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简述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的各个阶段。媒介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而发展演变,从最早的口头传播到如今的数字化媒体,展示了人类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关系。下面将以大致的时间框架来简述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首先,在人类尚未发展出文字之前,口头传播是主要的媒介形态。原始社会依靠口头传统将信息、知识和文化价值代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传播范围有限,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着写字的出现,人类开始利用文字记录信息和与人分享。古代的刻字和纸张的发明,如木刻、竹简、纸张等,为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并得以永久保留。

印刷术的出现是媒介形态的重要里程碑。15世纪的欧洲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使得书籍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印刷术的推广使得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和广泛,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接触文化的方式。

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媒介形态的演变。发明了蒸汽机械印刷,使报纸的印刷变得更加快速、大规模和廉价,大大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随着电报和电话等电信技术的出现,信息的传递速度进一步加快,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0世纪,广播和电视的出现给媒介形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广播技术使得信息可以通过电磁波广播到更大范围的听众中,而电视则将视觉内容引入了家庭。广播和电视成为主要的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

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媒介形态进入了全新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互联网的原型互联网开始发展。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实时和全球化。邮件、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等网络工具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使个人能够参与到媒体内容的创建和分享中。

21世纪的数字化媒体成为主导。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生成、存储和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在线视频和数字出版等形成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媒介生态系统。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设备获取和传播信息成为常态。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口头传播到文字、印刷术、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和数字化媒体,每个阶段的媒介形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信息传播方式和文化习俗。每一次变革都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和连接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几乎所有的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这种便利性和广泛性使得信息泛滥成灾成为一个现实,并引发了信息真实性和隐私安全等问题。

此外,数字化媒体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新闻媒体、出版社和影视行业等传统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媒体的崛起使得传媒产业趋于碎片化,个人和小团体都有机会创作和传播内容,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容质量、版权保护和盈利模式等问题。

另外,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也给个人隐私和社会安全带来了新的考验。个人信息的泄露和网络犯罪频频发生,需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

未来,媒介形态的发展可能会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继续演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已经开始影响着媒体产业,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互动模式。

总之,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展示了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奇妙旅程。从最早的口头传播到数字化媒体,每一个时代都给人们带来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性。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适应媒介形态的演变,以更好地利用媒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一、媒介制度 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2. 媒介制度的类型 二、媒介产业 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 媒介产业的特点 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三、媒介组织 1. 媒介组织的类型 2. 媒介组织的结构 3. 媒介组织的管理 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一、报纸的生产 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 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 3. 报纸的版面设计 4. 报纸的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 手机——接近人类最本初的传播。 绪论 WHAT WHY HOW 什么是新闻? 新近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 “人咬狗,狗咬人” 采写(录摄)、编(播)、评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董桥 什么是传播? 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要素:传者、内容、受众、媒介、效果(反馈)

历史是什么? 过去? 往事? 记忆?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 历史绝不是锁在书本里的僵死知识,而是融汇在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里的记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 “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讲述的是人类的经验及后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加进了许多因素,如社会形态,人等——李大钊 我们对一切历史的认识,都掺入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和理解,我们···· 课程重点 媒介——Channel 媒介发展变化的历史及成因 史:报纸、广播电视、数字媒体

论:新闻传播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及相互关系、媒介演化的脉络和传播生态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要学新闻传播史? 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学习新闻传播史是为了理解现在新闻业的发展状况,并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服务 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坐标 强调两点: 更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知识。要学会的是如何用历史的方法(也就是历史性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以及找到自己的生存坐标。 重要的是了解人类传播发展的整体脉络和主导倾向,理解传播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本因素。 绪论

古代新闻传播 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报业 政党报刊西方现代包哦也 世界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史丁金林高教 外国新闻事业史邓超然等人大 推荐: 《美国新闻史》爱默生新华 《西方媒介史》让纳内广师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三联(重点推荐)《历史研究》汤英比商务 《历史的话语》汤英比等广师 课后思考 学习新闻传播史的意义是什么? 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媒介的基本理想是什么?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 引言: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涉及到媒体的演变、社会的转变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媒介的演变 1. 印刷媒介的兴起和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印刷媒介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印刷出版物,如书籍、报纸和杂志,这些媒介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印刷媒介的出现也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 2.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 广播和电视的问世进一步改变了媒介的形态和传播方式。广播和电视以其音频和视觉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直观和生动。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使得大众文化得以形成,人们可以通过收听广播和观看电视节目了解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 3. 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媒介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全球化。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如新闻、娱乐、购物等。互联网还催生了各种新兴媒介形式,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这些媒介形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二、社会变迁与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

1. 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媒介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媒介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信息 的传播和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通过媒介了解到更广泛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其次,媒介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广告媒介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更加繁荣,媒介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 社会变迁对媒介的影响 社会变迁对媒介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 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媒介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平等的形象。此外,社会对媒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从传统的报纸转向了互联网新闻。 三、媒介发展与个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1. 对个人的影响 媒介的发展对个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媒介的普及使得个人获取信息 和知识更加方便和快捷。个人可以通过媒介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其次,媒介的发展也改变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媒介享受到各种娱乐活动,如电影、音乐、游戏等。 2. 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媒介的普及促进了社会的信息 传播和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通过媒介了解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其次,媒介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广告媒介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更加繁荣,媒介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 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媒介形态演变

中国古代媒介形态演变 目录 一:媒介在古代的定义 二:非语言传播媒介 (二)体外实物媒介 1:时间媒介 1)表意载体可分割型 2)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 2:空间媒介 1)表意载体可分割型 2)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 三:小结 一:媒介在古代的定义 媒介在中国古代是分开使用的。“媒”更多是对媒人和媒婆等中间牵线的人的简略称呼,后来引申为事物出现的诱因,而“介”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物体。在史前文明到现代文明,人类的交往和沟通(即传播:communication)是媒介产生的直接动因。 如果将承载传播功能的实物都归纳到媒介范畴,人的肢体也可视为一种简单直接的媒介,它所产生的表意符号为非语言符号的体态语言。其他的媒介符号大体可分为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和听觉上的非语言符号。在本文探讨的范畴只限于事物,尽量避免带入过多含混不清的定义。 二:非语言传播媒介 非语言传播媒介就是拥有社会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的解释、发出、接收甚至反馈的除言辞以外的人类属性和行为1。当人类使用自然物体来对抗自然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时,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交往开始了质的飞跃。非语言媒介包括体态符号媒介和体外实物媒介,如“结绳记事”、烽火、狼烟、信号弹、玉石、岩画,雕刻等等。其中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新闻传播媒介我们把它们划归到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形态范畴之中。 1常淑敏:《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二)体外实物媒介(一在王青的作业里) 实物媒介就是早期人类共同约定或习俗产生的可以被整体社会认同的表意物体和事项。不仅包括与语言文字声像有关的,与通讯有关的实物,而且本身是被传播的内容和承担表意的载体。例如原始时期的结绳记事、贯穿整个人类文明进化的战争信号——烽燧、狼烟、还有充满艺术气息的岩刻、壁画以及乐器等等。这些实物由于人类沟通交流的需要被生产出来,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实物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按照哈罗德·英尼斯的理论将体外实物媒介分为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二者的区别在于时间媒介有被完整保存的可能性,而空间媒介有破除距离桎梏的能动性。在时间和空间媒介的系统下又将这两大类体外实物媒介分为表意载体可分割和不可分割型。表意即为实物要传达的信息,载体即为实物本身。观察所有体外实物媒介不难发现,直观表意的媒介大多都无法离开实物本身单独存在,实物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表意,例如烽燧,这种实物传达的“军事”意象是不能被剥离开被传达的。相反,表意载体可分割型的媒介大体上可以脱离实物、独立表意。例如岩画、壁画等,就算没有岩石和墙壁,这幅画仍然可以被拓在布面或者纸张上传达自身蕴含的信息。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进军了2。 时间媒介 时间媒介具有耐久性,但不适于搬运3。虽然这种媒介不便携带,但可以克服时间障碍,与口耳传播时代相比,用岩画来传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确定性。石头、青铜器、墙壁,印章,甲骨,还有石雕等等都是可以和时间抗衡并可被大部分完整保存的实物媒介。在中国古代,实物媒介按照时间走向排列都有:结绳记事、牛角、鼓、玉石、岩刻、壁画、彩陶、雕塑、面具、甲骨、钟鼎、简牍、布告、榜、旗牌、揭帖、露布、信幡、诏书、广告牌匾、书信、邸报、小报、辕门抄、图书、乐器等。其中体外实物非语言新闻传播媒介有:结绳记事、鼓、钟鼎、信幡、烽燧、狼烟等。 1)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 直观表意的媒介大多都无法离开实物本身单独存在,实物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表意。这种媒介形态占据了中国古代媒介的半壁江山,当人类开化程度还处于野蛮混沌的时代,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运用自然来对抗自然,这些自然物只能是以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被运用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从以上罗列的所有实物中,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的时间媒介有:结绳记事、信幡。 a)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30 3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P198.

媒介形态变化:笔记(谢静)..

媒介形态学谢静 【大纲】 1.媒介与媒介形态 2.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与规律 3.媒介形态变化的影响和意义 4.媒介的符号与文化 5.媒介的政治功能与社会控制 6.媒介的受众定位与群体建构 7.主要媒介形态分析 第一讲媒介与媒介形态(基本概念) ✧媒介与传播,如何界定? ✧媒介与人的关系 ✧媒介的形态与特征 ✧传播领域与信息方式 一.媒介与传播 1.何为媒介 ✧媒体与媒介是否有区别? ✧常见的区别方式: a.大众传媒vs其他传媒 b.组织机构vs技术手段 ✧重新思考媒介概念 ✧媒介不可剥离,如“媒介圈” 1何谓媒介 a.是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 b.一切中介性的人和物,通过传播而产生社会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 c.大众传播的组织机构和科技手段(古登堡印刷术) d.出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传播之间的媒介体 在新的媒介形态出现之后,大众传播本身具有可移性。斯塔尔的调查,内容是通过新闻发布会,把相关资料通知给相关的新闻媒体,由他们发布,但这些媒体有把关人的作用,直接在互联网上公开,把这个时间当做是标志性事件。互联网不只是大众传播。 2.何谓传播 a.传统定义: ✧广泛散布(现代汉语词典) ✧通过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交往 ✧关系建构的活动过程(不限于语言) b.修正定义:(传播的三个维度) ✧人/物

✧空间/时间 ✧互动/文本 c. 大众传播 ✧由复杂的组织机构开展的,面向大量杂质、匿名的受众进行的,公 开而快速的传播; (这种仪式实际上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形成一种认可,是一种文化的作用,是凯瑞讲的传播的两个层面。传统定义的第二个定义是相对比较学术的,有一定限制,把讯息限定在语言符号上,人类的传播是从骨头开始的,体现了一种传承、记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Web2.0大众传播时代的无往符界,互动的。) 二.媒介与人 1媒介对人的影响 a.技术决定论 ✧认为科技根据自身的逻辑发展,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 b.媒介中心论 ✧强调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作用 Eg: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通过媒介演进历史来描述社会发展史 ✧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口语——文字——电子 ✧“自拼音出现以后,个人与群体的分离导致个人喜欢独处,产生隐 私;在思想上产生不同的个人观点,在工作上导致分工。” 麦克卢汉,忽略到很多技术之外的东西,忽略了技术本身生产发展的种种过程。媒介中心论,也是特别容易出现的作用,特别强调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的作用,新媒介忧心忡忡的感觉。 2人对媒介的驾驭 a.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 ✧针对麦克卢汉的观点,麦只想强调“我们不能只见媒介的内容不见 形式——媒介本身。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内容如同一块“滋味鲜美” 的肉,它支配我们的感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是我们感觉不到眼 前的媒介的深层冲击力,而这种冲击力是一个足以改变我们生活的 窃贼,而我们则是一条驯化的思想看门狗”; b. 技术乐观主义 ✧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发号施 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 自主选择能力。 3媒介的拟人化 a.李维斯、纳斯:《媒介等同》——把媒介等同于现实生活。 ✧无特殊

广播史考点

一、小题: 1.中国广播电视的历史遗产来源包括外国的影响、私营商业广播、国民政府时期的广播和建国前人民广播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初步建成了以中央台为核心的广播宣传网,包括中央、大行政区、省、市四级广播电台。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在战争中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 4.1951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播出篮球和排球比赛实况,解说员张之从此崭露头角,并逐步创立了中国体育播音“口齿伶俐,比喻生动”的播音风格。 5.1958年6月,北京电视台播出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一口菜饼子》,拉开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序幕。6.文革期间,广播新闻节目几乎都是照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上的报道和文章,广播电台实际上被剥夺了编辑权。 7.如果说《中国》在中国的意识形态误读是外在的特定政治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理念的一次冲击,那么《河殇》的出现则是创作领域自身错误地将作品意识形态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曾真正吸取过度运用意识形态方法进行创作的又一次深刻教训。 8.1979年8月,广播事业局召开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标志着中国电视从长期等待外援“要饭吃”的状况走向独立自主办节目的开端。 9.中国广播电视的新闻改革除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以外,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新闻改革逐步朝向政治公开性发展;后一个阶段,改革的主要目标是。 10.影响广播电视体制建立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国际惯例的约束。 11.情景喜剧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轻松闹剧,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一条或多条故事线,围绕著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播出后能在观众中形成影响,吸引观众继续收看。 12. 从1986年以奥普拉·温弗瑞的名字命名的脱口秀节目在全美推出以来,成为美国开播历史最永久的日间谈话节目,并连续16年排在同类节目收视率的首位。 13.英国对世界广播电视体制两个最大的贡献是:一是创立了以BBC为楷模的;其二是树立了公共服务和商业经营并举的广播电视经营典范。 14.1934年,国会通过《1934年通讯法案》,否决了非商业制度的法案。美国广播电视体制从此走上私有的商业体制。 15.美国第一家有线电视频道HBO是在FCC发布《有线电视条例》后于1972年创办于纽约。 16.美国的百老汇是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扬地,被指代为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而好莱坞则是影视工业中心,通常被用作电影首映式或举行奥斯卡奖颁奖礼的场所。 17、2005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CBS的丹·拉瑟与NBC的汤姆·布罗考及ABC的彼得,并列为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新闻台柱。 18.1906年圣诞之夜,费辛顿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首次播放圣诞歌曲和路德圣经,这被认为是广播时代的开端。 19.美国无线电公司成立了专事广播的子公司——NBC,并成立了红网和蓝网两个广播网。 20.1930年,萨尔诺夫成为RCA的总经理,并领导着美国电视由机械系统转向全电子系统。 21. 1964年8月,美国“同步3号”成为第一颗固定的可以从事洲际电视转播的通讯卫星。 22. 在政府的支持下,从2002年10月起,BBC建立了一个囊括全部公私营电视服务的免费数字化平台,加速英国电视从模拟制式向全面数字化转换。 23. 真实戏剧,内容是经过压缩和选择的真实故事,具有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但对话和细节常常是虚构的。

起源思想趋势媒介进化论的质性考察

起源思想趋势媒介进化论的质性考察 郑恩 2009年12月01日13:54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摘要:媒介进化(Media Evolution)研究的是整个媒介系统中各种媒介孕育、产生、发展、融合、消亡的动态序列历程以及不同媒介间竞争、互动、共生等关联结构状态。 作为北美媒介生态学的重要一支,媒介进化论符合介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即从媒介生态圈层角度观照媒介进化进程,并遵循历史的纵向延展性。自然界的“生物树”进化型式形象地呈现了“媒介基因”的传承历程,媒介进化符合“层进式”、“延承性”、“平衡性”、“共生性”和“融合性”原则。媒介进化论展现了媒介进化的历史传统与现时存在,提供了质性研究框架,并对媒介进化趋势提出了前瞻性展望。 关键词:媒介进化论;媒介基因;质性框架;研究原则;进化趋势 一、序言 媒介进化学派是北美媒介生态学派的重要一支,研究媒介进化理论为我们敞开了一道媒介历史发展的全景图式,在媒介形态变化层数不穷、媒介功能替代日益加速的今天,梳理媒介进化的历史与进程,从媒介进程中预见某种进化趋势显得必要、及时。 有“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美誉的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1947)在其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顾:一种媒介进化理论》(1979)中论述了媒介进化的几个核心概念,奠定了其在媒介进化学领域的地位,他认为“媒介进化论是一种系统,技术只决定事物可能发生,而不认为技术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绝对后果,其大意是“人为了生存而选择最合适需求的东西”。[1]在《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中他阐述了媒介进化论的核心观念“一切媒介都是对旧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 事实上,媒介进化和发展研究有其理论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梅里尔和洛温斯坦(Merrill and Lowenstin,1971)的媒介发展模型理论,他们认为媒介进化传播规律遵循“精英——大众——分众”传递模式。与此相反,肖文(Shaw,1991)从人类隐喻学界定了媒介发展三阶段受众论,即“青年——成年——社会高级成员”,并强调了媒介领导者在媒介进化中的创造性作用。 国内关于某种媒介的演化、发展的历史与过程著述较多,尤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研究为甚,单独关于媒介进化理论的系统阐述较少。以“媒介进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搜索,内容上较为贴近的仅有尹良润编译的《媒介进化是什么———新媒介历史的理论化阐释》(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 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今天,媒介进化周期急剧缩短,媒介的发展、替代不再呈现单一的线性结构,而以共生、竞合模式为主。一方面媒介发展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另一方面媒介进

简述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简述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的各个阶段。媒介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而发展演变,从最早的口头传播到如今的数字化媒体,展示了人类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关系。下面将以大致的时间框架来简述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首先,在人类尚未发展出文字之前,口头传播是主要的媒介形态。原始社会依靠口头传统将信息、知识和文化价值代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传播范围有限,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着写字的出现,人类开始利用文字记录信息和与人分享。古代的刻字和纸张的发明,如木刻、竹简、纸张等,为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并得以永久保留。 印刷术的出现是媒介形态的重要里程碑。15世纪的欧洲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使得书籍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印刷术的推广使得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和广泛,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接触文化的方式。 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媒介形态的演变。发明了蒸汽机械印刷,使报纸的印刷变得更加快速、大规模和廉价,大大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随着电报和电话等电信技术的出现,信息的传递速度进一步加快,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0世纪,广播和电视的出现给媒介形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广播技术使得信息可以通过电磁波广播到更大范围的听众中,而电视则将视觉内容引入了家庭。广播和电视成为主要的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 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媒介形态进入了全新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互联网的原型互联网开始发展。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实时和全球化。邮件、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等网络工具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使个人能够参与到媒体内容的创建和分享中。 21世纪的数字化媒体成为主导。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生成、存储和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在线视频和数字出版等形成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媒介生态系统。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设备获取和传播信息成为常态。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口头传播到文字、印刷术、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和数字化媒体,每个阶段的媒介形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信息传播方式和文化习俗。每一次变革都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和连接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几乎所有的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这种便利性和广泛性使得信息泛滥成灾成为一个现实,并引发了信息真实性和隐私安全等问题。 此外,数字化媒体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新闻媒体、出版社和影视行业等传统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媒体的崛起使得传媒产业趋于碎片化,个人和小团体都有机会创作和传播内容,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容质量、版权保护和盈利模式等问题。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 中国媒介发展始于古代,最早的媒介是纸张,通过纸张传播文字和 图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雕版、活字印刷等技术,使得传媒的 发展更加迅速。 到了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广播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传媒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民国日报》、《大陆周报》、《国际新闻通讯社》等成 为了当时的重要报纸和通讯社。此外,国内的广播媒介也得以建立起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媒介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毛泽东主席 曾经说过:“文艺是一种战斗艺术,是一种宣传艺术,是一种教育艺术。”这也为新中国的传媒事业提供了指引。当时成立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在传播党的声音和思想教育方面贡献良多。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媒体开始为市民服务。中国最早的现代性广告是 通过广播和报刊发放的,在上海已经成了购物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媒介事业得以开放和发展,更多的广播电视频道 和报纸杂志出现,新兴的互联网媒介更成为了当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的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高 了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许多报业集团、新闻集团、广播电视集团等成 为传媒业的重要代表。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媒介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力量。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居全球首位,国际传媒对中国媒介的关注也日益加深。 虽然中国媒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部分媒体在传达信息时需要加强真实性和公信力,提高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需要消除商业化对传媒多元化和质量的负面影响,促进更加健康、成熟和长期的发展。 总之,中国媒介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传媒事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也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期望它会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世界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 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文学传播的媒介的历史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极粗略的意义上讲,这大致分别对应于五个时代的文学: 口语媒介——原始文学 文字媒介——先秦至唐代文学 印刷媒介——宋代至清代文学 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清末至20 世纪90 年代文学 网络媒介——90 年代以来文学 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据推测,距今 4 万年到9 万年前,人类逐渐获得了说话的能力。作为家族或部落内部的人际沟通的手段,口语也出现在这个进化过程的相当早期阶段。大约到新石器时代(约 1.4 万年至 1.6 万年前),口语进展到能表达抽象事物和具有了简单的语法结构。而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问:与口语媒介相对应,中国原始文学具有的特点: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第三,文学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具有集体性质;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范围有限;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书面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在距今约7000 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而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文字可以说是人类在原初口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语言能力的产物。文字媒介与口语媒介主要不同在于文字媒介先诉诸人的视觉然后唤起其听觉记忆。文字媒介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命性事件,它使人获得了一种最基本而有效的书面语言传播媒介。文字这种书面语言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口语媒介的时空限制,使语言超越时空,传播久远。在中国,尽管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现存可识的汉字的历史还只能上溯到3000 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国人先后应用和发明了这些汉字媒介:石头、青铜器、兽骨、竹简、木牍、缣帛和纸张等。文字媒介的发明使中国文学继口语媒介之后获得了一种新型媒介。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文字传播媒介占主导的时代。正是运用汉字媒介及相应的手工书写方式,中国人创造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这些文学的主要文类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而诗歌是其中的中心文类。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化历程,并且在唐代达到了以诗歌为标志的高峰境界。与文字媒介相对应,中国先秦至唐代文学具有的特点: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可由原来的口传转为书面笔传;第二,在书面传播时,可不要求发送者和接收者同时在场;第三,文学作者由原来的集体作者中出现了个人作者;第四,文学的书面文本可以继续其文献生命,传之久远;第五,文学的书面文本还可以同最初语境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第六,文字媒介还可以消除汉语各方言区之间的口语传播障碍。 印刷媒介是把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复制在纸张上的媒介技术,它通常包括手工印刷媒介和机械印刷媒介两种形态。这里谈的印刷媒介主要是指手工印刷媒介,而机械印刷媒介则纳入大众媒介部分去谈。从中国文学史看,手工印刷媒介在宋、元、明、清时代文学中起到了主导媒介的作用,对这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手工印刷术,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手工印刷的办法是:用棕刷子蘸墨刷在印版上,然后放上纸,再用干净的棕刷子用力擦过,所以称“印刷”。我国南北朝时就出现了雕版印刷。大约在北宋庆历(1041-1048)以后,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民间刻书业才更普遍,各种刻本书籍才逐渐地流行起来。而正是在仁宗庆历年

媒介素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媒介素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媒介素养概论 课程代码:050306T1934 学分与学时:2学分 3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 授课对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在读图时代和媒介发达社会,当代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方能适应当今视觉传播发达的媒介环境。 本课程的目的旨在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形成对媒介所传递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力图使生活在未来信息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理论举一反三,撰写论文和设计多媒体演示作品,并在课堂上分析、交流;观摩体验视觉艺术作品,解析其创作过程,切身感受视觉文化的魅力。 三、学时安排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掌握媒介素养的概念和理念; 2.了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和推广媒介素养;如何学习媒介素养课程等。重点和难点: 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其理念。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媒介素养概念和理念的阐释 第二节为什么要重视和推广媒介素养 第三节研修者如何学习和践行媒介素养课程 第四节中国内地如何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思考与练习: 1.概述“媒介素养”理念演变的阶段。 2.为什么要重视和推广媒介素养? 3.研修者如何学习和践行媒介素养课程? 4.中国如何加速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第一篇认识和解读媒介 第一章认识媒介形态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了解口语传播、文字书写传播、印刷媒介传播以及电子媒介传播四个阶段的媒介形态历史演变;理解媒介的本质属性和环境属性;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元律,以及媒介融合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作为环境的媒介 第三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重点和难点:媒介形态的历史演变;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元律。 思考与练习: 1.谷登堡的印刷术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其影响有哪些? 2.概述广播媒体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影响和作用。 3.如何理解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和“媒介即讯息”的断言? 4.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们对媒介的环境属性有哪些观点? 5.从媒介环境学派观点来看电视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6.试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元律来分析“微博”媒体:

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

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 一、本文概述 1、媒介发展的历史回顾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其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从古代的甲骨文、竹简,到近代的报纸、广播、电视,再到现代的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媒介形态的不断演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习惯。早期媒介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主要承载着信息记录与传播的功能。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和报纸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交流。随后,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将媒介带入了电子传播时代,信息开始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更加生动和直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媒介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多元,人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了信息的

生产者和传播者。 进入21世纪,媒介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融合化的趋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媒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媒介也开始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技术的突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始终围绕着“人的连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不仅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更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媒介将继续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2、当前媒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媒介的演进过程中,我们正从“场景时代”步入“元宇宙”,进而展望“心世界”的未来。在这一转型的关键节点,媒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之一在于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媒介形态变革。随着5G、AI、VR/AR等技术的普及,媒介的呈现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媒

媒介文化十五讲

媒介文化十五讲 媒介文化是指在当代社会中,媒体对于文化的产生、传播、演变和影响的过程和现象。它是社会文化和媒体技术的交织体现,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关于媒介文化的十五讲: 1. 媒介文化的定义:媒介文化是指媒体对于文化的产生、传播、演变和影响的过程和现象。 2. 媒介文化的历史:媒介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但现代媒介文化主要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3. 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文化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文字、印刷术、电影、广播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媒介文化的发展。 4. 媒介文化与意识形态:媒介文化在塑造和传播意识形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媒体的选择、报道方式和观点倾向都会影响公众的认知和价值观。 5. 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紧密相连,媒体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对于塑造消费者需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6. 媒介文化与全球化:全球化使媒介文化跨越国界传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相互影响,形成了全球性的媒介文化。

7. 媒介文化与身份认同:媒介文化对于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媒体的表达和塑造,人们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角色。 8. 媒介文化与社会变革:媒介文化对于社会变革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也可以引发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9. 媒介文化与审美体验:媒介文化通过媒体的表达和呈现方式,给人们带来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 10. 媒介文化与知识传承:媒介文化对于知识的传承和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媒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促进人们的学习和知识获取。 11. 媒介文化与社会参与:媒介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参与和公众的表达,通过媒体的互动和参与方式,人们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12. 媒介文化与娱乐产业:媒介文化与娱乐产业密切相关,媒体的娱乐内容和文化产品对于人们的休闲和娱乐具有重要意义。 13. 媒介文化与网络社交:媒介文化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社交和交流,形成了新的媒介文化形态。 14. 媒介文化与信息传播:媒介文化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第一次传播革命――近代报纸的出现 第二次传播革命――电子媒介的问世 第三次传播革命――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广义的媒介指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互动媒体: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性,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特点: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信息资源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 网络媒体: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摩尔定律: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摩尔认为,计算机处理器(CPU)的运营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倍。 其他媒介:是依赖电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 模拟技术: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网络广播:也叫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最早出现于英国。 媒介组织:是由专业人士组合、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5、文学媒介

5、文学媒介

在文第五讲文学媒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媒介的演化历程 2.掌握文学媒介的含义、特点、作用 知识谱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义: 一、媒介优先 常有这样的认识:当你接触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是它的语言吗。这一常识看似合理而不确切。因为,它忽略了一个事实:语言并不是直接地向读者呈现的,而是借助特定的文学传播媒介而间接呈现的。确实,不同时代的读者透过不同的媒介而“接触”语言。《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当孔子收集、整理和阅读的时候,首先接触的可能是沉甸甸的“竹简”媒介,而不是这诗的四言句式;曹雪芹阅读时接触的可能是手工印刷书;鲁迅读的是印制精美的机器印刷书;今天的读者则可能通过鼠标在网上点击浏览“电子书”。

所以,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 文学媒介优先状况,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古人早就作过探讨,只是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区分“书”与“语”的不同。世人所珍贵的“道”通过“书”这种媒介来传输,而书不过是承载语言的媒介,语言自有其可贵处。语言的可贵处不在它本身而在它所呈现的意义。意义总有所指。意义的所指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世人虽然以书为贵,我却以为书不足珍贵,因为所珍贵的并不是真正应珍贵的。庄子揭示了“书”这一文字媒介在他那个时代文学传输中的基本作用:书是传输语言的媒介。 可以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不是它的语言,而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媒介。文学总是依赖一定的媒介去实现其修辞效果的,媒介是文学中的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