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剑桥模型发展综述

土的剑桥模型发展综述
土的剑桥模型发展综述

土的剑桥模型发展综述

土体本构理论是岩土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随着对土体力学特性的不断深入,塑性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中来。Roscoe[1]于1963 年提出著名的剑桥粘土模型,是应用塑性理论的代表,被看做现代土力学的开端。

在本构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各种建模思想不断涌现,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土体本构模型,但弹塑性模型中得到公认的还只有剑桥模型。现在国际岩土本构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又回到剑桥模型,在剑桥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修正,本文简要介绍了剑桥模型,并对剑桥模型的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评述。

1.关于剑桥模型及修正剑桥模型

1958 - 1963 年间, 英国剑桥大学的Roscoe等[1 ]根据正常固结粘土和弱超固结粘土的三轴试验, 提出的剑桥粘土的本构模型,标志着人们在土体力学特性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他们将“帽子”屈服准则、正交流动准则和加工硬化规律系统地应用于Cam 模型之中,并提出了临界状态线、状态边界面、弹性墙等一系列物理概念,构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塑性模型。Roscoc 和Burland[2 ]又进一步修正了剑桥模型,认为剑桥模型的屈服面轨迹应为椭圆,给出了现在众所周知的修正剑桥模型。可以这样说,剑桥模型开创了土力学的临界状态理论。

试验证明,对于正常固结粘土和弱固结的饱和重塑粘土,孔隙比e 与外力p , q 之间存在有唯一的关系,且不随应力路径而发生变化。该模型

试图描述室内试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即从某一初始状态开始加载直到最终维持塑性常体积变形的临界状态,其基本组成如下:

(1)在( e , p) 平面中,存在一条曲线,在正常固结粘性土中的所有应力遵循此路径,这被称为正常固结线(NCL) 。这条线提供了体积硬化规则,可以被广义化为一般应力条件。

(2) 在( e , p , q) 空间中存在一条线,所有的残余状态都遵循此路径,而与实验类别和初始条件无关。这条线与( e , p) 平面中的正常固结线平行,在此线上,剪切变形发生而没有体积变形发生。

(3) 从固结排水和不排水实验中所得到的应力路径位于唯一的状态面,通称为Roscoe 面。事实上,在不排水路径中,土随着塑性体积应变的发展而硬化。其中,体积应变的弹性和塑性应变增量之和保持常数。Roscoe 面价值在于给出了屈服面类型的一个选择依据。

模型基于对临界状态线、相关联塑性理论中屈服面与固结定律的假定。该模型假定: ①屈服只与应力球量p 和应力偏量q 两个应力分量有关,与第三应力不变量无关; ②采用塑性体应变硬化规律,以e v 为硬化参数; ③假定塑性变形符合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即g (s) = f (s) ; ④假定变形消耗的功,即塑性功为

式中: 为塑性偏应变增量。

由(1) 式得到的最初的剑桥模型屈服面形状为子弹头形,屈服函数为

后来提出了修正的假定式(3) 来代替(1) 式,即

在此假定的基础上,由(3) 式得到的修正剑桥模型屈服函数为椭圆,可以

表示为

其中,硬化函数p c 为

剑桥模型是当前在土力学领域内应用最广的模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有:基本概念明确;较好地适宜于正常固结粘土和弱超固结粘土;仅有3 个参数,都可以通过常规三轴试验求出,在岩土工程实际工作中便于推广;考虑了岩土材料静水压力屈服特性、剪缩性和压硬性。

2. 岩土临界状态下的变形特征

所谓临界状态,即在常应力状态和常体积下岩土能够发生稳定的变形或流动;其孔隙比与应力状态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关系。临界状态首先是由Casagrade 提出,然后由Roscoe 等发展并应用于粘土的本构模型中。Been 等将临界状态应用于砂土本构模型中[3 ],后来,Noveno 等[4 ]建议将临界状态概念应用于所有的岩土材料(岩石、砂土、粘土和混凝土) 中。

岩土材料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分析表明:岩土的应力O应变曲线可大致归结为2 种典型的形式[5 ],如图1 所示,曲线①代表起始状态疏松的砂或正常固结粘土,曲线②代表起始状态紧密的砂或超固结粘土。在图1中,有2 个坐标系,即qO e1 坐标系和e v O e1 坐标系, q为剪应力, e1 为轴向应变,e v 为体积应变。

对初始状态疏松的砂土或正常固结粘土, 如应力O应变曲线①所示。在剪切过程中,随着轴向变形逐渐增加,剪应力逐渐增加,体积逐渐减小,即处于压缩状态, 到达B 点,随着轴向变形的继续增加,剪应力和体积应变逐渐稳定并接近一条水平线,即体积应变率为0 ,应力率也为0 。

对初始状态紧密的砂土或超固结粘土,如应力O应变曲线②所示。在剪切过程开始段,剪应力较小、应变不大,整个试件体积略微压缩,表明这个阶段颗粒主要被挤向更紧密的排列,与侧限压缩试验的情况差不多;

剪应力再增大之后,试件便进入屈服阶段,应变逐渐加快增大,试件体积开始膨胀( 或剪胀) ,即体积变形先是呈压缩状态后呈膨胀状态;剪应力到达某一峰值A 点后,由于颗粒与颗粒间的咬合作用逐渐丧失,剪应力无法继续上升,反而开始下降,剪应力和体积变化逐渐稳定并接近于一条水平线,即B 点, 此时轴向应变e1 和体积应变e v 很大,试件进入破坏阶段。

试验曲线②中的A 点,常被称为峰值点,对应的抗剪能力称为峰值强度,曲线中的B 点,常被称为临界状态点,对应的抗剪能力称为残余强度。从图1 可以看出:临界状态是岩土的体积保持不变或塑性体积应变率为0 的状态, 通常对应的应变为10 %或更大,对于应变硬化材料,它与破坏强度相对应;对于应变软化材料,它与残余强度相对应。

3. 剑桥模型发展

3. 1 基于经典塑性理论框架的修正

帽盖模型是Dimaggi 和Sandier ( 1976)[6 ]在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型不仅能描述塑性屈服前的非线性、剪胀性等特性,还能描述屈服后的各种破坏性状与塑性硬化性状。国内, 魏汝龙(1981)[7 ]根据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资料得到的正常固结粘土模型,比修正剑桥模型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修正剑桥模型仅是它的特例。杨林德、张向霞(2005)[8 ]针对CamOclay 模型计算中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剪切变形的缺点,首先采用理论分析的手段,指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同时提出由剪应力和体应力引起的应变分量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比例系数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CamOclay 模型进行了改进。

3. 2 非关联流动

Banerjee 和Stipho ( 1978 )[9 ]基于剑桥模型框架,采用塑性增量理论,分析各向同性正常固结及微超固结粘土的不排水应力O应变反映,建立了关联和非关联流动的弹塑性本构模型。Newson (1998)[10 ]提出一个软粘土非关联流动的临界状态本构模型,其屈服面与修正剑桥模型相同,塑性势函数为一经验函数,屈服面与塑性势面在偏平面上从低应力时的圆形到破坏时的松岗元屈服面。

3. 3 次塑性理论与临界状态土力学

Masin (2005)[11 ]将次塑性理论与临界状态土力学相结合,建立了一个既适用于正常固结也适用于超固结粘土的本构模型。Masin

(2005)[12 ]还利用次塑性模型预测修正剑桥模型的状态边界面的存在。

3. 4 有限应变的剑桥模型

Yatomi 等(1989)[13 ]提出了考虑有限应变的剑桥模型,模型中加入了非共轴因素,可模拟土的局部剪切带。Callari 和Auricchio ( 1998 )[14 ], Borja 和Ronaldo 等(1996 ,1998)[15 ,16 ]也分别建立了有限应变剑桥本构模型,Ortiz 和Pandolfi (2004)[17 ]基于剑桥模型框架,建立非粘性土本构模型,具有指数型压缩曲线,屈服面及塑性势为椭圆,采用体积应变硬化,模型预测从小应变扩展到有限应变。

3. 5 时间相关的剑桥模型

Hsieh 等(1990)[18 ,19 ]利用剑桥塑性理论将粘性土的应力O应变关系加入与时间相关的因素,把总变形分为瞬时应变和粘性应变部分。瞬时应变利用2个屈服面来计算,一个屈服面为修正剑桥模型的椭圆形,另一个用Von Mises 的圆柱形屈服面来描述,Arai 等(1988)[20 ],Namikawa (2001)[21 ]分别结合剑桥模型建立了依赖时间的正常固结粘土的塑性模型,Arai 的模型还考虑了粘土各向异性K 0 固结对应力O应变关系的影响。Liao 等(2000)[22 ]基于修正剑桥模型与Perzyna 粘塑性方程,运用相关联与不相关联的塑性流动法则,建立了一个反映时间效应和剪胀行为的本构模型。Yin 和Graham (1999)[23 ]基于修正的剑桥模型建立了一个弹粘塑本构模型,这个模型能模拟加速蠕变、卸荷再加载、松驰等软粘土变形行为。

3. 6 考虑各向异性及结构性

日本学者太田和关口(1979)[24 ]提出了反映各向异性和应力轴旋转的关口O太田模型,并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工程实践中。其精华在于引进新的应力比,使剑桥模型成为其特例,能考虑K 0 固结引起的应力各向异性,和主应力轴旋转产生的塑性变形。但不能考虑中主应力的影响,即不能考虑真正三维的应力状态。

剑桥模型沿球应力轴( p 轴) 为等向塑性体变硬化,在日本广泛采用的关口O太田模型[24 ]沿初始固结线( K 0 线) 为不等向塑性体变硬化。三轴试验数据表明:自K 0 状态向伸长方向剪切时,前者方法计算的体积应变偏小,而后者方法计算的体积应变偏大。孙德安、姚仰平、殷宗泽(2000)[25 ]提出一种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考虑初始应力各向异性(如K 0 固结) 的不等向塑性体变硬化弹塑性模型。模型的剪切屈服准则使用SMP 准则,该模型能在三维应力下较好地反映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模型的土性参数与剑桥模型一样。

Voyiadjis 等( 2000)[26 ]基于Dafalias 的各向异性修正剑桥模型建立了一个新的考虑体土的各向异性和结构性的本构方程,利用了一个称为塑性旋转张量的内变量,这个塑性旋转张量是引起各向异性的背应力的函数, 模型增加了2 个背应力参数。Wheeler 等(2003)[27 ]利用多阶段三轴排水试验的数据,改进修正剑桥模型,建立了饱和软粘土各向异性本构模型。Liu 和Carter (2002)[28 ]将土的结构性加入修正剑桥模型,3 个新的参数用来描述土的结构性,如果所模拟的土无结构性,该模型等同于修正剑桥模型。John 和Carter 等(1995)[29 ]提出一个土的结构性剑桥模型,这个模型基于临界状态框架,能考虑天然粘土的当前应力状态、应力历史、当前孔隙比和当前土的结构,采用塑性体应变硬化。

针对修正剑桥模型仅适用于正常固结及弱固结粘土,而不适用于严

重超固结土的情况, Amerasin和Kraft (1983)[30 ],Banerjee 等(1986)[31 ]建立了严重超固结土的剑桥模型。Mita 和Dasari 等(2004)[32 ]基于严重超固结土的三轴压缩O伸长试验及平面应变试验,建立了一个伏斯列夫O 修正剑桥( HvorsleOMCC) 模型, 模型具有伏斯列夫面, 采用MohrOCoulomb 屈服准则,并被扩展到一般三维应力空间。

刘元雪,施建勇(2003)[33 ]从岩土类材料极限应力状态线所致的各向异性出发,提出了应力空间变换思想。以修正剑桥模型屈服面的中心为映射中心,给出了重塑土的应力空间变换、应力增量变换的公式, 并考虑了应力洛德角的影响。在变换应力空间中对修正剑桥模型进行了重新表述与改进,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各向异性的影响,反映三轴伸长等应力路径的应力应变特性,也反映某些路径所致的软化现象。

3. 7 循环荷载下的临界状态模型

Carter 和Booker 等( 1979 )[34 ], Hirai 和Hi2royoshi (1987)[35 ]分别建立了循环荷载下的临界状态模型,后者采用非关联流动法则,屈服面及塑性势均为剑桥模型形式。Nova 和Roberto ( 1983)[36 ]基于剑桥模型,建立了模拟循环荷载下粘土或砂土变形特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可模拟土的迟滞、模量衰化及液化等行为。Rouainia 和Wood (2000)[37 ]提出了一个天然粘土的率相关本构模型,该模型是剑桥模型的扩展,建立在边界面塑性的运动硬化框架内,可考虑塑性应变引起的结构损伤。Borja 和Ronaldo等(2001)[38 ]将经典修正剑桥模型与具有椭圆加载函数的各向异性边界面塑性模型结合,该模型还耦合非线性超弹性模型。

3. 8 扩展到一般三维应力空间

Nakai 等(1986)[39 ]基于SMP 屈服准则,建立了一个在三维应力空

间模拟粘土各种不同应力路径下行为的本构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中主应力的影响,也反映了应力路径对土体应力与应变关系的影响。模型参数确定方法与剑桥模型相同。Matsuoka 等(1999 ,2005)[40 ,41 ]采用SMP (空间滑动面) 准则对剑桥模型进行了扩展,将剑桥模型从三轴试验的轴对

称应力状态扩展至一般应力状态,其修正的方法是引入变换应力,重新定义变换后的广义正应力和剪应力,然后代入剑桥粘土模型中,实现从Mises 破坏准则向SMP 破坏准则的扩展。姚仰平等(2000)[42 ]将Lade 屈服准则引入最初的剑桥模型,以实现模型的三维化,采用变换应力将Lade 屈服准则变为扩展的Mises 屈服函数类型。孙德安,姚仰平(2002)[43 ]又提出了一个适用于粒状材料的简单而实用的弹塑性模型。该模型通过对修正剑桥模型进行改进,能够反映三维应力状态下的剪胀剪缩性和变形、强度的平均应力依存性。姚仰平等(2006)[44 ]还把Mohr O Coulomb 准则与剑桥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变换应力张量,在主应力空间上,将Mohr O Coulomb 准则变为圆锥形,能描述一般应力空间土的变形特性。

3. 9 扩展到砂土、非饱和土

Borja 和Ronaldo[45 ],将经典修正剑桥模型从饱和粘土扩展到非饱和土。Robinet 等[46 ]建立了适用于膨胀土,具有两个屈服面的修正剑桥模型形式的本构方程。砂土的变形行为不仅依赖于其相对密度也依赖于所处的固结压力。同一固结压力下,密砂剪胀,松砂剪缩;同一密度的砂,

在低固结压力下可能剪胀,而在高固结压力下则可能剪缩。在临界状态理论的框架内,为了统一反映密度和压力对砂土变形特性的耦合影响, Been 和Jefferies[47 ]建议了一个状态参数,把围压和密度的耦合作用加入到本

构方程中,其中, Yu[48 ]提出一个对粘土和砂土都适用的统一临界状态模型,采用应力比与状态参数的关系来描述土的状态边界面,重新定义了屈服函数及塑性势函数,模型适用范围广,相对简单,与剑桥模型相比,仅增加2 个参数。Gajo 和Wood[49 ]基于剑桥临界状态概念,小应变弹性区假定,状态参数概念,剑桥模型的流动法则,边界面概念和运动硬化塑性,建立了一个反映较大范围孔隙比和应力水平的粒状材料本构模型。

4.剑桥模型的局限性

纵观剑桥模型40 多年的发展,总结其局限性主要有:

(1) 受制于经典塑性理论,采用Drucker 公设和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在很多情况下与岩土工程实际状态不符;破坏面有尖角,该点的塑性应变方向不易确定。

(2) 因为屈服面只是塑性体积应变的等值面,只采用塑性体积应变作硬化参量,因而没有充分考

虑剪切变形; 只能反映土体剪缩,不能反映土体剪胀;因此不适用于强超固结粘土和密实砂,在工程应用范围上受限制,并且对于水平位移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3) 没有考虑土的结构性这一根本内在因素的影响。以后提出的弹塑性模型中许多都是从剑桥模

型派生出来的,它们与剑桥模型的缺陷一样,都是从重塑土的概念出发建立的。没有考虑天然粘土的结构性,因而得出的结果都不尽满意;也不能合适地模拟结构与应力诱导的各向异性。

(4) 采用各向同性硬化,不能用于描述循环剪切荷载条件,在此条件下观察到应力O应变具有高度

的非线性,迥滞圈斜率依赖于加卸载条件。

(5) 未能反映剪胀对于有效应力比的依赖性,这一现象在绝大部分无粘性土中均可见到。

(6) 未能考虑粘性土的由粘性引起的与时间相关的应力应变关系。

(7) 模型适用于轴对称应力状态,没有计及中主应力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不适用于一般的三维

应力空间。

(8) 其假定的弹性墙内加载仍会产生塑性变形。

5. 结语

目前,尽管针对岩土材料的各种建模思想不断涌现,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土体本构模型,但是弹塑性模型中,剑桥模型与修正的剑桥模型是得到公认的为数不多的模型之一。而由此发展起来的临界状态理论,更具有明确的几何与物理意义,是其它许多模型无法比拟的。临界状态是岩土的一种极限状态,它可作为岩土的一种变形关系,补充到极限平衡的分析中,对岩土临界状态下的变形或流动规律的研究与探讨,尤其对砂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意义。另外,在剑桥模型基础上针对其局限性进行改进和修正,仍是岩土材料建模的重要方向。

剑桥模型

1.剑桥模型(Cam-clay Model ) 剑桥模型是由英国剑桥大学Roscoe 等于1963年提出的,这个模型基于正常固结土和超固结土试样的排水和不排水三轴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土体临界状态的概念,并在实验基础上,再引入加工硬化原理和能量方程,提出剑桥模型。这个模型从试验和理论上较好的阐明了土体弹塑性变形特征,尤其考虑了土的塑性体积变形,因而一般认为,剑桥模型的问世,标志着土本构理论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 (1) 剑桥模型。剑桥模型基于传统塑性位势理论,采用单屈服面和关联流动法则屈服面形式也不是基于大量的实验而提出的假设,而是依据能量理论提出的。 依据能量方程,外力做功dW 一部分转化为弹性能e dW ,另一部分转化为耗散能(或称塑性能)p dW ,因而有 dW =e dW +p dW (1-154) e dW =e e V qd d p γε+' (1-155) p p V p qd d p dW γε+'= (1-156) 剑桥模型中,由各向等压固结实验中回弹曲线确定弹性体积变形 p p d e k d e V ' ' += 1ε (1-157) 式中,k 为膨胀指数,即 p In e '-回弹曲线的斜率。 同时,假设弹性剪切变形为零,即 0=e d γ (1-158) 则弹性能 p d e k p p d k dW e '+=''= 1υ (1-159) 剑桥模型中还建立如下的能量方程,即塑性能等于由于摩擦产生的能量耗散,则有 p p p V d p qd d p γνγε'=+'- (1-160) 式中第一项改用负号,是因为p V d ε取以压为正。代入式(1-161) ?? ? ??==ij p ij p d s d d λεεθθσ (1-161) 并考虑式(1-158),则有 γγγνd p M d p M d p dW p p p '='='= (1-162) 式中,M 为q p '-'平面上的破坏线的斜率,即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胜任力模型研究: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

Research on Competency Model: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strac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pplied competency models to address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anagerial systems since 1970s,and the findings is positine and promising. However, competency model hasn’t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until 1990s and it is still unknown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This paper aims to uncover the mysterious veil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boost Chin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nagement. Keywords: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s,Empirical Studies of Competency Models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competency model was utilized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western countries,competency model first displayed its effectiveness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meanwhile many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branch companies applied the competency model to their daily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ir business was a great success. As the notion of competency is gradually come to light and accepted b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been trying to build their own competency model under the help of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firms. As a result,competency model has gradually been a very fashionable phras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quite a few enterprises are thus benefited from it. In recent years, competency model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Chinese academia as well as big-,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like,many relevant writings and boo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However,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are still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business manag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mak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mpetency model,clarify some confusion related to it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mployed to guide this study:What is competency? What is competency model? What ar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lated to competency model?

完美主义研究

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 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Adler认为在人类众多的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纯净和最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6。 自Adler以来,各种有关完美主义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但其后的心理学家 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 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 5 Adler,A.In Ansbacher,H.L.,& Ansbacher,R.(Eds.).Alfred Adler: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z].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网络仿真技术文献综述

成绩:

网络仿真文献综述 摘要: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统计模型, 并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 从而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网络仿真技术以其独有的方法能够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缩短网络建设周期,提高网络建设中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 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统计模型, 并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 从而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由于仿真不是基于数学计算, 而是基于统计模型,因此,统计复用的随机性被精确地再现。 关键词:网络仿真;统计模型;仿真技术

1.前言 目前,数据网络的规划和设计一般采用的是经验、试验及计算等传统的网络设计方法。不过,当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元类型不断增多、网络拓扑日趋复杂、网络流量纷繁交织时,以经验为主的网络设计方法的弊端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了。网络规划设计者相对来说缺乏大型网络的设计经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观的成分更加突出。 数学计算和估算方法对于大型复杂网络的应用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得到的结果的可信性也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对于包交换、统计复用的数据网络,情况更是如此。因此,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充,越来越需要一种新的网络规划和设计手段来提高网络设计的客观性和设计结果的可靠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网络仿真技术正是在这种需求拉动下应运而生的。网络仿真技术以其独有的方法能够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缩短网络建设周期,提高网络建设中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 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统计模型, 并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 从而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由于仿真不是基于数学计算, 而是基于统计模型,因此,统计复用的随机性被精确地再现。它以其独有的方法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缩短网络建设周期,提高网络建设中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 2.网络仿真软件比较分析 网络仿真软件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来实现真实网络环境的模拟,网络技术开发人员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能对网络通信、网络设备、协议、以及网络应用进行设计研究,还能对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另外,仿真软件所提供的仿真运行和结果分析功能使开发人员能快速、直观的得到网络性能参数,为优化设计或做出决策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手段。因此运用网络仿真软件对网络协议、算法等进行仿真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1 OPNET仿真软件介绍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1 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内容 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料,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后,其变形具有非线性、流变性、各向异性、剪胀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描述土体的真实力学—变形特性,建立其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在各种试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学模型,即为土体的本构关系。自Roscoe等1958~1963年创建剑桥模型以来,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数百个土的本构模型,包括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线弹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和考虑时间因素的流变模型等。本文将结合土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综合分析已建立的经典本构模型,指出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对土本构模型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2 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 早期的土力学中的变形计算主要是基于线弹性理论的。在线弹性模型中,只需两个材料常数即可描述其应力应变关系,即E和v或K和G或λ和μ。其中邓肯张双曲线模型是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非线弹性模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土塑性力学的发展为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Drucker等(1957年)提出在Mohr-Coulomb锥形屈服面上再加一组帽形屈服面,Roscoe等(1958年~1963年)建立了第一个土的本构模型——剑桥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模型研究新阶段的开始。70年代到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非线性力学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和土工试验的发展,为在岩土工程中进行非线性、非弹性数值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各国学者提出了上百种土的本构模型,包括考虑多重屈服面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和考虑土的变形及内部应力调整的时间效应的粘弹塑性模型。此外,其他本构模型如土的结构性模型、内时本构模型等也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土本构关系,有的学者则借用神经网络强大的自组织、自学习功能来反演土的本构关系。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及其特点小结

常用土体本构模型及其特点小结 山中一草线弹性模型 线弹性模型遵从虎克定律,只有2个参数,即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它是最简单的应力-应变关系,但无法描述土的很多特征,主要应用于早期的有限元分析及解析方法中,可用来近似模拟较硬的材料如岩土。 Duncan-Chang( DC 模型 DC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弹性模型,它用双曲线来模拟土的三轴排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图1)。它侧重于刻画土体应力-应变曲线非线性的简单特征,通过弹性参数的调整来近似地考虑土体的塑性变形。但所用的理论仍然是弹性理论而没有涉及到任何塑性理论,故仍不能反映如应力路径对变形的影响、土体的剪胀特性和球应力对剪应变的影响等土体的很多重要性质。由于DC模型是在二为常 数的常规三轴试验基础上提出的,比较适用于围压不变或变化不大、轴压增大的情况,如模拟土石坝和路堤的填筑。 图】IK模型关于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Fig.l Duncan-Chang approxiniathm of the siress-strain rd nt kinship Ln ft standard drained triAxt*! te&l Mohr-Coulomb (MC)模型 MC模型是一种弹-理想塑性模型,它综合了胡克定律和Coulomb破坏准则。有5个参数,即控制弹性行为的2个参数: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及控制塑性行为的3个参数:有效黏聚力c、有效内摩擦角和剪胀角。MC模型采用了弹塑性理论,能较好地描述土体的破坏行为但却认为土体在达到抗剪强度之前的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胡克定律,因而并不能较好地描述土体在破坏之前的变形行为,且不能考虑应力历史的影响及区分加荷和卸荷。故M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土体的强度问题,MC模型的六凌锥形屈服面(图2)与土样真三轴试验的应力组合形成的屈服面吻合得较好,因此MC模型适合于低坝、边坡等稳定性问题的分析。

创业中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1.【澳】朗达.拜恩:《秘密》,谢明宪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版。 2.【美】安德鲁·杜布林:《心理学与工作(原书第6版)》,王佳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阿瑟?S?波雷:《心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4.【美】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美】舒尔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工作第8版)》,时勘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版。 7.樊一阳,叶春明,吴满琳:《大学生创业学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林嵩:《创业学:原理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美】罗伯特·赫里斯,迈克尔·彼得斯:《创业学》,王玉,王蔷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美】杰弗里·蒂蒙斯:《创业者》,周伟民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3.【奥】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美】莫特玛?阿德勒:《西方思想宝库》,周汉林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1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6.儒索等:《决策行为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宋克勤:《创业成功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8.王重鸣:《管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王英杰,郭晓平:《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0.徐剑明:《自主创业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1.郁义鸿,李志能等:《创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张鸿兵,马维娜:《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与评价》,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23.张鑫华:《创业第一步—超越北大清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郑冉冉:《成功创业研究(经济与管理系列研究丛书)》,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5.【美】朱利安.泰普林,孙威:《创业其实并不难——创业人员心理和技术辅导》,张祥荣译.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蔡莉,费宇鹏,朱秀梅:《基于流程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构建》,《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9月第1期。 27.陈震红,董俊武:《创业决策中创业者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外研究框架综述》,《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9期。 28.陈震红,董俊武:《风险条件下创业者决策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学术交流》,2007年第8期。 29.陈震红,董俊武:《中国创业者的风险感知与创业决策——以武汉‘中国光谷’的创业者为例》,《当代财经》,2007年第9期。 30.柴华:《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分析》,《教育经济》2011年第8期。 31.陈会昌,胆增寿,陈建绩:《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的编制及其初步常模》,

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1 ThemathematicalmodelingandprojectionofChinapopula tionafter1980 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99级王彦 摘要 以LESLIE矩阵构建人口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80年以来中国人口的数学模型,并用人口普查的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所含假设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可推算82年至98年的逐年的以岁为单位的年龄构成。通过调整模型中有关参数及输入的条件,定量地分析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两胎”这一政策将在未来15年内对我国人口的影响。 所建模型有很好的移植性,理论上来讲可推测很长一段时期内任一年的年龄结构,并可通过调整参量定量分析一部分人口政策及社会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可供有关研究及政策制定部门参考。 abstract BasedontheLESLIEMatrixasthedynamicfunction,webuiltupthemathematicalmodelof thechinapopulationdevelopmentsincetheadoptionof“FamilyPlanningPolicy”.,,wef urtheralculatethepopulationagedistributionin2015withandwithoutadoptionof“asp ousecanhavetwochildrenifthetwopartiesofthespouseareboththeonlychildintheirfam ily”.Thismodelcouldbeused,throughadaptingitsparameters,tocalculateandproject populationdevelopmentundersomedifferentsocialconditions 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的规划都必须考虑人口这一重要因素。而人口普查只能为我们提供某几个时间点的横截面数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其他时间点的人口总数及其构成。于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用少数的几个时点的信息比较准确的得到较详尽的其他时点的人口数据。同时我们知道,人口与政策密切相关,这一点对于自80年起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中国更是如此。为了定量分析政策对它的影响,也需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可靠的模型。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作者从人口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出发,建立一个含多方面参量包括政策参量的数学模型。 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学中部分专业词汇的定义;第二部分模型的建立和检验。第三.四部分为该模型的两个应用,针对缺乏相关参量的直接统计数据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五部分为总结和讨论。 0.数据定义 这部分介绍本文中出现的人口学名词并加以简单分析。 年龄别生育率:某年的某年龄妇女生的孩子数与该年龄妇女总数之比。 总和生育率:某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即 总和生育率=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 我们可以把年龄别生育率看作一个妇女在该年龄时平均生的孩子,于是各个不同年龄段的生育率分布可以看成一个妇女处在不同年龄段生育孩子数的分布。我们把这一分布称为生育模式。而总和生育率等于每个妇女一生中一共生育的孩子数。 出生率:某年的出生人数与该年总人数之比。 1“政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No

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XXX理工大学 CHANGSH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ECHNOLGY 题目: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学院: XXX 学生: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5年7月2日

多领域建模理论和方法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ulti-domain Modeling Student:XXX Teacher:XXX 摘要 建模理论和方法是推动仿真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系统仿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文中综述了多领域建模主要采用的四种方法,并重点对基于云制造的多领域建模和仿真进行了叙述,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领域建模仿真;云制造;展望 Abstract: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ystem model building is not only the key factor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imulation technique but also the base of system simulation. This paper analysis four prevails way in Multi-domain Modeling, especially to the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clou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We give a detail on it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Keywords: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Cloud manufacturing; Future development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产品的升级需求,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建模对象的组成更加复杂,涉及到各个学科、进程的复杂性以及设计方法的多元化。这些需求都是以前单领域建模方案无法满足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建模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完成对繁杂目标的多领域建模、结构仿真、多元化分析等。 多领域建模是将机械、控制、电子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型“组装”成一个更大的模型进行仿真。根据需要的不同,实际建模过程中,可以将模型层层分解。将不同领域的仿真模型“零件”组装成“部件”,“子系统”则是由不同学科下的部件装配而成,与此同时装配完成的不同学科的分子系统还能再装配成为一个全面仿真模型,称之为“系统”,由此可见多领域建模技术在繁杂产品设计过程中具有出众的优势。 本文对多领域建模常用的四种方法:基于各领域商用仿真软件接口的建模方法;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建模方法;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多领域建模方法和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方法进行了展望。

胜任力模型研究-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及原文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资料中文题目:胜任力模型研究: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文献、资料英文题目: 文献、资料来源: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 院(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翻译日期: 2017.02.14

Research on Competency Model: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strac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pplied competency models to address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anagerial systems since 1970s,and the findings is positine and p romising. However, competency model hasn’t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until 1990s and it is still unknown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This paper aims to uncover the mysterious veil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boost Chin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nagement. Keywords: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s,Empirical Studies of Competency Models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competency model was utilized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western countries,competency model first displayed its effectiveness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meanwhile many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branch companies applied the competency model to their daily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ir business was a great success. As the notion of competency is gradually come to light and accepted b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been trying to build their own competency model under the help of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firms. As a result,competency model has gradually been a very fashionable phras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quite a few enterprises are thus benefited from it. In recent years, competency model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Chinese academia as well as big-,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like,many relevant writings and boo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However,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are still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business manag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mak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mpetency model,clarify some confusion related to it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mployed to guide this study:What is competency? What is competency model? What ar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lated to competency model? The study illustrates how we could take advantage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ur harmonious society building. On one hand,the study will delineate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clarify confusions related to it since it is still strange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on the other hand,the

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摘要: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对自身做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也无法认识到自身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以至于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为自己设立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目标,而这些标准和目标往往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遭受挫折。本文结合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已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完美主义;成就动机;关系;研究 1前言 1.1研究背景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完美主义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就就业领域而言,完美主义体现了个人渴求一份完美的职业,是个人就业期望的体现。我们都知道适当的就业期望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则可能对个人有利无害。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对自身做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也无法认识到自身过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以至于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为自己设立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目标,而这些标准和目标往往使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遭受挫折。如果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阻碍。 在中国,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是屡见不鲜的,因为中国的教育一直以追求卓越和成功为目标。我们常常会听到“我一定要比我的同学有更大的成就”、“我一定要在我的兄弟姐妹中成为榜样”等等言论,所有的这些言论,都反映出就业领域的完美主义倾向,而这种倾向往往成为个人做出一定成就决定的阻碍。因此,大学生要想取得应有的成就,就要认清楚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首先最应该做的是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来调整个人对成就的期望,这样取得成就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本文通过对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之间关系的探讨,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已取得更大的成就。 1.2相关理论研究 1.2.1完美主义的研究 按照Horney (1950 )的定义,完美主义是过分井然有序和一丝不苟的行为倾向,即“苟刻的行为要求”。在他看来,完美主义是一种神经症亚型。Adler (1959 )认为完美主义是对完满性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天性,Adler表示:“追求完美是生活意义上的一部分,追求完美是先天的,是一种奋斗,一种内驱力,一种如果没有它生活将变得不可思议的东西”。 Burns (1980 )拓展了完美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包括期望、解析的事件、自我评价、对别人的评价。Frost (1990 )进一步确定了完美主义的行为特质,将其规定为个体对自身过高的成就期望设置,并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批评倾向。台湾学者林俊德(1998 )对其研究结果中提出了准咨商员于初次会谈中的几种完美主义类型的定

软土本构模型综述

《软土地基》课程论文 学院建工学院 姓名王洋 学号

软土本构模型综述 1 引言 土体具有复杂的变形特征,如剪胀性、各向异性、受应力路径影响等。土体变形的这种复杂性是在复杂受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复杂应力状态存在 6 个应力分量,也有 6 个应变分量。其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因素物理量与多因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由试验直接建立。须在简化条件的试验基础上,做某些假定及合乎规律的推理,从而提出某种计算方法,把应力应变关系推广到复杂应力状态。这种计算方法叫本构模型。 1.1 土的本构模型 发展到现在,土的本构模型数目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 1) 非线性模型; ( 2) 弹塑性模型; ( 3) 粘弹塑性模型; ( 4) 结构性模型。 对于软土而言,比较适用的一般为弹塑性模型。弹塑性模型是把总的变形分成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用虎克定律计算弹性变形部分,用塑性理论来解塑性变形部分。 1.2 变形假定 对于塑性变形,要作三方面的假定: ( 1) 破坏准则和屈服准则; ( 2) 硬化准则; ( 3) 流动法则。 不同的弹塑性模型,这三个假定的具体形式也不同。最常用的弹塑性模型为剑桥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2 剑桥模型与修正剑桥模型 1958 年,Roscoe 等发现了散粒体材料在孔隙比-平均有效应力-剪应力的三维空间里存在状态面的事实,1963 年,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模型,1968 年,

形成了以状态面理论为基础的剑桥模型的完整理论体系。 Roscoe 等人将“帽子”屈服准则、正交流动准则和加工硬化规律系统地应用于Cam 模型之中,并提出了临界状态线、状态边界面、弹性墙等一系列物理概念,构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塑性模型。剑桥模型又被称为临界状态模型,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弹塑性模型,它是第一个全面考虑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胀性的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理论发展新阶段的开始。 1968 年,Roscoe 等人在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剑桥模型,将原来的屈服面在p',q 平面上修正为椭圆,并认为在状态边界面内土体变形是完全弹性的。在状态边界面内,增加的剪应力虽不产生塑性体积变形,但可产生塑性剪切变形。修正剑桥模型是一种“帽子”型模型,在许多情况下能更好地反映土的变形特性。修正剑桥模型至今仍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 形式简单,模型参数少,参数确定方法简单( 只需常规三轴试验即可) ,参数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够很好的反映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缩性,因此修正剑桥模型是土力学中比较成熟而且应用广泛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同时,修正剑桥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屈服面只是塑性体积应变的等值面,只采用塑性体积应变作硬化参量,因而没有充分考虑剪切变形; 只能反映土体剪缩,不能反映土体剪胀; 没有考虑土的结构性这一根本内在因素的影响; 假定的弹性墙内加载仍会产生塑性变形等。修正剑桥模型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假定: ①屈服只与应力球量p 和应力偏量q 两个应力分量有关,与第三应力不变量无关; ②采用塑性体应变硬化规律,以为硬化参数; ③假定塑性变形符合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即g( σ) = f( σ) ; ④假定变形消耗的功,即塑性功为: 剑桥模型是当前在土力学领域内应用最广的模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有: 基本概念明确; 较好地适宜于正常固结粘土和弱超固结粘土; 仅有3个参数,都可以通过常规三轴试验求出,在岩土工程实际工作中便于推广; 考虑了岩土材料静水压力屈服特性、剪缩性和压硬性。王清等分析了修正剑桥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其为基础引进了接触单元和杆单元,运用修正合格模型,用有限元程序模拟了

用修正剑桥模型研究超固结土的变形特性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浙江东阳人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岩土本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用修正剑桥模型研究超固结土的变形特性 徐连民祁德庆 高云开 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 宜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上海摘要 在原有的塑性体积应变状态量外对修正剑桥模型的屈服函数引入描述超固结黏土变形和强度特性的状态量 通过对各种不同超固结比的三轴压缩和伸长剪切试验结果的验证表明本文改进的三维修正剑桥模型能合理地反映不同超固结比黏土在三轴压缩和伸长条件下的变形及强度特性同时本文预测结果和中井子负荷面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 关键词 等发现了散粒体材料在孔隙比平均有效应力 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模型 其一是用光滑的椭圆型屈服函数代替原始剑桥模型 一阶导数不连续的屈服函数 文献用松冈 中井准则 本文进一步尝试用最新三维修正剑桥模型 再通过这个状态量的演化来反映 经过这样扩展后的三维修正剑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正常固结 的藤森黏土在平均有效应力一定条件下的三轴压缩和伸长试验结果验证三维修正剑桥模型在各种应力路径下对超固结黏土的变形和强度预测能力 修正剑桥模型 修正剑桥模型也是建立在状态面理论基础上的其所用强度理论为扩张 研究结果将应力空间中的松冈使变换后的松冈中井准则 准则一样的形状准则和修正的剑桥 文献

图 松冈 为第一应力不变量 其中 和 分别为 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 为 为塑性体积应变是该模型 的一个状态量 下面根据子负荷面的研究成果 修正剑桥模型中追加一个反映超固结土变形特性的状 态量 式中 状态量 式中 和 式中 为超固结比的函数 塑性应变速率可以表 示为   式中 为弹性常数 当 应变增量为

土的本构结构

土的本构关系 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料,在受到外界荷载作用后,其变形具有以下特性:①土体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如:土体的压缩试验e~p 曲线、三轴剪切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现场承载板试验所得的p~s曲线等; ②土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会产生塑性应变,同时球应力也引起塑性应变; ③土体尤其是软粘土,具有十分明显的流变特性; ④由于土体的构造或沉积等原因,使土具有各向异性; ⑤紧砂、超固结粘土等在受剪后都表现出应变软化的特性; ⑥土体的变形与应力路径有关,证明不同的加载路径会出现较大的差别; ⑦剪胀性等。为了更好地描述土体的真实力学—变形特性,建立其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 在各种试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学模型,即: 土体的本构关系。 自从Roscoe等人首次建立了剑桥模型以来, 土的本构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 阶段, 出现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本构模型。虽然很多的理论为建立土的本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但是由于土是一种三相体材料, 在性质上既不同于固体也不同于液体, 是介于两者 之间的特殊材料, 所以人们常借助于固体力学或流体力学理论, 同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来解 决土工问题, 从而研究土的本构关系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建立一个成功的本构关系关键有两点:第一要建立一个函数能较好地反映土在受力下的响应特征;第二要充分利用试验结果提供的数据比较容易地确定模型参数。模型都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不违背更高一级的基本物理原理(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2)建立在一定的力学理论基础之上(如弹性理论、塑性理论等)。(3)模型参数能够通过常规试验求取。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的精度就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在计算精度与计算设备、计算难度、计算时间以及计算成本之间获得平衡。另外,任何理论、方法都应以实践应用为目的,这样才具有价值。综合上述两点,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分析各种土的本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构关系是反映材料的力学性状的数学表达式,表示形式一般为应力-应变-强度-时间的关系。土的本构关系十分复杂,除受时间因素影响外,还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时间作为一个主要因素,主要是反映土的流变特性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忽略其影响。同时,强度可以视为土体应力-应变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在发生很小的应力增量下,土体单元将发生无限大的变形。 对于一般的岩土工程问题,稳定问题是主要问题,如地基稳定问题、斜坡稳定问题等,一般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土体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不考虑土体破坏前的变形过程及变形量,只关心土体处于最后整体滑动时的状态及条件,实际上是刚塑性或理想塑性的理论。20 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由于高重土工构筑物、高层建筑以及许多大型建筑物的兴建,使土体变形问题成为主要矛盾。此外,随着计算手段、试验手段的提高,也极大地促进了本构关系的发展。 土的线弹性模型:经典土力学将土体视为理想弹性体,在进行变形计算时采用基于广义虎克定律的线性弹性模型,假定土体的应力和应变关系成正比,通过测定土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弹性 模量E和泊松比μ,或者体积变形模量K和剪切模量G来描述其应力—应变关系。土的线弹性模型简单,适用于不排水、安全系数较大、土体不发生屈服的情况,工程中可用于:①计算地基中的垂直应力分布; ②计算地基在不排水加荷情况下的位移和沉降; ③基坑开挖问题计算,用于估计基坑在不排水条件下的侧向压力与侧向位移; ④计算软粘土地基在加荷不排水条件下的沉 降和孔隙水压力。 土的非线弹性模型:土体在外荷载作用下一般都要发生屈服,其应力—应变关系具有非线性,土体发生的变形既有弹性变形又有塑性变形,土的非线弹性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其变形特性。土的非线弹性模型理论可以分为三类:弹性模型、超弹性(Hyper Elastic)模型(又称Green超弹性模型)和次弹性(Hypo Elastic) 模型。其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邓肯一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