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无锡的转型发展

后危机时期无锡的转型发展
后危机时期无锡的转型发展

后危机时期无锡的转型发展陈耀兴当前,无锡正在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可以说这是无锡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无锡城市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大问题,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领军城市的必然选择。一、无锡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危机和机遇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应该看到,我国当前面临的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生产过剩危机。这种生产过剩在宏观上表现为是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不足,但从某一区域来讲,则是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果。事实上,传统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

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发展方式,已经使经济的持续增长难以为继。

如我们无锡,现有约218万亩耕地,按户籍人口458万计算约0.48亩,按常住约0.35亩,远低于世界平均5.5亩,也低于0.8亩的国际警戒线。如果按1997年到2004年每增加1亿元GDP 要消耗233亩土地来计算,“十一五”我们GDP 翻一番就需要67万亩耕地,这样200多万亩的土地很快就要用完。现在无锡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43人,工业企业15家,经济产出1.18亿,是处于“环境容量的高压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重复发达国家过去制造的东西,即使我们GDP 成为了世界第一,也不是最强大。简单告诉大家一个数字,从世界来看,两千年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占世界GDP 的三分之一左右;两百年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占世界GDP 的三分之一左右;大约50年前,美国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左右。按照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有人估计,到204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有希望占到世界的20%到25%之间。经济总量最大,是否就一定最强呢?100年前,钢铁生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和经济实力的指标,但今天已经不是了。所以我们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已经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了。30年前,汽车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指标,但今天也已经不是了。真正代表国家和地区实力的是产业和技术,是能够对其他产业发生连锁反应的技术,所以说到底,还是要靠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的周期看,危机总是短期的,而发展才是长期的,危机阶段国家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短期的,不断的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则是持久的。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目前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前夜,如果说以前的产业革命,是由于科技进步而“水到渠成”所带来的,那么,这次产业革命,则是由于能源和环境约束所“强制”实行的,一定意义上讲,它具有明显的“倒逼性”。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后危机时期去抢抓新周期的发展机遇。就无锡来说,至少要用好三个机遇:一是利用国家相对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一机遇,办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事;二是利用经济国际化、一体化这一机遇,即利用世界分工体系,来确定无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方向;三是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城市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

长三角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京沪和宁杭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和上海世博会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力日益显现,这为无锡依托长三角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兴高端产业提供了可能。

回顾无锡转型升级的轨迹可以发现,无锡之所以能领先于全国并在江苏率先进入全面小康,主要是在每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及时地抓住机遇,今天,无锡同样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来实现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二、抢抓机遇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内容

1.转型发展的目标: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这一目标,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把自主创新作为无锡推动转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就是别人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你做到了。正是由于创新,特别是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能带来经济的繁荣,相反创新不足则是造成机遇丧失的重要诱因。

二是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抢占制高点的战略基础。产业是经济基础,经济是城市的命脉。产业层次和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体现,也是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托。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建立创新型经济。

什么是创新型经济?所谓创新型经济,首先是要利用各种创新资源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依靠知识、技术和制度等因素,依靠智慧经济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创新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的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实质是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

场来发展自身的经济,但光靠引进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因此需要在开放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进入与发达国家同一创新层次来发展自己;再次,创新型经济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国或某一地区产业结构由较低级形态向较高级形态的转换过程,它是高生产率的产业、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无锡要实现创新型经济,不仅要注重产业部类的升级和产业之间的升级,更要注重产业向价值链两端的延伸,参与国际价值链两边的高端分工,抢占微笑曲线两端的制高点,以此提升产业层级,实现产业升级。

三是把“四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方向。温总理在无锡进行考察时,提出无锡要建成“生态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高科技产业城和宜居城”。四城建设既是无锡转型升级的目标,也是无锡人的责任,更是无锡成为创新型领军城市的最终体现。

2.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无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基本手段,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以城市转型为根本方向,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经济转型抓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双轮齐转”。

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最终要取决于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提高。辐射力是基础,影响力是根本,地区的辐射力主要靠制造业,通过制造业产品的市场拓展,使无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显现;而影响力则更多地要依赖于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推动力,使无锡的辐射力不断扩大。

制造业的发展无锡主要围绕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技术中心这一目标,以“三谷”(硅谷、液晶谷和药谷)为重点,在集成电路、微纳、光伏太阳能,风电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具体到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和液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和1000亿,集成电路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0%,占江苏总量的60%以上;光伏太阳能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打造成千亿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现代服务业以“三基地”(动漫、信息外包和流程外包)建设为重点,主要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以服务外包、软件、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为主要内容。其中到2010年,高端服务业如软件和服务外包营业收入达200亿;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其中动漫网游及相关产业直接销售和衍生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工业设计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原创动画片产量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形成以现代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是城市转型以“四城建设”为目标。

第一,加快建设生态城。从忽略生态到珍视生态,从破坏生态到保护生态,凸显无锡科学发展这个时代的主题。有人说,无锡的水“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质变坏,70年代鱼虾绝代,80年代不洗马桶盖”。2007年无锡发生供水危机以后,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环保新举措,把环保优先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通过狠抓控源截污、蓝藻打捞、调水引流、底泥清淤、生态修复等各项措施,让不堪重负的太湖休养生息。

2009年以来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稳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水体中藻类聚集的时间延后、频次和面积大幅减少;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同比继续好转,使太湖开始重现碧波美景,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把建设生态城作为城市转型的第一个目标,显示了生态建设在城市转型中的地位。

第二,加快建设旅游与现代服务城。旅游和现代服务业都属于新兴产业,而且旅游是“无烟工业”,现代服务业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无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城的建设要通过从“观光型”向“休闲型”、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产业的转变,使无锡这颗“太湖明珠”变成“吴国故都、霞客故里、休闲名城”,并跻身于全国前10名,在全国、全省率先进入旅游强市行列。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 达到5000美元~10000美元时,是低端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拐点,而无锡目前的人均GDP 已突破10000美元,正是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大好时机。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平均利润仅为5%,而高端服务业的平均利润可达25%;高端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已占GDP 总量50%以上,而无锡现在的比例仅为20%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无锡也要致力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使旅游和现代服务城建设成为无锡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第三,加快高科技产业城。高科技产业城的建设要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现在无锡确定以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这六大新兴产业为突破重点。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传感网。温家宝总理在锡视察期间,专程考察了无锡

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指出微纳领域的研究是好事情,有可能引发新一代的技术革命,期望在无锡尽快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这对无锡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所以市委、市政府要求以强烈的机遇意识,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成为国内首个感知城市,推动新一轮经济的增长。

第四,加快建设宜居城。宜居城是一个安全的城市,是一个健康的城市,也是一个生活方便的城市。宜居城是城市现代化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

三、推进无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客观而论,在这次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无锡的决策者对长期粗放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早有认识,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理念相对超前转换,已经看清传统发展方式的难以为继,并在当前金融危机压力下,借势推进转型发展。即便如此,无锡的转型发展还是初步的,只能说是初战告捷,在谋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还有待再创新。

1.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工作重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的形成是合力的前提。对于当前无锡的转型发展,在思想上至少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转型发展是无锡发展的必然。即使没有外部冲击,无锡经济的自身调整也难以避免。必须确立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摆脱困境,转型后的复苏才是真正的复苏的观念。二是新一轮经济周期可能很快就要到来,因此要形成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共识,要大胆涉足过去没有涉足的全新产业领

域,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无锡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用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的话来讲,“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将永远休息”。三是明确经济实力的大小并不在于其经济总量的大小,而在于其发展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从经济学角度讲,转型就是要培育生产率的潜能积累。就是说不是关注今年比去年有多少增长,而是今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它能达到什么增长,有没有增长的潜能。明确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上一个10年比的是开放经济的数量和规模,下一个10年比的将是科技创新行业的能力和水平。

2.把坚持解放思想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近30年的发展,我们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次重大进步,每一次重大跨越,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没有思想的不断解放,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逼出来的。很难想象黄沙满天的以色列会成为世界农业生产的典范。以色列地处地中海东南角,国土总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其中大约2/3的土地是沙漠,但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很有地位。阴冷潮湿的荷兰并不适宜鲜花的种植,但荷兰的鲜花生产却举世闻名。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可归结为思想解放的结果。苏南模式也是逼出来的,当时苏南人多地少,广大农民并不知道什么是价值规律,但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背景下,他们清楚搞工业比搞农业合算,无工不富是苏南人面对现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最优选择。

当然,真正讲思想解放的人实际上一开始都是很少的,他们一定是少数派。真理起先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真理最终会被多数人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放思想要有大无畏的精神。需要说

明的是,思想解放并不等于胡思乱想,更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解放思想的根本是要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因而尊重客观现实,立足当前实际,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解放思想的根本要求。

3.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转型发展的立足点。经济结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面对世界经济新形势,转型发展不仅是解决短期增长的需要,更是解决长期持续发展所必需。实际上,一种产业结构向另一种产业结构的过渡,只有适应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才有可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一种产业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时,就要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一调整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转变发展方式在无锡主要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通过打造“产业链”,培育“创新链”,推升“价值链”和构筑“环保链”的要求,使转型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4.把制度创新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保障点。制度的重要性已被社会实践所证明,特别是转型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关系下展开的创新活动,因此更需要建立一个有利创新的制度环境。

一是要在进一步培育创新主体上下功夫。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以此带动更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需要指出的是,培育创新主体,不仅要培育创新的生产者主体,还要培育各类为创新服务的投融资主体。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相当于一般产业研发投入的4倍左右,并且越到产业化后期,所需投入越大。从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看,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这三个阶段所需资金投入之比约为1:10:100。如

果没有各类风险投资主体,要实现创新型经济是不可能的。

二是要在进一步构建创新支撑点上下功夫。以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离不开创新需要的各种条件,其中除了加大各种创新公共平台的建设外,还要在产业发展规划、资金保障、税收政策、社会组织等方面为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特别要对各类中介机构、风险投资项目给予更加优惠的奖励政策,使风险投资、种子基金等成为无锡转型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对各种创新资源的整合,将社会分散的各种能量有机的连接起来,建立起资本、人力、思想和创造力横向释放的“高速公路”,从而使转型发展成为可能。

三是要进一步在完善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这里着重要通过强化市场导向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完善适合市场优胜劣汰竞争的创新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创新社会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广泛宣传在转型升级中出现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积极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转型升级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是要进一步在强化责任意识上下功夫。创新型制度的完善最终要体现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才能实现,为此要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老一辈就是靠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强大。一些早年留学苏联的人回忆当时的情景:第一次到苏联,老师讲的俄语一句都听不懂,到食堂去吃饭,菜谱都不识,第一顿吃饭点前三个菜,结果喝的都是汤,第二次点后三个菜,结果都是饮料,两顿都没吃上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完了全部的课程,而且成了我国建设的专家。因此,只有提高每个人的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人的潜能

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无锡的转型发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本稿由无锡市社科联推荐)

陈耀兴,1950年12月生,高级经济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政教系。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党的方针政

策教育,先后在无锡市干部学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无锡培训基地工作,现在市委讲师团任职。近年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先后承担无锡哲学社会科学2006、2007、2009招标课题《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升战略期特征研究》、《无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下无锡投融资策略研究》。发表论文达

20多篇。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子的统计学研究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因子的统计学研究--以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为例 摘要:中国的十五个中心城市正在成为中国科技、经济、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是国名经济的支撑点。因此,分析评价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不管是对城市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周边城市的进步,都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意义。应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估。 关键字:十五个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因子分析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危机之后,世界整个经济都在收缩,我国城市经济也不例外。我们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外贸对经济的贡献是三分之一,现在这三分之一基本上没有了,这是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从内部来说,城市经济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一个结构转型。进行了二三十年的工业化,到2010年、2012年的时候,基本上到了一个顶峰。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开始,我们基本上经历了四次大的周期,两次上升,两次下降。这是经济周期本身的规律,没有一个城市可以避免这个经济周期。我国的经济变动还是蛮剧烈的。过去的周期基本上是大口径,算起来是一个周期七年,从2012年开始,我们下次的这个周期才开始。所以,2016年,会成为这一轮经济调整最困难的一年。 1.1.2 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发展的突破 处于区域中心位置、具有带动区域发展功能的首位城市被称为是中心城市。一般来说,中心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有协调、主导、服务示范等功能。协调与服务是最主要的功能,城市越大,这种作用就越明显。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强化中心城市实力,构建有机的区域性、全国的经济协调和运作系统,从而带动周边城市或者更大区域,促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提回经济增长质量。因此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发展的重大突破。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中的创新之处

无锡市城市消防规划

第一章前言 无锡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2002年,为适应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无锡市适时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城市消防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地区现代化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创建“最安全城市”的重要保障,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无锡市城市消防规划》自1998年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对于完善城市消防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抗御火灾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对城市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和要求。 因此,为进一步增强城市预防和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建立无锡市消防安全体系,确保消防安全发展目标和措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创造最安全的人居环境,依据国务院《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新一轮《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和“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由市公安局消防支队、规划院及有关区局等部门联合重新组织编制《无锡市城市消防规划》。以适应城市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及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创造一个良好、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城市概况 一、自然条件概况 无锡,别名梁溪,简称锡。位于东经119°33′至120°38′,北纬31°7′至32°2′之间,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一座古城,东接苏州,距上海128公里,西连常州,离南京183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交界,北依长江,与靖江等苏北地区隔江相望。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四季变化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热量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048.0毫米,年平均雨日127天,全年无霜期239天,年平均日照数2019.0小时,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12.5℃。由于受太湖水体和宜南丘陵山区复杂地形等的影响,局部地区小气候条件多种多样。 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现状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资源潜力也相当有限。 二、社会经济概况 1、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工商传统 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昌盛,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历代人才辈出。同时,无锡久富经商务工的传统,是我国民族工商业孕育之地,又是现代乡镇企业的摇篮。 2、人口素质较高,科技水平位居前列 无锡每万人中拥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及科技人才均高于全国、江苏省平均水平。2002年,无锡有十一项科技指标获得全省第一。从科技产业状况看,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新

无锡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升转型发展优势解读

无锡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升转型发展优势 ——无锡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创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无锡曾经创造了诸多历史辉煌,当前进入发展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成为全市上下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敏锐把握新的历史机遇,以转变发展观念为前提、创新发展方式为路径、发展创新型经济为抓手,引领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激发全社会努力构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动力和活力,发展实力跃上新的台阶。 2005年底,无锡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建设基本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419.5亿元, 比上年增长12.4%; 财政总收入 909.16亿元, 比上年增长 28.6%;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605元,比上年增长 13.0%;农民人均纯收入 11280元,比上年增长 12.5%,无锡市基本现代化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可以说,创新,是引领无锡市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1 坚持以更新思维观念、转变发展理念为导向,致力探索创新发展方式新思路 以科技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并非一路坦途,其间冲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 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定位和方向等都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可以说,这是随着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不断升华而发展理念更加切合时势, 随着对市情判断的不断深入而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路径更加清晰, 随着转型升级的成就不断凸现而认识更加一致、行动更加自觉的过程。 ——跳出思维惯性,转变发展理念。 近年来,无锡不断反思以往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审视发展阶段的变化,进一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方式的追求所在,努力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从关注地区生产总值 (GDP到倾心国民总收人 (GNP。全市上下在反复解读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真实财富差异以及带来的不同发展效果,明确既要加速引进外资又要加快壮大本土企业, 更加注重“走出去”, 使发展能更多地增进市民福祉。二是从工业强市到产业强市。无锡市明确要求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强调既要做强工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讲解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 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涉及的范围广。科学地评价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现在多数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数据对比,对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一般性的类比分析,这样虽对第三产业各单项指标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很难从综合性的角度给出一个满意的评价结论。本文尝试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对第三产业进行综合评判,并对我国主要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测和分析。 一、评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其中服务部门又可以分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以此为基础,在确立第三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即指标体系的设置能全面反映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导向性原则。即指标的确立,应围绕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三是替换性原则。由于有些指标很难直接获得(如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等),可通过其他直接可测的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等)进行替代。四是客观性原则。指标设置时应尽量采用量化指标,但考虑到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则按比较客观和公认的准则处理(如政策体制变量等),以提高评估的可信度。 依据上述原则,经过分析,选出了20个指标构成了一个能综合反映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即是:1人口(POP);2国内生产总值(GDP);3第三产业增加值(TRP);4货运总量(FT);5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SPWT);6外贸收购总额(TPC);7年末银行贷款余额(LBB);8社会零售物价指数(RPI);9实际利用外资额(FCA);10每万名职工所拥有科技人员数(NST);11旅游外汇收入(TR);12三产就业比重(TRET);13邮电业务总量(PTS);14职工人均工资(AS);15人均居住面积(PCLS);16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PUWH);17城市煤气普及率(PUGH);18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PCRA);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PCGA);20政策体制变量(P)。 在这20个指标中,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表明了城市的总体经济规模;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三产就业比重指标反映了城市第三产业产值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高度;货运总量是一个城市公路运输量、铁路运输量、海运量和内河运输量4个统计指标之和;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市场容量和消费规模;外贸收购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了城市对外贸易的水平,也即表示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年末银行贷款余额表明资金供给量;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标志着地区货币的稳定程度;旅游外汇收入代表了一个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对外吸引程度;邮电业务总量反映了城市的信息通迅能力;人均工资、每万名职工所拥有科技人员数分别表明了劳动力的价格和质量(即科技含量);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煤气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则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政策体制变量代表一个地区享有的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这里我们按东、中和西部地区来划分,即对于东部城市,属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的城市,取值为4,其余取值3,位于中、西部的城市政策体制变量分别取值2和1。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2607460.html,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 作者:张开宇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研究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分析经济 发展的各个因素已经越来越重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各省份的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提取能近似且具有综合性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因子成份,并据此对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比较和综合评价。 关键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中国各省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46-02 一、绪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城市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已经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事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本文选择11项通用的社会经济指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2009年(由于2010年某些指标的数据不全)的统计资料,以中国31省市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为样本,来综合评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指标的选择如下: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货运量、客运量。本文主要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描述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种指标进行各种分析,一方面找出用来衡量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找出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以求发现其差距所在的原因,方便各省市扬长避短,提高各自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二、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认要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第二步,利

后危机时期无锡的转型发展

后危机时期无锡的转型发展陈耀兴当前,无锡正在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可以说这是无锡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无锡城市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大问题,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领军城市的必然选择。一、无锡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危机和机遇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应该看到,我国当前面临的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生产过剩危机。这种生产过剩在宏观上表现为是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不足,但从某一区域来讲,则是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果。事实上,传统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 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发展方式,已经使经济的持续增长难以为继。 如我们无锡,现有约218万亩耕地,按户籍人口458万计算约0.48亩,按常住约0.35亩,远低于世界平均5.5亩,也低于0.8亩的国际警戒线。如果按1997年到2004年每增加1亿元GDP 要消耗233亩土地来计算,“十一五”我们GDP 翻一番就需要67万亩耕地,这样200多万亩的土地很快就要用完。现在无锡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43人,工业企业15家,经济产出1.18亿,是处于“环境容量的高压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重复发达国家过去制造的东西,即使我们GDP 成为了世界第一,也不是最强大。简单告诉大家一个数字,从世界来看,两千年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占世界GDP 的三分之一左右;两百年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占世界GDP 的三分之一左右;大约50年前,美国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左右。按照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有人估计,到204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有希望占到世界的20%到25%之间。经济总量最大,是否就一定最强呢?100年前,钢铁生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和经济实力的指标,但今天已经不是了。所以我们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已经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了。30年前,汽车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指标,但今天也已经不是了。真正代表国家和地区实力的是产业和技术,是能够对其他产业发生连锁反应的技术,所以说到底,还是要靠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的周期看,危机总是短期的,而发展才是长期的,危机阶段国家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短期的,不断的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则是持久的。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目前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前夜,如果说以前的产业革命,是由于科技进步而“水到渠成”所带来的,那么,这次产业革命,则是由于能源和环境约束所“强制”实行的,一定意义上讲,它具有明显的“倒逼性”。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后危机时期去抢抓新周期的发展机遇。就无锡来说,至少要用好三个机遇:一是利用国家相对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一机遇,办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事;二是利用经济国际化、一体化这一机遇,即利用世界分工体系,来确定无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方向;三是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城市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7-01-29 交通运输论文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公共交通所具有的个体交通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198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城市客运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方针,并且先后发布了相关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公交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评价现有公共交通的运行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把握公交总体发展水平,可以为公交进一步发展提供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依据,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管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分为两大系统:定点、定线公共交通系统和非定点、定线的公共交通系统。前者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小公共汽车以及索道、缆车、登山电梯等。后者主要是出租汽车。各种交通方式有各自的运行特征,本文针对最常见的公共汽车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评价是一些归类的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对评判对象从其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或全面的综合状况做出优劣评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公正,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非线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非线性原则,实现指标体系的结构最优化; 实用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工作的意义在于分析现状,认清所处阶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尽量选取日常统计指标或容易获得的指标,以便直观、简便地说明问题。 涉及公共交通的评价指标至少有几十种,精确的量化不等于评价的准确,对于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应选取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每项指标应具有独立性、可量化和通用性。 城市常规公交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多,评价指标选取考虑的因素也多,因此,用简单的`线性结构难以描述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树状的关系结构,运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将目标按逻辑分类向下展开为若干目标,再把各个目标分别向下展开成分目标或准则,依此类推,直到可定量或可进行定性分析(指标层)为止。目标层次分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选取的指标直接与目标相关,具有层次性,并可随着目标的增多而扩充。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要素包括流动的人、行驶的车、变化的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的指标多达数十种,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认为评价体系可以从建设投入水平、运营服务水平、综合效益水平三个方面来反映总体发展水平。

无锡市水系规划

无锡市区水系规划 文本 无锡市水利局 二○○七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基本情况 (1) 第三章河道控制标准 (3) 第四章河网水系规划 (5) 第五章管理规划 (7) 第六章规划实施意见 (8) 第七章综合评价 (9) 第八章附则 (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河道的管理与保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河道防洪除涝等功能,确保河道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无锡市区水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二条规划原则:保护优先,可持续利用原则;立足原有水系与发展改良水系相结合原则;不减少区域调蓄水面积率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原则;与时俱进,与各部门规划协调发展原则。 第三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无锡市河道管理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防洪规划》、《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文件。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无锡”的要求,按照《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从适应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在市区现有河网水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道的功能及其变化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健全市区河网布局,优化改良河网水系;建立和健全河道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的控制与管理,确保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五条规划范围:无锡市区1622平方公里行政区域;现状基准年是2005年;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0年,远期为2020年。 第六条规划对象:北塘、崇安、南长区规划至村级河道;滨湖、惠山、锡山、新区规划至镇级河道。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七条自然概况 1、地理特征。无锡市位于北纬31°07’~32°,东经119°31’~120°36’之间。无锡市区地处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域,西部位于武澄锡低片,地势低洼平坦,地面高

10.城市TOD发展水平及其交通绩效实证评价:以北京为例介绍

城市TOD发展水平及其交通绩效实证评价:以北京为例 赵鹏军,李圣晓,李南慧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的协调是新型城镇化阶段我国城市增长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引导我国城市存量优化和增量高效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大城市面临人口增长、空间扩张和交通拥堵等严峻的发展问题,TOD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其土地开发和交通建设重要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通过发展轨道交通实现交通与土地开发的协调。但是,我国TOD的实际发展水平如何?TOD的交通绩效如何?在国内的研究中,尚未有学者做出全面系统的回答。本文以北京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对北京市TOD的发展水平、特征及其居民出行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并对影响TOD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进行解析。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促进土地开发与轨道交通设施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增长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TOD 城市轨道交通土地开发交通绩效评价出行行为 1 导言 TOD是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交引导型城市发展)的简称,是一种城市交通和土地综合开发的发展策略。TOD是指围绕主要公共交通站点进行适中或更高密度的土地利用,通常采用步行友好的规划标准和手法(但也不排除小汽车),将居住、就业、商业服务设施混合布置于适合步行的范围之内[1][2]。 随着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空间扩张和交通拥堵的持续恶化,大力发展轨道成为我国大城市建设的重点[3]。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大陆共有22座城市开通地铁,营运的总里程达到2900公里。根据中国北车的文件披露,预计到2020年,中国内地城市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到6200公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1700公里。 与此同时,在绿色交通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将从原来的“满足出行”的基本功能向“引导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功能转变,TOD对于我国城市无论是存量优化还是新增量高效集约利用多具有重要的意义。TOD是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TOD规划理念在我国大城市已被广泛认可和接受,而且在诸多城市已在规划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我国城市的TOD发展到底水平如何?TOD的交通绩效如何?这两个问题仍是TOD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 我国已有学者对TOD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从制度、设计和出行几个层面对中国理想的TOD建设模式和建设原则的探讨[4][5] [6];(2)对中国TOD开发建设的评价[7]。

无锡市城市规划条例.doc

无锡市城市规划条例 发文单位:无锡市人大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4-12-22 执行日期:2005-4-1 生效日期:1900-1-1 经2004年11月26日无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制定,并经2004年12月1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2月22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派出机构,负责指定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不设区的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市规划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第四条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应当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以及热岛效应等公害。 第五条城市规划必须依法制定。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不得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六条城市规划管理实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七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不设区的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经市人民政府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八条城市分区规划、城镇组团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不设区的市的城镇组团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区人民政府编制的城镇组团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九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区人民政府根据地区发展需要,根据分区规划、城镇组团规划和规划编制要点,可以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

城市综合体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城市综合体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餐饮、娱乐、展览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具备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一、XX县城市综合体发展现状 县委、县政府对我县多功能城市综合体建设十分重视,将此纳入全市重点推进的“百件大事”来抓。目前,XX县城市综合体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沱江广场、老年公寓、人民南路等三个综合商业经济圈。我县现有三个商业经济圈,具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市场消费群体宠大的有利区位条件。但是,与其他地区城市综合体比较,我县城市综合体建设仍存在建设规模和发展质量相对落后、生活空间功能布局不清晰、商贸带动作用不明显等不足。 二、城市综合体发展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的意义 1、构建城市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城市综合体集合城市大型购物广场、写字楼、星级酒店、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等,形成多种功能配套的商业集合体。各种业态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互动,从而强化各自功能,放大了彼此价值。取得了“1+1〉2”整体效果。 2、适应城市节能环保发展趋势。城市综合体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商务经济发展形态,具备节能、环保、绿色的特点,与城市工业、建筑业、交通、能源等碳

排放量大的产业相比,更符合城市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同时,发展城市综合体,也有利于推广、整合各种低碳节能技术,是发展低碳城市的最佳选择,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优化我县产业发展结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是第三产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带动城市商业、服务业发展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我县经济结构优化。 三、我县城市综合体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统一科学规划。我县城市综合体项目主要业态集中在商业购物广场上,公园、娱乐休闲等其他配套业态发展滞后、数量不够,难以发挥城市综合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带动作用。 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市综合体项目中对地区的供电、供水、供气能力等有很高要求,另外如果城市综合体项目附近缺乏大型的基础设施,如绿地广场、文体设施等,而且如果区域内的道路档次不高,交通经常呈现拥堵、混乱现象,都将给地块推介、项目招商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我县城市综合体发展思路、措施 1、建立健全支持城市综合体发展政策扶持体系。由县政府牵头,制定实施支持我县城市综合体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借鉴外地经验,可以探索对引进国际品牌公司、国内500强企业的物业持有方,县政府视引进项目资金大小给予相关人员一定奖励,具体金额由县政府确定;对新引进的企业,在刚开始营业的几年之类,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减免;对我县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项目的城市综合体,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可以实行“特事特办”、“一企一策”的优惠政策。

无锡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信息 2011年第8期(总第127期) 无锡市规划局办公室编印2011.9.16 特载 《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通过市人大二审 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巡察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加快提升城乡空间品质提出要求 规划动态 我局完成新一轮控规动态维护工作 太湖新城慢行系统启动区深化设计完成专家论证 太湖新城公共配套设施及商业网点布局研究完成专家论证 无锡锡东新城中央公园城市设计通过专家评审 轨道交通2号线高架站点方案通过审批 洛社新镇区控规动态更新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完成论证成果 长广溪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二期规划方案设计通过审查 惠山区将规划建设全市最大的赛格电子市场 崇安区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 蠡园中学改扩建方案确定 规划实施 中瑞生态城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即将启动建设 锡山规划分局积极推进市级保障性住房东璟家园建设 锡东新城规划办积极推进宜家购物中心建设 规划管理 我市社区三维GIS应用平台基本建成 滨湖区加快推进蠡湖地区安置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锡山区加大对安置房规范建设管理力度 简讯

简讯二则 特载 《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通过市人大二审《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已顺利完成市级层面审查工作。8月25—26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第二次审议,通过了该《条例(草案修改稿)》。今年6月底,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我局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重点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自有用地上房屋的改建、扩建审批手续、违法建设查处等条文内容做了进一步研究和修改完善,参与了征求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意见等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二审认为,该条例草案稿在一审的基础上作了认真修改,结构更为规范,内容更为合理、可行,体现了“不冲突、有特色、可操作”的要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委将根据二审意见,对《条例(草案修改稿)》作个别修改后,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综合法规处) 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巡察 7月25日至8月13日,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执行党的路线、议会、政策、决议、决定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要求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对管辖范围内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督查、检查和考核的情况;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执行情况;依法组织并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张开宇

一、绪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城市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已经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事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本文选择11项通用的社会经济指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2009年(由于2010年某些指标的数据不全)的统计资料,以中国31省市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为样本,来综合评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指标的选择如下: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货运量、客运量。本文主要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描述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种指标进行各种分析,一方面找出用来衡量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找出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以求发现其差距所在的原因,方便各省市扬长避短,提高各自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二、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 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认要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第二步,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第三步,计算因子变量得分;第四步,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名。 表1表2给出了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KMO的值为0.788,较接近于1,说明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sig值为0.000小于0.05,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表2 上表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一个因子中,GDP、固定资产投资、货运量、客运量、工业总产值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的经济总量,故将第一因子称为“总量因子”;第二个因子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地区的平均 RotatedComponentMatrixa Component12 3 GDP0.9130.328-0.16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0.1640.934-0.228固定资产投资0.9500.107-0.0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1780.947-0.2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0.198-0.2720.89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0.148-0.1560.94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0.1490.961-0.054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0.1500.959-0.150货运量0.907-0.006-0.090客运量0.8230.113-0.318工业总产量0.9090.312 -0.074 Adequacy.0.788Sphericitydf55 Sig.0.000 KMOandBartlett’sTest Bartlett’sTestofApprox.Chi-Square488.573Kaiser-Meyer-OlkinMeasureofSampling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86期2013年第4期Serial No.186 No.4,2013收稿日期:2012-11-08 作者简介:张开宇(1988-),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研究。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析 张开宇 (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长春130117)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研究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分析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已经越来越重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各省份的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提取能近似且具有综合性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因子成份,并据此对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比较和综合评价。 关键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中国各省市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46-02 146——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节规划依据 1、《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3、《中华人民国水法》(1988年); 4、《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 5、《中华人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 6、《中华人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年); 7、《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8、《中华人民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 9、《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 10、《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 1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12、《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 13、《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 14、《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7年修订); 15、《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 16、《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年); 17、《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年); 18、《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2009年); 19、《市水环境保护条例》(2008年); 20、《市河道管理条例》(2009年); 21、《市排水管理条例》(2010年); 22、《市航道管理条例》(2011年); 23、《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2008年); 24、《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9年); 25、《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26、《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09年);

27、《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9年); 28、《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7年); 29、《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09年); 30、《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 31、《市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2005年); 32、《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2011年)。 第二节规划围 规划围为行政辖区,包括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7个区,区域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 第三节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优势条件 1、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便利。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带,处于沪宁杭大三角区的中心,南几何中心和沪宁中心节点。区域边界距沪、宁、杭的直线距离均在百公里围,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属于浙沪高速经济增长极中重要的一极,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交通十分便利,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2、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美元(以常住人口计算),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7%。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5%。旅游业、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社会事业基础较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2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建立了较为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在上世纪末,上海制订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框架,为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奠定基础。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初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目前,前一个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上海作为远东乃至亚洲重要经贸中心之一的地位基本确立。这其中离不开上海城市对内对外综合运输的巨大贡献。为了能够在2010年左右借助于世博会和奥运会的契机,实现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上海乃至长三角的综合交通还需要有进一步大力发展。 回顾上海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过程的艰难和成果的喜人。上海是一个人口和产业特别密集的特大城市,中心区90多平方公里之内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4万人,人均道路面积只有2平方米,只有国内同类城市的1/2到1/3,国外同类城市的1/5到十几分之一,市域交通的捉襟见肘。城市道路拥堵状况严重困扰了城市进一步发展。今后人口虽然可以有所疏解,但第三产业将有很大的发展,人多路少的基本情况不会改变,这是考虑上海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交通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市域交通水平稳步提高。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上海已建成地铁和高架线路65公里,初步形成十字加西半环的网络骨架。日客流量达65万人次。为其逐步成为公交出行的重要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市区道路总长度5204公里。中心城已建成“三横三纵”道路骨架和“申”字形高架网络;地面公共交通持续发展,服务供应水平日益提高,线网覆盖面扩大,布局进一步完善;现有公交运营线路近千条,公交汽、电车18000辆,日客运量724万乘次;出租车已达4.29万辆,日客运量212万乘次;市域轮渡现有客渡19条,车渡5条,日客运量为54万人次;渡江车辆为450万辆次,随着大桥、隧道等越江交通的增加,正在实行结构调整;陆岛交通主要为通往本市崇明和长兴、横沙等岛屿的长江轮渡和跨海通浙江舟山诸岛的海渡,日乘客运输量为2万人次,过江车辆为750万辆次;城市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达1057万乘次/日。 2.先进技术普遍推广应用。交通行业普遍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局域网,一些跨区域经营单位已拥有广域网;上海航运市场交易、关检和EDI单证处理已初步实现与国际接轨;陆上运输网上服务中心已开通,物流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系统正在筹建,公路集装箱运输和IC卡管理系统、长途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驾驶员计时培训系统等均已投入应用;“上海交通信息网”已开通,“一卡通”已在地铁和公交线路上使用;公交车辆装备升级换代,绿色能源已投入使用,上海正在建设LPG和CNG汽车加气站,出租车2万余辆已改用LPG 燃料,公交车300余辆已改装CNG燃料。 为了与上海社会经济发战略目标相对应,根据上海城市布局、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紧密结合的原则,上海市提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目标: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设大型关键交通设施和交通干线,完善交通系统,改善交通组织,增加客货运输能力,提高交通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便捷、舒适的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为此,规划部门提出上海市综合交通中近期发展战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城市疏解和调整土地使用的战略;2.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容量和运送能力的战略;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有轨交通的战略;4.适度控制车辆发展和车辆使用的战略;5.加强交通管理的战略。

无锡市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管理规定

无锡市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管理规定 来源:无锡市规划局时间:2006-12-1 [ 大中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第一条为了加强道路规划红线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和完善道路规划红线管理操作程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城市道路是指四类城市道路,即快速(道)路、主干道(包括市区内公路)、次干道(路)、支路等四个等级的城市道路,及其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等。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边界线。 第四条根据已编制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道路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市局职能部门组织编制道路红线图,并负责维护、更新道路红线;会同局信息所建立道路红线数据库。 第五条经确认的道路红线在局内部网上公布,作为地区详细规划和建设项目管理的依据,供各处室(分局)和市规划院使用,使用者对其一致性负责。 第六条未经确认的道路规划红线,道路周边有建设项目时,由相关处室(分局)提出初步方案,经市局职能处室审核后提供。并及时在网上公布。市局职能处室在地形图上绘制的城市道路规划红线,须加盖《道路规划控制线》章,签署出图日期,由市局职能处室和相关处室(分局)各留一份存档。 第七条道路规划编制单位在向市局报送规划成果时,应一并报送相应道路规划红线电子文件,由市局职能处归档。 第八条加盖《道路规划控制线》章和签署出图日期的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有效期与相应的“一书两证”的有效期相一致。 第九条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对外提供道路规划红线。 第十条在使用道路规划红线时,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修改。擅自修改或修改未经审批程序及审批未获批准的,不能成为合法的道路规划红线。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修改城市道路规划红线: (一)城市规划调整、修订或修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结构改变的;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它用地调整规划,影响原有道路规划红线的; (三)政府对重大交通设施的决策和实施,改变原道路规划红线的; (四)政府实施的建设项目,要求调整道路规划红线的; (五)道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时须对道路红线作局部调整,并经市规划局同意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道路更好红线的。 第十二条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包括修编)各层次规划,需调整道路网络结构或原有道路红线,须提供道路和交通组织调整的专题报告,并应经市局职能处室初审和综合平衡后,方可提交论证和报审。 第十三条市局职能处室负责组织道路红线修改,或委托市规划设计院提出道路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