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共六篇)第三章 专题节目

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共六篇)第三章 专题节目
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共六篇)第三章 专题节目

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共六篇)第三章专题节目第三章专题节目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节目的重要形式之一,节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多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社会问题,也可以写人物传记;既可以表现风土民俗,也可以写名胜古迹。对于什么是专题节目,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并不十分统一,但大家基本认定专题节目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纪实性、参与性和艺术性。纪实性是就其内容而言的,要求专题节目的内容应是真人、真事,不可虚构、杜撰;参与性是就作者的主观认识而言的,要求专题节目在叙说真人、真事的同时,还常表现出纪实者,即创作者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可以表现为直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也可以表现出作者对某一个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参与性是作者与观众之间真实而亲切的交流,与客观的写实性报道有很大的不同,也与通过人物性格来表现作者思想的电视剧不同;艺术性是指专题节目为了实现节目的纪实性、参与性而使用多种电视艺术表现手段。

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不以硬新闻、采访或讨论的方式来处理主题的纪实报道通常被称为专题节目或纪录片”。他在《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一书中指出:“把那些与争论的问题无关或对主题不采取某种观点的影片称作专题节目,与之相反则定义为纪录片”。

“专题节目正如这里所定义的,是关于事件、情况、人物或观念的客观的报道,譬如对社区某个人的生活报道。如果那个人碰巧是无家可归,而且作品认为社区有义务多做些事情来帮助无家可归的人,那么,这部作品就由专题节目变为纪录片。专题节目和纪录片都可以是高度艺术性的,区别仅在于内容的目的不同。”而“谈话类节目不包括诸如新闻、纪录片、戏剧、音乐、特别报道、游戏教育和职业

培训或者广告等主要的节目形式,它存在于采访、讨论和演讲节目中。采访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意见型采访、信息性采访、个性化访谈”。

中央电视台CCTV一3的《艺术人生》栏目是一档电视访谈形式的经典专题节目,突出了人物传记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电视专题片的特点。

第一节《艺术人生》

一、节目概述

1(节目发展历程

1998年,《艺术人生》还只是《新视听》栏目中的一个子栏目,当时叫做《艺术无极限》,是一个专门对画家、歌唱家等进行访谈的节目环节;2000年,该节目正式改名为《艺术人生》,但一度以歌友会的形式,让田震等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歌曲并接受采访,“做了四五期后发现,当歌手们开始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收视率很高,但他们表演收视率反而掉下去,可见明星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能打动观众。”于是,栏目便定位为“用悲悯的心,给明星们提供一个倾诉的地方、做艺术家的情感按摩师、讲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而歌手德德玛的那期节目则是《艺术人生》一个里程碑,因为从那以后,《艺术人生》的收视率直线飙升,2000年12月22日首期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正式推出。到目前为止,《艺术人生》已制作完成了200多位影视、音乐、舞蹈、文学、曲艺等领域的艺术家和一些艺术团体的专辑制作。

《艺术人生》栏目以文化关注和人文关怀的视角,对每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历程作深刻的阐述,和观众共同分享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和人生感悟。近5年来,《艺术人生》致力于“记录时代人物”,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每一期节目中。从最初的30分钟探索期——真实记录明星心路历程,到50分钟发展期——正直品质,极端制作,以至现在的品牌期——记录时代人物,《艺术人生》走过自己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档已经形成经典的综艺人物品牌栏目,《艺术人生》节目的形态将更加综艺化,内容也将更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2(节目受众定位与风格特征

《艺术人生》以访谈艺术家人生经历为主。中央电视台曾做了一份收视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观众是喜欢《艺术人生》里讲述的人生故事,他们从故事中寻找到感动和抒发生活感慨;也有一部分观众是喜欢朱军,觉得朱军在访谈中跟嘉宾之间的互动特别好;还有一部分观众是冲着访谈嘉宾而收看节目的……其实,一档节目要形成自己固定的观众群,就必须要以内容取胜。尤其是访谈类节目,不管访谈嘉宾是谁,只要故事能够打动人,观众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节目就肯定会获得成功。

据调查,在《艺术人生》的观众中,47,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9,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正是因为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复杂性,《艺术人生》充分顾及最广大的观众群体,既坚持了节目的品位追求,又考虑到了受众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在高雅与通俗之间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张力,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汇的景观,形成了一个喧声杂语的多声部“公共话语空间”。

《艺术人生》选择的嘉宾大都是知识分子型的明星,因为“用文化引导娱乐”是它的目标。为此,栏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首先,在选题上,《艺术人生》推崇知性的大众明星,而不是小众的艺术。节目到现在已经邀请的明星主要来自影视界、音乐界、曲艺界等各种大众艺术。明星知名度越高就越吸引观众,听明星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更是吸引很多普通观众的制胜法宝。在《艺术人生》节目中,观众最感兴趣的访谈宾往往是那些有着知识分子背景的明星,如罗大佑、陈凯歌、英达等,在他们的身上,观看到了传统和现代对接的烙印。

其次,在节目内容的取舍上,以内容对社会的向善影响作为标准。《艺术人生》弘扬的是明星们“真善美”的一面,中心话题基本上围绕着个人如何面对命运的挑战,如何协调个人和家庭、个人和时代的关系。栏目在《温暖2002》和《温暖2003》的元旦特别节目中,盘点了一年之中演艺界最突出的人,不是以知名度排名,而是以彰显人性的光辉为序。例如,2003年的个人主题《英雄》、家庭主题《和你在一起》、时代主题《激情燃烧的岁月》三个段落,分别邀请谈理想主义的陈凯歌、谈不惧伤痛的张柏芝、谈丧亲之痛的赵季平;节目中还邀请张越作为嘉宾主持,在老年人《今生无悔》、中年人《顺流逆流》、年轻人《长大成人》三集中,黄宗英和观众谢幕告别、曾志伟追忆好友梅艳芳、谢霆锋真诚告白……这些内容的设置,让观众深深体味到2003年的温暖和感动,体现了《艺术人生》用情感温暖人心的主题。

再次,创作人员始终保持着创作上的“真诚”。陈凯歌曾说《黄土地》是他的诚意电影,并说人的一生中只会有一到两个诚意作品。然而,《艺术人生》却始终坚持不懈地创作着他们的一部又一部诚意作品。虽然从事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者更多地关注于节目形式,但是《艺术人生》的编导们想独辟蹊径,在节目中传达社会的良知、传播智慧的思想,不谄媚时尚,不谄媚大众。《艺术人生》要求策划和编导们除了精通人文地理,还要怀有一颗寻常百姓的悲悯之心,在演艺明星和他们的作品中寻找文化的光辉。《艺术人生》的成功不是追求新鲜的形式,而是以内容为王,所以它不是稍纵即逝的娱乐节目,而是社会的“公器”,始终如一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艺术只反映创作者的内心和他们眼中的世界,而《艺术人生》却是将文化、思想、良知和智慧传递给观众。

3(节目形式结构和视听语言

从节目形态上看,《艺术人生》具有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艺术形态的复杂化的特点,集各种电视节目形态和艺术表现形态于一体。以现行的电视节目学的规范来划分,《艺术人生》颇难“归类”,是栏目化的电视文艺专题片还是电视综艺节目,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式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还是访谈节目,还是历史文献片。本文将其定位为访谈类的人物专题节目,也许有些牵强,其实《艺术人生》本身就像一个大杂烩,它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种种表现手段,比如,从戏剧或小说中吸取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的手法,在节目的展开中张弛有度、富有节奏,以主持人对演艺界人士表演天赋不动声色的调动,折射出关于艺术家成长经历的一出浓缩的戏剧;从相声中吸取你唱我和、虚与委蛇的手法,访谈中不断设置包袱,又巧妙地抖包袱;从电影中吸取时空切换的叙事手法,在访谈中采用大量的“闪回”手法……

在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小品《艺术人生》冯巩专辑中,冯巩对朱军的主持有个搞笑性质的总结:“你主持的再好不就那四招嘛,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只要钢琴一响就让你哭的没个完……”虽然该评价针对的是朱军的主持风格,但实际上却笼统地概括了《艺术人生》特别是个人专辑的一般结构。在嘉宾亮相前主持人会对即将来做客的嘉宾做一些简单的介绍,这就是该栏目的引子。主体部分是主持人和嘉宾的交流。主持人运用亲切的语言和行为使嘉宾融入轻松的氛围,从而和盘托出主持人和剧组幕后策划的系列问题。根据内容需要或时间许可,还设有现场观众提问和场外观众通过电话或网络向嘉宾提问的环节。《艺术人生》再回首系列在结构上更简单一些,基本上围绕嘉宾团体现在情况的介绍和对以前故事的回忆,对个体的提问并不很深刻,主要还是对当年整个剧组拍戏过程细节的重叙。

因为要让嘉宾感受到气氛的温馨和谐,嘉宾也随着主持人的亲昵而逐渐放松,因此整个过程语言平和,音乐温馨。

4(节目的包装策略

《艺术人生》的片头,在音乐声中,晶莹的宝石和着明星的脸,在蔚蓝的海水中沉浮,“艺术人生”四个字和一个转动的录音话筒相映成辉。其中“艺”字的收笔像舞蹈家的绸缎,飘动着穿过人生二字,而“术”字收笔一点,像乐谱中的音符。转动着的录音话筒象征着《艺术人生》栏目对艺术家们心声的倾听和记录。

《艺术人生》的片尾是阳光照射下的海底,在阳光斑斓的海底是“艺术人生”四个海水冲印的大字,下面工整地写着“记录时代人物”,这是《艺术人生》栏目的主旨。

《艺术人生》的演播室造型与片尾的构图相似。四周是蔚蓝色的背景,打上斑斓闪动的光栅,正中的稍高于地面的演播室中心是嘉宾和客串嘉宾与主持人交流的场所,背景是蓝色映衬下的嘉宾照片,其他三面则是观众席。演播室的整个造型就是一个阳光照耀下的海底世界。

《艺术人生》作为访谈类的品牌节目,在视觉表现上有其独特的策略。

首先,有意无意地混淆艺术家作为个体的现实人生与作为明星的表象虚构之间的界限。《艺术人生》力图再现演艺明星的“真实”自我,让观众觉得明星在《艺术人生》中彻底褪下了神秘的光环,成为了一个完全真实的普通人。《艺术人生》通过对演艺明星真实人生的“似真性”幻觉的营造,建立起一种比真实还真实的博德里亚式的“超级真实”。

其次,“细节为王”的具象化策略。《艺术人生》对某些见证明星人生成长的细小道具进行了充分的开掘和利用,使得节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最有力的具象无疑就是人自身了,这是一种鲜活而又富有生命力、具有二度创造性的“活道具”。因此,除了亲到现场的访谈嘉宾外,节目还邀请和访谈嘉宾相关的人物到场,即使不能到场的也会进行现场连接或播放事先录制的影像资料。总之,为了能

够达到具象化效果,《艺术人生》栏目组竭尽全力地对嘉宾的亲人、朋友等进行资源开掘。

再则,情感策略。《艺术人生》让艺术家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和艺术历程,表述自己对艺术的感悟与人生的见解,并真诚地与观众产生交流对话。因此,《艺术人生》对艺术的怀旧,是现代人漂?自无依的心灵的一次自我慰藉和救赎。与其说节目是一次追寻和建构深度意义的人文行动,还不如说是在温情旗号下,对高雅艺术、演艺明星资源的一次消费行为,是对其因年代愈久或离现实愈远而愈益醇厚的使用价值的重新发现。《艺术人生》正是抓住了这个情感匮乏时代的致命伤,致力于营造一个情感宣泄的“公共文化空间”。当然,《艺术人生》的情感策略并不仅仅局限于中老年观众,也常常瞄准当红演艺界偶像明星,从而更加切入当下文化现实,呼应青年追星一族的情绪脉动。这与对老明星的情感记忆的文化指向并不矛盾,

因为青少年观众对这些青春偶像的崇拜也是一种追梦和青春自恋的行为,是他们青春记忆的追寻、指证与“白日梦”的实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艺术人生》栏目在谈话设置上的策略。它从明星的奋斗说起,从个人遭遇说起。自始至终,节目把明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把情感和故事通过人的经历有力地表达了出来。《艺术人生》的背景设置、话题转向、情感引导也很考究,由于电视传媒的小屏幕性和亲近性,《艺术人生》几乎是电影版的《艺术人生》。《艺术人生》的成功是把明星还原成了普通人,通过个体内在的“议程设置”,围绕中心情感展开话题,成为最平民的、最动人的精品谈话节目。

5(主持人风格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不断成熟,节目主持人已经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成为栏目品牌建设和收视率提高的关键。主持人在节目中所代表的并非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和媒介判断。朱军、李咏、蒋梅、张政、周涛、文清……这一批央

视当红的少壮派主持人整体素质都很强,主持个性与节目风格很匹配。当然,再出色的主持人都存在缺憾,朱军主持的语言和神态都带有明显的套近乎的成分,其实他的主持不足在《艺术人生》的早期节目中还很明显,即对重量级的老艺术家毕恭毕敬,甚至连“我是您的崇拜者”这样明显偏离主持人中立客观位置的话语也在节目中出现过。冯巩对朱军的主持的总结——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虽然有玩笑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艺术人生》的大体结构和朱军的主持风格有了概括性的总结。

在做香港艺人张学友的那一期节目遭到非议后,制片人王峥表示,朱军的年龄、经历使他能把节目做得很人性化。比如做赵薇那期节目当时“军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朱军在访谈中却只字不提,而且在节目。最后送了她一盏灯,希望赵薇能走好以后的人生之路,现场观众很受感动。如今的朱军在主持节目中,对于访谈嘉宾既不仰视也不俯视,心态平和,一视同仁。

《艺术人生》的主持风格是朱军的个人风格和整个摄制组集体意识融合。朱军的主持特点有:一、开场提问,轻松幽默,营造和谐氛围。二、抓住细节,及时追问,呈现嘉宾魅力。三、直面敏感话题,进行人文关怀,将主题深入。《艺术人生》节目组一直本着“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的宗旨进行每期节目的录制。因此,是否提及往事,如何触碰嘉宾内心最敏感的神经而又不给嘉宾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也成了节目组非常关注的环节。朱军在节目中一直以宽容、理解、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嘉宾,他亲切自然的声音,娓娓道来的语速,语言直白,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太多的客套,就像和老朋友小叙家常。《艺术人生》是一档具有人文关怀的节目,是一个表现爱的舞台。节目的性质和宗旨需要主持人是一个善于交流、富有爱心、充满人格魅力的人。而朱军在节目中注入了真实的情感,用真实情感去倾听、去碰撞,才真正打动了嘉宾、打动了观众,让嘉宾说实话、吐真情,让观众随着节目的悲喜而感动,引发共鸣。

电视是一种特殊的可视媒体,其性质决定了主持人形象的局部或全部将在屏幕前“曝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展现在观众眼前,任何一个表情和动作都在向观众传递着信息。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要取得成功,就是要通过主持人表现出来的亲和力使观众对节目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在以往的情感类节目中,观众常常看到有些嘉宾因为难以回首的往事而痛哭流涕、难以成言,甚至有些过激的举动,而主持人这时的作用就不单单是主持了,要多一点人文关怀精神,动态性地灵活把握谈话现场气氛,科学、合理地调控嘉宾情绪,真正发挥情感类谈话节目的终极价值。

6(节目未来发展战略

第一个走进《艺术人生》的国外艺人是日本著名演员粟原小卷,后来又有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艺术和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和民族传统都无法阻止艺术和感情的交流。观众在这两期节目里感受到了国外艺人与国人相同的感情和奋斗历程,也感受到不同的人生剧情。因此,尝试将视野拓展到国外,邀请国外的艺术家走进《艺术人生》,是《艺术人生》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一。 ( 另外,艺人二次走进《艺术人生》的做法也值得思考,不失为一条未来发展之路。冯小刚、刘欢觉第二期缺乏创意,很难达请进演播厅,那么在形式上和赵本山都两次走进《艺术人生》。整体感到第一期的效果。因此,如果要把艺人两次一定要有所突破。

曾经有人提议针对不同的采访嘉宾可以选择不同的主持人。这在节目的形式上将是一个突破,也许会造就《艺术人生》的再次高峰。这一提议不妨作为一个尝试,在一两期的节目里采用其他主持人及其他风格,这也未尝不是资源开发的一次机会。

二、经典解读

1(文本分析

《艺术人生》无论是节目定位,还是主持风格,走的都是品牌建设之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间’’已经成为《艺术人生》的经典代言,而作为人物专题的电视访谈节目,它的成功在于叙事和情感再现。

《艺术人生》以主持人引导嘉宾讲述自己的艺术和生活历程、现场和场外观众参与的方式展开节目,从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四个角度叙述嘉宾的故事。从演播室的包装设计可以让嘉宾有亲切感,让观众感受到与明星的零距离,到主持人开头的“套近乎”,这些都塑造了融洽的叙事环境,使嘉宾打开心扉,讲述自己情感深处的故事。

《艺术人生》的宗旨是:拾起人生记忆的粹片,感怀人生难忘的瞬间,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节目中,嘉宾和观众在主持人理性的引导下释放情感,让感情自然地流露。与其他明星访谈节目相比较,《艺术人生》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在演播室,明星和观众零距离接触,真地记录了每一位名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历程和他们坚定的人生理念和艺术追求,还有那些伴随着他们辉煌人生的实实在在的情感和故事。通过艺术家自己诉说其在生命过程中的感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艺术人生》将明星还原为本质意义上的普通人,经历着普通人的痛苦、挫折、抗争和奋斗,正是作为普通人的明星们的生命经历成为观众的人生参照,由此实现了人们情感沟通的渴望。

本文将以赵雅芝专辑文本为范例,分析《艺术人生》的叙事特点和情感再现。

朱军与赵雅芝一见面,朱军的两句谈话有意地“拉拢”了关系——“我们穿的是情侣装”,之后还有对赵雅芝的称呼上、对赵雅芝的影视剧的熟悉程度表述等,都拉近了赵雅芝和观众的距离,将赵雅芝的明星身份逐渐淡化,为赵雅芝和观众的交流创造了平易的叙事环境和气氛。再看该文本的叙事角度,《艺术人生》选择了4个角度来进行叙事:赵雅芝以嘉宾的身份来参与节目,她的故事的讲述是根据主持人的提问,选择性地表达她的情感的。从她的角度来说,她既是故事的来源,

又是故事的把关人。她当时的记忆和情绪都会影响到观众最终听到和看到的结果。而主持人朱军则是以引导者的姿态和赵雅芝面对面进行交流,他是第二层把关人。节目制作之前,他和编导一起设计提问,努力创造让赵雅芝舒适的谈话氛围,让她自然地回答问题。而现场观众的参与是多角度的,如果时间允许,节目最后现场观众可以当面向赵雅芝提问。而场外观众参与方式更多了,比如在这期节目策划期间,江西南昌的观众写了一份文稿来参与……从赵雅芝自己的讲述、主持人朱军的引导和场内外观众的参与中,《艺术人生》用4个角度对赵雅芝的故事进行叙事,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明星的平凡和不平凡。

在赵雅芝的艺术生涯的回顾中,朱军对她的从艺波折、艺术转折的详细细节都进行引导

式的挖掘,其中涉及了赵雅芝对家庭、丈夫、母亲和儿子以及合作过的艺人的情感。赵雅芝在谈话中激动地再现了这些情感历程。让观众在浓情的氛围里感受到了明星平凡的情感世界。这种多角度、轻松气氛的叙事让嘉宾既乐于也敢于真实地再现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内心情感。

2(比较分析

明星访谈节目在中国起步虽晚,发展却极为迅速。翻看各个卫视频道,可以发现基本上每一个频道都有类似的节目:刘仪伟和明星在《东方夜谭》(东方卫

视)“千钧化一笑、一笑解千愁”、《鲁豫有约》(凤凰卫视)中陈鲁豫约明星“说出你的故事”、《艺术人生》(中央电视台)里朱军与明星一起“用艺术点亮生命”、李静戴军在《超级访问》(北京电视台信息频道)中“展示明星如烟往事”。下文将《艺术人生》和《鲁豫有约》进行比较,分析《艺术人生》的个性化特点。

(1)栏目的名称

《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以主持人的名字来命名,使观众立刻感受到这是一个十分个性化的节目,而且,“有约’’两个字给人一种浪漫、温馨的感

觉,就好像是与自己的朋友约会,即使没有看过这个节目也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具有私人聊天风格的节目。由《鲁豫有约》的栏目名称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凤凰卫视为了适应市场的特点,为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而采取了明星制策略。《鲁豫有约》是凤凰台为鲁豫量身定做的,充分尊重了她的个性特点,同时也为她提供了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优势的舞台。

而《艺术人生》的命名非常大气,“艺术”和“人生”这两个词给人的感觉十分宽泛,以至于观众不能直接从这个命名中说清楚节目的具体内容,但是却隐约能够感到一种“力量’’的存在,有一种崇高、凝重的气韵在内心缭绕。“艺术人生”这个名字充分体现出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大家风范。

如果说《鲁豫有约》是一块青翠的绿草地,那么《艺术人生》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草原。

(2)主持人自身的特点与节目的关系

陈鲁豫大学时所读的专业是国际新闻,5年的专业学习加上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艺苑风景线》的经历,为她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采访功底,并形成了大方、淳朴的主持风格。而5年的大学生涯又给她打上了深深的学生烙印,使她至今仍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气质——真挚、淳朴而宁静。她曾经说过:“我不喜欢改变,一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形象不容易,一旦改变了,观众不接受,再改回来可就难了,所以不变了。虽然陈鲁豫似乎有那么一点固执,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她的智慧和她对自己的那份十分清醒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陈鲁豫才一直保持着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始终是她的纯真、宁静,给人一种恬淡、释然的感觉。在这样的感觉下,嘉宾和观众都会在很自然的情境下被带入节目的场景中。

有评论说陈鲁豫大方而不艳丽,聪明而不做作,此言不为过,正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她的风格。在与嘉宾的交流中,陈鲁豫所表现出的总是那样一种用心倾听的神态,单手托腮、目不转睛,脸上的表情随着嘉宾一颦一笑而改变。即使是提问,也

是那种满怀关切之意的轻声慢语,这正是她的成功之处。在年长的嘉宾面前,陈鲁豫多数时候的形象是一个天真可爱的晚辈,认真倾听长辈对历史的回忆,她听得如此专心,似与“长辈”一同再次走过那段人生历程;与年龄相差不大的嘉宾交流时,她又好像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为他们分担忧愁、共享成功。嘉宾在访谈中就像找到了最佳的倾听者,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内心的惆怅说出来。陈鲁豫用“倾听”来作为自己把握节目的指挥棒,在不动声色的时候就已经牢牢地掌握了访谈的方向,可谓有“羚羊挂角”之妙。

与陈鲁豫形成对比的是朱军的那种具有阳刚之气的热情的访谈风格。朱军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他曾经在兰州军区当过文艺兵,这为他在节目中的主动出击提供了有利保证。事实上,在主持过程中,朱军的热情让来到现场的嘉宾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与陈鲁

豫细心倾听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朱军的风格是主动提问。此时的提问实际上是代表场内外的观众在发问,朱军就是他们的代言人。谈话精彩之处,步步紧逼,让观众有淋漓之感。

由于有着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朱军在节目现场总能表现出成熟稳重,这种成熟稳重的优势使得他与嘉宾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形成了一个与嘉宾相互信赖的心理平台,使节目更富有整体感。比如羞有一期节目访谈歌手刘欢,由于他与刘欢都是60年代末出生的,所以在心理上刘欢就很认同他,加上对现场摆放的许多道具,如竹皮暖壶、搪瓷大茶缸等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在整个节目的进程中,两个人共同羞回忆从前经历过的事,嘉宾和主持人融为一体,观众自然也就觉得很舒服自然。

如果把朱军与陈鲁豫的主持风格相比较,就是“刚”“柔”相映,异曲同工。两个人依据自身的优势,在“指挥”与“倾听”中把握着节目的进程,殊途同归,不同的道路走到了相同的成功点。

(3)节目的整体策划和定位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级电视台也不得不考虑节目运作中经济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用节目的收视率来进行末位淘汰制,促使每个栏目都必须考虑市场要素。

节目创立之初,《艺术人生》栏目组成员就所做节目的参照系、栏目档次和品格定位进行了认真的斟酌,并多方借鉴国外名牌栏目的成功经验,最后决定在真诚化、人性化和名人化理念指导下,着眼于栏目中人物内心真情实感的开掘,创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富含人生启迪哲理的谈话栏目。栏目使用了这样的宣传IZl 号:“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其目的就是让明星平民化,讲述自己甜酸苦辣的故事,面对面地与观众进行交流,并由此生发出节目对嘉宾的选择标准以及整个创作集体对待嘉宾的态度。《艺术人生》的一位策划人曾这样讲道:“节目感人的一点就是整个团队对待明星时本着同情平等的态度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嘉宾大多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演艺界人士,是真正的艺术家,我们不会像有些媒体那样故意捉弄取笑嘉宾,去揭他们的伤疤。”如访谈导演冯小刚那期节目,录制时他的母亲刚刚去世3天,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收视点,如果做到节目中肯定很煽情。但是,编导们对冯小刚抱着同情平等的心态,录制过程中丝毫没有提到他母亲的事。诸如此类的人文关怀深深感动了嘉宾,打消了他们的抵触情绪,把他们从“包装”中解放出来,还原成有人情味的“普通人”。

而《鲁豫有约》的节目定位是根据凤凰卫视的经营理念,充分考虑到鲁豫的个性特点,并要符合市场的要求,所以她的访谈对象就定位在每个历史时期站在风口浪尖上的焦点人物、失意英雄、边缘人群和经历重大人生变故的特殊人士等。节目在一定的猎奇和刺探别人隐私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很多苦难经历进行了展示。这方面《鲁豫有约》有着鲜明的倾向性,对嘉宾的选择就是它的一个卖点,如璩美凤、杨钰莹、刘晓庆、潘晓等,这些都是有着沧桑经历、富有争议的人物。他们在风口

浪尖上时,很多话不能讲,等到事情沉淀之后,就会有释放的可能性。《鲁豫有约》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在真诚对待的氛围里获得了极大成功。

由于定位的差异,对同一人物的采访,《艺术人生》和《鲁豫有约》所涉及的问题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歌星毛阿敏的采访,节目中涉及有关经受波折后的人生经历问题,《艺术人生》中谈得较为委婉,只是讲了她在国外有自己亲戚的照顾,日子过得还可以,只是很思念祖国;而在《鲁豫有约》中,却直言不讳地谈到了有关她自杀的敏感问题。另外一个范例就是对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的访谈,在《鲁豫有约》中很直接地提到了她与余克稷、金山的两次失败的婚姻,而此类问题在《艺术人生》中就不会有很多的触及,这也是内地和香港媒体制作节目时观念上的较大差别。

由此可见,《艺术人生》追求的是让人们在感动中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用以激励人们勇敢、智慧地面对人生,而《鲁豫有约》则更多地倾向于让嘉宾讲述自己苦难的经

历,展示人生的坎坷,让受众对名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有一种满足人们好奇感的意向。

《艺术人生》和《鲁豫有约》是电视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用一种相同的大模式——访谈和不同节目理念为观众展示名人的另一面,让人们有了全面审视和品味人生的机会,值得称道。

三、个案分析

本文选用了《艺术人生》两个经典的个案,用以分析其节目策划和制作的全过程,从中体会它的艺术特色。为了更全面地评析《艺术人生》的访谈,本文所选取的个案分别是嘉宾个人和嘉宾集体(再聚首)两个极具有代表性的范例。

1(个人材料

中国配音网站长张帆先生在艺术人生录制现场对童自荣做了这样一段记录:

……

进入会场,哎呀,几乎都坐满了,还加了几排椅子,呵,童老师人气好旺呀!

我找了半天,才在第一排最左边找到一个空位,偏就偏点吧,有位置坐就不错了——哎,不偏呀,这位置太好了,正对着童老师坐的椅子,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呀! 好,《艺术人生》前面的一段,中央电视台网站有详细介绍,本站也已经收录,我就不赘述了。顺便说一下,北方影武者老兄制作的那个用角色诠释童老师的片子非常精彩,我这里卖个关子,希望大家届时一定注意欣赏。

童老师是个很容易动感情的人,仅仅看看他那些经典影片的录像,再看看网友

们打出的“从来也不曾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横幅,眼睛就已经湿润了。但是,童老师再三再四地深深感谢观众的厚爱,却无论朱军怎么“诱导”,他都不肯对自己作哪怕一点点赞美。朱军大概也从没见过这么低调的嘉宾,最后直接脱口而出:“今晚,难道您就不能骄傲一回吗?”童老师笑了:“好,我也骄傲呀。”但笑

容告诉我们,那只是得到观众认可的欣慰,他也许根本不知道怎么去骄傲。谈到《艺术人生》节目组打着“艺术人生欢迎童自荣老师”的牌子去机场接他时,他又动了感情,向朱军提出:“能不能把这块牌子送给我作个纪念?”一块普通的纸牌子,怎么会令他如此激动呢,

童老师这边还没缓过来,朱军又问了一个问题:“听说您父亲去世时,您也没

能陪在身边。”童老师听到这个问题,几乎忍不住要哭出来。可是,他说起这件事,依然是淡淡的,只是说,那时厂里有配音任务,他也没料到父亲的病会恶化得那么快。有人劝他请假,可他想戏已经配了一半,换人很麻烦,他不想麻烦厂里;

有人劝他换班,可他想换班会给别人添麻烦,他也不想麻烦别人。结果,父亲去世前他没赶上和父亲说上一句话。——“他去世的时候……才63岁呀!”说到这里,童老师再也控制不住,眼泪如断线珍珠般滚落下来,声音哽咽——可是,他还是没有对自己的敬业感到一点骄傲,有的只是无尽的愧疚与遗憾。

这时朱军说请杨阿姨上场,我才发现杨阿姨原来一直坐在我后面,杨阿姨先是介绍了童老师和她思想不开放,拒绝拍广告,拒绝海外的高薪聘请的事,这些大家应该都了解的。童老师说在香港时,人家半夜把,他叫起来“洗脑”,他也动过心,可他一想到在上译能为十几亿观众服;——十几亿呀,就感到留在上译也许清贫但自有无上的光荣。这时我想起前面朱军说的一句真正内行的话:“也许只有在上译厂的录音棚里,童老师才能真正找到感觉。”童老师还回忆,当年结婚时杨阿姨家条件很好,比童老师家好多了,可电影迷杨阿姨还是看中了童老师。结婚以后,以前从不干活的杨阿姨“被童白荣训练得什么家务都会做”(杨阿姨自嘲),连她的同学都惊奇。不错,童老师的事业会遇到低谷,但近有杨阿姨的相濡以沫,远有广大影迷的大力支持,还有什么难关是不能逾越的呢?

童老师也说起了某些人所谓的上译内幕,不过他的态度值得所有人学习。他说:“哪个单位没有点矛盾呢?正常的问题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解决。以前我们厂有人把一些事捅给媒体,

我还批评他们,他们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激化。”朱军说:“你曾收到过中影转给你的一封观众来信对吗,听说那封信对你伤害很深。”童老师说:“是的,那信是说电影里老是我的声音,以后不要听我再配音了。现在中影换了新领导,我也给他写过信,想请他下来听听我们配音演员的想法,哪怕我来牵头也可以。可也许领导太忙了,现在还没有想到这里。”

老说这些总是沉重的,于是话题又转到艺术上。童老师深情地谈起了上海译制片厂两位最令人景仰的配音大师——邱岳峰和毕克。他说,这两位大师真是天才,那非凡的艺术领悟力和表现力令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还始终牢记这两位大师在艺术上对他的无私帮助,比如毕克常提醒他:“你的血液有没有和角色一起沸腾起来?”他又提到陈叙一,他说:“如果没有陈叙一,就没有上译的辉煌。他懂戏,英语又好,想在他面前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而且陈叙一那时候一切都是从艺术出

发,谁合适就谁配,没有别的干扰。”确实,现在再出一个邱岳峰,也未必能把配音事业带出困境;可如果出一个陈叙一,也许真能再演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好戏呢。童老师说起《佐罗》里那段“赎罪节抢珠宝”的台词,原来翻译翻得比较软,“陈老头”很不满意,亲自修改成了“女士们先生们,摘下你们的珠宝,把它交给我。我是代表那些遭受横征暴敛的人民来募捐的。正好碰上赎罪节,我相信你们都会慷慨解囊的。”再经过童自荣的精彩演绎,正义凛然而又风度翩翩的侠客顿时呼之欲出。还有《加里森敢死队》里面那个著名的“头儿”的称呼,也是“陈老头”的神来之笔。听到这里,想必每个观众心里都在和童老师一起呼唤:陈老头,你在哪里,你能感觉到我们想念你吗? 嘉宾之一是年轻的新闻播音员康辉,他自称是童老师的扇子,现场表演了一段《王子复仇记?活着还是不活》,然后朱军又出“坏主意”:康辉是学播音的,来了段配音;童老师是搞配音的,是不是来段新闻播音?”顿时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童老师说:“其实我们配音的时候,也配过广播员、解说员什么的。那不能像外国解说员的风格,而是要学中国的播音员、解说员。”话虽这么说,可童老师来了段台湾法院审判偷渡蛇头的新闻,还是给播得抑扬顿挫、变幻万千。朱军做了一个夸张的拿剑的姿势,说:“这是佐罗的宣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一位北广的老师说,她对童自荣“有意见”,每回招进来学播音的学生都爱学童老师说:“得费好大劲才能纠正过来。童老师魅力可见一斑。另一位嘉宾是刘纯燕,这位大姐三四十了,可无论装束还是气质都是小姑娘,无怪乎人家老把她当作王宁的女儿。她和童老师先是合作讲故事《天鹅湖》,然后又和张澎合作表演了秀兰?邓波儿的《小歌星》,要说刘纯燕和童自荣一样,也属于艺术个性很鲜明的那种,怎么就没人说要封杀她?大概是因为中央电视台不归中影公司管吧。朱军问:“童老师总是这么平和,你生气过吗?”童老师说:“怎么没有?我生气的时候也会拍案而起的。”哦?童老师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朱军自然顺应民意,要童老师说说。童老师说:“有一次去演出,我和一位小师妹被人认出来了,

结果人越围越多,拉拉扯扯,最后小师妹只会说‘我怕’了。我们被逼到墙角,我就拼命张开胳膊保护她,后来人群里出来7个‘佐罗’,7个小伙子帮我们逃出来了。”朱军失望:那也没有拍案呀。”童老师笑了:“难道你真要我像佐罗那样吗?”朱军:“如果你也遇到了坏人,你会像佐罗那样挺身而出吗?”童老师:“哎呀,像我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不过,硬着头皮我也要上的。”

有观众递纸条请童老师唱歌,童老师爽快地来了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童老师在《同一首歌》晚会也唱过,不过那时唱得规规矩矩。而这次童老师确实很有兴致,潇洒地加了不少“花”,如同1990年三大男高音演唱会上老帕唱《我的太阳》时一样——都是感觉良好时的即兴之作,看来童老师今晚是真高兴呀。

亲情是《艺术人生》的一大卖点,这次也不能少呀。节目组拨通了童老师儿子的电话。这段父子、母子对话十分温馨,相信播出时不会删的,那我就留点余地,请大家届时自己看吧。节目组也是善解人意,送给童老师的礼物是——电话卡。

节目组送了礼物,网友们也不甘落后呀。每位站起来都不忘介绍:“我是中国配音网的……”

生命、瞳颜、北方影武者……哎呀,我都数不过来,请他们自己介绍吧,相信每个礼物都有一段故事。朱军说;“中国配音网的站长也来了,我们请他也说两句吧。”于是我首先简要回答了朱军的问题,介绍了配音网的基本情况,然后对童老师说:“观众并没有忘记您,在配音网举办的‘我最喜爱的配音演员’评选中,您的得票是第一名。”自然观众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童老师。我接着说:“我们配音网也商量给您送什么礼物,可我们大多数网友都没有像样的东西可送。于是我们约定送您‘欢乐’,我们希望您能快乐地度过这个夜晚,而且以后永远这么快乐。(童老师频频点头,后来还说了“今晚我很快乐,这种快乐会持续很久很久……”)刚才有朋友建议您以后可以考虑当主持、当老师、讲故事,这当然都挺好,但配音迷们更希望您能在配音表演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是全体配音网友的心声(没搞

过投票,我自作主张代表大家一回),希望您一定满足我们。”童老师激动地回答:“一定。”

童老师和张澎合作了《黑郁金香》片段,现场效果不错,尽管他们和观众都有意把角色掉过来再试试,但确实太晚了。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敢的筵席——对于童老师,“刚见面又要分手了。”录制结束之后,我们很多网友还没吃饭,得知童老师夫妇也是饿着肚子录节目时,多谢北方影武者老兄大力斡旋,请童老师夫妇和网友共进夜宵。这顿饭,又是难忘的经历。

……

《艺术人生》是以做艺术家个人专辑开始的。策划之初,从艺术人生幕后团体选择嘉宾,到现在网上征集观众和网友的意见,形成了从以传播者的意愿为主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移。嘉宾选定后,他们将收集与嘉宾相关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故事和人际关系,特别是没有在媒体上曝光的,能引起嘉宾情感宣泄的细节。再通过设计提问,将这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暴露在观众面前,或是将当初很轰动的事情进行再现。节目将居于明星地位的嘉宾置于平凡的地位与观众交流,最集中的主体在于通过亲情和友情的细节展现,引起嘉宾感情防线的崩溃。所以很多人认为“哭”是艺术人生成功的标志。比如童自荣专辑中,朱军不仅邀请了童自荣的夫人,而且还现场接通童自荣儿子的电话,用亲情来打动童自荣。虽然童自荣很平静,并没有哭,但是他家庭里的那种浓浓亲憾还是感动了在场的观众。

2(集体材料

《艺术人生》一直以策划取胜,在每一期节目的策划背后都凝结着大家辛勤的汗水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本文试图通过《艺术人生—刊红楼梦再聚首》的策划始末,来进一步了解《艺术人生》每期节目的运佣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初创期至1990年6月15日改版: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 1991年至1995改版: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 1999年改版至2004年: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主要主持人主持顺序及主持人风格: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 节目板块:《开心一刻》《音乐星空》《请你参加》《新起点》《艺海春秋》《海外飞鸿》《天南地北》《东方奇观》《综艺快车》《综艺传真》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2005年8月26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在这个晚上,一个叫做《超级女声》的节目落下了帷幕,一个普通的成都女孩以三百五十二万八千三百零八票的高票数,成为这场平民选秀的冠军。见证这一时刻的,是电视机前近4亿的观众。 不久之后,这个叫做李宇春的女孩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亚洲英雄”。

在中国电视诞生的47年后,娱乐节目走向了癫狂。 90年代 1990年3月14日,一档叫做《文艺天地》的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后来,它改名叫做《综艺大观》。《综艺大观》是一个标本式的电视文艺晚会栏目,延续了春晚的主要风格,可以看作是日常版、微缩版的《春节联欢晚会》。 《综艺大观》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开播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收视率在全国综艺节目中长期稳居第一,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紧接着,《东西南北中》、《曲苑杂坛》等衍生栏目相继出现,并且均得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春节联欢晚会》与《综艺大观》等晚会节目的成功,得益于文艺演出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在文化事业发展尚显欠缺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民众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的机会很少,而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则相对较高,广大电视观众处于一种文化饥渴的状态。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将最优秀的文艺演出集中在荧屏中,利用最少的演出资源,覆盖了最广泛的观众群体,让观众足不出户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综艺大观》等栏目的发展造成了三个直接结果。第一,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目创作被过度开发,创作优秀节目越来越难;第三,创作队伍、演出队伍越来越急功近利。而正是这三个结果成为《综艺大观》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与《综艺大观》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有另外一档节目,叫做《正大综

电视节目分析完整版

电视节目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电视节目发展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电视节目赏析之感

从“把关人”理论看电视新闻栏目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以及信息的需要,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受众,那么,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能最大程度上吸引受众,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近几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系列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的发展初期,拥有大量的受众,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和国外知名电视新闻节目的经久不衰不同的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进入了误区,迷失了发展的方向,造成了收视率的直线下降,拿《新闻调查》为例子,收视率甚至下跌到了后几名,和美国的《60分钟》这样老牌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我国的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稚嫩的许多,不可否认,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时间长,我国电视新闻起步晚,必然导致了电视新闻的相对落后,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我们自身的因素。 每天,世界各地,无时无刻都发生着新闻,以现在的传播技术,将这些新闻传递到观众并不是很难,但是,你无法保证这些新闻是受众真正需要的,因此,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的选择,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的把关人,如何选择受众真正需要的新闻就成了电视新闻栏目成败的关键。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的过程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的起点,在由传播者到讯息的部分,传播者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无选择的都传递给受众,而是根据自身的群体规范和价值标准,选择信息,然后将信息通过媒体传递到受众。那么这个把关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选择,它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把关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搜集信息:即到社会乃至自然界中去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二)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的目的及信息和受众的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的信息。 (三)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编码),加工成讯息。 (四)传播信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一)(二)两个阶段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就是节目编导在获取新闻的信息之后,通过权威的调查以及观众的反馈,以及该媒介的立场选取符合需要的新闻。(三)(四)阶段是将新闻按照观众的收视习惯,合理的编排,用不通的手段展示给受众。 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新闻栏目的开拓与优化是一个媒体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媒体在新闻大战中占尽先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如何编排一档新闻节目,值得我们深思。电视新闻要重夺市场必须突出的优势是能够用形象的现场画面、解说、同期声等新闻细节,表现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真实状态,电视新闻要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效果。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必定是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在新闻叙述的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凸显新闻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大众传播下的把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信息的选择并不是纯粹客观中立的,而是依据一定的传媒价值体系标准,是有目的性地选择。具体的应用到电视新闻的把关上,把关人就应该注重在选择新闻事件时,在遵循新闻公正真实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 那么,作为一个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如何对庞杂的新闻信息进行把关呢?上海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联袂打造的一档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深度105》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下面我就结合该节目分析一下如何进行新闻信息的把关。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自2005年开播在东方卫视开播以来,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电视品牌栏目,在全国主要省区收视率排名始终名列前茅,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电视深度报道的后来者,一档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却能从电视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档电视品牌栏目,其独特的节目形态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105米是目前人类徒手潜水的极限深度,取此名意在紧扣节目深度报道的定位,也寓意栏目制作者将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的新闻追求。《深度105》定位为新闻专题类电视栏目,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板块,体现了着力开掘新闻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历史的深度的追求,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以热点新闻背后的现场、人物和过程为主,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事件,追踪社会新闻热点,进行深度挖掘。 节目形态是一个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特征,其核心则是节目形态的限定性,即“制作者通过自觉设置对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做出的比较明确的限制”,而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首先体现在节目题材内容的限定上。作为一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立足自身定位,紧扣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追踪和深度挖掘,不论是解读天下大事,还是观点评论、解密旧事,都处处体现出主题的新闻性。 作为一档地方卫视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能够在为数众多的新闻专题栏目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归于选题上的优势。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领域,地方性媒体往往在全国性重大事件的选题和采访上受到种种限制,同央视同类节目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新华社、东方卫视两大媒体的联手则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使新闻来源的丰富和导向的把握、节目的品质得到保证。依托新华社强大的新闻网络,《深度105》不仅摆脱了例如禁止异地监督等政策限制,而且借助新华社整合了全国性资源,得以使栏目的触角到达全国全球,充分扩大了栏目的选题来源,使它的选题作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深度105》初创时期只是定位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注重新闻热点背后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体现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并无面明显的栏目结构。经过开播两年的探索试验,经过两次全新改版,栏目时长由半小时扩充为一小时,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版块。三个板块将新闻分析、人物访谈、新闻纪录片三种电视新闻节目体裁嫁接在一起,将严肃、新锐、轻松等基调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在节目样式上突破了旧有的电视新闻专题模式,形成了节目形态稳定的基本框架。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系统过载将导致工作的严重倒退。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很大,看电视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有价值的咨询,如果看新闻的时候还要受众费力的寻找对自己的有用的新闻,那么你的栏目将失去观众。独特的形象包装是一个节目形态外在的识别标志,《深度105》新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中国综艺节目发展变迁及其困境

中国综艺节目发展变迁及其困境 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郝俊慧叶昌前 2005-06-19 17:10 10月8日,各大媒体都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第三套节目)今起正式改版,对原有34个栏目进行了调整,减至22个。开创了中国综艺节目先河的央视名牌栏目《综艺大观》成为首批被淘汰的栏目之一。”这档融相声、小品、歌舞、杂技、魔术等为一体,有着14年历史的综艺节目,在捧红倪萍、周涛等多个主持人后,终于成了昨日黄花。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0月24日落下帷幕的《非常6+1》特别节目——《梦想中国》,在经过三个多月的全国选秀之后,来自上海的王思思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大奖——金蝶奖,同时环球唱片将把她全新包装推向市场,至此,又一个由全国电视观众实时投票推选出“全民偶像”诞生了,这种新生代互动全民造星式综艺节目也达到了一个高潮。由这两个内容形式截然不同的综艺节目之命运来看中国综艺节目十四年变迁,我们发现,在内部元素、形式形态、运作方式、经营理念上综艺节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已经不仅仅是“综合才艺”的表演,其外延已经扩大到了整个综合娱乐节目,可以说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电视娱乐节目就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形式。 综艺节目从大的类型方面来讲有现场晚会型和栏目型两种,小的内容形式方面包括歌舞表演、游戏、曲艺、访谈、速配、真人秀等等,凡娱乐艺术的内容无所不包。如果我们从这个概念范畴出发来看这十几年综艺节目的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综艺大观》的开播,这是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鼻祖,标志着电视“晚会时代”的开始;第二阶段是96年起风靡一时的《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让人们初次接触到游戏娱乐综艺节目;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综艺节目逐渐由以前的嘉宾表演型向全民互动型转变,98年开播的《幸运52》通过竞猜加奖品,掀起了一番益智类节目的高潮,也开创了综艺节目的第三阶段——益智时代;第四阶段出现在近两年,像《欢乐英雄》和《非常6+1》这样全民参与的互动性节目逐渐成了荧屏的主角。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综艺节目在短短的十几年出现如此快速的转变呢? 1、时代的变迁带来受众需求的转变 电视节目的兴衰是与整个大时代背景相契合,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尚未全面拉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相对落后,对电视节目没有太高的要求,贫乏的频道资源和节目资源使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成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所以当集曲艺、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综艺大观》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的确以“小春节晚会”的姿态吸引了不少观众。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高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新闻媒介改革最重要的十年,电视技术迅速发展,有线、无线的同城之争开始上演,卫星传播技术打破了电视的传播界限,频道越来越多,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很难再固定在一个台上,传统的小晚会已经不是唯一的娱乐选择。 国家开始推行双休日,一年当中,国民有1/3的时间在休假,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电视消费,因此满足观众休闲时光对电视的消遣需求,最大化的占有一周当中的收视份额,成为了很多卫视的周末战略核心。尤其是到了90年代后期,商品市场逐渐细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消费行为的变化使电视的受众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开始从“大众”走向“分众”。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爱好的受众对电视内容有了不同的需求。于是,晚会类综艺节目开始分化,由以前大而全的综合型节目根据内容分化为不同的类型节目,比如《同一首歌》和《周末喜相逢》,同时人们的生存压

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学年论文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年级:09 学号:200902024113 姓名:闫亚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老师:刘维维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学年论文 院系政法与传媒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09姓名闫亚红 题目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签章)成绩 系主任(签章) 年月日

内容摘要 在电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游戏益智娱乐等多种视听享受,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受众舆论等方面也渐渐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一些差距。本文将从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及文化背景出发,针对当前一些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并由此分析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历程问题对策前景

目录 一、传播模式与噪音 (3) (一) (3) (二) (3) 二、 (4) (一) (4) (二) (4) (三) (5) 三、 (5) (一) (5) (二) (6) 参考文献 (10)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界定 在观众的普遍认知当中,一般只是把综艺节目与电视剧和其它科教节目、民生节目、新闻类节目等区别开来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大众艺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在各种新型电视节目争奇斗艳的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看。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有论者主张在电视节目中,除了新闻类(含纪实节目)、经济生活类(含服务教育节目)和文艺类节目中的电视剧外,都可以归入综艺节目之列。这样的界定自然过于宽泛。 而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不妨说,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一种很重要的节目类型,它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方法,如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体,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的和消闲娱乐的等等需求。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是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则多种多样、灵活自由,且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① 2.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节目类型,都有其占据主导地位的节目理念。 ○1综艺表演类节目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曲苑杂坛》等央视节目。《综艺大观》一经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融合了高雅品位和大众品位,在人们审美内容非常贫瘠的上个世纪,极大的满足了受众观赏需求。但由于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形式十几年如一日,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最终被“末位淘汰”,退出了荧屏。 ○2游戏娱乐类节目时期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心中电视节目的形象,原来综艺节目不是只有唱歌、戏曲、相声等文艺表演。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招牌,集游戏、表演、竞技、参与和搞笑于一体,一改往日国内综艺节目的正统、庄重,以活泼、清新、娱乐的新风尚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潮。《快乐大本营》的出现很快红遍了大江南北,紧随其后,《欢乐总动员》《超级大赢家》等一批有影响力 ①张国涛.电视综艺的观念演变[J].现代传播,2005(6).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呈现泛滥趋势扰乱收藏市场文物专家建议整顿鉴宝节目 鉴宝何以变鉴草 2005年7月,一只元代青花瓷器大罐鬼谷子下山在伦敦拍出了近2。3亿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经过笔者的粗略统计,截至2007年3月份,国内荧屏上能看到的收藏类节目主要有以下十个:央视二套的《鉴宝》,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吉林卫视《找你》,天津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艺术玩家》,浙江经济生活频道《宝藏》,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成都电视台《成都商行――西部珍藏》。 下面简单介绍以上正在播出的收藏类节目。 1.央视二套的《鉴宝》 在内地所有收藏类节目当中,《鉴宝》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来自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率调查显示,《鉴宝》的收视率经常跟《非常6+1》相仿佛,名列二套前茅。《鉴宝》是央视二套《艺术品投资》的周末版,《艺术品投资》还是比较常见的收藏与鉴赏的专业化栏目,其定位是“反映艺术品最新收藏动态、借助藏品探讨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收藏投资理念、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艺术品投资》)网页介绍),播出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每天17:00首播,播出时长30分钟。客观来说,《艺术品投资》影响力非常小,主要原因一是播出时段较差,另外操作方式传统,节目内容也缺乏特色。而《鉴宝》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等,形式更加活泼。其实严格来说,《鉴宝》应该归属到娱乐节目范畴,只不过把收藏品作为游戏内容罢了。 《鉴宝》的影响力大,跟它所属的强势媒体有关,还是黄金时段,以及采用娱乐节目的形式操作,然而问题也正是出在“娱乐”上,在网上、平面媒体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对《鉴宝》的质疑,比如2004年《中国艺术报》有篇文章《鉴宝鉴出了什么?》,文中指出“部分收藏家和鉴定家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节目提出质疑,认为该节目中专家给出的价格水分太大,一件鉴定为50万的瓷器,真实的市场价格最多5万。另外鉴定过程过于短暂,不符合文物界业内常规。近日,更有媒体表示,目前中国收藏界本来就“虚火过旺”,《鉴宝》的不严肃性更是给这种不正常现象火上浇油。专家只能辨别东西的真假,却未必掌握市场的行情。电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目录 中英文摘要 (1) 引言 (1)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 (3)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 (3) (二)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 (4) (三)大众选秀类娱乐节目的兴盛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4) (四)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二、《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 (7) (一)《中国好声音》背景介绍 (7) (二)《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分析 (7) 1.原版引进 (7) 2.创意核心-评委盲选 (8) 3.顶尖阵容打造 (8) 4.清晰的定位 (8) 5.节目制作:制播分离 (8) 6.品牌持续性开发 (9) 7.全产业链运营 (9) 8.全方位推广策略 (10) 三、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看中国综艺节目发展之路 (11) (一)节目模式设计创新,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变革 (11) (二)打造品牌化战略,不断创新挖掘新的娱乐元素 (11) (三)合理满足受众娱乐需求、增强娱乐节目的互动性 (12) (四)提高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体现社会责任 (12)

(五)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推广,促进品牌化经营 (13) 结束语 (13)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摘要】《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音乐选秀类综艺节目,开播第二期,以6.93%的收视份额独占收视鳌头,到第十三期《中国好声音》收视份额一路飙升到17.40%,总决赛巅峰一夜最高收视份额达到29.47%。在综艺节目出现诟病连连,收视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无疑是一道闪电划亮了天际,也惊起了一场关于综艺节目发展的自省与反思,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下,探索综艺节目发展的时代趋势与应对之策已是当务之急,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因素,来寻找未来综艺节目发展和运作的出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问题趋势中国好声音 【作者简介】 The wa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ariety show ——As a case in 《the Voice of China》【Abstract】“The V oice of China”is a large music talent class variety show, which is produced by zhejiang TV united star's shimmering stars media company . When it started The second phase, The audience rating rise to a exclusive share of 6.93%, Then to The thirteenth issue the ratings of “The V oice of China” soared to 17.40%. On the highest peak night of the final the audience rating share rises up to 29.47%. With the variety show being criticized and audience rating getting worse,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 is a flash of lightning scratching the sky, it also brings a in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variety show. In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exploring the era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solution in the variety show and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to find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variety show in the future. 【Key words】variety show develop issue trend The V oice of China 【Author Information】 引言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在内地研究综艺节目的各类专著中,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游戏节目之间存在交集,没有明晰的分界。如2001年出版的《电视文艺》一书的“电视综合文艺类节目”叙述对象为各类晚会和游戏益智类节目,在2004年出版的《电视审美文化论》讨论的是游戏娱乐节目和晚会节目。而在高鑫、高文曦所著的《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的书中则作了详尽的概括,她指出:综艺节目是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段,如声光效果、

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 当前,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进入了的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把握好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紧紧依靠以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为先导,弘扬社会正能量,摒弃低俗、恶俗、媚俗,避免过度娱乐化,成为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本研究主要从现在电视、网络播出的综艺娱乐节目本身出发,分析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问题。然后结合国外综艺节目的发展模式,探究中国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走向,最后就我国综艺节目发展的趋势进行预估。 [关键词]综艺节目同质化受众本位文化内涵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介绍 据最新的调查成果显示,2015年在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榜中,播出量第一的是电视剧,占总数的57%;而综艺节目的播出量占到总量的15%,紧随电视剧收视率之后,综艺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在观众地忠诚度方面都占有着很大优势,其整体竞争力显得很强。2015年关于电视剧的微博转发量较去年同比增长6%,而综艺节目的微博的转发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接近到172%1。由此可见,综艺节目在中国的观众中一直很受关注。近年来,我国的综艺节目都是靠模仿和引进而取得好的收视率。现在各地方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的节目多达几十档,“这些节目扎堆上演,广电总局不得不当即下发限制令,要求每个卫视在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这些引进模式,受观众追捧的背后,综艺的原创性不足的有关问题渐渐凸显出来。 (二)文献综述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不论是学术界和文化产业界都开始了电视节目的研究,英国的著名学者Dyer认为:综艺娱乐节目的各种形式都是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的,各类综艺娱乐节目给人们带来了某种形式上的的生活幻想,能够使人们感觉到信心满满、活力倍增,人们可以都过节目来寻找出一个在孤独的世界中难以寻找到的的幻想社会。近一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繁荣发展,电视综艺节目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国涛教授认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历史,可以大致划分成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表演类节目、游戏类节 1中国广告网,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fd10588319.html,/html,《2015年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研究报告:各类节目人群属性最全分析》

中国电视节目现状分析

中国电视节目现状分析 首先,从娱乐综艺节目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各大卫视比较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基本都是购买国外风行节目的版权再进行本土“二度创作”的节目,娱乐成分较之国内娱乐综艺节目有过之而无不及。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以及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这类真人秀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国外购买版权再进行本土的“二度创作”,节目从制作到宣传推广等环节都竭尽娱乐之能事,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诉求。就连求职、相亲都成为娱乐节目的娱乐题材。虽然在国内收到了观众的很大反响,节目做得很成功,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都不是自己的,缺乏创新性,总是借鉴他人的题材,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节目怎么走向世界,什么时候可以让中国也有可以值得炫耀的东西,就比如美国的ELLEN SHOW,韩国的running man等,都是自创的以一种新颖的模式吸引众多观众的喜爱,并且走出国门,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而在国外叫得出名字的综艺却寥寥无几。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学界普遍认为当前娱乐节目中存在人文内涵缺乏,因过分强化和突出它的感观刺激功能和游戏功能,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 其次,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相对于娱乐节目的显性娱乐而言,新闻节目的娱乐则进行的比较低调,它拥有的是种隐形的娱乐形式。主要表现在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题材上,新闻节目为了能更吸引观众注意和收视率,新闻报道在讲述新闻事件时采取的是比较戏剧性的表达方式,注重报道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经过40余年的发展,伴随着电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已从初期简单、单一的硬性“说教式”的新闻宣传样式,到今天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形态。近几年,伴随着电视专项栏目和专业频道的开播,新闻不再是干瘪的数字、华丽的词藻、生硬的说教,从电视里传播出的音频与视频不间歇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 现在主要讨论新闻节目在飞速发展之后的现状。 随着社会转型加剧、民主意识提高、媒介竞争激烈等主客观因素的涌现,不同大众媒介之间的竞争,也都体现在最能代表媒介水平的新闻评论节目上。近两年来,与电视民生新闻的红透半边天相对照,一度备受青睐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去日渐式微,如《焦点访谈》。内忧外患使得现阶段的此类节目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主持人角色误区。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大都是将稿子原封不动的念出来,但对评论节目的特点、评述的内容无法准确的把握。2、定位上游移偏离。从节目形态上来看,与其说是评论还不如说是深度报道。或者以述带评,观点模棱两可,逻辑混乱不清,评论缺乏力度,说理的比例很少,大多是在发布资讯。3、‘同质化’媒介的克隆。自新闻联播出来之后,各地方台纷纷效仿除了很多类似的新闻节目。如此一来就严重的影响了国民对电视新闻信息多样化的需求。 最后,从电视剧的制作来谈,近几年荧屏的抗日电视剧遭人诟病,其中不乏精品但更多的是剧情内容狗血、表现形式娱乐化的庸俗电视剧。雷剧、神剧的屡屡出现是电视剧制作日益失去节目范式、行业操守的纯娱乐的表现。 (一) 韩剧来袭对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冲击”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一向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但国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数量较少,佳作寥寥,于是贴近生活、现实题材居多的韩剧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韩剧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相较于国产电视剧更注重满足人们对理想生活中美和情的追求,因而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