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学技术社会》试题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科学·技术·社会》试题

课程代码:00394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在我国现今的含义最早由“格物致知”来指称,指的是

A. 能力 B.智慧 C. 知识 D.实践

2.试图描述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结构的第一人是

A. 开普勒 B.培根 C.圣西门 D.亚里士多德

3.按照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分,医疗技术、军事技术属于

A. 组合技术 B.加工技术 C.生产陛技术 D.非生产性技术4.STS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A. 出现一批STS计划 B.形成明确导向

C.基本立场转变 D.研究制度化

5.按照交叉学科的形态划分,信息科学、协同、突变论等属于

A. 综合学科 B.新兴学科 C.边缘学科 D.横断学科

6.在科学史领域,“内史论”的代表人物是柯瓦雷和

A. 波普尔 B.默顿 C.萨顿 D.库恩

7.数学中零的概念及其符号0是由

A. 中国人创造的 B.罗马人创造的

C.埃及人创造的 D.印度人创造的

8.现存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是

A. 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数书九章 n几何原理

9.电话的发明者是

A.西门子 B.爱迪生 C.贝尔 D.马克尼

10.一个理论所经受的检验的严格程度是

A. 确认度 B。证伪度 C.可信度 D.有效度

11.研究纲领的结构包括硬核、助发现法和

A. 软件 B.保护法

C.反面发现法 D.正面发现法

12.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综合实践模式、历史主义模式和 ·

A. 知识论模式 B.研究纲领模式

C.实用主义模式 D.学科发展模式

13.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是

A. 马克思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14.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标志是

A. 生产资料所衍fj B.劳动工具的状况和水平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劳动产品的分配制度

15.农业社会中财富的主要形式是

A. 资本 B.土地 C.货币 D.权力

16。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是

A. 社会的经济竞争 D.社会的经济投入

C.社会发展的需要 D.人类发展的需要

17.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

A. 爱因斯坦 B.培根 C.罗素 D.库恩

18.当代最热门的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

A. 基因技术 B.纳米技术 C.克隆技术 D.信息技术19.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认知不足 B.技术缺陷

C.决策失误 D. 监管不力

20.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科学法是

A. 俄罗斯科学发展学说

D.科学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联邦法

C.1998-2000俄罗斯科学改革构想

D.关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

二、多项选择题

21.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把自然知识体系分为

A. 天文现象 B.物理现象 C. 地理现象

D. 生理现象 E.化学现象

22.交叉学科的特点有

A. 研究问题的实践性

B.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C. 研究主题的全球性

D.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E.研究主体的群体性

2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源地包括

A. 中国 B.德国 C. 美国

D.日本 E.英国

24.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义模式认为,科学发展包括

A. 主体论阶段 B.实体论阶段 C. 实践论阶段

D.本质论阶段 E.现象论阶段

25.科学和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三种形态包括

A. 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

B.依附于载体中的软件、程序、设计等

C. 智力技术

D.信息技术

E.资本

26. 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路径体现出了知识的转向,这种转向包括

A. 唯理化 B.标准化 C. 中立化

D.外在化 E.社会化

27.关于不同时代的特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是以科学为主导的科学—技术-T.程的科学时代

B.20世纪是以工程为核心的工程—技术—科学的工程时代

C.21世纪是以工程为统领的工程—技术—科学的工程时代

D.19世纪是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科学—工程的技术时代

E.20世纪是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科学—工程的技术时代

三、填空题

28.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实验和。

29.1962年,世界上第一本环境科学力作出版,这部著作名为

《》。

30.1783年,拉瓦锡创立了说,引起了化学革命。

31.科学发展证伪主义模式的创始人是。

32.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的主要特征包括:社会行为的理性化、社会管理的和社会发展生态化。

33.自从马尔库塞《》一书出版,单向度一词成为最脍炙人口的概念之一。

34.生产关系由生产、分配、交换和四个环节所组成。

35.马克思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的总和。

36.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全球环境和问题。

37.1997年,实施战略首次正式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吹响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号角。

四、名词解释题

38.社会组织(狭义)

39.交叉学科

40.社会发展生态化

41.生活方式

42.创新型国家

五、简答题

4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44.STS学~:44g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45.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46。科学和技术革命引起生活方式变化的总特征。

47.简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六、论述题

48.论述引发工程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规避路径。

49.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社会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基本形式。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科学.技术.社会》试题

课程代码:00395

一、单项选择题

1.1893年,在翻译介绍日本的书目时首先使用“科学”一词的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独秀

2.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英文字母缩写是

A.STT B.SST C.STS D.TST

3.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是英国哲学家

A.斯宾塞 B.培根 C.洛克 D.休谟

4.按学科变化的阶段,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依次经历了

A.单一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

B.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

C.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综合学科

D.多学科、交叉学科、超学科

5.对欧洲文字发展有很大影响的拼音文字来源于

A.古希腊 B.古埃及 C.古巴比伦 D.古罗马

6.爱迪生发明电灯发生在

A.第一次技术革命 B.第二次技术革命

C.第三次技术革命 D.第四次技术革命

7.提出科学范式更替模式的学者是

A.波普尔 B.拉卡托斯 C.马诺·邦格 D.托马斯·库恩

8.为促进技术发展,采用跨国联合创新的是

A.美国 B.日本

C.欧盟 D.新加坡

9.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毛泽东 D.邓小平

10.人类思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

A.原始思维 B.直观思维

C.形象思维 D.理论思维

11.社会生产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的条件是

A.心理条件 B.生理条件

C.精神条件 D.物质条件

12.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但同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反作用的时代精神精华是

A.神学 B.文化人类学

C.哲学 D.政治经济学

13.钦定并记录了27种建筑物各部尺寸单和瓦石油漆等的算料算工算账法的清代著作是

A.《工程做法则例》 B.《工程做法》

C.《新唐书·魏知古传》 D.《工程范畴演变考略》

14.既为个人提供谋生场所,又可满足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生存需要的是

A.科学共同体 B.技术共同体

C.工程共同体 D.文化共同体

15.二战后,日本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是

A.贸易立国 B.科学立国

C.技术立国 D.经济立国

16.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二

17.《京都协议书》是世界上第几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旨在防止全球变暖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条约?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18.美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A.科学素养 B.媒介素养

C.实践素养 D.文化素养

19.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的作用是

A.主体作用 B.主导作用

C.辅助作用 D.权威作用

20.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以学科为主体构建课程,其结构一般采用 A.主题式 B.组合式

C.分离式 D.综合式

二、多项选择题

21.科学结构的门类划分为

A.自然科学 B.应用科学

C.社会科学 D.人文科学

E.交叉科学

22.以下属于横断科学的有

A.天体物理学 B.空间科学

C.系统科学 D.信息科学

E.心理科学

23.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是

A.资本 B.物质 C.能量

D.文化 E.信息

24.以下属于生产力系统中的非实体因素的有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E.管理

25.具有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作用的政治因素具体包括

A.社会制度 B.军事和战争

C.国家政策 D.国家体制

E.法律制度

26.我国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所具备的条件有

A.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具备了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

C.坚持对外开放合作 D.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E.具有优良的中华文化

27.影响课程的因素有

A.教师 B.研究者 C.课程设计者

D.政府 E.学生

三、填空题

28.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发展和人的精神活动规律的。

29.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和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力量。

30.当代主导技术群中的核心是技术。

31.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有仿生学发展模式、科学拉动模式和。

32.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形式、方法和。

33.科学技术课题主要来源于。

34.当今科学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单向度、知识的转向、心理的变异以及。

35.工程的社会功能表现为提供个体必要的就业场所,吸纳。

36.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从单纯技术大国转向科技大国发展,其政府提出“”战略。

37.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思想是。

四、名词解释题

38.技术

39.学科

40.科学的技术化

41.科学技术异化

42.创新型国家

五、简答题

43.简述当代科技革命从“小科技”向“大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

44.科学和技术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5.导致工程事故或灾难的原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46.简要概括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47.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教师素质具有哪些特点?

六、论述题

48.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

49.请联系实际,说明科学和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科学·技术·社会》试题

课程代码:00395

一、单项选择题

1.将人类的科学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生产科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是

A. 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2.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科学观所坚持的思维模式是

A. 理性——感性——理性 B.感性——理性——感性

C.部分——整体——部分 D.整体——部分——整体

3.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德国哲学家

A. 康德 B.黑格尔 C. 马克思 D.恩格斯

4.1994年,影响深远的“科学大战”首先在哪个国家爆发?

A. 中国 B.美国 C.英国 D.俄罗斯

5.古代科学的博物学范式具有的特点包括自然性、本土性、个体性、涉身性和

A.具体性 B.形象性 C.直观性 D.实践陛

6.促使科学从古代的博物学范式转到近代的数理范式的是

A. 第一次科学革命 B.第一次技术革命

C.第二次科学革命 D.第二次技术革命

7.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进步的标准是

A. 证伪度 B.确认度

C.逼真度 D.验证度

8.引发了分子生物学革命的科学发现是

A. 分子的结构

B. 原子的结构

C.DNA双螺旋结构 D. 分子的热力学运动

9.第一次产业革命对应的管理是一种

A. 经验管 B.科学管理

C.专业化管理 D.标准化管理

10.从所属的社会文化种类来看,科学和技术分别属于

A. 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和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11.近代科学险验方法确立之后,科学理论的主要检验手段是

A. 实证 D.实验 C. 观察 D.推理

12.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是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伦理和体现人文主义文化的

A. 文艺复兴 B。战争革命 C.文化改革 D.政治改革

13.《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工程师职能,将其分为:研究、开发、设计和

A. 操作 D.生产 C. 发明 D.建构

14.在工业社会,工程共同体所从事的是以工业为主导的

A.“自为工程”范式 B.“自在工程”范式

C“自我工程”范式 D.“自然工程”范式

15.规避工程灾难应该尊重

A. 文化规律 B.伦理规律 C. 法制规律 D.自然规律

16.美国国会正式批准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在

A. 1970年 D.1980年 C. 1990年 D.2000年

17.我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的目标是全面提升

A. 科学研究水平 B.科技支撑能力

C.技术创新能力 n文化传播能力

18.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倡导的新教育理念有整体教育观、社会教育观和

A. 自然教育观 B.人文教育观

C.和谐教育观 D.人本教育观

19.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从什么角度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A. 实践论角度 B.系统论角度

C.二元论角度 D.辩证法角度

20.传统科学教育课程构建的首要目标是

A. 生活知识 B.科学知识 C.课本知识 D.社会知识

二、多项选择题

2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理论来源是

A. 政治 B.历史 C. 哲学

D.社会学 E.艺术

22.下列科学家中对第一次科学革命做出突出贡献的有

A. 亚里士多德 B.托勒密 C. 哥白尼

D.伽利略 E.牛顿

23.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将科学范式分为

A. 元范式 B.社会学范式 C. 人造范式

D.基础范式 E.综合范式

24.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

A. 兴趣爱好 B.价值观念 C. 社会责任

D.行为规范 E.合作制度

25.知识的技术化特征体现为知识的哪几个转向?

A. 唯理化 B.标准化 C. 多样化

D.中立化 E.外在化

26.引发工程安全问题的来自社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A. 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 文化因素

D.法律因素 E.风俗因素

27.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全民的

A. 媒介素养 B.科技素养 C. 社会责任

D。道德素养 E.文化素养

三、填空题

28.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对象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

29.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于年。

30.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角是革命。

31.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使信息产生。

32.知识经济就是以为基础的经济。

33.《单向度的人》一书的作者是。

34.兵器制造是人类最早的与军事上的防备工事相关的工程。

35.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科技研发活动从纯“自由选题”转变到以计划为主导的时代的主要标志是。

36.2003年初,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其指导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为提高人民群众的。

37.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要求教育应该以——为主体。

四、名词解释题

38.古代科学技术

39.社会发展生态化

40.产业结构

41.工程(狭义)

42.科教兴国

五、简答题

43.简述科学的本质属性。

44.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45.科学和技术怎样推动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46.政治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保障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7.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有哪些?

六、论述题

48.请结合实际论述科学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9.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实施科学、技术与社会建设的策略。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科学·技术·社会》试题

课程代码:00395

一、单项选择题

1.将人类的科学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生产科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是

A. 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2.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科学观所坚持的思维模式是

A. 理性——感性——理性 B.感性——理性——感性

C.部分——整体——部分 D.整体——部分——整体

3.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德国哲学家

A. 康德 B.黑格尔 C. 马克思 D.恩格斯

4.1994年,影响深远的“科学大战”首先在哪个国家爆发?

A. 中国 B.美国 C.英国 D.俄罗斯

5.古代科学的博物学范式具有的特点包括自然性、本土性、个体性、涉身性和

A.具体性 B.形象性 C.直观性 D.实践陛

6.促使科学从古代的博物学范式转到近代的数理范式的是

A. 第一次科学革命 B.第一次技术革命

C.第二次科学革命 D.第二次技术革命

7.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进步的标准是

A. 证伪度 B.确认度

C.逼真度 D.验证度

8.引发了分子生物学革命的科学发现是

A. 分子的结构

B. 原子的结构

C.DNA双螺旋结构 D. 分子的热力学运动

9.第一次产业革命对应的管理是一种

A. 经验管 B.科学管理

C.专业化管理 D.标准化管理

10.从所属的社会文化种类来看,科学和技术分别属于

A. 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和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11.近代科学险验方法确立之后,科学理论的主要检验手段是

A. 实证 D.实验 C. 观察 D.推理

12.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是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伦理和体现人文主义文化的

A. 文艺复兴 B。战争革命 C.文化改革 D.政治改革

13.《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工程师职能,将其分为:研究、开发、设计和

A. 操作 D.生产 C. 发明 D.建构

14.在工业社会,工程共同体所从事的是以工业为主导的

A.“自为工程”范式 B.“自在工程”范式

C“自我工程”范式 D.“自然工程”范式

15.规避工程灾难应该尊重

A. 文化规律 B.伦理规律 C. 法制规律 D.自然规律

16.美国国会正式批准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在

A. 1970年 D.1980年 C. 1990年 D.2000年

17.我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的目标是全面提升

A. 科学研究水平 B.科技支撑能力

C.技术创新能力 n文化传播能力

18.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倡导的新教育理念有整体教育观、社会教育观和

A. 自然教育观 B.人文教育观

C.和谐教育观 D.人本教育观

19.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从什么角度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A. 实践论角度 B.系统论角度

C.二元论角度 D.辩证法角度

20.传统科学教育课程构建的首要目标是

A. 生活知识 B.科学知识 C.课本知识 D.社会知识

二、多项选择题

2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理论来源是

A. 政治 B.历史 C. 哲学

D.社会学 E.艺术

22.下列科学家中对第一次科学革命做出突出贡献的有

A. 亚里士多德 B.托勒密 C. 哥白尼

D.伽利略 E.牛顿

23.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将科学范式分为

A. 元范式 B.社会学范式 C. 人造范式

D.基础范式 E.综合范式

24.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

A. 兴趣爱好 B.价值观念 C. 社会责任

D.行为规范 E.合作制度

25.知识的技术化特征体现为知识的哪几个转向?

A. 唯理化 B.标准化 C. 多样化

D.中立化 E.外在化

26.引发工程安全问题的来自社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A. 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 文化因素

D.法律因素 E.风俗因素

27.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全民的

A. 媒介素养 B.科技素养 C. 社会责任

D。道德素养 E.文化素养

三、填空题

28.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对象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

29.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于年。

30.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角是革命。

31.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使信息产生。

32.知识经济就是以为基础的经济。

33.《单向度的人》一书的作者是。

34.兵器制造是人类最早的与军事上的防备工事相关的工程。

35.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科技研发活动从纯“自由选题”转变到以计划为主导的时代的主要标志是。

36.2003年初,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其指导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为提高人民群众的。

37.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要求教育应该以——为主体。

四、名词解释题

38.古代科学技术

39.社会发展生态化

40.产业结构

41.工程(狭义)

42.科教兴国

五、简答题

43.简述科学的本质属性。

44.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45.科学和技术怎样推动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46.政治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保障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7.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有哪些?

六、论述题

48.请结合实际论述科学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9.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实施科学、技术与社会建设的策略。

科学技术社会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在东方的国家里,较早使用“科学”这个名词的国家是(B)。 A.中国 B.日本 C.韩国 D.新加坡 2.STS获得蓬勃发展,形成世界范围内的STS研究与教育高潮的时间是(D)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试图描述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结构的第一人是(B) A.开普勒 B.培根 C.圣西门 D.亚里土多德 4.顾炎武《日知录》中,“社”是古代的一种(A) A.乡村基层组织 B.乡村组织 C.城市基础组织 D.城市组织 5.传统意义上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是(B) A.库恩 B.斯宾塞 C.圣西门 D.恩格尔 6.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是(D) A.马克思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7.美国和(A)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两大发源地。 A.英国 B.日本 C.德国 D.前苏联 8.全美STS协会的所在地处于(B) A.康奈尔大学 B.宾夕法尼亚大学 C.斯坦福大学 D.里海大学 9.按照交叉学科的形态划分,信息科学、协同、突变论等属于(D) A.综合学科 B.新兴学科

C.边缘学科 D.横断学科 10.(B )是棉花的最早种植者,有相当高的棉纺织和染色技术。 A.古埃及人 B.古印度人 C.古希腊人 D.古巴比伦人 11.被称为“古代科学巨匠”的是古希腊时期的(C )。 A.亚里士多德 B.欧几里得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12.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中药学著作是明代李时珍的()等。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天工开物 D.医学原理 13.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的出现,是(C) A.第一次技术革命 B.第二次技术革命 C.第三次技术革命 D.第四次技术革命 14.下列组织中,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是(B) A. 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院所 B. 大学的科研组织 C. 企业建立的科研组织 D. 民间建立的科研组织 15.三门峡水库问题主要出在(A) A.科学认知不足 B.技术本身 C.社会问题 D.文化问题 16.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综合实践模式、历史主义模式和(A)A.知识论模式 B.研究纲领模式 C.实用主义模式 D.学科发展模式 17.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科学法是(B) A.俄罗斯科学发展学说 B.科学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联邦法 C.1998—2000饿罗斯科学改革构想 D.关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

2020年04月自考00395科学、技术、社会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科学·技术·社会 课程代码:0039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到出的备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技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属于的范畴是(A) A、直接生产力 B、间接生产力 C、第一生产力 D、第二生产力 2、最早出现汉语“社会”一词的古籍是在(C) A、汉代 B、隋朝 C、唐代 D、宋代 3、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B、罗素率先发起了(A) A、和平运动 B、环境运动 C、人权运动 D、妇女解放运动 4、1964年资助哈佛大学建立“技术与社会”计划的是(D) A、甲骨文公司 B、惠普公司 C、DEC公司 D、IBM公司 5、创造了“零”的概念及其符号“0”的是(C) A、古希腊数学家 B、古埃及数学家 C、古印度数学家 D、古阿拉伯数学家 6、科学技术一体化最深刻的根源在于当代科技革命,其本质上是一场(B) A、科学革命 B、技术革命 C、生产方式革命 D、学习方式革命 7、起源最早的技术发展模式是(D) A、综合实践模式 B、社会需求模式

C、科学拉动模式 D、仿生学发展模式 8、把科学对人类心灵的作用或科学对于理智所产生的影响称为“不朽的荣誉”的著名科学家是(A) A、爱因斯坦 B、居里夫人 C、霍金 D、诺贝尔 9、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B) A、科学技术 B、劳动者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10、首先实现科学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是(C)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1、社会生产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D) A、基本动力 B、无穷动力 C、至高动力 D、根本动力 12、科技发展的“遗传基因”是(C)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社会 13、导致知识出现标准化特征的是(B) A、知识理性 B、工具理性 C、实践理性 D、价值理性 14、工程活动的主体是(A) A、政府、企业、组织或工程共同体 B、科学家、科学共同体 C、技术发明家 D、技术共同体 15、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科学-工程的技术时代是(C) A、18世纪 B、19世纪 C、20世纪 D、21世纪

大学《科学技术社会》试题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科学·技术·社会》试题 课程代码:00394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在我国现今的含义最早由“格物致知”来指称,指的是 A. 能力 B.智慧 C. 知识 D.实践 2.试图描述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结构的第一人是 A. 开普勒 B.培根 C.圣西门 D.亚里士多德 3.按照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分,医疗技术、军事技术属于 A. 组合技术 B.加工技术 C.生产陛技术 D.非生产性技术4.STS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A. 出现一批STS计划 B.形成明确导向 C.基本立场转变 D.研究制度化 5.按照交叉学科的形态划分,信息科学、协同、突变论等属于 A. 综合学科 B.新兴学科 C.边缘学科 D.横断学科 6.在科学史领域,“内史论”的代表人物是柯瓦雷和 A. 波普尔 B.默顿 C.萨顿 D.库恩 7.数学中零的概念及其符号0是由 A. 中国人创造的 B.罗马人创造的 C.埃及人创造的 D.印度人创造的 8.现存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是 A. 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数书九章 n几何原理 9.电话的发明者是 A.西门子 B.爱迪生 C.贝尔 D.马克尼 10.一个理论所经受的检验的严格程度是 A. 确认度 B。证伪度 C.可信度 D.有效度 11.研究纲领的结构包括硬核、助发现法和 A. 软件 B.保护法 C.反面发现法 D.正面发现法 12.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综合实践模式、历史主义模式和 · A. 知识论模式 B.研究纲领模式 C.实用主义模式 D.学科发展模式 13.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是 A. 马克思B‘毛泽东

科学技术社会(简答题)

怎样认识科学的本质? 答:科学本身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 (2)科学是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科学既是关于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日益和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怎样认识技术的本质? 答:(1)技术是经验、技能或技艺。(2)技术是生产的物质手段。 (3)技术是科学理论的应用。 (4)技术是人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技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自然界人工化的社会活动过程。 简述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答:(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以认识自然界为目的,其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技术则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其任务是利用自然规律,控制自然、实现自然人工化并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2)研究内容不同。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技术一般都有明确的实用目标。 (3)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新事实、新规律的发现,或新理论的提出。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是真与伪、正确与错误。技术成果一般表现为新工具、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发明。技术成果的评价标准是质量的好与坏、效率的高与低,以及发明的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等。(4)发现进程不同。科学发展的高潮与技术发展的高潮在时间上不尽一致。(5)生产力属性不同。科学只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答:(1)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3)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4)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 简述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答:(1)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2)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3)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始社会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答:原始社会技术上的突出成就主要有:(1)火的利用与取火方法的发明;(2)弓箭的发明; (3)磨制石器; (4)制造陶器; (5)制造铜器; (6)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简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科学技术的特点。答: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科技文明表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科学已由经验性水平跨进了理论性知识的门槛。由于政治、宗教的需要,产生了祭司之类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对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深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了劳动者尤其是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简述阿基米德的科学成就及其科学方法的历史意义。 答: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其主要科学成就有: (1)在数学方面,他研究了求球面积和体积、弓形面积及抛物线、螺线所围面积的方法。他用穷竭法解决了许多难题,还用圆锥曲线的方法解了一元三次方程。(2)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物理学家,被后人誉为“力学之父”。他在静力学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如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他还发明了很多机械和武器。(3)阿基米德既注重逻辑论证和数学计算,又注重观察和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后来的近代科学研究作了良好的示范。简述古代希腊、罗马科学技术的历史地位。 答:古代希腊、罗马人创造了西方奴隶制社会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这些成就成了西方科技文明的源头。古希腊人注重对自然界的理论性探索,初步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观察实验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古罗马人注重科学知识实际应用和对技术问题进行理论总结,这些优良传统对后来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简述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技术衰落和后期复苏的原因及表现。 答:欧洲中世纪前期,教会取得了社会政治权力,并且垄断了思想文化,禁绝任何违背宗教教义的思想言论,从而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停滞乃至倒退。中世纪后期,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习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重新认识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同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因而13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开始出现学习古希腊文化的热潮,出现了牛津、剑桥等以讲授非宗教知识为主的大学,大学里出现了罗吉尔〃培根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同时,该时期欧洲的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掌握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古代阿拉伯在科技史上有哪些特殊贡献? 答:古代阿拉伯人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沟通了东西方科学文化。将中国及古印度的科学技术传到欧洲,也将西方及他们自己的科技成果带到中国。 (2)保存了古希腊学术典籍。这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作用。 概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答:在奴隶制社会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总的来说不如其他文明古国。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飞跃。从汉代以后,科学技术总水平就迅速地跃居世界前列,并在宋代达到了发展高峰。有些方面超过其他国家数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许多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明代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从总体上看出现了停滞状态,相对于同时期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越来越明显地落后了。 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学科中达到世界之最和先进水平的成就。 答:中国古代四大学科是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其中不少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天文学方面。中国古代天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上。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绝无仅有的。《汉书〃五行志》对太 阳黑子的记录,早于欧洲800多年。世界 上最早的星表出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 时期甘德和石申之手。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的制作也有许多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如 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僧一行的浑天铜仪 等。另外,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之多也为 世界之最。 (2)数学。《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 体系形成的标志,其中分数四则运算、比 例算法、勾股定理的应用、正负数加减法 则的提出,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等,都达 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中国古代数学家如 三国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等人对圆周 率的研究为当时世界之最。宋元时期是中 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北宋贾宪提出的 求任意高次冥正根的增乘开方法、指数为 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均早于欧洲 人6~7百年。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 中的许多成果亦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医药学。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最多, 且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春秋战国时成书的 《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 论》、汉代时的《神农本草》,特别是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堪称世界科技史上 的名著。另外,中国古代还创造了自己独 特的中医疗法——针灸。 (4)农学。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之多,为 世界各国之冠。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齐 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系统的 农学著作,其中有关农学和生物学知识在 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达1000多年。 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发展及其 外传的情况。 答:(1)造纸术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东 汉蔡伦于105年制成了质量较好的“蔡侯 纸”。造纸术先传至朝鲜和越南,7世纪传 人日本,8世纪传人阿拉伯,12世纪传人 欧洲。纸的发明大大推进了人类信息的传 播和文化交流。 (2)雕板印刷发明于隋唐,北宋毕升发 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后来又先后出现了 木活字、金属活字等。欧洲到15世纪中 叶才仿照中国制成铅合金活字。 (3)火药是唐代炼丹术士偶然发现的。 宋、明时期出现了不同的火器。火药和火 药兵器通过战争传至国外。13世纪经阿拉 伯人传至欧洲,14世纪中期欧洲制造出火 药兵器。 (4)指南针。春秋战国时中国人发现了 磁石吸铁现象,稍晚时制成指示方向的 “司南勺”。宋代出现“指南鱼”,稍后制 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11~12世纪 指南针用于航海,不久即传人阿拉伯,其 后传至欧洲。 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何在? 答: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经济的阻碍。 (2)专制制度的束缚。 (3)科技自身的缺陷。 近代科学技术与古代科学技术相比有什 么特点? 答:近代科学技术诞生于15世纪下半叶, 结束于19世纪末,历时400余年。同古 代科学技术相比,有以下特点: (1)注重分析研究。同古代人们把自然 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不同,近 代科学把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侧 面,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逐步形成多门 学科。 (2)注重科学实验。古代学者只是依靠 直观和哲学思辨对自然界提出科学猜测; 近代科学则注重依靠科学实验来检验和 发展理论。 (3)近代科学与技术逐步走向密切结合。 一方面科学越来越自觉地以技术上的要 求为课题,且给技术发展指出了方向;另 一方面,技术进步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精 确的测试手段和实验装备。 概述16~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 答:16~17世纪,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 现构成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体 系的建立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基础。从此, 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新的学 科相继诞生。18世纪是近代科学不断积累 实验材料,平稳发展的时期。到19世纪 进入了近代科学全面繁荣的时代,建立了 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19世纪末20 世纪初,新的科学发现宣告了近代科学的 终结,自然科学开始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概述16~19世纪数学发展的进程。 答:从16世纪开始常量数学逐步向变量 数学发展,于17世纪创立了解析几何、 微积分和概率论。18世纪这些新的学科都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分支学 科。代数学的方程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19世纪是近代数学大发展的世纪,微积分 的理论基础被精确化,代数学进入到抽象 代数的新阶段,并且诞生了非欧几何学。 简述麦克斯韦的物理学成就及其意义。 答: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研 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学理论,用偏微分 方程组定量地表达电磁场的转化和电磁 波的传播规律。麦克斯韦的理论是物理学 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 成熟。 简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其意义。 答: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认 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 和核实,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即“按照原 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化学性质 上呈明显的周期性”,并发表了化学元素 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人们把本来被看做 彼此孤立、各不相关的各种元素看成了有 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质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以及物质由量变 到质变的过程。元素周期律的建立奠定了 现代无机化学的基础,对化学同时也对哲 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表现在哪 些方面? 答: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主要表 现为: (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2)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周期缩短; (3)高新技术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集中 体现。 简述现代数学中的抽象函数、模糊集合同 相应的经典数学概念的联系。 答:抽象函数是数学家对古典函数概念的 推广,是把古典函数中两个数集之间的对 应关系发展为两个任意集合之间的对应 关系,这就产生了抽象函数的概念。抽象 函数的定义可表述为:假设有两个任意的 集合X和Y,还有一个法则f,如果对于X 中的每个元素x,根据法则可以唯一地确 定Y中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我们就说, 在集合X上定义了一个抽象函数y—f(x), 它的值域包含在Y内。 模糊集合的概念是1965年由美国自动控 制专家L.A.查德首先提出的,它来自 对经典集合论中集合概念的修改和推广, 主要是把某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变 成某个元素在什么程度上属于某个集合。 简述量子力学对经典决定论的冲击。 答:经典力学认为,一切物体(包括微观 客体)运动变化服从确定的因果联系,从 前一时刻的运动状态可以推断以后各时 刻的运动状态。在数学上可以用各种方程 式特别是微分方程式表述。量子力学的研 究结果表明,由于微观客体的运动在本质 上是一种非连续的过程,致使微观客体具 有量子性、几率性、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 性,而这些性质是和宏观客体绝然不同 的。量子力学的这些研究成果对经典物理 学中的机械决定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简述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答:量子力学的原子模型揭示了原子中的 电子壳层结构,从而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 本质,即:第一,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的周期性决定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第 二,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包括最外层电 子和次外层电子)决定着元素的化学特 征。 简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答: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组 成氨基酸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四 种,有的还含有硫、磷、铁、镁或碘。构 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大致可分为 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杂环族氨 基酸三大类。各种氨基酸首尾相连,以一 定的顺序排列成氨基酸长链,称为多肽 链,众多的多肽链连结起来就成为蛋白 质。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分为一级、二级、 三级和四级,级越多结构越复杂。其中, 一级结构就是化学结构,指氨基酸在肽链 上的排列顺序,以及肽链之间的相互联 结;二级至四级结构就是空间结构,二级 结构指多肽链沿着其长轴卷曲而形成的 有规则的构象;三级结构指二级结构在空 间中进一步盘曲、折叠而形成的构象;四 级结构指由三级结构形成的聚合体。一般 的蛋白质分子都有三级结构,一些较大的 分子和复杂的体系具有四级结构。 蛋白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它不仅 是有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作为细胞的 结构成分为生物形态结构所必需,而且是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体的运动、 呼吸、消化、成长以及繁殖的能力都和构 成有机体的某一种蛋白质关联。例如,作 为生命活动本质的新陈代谢,就与特殊蛋 白质——酶有密切的关系。生物体的新陈 代谢由成千种化学反应组成,而各种复杂 的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都是酶催 化的结果。除此之外,蛋白质的功能还表 现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肌肉收缩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能够有效地运送和贮存氧分子;高等动物 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也称抗体)能够增 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等等。 简要说明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答: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在遗传过程中,亲代的 DNA分子通过复制生成子代的DNA分 子。其复制过程是:首先,在解旋酶的作 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逐步解开, 这个过程叫“解旋”。然后以解开的每一 段链(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 在聚合酶催化下各自与周围环境中互补 的核苷酸配对,形成两段子链;同时新合 成的子链不断延伸,与相应的母链互相盘 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一来,一个DNA 分子就复制成两个DNA分子,它们在结 构上是完全相同的。 简述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基础。 答: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方面是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相对论引 力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现代天文学提 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是各种 新型观测仪器的出现,特别是射电望远镜 的诞生和大气外空间探测器的研制,为现 代天文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天文学新发现为何 备受人们重视? 答: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 景辐射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观测的四大 发现。这些新现象很受科学界重视,因为 它们都与极高温、极高压、极高密度、极 强磁场、极强辐射场等极端条件有关,这 些极端条件在地面实验室中是无法获得 的。具有这些极端条件的宇宙空间,便可 成为人们进行科学实验的理想“天然实验 室”。在这样的高级实验室里,可以了解 许多人们尚未知道的物质状态和规律。 暴胀宇宙论与大爆炸宇宙论有哪些共同 点? 答:大爆炸宇宙论是1948年美国天体物 理学家伽莫夫和他的同事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根据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原理提 出来的。暴胀宇宙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 期由美国物理学家古斯和前苏联人林德 等人提出的。这两种学说都是研究关于宇 宙起源和演化问题的理论,并且都认为宇 宙起源于“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爆炸时 具有极高的温度,然后开始膨胀和冷却, 逐步演化至今。 简要说明板块构造说的内容和意义。 答: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太平 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 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 成,在每一个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常处于活动 状态,常有火山爆发、地震、地壳断裂、 地热增温等现象发生。世界上地震最多的 地方,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交界的 地方。板块构造说还指出,在海洋板块潜 入大陆边缘的地区形成一些半封闭的海 湾,是石油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场所。人们 认为,板块构造说对地震分布的解释是比 较成功的,对海洋石油的勘探具有一定的 意义。 板块构造说等学说的创立打破了过去的 海陆固定论,发展了地质进化的思想,给 人们提供了一幅地壳运动的辩证图景,因 而被称为“地球科学上的革命”。 简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提高软件和硬件的性能,开发新的 应用功能。如不断提高微处理器的集成度 和性能,开发应用高密度光盘,开发各种 各样的操作系统、专家系统、办公、学习 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等等。 (2)继续朝巨型化和微型化两个方向发 展。巨型机在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功能、 尖端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非一般机所 能抗衡,所以一直是各国竞相发展的领 域。微型机,如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已逐渐 普及,巴掌般大的掌上电脑也已问世,而 更小的能配载在身上、植人人体中的超微 电脑亦正在加紧研制中。 (3)从原理和结构上改进,试图突破 冯〃诺依曼机的局限,并朝智能化方向发 展。目前人们研制的重要前沿有并行处理 计算机、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生物计 算机和智能计算机等。其中智能计算机也 称为第五代计算机,它以超大规模集成电 路的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为 特征,使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除具 有现代计算机的功能外,还具有在某种程 度上模仿人的推理、联想与学习等思维功 能以及对声音、图像、文字的识别和处理 能力。 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及影响。 答:现代信息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半导体物理 学的发展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它以微电子 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 核心,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 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光电子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及诸多交叉综合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通讯、科 学计算等领域,现已推及国民经济的各个 部门,并由此形成一门新兴主导产业—— 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突飞猛 进,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 化。这种被人们称为信息革命的巨大变化 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它使得人类 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正逐步 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高速公路”是怎么回事?有何意 义? 答:信息高速公路源于1993年美国克林 顿政府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又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预计 在今后20年内建设一个联结全美的超高 容量、超高速信息网络,其初步目标是在 2000年把美国的普通家庭和每一间教室、 每一所医院、每一个图书馆都联结起来, 用户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互通声音、图 像、文字和数据的信息。随后,日本、欧 共体、法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 家也都纷纷推出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 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是光纤,主 体是计算机多媒体,发展的关键一是光纤 技术、ATM技术(异步转移模式)、信息 压缩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是信息源 与网络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也推出了自 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拟在实现 国民经济信息化、无纸贸易和电子交易的 “金桥”、“金关”、“金卡”的“三金工程” 和光缆工程计划。 可以预计,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成为 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倍增因子,使 人类传统的商业、科研、教育、医疗、工 作服务、文化娱乐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简述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答: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现代生物技术是实现高效农业和可 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手段。采用基因工 程,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 农作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 质量,可生产具有特异优良性状的转基因 动物;采用细胞工程,可大大提高常规育 种的效率,实现定向育种。 (2)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健康 的福音。目前,生物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 用占全部生物技术的60%以上,已形成产 业化的新生物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医药 上,包括新型疫苗、药物和诊断试剂的研 制以及基因治疗等。基因诊治使癌症、艾 滋病、肝炎等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产生重 大突破。 (3)进行生物治理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出 路。 目前,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失衡和 物种消失已成为严重的全球问题,生物技 术则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 有希望的出路。采用基因技术,育成抗病、 虫农作物将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育成固 氮农作物,大大节省化肥,从而减少对环 境的污染。通过基因改造,可培养特种细 菌,用于吞食工业废料,处理一些用化学 方法难以分解的垃圾和塑料。微生物发电 将是未来极具前景的能源项目。此外,克 隆技术的发展,为保存和快速繁殖已濒于 灭绝的动植物提供了可能。 (4)现代生物技术的渗透将使传统工业 大大改观。随着生物产业的兴起,一些传 统产业如化工、食品等同时面临着危机和 机遇。应用蛋白质工程可大量生产一些人 体所需而又不易得到的优质蛋白质。 简述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整体趋势。 答:(1)由于多种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 新材料的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将 更加突出。 (2)新材料将层出不穷。诸如信息功能 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低维材料、 环保材料、梯度材料、智能材料等将日益 受到重视,从而获得发展。 (3)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及其制造工 艺、加工技术将被优先采用,材料的可再 生循环技术将倍受青睐。 简述制造业改造的新技术。 答:制造业改造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制造业 的自动化程度,在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 今天,制造业使用的新技术有数控技术、 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柔 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 些方面? 答:(1)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作物育 种、动物的快速繁殖、生物农药、生物肥 料、农用酶制剂等。 (2)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 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作物育种研究、土 壤肥料研究等。 (3)遥感技术,主要用于作物估产、土 壤调查、土地利用、森林调查、农业生态 环境监测等方面。 (4)核技术,主要用于农作物和果树虫 害的控制、食品的保存、植物育种、牲畜 的保健、环境保护等。 简述现代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 状。 答: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人们曾造就了 “石油农业”的辉煌时代,即以石油为主 要动力的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化肥、农 药的生产和使用),使农业劳动生产力提 高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石油农业” 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示出来:自然资源过 度消耗,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农业的持续 发展和农村的全面进步遇到极大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针对 “石油农业”的弊端,积极探索各种新的 农业发展模式。美国先后提出“低投入持 续农业”的发展模式和“高效率持续农业” 的发展模式;德国倡导“综合农业”的发 展模式。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 兰召开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 发表了《丹波宣言》。该宣言明确指出: 持续农业的目标是满足当代人类和子孙 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农业要求农业 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持续农业的实现途 径是进行技术变革,全面转变农业经济的 增长方式。近年来,发达国家在推行持续 农业的发展模式方面,已初见成效:农业 资源的使用有所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有所 减轻;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所 上升。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 思想内涵是: 首先,马克思正确揭示了科学的社会属 性: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中也包括 着科学”。 第二,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科学的历史地位 和生产力中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透彻分析了科学与生产的关 系以及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途 径。马克思认为生产与科学的关系是:科 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 的,现代科学需要大工业生产提供强大的 物质基础;反过来,科学并人生产,又使 整个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发生生产面貌革 命性变化。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了科学转 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主要有:物 化、人格化和科学管理。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 涵是: (1)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 主导,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是作为排序 上的第一项而与其他几项的简单加和,而 是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 管理都有渗透、变革和决定作用。随着时 代进步,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会越 来越大。 (2)现代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 产体系的先导,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 路。 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 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 点。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 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 刺激了技术的发展,是按照生产一技术一 科学的模式发展的,在现代,生产、技术、 科学的作用机制已经完全逆转过来。科学 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 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形 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模式。 (3)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主动力。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周 期大为缩短。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 速转化,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 大。可见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 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是什 么? 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 诸要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首先,科学技 术作用于劳动者,提高其科学水平,创造 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其次,科学技术作用 于劳动工具,使劳动资料更先进、更完善,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第三, 现代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对象,扩大现有 劳动对象的使用范围,开辟劳动对象的新 用途,开发创造新的劳动对象。最后,科 学技术作用于管理,促进管理科学化,使 各要素的组合得到优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科 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成 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应是以“牵 引机制”为主,“驱赶机制”为辅的综合 作用机制。为此,首先,要逐步变驱赶机 制为牵引机制,通过体制改革使企业经营 者、生产者的利益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紧 密联系,使企业本身有强烈采用先进技术 的动力。其次,变单一行政信号驱动力为 多元动力,使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形成一 个方向一致、相互配合的合力,共同促使 企业自觉地选择和进一步开发新科技成 果。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 国家在宏观上加强指导和调控,把科技的 生产力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建立技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集 团,实现科研效益企业享,科研投入企业 出,以工养研,以研促工的良性循环格局。 二战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 趋势是什么? 答:(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2)第二产业先升后降; (3)第三产业呈持续上升趋势。 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 答:第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 断提高,从而使工农业生产部门用更少的 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样,就在 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减少而产值不变或 增加的情况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 更好的条件,从而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 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使各经济部门的联系 与协作日益密切。在现代生产体系中,对 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的依赖愈来愈大,于 是就产生了各种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部 门。与此同时,现代庞大而复杂的经济结 构要求一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流通领 域,于是交通、通讯和金融的发展就势在 必行了。 第三,由于信息、知识、技术成为现代生 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这就 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培养更多的优秀 人才,从而推动了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四,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时间的缩短, 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旅游、 体育和高档消费有了新的需求。这就要求 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旅游服务等行 业有相应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 要。 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 泉? 答: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创新及其 扩散的多重效应会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 出现。资本积累曾是西方早期经济发展的 主要推动力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 术逐渐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 源泉。 熊彼特最早研究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的关系。他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把技术创新臵于经 济增长的核心地位。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 的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劳动等生产要 素的增加而引起的机械性增长,而是由于 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的管理方法 和组织形式等所引起的创新性增长。因

(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科学与技术》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科学与技术》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盗传必究 一、论述题 题目1 新技术革命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整个社会的影响(10分) 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成果可以概括为“3C”革命和“3A”革命。“3C”革命是指通信、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技术革命,它们将人类社会推向了划时代的信息社会。“3A”革命是指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3A”革命的深入发展,将整个人类社会全面推向自动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遍及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话、电视、计算机连为一体,将世界变成为地球村。 其他高新技术也同样改变了世界图景。材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新能源技术将解决困扰人类社会的能源危机;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公民时代”,进入一个陆海空立体新时期。 (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0分) 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通信、运输、商业、金融等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总体来说,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运行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分) 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如: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互联网络更加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更加密切并日趋一体化;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社会生活和业余活动内容及结构的变化; 家庭电气化和家务劳动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 总之,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需求观念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维走向多维,从单

科学、技术与社会试题附答案

科学、技术与社会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古埃及人的记数法是() A.60进制 B.l2进制 C.10进制 D. 16进制 2. “技术”一词起源于() A.拉丁文 B.希腊文 C.德文 D.英文 3.大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制造青铜器的是() A.古埃及 B.亚述人 C.加勒底人 D.苏美尔人 4. 在中国最早记录磁石吸铁现象的时代是() A.春秋战国

B.周 C.商 D.西汉 5. 20 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中出现的新理伦包括() A.拓扑学 B.抽象代数 C.泛围分析 D.模糊数学 6.古希腊的---被称为“医学之父”() A.阿尔克芒 B.希波克拉底 C.塞尔维特 D.加图 7.近代最早较系统研究光学现象的是() A.荣柑尼茨 B.惠更斯 C.牛顿 D.开普勒 8.下列自然现象中,目前能够用数学上的突变理论解释的是()A.生物进化 B.细胞分裂 C.大陆飘移 D.气候变化

9.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地点是() A.巴黎 B.纽约 C.斯德哥尔摩 D.奥斯陆 10.确立动植物物种“双名法”的是() A.施莱登 B.施旺 C.林耐 D.达尔文 11.协同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 A.哈维 B.艾根 C.普里高津 D.哈肯 12.美国发射阿波罗飞船,把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是在() A.1969年 B.1957年 C.1971年 D.1974年 13.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和代表是() A.半导体技术 B.集成电路技术 C.通信技术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讲人郝新鸿)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历史进程 科技的社会建制:指科学和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和职业角色门类,也就是科技活动的体制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历史进程: 1、古希腊时期:科学与哲学没有分家,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的人。科学只是一些有闲阶级在工作之余进行某些科学方面对思考、研究、辩论,后来从哲学家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专门研究某种知识,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等。 2、中世纪:欧洲的科学、艺术、哲学进入黑暗时期,科学的中心转移到阿拉伯、印度、中国。但是,阿拉伯国家的科学与宗教迷信的紧密相连和中国重经验轻理论的文化传统,使得它们都失去了超过欧洲的机会,科学仍然没有成为有保障的职业。 3、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活动重新抬头,这时的科学家也是集手工艺者、工程师、艺术家、学者于一身的人。科学的中心在意大利。 4、17~18世纪是科学从业余向职业化过度。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6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1700年德国柏林科学院成立。1725年俄国成立帝国科学院。科学家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角色获得正式承认。但直到18世纪末,大多数科学家的活动还是业余的。此时科学的中心在英法。 5、19世纪中期,科学家从此踏上职业化道路。科学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人数开始激增。1809年普鲁士教育大臣创办柏林大学,确定了“科学研究与教育统一”的原则,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建立,工业实验室也开始出现,一大批专业学术团体开始改组或建立,科学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 6、20世纪一战后,科学作为一种成熟职业在美国定型。美国的的高等学校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最活跃的舞台,而大型企业则是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学家的聚集地。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加快了科技一体化进程,各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机构出现,科学由此进入到大规模建制化的大科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科学与技术》试题题库及答案

科学与技术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科学是技术发展的 -------- 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它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_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裂变和-------------- 4.现代化学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____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5.宇宙的年龄大约在----------------- 亿年。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6.工业革命是于( )发生的。 A. 20世纪中叶 B.18世纪后期C.19世纪 D.21世纪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 )。 A.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B.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和稀土材料 C.非晶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和贮氢合金 D.半导体陶瓷、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 8.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蛋白 B.酶 C.细胞 D.氨基酸 9.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依据有( )、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元素的丰度、宇宙的年龄等等。 A.星系红移B.星系兰移C.星系黄移D.星系绿移 10.全球主要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和( )。 A.臭氧层破坏 B.火山爆发C.洪涝灾害 D.沙尘暴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1.核裂变12.材料13.基因工程 14.计算机病毒15.自然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6.什么是科学? 17.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五、论述题(共30分) l8.新技术革命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科学技术知识题库

科学技术知识题库 一、填空(每空分,共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由______首先提出来的。 2、科学包括______ 和______ 两部分。 3、经国务院批准,______ 院士被授予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2003年4月13日,______ 宣布破解非典元凶——冠状病毒。 5、湖滨区于______ 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荣誉称号。 6、________的进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7、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5日与外宾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______ ”的重要思想,并在1992年春季的南方视察谈话中着重强调了这一论断。 8、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___月____日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9、技术贸易实行_______合同制,使用国家规定的技术合同文本。 10、自然科学奖授予在______研究和_____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11、邓小平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了______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段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最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三个著名论断。 12、中国科协在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倡导的科学精神是______、___ 、______ 、______ 。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是______ 年5月6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决定》从十一个方面阐述了必须。 14、《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于______ 年______ 月______ 日发布施行。 15、《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自______ 年7月1日起施行。 16、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______ 名。 17、是我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______为终身荣誉。 18、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______为终身荣誉。 19、河南省优秀专家是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的,由省委组织部管理的______ 人员中的优秀人才。 20、“河南省科技功臣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为我省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行各业______ 的荣誉称号。 21、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是______ 国家______ 宇航员。 22、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名字叫______ ,1946年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23、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信息采集、______、信息传输、信息保存四个基本环节。 24、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个数字卫星通信地面站的时间是______ 。 25、1975年7月1日,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______ 铁路电气化工程建成并全线通车。 26、我国于1987年11月7日首次成功分离出______ 病毒。 27、1988年6月7日,我国首例异体试管婴儿在_____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呱呱坠地,它是我国大陆第一例男性试管婴儿。 28、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______ 。 29、1958年6月13日,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型______ 正式运转。 30、WTO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______ ,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 31、我国于______ 年______ 月______ 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 32、全球地震带有3条,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和东非裂谷地震带、______ 。 33、TRIPS是______ 的简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