周期一生的管理,设备寿命周期理论是根据系统论、控制论和决策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企业的经营方针、目标任务,分析和研究设备寿命周期三个方面的理论: 1.设备寿命周期的技术理论:依靠技术进步加强设备的技术载体作用,研究寿命周期的故障性和维修性,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采用适用的新技术和诊断修复技术,从而改进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2.设备寿命周期的经济理论:研究磨损的经济规律,掌握设备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对设备的投资、修理和更新改造进行技术经济分设备设计、制造和使用各阶段的责任者和所有者往往不是单一的,

故其经营管理策略和利益会有很大区别。因此,需要研究和控制三者相结合的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模型和模拟,并实现适时的信息反馈,从而实现设备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管理,不断提高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设备寿命周期的管理理论:强调设备一生的管理和控制,由于设备设计、制造和使用各阶段的责任者和所有者往往不是单一的,故其经营管理策略和利益会有很大区别。因此,需要研究和控制三者相结合的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模型和模拟,并实现适时的信息反馈,从而实现设备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管理。 现代设备的寿命周期是指设备从决策和规划、技术方案的评价和规划、安装和验收、调试和试运行、设备故障和诊断、修理、改造和更新、直到设备的折旧和报废。 (一)决策和规划 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工厂企业的产品适销对路,品种齐全,质优价廉才能占有市场。同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符合国家的安全、环保、节能要求。 企业在建厂规划和购置设备,或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或扩大工厂生产规模增添设备时,在确定产品的发展方向之后,购置设备成为关键环节。有点的企业通过市场调研、考察、决策正确,投资回收快,产品先进质量好。前期的设备购置不可能只由动力部门决策和规划,需要企业的最高领导层的决策和规划,决策和规划正确来源于调研、考察、科学分析,涉及规划发展、计划、生产、

现代管理概论结课论文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目:现代管理概论教师:龙勇 姓名:李志巍学号:20141013066专业:动力工程领域类别:专业硕士上课时间:2015年3月 考生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突出,企业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和人力资源的规划,优化人员招聘策略,加强组织培训,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和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小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对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取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能量,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其优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对策 1选题意义 中小企业独具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其无论是在企业发展还是提供就业机会上,都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内,中小企业的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和灵敏的市场触角,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稳定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而且,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只会变得愈加重要,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命运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因此,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其管理层次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其走向国际化以及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备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源码)

目录 前言―――――――――――――――――――――――摘要―――――――――――――――――――――――第一章系统需求分析 第二章系统设计 2.1系统方案确定 2.2系统功能实现 第三章怎样开发一个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3.1 编程环境的选择

3.2 关系型数据库的实现 3.3 二者的结合(DBA) 第四章 Visual basic下的控件所实现的功能 4.1实现菜单选项 4.2 实现工具栏 4.3 帮助 第五章系统总体规划 5.1 系统功能 5.2 流程图 第六章系统具体实现 6.1 用户界面的实现 6.2 数据库的实现 第七章结束语 第八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程序源代码、各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 --------------前言--------------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企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设备的信息,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论文主要介绍的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个设计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于各大领域,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固定管理系统亦是如此。以往设备员由于缺乏适当的软件而给其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本论文所介绍的便是一个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以方便在设备安排和设备管理信息上的工作任务。 该系统适用于普通设备的管理,在使用上力求操作容易,界面美观,另外,本系统具有较高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可能在以后需要的时候进行软件升级。 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要求,做到模块化分析、模块化设计和代码编写的模块化。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设备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设备管理信息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结课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结课论文 题目:试论企业员工招聘的问题和策略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信管2011 学号:1165138144 学生姓名:冯丽丹 指导教师:刘那日苏

摘要 在当今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员工的招聘找工作和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能否争取到自身最需要的人才从而高效的完成相应的工作,已经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顺利和有效的运营。科学合理的员工招聘不仅能够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最大最优的利用,也能帮助企业吸收更多的人才。本文将介绍企业在员工招聘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员工招聘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摘要 (2) 1引言 (4) 2企业员工招聘的含义与意义 (5) 2.1员工招聘的概述 (5) 2.2员工招聘的意义 (6) 3企业员工招聘存在的主要问题 (7) 3.1招聘简章及安排时间上的问题 (7) 3.2面试过程中的问题 (7) 4针对企业员工招聘的建议 (9) 4.2针对招聘简章和安排时间问题的策略 (9) 4.2针对面试问题的策略 (9) 5参考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结构的不断改变,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能否在现在这个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在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的现状下为企业招聘回来真正适合企业且具有实力的员工,直接关系到企业将来的发展和运营。另外,一个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能够高效的招聘最适合的员工,将会在招聘市场山具有较好口碑,能够在以后的招聘过程中吸引更多的适合企业的人才来应聘,使以后的招聘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招到更合适的人。 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于员工招聘都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缺陷,所以导致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人才”共存的现象。所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来说,员工招聘方面还有很大的挑战,相关人员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益。

现代设备维护论文

关于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及管理的综合研究 摘要:对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的发展及特点和优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总体思路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并对电气设备管理工作做了分析和见解。 关键词:运行检修;直流系统;故障;设备管理 Research on the state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dition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equi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re analyzed, and the general idea is also described. And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job analysis and insights. Keywords: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DC system; fault; equipment management 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设备性能与质量也不断提高,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依然使用传统模式下的检修管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契合。状态检修的提出为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一、状态检修的定义及发展过程 状态检修就是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缺陷情况,通过比较分析确定设备的健康状况,从而来安排检修计划,实施设备检修。运行状态和缺陷情况是重要的信息,它要通过先进的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来获取。状态监测是状态检修的基础,而对监测结果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应用则是状态检修得以实现的保证。与状态检修密切相关,能直接提高状态检修工作质量的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技术;设备可靠性分析技术;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健康状况是通过对设备进行纵向(历史和现状)、横向(同类设备的运行状况)信息的比较分析得出的。这样再制定出合理的检修计划,这就是状态检修实现的方法。 态检修始于197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I.D.Quinn首先倡议。状态检修是当前耗费最低、技术最先进的维修制度,它为设备安全、稳定、长周期、全性能、优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管理保障。但由于状态检修需要监测的内容多,投资大,并存在一定的风险,要能熟练地运用于设备维修还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电气设备的检修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故障检修-计划检修-状态检修。故障检修又称事后检修,是一种最早的检修方式,即在故障发生后再进行检查修理。这种检修方法有很多弊端,它是一种被动工作模式,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

设备电气控制与维护课程标准

《设备电气控制与维护》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设备电气控制与维护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必修课 计划学时:学时 学分:学分 适用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一.前言 课程定位 《设备电气控制与维护》课程是三年制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选择、使用和维护电机、变压器及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掌握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掌握常用机床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熟悉新型电机、电器及电气控制设备的分析、调试、维护方法,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掌握相关项目的实际开发和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设计思路 按照本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内容将整个课程体系按两大部分内容来授课一部分是电机运行与维护部分,另一部分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检修。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中理论和实践脱离,先理论后实践的学科型模式,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将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部分划分为若干个模块,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采用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将“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环境,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三、培养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态度。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

设备管理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 径”的研究综述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确定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宗旨与社会理想。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多学者从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构建重点、基本原则、协调关系、制度保证等方面作了探讨。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本文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近年来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 观点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解决好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问题。[1] 观点二:社会的和谐,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社会和谐机制一旦形成,就能够自发地搜寻、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并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使社会结构获得平衡,使社会运行在良性的状态下进行。和谐社会的机制包括以下内容:富有生机的领导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诚实守信的信用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灵敏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2] 观点三:建设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公民社会的发展必将壮大社会的自治空间,是一个多元治理的社会。对于转型的中国社会而言,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二者内涵一致,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从经济学的分析来看,公民社会是由政府和企业的边际交易成本的边界决定的,在政府和企业的边际成本过大时,公民社会的自治治理就能为政府和企业减少边际成本。因此,发展公民社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动因,是讲求成本和效益的治理模式。建设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对社会治理途径与成本分析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与路径选择,必将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良性互动、协调运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必将创造和谐繁荣的盛世美景。[3]观点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共建共享。共建共享原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体现了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享,把调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果的享有者,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把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结合起来,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坚持并实现共建共享,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4] 观点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理清一些重大关系。第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群体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第四,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第五,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5]观点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第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