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第1页共1页

部编课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部编课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斜体红字的意义和用法。 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 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 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___________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斜体红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石兽于水中贤于材人远矣 B.以为顺流下矣策之不以其道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 D.然则天下之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下列各项中斜体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寻十余里未果,寻病终 C.是非木杮斯是陋室 D.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 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配套练习册答案

单词:(七下册u1) country, Canada, Japan, Australia, French, language, pal, live, United, Singapore 选择: ABDBBCAACD 句型: is from, Where from, What language(s), Where does, Does speak 翻译: Where is from is from, does live lives, language speak speaks, Chinese speaks Japanese

对话:EFBDA Section B 单词: write,favorite,difficult,world, wants, 介词:for, in ,to, from in, in, with, at, from in, to on 选择:CCAAC BCABC CBBDB翻译: speak speaks French, think interesting, a little,writes to his parents about, playing sports on u2A答案 1.library,restaurant,supermar

ket,bridge,post office, Avenue, neighborhood 2:CBCBCCDCCC 3Where are ,is a long bridge, Yes, there is, Are there any, There are two small restaurants in the neighborhood. SectionB答案 1:small, quiet,beginning, through,dirty,hungry,way,ga rden,visit,tour,supermarket,a irport,district,place,tour 2:BABBABCBAC 3:Go down/turn left,have a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 十篇 含答案

(一)儿子割草记 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要零用钱么,说一声就行,从不打回票。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约二十元。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 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我靠劳动自己去挣!” 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 妻子心疼了,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①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矇眬的儿子。②在四楼阳台上,我与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 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1)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2)第二段中的“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一句话是照应的? 3)文中横线①写父亲“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请联系上下文,从父亲的神情和语言去揣 测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问父亲不用这样的方法改用严厉的批评好吗? 4)文中横线②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二部分: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文言文阅读题)《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2、臆断:主观判断。3、柿:fi,木片。4、湮:yn,沉落。5、傎:diōn,同癫,疯。6、啮:ni,啃咬。7、坎穴:洞穴。8、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③阅十余岁()④一老河兵闻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精品】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精品】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 华兴恒 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1)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1)“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说明对象——水刀。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③段“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同步测试(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汉字注音。 圮()募()棹()杮()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 曳铁钯()湮于沙上() 尔辈不能究物理()如是再啮()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4.比较文中的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二)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C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 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册答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数学(华东版七 年级下册)》参考答案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从实际 问题到方程一、1.D 2. A 3. A 二、1. x = - 6 2. 2x- 15=25 3. x =3(12-x) 三、1.解: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则 居民家庭用水()亿立方米,可列方程为: =3x+ 2.解:设苹果买了x 千克, 则可列方程为: 4x+3(5-x)=17 3.解:设原来课外数学小组的人 数为x,则可列方程为: §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一、1. D 2. C 3.A二、1.x=-3,x= 3. x=5 三、1. x=7 2. x=4 3. x= 4. x= 5. x=3 6. y= §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一、1. B 2. D 3. A 二、1.x=-5,y=3 2. 3. -3 三、1. (1)x= (2)x=-2 (3)x= (4) x=-4 (5)x = (6)x=-2 2. (1)设初一(2)班乒乓球小组共有x人, 得: 9x-5=8x+2. 解得:x=7 (2)48人 3. (1)x=-7 (2)x=-3 § 解一元一次方程(三) 一、1. C 2. D 3. B 4. B 二、1. 1 2. 3. 10 三、1. (1) x=3 (2) x=7 (3)x=–1 (4)x= (5) x=4 (6) x= 2. 3( x-2) -4(x- )=4 解得 x=-3 3. 3元§ 解一元一次方程(四) 一、1. B 3. D 二、1. 5 2. , 3. 4. 15 三、1. (1)y = (2)y =6 (3)(4)x= 2. 由方程3(5x-6)=3-20x 解得x= ,把x= 代 入方程a- x=2a+10x,得a =-8. ∴ 当a=-8时,方程3(5x-6)=3-20x 与方程a- x=2a+10x有相同的解. 3. 解得:x=9 § 解一元一次方 程(五) 一、1.A 2. B 3. C二、(x +8)=40 2. 4, 6,8 +10=6x+5 4. 15 5. 160元三、1. 设调往甲处 x人, 根据题意,得27+x=2[19+(20-x)]. 解得:x=17 2. 设该用户5 月份用水量为x吨,依题意,得×6+2(x-6)= x. 解得 x=8. 于是=(元) . 3. 设学生人数为x人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一样多. 根据题意,得 240+120x=144(x+1),解得x=4. § 实践与探索(一) 一、1. B 2. B 3. A 二、1. 36 2. 3. 42,270 三、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 木杮( ) 臆断( )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 )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河干:__________________。(2)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__________________。(4)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5)河兵: _________________。 (6)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朝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本文就是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③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⑶阅十余岁( ) 1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1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 C. 一老河兵闻之 D.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二) 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 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 D 15.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 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曳铁钯,寻十余里, ⑵山门圮于河( ⑷但知其一( (4分) ) ) )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今义:( 今义:(

语文练习册七年级下册答案

语文练习册七年级下册答案 第一单元 1. 童年的朋友 积累与使用 1.chàn pú ɡū nong lòu liǔ jiá zōng tuó 2.应诅咒润惩 3. 苏联自传《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 4.如: “明晃晃、密密、乌黑乌黑”等。示例:“密密”“乌黑乌黑”写外 祖母的头发浓密而有光译。 5.B 6.D 理解与鉴赏 1. 第一自然段:我从外祖母的谈吐和脸部表情中感受到她的和蔼 可亲和温柔慈祥。第二自然段:外祖母成为我的终身朋友。 2. 用诗 化的语言,形象地突出了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对我的亲切、温 暖的关爱与体贴。 3.外貌描写这样的外貌描写是对外祖母人性的赞美,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外祖母身边那种温馨的感觉。 4.不能。 因为“睁”是描写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如果改为“瞪”,就与“微笑”的神态相矛盾了。5.“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 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所以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 的朋友。 拓展与提升 1.(1)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空”字把诗人因为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 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表 现了出来。 2.要求: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2. 一面 积累与使用

1.窖颓挲wù chóu chú zì 2. 踱步地窖摩挲恣情/渡江窖洞婆挲咨询 3.(1)E (2)A (3)F D (4)B (5)A (6)B 4.①—C ②—D ③—E ④—A ⑤—B 理解与鉴赏 (一)1.C 2.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或说特写) 3.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为国担忧);痛恨*,有着意志顽强 (二)1.抒情议论 2.这里的“路”是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3.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他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4.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这才是对先生的悼念。 5.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 拓展与提升 1.略 2.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 3.我的老师 积累与使用 1.zhì fén kē tuì dānɡ pū bǔ yú 2.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准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黑森林的猫(福州) ①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这些资源如果平均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就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 ②同样是创造1万美元的价值,中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5倍,是日本的11倍多。近些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多次突破60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断冲高的油价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呈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回报、低效益的局面。针对现状,政府指出“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这说明节能已刻不容缓! ③这让我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据说日本人煮鸡蛋用的锅非常讲究,煮一个鸡蛋,用煮一个鸡蛋的锅,煮三个鸡蛋用煮三个鸡蛋的锅。而且煮鸡蛋的水刚好没过鸡蛋,不多不少。假设煮鸡蛋九成熟最好,日本人会在七八成熟的时候,将燃气关掉,用开水的余温将鸡蛋继续煮熟。既节省了燃气、节约了水,鸡蛋煮得又恰到好处。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件怪事。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家猫很多都没有尾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由于黑森林地区冬季很寒冷,每家都要开暖气。猫出来进去都要开门,而猫的尾巴很长,开门的时间也就长了,暖气就会流失,最终就浪费了能源。所以抠门的黑森林人就把猫的尾巴截了下来。这些人的做法的确有些极端,但从一个侧面也已显出了德国人的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④我们经常能够在水龙头边看到“节约每一滴水”,在电灯开关边看到“节约每一度电”的宣传口号,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有时会看到有的房间开着空调却同时开着大门,以及人去而灯不灭的现象,这都是生活的细节。这些看似渺小,但是如果全国13亿人都这样做,你还敢忽视它吗?我们粗放豪爽、大手大脚的习惯该改改了! ⑤如果我们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不经意间既省了钱又节约了能源。省的钱是有限的,但节能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是公家付费还是私人付费而有所区别。因为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14、从全文内容看,点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第③段举了日本、德国的两个事例,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6、结合语境,解释第⑶段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抠门:_______________ 17、政府向全民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你一定积极参与其中了吧!请举出一种发生在你身边的浪费资源的现象(文中提到的浪费资源的例子除外),写出一个节约资源的好办法,拟出一条有关节约资源的公益广告语。(9分) (1)浪费资源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约资源好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约资源公益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银河系的巨星(百色) 银河系中比太阳大几千倍的星球是稀有的。2006年1月,亚利桑那洛惠尔天文台宣称,他们探测到四个最大的星球(KW人马座、V354仙王座、KY天鹅座和MA仙王座)。测量了他们的亮度和温度,根据理论模型计算了它们的尺度,结果是太阳直径的1500倍。这些星球约有1000万岁,它们可能在百万年内自己炸成碎片。 这四项星的质量皆为太阳的25倍,但绝对不是本星系中最重的星球。本星系中最重的星球是太阳的150倍。我们比较了解的一项是Eta船底座,为太阳的120倍。它内部核反应所产生的辐射十分强烈,其外向压力足可把近旁星体推开。因此,它也极度不稳定,其亮度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就有激烈变化。19世纪,天文学家曾目击了它的爆炸,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仍活着。不过用不了多久,也许在10万年内,它将炸得粉身碎骨。 总的说来,巨星都是短命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试题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试题 24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二部分: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