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误差的发现与处理

系统误差的发现与处理
系统误差的发现与处理

系统误差的发现与处理

系统误差是出厂被测量受到若干因素的显著影响而造成的。市厂常常涉及刘不同的

测量

对象、测量原邵及测量方法的具仲分析、因此系统误差的发现与处理通常比随机误关

困难得

多,们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也远比随机误差严重,所以必须想办法发现和消除

系统误莫

的影响,把它降低到允许限度之内。

系统误差与其影响因素之间有着确定的函数关系、冈此系统误差是能够通过适当的

技术

措施确定并加以修正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设法判别系统误差是否存在;然后分析系

统误羔产

生的原因,并在测量之前尽力消除;同时在测量中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尽力消除或减

弱系统误

差的影响;测量之后再设法估计残存的系统误差范围。

1.系统最差的类型

按照所表现出来的规律,通常把系统误筹划分为以下几种,

(1)固走不变的系统误差灶指在重复测量中,数值大小利符弓均不变的系统误差。

固定

不变的系统误差大多数是出十测量设备的缺陷或者采用了不适当的测量方法造成的。

例如,

天平砍码的质量误差、观测者习惯性的错误角度等。

(2)线性变化的系统误差足括随着测量次数或时间的增加,数位按照一定比例而不

断增加(或减少)的系统误羌。例如,用齿轮流量计测量含有微小阎体颗粒的液体时,

出于磨损会使

泄漏量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线性变化的系统误差。

(3)周期件变化的系统误差是指数值和符号循环交替、重复变化的系统澡差。例如。用

热电偶在露天环境下测温时.其冷端温度随着昼夜温度的变化做周期性变化。若不进

行冷端

温度补偿,测量结果必然包含有周期性变化的系统误差。

(4)复杂规律变化的TI代理系统误斧是指既不随时间做线性变化也不做周期件变化,而是按肤

复杂视律变化的系统误差。

司定不变的系统误差义叫悄伯系统误磐;线性、周期性或复杂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

统称为

变他系统误差。

乙系统误差的发现

43于系统误差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必须没法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才能有效地提高测旦

精度,下面介绍几种发现系统误是的常用方法。

11)实验比对法蝴多台向类或相近的仪表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测量,通过分析测量结果的

差异来判断系统误差是否存在。例如,用天平利六秤称量同一物体,即可发现台秤存

在的系统

误差‘,

〔2)残余误差观察法将一个测量列的残余误差在AJ—n坐标个依次连接后,通过

观察误

差曲线即可判断有无系统误差的存在。这种方法很直观,如图1—2所示。图(a)所示

不存在

系统误差,图(b)所示存在线性变化的系统误差,阁(c)所示存在周期性变化的系统误差,图(d)

所示向时存在线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的系统误差。

(3)准则判别法有许http://www.ebv.hk多准则可以方便地判断出系统误差的存在、

如马利科夫昨则、阿贝

赫梅特准则、计算标准误差比较法等。

没对某一被测量f进行”次等精度测量,测量结果依次为、‘z’…,?”,求出相

应的残余

误差9l,6z’…,9“,将残差分成前、后两部分,并求差值:

若D近似为零、则说明上述测量列中不包含线性变化系统误差;如果D与A.佰相当或更

大,则说明测量ATMEL列户存在线件变化系统误差叙旧o<o<A·则说明不能肯定是否存在线件变

化系统误差。

3.系统误差的减小和消除方法

在测量过程中,减少和消除系统误差常用的一些方法有:

(1)替代法在测量条件不变的基础上,用标准员替代被测量,实现相同的测旦效果,从而用标7p监确定被测旦。传代法能有效地消除检测装置的系统误差。

(2)零仪式侧设法测量则将被侧虽与其已知的标准量八进行比较,调节标淮量使四

的效应棚抵消。系统达到平衡[队被测量等于你推量。

(3)补偿法在传感器的结构设计中,常选用齐向一干扰变量作用下所产生的误差数值相

等而符号相反的零部件或元器件作为补偿元件。例如。在热呕悯冷端温度补偿器靠近热电偶

冷端处,放置一个止温度系数的铜电阻,不平衡电桥所产:业的刁;平衡电压可以自动补偿热电偶

冷端温度变化所引钽电容起的热电势的变化。

(4)修正法若仪表的修正位已知时,将测量结果的指示佰加I:修正值.就得到了被测量

的实际仪。均此法可大大削弱洲旦中的系统误毁。

消除或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还有很多。cjmc%ddz

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

谈谈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或减少的方法 在讨论随机误差时,总是有意忽略系统误差,认为它等于零。若系统误差不存在,期望值就是真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系统误差是不能忽略的。所以要研究系统误差,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 一、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在长期的测量实践中人们发现,系统误差的产生一般的与测量仪器或装置本身的准确程度有关;与测量者本身的状况及测量时的外界条件有关。 1、在检定或测试中,标准仪器或设备的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在进行计量检定,向下一级标准量值传递时,标准值的误差是固定不变的,属于系统误差。又称为工具误差或仪器误差。如:标称值为100g的砝码,经检定实际值为99.997g,即误差为+0.003g。用此砝码去秤量其他物体的质量,按标称值使用,则始终把被测量秤大,产生+0.003g的恒定系统误差。 某些仪器或设备,在测量前须先进行调零位,若因测量前未调零位或存在调零偏差,使得标准仪器在测量前即具有某一初始值,该初始值必然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这种误差,一般称零位误差,或简称零差。 某些仪器或设备,如未按要求放置,特别是某些电磁测量和无线电测量仪器或设备,未正确接地或屏蔽,或未用专用连接导线,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这种误差称为装置误差。 2、测量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恒定磁场等),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如,重力加速度因地点不同而异,若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某些测量,未按测量地点的不同加以适当的修正,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因这种误差是由客观环境因素引起的,一般把它称为环境误差。 3、由于某些测量方法的不完善,特别是检定与测试中所使用的某些仪器或设备,在设计制造时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如元器件,制造工艺等),不得不降低某些指标,采用一些近似公式,这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这种误差称方法误差或称理论误差。 4、在测量中,测量者本身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如听觉、视力等缺陷,也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此项误差又称为人员误差。 二、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mad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是事先研究系统误差的性质和大小,以修正量的方式,从测量结果中予以修正;二是根据系统误差的性质,在测量时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相互抵消而不带入测量结果。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简答题及答案

基本概念题 1.误差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测量误差不可避免? 答:误差=测得值-真值。 误差的性质有: (1)误差永远不等于零; (2)误差具有随机性; (3)误差具有不确定性; (4)误差是未知的。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受人们认识能力所限,测量或实 验所得数据和被测量真值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因此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什么叫真值?什么叫修正值?修正后能否得到真值?为什么? 答:真值:在观测一个量时,该量本身所具有的真实大小。 修正值:为消除系统误差用代数法加到测量结果上的值,它等于负的误差值。 修正后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真值。因为修正值本身也有误差,修正后只能得到较测得值更为准确的结果。 3.测量误差有几种常见的表示方法?它们各用于何种场合? 答: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 绝对误差——对于相同的被测量,用绝对误差评定其测量精度的高低。 相对误差——对于不同的被测俩量以及不同的物理量,采用相对误差来评定其测量精度的高低。 引用误差——简化和实用的仪器仪表示值的相对误差(常用在多档和连续分度的仪表中)。4.测量误差分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 随机误差: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 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粗大误差: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误差值较大,明显歪曲测量结果。 5.准确度、精密度、精确度的涵义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 答: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 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

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有两个基本方法。一就是事先研究系统误差的性质与大小,以修正量的方式,从测量结果中予以修正;二就是根据系统误差的性质,在测量时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相互抵消 而不带入测量结果。 1、采用修正值方法 对于定值系统误差可以采取修正措施。一般采用加修正值的方法。对于间接测量结果的修正,可以在每个直接测量结果上修正后,根据 函数关系式计算出测量结果。修正值可以逐一求出,也可以根据拟合曲线求出。应该指出的就是,修正值本身也有误差。所以测量结果经修正后并不就是真值,只就是比未修正的测得值更接近真值。它仍就是被测量的一个估计值,所以仍需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作出估计。 2、从产生根源消除 用排除误差源的办法来消除系统误差就是比较好的办法。这就要求测量者对所用标准装置,测量环境条件,测量方法等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尽可能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根源,进而采取措施。 采用专门的方法 (1)交换法:在测量中将某些条件,如被测物的位置相互交换,使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对测量结果起相反作用,从而达到抵消系统 误差的目的。如用电桥测电阻,电桥平衡时,R X=R0(R1/R2),保持 R1、R2不变,把Rx、R0的位置互换,电桥再次平衡时,R0变成R’,

此时Rx=R0’(R2/R1)。于就是有Rx=R0`(R2/R1),由此算出的 Rx就可以消除由R1、R2带来的系统误差。 (2)替代法:替代法要求进行两次测量,第一次对被测量进行测量,达 到平衡后,在不改变测量条件情况下,立即用一个已知标准值替代被 测量,如果测量装置还能达到平衡,则被测量就等于已知标准值。如果不能达到平衡,修整使之平衡。替代法就是指直截了当地测定物理量的方法。如:利用精密天平的称重。设待测重量为x ,当天平达到平衡时所加砝码重量为Q ,天平的两臂长度各为l1 与l2 ,平衡时有x = Q ·l2/ ll 。再用已知标准砝码P 代替x , 平衡时有P = Q ·l2/ l1 ,得到x = P。若用标准砝码置换未知重量后,天平失去平衡,需加一差值△P , 才出现平衡, 这时有P + △P = Q ·l2/ l1 ,所以x = P + △P( △P 可正可负) 。这样就可消除由于天平两臂不等而带来的系统误差。 (3)补偿法:补偿法要求进行两次测量,改变测量中某些条件,使两次 测量结果中,得到误差值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取这两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从而抵消系统误差。如读数显微镜、千分尺等都存在空行程,这就是系统误差,设其为l,为消除这一误差,可从两个方向分别读数,第一次顺时针旋转,读得数据为L1,则被测量长度D 为:D=L1+l:第二次逆时针旋转读得数据为L2,则被测量长度为 D=L2-l,于就是D=(L1+L2)/2,这样系统误差l被消除,某些不等位电势、温度引起的温差电势、磁场对磁电系仪表的影响等也可以用这种办法来消除。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计算机控制系统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存在稳态误差。怎样计算稳态误差呢? 在连续系统中,稳态误差的计算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计算:一是建立在拉氏变换中值定理基础上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系统的终值误差;另一种是从系统误差传递函数出发的动态误差系数法,可以求出系统动态误差的稳态分量。 在离散系统中,根据连续系统稳态误差的两种计算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推广到离散系统。又由于离散系统没有唯一的典型结构形式,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需要针对不同形式的离散系统来求取。 书上主要介绍了利用z 变换的终值定理方法,求取误差采样的离散系统在采样瞬时的终值误差。 设单位反馈误差采样系统如图4.12所示。 图4.12 单位反馈误差采样反馈系统 系统误差脉冲传递函数为 (4.1) 若离散系统是稳定的,则可用z 变换的终值定理求出采样瞬时的终值误差 (4.2) Φ==+e ()1()()1()E z z R z G z )](1[)()1(lim )()1(lim )(lim )(1111*z G z R z z E z t e e z z t +-=-==∞-→-→∞ →

(4.2)式表明,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不但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且与输入序列的形式及幅值有关。除此之外,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与采样系统的周期的选取也有关。上式只是计算单位反馈误差采样离散系统的基本公式,当开环脉冲传递函数G(z)比较复杂时,计算e(∞)仍然有一定的计算量,因此希望把线性定常连续系统中系统型别及静态误差系数的概念推广到线性定常离散系统,以简化稳态误差的计算过程。 在离散系统中,把开环脉冲传递函数G(z)具有z=1的极点数v 作为划分离散系统型别的标准,与连续系统类似地把G(z)中 v=0,1,2,…的系统,称为0型,Ⅰ型和Ⅱ型离散系统等。下面讨论不同类别的离散系统在三种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并建立离散系统静态误差系数的概念。 1.单位阶跃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对于单位阶跃输入r(t)=1(t),其z 变换函数为 (4.3) 得单位阶跃输入响应的稳态误差 (4.4) 上式代表离散系统在采样瞬时的终值位置误差。式中 (4.5) 称为静态位置误差系数。若G(z)没有z=1的极点,则Kp ≠∞,从而e(∞)≠0;若G(z)有一个或一个以上z=1的极点,则Kp= ∞,从1 11)(--=z z R →∞==+1p 11()lim 1()z e G z K →=+p 1lim[1()]z K G z

误差 偏差 修正值

误差偏差修正值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实例说明对几个术语的理解,共四个部分、12例,内容涉及: 1 术语的概念、定义的理解;偏差对于不同对象的适用性; 2 术语间的关系与区别,特别是误差与偏差。在特定条件下、二者在数值或绝对值上相等(但概念不同); 3 误差与偏差的应用,主要说明误差、偏差检定结果计算(简便的也是常用的)方法的依据; 4 修正值与修正因数的关系和应用。 0 引言 术语是一个学科的专用语。它概念清楚,定义准确、严格,在文字、语言表述交流中可以简单明确地反映所要传递的内容。因此,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术语。误差、偏差、修正值是计量领域最通用、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在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以下简称“术语”)中有明确定义。正确使用这几个术语有助于反映、处理有关量值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如“偏差”的定义)或历史上的、习惯上的认识,有时难免在

实用中使用不当、混淆、歧义甚至错误以及有的技术文献解释上的矛盾。本文准备对这几个术语的定义、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谈一些看法。 1 对定义的理解 1.1 误差 1.1.1 〔测量〕误差 其定义为:“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由于真值的不可确知,“术语”定义中是用约定真值替代真值。被测量的真值可以理解为被测量的实际值。测量误差一般是由多个随机效应与系统效应所导致,所以在排除粗大误差条件下,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1.1.2 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 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与〔测量〕误差的定义不同,它是指“仪器的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虽然根据“术语”中“测量结果”的说明,仪器的示值属于“测量结果”,但“被测量”有别于“对应输入量”。“被测量”通常包括一组输入量,而“对应输入量”应是指和仪器示值同种量(可以相互比较并按大小排序的量),一般为校准和检定中上级标准器的复现量。测量仪器的误差是系统误差,它是测量误差的主要分量。在特定条件下仪器的示值误差就是测量误差。 1.2 偏差 “术语”中这一术语的定义为:“一个值减去参考值。” 为了说明、表达两个量值间的关系,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可用于比较的量值都可作为一个值的参考值。例如: 1.2.1〔实物〕量具偏差 量具的标称值就是实际值的参考值。因此, 偏差=实际值—标称值。 例1 标称值m B为500g的砝码,经校准实际值mH为500.015g,则其偏差dm为: dm=mH-m B=500.015

实验四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态误差

实验四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态误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理解系统的跟踪误差与其结构、参数与输入信号的形式、幅值大小之间的关系; 2.研究系统的开环增益K 对稳态误差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4-1所示。其中G(S)为系统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H(S)为其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 图4-1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由图4-1求得 )() ()(11 )(S R S H S G S E += (4-1) 由上式可知,系统的误差E(S)不仅与其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且也与输入信号R(S)的形式和大小有关。如果系统稳定,且误差的终值存在,则可用下列的终值定理求取系统的稳态误差: )(lim 0 S SE e s ss →= (4-2) 本实验就是研究系统的稳态误差与上述因素间的关系。下面叙述0型、I 型、II 型系统对三种不同输入信号所产生的稳态误差ss e 。 1.0型二阶系统 设0型二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4-2所示。根据式(4-2),可以计算出该系统对阶跃和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图4-2 0型二阶系统的方框图 ● 单位阶跃输入(s S R 1 )(= ) 3 1 12)1.01)(2.01()1.01)(2.01(lim 0=?+++++? =→S S S S S S e S ss (4-3) 输入输出响应曲线如图4-1所示,仿真图如图4-2所示。

图4-3 0型系统阶跃响应稳态误差响应曲线 图4-4 Matlab 仿真曲线 由 Matlab 仿真结果来看,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时,输出稳态误差近似为,符合 4-3式计算的理论值。 ● 单位斜坡输入(2 1)(s S R = ) ∞=?+++++?=→201 2)1.01)(2.01()1.01)(2.01(lim S S S S S S e S ss (4-4) 输入输出响应曲线如图4-3所示,仿真图如图4-4所示。 图4-5 0型系统斜坡响应稳态误差响应曲线 图4-6 Matlab 仿真曲线 由 Matlab 仿真结果来看,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时,输出稳态误差趋于无穷大,符合4-5式理论计算值。 上述结果表明0型系统只能跟踪阶跃信号, 0型系统跟踪阶跃输入有稳态误差,计算公式为: P ss K R e += 10 (4-5) 其中)()(lim 0 S S H S G K p →?,R 0为阶跃信号的幅值。 2.I 型二阶系统 设图4-4为I 型二阶系统的方框图。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简答题及答案

基本概念题 1.误差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测量误差不可避免 答:误差=测得值-真值。 误差的性质有: (1)误差永远不等于零; (2)误差具有随机性; (3)误差具有不确定性; (4)误差是未知的。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受人们认识能力所限,测量或实 验所得数据和被测量真值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因此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什么叫真值什么叫修正值修正后能否得到真值为什么 答:真值:在观测一个量时,该量本身所具有的真实大小。 修正值:为消除系统误差用代数法加到测量结果上的值,它等于负的误差值。 修正后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真值。因为修正值本身也有误差,修正后只能得到较测得值更为准确的结果。 3.测量误差有几种常见的表示方法它们各用于何种场合 答: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 绝对误差——对于相同的被测量,用绝对误差评定其测量精度的高低。 相对误差——对于不同的被测俩量以及不同的物理量,采用相对误差来评定其测量精度的高低。 引用误差——简化和实用的仪器仪表示值的相对误差(常用在多档和连续分度的仪表中)。4.测量误差分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 随机误差: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 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粗大误差: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误差值较大,明显歪曲测量结果。 5.准确度、精密度、精确度的涵义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 答: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 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 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区别

偶然错误也称为随机错误,与系统错误不同,如下所示: 1,原因不同 1.随机误差:它是由各种不稳定的随机因素引起的,例如室温,相对湿度和气压。 2.系统误差:样本与研究任务不符;他们不了解人口分布的性质,并选择可能扭曲人口分布的抽样程序;有意识地选择最方便,最有利的人口要素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些要素并不代表人口(例如,仅抽样先进企业)。 2,不同的表达方式 1.随机误差:是由于在确定较小的随机波动和形成相互补偿误差的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因素。 2.系统误差:指一种非随机误差。例如,违反随机原则的偏差误差,采样中的记录记录引起的误差等。 3,不同的特点 1.随机误差:其绝对值和符号是不可预测的。 2.系统错误:可重复性,单向性,可测试性。 主要区别在于性质,原因和特征不同 1,性质不同 1.意外错误 偶然误差一般是指随机误差,是由于在确定过程中一系列相关因素的随机小波动,具有相互补偿的关系。 2.系统错误

系统误差是一种非随机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测量结果的真实值之间的差是无限的。 2,原因不同 1.意外错误 原因是分析过程中各种不稳定的随机因素的影响,例如室温,相对湿度和气压等环境条件的不稳定性,分析人员操作的细微差异以及仪器的不稳定性。 2.系统错误 主要原因如下: (1)样本不符合研究任务。 (2)在不了解人口分布本质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可能会使人口分布失真的抽样程序。 (3)有意识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最方便,最有利的要素,但这些要素并不代表人口(例如,仅抽样先进企业)。 3,不同的特点 1.意外错误 大小和方向不固定。 2.系统错误 重复性,单向性和可测试性。

第一章--误差和数据处理习题解答

第一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习题解答 1、指出下列情况属于随机误差还是系统误差: (1)视差; (2)天平零点漂移; (3)千分尺零点不准; (4)照相底版收缩; (5)水银温度计毛细管不均匀; (6)电表的接入误差。 解:(1)忽左忽右,属随机误差; (2)往单方向漂移属系统误差;随机漂移属随机误差; (3)属系统误差,应作零点修正; (4)属系统误差; (5)按随机误差处理; (6)属系统误差,可作修正。 2、说明以下因素的系统误差将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1)米尺因低温而收缩; (2)千分尺零点为正值; (3)测密度铁块内有砂眼; (4)单摆公式测重力加速度,没考虑θ≠0; (5)安培表的分流电阻因温度升高而变大。 解:(1)使结果偏大; (2)使结果偏大,属系统误差,修正时应减去这正零点值; (3)使密度值偏小; (4)使结果偏小: 当θ≠0时,单摆公式为: )2 sin 411(220θπ +=g l T 或 2220 2)2sin 1(4θπ+=T l g 若用θ=0的2 0204T l g π=近似,结果偏小; (5)分流电阻变大,分流变小,使结果偏大。 3、用物理天平(仪?=0.020g )称一物体的质量m ,共称5次,结果分别为36.127g 、 36.122g 、36.121g 、36.120g 和36.125g 。试求这些数据的平均值、绝对不确定度和相对不确定度。 解:36.12736.12236.12136.12036.12536.12336.1230 m g +++++== m S =0.0026g , 已知:仪? =0.020g , 0.020u g ==?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测量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不同性质的误差 系统误差 是指“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它是在重复测量中保持恒定不变或可按预见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由于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重复测量,真值也只能是用约定真值代替,因此可能确定的系统误差也只是估计值。系统误差的来源可以是已知或未知的,那么怎样发现系统误差呢? 1、在规定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个被测对量,从所得测量结果与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差可以发现并得到恒定的系统误差的估计值 2、在测量条件改变时,例如随时间、温度等街道条件改变时按某一确定的规律变化,可能是线性的或非线性地增长可减小,就可以发现测量结果中存在的可变的系统误差。通常消除或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修正的方法:对系统误差的已知部分,用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的方法来减小系统误差。修正系统误差的方法包括在测量结果上加修正值;对测量结果乘修正因子;画修正曲线;以及制定修正值表等。例如:测量结果为20℃,用计量标准测量的结果是℃,则已知系统误差的估计值为℃,也就是说修正值是+℃,已修正测量结果等于未修正测量结果加修正值。即已修正测量结果为20℃+℃=℃。 (2)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一切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例如在使用仪器时,应该对中的未能对中,应该调整到水平、垂直或平行理想状态的未能调好等等,都会带来系统误差,操作者要仔细调整,以便减小误差等。 (3)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抵消而不致带入测量结果中。例如:对恒定系统误差消除法,可采用异号法,即改变测量中的某些条件,例如测量方向、电压极性等,使两种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区别

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一种非随机性误差。如违反随机原则的偏向性误差,在抽样中由登记记录造成的误差等。它使总体特征值在样本中变得过高或过低。产生原因主要有:(1)所抽取的样本不符合研究任务;(2)不了解总体分布的性质选择了可能曲解总体分布的抽样程序;(3)有意识地选择最方便的和解决问题最有利的总体元素,但这些元素并不代表总体(例如只对先进企业进行抽样)。这类误差只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是可以避免的。 定义: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系统误差是与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的原因引起的一类误差,它具有重复性、单向性、可测性。即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定时会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系统偏低,其数值大小也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测定的结果虽然精密度不错,但由于系统误差的存在,导致测定数据的平均值显著偏离其真值。如果能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设法测定出其大小,那么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正的方法予以减少或者消除,系统误差是定量分析中误差主要来源。 在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过程中,出现某种保持恒定或按确定的方法变化的误差,就是系统误差。 原理:

相同待测量大量重复测量的平均结果和待测量真值的差。一般而言,由于测量步骤的不尽完善会引起测量结果的误差,其中有的来自系统误差,有的来自随机误差。随机误差被假设来自无法预测的影响量或影响的随机的时间和空间变异。一些系统误差可以消除,通常可以降低,如果系统来自影响量对测量结果的可辨识效应。 系统误差有下列情况:误读、误算、视差、刻度误差、磨损误差、接触力误差、挠曲误差、余弦误差、阿贝误差、热变形误差等。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测量结果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按一定规律变化,具有重复性、单向性。我们应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系统误差的特点,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它的影响。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3.5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3.5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描述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3.73 ) 式(3.73)是一个高阶微分方程,方程的解可以表示为 (3.74) 式中,前两项是方程的通解,而是方程的一个特解。随时间的增大,方程 的通解逐渐减小,方程的解y(t)越来越接近特解。当时,方程的通 解趋于零 这时系统进入了稳定状态。特解是由输入量确定的,反映了控制的目标和要 求。系统进入稳态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能否满足必要的控制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系统的稳态特性进行分析。稳态特性的性能指标就是稳态误差。 3.5.1 稳态误差 控制系统的误差可以表示为 (3.75) 式中是被控制变量的期望值,y(t)是被控制变量的实际值,即控制系统的 输出。 稳定的控制系统,在输入变量的作用下,动态过程结束后,进入稳定状态的误差,称为稳态误差

图3.23 单位反馈和非单位反馈系统 (a)单位反馈系统;(b)非单位反馈系统 在控制工程中,常用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来表示误差。对图 3.23(a)所示的单位反馈系统,误差与偏差的含义是相同的,即 (3.76) 式中r(t)为系统的给定值,也就是输出y(t)的期望值。单位反馈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3.77) 对图3.23(b)所示的非单位反馈系统,因为反馈变量f(t)并不与输出变量y(t)完全相同,所以给定值与反馈变量之差,即偏差并不是(3.75)式意义上的误差。但如果反馈环节H(s)不含有积分环节,在时,由于暂态项的消失,反馈 量与输出量之间就只差一个比例系数我们认为反馈量可以代表输出 量,于是,定义非单位反馈系统的误差为 (3.78) 式中r(t)是非单位反馈系统的给定值,f(t)是反馈信号。根据图3.23(b)非单位反馈系统各环节间信号的关系,可得 (3.79)

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1.随机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5.19条)。 这是1993年由BIPM、IEC、ISO、OIML等国际组织做了原则修改后的新定义。它表明测量结果是真值、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这三者的代数和;而测量结果与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即总体均值)差,则是这一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分量。随机误差等于误差减去系统误差。1993年前,随机误差被定义为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老定义中这个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分量,是指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变化不定的分量,它时大时小、时正时负、不可预定。例如:天平的变动性、测微仪的示值变化等,都是随机误差分量的反映。事实上,多次测量时的条件不可能绝对地完全相同,多种因素的起伏变化或微小差异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而致使每个测得值的误差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现在,随机误差是按其本质进行定义的,但可能确定的只是其估计值,因为测量只能进行有限次数,重复测量也是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的(见5.6条)。就单个随机误差估计值而言,它没有确定的规律;但就整体而言,却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故可用统计方法估计其界限或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随机误差大抵来源于影响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不可预知的或随机的,它会引起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故称之为“随机效应”。可以认为正是这种随机效应导致了重复观测中的分散性,我们用统计方法得到的实验标准[偏]差是分散性,确切地说是来源于测量过程中的随机效应,而并非来源于测量结果中的随机误差分量。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主要可归纳为对称性、有界性和单峰性三条: 1.对称性是指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对称分布的。由于所有误差的代数和趋近于零,故随机误差又具有抵偿性,这个统计特性是最为本质的;换言之,凡具有抵偿性的误差,原则上均可按随机误差处理。

(推荐)系统误差的处理

系统误差有确定的客观规律,要在掌握其来源的基础上采取有关技术措施消除或削弱。对于系统误差的处理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因而需要测量者充分发挥其学识、经验和技巧水平进行处理。 由实践经验,处理系统误差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尽可能预计产生系统误差的来源,并在实施测量前采取措施消除或削弱其影响。如采取恒温、稳压等措施,使有关因素的影响减小到可接受的程度。 (2)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以消除或减小系统误差。 (3)进行数据处理时,检验系统误差是否仍存在。 (4)估计出残存的系统误差值或范围,确定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一、对产生系统误差来源的消除或削弱 在开始测量前尽量发现并消除系统误差来源或防止测量受这些来源的影响,是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的最好方法。主要考虑以下一些方面。 测量原理与方法要尽力做到正确、严格,不产生方法误差或使所产生的方法误差小于允许范围。例如,用伏安法测量电阻Rx有两种连接方法,如图2.17(a)和(b)所示。 如电压表与电流表的内阻分别为RV与RA,可导出:图2.17(a)线路的系统误差为 ;图2.17(b)线路的系统误差为+RA。当Rx<RV时,用图2.17(a)接法;当Rx>RA时,用图2.17(b)接法,这是减小系统误差的正确选择。 测量中所使用的仪器应按规定期限进行定期检定和校准并注意仪器的正确使用条件和方法,对仪器的放置位置、工作状态、所用电源情况、接地、附件和导线的使用及连接都应符合规定并正确合理。 注意环境对测量的影响,如温度、振动、电磁干扰等,可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减少环境条件变化所产生的有害影响,如散热、减振、屏蔽等。必要时采用恒温、恒湿、恒压箱及屏蔽室等。 提高测量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并注意改进设备与工作条件,以避免或减小人身误差。 二、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的几种典型测量方法 1.零示法零示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测量方法,主要用于消除因指示仪表不准而造成的误差。测量时被测物理量与标准已知量进行比较,使两者的效应互相抵消。当总效应刚好为零时,达到平衡。指示器的作用是判断平衡,只要求有足够的灵敏度,测量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标准已知量。 图2.18表示用零示法测量电压的电路,图中E为标准电池,R=R1+R2为标准分压器。当调节分压器的分压比使检流计指向零时,A和B两点为等位点,所以Ux=U=ER2/R。在测量过程中,只须判断检流计中有无电流而不须读数,只要标准电池与标准分压器准确,检流计灵敏度高,测量就会准确。一般电气测量中常用电桥测电阻也是零示法的一种典型运用。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系统误差及修正

关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两个系统误差及修正 江苏省洪泽中学陈正海 【摘要】通过改进实验装置,简化实验过程,消去原装置所内生的系统误差。【关键词】系统误差误差分析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抓住主要矛盾法(M车?m);作图法(抽象问题形象化),有 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实验装置内生的系统误差作出理论分析,并通过装置的改进对实验进行适度研究。 苏教版“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采用如下实验装置: 用上述实验装置实验时明确要示:1. 实验时首先要平衡摩擦力;2.小车包括砝码的质量要远大于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这都是为什么呢?有无改进的装置,无需平衡摩擦力和小车包括砝码的质量要远大于盘和重物的总质量呢?本文就上述两个问题作简单的论述。 要求1:在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实验首先要平衡摩擦力。 分析1: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 ma 中的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在本实验中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办法平衡小车及纸带所受的摩擦力,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就不只是细绳的拉力,而应是细绳的拉力和系统所受的摩擦力的合力.因此,在研究加速度a和外力F的关系时,若不计摩擦力,误差较大,若计摩擦力,其大小的测量又很困难;在研究加速度a和质量m 的关系时,由于随着小车上的砝码增加,小车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会增大,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就会变化(此时长板是水平放置的),不满足合外力恒定的实验条件,因此实验前必须平衡摩擦力。 由于在实验开始以后,阻碍小车运动的阻力不只是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还有打点计时器限位孔对纸带的摩擦力及打点时振针对纸带的阻力.所以平衡摩擦力可采用下面的做法:将长木板的末端垫高一些,给小车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使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取下纸带后,如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子的间隔基本上均匀,就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平衡.为什么点子的间隔只能是基本上均匀呢?这是因为打点计时器工作时,振针对纸带的阻力是周期性变化的,所以难以做到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阻力始终完全平衡,小车的运动不是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纸带上的点子间隔也不可能完全均匀,所以上面提到要求基本均匀。 改进1:可以通过气垫导轨来减少摩擦;用位移传感器来削去振针对纸带的周期性阻力,保证物体在运动时受动的是恒力作用。 气垫导轨利用小型气源将压缩空气送入导轨内腔。空气再由导轨表面上的小孔中喷出,在导轨表面与滑行器内表面之间形成很薄的气垫层。滑行器就浮在气垫层上,与轨面脱离接触,因而能在轨面上做近似无阻力的直线运动,极大地减小了由于摩擦力引起的误差。使实

(完整版)第四章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答案

第四章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1. 下列各项定义中不正确的是( D) (A)绝对误差是测定值和真值之差 (B)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在真值中所占的百分率 (C)偏差是指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 (D)总体平均值就是真值 2. 准确度是(分析结果)与(真值)的相符程度。准确度通常用(误差)来表示,(误差)越小,表明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越高。精密度表示数次测定值(相互接近)的程度。精密度常用(偏差)来表示。(偏差)越小,说明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越高。 3. 误差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系统误差具有(重复性)、(单向性)和(可测性)等特点。 4. 对照试验用于检验和消除(方法)误差。如果经对照试验表明有系统误差存在,则应设法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消除,通常采用以下方法:(空白试验),(校准仪器和量器),( 校正方法)。 5. 对一个w(Cr)=1.30%的标样,测定结果为1.26%,1.30%,1.28%。则测定结果的绝对误 差为(-0.02%),相对误差为(-1.5%)。 6. 标准偏差可以使大偏差能更显著地反映出来。(√) 7. 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的精密度(B) 甲组:0.19%,0.19%,0.20%,0.21%,0.21% 乙组:0.18%,0.20%,0.20%,0.21%,0.22% (A)甲、乙两组相同(B)甲组比乙组高(C)乙组比甲组高(D)无法判别 8. 对于高含量组分(>10%)的测定结果应保留(四)位有效数字;对于中含量组分(1%~10%) 的测定结果应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对于微量组分(<1%)的测定结果应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9. 测定的精密度好,但准确度不一定好,消除了系统误差后,精密度好的,结果准确度就好。(√) 10. 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 C) (A)精密度高,准确度必然高(B)准确度高,精密度也就高 (C)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D)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11. 误差按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2.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C)

系统误差处理

等精度测量系统误差编程处理 一、实验目的 (1)、通过C语言编程,实现系统误差的处理。 (2)、加深对C语言的理解,提高对C语言的使用能力。 (3)、掌握对系统误差的判断方法,加深对系统误差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实验数据 算数平均值为24.775mm。残余误差和为-0.001mm。 残余误差平方和为0.000069mm2。 贝塞尔公式求得的标准差为0.0029mm。 别捷尔斯公式求得的标准差为0.0031mm。 2、实验思路 要想得到单次测量的标准差,必须先求的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其次求的残余误差,再求残余误差平方和,然后由贝塞尔公式或别捷尔斯公式求得测量列单次的标准差,然后由不同公式计算标准差比较法,得出是否含有系统误差。 三、编程实现 1、求算术平均值 为了实现模块化,在此处用调用函数的方法,对数组求平均值。将测量列看成数组,且赋值给一个数组,然后将数组的首地址当做参数传递给函数,结果由return语句返回到主函数。 实现算术平均值程序为: double averaqe_number(double *s,int N) { double sum=0.0; double averaqe=0.0; int i=0; while(i

return(averaqe); } 2.残余误差和的实现 由残余误差计算公式可得:残余误差=测量值-平均值。所以可以将上一步求得的平均值作为函数的一个参数传递到残余误差函数,然后在编写残余误差程序,实现对残余误差和的求解。 残余误差和求解程序如下: double offset(double b[],int N,double mean) { double z=0.0; int i; for(i=0;i

浅谈测量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理解

浅谈测量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理解 发表时间:2019-01-03T11:59:36.1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刘思良 [导读] 摘要:测量误差包括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从概念上存在以下公式:测量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黑龙江省尚志市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 150600 摘要:测量误差包括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从概念上存在以下公式:测量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通常情况下测量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是理想的概念性术语,不可能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准确值。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提及测量误差、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等专业名词,那么究竟它们是如何定义和理解的呢? 关键词:测量误差;减小;随机误差 1 依据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测量误差的定义是“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真值”,实际工作中测量误差又简称误差。“测量结果是指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是客观存在的量的实验表现,仅是对测量所得被测量之值的近似或估计,它不仅与量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程序、测量仪器、测量环境及测量人员等有关。“真值是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相一致的值”,它是通过完美的测量才能获得的。一般情况下,由于真值不能确定,测量误差是未知的,实际上应用的是约定真值,这样便可以得到测量误差。实际上无论是测量标准的标准值,还是其他的约定真值,都是存在不确定度的,所以得到的只是测量误差的估计值。获得测量误差的估计值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得到测量结果的修正值。 2 测量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不同性质的误差 2.1 系统误差,是指“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它是在重复测量中保持恒定不变或可按预见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由于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重复测量,真值也只能是用约定真值代替,因此可能确定的系统误差也只是估计值。系统误差的来源可以是已知或未知的,那么怎样发现系统误差呢? 2.1.1 在规定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个被测对量,从所得测量结果与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差可以发现并得到恒定的系统误差的估计值。 2.1.2 在测量条件改变时,例如随时间、温度等街道条件改变时按某一确定的规律变化,可能是线性的或非线性地增长可减小,就可以发现测量结果中存在的可变的系统误差。 2.2 通常消除或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 采用修正的方法:对系统误差的已知部分,用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的方法来减小系统误差。修正系统误差的方法包括在测量结果上加修正值;对测量结果乘修正因子;画修正曲线;以及制定修正值表等。例如:测量结果为20℃,用计量标准测量的结果是20.1℃,,则已知系统误差的估计值为-0.1℃,也就是说修正值是+0.1℃,已修正测量结果等于未修正测量结果加修正值。即已修正测量结果为20℃+0.1℃=21℃。 2.2.2 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一切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例如在使用仪器时,应该对中的未能对中,应该调整到水平、垂直或平行理想状态的未能调好等等,都会带来系统误差,操作者要仔细调整,以便减小误差等。 2.2.3 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抵消而不致带入测量结果中。 例如:对恒定系统误差消除法,可采用异号法,即改变测量中的某些条件,例如测量方向、电压极性等,使两种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中的误差符号相反,取其平均值以消除系统误差。交换法,即将测量中的某些条件适当交换,例如被测物的位置相互交换,设法使两次测量中的误差源对测量结果的作用相反,从而抵消了系统误差。替代法,即保持测量条件不变,用一已知量值的标准器替代被测件再作测量,使指示仪器的指示不变或指零,这时被测量等于已知的标准量,达到消除系统误差的目的。 对可变的系统误差的消除,合理地设计测量程序可以消除测量系统的线性漂移或周期性变化引入的系统误差。 2.3 下面说一下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平均值之差”。事实上,多次测量时的条件不可能绝对地完全相同,多种因素的起伏变化或微小差异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而致使每个测得值的误差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所以随机误差可能确定的只是其估计值,因为测量只能进行有限次数,就单个随机误差而言,它没有确定的规律性;但就整体而言,却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随机误差一般是由影响量的随机时空变化引起的,它们导致重复测量中数据的分散性。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就是由于所有影响测量结果的影响量不能完全保持恒定而引起的。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主要可归纳为对称性、有界性和单峰性。对称性是指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地。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对称分布的。由于所有误差代数和趋近于零,故随机误差又具有抵偿性。有界性是指测得值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不定期的界限,也即不会出现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单峰性是指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数目多,也就是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相对集中地分布。 随机误差是在重复测量中按不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随机误差的大小程度反映于测量值的分散性,即测量重复性。测量重复性是用实验标准偏差表征的,当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时,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是测量值实验标准偏差的1/倍(n为测量次数),因此,当重复性较差时增加测量次数,可以减小测量的随机误差。但随测量次数的进一步增加,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减小的程度减弱,相反会增加人力、时间和仪器的磨损等问题,所以一般取3~20次为宜。 总之测量误差包括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从概念上存在以下公式:测量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通常情况下测量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是理想的概念性术语,不可能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准确值。 参考文献: [1] 杨建潮.测量误差中粗大误差的判别与处理[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4(06) [2] 严昌顺.用计算机快速剔除含粗大误差的“坏值”[J].计量技术.1994(05) [3] 金建广,王蔚.运用Excel实现粗大误差的自动检测和最佳方程的拟合[J].中国计量.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