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最新教育资料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最新教育资料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最新教育资料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众传播在传播的覆盖面和传播速度上无可比拟,但是人际传播在互动性和劝服性上优于大众传播,二者的结合是实现较好传播效果的需要。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合为大众传媒,会导致大学生群体经受着强烈的冲击,也在思想上有了巨大的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定义与融合

人际传播与人内传播的最显著区别就是传播者打破了只面对档案进行信息传播的空间,将档案信息传播互动放在两个主体之间,具有自主性、民主性和自发性,是目前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主要有正式的及非正式的,两种拥有同样的

传播动机和目的,即准确获取对方主体给自己传达的信息, 接收信息

通过分析环境,对自己的行为及时做出调整。

从定义上来说,大众传播主要表现为在特定范围内的,能够在短时间内确保元素传播的传播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大众的传播意识,另一方面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人际传播通常为一对一。

两者的共同点表现为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完成,在两种相互融合的话语体系下,参与的主体才可以实现对流传播。

从功能上来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同样具有相辅相成、相

互补充的特点,大众传播一方面弥补了人际传播的不足,同时扩

展了其传播渠道。与此同时,人际传播加强了大众传播的成效与

传播力度,促使传统的单一渠道变成多元渠道,实现了受众与传播者随时随地的信息互动与传播。

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特点与影响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积极融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程度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文化逐步形成,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为社会各领域带来了不良影响。

分析当前二者融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文化的多样性。第二,文化的流动性。第三,文化的商品性。首先,人际传播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开始考虑文化所处的环境及文化传播的整体环境,更多年轻人的出现与参与促使人际传播逐步向着大众传播转变,形成了以年轻人为主的文化氛围与文化体系,社会精神娱乐文明更加显著。但是,这种融合也造成文化层次逐步下降。

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趋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有人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做出这样的解释,即它是超脱于传统的媒体模式,具有创新理念,是一种新的媒介主体。

随着网络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得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在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文化冲突正在加剧。在信息社会里,大众传媒环境的繁荣使大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他们不崇拜权威,不

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我就是我”成为现代大学生的生活逻辑。目前,渗透到校园中的大众传媒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的多元信息促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观和恋爱观都呈现出世俗化和现实化的色彩。

2.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导致大众文化更加娱乐化和多样化,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中获取文化的渠道千变万化,文化理念和价值理念随之根据不同的爱好取向,以多元、多变和多样的形式“占领”他们的思想。最典型的是,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等成为大学生思想的一部分。

3.文化多元化的产生与影响。众所周知,网络的流行进加快了文化元素的交融与流动,一些网络微电影、广告、网络平台娱乐节目、流行舞蹈等,为许多年轻人带来了精神空间。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等不稳定的情况下,思想还未成熟,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误导其价值观。

四、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合下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对策

综上所述,随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体时代的到来,诸多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大众内容传播并不再是简单地单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在新媒

体时代,丰富多彩的媒体形势已经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学习方式以及行为准则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1.清楚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要对大学生当前的身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要对其所在文化环境进行实地了解,

清楚其文化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师应结合当前大众

文化发展趋势,充分合理地运用文化的正面影响,以及合理的手

段与方式来维护学生的尊严,扭转其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等,

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正确文化宣传及传播过程中,使其形成正

确的文化道德观念。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大学生周边娱乐环境

太复杂,尤其是网络渠道。对此,笔者认为需要成立专门的大学生文化协会,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组织各种

实践活动,进一步将正确的大众文化融入当前的大学生校园文化

中,帮助大学生辨别是非,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借助多媒体,给大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高校管理部门或者思政教育者可首先播放社会热门视频短片,时长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并向大学生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基本过程,然后就此事件进行分析,介绍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大学生在教育者的解说下能更全面、客观和理智地了解媒体传播的价值观,防止因为不了解事件真相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偏激观点。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势态的逐步深入和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全球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种多元和复杂信息通过人际传播被大学生接收,日益渗透到大学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必须

要加强和改善新媒体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还要树立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对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养

及自我判断力。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揭示了其价值观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价值观;价值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必须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此外,学校党团组织还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三)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

院校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院校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作者:徐瑾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如今的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大学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高校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高校理应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教育是传播的主要功能之一,同时教育过程又是一种传播过程,教育传播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1]高校主流价值观的整合教育传播是解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力尝试,是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育传播内容和渠道的理念探索,着重于提高高校主流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有学者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其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以社会为整体的价值观。一方面具有代表性,即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具有导向性,即引导作用,维护社会秩序,承担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这两方面的共同属性,便使社会主流价值观严格区分于一些价值主流,如以拜金主义和权贵主义为代表的社会

价值现象。就其教育内容的本质而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自从《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之后,主流价值观便有了更为系统的阐述和诠释,高校的主流价值观教育也有了更为明确的主题和范畴。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价值观系统,具有内核、层次和边沿。它的内核就是核心价值观,它的层次由里到外分为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生活价值观等,它的边沿就是最基本的社会物质生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组成来看,其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其不同层级价值观由里到外的各自内涵分别表现为:伦理价值观,应当包括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平等、公正、正义、仁义、诚信,还应包括真、善、美等审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应当包括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经济价值观,应当包括公平与效率、共同富裕等;社会生活价值观,应当包括“五讲四美”、“团结互助”、“八荣八耻”等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2] 二、主流价值观教育在高校中的困境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变化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也呈现出三个突出特征:一是青年价值观的自我意识凸显,真正成为了价值观念的主体。学生摆脱了国家、社会及家庭等外部力量的束缚,从被动选择转变为自觉价值追求。二是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出高度分化及取向上的对立和冲突。青年价值观的每一个方面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导价值观日趋弱化,这是由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当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实施全方位引导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1539(2010)03 0084 06 价值观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也为人们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价值观被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标准时,就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可通过个体行为被外界感知,反映的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是指其在成长、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价值及其实现的普遍看法,是衡量他们人生追求与精神支柱的动力依据。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尤其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一方面接受着传统价值观念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经受外来的各种新观点、新思想的影响,强烈的冲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当今社会变化和文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及价值取向的影响,2009年3月我们对天津市某些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不同学院随机抽取班级进行现场测试,共发放问卷2000余份,收回1972份,其中有效问卷1868份,有效率93.4% 。问卷由基本信息和自编价值观两部分构成。其中问卷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生源分布、是否独生子女等信息;问卷涉及目前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学习的动力、对理想工作的要求、对未来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道德价值等问题,为我们开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一、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的 问题及表现形式 (一)主导价值观趋弱,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塑造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也对主导价值观提出了一些挑战。主导价值观就是指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统帅其他价值观念,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与趋势以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现阶段我国的主导价值观主要就是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主导价值观理应成为他们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却令人忧心,“目前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8% 的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民族安危;在对“学习动力”一项调查中,也只有5.8%的大学生将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列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呈弱化趋势。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 王圣盐 (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080101235) 摘要: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体的结合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观念。并且这种创新正在被社会肯定。电视谈话节目是众多大众传播方式中最接近人际传播的节目形式,但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过程中却包含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依赖于主持人在现场与嘉宾的信息交流,这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但另一方面作为节目本身,这一人际传播的过程是在大众传媒中进行的,内容必须符合其规律和要求。所以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以来,寻求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之路是我们关注的中心。 关键词:谈话节目;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创新 一、大众传播 概括地讲,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以下是不同学者对大众传播的认识: 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 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

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此后的 400年中,印刷媒介是大众传播的唯一渠道。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大众传播推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演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有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和受众4个要素。它与其他传播现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传者与大量的受传者之间插入了一种或多种联系两者的传播工具。因此,大众传播也被称为通过传播工具的传播。 二、人际传播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收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 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谈话节目中的融合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登上我国电视银幕。诸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谈话节目能够梅开一度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传播理念的新颖和表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内容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主要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理想脚踏实地 随着《蜗居》的热播,很多关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在《蜗居》中,海藻是一个悲剧,不是一个胜利者。剧中的海藻在物质上是得到了少许和短暂的满足,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女人的生育权被永久的剥夺了,真爱的小贝随之远去,还有母亲的白眼,社会的唾弃,道德的煎熬,心灵的折磨可能在陪伴她的一生。这正是海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如今这个物欲纵流和现实残酷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正面领着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应该有正确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祖国,发奋图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 (一)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报告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报告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 第一个是关于入学动机和特性状态选择中人际关系调查显示的特区当代大学生的以个人价值取向为主的结果。 第二个是关于价值观排序当中“家庭安定”和“幸福”被排在10个价值观念中末尾两位,而“一种令人兴奋、有刺激的生活”以及“成熟的爱”被排在前两位的结果。 第三个是人际关系调查当中显示出来的特区当代大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和恐慌。 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结果,我们将做进一步具体的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市场经济的效应对学生树立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此衍生出来的越来越看重个人的价值——这从第一部分中的关于入学动机前3位就可以看出来,不管好坏与否这种趋势在本次调查中表现得很明显。同时也显示出大学生开始倾心于“注重实用、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念,这显然与传统的“重义轻利、默默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冲突。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化,但又使他们对人生价值出现不稳定的评价标准。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空间空前扩大,加上我国对外开放,各种西方思潮随之而

入,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他们热切关注市场经济的进程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独立地观察社会,透视人生,正是在这种崇尚个性、崇尚自主的自我意识催动下,大学生日益表现出思想主体化的特征,渴望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强者,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急切地想抓住时代提供的这次机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便有了“注重实用、追求成功”的生长沃土。但是,在全社会都改变了过去从上到下一律只讲集体发展,讳言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又产生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多重标准:有的以对社会的奉献多少和创造力大小为标准,有的以“含金量”的多少为标准,有的以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力大小为标准,有的则以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为标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向是不少学生伴随着过去人生价值体系的否定性思考,出现了在人生价值目标上的迷失或偏离。西方哲学思潮的输入与传播,对此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自我至上价值观与大学生膨胀了的自我意识,在一种反传统、反主导文化的轨迹上汇合在一起,使他们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一些学生的自我观念已开始滑向自我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他们对“螺丝钉”、“老黄牛”“铺路石”所象征的集体主义精神存有逆反心理,从“我”出发来评判事物,确定言行。所以“为了振兴中华”和“为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选项也自然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摘要: 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而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着人们的信息交流。 关键词: 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区别联系相互借鉴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从事着建构一个社会的工作,而建构一个社会,人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传播与沟通,也没有离开过对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改进与突破。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人类,只能靠咿呀含糊的语言与简单的手势相互配合来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与思想,只能靠斫木为旗,画壁为图来传播文明,共同进步。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飞鸽传书、烽火狼烟、策马驿道一度成为传播与沟通的象征性画面。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电视机与电话、电报的问世,开辟了传播与沟通新的篇章。而人类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电脑与INTERNET的出现,更是开始了传播与沟通的一个神话时代,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从此演绎了新的传奇。 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 一、定义辨析 传播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具有的本能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传播与沟通,传播与沟通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而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媒介对众多受众定时地、迅速地、不间断地生产、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活动。它的有效动作离不开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因特网等传播媒介。它是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最普遍应用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人们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王朝晖(1973-),男,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 价值观教育是我国目前高校德育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系统工程。正如我们面临的转型期价值观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困惑一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高校的德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事实并不容乐观。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知行脱节现象。一方面是对道德认识和道德理论侃侃而谈,另一方面却是对自身不道德行为熟视无睹。因此,我们必须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追根求源,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价值观教育地位与教育理念问题 在大学教育中,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规定着人才的方向。然而在现实中, 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尚未得到教育者普遍应有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凸显。尽管在 “德智体美”诸要素排序中,德育一直居首要地位,但在复杂多元的价值观的冲击下,在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轻视德育甚至把德育课视为智育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常态,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和现实的对接有很大的距离。这样便使价值观教育失去应有的引导作用,消减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仅仅是依靠少数几门思想政治课。这样就导致了片面强调知识教育,轻视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培育。只对大学生将来的“饭碗”负责,而不对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负责。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某些紊乱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虽然也想到了教育和引导,但是对于价值观教育在整个德育内容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某些教育者只是象征性的强调一下价值观教育,做个表面文章,它的重要性只是体现在学校应付上级评估时的高调宣扬。 从历时态进行考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的始端———中小学,学习成绩也就是“智”成为评价一个学生道德素养高低依据和标准,很少看其平时为人处事的表现。进入大学后,德育课更有弱化的倾向,德育课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应付考试、争取学分一种工具,长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这样就造成了包括价值 观教育的德育课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事实上,如果没有正确可行的价值观的指引,学生在价值选择面前就会困惑徘徊而无所适从,在这样的境遇中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匠”而不是“才”了。比如某些职业领域出现贪污腐败、损人利己现象,就是道德价值观严重缺失的结果。这样就无形中淡化了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即失去了精神的培育性,价值观教育就失去了生活的土壤和价值导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起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2价值观教育内容问题 在价值观教育的教材安排上,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不够清晰紧凑,使得价值观教育流于浅层次;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抽象空洞,政治化、理想化色彩浓厚,过分强调价值导向的大一统。从而导致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断裂与冲突。这已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盲点和重点。 (1)价值观教育内容流于浅层次,缺乏针对性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课程是“两课”,而“两课”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与中小学相关的德育内容多有重复,并且“两课”之间的内容也交叉重叠,也就是在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上不甚理想,使得教育内容流于空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育效果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内容以及内容深浅程度方面做出取舍,特别是对于有些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在价值观教育的技术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显然达不到高校德育的最佳教育功能。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没有及时的作出反映,使得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状况严重脱节。比如,现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中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顾、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等,这些积极的价值取向在价值观教育中强调不够。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我们的价值目标往往是培养“四有新人”,而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缺 轻工科技 LIGHTINDUSTRYSCIENCEANDTECHNOLOGY 理论探讨 2012年10月第10期(总第167期)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王朝晖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商丘476000) 【摘 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既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正如我们面临的转型期价值观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困惑一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在价值观教育地位与教育理念上、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以及价值观教育途径和载体方面都有不尽人意之处。直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对于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518 (2012)10-155-02155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 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

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如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映象。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表象和概念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传播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

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行动敏捷、最少传统观念的约束,极富有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对社会发展有着敏锐的感受力,能适 时地调整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从总体来看,他们乐观上进,求知求新,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主流积极健康,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个体来看,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其价值观变化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 (一) 时代性与兼容性的交互并蓄 1 、重竞争与效率的时代特征 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合理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率和最富有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培育具有独立、自主、平等意识的主体,它促进了自我的觉醒,培养了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发了每个参与者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开拓精神,也提高了公平和效率意识。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改变了整个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思想领先,观念更新快,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度高,市场经济意识强。大学生们深深懂得,市场经济不是靠关系而是靠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市场 经济更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去竞争。因此,他们重实际,讲实干,求效益,他们最不愿墨守成规,也不愿听人摆布,更不愿讲空洞的大道理。奋发成才始终是大学生心最强烈的渴望和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体现了年轻一代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 、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政策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使大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合理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并为社会作贡献。他们的选择不再排除个人利益、个人理想和个人事业的追求,重自我成才、重现实实效的价值取向被普遍认同,空洞的口号和说教已不被他们所接受。因而,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考证热,实用类知识与技能成为学习的热门。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等问题上正努力寻找“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的结合点,不偏重哪一边,而是力求协调并重。在观察处理问题上,他们往往更多地采用生

公共关系学第8章-人际的传播与沟通

1传播学学者克劳佩弗根据对人类社会的全面观察,提出了一种G形网络理论,认为它是信息高效传播的方式。错 2人际传播的情感影响力往往要超过大众传播,这主要得益于说话人的表情和目光。对 3谈判的情况与打仗有相似之处,谈判人员除了进行实力的比较,还要进行一场心理素质的较量。公关人员应当经常注意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训练,对谈判中的困难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要做到有“三心”,即有信心、有恒心、有静心。错 4界点是谈判者制定价格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全部谈判的价值基础。错 5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错 6人际传播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包括不包含着直接、迅速、明显、持续不断的反馈。错 7人际传播的形式并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且所发送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有意的。对 8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交流除了可以用于两人的面谈外,还可用于大型会议、演讲、谈判、报告、新闻发布会等。对 9谈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谈判人员要想在谈判中取得预想的结果,事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有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人员准备。错 10手势的运用不仅可以表达某种信息,同时也可以使整个演讲更加生动,加强某些内容的力度。对

11组织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有着广泛的接触,但是没有中心人物的传播网络是( c )。 选择一项: A. 辐射式网络 B. 链式网络 C. 环形网络 D. G形网络 12组织成员之间联系少,群体气氛不一定和谐,很难产生信息的激励效应的人际传播模型是(b )。选择一项: A. 链式 B. 辐射式 C. 交结式

D. G形网络式 13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双方的距离也是传达态度的一种信号。个人距离是指( b )。选择一项: A. 米以内 B. —米 C. —米 D. —9米 14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双方的距离也是传达态度的一种信号。社交距离是指( c )。选择一项: A. 米以内 B. —

历史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精品

历史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道路、领域、模式、行动、计划、传统、认识、问题、体制、自主、主动、深入、充分、整体、现代、和谐、文明、召开、发展、建设、建立、制定、提出、发现、了解、研究、措施、特点、位置、格局、意识、理想、思想、力量、成果、需要、氛围、利益、素质、环境、途径、倾向、体系、能力、需求、主导、办法、标准、结构、水平、主体、最大限度、本质属性、形势、反映、关系、造就、设置、宽容、分析、借鉴、取缔、逐步、形成、制约、满足、推行、坚持、引导、保证、指导、帮助、教育、解决、调整、崛起、振兴、加快、方向、巩固、创新、改革、适应、实现、提高、转变、协调、健全、推动、推进、深化、全面推进、现实的选择、核心、创造性 一、建国以来中国教育体系的演变 1.第二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院校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在这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专家的工作也包括编写教材、培养研究生和培训教师,甚至渗透到学生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等具体工作领域。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改造、教会学校的取缔和院系调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对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 2.第二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摒弃“模式”,复归“传统”。 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20年间,经历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之后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进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调整。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关起门来改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经历了高等学校三年不招生、工农兵上大学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斗、批、改”之后,力图清除一切外国模式的干扰和影响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事实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3.第三个时期(1978年以后)。博采各国之所长,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在经历了闭关锁国20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进入90年代,政府陆续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艰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有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其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就是为人民服务。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着价值问题。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都是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反映社会存在。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 价值观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总是像心目中的“坐标”、“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都在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态度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同时,国家和社会也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着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目前,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世界上,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在国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在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作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的共同理想、信念,为我们事业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正在走自己民族振兴之路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高举起自己的旗帜,切实加强主导价值观的建设,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对于如何树立的问题,我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 新时期下国际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本文初步研究了有关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希望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标签:价值观高校辅导员教育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面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所呈现的新变化,应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高校辅导员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关乎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校教育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浅显的研究,不足之处,还请专家指导。 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且追求个性自由,具有竞争意识。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系统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 1.1 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使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绝对的一元化,而在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标准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很多当代大学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不求回报,甘愿奉献”等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漠视,表现出崇尚自我,只图回报,更有甚者表现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他们在个人与社会、索取与奉献等方面不知偏向何方,力图找到其平衡点,但大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多的趋向社会和个人利益并重。多元化价值取向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更多空间,但如果选择错误或是过于偏激,则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高校教育持续稳定发展。 1.2 价值取向呈自我化趋势发展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最富裕,国家经济最强盛的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容易受到家庭的溺爱,都是温室里成长的花朵,经不起风尚雨露,因此容易形成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确立“小我”与“大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上。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1.3 价值取向呈现实化功利化趋势发展当代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越来越渗透到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