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响应

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与重视的热点问题。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一致,但在某些方面表现更加剧烈,中国出现极端天气较为频繁,这无疑给中国的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IPCC和FAO都将农业列为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最脆弱的产业之一。本文主要讨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1、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

(1)大气中化学组成的变化对作物生长有直接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可使C3作物生长和产量增加lO%~50%,C4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增加在10%以下。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受植物呼吸作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固氮作用、植物生长阶段、作物质量等因素变化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很可能抵消二氧化碳增加的助长作用。

(2)温室效应增强会引起农业气候条件变化。全球变暖可使温度带向极地方向推移,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高纬度地区扩展。年平均温度每增加1℃,北半球中纬度的作物带将北移l50~200千米,垂直上移100~200米。然而,作物布局不仅取决于温度条件,也受土壤、水分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在低纬度地带,增温改变农时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一年多熟地区已适应当前气候条件的农田,将需要做重大的调整。

(3)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低纬度湿润地区的水稻产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显著。在北纬6°~3l°内的农田实验表明,结实期温度上升1~2℃,会使产量下降10%~20%;这种影响随纬度的增高而加重。热带半干旱地区,降雨量不足,增温伴随的加速蒸发会使土壤水分状况恶化,而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例如印度北部,在雨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平均温度哪怕只增加1℃就会使小麦产量减少10%。

对世界粮食供给的最严重的威胁是中纬度“谷物带”的变暖及伴随的作物水分亏缺。这些将降低粮食生产潜力。例如,美国所有主要的非灌溉作物将减产,高粱、玉米和水稻减产最严重;加拿大草原地带的平均产量将减少l 0%~30%;在澳大利亚,若增温3℃,且夏雨增加、冬雨减少,则小麦产量可望增加。北美大草原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的西北部、新西兰南部、阿根廷和智利南部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增暖幅度大,目前农业受到的热量限制会减缓,但这些地区面积有限,所增加的产量不足以补偿中纬度地区的减产。

在较暖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长此下去将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干旱加剧后,植被减少,表土易沙化,使得耕地易受风蚀。遇到大风袭击时,将产生“沙尘暴”现象;而一旦受到暴雨冲刷,又会造成严重的水蚀。

(4)气候变化将改变施肥量。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

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使农民增加投入,而且对土壤和环境也不利。施入土壤中的氮素化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只有30%~50%,其他通过挥发、分解、淋溶流失,氮肥释放出的氧化二氮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之一。

(5)气候变暖将增大农药的施用量。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高温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气候变暖后,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即向高纬地区延伸。在高温条件下,由于作物的生育期缩短,作物、杂草和病害之间的相互关系会以不同的方式对气候变化做出反应,因而病害感染的方式有可能改变。气候变暖还会改变作物和禽畜病原体的地理分布,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将会蔓延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将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和除草剂,而这又将加剧环境污染。

2、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分析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目前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是因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未来生态系统影响时所用的气候情景,没有考虑区域差异和时间变化,过于简化和主观;二是所用气候情景是全球平衡模式输出的结果,模式分辨率较粗,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不同模式之间也存在差异;三是所用农业专业模型多属静态或经验统计模型,缺少动态或过程模型,而且多数研究只是局地的甚至是个别地点的。

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两方面分别进行。一是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作物的关键过程,进行作物生长模拟试验,建立作物区域生长动力模式来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二是对区域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主要是农作物)生产的响应进行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趋势和地区差异。如果将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复杂的相互作用模型,无疑会大大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

3、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适应对策

(1)不断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北方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可能趋于更不稳定或者更加干旱,这必将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因而,这些地区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不断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

(2)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未来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

(3)发展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面对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食物问题和气候变化的挑战,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

力求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

(4)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生长期延长,对我国北方粮食生产可能有利,因而要充分利用这一机缘,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大力发展东北的粮食生产。

(5)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加强气候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综合检测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把气象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建立国家级和升级的农业生产气象保障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以最大限度减少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曙东,周文魁等.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普特,赵西宁.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10.2

(3)张兰生. 《全球变化》. 2000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摘要: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趋势,对农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的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温度降水病虫害 引言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加剧而引起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成分改变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到目前为止,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1.气候变化的特点 (1)平均温度明显上升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造成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变化。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44~0.80℃。中国近100 年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 ~0.8度,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如果年平均温度上升1度,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这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讲具有重大影响。 (2)降水出现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 温度的提高会加快地表水的蒸发,导致水循环加剧,暴雨出现的概率增加,虽然降水量很大,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也会显著改变。降水既会出现区域性不均衡, 也会出现季节性不均衡,即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出现季节性干旱,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过去的概念是中国西北部缺水,今后在中国南方也可能出现季节性干旱,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3)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趋强 极端气候现象指一些在特定地区和时间的罕见事件,极端气候现象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察 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这些极端气候现象包括干旱、洪涝、低温暴雪、飓风、致命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全球变暖有关,也是气候变化的表现方面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下,大气的环流特征和要素发生了改变,引发复杂的大气——海洋——陆面相互作用,大气水分循环加剧,气候变化幅度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多,导致这些小概率、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机会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往往大于气候平均变率所带来的影响。 (4)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 在内陆地区增温造成冰川退缩导致雪线上升,在南极冰川逐步融化、冰架面临坍塌,而北极冰帽正在持续消融中,漂浮在北冰洋上的成年厚冰块不断融化,这些因素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将会使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入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于 2001 年 2 月 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 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 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 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 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 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 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 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

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 农业 (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 海岸带和海洋系统 (渔业 , 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 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王传星王艳 摘要: 阐述气候变化的特点, 分析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农业生产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干旱及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选择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调整耕作制度, 提高指数; 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土地合理利用; 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制订减灾应急预案; 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脆弱性 一、引言 气候变化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 到目前为止, 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 有待在2010年墨西哥城的第16 次缔约方会议上继续协商, 但气候变化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 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敏感性、脆弱性方面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二、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 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世界各国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行动

世界各国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行动 作者:曾静静曲建升来源:科学时报2009-4-23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以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主要介绍了欧盟、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组织)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并根据各国的适应行动对主要的气候变化适应选择进行概括和汇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下,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采取积极举措,以减缓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的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显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成为另一项重要选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20世纪90年代即提出了适应机制的阶段目标。2001年,UNFCCC确立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适应基金。2005年,通过《内罗毕工作方案》,以促进所有国家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帮助各国决策者就适应气候变化作出正确的、实际的决定。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厘岛行动计划》,也明确把适应作为气候变化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期、艰巨的挑战,适应气候变化是更为现实、紧迫的任务。目前,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正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气候变化适应合作机制也不断发展完善,一些国家也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以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国家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 欧盟 2007年6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性绿皮书《欧洲适应气候变化——欧盟行动选择》,确立了欧盟适应行动的四大支柱:在欧盟开展的早期行动,包括将适应纳入欧盟法律和资助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将适应纳入欧盟的外部行动中,特别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集成气候研究扩大知识基础,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准备协调、全面的适应战略的过程,涉及欧洲社会、商务和公共部门。 2009年4月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面向一个欧洲的行动框架》,以提高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应变能力。 英国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一)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一) 作者:吕庆堂王俊茹郭迎伟 摘要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包括提前玉米播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逆性品种、加强农田生态保护、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农业是应对灾害最脆弱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目前辽宁省处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生产任务艰巨,未来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1],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09年冬、2010春我国西南5省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剧,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而2010年春河南、山东、甘肃、辽宁等地区又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严重影响春播春管。气候变化使人们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1-2]。在人类面临的与气候相关的诸多挑战中,很大程度上依赖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辽宁农业生态类型多,尤其是农作物,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 1.2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证明,最近这些年,辽宁省干旱的趋势将加重,暴雨的日数增加,强度也加重了,也就是说旱涝的风险增加了,范围日益扩大,粮食减产幅度加大。自2001年以来,除2005年外,其余8年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平均受灾面积达133.33万hm2,2009年辽西北发生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产量损失严重。 1.3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本来就多变,而且变率比较高,辽宁省农业总是旱涝不断,这是一个常态。但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其原因,一是季风气候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二是气候变化致使这种变化的幅度加大、强度增强,导致了灾害性天气的频发。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最近30年,辽宁省粮食作物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绝对损失量和相对损失量都在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气候本身的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使灾害天气变化加大”这种规律的认识统一到对农业生产的决策中去,也就是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安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1.4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生长季≥10℃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生长季3300℃有效积温(大于10℃)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铁岭无霜期158~159d,但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铁岭无霜期为166~168d。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 1.5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使辽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虫害越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进展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进展 一曹格丽一姜彤? 摘一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二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二紧迫,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三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采取积极的适应行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本文介绍了2009年以来农业二水资源二森林二草原二海岸带和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二行动和进展,及部分气候变化敏感和典型区域的特色性适应措施三 关键词:气候变化一适应措施一重点领域一行动进展 一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回顾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三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结合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二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并提出中国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主要目标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三 2008年10月和2009年11月,中国分别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09年年度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了国家方案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进展,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5 91?曹格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姜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二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和洪水响应三

响二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三2009年以来,中国继续探索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适应政策和措施三在农业领域实施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措施强化气候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三水资源领域,在应对极端干旱和洪涝灾害中,三峡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三在森林和草原领域,继续实施了林业和草原发展相关规划,在西部大开发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当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加强沿海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海洋灾害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海岸侵蚀二咸潮入侵等海平面上升灾害的影响,通过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并提出针对性的适应对策三在一系列气候变化敏感和典型区域,包括鄱阳湖流域二长江三峡库区和云南省等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适应措施和行动三 二一2009年以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二措施和计划 (一)农业 2009年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继续采取积极的适应政策,制定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畜禽及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抗旱二抗涝二抗高温二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提高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3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800亿元,参保农户超过1.33亿户①,种植业保险逐步覆盖全国主要产粮区和粮食生产大县②,为农业领域适应洪水二台风二雹灾二暴雨二干旱等气候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三 我国未来气候条件不容乐观,特别是干旱问题进一步恶化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③三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主要立足于国内生产保障 691① ② ③ 吴高连:在 第一届亚太区农业保险再保险国际研讨会 的发言,2010年4月20日三 吴定富:‘种植险今年要覆盖主产区“,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1/19/content_ 10682389.htm三 2009年麦肯锡公司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二中国农业科学院:‘从粮仓到旱地 中国华北二东北地区抗旱措施的经济影响评估“三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附件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严重。气候变化导致高温热浪、暴雨、雾霾等灾害增多,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登陆台风强度增大,加剧沿海地区咸潮入侵风险,已经并将持续影响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积极主动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特编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城市安全宜居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支撑,牢固树立适应理念,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统筹、标准规范、建设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努力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统筹考虑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和气候变化对城市的持续性影响,将适应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城市建筑、能源、交通、水资源和生态等关键领域的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施分类指导的适应方案,明确安全、宜居、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和控制要求,坚持“一城一策”,分区施策、分步实施,采取合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应行动。 协同推进。落实中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加强联动协调,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广泛参与。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社会组织培育和科普宣传,加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共识,积极主动参与适应行动。 (三)目标愿景 到2020年,普遍实现将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典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50%。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广泛普及,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二、主要行动 (一)加强城市规划引领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二〇一四年九月 前言 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气候变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导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第一章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健康。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还将进一步增大。 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区域降水波动性增大,西北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东北和华北地区降水减少,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等海岸带灾害加重。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冰川面积缩小了10%以上,并自90年代开始加速退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方季节性干旱加剧,洪涝等灾害频发,登陆台风

气候适应——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气候适应——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 环境署在气候变化和适应方面的相对优势,来自其全球全球环境事务的领导地位以及召集力。主要工作包括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全球环境展望、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评估倡议(AIACC)等,环境署在国家适应行动方案、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区域海洋方案等方面也做出突出工作。 这些活动奠定了环境在能力建设、生态系统管理、和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各级传播知识等方面的信誉。 环境署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重点在于为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复原力。该工作是通过在三个补充的领域采取技术、政策和财务措施而实现的: * 为发展中世界建设适应能力 * 提高生态系统复原力 * 调动和管理适应政策和计规划面的知识 在未来三年(2009-2011年),环境署在适应方面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非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大型三角洲,关注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低洼海岸和旱地。这些活动将得到全球和区域适应网络的支持。 环境署在联合国系统的总体适应工作中主要负责以下几类行动: * 生态系统脆弱性和适应服务评估 * 增加关键生态系统复原力的适应措施 * 帮助支持和加强政策能力、知识水平和体制能力 * 制订包含气候考虑因素的国家经济、法律、体制和管理框架 * 将气候适应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 向主要的气候变化金融机制提供技术、分析和政策支持 着眼最弱者 环境署的主要优先工作领域之一,就是促进非洲开展气候适应措施,应对由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压力,包括缺水和洪涝。情景分析以及适应行动的设计和试点实施,都有利于减少灾难风险,为因缺水而被迫流离失所的现象寻找解决方案。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在2020年前为将遭受更严重的水荒的7500万至2.5亿人提供帮助。 环境署还致力于建立体制能力,为居住在亚洲和非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低洼海岸和大型三角洲的千百万人们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环境署还提供政策指导、相关工具、技术和最佳做法,并将它们纳入管理进程,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在喜马拉雅山脉,适应气候变化和减少灾难风险高低地伙伴关系将通过知识管理、技术和政策支持等,加强喜马拉雅山脉地方社区和政府的适应能力,应对冰湖溃决洪水和泥石流等短期气候变化所致灾难或减少这些灾难的风险,并支持适应长期的水供应减少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网络 环境署正在推动开展一项国际进程,以制订一个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网络,加强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能力。该网络将确保协调调动相关地表观测站、区域之内更新和国际技术援助机构的资源,加强科学、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将改善信息和知识库,使之更易于获取,同时加强决策、规划和适应措施。 第一阶段至2009年止,包括审议关于建立该网络的提案和以非洲和亚太为首,在各区域试点开展该网络的活动和职能等。其中包括在现有的设施和中心的基础上确定、发起和加强区域试点网络。同时将通过国际和区域磋商,为该网络编制一项总体实施计划。协商进程于2008年10月在大韩民国的昌原发起,持续到2009年。 降低脆弱性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活动 * 环境署气候适应培训班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2.4节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蒋李军课程标准: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根据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⑵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⑶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图2.28、图2.29,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⑵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⑴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⑵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⑶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学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P47,据图2.29-2.30讨论: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CO2含量变化之间有什么相关性?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过去2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与人类适应

郭正堂1 任小波2 吕厚远1 高 星3 刘 武3 吴海斌1 张春霞1 张健平1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2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 北京 100864 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摘要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主要以全新世大暖期为“相似型”,研究全球平均增温约 1o C —2o C 情形下的我国环境格局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为人类适应提供自然背景及参照;探讨过去不同气候环境背景下人类的适应方式,揭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模式,为未来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启示。通过近 5 年的工作,在自然背景研究方面,揭示出目前的全球增温有自然变暖的周期背景,且不同尺度的增温总体有利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增加,导致森林面积扩大,我国北方沙漠区收缩,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在人类起源与适应研究方面,获得了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迁徙的新证据,揭示出过去的气候变暖促进了农作物的栽培与驯化。8 ka BP —6 ka BP ,稻作和旱作农业在空间上显著扩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大规模定居。一般情况下,过去寒冷的气候条件限制了人口发展,而相对暖湿的气候有利于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同时显示,近70年来我国海岸带陆地面积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而增加近 14 200 km 2。未来工作应加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历史的定量重建,加强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等研究。关键词 全新世大暖期,环境格局,人类活动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6.01.016 1 研究背景 在 CO 2 浓度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它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后果、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利益冲突等, *资助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A0512 0000、XDA05130000)修改稿收到日期:2015年12月25日 过去2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 影响与人类适应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 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研究进展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进展 Progress on CAS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杨虎成 包头师范学院 摘要: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脆弱的领域之一,直接受制于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未来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时空性与振荡性的加剧,需对农业生产系统全方位影响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方位多层次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很多影响,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系统性减缓、适应应对策略和农业技术研究,全面理清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思绪和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机理和应对机制的系统构成和集成研究,更科学更合理地指导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与积极有效应对,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献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影响;应对 引言 气候变化备受国际、各国关注[1],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需以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应对[2],还是自然气候演化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合成,是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相互作用的非自然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引起水热资源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变化、农作物品种适应性和多样性及其抗逆性改变,加剧局部地区的灾害要素形成,因此,对世界粮食生产、种植制度、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将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过程,摸清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程度和应对机制,可以为农业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做出积极正确应对。 1 气候变化观测 气候变化是人为与自然的综合,其相互作用存在未知的不确定性。以温度上升、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通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威胁着国家和全球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下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生产直接关系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稳定,气候变暖、气候要素的扰动性与振荡性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显著气候变化特征,将对农业生产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1.1 平均温度明显上升 全球温度普遍升高,北半球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根据全球地表温度的器测资料(自1850年以来),最近100 年(1906—2005 年)的温度线性趋势为0.74℃,北极温度升高的速率几乎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陆地区域的变暖速率比海洋快,自1961年以来的观测表明,全球海洋平均温度升高已延伸到至少3000 m 的深度,海洋已经并正在吸收气候系统增加热量的80%以上。对探空和卫星观测资料所作的最新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下层温度的升高速率与地表温度记录类似。气象专家根据气候模式预测,未来100 年全球还将升温1.4~5.8℃,全球将继续变暖,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100 年更快。温度的升高,已对与积雪、冰和冻土相关的自然系统、水文系统、陆地生物系统、海洋和淡水生物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且对部分人工管理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增加[1,6。 1.2 降水的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 温度的升高,加快了地表水的蒸发,导致水循环加剧,暴雨出现频率增加,且这种大降水量的降水方式未能高效利用,水资源承载力降低[6]。另外,近些年来各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降水的区域性、不均衡性愈发明显突出,降水的月相、季节、年际变化振荡加剧,扰乱了局部区域农业用水供需平衡,水资源短缺及其承载力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3]。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一中段敬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空气中CO2 浓度升高,世界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6.40C,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0C,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近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mm,其中华北平原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mm。从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研究领域。 大气中CO2 浓度增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正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 浓度与温度增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作物生产方面关于CO2浓度增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倍受关注。研究表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已引起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暖下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适宜种植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据研究表明,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0C,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8 d,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全国平均缩短17 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2、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灌溉面积为 4 900 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2 %,粮食产量的2/ 3 以上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水分减少1 %,灌溉面积将减少1 %以上,粮食产量减少75亿kg,足以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作物减产更严重,水资源本来短缺的北方农业生产将面临困境,水对我国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

气候变化与适应性城市规划

28 低碳生态城市 特别关注—— The Special Focus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规划的重要性 在全球变化中, 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例如,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 气候变化与适应性城市规划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顾朝林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正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早在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就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一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变化,二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快速推进,碳排放的不断增加使自然系统和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2008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气候变化战略制定UNEP2010-2011工作计划将“促进向低碳社会转型”作为UNEP气候变化计划的战略优先领域。由于城市化地区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地区,如欧洲的城镇占整个欧洲能源消费的69%,中国全部城镇至少占社会总能耗的80%以上。因此,将低碳理念导入城市规划领域,对减缓气候变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然而,对气候变化可能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冲击和影响重视不够,本文主要谈气候变化与适应性城市规划问题。 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需要尽早采取适 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以保持旺盛的投资环境不受自然环

新闻篇研究篇 境变化的威胁。 根据任美锷(1993)、谢志仁(1996)、孙清等(1997)、施雅风等( 2000)、刘杜娟和叶银灿(2005)的研究认为:在未来20年,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估计将达到220-380 mm之间;在未来50年,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保守的估计将达到270-610 mm之间(图1)。 图1 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预测 据缪启龙等(1995)计算,若2030年海平面上升400 mm,则长江三角洲海岸可能后退100-4000m。若考虑同期平均高潮位上升速率3.6mm/a,在加上潮高海平面上升1-3米,海堤一旦溃堤,整个南通、太湖流域、嘉兴和上海市将全部被淹没。也就是说,若2030年长江口外相对海平面上升400 mm,海堤至少需要加高1.0-1.5m。 海平面上升还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主要有:(1)海洋侵蚀作用加强,海岸线后退,陆地面积缩小;(2)沿海平原的土壤盐渍化范围扩大,程度加深;(3)沿海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4)河湖的排水入海能力降低,河床淤高,增加了防洪压力。(5)风暴潮的发生强度和频率增大,危害性加剧;(6)削弱现有港口码头、江海堤防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功能,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综述,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规划也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适应性规划的内涵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部分影响甚至可能不可逆转,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直到IPCC的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出台,适应的主题才得到足够的重视。2007 年12 月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岛行动计划》(Bali Action Plan),把适应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迄今,和气候变化适应直接相关的规划文献是非常少见的。最早的是1990年美国环境保护局Jim Titus在美国规划协会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创新性文章,他主张在长期性项目中采取前瞻性的步骤,设定优先级,并进行战略性评价。因此,适应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 划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它和一个新兴的规划研究领域——自然灾害的缓减——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研究包括 在规划理论、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核心领域认同气 候变化适应的重要性。 在气候变化文献中,适应一词被定义在脆弱性、敏感性 和适应能力的语境中。适应规划中的“适应”被定义为系统、自然或者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已有的或可能发生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所作出的一种调节,以保证在面对已观测 到或预测到的气候变化和相关的极端情况时,降低其脆弱性 或增加弹性。适应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变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变化和极端事件。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规划需要依赖一个新兴的跨学科 领域,它将人类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联系起来,需要规划师 和地球科学家以及相关科学的研究者共同努力才能攻克这一 难关。 适应性规划可以在多层面下展开。在社区规划层面,需 要编制一体性、战略性、参与性并包含可变通的应对风险的 规划;在总体规划层面,需要包括物质、生物、社会科学, 气候变化模型、气候影响和脆弱性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规划,编制内容至少需要增加包括海岸线、流域、土地利用和 基础设施规划、能源规划等内容;在区域规划层面,海岸线 总体规划是应对沿海地带极端情况的最重要的规划。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9 年11 月最新发布的《巨 型城市面对的巨大压力:亚洲主要海岸带城市气候脆弱性排名》的报告中分析指出,许多城市在风暴和洪水的威胁面前 极端脆弱,大量的人员和资产在危机关头的社会经济敏感性 水平令人担忧。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中,亚洲可以说是气候变 化脆弱性最大的地区。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已经并将继续影 响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人类健康、食物生产、基础设施、供水以及生态系统等所有领域。 结论 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结 构转型、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和外向型外贸结构,通过低碳城 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和适应性方向,探索面向可持 续未来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针对由于气候 变化所带来的温度变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变化和极端事 件对城市与区域的影响,通过编制适应性规划,解决由于气 候变化所带来的紧迫问题。C 29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