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县镇村布局规划汇总文本.

铜山县镇村布局规划汇总文本.
铜山县镇村布局规划汇总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2规划编制依据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5)29号文件;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4、《徐州市市域体系规划》(2002—2020);

5、《徐州市总体规划》(2003—2020);

6、《铜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3规划原则

1、节约利用土地,推进集聚发展。把握实际情况,撤并整合分散的自然村落,引导农居逐步集中居住,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2、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3、村庄布局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村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兼顾当地的民风习俗。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集聚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村庄选址应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4、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配置,规划保留村庄应加强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以维持基本设施条件为

原则。

5、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统筹协调好城乡居民点与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的关系,避免农民建房无序,造成拆迁浪费。

1.4规划范围

铜山县行政区域,西与丰、沛县搭界,东与睢宁县、邳州市相邻,北至山东,南至安徽,总面积1908.92平方里。

第二章县域镇村现状分析

概况综述

铜山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环抱历史名城徐州,津浦、陇海两大铁路交会其间,京杭大运河横贯东西。

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125.6万人,城镇总人口32.21万人,其中铜山新区13万人(其中含在校学生5万人),其余城镇人口19.21万人;农村人口93.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5.6%,人口密度658人/平方公里。

铜山县自古就是水路和陆路的交通要道,境内有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共有铁路支线条31条,其中专用线6条。公路干线路9条。徐州至韩庄、“104”国道、徐州至萧县、徐州至宿迁、徐州至丰县(省道“239”)、郑集至沛县(“237”省道)、徐州至连云港公路(“310”国道)、“307”公路附线、徐州至商丘。高速公路三条:京福、徐连、徐宁绕城高速。全县大小港口码头55个,其中主要港口24个。全县港口年吞吐量达300多万吨。

2.1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04年铜山县国民生产总值92.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8.5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46.4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7.87亿元,三产比重为:20:50:30。从铜山县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工业发展较快,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45%。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铜山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251元(约合952美元),完成了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400美元),步入起飞阶段(400-2000美元),经济总量将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状况一览表

2.2.1地形地貌、地质灾害

铜山县境内主要地貌特征是:三片平原,三片山,中间横穿故黄河一高滩。总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一般在27—33米之间。

地质灾害受郯庐断裂带影响,抗震设防裂度为七度区;北部、西部各镇受煤炭开采塌陷地的影响;规划村庄居民点应避开地质灾害、塌陷区易发地带。

2.2.2自然资源分布

1、土地资源:乡镇区域总面积1908.92k㎡,其中耕地面积130.5万亩。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的高产地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油林桑等经济作物基地。

2、矿产资源:铜山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铁矿、铜矿、石灰石居多。

3、水资源:境内水系属沂沭泗水系中下游,有四河一湖,即京杭大运河(不牢河段)水系、故黄河水系、房亭河水系、奎睢河水系和微山湖;且境内地下水较为丰富,地下水质大部分属于碳酸盐类钙型水质,卫生指标符合饮用水标准,其中张集水源地为城市主要的水源供应地。

4、风景旅游资源:铜山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尤以微山湖湿地,吕梁山风景区,汉王风景区为代表。

2.2.3人文资源分布概况

铜山县是苏北的文物大县。名胜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埋藏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有文物景点80余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保护单位9处。

其中位于大彭镇的楚王山汉墓群、茅村镇的北洞山汉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茅村汉画像石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茅村镇的蔡丘古文化遗址、茅村镇的洞山村恒山西麓古墓群、汉王镇的紫金山东麓古墓群、大彭镇楚王山南麓千佛洞、三堡镇四堡村的古燕桥等为市级文保单位;三堡镇台山村南古文化遗址、茅村镇的大山汉画像石墓、张集镇阎窝村的阎窝惨案纪念馆、大彭镇楚王山西麓的古唐槐、汉王镇蛤针窝村、马坡镇的马坡烈士陵园为县级文保单位。

另外还有许多没列入文保等级的历史遗址,如大彭镇的彭祖井、彭祖庙、汉王镇的皇姑坟、柳泉镇的钓鱼台石刻等,规划合并中要解决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2.3镇村分布概况

2.3.1城镇分布概况

2004年铜山县全县总人口125.6万人,镇区总人口32.21万人,城市化水平25.6%;其中铜山新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人口13万人(包括在校学生5万人)。其余各镇区总人口19.21万人,建城区面积3041.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58.3m2/人。

铜山县各镇域、镇区现状概况一览表

2.3.2村庄分布概况

2.3.2.1村庄分布

2004年铜山县19个镇和沿湖农场合计行政村314个,自然村1329个,平均零散程度为0.7个/平方公里。呈现以下特征:

1、数量多,规模小。

2、村庄用地结构松散,占地面积大,浪费大。由于布点分散,建筑凌乱,人均占地面积较大(184.5㎡/人),户均占地625.5㎡。

3、村内基础设施比较缺乏,居住环境差。

铜山县各镇域、镇区村庄现状分布状况一览表

2.3.2.2居住特征

1、村庄形态与居住方式

铜山县境内村庄以自然村形式集中居住。居住形式与生产组织形式相一致,一般一个自然村为一个生产组或几个生产组。村庄的发展是依托老村向外围发展,新的房屋处于村外围,村内部多为老宅基地和老建筑物,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2、村庄的建筑风格

村庄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砖墙瓦顶坡屋面的一层平房,一种为砖墙平顶(部分为坡屋顶)的二层楼房,条件好的沿街建筑则以二层楼房为

主。砖瓦平房是村庄房屋的第一阶段建设,满足了村民的一般居住需要,但房屋结构简单,设施单调。

2.3.2.3村庄人口及从业情况

村庄人口从业状况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从事第二、三产业较少。铜山19个建制镇和沿湖农场实有从业人员为39.41万人,占总人口的35%,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为24.43万人,占从业人员的6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8.9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7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7.2%,其它从业人员为3.19万人,占从业人员的8.1%。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主导地位为62%,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比例较低,尤其是第二产业不够发达,就业人员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较多。

2.4空间利用概况

2.4.1建设用地分布概况

铜山19个建制镇镇区建设用地3041.1公顷,其中包括:大许镇镇区建设用地115.1公顷,徐庄镇镇区建设用地90.0公顷,单集镇镇区建设用地150.0公顷,伊庄镇镇区建设用地145.0公顷,利国镇镇区建设用地300.0公顷,刘集镇镇区建设用地190.0公顷,柳泉镇镇区建设用地144.0公顷,柳新镇镇区建设用地378.0公顷,茅村镇镇区建设用地160.0公顷,马坡镇镇区建设用地70.0公顷,黄集镇镇区建设用地60.0公顷,郑集镇镇区建设用地258.0公顷,何桥镇镇区建设用地60.0公顷,张集镇镇区建设用地147.0公顷,房村镇镇区建设用地124.0公顷,大彭镇镇区建设用地160.0公顷,棠张镇镇区建设用地220.0公顷,汉王镇镇区建设用地130.0公顷,三堡镇镇区建设用地140.0公顷。

村庄占地为17231.6公顷,其中:大许镇1492.5公顷,徐庄镇874.8公顷,单集镇1024.3公顷,伊庄镇947.7公顷,利国镇646.9公顷,刘集镇852.5公顷,柳泉镇685.4公顷,柳新镇726.4公顷,茅村镇798.5公顷,马坡镇659.0公顷,黄集镇928.2公顷,郑集镇657.0公顷,何桥镇1124.0公顷,张集镇1208.78公顷,房村镇1279.65公顷,大彭镇913.29公顷,棠张镇772.7公顷,汉王镇893.3公顷,三堡镇530.7公顷,沿湖农场建设用

地216公顷,人均占地184.5平方米。

2.4.2农业用地分布概况

铜山县耕地面积8700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60.06%,以小麦、稻谷、薯类、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占25.04%,以油菜籽、花生、烟叶为主,其它品种占了14.90%。

2.5配套设施概况

2.5.1基础设施概况

2.5.1.1交通设施概况:

铁路:境内有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共有铁路支线条31条,其中专用线6条。

公路:全县公路总里程2200公里,其中:国、省道184公里,县乡村公路2010公里。高速公路四条,共计100.7公里。京福、连霍、宁宿徐、徐州绕城高速;国道四条分别为G310、G104、G206、G311;省市一、二级公路有徐沛公路、徐丰公路、徐海公路、沿湖公路。

水运:全县大小港口码头55个,其中主要港口24个,港口吞吐量240万吨。

2.5.1.2市政设施概况

供水:县域内目前供水以地下水为主。部分镇有自来水厂,但规模小,部分自然村,尚未有自来水,自备井为主要水源。其中位于张集镇域内的张集水厂作为徐州市的水源供应地之一。

排水:部分镇区初步形成了排水体系,但不完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无排水系统。

供电:铜山县电网以220kv为主要电源点,引自500kv的三堡变电所和任庄变电所;县域内现有110kV变电所9座,35kV变电所15座,以110kv 线路为主干支路,35kv线路形成网架向全县辐射供电,村庄以35kv输电线路为供电电源,以10kv网络供电。

燃气:全县内无燃气管道,现为瓶装液化气,镇区瓶装液化气普及率为60%,村庄为20%,普及率较低。

邮政、电信:铜山县邮政电信事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电信网络,各镇能够开展邮政和电信等多项服务。全县有电信局一个,电信支局27个,农村交换点132处,农村交换机总容量23.2万门,农村电话机总数178547部。

全县现有邮政局一个,邮政支局26个。

环卫设施:全县环卫设施基础薄弱,各镇村的公厕数量少、卫生条件差;镇区几乎无垃圾中转站,村庄垃圾收集点数量少。

2.5.2公共服务设施概况

全县内各镇区公共设施基本完善,大部分的公共设施都集中在镇区。

医疗卫生:铜山县已基本形成了城区-镇-村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机构32个,医院29座,床位数1106张。卫生人员总计2939人,卫生技术人员2342人:

文化教育方面:普通中学43所。其中省重点中学3所,1819个班,在校人数112350人;职业高中8所,191个班,在校人数9140人;小学111所,2822个班,在校人数130708人。广播电视大学一所。文化馆20个。图书馆1个。体育场1个。

综合评价:

1、村庄占地面积大,分布零散,规模和集聚度小,人均建设用地大(人均用地184.5m2)。

2、压煤区范围大,且由于煤的开采,造成县域内塌陷区范围广,影响村庄的布点。

3、县域内由于徐州电厂、彭城电厂、垞城电厂的存在,500kv、220kv 等的高压输电线走廊多而密,占地面积大,规划村庄布点时应避开高压输电线。

4、县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村庄布点时注意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5、不当的土地使用和土地混合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居住和生产安全。

第三章县域镇村布局规划

3.1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3.1.1规划范围与人口规模

徐州市都市区规划范围:徐州市都市区包括徐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铜山县行政管辖范围及睢宁县双沟镇,总面积3126平方公里。

徐州市主城区规划范围:指西至卧牛山煤矿,东含大黄山、大庙镇,南至连霍高速公路,北抵茅夹铁路、大运河的地域,面积581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规模:都市区2020年总人口389万,其中城镇人口300万;主城区城市人口2020年为200万,外围城镇人口100万。

3.1.2主城区与都市区城镇布局结构

1.主城区结构:根据徐州市总体规划,主城区采取以“双心”为核心,以绿色带相隔离,以快速交通相连接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形成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九里山片区、铜山新区、城东新区等五个片区。

2.都市区城镇布局结构:2020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利国、贾汪、大许、双沟、郑集为五个重点发展组团及柳新镇、青山泉镇、汴塘镇、大吴镇、茅村镇、大彭镇、汉王镇、三堡镇、棠张镇、张集镇十个镇适度发展的“众星拱月”的大都市空间结构。

3.1.3行政隶属关系

3.在徐州市主城区结构的五个片区中,铜山新区隶属铜山县管辖。

4.在都市区5个五个重点发展组团和10个适度发展的小城镇中含铜山3个组团,即利国、大许、郑集;7个小城镇,即柳新镇、茅村镇、大彭镇、汉王镇、三堡镇、棠张镇、张集镇。

3.1.4铜山县各城镇人口规模与职能结构

5.1、铜山新区

6.铜山新区(铜山镇)是铜山县的行政办公中心,以商业、科教、居住为主的综合性区域。规划铜山新区人口20.0万人。

2、重点发展组团

1.利国:主要发展采冶、机械加工、铸造业和旅游、贸易等产业。

2.大许:利用其交通和用地优势,主要承担由徐州市主城区扩散出的二、三类工业。

3.郑集:重点发展粮食加工业和粮食市场,促进商业规模化,形成农、工、贸协调发展。

3、适度发展小城镇

张集镇:其职能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食品。

柳新镇:主要发展养殖化工、纺织、机械、铝制品、铜材生产。

茅村镇:主要发展水泥、电力生产;大彭镇主要发展养殖、苗木、市场;

汉王镇:主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三堡镇:主要发展建材、化工、陶瓷等工业。

棠张镇: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无污染轻工业;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食品。

7.2020年前后,都市区内各建制镇人口规模平均为2.5万人左右,重点发展组团人口控制在10万人以下,城镇(不含铜山新区)总人口控制在40万人左右。

3.2县域发展规模匡算

3.2.1县域发展规模匡算的原则

1、依据徐州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铜山县行政辖域内总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作为上限进行匡算,规划不突破上限所确定的总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2、各城镇人口匡算时依据总体规划,结合各镇实际情况进行匡算。

3.2.2城市化前景

铜山县环抱历史名城徐州,依托市区发展,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渐减少,剩余劳动力将不断转移,主要流向市区。城市化水平将会不断提高,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7%。

3.2.3城镇人口匡算

依据徐州市总体规划对铜山县城镇人口的匡算,至规划期末,铜山县各镇和沿湖农场(不含铜山新区)总人口40万人。

城镇用地规模控制在4000公顷,建设用地标准采用人均100平方米/人。

3.2.4村庄居住人口匡算

依据上位规划,结合现状条件,匡算各村的村庄人口,规划期末将达到61.13万人。规划保留村庄799个,其中大于2000人的村庄21个,801-2000人的村庄232个,301-800人的村庄500个,300人以下的46个。

村庄建设用地控制在5501.7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90平方米/人。

3.2.5分乡镇村庄居住人口、城镇人口匡算

本次乡镇人口匡算为除铜山镇(铜山新区所在地)以外的十九个镇和一

个农场,每个镇的村庄居住人口、城镇人口规划,结合各镇实际,因地制宜的确定规模。村庄居住人口规划普遍比现状村庄人口少,而由于就业、城市化推进等原因,镇区人口将逐步增多,一般镇城市化水平在20%-50%之间。至规划期末,铜山县域总人口121.13万人。

1、大许镇规划总人口6.1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1万人,城镇人口3.0万人。

2、徐庄镇规划总人口6.23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4.73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

3、伊庄镇规划总人口4.24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24万人,城镇人口1万人。

4、单集镇规划总人口6.0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4.5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

5、大彭镇规划总人口5.5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0万人,城镇人口2.5万人。

6、房村镇规划总人口5.25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75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

7、张集镇规划总人口6.25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75万人,城镇人口2.5万人。

8、汉王镇规划总人口5.06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16万人,城镇人口1.9万人。

9、三堡镇规划总人口4.6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2.3万人,城镇人口2.3万人。

10、棠张镇规划总人口5.73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13万人,城镇人口2.6万人。

11、河桥镇规划总人口3.7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2.7万人,城镇人口1.0万人。

12、黄集镇规划总人口4.7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2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

13、马坡镇规划总人口4.1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2.6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

14、郑集镇规划总人口5.6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2.6万人,城镇人口3.0万人。

15、利国镇规划总人口6.7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2.9万人,城镇人口3.8万人。

16、柳泉镇规划总人口4.0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2.5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

17、柳新镇规划总人口5.2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2.7万人,城镇人口2.5万人。

18、茅村镇规划总人口5.9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4万人,城镇人口2.5万人。

19、刘集镇规划总人口5.1万人,其中村庄居住人口3.8万人,城镇人口1.3万人。

铜山县2020年各镇规划人口、用地规模一览表

3.3.1村庄保留原则

1、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保留村庄应该有较为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尤其是具有便捷对外交通条件,以利于村庄今后的发展。村庄还应该处在周围村庄相对中心的位置。

2、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设施,如幼托、小学、卫生所、文化站等。

3、规模优势:人口多、经济规模条件较好的村庄。

4、因地制宜的保留和发展具有历史文化遗存和特殊地形地貌的村庄。

3.3.2 村庄撤并的原则

1、规模过小的且没有历史文化遗存或特色的自然村村庄。

2、区位条件差,对外交通不便,用水困难,通电困难的村庄。

3、因大型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或位于塌陷区内的自然村庄。

4、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考虑,逐步集中到镇区建设。

5、考虑合理的耕作半径,控制在1-1.5公里距离要求。

3.3.2 村庄布局规划

规划合并后保留村庄799个,村庄规划总人口62.23万人,撤并530个自然村。

铜山县的历史文化遗址纵多,古村落、名人村等比比皆是,如:其中保留具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有茅村镇的洞山村、谭山村、梅庄村、大山村、伊庄镇的卢套村、徐庄镇的圣人窝村,张集镇阎窝村,汉王镇的大北望村,三堡镇的四堡村、台上村等12个,特殊地形地貌的村庄52个。

县域现状北部、西部各镇受煤炭开采塌陷地的影响,规划村庄居民点应避开地质灾害、塌陷区易发地带。

铜山县各镇规划村庄人口、数量一览表

3.4.1城镇建设用地

规划期末铜山县各城镇(除铜山镇外)总人口38.9万人。城镇用地规模控制在3890公顷。

3.4.2村庄建设用地

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62.23万人。村庄建设用地按规范要求控制在5634.7公顷。

居住模式:积极开发建制镇公寓式住宅小区,尤其是重点中心镇。公寓式住宅一般以四、五层为主,应注意成组成团开发,注重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环境建设。允许一般建制镇在旧村改造中建设低层联排式住房。一般联排式住房以两层为主,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村庄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提倡建联排式两层住宅,每户宅基地面积应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严格控制独立式住宅,提倡建设节约型建筑。

3.5节约土地

3.5.1村庄节约用地

现状有1329个自然村,规划合并为799个居民点,节约用地12890.1(18524.8-5634.7=12890.1)公顷,合193351.5亩。

3.5.2规划实施可节约土地

镇区原有建设用地3047.1公顷,规划实施后镇区建设用地3890公顷,故总计可节约建设用地面积12890.1公顷(12890.1-3890+3047.1=12047.2),合180708亩。

3.6开敞空间规划布局

3.6.1 农业生产空间

建立完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跟踪管理,完善耕地保护预警机制;努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对退化的耕地采取轮耕、休耕、调整种植结构等保养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推行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复垦,有效开发“四荒”、废弃地,增加农田有效面积,补充耕地资源。

加大农田连片整理的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的推广力度,连成大片生态农业开敞空间,合理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3.6.2 弱质生态空间

弱质生态空间主要指对区域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其保护、生长、发育的好坏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

规划铜山县域内所有的自然山体、重要水体、塌陷区生态湿地为弱质生态空间。

1、划定水源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张集水源地。

水体保护区:在六堡水库、杨洼水库、黄水口水库等人工水体周边沿岸控制300—500米,建设成为风景林带,作为水体保

护区。沿故黄河与大运河两岸控制建设80-150米保护林带。

4.2、自然保护区

5.重点保护微山湖湖西湿地自然保护区、吕梁山风景旅游区、汉王风景旅游区、楚王山汉墓群保护区,主要保护植物、群山自然景观和其中的人文景观。

6.3、生态敏感区

改造大彭镇义安矿塌陷区湿地,广植植物,强化成林成片的绿化,增加游乐设施,建成集保护、观赏、休闲为一体的城市郊

野公园。

3.7空间协调与管治

3.7.1 铜山县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协调与管治

1、与徐连经济带的关系协调

充分利用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和连云港作为大陆桥桥头堡的窗口作用,以及铜山县自身交通枢纽的位置,发展各种外向型加工工业、交通运输机械业、环保产业和区域性市场。

2、与苏鲁皖边境的协作发展

开拓新的市场,发展地方经济。铜山县的何桥镇、利国镇、刘集镇、大彭镇、汉王镇、三堡镇、棠张镇、张集镇、房村镇与皖北交界,应充分发挥边贸经济优势。大许镇、单集镇、伊庄镇、与邳州市搭界,积极发展与邳州市边界贸易。协调水资源综合利用,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市场一体化,促进边界贸易。

3、与周边城市的协调

与徐州:接受辐射、服务徐州;与邳州、新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与安徽:利用窗口、加强协作。

3.7.2 铜山县域内各镇之间的空间协调与管治

3.7.2.1城镇发展时序的协调

根据徐州市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利国、郑集、大许组团。适度发展柳新镇、茅村镇、大彭镇、汉王镇、三堡镇、棠张镇、张集镇。再借经济实力强的城镇的辐射作用,充分挖掘一般城镇的资源优势发展,从而提高城镇的建设质量,完善城镇等级序列和城镇空间结构模式。

3.7.2.2建设分区

依托中心城市与重点外围组团,引导对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城镇远景发展用地、村庄建设用地的建设;对农林业发展用地、水产养殖用地、自然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建设。

xx镇村布局规划

项目名称:xx市镇村布局规划-xx镇编制单位:xx市xx镇xx xx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现状综述 第三章镇村布局规划第四章配套设施规划第五章实施措施建议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在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xx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xx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以及其它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连片整理农业空间,保护和优化生态空间,继承和彰显历史文化。 1.3 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村(2005)125号】; (3)《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4)《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5) 《xx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 《xx市xx镇总体规划》(2000-2015);

(7)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xx镇行政辖区,面积67.6平方公里。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状况 2.1.1区域位置 xx镇位于xx市西部,泰州市区和xx市区连线的中心,东与xx镇相连,西与泰州海陵区相接,北界红旗良种场,南毗张甸镇。328国道横穿全境,新通扬运河流经中部腹地。镇域总面积67.6km 2,其中耕地65704.27亩。 xx镇建镇较早,古镇始建于宋代,长期以来以xx庄而闻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均为镇建制。1958年成立xx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xx乡,1986年撤乡建xx镇,1999年12月经江苏省xx 批准,与其南部的大冯乡合并组建为现在的xx镇。 2.1.2自然特征 xx镇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据多年观测,xx地区年平均气温14.5°C。平均降雨量为1000~1050mm,无霜期225天,常年盛行东南风,土地承压力为6~7吨/m2。xx镇又位于沿江高沙土地区与里下河水网平原的过渡地带,镇域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

村落分布空间布局发展思路

村落分布的空间布局发展思路浅析【摘要】如何合理安排县域村落分布的空间布局,是村庄体系规划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以县域自然村落为对象,基于村庄现状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村庄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明确不同类型的村庄发展策略和村庄布点调整思路,寻求一种相对直观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法。 【关键词】恭城;村落分布;村庄体系规划 【 abstract 】 how to arrang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unty village layout, is in the planning of village system should focus on content, this paper gongcheng yao autonomous county as an example, county natural villages for obje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characteristics, villag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clearly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village stationing adjust the thought, seek a relatively intuitive, the maneuverability is strong planning method. 【 keywords 】 gongcheng; village distribution; village syst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村落分布空间的调整优化一直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乡村地区正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乡村有其独特性,在社会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的发展正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新时期下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也经历着新的实践和探索。在回顾江苏省历轮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新实践进行思考,以期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扬州市区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eepening, the country area is undergoing drastic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ry is unique, and ha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work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undergoes new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view of the past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in Jiangsu,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of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 and think of the new round work in Jiangsu. Its prepar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 new-type urbanization ;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 29(6) 作者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瑞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豫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眉舞,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博士。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 * ——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罗小龙 何瑞雯 刘豫萍 陈眉舞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中国乡村都经历了一个剧烈变动的转型过程[1]。2000年代中后期,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乡村转型,并呈现出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高、外出务工时间长期化的趋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2]和空心村[3]现象日渐凸显,传统的乡土社会正逐步消逝[4],引发了学界对乡村问题的持续关注。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出现了“从关心城市到关心乡村问题”的宏观政策拐点[5]。随着中共十八大“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我国镇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开始从“城镇的单视角转向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双视角”[6]。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将更关注镇村发展,促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农民市民化、致富有出路、乡愁有所寄、权益有保障”[6]。由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村布局规划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时代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江苏省于2014年开始推进新一轮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本文基于《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实践,对新时期下江苏省镇村规划编制的新探索进行总结,旨在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新城运动”的格局机制与管治研究(编号:41471133)。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 (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

最新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图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一、重要意义 (1) 二、基本任务 (1) 三、规划原则 (1) 四、技术要求 (2) 五、规划依据 (2) 六、规划范围 (3) 第二章规划理念与思路 (3) 一、规划背景 (3) 二、规划重点 (3) 三、规划技术路线 (5) 第三章现状分析与评价 (5) 一、区域位置 (5) 二、历史沿革 (6) 四、行政区划 (6) 五、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6) 五、社会经济概况 (7) 五、人口与行政区划 (8) 六、城镇建设概况 (9) 七、村庄建设现状 (9) 八、现状特色资源评估 第四章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15) 一、调查问卷设计 (15) 二、问卷统计分析 (15) 三、自然村实地走访 (20) 第五章上轮规划实施评估 (20) 一、上轮规划概况 (20) 二、实施情况 (20) 第六章相关规划解读 (20) 一、城市总体规划 二、片区规划 三、集镇总体规划 四、土地利用规划 五、其他相关规划 第七章村庄分类与布点规划 (21) 一、村庄分类规划 (21) 二、村庄布点规划 (23) 三、村庄建设引导 (32) 第八章镇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4) 一、等级划分 (34) 二、设置标准 (34) 三、规划方案 (36)

第九章镇村基础设施规划 (36) 一、道路交通规划 (36) 二、供水工程规划 (37) 三、排水工程规划 (37) 四、供电工程规划 (38) 五、通信工程规划 (38) 六、燃气工程规划 (38) 七、环卫工程规划 (39) 八、综合防灾规划 (39) 第十章规划政策建议 (39) 一、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39) 二、长期管控、分类管理 (40) 三、延续村庄肌理,保护和传承乡土特色 (40) 四、配套农村人口转移等相关政策 (40) 附表1:涟水县陈师镇优化镇村布局规划——规划村庄一览表 (41) 附表2:涟水县陈师镇优化镇村布局规划——规划发展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 (48) 附表3:涟水县陈师镇优化镇村布局规划——规划发展村庄公用设施规划一览表 (51) 附表4:涟水县陈师镇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各行政村、自然村现状调研图片错误!未定义书签。 ①利用主体结构钢筋作避雷引下线工程量计算: 计算利用主体结构钢筋作避雷引下线工程量时,应按设计要求计算,当设计要求利用其 中两根主筋时,工程量应按被利用主筋总长度计。 例:某大楼高85m,此楼有6处利用主体钢筋作避雷引下线,每处要求利用两根主筋, 试计算工程量: 引下线工程量85×6×2=1020m ②设计利用基础钢筋作接地网,其工程量计算方法: 其工程量计算方法: ⑴、被利用主钢筋单根延长米L乘以设计要求利用基础钢筋根数n: L×n ---------(a)钢筋全长 ⑵、被利用钢筋全长除以6(按平均为6m焊接一处) (L×n)/6 -------- (b)连接处 ⑶、被利用钢筋单根长度乘利用根数n减一再除以6(按平均每6m两根主筋间跨接一处)

最新村镇规划整理

村镇规划 一、城乡规划法的作用 1、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更有利于依法行政 2、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3、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4、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5、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 6、有助于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居民点的概念 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三、村镇的基本特点、村镇规划的概念 1、特点(1)区域的特点:村镇在规模、分布、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构造等方面也必然产生差别——平原和山区,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2)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以农、收、副、渔业生产经济为主。 (3)基础设施特点: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落后 (4)村镇环境特点①村镇环境脏②环境建设乱③环境意识差 2、概念村镇总体规划是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规划和相应的各项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全乡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规划新世纪现代化村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珍惜土地原则; 3、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原则; 4、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原则; 5、创造舒适、卫生居住环境原则; 6、发挥集镇基地作用原则; 7、保护名胜古迹原则; 8、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简要说明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包含哪些 1、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气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 (3)历史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历史沿革 2、社会经济资料 (1)人口结构:村镇现状总人口、职业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变动情况 (2)村镇建设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发展状况(4)集市贸易 3、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 (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与绿地(3)工程设施:交通运输、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4)环境资料 六、村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分为哪四个层次 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集镇--中心镇4个层次 (1)基层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没有或者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在生产组织上,有的是一个村民小组,有的是几个村民小组,住户规模少则几户,多则百余户。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2006年试行版) 江苏省建设厅 200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PAGEREF _Toc138092319 \h 1 第二章村庄布局... PAGEREF _Toc138092320 \h 4 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 PAGEREF _Toc138092321 \h 7 第四章住宅... PAGEREF _Toc138092322 \h 9 第五章基础设施... PAGEREF _Toc138092323 \h 11 第六章绿化景观... PAGEREF _Toc138092324 \h 15 第七章投资估算及主要技术指标... PAGEREF _Toc138092325 \h 18 第八章附则... PAGEREF _Toc138092326 \h 19 附件: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特制定《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及编制深度 1.2.1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 1.2.2 根据建设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由县级村镇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编制单位商定规划编制深度。 1.3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村庄各项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1.4 规划依据 1.4.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4.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5 村庄建设规划原则 1.5.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5.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5.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应紧凑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 1.5.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突出地方特色。 1.5.5 村庄田园化的原则。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1.5.6 尊重民意的原则。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 1.5.7 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1.6 村庄建设类型 根据当地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等多种因素,可将村庄建设划分为整治型(含保护古村)、整治扩建型和新建型。 1.6.1 整治型村庄:不集聚或基本不集聚周边其它地区村民的村庄。 1.6.2 整治扩建型村庄:在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以现状村庄为基础,适度集聚周边地区村民的村庄。 1.6.3 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如因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安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县域(县级市、区,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依据《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是和《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配套的具体规定,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应单独编制。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第六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1 / 13

第二章基础资料调查 第八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料等。 第九条自然条件 (一)气象资料:气候特征、全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风象变化、降水量及气象灾害等。 (二)水文资料:地表水的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流量等;地下水的资源分布、储量、水质、开采状态等;可利用外来水资源情况;行洪、蓄滞洪区分布范围、防洪标准及历年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等。 (三)地貌地质:各种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高程变化;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状况;地下矿产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矿产采空区、开采波及线的影响范围等。 第十条资源环境 (一)土地利用:全县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人均水平。 (二)人文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名称、位置及保护控制范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位置、控制范围及开发利用情况。 (三)环境保护: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状况,影响范围及治理措施等。 2 / 13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试行) 第一条为指导县域(县级市、区,以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制定本要点。 第二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任务:深化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布局安排,指导村庄空间布局合理调整。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应当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就近集中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第六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对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人文与自然环境、村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基础资料。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八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到二十年,并与文明生态村创建时间相符。 第九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综合评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村庄空间布局; 2、确定县域村庄空间布局和建设发展的战略及目标; 3、提出县域村庄撤并迁移标准; 4、确定县域村庄空间布局; 5、协调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6、制定近期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 7、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村庄空间布局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区位分析;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评价;县域人口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村庄数量、规模、分布以及建设发展情况评价。 第十一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和建设发展的战略及目标确定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发展战略,制定村庄人口撤并规模,明确人口空间迁移的方向和目标。 第十二条县域村庄撤并迁移的主要标准是: 1、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区、蓄滞洪区或压占矿产资源的村庄;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出处:郑集之窗-郑集资讯发表时间:[2008-5-7] 收藏本文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规划基本任务 在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郑集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无用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及其它不用的基础设施。 1.3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4、《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4、《徐州市总体规划》(2003-2020) 5、《铜山县郑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郑集镇行政辖区为本规划范围,总用地65.08km2。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郑集镇位于徐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周围分别与马坡镇、黄集镇、刘集镇、柳新镇和沿湖农场相接。徐沛铁路专用线从镇域南北穿过,郑集运河由西向东直入微山湖。徐沛公路、徐丰公路、郑马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越。

2、气候:郑集镇属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4.10℃,平均年降雨量为800.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其次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3m/秒,全年日照总数平均为2400小时左右。 3、水文:郑集镇地下水流向自西向东,地下水位为1.5——2米左右,地下水丰富,水质好,埋深浅,开采方便,宜作供水水源。 4、地质:郑集镇域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海拔在34.3-37.8之间,无丘陵山川,地势较平坦。属郯庐地震断裂带地区,烈度为7度。 5、资源:全镇水系较多,镇域内有郑集河东西贯穿全镇直入微山湖。还有张湾大沟、苗湾大沟、八一大沟、桃园河、立新引河等。境内农副产品较丰富,有小麦、棉花、水稻、油料等,主要副业有种植畜牧鱼产蔬菜瓜果林业等。部分村庄地下有煤炭资源。 2.1.2经济社会概况 郑集镇镇域现状人口48200人。郑集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6.6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640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8.3:70:11.7,财政收入522.8万元。 (1)第一产业现状 200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3817.8万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0.45亿元,占32.1%,林业产值为0.11亿元,占7.8%,牧业产值为0.80亿元,占57.1%,渔业产值为0.12亿元,占8.5%,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 (2)第二产业现状 近几年,郑集镇工业体系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到2004年底,全镇工业形成以轻纺、机械、蔬菜加工、豆奶食品和建筑业等为主的生产体系。其中农具制造和蔬菜加工出口多个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3亿元。有工业企业208家,职工总数4324人,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4.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4.2亿元。(3)第三产业现状 郑集镇商业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镇区,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77亿元。2.1.3镇域土地利用概况及存在问题 2004年底郑集镇域土地总面积6508公顷,其中镇区建设用地258公顷, 占总面积的3.9%,耕地3562公顷,占总面积的54.7%,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657公顷,占总面积的10.1%。土地利用结构大体合理,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53m2,用地指标较高。各类现状用地指标见下表: 郑集镇现状用地指标统计表 该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在镇区内有一汉代老槐树和耶稣教堂,但不存在古村庄或特色鲜明的村庄,在村庄选点时不作考虑。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2013)

附件2: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镇村布局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县(市)域城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确定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1.3 规划依据 1.3.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3.2城镇总体规划; 1.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4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范围 镇村布局规划以乡镇域范围(包括林场、农场)为规划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考虑。 第二章镇村布局 2.1 镇村布局规划原则 2.1.1 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2.1.2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尊重地方习俗,

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集聚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村庄选址应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国家规定的行洪、泄洪区内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不得布局村庄。 规划撤并的村庄不考虑新建或改建,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 2.1.3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选址;保留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地方特色。 2.1.4 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规划保留村庄应加强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以维持基本设施条件为原则。 2.2 村庄功能和布局规划 2.2.1 村庄功能 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要积极引导向镇区集中。 2.2.2村庄人口规模 2.2.2.1 村庄集聚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考虑地形地貌、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村庄人口规模应该考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给的经济合理性。 2.2.2.2在没有地形地貌制约的情况下,有条件地区的村庄集聚的居住人口规模一般以不低于800人为宜,每个农业劳动力宜按15—20亩/人耕地考虑。丘陵山区、水网地区等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区应按照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庄集聚规模。 2.2.2.3村庄人口规模既要坚持适度集聚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然村庄现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兼顾民风习俗,合理确定人口集聚规模。 2.2.2.4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框算村庄的居住总人口。 2.3 镇域工业规划 原则上村庄不得布局工业,现有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利于污

村镇规划重点知识讲解

《村镇规划》课程重要考点 一、名词解释 村镇规划:是村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是村镇政府为实现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布署和具体安排,是村镇建设与管理的依据。 耕作半径:指从村镇到耕作地尽头的距离,其数值同村镇规模和人均耕地有关,村镇规模大,人多地少的地区耕作半径就大,反之成立。随着生产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耕作半径的概念将会发生变化。 村镇性质:是村镇在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即村镇的个性、特点、作用和发展方向。包括村镇的层次和类型,前者指村镇的地位与功能,后者指村镇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村镇用地:指用于村镇建设、满足村镇功能需要的土地,它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村镇规划范围但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村镇用地的选择和布局:包括原址改建、扩建和新址选建,在村镇分布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范围内的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空间环境条件、农业用地等综合分析,合理地选择和布局各项建设用地,这一工作被称为村镇用地的选择和布局。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除了对村镇用地上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交通等其他各项工程设施进行平面布置外,对于用地的地面高度也要进行合理考虑使改造的地形能适应于布置和建造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同时有利于排除地面水,满足村镇居民正常的生活、生产、交通运输能及敷设地下管线的要求。这就是村镇用的紧向规划。 村镇排水体制:村镇雨(雪)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除方式,称为排为体制。有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 截流式合流制:雨水、污水、工业废水合流,分数段排向沿河流的截流干管。晴天时全部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雨天时雨污混合,水量超过一定数量的部分,通过溢流井排入水体,其余部分仍排至污水处理厂。 生态建筑: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二、填空题 1.提高村镇规划设计质量的主要手段是收集和分析村镇的基础资料。 2.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地域开发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

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附件: 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目次 1 总则 2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 2.1 基本要求 2.2 镇村体系规划 2.3 村庄迁并与中心村确定 2.4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成果 3 镇规划 3.1 基本要求 3.2 总体规划 3.3 控制性详细规划 3.4 修建性详细规划 4 乡规划 4.1 基本要求 4.2 乡域规划 4.3 乡政府驻地规划 4.4 乡规划成果 5 村庄规划 5.1 基本要求 5.2 村域规划 5.3 村庄规划 5.4 村庄规划成果 6 附则 -1-

1 总则 1.0.1 为指导镇、乡和村庄规划,规范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导则。 1.0.2 镇、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一般为10-20年,其中近期5年左右。 1.0.3 编制镇、乡和村庄规划必须采用符合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基础资料。 1.0.4 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有历史保护价值的镇、村的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及其他相关规定编制。 1.0.5 乡政府驻地规划人口1万以上的乡,应当按镇规划要求编制。整体改造、新建村庄和多村联合建设的村庄,应当按镇区规划要求编制。 1.0.6 编制镇、乡和村庄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河北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7 编制镇、乡和村庄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 本导则适用于河北省城市、县城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镇、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2-

唐山市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唐统委字 [2010]3 号 唐山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委员会 关于印发 《唐山市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等三个导则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芦台、汉沽、南堡开发区(管理区)党工委、管委会: 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有效指导县域镇村空间布局和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市统筹委和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制定了《唐山市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唐山市中心镇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唐山市中心村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快规划编制 各地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应于6月底完成编制或修编,中心镇、中心村及其他规划保留村村庄规划应于9月底完成编制或修编,其中列入2010年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的村庄必须在4月底前通知

完成编制或修编并报市规委会审批。未开展规划编制的要严格按照“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依据三个导则的规定进行编制;正在进行规划编制的要严格按照“三个集中”和三个导则的要求进行编制和完善;已经完成规划编制的,要严格按照“三个集中”和三个导则的要求重新审视已编规划,进行修编和完善。 二、提高编制水平 三个导则从编制范围、年限、主要内容以及编制技术要点等方面就做好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中心镇和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都作了明确规定,各级城乡规划部门务必抓好落实,切实使规划编制工作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前瞻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注重规划的整体性,放眼实现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通盘考虑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按照人文化、生态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落实。 二是科学性。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原则,本着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体现人文关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目标与战略。 三是协调性。要充分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等规划,综合协调和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衔接,协

宁乡镇村规划思路

宁乡县县域镇村规划发展思路 一、发展总体思路 (一)统筹 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发展。 (二)协调 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产业协调、经济社会协调。 (三)共享 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按片区统筹、共享。 (四)特色 地方特色,乡镇特色,村庄特色。 二、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三、长沙市镇规划编制要求 规划内容:编制乡镇规划一般分为镇域城乡一体化规划、镇区与村庄建设规划两个阶段。镇域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对镇(乡)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项目的整体布置。镇区与村庄建设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镇(乡)区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 规划目的:编制乡镇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协调发展。 规划原则:应坚持“城乡统筹、特色鲜明、产业支撑、配套完善、生态优越、生活便利、节约用地”的规划原则,实现宁乡县域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四、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要求 指导思想:编制村庄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社会全民协调发展。 规划原则:编制村庄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确定的规划原则。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技术规定。

赣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赣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安排镇村布局,促进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赣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以下简称《要点》)。 1.2 适用范围 本《要点》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县(市、区)域镇村布局规划和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3 基本任务 在城镇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指导下,对县(市、区)域、乡(镇)域内镇村进行综合布局,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 编制主体

1.4.1县(市、区)域镇村布局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1.4.2县(市、区)域镇村布局规划、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编制任务。 1.5 规划依据 1.5.1城镇体系规划; 1.5.2城镇总体规划; 1.5.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5.5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6 规划范围

县(市、区)域镇村布局规划以县(市、区)行政区划范围为规划范围,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以乡(镇)行政区划范围为规划范围。 1.7规划期限 镇村布局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的期限一般与城镇总体规划年限一致。 1.8规划审批 镇村布局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二章镇村布局规划 2.1规划原则 2.1.1城乡统筹原则。统筹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合理确定村镇建设用地范围、数量和布局,优化城乡空间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引导资金和资源重点建设中心镇和中心村,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 第一章总则 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规划;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县级村镇规划主管部门可结合村庄居民建房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对以上要求进行简化,确定编制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并按照《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执行。 规划依据 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规划原则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民主化、公开化的原则。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规划报送审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显着位置予以公布。 村庄类型与规划要求 除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外,根据所处区位,可将村庄划分为城郊型和乡村型。 城郊型村庄:因城镇发展需要进行规划控制的非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 这类村庄应综合考虑城市化推进和村庄产业发展的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品质。 乡村型村庄:因城镇发展需要进行规划控制范围以外区域的村庄,主要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范围内的村庄。根据主导产业及现状资源条件,可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旅游型、工业型、保护型等村庄。 乡村型村庄应根据当地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和产业特点,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延续当地原有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避免空间布局的过度分散,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营造清新优美的环境和浓郁的乡土风情。 .1 养殖型村庄。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养殖产业应相对集中布置,并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满足卫生防疫要求;注重治理污染,严格保护村庄环境。 .2 旅游型村庄。强化旅游规划内容,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和发展前景,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结合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村民住宅的开发利用合理安排旅游服务功能,注重旅游资源和村庄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旅游对村民生活的不合理干扰。 .3 工业型村庄。原则上村庄不得新布局有污染的工业,现有有污染的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工业集中区集中;村庄现有工业已经形成规模且具有较大发展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