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1

文心雕龙1

读《神思》有感

首先,读过《文心雕龙》的都知道《神思》篇是创作总论,其中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文意怎样酝酿成熟,用语言文辞来表达,接触到文思的快慢,直到写成后的修改等,读后,

能让人对如何写文章很有感触,不得不为刘勰的才华而感到叹服。

《神思》开头讲到古人对“神思”一词意思的理解——身在江海草莽之中,心却想着

得到朝廷的爵禄。这种理解在我看来却有些对某些“隐士”的讽刺之意。“神思”的内涵是

相当丰富的,从艺术思维、艺术构思角度方式看,“神思”就是艺术想象。但“神思”显然有着更广的意蕴,刘勰把这种悠远的文思称之为“思理之致”,几乎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刘勰是

透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活动去探讨艺术构思的规律,而且把艺术构思、艺术思维和艺术表达的关系问题提了出来。无疑,这是既具有创新意义的。

黄侃《札记》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镜。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刘勰提出了“神与物游”的艺术构思。用心获得美的意境,人就很容易触景生情,散

发文思,让内心所想与看到的客观事物形象相结合构成所想得到的文思,这样就会思维敏

锐地写出好的文章。我们所了解的很多古代名流大家都会有这样触景生情的经历,达到“神与物游”的超凡境界,写出的文章也自然得到大家的赞赏,从而流传至今。就好比豪

情满怀的大诗人李白,一首《静夜思》写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还有“初唐四杰”之首的

王勃,在滕王阁面对众人和大好风光,触景生情,文思大来,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滕王阁序》,不得不让人钦佩他的才华横溢与不凡。想到登山,情思就会充满高山,想到观海,

意念就会超溢大海,我们的才思有多少,也将会像汹涌奔腾的变幻风云。现在的我们又何

尝不是容易触景生情,假若在一个安静微冷的地方,就自己一个人,就会顿时感觉到孤独

和悲凉,心情也不由发生变化。相反,如果和伙伴们在一起玩耍,风景独美,我们的心情

也会由此变得愉快。

文中写到“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这就道出了客观的事实,每个人的才能和天赋是不同的,文思也会有快慢之分,所写出的文章体制、篇幅大小以及所

用的功力也会不一样。而对于那些才思敏捷的文人,全面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和要求,他们

的聪敏才能无所顾虑当机立断,相应的,深沉思虑的人,则会顾及套多,需要反复思考才

会做出选择。若在写作中有情思内容复杂、文章的体制格调变化多端等情况,也会有语言

文辞抽劣,义理却可以非常精巧,即使是所用素材平庸,其所表达出的内涵依旧可以很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黄侃《札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4月1日)

任课教师:万奇班级:2012级对外汉语学号:20121105497 姓名:吴大印

分数: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译注 文之为德也大矣[1],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7]。仰观吐曜,俯察含章[8],高卑定位[9],故两仪既生矣[10]。惟人参之[11],性灵所锺[12],是谓三才[13]。为五行之秀[14],实天地之心[15],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16],虎豹以炳蔚凝姿[17];云霞雕色[18],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19],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20],调如竽瑟[21];泉石激韵,和若球锽[22]: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1】文:在《文心雕龙》中,“文”具有不同的涵义;第一,文字、文章;二是指学术;三是指一切事物的形状、纹理。此处应该是三种涵义汇合到一起,翻译为文。 【2】玄黄:指天地的颜色 【3】方圆:指天地的形状。古代中国认为天圆而地方。在《大戴礼记》中有“天道曰圆,地道曰方”的记载。 【4】叠璧:《尚书·顾命》的《正义》记载,太阳和月亮曾经像璧玉一样重叠起来。璧,中间有孔的圆形玉器。 【5】垂:本意为悬挂。在这里引申为呈现。 【6】焕绮:华美的样子。 【7】道:在这里引申为大自然。 【8】章:花纹、文采。 【9】高卑定位:指天与地原来的方位。 【10】两仪:即指天与地。 【11】参:参加 【12】钟:凝聚,凝结。 【13】三才:天、地、人三者的合称。 【14】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 【15】天地之心:《礼记·礼运》记载:“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这里指作为“五行之秀气”的人。 【16】藻绘:这里指龙凤鳞羽的色彩光芒。 【17】炳蔚:光彩亮丽 【18】雕色:色彩的搭配 【19】贲华:开花。贲,装饰。华:花 【20】籁:从孔中发出的声音。 【21】竽:本为乐器的一种,在这里引申为吹奏乐器。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勰在作此篇时,应持有的是儒家传统的“尚文”、“尚用”文学观。 关键词:儒家尚文尚用宗经征圣 《原道》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之首,其主要内容为探究文的根源。作为儒教忠诚信徒的刘勰其根本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文学观,从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文学批评回归传统的牵引力。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 先秦时期王道失而霸业兴,群雄角力之间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招兵买马引进人才。有志之士各怀一技之长行走于诸候间。为了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力各自著书立说成为百家。一时间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出现了一批批职业学者我们称之为“士”。“儒”本身就是文学专业的士,那么作为文学之士的儒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些什么呢? 1、“尚文”和“尚用”的文学观 现代的哲学史家们认为重实用、重道德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其实中国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正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论的源头。他很看重诗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他的意思是说,学诗是为了讲话有文采;话说得漂亮才能更有利于道理的传播。不过孔子更重视文学对于修身的意义,这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有关。《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的意思是启示、感发;“观”意为通过诗来考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沟通感情,增进团结;“怨”即批评时政,抒发怨情。这里说的是学诗对于修身的好处。学诗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也就是诗的功用了。 2“文道合一”的文学观 对文的孜孜追求同时表现了儒士们处世求达和极积入世的人生态度。之所以要有言,言之所以要行而远之,从表面上看是追求言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某种功能上的意义,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潮。折射出的是儒士们“有为”的人生追求。为这一理想“上下求索”,

《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作者: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作者:刘勰 【原文】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②,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③。有虞继作,政阜民暇④,薰风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⑤。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⑥,九序咏功,成汤圣敬⑦,猗欤作颂。逮姬文⑧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⑨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注释】 ①质文:质朴和文华,朴实和文采。代:替代。 ②钧:同“均”,普及。 ③“郊童”句:《列子·仲尼篇》载,尧化装在大路上游访,听到儿童唱童谣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含,衔,指经常在口里唱。 ④阜:盛。暇:安闲安乐。 ⑤烂云:指《尚书大传》记舜和臣子们唱和的《卿云歌》。舜首唱的歌辞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列臣相和的歌辞为,“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⑥大禹:夏禹。敷土:划分土地,即分为九州。敷,分布。

⑦成汤:殷代第一个帝王,名汤,谥号成。圣敬:《诗经·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跻,进、升。 ⑧姬文:周文王姬昌,周代第一个帝王周武王姬发的父亲,他为周武王灭纣奠定了基础。 ⑨大王: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公刘。 【译文】 随着时代的交替推移,崇尚文采或者质朴各代不同,古往今来的情理发展,似乎可以谈一谈吧!从前在唐尧的时代,道德高尚,教化普及,田野的老人吐出了“尧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的言谈,郊外的儿童口里唱着“不识不知”的歌谣。虞舜继承唐尧的事业,政治清明,百姓安闲,元首大舜唱出了《南风歌》,列位臣子相和歌唱起了《卿云歌》。这些作品为什么都极其美好?乃是因为大家心里快乐声音和畅啊!到了夏禹治理水土有了成就,有九种有益民生的事物发挥作用而被加以歌颂;成汤圣哲英明,尊敬贤德,《商颂·那》篇作出了“美啊”的颂辞。到了周文王姬昌的德政盛行,《周南》的民歌便反映了勤劳而不怨恨的精神;周的太王教化淳厚,《邠风》的民歌便充满了欢乐而不过分的情调。周幽王、周厉王昏庸无能,所以《诗经·大雅》里的《板》诗和《荡》诗便表达了愤怒的感情,周平王东迁后宗室衰微,《王风·黍离》便表现了哀怨的感情。所以我们知道歌谣的文采与情理随着时世转变,政治教化像风那样在上面吹动,歌诗就像水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比显兴隐”说 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提要:历史上对“比、兴”有三种不同的解说,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文学的解 说最有意义。最具有代表的说法是刘勰的“比显兴隐”说。徐复观在解释刘勰的观点时提出新论,认 为兴句的意义不是表示实在的具有概念的意义,而在于“形成一首诗的气氛、情调、韵味、色泽的。” 本文认为,还可以把刘勰的“比显兴隐”说的解说推进一步。这里的基本理论假设是,“比”主要是属 于认识论的,所以“比显”;“兴”主要是属于存在论的,所以“兴隐”。 关键词:“比显兴隐” 情感 气氛 情调 韵味 色泽 认识论 存在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一、三种不同角度的解说 政治的解说。如汉代的“比刺兴美”说。这是汉儒的经学的解释。郑玄注《周礼》“六诗”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3]这种说法是以汉代的社会文化中的美刺论生硬地来解释比兴,与文学艺术离开得比较远,与文学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抒情的诗歌中,离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就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牵强附会的理解,有着直接关系。唐代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并非比一定与“刺”相连,兴一定与“美”相连。这种经学家的政治解释方法,在中国古代仍有不小影响。连刘勰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如“比兴”篇中说:“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意思是关雎雌雄有别,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谷鸟专一,所以诗人用来比喻夫人的专一用心。这种读诗的方法承继的是郑玄的政治解释方法。这种方法特点是用政治遮蔽艺术,用意识形态曲解诗义,离开了诗歌的常识,是不可取的。 语言的解说。朱熹的解说可作为代表。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4]赞成此说的人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

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译文: 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

浅谈《文心雕龙》创作论

浅谈《文心雕龙》创作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对其评价极高。他的创作论,内容相当的丰富,也是其核心部分和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涉及文学理论上许多重要的问题,如艺术构思、风格与个性、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以及种种艺术方法、修辞技巧等。 刘勰把艺术构思问题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因而把《神思》列为创作论的第一篇,这确是他“深得文理”的说明。文学创作过程,是在积累学识、观察和研究生活的基础上,从艺术构思开始的。“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丰富艺术想象活动情状:“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他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神思活动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进入了虚静状态,作家才能够自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整个宇宙中遨游。 因为文学创作是“神思”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意象”是在“神与物游”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体现在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有“隐秀”的特征。对于“隐秀”的意思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是指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外露,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客观事物在作家心中的情态,故要“以复为工”。问文学创作时,作家的思想感情必须寄寓在客观物象的以描写之中,这是其基本的创作原则,但是隐和秀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隐必需借秀体现出来,而秀亦必有隐藏于其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创作中还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体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体”的概念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檄、移、铭、诔等。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体裁,因此也有自己的“体”“性”是作家的个性和才能,每个作家的才能有高低,个性特点也不一样。所谓文如其人,所以体和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刘勰在《体性》篇中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分为了八种基本类型,而文章的各种风格又可归为八种不同的类型"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这其中"典雅"以儒家学派为宗,取法于经书;"远奥"是辞系深奥,内容倾向道家学说;"精约"是字句简炼,分析精密;"显附"是辞义显豁,切合情理的;"繁溽"是厌旧喜新,追求诡奇的;"轻靡"是柔弱轻浮,属于靡靡之音的。在这八种风格类型中,雅与奇,奥与显,繁与约,壮与轻,形成相反的四对。八种八格相互渗透,又为自成一家的别样风格了.作家的气质和个人才能差异来自于先天的禀赋但学习习染来自后天的熏陶。先天才必理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后天学习习染的功能,也可累积成才。因此为了培养作家独特的风格,刘勰提出了两点方针"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特别强调了初习的作用,"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这便是以学习典雅为主导风格,又按个性在主导风格的指导下创作个性风格的因素。正所谓"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这就是从根本上着手,探讨具体表现方法,从而"思转自圆"。把他们总结两两相对的四类:“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刘勰认为作家要“因性以练才”选择与自己性格爱好相关的文体形式来创作。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刘勰对作家个性和作品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风骨》篇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包气”由此看来,“风清”偏于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人格风貌,“骨峻”则是作家的个性、人格在作品中所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的力量和魅力。总的来说,“风骨”是创作个性和作品风格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魅力作品的美学力量。 最后在文学作品的写作上,刘勰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起主导作用。《情采》篇说:夫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他反对

简析《文心雕龙》之《情采》篇

简析《文心雕龙》之《情采》篇 摘要:《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主要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情”指思想内容,“采”指作品的文采形式。“情”与“采”相互影响,互相依存,文采以优美的形式对情感进行物化。 关键词:情、采、二度转换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最重要的、最系统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部,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是全书的纲领,从《明师》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类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主要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序》《才略》《知音》《程器》主要是关于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文心雕龙》注重客观事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能把文学兴衰的原因同社会环境、政治条件、时代变迁联系起来。 《情采》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一篇,主要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齐梁时期,形式主义文风风靡一时。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提到:“舍人处齐梁之世,其时文体方趋于縟丽,以藻饰相高,文胜志衰,是以不得无救正之术。此篇旨归,即在挽尔日之颓风,令循其本,故其所讥独在采溢于情,而于浅露朴陋之文未遑多责,盖揉曲木者未有不过其直者也。”1黄侃认为《情采》的写作是因为当时文坛之风不正,多偏重文采的绚烂,而忽视情感的表达,属于“为文造情”,所以作品大都缺乏实在的情感内容。为了挽救这种衰败的文风,刘勰严厉地批评了那种“为文而造情”的作品,提出刘勰提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的观点,即“情、理”是作品的经,“文、辞”是作品的纬,这对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主从关系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在此前提下,作者也不忽视艺术形式的重要性。郭锡良对《情采》评价道:“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追求辞藻华丽,忽视思想内容的文风盛行的情况下,《文心雕龙》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并重。”2作者既注意到批评当时唯美主义文风,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又注重作品的艺术特点,不忽视文采。总之,刘勰的《情采》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情” “情”在《文心雕龙》中共出现过一百多次,在《情采》篇一共出现十四次。“情”即思想感情,也引申为作品的内容。“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作者在文章中赞扬《诗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作者进一步解释:国风和大、小雅的出现,就是因为诗人看到社会现实之后,转化为内心情感,可谓有情致怀忧愤,进而转化为文字,从口中唱出来。以此为武器讽刺在位的人,希望现实生活与自己的理想世界更近一步。“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这一句的意思是因为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为前提,文章就显得简约而实在,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作者进而又从反面论述。“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对于那些政务繁忙的达官贵人来说,即使因为心力交瘁渴望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终究因为缺乏实际体验,只能泛泛而谈,缺少实在的内容。没有真情的文章始终让我们觉得虚有其表,缺乏内在的生命力。除了文章以外,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也为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桃树和李树虽然不说话,但是树下被踩出若干条小路,就是因为有果实,草木微小,已然知道凭借果实,更何况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呢。文章尤其要注重以言志为本,内容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质量的高低。最后,作者发出了一句感慨:“言与志反, 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2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57页

文心雕龙篇章结构

《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 一、上篇: 1、枢纽论(文原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正纬》和《辨骚》虽列入“文之枢纽”,但并不是《文心雕龙》的总论。属于总论的,只有《原道》、《征圣》、《宗经》三篇。其中《征圣》和《宗经》,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就是要向儒家圣人的著作学习。因此,刘勰的总论,只提出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 2、文体论 这二十篇分别论述了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三十五种文体。刘勰对每种文体都讲了它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所以,通常称这二十篇为文体论。但这二十篇,并不仅仅是论述文体,更主要的还是分别总结晋宋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 (1)、论文: 《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 《铭箴》《诔碑》《哀弔》《杂文》《谐隐》 (2)、论笔 《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 《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二、下篇 1、创作论 《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 《神思》主要是讲“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心物交融问题。《体性》是从“情动而言形”,“因内而符外”的道理来论个性和风格的关系;《风骨》是从“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两个方面,对创作提出情和辞的统一要求;《通变》则主张“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定势》是讲“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创作规律;《情采》更是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的相互关系;《熔裁》是要求做到“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以上各篇,都是围绕着情和言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论述。 《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等七篇,主要是论述修辞技巧的一些问题。 《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物色》创作论的其余问题。 2、批评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 《时序》、《物色》两篇,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两方面的内容。《时序》从历代政治面貌、社会风气等方面来评论作家作品及其发展情况;《物色》从自然景物、四序变迁方面来评论《诗经》、《楚辞》、汉赋及“近代以来”的创作情况。两篇比较起来,《时序》侧重于文学批评,《物色》侧重于文学创作。《才略》从创作才能方面评论作家,《程器》从品德修养方面评论作家。 3、《序志》是全书序言。

浅析文心雕龙之“气”

浅析《文学雕龙》之“气”一范畴 古代文学唐欢2016110993 关键词:气建安文学 Key words: 摘要: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Liu Xie to evaluate the Jian'an Literature and Jian literati "gas", summed up four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o determine Liu Xi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ao Piwen with the viewpoint of qi. The social reason second "background of World War product" is "a multi gas Jian'an Literature". The teaching of personal value and self destruction is Liu Xie is fond of using "gas" to describe the third reasons of Jian'an literature. Fourth reasons, in the Jianan era, Han Fu has been popular and new Yuefu Poems replaced. 一、“气”之本义与引申。 许慎《说文解字》中“气”一条:“气,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从氣。”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由此可知,气的本义是云气,造字法是象形,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一本义引申而来。引申的意义有空气、气体、气候、气象、呼吸、社会风气习俗、气运、气色、文气等。 我认为其中有本义引申而出的最核心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而上的气的概念。《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曰:“精气为物,谓阴阳精灵之气。”《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汉王冲《论衡》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张载《正蒙乾称下》有:“凡象,皆气也”。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关于气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道(理)→气→物。凡物象,都是在道的作用下,由气生成,这是形而上的气。而在形而下的物禀气而生,也就有了气的第二种重要的意义:人的元气,生命力。 《墨子辞过》有:“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作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疆体适腹而已。”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人的元气和生命力。同样的,血气与气的这一意义是相通的,而血气在中国很早就广泛使用: 《左传昭公十年》齐国晏子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礼记玉藻》:“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以上这些例子,血气原来指的是血液气息,但引申开来,血气都是指的是人的生命力,而在《文心雕龙体性》中也有“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代表着人生命力的气,也是与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紧密联系,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 《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鲁迅《论诗题记》: 东则有刘彦和《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文心雕龙·序志》: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文心雕龙·序志》: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文心雕龙·序志》: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序》: 钟嵘《诗品序》: 又说: 李谔: 江左齐梁,……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 《文心雕龙·序志》: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

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钟嵘《诗品》: 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哗竞起,准的无依。 刘勰《序志》、: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原道》: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 《征圣》: 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或作“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宗经》: 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宗经》: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教案资料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 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

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译文: 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原道第一作者:刘勰【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 ①璧:环状的玉。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译文】 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修饰的吗?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至于风吹山林发出的声响,谐和的有如吹竽鼓瑟的乐调;泉水击岩石的韵律,犹若扣磬鸣钟的和声。所以形体确立,声韵激发,文章就出现了。无知的自然之物还都富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难道还没有文章吗?【原文】

《文心雕龙·情采》篇旨浅论

《文心雕龙·情采》篇旨浅论 摘要】《文心雕龙·情采》篇主要对思想感情和文采在文章中的地位以及文章内 容和形式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认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是"为情而造文", 文章必须表达蓄积在胸的真实的愤激之情,同时,也肯定了华美言辞的必要性, 强调"情"与"采"的相辅相成、交融契合。我们应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关键词】《文心雕龙·情采》思想感情文采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0-068-02 《情采》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深受学人关注的文论作品,关于这篇文论 的写作主旨,历来说法不一,从已见到的前人论述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 观点以为这是一篇专门批评齐梁华糜文风的作品。持这种观点的证据是文中的"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 之篇愈盛"等几句话。《文心雕龙辑注》纪昀评语说:"因情以敷采,故曰情采。 齐梁文胜而质亡,故彦和痛陈其弊。"此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又对此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说: 舍人处齐梁之世,其时文体方趋缛丽,以藻饰相高,文胜质衰,是以不得无 救正之术,此篇旨归,即在换尔日之颓风,令循其本,故所讥独在采溢于情,而 于浅露朴陋之文未遑多责,该揉曲木者未有不过其直者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情采》篇讲了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现当代的 大多数学者都持此观点。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就说,本篇"着重论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认为论文中的"'情'即'质','采'即'文',分别指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而言。""归根到底,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因此,"这是 刘勰文学思想的要点之一,它贯串《文心雕龙》全书,散见于各篇内。"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一书也认为《情采》一篇中"情是作品的思想感情,用以代表作品的内容;采是作品的文采,兼指作品的声律,用以代表作品的形式,本篇论述 情与采的关系,也就是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外,复旦大学中文系刘大杰等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也说:"书中专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的是《情采》篇。情指情志,即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语言形式。"这大概主要是根据《情采》篇第二部分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情采》篇既批判了齐梁时代的华靡文风,也 论述了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且以后者为主。《情采》篇讲作者在创作时 必须要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尤其是不吐不快的愤激之情,这是写出好作品的前提,同时,也强调了华丽文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辞采是为内容服务的,"情"与"采" 要相辅相成,紧密结合。 《情采》篇中有一段重要的论述,是人们经常引用的: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 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 者淫丽而烦滥。 "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其主旨显然是谈"情"对作品 的重要性。接着刘勰指出,《诗经》的作者,"造文"都是根源于情的需要,有真实 深厚的情感郁积在心中,不得不发而为文章。至于"诸子之徒"却没有真实饱满的情 感需要抒发,只是为了卖弄文辞而矫揉造作,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真实的思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导语】以下是大为大家的关于《文心雕龙》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

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 __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文心雕龙·体性》原文+逐段注释+翻译 论证古代作家风格形成 全彩word

文心雕龙·体性 《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刘勰以征圣、宗经的观点来强调或贬低某种风格,这给他的风格论带来一定局限。但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这对古代风格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有益的。 夫情动而言形1,理发而文见2;盖沿隐以至显3,因内而符外者也4。 1情动而言形:《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表达。 2见:同现,显露,和上句?形?字意近。 3隐:指上文所说的?情?和?理?。显:指上文所说的?言?和?文?。 4因内符外:《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符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人的感情如果激动了,就形成为语言,道理如果要表达,便体现为文章。这是把隐藏在心中的情和理发表为明显的语言文字,表里应该是一致的。 然才有庸俊5,气有刚柔6,学有浅深,习有雅郑7并情性所铄8,陶染所凝9,是以笔区云谲10,文苑波诡者矣11。 5庸:平凡。俊:杰出。 6气:指作者的气质。刚柔:强弱。 7雅:雅乐。郑:郑声。这里是借?雅郑?指正与邪。 8情性:指先天的质性,包括才和气在内。铄(shuò朔):原指金属的熔化,这里引申为影响的意思。 9陶染:指后天的影响,如学和习。 10笔区:和下句的?文苑?意义相近。谲(jué决):变化。 11诡:反常。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李善注引孟康曰:?言厦屋变巧,乃为云气水波相谲诡也。? 不过人的才华有平凡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弱之别,学识有浅薄及湛深之异,习惯有雅正跟邪僻之差。这些都是由人的情性所决定,并受后天的熏陶而成;这就造成创作领域内千变万化,奇谲如天上流云,诡秘似海上波涛。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12;风趣刚柔13,宁或改其气14;事义浅深15,未闻乖其学16;体式雅郑17,鲜有反其习18:各师成心19,其异如面。 12翻:转动,这里有改变的意思。 13风:指作品所起的教育作用。 14宁:难道。 15事义:事情和意义。《事类》篇说:?学贫者,迍邅于事义。? 16乖:不合。 17体:风格。 18鲜:少。 19 ?各师?二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成心:本性,指作者的才、气、学、习。《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郭象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

《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关于写作的经典句段 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文心雕龙·养气》。 针劳:诊治劳累。药倦:医治疲倦。这两句大意是:通过安闲自在来消除劳累,通过谈话说笑去医治疲倦。人的体力或精神的疲倦劳累,大多是由于连续劳作,大脑和肌肉高度紧张所致。使身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人谈天说地,神情愉快,这种积极休息,可以使大脑和肌肉松弛,精神趋于和缓,疲倦劳累也就会自然消除。这两句可用以指导人们消除疲劳。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 缀文者:指作者。观文者:指读者。披文:阅读、分析文章。入情: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动。这两句大意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这两句话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论述了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并强调了真情实感对于作品的重要性。可供引用论述或说明只有当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才能写出好作品,打动读者的心灵。如果仅仅为文而文,矫情造饰,那么即使勉强成文,也不会具有感染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 操:掌握。声:指音乐。器:指武器。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晓音乐;只有观察过上千口宝剑之后,方能识别武器。刘勰这段话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一部文学着作,首先必须阅读大量作品。《意林》引《新语》:“子云(扬雄)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刘勰语盖自此化出。我们今天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工作中,仍须提倡刘勰的这一唯物的观点。鉴赏文艺作品,既要善于识别香花与毒草,还要善于鉴定砾石与宝珠。提倡“观千剑而识器”,就是强调比较。刘勰的这种强调亲自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充分比较来鉴别事物性质的观点,同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文心雕龙·附会》。 章:章节。易:变换。代:取代。这两句大意是:修改章节比童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风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确实是十分艰苦时。有时为了修改一个字、一句话,付出的劳动地重写一篇文章还多。可引用用以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