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测试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语言测试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语言测试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语言测试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语言测试既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教学手段。语言测试的发展经历了前科学时期、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时期以及交际语言测试时期四个发展阶段。随着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语言测试呈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从

重视语言形式转向重视语言运用;从测试个别技能转向测试多项技能;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估转向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本

文论述了语言测试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展望了语言测试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其发展趋势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测试,历史演变,发展趋势,语言教学

language test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zhong lanying

【abstract】the language test is not only the language teaching important link, is also the important teaching media. before the language test’s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the scientific time, the mental measurement - structuralism time, the psycholinguistics and the social linguistics time as well as the human relations language test time four development phases. along with the language test theory’s development, the language test has presented some recent trend of development. from takes the language form to change takes the

2015年南通市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单招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5题,共25题),非选择题(第26~42题,共17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试号用0.5mm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规定区域。 3.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标号涂黑。 4.非选择题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相应题号的答题区域内,否则无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曝.光/一曝.十寒好恶./凶恶.古刹./刹.那拘泥./印泥. B.标识./相识.关卡./卡.壳殷红./女红.宁.静/宁.可 C.舟楫./通缉.剽.悍/镖.局偌.大/诺.言洁癖./荒僻. D.契.合/带挈.游弋./摇曳.针砭./褒贬.框.架/眼眶. 2.下列选项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有秩序地进行思维,首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按步就班地往前走,以达到最复杂的问题。 B.即使是纯萃的文字上的掂量,也会使人产生思想,以推进、改变思路。 C.在最急竣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 D.笛卡尔的学习热情很高,成绩优秀,数学尤其出类拔萃。除了学校中的功课外,他还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 3.下列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残曛.烛天(落日的余光)鸟语盈.耳(充满)峨.冠博带(高) B.挥斥方遒.(强劲有力)不伦.不类(同类)迁延顾.步(照顾) C.恰.如其分(正好)云蒸霞蔚.(弥漫)漫溯.(顺流而下) D.层峦.叠嶂(连着的山)妖.童媛女(美女)漫.江碧透(满)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 ....,结果落选了。 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语言测试的发展历史

语言测试的发展历史 测试的起源 测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计的,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到有必要确定物体的属性,例如数量、大小、重量之类的物理属性,于是就产生了测量,并研究用测量的方法来了解这些属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测量的围越来越广,测量的工具越来越多,测量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测量的对象逐渐从物扩大到人,从对人的形体测量扩大到对人其他方面的测量,例如对人的能力和知识的测量。 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测量,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当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增多,冲突也逐渐加剧。为了维持氏族、部落的生存和发展,要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技能、军事技术、知识,于是产生了教育。为了检验教育的成果,开始用骑马、射箭、搏斗等演示活动来考察技艺。青少年一般要经过严格的考核之后才能被承认是氏族、部落的正式成员。 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出现了阶级,社会分工更明确了,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和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也就是说,出现了教育和学校。随着教育的发展,测量受教育者的方法日趋完善。人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测量作为一种手段,而且开始研究教育测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因此出现了教育测量学。 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 (一)、中国是测试的故乡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就出现大规模的、严格管理考试而言,中国早于西方各国。我国的考试制度在奴隶社会末期就初步形成了。《礼记》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显示出,在西周的时候就有定期考查学生作业的考试制度,而且当时的“国学”中的大学,每隔一年必须考一次。 考试制度到了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运用。据记载,早在公元前165年的时候,汉献帝就使用正式的考试来选官职候选人。到了隋朝,这一做法发展成为系统的科举制度。唐代继续实行科举制度。那时,科举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等基本科目,每年定期举行;另一类是制举,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宋代科举的办法,大体上用的是唐代的老办法。明代做了一些变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开始盛行所谓的“八股文”。这种特殊文体,对于明清两朝的教育和文风都有重大影响。 科举考试的方法,同现代的考试有相似之处。例如,题型之一是贴经,这种题型多少有点像今天的填空题。所谓贴经,就是从经书中任揭一页,留出一行,其余的文字都盖起来。留出的一行,要用纸贴盖三个字。考生得把这三个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又如,考试常常用策问。策问就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问,要考生书面答题,阐述自己的意见。与今天的政治课的问题颇有类似之处。 中国的科举考试不仅有笔试,还有口试。例如,唐代有一种考试方法,称为口义,要应考者口述经义。《新唐书?选举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凡明经,先贴文,然后口试经文大义十条……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口义”是口试经义;“墨义”是将所答容,录于纸上,“直书其义,不假文言”。 封建帝王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首先,科举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权制,把选择官员的权利从世家大族手里夺过来。其次,科举制度可以确保封建帝王根据考试成绩广泛地从下层吸收、选拔人才。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还调动了知识阶层,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子弟的学习积极性。历代以科举入仕的人,有才识的人

第七章 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2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一、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 亲属方言 谱系分类 二、填空 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和。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它有强烈的。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语系语族;法语属于语系语族;阿拉伯语属于语系。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5、谈谈语言演变的和渐变性不平衡性的关系。 6、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2.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方言”是一个总的

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3.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4.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 1.渐变性不平衡性 2.北方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社会排他性 4.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汉藏藏缅印欧罗曼闪含 三、简答题 1.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普通语言学教程笔记(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绪论 第一章语言学史一瞥 语法(规范)-语文学(过于注重书面语)-比较语文学或比较语法(只比较)-新语法学派(语言集团集体精神的产物) 第二章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与毗邻科学的关系 语言学的任务是:a 对一切能够得到的语言进行描写并整理他们的历史,尽可能重建每个语系的母语;b 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概况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c 确定自己的界限和定义。它与社会心理学、生理学、语文学相关。语言学也有实际用途,特别是对于那些利用文献的人,另外对一般修养也很重要。 第三章语言学的对象 定义——在任何时候,语言都是现行制度和过去的产物。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做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语言本身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则。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对人类天赋的不是口头的言语活动,而是构成语言——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的机能。人们说话的机能——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只有借助于集体所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所以,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绝不是空想。 语言在言语活动事实中的地位——言语循环重建:心理现象-生理过程-物理过程-生理过程-

心理现象 (c-i)这一主动过程称为执行部分,(i-c)这一被动过程称为接受部分,此外还有联合和配置的机能。语言是社会的、主要的,言语是个人的、偶然的、从属的。 语言的特征是:1 他是言语活动事实的混杂的总体中的一个十分确定的对象,是言语的社会部分。2 语言是人们能够分出来加以研究的对象。3 言语是异质的,而规定下来的语言是同质的,它是一种符号系统,在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4 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言语毫不逊色。即是音响形象的堆叠,又可转为文字。 语言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符号学——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符号在本质上是社会的。 第四章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语言测试方法的历史和现状

语言测试方法的历史和现状 发表时间:2012-11-19T09:28:36.65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梁媛 [导读] 对于某种形式的测试或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结构主义测试法的一些特征还是有作用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150000)梁媛 【摘要】本文回顾了语言测试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语言测试方法,我们会发现,人们在不同时期对语言能力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语言测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系。本文着重阐述了 Bachman的交际测试的理论,结合前人的理论实践及笔者的研究,笔者认为交际测试法将成为未来语言测试的主流。 【关键词】语言测试历史现状交际测试法 根据语言测试的四个主要方法,语言测试可被粗略分类为:淤语法翻译测试法;于结构主义测试法;盂综合式测试法;榆交际测试法。虽然这四种方法是根据时间顺序列出的,但他们并不与语言测试的某一阶段完全对应,四种方法间也并不是彼此排斥的,一项好的测试通常要涵盖这几种方法的很多特征。的确如此,某一方法无论多么有说服力,如果一项测试仅包含了一种测试方法,那么它是存在一定内在缺陷的。 1语法翻译法( The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前科学时期是指 20世纪 50年代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期。语法翻译法通常被认为用于前科学时期(pre-scientific period),在这一时期,测试中不需要特殊技巧或专业知识,教师的主观评断被视为头等重要。本阶段的测试通常包括写作、翻译和语法分析,本时期的测试比较偏重字面和文学。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公共考试(如中学毕业考试)有时会在中高层和高级层面上采取听力、口语因素,这在过去被认为是大纲或考试之外的东西。 为了把语言知识具体化,教师授课时就是从课文里找出这些语言点,然后传授给学生,考试时就考平时所学的这些语言点。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和教学完全是由教师或出题人的经验和主观评断来决定的,并无科学依据。 总之,传统测试法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处于教师自发、分散、随意的组织状态,所以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都不能得以保障。 2结构主义测试法(The Structuralist Approach) 在 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诞生了,著名语言学家Saus原 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另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 L.Bloomfield与 Z.S.Harris等人创立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受这一理论影响,分离式测试法(即结构主义测试法)产生了。本方法认为语言学习就是系统地获取一套语言习惯的过程,学习者需要研究结构语言学,尤其要明白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并需要确认和测量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各个成分(语音、词汇、语法等)的掌握程度。学习者的掌握程度的测量是通过使用完全和语境脱离的词汇和句子试题来进行的,并且用相对短的时间在一张试卷里设计到能考察到所有语言能力的试题。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也要尽量做得分离测试,因为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方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一题只测一个考点,即每题只测量一种语言能力。 对于某种形式的测试或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结构主义测试法的一些特征还是有作用的。比如,想要集中精力测量考生的写作能力,出题人把作文和阅读分离开来,也就是说,使作文与长时间阅读和复杂的指导或语言刺激完全分离,这一方法在某些方面是很好的。想要建立一次好的测试,结构主义测试法里的某些特征是值得考虑进去的。 着重于测量信度和客观性的心理测量法是结构主义测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测量学家有能力证明这样的传统测试,如文章写作,是非常主观并且不可信的。因此,测试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数据来证明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正因如此,多项选择题开始大受欢迎,因为它可以被非常好地用来进行数据分析。 3综合式测试法(The Integrative Approach)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结构主义测试法受到了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的挑战,60年代后期,着重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语言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使用要受到社会地位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综合式测试法强调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所以它与语言的意义和话语的交际作用紧密相关。综合式测试认为语言能力是整体而不可分的。综合式测试法的特征在完形填空和听写题型中得以最好的体现,然而,很容易被很多人忽略的是,口试、翻译和写作题型中也会运用到综合式测试法。完形填空考察的就是阅读者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找到最合适的替代词来填补空缺和不完整句子的能力。在文章中,每隔几个词就删掉一个词(通常是隔 5至 7个词),学生们被要求用最适合的词填补空缺处。 完形填空有两种评分方法:一种是填入能说得通的词即可得到一分,另一种是填入唯一的答案才得分。两种方法都被证实是有效的,有人认为第一种方法比后一种方法好一点,但却不能说明什么样的词算是“说得通”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选择任何一个合理的类同替换词即可得分看起来更公平。除此之外,学生不能因为拼错单词而不予给分,除非这个词的拼写让人看不懂。对于想要考察受试语法能力的完形填空来讲,语法错误应不予给分。 作为综合式测试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听写曾被认为是测量学生听力理解技巧的一种手段。如果语言的发音和代表它的符号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关系,那么在听的过程中如果不需要写下来会更易于理解所听内容。然而,在英语中,当语言的发音和拼写系统紧密相关时,理解单独的发音而不完全听懂内容意思有时会更容易些。的确,一些应用语言学家和教师认为听写太过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单独的发音而不是整体的文本意思。测量听写题时,第一遍应该用接近于平时对话的速度陈述,然后教师要开始陈述足够长度的义群,用以考察学生的短时记忆范围。最后,整篇文章要再用一遍稍低于正常的速度陈述一遍。 4交际式测试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70年代初,随着社会语言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语言功能,语言变体和社会文化原则逐渐达成共识,与此同时,功能语言学的系统功能理论及语用学的行为理论开始流行,从而引发了外语教育界的一场革命,一种新的测试法 ———交际式测试法诞生了。 交际式测试法有时与综合式测试法相关,然而,尽管两种测试方法都强调话语的意义而不是其形式和结构,但是两种方法间是有根本不同的。交际式测试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如何在交际中使用,因此大多数的交际式测试旨在囊括与学生们在现实生活相关的交际任务。评判交际成功的标准是交际的有效性,而不是正式、僵化且准确的语言运用。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用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的使用是

2002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在线做题.解答

2002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在线做题 2002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时间:120分钟)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8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4分) 1. 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知识文化或知识性文化。 2.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所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或得体性。 3. 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言学。 4.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5. 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6. 赛林格提出的“中介语”是指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由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 7. 广义的教学法指教学法体系,狭义的教学法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8. 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性试题。 9.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10. 第二语言教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儿童汉语》、《大学英语》等是按学习对象/教学对象分出来的;《旅游口语》、《商务汉语》是按学习目的/教学目的分的。 二、选择正确答案(填上标号,每空1分,共6分) 1. 我国传统的汉语“精读课”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课程?d a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法课/ b是阅读课的一种,与泛读课相对/c属于训练读写的综合性课/d是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综合性课 2. 完成测试(cloze testing)中“完形”一词来自c a转换生成语言学/b行为主义心理学派/c格式塔心理学派/d结构主义语言学 3. 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b a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母语/b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c有限度地使用学生的母语/d直接把目的语翻译成母语 4. 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d a语言材料的性质/b语言材料的内容/c语体风格/d语言技能 5. 按测试的内容特点划分,“多项选择”属于a a分立式测试/b标准化测试/c常模参照测试/d水平测试 6. 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c a技能训练/b知识传授/c课堂教学/d教材编写 三、解释术语(每小题2分,共8分) (一)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所谓学习策略,就是感知和储存特殊类目以备以后回忆的方法;是输入策略,它包括迁移、干扰、概括或简化等。(或: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发展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中,促进学习进步而使用的具体的行为、步骤或技巧,它被认为可以促进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内化、存贮、提取或使用。) (二)迁移——迁移一般指学生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学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中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学得的经验如果恰当地运用,其效果是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干扰)。 (三)测试的效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测试的内容应符合测试的意图。一份试题所测的是不是它要测的东西?如果是,就是有效的;如果不是,就是无效的。在选择试题时,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一是这份试题究竟要测什么;二是这份试题究竟有没有测出要测的东西。 (四)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技巧,也可以叫做课堂教学技巧,由任课教师个人掌握。它爱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制约,但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教学技巧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中,熟练而得当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

军事理论考试习题与答案(六)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得分() 1、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指出“不知彼而知己,_______________”。 2、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______________起巨大推动作用,以________为核心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3、战略环境是指国家(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______________和军事斗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 4、毛泽东指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_______________,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5、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目的是剥夺敌方信息控制权_______。 6、信息化战争首选的打击目标是_______、信息控制和信息使用的系统及其基础。 7、我国睦邻友好合作方针是______、______。 8、寻的制导是精确制导武器的主要体制,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外成像制导、电视制导等四种制导方式。 9、人民战争的基本属性包括正义性和_______________。 10、我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______、平等、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括弧里填写适当的字母,每题1分,共10分)得分() 1、()是目前军事上最重要的探测设备。 A、望远镜 B、夜视仪 C、雷达 D、热像仪 2、与“以镒称铢”相匹配的军事含义是()。 A、以寡击众 B、以少胜多 C、以弱胜强 D、以众击寡 3、信息化战争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 A、军事理论创新 B、信息技术 C、高科技知识 D、战争实践 4、()是攻击者在远程网络交换机或主机中有意插入的一种软件程序。它侵入敌方计算机系统后,可监视信息分组包,并将其复制后返回攻击者,攻击者通过检测可以获悉敌方计算机系统的口令和用户名而闯入系统。 A、“蠕虫”程序 B、“特洛伊木马”程序 C、截取程序 D、逻辑炸弹 5、信息化战争在战争指导上追求()。 A、歼灭敌人 B、速决取胜 C、打击要害 D、精确战 6、信息化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 A、暴力性增强 B、无暴力性 C、暴力性减弱 D、不确定 7、“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体现了孙武的()思想。 A、备战 B、重战 C、慎战 D、计战 8、美英联军伊拉克战争中使用信息化的精确弹药所占比例是()%。 A、50 B、60 C、70 D、80 9、弹道导弹是根据射程可以分为近程、中程、远程以及洲际导弹,远程导弹的射程()。 A、小于1000千米 B、介于1000-3000千米 C、介于3000-8000千米 D、大于8000千米 10、机械化战争能量释放的主要形式是()。 A、热能 B、机械能 C、体能 D、信息能三、多项选择题(在括弧里填写适当的字母,每题2分,共30分)得分() 1、人工遮障伪装按外形可分为()。 A、水平遮障 B、垂直遮障 C、掩盖遮障 D、变形遮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将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概括为()。 A、立法权 B、任免权 C、决定权 D、监督权 E、行政权 3、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主要有()。 A、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 B、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 C、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体制和编制 D、会同国务院管理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 4、地地战略导弹()。 A、主要打击陆地战略目标 B、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 C、是我国核力量的主体 D、肩负着威慑和实战双重使命 5、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为()。 A、侦察卫星 B、通信卫星 C、导航卫星 D、攻击卫星 6、以下属于功能假目标的有()。 A、角反射器 B、同比例的坦克模型 C、红外诱饵 D、箔条 7、信息化战争交战双方可能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 B、社会团体与社会团体之间 C、社会团体与国家之间 D、少数个人与社会团体之间 8、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既是(),是兼后备力量建设与动员工作于一体的机构。 A、同级党委的军事部门 B、政府的兵役机关 C、地方公务员 D、非现役文职军人 9、美国对伊开战理由是()。 A、萨达姆实行独裁专制 B、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 C、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D、伊违反联合国1441号决议 10、国防是为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的,国防建设受()制约。 A、国家性质 B、国家制度 C、国家政策 D、国家利益目标 11、目前,一般将国际格局分为()。 A、单极格局 B、多极格局 C、两极格局 D、突变格局 12、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军事理论创新思维方式体现了()。 A、求新 B、求异 C、求发展 D、超越自我 13、电子隐身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A、减少无线电设备 B、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 C、避免电子设备天线的被动反射 D、对电子设备进行屏蔽 14、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包括()。 A、电磁空间 B、网络空间 C、心理空间 D、外层空间 15、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A、战争、军队、国防 B、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C、战争指导、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D、军事建设和国防建设 四、判断题(在试题右边的括弧里打上√或╳,每题1分,共10分)得分() 1、近期几场高技术战争表明,信息已经成为武器装备效能发挥的主导因素。() 2、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信息是根本。()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10级汉语3班徐星星100322 本书著者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本书中,他对欧美语言学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原理和方法的问题都作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影响也遍及世界。 首先在绪论的第三章中,索绪尔向我们阐释了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人们说话的机能只有借住集体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所以说,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那绝不是什么空想。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语言共同成员中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人们平时说的那些话,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学研究实际语言行为中所潜藏的形式系统,因此,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索绪尔认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偶然的区分开来了。照此看来,语言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确定构成“语言”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而不是去描写言语活动。“语言”是一个符号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的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 索绪尔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出“语言”和“言语”,他的“语言”和“言语”理论不仅对本世纪的语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文学和符号学研究。 在第一编中,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符号学的一部分,他强调语言具有一般符号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与其他一切同类的的符号系统有以下几点共同点。一是目的相同,各种符号系统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复杂程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传递信息。二是它们的内涵相同,一切符号系统之所以能传递信息是因为它们与意义相联系。意义是符号的内涵,是符号在使用该系统的人在头脑中激发的概念。三是构成元素相同,无论使用

语言测试的开发与设计

英语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语言教学与测试 第一节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理论发展过程 1. 第一阶段:前科学语言测试或传统语言测试时期 2. 第二阶段: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时期 3. 第三阶段: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 4. 第四阶段:交际语言测试时期 5. 小结 第二节语言教学与测试的关系 1. 主仆关系 2. 伙伴关系 第三节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效应 1. 反拨效应理论研究 2. 反拨效应实证研究 3.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节提高正向反拨效应的途径 1. 学者观点 2. 关于实现语言测试对教学的正向反拨效应的两点建议 3. 小结 第二章语言测试的分类 第一节以测试用途为标准的分类 1. 水平测试 2. 成绩测试 3. 分级测试 4. 潜能测试 5. 诊断性测试 第二节以测试构建为标准的分类 1. 直接测试 2. 间接测试 第三节以考察重点为标准的分类 1. 分立式测试 2. 综合性测试 第四节以评分方式为标准的分类 1. 主观性测试 2. 客观性测试 第五节以对测试分数的解释为标准的分类 1. 常模参照性测试 2. 标准参照性测试 第六节语言测试的其它分类 1. 交际性测试 2. 计算机辅助测试 第三章语言测试的开发与设计

引言 第一节设计阶段 1. 明确测试目的 2. 选择测试类型 3. 测试能力范畴 4. 测试对象描述 5. 测试内容及范围 6. 其它考虑要素 ①制约条件 ②信度和效度的平衡 第二节操作阶段 1. 设计测试主题框架 2. 制定工作程序 3. 制定测试规范和测试大纲 4. 选择测试方式 5. 确定测试项目比例 6. 阐述考题类型 7. 准备试卷的相关文件 8. 制订施考操作规定 9. 抽样 10. 测试命题细目表 11. 撰写试卷初稿 12. 实施预测、修改试卷、编制试卷最终稿 结论 第四章语言测试实施 第一节施考准备 第二节实施测试 1. 主持测试 2. 组织评分 第三节分析测试结果 1. 分数计算 2. 分数检验和调整 第四节评估测试质量 1. 按常模的要求分析评估 2. 对试题的微观分析 3. 对试题的宏观分析 第五节反馈测试结果 第五章语言测试的信度研究 第一节信度的定义 第二节信度的种类 1. 重测信度 2. 复本信度 3. 折半信度 4. 评分员信度

第1课语言的演变

第1课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 1.迁移运用,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设计思想 《语言的演变》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被安排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一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中的第一板块“汉字的王国”中。说明文的一般常识,初中已经讲授,而有关语言知识的说明文,有了专论论文的味道。此文的教学模式是“文本研习”,就是要研习出此文所介绍的有关语言的一些知识,从而了解语言的变化,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 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也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言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章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接着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各种不同方式,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最后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全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语言的演变》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说明文的文本研习。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1)作者简介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2)文章的出处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文常谈》,全书共八篇,包括:1.语言和文字,2.声、韵、调,3.形、音、义,4.字、词、句,5.意内言外,6.古今言殊,7.四方谈异,8.文字改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_徐通锵)详细复习资料_课堂讲义笔记

语言学纲要讲义笔记 导言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要把语言学跟语文学区分开来 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在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潘尼尼在整理、注释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时,写了一本《梵语语法》,提出3996条规则,被人们称为最完备的语法书。在古希腊,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他们讨论了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等内容。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 语言研究的成果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所必须利用的,可见语言研究在这些社会科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如: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解释需要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总体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一)理论语言学可分为: 1、一般/普通语言学

2、个别/具体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1)历时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 1、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语言规划等。 2、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过程,等。 3、神经语言学 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此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人类还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传递信息,它们是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身势等伴随动作等是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形式。 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再编码形式;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就是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语言的演变练习含答案

语言的演变跟踪练习一 1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正确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朱熹(Xǐ)②昳(yì)丽③引擎(qíng) ④平仄(zhè)⑤雪茄(jiā)⑥冰淇(qí)淋 ⑦荚(jiá)果⑧忌讳(huì) A ①②④⑤⑦⑧ B ②③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④⑤⑦⑧ 2 下列各组字第三笔笔形相同的是:() A 世女龙皮 B 由山中长 C 片业发太 D 手田米主 3 按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 B 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C 金文甲骨文小篆大篆楷书隶书 D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4 下列单纯词属于同一类的是:() A 朦胧逍遥叱咤峥嵘 B 崎岖踌躇酩酊翩跹 C 妖娆玫瑰徘徊蜿蜒 D 龃龉悱恻玲珑蹉跎 5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清晰翕动栖息熟悉 B 镶嵌倩影壕堑拉纤 C 机杼贮藏穿著铸造 D 昳丽翌日后裔摇曳() 6 下面黑体字注音下确的一组是:() 茶几炕桌儿着席蒲服乞食 A jīzhuōerzhāopūqì B jīzhuōrzhāopúqǐ C jǐzhuōerzhuōpǔqì D jǐzhuōrzhèpǔqì 7 下面几个字中,构造特点与其他几个不同的一个是:() A 椅 B 蒲 C 休 D 姿 E 摆 8 下面几个词中,构词方式与其它几个不同的一个是:() A 椅子 B 姿势 C 充满 D 踌躇 E 语言 9下面几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赍稽羁绩跻 B 祗卮脂芝 C 销宵削哨霄 D 惮艟僮瞳潼 10 下列几组字不全是同音字的一组是:() A 脾啤婢睥裨 B 芯昕歆馨鑫 C 桔桀拮讦碣 D 裴翡菲诽蜚

人武部训练题库含答案

人武部训练题库含答案 专武干部基础理论复习题(外网) 第一部分:征兵工作(190题) ◆男兵征集(85题) 一、单项选择题(40题) 1、应征公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单位应当将批准入伍的公民姓名(d)。 a:登记造册 b:网上备案 c:报上级备案 d:张榜公布 2、预定征集的应征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县、市(b)以上的,应当向所在基层人民武装部报告去向和联系办法。 a、15天 b、1个月 c、2个月 d、3个月 3、县级人民政府依照兵役法和有关法规实施的处罚,由(c)具体办理。 a、县级公安机关 b、县级人民法院 c、县级人民政府兵役机关 d、县级人民检察院 4、退兵的期限,自新兵到部队之日起至部队批准之日止,属于政治条件不合格的,不超过( d )天。 a、45 b、60 c、80 d、90 5、退兵的期限,自新兵到达部队之日起至部队批准之日止,属于身体条件不合格的不超过(d)。 a、60天 b、90天 c、70天 d、45天 6、男性应征青年身高应为(c)cm以上。 a:160 b:161 c:162 d:163 7、(a)文化程度人员右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9,左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8;高中文化程度人员右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7,左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5。 a:初中 b:高中 c:大专 d:本科 8、走访调查由县级(d)统一组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承办,基层专武干部、派出所民警、卫生院医生、民兵营连长、接兵部队人员等组成调查组具体实施。 a:政府b:人武部c:国 。 部门 b:人武部 c:征兵办公室 d:公安机关 24、( a )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应征公民病史情况,了解掌握应征公民的政治思想、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个人经历、现实表现和入伍态度等情况。 a、走访调查 b、政治审查 c、调查询问 25、走访调查责任人组织填写(c),同行的调查人共同签字,调查表作为审批定兵的依据之一,留存县级征兵办公室备查,5年内不得销毁。 a、《应征公民政治审查表》 b、《入伍通知书》 c、《应征公民走访调查表》 26、(c)通常于新兵起运前1日组织新兵集中,按照新兵去向、人数进行编组,核对档案,发放被装物资,明确有关注意事项。 a、县人武部 b、军分区 c、县级征兵办公室 d、市级征兵办公室 27、对(d)不安心部队服役的,一般不宜做退兵处理,部队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必要时可通过征集部门和新兵家长配合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a、政治原因 b、政治问题 c、思想问题 d、思想原因 28、(b)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前往兵役登记站登记或者履行复核手续的,可以书面委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代为登记或者履行复核手续。 a、适龄青年 b、适龄男性公民 c、适龄女性公民

普通语言学教程笔记(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笔记(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绪论 第一章语言学史一瞥 语法(规范)-语文学(过于注重书面语)-比较语文学或比较语法(只比较)-新语法学派(语言集团集体精神的产物) 第二章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与毗邻科学的关系语言学的任务是:a 对一切能够得到的语言进行描写并整理他们的历史,尽可能重建每个语系的母语;b 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概况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c 确定自己的界限和定义。它与社会心理学、生理学、语文学相关。语言学也有实际用途,特别是对于那些利用文献的人,另外对一般修养也很重要。 第三章语言学的对象 定义——在任何时候,语言都是现行制度和过去的产物。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做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部

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语言本身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则。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对人类天赋的不是口头的言语活动,而是构成语言——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的机能。人们说话的机能——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只有借助于集体所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所以,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绝不是空想。 语言在言语活动事实中的地位——言语循环重建:心理现象-生理过程-物理过程-生理过程-心理现象

(c-i)这一主动过程称为执行部分,(i-c)这一被动过程称为接受部分,此外还有联合和配置的机能。语言是社会的、主要的,言语是个人的、偶然的、从属的。 语言的特征是:1 他是言语活动事实的混杂的总体中的一个十分确定的对象,是言语的社会部分。2 语言是人们能够分出来加以研究的对象。 3 言语是异质的,而规定下来的语言是同质的,它是一种符号系统,在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 4 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言语毫不逊色。即是音响形象的堆叠,又可转为文字。 语言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符号学——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符号在本质上是社会的。 第四章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语言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 A ) A.任意性 B.强制性 C.离散性 D.线性 2.音高取决于( B ) A.发音体振动的振幅 B.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C.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 D.共鸣器的形状 3.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D ) A.音素 B.音位 C.音渡 D.音节 4.就词重音而言,不能用来区别意义的是(C) A.自由重音 B.移动重音 C.固定重音 D.不固定重音 5.北京话“慢”单念时读[man],但“慢慢儿”却有人读做[mai mar],前一音节的语流音变现象是( B ) A.同化 B.异化 C.弱儿 D.增音 6.“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词包含的语素数量是(C ) 个个个个 7.英语“worker”中的“-er”是( A ) A.构词语素 B.构形语素 C.虚词语素 D.词根语素 8.下列汉语词语中的“儿”不属于词根语素(实义语素)的是(D) A.健儿 B.女儿 C.少儿 D.花儿 9.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 D ) A.通用语汇 B.常用语汇 C.一般语汇 D.基本语汇 10.一般语汇(非基本语汇)最重要的来源是( C ) A.古语词 B.方言词 C.新造词 D.外来词 11.词组的聚合关系分类是指把词组分成( A ) A.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B.联合词组和偏正词组 C.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 D.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12.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这种分类是( D ) A.句子的句型类 B.句子的句式类 C.句子的功能类 D.句子的简繁类13.“吓唬”和“恐吓”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C ) A.语气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14.下列关于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二者总是一致 B.二者总是不一致 C.基本义比本义更常用 D.本义比基本义更常用 15.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比喻方式的一项是( D ) A.“锁”本指一种器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器具的行为 B.“兵”本指兵器,后引申指使用兵器的人 C.“南瓜”本指一种植物,后引申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D.“后台”本指舞台的后面,后引申指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16.下列关于等义词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 A.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 B.等义词一般都能够长期并存 C.等义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同义词大多是等义词 17.“老王说服了小李”中“老王”是行为的施事,“小李”是行为的受事,这种意义是( B ) A.语汇意义 B.语法意义 C.语境意义 D.蕴含意义 18.从现有文字史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字符大多是( D ) A.记号 B.笔画 C.音符 D.意符 19.世界上最早的表音文字是( B ) A.元音文字 B.辅音文字 C.意音文字 D.全音位文字 20.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 A ) A.词语的借用 B.语音成分的借用 C.词缀的借用 D.语法结构的借用 21.下列几种类型的社会方言中,具有排他性的是( B ) A.行话 B.黑话 C.官腔 D.贵族语言 22.以下对“思维”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 A.思维既包括思维活动,也包括思维结果 B.思维分为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类 C.思维的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 D.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23.人类开始制造工具这种行为意味着( B ) A.人类已经产生了语言 B.人类已经产生了思维 C.人类已经同时产生了语言和思维 D.人类既没有产生语言,也没有产生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