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与女性的角度谈苔丝的爱情悲剧及现代意义

从经济与女性的角度谈苔丝的爱情悲剧及现代意义
从经济与女性的角度谈苔丝的爱情悲剧及现代意义

从经济与女性的角度谈苔丝的爱情悲剧及现代意义

汉语言文学200410100253 何文青指导老师麦永雄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生产因素、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这四个因素综合造成了女性同男性的不平等地位。本文将从生产因素,即经济的角度来解读苔丝作为一位女性的悲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才是许多像苔丝一样的妇女的悲剧的首要因素。这对于现代女性争取经济独立和爱情婚姻平等有相当的比较意义。

【关键词】经济依附;女性悲剧;现代意义

《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不同的研究者及读者能够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来解析小说中丰富的内容,小说也受到了几代文学评论家及研究者的瞩目。对《苔丝》的研究最初集中体现在对其悲剧根源、悲剧意识,以及人物形象分析和写作手法上的探究。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理论的进步,人们开始根据新的文学理论及相关人文学科的新理论,从女性主义批评和原型批评的角度以及伦理学来解读此书。另外,还有一些评论者及研究者还通过这本书来探索分析哈代的自然观,宗教观,创作思想,审美意识,哲学观点和其对女性的态度。甚至,还有研究者或宗教迷以原罪的观念来分析这本小说以及探究相关意义①。更不用说后来随着比较文学比较文论的流行,一些研究者或批评者将其与其它文学作品比较,或进行人物形象、遭遇及性格比较,或文化比较。总而言之,内容丰富的小说《苔丝》给我们提供了多维解读的可能。

本文将从追求两性平等的理念以及女性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苔丝的爱情悲剧。对于苔丝的悲剧的成因或根源已有太多的论述。前人已从社会、宗教、阶级、命运以及性格等各方面去总结苔丝的悲剧成因。也有评论者认为苔丝内心对爱情的疯狂追求这个主观原因才是最终导致了苔丝的悲剧②。笔者认为:建立在生产力为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也是女性与男性关系的基础,也就是婚姻爱情家庭关系的基础。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苔丝的爱情悲剧的根源是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性。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社会里,性别上经济地位也不可能平等。那么在社会地位上,在道德宗教面前,性别之间也不可能存在平等。

首先,道德压力不能阻止苔丝追求爱情。

其次,宗教束缚也无法使苔丝顺服。

第三,偶然巧合并不是必然导致苔丝悲剧的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苔丝的悲剧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导致的穷困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造成了苔丝无法实现自己的追求。

纯洁的苔丝强烈地追求爱,因在经济上无法独立于男性,而导致不得不依耐男性,无法度过感情波折而至于被亚雷·德伯(以下简称亚雷)重新诱惑,最终愤怒失控杀人。我们仔细阅读小说全文,我们到处可见苔丝对于经济独立的追求和爱情的追求,然而,苔丝却无法真正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地位。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性别上的经济差距曾经长时间造成性别上不平等。三次经济危机中,苔丝最后都不得不依靠男性解决困境。也是这个原因,迫于经济困境,苔丝没能守住她本可以争取到的爱情,而受不住诱惑和经济压迫,重新做回了亚雷的情妇。当心上人再次出现在苔丝面前时,她只好把所有的责任归结到引诱她的“情人”亚雷身上,失去控制杀死了亚雷。

本文将简述分析三次经济危机中苔丝不愿意依耐男性的主观态度和努力以及三次经济危机中苔丝最后又不得不依靠男性解决经济困境的客观现实,来告诉现代青年:女性追求爱情,必须先取得经济独立,而不能依靠或等待“爱情的经济援助”。女性一旦在经济上不独立,将无法安全保持婚姻爱情的自主,无法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爱,也无力保护自己不受诱惑与经济压迫,也无力维持真爱。真爱可以抵挡社会道德舆论压力,然而却很难度过经济危机,犹如苔丝可以多次不顾社会道德压力毅然保护自己的尊严和爱情,却最后迫于经济压力又不得不做回亚雷的情人。这正如在前文中笔者提到的:建立在生产力为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也是女性与男性关系的基础,也就是婚姻爱情家庭关系的基础,更是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关系基础。

首先,经济不独立或无法独立容易导致女性以美貌换取工作,甚至产生渴望通过爱情婚姻改变经济状况的愿望。苔丝虽然具有非常的自尊心,不愿意以爱情婚姻为交易去拯救家庭经济困境,然而在第一次经济危机产生后,迫于生计,却不得不去认“本家”,后又不得不怀着侥幸心理以美貌去换取工作,以至被亚雷诱惑。

出生于一个子女众多的小商贩家庭的苔丝是长女,有一个十二岁半的妹妹和一个九岁的弟弟,还有两个更小的女孩子以及一个三岁的男孩,一个刚满一岁的婴儿。在那次意外事故中,全家赖以拉车做生意的老马王子死于意外。至此,苔丝一家陷入第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与困境。文中这样写道:“德北作小贩这种生意,一向靠着老马,现在老马一死,

眼看生意就要做不成了。一家人虽然不至于马上就要受冻挨饿,而艰难困苦却就在眼前。

③”在这种经济困境的压力下和富有本家的诱惑下,苔丝甚至连去德伯本家攀亲求助都不愿意。“不过苔丝的自尊心重,她觉得她现在以穷本家的身份去求人,是非常难为情的。‘我还是找点事情做好,’她嘟嘟哝哝地说。④”

不过她还是顶不住家庭的经济压力和自己并没有找到什么事情做的内疚感,她觉得她有责任挽回损失:赚一匹马回来。于是她最后还是决定同意去攀亲。“我恐怕你心里就是老忘不了那件事,妈。不过我去就是了。⑤”

纯洁的苔丝根本不打算以自己的美貌或婚姻为代价来拯救家庭的经济困难。然而她去攀亲时已经感觉到亚雷不安好心,对其父母说我还是呆在家里的好。到最后迫于压力她不得不去的时候,苔丝带着侥幸心理说:“我只盼着这是一个能挣钱的机会。这并不是什么别的机会。你在外面顶好别说那一类的傻话。⑥”苔丝本想依靠自己的劳动挽回经济损失,而事实上她在此时已不得不凭借不安好心的亚雷的支助。在苔丝被诱惑的那个夜晚她与德伯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点。

“他往前走了几步又退回来说:‘我告诉你一件事,苔丝,你父亲今天得了一匹新马。有一个人给他的。’

‘一个人?是你吧?’

德伯点了点头。

‘哦,你真太好了!’她嚷着说,又因为偏偏在那个时候得感谢他,真是不巧,心里觉得难过。

‘小孩子们也得了些玩意儿。’

‘我不知道——你送他们东西来着!’她很感动地嘟哝着说。

‘我不大愿意你给他们东西,是,不愿意那样!’

‘为什么,亲爱的?’

‘你这样一来,就把我给拴住了。’⑦”

苔丝不得不接受亚雷的好心,尽管她不愿意。犹如亚雷为苔丝喂草莓的情景:“凡是亚雷让苔丝吃的东西,她都半推半就的吃了。”“她像在梦里一般,一切都由他摆布。⑧”这个场景相当具有暗示性和隐喻性。这暗示着苔丝尽管追求经济上和爱情上的独立,自尊自爱,却在经济上始终没办法不依附于,也无法保护自己的爱情。一个“半推半就”道出了苔丝的辛酸和无奈。

可是苔丝始终不改追求爱情的坚定。即使在失身亚雷之后,苔丝也能顶住社会道德压

力,毅然决定离开自己不爱的亚雷,坚决不愿意以这种两性关系维持生计,“我要是再继续要你的东西,那我不就成了你的玩物了吗?⑨”

以上是对苔丝在第一次经济危机中的经过的分析,从中我们看出,女性在经济地位上的不独立很难保护自己。在一个男权社会,尤其是漂亮的女性往往会产生以自己的漂亮去谋求工作的侥幸心理,最后的结局是依然无法摆脱男性的压迫,更不用说那些不如苔丝这样自尊自爱的女性企图以美貌换取生存的女性了。女性只有在经济地位上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才能不重复这样的悲剧。社会中的性别关系,也基本上由经济关系决定。经济上女性不取得同男性一样的平等地位,就无法跟男性平等,犹如自然界的法则:适者生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不得不同意这种竞争法则的合理性。因为这样的自然选择淘汰才能激励生物奋发图强,促进优势进化。同样,这样的法则在性别之间也同样存在。

其次,经济不独立或无法独立,一旦产生感情波折女性很难坚守自己的爱情,更无法争取爱情,更难抵挡经济诱惑。

苔丝在与安吉儿结婚又因失身的性经历被安吉儿抛弃之后遭遇了两次大的经济危机。前一次经济危机苔丝刚好用上了安吉儿留给她用的五十磅和安吉儿通过银行寄来的三十磅度过了危机,而后一次经济危机和家庭变故苔丝再也没办法抵挡,最后受不了诱惑与经济压迫,只好回到了亚雷身边以致到后面酿成悲剧。

尽管苔丝自己很勤奋工作,但是这两次经济危机中相同的是她都是依靠男性的经济力量度过经济上的危机。前一次经济危机,也就是安吉儿抛弃苔丝之后的八个多月的日子里,苔丝那时因为雨季无法做工已经花掉了剩下的二十五磅(苔丝在离家时把另二十五磅留给了父母,这五十磅为安吉儿所留下的),而刚好在这个时候苔丝的母亲来信求助要钱修房子。也恰在这时,银行寄来安吉儿划拨的三十磅。于是,苔丝将刚刚收到的三十磅中的二十磅寄回了家。自尊心极强,又极富责任感,勤劳的苔丝,善良又美丽,自是配称得上作者的赞美:一个纯洁的女人。可是主观上不愿意以婚姻爱情为代价来拯救经济困境的苔丝在现实面前又是何等无力,她不得不凭借婚姻爱情关系来维持生计,拯救陷入绝地的家人。可是,面对心上人的离开,她又极富自尊,不愿意向公公求救。“这样考虑了以后,这位牧师的儿媳可就决定无论怎样也不能让她的公公知道她的困难。⑩”面对此时经济上的困境和严寒的季节,苔丝可以选择向安吉儿的父亲求救,然而她想选择尊严,为自尊考虑决定不那样做。而选择了去那家条件非常艰苦的农场去工作。

后一次经济危机时,也就是圣母节前夕,苔丝的工作合同快要满期,苔丝的妹妹从家

里赶来求救。因为此时苔丝的母亲病重,而苔丝的父亲又不好。不久,父亲一命呜呼了。“这个消息,刚一听起来,已经够重大的了,但是仔细想来,它的意义却还不止于此。原来她们的父亲,虽然活着的时候,无所事事,于家无补,但是他的用处,却在他能所作的事情以外。因为他们住的那所房子,典约只限三辈,轮到德北身上,恰为满期。11”之此,苔丝一家已无安身之所了。苔丝在此时只能寄希望于男人:自己“法律上的丈夫”或“事实上的丈夫”。因为苔丝在农场或牧场上的工作都是临时性的,随季节需求等因素随时失业,而且这些工作大多是女性无法在体能上胜任的工作。苔丝在困境面前没有任何其他办法。

“法律上的丈夫”,自己爱的人远在天边,遥遥不可及。苔丝此时对他已不抱任何希望,也就不再有向他家人求救的打算。那么在无奈之余,在亚雷的引诱下,苔丝别无选择地重新做回亚雷的情人以解救自己经济上的困境和爱情上的失望。

所以说经济不独立或无法独立,一旦产生感情波折女性很难坚守自己的爱情,更无法争取爱情,更难抵挡经济诱惑。苔丝如果在经济状况上稍微好一些,那么也许她就可以争取到自己的爱人和爱人家人的支持,至少可以等待到丈夫回来,就可以安全度过这段情感破裂期。

第三,经济不独立或无法独立,即使赢得爱情婚姻,谁又能保证爱情婚姻的长期稳定?苔丝的妹妹能与安吉尔从此走向新的路途吗?

苔丝预感到自己悲剧无法避免之后,要求安吉儿娶她妹妹为妻。有评论者认为苔丝执意让安吉儿娶她妹妹是苔丝蔑视宗教法规,至死也不向宗教妥协12。笔者对于这点有不同看法。因为苔丝这样做,并没基于这个原因考虑。而是因为而且希望通过这个方式延续爱情,并且苔丝的理由是“马勒村一带的人时常有跟他们的小姨子结婚的13”。这正是苔丝不计后果的无知和潜意识的对妹妹的爱。而且这是一个错误的爱的方式:因为她剥夺了另一个苔丝的爱情自主权和自主意识。

在女性没有取得经济独立平等地位的时候,女性争取到爱情后又这样去维护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平等呢?苔丝的妹妹能与安吉尔从此走向新的路途吗?我们可以从苔丝的身上找到答案。

苔丝虽然执着地追求爱情,可是她没有平等的现代爱情观念,她心目中的婚姻没有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而是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安吉儿。犹如苔丝写信给安吉儿里所表述的一样:“咱两个结婚以后,我的宗教就是:在思想上和外貌上都忠心对你14”,更如

苔丝对亚雷讲的那些话:“于他好的东西,当然于我也好。15”由此可见,苔丝在婚姻中已完全失去独立的地位和思想。如果女性苦苦追寻来的爱情正是这样一副套住自己的囚笼,那么这个爱情又有什么平等的地方呢?

小说中结尾处的最后一句:“他们刚一有了气力,他们就站了起来,又手拉着手往前走去16”,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女性在争取同男性平等的道路上,尤其是在追求爱情婚姻关系平等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现代意义

《妇女:漫长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典型代表理论作品。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生产因素、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这四个因素综合造成了女性同男性的不平等地位。显然,生产因素,即经济因素是第一要素的。

有反对者不同意这个说法,举例说“即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男人也可以随便打老婆;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女人也没有说话的权利”17。这个例证比较了贫富家庭的女性地位的同质,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造成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是女性经济地位没有独立于男性,而不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如果在一个女性处于经济主导地位的富裕的家庭,那么女人就有说话的权利;如果在一个女性处于经济主导地位的贫穷家庭,那么男人就不可以随便打老婆了。

经济独立于男性,或平等于男性,这应当是妇女取得平等地位的先决条件。女性在经济上的依附地位造成了女性在家依靠丈夫或儿子,走出家门依附于男性雇主。因此苔丝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封建社会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日益减少。然而,有很多传统意识依旧束缚着现代女性和男性的观念。这些观念或多或少依旧使女性习惯依附于男性。现代青年跟苔丝那个时代依旧残存一些旧的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女性习惯选择比自己在经济上有优势地位或智慧英武强健的男性。这个习惯和倾向一直存在。现代一些“三高”女性难嫁就是这种传统意识在作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的普及,现在很多女青年都具有高学历,高收入,就很难找到比自己还优秀的适龄男青年结婚。于是这些青年女子就长时间等待,结果连自己的年龄也很“高”了。网络上把这种难婚的女性叫“三高女性”。

二、男性习惯选择比自己在经济上稍弱的女性,却看重美貌。这多少是传统男子中心意识在作怪。男子认为这样选择配偶有便于自己维护男性的尊严。尤其在农村,一直还

流行这样的说法,“讨老婆要讨对家比自己差点的,嫁女要嫁对家比自己富点的”。当然,随着都市的发展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一些男性也改变了一点看法,例如“姐弟恋”的流行,就改变了男性对女性年轻美貌的要求而注重经济能力了。

三、家庭期待男子自己创造生活,却期待女子嫁个好丈夫改变家庭状况,甚至默许女子以不正当两性关系谋求生活。对待婚姻问题,传统社会一直这样要求男子和女子。而现代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甚至在少数穷困地区出现这种“笑贫不笑娼”的现象。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男子出卖色相谋求生活的现象也出现了。从道德精神角度来讲,这些不是我们期待的。然而,在反映两性平等的角度来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从经济角度来说,苔丝之所以没能取得独立地位是由于时代经济的发展决定的。在封建社会或资本资本主义初期,以至现在部分社会里,男性从劳动的角度来说还是处于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条件来看,女性在经济上是还没有完全处于同男性的平等地位。那么,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男性也就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必然。这个必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不能完全消除性别劳动的差异,让女性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女性就不得不依赖男性,依附于男性。

而今天,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已经使性别劳动的差异在缩小。所以,现代女性取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独立地位。无论是财产继承,还是享受教育机会,或是事业选择,这些方面女性都取得了同男性在法律上的完全平等。

可是,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还没能真正消除性别劳动差异。这一点可以从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上反映出来。而这一点跟生育和劳动强度有关,也跟传统习惯有关,比如婚姻后一般是女性选择放弃自己的原有事业,跟随男方再择业或不在出外工作。而这种传统意识不仅是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束缚,而且导致男性在经济上的负担加重。从这个角度来讲,解放女性,其实也是解放男性。

1《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6卷第三期,p96,《原罪》,作者杨静;

2《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P40,《困境与诱惑下的选择》,作者蒋文干;3-16引自《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张谷若译,1996;

17参见《决策与信息》,2001年第3期,《女性主义的发展浪潮及流派》,作者荣维毅;

参考资料

《语文学刊》。2006年第3期,《〈德伯家的苔丝〉的伦理学探析》,作者朱海燕,p12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nomy and women on the tragedy of love Tess and modern sense

[Abstract]

That the socialist feminists: factors of 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these four factors causing women with the unequal status of men. This paper will be factors of production, namely,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as Tess to interpret the tragedy of a woman. Economically dependent on men, Tess is the same as many women the primary factor in the tragedy. This modern women achieve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in marriage love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comparison.

Key words: economic dependence women tragic modern sense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演讲时不要点击图片!)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打开《红楼梦》,(切换第二张)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诣,点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道尽人间沧桑,希望世人醒悟的愿望。正如王国维所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其在论述宝、黛的爱情时强调: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的"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常人之情,常人之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然而,就在常人之情,常人之理中,造成宝黛爱情的悲剧根源又是什么呢? 《红楼梦》是一个作者没有完成的著作。从前八十回的描写来看,宝黛的爱情线索是既连续发展又若有所断的。宝玉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他与黛玉的感情发展也似一条耀眼红线令人眩目。 宝黛爱情在《红楼梦》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宝黛的爱情之悲也就在于他们的爱情之深。他们的爱情是从黛玉初进荣国府,(第三张)从黛玉第一眼看到宝玉开始的。黛玉眼中的宝玉,宝玉眼中的黛玉,都是那么的美丽、清俊、高雅、脱俗,也许前世的灌溉之恩就注定了他们今生的一见钟情。而后,黛玉的孤高,宝玉的温柔,和他们共同的执着思想——愤世嫉俗,使他们彼此成为知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日久生情,虽然双方有意,而且都那么执着,但黛玉的小性和宝玉的多情使他们感情的发展始终是一波三折。麒麟公案、金玉姻缘,每一点点小的事件都会使大观园内鸡飞蛋打,使他们情感的小舟几欲浪涨船翻。然而,他们感情却就是在这样的曲折的道路上一路坚强的走了过来。 在贾府中,贾家的男性腐朽不堪,当家的早已是女性。贾母处在贾家的最高权力地位上,是贾家的精神领袖。在她的面前,贾政连教训儿子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在《红楼梦》后四十回里,贾母被描写成一手造就宝黛悲剧的真凶。由此,有人认为贾母是霸权主义推行者,是坚决反对宝黛爱情的人,是为了所谓的封建正统,为了她至高无上的尊严,为了她的一厢情愿,毅然舍弃了她心肝肉似的宝玉的幸福,舍弃了她疼爱的外孙女的性命,她一反往日那慈祥的面孔,决绝地作出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但我以为,造就宝黛爱情悲剧的,并不在于贾母。 贾母是时时刻刻操心着宝玉的婚事的,时时刻刻袒护着两玉儿的。在第五十回见宝玉和薛宝琴在雪中同立、红梅掩映,贾母问起她的生辰八字,欲与宝玉求配,这就奇怪了,眼前有热辣辣等着的人偏不考虑,而对初来乍到的却兴趣盎然。实际上,贾母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如果说,在前八十回里,贾母一直都是看好宝钗,希望着宝钗将来能够许配给宝玉,我想这是有力的辨证。所以紫鹃说贾母是黛玉唯一可以信赖的人,这应该是有充分根据的,贾母始终是二玉的保护者。 贾母平日里疼黛玉还来不及,将来更不会加害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中,二玉不理世情,生存能力极差,贾母岂会不知?她只想着自己在一日,保护他们一日,不让宝玉挨他父亲的打,不让宝玉去社会上去接触世情险恶,覆雨翻云;不让黛玉受贾府那些薄情的的长辈,势利眼的下人欺负。她每天都为他们操心。她在贾府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她在一日,二玉衣食无忧,没人敢侵犯他们;她一旦闭眼了呢?在贾府这样的温柔富贵乡里,贾母也是怕的。因为,她太知道,富贵后面的假象了。 老太太常抱怨着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也就罢了。便又不咽这口气!”没有夸奖,没有客套,只有责备和泪水。这是真情流露啊!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 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 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 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 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 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 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 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 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 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 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 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 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解了在美学上悲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不同。西方古典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其主人公一般是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例如《窦娥冤》、《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导致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为特征。总之,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敢于斗争的英雄,其中大多数是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和欧里庇得斯创 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受迫害的小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女子,就算是有地位的男性,也往往像《精忠旗》中的岳飞一样备受迫害。 其次,中西方悲剧冲突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 主动的,他们往往用行动来抗争;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总的来说,西方悲剧冲突的双方是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 解;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并且 西方悲剧的外在斗争往往都以内在斗争为基础,而中国悲剧一般没有多少内心冲突。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窦娥,她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矛盾斗争,一直都是 默默承受,像窦娥一样没有判断能力的任务还有很多。《精忠旗》中的岳飞只知道忠于皇上,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于皇上的最好方法、皇上是否值得忠于等问题,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受害。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宝黛爱情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可谓文坛奇葩。它自成书两百年以来,吸引了无数的“红迷”雅俗共赏,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绝的爱情故事更是倾注了曹雪芹毕生的才情,也使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和社会意义更具魅力。当我们被他们的爱情故事牵动心弦,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成为知音、相互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在抱憾叹息的同时,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这场悲剧,那段“木石前盟”到底哪里这样令人刻骨铭心,亘古流传? 剖析其时代本质,不难得出,这场悲剧其实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一.没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思想自然发展的严重桎梏,封建的爱情婚姻制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观《红楼梦》全书,不难看出,宝黛之爱情是以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为基础的,而这一点正预示了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夫贵妻荣”为爱情基础。他们二人都不喜谈论“经济学问”、“仕途经济”、“官宰”等封建的东西,他们以有共同的思想而引为知己,他们爱情的基础就是他们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他们根本不以“夫贵妻荣”为规范,反而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其次,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金玉姻缘”、“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

规范不屑一顾,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追求的不是封建的荣誉,而是纯洁的、真挚的爱情,是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 从上述可知,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影响儿女婚姻幸福的是那个泯灭人性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法,那才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二.家庭背景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就贾府上层人员的角度来看,贾府的上层人员中,最顶层是贾母,其下是邢王两位夫人。 (一)贾母 处于最顶层的贾母,她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最讲究的是“多子多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族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丁是否兴旺。黛玉如此衰弱且无可救治的病体,为避免贾宝玉婚姻的不幸,危及子孙的繁衍与健康,贾母断不会让贾宝玉与林黛玉结合的。而宝钗身体很好,又比黛玉更懂得怎样讨贾母的欢心,深得贾母喜爱。由于要组建家庭,又是如此的大家族,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 ——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 朱丽叶》 王秀丽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 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 (一)、主题思想 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1](238) (二)、情节结构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发表时间:2011-09-29T14:14:13.94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仪淑云 [导读]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仪淑云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87-01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1.性格的妥协性。 苔丝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是一个毫不妥协的反抗者。然而苔丝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在她的性格中也包含着保守落后的伦理观念。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必然造成她内心的自我折磨和谴责。 苔丝性格的妥协性还表现在她和克莱尔的关系上。恋人之间本是平等的,而苔丝却一味贬低自己,抬高克莱尔。这是多么浓烈﹑炽热却又卑躬屈膝的爱。她悲惨的过去,得不到克莱尔的宽容。面对克莱尔无情的抛弃,苔丝没有做丝毫反抗。克莱尔离去了,苔丝对他的爱却从未削减。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却唤不回克莱尔冰冷的心。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争取幸福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2.自卑心理。 苔丝失身后的痛苦是巨大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指出,苔丝的自卑心理加剧了她的痛苦。 对于苔丝来说,她的许多痛苦都是心理上的。她往往从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上对自己的所谓“过去”作出道德上的判断,从而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行为予以错误评价。苔丝无法卸掉身上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她在忍受世俗舆论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审视自己、谴责自己,她在大胆反抗传统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而成为其维护者。“苔丝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是世俗谬见在她身上发挥作用的体现,说明了苔丝自身在当时社会道德理境中培养起来的非正常心态。”苔丝正是这样给自己结成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她的自我束缚的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苔丝的结局只能是悲惨的。 3.自我意识缺乏。 自我意识缺乏突出表现在苔丝对爱情的态度上。 苔丝第一次遇见克莱尔,就被他与众不同的神情所吸引。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绘为一个完美的个体,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完整女性。但苔丝的性格中也包含了一些弱点,她总是处于爱情的纠葛之中,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她经常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却忽略自己的需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根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0185768.html,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根源 作者:贾红王雨容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2期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描写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及自身性格三个方面解读苔丝的悲剧根源;其悲剧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也与她的自身性格息息相关。 【关键词】苔丝;悲剧;根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曾说:“《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 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在美丽的苔丝身上人们至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对逼迫她的恶势力的苦苦挣扎。”[1]哈代塑造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形象,苔丝形象的塑造格外鲜明,她的悲剧命运不仅引起了广大读者共鸣;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人们。 苔丝的不幸,不仅有来自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人因素。聂珍钊先生曾明确指出:“直接决定这个女子悲惨命运的是她的贫穷、社会上虚伪的伦理道德和不公道的法理制度。” [2]苔丝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其悲剧的前提条件,贫穷的家庭时其间接因素,双重的个人性格是其悲剧的直接因素。 一、前提因素:社会环境 19世纪后期的英国,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盛;给贫苦农民带来 了深重灾难,给工业文明和社会市场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也让自给自足的个体农民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遇。然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故苔丝命运悲剧,是社会进步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必然。[3] (一)社会制度:给予身体打击 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律对其不公正待遇是重要因素。她的悲剧是由所处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当时正处男权主义社会,虽然富家子弟亚雷侮辱苔丝,将苔丝一步步推向苦难;但当时的社会并未保护弱势群体。世俗不仅没有给予苔丝应有同情,其反而却遭到人们的讥讽和嘲笑;亚雷不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反而逍遥法外,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至此,我们不得不感慨,其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必然。 (二)社会道德:给予精神摧毁 资产阶级道德的败坏、宗教信仰的腐朽是另一重要因素。“当时英国的社会,是以男权主义思想的社会;男人不仅是社会的中心,也是家庭的主宰。女人只是社会和男人的附属品,无

论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

试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内容提要】从《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性质出发,剖析了宝黛爱情悲剧形成的三个原囚。认为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是扼杀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其次宝黛在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叛逆性格是形成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最后资本主义的萌芽,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礼教的激烈冲突以及初步民主主义自身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是形成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 【关键词】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民主思想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以家庭题材反映人世诸相的文学巨著。作者曹雪芹一枝巨笔既写尽儿女痴情,又写尽封建世态,使作品堪称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写出了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中许多悲剧事件,其中关于宝黛爱情描写着墨最多。从第一回“还泪之说”开始,至末回“情榜”作结,连续不断地描写了主人公执着相爱的具体情节,塑造了一对封建贵族叛逆者的鲜活形象,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其它任何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梦楼》这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像它这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价值愈高,悲剧愈深。因此,蒋和森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人的美、爱

情的美以及这种美被毁灭的主题。”这里我主要从宝黛爱情本身的性质出发,探讨这一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一、宝黛爱情的性质 也许曹雪芹在写宝黛恋爱时,他的笔经过了最清澈山泉的洗灌,写得那样沥血滴髓,却又如此纯洁高尚: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倒贴在枕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醉心地称赞他的表妹是天下“最标致、最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爱情充满了无邪的天真。心灵上的相互吸引,思想上的强烈共鸣,使这种爱情,从一开始的第一天起就显示出茁壮的生命力。那“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蕴含着多少天地间的真情。但在那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里,要把这不能言传的心事表达出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他们的爱情像压在石板下的嫩芽,要长出新的枝叶是何等艰难和渺茫,黛玉几乎是用眼泪浇灌那爱的花蕾。“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便是建立在思想性格一致基础上的宝黛爱情的象征,它与建立在门第财产基础之上的“金玉良缘”恰成鲜明对照。 真正伟大的作品,从来不为爱情而写爱情,它总是通过爱情描写反映出时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红楼梦》杰出成就,就在于不仅把爱情婚姻与政治描写始终深刻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在全书中构成线与面的辩证关系。宝黛爱情不仅具有一般男女要求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的理想愿望,而且具有更广泛的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宝黛读曲”一回描写二人阅读《西厢记》时的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1、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开篇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而她们所处的封社会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存在,而贾宝玉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无法与封建的社会制度相抗衡的。 2、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林黛玉父母双亡,在贾府寄人篱下,可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她孤独、寂寞,所幸的是,她与贾宝玉志趣相投,她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而这就为他们的婚姻留下了隐患。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还是要讲门弟出身、根基家业的,林黛玉也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可想而知,王夫人不会选中黛玉作她的儿媳妇的,而必然选薛宝钗作她的儿媳妇的。

红楼梦服饰文化 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这为文章中能细致谈论服饰的美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红楼梦》里作者很注重写人,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个性,不管是十二钗,就连一个小丫环和小斯也不雷同,而作者在对他们服饰描写上很着重,使读者从服饰看人,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了相对了解。 例如王熙凤的服饰,从第八回刘姥姥进府看到来写,在刘姥姥初见王熙凤时,见到平儿,被平儿的服饰所惊呆了,错认平儿是王熙凤。这里是这么说的:“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花,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只见周瑞家的说: ‘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叫他‘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体面的丫头。”当时让六姥姥产生了错觉,愣在那里,后知是误会,可想而知,丫环穿着都是绫罗绸缎,主人穿着肯定更加华贵。后在周瑞家的引见下见到王熙凤“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缂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那般雍容华贵,让刘姥姥惊在那里,过会才赶忙下跪。但她看到的只是她们的家常衣服,并没有见到见客的高贵服饰。 在袭人回家这段子里,王夫人和王熙凤给了他一些东西,王夫人送了袭人首饰、妆锻。当时袭人在暗里是贾二爷的小老婆,王夫人在这里送她这些东西表现出她对袭人的认可,重在让她回去娘家能够有面子,也表示出她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王熙凤送了她一件皮衣服,虽显得高贵但又不是真皮,既在这里侧面的贬斥了袭人,理解为袭人看起来很高贵,其实只是个玻璃花瓶而已,名不符实。 看了《红楼梦》,对里面人物的服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里面人物的服饰和性格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在《红楼梦》里我能看到做为织造世家的曹雪芹在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上用了很严谨的词汇,也暗藏了很多隐讳。红袖,血泪,道出十二金钗悲惨命运,但最终都以悲剧落幕。

多视角分析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他的巨著《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一个贫穷纯洁的农村姑娘被“诱奸,抛弃,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的凄惨故事。本文以《苔丝》的故事梗概为源头,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具体分析了小说中造成苔丝悲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安琪·克莱尔和亚雷·德伯的形象特征,这两个人物形象包含了哈代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马斯·哈代苔丝悲剧宿命论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他的名作《德伯家的苔丝》以批判社会和悲观主义为主要特征,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末期英国下层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在小说中,苔丝经常被比喻成“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在当时社会里,她就是“一只不幸的孤鸟”,鸟的意象突显了她的孤独与无助。本文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酿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各种原因。 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到富人家攀亲,不幸被亚雷·德伯诱奸而蒙羞回家。 由于不堪忍受乡里邻居的风言风语,苔丝到远离家乡的奶牛场打工,在那里她与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相遇、相恋,并决定结婚。在新婚之夜,苔丝坦白了自己过去的不幸遭遇,然而克莱尔无法忍受这个现实,抛弃她远走巴西。 为了贫困的家庭,苔丝被迫再次沦为亚雷的情妇。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克莱尔从巴西回来请求苔丝的谅解。在愤怒和绝望中苔丝杀死了亚雷,和克莱尔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在小说的结尾,哈代带着嘲讽的口吻写道:“‘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的悲剧结束了,是什么逼迫她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哈代认为人世间充满了忧患和痛苦,“没有一条通向幸福的路,甚至也没有一条避免不幸的路”,“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人类悲剧的原因不是人类本身的行为造成的,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人们在情势以及支配情势的命运面前是软弱无力的”。 正是这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思想为小说女主人公的命运奠定了悲剧基调,苔丝的悲剧人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命中注定的,无论她如何与命运抗争都无法彻底摆脱这种悲惨的结局。 造成苔丝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当时英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不公正的法律。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侵入落后的农村地区,造成小农经济的迅速瓦解,给广大农民阶级带来了空前灾难,苔丝正是这一剧烈冲击下的可怜的牺牲品。在当时社会,只要她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就无法彻底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哈代指出:“纯洁的姑娘苔丝悲剧正是古老的威塞克斯广大农民的悲剧,二者都被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所侵袭,抛弃。” 从女姓主义视角分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苔丝是“男权社会不平等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命运的牺牲品。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作为“第一性”,是社会的主体,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则被视为“第二性”,是男性的附属品,“被排除在男性视野之外”,夫妻之间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苔丝的悲剧也正因为她是父权制社会的一名女性,而且温柔善良,楚楚可人,这正是资产阶级流氓恶少竭力捕捉的“猎物”。按照传统婚姻制度妻子的贞操就是丈夫的特权,如果女人在婚前失去贞操就是“不纯洁”,就会遭到社会的唾弃。苔丝婚前失身是被迫的,却受到世谷社会百般指责;亚雷·德伯是一个行为放荡的公子哥,见到漂亮姑娘就要想方设法勾引到手,当时社会却没有谴责他的“不洁”行为;安琪·克莱尔婚前也曾“跟一个成年妇女有过四十八小时的放荡历史”,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不忠”感到内疚,甚至在新婚之夜要求苔丝原谅自己过去的荒唐行为,而且,他刚刚遗弃了新婚妻子,就打算带伊兹·休爱特到巴西去,当时的社会也没有谴责他的这种行为,这就是“男尊女卑”

浅论宝黛爱情及悲剧原因

木石本前盟,情债终成梦—浅论宝黛爱情及其悲剧原因摘要:《红楼梦》又称《情僧录》《风月宝鉴》,可见“爱情”是这本书的重要主题。综观全书,若说大厦将倾的贾府是全书的躯干,宝黛的爱情便是全书的血液。小说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利用种种谶语铺垫人物故事结局,辅之以贾府的衰败过程。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何故?宿命耶?人事也! 记得初次看的是删简本的《红楼梦》,只是突出宝黛爱情婚姻悲剧这一主线,以致让我一度认为《红楼梦》是写宝黛钗的情感纠葛的古言小说。故而喜恶明显,先入为主,崇黛抑钗,看书时也是挑着看,发现有黛玉的情节便有宝玉的身影,仿佛黛玉即是为宝玉而而生为宝玉而死。高一那年,买了本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比较完整的《红楼梦》,再看已不是只停留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上,而扩展到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生活画卷、悲欢离合、人情世态。红楼事,终成空,“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所要好,须是了”。 一、宝黛爱情的源起人常说,所谓爱情,要么一见钟情,要么则是日久生情,宝黛间的爱情起源却是两者兼之。在第三回写两人初见的情景: 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像是旧相识的,今日只做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初见便都觉似曾相识,亲切感一生,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诚如宝玉所说,他们确是“久别重逢”,在第一回已含蓄表露:宝玉乃系离恨天上神瑛侍者身青埂峰下玉石魂,而黛玉则是太虚幻境潇湘妃子身三生石畔仙草魂,下得凡来一为历劫,一为报恩。也就是说宝黛前世有段未了的情缘,今生得以复见,便一发不可收拾。贾府的权威人物—贾母见两人一见如故,为让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和刚来的外孙女能“亲上加亲” ,便顺意让两人住在一处。二人“日则同食,夜则同卧”,日久情增,心事渐成。

爱情悲剧的看法

爱情悲剧的看法 1.绪论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

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目录 一、引言 (1) 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结局和比较分析 (1) (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 (1) (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 (3) 三、爱玛和苔丝悲剧命运同中有异的成因和比较 (4) (一)社会根源导致的命运悲剧 (4) (二)家庭环境导致的迥异性格 (5) (三)遇人不淑的恶劣后果 (6) 总结 (1) 参考文献 (2) 致谢辞 (3)

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摘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伟大文学作品。作为主角,爱玛和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相似之处,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创作的时代,以及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翁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来比较论述苔丝和爱玛两位女性的悲剧人生的异同以及对应的原因。 关键字:爱玛;苔丝;悲剧命运;比较

Comparison of Emma and Tess's tragic fate Abstract:Gustave Flaubert's "Mrs. Bovary" and Hardy "Tess" is a great literary works have a certain social influence. The tragedy of Emma and Tess image have similarities,but als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life and creation,and described in the novel master living environment,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to compare the Tess and Emma two as the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and their tragic life. Keywords:Emma,Tess,tragedy,comparison

浅析苔丝悲剧的原因提纲1

浅析苔丝悲剧的原因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他既是一个小说家,又是一个诗人。德伯家的苔丝是他最为有影响力的一部巨著。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惨的命运。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社会环境,他人影响及苔丝自身性格三个方面描写,由此揭露出苔丝的命运所在。她对命运有着反抗的一面也有着妥协的一面。所以,作为普通人的苔丝与当时社会抗争是无助的,最后会像所有一切与道德,伦理相悖的事物一样,被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关键词:悲剧;社会环境;他人影响;苔丝自身性格;牺牲品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德伯家的苔丝》(1891)是他最优秀的小说,写出身贫苦的少女苔丝被本家恶少奸污,后在牛奶场当了挤奶工,不久与牧师之子克莱相爱、结婚,新婚夜坦诚地向克莱讲了往事,结果遭弃,最后她杀死亚雷,被判绞刑。《苔丝》中的悲剧原因主要有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三个方面,三者融为一体,呈现出强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一、家庭悲剧 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从一开始她的父母就送她上了一条悲剧之路。苔丝来到亲戚家时,恶少艾力克便被她的美貌吸引对她起了邪恶的念头,他利用苔丝的无知与善良,骗她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当苔丝被诱奸后,使她受到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煎熬,她是那么的无助与无奈。当遇上安吉尔时,苔丝对生活爱情看到了新的希望,安吉尔聪明、耿直,这正是苔丝所欣赏的,然而在新婚前夕,苔丝告诉丈夫自己的不幸遭遇,并没有得到丈夫的理解,而产生了鄙视与嫌弃,于是安吉尔抛弃了苔丝,就这样苔丝失去了丈夫,失去对生命、爱情、婚姻的信心,使她再一次陷入人生的悲痛之中。假如不是她那么单纯,相信丈夫会接受并理解,那个秘密也许永远也不会被安吉尔知道。安吉尔是精神的象征,但他敏感,不现实。 二、性格悲剧 从苔丝自身的性格而言,苔丝的悲剧又是性格的悲剧,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还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反抗性,但是信念和现实发生矛盾时,她又反抗的不彻底。就是她双重的性格给她带了灾难。当她父母让她去攀亲时,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单纯。殊不知当她进入远房亲戚家门的那一刻,厄运正一步步的向她靠近,艾力克用尽一切手段想得到苔丝,涉世不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