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及战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 (5)

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三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8)

第四节市域水资源与能源规划 (10)

第五节市域重要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12)

第六节市域重要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6)

第七节市域生态保护规划 (17)

第八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19)

第九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9)

第十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21)

第四章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 (22)

第一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22)

第二节规划区交通规划 (24)

第三节规划区基础设施规划 (25)

第四节规划区四区划定 (27)

第五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28)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28)

第二节中心城区结构调整与优化 (29)

第三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与布局 (30)

第四节居住用地及住房建设规划 (32)

第五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34)

第六节绿地系统规划 (34)

第七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36)

第八节土地使用强度分区 (37)

第九节景观风貌规划 (38)

第十节环境保护规划 (39)

第十一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41)

第十二节市政工程规划 (42)

第十三节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规划 (48)

第十四节近期建设规划 (52)

第十五节远景空间发展设想 (55)

第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56)

第七章附则 (58)

附表 (60)

附函 (6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落实《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战略部署,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促进长春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绿色宜居城市,实现2020年长春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为集约有效使用土地,配套各项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技术;加快区域绿化进程,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增加森林碳汇;构建起低碳型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实现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模式。

二、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原则。明确与不同区域层次各城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和谐统一的区域城镇分工体系,积极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统筹城乡资源要素和各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三、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从全局出发,合理布局城市各类功能区和安排各种物质要素,使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四、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原则。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布局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远期与近期相结合原则。正确处理好城乡规划的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修编重点

规划在对宏观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区域协调

发展、市域城乡统筹、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等,同时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系统,完善区域基础设施,预留大型市政设施廊道,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框架。

第四条规划编制依据

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以及与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务院[2002]13号)

《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2号)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

《关于同意开展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建办规函[2004]210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国务院2008)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国务院2009)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五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六条规划层次

本次规划包括三个层次: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

一、市域

市域范围为长春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长春市区和榆树、农安、德惠、九台4个县(市),面积20604平方公里。

二、规划区

规划区包括长春市市区和长春市龙嘉国际机场控制区,总面积3891平方公

三、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指长春市五城区范围内49个街道,以及城西镇四间村、西新镇前程村、东岗村、繁荣村、东山村、玉潭镇永新村、勤俭村、新立城镇五四村、齐家村等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610平方公里。

第七条《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是指导本市城乡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本规划经批准后,凡在城乡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及战略

第八条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辐射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发低碳技术,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搭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区域开发与国际合作的新格局;持续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和谐稳定。规划期末将长春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科学进步、资源节约、设施完善、环境优良的开放型、多元化、适宜居住的绿色宜居城市,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率先发展。

第九条经济发展目标及战略

经济发展目标:在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年均保持在10%以上,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万亿元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50%左右,第一产业比重调整到5%左右,建设成为以新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广现代农业,建立食品安全体系。规划期内重点实施《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加快灌区改造、黑土区治理、良种培育和推广、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空中云水利用等项目建设,稳步提高区域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畜牧业产业经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建设三大基地,即努力构建以整车产能为基础,新能源车、特种车、汽车核心零部件、汽车服务业和汽车文化为一体的汽车产业基地;以城轨客车为基础,集制造、研发、维修、零部件生产为一体的轨道客车产业基地;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以化工醇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生物化工产业基地。推广开发低碳技术,加快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

发展金融、物联网、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引领带动全省服务业跨越发展和优化升级。

第十条社会发展目标及战略

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年,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及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协调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各级各类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保障社会安全;加快知识创新及传播步伐,提升人口素质。

第十一条生态发展目标及战略

生态发展目标:到2020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向全面建成绿色宜居城市目标迈进。

生态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重点进行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主的生态建设;力促水资源利用战略转变,提高用水效率,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完整性;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环境压力;积极进行制度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有效管理自然资源。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二条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通过与周边城市、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构建等级规模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科学、产业结合紧密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十三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一、面向东北亚区域,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打造东北亚资源要素集聚高地、产业和科技创新高地、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东北亚国际商务服务基地。

二、贯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发挥哈大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加强与哈尔滨、沈阳、大连等东北大城市间的区域协作,北依资源,南联港口,促进二级轴线集聚发展,融入东北地区“三纵五横”的空间发展格局。

三、突出长春市在省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贯彻国家图们江区域发展战略,加快长吉一体化进程,促进长吉都市区建设,辐射带动中部城市群协调发展。

第十四条空间发展指引

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两区、四轴、一带”的空间结构,规划期内强化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打造长吉都市区。重点提升哈大、长吉、舒梅沿线城镇,促进人口、经济要素的集聚和极化;强化长春-吉林都市区、陶(赖昭)五(棵树)菜(园子)组合城市的空间协调;拓展与发达地区经济联系通道,扩大腹地空间,提升长吉区际地位。

依托长春市中心城区,建设“长东北新区”,加快与延珲城市组合区、吉林市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重点加强与吉林北部工业新区合作,积极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努力促进新能源、生物产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建设成为中国图们江区域发展的产业核心,带动与支撑长吉图开发开

放。其中,沿长吉交通走廊重点打造卡伦湖科技生态区、龙嘉机场临空产业区以及九台新区等空间节点。

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五条走集中城镇化发展道路

以中心城区发展为重点,促进新型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引导传统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优化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提高对全省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努力扩大县(市)城区规模,引导产业向县(市)适度集聚,完善各县(市)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产业分工体系。

整合现状非农业人口规模小于2000人的建制镇,择优培育重点镇,成为乡村地域的经济增长极。

第十六条人口规模

2015年长春市域总人口达到880万人左右,城镇实际居住人口54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为61%;2020年长春市域总人口达到950万人左右,城镇实际居住人口65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为68%。

2015年长春市规划区总人口控制在470万人左右,城镇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420万人左右;2020年长春市规划区总人口控制在520万人左右,城镇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480万人左右。

2015年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80万人左右,2020年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425万人左右。

第十七条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合理引导市域人口和劳动生产力分布,优化配置市域发展资源,强化建设一批重点组团、城镇,形成五个城镇等级,其中包括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4个十万至二十万人口城镇、8个五万至十万人口城镇以及若干个五万人以下城镇。

第十八条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平,建立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职能结构。

中心城市为长春市中心城区,规划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

改造,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规划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发展重点。

次中心城市为双阳、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城区,规划以承接中心城市传统产业扩散为主要发展方向。规划期内以提高产业规模,构筑产业分工体系为目标,其中应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配件制造、化工、建材、食品等五类产业。

重点镇包括奋进乡、新立城镇、西新镇、劝农山镇、奢岭街道、兰家镇、合心镇、英俊镇、卡伦镇、合隆镇、米沙子镇、五棵树镇等,规划重点镇是城市经济要素转移及扩散的重要空间载体,依托区位优势以及当地资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补充。

一般镇以发展农工贸为主,形成农村地域生产、集散中心。

第十九条在市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次级中心城市为节点,快速骨干交通为依托,构建“一核、三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核”为中心城区;“三轴”为以哈大复合交通走廊、珲乌复合交通走廊为主的一级城镇经济发展轴和依托长营高速公路至辽源方向二级城镇经济发展轴;“多点”为五个次级中心城市。

第二十条城市发展指引

市区:积极发展金融、物联网、信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强化中心城区的经济、管理、服务、枢纽、创新职能;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制造、生物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向外围转移。

其中,双阳区重点强化生态旅游和居住功能,引导高等教育产业向奢新一线集聚;建设国家级梅花鹿繁育和鹿产品加工基地;保护石头口门水源地上游汇水区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污染型产业。重点保护双阳湖、吊水湖两个生态保护区。

榆树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建立以农产品深加工、医药生产、绿色食品为主的高效型工业结构体系。调整全市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以五棵树和城区为主的两个经济区域。

农安县:重点发展食品、医药化工、建材、服装等四大主导工业,实施“中

心带动、周边崛起、沿线突破、梯度推进”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辽金民俗文化旅游景区。重点加强对波罗泡、元宝洼泡、敖宝图泡、莫波泡的生态环境整治与恢复。

德惠市: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德惠开发区,姚家玉米工业园区,北部菜园子镇、南部米沙子镇的建设,承接中心城市向外转移的企业。

九台市:加强能源、水资源的基础供应能力,作为长吉都市整合区重要空间节点,重点发展能源、农机、食品、农产品加工、矿产建材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花卉、苗木、旅游等新兴业态,重点建设卡伦镇、东湖镇、西营城镇。

第三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二十一条市域交通发展战略

以国家及区域的交通为依托,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加强和完善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主、图们─长春─乌兰浩特为辅的大“十”字形地面交通走廊;结合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扩建,组成以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对外交通设施与市区交通体系的联系和结合,逐步形成合理的交通结构,建立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高效的综合对外交通体系。

第二十二条对外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以长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综合性对外交通运输体系,逐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增强长春市与东北地区、国内各主要城市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强和完善交通枢纽体系,使长春市的客流、货流的集散和运输更加安全迅速,形成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以航空运输为辅的多功能立体化对外交通体系,逐步将长春市建设成东北地区的重要的交通枢纽,发挥长春市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和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辐射带头作用,巩固和提升长春市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地位。

第二十三条公路网

支持城市区域职能发挥,按照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一般公路等分级,规划高效、快捷的公路网。

高速公路:规划长春市高速公路网布局为“两环八射”的格局。“两环”为

长春绕城高速公路和长春经济圈高速公路;“八射”分别为京哈高速公路、蒲左高速公路、珲乌高速公路、长抚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

区域干线公路:长春市域范围内的主要干线公路有连接万宝镇、米沙子镇、龙嘉镇、东湖镇、劝农山镇、奢岭镇、新湖镇、烧锅镇的环线公路、榆陶公路—科铁公路、德哈公路—德其公路—榆山公路、农巴公路—农九公路—四舒公路、长太公路—长吉北线、长双公路—珲乌公路、瑗大公路—九开公路、京哈公路—长清公路、珲乌公路—长伊公路等。

规划高速公路红线宽度宜为80-100米,一级公路50-80米,二级公路40-60米,一般公路30-40米。(建议修改一下)

第二十四条公路主枢纽

根据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客货流的分布特点,建立长春市域主枢纽客运及货运系统。

客运枢纽系统由13个客运站组成,包括黄河路客运中心站、凯旋路客运站、西部客运站、东部客运站、南部客运站、龙嘉客运站、双阳客运站、榆树客运站、农安客运站、德惠客运站、九台南站为一级站;农安客运中心站、九台客运站,为二级站。

货运枢纽系统由16个货运站组成,包括杨家店、长江、四季青、绿新、高新、汽车产业开发区、金达洲、龙家堡、蔡家、兴隆山、合心、双阳、榆树、德惠、农安、九台等货运站。

第二十五条铁路线路

为适应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高效快捷、运力强大、节能环保的铁路运输体系,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长春铁路枢纽建设哈大客运专线、长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长白客运专线、双阳至辽源铁路、长春至太平川、白音胡硕铁路、长春北至龙泉二线、长双烟铁路至龙泉联络线;规划预留枢纽货运西环线,逐步实现枢纽范围内的客货分流,提高枢纽的客货运输能力。

至2020年,枢纽衔接哈大客运专线、长吉城际铁路、长白客运专线、京哈线、长图线、长白线、长双烟线(辽)、长太白线等线路,并由多条联络线组成客货运枢纽。

第二十六条铁路场站

客运系统规划新建长春西站,扩建长春站,形成未来城市两大综合交通换乘中心,新建长吉城际铁路龙嘉机场站,并预留空港新城站。长春站办理各衔接方向全部普速始发、终到及通过列车;哈尔滨、吉林方向的高速、城际列车始发终到及通过作业。长春西站办理沈阳方向高速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及客运专线列车的通过作业。

解编系统长春北站为主要编组站,结合西部货运铁路环线预留米沙子编组站,长春东站为集装箱专办站,长春南站为工业站,大屯危险品货场适时迁出,枢纽内其它车站为中间站。

第二十七条航空港

长春龙嘉机场位于东湖镇和龙嘉镇交汇处,是国内中型机场、国际航线定期航班机场、省内航空运输枢纽、沈阳桃仙机场的备降机场,飞行区指标为4E。各功能分区适当预留发展用地,严格保护好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严格控制土地使用和规划建设,按远期规划控制范围做好机场周边地区土地使用噪声相容性规划,严格控制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设。远期启动机场第二跑道建设工程。

第二十八条内河航运

疏浚松花江航道,达到4级航道标准。在九台(三台)、德惠(松江)和农安(青山口)三市(县)各建1个5级港口。

第四节市域水资源与能源规划

第二十九条水资源配置规划

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以需水管理为基础,提高用水效率。统筹兼顾,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其它市(县)、双阳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0%,各乡镇供水普及率达到80%。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第三十条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

长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7.4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6.36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两者的重复计算量为2.16亿立方米。

2015年市域城市需水量为7.64亿立方米,现状总供水量为5.75亿立方米,缺水1.89亿立方米,可通过对新立城水库扩容增加供水量0.36亿立方米,中水回用增加供水量1.53亿立方米。2020年长春市域城市需水量为12.95亿立方米,现状总供水量为5.75亿立方米,缺水7.2亿立方米,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可为长春市增加供水量5.0亿立方米,中水回用可增加供水量2.2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总量可达到13.37亿立方米。

第三十一条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策略

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全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厂建设;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厉行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面源污染控制,切实做好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为防止因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长春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均为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加强对齐家等地下水源地的保护,保障供水安全。

第三十二条能源配置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环境治理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把节能作为长期的能源战略之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更新落后的高耗能产业装备;把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作为长期能源供应的战略目标,加大地区间的能源开发合作,确保长春市能源供应安全;把能源优质化作为主攻方向,将电力和天然气利用作为本规划期限内的能源利用重点,加强电力和天然气供应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清洁煤技术的研究开发,注重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十三条能源结构调整与目标

2010—2015年期间,在加大节能力度的同时,能源供应要从以煤、石油为主,向煤、石油、天然气、电力、风能、太阳能等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初步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确保全市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6—2020年期间继续强化节能和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完善能源多元化供应体

系,基本完成能源的新变革,使全市大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

至2015年,全市终端能源需求量约为36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耗量约为2836万吨,综合能耗0.6吨标准煤/万元GDP;至2020年,全市终端能源需求量约为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耗量约为2323万吨,综合能耗0.5吨标准煤/万元GDP。

第三十四条能源利用策略

在现有煤矿开采的基础上,鼓励煤矿企业争取国家地质勘探资金,进行地质勘探,扩大储量规模;鼓励用煤企业与外地煤炭供应大户(黑龙江、内蒙古)签订长期合同,保证稳定的供应。

多方引入气源,积极落实俄罗斯天然气,加快本地及周边气源的勘探开发。天然气近期以长春市周边气源为主(省内气田天然气长输管线、国家天然气东北输气支干线长岭-长春-吉林),远期以国家东北输气干线供气为主(哈尔滨-长春-大连的国家天然气东北输气干线)。

以中央大企业为燃油供应主要来源;通过加强市内成品油储运设施的优化整合,适当增加成品油储备,提高配送能力。

均衡发展外部电源点,同时适当建设本地电源,发展以垃圾电厂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电厂及分布式电源,使长春市的电源结构多元化。完善本地高压输电网络建设,新建长春东、长春南、双阳、德惠等四座500KV变电站及进出线路工程,保证东北电网电力输入长春;加强热电重点企业的扩能改造,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项目,新建热电一厂、四厂、东南热电厂,完成热电二厂、三厂增容改造。

第五节市域重要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第三十五条市域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用水量预测采用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至2020年,用水标准分别为:中心城区660升/人·日,农安、榆树、九台、德惠为500升/人·日,双阳城区为500升/人·日,其余组团和镇为200升/人·日。至2020年,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双阳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0%,各乡镇供水普及率达到80%。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预测2020年规划城镇用水量354.7万吨/日,城

镇年用水量12.95亿立方米。

长春市市域范围内合理建设、扩建水厂,其中至2015年中心城区扩建四水厂,四水厂供水能力达到55万立方米/日。至2020年,扩建一、二、三水厂,使一、二、三水厂供水能力分别达到50万立方米/日。

至2020年中心城区新建五水厂(西南水厂)和六水厂(兰家水厂),供水能力分别达到50万立方米/日、40万立方米/日;规划区范围内双阳城区、奢岭组团分别新建水厂;市域范围内德惠、农安、九台、榆树至2020年均扩建或新建水厂,保证城区供水需求。

建设输配水管网,同时加强水源地的保护。规划启动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引水至新立城水库后向德惠、农安、九台等地送水。

第三十六条市域排水工程规划

排水体制规划:中心城区及双阳、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城区,奋进乡、新立城镇、西新镇、劝农山镇、奢岭街道、兰家镇、合心镇、卡伦镇、合隆镇、米沙子镇、五棵树镇采用雨污分流制,一般镇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排水体制。

污水处理目标:2015年,中心城区、双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城区及奋进乡等重点镇达到92%以上,一般城镇达到75%以上;至2020年,中心城区及双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城区及奋进乡等重点镇达到95%以上,一般城镇达到80%以上。

污水排放系数:取平均日用水量的75-85%左右,市域各城镇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

污水处理设施规划:长春市市域范围内根据城乡规划布局、地势坡向以及污水受纳体的位置,合理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厂。其中中心城区新建六座污水处理厂(包括续建),扩建北郊污水处理厂及南部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中心城区及周边奋进乡、新立城镇、西新镇等重点镇污水;扩建双阳城区污水处理厂;德惠市、榆树市、农安县分别新建污水处理厂(包括续建);兰家镇、合心镇、卡伦镇、米沙子镇、奢岭街道、合隆镇、英俊镇、劝农山镇分别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雨水应结合自然地形就近排放,保持自然生态环境;污水则通过污水管网收集排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其它村镇可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排水体制及污水处理形式。

污染企业的工业废水自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城镇污水管线。

第三十七条市域燃气工程规划

目前长春市市域气源为天然气、煤制气和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主要来自省内气田:德惠市万宝气田、农安县伏龙泉气田、永安气田、公主岭八屋气田、四五家子气田、皮家气田、梨树后五家户和孤家子气田、长岭气田等;煤制气为东郊煤气厂生产的焦炉煤气;液化石油气主要为吉林、大庆、前郭等地炼油厂生产的液化气。

至2015年,长春市域中心城区、双阳城区及各重点镇依托国家东北输气支干线长长吉高压天然气管线及省内气田天然气长输管线发展天然气。中心城区以天然气为主,辅以人工煤气;双阳城区、农安县城、德惠市区、奋进乡、新立城镇、西新镇、奢岭街道、兰家镇、合心镇、米沙子镇以天然气为主;其它县(市、区)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至2020年,随着外埠天然气引入程度的推进,中心城区、双阳城区全面使用天然气,市域各县(市、区)依托国家东北输气干线大力发展城镇特别是重点城镇的天燃气供应,逐步提高管道燃气普及率。

中心城区、双阳城区2015年居民用气量指标达到2650兆焦/人?年,综合气化率达到100%;2020年居民用气量指标达到2743兆焦/人?年,综合气化率达到100%。市域其它县(市、区)2015年居民用气量指标达到2300兆焦/人?年,综合气化率达到90%;2020年居民用气量指标达到2450兆焦/人?年,综合气化率达到95%。

在大岭附近新建一座天然气门站。在大岭、米沙子附近各建一座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中心城区绕城高压天然气管网。建设外环高压天然气管网联络线与腰英台-八屋输气干线相连接,解决长春市天然气短缺问题。

配合新区建设、老区改造及道路新建改造工程逐步完善市域内各县(市、区)燃气管网。

第三十八条市域供热工程规划

坚持集中供热。中心城区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为主,其它组团和镇区以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为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广使用清洁二次能源,积极开发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至2020年,长春市域范围内共建成热电厂六座:长春热电一厂、长春热电

二厂、长春热电三厂、华能长春热电厂(长春热电四厂)、高新热电厂、长春东南热电厂(奢岭热电厂)。至2020年,市域热电厂规划总容量7150兆瓦。

至2020年,在长春市市域范围内其它市(县)及镇区分别新建、扩建相应规模的区域锅炉房,合理确定锅炉房容量。

第三十九条市域电力工程规划

一、继续坚持“外电网送电为主,适当建设本地电源”的电源建设方针,外部电源要按照国家提出的“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发展战略,保证足够的电力输入长春。

二、继续坚持强化500千伏环网建设。500千伏电网将围绕合心、长春东、双阳、长春南等4座500千伏变电站,在市域范围内形成500千伏环网,成为长春市的电源主网架,能够在满足长春市域用电负荷的同时也满足承接北部电网的南送能力;推进220千伏向主城区的深入和解环运行,完成高压变电站的双电源建设,加强中心城区电网与外围组团及乡镇电网之间的联络,以主城区电网为基点,不断完善220千伏和66千伏电网对全市的覆盖,使长春市电网系统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

三、用电负荷: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64亿千瓦时,年最大负荷达到440万千瓦;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84亿千瓦时,年最大负荷达到800万千瓦。

四、迁址新建长春热电一厂;新建华能长春热电厂(长春热电四厂)、长春东南热电厂;实现长春热电二厂、长春热电三厂、华能九台电厂增容,至2015年,市域电厂装机总容量为532万千瓦;至2020年,市域电厂装机总容量944万千瓦。

五、至2015年,新建长春东500千伏变电站、长春南500千伏变电站、双阳50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为480万千伏安;至2020年,增容长春东500千伏变电站、长春南500千伏变电站、双阳500千伏变电站;新建德惠50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980万千伏安。

六、至2015年,新建12座220千伏变电站,变电站总数达到24座(其中中心城区14座),总容量达到852万千伏安,变电容载比达到1.9;至2020年,新建19座220千伏变电站,变电站总数达到43座(其中中心城区24座),总容量达到1572万千伏安,变电容载比达到1.97。

第六节市域重要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四十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搭建绿色宜居城市基本服务体系。

第四十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形成覆盖全市的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均衡布局中小学等义务教育设施;增加体育设施投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设施建设。

2020年,长春市域年龄结构为少年人口比例为22.2%,中青年人口比例为60.7%,老年人口比例为17.1%。根据人口年龄构成建设相应的儿童福利设施、中小学校、养老设施等。

第四十二条在长春市中心城区内建立健全辐射全省的省级社会服务设施,加强国际性展览中心、文化科技馆、规划展示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区域性文化交流中心地位;不断促进研发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区域性创新中心;完善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医疗等基础性重大社会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搭建区域性服务中心。

第四十三条在双阳、榆树、农安、德惠、九台等次中心城市,应建立健全文化、体育和医疗设施,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教育及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具备县(市)域服务功能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各次中心城市建设县(市)级文化中心;结合重点项目建立1-2处群众体育运动场馆和训练中心;配置二级甲等医院,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妇幼保健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发展普通高中、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第四十四条在重点镇内配置必要的科技服务、文化活动、医疗保健、中小学教育、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设施,对周边乡镇具有一定服务功能。各镇文化站都要有独立的办公和活动场所,面积300平方米以上;整合中小学校资

源,配置必要的中小学设施;建设1个以上多项目的室外健身广场、1个公共田径场;建设标准化卫生院,提供全镇医疗卫生服务。

第四十五条一般镇内配置文化站、卫生院、中小学、防疫站等基本社会服务设施,满足本镇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第四十六条整合分散农村教育资源,优化乡村初中、小学空间布局;建设规范化村卫生室,实现一村一处;建设村屯文化室,并相应设置体育活动场地,规划期内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第七节市域生态保护规划

第四十七条增加市域森林碳汇,全面提高生态质量,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使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形成城乡功能协调互补,景观和谐优美,生态系统循环有序的发展格局。至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森林覆盖率达到2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5%。

第四十八条立足吉林省区域生态基底,构建长春市广域生态框架,规划构筑“一脉、两河、四区”的城市区域生态架构。其中“一脉”指大黑山脉,规划逐步增加造林面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荒山绿化,不断增强其涵养水土的生态功能;“两河”指松花江和东辽河,规划加强对两条水系的主要汇水区域的保护,加强管理,禁止污染物的排放;“四区”指市域范围内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建设区、中部台地平原绿色产业生态建设区、中部城市生态建设区,西部湖群平原农牧生态建设区。

第四十九条中部城市生态建设区指长春市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乡镇。建设重点为:构筑城市生态屏障,建设环城绿化带和城市(镇)隔离带、环村(镇)林带,控制集中开发规模,减少大挖大填、严禁开山采石、取土取沙,严禁随意开挖和堆倒废弃土石渣,各类建设活动须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保护风景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绿地,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

质量;重构、恢复水系,保护生态廊道等城市开敞空间,保护水系、道路两侧绿色生态廊道;保护城市、组团、城镇之间绿色通廊,融入城市综合生态绿地系统,严格限制污染型企业的发展。

第五十条东部低山丘陵农林生态建设区指长春市东部低山丘陵地区,包括九台市东部地区和双阳区的全部。建设重点为:建设石头口门水库水源涵养区、新立城水库水源涵养区和净月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对主要河湖岸线、大中型水库、重要的交通要道、森林公园、水土流失易发区的生态公益林建设;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严格限制工业门类,加强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

第五十一条中部台地平原绿色产业生态建设区指长春市中东部的松辽平原腹地,包括德惠市全部、榆树市和九台市的西部以及农安的东部地区。建设重点为: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地力;逐步恢复湿地,逐年增植沿河森林带,形成完整自然生态体系。

第五十二条西部湖群平原农牧生态建设区指农安县西部地区。建设重点为:加强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加强退耕还林还草还水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完善市域内西北防风御沙防护林体系建设,并结合省域西部地区以及内蒙东部地区共同进行三北防护林建设,形成长春市外围生态屏障。

第五十三条规划期内重点加强对石头口门、新立城水源保护区以及其它水源保护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涵养林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垦殖系数,减少面源污染。加强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等主要水系及其支流水系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涵养林建设,保护和恢复地表水资源。

第五十四条在净月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基础上,规划波罗湖湿地、流沙森林景区、莲花山景区、双阳湖景区、吊水壶景区、金马溶洞景区作为风景林生态绿地。以保护物种多样性为目标,重点保护和恢复区内植被景观、山水景观和其他景观要素,可适当设置旅游、观光、休闲设施。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长春市的城市规划

长春市的城市规划 一、长春城市性质与总体布局(一)长春城市性质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至2020年,把长春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二)城市总体布局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由以建成区为主的中心团和规划建设的外围组团(兴隆团、富锋团、净月团)组成。中心团与外围组团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分区式’结构,其中:中心团分为中心分区、二道分区、铁北分区、绿园分区、汽车厂分区和南湖分区,外围三个组团各构成一个分区,每个分区都具有独立的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二、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一)总体思路:从长春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从目前存在和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入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提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策略,构筑城市整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应城市机动化的发展趋势,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随着

城市扩大和多元化的进程,创造分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共赢的局面;延续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适应地方资源特点的能源约束条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二)空间布局:1、划区城镇空间组织体系:按照“一城、一区、十组团、九城镇四个层次,实施分类指导。“一城”为主城,“一区”为双阳城区,“十组团”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合心组团、劝农山组团、奢新组团、双营组团、英俊组团、机场服务组团、兰家组团,“九城镇别为泉眼镇、永春镇、乐山镇、新湖镇、山河镇、太平镇、鹿乡镇、四家乡、齐家镇。2、城市结构:形成“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双心”指疏解城市中心区部分职能,形成中部和南部两处城市中心。调整中部城市中心职能,重点发展商贸、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建设南部新中心,引导与支持行政办公、文化体育设施以及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南部中心相对集聚;“两翼”指城市西南翼形成以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东北翼形成以传统产业和玉米加工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多组团”指重点加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的建设,与主城共同构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三、长春市城市规划实施效果与影响: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已初步进行了论证,并得到了建设部专家的认可。在该规划的影响下,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开展了修编的工作,各区、各开发区的分区规划和28项专项规划的也在进行当中。目前,许多城市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项目,都有序的安型一

敦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敦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纲要文本

规划项目名称:敦化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项目设计编号:规设2009—01—02 规划委托单位:敦化市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张晓艳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师 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总规划师:王斯伟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所长:赵峻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所主任规划师:李冬雪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所主任工程师:鞠慧岩研究员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王伟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参编人员:鞠慧岩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赵峻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闫瑾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袁野工程师硕士 张伟工程师硕士 柳秋英工程师硕士 陆春雷工程师 张子峥工程师 芦麒元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市域镇村体系规划 (3) 第三章规划区规划 (23)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7) 第五章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28) 第六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 (30)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0) 第八章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32) 第九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3) 第十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37)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9)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47)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48)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 (52)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四线控制规划 (52)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53) 第十七章附则 (54) 附表 (55)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为落实《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实现敦化市经济和 社会发展目标,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 动,促进敦化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指导《敦化市城市总体 规划(2010—2030年)》的成果编制,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2条适用范围 在敦化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审批建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进行 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从事城乡规划管理和建设活动;在敦化市城市规划区范 围内的一切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 规定执行本规划纲要。 第3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延边州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敦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敦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4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包括敦化市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11957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东部至大石头镇规划区边界; 南部经珲乌高速公路向西,以东兴隆河村、西吉祥村、山头村、万福村、江沿 村南边界为界,到达牡丹江后向西以西黄泥河为界; 西部至鹤大高速公路; 北部经车站村、太平岭村、站北村、中石村北边界后向东以珲乌高速公路为界; 总面积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规划 包括三个部分: 老城区:东至302绕越线、物流大街和302国道;南至南边道、滨江一路和3305 厂南边界;西至铁西五街和铁西三街;北至北山公园北边界和小石河南岸护堤; 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长春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2011—2020)

长春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2011—2020)(征求意见稿)[截止到2011-9-3] 2011-08-03 06:24 (点击: 1157) 长春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 (2011—2020) (征求意见稿) 长春市商务 局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一年六月 前言 本规划是对2005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的《长春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5—2010年)》(以下简称“原《规划》”)的续编。原《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在规范和引导市区商业网点建设,繁荣活跃市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为尽快建立和完善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业态多样、竞争有序的现代商业网点网络和商品市场体系,按照《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结合我市商业网点现状的实际和发展预测,长春市商务局、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原《规划》进行续编。自2010年6月起,在市商务局的大力配合下,我们展开了市民问卷调查、城区商业网点普查和长时间实地踏查等工作,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城市商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在对长春市市区范围内的商业中心、大型商业零售网点、商业街、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等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在规划修编的过程中,得到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规划总则 1.1 规划背景及编制目的 商贸流通业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窗口,商业网点是城市商贸业的重要载体。搞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有利于商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长春市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商业模式有的已退化,新的业态形式如城市商业综合体已呈井喷之势;同时,长春市还面临着新区商业设施如何进行引导培育、老区商业设施如何进行完善提升、商业布局如何适应宜居城市建设需求、商业网点建设如何促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等一系列新形势和新要求。 为积极推进长春市商贸业持续快速、规范有序发展,综合协调和优化配置社会经济相关要素,实现长春市商业网点合理布局,长春市商务局委托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本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为长春市商贸业发展及商业网点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2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是长春市五城区及四个开发区。即: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经开区、高新区、净月区和西新区。 1.3 规划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宜居城市要求,以促进商贸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发展重点,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建立和完善与长春市城市发展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结构优化、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的前世今生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摘要:长春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自清朝嘉庆五年设治至今,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长春走过了一个艰难坎坷的发展历程。长春从一个小小的长春厅,逐步发展成为如今拥有756.5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作为在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伪满国的“首都”,长春市的发展注定与其他城市不同。 关键词:长春市历史发展城市规划 研究一个城市的历史能够很好的了解其发展历程,从而能够全面的掌握其近现代的发展方向。长春市是我国东北三省吉林省的省会,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长春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地形较为平坦,交通十分便利。长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从封建城市到成为铁路附属地,再到日伪政权的“行政中心城市”,最后转型成为综合工业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长春的城市发展过程有其特殊性。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长春市这一历史特殊性,可以方便我们现代规划人对长春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定位。中国自改革开放时期起,城市化步伐逐渐的加快,城市发展获得新的生机。为此本文便已改革开放前后作为划分前世今生的分界线,从而更好的明确长春市的历史发展。 一、长春的前世 以地方行政设置为依据,在1800年-1911年间是为长春厅,1911年-1931年间为长春县,这两个行政设置都是由清王朝所设定,这一时期的长春军事意义与政治意义较强。那时的长春初具城市规模,但与其他那些古都古城相比,应当属于末流。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前,长春市由4个区域组成,这4个区域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管辖。分别是:长春老城;宽城子市区,即中东铁路附属地;南满洲铁路附属地;长春商埠地。1932年以后,长春成为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国都”,日本人整合了原来分散的城市空间布局,借鉴了西方近代规划理论,做了统一规划。在建国以前,很多大型城市如上海、武汉等的城市规划都停留在纸面上并未能够实施。而长春正好是相反的,在建国以前就有了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方案,且多已实施。 抗日战争爆发后,人民流离失所,经济衰落,全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瘫痪,新建建筑大量减少。即使是由规划发展的租界城市,也是由各国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长春的“统一规划”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其城市化速度居全国首位。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对长春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长春作为“国都”时期的城市建设一直是以“行政中心城市”为目标,傀儡的伪满洲国在这里为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整个东北,为其搭建全面侵略中国的翘板。当时的长春市纯粹的“消费型城市”,没有大型的工业生产活动,这一时期城市内只有少量的轻工业。 伪满洲国时期的长春,具备了近现代城市的特征,奠定了长春市发展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的长春与其他城市一样,各项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在解放长春时期,城市中的大部分建筑和市政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基于发展的需要,将长春定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一五计划期间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建筑,并辅以居住、交通等配套设施。从这时候开始,长春被定义成了工业城市,原有的城市功能已经不适合新的发展。从这时开始,长春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城市性质转变,向着综合性工业城市迈进。 长春市的前世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夕。总的来说对其最重要的时期便是伪满洲国时期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这两个时期是长春市前世中的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为现今的长春市奠定了基础。从一五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长春市的的发展速度缓慢,直至改革开放开始,长春才重新焕发了生机,迎来了快速建设的机遇。 二、长春的今生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项建设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欧冠全会后,城市规划与建设受到了高度的重视。1979年恢复或设立了国家行政与科研机构。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总结了历史经验,研究了今后的城市建设方针,讨论了《城市规划法》草案,尤其是形成的10条《全国城市规划工作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规划完整版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 规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式征求张店区政府意见。 (四)2015年10月14日,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2015年11月12日,通过了市规委会第5次项目审议会。 二、《淄博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规划情况 (一)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博高速,南起昌国路,北至济青高速,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本项目规划范围分两个层次,即片区层次及街坊层次。(二)规划设计内容: 1、片区层面:梳理各片区人口容量、建筑容量,在此基础上,对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根据新标准要求进一步分析研究,根据设施不同,提出相应的落实方式。 2、街坊层面:踏勘现状、根据新标准更改用地性质、对未建设地块和更新改造地块重新分析确定控制指标、落实专项规划内容、更新竖向管线等内容。 3、主要指标: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面积(hm2) 百分比(%)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R2 二类居住用地R22 服务设施用地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1 行政办公用地

A2 文化设施用地A3 教育科研用地A4 体育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A6 社会福利用地A9 宗教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 商业用地 B2 商务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W 物流仓储用地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1 城市道路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S3 交通枢纽用地 S4 交通场站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U1 供应设施用地U2 环境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G1 公园绿地 G2 防护绿地 G3 广场用地 H11 城市建设用地H H2 H21 铁路用地 E E1 水域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长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长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 - )及线网规划调整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北京欣国环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国环评证:甲字第1043号

目录 1规划名称及规划编制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规划名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规划编制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任务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2规划修编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线网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建设时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运营组织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投资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3规划协调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与上层位规划相容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与同层位规划协调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4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5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城镇规模2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3 第五章总体布局规划4 第一节城乡空间管制规划4 第二节镇域镇村体系规划5 第三节乡村建设规划5 第四节用地布局规划6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8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9 第八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11 第九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2 第十章“五线”控制12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3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15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16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18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18 第十六章附则19 附表19 表一居民点规划安置表19 表二远期镇域用地汇总表20 表三远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1 表四城镇建设区主要道路一览表22 表五文物保护单位紫线控制表22 表六近镇域用地汇总表26 表七近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6 表八近期建设项目表27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引导规划期内北郊镇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保证镇内开发建设有序进行,特制订本文本。 第2条(一)镇域范围为北郊镇的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6.23平方公里。 (二)镇区规划范围:北至青银高速公路以南250米,南至老济青路,西至正 阳路,东至西十五路,镇区总面积26.41平方公里。 第3条本文本是北郊镇镇域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镇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文本的有关规定。规划建设管理中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的和规划期内颁布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4条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北郊镇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规划建设,属严重影 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5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 (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四)《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六)《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16号令) (七)《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八)《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稿) (九)《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十)《北郊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一)《北郊镇环境规划》 (十二)其他相关规范、规定 第6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长春市南部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长春市南部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2 第一节规划依据。。。。。。。。。。。。。。。。。。。。。。。。。。。。。。。。。。。。。。。。。。。。。。2 第二节规划原则.。。。。。。。。。。。。。。。。。。。。。。。。。。。。。。。。。。。。。。。。。。。。。。2 第三节规划范围.。。。。。。。。。。。。。。。。。。。。。。。。。。。。。。。。。。。。。。。。。。。。。。2 第四节使用原则.。。。。。。。。。。。。。。。。。。。。。。。。。。。。。。。。。。。。。。。。。。。。。。2 第二章土地利用性质分类机控制.。。。。。。。。。。。。。。。。。。。。。。。。。。。。。。。。。。。2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3 第四章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3 第五章配套设施控制.。。。。。。。。。。。。。。。。。。。。。。。。。。。。。。。。。。。。。。。。。。。。。4 第六章空间环境设计.。。。。。。。。。。。。。。。。。。。。。。。。。。。。。。。。。。。。。。。。。。。。。4 第七章建筑控制.。。。。。。。。。。。。。。。。。。。。。。。。。。。。。。。。。。。。。。。。。。。。。。。。。6 第八章绿化控制.。。。。。。。。。。。。。。。。。。。。。。。。。。。。。。。。。。。。。。。。。。。。。。。。。6 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7 第十章附则.。。。。。。。。。。。。。。。。。。。。。。。。。。。。。。。。。。。。。。。。。。。。。。。。。。。。。7

长春市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11-2020)

概要: 目录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 二、规划重点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发展目标 2、城市性质 3、城市规模 4、区域协调发展 5、市域城镇发展 6、规划区发展规划 7、中心城区结构调整与优化 8、公共设施规划 9、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10、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2、综合交通规划 13、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4、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规划 15、近期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长春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处我国京哈与图乌两条交通线交汇处,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长春市全境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其中市区人口362.3万人。 近年来,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9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8.6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截止2009年末,长春市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达到40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达到299平方公里。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在5年时间内就增长约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周边组团发展迅速,其中合心、兰家、英俊、西新等四个周边组团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轨道客车产业园区、轻工业产业园区以及物流产业园区。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随着“退二进三”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城市生活和服务中心;净月、富锋、兴隆等三个组团分别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以及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带动下,形成以教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016-2030) 文本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2016.12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海绵城市总体布局 (7) 第三章海绵系统规划 (8) 第四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13) 第五章建设时序 (21) 第六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 (22) 第七章近期建设方案 (27) 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 (28) 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 (29) 第十章建设施工与运营维护 (32) 第十一章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33) 第十二章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3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原则 1、规划引领、设计协调;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各设计项目要严格执行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对现状已完成控规、详规、各相关专项规划及各设计项目要依据本次专项规划补充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控制内容。; 2、统筹规划、安全为重;将城市供水及节水专项规划、城市污水及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及水系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纳入本次规划统筹考虑。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的建设对缓解城市排水防涝的压力是有效的,但不能代替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低影响开发是控制与利用大概率的中小规模降雨,对于小概率的短历时强降雨,还必须依靠排水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 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结合长春市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合长春本地情况的相关低影响开发措施与技术手段。老城区相关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市政广场改造等项目同步建设,以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4、科学分区、区别对待;根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所确定的城市用地布局,以及现状建成区用地条件,结合控规地块划分及汇水分区,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片区,对各片区提出符合片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和控制指标。 第二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