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汉语的音乐性特点教语文

抓住汉语的音乐性特点教语文
抓住汉语的音乐性特点教语文

抓住汉语的音乐性特点教语文

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这毋庸置疑。《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

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定义,就是在深刻认识语文和语言的关系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判断。汉语言是有个性特点的,这也无须争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及

特点提倡,其实已经提出了当下语文课程建设的两大研究课题:汉语特点及其规律的研究,以及如何依据汉语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的研究。不过可以想见,这两个课题将是长期的、艰巨的、浩大的学术建设工程。笔者不揣鄙陋,试就汉语的特点之一――音乐性,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音乐性是汉语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与其独具特色的音节结构及声调系统有关。首先,汉语一字为一个音节,音节时长大体相等。音节一般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其韵母主要以元音为主,而元音是乐音,“因此现代汉语的音节比较

别的语言,读起来最为响亮悦耳”[1]。其次,汉语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

平、上声、去声。这四个调类在韵文中则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这种独特的声调决定了汉语音节自身的平曲抑扬,使由此汇成的语流呈现音响高低变化的状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语特别关注自身的语音层面,有时候为了语音上的美感,不惜破坏语法,扭曲词性词义”,“对音乐性的追求这一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以至在许多时候我们必须从形而上的角度去面对这一语言现象”。[2]因而,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关注并利用汉语的音乐性特点,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一、关注平仄,追求唇谐

长期以来,汉语社会集团形成了讲究平仄的传统,好多熟语和习用的成句都是平仄和谐的。如大多数双音节的缩写词,像枚马(枚乘与司马相如)、元白(元稹与白居易)、韦柳(韦应物与柳宗元)等,词序主要考虑的是先平后仄的顺序,并非是按照两个词素所代表的人物的特征排列的;再如,在汉语四音节词中,符合平平仄仄顺序的词最多(占随机抽取的400例中的178例),符合仄平仄仄(最接近平平仄仄的语感)的词占第二位(400例中的77例)[3]。也因为如此,人们才说“张三李四”,不说“李四张三”,说“油盐酱醋”,不说“酱醋油盐”。当然,并列词语的词序排列也有其他的原因,如汉民族尊卑有序的民族心理等(如“父母”“大小”

“干群”等),不过平仄关系显然是其主要考虑因素。此外,古典诗歌就更是追求平仄和谐的代表性文字了。这就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语感,一种心理定式:平仄不协调,读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平仄有规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舒服熨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并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从而形成这样的语感和心理定式。古人强调“读书百遍”,不仅仅是“其义自见”,还有确保识记于心、谐于唇吻、永不会误读的功用。

二、关注声韵。追求耳顺

汉语独特的音节结构及音节多义性使得其声韵组合的

规律性很强,“构词中的双声、叠韵、叠音,还有词的重叠

及押韵、反复、回文、顶针等辞格的运用,都可形成汉语音列上音色上异同相间回环往复的声韵美”[4]。如《再别康桥》,其艳美而凄惘情感,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声韵传递出的,“《再别康桥》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语言的音乐美”[5]。首先,此诗首节三处使用了叠词“轻轻”,末两节三处用了“悄悄”。“轻”和“悄”本身就有柔和的音乐感,加上重叠,就更显细腻缠绵。其次,整首诗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如艳影、榆荫、清泉、荡漾、青荇、招摇、斑斓、别离等,创造出纷至沓来的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一腔柔情和不尽思念,渲染出全诗的情感基调。最后,这首诗每一节各自押韵。第一节押[al]韵,第二节押[ang]韵,第三节押[ao],第四节押[ong]

韵,第五节押[e]韵,第六节押[lao]韵,第七节重复第一节[al]韵。每节首句不入韵,为次句换韵创造条件。节内隔句押韵,每一节诗内部韵律和谐,读来有音乐美感,而每节换韵又造成一种参差错落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温馨而凄美、充实而失落的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用韵上的回环复沓,营构了一种悠远、怅惘、醇厚的氛围,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重声叠韵词在汉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声韵的和谐已经成为汉语构词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则。“由声韵律构成的内在和谐不仅是中国诗歌追求的效果,同时也已经渗透到了汉语散文的节奏甚至是日常口语的节奏当中。”[6]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描写月下荷塘景色的段落就堪称重声叠韵词运用的典范: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在这短短的二百多字中,作者一连使用了九个重声叠韵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三个重声词(袅娜、仿佛、渺茫),两个叠韵词(零星、宛然)。如此密集地使用重声叠韵词,不能不说是作者为追求音韵上的动听而刻意为之。此外,从这些词的声音上来看,多为齐齿呼、撮口呼的词,这也于声音上造成了一种静谧、欲吐又不能尽意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碰到这样的美文,教师除了引领学生通过文字的意义领略作者构筑的物象世界美以外,还应多引领学生通过文字的音韵体味作者构筑的声音氛围美,否则学生只能是欣赏到一个“悄无声息的物象或内心世界”。

三、关注发音,追求意合

汉语的音乐性,不仅表现为悦耳动听,还在于它的发音、节奏与发音者的心情相契合。《文心雕龙》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合宫商,肇自血气。”大致意思为,音律原本就是根据人的发声,人的发声符合五音,本于生理机构。也正因为此,“人情的喜怒哀乐,或奋或郁,为求宣情达意,在发音时,借着喉牙(鄂)舌齿唇诸官能姿势的辅助,造成发音气流的委直通塞,表现出清浊、高下、疾徐不齐的声音,赖此声音,以宣达其奋郁惊喜的情绪。所以在五音之中,不同的音质,自能表现不同的情感”[7]。这一点,古诗文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第一句“应怜屐

齿印苍苔”,前五个字都属齐齿呼,读起来整句声音纤细,这正与园子静谧的环境氛围相契合;第二句“小扣柴扉久不开”,后面三个字中的“久”,发音时须先齐齿后撮口,颇为费力,后面又紧跟着一个撮口呼的“不”,两字连读就更加蹇阻,这也正是柴门长时间不开,作者寻找春天的迫切心情受阻的心态写照。现代文学作品中,这种例子也不少,如上面提到的《再别康桥》《荷塘月色》。下面再从中学教材中撷取两个例子。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句中最后四字,“蜗”“摸”韵母为“o”,“索”韵母含有“o”,按照《文心雕龙》的观点,这当属于“叠韵杂句而必睽”(意思是说两个叠韵字隔杂句中两处,念起来一定别扭),这种声音上的别扭造成的发音不畅,只有与祖国在“历史的隧洞里”艰难前行的意象结合起来,才能予以合理的解释。再如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段落结尾的收字几乎很少用开口呼,而多用合口呼、撮口呼与齐齿呼,如雪、音、里、了、的、绿、住、着、肺、呢、片、须、粒、面、色、子、秃、土等,“这种语音上的安静,实际上正是作者对植物生长状态的自然传达”[8]。

声音与情意的这种契合关系,逐渐积淀就会形成心理定式和语感,比如人们往往觉得细弱的发音比较婉约,宏大的发音比较豪放,像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一点,古人其实早有觉察:“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9]可惜后人多本末倒置,误以为这是在谈两位词人的风格差异,从而忽略了它们音响差异的事实。《雨霖铃》这首词,去掉标点共一百零三字,但其中有近四十字是由舌、齿、唇形成的气流较细弱发音的字,如蝉、凄、切、骤、雨、歇、绪、处、舟、催、执、竞、语、噎、去、楚、情、自、清、秋、节、今、酒、醒、此、经、是、辰、景、虚、设、与、说等。这样的语音,“音细而若,细声细调,用之来表现离别时的情形,仿佛听到了情人问的叮咛的声音,看到了离别之际的凄苦,离别后的寂寞与孤凄。齿音的运用在此处简直是再恰当不过了,诗声与诤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10]。《念奴娇》则多用舌、鼻、喉形成的气流较强洪亮发音的字,如大、东、浪、淘、古、风、边、道、国、郎、乱、空、涛、拍、岸、江、山、画、豪、想、公、当、年、谈、故、多、华等。这样的语音,用来展现长江非凡的气象,英雄豪迈的气概,作者豁达的胸怀,亦非常贴切。

以上三点,基本都是笔者在中小学听课时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总体上感觉,大多数教师极其欠缺汉语的音乐性特点相关的知识。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不在于教师,

主要在于语文课程的建设者。语文课标虽然呼吁“特别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但对其特点和规律却毫无阐述,这不

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失。靠广大一线教师个体自觉地去捕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这显然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语文课程建设者理应承担起这一重担。这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信请看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很多选文的语言文字并不典范,甚至是有问题的。随便举一例,某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鱼游到了纸上》,其第一段

第一句话,“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从音乐性的角度来说,显然不好:两个“玉”字读起来是多么的拗口。按照沈约的说法,这是典型的八病之中的“正纽”,即一句之中隔字同音。这种音韵的不协调,从全文来看,显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因为作者缺乏必要的汉语音乐性感觉。这样的文章,无论是教材编者还是广大一线教师,都还把它当作典范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可想而知我们对汉语音乐性的感觉已经迟钝到什么程度了。这一点,古代的蒙学教材要比我们做得好,如“三百千”,可称作利用汉语音乐性特点的

典范。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好好学习才是。

最后声明一点:汉语的音乐性特点肯定不止本文谈的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其中还尚且存有不妥之处。如能引起应有的注意,那自当是不胜欣喜。

参考文献

[1]郑福田,汉语新诗的形式美与现代汉语的特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1(5)

[2][6]泓峻,汉语音乐性潜质及其在现代文学语言中的失落[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3)

[3]贺国伟,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19~227

[4]吴洁敏,论汉语节奏规律[M],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5]尤敏,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J],名作欣赏,1980(1)

[7]黄永武,中国诗学:设计篇[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2:144

[8]汪政,何平,解放阅读――文学批评与语文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74

[9]转引自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22

[10]吴果恒,“形式美”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效用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浅谈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研究______贺瑾瑛

浅谈中文流行歌曲中歌词的语言现象摘要 音乐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人类生活因为有了音乐而无限多彩。流行音乐无疑是现代各类音乐形式中最贴近人心的一种。普通人关注的热点往往是歌曲的旋律,对于歌词则最多是“很有共鸣”,而不会就歌词语言进行深入的考究。其实,从语言学角度来说,经典流行音乐无论是在词语、语法还是修辞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本文就是针对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特点展开研究,共分三部分,分别从词语、语法、修辞三个方面对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讨论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的词语应用特点。如周杰伦歌词的古典化,中国好歌曲中不少歌词的口语化等等。 第二部分,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研究流行歌曲中存在的几种特殊语法结构。 第三部分,整理流行歌曲中出现的修辞形式,重点讨论几种有代表性的修辞。 探究了歌词中存在的文学性和对其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特点;语法特点;修辞手法

目录 引言 (1) 1.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特点 (2) 1.1.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化 (2) 1.2.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口语化 (4) 1.3.现代流行歌曲中的个性化 (5) 2.现代流行歌曲的语法特点 (6) 2.1.现代流行歌曲中倒装句的应用 (6) 2.2.现代流行歌曲中省略句的应用 (6) 2.3.现代流行歌曲中及物动词接宾语现象 (6) 3.现代流行歌曲中词曲应用的修辞特点 (8) 3.1.丰富的修辞手段 (8) 3.2.生动的修辞效果 (11) 结语 (12) 附录 (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生活。而同时,随着各种传播媒体的广泛宣传,流行歌曲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娱乐方式,已经渗入并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也因其语言的通俗性及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倍受青年人的青睐。而作为流行歌曲载体之一的歌词,常常一语道破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说出人人欲说却又难以言传的心事,起到宣泄情感的作用。然而在文学界,歌词研究似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很少被人提及。目前,国内专业歌词刊物公开出版的只有《词刊》一家,而且还是以发表歌词作品为主,理论研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另外一些从语言学角度来谈歌词的文章也多是以罗列现象为主,很少有深入到歌词内部做详细调查并加以描写、分析的。 现代经典流行歌曲作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加能够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说因为一首歌而改变一生的人不在少数。而本文就从词语、语法、修辞等方面深入到流行歌曲内部,对它的用词及语法状况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1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特点 现代流行歌词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在继承之中,也在不断的努力尝试着创新。现代流行歌曲流行性的特点要求流行歌词必须紧随时代的脚步,如果过分地依赖传统诗歌的意象,久而久之就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很多非常用词汇,也不断地被人们大胆的使用,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一句好的歌词,完全可以成为一定时期内当代社会精神价值和国人文化心态及生存状态的概括性写照。如《血染的风采》、《一无所有》、《黄土高坡》、《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等歌曲的歌词,就因其内涵的丰厚与深刻而流传于世。

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

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目的一 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 ,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 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三是给于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 和审美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一般的;同时给学生以 基础的音乐知识,达到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感知到音 乐形式的美,乐曲中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以及对音乐形象的 探索、内涵感情的体会等等。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地进行美的熏陶,通过 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适应。要既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 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 面对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较好地提 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近年来,纵观国外的一些音乐教学 方法,各有所长,而我们的音乐实践于课堂教育改革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在其启发下依 据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探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大课题。本 文只就自己教学中得一些感受。 一、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 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

浅谈音乐教育的意义

浅谈音乐教育的意义 要想了解音乐教育的意义,我们就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音乐?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人际关系等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高洁的音乐与低俗的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音乐是人们抒发情感、表现情感、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听,都涵着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连接或重叠,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起伏、断链等,它与人体脉搏律动和情感起伏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对人的心理,有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音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获得,最传统的是到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当然现场表演也可以用电视播放。也可以听录音带或者是看音乐的录像。 音乐是一种用美妙的声音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形式。如何培养当代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完善和根本性的飞跃,我们在这个

基础上更应该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音乐教育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以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是一种人文社会学科。音乐教育学又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把音乐教育学看作是教育学的一个领域,随着学科教育学的兴起,体现了教育学发展专门化的趋向。而把音乐教育学看作是音乐学的一个领域,可以追溯更早。 让我们来看看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吧: 1、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绪的艺术,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是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在欣赏一首乐曲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经历和经验引起不同的情感共鸣,产生不同的联想。透过音乐教育。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促进其想象力的扩展,而丰富的想象力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学生肩负着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首先应当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爱国

现代汉语 语音部分

1.音高:语音四要素之一。是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即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快,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反之则低。语音的高低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系。音高在汉语里有很重要的作用,汉语里有几种声调、几种语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不同变化决定的。例如,普通话里“妈麻马骂”的语音差别,主要是就是音高的不同。 2.音强: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颤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发音体颤动的幅度叫做“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反之则弱。语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气流冲击声带力量的强弱来决定的。用力大时,呼出的气流对发音器官的冲击力强,音波的振幅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音强不同所致。例如,汉语普通话中“莲子”与“帘子”中的“子”,“报仇”和“报酬”中的“仇”和“酬”,它们的区别主要就是音强的不同。 3.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颤动的时间的久暂。发音体颤动的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语音的长短是指发某个音的发音动作持续的时间,同是一个“啊”的声音,表示应答时比较短,表示沉吟思索时比较长。英语中,“ship”和“sheep”的区别就在于音长的不同。 4.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它是语言中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主要有三: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不同的因素如i、u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5.音素: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一个音节,如果按音色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这就是音素。例如:“规gūi”这个音节从音色角度可以划分出“g”“u”“i”三个不同的音素。音素可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 6.辅音:又叫子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如:b、p、m 、d、zh、s。 7.元音:又叫母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腔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如a o e i u。 8.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的部分,主要由辅音构成。汉语普通话中有21个声母,如b p m 9.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a ai ao ou 10.零声母: 11.国际音标:1888年国际语音学会拟定的一套记音符号,用来记录各民族语言的语音,包括辅音表、元音表和附加标记符号。后来经过多次增补、修改。它的形体以拉丁字母的小写印刷体为基础,并用大写、草体、合体、倒排、变形、加符等方法加以补充。它规定一个符号只表示一个固定的读音,既不能借用,又没有变化。共有一百多个符号,记音有严氏和宽式之分。 12.四呼:是我国传统音韵学对韵母的一种分类方法,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分,可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开口呼指韵母不是i\u\ü或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齐齿呼指i或以i起头的韵母;合口呼指u或以u起头的韵母;撮口呼指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 13.韵头:只有i\u\ü三个,都是高元音,出现在韵腹前面。它的发音轻而短,只表示复元音韵母发音的起点,一发就滑向另一个元音了。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所以曾叫介音或介母,如家jiā中的i,乖guāi中的u,学xué中的ü。 14.韵腹: 15.韵尾:

浅析汉语语言的音乐性

浅析汉语语言的音乐性 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王进(《才智》 2012年22期) 汉语与音乐密切相关。汉语有着独特而强大的发音系统,这种发音系统在语言的声音层面上更易实现音乐性的表达。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在《语言音乐学初探》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语言与音乐的关系,他指出,汉语具有音乐性的特征,尤其是汉语音韵和句逗对音乐起着重要的影响。 汉语的发音系统是汉语语言实现音乐性的前提基础。首先,要澄清这样一种理解的误区。从汉语(文字)的构造方式来讲,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西方语言(拉丁语系)是一种表音文字。如果单纯从语言的符号——文字来看,西方语言比汉语具有更为突出而鲜明的听觉表现力。以至于,曾有一段时间在讨论汉语优劣的时候,认为汉语是一种低级的语言,而西方语言是一种高级的语言,甚至有些学者还要废弃表意的汉字而全面推广表音的字母文字。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殊不知,较之西方文字不同的汉语文字,虽然在构造方式上更注重象形和表意,而在发音系统上则较为重视声音的美感。说到底,汉语和汉字是两码事,如果具体来讲,汉语是听觉艺术,汉字则是视觉艺术。我们不能拿视觉的文字的特征来等同于汉语的特征,考察汉语的音乐性,还是要回归到汉语的发音系统来具体论述。对于汉语来说,真正的第一语言则是口说词的语言的声音。语言学家对此有着比较清楚地认识,所以,从文字来谈语言的优劣和特征是研究对象的错位。 如果将汉语的发音系统与西方语言的发音系统加以比较,我们将会认识到汉语发音系统的强大。从总体上来看,西方语言在语音上最为突出的则是重音、元音、清辅音、浊辅音,在句子中则体现为音部、头韵、尾韵、音步、升降调等,汉语文字不仅具有西方文字的语音特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尤为凸显语言的平仄、声调和语调。正是因为平仄与声调,语流更易在声音中形成一种抑扬起伏的音乐旋律,而语调则更易通过声音来牵动听众的情感,从而在心头形成一种音乐的氛围。萨丕尔在比较汉语和拉丁语时就指出这一特征:“拉丁和希腊诗依靠音量对比的原则;汉语诗依靠数目、响应和声调对比的原则。” 首先,汉语中元音所占的比例最高,而元音是所有发音系统中最为嘹亮清脆的声音,因此也被称为乐音。在构成汉语的声母、韵母、调值三要素中,元音处于韵母之中,不论韵母是单元音韵母、二合韵母还是三合韵母,元音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元音的使用率是最高的。汉语就是通过元音音高和音长的变化以及与辅音的交错组合,从而在语音层面实现音乐美。对于汉语众多的元音词,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中国土俗语只有三百个发音的元音词,它们在音高和音长上有各种不同变化,来配上他们一万二千个象形文字,因此他们是用歌唱来说话。” 其次,说声调。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直到现代,作为官方语言的普通话也依然保存着这种四声调发音系统。如果将各地方言也作为考察对象,汉语的声调就不止具有了四个声调,例如,湘方言有5 个声调,客家方言有6 个声调,吴、闽、赣等地方言有7 个声调,粤语甚至有9 个声调,部分地区的方言更是多达13 个声调。如此众多的声调高低错落交织在一起,语言就像一首歌曲。现代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汉语声调与音乐存在着浑然天成的渊源,不同声调的方言地区在音乐的曲调和歌唱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如北方的民歌和音乐曲调的整体风格是粗犷豪放的,而南方的民歌和音乐曲调的整体风格是柔和舒缓的,这自然和日常语言发音的调值有很大关系。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声调大多是四个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操,这使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审美素质本身是现代人才不可少的素质。由此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了,他们就能辨善恶、识美丑、明是非,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修养、身心健康的人。音乐教育的过程是通过艺术实践产生的艺术形象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审美、创美的能力。由于它集中了人类审美实践的丰硕成果,所以在美育中占有特殊地位。改革开放使现在的小学生能接受更多来自国内外许多优秀的东西的同时也有可能接触到一些低级、颓废、腐朽的文化垃圾。例如:现在很多小学生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甚至对一些低级的歌曲也如痴如醉。 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使小学生增强抵制能力、摆脱这些歌曲的影响,我们就利用课堂教学以乐育人,教唱和欣赏一些富有朝气,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比如:教唱歌曲《祖国爱我,我爱祖国》,歌曲既富有气势,有具有抒情色彩,将祖国哺育少年幸福成长和少年立志报效祖国的感情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通过教唱使小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唱《都是我们的小伙伴》时,歌词中用“在雨天里送伞”、“夏日里送水”……的语句表现小伙伴们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相互关心的美德。潜移默化中使他们从比较中慢慢懂得什么是美、什么使丑,逐步确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辨别能力。 2.小学音乐教育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协同合作能力 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彼此间的交流,他们从熟悉的家庭一下子进入了陌生的集体,是急需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同伴关系,而音乐教育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一课为例:本课以好朋友为主题,安排了两首聆听歌曲《玩具兵进行曲》和《口哨和小狗》,两首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和《拉勾勾》。在教材实施中深刻感受到,这些精选的歌曲和乐曲极大的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们在聆听《玩具兵进行曲》和《口哨和小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不由自主的想唱、想跳、想表演,恰恰增大了同伴之间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协同合作演唱一首歌曲,可以拉起手来跳同一支舞,是完全无需老师插足而自发形成的这种同伴关系。比如在排练交响乐演奏时,要有一支由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组成的庞大乐队,正是有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个乐手、每件乐器都严格地按照乐谱要求,严格遵守指挥的要求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包括组织音乐课外活动所以,通过排练交响乐,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比如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培养小学生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要把一首合唱歌曲演唱好,要靠每一个声部唱好,要靠每一个学生去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协调性,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集体,不能个人突出。只有每个人都找准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尽心尽力地完成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给人以完整的美的享受。同时,在排练过程中又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协作能力的发展,让小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3.小学音乐教育有助于小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唱、乐曲演奏、边歌边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全身各个器官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曲,能使人们心情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明显的效果。诚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其次,音乐教育能激发小学生的

音乐教学法

音乐教学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 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讲授法。教授法又称“口述教学法”。 一、讲授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讲授 法。教授法又称“口述教学法”。它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教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两种。它的优点是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教学大纲及教材中的所有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规(包括乐理、音乐表现手段、作品的分析处理等),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和技巧。但它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运用时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灵活变换讲授 的具体方式。如果运用不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能就会受到压抑,甚至形成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并将影响讲授效果。教师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在叙述和描绘教学内容时可以穿插一些与讲述内容有关的趣闻,以增强讲述的效果。讲述法一般用于基本乐理的定义,含义等。教师在讲解时,可穿插直观的挂图、音响及练习法等,使讲解更明了、

透彻。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演唱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 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教材进行范唱或范奏;配合教学内容出示相应的挂图及实物(如:乐器),运用录音、幻灯、录相等 视听电化教具。但是在演示前要按照教学任务与教材内容,事先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范唱、范奏一定要熟练,最好能不看谱进行,能完整地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真正起 到示范的作用。用来演示的教材要能够突出所学内容的主要特征。如音乐欣赏的录音带要将主旋律部分重新制作,在演示时能进行重点分 析、欣赏,使学生对主题能加深记忆。范唱、范奏时,除了一般完整示范外,对作品的重点、难点部分可突出加以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学 习。但演示要适时、适当。所谓适时,即不能过早出示,也不能过晚,用完后立即整理收藏,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谓适当,即演示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喧宾夺主,适得其反。要合理使用,才能获得教学效果。 三、讨论法

论汉语语音的音乐性-最新文档资料

论汉语语音的音乐性 、引 言 内展现了它惊人的魅力。 汉语的文化内涵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认 同,中国文化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4年 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 个国家建立了 282所孔子学院和 272 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 23 万多人。 开放的中国强烈的吸引着国外的学子来华求学深造, 随留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 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深入, 汉语语音 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语音教学是难 点,特别是语音训练对留学生而言非常艰难, 探索汉语语音的音 乐性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 有助于把音乐语言作为通向汉语语音 学习的桥梁。 二、汉语语音与音乐诸要素 关于语言的论述观点很多, 也曾有学者在中西语言对比研究 中谈到: “西方语言理论认为, 词语在句中的组合有语法上的选 择和词汇上的选择, 通过这两种选择才是合格的组合。 但汉语在 这两种选择之外,还要求音韵协调平稳……为此, 汉语的语法组 织需随语气的顺畅与否而异其措施。 汉语的词语单位则须有一定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中国语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 据国家汉办统计,现在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 4 000 万。自 中国已在 88 程度的弹性以适应语言组合中音韵的要求。 ”的确, 汉语在语言

的运用中对自身语音层面非常关注,有时为了追求语音上的音乐性,不顾语法、词性和词义,这一事实在汉语语言实践过程中相当普遍。而汉语之所以对其语音层面特别关注,与汉语语音本身具有良好的成乐性有直接的关系。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是有声调的语言,音高本身具有语义性,在语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汉语语音本身也具备诸音乐要素,例如:音色、节奏、音高、旋律、速度等。南这些要素形成的各种发展因素,通过规律性运行组合,形成了汉语语音的音乐性。 (一)汉语语音的内在声调系统与音乐曲调 汉语发音在世界各语系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就是它独有的声调系统。这种声调的表现形式将汉语语音纳入一个相对抽象的声 音结构中,也可以说是某种抽象的音乐结构中。而这个音乐结构 中的第一要素曲调,就是在声调的循环往复中产生的。 1.汉语声调与音乐曲调的共生性 汉语语音与音乐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原始人类表达与传递信息所发的声音就是无语义性的音乐。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无语义性的音乐逐渐向表义性的方向演变形成了语言;语言又向偏重表情的方向演变、发展,出现了民歌、说唱等音乐形态。而民歌曲调的起伏直接受到汉语声调的影响,民歌中词曲搭配的重要原则,就是音乐曲调与词语声调、韵律基本同步原则。汉语声调的高低是相对的,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生着不同的演变,这于音乐曲调与时俱进的特点如出一辙。由于汉语声调与音乐曲调有

浅谈音乐教育的作用

浅谈音乐教育的作用 我国音乐教育是启蒙性质教育,启蒙教育在人一生的整个过程中是及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今天,我们工作的对象是约占全国人口1/3的少年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工作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个全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肩负着继承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中音乐艺术这一宝贵财富的使命,那么我们音乐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些呢?如何让别人了解这些的重要性呢?下面我分五点来谈谈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抗战时期出现的歌;如《红星歌》、《英雄赞歌》、《参加八路军》、《歌唱二小放牛郎》、《毕业歌》、《在的金山上》...用这些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可使他们产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社

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依靠艺术的魅力,唱好一支歌对学生的教育往往胜过一堂枯燥的政治课;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一些歌曲《红》、《浏阳河》、《国名革命歌》、《小松树快长大》...这些歌就是今天唱来依然使人激情满怀,催人奋发向上。在现代出现的一些歌曲《走进新时代》、《祖国祖国多美丽》、《跨世纪的新一代》...用这些歌来教育学生,可使他们在革命先烈的影响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积极进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音乐教材是丰富多彩的,每一首优秀的歌曲都能够强烈的体现出它的时代特点和思想容,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和感情的冲击力。 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培养人才群体的创新能力上,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音乐的高深方面打下良好

创新音乐课堂教学的三种方法

创新音乐课堂教学的三种方法 法国着名哲学家柏格森说“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他指出,任何工作都需要创新,创新才能有发展。音乐课堂教学也在于创新,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情境”激发兴趣 这里的“情境”指的是“教学情境”。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同时,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愤”和“悱”)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就能够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教学氛围之中,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情境:一是在自然中体会情境。音乐教学不单只拘泥于室内的学习,还要让学生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音乐的存在。比如春天郊游时,我带领同学们走在森林的小路上,那沙沙作响的树叶,欢快流淌的小溪,放声歌唱的小鸟儿-------大自然演奏出了美妙的乐曲,不知不觉中,同学们也随着这美妙的乐曲唱起来了,声音是那样的洪亮,清新、自然、淳朴,大家立刻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自然的美好。二是用图画、录音再现情境。在歌曲教学中,我常常用图画或录音给学生创设情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渴望春风》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野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蝴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芳草的气息,衬托出我们对春天的渴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之后识谱,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

试论汉语诗歌和音乐合与分的变迁(草稿)

试论汉语诗歌和音乐合与分的变迁 【内容提要】 诗乐套语是诗歌和音乐的共同源头,但诗歌的材料——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组成的,因而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具有必然性。诗歌与音乐共生的一刻,同时注定了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其根源在于诗歌是语言艺术,而语言本身就是声音形象与概念的二元组合。乐府的“采诗”行为是诗乐分离的契机之一,如同音乐之瞬间的消失是一种宿命,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也是一种宿命。乐府的采诗过程所造成的诗歌传播与存在方式的改变,为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作出准备:诗歌从口头向案头的转换为诗歌内在音乐系统——“文气”,以及外在声音系统“平仄”创造了条件,“文气”以及“平仄”系统的产生都是案头创作的结果,是对于声音和意义的精心构造,它们的出现使得诗歌成为一种沉默的歌唱。对于“文气”的自觉和四声的归纳,使得语言发现了自身的节律,诗歌文本脱离外在的曲调存在成为可能。四声的发现以及对于平仄系统的不断严格化,使得诗歌语言在内部建立了自己的规范。于是,“文气”以及“四声”从内外两个方面宣告了诗歌的独立,使得诗歌内部以四声为物质基础的“形”与以“文气”为筋骨的“神”完全齐备,诗歌通过语言本身,已经形成一个形神兼备的律化世界。对于永恒的追求,进一步成为诗歌摆脱音乐瞬间生灭这一宿命的契机,促使诗歌通过寂静抵达永恒。 【关键词】诗歌、音乐、诗乐套语、诗乐共生、《诗经》、乐府、文气、四声

【正文内容】 一、诗歌的原生态——诗乐短语 词语在被诗歌挑选的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先于诗歌而存在的音乐结构,诗歌语音结构模式是先于诗歌语言,乃至于先于具体诗歌和音乐而存在的音乐模式。 诗和音乐最初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声律》中也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诗乐共生,这是对于中国诗歌和音乐起源的描述。上古时代没有记乐谱的方法,也没有严格划分的音阶,在传播过程中,语言作为声音的载体,使得歌曲得以发生与传递:“《音初》讲四方之‘音’,此‘音’就指的民歌,其概念是包括了曲调和语言在内的。”①《燕燕歌》及《候人歌》作为汉语诗歌的发生神话,说明音乐形式在其发生之始,是以简约的口头语言为其载体,并且由此而得以显现。这一时期的音乐与语言同在,没有抽象的节奏和旋律,节奏在诗歌对于停顿以及韵律等等语言现象的运用中得以实现,旋律则通过诗歌语言音调的曲折实现;反之,诗歌语言生来就处于音乐形式之中,其每一个音节都有赖于音乐化组合与连接。因而,在诗歌语言中,句逗产生于音乐节奏,音乐和诗歌的共生也自觉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声之曲折,诗歌和音乐实为一体。 汉语诗歌的发生不是一音节一音节的堆砌,对于诗歌的具体发生状况,C.H.王在《钟鼓》一书中进行了具体的考察,指出早期诗歌和音乐的基本形式是对于几个词语的反复吟咏:“口头诗歌的形式特征之一,便是诗歌语言由一些短语组合而成的,类似于马赛克结构。”②这一现象被作者称为“马赛克”,并以此分析中国早期口语诗歌《诗经》,指出:“我为《诗经》形式下如下定义:诗歌套语是不少于三个词的结合体,它们同时组成语义单位,通过重复或者由于处于同一个或多个诗歌韵律中,被用来表达诗歌的主题。”②如果说《诗经》作为口头文学是语义单位的连缀,那么作为“北音之始”的《燕燕歌》和“南音之始”的《候人歌》,则体现了诗——乐套语的原生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诗歌作品最初形态是口头存在,并以动宾或主谓为其基本结构的。从诗歌单位短语的诞生到它们的组合、连缀,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过程。在音乐性声音的重复之中,词语也随同音乐一起重复,反之,在词语重复的过程中,由语调所衍生的乐曲也一同回环往复,音乐存在于词语之中,节奏就是词语音节本身,这些音节的延长和重复就形成朴素的旋律。诗歌短语的最初连缀方式,就是对于这一种或几种诗歌短语的不断重复与组合,成熟时期的音乐只不过是将这种声调与节奏

音乐教学方法有些

音乐教学方法有些 教学法有多种多样,法也是如此。下面是 ___的音乐以供大家学习。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及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儿童的听觉和器官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使儿童的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有所发展,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摸索了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之现场录放法 按一般心理,每个儿童都想了解自己唱得如何,都想听一听自己的声音,现场录放法是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演唱,老师把这一过程录下来,接着放给同学们听,然后大家一起指出他的演唱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找出解决的加以纠正。采用现场录放法多用于课之后的巩固练习。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种手段能够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音乐趣味性,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之课件激趣法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丰富并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音乐课件具有形象性、真实性、主动性、感染性等特点,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诱导和强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使教与学变得容易。如在歌曲《愉快的春游多么好》的教学中,屏幕上出现蓝天白云、春暖花开的画面,随着画面的推进,同时响起了歌曲的优美旋律,“花儿开了,鸟儿叫了,多么好;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多么好;迎着春光,来到田野,多么美;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多么好。”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诗意自现,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同时也理解了歌曲所蕴含的意义。 音乐教学方法之启发提问法 任何一门的课堂教学,提问总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思想、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使课堂结构紧凑、气氛活跃。音乐教学中的提问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如:“这首歌曲中是几拍子?以前听过吗?”;另一种是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唱,逐渐体会,寻找

汉语的简洁性与艺术性

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 郓城李明亮 【学习目标】 1、认识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经济性和艺术性。 2、正确地体会运用汉语表达经济性、艺术性。 【导入】“我两个弟弟,一个教师,一个医生。”译成英语: 【文本解读与探究】 1、阅读下面文字,加深汉语的“经济性”的理解。 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答:简约是就而言的,丰富是就而言的。可用什么成语表达() 2、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练习] (1)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一个量词用下去,就能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出来。下列各组短语中的量词不能描摹事物形态神韵的一组是() A、一刀纸一眼井一叶扁舟一轮明月 B、一辆车一滴油一线天空一幢高楼 C、一粒米一条蛇一堆粪土一串珍珠 D、一捆柴一团雾一线希望一痕长堤 (2)下列短语中能体现汉语语言的艺术性,且前后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艳若桃李,冷若冰霜/冷若冰霜,艳若桃李 B、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C、差一点考上大学/差一点没考上大学 D、法国队大败德国队/法国队大胜德国队 (3)默写李清照《声声慢》,艺术性体现在哪儿。 【考点对接】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并结合病句考查来考查汉语的经济性。 2、汉语音乐美一般在“仿用、变换句式”考点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

浅谈新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新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是勿庸置疑的,原因就是因为音乐在审美教育中占有着突出的优势地位,音乐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实行新课标之前,音乐教育更多单纯停留在音乐的“辅德”、“益智”的层面。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兴起,音乐教育的本来面目逐渐被认清,成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在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这也是音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在。 一、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 二、激发受教育者的审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引人入美之殿堂。笔者认为,音乐之所以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是因为它体现出与其他艺术不一样的特性:其一,音乐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声乐、器乐等。它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派生出多种种类。单就风格而言,同一国家不同民族有多种风格。形式上的多样化,使人们在不同特点的音乐中体会“对比”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其二,音乐具有情感性特征。音乐用形象化的形式表达人类只可意会不可用文字来表达的情感,欣赏者通常能在音乐中找到喜、怒、哀、乐,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与贴近,激发了欣赏者的兴趣和主动欣赏的欲望。其三,音乐是人类精神之花的自由绽放,符合审美接受的心理。审美教育之“自由性”、“非强制性”、“自我完善性”等特点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要达到美育的目的,它不是靠背诵审美理论的条条框框或单纯的逻辑推理与知识占有。人们追求它、喜欢它、接受它的感染与熏陶的前提是在轻松的、自愿的状态中。音乐以形象形式引导人们进入自由、轻松的境地,使人们保持长久的欣赏兴趣。所以,学习音乐可以完善学生人格,使他们成为具有艺术品味和艺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作者:刘晓娜 (小学音乐通辽小学音乐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3 / 3637 发表日期: 2011-12-03 10:30:07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新世纪呼唤着创新与改革,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它通过传授音乐这种听觉艺术,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音乐可以教育学生认识生活,感悟人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紧跟新时期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来,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首先在备课上下功夫,教师课上的一言一行,是以课下的精心准备为代价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要清晰地突出教学重、难点,在实现教学一体化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案更要精细到每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做到有的放失,不脱离学生实际,在备课过程中只限制于课本教材是不够的,教师的视野更要开阔,做到以下四勤:勤上网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勤翻阅相关书籍,勤借鉴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勤视听有关的音乐音像资料。在音乐课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1、前入阶段(熟悉作品) (1)先听、先唱、先感悟。教师要学会弹唱作品、熟悉作品、安静的 聆听、把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透彻。 (2)选择合适学生演奏、演唱的调式。 (3)准备有关资料(含多媒体)的预备教学内容,可根据学情做适度 调整。 2、教案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汇总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多样的节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作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使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学生未来的音乐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小学音乐研究现状分析: 节奏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他在音乐教学方面有两大独创: 1、声势活动,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感受音乐的织体美、和谐美。 2、歌朗读是他第二独创,这种方法最接近儿童的天性。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是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它一切从儿童出发,让儿童自己动手,完全打破那种传统的教 学方法,他的这种教学法生动有趣,发挥了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儿童在音乐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规划方案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从节奏教学入手,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去感悟音乐,创造音乐,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从而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创造,在自己的空间里合作、学习。 3.将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从感性入手,化难为易,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课堂的轻松与快乐,让学生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歌曲教学中的语言节奏——按节奏朗读歌词。 2、贴近生活,抓住生活节奏。通过模仿、体验、合作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近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欣赏教学中为音乐伴奏,抓住音乐的节奏。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资料法 3、行动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小学音乐课堂情境教学方法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情境教学方法的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 从音乐课发展的特点来看 在大量的听课和观摩课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说:“这堂课意境很好”。有的说,“这堂课把我们带入了美的境界之中”。还有的说:“学生的歌唱,使我们听课的老师身临其境”…… 可见,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今年来,从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小学音乐课意境教学的心得体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在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2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意境教学坚定不移的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动、生性好强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是学生生命的本性—研究学生的心理产生及发展,必须研究学生的活动,把学生带入意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意境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 二课题的界定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三课题实施原则 1、创设教学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真正为教学服务,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基本价值标准。 2、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感悟知识的环境,帮助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判断、思考、建构知识。 3、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贴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经验相符。 4、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激发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