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外交

中国近现代外交
中国近现代外交

中国近现代外交

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一.中国近代外交

(一)鸦片战争:战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为扭

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使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辛丑条约》规定,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三)辛亥革命: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

“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在舆论上为袁世凯撑腰。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

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

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北伐

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

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五)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三省沦

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

加深。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

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

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

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

阶段。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1941年初,日军在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进行大屠杀。日本

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

一部队”。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

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为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

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1945年8

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抗

战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六)解放战争: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

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

二.中国现代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新中国奉

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刚成立,美国

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

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等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但建国第一年中国就与17个国家建交。为了同邻近国家和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接

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

意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世界外交舞台: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

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

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

那问题,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

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

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

同关心的问题。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

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

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三.中国现代外交(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之后,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但由于美国的抵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在广大发展中国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

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

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

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

美国”。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

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

的外交基本隔绝。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

大变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尼克

松即将访华的公告,震惊了整个世界。1972年2月,尼克松

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

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

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两国关系

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

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

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许多西方国

家纷纷同中国建交。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

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

国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

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

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还积极参

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

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上海共识”。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总结1.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闭关锁国——被动开放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自力更生——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的转变。

2.中近现代外交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弱国无外交,必须发展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丰硕成果;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3.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权性质紧密联系的。

4.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四2018年

答案: 【单选择题】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孤立了顽固势力 b.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争取了中间力量 d. 调动了一切反日阶级、阶层的积极性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力量的变化 c.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选择一项: a. 整风运动 b. 实行“双减双交” c. “三三制”原则 d. 精兵简政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前提是()。 选择一项: a. 推翻国民党统治 b.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 ①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④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选择一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是( )。 ①国民党尚未完成军事部署②阶级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 ③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④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选择一项: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几乎与世隔绝,对周边国家的交往则建立在“宗藩制度”上,即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周边国家乃至更远的属国必须向清朝皇帝纳贡,并接受清朝册封,清廷则需为属国平饵内乱、外患,但在一般情况下不干涉属国的内政。然而,进入近代,随着西方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的日趋衰退,形势为之大变,中国成了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从而使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在历次对外交涉活动中,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缺乏强大的国力作支撑,因而大多未能摆脱屈辱退让的局面,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在对外交涉活动中,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民族精英,但外交成效却微乎其微,成功的先例少之又少。 一、两次鸦片战争到晚清时期 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夺取了众多的在华权益,还迫使清朝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我们不得不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交开始出现近代外交制度的雏形。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中国思想界也相应地逐渐发生变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近代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也一步步地深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商战”,就是这种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 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 年代、80 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 年代则大体上称为“新学”。从“夷务”到“新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而且折射出他们外交观念的演进和更新。 二、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 的地位。这是一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北洋政府正是在新旧冲突并存、中西撞击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取代清王朝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历史大背景决定了这个政府的内政外交方针既延续了晚清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半资本主义的性质。北洋政府前期的外交基本上是延续了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对外策略,特别是想通过承认、维护列强在华的各项即得利益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即“维持外交”。由于当时中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内派系斗争激烈,北洋政府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来换得列强的承认,其特征就是将统治者的军阀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就曾向列强发出秘密照会提出若能获得支持便以大总统对外宣言的形式声明:“所有前清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各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又各外国人民在中国按国际契约及国内法律,并各项成案成例已享之权利并特权、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而保和平。”之后,北洋政府得到了各国的承认。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给中国外交观念带来了一次革命,孙中山提出了共和国、民族主义、主权平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先进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全新的理念并形成了系统的外交思想体系,虽然在实践中没有实施的机会而未能引导中国外交走上新的道路,但却在中国人民心中撒下民主的种子。

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

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 【摘要】: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迅速壮大,而初具规模。但作为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其起源、发展、研究状况以及在近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尚未见有系统的讨论。缘于此,本文拟从史学史角度,对中国近代有代表性的外交史料汇编和外交史家学术实践作通盘的考察,力求在理论反思与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勾勒出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基本状况,揭示其近代的外交理念与史观对中国外交史乃至整个近代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从中总结出这一学科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评估其在近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全貌。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凡七章。绪论部分,首先梳理我国近代外交史学的发展历程,阐述研究之目的和意义,然后回顾与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外交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后介绍本文的撰述旨趣、拟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采取的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篇章结构。第一章研究三朝《筹办夷务始末》。三朝《始末》开启了有清一朝大型官方外交史料编辑的序幕,其编纂活动历经三朝,成为一常设性的修史机构,其确立的外交档案的编纂范式,对推动后来官私编纂外交档案资料热潮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冲破了传统政治史的束囿,丰富了晚清外交史的编纂内容,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故宫博物院将其影印出版,它的出版面世,推动了30、40年代外交史研究的不断

发展,并直接带动了近代外交史研究风气的转变。从这意义上说,《始末》不愧为中国近代官纂外交史料的典范。第二章讨论王氏父子与《清季外交史料》。王彦威以经世思想,感愤时局,王亮游历欧美,考察海外,忧念外交的重要,他们历经半个世纪编成的《清季外交史料》,是继三朝《始末》之后私人纂修的又一晚清史料巨制,其编述与《始末》相衔接,从而使得晚清近七十年的外交始末得以全貌呈现。赅博的史料,辅以近代科学的编辑方法,使其史学价值更加得以彰显。它既丰富了史料编例,规范了编纂程序,刺激了后来外交史料纂辑之风的兴起。《清季外交史料》不仅有力促进了外交知识的普及,而且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获得重要突破的动力。第三章探讨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开创者蒋廷黻的学术成就。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到了蒋廷黻,进入了一个变革的临界点。在外交史研究由传统向近代科学化转变之际,蒋氏为中国外交史做出了贡献,开风气之先。他以现代外交的基本原则,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着重阐述近代世界普世的外交理念和思想,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治学模式。而他在史学研究中始终服膺科学的方法论,以纵、横两方面的对比来论述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并将考证与义理相结合,探求历史真相。可以说,无论从史料搜求与整理层面,还是从研究理念与实践方面考量,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都具有开拓和奠基意义。第四章阐述民国时期外交资料出版的新局面。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在客观上需要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补充,在三朝《始末》与《清季史料》之后,民国时期迎来了史料出版的新局面。故宫博物院以自己所藏,继续整理清朝官方档案;在“信守条约”方针指

[推荐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推荐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2018年贵州贵阳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历程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染指中国。(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下图为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休斯敦西蒙顿马术竞技场接过17岁女孩凯利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向观众致意的场景。该画面反映的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B.促进日本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C.显示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 D.促使美国敌视中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节选材料二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材料三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的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关于中国近代外交的一些论述

摘自:李恩涵《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年版。 第一章、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综述 、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广义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应该包括因外力挑战而引发的种种内政举措与变革之研究;狭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过去常常是以比较单纯的外交事件或人物为研究对象,但其实也往往涉及内政的某些层面,且往往可以作深入的分析,以了解其复杂的深刻的历史真相!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之历程: ()世纪中叶以来国人的掌故式的论述(如魏源《海国图志》、梁廷枬《粤氛闻纪》等),谈不上学术化。()世纪末,以美国人马士(曾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服务多年)为代表的西方人士撰著比较学术化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著作《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民国以来至年间,在民族主义氛围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著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列强侵华史、外患史、国难史、外祸史、近代外交史与中外双边关系史著作;、这时期最重要的史料刊布是故宫博物院年起先后影印出版的《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内容为起自年之议禁鸦片、终至年之不准英人进入广州之间的一切有关“夷务”的章奏)、《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道光年正月,即年月——咸丰年月,即年月)、《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咸丰年月,即年月——同治年月,即年月),三书合并称为《三朝筹办夷务始末》。此外还有王彦威、王亮父子编纂的《清季外交史料》(内容为光绪朝、宣统朝洋务始末)。、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贡献:撰述论文;搜集和编辑史料;培养学生,如王信忠撰《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年,清华大学历史系)、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等均具为蒋训练指导下所撰著。、王芸生对中日问题的研究《六十年来的中国与日本》(年日本遣使来华订约——年九一八事变)。、张忠绂《英日同盟》(年英文版,年上海新月书局中文版)。 ()年以来台湾之中国近代外交史(与整个近代史)研究概况:、资料方面,编辑出版有《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海防档》(九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俄关系史料》(十五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八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法越南交涉档》(七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一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四国新档》(四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美关系史料》(三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七辑,二十一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日关系史料》(十大册)等十一种。、论著方面,出版许多与近代外交有关的专著,如黄嘉谟《甲午战前台湾之煤务》与《美国与台湾》、李毓澍《外蒙古撤治问题》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与《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吕实强《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与《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王尔《中英开平矿权交涉》与《李鸿章与中日订约》、李恩涵《晚清的收回矿权运动》与《曾纪泽的外交》、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与《庚子赔款》、张存武《中美工约风潮》与《清韩宗藩贸易》、赵中孚《清季中俄东三省界务交涉》、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与《近代日本在华文化及社会事业之研究》、陈三井《华工与欧战》、陈存恭《列强对中国的军火禁运》、黄嘉谟《滇西回民政权的联英运动》等。 ()年以来大陆之中国近代外交史(与整个近代史)研究概况:、资料方面,编辑出版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等十种重大事件史料汇刊。以及另一大型资料丛书《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 、论著方面,五、六十年代的论著充满政治性,但不少也都是力作,如钱实甫《清代外交机关》等。 ()美国汉学界,费正清领导创办的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华人学者如徐中约、刘广京、郝延平等及他们的论著。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

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外文化的交融的思考 五四运动,一场由爱国青年发起的集爱国救亡、思想启蒙、文化革新与一体的伟大的民族觉醒运动,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空前活跃、壮观的中外文化交融的高潮。 闭塞落后的中国一时间涌现出大量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人才,“百家争鸣”,学习先进的外国文化,接受外来的新思潮。清政府开始派遣大量的青年学生留学海外,也有大量的的报纸、期刊、书籍来翻译介绍新文化新思潮。如《新青年》有《马克思研究专号》《易卜生号》。五四运动时期中外文化交融改变了中国文化封建保守的格局,空前规模地引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开创了文化开放的新局面。 而中日以其地理优势和风俗相近,文化交流尤为灿烂辉煌。从古代互派使臣、商人、学者、僧人,到后来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而后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先后打开,互设公使馆和领事馆,大批的中国青年留学日本,中日文化的交流异常兴盛。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影响最大的有几个重要人物:魏源、罗森、黄遵宪。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受到广泛的传播和推崇,成为日本幕末一代维新志士争相传诵的启蒙读物。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的关于世界史地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当时一部内容最丰富的有关世界知识和海防以至总结鸦片战争史经验的百科全书。《海国图志》是日本人士大开眼界,帮助他们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情况,还提出了不少加强海防、抵御外敌的建议。 罗森的《南京纪事》第一次向日本人提供了太平天国革命接近真相的详细介绍,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他的《日本日记》是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有较高价值的日本游记。 黄遵宪也是近代中外交流史上的一位优秀代表人物,他著有《日本国志》和诗集《日本杂事诗》,它们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人的日本研究,而且成为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启蒙读物。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很多的变革,但是没有动摇封建制度的改革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五四运动,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等等,表明了随着国门的渐渐打开,有许多有抱负的爱国青年有了改革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它们或多或少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的创办,重工业开始发展,新式学堂的创办,如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比较发达,中日文化交流较多的是中国输向日本。而到了近代,交流的主要趋势逐渐发生逆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为什么近代中国会逐渐落后于世界甚至于日本?为什么在中外文化交流如此鼎盛时,外国经济文化政治不断强大,而中国的发展却推迟了如此之久?我觉得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第一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所以统治者的管理制度越来越趋向专制,封建思想已经俘虏的中国人民的思想很多年,虽然不缺乏创新之人,但是结果也只是被镇压,并被认作“不入流”的狂民,以致大大小小的改革和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对封建统治并无撼动。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历史巨作,对日本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却没有受到清朝统治集团

当代中国外交史重点

当代中国外交史 1. 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然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就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论文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1895-1945) 一.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1.晚清政府(1840-1912) 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洋 务运动即将步入正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 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 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 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 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 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 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 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 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 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 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 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 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再就是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 (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1)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2)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2)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2)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非选择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2分)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4分) 2.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既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又有利于中国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阅读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却受到战败国的待遇,巴黎和会强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什么反帝爱国运动?(2分) (2)图2与20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外交胜利有关? (2分) (3)图3反映的事件是邓小平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的回归,标志着我国在完成什么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分) (4)综上可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我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至少答两点)(2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150-200) 马噶尔尼访华:清乾隆年间中英两国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是为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宗藩体制: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同文馆: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次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蒲安臣条约: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中美续增条约》。1868年,蒲氏美国公使任期届满,为清政府聘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英、法、瑞、丹、荷、普、俄等有约各国。同年7月未经“咨明中国总理衙门”擅自签订该约。共8条,规定两国人民来往、居住、经商自由。在有关侨民的第五、第六、第七条款中,正式准许华人自由赴美及美予中国侨民以最惠国人民待遇二款。但不排除禁止华人加入美籍的禁令。同年,清政府批准该约。此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向美国移民的自由,推迟排华法案的通过。1880 年中美签订续修条约,入美华工受到限制。 琉球事件:日本为侵略中国台湾和清藩属国琉球而制造的事件。1871年12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日本借此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发动侵台战争。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次年,日本迫令琉球国断绝同中国建立的宗藩关系。1879年,日本趁清政府与沙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机,出兵占领琉球,废琉球国王,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 马嘉理事件: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企图以印度、缅甸为基础,打开中国的西南大门。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事后,英方借此为由对清政府多方施压,企图攫取更多在华利益,并于1876年13日与中方签订了《烟台条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沙皇俄国以共同防御日本在亚洲的霸权为名,诱迫清朝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日本如侵犯俄国或中国、朝鲜时,中俄共同出兵互相援助;开战时,俄国军舰可驶入中国所有口岸;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职业外交家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职业外交家-----顾维钧 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顾维钧。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 立志报国,求学海外。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 渡重洋,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他的 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 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顾维钧在学校成 绩非常优秀,曾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刊《嘹望者》的主编。 1912年应邀回国担任袁世凯总统秘书,后在北洋政府和国民 党政府中历任外交总长、内阁总理、外交部长、大使,成为我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1918年深冬,31岁的顾维钧以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抵达巴黎。刚到巴黎,代表团就遭遇到了第一个打击就是和会席位问题。各个国家被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中国准备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利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五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大会通知中国代表到下午的会上作陈述。代表团接到通知时已是中午。这对于中国代表团又是一个晴天霹雳。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受命于危难,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顾维钧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这次雄辩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非凡,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国家的主权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说。雄辩巴黎,是顾维钧声名远扬。形势对中国本来十分有利,因分赃不均。意大利在争吵中退出了和会。日本借机要挟: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满足,就将效法意大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几个大国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这一事件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