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会治理综合调研报告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报告1

为了准确掌握我市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市残联于今年5月10日至31日在全市由各县(市)、区残联组织,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对贫困残疾人逐户、逐人进行调查摸底登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

1、残疾人数量11.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4.01%

2、农村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城镇以市民政局确定低保线以下为城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

3、低保标准人均农村25元/月、城镇人均65元/月。

4、贫困残疾人3.6万人,可扶持残疾人2.16万人。

5、贫困残疾人城乡未享受低保人数17624人。

6、贫困残疾人危房、险房和无房户5202户。

7、肢残贫困残疾人需要解决代步车的2670人,家中没有彩电的18970户。

8、贫困残疾人患病拖着看不起病比较普遍。

9、贫困残疾人子女上学费用主要靠政府减免和社会救助助学,衣服、用具、家电多数靠亲朋好友换代废弃不用的,大部分家庭的贫困残疾人都在初中以下学历。

10、近年贫困残疾人家庭绝对数在增加。

从近年低保中残疾人在年报表中的数量比例变化可看出,如西丰县2002年残疾人占低保总数的30%,2004年末这个比例上升到40%多,3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的扶贫,残疾人家庭

脱贫后又返贫的比例也较大,相对贫困数在扩大,有60%贫困残疾人家庭通过扶贫手段无法脱离困境,但享受低保又受指标限制。

二、贫困原因

1、孤寡和一户多残占低保户的约1/3;

2、因残疾而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也困难,无能力照顾高龄化的残疾老人;

3、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特别是残疾而且还有疾病占比例也较大;

4、企业转型下岗失业、及取缔残疾人机动三轮车营运,车主未有合适就业机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工资标准偏低等。

三、已采取措施和办法

1、已初步建立了城乡实施最低保障制度,在城镇几次提高低保标准,对重度残疾人提高10%标准享受,保障了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2、城里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农村一些地区开展了初级养老保险;铁岭县、昌图县农村试行了合作医疗保险,贫困残疾人受益较大。

3、全市实施了5年的残疾人"十项爱心工程",以及开展的"光明行动"、"公益金资助贫困残疾人建房",在省里争取了百万元的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市里在棚户区改造,取暖费补贴都对残疾人给予了关怀和照顾。

4、开展了按比例残疾人就业;

5、省市县各级政府拨专款为特困残疾人口建房;

6、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扶贫帮困"一帮一"活动。

7、采取了定期救助和临时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趋于完善。

8、市里今年4月份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对贫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救助操作性强。

四、下一步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想法

1、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真正做到"应保尽保"特别是扶贫救助在农村是核心,要加大资金力度开展农村养老保险。

2、省、市将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保障标准提高一定比例。市财政每年划出一定资金为残疾人建房。

3、全面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意见》关于残疾人的救助措施,尽快出台铁岭《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于1月24日转发省财政厅等13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意见》对残疾人在扶贫、就业再就业、税费减免、生活保障、养老保险、住房采暖、医疗救助、教育资助、法律维权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4、解决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像城镇职工一样享受;

5、扩大就业,增加残疾人收入,落实好省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法规,每年从残保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经费定期培训残疾人就业,以重新安置为主。

6、动员社会力量,每年在全市开展资金和实物救助(经常性)。

7、落实好省政府残疾人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文件;市县财政按人口比例筹集残疾人专项经费,开展如"光明行动"和给肢体残疾人购代步车和无彩电家庭购彩电,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意见》中有明确要求。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报告2

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坚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本报告基于对湖州市八里店社区的调查,分析了湖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本报告提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完善农村各项建设规划,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发育农村各种自治组织,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引言

对我们来说,不能到北京去现场观看奥运盛况是一种遗憾,但是奥运在中国举办,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应该感到自豪与骄傲。借用暑假,我进行了一次暑期实践社会调查,来感受在即的奥运给我们带来的新气象。

二、关于xxx新社区建设的调查

1.奥运风刮进新社区

据我前期调查了解到我家附近有个由旧农村改造而来的新社区——xxx社区。了解了这个我开始搜索他们的网站,这才知道该社区于2005年7月建立,它的总规划用地为82.8公顷,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安置共涉及10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2400多户农户。整个社区现共有住房267幢,设五个居住小区,即百合苑、玫瑰苑、桂花苑、玉兰苑和牡丹苑,可居住17000多人,是湖州目前最大的一个社区。这么大的规模到底用了多少时间才建完的呢?当地的群众现在居住得满意不满意呢?

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钱党员告诉我目前八里店镇已经组建腰鼓队、秧歌队、柔力球队、双棒操队、鼓乐队等11个文艺团队,这些团队平时经常出来训练,当社区或者哪里有什么活动的时候他们都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愿意义务表演。因此这几个团队也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成为那里文艺表演的主力军。每逢双休日社区里休息在家的人就会增多。

2.新社区的新生活

在党光辉的照耀下,全国各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我调查的xxx新社区来说,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地提高了很多。新社区,新生活。这是我到访时候的最大感受。我在那随机找了20多位路人问了很多问题。

xxxxxx在我重点参观的玫瑰苑前方有着外商投资的综合市场——宏进市场。在一楼是宽敞的农贸市场,二楼设有网吧和一些小型书店。这里也为社区劳动转移开拓了新渠道。还有我最先看到的那个工地,原来是在为这里的居民建造一个设备更完善的医院,保障人民生活的有序进行。

3.党员作用不容小视

在我结束了一天的参观和采访之后,我深有感触。

三、结语

这么一个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展现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效,同时也是在那里无私奉献的广大党员团结一致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那里有着我们勤劳可爱的农民百姓,是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莫大支持换来他们自己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报告3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乡镇城镇化扩张,工业集中区推进,乡镇面貌一新的背后是大量耕地被蚕食,耕地面积锐减;现行货币政策安置方式无法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失地农民生存难以为继;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流转不畅,要地农民呼声与日俱增,引发深层次矛盾,诸多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总之,解决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农地问题是农村发展的基本问题,对探索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保护耕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合法利益大有裨益。

一、存在问题

(一)土地纠纷颇多

“七种八养九行当,种粮是个亏行当。”这是前几年农民种田难以挣钱甚至赔本的真实写照。在粮价低迷,土地效益低下,税费过高情形下,许多农民忍痛放弃土地。如今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国家惠农政策出台使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与此同时,以土地上利益纠纷引发诸多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理上缺位。主要情形有

⑴昔日撂荒失地农民如今要地。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农民纷纷走南闯北,抛妻别子涌入都市“淘金”寻求致富路。举家外出打工农民或他因无力耕种,农田被撂荒未流入他人。这样撂荒农田被一些农民“拾田”耕种。如今种田划算。失地农民为要地三番五次向镇村反映,而占地农民也不愿意出田。同时,乡村干部认为,以前土地效益低下时农民选择打工不愿意种田,苦口婆心劝说耕种也无济于事,最终不得不找人耕种。现如今,眼见粮价上涨要地,哪有这样便宜的事呢?

(2)昔日外出打工农民返乡要地。外出务工农民将无力耕种的农田交给亲朋友邻代耕代种,也未办理任何手续,这为日后因土地的权、责、利而发生纠葛埋下“伏笔”。在种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排徊不前情况下,农田多数是无偿流转,此前,农村土地流转往往不规范。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或因家庭缺乏劳动力致使农田弃耕,从而请人代耕,往往只是口头约定的“口头协议”、“君子协议”,未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农民在农田收益低的情形下,将农田交给种粮大户及其它农户代耕,耕种双方权、责、利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无偿的,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不找”,转让方农民无须向代耕户付费用,而代耕户也不付任何报酬给转让方,而农业税由代耕户交纳。另一种情形是转让方农民倒贴一点钱给代耕方。在粮价低迷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即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也未经司法部门公证,合同往往失范。而如今,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对农业许多优惠政策,譬如减免农业税费、降低农业税率、发放粮补、早稻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感

受到现在种粮很划算,弃耕农民要求讨要农田复耕,取得农田意愿与日俱增,因而事后往往因土地流转合同失范发生纠葛。

(3)农村人多地少户口要地。前几年,由于种田效益不明显,甚至赔本。农民不愿意多种田。这样农村形成了“有田无人种”的窘境。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农业反哺的政策出台,粮价上涨,让农民喜上眉梢,一些农民深感还是种田划算。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后,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变,村组人均耕地不均衡,加上前几年农村计划生育管理落后,超生人口在地改时未分到田。这样一些家庭就形成人多地少。人多地少少户要求调整农田和弃耕户要求复耕,取得农田意愿与日俱增,往往因土地利益与村委会及其它农户发生纠葛。

2、管理上越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管理、经营,可由村集体组织的承包经营。”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农业收益低下及农民对土地关爱程度偏听偏低情况下,一些企业和农民利用自己的优势,如资金、技术,租赁外出务工农民土地进行集中成片开发,发展规模经济,而村委会往往越俎代疱,将外出务工农民弃耕承包田全部或部分收回调整重新对外发包,在农民不知情下越位代替农民谈判、签订合同。农民要地,而企业和种田大户则认为,自己在税改前签订合同,是“合法”的。在越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田大量向企业集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占用农田进行种花植草,使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加剧了要地农民与其之间矛盾。在农村,当农田向种粮大户集中时,就产生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越俎代疱代替农民签订合同,履行发包方权利和义务时,必须尊重农民个人意愿。而在操作规程中,未经农民同意越位代签合同,很难保证农民自身利益。

3、管理上错位

市场经济下,一些农民外出务工无力耕种,有的农民过去长期拖欠税费。有的村委会以村民“你自己不尽纳税及挑圩筹资义务,还享受什么权益呢?”为由,强行收回农民手中的土地重新发包给其它农户耕种,收取一定费用。另外,有的村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低价收回外出务工农民土地,高价发包给一些企业或业主种植苗木、花卉,违背了现行国家政策。

(二)乱占、圈占,浪费土地问题始终未解决

人口,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不朽贡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问题严之又严,高瞻远瞩,相继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紧守这一条耕地保护“红线”。是历史和现实的客观需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但近年来,我国各地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之势,许多乡镇城镇化面貌日新月异,千百年来农民习惯于的“乡土社会”正转型为“城镇社会”,对于不少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发展小城镇无疑是一个“大战略”,同样具体到每个小城镇的建设也有个“战略问题”。这就是在每个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好耕地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小城镇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任务,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耕地,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把美好家园献给人民群众。土地是最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但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乱占耕地在农村还依然普遍存在。个私企业异军突起,无疑要占用农地,同时势必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浪费;农村“空心村”存在,农民建房弃旧建新,造成村庄渐渐向外扩张,侵占农田;更有些地方本着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的观念,发展经济就打土地主意,依靠土地作交易,造成耕地锐减。

(三)失地农民问题成为日趋严峻的问题

土地承载着农民诸多希冀,承担着农民社会保障功能,如土地为农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土地作为一种商品,由于价格上涨具有增值的功能,农民子孙后代对土地拥有继承权。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农民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梦想被击碎,农民失去集养老、就业、生活保障于一体的土地后,却不能和城里人一样拥有社会保障。在现行征地货币安置方式中,失地农民极易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

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成为新的城市贫民,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一次性补偿,其补偿标准虽然相对于过去也“水涨船高”,但与土地非农升值相比,差之甚远。计划经济下的一次性补偿,其标准低,不全面,一旦补偿费用光,生活无保障,农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对补偿低,农民反映强烈,不愿田被征。另外农村土地在被征过程中存在着同地不同价现象,乡镇之间相比,有的每亩5000元,有的仅3000元。其补偿标准地区差异悬殊。千百年来农民信奉“不患寡就患不均”,因土地补偿标准差异,诱发农民攀比心理。

二、成因

(一)农民要地的背后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滞后

农村土地流转无序、失范现象。一方面有农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识。村委会、乡镇越俎代疱替农民签约;另一方面则是缺乏为农民土地承包服务的中介机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相关条文也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或村委会管理、经营,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村委会将弃耕田、农村死亡五保户承包田收回向人多地少户发包,或成片“反租倒包”给企业、种田大户时,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为增加集体收入等因素。但土地流转中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事实上,倘若有个能站在农民立场,以同一个声音为农民服务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这样势必公正、公平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土地产权不明晰

土地产权又称土地所有权。土地产权其含义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对土地占有、处分、使用、收益的权利。土地产权是物权的一种,它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客体是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或村委会经营、管理,已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营组织经营、管理”。事实上,法律对农村土地阐述只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根据《宪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通过承包获取了土地使用权。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实际上不明晰,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所有权主体缺位的所有制,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向企业、种田大户、缺田户集中时,就产生村委会或乡镇代替农民谈判签订合同、协议现象。同时征用土地过程中,农民作为承包人和经营者,却不能参与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这实际上极易造成交易双方主体缺位,农民的合法利益受损。

(三)变味的政绩观,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的误区未走出

在一些人头脑里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思想误区,种粮食农民永远富不了,要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就要多上项目,就要用地。而在现行干部考核中,“政绩就是硬道理”成了干部升迁的硬杠杠,要出政绩,得干几件显山露水的政绩工程,这样马路宽起来了,楼房高起来了,干部形象却在百姓心中矮起来了。经营城市,使城镇面貌一新,但极易形成占地——收益——再占地——再收益的恶性怪圈,致使保护耕地“红线”成了“弹簧线”。农村城镇化,地从哪里来?这已成为农村城镇发展面临一个具体而又现实不容回避的问题,寅吃卯粮经营城市即经营土地,用光子孙后代资源,其后患无穷。

(四)征地制度上的缺陷

对被征地农民安置的方法通常有三种:首先是土地换就业;其二是失地农民集体负责安置;其三是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情况下,乡镇企业纷纷倒闭,采取前两种安置方式不可能实现的。通常情况下采取货币补偿方式。农民征地得到的补偿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土地补偿,标准为该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二是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年产值的4-6倍;三是被征用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实际上对征地农民是按前

三年农业的平均产值计算,未按照市场交换所实现。失地农民的补偿犹如企业买断工龄,工人们往往享有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实质为失业。农民拿来到手的一亩地三、四千元补偿,对农民生计来说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长久生活。其中还不乏乡村层层盘剥、扣压、占用。其实,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表明: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基本形态,即村集体农民集体所有、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和乡镇农民集体所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三种形态的集体所有权主体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拥有的土地权利不因为行政隶属关系而有等级之别。因而,被征用土地的农民集体享有获取征地中衍生的土地效益。

三、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其目的就是促进土地资源开发,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然而由于随意终止承包合同、越位收回农民土地,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已上升为农村主要矛盾。因而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农民利益,依法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

1、把好“三关”,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

(1)申请关。承包土地农户或单位、个人需要土地流入、流出,必须由个人或单位向承包方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时需要注明流入、流出的条件、地类、面积及流转形式,在双方协商一致基础上,经发包方同意后,签订书面意见,真正做到有据可查,避免日后因土地流转发生。

(2)合同关。对流转土地,经双方协商后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规范管理,切实保护依法形成的土地流转关系和农民土地承包权。

(3)登记关。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由承包方向发包方所在地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登记。乡镇两级对土地流转情况做到准确记录和反映土地流转情况,并实行土地承包动态管理。

2、立足“四化”,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1)农村土地承包长期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土地流转的主体是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和其它经营单位,客体是土地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所以承包权的物权化并不排斥经营权的流动。党中央提出土地延包30年不变,其核心是保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因而以立法的形式给农民吃“定心丸”,避免任意削弱、剥离农民土地承包权。国家用法律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同时也让农民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2)土地流转市场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乡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多渠道收集供需信息,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农经部门统一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并加强合同监管,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使之能代表农民利益,给农民“国民待遇”,并对农村土地承包中的合同纠纷,做到及时处理,规范调处。

(3)土地流转高效化、形式多样化。应该看到土地延包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在外务工经商农民不愿意种田或多种田。这部分农民在外向非农产业转移,出现部分农民务工经商无暇顾及承包地,同时这些农民也愿意将农田转让出去。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变,但各地可因地制宜,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出让、转包等流转形式,对农民自己因需要调整土地也应支持,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优化资源配置。基本以自愿、互利、有偿为原则,实行农村土地流转高效化,打破所有制、行业的界线,建立多形式、全方位的开放的流转机制,达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目的。农村土地流转可采取的形式有:[1]①转包。指经承包方同意,原承包人将自己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转给其它农户、单位,转包后土地承包关系不变。②转让。指经发包方同意,承包人自愿将部分或全部土地及原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一并转让给其它农户、单位和个人,由新承包方代替原承包人履行承包合同,转让后原承包关系转让。③入股。指承包人以自己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折股加入股份制功股份合作制经营,风险共担,利共享。④租赁。指承包方将其土地经营

权单独或随同地上附着物租赁给其它农户、单位或个人使用,并收取租金。租赁不改变原承包关系,租赁双方只有租金收取关系。

(4)土地流转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按照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农村土地流转走上依法管理轨道,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及土地流炜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确保党的农村政策依法落到实处,使群众反映的土地中“焦点”、“热点”问题得以及时处理。

(二)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

四、多途探索和开辟新的补偿方式,使用权失地农民与城里人一样拥有同等待遇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权益保障及就业。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对象特征,实行差异性保障。18周岁以下,他们需求体现在教育权益上保障。18周岁-50岁左右失地农民,短期面临的是就业,长期则是怕生病。50岁以上-60岁,转移就业是难于上青天,他们缺乏青年身上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叶落归根思想,对生活保障具有强烈需求和渴望。60岁以上的,体力丧失,风烛残年,盼望过上安稳的幸福晚年。失地后面临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要求对生活、疾病、养老保障。一次性贷币补偿安置“一发了之”,并没考虑土地在生产生活中保障作用,政府责任所在就是开展失地农民岗前培训,建立失地保障举措,解决后顾之忧,让失地农民失地不失望。

(1)各地要学会用“加法”来为失地农民增加收入,就要求抓好失地农民素质培训,通过政策倾斜加长失地农民就业的“短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是获取高收入的可靠保障。对此政府要根据失地农民素质状况,按不同行业、工种,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拓宽失地农民打工空间,对年龄大、文化低的进行短、平、快的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对具有初高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培训时与大中专学校“联合造舰”,进行电脑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服装加工等技能培训,使他们由体力型向

智力型转变,即需要什么工种?用工单位和企业开出“订单”,政府随即开出“菜单”,选出符合要求的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再向企业输送、推介,而培训失地农民的“阳光工程”和联系费用则由政府“埋单”,不增加失地农民任何负担。

(2)对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采取征购方式,提高补偿标准,充分考虑土地作为财产的市场价格及农民人去土地后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

(3)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险,使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有所教,既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稳定思想情绪,又保证社会的安定。

(4)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扩大失地农民进进城务工就业渠道,为失地农民进城居往,经商创造条件。

综治调研报告3篇

综治调研报告3篇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逐步增多,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能力,推动林区社会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本人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我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此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我局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我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党委和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综治委的指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断推进“平安xx局”建设,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治方针,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综治领导机构、综治办事机构与林场(所)社区协管站和社区管委会相结合的优势,努力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全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维护全局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初步形成了专群结合、齐抓共管,集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管理格局。具体措施是:以创建“平安xx局”活动为载体,从加强组织体

系、管理体系、防范体系入手,把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和居民区防撬防盗作为工作重点,突出抓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两条主线,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二是社会治安的防范控制能力得到增强。近年来,因社会矛盾增多而导致治安问题的增多,局通过强化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大力开展群防群治活动,充分利用基层综治工作机构、社区协管站和群防群治队伍进行排查稳控,使治安形势有较大好转,群众安全感大大增强。三是大力加强校园安保和技防建设。在全国、全省综治维稳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我局对拓宽警务工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高危人员的管控、提高校园的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学校内部安全保卫力量、加强校园技防设施投入六项工作进行了有效的落实。对校园技防建设工作中,我局党委政法委组织有关部门并请专业人员到全局5所中小学校实地进行了研究和测算,划定了监控区域,购置了先进的技防设备,在林业局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近15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校园技防建设。 通过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全局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局的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还相应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淡薄。一方面是个别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对综治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

城乡社会治理综合调研报告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报告1 为了准确掌握我市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市残联于今年5月10日至31日在全市由各县(市)、区残联组织,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对贫困残疾人逐户、逐人进行调查摸底登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 1、残疾人数量11.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4.01% 2、农村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城镇以市民政局确定低保线以下为城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 3、低保标准人均农村25元/月、城镇人均65元/月。 4、贫困残疾人3.6万人,可扶持残疾人2.16万人。 5、贫困残疾人城乡未享受低保人数17624人。 6、贫困残疾人危房、险房和无房户5202户。 7、肢残贫困残疾人需要解决代步车的2670人,家中没有彩电的18970户。 8、贫困残疾人患病拖着看不起病比较普遍。 9、贫困残疾人子女上学费用主要靠政府减免和社会救助助学,衣服、用具、家电多数靠亲朋好友换代废弃不用的,大部分家庭的贫困残疾人都在初中以下学历。 10、近年贫困残疾人家庭绝对数在增加。 从近年低保中残疾人在年报表中的数量比例变化可看出,如西丰县2002年残疾人占低保总数的30%,2004年末这个比例上升到40%多,3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的扶贫,残疾人家庭

脱贫后又返贫的比例也较大,相对贫困数在扩大,有60%贫困残疾人家庭通过扶贫手段无法脱离困境,但享受低保又受指标限制。 二、贫困原因 1、孤寡和一户多残占低保户的约1/3; 2、因残疾而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也困难,无能力照顾高龄化的残疾老人; 3、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特别是残疾而且还有疾病占比例也较大; 4、企业转型下岗失业、及取缔残疾人机动三轮车营运,车主未有合适就业机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工资标准偏低等。 三、已采取措施和办法 1、已初步建立了城乡实施最低保障制度,在城镇几次提高低保标准,对重度残疾人提高10%标准享受,保障了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2、城里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农村一些地区开展了初级养老保险;铁岭县、昌图县农村试行了合作医疗保险,贫困残疾人受益较大。 3、全市实施了5年的残疾人"十项爱心工程",以及开展的"光明行动"、"公益金资助贫困残疾人建房",在省里争取了百万元的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市里在棚户区改造,取暖费补贴都对残疾人给予了关怀和照顾。 4、开展了按比例残疾人就业; 5、省市县各级政府拨专款为特困残疾人口建房; 6、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扶贫帮困"一帮一"活动。

农村社会治理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治理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是当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治理的难度与复杂性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社会治 理现状,本次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二、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同时探讨解决措施,提出具体建议。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若干 个乡镇作为对象,对当地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和居民进行问卷 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当地社会治理现状。 四、调研结果 1.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调研结果表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上缺乏规范化。一些基层管理部门只是为了过场而设,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化的管理手段,管理效果不尽如 人意。 (2)宣传教育不到位。农村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基层宣传机 构和工作人员也跟不上,缺乏实际效果和真正的指导作用。 (3)缺乏民主管理。有些村委会主席和干部顽固不化,作风 官僚,缺乏对基层民主的尊重和重视。 (4)信息传递不畅。农村信息渠道不畅,信息交互不甚频繁,使社会治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2.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因素 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较欠缺。在农村基层,很多村干部专业背景不强,队伍建设跟不上。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制约了基层治理水平的提高。 (3)各类规定标准缺乏统一。由于地域和环境问题,各地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标准都不相同,缺乏有效的统一。 3.解决问题的建议 为了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需要以下建议: (1)加强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基层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排查调查工作,为农村干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3)推进民主管理。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尊重群众意见,增强管理实效。 (4)建立信息传递渠道。积极开展信息交流和管理。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期望。为了了解和评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情况,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我组织了一次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深入了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改进。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先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内容、方式、效果等进行了量化的调查,然后对一些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了走访访谈,倾听了社区居民对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内容 经调研发现,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安全、文化活动、环境治理等。其中,社区服务工作相对较好,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在文化活动和环境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式 调研结果显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主要依靠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干部管理和社区组织服务来进行。其中,社区居民自治是最为重要的方式,通过居民自治的参与,可以更好地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 (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效果 根据统计结果,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调查中得分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社区安全问题和环境治理问题是居民关注的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 四、调研结论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但在文化活动和环境治理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应进一步加强居民自治能力的培养。 (三)社区安全问题和环境治理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五、调研建议

城乡基层治理调研报告

城乡基层治理调研报告 1. 背景 城乡基层治理是指在城市和农村基层组织中实施的一系列管理和决策活动,旨在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发展和谐稳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城乡基层治理问题日益凸显。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城乡基层治理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城乡基层治理的改善和发展。 2. 分析 2.1 城乡基层治理现状 目前,城乡基层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信息不对称:城市和农村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农村居民对政策的了解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决策。 •资源不均衡:城市基层组织相对较强,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农村基层组织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组织能力不足:农村基层组织在组织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对较弱,难以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利益分配不公:城市和农村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农村居民普遍面临着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困难。 2.2 城乡基层治理问题分析 城乡基层治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治理工作的不连贯性和不稳定性。 •人才短缺:城乡基层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短板,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参与意识淡薄:农村居民对基层治理参与意识较弱,缺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 •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层组织由于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基本的社会管理需求,导致治理能力的低下。 2.3 城乡基层治理的重要性 城乡基层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城乡基层治理能够促进城乡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广东城乡社会治理调研报告

广东城乡社会治理调研报告 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城乡社会治理是该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了解广东城乡社会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 调研发现,广东城乡社会治理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在城乡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上,广东建立了完善的村级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有效运行。其次,在城乡社会矛盾处理机制方面,广东建立了多元化的矛盾调解机构和程序,有效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和纠纷。此外,广东还加大了基层人民调解员和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升了城乡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然而,广东城乡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基层村、居委会存在管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治理效果不明显。其次,城乡社会治理的公共服务不平衡。在城市方面,公共服务资源相对较丰富,而农村地区则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另外,城乡社会治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对基层村、居委会的组织建设和管理能力提升,落实好各项社会治理职责。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在城乡之间实现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分配。另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城乡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还应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和配备,提升城乡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

平。 总结起来,广东城乡社会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分配、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广东城乡社会治理的水平,为广东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农村社会治理调研报告(3)

农村社会治理调研报告(3) 农村社会治理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治理调研报告 [篇2] 为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乡组织开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活动,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现状和成效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状况和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发展与群众诉求矛盾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推进和法制的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变化。农村新政策的执行中产生的`新型社会矛盾逐步表现出来,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且呈逐年增长之势。2011年试点农村宅基地颁证过程中,各种矛盾表现比较突出。政府各种惠民政策理应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规,矛盾突出。我乡移民安臵点,部分移民对土地问题、房屋问题诉求多,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落实安臵政策,多次做工作,但移民上访、闹访问题仍无法彻底控制。 二是农村综治维稳、治安管控、特殊人群管理。农村社会安全形势相对稳定。乡、村两级定期开展各种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将排查结果及时上报、落实措施解决。特殊人群的管理控制工作日益完善,对社区矫正人员一人一档管理;对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建档管理;对重点上户等重点人员定期上门沟通疏导、掌握动态;对流动人口管理仍未规范,由于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管理困难;对精神病人高度关注的特殊人群,农村精神病人由于家庭困难绝大多数得不到治疗,流散在社会给社会,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社会治理 调研报告

社会治理调研报告 社会治理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目的和背景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依规对社会进行管理,通过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种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范围涵盖了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多个领域。 三、社会治理现状的调查结果 1.社会治理的主体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治理的主体以政府部门为主,占比达70%以上。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5%、8%和7%。这说明社会治理主体以政府为核心,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主体的参与。 2.社会治理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会治理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行政管理,占比达80%左右,其他方式如法治化和市场化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也反映出我国社会治理仍然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法治和市场化程度仍需提高。 3.社会治理的重点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会治理的重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安全问题:对于社会治理来说,社会安全是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安全问题以治安问题和交通安全问题为主,占比较高。这也说明社会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 (2)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垃圾处理和城市规划等环境问题 在社会治理中也占据一定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需增强环境治理力度。 (3)社会公平问题:社会治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 公平。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平问题体现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方面。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总结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调研报告

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环 境质量和社会稳定。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推动城乡环境质量的提升。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范围包括城乡 居民区和农村地区的社区。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实地走访10个社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社区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认识和满意度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认为社区环境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等。同时,绝大多数居民对社区环境 质量表示不满意。 2.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际情况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一些社区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一 些成果,如农村地区整治了垃圾乱倒的问题,城区加强了噪音污染控制等。但也有一些社区存在环境问题,如农村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城区的公共绿 地不足等。 3.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有以下 几点:缺乏专业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人员;社区居民环保意识普遍不强,缺 乏主动参与;资金和技术的不足,造成治理资源的短缺;政府部门和社区 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协作不够紧密。 四、改进措施提出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社区居民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活动,增强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2.增加环境治理投入:加大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资金支持,增 加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人员的配备,提升治理能力和质量。 3.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加强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 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社区治理的针对性和效果。 4.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相关科研工作和技术 创新,提高治理效果和可持续性。 五、结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和改进措施,我们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需要政府 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加强沟通与合作,增加投入和治理能力。通过科学 技术的支持和管理措施的完善,我们相信城乡环境质量将得到提高,人民 群众的生活环境将得到保护和改善。

城乡基层治理调研报告

城乡下层治理调研报告 引言 城乡下层治理是指市、县、乡镇、村四级政府部门和社区、村民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管理,达到提高下层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的目标。通过对城乡下层治理的调研,我们可以深度了解当前城乡下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城乡下层治理的现状分析 1.1 城乡差距问题 城乡之间在经济、教育、医疗、户籍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享受到更多的资源和服务,而农村地区则面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1.2 信息不畅通 城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成为制约下层治理的因素。农村地区的信息得到渠道有限,政策信息、公共服务信息传递困难,导致农夫在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管理上存在困难。 1.3 下层政府服务能力不足 由于经费和人员资源有限,一些乡镇政府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下层治理能力不足,影响到市民的利益和农村地区的进步。 二、城乡下层治理的问题及挑战 2.1 缺乏民主参与 在决策过程中,下层居民和村民的民主参与度不足,导致决策结果不够科学、公正、合理。 2.2 权责不清

在一些地方,城乡下层治理中权责不明晰,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能不明确,导致问题职能重叠、责任推卸等状况出现。 2.3 腐败现象 一些地方存在一些下层干部腐败的问题,导致下层治理效果不佳,严峻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改进城乡下层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3.1 增加投入 加大对农村地区下层治理的投入,提高乡村整体治理的水平,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条件。 3.2 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行信息技术在城乡下层治理中的应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信息透亮度,便利居民得到政策和公共服务信息。 3.3 完善农村地区的民主参与机制 加强居民和村民组织建设,提高决策参与度,广泛听取民意,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参与机制。 3.4 加强权责划分和监督 明确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能和责任,建立完善的权责划分机制,加强对下层干部的监督和问责。 3.5 强化廉政建设 加强对下层干部的廉政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的反腐败机制,严厉打击下层腐败现象。 结语 城乡下层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增进经济进步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深度了解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通过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民主参与机制、加强权责划分和监督、强化廉政建设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改进城乡下层

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情况报告3篇

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情况报告3篇 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情况报告第1篇 为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省、州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要求,现将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社区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积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村)委会为基础、社区行政事务服务站为平台、社区居(村)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按照"一社区一服务站"的要求设置社区服务站,实现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站"全覆盖。 (二)社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群众的功能,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三)社区民主自治更加推进。扎实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建立健全民主听证、协商对话、民主议事、居(村)务公开等制度,畅通社区居(村)民参与社区事务渠道,提升社区民主自治水平。 (四)社区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全面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五)社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全面建成文化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完善"农家书屋"功能,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来源有限,基础薄弱。居委会尚未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又不能向居民摊派办公费用,导致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存在较大缺口,仅仅依靠当地政府下拨办公经费、各种活动创建经费、评比奖金勉强维持运转。 (二)居民参与程度不高。居委会治理现状导致居民更倾向于认为居委会是一级政府,此外居委会忙于处理行政性工作任务,使得居民对其缺乏认同感,参与社区自治的意愿并不强烈,另外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联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也难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的背景、分析、结果和建议 1. 背景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城乡社区中,通过党组织、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居民自身的共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增加,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2. 分析 2.1 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分析 在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是最直接面对居民需求和问题的单位。但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资源不足:一些基层社区缺乏经费和人力资源支持,导致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管理薄弱:一些基层社区管理机构职责不清晰、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信息闭塞:一些基层社区信息发布渠道有限,居民对政策和服务了解不足。•参与度低:一些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缺乏参与意识,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 2.2 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社区服务不平衡:一些社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矛盾纠纷处理不及时:一些社区在处理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时反应迟缓,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社工队伍建设不完善:一些社区的社工队伍专业素质较低,无法提供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 •信息传递渠道有限:一些社区的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无法及时向居民传达政策和服务信息。 3. 结果 3.1 调研结果概述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资源不足、管理薄弱、信息闭塞和参与度低等问题。

•社区服务不平衡、矛盾纠纷处理不及时、社工队伍建设不完善和信息传递渠道有限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 3.2 调研结果详细分析 3.2.1 资源不足问题 由于一些基层社区经费有限,无法保障基本的服务和设施建设。此外,人力资源也存在短缺的情况,导致社区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 3.2.2 管理薄弱问题 一些基层社区管理机构职责不清晰,执行力度不够。在矛盾纠纷处理、社工队伍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3.2.3 信息闭塞问题 一些基层社区信息发布渠道有限,居民对政策和服务了解不足。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机制,使得居民参与度低。 3.2.4 参与度低问题 一些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缺乏参与意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这导致了治理效果不如预期。 4. 建议 4.1 资源增加与优化利用 •加大对基层社区的经费投入,保障基本服务和设施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4.2 强化管理机制 •完善基层社区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执行力度。 4.3 拓宽信息传递渠道 •建立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服务平台,方便居民获取信息和参与治理。 4.4 提升居民参与度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了解和认同。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增加他们在治理中的话语权。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编者序 调研报告范文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各位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前言 下载提示: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钻研材料。 Download tips: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report is to reflect and analyze objective facts realistically. The research report mainly includes two parts: one is investigation, and the other is research. Investigations should go deep into reality, accurately reflect objective facts, not rely on subjective imagination, understand things as they are, and delve into materials in detail.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利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发展环境,树立对外开放良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动员、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检查督促、狠抓工作落实,深入开展了集镇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和交通、河道专项治理行动,广泛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村社、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通过各级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配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公共道德意识大幅提高,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并落实,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正向纵深推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城乡社区治理新模式情况调研报告

城乡社区治理新模式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根据中央、省市县的决策部署,我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深化拓展社区治理新模式,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去年10月以来,接续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和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对新形式下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提出新要求。我们深入全县城乡社区开展调研,全面摸清城乡社区治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根源,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法,为全面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实根底。以下是XX小编为您推荐。 一、全县社区根本情况 今年5月初,我县结合村级建制调整,对相关场镇村和城郊村实施村改居,在原有31个城乡社区的根底上拆分、新建社区40个,县城城郊村村改居 10个,全县社区增设至81个〔其中城市社区22个平均人口9237人、乡镇社区59个平均人口3409人〕。全县设社区党委9个、党总支部56个、党支部16个,居民小区党支部2个;有社区工作人员475人〔其中社区常职干部336人,其它专职工作者139人〕;实施物业管理小区22个,设立小区业主委员会11个。 二、社区治理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在基层治理中,将街道西街社区工作提炼为五心工作法,将社区工作提炼为社区民主协商十步工作法,并在全县推广运用。按照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对基层治理案例进行梳理上报,并经省、市评比确认,我县街道西郊社区、社区被先后评为市十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十佳自治典型案例,原乡和街道西街社区被省人社厅、省民政厅命名为省村〔居〕民自治模范乡和模范社区。

〔一〕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组织根底。一是构建联开工作体系。县委及时调整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群团组织和民政、教体、卫健等部门充实到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相关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带头联系街道、天池街道及所在社区,定期到联系点指导催促党建工作。二是完善社区组织框架。明确由县直机关党工委、县民政局全面指导,各乡镇〔街道〕统筹协调,各社区党组织具体负责的三级党建工作架构。吸收驻区单位、群团组织、两新党组织负责人为党委委员,共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三是扩大党的组织覆盖。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那么和《县社区网格化效劳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将社区划分为假设干网格,将社区党组织委员、党员小组长、党员网格员选任为党组织书记,开展党建和社会效劳工作,推进小区治理。 〔二〕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共建互补。一是建立组织连接纽带。开展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81个社区全部与县级部门党组织结对子,签订共建协议,实施活动共联。驻区单位、群团组织每年到社区开展志愿效劳活动2次以上,有效推动社区治理。二是推动资源共享共赢。探索建立社区与驻区单位效劳需求、效劳资源、效劳工程三张清单和双向认领机制,推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资源共享、效劳共抓、治理共促。三是凝聚效劳群众合力。开展红细胞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全县机关党员成立各类自愿效劳队伍100余个,深入社区、企业,开展法治宣传、政策讲解、自愿效劳,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持续深化双报到党员先锋行志愿效劳活动,2023余名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完成效劳工程3000余个。 〔三〕强化工作保障,提高治理能力。一是调优人员结构。从政治素养、年龄、文化层次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队伍。目前,全县社区党组织班子平均年龄42.35岁,党组织班子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04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9 24岁,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24人。二是突出阵地建设。方案3年内对所有城市社区党群效劳中心实施亲民化改造,有条件的乡镇社区同

社会治理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治理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治理调查报告(一) 区社会治理领导组于最近对于我区社会治理状况开展了现场及调查问卷,进一步把握了社会治理的基本情况、当今存在的不足,并就推动社会治理提意见,现汇报以下: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情况 区辖五个社区服务中心,78个小区(村),在其中纯小区58个,厂矿企业小区12个,八个自然村,占地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数量28万。 (一)社会工作者队伍管理状况 1、社区居民工作人员。我区目前在职人员社区居民工作人员412人,在其中纯社区居民组员307人,计划生育专干10人,政府购买职位长期性零工、事业单位编制工作人员以及他工作人员95人。镇长、负责人共85人,在其中“一肩挑”50人;四十岁下列三人,40至五十岁60人,五十岁之上22人(在其中55岁之上8人),高中文凭42人,专科本科以上学历43人。其他工作人员327人,在其中三十岁下列15人,30至四十岁103人,40至五十岁174人,五十岁之上35人(53岁之上21人),中学下列文凭13人,高中文凭219人,专科本科以上学历95人(在其中湓浦街道社区国民教育系列第一学历大专的1人系纯住户社区居民组员;甘棠街道社区国民教育系列第一学历大专的7平均为纯住户社区居民组员,国民教育系列第一学历本科的1人系纯住户社区居民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人民东路街道社区国民教育系列第一学历大专的7平均为纯住户社区居民组员;清水湖街道社区国民教育系列第一学历大专的2平均为纯住户社区居民组员;金鸡坡街道社区国民教育系列第一学历大专的2平均为厂矿企业社区居民组员)。 2、退养工作人员,一共有132人。 (二)小区(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设状况 1、小区办公房状况。我区属小区已有的办公房24个,租赁、使用的办公房60个;在其中总面积在90平米下列的小区有37个, 90至200平米的小区有28个,200至300平米的小区有9个(含游岭村200平米),300平米之上的小区10个(含七个村民委员会),占地面积4837平米,均值办公室总面积53.7平米。 2、社区便民服务和主题活动用地状况。我区58个纯社区居民仅有23个社区居民有服务项目用地,占地面积为2536平米,均值32.5平米,在其中小区已有的服务项目用地9个,别的服务项目用地多见租赁或使用,大部分沒有文化艺术活动场地(如书籍图书室、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大部分沒有体育文化活动场地,尤其是老年健身活动场地,且主题活动设备参差不齐,老人建议很大。 (三)党建状况 我区78个小区(村)中,设立社区党组织4个,小区党支部14个,社区党支部101个,共产党员数量为4828人。近些年,我区对于基层党建工作工作上存有的地区事务管理难融洽、地区資源难融合、地区综合难完成等难题,自主创新执行了小区“一体化”主题风格党建工作工程项目,根据搭建“区域一体化、管理方法一体化、服务项目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四大管理体系”,统筹谋划地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我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趋势,基本产生了“党建联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尊敬的领导: 首先感谢您对我们调研小组的支持和信任。本文档将对我们此次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供参考。 一、调研目的 我国的治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针对这个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各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为政府的治国理政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我们选择了五个重点城市和十个中小城市进行了调研,主要采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我们对各城市的警方、政府官员、社区居民和商户进行了访谈,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三、调研结果 1. 加强社区治理的必要性 我们调研发现,影响治安问题的因素很多,但是社区治理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市中心区。在这样一个密集的区域内,治安问题就更加

突出。社区治理主要包括了社区警务、社区卫生、消防、绿化和环境卫生等。 建议政府加大对社区治理的投资力度,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警务力量、促进社会公正保障和加强居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同时,加大对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力度以及维护城市绿化,让城市更加宜居,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2. 强化公安机关的打击力度 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犯罪行为,所以在治理社会治安时,公安机关的打击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发展,犯罪的面目也在不断地演变,并且犯罪者很高明,要想有效地抵制犯罪,就需要公安机关具备强大的打击力度。因此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要提高公安机关的综合技能和调查能力,并且应该针对不同的犯罪行为采取不同的打击措施。特别是在治理传销、诈骗和网络犯罪等方面,需要加强公安机关的技能和捣毁力度。 3. 积极培育正义文化 社会治安问题的背后,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有关,如果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提高了,那么社会治安自然也就得到了改善。所以,政府在治理社会治安时,必须培育正义文化,加强社会教育,并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增强公众的自我约束意识和道德修养。 四、调研结论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调研的报告3篇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调研的报告3篇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调研的报告1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街道社区工作队伍力量不足,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为居民服务不及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入人口增长,街道社区流动员数量较多且构成复杂,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2.当前城乡社会治理中关于和地方事权划分方面,存在街道社区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理清,社区从法律管理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随着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却将行政事务转移到社区。 3.当前城乡社区治理定位与权责匹配方面,存在管理的事务和服务的事项过于繁杂,社区基层组织承担行政性事务较多,工作任务繁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质量。 4.当前动员群众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方面,存在在职员到社区报到人员较少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活动居民参与度低,自治意识不够。社区居民员志愿者队伍骨干大都以老年人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三社联动”项目还没有形成符合本社区实际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 5.辖区居民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形式还不是很丰富,群众喜爱的高质量的法治专栏不多,且形式单一,法治宣传教育开展不平衡。法治宣传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对留守妇女儿童的普法教育还不够到位,尤其是由于流动人员的特殊性,使得普法宣传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流动人口的法治宣传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6.大数据平台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甘肃建、学习强国等建信息平台成为员开展活动、学习的虚拟阵地,但社区离退休老员较多,很多老员对智能手机操作上不熟悉,不少老员拿的仍然是老年机。 7.社区员队伍存在“四多、三难”:离退休员多、老员多、文化程度低的员多、外出流动员多,各支部集中学习或召开员大会人数达标难、组织开展活动难、费收清难; 8.社区工作和工作者队伍存在“三缺一重一慢”。社区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甚至身兼数职。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社区后备力量不足。缺支部书记人选、缺社区工作人员、缺社区建设经费,社区工作任务重,社区成长进步慢。 三、对策及措施 (一)树立城市基层“大建”思维。坚持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以XX县区委为核心、街道工委为统领、社区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组织为主体的区域化建格局。发挥好辖区各类型组织的主体作用,建立建责任清单。强化街道工委的统筹功能。进一步明确街道工委的职责权限,加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委”及城市基层建联席会议制度,理顺街道工委与各领域建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城市建协调运行机制。一要建立街道、社区组织的权力清单。对辖区内各领域组织实行双重管理,纵向上受行业系统建工作主管部门管理,横向上受街道、社区组织属地管理。二要配强工作力量。继续推行“现有专职+兼职”的模

关于城乡社区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乡社区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为推进我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今年10、11月份,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先后深入我市大唐社区、二零五所社区等多个社区进行调研,了解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情况。通过实地走访和召开相关部门、社区工作人员、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全面了解我市社区治理情况,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1—

一、我市城乡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加强党的基层政权建设,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为抓手,积极探索社区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共有行政村2074个,村两委干部16159人,社区1087个,社区干部10144名(两委会成员7173人,社区专职干部2971人)。全市1087个社区中,有社区办公用房的1085个(含租赁190个),占比99%,社区办公用房中有独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的756个, —2—

占比70%;有室外活动广场的851个,占比78%。全市有3个区、4个街道、16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政策保障。为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西安市社区建设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居住区社区设立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社区治理工作体制机制,进 —3—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2篇)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2篇) 目录 1.关于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2) 2.关于全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12)

关于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2021年工作计划的安排,x月以来,市人大法制委联合市委社治委、市民政局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社区和小区院落、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等方式,以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切入点,通过走访社区和小区院落、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贯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和成都市“还权、赋能、归位”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总要求,以小区院落为基本单元,坚持党建引领、资源整合、群众主体、多元共治,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领域做了大量的、积极的、有益的探索,从老旧(三无)院落整治,到物业管理全覆盖,从“三社互动”到“三治融合”,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紧紧抓住为居民服务的着力点,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涌现出大量社区治理和小区院落治理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我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xx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经验

(一)突出党委的“统领”作用,牢牢掌握社会治理的主导权,赢取群众信任。实践不断地告诉我们,信任是撬动群众对我们工作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有力支点。xx市将党组织作为决策者,政策执行和发展方向的监督者、协调者,政治工作、组织关系的领导者,确保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行将党组织建在小区(院落),发挥党员带动作用开展好社区“微治理”。例如,彩虹社区党委探索出“xxxx”发展治理模式(即坚持“一个核心引领”、提供“五式贴心服务”、建设“六个暖心之家”、实现“三个幸福目标”),从需求出发,营造以社区党委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位一体、共同参与,打造了“xx分钟生活服务圈”,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空间,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推动了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发展充分融合,得到有效发挥,最终实现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最大限度取得群众信任。 (二)突出服务的“延伸”效应,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回应群众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最大最多的盼望,就是过上美好的生活。xx市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构建了多级联动解决群众难点热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使群众诉求有人听、群众难题有人解、群众办事有人帮,解决了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