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马蹄足内翻的临床表现

先天性马蹄足内翻的临床表现
先天性马蹄足内翻的临床表现

先天性马蹄足内翻的临床表现

先天性马蹄足内翻作为一个医学的专有名词,很多人是十分陌生的。它实际上是一种足部畸形的疾病,此病大多为先天性疾病,在婴儿出生后就能够发现。其表现除小腿三头肌明显萎缩外,还有胫前动脉发育不良。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此疾病的症状有哪些,赶快来看一下吧:

1.僵硬型

畸形严重。踝与距下关节跖屈畸形明显,距骨跖屈,可从足背侧皮下摸到突出的距骨头。因跟骨后端上翘藏于胫骨下端后侧,足跟似乎变小,乍看似无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称棒形足。跟腱挛缩严重。从后方看,跟骨内翻。前足也有内收内翻,舟骨位于足内侧深处,靠近距骨头,骰骨突向足外侧,足内侧凹下,踝内侧和足跟内侧皮纹增多,而足外侧及背侧皮肤拉紧变薄。当被动背伸外翻时呈僵硬固定,此种畸形不易矫正。患儿站立困难,走路推迟,跛行,扶持站立时可见足外侧或足背着地负重。年龄稍长,跛行明显,软组织与关节僵硬,足小,小腿细,肌萎缩明显,但感觉正常。长期负重后足背外侧可出现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数发生溃疡。患者常同时有其他畸形。

2.松软型

畸形较轻,足跟大小接近正常,踝及足背外侧有轻度皮肤皱褶,小腿肌肉萎缩变细不明显。最大的特点是在被动背伸外翻时可以矫正其马蹄内翻畸形,能使患足达到或接近中立位,容易矫正,疗效易巩固,不易复发,预后好。该型属于宫内位置异常所致。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先天性马蹄足内翻一些常见临时症状,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而且此疾病在孩子出生时就可以发现,所以要尽早治疗,这样可以保证孩子能够尽快痊愈,并且不容易出现后遗症。所以家长都要注意这些问题。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伤诊疗指南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伤诊疗指南 【概述】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是由足下垂、内翻、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而成。以后足马蹄、内翻、内旋,前足内收、内翻、高弓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该病症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男性发病较多,男女比例:5:1,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可单独存在、也可伴随其它畸形。 【疾病病因】 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的真正病因迄今不清,多数学者认为该畸形为胚胎早期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引起发育异常所致,也普遍与胎儿足在子宫内位置不正有关。 1、遗传因素:患有马蹄内翻足的家族,其子代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5-30倍。 2、神经肌肉病变 3、基因突变:今年研究发现转录因子Hox基因有关。 4、胚胎期骨骼发育异常和纤维组织挛缩 5、其它如血管异常、孕早期羊膜穿刺等也可能导致马蹄内翻足。 【病理生理】 先天性足内翻下垂的病理改变,初期以软组织异常,足内侧肌挛缩,张力增加,关节囊、韧带及腱膜肥厚,变短,以“跗间

骨关节为中心,导致足前部畸形: (1)跗骨间关节内收; (2)踝关节跖屈; (3)足前部内收内翻; (4)跟骨略内翻下垂。 随年龄增长,体重越来越大,畸形更趋严重,跟腱、胫后、趾长屈,拇长屈等肌腱及跖腱膜极度挛缩,具有强的弹性阻力,足部外侧软组织及肌肉持续被牵拉而延伸,足外展功能基本丧失,但肌神经功能无损,肌电兴奋性尚存在。畸形矫正后,肌肉功能还可恢复,延误治疗者,逐渐产生骨骼畸形,跗骨排列异常,足舟骨骼变小内移,毂骨发育异常粗大,跟骨跖屈、内翻更加严重,距骨头半脱位及胫骨内旋等畸形。 【临床表现】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出生后一侧或双侧足显示程度不等内翻下垂畸形。轻者足前部内收、下垂、足跖面出现皱褶,背伸外展有弹性阻力,至小儿学走路后,畸形逐渐加重,足部及小腿肌力平衡失调,健康肌挛缩,加之体重影响,足内分下垂加重,步态不稳,跛行,用足背外缘着地,延误治疗畸形愈加严重,足前部向后内翻,足背负重部位产生胼胝及滑囊,胫骨内旋加重。 【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蹠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蹠屈,跟骨内翻蹠屈,跟腱,蹠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原因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简介*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原因*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危害*四、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高发人群*五、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预防方法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简介马蹄内翻足(talipes equinovarus)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足,约占先天性足部畸形的77%。马蹄内翻足畸形由足下垂、内翻、内收三种因素组成。患者可以伴有其他畸形,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并指、肌性斜颈等。本病因患儿一出生就能发现,多数治疗及时,疗效较好。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原因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主要是由于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至,即内翻肌强于外翻肌,踝跖屈肌强于踝背屈肌。在初生婴儿,大多数只有软组织改变而骨关节正常,足部骨骼位置改变较少,即跟骨内翻、距骨屈、足前部内收、外踝突出。胫骨远侧内旋为继发性改变。胫前肌为纠正畸形的主要阻力。 肌力不平衡是临床上的普遍现象,足内翻肌(胫前肌及胫后肌)强而短缩,外翻肌(腓骨肌)弱而伸长,形成内翻肌与外翻肌不平衡,同时足跖屈肌(小腿三头肌)强于足背屈肌(胫前肌),形成典型的马蹄内翻足畸形。随着畸形的发展,各肌肉发育受影响,胫前肌挛缩,腓骨肌细小,跟距、距舟关节韧带挛缩,内踝部三角韧带也可挛缩,加之足在畸形位置上负重,使骨关节畸形迅速发

展而日趋严重,形成骨关节畸形,足部僵硬短小,发育不良,小腿细弱,足外侧及足背负重处形成胼胝。距骨屈内收,在足背隆起,跟骨内翻向内倾斜,其内侧结节向内踝靠近。舟骨和骰骨向内侧移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危害1、长期负重后足背侧出现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数发生溃疡。 2、患儿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表现: 2.1、术后疼痛:对于术后完全清醒的患儿由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受心理状态影响,故紧张、焦虑、恐惧均使疼痛阈值降低。 2.2、压疮: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由于长期卧床缺少运动,导致肢体各部分血液循环差,受压部分极易引起压疮。 2.3、肢体缺血性坏死或肌挛缩:其初期的表现主要为患肢颜色苍白、温度降低、皮肤感觉迟钝、不能自己活动或者局部持续性疼痛。此时应将石膏绷带剖开避免肢体缺血性坏死或肌挛缩发生。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高发人群胎儿。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 varus)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畸形,出生后即有畸形。据国外报道,占全人口的1‰~3‰。在我国虽然很常见,但缺乏资料统计。本病有遗传因素,马蹄内翻足的形成主要由于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致,即内翻肌(胫前肌及胫后肌)强而短缩,外翻肌(腓骨肌)弱而伸长,跖屈肌(小腿三头肌)强于足背屈肌(胫前肌)。肌肉的不平衡久之形成骨关节畸形,在畸形的基础上负重造成畸形更加严重。 编辑本段1.病因: 有不少的假说,如环境因素、胚胎发育畸形及遗传等但均难以肯定。 Bōhm 认为胎儿足在胚胎内发育过程中是由马蹄、内收、内翻位逐步地向正常位发展的。在此演变过程中因某种原因或胚胎的原发性缺陷而产生畸形。 Dunn 认为畸形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遭受压迫,使足前部被压在内收、旋后及下垂位。 Stewart 观察到夏威夷群岛的日裔居民习惯于采取足内翻坐位,其发病率较高。这可能因所采取的坐位,子宫内胎儿易受压而使发病率高。 Wynne-Davis 从遗传角度进行了144例的家属调查得出结论,部分是遗传异常,但尚未找出显性、隐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其他学说如Stewart认为与肌肉止点异常有关。Moore发现神经有异常,Sherman认为是距骨畸形所引起的。 现今的观点是各种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形,决非单一的原因。 编辑本段2.病理改变 ⑴包含四部分畸形: ①前足内收内旋;②后足内翻;③踝关节下垂;④胫骨内旋。多数学者认为病变主要在跗骨,尤以距骨的变化最为明显,从而导致畸形。久之则使软组织发生挛缩,使畸形较为固定。在继续发育过程中,骨在受压力小的部位发育旺盛,而在受压力大处则发育受阻,逐渐形成骨性畸形。 ⑵先有骨的改变: ①正常足的距骨体与其头颈部的纵轴互成150°~155°角,畸形时则成115°~120°角,从而使距骨头部的距舟关节面从朝向前方变为朝向内

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小腿肌肉超声改变

临床研究 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小腿肌肉超声改变 刘卫勇 陈亚青 赵黎 杜青 李銮 费洁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小腿肌群声像图改变的特点。方法 对3组128例小儿(单侧CCF组44例患儿、双侧CCF组19例患儿和对照组65例小儿)小腿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胫骨前肌肌肉的厚度行超声测量,采用目侧法观察肌肉内部回声变化。结果 (1)对照组5块肌肉(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胫骨前肌)超声测值分别为(5.30?1.00)mm、(8.50?1.11)mm、(7.26?0.95)mm、(6.45?1.03)mm及(9.88?1.15)mm;(2)单侧CCF组5块肌肉超声测值分别为(4.28?1.28)mm、(7.64?1.25)mm、(6.06?1.81)mm、(5.11?1.31)mm及(9.53?1.16)mm;(3)双侧CCF组5块肌肉超声测值分别为(4.27?1.45)mm、(6.96?1.26)mm、(6.01?1.26)mm、(4.70?1.03)mm及(8.24?1.71)mm; (4)单侧CCF组患儿患侧小腿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4块肌肉厚度的超声测值小于对照组;双侧CCF组患儿两小腿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胫骨前肌5块肌肉厚度的超声测值均小于对照组;单侧CCF组患儿患侧小腿后肌群肌肉、双侧CCF组患儿两侧小腿肌肉超声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侧CCF组患儿患侧小腿胫骨前肌厚度的超声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单侧CCF组44例患儿中检出肌肉回声增强16例,双侧CCF组19例患儿中肌肉回声增强7例,肌肉回声呈均一弥漫性增强,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的中心肌内腱膜结构模糊。结论 与对照组小儿比较,CCF患儿患侧小腿肌肉的厚度变薄,肌肉内部回声增强,超声测量肌肉厚度比超声目测肌肉回声改变对评估CCF患儿小腿肌肉萎缩更为敏感。 关键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超声检查;小腿肌肉 Sonographic feature of lo w er leg m uscular defor m ities i n chil dren w ith congeni tal clubfoot LIU W ei yong*,C H EN Ya qing,Z H AO L i,D U Q i ng,LI Luan,FEI J ie. *D epart m ent of U ltrasound,Si x th Peop le#s H osp it al Affili a ted to Shangha i J i aotong Universit y,Shanghai200233,Chi na Correspond i ng aut hor:C H EN Ya qi ng,Email:joychen1266@126.co m DO I:10.3877/c m a..j i ssn.1672 6448.2010.06.015 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科(刘卫勇在读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超声科(陈亚青、李銮、费洁),小儿骨科(赵黎),儿童康复科(杜青) 通讯作者:陈亚青,E m a i:l joychen1266@https://www.360docs.net/doc/fa14705593.html,

手法矫正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0例(精)

手法矫正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0例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双侧畸形21例,单侧畸形9例,共51个畸形足,9例单侧崎形中左侧2例,右侧7例。5例伴有四肢先天性畸形,如右拇指、第一掌骨与桡骨缺损1例,两膝及两侧手指屈曲挛缩畸形1例,左第3、4指屈曲挛缩畸形1例,右平跖足1例与两腕关节尺掌侧屈曲挛缩畸形1例。年龄计足8个月者1例,足1岁者9例,1~1.5岁者5例,1.5~2岁者10例,2.5~3岁者2例,3~3.5岁者1例,3.5~4岁者1例, 5岁者1例。 2 治疗方法 Lorenz矫正手法:通过有效的手法将马蹄足内翻足的四种畸形因素分别矫正,使萎缩的软组织放松,结合皮下斜行跟腱切断术,将患足固定于过度矫正位置。 2.1 前足内收和陷凹足的矫正患儿在乙醚麻醉下,俯卧于手术台上,患肢轻度外展与外旋,膝关节微屈,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握紧足跟,另一手握紧前足,两手将软组织以舟骨为中心相对挤紧,使前足内侧皮肤皱叠,用力下压,通过有节奏的多次的逐渐下压动作,可将前足内收和陷凹足两个畸形因素矫正。 2.2 马蹄足与足内翻的矫正患肢放在软垫上,术者一手握住紧靠踝关节上的下腿下段,另一手握住前足,手掌抵紧前足底,Ⅱ一V指端顶往足背作背屈动作、使跟腱、跖筋膜、关节囊等挛缩的软组织逐渐拉松,直至足背 2.3 合格的矫正要求患足向任何方面均可松动,毫无弹性阻力,踝部背屈至少 2.4 皮下斜行跟腱切断术畸形完全矫正后为使跟腱不再拉紧,应作一跟腱延长:在跟骨结节上二横指处跟腱外侧边缘作一纵行的皮肤切口,长度不超过1 cm,纯性跟腱切断,作极短的锯状切口,逐渐锯断,最后一小部分外侧跟腱不应切断,可由助手将足踝过度背屈裂断,有利于跟腱的营养和愈合,最后将创口缝合。 2.5 石膏固定在膝关节直角屈曲位上作下肢有衬垫石膏包扎,包扎范围自大腿中部开始直至脚尖,将患足固定在过度矫正位置上,使跟骨保持于外展位置;膝关节固定于直角位,可保持足部过度外旋,并防止脂肪肥厚的胶体自石膏内脱出。术后患肢高举,注意血运情况。 石膏固定共9个月,每3个月一换,更换时不需麻醉,第2次石膏包扎与第1次完全相同,第3次可改换下腿石膏并作毡底保护;以便患儿站立练习。 3 结果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04-12T13:58:17.0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期作者:覃银 [导读] 分析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临床效果。 (正大邵阳骨伤科医院(新邵县中医医院)小儿骨科 422910) 摘要:目的分析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患儿72例作为观察对象(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针对收治的7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Ponseti方法进行治疗,观察Ponseti方法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结果7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Ponseti方法治疗后的复发率为20.83%、显效率为79.17%、McKay评分为(21.45±5.43)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3.15±3.59)分。结论针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Ponseti方式治疗的效果较好,导致患者复发的原因主要为支具依从性差及原发畸形严重等,临床中应给予患者再次序列矫形石膏进行缓解,矫正复发畸形。 关键词:Ponseti方法;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原因及对策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主要由于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及前足内收三个畸形综合组成,一般为单侧发病,主要认为与距骨内的原始胚浆缺陷引起的距骨持续性内翻[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足部僵硬型畸形及松弛型畸形两种,患儿一般表现为站立困难、跛行及走路推迟等,严重影响患儿的成长与发育。为了分析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临床效果及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我院针对收治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进行了观察及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患儿72例作为观察对象(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7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中男女比例为55:17例,年龄3天至32个月,平均月龄(7.10±5.36)个月,其中双侧发病患儿6例,左侧发病患儿32例,右侧发病患儿34例。 本次观察均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本次观察均在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下通过进行。 1.2 方法 对照组36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手术矫正治疗,实验组36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Ponseti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式如下:给予患儿经Ponseti方式实施连续矫形石膏,经皮跟腱切断术后给予患儿丹尼斯布朗支具佩戴,在佩戴支具后的每三个月进行随访,直到4周岁后停止随访,随访过程中询问患儿支具的佩戴情况,根据患儿生长及畸形矫正情况及时调整支具的宽度,矫形鞋的角度及大小,关注畸形是否存在复发现象,分析复发与患儿年龄及支具佩戴之间的关系;针对存在复发现象的患儿给予5次矫形石膏,半个月更换一次,最后一次的矫形石膏应保持足极度外展位置,尽量背屈踝关节,根据患儿畸形复发的具体类型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针对足内翻畸形患儿实施胫前肌转移术,针对马蹄畸形复发患儿实施经皮跟腱切断术治疗,针对马蹄合并足内翻畸形患儿实施两种手术方式的联合处理,手术后矫形石膏固定1个月,针对实施经皮跟腱切断术患儿实施佩戴丹尼斯布朗支具至4周岁。 1.3 观察指标 观察7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Ponseti方法治疗后的复发率、显效率、McKay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1)显效率:患儿矫正效果较好,不存在严重畸形及复发现象,行走自如;(2)McKay评分[2]:采用McKay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总分30分,分数越高,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若P<0.05代表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7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Ponseti方法治疗后的复发率、显效率、McKay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注:7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Ponseti方法治疗后的复发率为20.83%、显效率为79.17%、McKay评分为(21.45±5.43)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3.15±3.59)分。 3 讨论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分析如下:主要原因分为患儿佩戴支具的顺从度及配合度、复发现象出现的原因、复发的类型及复发与初始治疗年龄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如下:(1)佩戴支具要求在开始佩戴时的前三个月必须24小时进行佩戴,三个月后在患儿午睡及夜间睡觉时佩戴,佩戴时间截止至4周岁为止,患儿不按照相关的佩戴要求及佩戴效果不佳极易导致复发现象的出现[3];(2)患儿接受治疗时,开始实施治疗的越小患儿距骨越容易进行复位,实施石膏矫正治疗的次数越少,反之需要进行矫形石膏的治疗次数越多,但复发与治疗早晚不存在直接性的联系;(3)6个月内发生复发现象的患儿主要是由于患儿由于其他疾病实施足部静脉注射治疗时将支具弃用,在弃用支具后的一个月则发生复发现象,复发均与患儿过早弃用支具相关[4];(4)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主要包括足内翻畸形及马蹄两种复发,治疗初期以后足复发为主要类型,首先会出现马蹄复发现象,接着是跟骨内翻,患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现为持续足外侧负重及足内翻旋后的畸形现象。针对这种复发现象临床中一般实施相应的矫形石膏连续5次治疗,每半个月换一次,最后一次保持足极度外展及踝关节最大程度背屈位状态[5]。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显示,7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实施Ponseti方法治疗后的复发率为20.83%、显效率为79.17%、McKay评分为(21.45±5.43)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3.15±3.59)分。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应实施相应的Ponseti方式治疗,针对出现复发现象的患儿应针对复发类型的不同实施相

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康复护理

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 内翻足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康复护理对策。方法:对本组26例38足患儿术前给予完善的心理护理,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并进行相关康复护理。术后早期给予正确的功能锻练及康复指导。结果:参照Garceau的标准评价,优23例(31足),占81.5%;良3例(4足)占10.5%;优良率为92%,效果满意,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术前制订严密的护理计划,手术前、后给予系统的康复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患儿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康复护理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clubfoot,CCF)是一种小儿骨科最常见的严重影响患儿足部形态和功能的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位及胫骨内旋。其发病率约为1%,男孩为女孩的2倍,单侧稍多于双侧[1]。由于致病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其治疗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目前在治疗方法上存有争议[2]。我科于2005年-2008年采用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术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6例38足,并对疗效进行了随访分析,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本科2005年-2008年治疗并获随访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26例38足,男性16例24足,女性10例14

足。年龄最大7岁,最小1岁3个月,平均3.7岁。随访时间最短1.6年,最长5年,平均3.2年。 1.2手术方式简介:首先对跟腱进行“Z”型延长,在保持一定的张力下缝合跟腱,再外移胫前肌腱,使两者张力都不能太大,以此,在保持肌力平衡的情况下,又保证了踝关节的活动,使足踝背屈、适度外翻后,用石膏固定4周。 2护理 2.1术前康复护理 ,分散在福利院和寄养家庭生活。失去父母的关爱,使他们幼小、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打击,表现为恐惧、焦虑、自卑、消极。为此,我们设立专门的康复训练室,营造一个和谐、愉快、宽松的环境,墙上贴着儿童漫画,在治疗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康复护士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鼓励赞扬的话语,使患儿感到温暖和自信。在训练前护士根据个体差异先和患儿交朋友,让他们对护士产生友谊和信任,使患儿在情绪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配合完成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并使康复效果达到最佳。同时我们向陪护人员讲解该手术的重要性、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使其对本病的治疗过程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配合我们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 ,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待各项指标正常后方可考虑手术治疗。(2)防止感冒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嘱咐陪护人员看护好患儿,尤其在为患儿沐浴更衣时避免着凉,不要感冒、发烧,以免延误手术。(3)皮肤护理因患儿学会走路后,就用足外缘走路并可发展为足背着地,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出生后即发现单侧或双侧足部形态异常,呈现内收、内翻马蹄畸形。男性多于女性,双侧多见。可单独存在,也可伴其他畸形,如可伴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并指等。 【护理措施】 1.术前 (1)评估患儿步态,指导异常者勿跑、跳,注意防止跌倒。 (2)年长患儿应训练床上使用便器排尿、排便的能力。 (3)术前温水浸泡双足,每日2~3次,每次30min,同时按摩足内侧皮肤,以软化紧张肌肉及肌腱。 2.术后 (1)术后按小儿外科护理常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有石膏矫形的患儿按石膏固定的护理常规。 (3)术后患儿疼痛较明显,注意合理镇痛。 (4)饮食与营养:全身麻醉清醒后6h宜进食普食,手术当天患儿饮食宜清淡,术后第1天患儿可恢复普食. (5)指导患儿功能锻炼。 【健康教育】 1.休息与活动伤口痊愈前,抬高患肢,勿垂足抱患儿。拆除石膏前,患足勿下地负重。骨性手术患儿X线检查提示骨愈合良好后方

可拆除石膏,并逐步下床活动。 2.饮食指导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促进骨骼愈合。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尿、粪便污染。 3.用药指导遵医嘱按时给药,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4.心理指导告知患儿及其家长疾病情况,减轻其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术后2周内,告诫其家长不能抱垂足姿势患儿,以免出现或加重患足血液循环障碍。术后石膏固定期间可偶见石膏松脱,告知家长,一旦发现石膏松脱,需要立即回院就诊处理。 6.复查指导 2周后门诊复查,期间有石膏浸湿、脱落、损坏等,应及时回院复诊。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原则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原则,以矫正畸形为主,早期畸形矫正,足功能均可恢复。治疗可分为四个时期。 1、1岁以内的婴儿,哺乳时,由母亲及一名助手共同协助进行手扳法矫正,婴儿屈膝(使跟腱松弛),助手固定患儿膝关节,操作者一手握患儿踝关节上方,一手托扶足前部跖面,用力使患足外翻,外展及背伸,每日2次,手法轻柔,免致骨伤,矫正适度即可。畸形矫正后用柔软绷带,由足内跖面向足背外方向缠绕,固定足于矫正位,严密观察,切莫过紧,以免影响足部血运,若是畸形矫正显著改善,脚的外展背伸弹性抗阻力消失,即可改换足托持续维持矫正位,这种方法应持续到患儿满1周岁后,一般疗效满意,如果畸形未完全矫正,也可使痉挛的软组织变得松弛,为进一步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2、1—3岁,分期手法矫正,石膏固定,全身麻痹下患儿仰卧屈膝15度,或俯卧屈膝90度,助手扶持膝关节及小腿。术者一手托足跟,矫正足跟内翻下垂,一手平推足前跖面,同时矫正下垂内翻内收畸形,在足矫正位,由股中部至跖趾关节,屈膝15度石膏管型固定。1—2岁,每2周更换1次,2—3岁,每月更换1次。术后注意石膏压迫,患儿哭闹不安。即刻去医院检查,在容易受压的骨质突出部位开窗。 以上两种方法,对轻型足内翻下垂畸形,如能严格遵循操作规则,认真处理,不仅没有并发症,儿童多数患儿畸形能够矫正,维持疗法,可应用Denis-Browne轻便夹板。 3、3—15岁,对于手法治疗失败者,或未经治疗的患者,可用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该手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跟腱延长:跟腱延长应放在手法矫正足前部内设内翻畸形之后,因为紧张的跟腱可构成矫正足前部畸形的杠杆臂,否则即失去跟骨结节的支撑点,常用的延长方法,有以下两种:1)直视下延长:硬末外或全身麻醉。沿着跟腱外侧旁,取弧形切口,上至肌腱肌腹相接处,下止于跟骨结节,切口长约8—1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腱鞘,然后用尖刀,与跟腱垂直,刺入其中央,由上向下,纵行切块跟腱,跟结节处切断其内侧半,肌腹端切断外侧半,待足畸形矫正后,作2字形延长。2)皮下跟腱延长:全身麻醉,患儿俯卧,在无菌下操作,助手一手扶持膝关节,保持伸直位,另一手握足前部使其足背屈,跟腱挺紧,其方法如下:斜切延长法:由跟骨结处清皮月尖刀将跟腱由下向上作额状面形切断,保留前侧腱旁膜,保持跟腱血供,足背伸牵拉延长。直切延长法:在跟腱的下端与肌腹端,用尖刀垂直刺入跟腱上下两端的中心,肌腹端切断跟腱外侧半,跟结节端切断内侧半,足背伸牵拉,跟腱于鞘膜内延长,延长的跟腱。(3)关节囊切开及韧带切断:矫正跟骨内翻畸形,需将三角韧带及跟距关节囊切断,不缝合,待手法将跟骨内分矫正后,依靠纤维性愈合,为了术后短期内预防胫后、趾长屈,拇长屈等肌腱及血管神经向距、跟骨之间移位,三角韧带与关节囊应在不同平面切开为宜。 4、跖腱膜切断 直视下跟骨结节处切断术:切口内,在助手将足外翻外展背伸拉紧跖腱膜时,刀尖伸至跖腱膜下,由跟骨结节处切断该腱膜起点,待足跖面能够放平,显示跖腱膜完全切断。经皮跖腱膜切断术:助手一手握患足前部分,另一手扳着足跟,使跖腱膜挺紧,易于摸清,在无菌下操作,术者左手摸着跖腱膜,右手持小尖刀,由跖腱膜内侧缘与皮肤之间,平行经皮刺入跖腱膜下方,然后刀尖旋转90度,刀刃向腱膜,轻轻用小的拉锯动作切断,直至足跖面松弛,足弓趋向正常即可,刀尖刺入不宜过深,防止损伤足跖部血管、神经。完成上述软组织松解步骤后,注射扶持混侧膝关节于伸直位,术者左手握住足跟,用力外翻,矫正跟骨畸形,右手推足前部,背伸、外展,外翻,根据矫正位置,缝合所有延长的肌腱,逐层关闭伤口,无菌包扎,用管型石膏固定患肢屈膝15度,足于矫枉过正位,石膏管型上起大腿中上部下至跖趾关节,以防脱落,对严重型先天性足翻下垂畸形,2—3个月更换一次石膏,每次均应在麻醉下矫正畸形,直至足畸形完全消失,改用矫形足托,半年内日夜穿戴,半年后改换矫形鞋,此鞋外缘略高,底面略向外此偏斜,鞋跟外缘略高和长于内缘。 5、患足畸形矫正成功指标:a、足可自由在各个方向被动、主动活动。b、足应位于小腿纵轴外展约40度—50度。c、足跖面较平(原先足凹陷)。d、X线检查:足纵弓及横弓基本恢复正常,跟骨纵轴与距骨纵轴形成正常角度。e、足跟后面观略偏向外侧。 6、预防并发症 a、预防局部皮肤坏死,延长胫后,趾长屈及拇长屈等肌腱的足内侧切口与跟腱延长切口较近,两切口之间皮瓣比较狭窄容易缺血性坏死,预防措施:软组织松解手术前,经常按摩足内侧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方法的改进(精)

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内翻 【摘要】目的提高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广泛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矫正畸形。松解足内、后侧挛缩的软组织,延长相应的肌腱。充分松解距下、跟骰关节。用克氏针将足固定直至韧带完全愈合。结果本组16例,18只足,优良率89%。结论广泛地松解后内侧的软组织,恢复跟骨、舟骨、距骨和骰骨的正常解剖关系,肌腱移位及延长术调整足的力线,防止畸形复发。 关键词足畸形僵硬松解固定 Improvement of treatment for regidity congenital clubfoot Zhang Gong,LiuShaofan,Wang Yonglan Dept.of Pediatric Surgery,Shenyang Children’s Hospital,Shenyang11003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therapeatic results of regidity congenital clubfoot.Methods Extensive soft tissue release was made to achieve dynamic muscle balance.This included releasing the ligaments over the posterio-medial aspect of foot and lengthening correspondent tendons.Especialy over the subtalar and calcaneo-cuboid joints.Kirschner’s pin was used to fix the foot in corrected position until the ligament healed.Results Sixteen paˉtients(Eighteen operated feet)were followed-up.Excellent results were achieved in89%of cases.Conclusion Extensive soft tissue release of the posterio-medial,Restoring the normal anatomy of navicular,calcaneus,talus and cuboids,to move and lengthen the tendon make management of weight bearing line of the foot,and minimize recurrence a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reating clubfoot. Key words clubfoot regidity release fix 小儿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方法很多,效果不尽人意,多数残留有 前足内收,跟骨旋转内翻畸形。我院自1994~2002年采用后内侧广泛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克氏针固定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18只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其中男12例(14只足),女 4例(4只足),年龄10个月~5岁,平均1岁8个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 1.2 手术适应证(1)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保守治疗无效;(3)足的长度大于 8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