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的分解

C 力的分解

(第一课时)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陈岭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核心概念是:力的分解;核心规律是:平行四边形定则;核心思想是:等效替代思想。体现了矢量运算规则,对学生今后学习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学情分析

由于是借班上课,并不了解该班级的具体情况。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一般在“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存在困难。

3、教学策略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从等效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建立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

根据学生分组实验的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根据学生对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按力作用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的思想方法,以达到通过简单的个性问题的分析推广到一般的情况,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研究,使学生知道力的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初步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和求分力(通过直角三角形求法求解)。

2、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问题中建模、分析过程,领悟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关力的分解的实例分析,感悟力的分解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分解及其方法。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分解力,找出分力的方向。

四、教学资源(第一课时)

1、教学器材

(1)演示实验器材:细绳、一瓶水

(2)学生实验器材:三角板、木夹

2、教学课件

力的分解PPT、几何画板课件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五、教学设计思路

1、基本思路:继承“力的合成”章节内容,根据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逆运算,将一个合力分解成二个分力。以绳、劈、拉链等生活常见现象进行演示、实验,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出根据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思路。

2、重难点突破:分解比合成来得复杂,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为无数对力。需要通过实验演示、例题讲解、练习巩固、联系实际等,逐步引导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从简单问题中归纳出规律,并推广一般情况;通过直角三角形求解分力,有几个特殊情况如菱形、分力与合力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不一定能独立悟出,需要作一些铺垫、提供一些提示。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说明

活动Ⅰ 演示实验1

用一根细绳对折后系住水瓶,用两手分开细绳拉物体,增大夹角直到细绳断掉。

设置上述演示实验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设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能否用来解释书上图2-25“泥潭拔车”?解释“泥潭拔车”并引入新课。

活动Ⅱ 学生分组实验1

用一块三角板,分别将30°、60°、90°的角插入木夹,体验30°最容易插入,90°最难插入。

设置这个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劈”的分力与接触面垂直,夹角较小的劈侧向推力较大,从而解释“刀刃劈物”,并为示例1作好铺垫。

问题Ⅰ设问2:力的分解遵循什么规则?

目的是结合上节课力的合成知识点总结出力的分解的规律。

问题Ⅱ 设问3:在实际问题中怎样分解力呢?

目的是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活动Ⅲ 实例、练习

实例分析: 活动Ⅰ 演示实验1 设问1 活动Ⅱ 学生实验1 分 力 力的分解 问题Ⅰ 设问2 平行四边形定则 活动Ⅲ 实例、练习

问题Ⅱ 设问3 分解的步骤与方法

(1)示例1的讲解。

(2)示例2的讲解。

(3)相关练习。

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几个简单的典型案例,突破难点,得到按作用效果分解一个力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本节课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情景和学生活动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第二环节,通过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三环节,为通过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的步骤和方法。

七、教案示例

1、引入

(1)观察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1:用一根细绳对折后系住水瓶,用两手分开细绳拉物体,增大夹角直到细绳断掉。

设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能否用来解释书上图2-25“泥潭拔车”?

(2)导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摸清他们的内在规律。

2、通过实验建立概念

学生实验:用一个三角板,分别将30°、60°、90°的角插入木夹,体验30°最容易插入,90°最难插入。

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力的分解概念,明确分力方向,重申等效替代思想,用此来解释书上图2-26“刀刃劈物”这一现象。

设问2:力的分解遵循什么规则?

3、逻辑推理

结合“力的合成”所学知识和方法,推理出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几何画板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共点力有无数组解,但是在

某些限定条件下可以得出唯一解。

设问3:在实际问题中怎样分解力呢?

4、实例分析

(1)示例1

结合活动Ⅱ三角板插木夹的学生实验,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明确分力方向,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分力。

通过几何画板课件观察夹角、合力大小、分力大小三者的关系。

(根据学生情况)尝试完成“拓展联想”中的证明。

(2)示例2

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并通过直角三角形方法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根据结论推理出随着夹角的增大,两个分力大小将如何变化。

通过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结论。

(3)补充实例

如图2-26所示,请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在各图中,作出小球重力的两个分力。

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评价。

5、小结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体现等效替代的思想,一个合力分解为两个共点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确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进行求解。

6、作业:(略)

7、板书

C 力的分解

一、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二、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确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2、确定分力的方向

3、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进行求解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和分解

4.1 怎样求合力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进一步理解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3.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习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合力和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等效 ..替代关系,并不同时作用于物体上,所以不能把合力和分力同时当成物体受的力。 问题:1. 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分力)作用的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吗? 2.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是可逆的吗? 二、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不同点,但这几个力的作用线延长后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共点力,所以,共点力不一定 作用在同一点上,如图所示的三个力F1、F2、F3均为共点力。 三、共点力合成实验: 实验结论:

四、力的合成的定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它的_______就表示合力的_______和_______.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即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 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为三角形定则。若从O点出发先作出表示力F1的有向线段 OA,再以A点出发作表示力F2的有向线段AC,连接OC,则有向线段OC即表示合 力F的大小和方向。 五、共点力的合成 1.作图法(图解法):以力的图示为基础,以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严格作出平行四边形,然后量出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的长度,从与图示标度的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出对角线与一个邻边的夹角,表示合力的方向。 注意:作图时要先确定力的标度,同一图上的各个力必须采用同一标度。表示分力和合力的有向线段共点且要画成实线,与分力平行的对边要画成虚线,力线段上要画上刻度和箭头。 2.计算法:先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合成示意图,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求合力大小和方向。 3.两个以上共点力的合成 【例一】两个小孩拉一辆车子,一个小孩用的力是45N,另一个小孩用的力是60N,这两个力的夹角是90°.求它们的合力. 【例二】用作图法求夹角分别为30°、60°、90°、120°、150°的两个力的合力.再求 它们的夹角是0°和180°时的合力.比较求得的结果,能不能得出下面的结论:①合 力总是大于分力;②夹角在0°到180°之间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的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的知识点 第一篇:力的基本概念及测量 一、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进行运动或变形的原因或推动物体的原因,又 称作用或推力。力的种类有很多,例如重力、电磁力、弹力等。力的本质是相互作用,即任何产生力的过程,都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相互作用。 二、力的单位 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简称N。1牛顿定义为施加在质量 为1千克的物体上所得到的加速度为1米每秒平方的力。力的常用单位还有千克力(kgf)和克力(gf)。 三、力的测量 常用的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它利用金属弹簧的 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并可读出相应的示数。同时,应注意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精度。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可 以用合力代替这些力。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力大小的和,方向则与各力方向相同。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被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这些力的合力等于原来的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指的是任何物体如果 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六、摩擦力

摩擦力是表现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的阻碍运动趋势的力。静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时的摩擦力,而动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七、平衡力 平衡力指作用于物体上的所有力合成为零的状态。在平衡状态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以上是关于力的基本概念及测量的知识点,在学习力量和运动方面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运动中的力 一、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是力学中最为重要的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的加速度是与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公式为:F=ma,其中F表示合外力,m 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 二、弹性力 弹性力是指物体在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的力。它是一种在物体长短变化时产生的力。弹簧的伸长和压缩、橡皮筋拉伸等都是弹性力的例子。 三、向心力 向心力是指质点运动所受的一种中心力,它始终指向运动轨迹的中心。向心力是决定物体偏离直线运动轨迹的重要因素。比较常见的向心力有离心力、引力等。 四、重力 重力是一种物体受地球引力而产生的一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量。重力的大小是与物体质量有关的,公式为:Fg=mg,其中F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加速度,m表示物体质量。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物理学涉及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通过学习物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增强科学素养。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欢迎阅读!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

八年级物理力的分解

C 力的分解 (第一课时)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陈岭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核心概念是:力的分解;核心规律是:平行四边形定则;核心思想是:等效替代思想。体现了矢量运算规则,对学生今后学习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学情分析 由于是借班上课,并不了解该班级的具体情况。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一般在“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存在困难。 3、教学策略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从等效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建立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 根据学生分组实验的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根据学生对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按力作用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的思想方法,以达到通过简单的个性问题的分析推广到一般的情况,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研究,使学生知道力的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初步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和求分力(通过直角三角形求法求解)。 2、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问题中建模、分析过程,领悟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关力的分解的实例分析,感悟力的分解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分解及其方法。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分解力,找出分力的方向。 四、教学资源(第一课时) 1、教学器材 (1)演示实验器材:细绳、一瓶水 (2)学生实验器材:三角板、木夹 2、教学课件 力的分解PPT、几何画板课件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五、教学设计思路 1、基本思路:继承“力的合成”章节内容,根据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逆运算,将一个合力分解成二个分力。以绳、劈、拉链等生活常见现象进行演示、实验,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出根据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思路。 2、重难点突破:分解比合成来得复杂,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为无数对力。需要通过实验演示、例题讲解、练习巩固、联系实际等,逐步引导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从简单问题中归纳出规律,并推广一般情况;通过直角三角形求解分力,有几个特殊情况如菱形、分力与合力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不一定能独立悟出,需要作一些铺垫、提供一些提示。 六、教学流程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力的作用与力的分解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力的作用与力的分解一、引言 在初中八年级物理课程中,力的作用与力的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力是使物体发生位移、形状变化或速度变化的原因,而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合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力学问题。本教案旨在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和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二、力的作用 1. 力是什么? 力是使物体发生位移、形状变化或速度变化的原因。它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量,用符号F表示,单位为牛顿(N)。 2. 力的效果 力可以有三种作用效果: (1)努力力:是人或机器对物体施加的力,例如我们推拉物体时施加的力。 (2)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所拥有的质量和地球引力加速度的乘积。 (3)弹力:当物体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例如弹簧的回弹力。 三、力的分解 1. 力的合力 合力是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力的结果。在合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到的合力相同。常见合力的求解方法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2. 分解力的概念

分解力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集合,使得这些力的合力等于原来的力。通 过将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分量,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力学问题。 3. 分解力的方法 (1)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分解: 将合力按照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得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分别为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 (2)倾斜面上的分解: 对于斜面上的力,可以通过将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分 别为平行分力和垂直分力。 4. 实践活动:力的分解 活动一: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分解 (1)实验材料:桌子、绳子、砝码、滑轮、卡尺 (2)实验步骤: - 在桌子上固定滑轮,将一端系在滑轮上,另一端连接砝码。 - 测量绳子的水平长度和垂直高度,记录下来。 - 测量滑轮到桌面的距离。 - 按照实测数据,计算出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 (3)实验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和原理。 活动二:倾斜面上的分解 (1)实验材料:倾斜面、小车、弹簧测力计、斜面水平尺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在八年级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是核心内容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对第七章关于力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力的分类: -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 按效果分:动力、阻力、压力、张力等。 二、力的测量与单位 1.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三、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开始运动、停止运动、改变运动方向或速度。 2.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看作是一个力的效果,这个力称为合力。 2.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效果,这些力称为分力。

五、摩擦力 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的压力等。 六、牛顿三定律 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即F=ma。 3.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通过以上对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的总结,相信同学们对力的概念、分类、测量、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以及摩擦力和牛顿三定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力与运动 1. 力的概念 力是指物体相互作用时,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力的单位为牛顿(N)。 2. 力的效果 力的效果有两种: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使物体改变速度)或使 物体发生形状变化。 3. 力的合成 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原来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4. 常见力的类型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推力等。 5.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受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6.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受力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公式为 F = m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质量,a 表示加速度。 7.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力的作用必然伴随着同等大小、反向的反作用力。即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每个物体所受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力 1. 压力的概念 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是标量量值。压力的单位为帕斯卡(Pa)。 2. 压强

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公式为 P = F/A,其中 P 表 示压强,F 表示力,A 表示面积。 3. 海伦公式 海伦公式用于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其公式为 S = √p(p-a)(p-b)(p-c),其中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p 表示半周长,a、b、c 表示三角形 的边长。 4. 浮力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被物体 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5. 原子分子与表面压力 原子分子与表面压力是指物体表面上的分子对周围分子的压力。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的概念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运动产生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2. 动能

八年级物理下册运动和力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运动和力知识点 一、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1.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运动。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改变的原因。 二、平抛运动 1. 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作用,自由落体运动。 2. 平抛运动的方程: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x = v × t,竖直方向上的位移 y = v0 × t - (1/2) × g × t^2,其中 v0 为初速度,g 为重力加速度。 3. 平抛运动的特点:水平方向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竖直方向上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三、力的三要素:作用力、力的作用点和受力物体。 1. 作用力:引起物体运动或形状改变的力。 2. 力的作用点:作用力作用的物体上的一点。 3. 受力物体:接受力的物体。

四、力的效果 1. 力的合成: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多个力合成后,相当于一个合力作用在物体上。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的效果。 五、力的计算 1. 力的计算方法: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力的计算公式为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 × a。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使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六、摩擦力 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不规则性而产生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间的接触性质和受力物体的质量。 七、弹性力 1. 弹性力的概念:物体受到变形作用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称为弹性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学》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学》 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学》的重要 知识点。 1. 力的概念与分类 -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 因。 - 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等。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 2. 牛顿第一定律 - 定义: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 用于它。 - 也称为惯性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

- 定义:物体受到的加速度等于作用在其上的净力与质量的乘积。 - 公式表达:F = m * a - F:净力(单位为牛顿) - m: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 - a:物体的加速度(单位为米每平方秒) 4. 牛顿第三定律 - 定义:物体A对物体B施加的力,物体B对物体A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也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5.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合成: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 力的分解: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过程。 6. 弹力 - 定义:恢复形变的力。 - 显性弹簧伸长弹性力:F = k * x - 隐性弹簧伸长弹性力:F = 1/2 k * x^2

7. 摩擦力 - 定义:两个物体之间接触表面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静摩擦力:F静= μ静 * N - 动摩擦力:F动= μ动 * N - μ静:静摩擦系数 - μ动:动摩擦系数 - N:物体受力的垂直分力(法向力) 8. 重力 - 定义:地球吸引物体的力。 - 公式表达:F = m * g - F:重力(单位为牛顿) - m: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 - g: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平方秒) 9. 倾斜面上的力 - 沿斜面方向的分力:F∥ = m * g * sinθ - 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F⊥ = m * g * cosθ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所有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所有知识点 下面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的所有知识点: 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形、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的物理量。 2. 力的表示方式: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 的大小。 3. 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改变运动速度和方向,甚至改变物 体的形状。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 力的合成:若有多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则合成力是所有力的矢量和。 6. 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7. 力的分解:通过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力,可以方便地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8.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9.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公式是力=质量×加速度(F=ma)。 10. 弹力:弹簧、橡皮筋等物体受到挤压或拉伸时产生的力称为弹力。 11. 摩擦力: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由于粗糙表面或液体黏性产生的力被称为摩擦力。

12. 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称为动摩擦力;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1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14.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是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的结果。 15. 万有引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6. 槽轮原理:利用有槽的轮子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17. 杠杆原理:杠杆是指由杠杆杆臂和杠杆支点组成的物体,当杠杆得到平衡时,力矩相等。 这些知识点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一章力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力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力知识点 物理力是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础概念,也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中,我们将会学习到有关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合成、分解、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等内容。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八年级上册物理力知识点。 一、力的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它的单位是牛顿(N),代表着物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大小和方向。在物理学中,力的作用可以造成物体的运动和变形。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之和为零,而不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之和不为零。此外,力还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通过接触面产生的相互作用力,例如摩擦力、重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通过场的作用产生的相互作用力,例如电磁力、引力等。 二、力的作用方式

力的作用方式通常分为拉力和推力、摩擦力、重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弹性力、浮力等。拉力和推力是指物体之间在同一直线上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它们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摩擦力是指物体在接触面上由于粗糙程度和受力大小不同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它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重力是指物体自身重量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弹性力是指物体在变形后,由于恢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浮力则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上升的力。 三、力的合成、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力合并成一个等效的力的过程,其关键在于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对于一力拆成两力,称之为力的分解。利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可以求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在求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后,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力向量作为一个有向线段进行表示。 四、力的平衡状态 当一个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称之为力的平衡状态,此时物体不运动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相对来讲,当一个物体受到的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第八章《运动和力》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以下是该章节的知识点详解总结。 一、运动的概念 1.运动的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考系的位置发生改变,称为运动。 2.物体的运动状态:位置、速度、加速度。 3.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位置、位移和路径 1.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点的位置。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末位置的变化量。 3.路径:物体运动时所经过的轨迹。 4.平移和旋转:物体的位移可以是平移或旋转。 三、速度与速度的计算 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速度: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4.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四、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1.位移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当速度方向变化时,位移方向也随之变化。 2.速度与位移的正负关系: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同时,速度与位移为正值;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反时,速度与位移为负值。 五、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不变。 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在时-位置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 大小和方向。 3.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 比值。 六、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 1.加速度:速度变化率的大小和方向。 2.平均加速度: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加速度:在其中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4.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七、变速直线运动 1.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改变。 2.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在时-速度图像中,曲线的切线斜率表示加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通过速度-时间图像中的面积可以计算位移。

八年级下物理第一章

八年级下物理第一章 引言: 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现象。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量单位等内容。通过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力的作用有很多种,例如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两个特征。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来表示。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形状或者方向。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有以下几种: 1.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力会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物体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F=ma,其中F为作用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2.力使物体产生形变: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力会使物体发生形变。例如,我们用手将弹簧拉长,就是通过外力使弹簧产生形变。当外力消失时,物体会恢复原状,这就是弹力的作用效果。 3.力使物体产生转动: 除了使物体产生直线运动外,力还可以使物体产生转动。例如,我们用手转动门把手,就是通过外力使门发生转动。力矩是描述力对物体转动效果的物理量,它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臂的长度。 三、力的计量单位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牛顿是以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它被定义为使1千克质量的物体产生1米每秒平方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而力的分解则是指将一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五、力的图示法 为了更直观地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我们可以使用力的图示法。力的图示法是将力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八年级下第九章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第九章物理知识点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在八 年级下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知识,探索物质的性质与 运动的规律。以下是我总结的与此章节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力和压力: 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而 当一个力作用在一个面上时,会产生压力。压力可以通过力的大 小和作用面积的比值来计算。例如,我们常说的气压就是指单位 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撞击的力的大小。 二、浮力和密度: 浮力指的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合力,它的大小 等于被液体或气体排开的重量。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密度是指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通过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计算。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 在液体表面或空气中。

三、运动中的力: 当物体在运动时,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其中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成正比。弹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由于接触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它可以阻碍物体的运动。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在物体上作用的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而这个合力的方 向和大小完全等效于原来的多个力的合力。这个合力可以通过力 的几何图形法和力的分解法来计算。力的几何图形法是将力按一 定比例画在同一尺度的图纸上,然后通过测量得到合力的大小和 方向。力的分解法则是将一个合力分解为多个垂直方向的分力, 通过计算这些分力的大小得到合力的大小。 五、机械功和机械能: 机械功是指力沿着物体的位移方向做功。功的大小等于力与位 移的乘积。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和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包 括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力的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力的知识点 近年来,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在教育领域备受推崇,越来越 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中,物理力的知识点是 我们掌握的重点内容。下面将从力的概念、力的种类、力的作用 等方面详细介绍八年级上册物理力的知识点。 一、力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力是改变或者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物体的物 理量。力可以用来推动物体移动、改变物体的方向、减速或者加 速物体等。力的SI单位为牛顿。 二、力的种类 1.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引力。重力的大 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弹性力:弹性力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变形而产生的恢复性力量。弹性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形变量成正比。

3.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在接触面上产生的力,它的方向是与 物体相反且阻力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就越慢。 4.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指物体之间产生的吸引力,它的大小 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三、力的作用 1.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重心和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使物体 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2.力的作用还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使物体发生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曲线运动等。 3.力的作用也会使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性力和摩擦力等现象。 四、力的计量方法 力的计量方法有杠杆原理、测力计法、弹簧秤法。

1.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通过测量物体的重量来计算物体所受 的力。 2.测力计法:测力计法是通过使用测量力计来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3.弹簧秤法:弹簧秤法是通过弹簧秤来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五、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总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 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相互垂直的分力的过程。力的合成与 分解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八年级上册物理力的知识点涵盖了力的概念、力的 种类、力的作用、力的计量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应该在学习中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习惯,提高物理学 科的学习兴趣,全面掌握物理力的知识点,从而为今后的物理学 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 的相互作用。在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概念。 1. 运动学知识点 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分支。在初中阶段的物理课 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个方面的知识。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速度恒定不变。我 们可以通过公式s=v*t来计算物体的位移,其中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会发生变化。我们通 过斜坡上滑动物体的运动来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概念。 2. 力及其作用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者形状。 我们通常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后产生的力,如推力、拉力等。非接 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力存在方向性,具有矢量性质。力的合成与分解是 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力的合成是指将不同方向的力合成为一个力 的方法,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不同方向的力。我们可以利用 这些概念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力的问题。

3. 机械能与能量转换 机械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的总和,它包括动能和势能两个 方面。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由于速度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的平方成正比。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mv²/2,其中K表示动能,m表 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有关。常 见的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受到重力而 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之间有关。弹性势 能是由于物体的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形变程度和弹性系数 有关。 能量转换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 常可以观察到将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比如摩擦生热、电能转 化为热能等。 4. 流体静力学 流体静力学是研究液体和气体静止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和现象的学科。我们主要学习了压强和浮力这两个概念。 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我们可以用P=F/A来计算 压强,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的大小,A表示受力面积。浮力是指 在液体中或气体中浸入或浮出物体上的向上的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 所处的介质密度、体积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合力与分力

力学拓展之合力与分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4.正确理解力的分解概念,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运用知识,能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 3.观察分析实例,了解力的分解依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体验“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领略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及其结论。 2.初步掌握从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出发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并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合力与分力 两位柔弱的女生需同时施加力提起一桶水,老师一个人独立也能提起一桶水,两种方式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物理学中,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的作用效果相同时,我们将这一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

二、力的合成 1.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1)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F合=F1+F2,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F合=|F1-F2| ,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例如:测量浮力的方法——二次称重法 第一次称量:将物块悬挂起来静止时测其重力。物体所受重力与拉力是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两者合成,满足减法运算法则,由于这两个力等大所以合力为0. 第二次称量:将物块浸没在水中进行测量。物体受到三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和拉力。 设问:三个力中,哪几个力的作用效果跟第一次称量时拉力F的效果相同? 答:拉力F’和F浮,既然它们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那么第一次称量时的拉力F可看作第二次测量时拉力F’和F浮的合力,这样就把三力平衡的问题转化成了二力平衡问题,最后这个合力也能与重力彼此平衡,完全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块所受合力为0。 2. 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问题:1.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2.力的大小怎样测量? 3.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4.如何在白纸上将合力与分力表示出来? 结论: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时, 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初二物理力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阶段,物理可以说是最难学习的学科之一,特殊是物理力学。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初二物理力学问点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初二物理力学问点总结一 1.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2. 机械运动参照物 3. 机械运动速度 4. 质量与密度:质量与密度的测量、密度特点与应用 5. 相识力力和力的测量: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运用。 6. 相识力重力 7. 相识力摩擦力 8. 相识力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9. 力的合成 10. 力的平衡:多个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 11. 力与运动牛顿第肯定律 12. 力与运动惯性 13. 压力与压强:压力和压强概念、压强计算、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14. 液体压强:P=ρgh 15. 大气压强: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大气压的改变、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6.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7. 帕斯卡原理(或叫伯努力原理) 18. 浮力:浮力概念、物体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19. 简洁机械杠杆与杠杆的平衡条件 20. 简洁机械滑轮、滑轮组 21. 简洁机械杠杆与滑轮作图 22. 简洁机械斜面 23.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4. 功的原理 25. 功率 26. 机械效率 27. 机械能:确定动能与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 初二物理力学问点总结二 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试验室运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更。 物体运动状态变更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变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