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河道变迁1

开封的河道变迁1
开封的河道变迁1

开封的河道变迁

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尤其宋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文物古迹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都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四大城市特色。上古时代的开封附近河湖密布,水系发达,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沧海桑田,考察其众多河道的变迁,在令人赞叹大自然伟力的同时,也感慨开封城的盛衰和先民们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

一、开封地理与气候条件对河流的影响

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的边缘、黄河中下游冲积扇的南部,北依黄河,南接黄淮海平原,东北离渤海约500 km,西到豫西丘陵不过50km,地质构造位于华北地台的南部,属于华北坳陷盆地。

开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和缓倾斜,平均海拔在69~78m之间。长期以来,由于受黄河河水的不断冲积和华北大平原沉降作用的共同影响,开封周围地形起伏较小,海拔高度较低,战国张仪就曾对开封的地势进行描述:“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揍,无有名山大川之阻。”这样的地形地势特征决定了开封周边的河流大都从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也为人工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天然便利的条件。

上古时的开封,气候要比现在温和、湿润些,而且植物生长比较繁茂,降水丰沛。据有关历史气候的研究,上古时代的开封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3--5℃,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mm左右,气候属于北亚热带范围,这就为开封及其周边的河湖水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有利的地形条件和充沛的降水使上古时代的开封附近河湖密布,水系发达,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据历史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距离开封较近且和开封水运系统形成关系较为密切的河流就有数10条,湖泊有大野泽、圃田泽、孟诸泽、荥泽等。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渎”中,有三条河流即河水、济水、淮水均从开封附近流过。河水即黄河,它从孟津出山地东流入平原经开封西40--50km的荥泽,折而东北流至今日天津附近入渤海。济水自荥泽从河水分流,东经开封北数10km,下流循今日大、小清河入渤海。淮水源出桐柏山,东流入黄海,它的本流短而支流长,北岸的大支流有汝水、颖水、泗水等。开封即沿泗水的支流汴水,属淮水第二级支流。汴水一做遍水,即浚仪渠,又名莨荡渠,发源于豫西山地东段的大周山,接纳京、政、须、索四水,东流至中牟与沙水合流,由东至开封分两支,一支为沙水,即蔡河,南流入颖;一支为汴水,东流入泗。开封在汴水南岸,属于淮水流域,但北距河水、济水都不远。

到了北宋,开封更是湖光水色,河湖众多。“金池夜雨”、“州桥明月”、“汴水秋声”、’“隋堤烟柳”是“汁京八景”中对北宋东京城美丽水景风光的反映。

二、开封数千年来河流的变迁

数千年来,开封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城市地位都不断发生着变化,河流格局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开封的河流水面可分为自然河道和人土河道,它们在古代和现代是不同的(见下表)。

河流类型古代现代

自然河流黄河、济水、颖水、汝水、京水、洧水、泗水、淮水、潩水等黄河等

人工河流鸿沟水系、通济渠、东京四大漕运等惠济河、马家河、黄汴河、贾鲁河等

(一)自然河道的演变

如前文所述,自古以来,开封周围的自然河道就很多,包括黄河、济水、颖水、汝水、京水、洧水、泗水、淮水、潩水等。

济水:济水是黄河的一条支津,古代被人们称为“四渎”之一,是和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大河流。济水分北济和南济,本源自王屋山,由荥阳向东流去,经山东济南市北,注入渤海。

颖水:发源于河南登封县的嵩山,向东南流经阳翟、颖阳、西华,在今安徽省颖上县流入淮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洧水、潩水:都发源于河南密县西部山地,向东南注入颖。

京水:发源于郑州荥阳的黄堆山,《水经注》卷七《济水》曰:“济水右合黄河,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泉势沸涌,状若巨鼎扬汤。西南流,谓之龙项口,世谓之京水也。……东留注于鱼水,鱼水又屈而西北注黄河。”宋初引京水至东京,为金水河。

泗水: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蒙山太平顶西麓,经鲁县、瑕丘、平阳、沛县、彭城、下邳,东南注入淮河,途中接纳洙水、睢水、沂水、沭水等支流。泗水距开封距离较远,但与汴渠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据《元和郡县志》卷七和卷八,在开封周围的河流还有:涡水、蔡水、涣水、濮水、睢水等小的河道。

这些河道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是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的。以黄河为例。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摇篮,素有“四渎之宗”、百水之首之尊称。然而,黄河是一条很独特的河流,其突出的表现是水少、沙多。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每逢暴雨,大量的泥沙通过千沟万壑输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以陕县水文站为例,每立方米平均含沙量高达377kg,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t,是长江的70倍、钱塘江的220倍,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当黄河进入中下游后,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河流挟沙能力减小,大量的泥沙便沉积下来,每年约有4亿t堆积在下游河床内,使下游的河床日渐抬高。据统计,20世纪以来,黄河平均每年淤积抬高3--5cm,某些地段已高出两岸地面5--6m,有些地方甚至超过10m,成为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泥沙的不断淤积造成了黄河善决、善徙的特点。据历史记载,过去2000年间,黄河决口约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有26次,大改道6次,平均不到5年一患,3年两决,百年一改道。河道摆动和泛滥波及的范围,西起太行山、伏牛山山前平原,东抵山东丘陵于渤海、黄河之滨,北至海河,南达淮河、苏北,地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五省,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由此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古代的黄河离开封并不近。北宋以前,黄河流经河南北部,自濮阳北行流入海,距开封数百里。公元112 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近,在滑县李固渡以西决开黄河,大河改经滑县、濮阳以南,过甄城,历巨野、嘉祥一带,汇泗入淮。从此,黄河开始南泛,不断逼近开封。

据统计,自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750多年间,黄河河道在今开封市境范围内较大的变迁有7次。开封城曾四次被淹,15次被洪水包围。黄河的多次决溢泛滥给开封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人工河道的演变

古代开封地势低平,水源丰富,从而为人工河道的开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晚唐文人皮日休在其《汴河怀古》一书中曾说道:“应是天叫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因此,从魏国迁都大梁以后,便开始不断开挖、疏浚水系,就与开封城市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的人工河道来说,主要有鸿沟水系、东京四大漕运等。

1. 鸿沟水系的演变

公元前四世纪,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城市可考的历史从此开始。但开封地势低平,易积水成涝,自魏惠王建都大梁以后,开封城市的治水引水工程就不断进行,公元前363年,魏惠王自荥阳引黄河水入圃田泽,然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流,经大梁城北再折而南入颖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

鸿沟全长约250km,它把流经豫东黄河平原的主要河流贯穿起来,构成一个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之间的水运网。这个水系,除了鸿沟外,主要水道还有:获水(丹水),自大梁分沟水东流,至彭城(今徐州)入泗水;睢水,自大梁南分沟水东南流,经宋都睢阳至今江苏睢宁县入泗水;沙水,自陈(淮阳)分流东南,至今安徽涂山入淮;济水,自圃田泽分水东流,经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入大野泽,继而东北流入渤海。《史书河渠志》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魏、卫,与济、汝、淮、泗会,概括说明鸿沟水系沟通黄、淮,联络东方列国的形势。鸿沟水系的沟通由此使大梁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中心,形成“北距燕赵,南通江淮,水路都会,形势富饶”的名都大邑。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城毁魏亡,大梁城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而且这次水患,使鸿沟水系也受到严重的破坏,豫东黄河平原河道淤塞,水系紊乱,特别是开封

附近,常年积水不泄,芦苇丛生,一片荒凉。两汉时期,鸿沟水系主干道逐渐被淤塞,由经过引黄河水入浦田泽,

绕大梁城北,东南经彭城达泗入淮的古汴水支流所取代,三国时期,由于经济中心的转移,鸿沟水系虽几经疏浚,但仍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

2. 汴河的演变

汴河在开封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开封的兴旺发达与汴河的关系极为密切,开封能够成为全国

的首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汴河从开封经过,把黄河和长江联系起来,使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开封来供统治者享用。

汴河的名称很多,苏轼曰:“或为鸿沟,或为官渡,或为汴,上下百余里间,不可必”。曾巩曰:“其后,或曰鸿沟,或曰浪宕渠,……或曰浚仪渠,……或曰石门渠。名目繁多,令人莫衷一是”。“真可谓是:枝津交络、名称互见、使人目眩心摇”。

虽然汴河是一条人工河流,但它的前身仍为天然河道。黄河流经古荥阳北,从南岸衍出的一道分流就是己经湮没的古济水与汴水的共同河源。汴河流入荥泽后,济水东去,汴水东南流,由圃田泽经中牟到大梁北,这就是汴水的上游,也是古代的鸿沟。

自秦汉到北宋的1400多年间,由于中原地区的物产不足以养活京师(包括西安、洛阳、开封)的人马,

需要从南方各省大量调入粮粟。汴河便成为运载这些庞大物资的主要交通线路。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81年) 四河(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运往京师的550万石粮食中,有400万石来自汴河。至道年间(公元995年)达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公元1008年)多达700万石。宋史《河渠志》在论及当时河道时说:“唯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潜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汴河为东京汴梁送来了繁荣昌盛。

但是,由于汴河水主要来源于黄河,而黄河流量无定,暴涨暴落,含沙量高,且从唐末到北宋越来越高,导

致汴河经常淤塞泛决。唐末一度溃决后,因战乱而长期未加疏浚,至五代时下游(宿州以下)河道悉为污泽。宋代初期规定对汴河3--5年要疏浚一次,以后又改每年一浚。但引黄济汴带来的泥沙问题,终究未能解决,致使河床迅速淤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汴河从开封东水门至襄邑(今睢县)一段的情况是: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汴河河床中积沙几与开封城中相国寺屋檐相平。汴河同黄河一样,也成“悬河”了。

宋高宗迁都临安后,宋、金对峙,形成南北对立的两个政权,汴河失去了沟通南北经济的意义,长期不加疏浚,逐渐荒废。楼钥在它的《北行目录》中描述:行数里,汴水断流,又六十里,宿宿州,自离泗州沿汴而行,至此(宿州),河已埋塞,几与岸平;周辉在《北辕录》中记述道:.晚宿灵璧县,汴河自此断流,自过泗,地皆荒瘠。南宋诗人洪诗诗云:隋堤远望人烟少,汴水流干辙迹深。当年波涛滚滚的河流,已是车马来往的大路。

金元以后,黄河南徙,汴河成了黄河的泛道,泥沙堆积日益严重,年复一年,汴河逐渐被淤塞湮废,元初,汴河终淤为平陆。举世闻名的汴河,经过一千余年的变迁,今日除个别地段外,踪迹已难寻觅了。

以上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汴河的形成和发展可概括为:初兴于先秦,中盛于隋唐、北宋,败落于南宋,湮没于元初。

3. 惠济河的演变

惠济河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仅次于汴河的另一条重要河流。惠民河原名闵河,在史书中又称蔡河,《东京梦华录》记载:蔡河正名惠民河,为通蔡州故也。

惠民河以开封为中心,上下分为两个河段,上游河道称闵河,下游河道称蔡河。

《宋史河渠志》蔡河篇: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舟。闵水自尉氏历祥符、开封合于蔡,是为惠民河。

以上资料说明了闵河、惠民河、蔡河相互关系,说明这条运河的上游是惠民河,下游是蔡河。惠民河的历史演变可概括为:初兴于先秦,中盛于隋唐、北宋,淤废于元初,终止于明代。

惠民河在遭运上虽不如汴河,但在航运价值上却不低于汴河。汴河主要沟通东南一路,惠民河却沟通东南和西南两路。

但由于北方的战事不断,加之黄河的多次决溢泛滥,惠民河渐趋淤废,崇祯十五年,李自成义军扒开黄河,水淹开封,蔡河上东西二桥尽为湮没,惠民河至此完全淤废。

4. 五丈河和金水河的演变

五丈河始凿于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李廉《汴京遗迹志》这样叙述它的历史,“唐武后时,引汴水入白沟,接注湛渠,以通曹、兖之赋,因其阔五丈,名五丈河,即白沟河之下流也。唐末湮塞,周世宗显德四年,疏汴水入五丈河,自是齐、鲁舟揖皆达于汴。”但五丈河因水不足而淤浅。

金水河一名天源,其源为荥阳黄堆山之祝龙泉,下游即为京水。太祖建隆二年春,陈承昭率水工引京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抵都城后,东汇于五丈河,原为解决五丈河水源而开。

五丈河和金水河也均以黄河为水源,同样摆脱不了泥沙严重淤积的危害,于元代以前,先后被淤积为平陆,在大地上消失了。

三、河道变迁的影响因素

1. 黄河的大规模泛滥

黄河的大规模泛滥在对开封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巨大危害的同时,还不断改变着开封地区的河道格局。如前所述,黄河是一条很独特的河流,一是水少,二是沙多。而开封附近的河流大都以黄河为水源,随着黄河的多次决溢泛滥,这些河道都摆脱不了黄河泥沙淤积的严重影响,虽然历朝历代都对河流的清淤治沙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淤塞湮没仍在所难免,如东京的“四大漕运”都因黄河的泛滥而在元明时期逐渐淤没。宋代开封地区的其他主要河道如颖水、泗水等也都因黄河的多次泛滥夺道而逐渐失去航运价值,直至最后淤废。

2.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动态过程,而且,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改造自然的范围愈来愈扩大,程度也愈来愈深入。这种状况在适宜人类活动的平原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考古资料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开封地区就有先民生产和生活;夏商时代,传说开封又是夏都老丘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启封和大梁城先后在此崛起,并逐渐发展繁荣:此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汉、后晋、后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均建都开封。尤其是北宋一带,开封城市的发展达到最鼎盛的时期,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开封地处中原,无险可守,但最终却成为七朝古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达的水域系统。但开封又地势低湿,极易积水成涝,所以每个朝代,尤其是在古代,都不断对城市水系进行改造,包括开挖、疏浚等,由此也不断地促进河道格局的兴兴衰衰,反复演变。

开封历史上战乱频繁,多次战争给开封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同时也使开封城市建设受到阻止,水系得不到疏浚、治理和保护,而且还伴随着人为的扒决黄河,造成对河道系统的极大破坏。

河道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我国河流分布广泛,与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河道演变是河流动力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相关研究对于整治河道,航运,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河道演变基本概念入手,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各种不同天然河道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并对河道整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河道演变;关键因素;演变规律 引言 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治河工程或其他工程后,受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更为显著。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的过程中,要有成效地兴利除弊,必须采取整治措施。要有效地整治河流,必须充分认识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河床特殊的演变规律。 1.河道演变的基本概念 河道演变系指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在受人工建筑物干扰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河床影响水流结构,水流促使河床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常处于运动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水流和床沙的相互作用是以泥沙运动为纽带的。在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淤积使河床升高;在另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冲刷,使河床降低。因此,河道演变的规律是以泥沙运动的规律为基础的。但是,自然河道的演变过程极为复杂,往往不能直接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得到充分解释。因此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对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行探讨,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河道演变的预测问题。 河道演变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方面在时间应包括河道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河道所流经的河谷的各个部分;而狭义的方面只限于近代的、河道本身的变化。河道演变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的不平衡造成的河床变形长期积累的结果。所谓的输沙平衡是对时间或空间的平均情况而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的的输沙平衡,也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输沙平衡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河床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2.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 影响河道演变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因素不外乎气象、地质、地理等方面。在研究这些因素最河道演变的影响时应该区别两个问题。一个是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另一个是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 就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其主要作用的动力因素有如下四种:地壳的构造作用、水流作用、冰川作用和风化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流作用,其他因素不能单独创造河道,它们只能在在河道形成过程中配合水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对河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河道目前的演变特性而言,与河道的形成不同,完全取决于上述动力因素在现阶段的情况。由于冰川作用仅限于部分河流的河源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进行的异常缓慢,因此在研究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可以只着眼于现阶段的水流作用,尤其是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 对于任意具体河段,影响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四点:

开封古城

开封古称“东京汴梁”,亦称“七朝古都”、“北方水城”。看黄河之水东流不歇,有陇海铁路 穿城而过。名胜古迹之多、历史底蕴之厚、美味佳肴之丰、民风人文之朴…… 古城之美,首选龙亭。龙亭古为北宋皇宫,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登72级大殿,四周鸟瞰,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胸中顿时生出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霸气。遥想宋皇当年, 雄兵百万、旌旗猎猎,自是风流。如今物是人非,功名利禄皆尘土。 走进清明上河园,让你顷刻体验“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虹桥上自是热闹非凡,达官显贵、市井乡民、轿夫车马、花鸟虫鱼,千年京都之鼎盛,车水马龙之繁华,是画作, 是现实,似曾相识,人在画中游,画在心中留,历史与现实完美交融。入夜,华灯初上,繁 星满天,琼林苑内,“大宋东京梦华”演出秀典正精彩呈现,鼓瑟吹笙,轻歌曼舞,极尽皇家 生活之奢华。 开封府里,鼓声隆隆,是“陈州放粮”凯旋而归;还是“铡美案”正在进行,不得而知。明 镜高悬,忠奸分明,刚正不阿的包青天,神情肃穆,相貌威严,不容侵犯。 古城的历史,是一个堆积的文化,用掘地三尺都是遗迹,亦不为过。我仿佛看到宋皇陈 桥驿兵变的丰功伟业;杨门女将沙场秋点兵的英姿飒爽;撼不动的岳家军精忠报国的战歌飞旋;亦曾唾弃奸相蔡京、高俅之流丑恶嘴脸。成者王侯败者寇,你可曾看见,逊李唐庄上, 结着“一江春水”愁怨的南唐李后主正倚栏凭叹。盛衰多少往事,江山几度沉浮,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何时再尝一尝古城的美味呀。曾怀念,花生糕的酥松香甜,冰糖熟梨的热甜软烂,羊肉 胡辣汤的酸辣香醇,黄河大鲤鱼的味美色鲜。十里飘香的童子鸡可曾让你馋诞欲滴?第一楼 的小笼包也曾使人流连忘返!古城的美味佳肴让人说也说不完。今天,亦只能有相见不如怀 念的叹息了。 看街头巷尾少儿顽童泼墨挥毫书法之猷劲;有三五青年品茗小憩喝酒划拳尽释一日工作 之劳烦;古稀老人,提鸟笼、下围棋、泡温泉,怡然自乐……。是日,春和景明,清明上河 园门前,《武林风》擂台赛百姓海选正如火如荼实景上演,台上选手惺惺相惜激情四射,台 下观众人山人海叫好连天,如果有缘,还能见到武僧一龙,“死神”方便。快节奏,慢生活, 是古城人的写照,古城人热爱生活,享受自我。 曾几何时,江南秀色似的“铁塔行云”掠过眼前,声震九天般的“相国霜钟”响彻耳畔。在 古城悠远的岁月长河中,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如今“州桥夜月”今何在?“禹王台箫声” 几度闻!或许,我只有在梦中消受罢了。

渭河变迁

渭河形成的历史变迁 程俊珊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摇篮,渭河是文明文化摇篮中的摇篮,是摇篮中的宝贝,是条最关注的“母亲河”,“三源出鸟鼠,一水兴八朝”,孕育了中国最早王朝,震兴了华夏民族。渭源是渭河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一河一城一路三山”的特色文化,即渭河、战国秦长城、古丝绸南路、鸟鼠山、首阳山、马武山。经祖祖辈辈口碑流传和丰盛浓墨的史载,是渭河文化展现得璀灿更辉煌。 地质变化造渭河渭河之水天上来 大地演变,造就渭河源头。据现代学者研究,距今500多万年以前,黄河是一条正直滚滚东流的大河。黄河从兰州向东,经渭源鸟鼠山,呈“一”字状,沿渭河流域向东流,渭河是黄河的古河道。从新生代起,新构造运动使西秦岭抬升,露骨山成为陇中屏峰,西延西倾山,低凹下陷,洮水向西流;北坡向东北凹陷。马啣山至鸟鼠山,发生南北长垣状隆起带,变成孤岛,尔后出现榆中、临洮、陇渭盆地坳陷,隆起带阻拦了黄河,使古黄河遇到障碍,改道向北流,迳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绕一大湾,由晋北顺桑干河流入大海;后来,由于集宁地区隆起,黄河又南下,呈“几”字状形,在潼关和渭河交汇。隆起带造就古渭河发源地,历史上把古黄河流入的地方,称作渭河源头,也叫渭河发源地,源头鸟鼠山以低矮的分水岭与黄河另一洮河支流相隔,是

古黄河流入渭河的关键通道。彪炳史册,传承后世。 地貌确定,降雨溢注河流。渭河地堑雏形,发源地隶属中祁连地质褶皱带,地质力学观点属“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为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地貌;南部边缘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西延段,为中低山积石山地貌。在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形成山岭、盆地、台原、低山丘陵、中高山地貌综合体系,加剧了渭河流域的完善。200万年前更新世早期,渭河上游属亚热带气候,向温暖带过渡,环境湿润,植被茂密,水源充沛,分布着内陆湖泊,渭河水主要由地下潜水供给。更新世中期,地壳再次断裂,湖洪积错断,沟谷继续下切,丘陵被黄土覆盖,地下潜水减少,渭河流量逐渐缩小。2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气候转为干寒,西北风盛行,源头大地堆积了马兰黄土,披覆于老黄土(红层)之上,展现出黄土地貌格局。此时,湖泊消失,渭河水系定型,大体形成由西向东的主河道,却南北支流均长于主干道,这就是渭河独有的特征。盆地下切,谷地出现侵蚀,形成二级冲洪积扇阶地,渭河主要以溪流泉水供给。1.2万年前的全新统时期,地壳继续上升,河谷再度下切,河流多形成峡谷,河两岸出现一级冲洪积扇阶地,渭河形成时段性河流,干旱少雨,流量减少,连续降雨、大暴雨河流上涨,形成渭河与黄河、长江不同的故有特点。黄河、长江源有很多天然内流湖泊和4000米以上高原冰川,地下潜水和冰融供济,源头就有充足的流量。而渭河却相反,主要靠多支流汇集,支流地下水少,靠天上降水补济。因而故有“渭河之水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开封历史文化

开封城市介绍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古称东京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546平方公里辖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开封新区金明区五区。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0余万。 2地理位置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经113°52′15"—115°15′42"北纬34°11′45"—35°01′20"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公里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3自然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4.52℃,年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均降水量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作者:田银生, TIAN Yinsheng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7(10)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5条)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3.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1995 4.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1995 5.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 1985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1995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8.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 1992 9.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 1992 10.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1992 1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2006 12.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1995 13.夏文彦图画宝鉴 1983 14.王恽秋涧集 2005 15.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田银生宋东京(汴梁)城市新秩序的种子[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2002(5) 2.周文逸北宋东京城街坊空间特色初探[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田银生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二元对立统一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5(1) 引证文献(1条) 1.李华瑞.杨小敏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2)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82466431.html,/Periodical_csgh200710006.aspx

中国古代河湖水道变迁

xx 古代xx 水道变迁 第一节xx 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一历史xxxx 的重大改道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 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1 第一次重大改道: 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汉志河走向: 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2 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11 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69 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王景河走向: 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3 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 年(北宋庆历8 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xx 走向: 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①xx 故道: 基本与隋唐同。 ②横陇故道:

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③二股xx: 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4 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 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 ①1128 年决口河道(xx): 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②1168 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 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③1180 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5 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 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1 夺濉入淮。2 夺涡入淮。3夺汴入淮。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1351 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 xx 走向: 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① 夺颍入淮(大黄河)。② 贾鲁河(小黄河)。③ 夺涡入淮。④ 夺濉入淮。⑤ 由曹县、沛县入运河。⑥ 曹县、鱼台入运河。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一、开封兴起(春秋-汉朝) 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之后的浚仪是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即“启封城”,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以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 二、开封之建设(唐——五代) 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1、恢复江淮漕运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2、始建与修葺城墙 开封城墙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来汴州,对南北朝时的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之为“筑罗城”。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贞元十四年〔798〉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增筑了两个水门,汴州城得以完备。这次重筑之规模是较大的,周回达20里155步,它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五代(除后唐外)把汴州作为都城,开封城墙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还是后周柴荣对开封城的修筑。除增修外城外,对里城(指今日城墙)主要是将道路拓宽,里城与外城的主干道取直。

河流演变

第六章河流演变 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发育过程 一、河流地质作用 1.侵蚀作用 河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作用方向,又分垂向侵蚀(下蚀)、侧向侵蚀(旁蚀或侧蚀)和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三种情况。 2.搬运作用 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泥沙),不停地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能力巨大。据统计,全世界河流每年输入海洋的物质总量约200亿吨。 3.沉积作用 河水在搬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从水中沉积下来,此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其堆积物叫河流的冲积物。 二、河流的发育过程 在地貌学领域,河流发育和水系形成的时间尺度一般是以地质年代计。一条完整的河流水系,从初生到趋向成熟,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缓慢形成的。河流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图6-1可用来说明河流的一般形成过程。其中,图(a)表示在陆面上受近代地壳活动的地形控制而形成的一条河流,水流在阶梯状瀑布中,强烈地磨蚀着基岩河床,此时的河流发育属于幼年期阶段。随着流水侵蚀的均夷作用的进行,湖泊、沼泽消失,峡谷加深,支谷延展,河床坡降逐渐减缓(图(b)),河流发育处于青年时期。往后,泛滥平原逐渐发育,河谷进一步拓宽,干流显现均衡河流特征,此时接近壮年期阶段(图(c))。随着侧蚀的不断进行,泛滥平原带宽扩大,形成冲积性准平原,曲流河型形成,河流地貌发育进入相对成熟期或称老年期(图(d))。再往后,又可能由于地壳运动、气候等因素影响,使河流侵蚀作用而重新“复活”,河谷地貌又现出幼年期的特征,表现出地貌上的“回春”现象。 (a)幼年期(b)青年期 (c)壮年期(d)老年期 图6-1 河流形成一般过程示意图

关于河道演变的探讨性分析

关于河道演变的探讨性分析 摘要:河道的演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运动过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精确的推断。但从河流的分类、河床的组成及形态特性,并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对比及综合性分析,还是可以预测其变化过程,对特殊河段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洪灾损失造福于地方百姓。 关键词:河流演变;形态;分析;建议 一、河流的特性 1、河流分类 河流按其流经的地区,可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型。较大河流的上段多为山区河流,下游段多为平原河流,中间段往往兼有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特性。 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区,其河谷由水流不断纵向切割和横向拓宽逐步形成。 平原河流在地势平缓、土质松软的平原地区,其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水流的堆积作用。河谷形成深厚的冲积层,河口淤积广阔三角洲。 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不同,其特性有自己的特点。 2、河床的组成及形态 山区河流的河床多为基岩、乱石或卵石组成,抗冲性能强,不易冲刷。尽管长时间不断下切,从短时间来看,变形却十分缓慢。 山区河流发育以下切为主,其河床的横断面往往成“V”字形或“U”字形,河槽狭窄,中水河床与洪水河床之间无明显分界线。沿程多为开阔段与峡谷段相间,平面形态极为复杂,岸线极不规则,两岸、河心常有巨石突出,急弯卡口。 山区河流的河床纵坡面比较陡峻,形态极不规则,常出现台阶形,在落差集中处,往往形成跌水甚至瀑布。 平原河流的河床由冲积层的冲积物组成,冲击层一般比较深厚。最深处多为卵石层,在上为粗砂层、中砂及细砂层,在枯水位以上的河漫滩表层有粘土和壤土存在。 平原河流的横断面形式随河段的不同类型而异:顺直过渡段多为抛物线形或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市北枕长江,西临太湖,东连吴淞江,南达杭嘉湖。运河绕城而行,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斯城,凿斯水”,营建阖闾大城开始,苏州城市河道就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盘门外城河 经过一代代人千百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至唐宋时,苏州古城内河道体系就已相当完备。这从唐代诗人咏唱苏州的诗篇中能得到有力的佐证。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反映了唐朝时期苏州河道“河如缎带,桥似繁星”的盛况。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长达82公里,除内城河一环外,有主干河道横河14条,直河6条,尤以城北河道最为密集,整个城区河街并行,几乎是一街一河,即前门是街,后门是河,呈著名的“双棋盘格局”。明吴中水利全书载“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下,如经如纬者数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纵横交错、如网似织的城市河道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灵气,小桥流水的风貌更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这是我市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特风貌,是一个具有高度城市建筑科学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并有着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遗产。苏州古城构筑了功能上科学合理、使用上方便适用、形态风貌上秀丽柔雅、空间环境上亲切宜人的水城格局,实现了适用、方便与美观的统一和“人、城市、水(自然)之间和谐融合”。 苏州市河道管理处在2003年2月份启动了古城区“一河一档”调查工作,测量统计得出古城市河道约长35公里(不包括护城河),“三横三纵”主河道约长18公里,平江、南园、阊门支流约长17公里。历史上各个时期河道数据见下表。 历史各个时期河道情况表

surfer河道演变分析

Surfer在河道演变分析中的应用 1.2绘制数字高程模型图 经过前期数据处理后,就可以绘制数字高程模型图了。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把数据文件转换成grd文件:①打开菜单“网格|数据”在open对话框中选择数据文件;②打开“网格|数据”对话框.在“数据列”中选择要进行grid的网格数据(X和Y坐标)以及格点上的值(Z列)(不用选择,因只有3列数据且它们的排列顺序已经是X,Y,Z了,如果是多列数据,则可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所需要的列数据)。选择好X,Y,Z值后,在“插值模式”中选择一种插值方法(如需要比原始数据的网格X和Y更密的Z数据,或网格为非均匀),则在grid的过程中,Surfer会自动插值计算,生成更密网格的数据。如果只是想绘制原始数据的图,不想插值,则最好选择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To A Power)或克里金法(Kriging Method)。因为这两种方法在插值点与取样点重合时,插值点的值就是样本点的值,而其他方法不能保证如此。在Output Grid File中输入将输出的文件命名,然后在“网格点几何分布”中设置网格点数,确认,画图所需要的grd文件就生成了。不过,为了便于后面对各年地形进行比较分析或冲淤分析,尽量使每个grd文件的几何分布一直,即同样的XY坐标范围和插值的网格密度。 步骤二,将河道边界白化。在Surfer中默认的插值区域为数据文件中离散点坐标x,y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所围成的矩形,经过插值生成的图形边界为矩形,但在实际情况下,河道边界可能是不规则的,或者需要显示某些特定区域的形态(如潜洲)、添加图签等,这时就用到Surfer的白化(Grid Blank)功能。 白化文件[.bln]格式 [.bln]文件是以ASCII文件格式存储的用来描述白化边界及白化信息的文件,其格式如下: length,flag″Pname 1″ x1,y1 x2,y2 ... xn,yn x1,y1 length,flag″Pname 2″ x1,y1 x2,y2 ... xn,yn x1,y1 其中,length是一个用来表示组成白化区域定点X,Y坐标对的整数;flag取值为0或1,若flag为1,则白化指定区域内部,若flag为0,则白化指定区域外部;Pname是一个用来指定白化区域ID的可选参数;以下是组成白化区域定点的X,Y坐标对,每行存储一对X,Y坐标,最后重复x1,y1表示所描述的对象是封闭区域。在河道演变分析中,白化边界一般是河道的岸线,通常将DWG格式的河势图存为DXF文件,然后在Surfer中选取地图│基面图(map│base map)命令,将该DXF文件导入Surfer,然后用CS Scripter编程

历史时期文峪河的变迁 及其该流域水利事业的开发

历史时期文峪河的变迁 及其该流域水利事业的开发 王尚义 1 河名由来及流域概况 文峪河,史称文水,史籍记载最早始于《水经》:“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故又称文谷水。明清以来,地方志中多称文峪河。据光绪《文水县志》载:“其水多文,因以名焉,盖文谷乃交永各境诸山之委,上历榆城百余里,丛峰交错,重水奔注,溪流湍激,至文谷汇成河,地势渐平,水亦稍文,故名,峪谷义同,土人读谷为峪,故又以文峪名河。”此乃文峪河名之由来。 文峪河是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交城县西境的关帝山东麓。源头为中西河,流至岔口与胡芦河交汇后,始称文峪河。其主流全长155公里,总流域面积4161.2平方公里,北峪口村的文峪河水库以上为上游,长90.4公里,流域年纪187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柏叶沟、三道川、二道川、西冶川,区内植被良好,为文峪河清水流量的主要来源区。文峪河水库以下为下游,为文水、汾阳、孝义三县边山及平川区,厂64.4公里,流域面积2285.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头道川、峪道河、禹门河、虢义河、孝河等,流至孝义郑家营附近注入汾河。 文峪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其中七、八、九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流域内水资源总量为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迳流量208立方米/秒,已利用量为1.0亿立方米,地下水可来量2.1亿立方米,已来量为1.4亿立方米。到目前为止,全流域共大小支流二十七条,大中型水库各一座,小型水库16座,万亩自流灌区四处,灌溉面积75万亩,小型水电站10处。 文峪河流域主要流经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共有五十乡镇863村,7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3万,总土地面积624.2万亩,耕地152.9万亩,是吕梁区唯有的四个平川县和主要粮食产区,认真研究文峪河的历史变迁及该流域水利事业的开发,对发展这四县的农业和水利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文峪河的变迁 文峪河上游流经于两山峡谷之间,古今河道变迁不大。出文峪口后,地势变缓,河床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陕西风县东北的秦岭山脉,经阳平关流入四川。经南充、武胜至合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19km,落差2300m,平均比降为2.05‰,流域面积159800km2,占长江流域的9%。嘉陵江为长江右岸较大的支流,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其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主要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悬移质几乎不参加造床。河床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内冲淤演变较为明显,浅滩演变遵循“洪淤枯冲”的规律,深槽表现为“洪冲枯淤”。山区河流典型的特征是水流急、流量变幅大,使得河床受到较大的水流作用力,上游来沙不易在河床中淤落,一般是通过河床断面向下游输送。山区河流在构造初期河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切,直至冲淤基本平衡。总的看来,工程河段河型河势较为稳定,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工程河段属于嘉陵江下游河段,河床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水流对其侵蚀作用比较缓慢,对河床的演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多年来河床相对稳定。 工程河段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沙卵石,冲淤变化以悬移质为主,一般汛期6~9月是悬移质集中淤积的时段,主要淤积部位在工程上游弯道的凸岸边滩、下游左岸积坝、宽阔河段的缓流区;汛后10月开始走沙,随着水位的消落,水流归槽,淤积泥沙逐渐被冲刷,年际间冲淤相对平衡,基本无累积性变化。 从实地勘踏以及地质钻孔资料来看,工程河段河床、河岸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因而河道深泓平面摆动及纵向下切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由该段河道的河势、水势分析可知,嘉陵江河道比降较大,洪水期主流流速较大,泥沙难于在深槽内大量淤积,淤积部位主要还是在凸岸边滩或者回流区内。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实地勘踏表明,河道深泓线以及主流线基本在河心靠近凹岸(右岸)一侧。由于曲率半径较小,洪水期水流在此形成大片回流区,泥沙容易落淤,另外弯道环

中国湖泊的成因与变迁

中国湖泊的成因与变迁 湖泊从形成到消亡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其变迁的历史也很不一样。初生期的湖泊,周围自然界对其影响较小,湖盆基本上保留了它的原始形态,岸线欠发育,湖水清澈;湖水的有机质含量低属贫营养型,湖里的生物种类不多,几乎没有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处于初生期的内陆湖或外流湖,多属淡水湖。当湖泊发展到壮年期,周围的环境因素参与了湖泊形态的改造,发育了入湖三角洲,湖盆淤浅,湖岸受到侵蚀等等;加上入湖径流携入的盐量不断增加,湖泊由贫营养型演变成中营养型,内陆湖往往发育成咸水湖。老年期的湖泊,基本上已濒临衰亡阶段,此时湖水极浅,湖面缩小,湖水多属富营养型,大型水生植物满湖丛生,湖泊日渐消亡。外流湖常演变为沼泽地,内陆湖演变为盐湖或干盐湖。 (一)成因类型 中国湖泊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陷、拗陷、沉陷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经潴水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构造湖。构造湖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一些大中型湖泊多属于这一类型。由于火山喷发,喷火口积水成湖,称为火山口湖,或因火山喷发的熔岩壅塞河床,抬高水位而成的湖泊,称为火山堰塞湖,此类湖泊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较多。由于冰川的挖蚀作用和冰砾泥的堆积堵塞作用而形成的湖泊,称为冰川湖,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西北冰川比较发育的高海拔地区。由易溶性碳酸盐类岩层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的湖,叫喀斯特湖,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西南地区比较常见。沙漠地区的沙丘受定向风吹蚀成的丘间洼地,被潜水汇聚成的风成湖,多以小型时令湖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中国沙漠或沙地地区。沿海平原洼地由于沿岸流所挟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海湾被沙嘴封闭而形成的潟湖,多分布在中国沿海平原低地。此外亦有因河道的横向摆动而残留的河迹湖,或随河流天然堤而伴生的堤间湖等,这类湖泊大多分布在中国大江大河沿岸排水不良的低地。然而中国不少湖泊的成因具有混成的特点。例如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淡水湖,其湖盆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关,但又与江河、海洋的作用有联系。这些湖泊之所以还保留一定的面积,还与新构造运动的活跃以及沿袭老构造运动的性质等分不开,否则,位于多沙性河流沿岸的湖泊早已变为历史的陈迹了。又如云南湖泊虽属构造类型,但碳酸盐类地层的溶蚀对湖泊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明显的作用。 1.构造湖 中国的构造湖,主要分布在下列地区: 云南高原的湖泊,与地质构造的因素有关,除异龙湖和杞麓湖位于滇东山字型构造的弧顶,受东西向断裂控制,湖泊长轴作东西向延伸外,其余的湖泊大多受南北向断裂的影响,均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滇东的湖泊带,是由于地面断裂系统的强烈发育,形成了许多地堑式断陷盆地和断陷湖泊,如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杞麓湖和杨林湖等,都是在断陷盆地基础上发育成的构造湖。这些断陷湖泊都保留有明显的断层陡崖,附近常有涌泉或温泉出露,沿断层两侧的垂直差异运动至今未曾停息。在纵贯全区的大断裂系统上,曾发生过多次比较强烈的破坏性地震,新构造运动对湖盆的发育仍起着一定的影响。位于元江大断裂带附近的洱海、剑湖、茈碧湖等,新构造运动的迹象也颇明显,断层两盘间——点苍山与洱海仍有相对的升降,形成地形上的强烈切割。金沙江以北的程海,川滇界上的泸沽湖和川西的邛海,也都是地壳断陷而成的湖泊。 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的众多湖泊,大多位于构造盆地的最低洼处,这些湖泊都是第三纪柴达木古巨泊的构造残留湖。盆地东缘的青海湖原是个向斜构造,后因东部发生断块上升而成为内陆湖泊。札陵湖

开封城市现行规划分析

开封城市现行规划分析 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也是因此,我们看到了一座古城是怎样由于河流的影响从贫凡走向繁荣,最终有落寞的的过程。可见,在古代水利交通完全可以成就一座城市亦可以毁灭她。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为黄河的趋利避害提供了先决条件。经不断治理, 如培修加固堤防险工,修建虹吸涵闸工程等,从而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开封城和整个开封市基本上脱离水患,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建设条件也大大得到改善。现在的开封市格局是由一个中心集团(大堤以内)和两个边缘组团(杏花营组团和边村组团)构成。中心组团又分为四个区,旧城区,西区,东区,铁南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继承了古代城郭制中的方城学说,但又有起自己独特的特征。 相比于古代受河流交通的限制,现代的开封城可谓是交通方式多样,便捷快速。相距全国交通中心省会郑州仅70公里,境内公路、铁路、民航交通十分便利,城市可进入性较强。陇海铁路、国道310高等级公路经开封贯通东西,连接黄河沿线诸省市,开封也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106国道经开封黄河大桥纵越南北,新近规划并将投入建设的北京至深圳高速公路经过开封全境;开封至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有高速公路相连,构成郑、汴、洛黄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开封距新郑国际机场现有道路里程为69公里,仅有55分钟车程;我国东西部的主干铁路──陇海铁路途经开封站。经开封火车站可直达上海、北京、连云港、青岛、西安、西宁、乌鲁木齐等地。这样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她在现代的交通运输中一成不变的枢纽作用。 建国以来开封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其规划要点有: 1、根据开封的地理环境、城市基础状况,适合发展轻重工业中等城市,城市人口近期目标40万,远期50万。 2、确定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大致分布位置,城市规划用地每人按70平方公尺计算。 3、城墙是封建时代的遗物,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堡垒,除有碍交通外已毫无用途。因此,应把东、南、西南三面城墙拆除,填平附近坑塘洼地,扩大生活居住区,仅留北面、西北面城墙,防御风沙。 4、对于名城保护规划中的旧城改造方面,应贯彻“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造”的原则,对有害工业严格控制,逐步安排搬迁。 5、确定滨河路、解放路、东西大街、北环路、东环路等七十多条主次干道进行扩修和改造,并开辟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开封市的环境卫生工作十分重视,把它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首先建立清道队,逐步建成统一的庞大的环卫队伍,据1984年底统计,整个环卫部门包括处机关共有职工103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1人。在建立队伍的同时,不断建设、添置和改进环卫设施,逐步改建旧厕所、建造新厕所、更新垃圾箱和果皮箱,截止1985年底,

浅谈开封城市规划与文脉的延续

浅谈开封城市规划与文脉的延续 摘要记录一个城市的沉浮,需要一个参考关系,更容易使人发生感喟。余秋雨也说“开封是没落的贵族”。开封这个城市的名字永远与悠远而漫长的七朝古都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城市快节奏的发展当中,开封应该更加注重城市的面貌,不能单纯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使人丧失历史记忆,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在当代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中,必须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让这种文化符号的延续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让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当代的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字问题规划文脉延续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城市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市民遗憾:“杨柳岸晓风残月”景象不再,“北方水城”难现往昔风采。 由于观念不同,不同时期人们对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除了护城河的消失,开封的另外一些水面也被建筑取代,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开封是一座钟灵毓秀的古城,千年以来,“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名广为传扬。开封市城墙内市区面积为12.9平方公里。据《开封市志》记载,开封城区湖泊星罗棋布、水域广阔。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域面积为4.8平方公里,占城墙范围内城区面积的1/3。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和人工填湖,水域面积日趋减少,1985年全城总水域面积减至1.56平方公里,约占城区(城墙范围内)面积的8%。 开封有多少水面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5月30日,对比1987年和2005年印制的开封市城区地图,从地图上显示的湖泊面积可以明显看出,包公湖、阳光湖、杨家西湖等湖面面积明显减少。 一些“老开封”回忆,开封是有名的水城。几十年前,惠济河、北支河、护城河穿城而过;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阳光湖分布市区,水域面积宽阔,风景旖旎,“北方水城”的称号由此而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惠济河流经城墙内的河面,渐渐被人们用水泥板覆盖,铺成了柏油路,逐渐修成了弯弯曲曲的内环路。人在路上走,水在地下流,这段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惠济河成了开封最大的排污沟。我市源于龙亭西湖、流经市区西部的西支河,以及源于龙亭东湖、流经市区东部的东支河等河流早就成了暗河。

浅谈太子河河道演变及影响因素

浅谈太子河河道演变及影响因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流域概况 太子河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东经122°26′~124°53′,北纬40°29′~41°39′之间,流域呈东西走向,源头为新宾大红石砬子,流经本溪市、鞍山市、辽阳市,最后入浑河。太子河流域面积万km2,全长363km,流域内山地面积占69%,丘陵占%,平原占%[1]。太子河支流较多,辽阳以上左侧支流有细河、兰河、汤河,辽阳以下左侧有柳豪、南沙、运粮、杨柳、三通、五道、海城等支流,右侧仅有北沙河一条支流。流域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在650mm~800mm,主要集中在6 月~9 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太子河流域内建有观音阁、葠窝及汤河三座大型水库,其中观音阁水库和葠窝水库位于河道干流上,汤河水库位于支流汤河上,小汤河和小夹河为观—葠区间河段的支流,分别建有关门山和三道河两座中型水库。太子河河道比降上、下游变化大,辽阳水文站以上河流摆动变化趋势不大,辽阳水文站以下河道弯曲,纵向冲淤变化大,河道演变变迁是影

响河流生态健康因素之一。 2 河道形态演变分析 考虑到代表性及资料完整性,选择太子河干流本溪、辽阳、唐马寨水文站为代表,分析河床形态变化规律。本溪水文站设立于1933 年11 月,初为水位站,1945 年7月停测,1949 年7 月恢复,1951 年4 月上迁2500m 为本溪(二)水文站,1955 年7 月上迁620m 为本溪(三),1960 年1 月下迁2000m 为本溪(四),1963 年6 月下迁6520m 为本溪(五);辽阳水文站设立于1934 年2 月,1935 年2 月改为辽阳(二),1957 年7 月改为辽阳,1965 年1 月改为辽阳(三),研究选用1965 年之后辽阳站大断面成果分析其形态演变规律;唐马寨水文站属于太子河下游干流控制站,设立于1934 年3 月,初为水位站,1950 年5 月下迁350m 为唐马寨(二),1960 年1 月改为水文站,集水面积,1974 年5 月上迁300m为唐马寨 河道过流能力分析 分析方法 辽宁省河流水位~ 流量关系多为绳套曲线,研究中采用指数函数对水位~ 流量关系进行拟合。若一年内有多次洪水过程,且不同洪水过程水位~ 流量关系差异较大,则选取峰值最大的洪水过程构建水位~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