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菌种选育的概念

工业菌种选育的概念

工业菌种选育是指通过人工选择和培养,从自然界中的原菌种中选出具有特定功能和优良性状的菌种,进行加工生产和应用的过程。

工业菌种选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业发酵菌株,以提高发酵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在选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变异、杂交、筛选等方法,通过优胜劣汰的原则,经过多次培养和筛选,最终获得具有高发酵能力、高产酶能力、耐受压力等特点的菌株。

工业菌种选育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菌株的生长速度、发酵产物的稳定性和产量、抗菌剂的抗性等。同时,还需要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进行评估,以保证菌株在实际生产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工业菌种选育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生物制品工业等。通过选育出高效菌株,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成本,并且可以开发出更多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优良菌种选育

第三章工业微生物优良菌种选育从自然界分离所得的野生菌种,不论在产量上或质量上均不适应微生物工程的要求,因此从自然界存在的产生某种代谢产物的菌种,经筛选分离和优良菌选育,已成为微生物工程菌种管理上的必要程序。故优良菌种的选育是为生产提供各种类型的突变株,大幅度提高菌种产生利用价值代谢产物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较为定向技术的发展,促进菌种选育技术不断更新,进而研制出众多有价值的微生物工程产品。 微生物工程优良菌种的选育方法包含自然选育、诱变选育、抗噬菌体菌种的选育、杂交选育、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等。 微生物工程评价生产菌种优劣的标准和菌种选育工作的研究目标是实现工业化生产。也就是说,选育的菌种特性能否满足工业化生产的实际需要,是否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和实际利用价值。因此,一株优良的生产菌种应该具备如下的特性: ①菌种的生长繁殖能力强,具较强的生长速率,产生孢子的菌种应具有较强的产孢子能力。这样有利于缩短发酵培养周期,减少种子罐的级数,最终得以减少设备投资和运转费用。同时,还可以减少菌种在扩大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产下降,或杂菌污染的可能性。 ②菌种的培养基和发酵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尤其对发酵原料成分的波动敏感性较小。 ③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具有耐受能力,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④菌种应具有在较短的发酵周期内产生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高产菌株的应用,可以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⑤能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⑥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性质相近的副产物及其它产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有效转化率,还会减少分离纯化的难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⑦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这对提高装料系数,提高单罐产量,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⑧具有抗噬菌体感染的能力。 ⑨菌株遗传特性稳定,以保证发酵能长期、稳定地进行,有利于实施最佳的工艺控制。 ⑩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以保证安全。 这些都是对优良菌株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菌种选育工作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生物菌种改良是微生物资源利用的关键步骤。为生产目的产物,一般对所筛选出来的菌种都要进行菌种改良以提高其产率和改善其工艺性能。推动工业菌株改良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原因,发酵工程力求采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来取得最大的效益。 微生物工程菌种选育、改良的目的: ⑴提高产量 对微生物菌种进行选育改良,以过量生产(overproduction)或超量生产(super - production , hyper-production)目的产物。产量效益是一切商业发酵过程所追求的首要目标,经济是菌种选育的主要推动力,是菌种选育不变的目的。 表征菌种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包括: ①浓度(concentration) ,指发酵终了产物的浓度,单位是g/L ,得率越高,产品越浓,带来的好处是下游处理也相对容易; ②转化率(yield) ,指每单位质量的底物转化为目的产物的质量数值,单位是g/g ,或者以百分率(%)表示,这一数值越高,表示菌种对原料的利用越有效,底物效率(Substrate efficiency)就越高; ③生产强度(发酵强度、生产率、生产能力,productivity) ,单位是g/(L·h) , 表示每升发酵液中每小时所得产物的质量(g)。生产强度越大,达到相同产量所花费的发酵时间就越短。

工业生产菌株的特点

工业生产菌株的特点 工业生产菌株指的是在工业上用于生产特定产品的菌种。这些菌 株具有一定的特点,能够适应工业环境,高效产生目标产品。下面将 从菌株选育、生长条件、代谢途径、产物选择等方面详细介绍工业生 产菌株的特点。 一、菌株选育 工业生产菌株的选育是基于某种特定需求,如产生特定酶、抗生 素等。一般来说,选育工业生产菌株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物种的选择:选择具有高产能和高耐受性的菌种。常见的工业 生产菌株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肺炎链球菌等。 2.遗传特性:菌株应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确保其后代也能保持 高产特性。同时,菌株还需要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和抗逆性。 3.蛋白质的分泌能力:工业生产往往需要菌株分泌特定的蛋白质,因此菌株应具有高蛋白质分泌能力。 二、生长条件

工业生产菌株在生长条件上有以下特点: 1.适应性广泛:工业生产菌株一般适应性广泛,能够在不同的培 养基和环境条件下生长。 2.快速生长:为了提高产量和缩短生产周期,工业生产菌株的生 长速度一般要快。 3.耐受性强:工业生产菌株要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能够承受高温、高盐、低pH等极端环境条件。 三、代谢途径 工业生产菌株的代谢途径与普通菌株有所差异: 1.产物选择:工业生产菌株在代谢途径上一般被改良,以产生特 定的化合物。比如,某些菌株被改造成能够产生大量抗生素或发酵产物。 2.催化效率:工业生产菌株的代谢途径往往经过改良,以提高产 物的催化效率和利用率。 四、产物选择

工业生产菌株在产物选择上注重以下几个特点: 1.高产能:工业生产菌株要能够高效产生目标产物,提高生产效率。 2.产物纯度高:工业生产菌株应能分泌高纯度的目标产物,减少后续分离和纯化的步骤。 3.产物稳定性:工业生产菌株产生的产物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方便后续存储和运输。 五、应用领域 工业生产菌株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 1.生物制药:工业生产菌株可用于生产各类药物,如抗生素、酶制剂等。 2.生物燃料:工业生产菌株可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 3.食品工业:工业生产菌株可用于发酵食品的制备,如酸奶、豆豉等。

菌种的选育

一、菌种分离的一般过程: 土样的采取→土样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二、目的微生物富集的一些基本方法 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三、菌落的选出 从产物角度出发:在培养时以产物的形成有目的的设计培养基,利用简单、快速的鉴定方法,如抗生素 从形态的角度:菌落的外观形态,是微生物的一个重要表征。如多糖产生菌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生长,从具有粘液性的菌落外观上就可以初步识别。 第四节菌株选育、分子改造目的:防止菌种退化;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 方法:基因突变,自然选育,诱变育种,基因的直接进化,基因重组。 自然选育定义: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由于促使变异产生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较溺,不可能产生大的变异,也就难以依赖自然选育来获得高产突变株。一般习惯上将自然选育称为菌种的分离纯化。 自然选育操作步骤: 单细胞(孢子)悬液的制备-----平板分离-----挑选单菌落(注意形态的观 察)-----发酵试验稀释涂布平板法 步骤: 1、倒平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细菌),高氏I号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的淀粉硝酸盐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培养真菌的蔗糖硝酸盐培养基)冷却至55-60℃时,混 匀后倒平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各倒3皿。2.制备污水稀释液:10g土样,加入90ml无菌水中,在三角瓶中振摇20min。取1ml 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以此类推,制成不同稀释度。 3、涂布:将上述每种培养基平板底面标记稀释度,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最后三种稀释度,即10- 4、10-5和10-6的试管中吸取0.2ml对号放入平板上,用玻棒涂布。 4、培养:高氏I号和查氏倒置培养于28℃培养箱中培养3-5days,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在37℃培养1-2days。 5、挑菌落:转至斜面,保存。 平板划线法: 1、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编号和实验日期。 2、划线方法 二、诱变育种 用各种物理、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发基因突变进行的筛选,称为诱变育种。诱变剂:能够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物质称为诱变剂 诱变剂:物理:紫外,快中子、β射线等 化学: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5-溴嘧啶等 生物:噬菌体、转座子 诱变育种工作中应考虑的几个原则: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选优良的出发菌株;处理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选用最适剂量;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设计或采用高效筛选方案或方法。

菌种选育与培养

第三章菌种选育与培养 教学目的:1、熟悉工业发酵常用微生物种类;2、掌握菌种分离、筛选和选育的方法;3、掌握种子扩大培养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4、掌握常规的菌种保藏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重要工业微生物的分离及菌种要求 1、微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中,尤以土壤中最多。 2、有的微生物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就能被利用,有的需要对分离到的野生菌株进行人工诱变,得到突变株才能被利用。 3、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4、由于生物工业本身的发展以及遗传工程的介入,藻类、病毒等也正在逐步变为工业生产用的微生物。 一、工业生产常用的微生物 1、细菌(bacteria):枯草芽胞杆菌、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用于生产淀粉酶、乳酸、醋酸、氨基酸和肌苷酸等; 2、酵母菌(yeast):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等,用于酿酒、制造面包、生产脂肪酶以及可食用、药用和饲料用酵母菌体蛋白等; 3、霉菌(mould):根霉、毛霉、犁头霉、红曲霉、曲霉、青霉等,用于生产多种酶制剂、抗生素、有机酸及甾体激素等; 4、放线菌(actinomycetes):链霉素、红霉素、金霉素、庆大霉素等,常用菌种来自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5、担子菌(basidiomycetes):通常所说菇类(mushroom)微生物,用于多糖、橡胶物质和抗癌药物的开发; 6、藻类(algae):用作人类保健食品和饲料,如螺旋藻、栅列藻;可通过藻类将CO2转变为石油,或获取氢能。 二、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目前,随着微生物工业原料的转换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势必要求开拓更多新品种。尽管微生物工业用的菌种多种多样,但作为大规模生产,对菌种有下列要求: 1、原料廉价、生产迅速、目的产物产量高; 2、易于控制培养条件,酶活性高,发酵周期较短; 3、抗杂菌和噬菌体的能力强; 4、菌种遗传性能稳定,不易变异和退化,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保证安全生产。 三、重要工业微生物的分离 分离是指从含微生物的样品(如土壤、水等)中获得纯的或混合的培养物,是筛选具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的第一个阶段,接着才能从以上分离物中筛选出那些能产生所需产物或具有某种生化反应的菌种。

菌种选育

作业课题:菌种选育有哪些技术? 菌种选育 菌种选育是一门应用科学技术,其理论基础是微生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而其研究目的是微生物产品的高产优质和发展新品种为生产不断地提供优良菌种,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所以,育种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有关的先进科学技术,灵活而巧妙地将其运用到育种中去,使菌种选育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 目前菌种选育常采用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等方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尚属于经典育种的范畴。随着微生物学、生化遗传学的发展,出现了转化、转导、原生质体融合、代谢调控和基因工程等较为定向的育种方法。 經過本人搜尋網絡資源,得出下面4方面的育種方法: (1)自然选育 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育。 所谓自然突变就是指某些微生物在没有人工参与下所发生的那些突变。一般认为引起自然突变有两个原因:即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和互变异构效应。所谓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是指自然突变实质上是由一些原因不详的低剂量诱变因素引起的长期综合效应。所谓互变异构效应是指四种碱基的第六位上的酮基和氨基,胸腺嘧啶(T)和鸟嘌呤(G)可以酮式或烯醇式出现,胞嘧啶(C)和腺嘌呤(A)可以氨基式或亚氨基式出现。平衡一般倾向于酮式和氨基式。碱基对发生自然突变的机率约为10-8一10-9。 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法,它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衰退、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但是自然选育的最大缺点是效率低、进展慢。因此,经常把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交替使用,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然选育(自然分离)的一般程序,是把菌种制备成单孢子悬浮液,经过适当的稀释以后,在固体平板上进行分离,挑取部分单菌落进行生产能力的测定,经反复筛选,以确定生产能力更高的菌株代替原来的菌株。 (2)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所谓突变是指由于染色体和基因本身的变化而产生的遗传性状的变异。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二大类。 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或DNA片断的缺失、易位、逆位、重复等。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结构中的某一部位发生变化(又称点突变)。根据突变发生的原因又可分为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自然突变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出现的基因突变。 诱发突变是指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人工诱发的基因突变。诱变因素的种类很多,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见表6-1。经诱变处理后,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和RNA 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诱发突变敏感菌株先经诱变因素处理,然后将处理过的孢子液分离在含有高浓度的噬菌体的平板培养基上,经诱变后的存活孢子中,如存在抗性变异菌株就能在此平板上生长。这种菌落生长的速度一般与正常菌落的生长速度相近,诱变可以提高抗性菌株的频率。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将敏感菌孢子经诱变后接入种子培养基,待菌丝长浓后加入高浓度的噬菌体再继续培养几天,再加入噬菌体反复感染,使敏感菌被噬菌体所裂解,最后取再生菌丝进行平板分离,从中筛选抗性菌株。 (3)杂交育种 发酵工业的优良菌种的选育主要采用诱变育种方法。但是,一个菌种长期使用诱变剂处

发酵工艺学菌种选育知识

发酵工艺学菌种选育知识 发酵工艺学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过程的一门学科。在发酵工艺中,菌种的选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合适的菌种可以有效地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以下是关于菌种选育的一些知识。 首先,菌种选育的目标是选择出具有较高产量和酶活性的菌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研究人员通常要进行大量的菌株筛选和改造实验。菌株筛选可以利用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条件或者不同筛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代谢产物的产量、代谢产物的种类等方面进行评估。在筛选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出适合自己研究目的的菌株。 其次,菌株改造是菌种选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基因工程和遗传改造等方法,可以对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改造,增强其产酶能力和代谢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插入外源基因,或者通过基因敲除、基因突变等手段,改变菌株的代谢途径,从而增加特定产物的合成量。菌株改造的过程需要深入了解菌株的基因组结构和代谢途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因工程技术和实验操作技巧。 此外,菌株选育还需要考虑到菌株的可培养性和稳定性。虽然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资源,但是只有部分微生物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和繁殖。因此,研究人员需要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能够稳定生长并具有较高产酶能力的菌株。同时,在菌株选育过程中,需要注意菌株的稳定性问题。由于发酵工艺涉及到多次传代和大规模培养操作,菌株必须具备较高的稳定

性,能够长时间保持其产酶性能。 综上所述,菌种选育是发酵工艺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菌株筛选和改造,可以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在菌株选育过程中,需要考虑菌株的产酶能力、代谢能力、可培养性和稳定性等特性。菌株选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发酵工艺的效果。因此,在发酵工艺学研究中,菌种选育是一个非常关键和复杂的课题。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 菌种选育是发酵工艺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在菌种选育中,研究人员需要通过筛选和优化菌株,以获得具有优良发酵性能的菌株。 菌种的选取首先需要考虑菌株的生理特性。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生理代谢方式。研究人员需要选取适合自己研究目的和工艺条件的菌株。例如,在酿酒工业中常用的酿酒酵母属于适应酿酒工艺的专一微生物种类,而在酱油工业中的发酵菌种则需要具有耐盐、耐酸等特性。因此,在菌株选育过程中,考虑到菌株对于工艺条件的适应性,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菌株的产酶能力是菌种选育的关键指标之一。许多发酵产物都是由微生物合成的,而菌株的产酶能力直接决定了产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研究人员通常使用含有特定基质的培养基来筛选和评估菌株的产酶能力。以酿酒酵母为例,酿酒酵母的产酶能力可以通过测定其对蔗糖和麦芽糖的发酵能力来评估。通过比较不同酵母菌株在相同条件下的发酵效果,可以选择出具有较高产酶能力的菌株。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是指通过对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培养、改良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其在特定应用领域中的产量、质量或其他相关性状。菌种选育在农业、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将介绍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1. 野生菌株的筛选和收集 野生菌株是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未经人工干预的微生物。通过对不同环境样品(如土壤、水体、植物组织等)进行采集和分离,可以获得大量潜在有用的菌株。筛选出具有特定特性或功能的野生菌株,是进行菌种选育的第一步。 2. 菌株的培养和保存 为了保持菌株的纯度和活力,需要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培养和保存。常见的培养方式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液体培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而固体培养则适用于分离纯化和鉴定菌株。还可以利用冷冻保存、低温冷冻保存和干燥保存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长期保存,以备后续的选育和应用。 3. 菌株特性的评价和筛选 菌株特性的评价是判断菌株是否具有选育潜力的重要依据。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产量、活力、稳定性、抗逆性、产物质量等。通过对大量菌株进行系统的评价和筛选,可以找到具有优良特性的菌株,并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选育。 4. 菌株改良 菌株改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诱变、融合等方法对已有菌株进行遗传改造,以获得更好的性状或功能。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或调控内源基因的表达来改变菌株的代谢途径或产物合成能力。诱变则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诱导突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变异体。融合是将两个不同亲本菌株进行杂交,以获得具有双亲优点的后代。菌株改良是提高菌株性状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5. 发酵工艺的优化 发酵工艺的优化是在选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调节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和发酵参数(搅拌速度、通气量等),可以促进菌 株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积累。还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发酵过程进行建模和优化,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量。

第二章-工业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第二章工业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第一节概述 一、工业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小、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代谢能力强、易变异改造 二、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 1.生产力: 能在廉价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代谢产物的产量高,其它代谢产物少❖ 2.操作性: 发酵条件易控制,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产品易分离 ❖ 3.稳定性: 抗杂菌和抗噬菌体能力强,遗传性状稳定,菌种不易变异退化 ❖ 4.安全性: 是非病源菌,不产有害生物活性物质或毒素 三、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菌种 ❖ 1.细菌 ▪单细胞原核—→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大肠杆菌—→乳酸、醋酸、酶制剂❖ 2.酵母菌 ▪单细胞真核—→啤酒酵母—→酿酒、酶制剂 ❖ 3.霉菌 ▪丝状真菌—→青霉、曲霉—→抗生素、有机酸 ❖ 4.放线菌 ▪原核生物—→链霉菌—→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 ❖ 5.担子菌 ▪菇类—→多糖—→抗癌 四、菌种来源 ❖从菌种保藏中心购买 ❖育种 ▪从自然界中筛选 ▪诱变 ▪杂交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第二节自然选育 一、定义 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诱变处理,根据菌种的自发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 自发突变:就是指某些微生物在没有人工参与下所发生的那些突变。 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 互变异构效应 二、菌种自然选育方法 单菌落分离法 菌种琼脂板分离挑取单菌落

细菌:转种到新鲜肉汤培养基中培养 放线菌、霉菌:石英砂震荡打散孢子,棉花或滤纸过滤 三、特点 1.简单易行,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纯化菌种,防止菌种衰退、稳定产量和提高产量 2.效率低,一般与诱变交替使用。 菌种衰退原因的分析 1、目前生产用菌种的特点 ▪多为人工诱变而来。 ▪代谢调控系统失控。 ▪生活力比野生菌株弱。 ▪容易发生变异。 2、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1)异核现象--导致菌种这一微生物群体发生变异 相邻菌丝细胞吻合异核体孢子遗传特性和生长速度不同菌种遗传特性发生改变 2)自发突变 3)回复突变或产生分离子--形成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 回复突变:突变基因再次发生突变又恢复原来的基因,这类突变称为回复突变。 3、菌种生理状态的改变 ❖主要是因为培养条件不适当。 1)一个菌种不是纯一的群体。 2)培养基营养成分的影响 3)某些培养条件下,某些基因所处的状态不同,使得菌种的生理状态不同。 第三节诱变育种 一、定义及特点 ❖诱变育种: ▪通过诱变剂处理提高菌种的突变频率,扩大变异幅度,从中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变异菌株的方法。 ❖特点: ▪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便,但缺乏定向性。 二、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1.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染色体和基因本身的变化而产生的遗传性状的变异。 ▪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或DNA片断的缺失、易位、逆位、重复等。 ▪点突变是指DNA分子结构中的某一部位发生变化。 2.常用的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中子; 化学诱变剂:氮芥、化学因子如碱基类似物、 5-氟尿嘧啶、亚硝酸、亚硝基胍等。 3.突变诱发的过程 1)前突变 前突变:诱变剂所造成的DNA分子的某一位置的结构改变称为前突变。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重点整理

1)工业微生物:在发酵工艺中已经应用的或者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 2)用于工业生产的微生物微生物菌种的特征:1.遗传稳定2.多产3.纯种4.生长旺盛5.产生 产物时间短6.产物易分离7.抗性强8.能保持较长的良好经济性能9.菌株对诱变剂处理较敏感10.在规定的时间内,菌种必须产生预期数量的目的产物,并保持相对的稳定。 3)自然选育方法: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4)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特点:自发性、诱 发性、独立性、稀有性、遗传性、可逆性、不对应性。 1.同义突变和无义突变2.错义突变3移码突变。突变的表现型: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条件突变型(温度突变型)、抗性突变型、抗原突变型、产量突变型。突变修复:光修复、切补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DNA聚合酶的校正作用。表现延迟:微生物通过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而产生的新基因型,需要经过2个世代以上繁殖复制才能表现出来。(波动实验) 5)诱变剂:凡能诱发生物基因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率的物理因子或化学 物质。种类: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生物诱变剂。 6)紫外线诱变:光谱范围40~390nm。有效波长200~300nm。最有效的波长253.7nm。 相对剂量15w 30cm 紫外线诱变机制:形成嘧啶二聚体。紫外线诱变的步骤和方法:1.出发菌株的选择2.将菌种培养到最佳生理状态(对数期)约16~24小时。 霉菌和放线菌培养到大部分孢子刚刚萌发3.制备菌悬液4.紫外线照射:紫外灯先预热20分钟稳定光波取单细胞悬液5~6ml于于灭菌培养皿中放在离灯30cm处5.后培养6稀释涂皿。 7)化学诱变剂:是一类能对DNA起作用改变起结构并引起遗传变异的化学物质。种类: 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移码突变剂特点:作用专一性、具有毒性、90%以上是剧毒药品或者致癌物质。 8)碱基类似物:是一类和天然的嘧啶嘌呤等四种碱基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既能诱发正向 突变也能诱发回复突变。5-BV(5-溴尿嘧啶)2-AP(2-氨基嘌呤)诱变作用:取代核酸分子中碱基的位置。再通过DNA的复制,引起突变。也叫掺入诱变剂。碱基类似物的诱变物理方法:1.单独处理:菌体前培养、离心去培养基、加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饥饿培养8~10小时、加入碱基类似物20~40mg/ml、取0.1~0.2ml涂平板适温培养 2.辐射线复合处理。 9)烷化剂:具有一个或多个活性烷基,他们易取代DNA分子中活泼的氢原子直接与一个 或多个碱基起烷化反应,从而改变DNA分子结构引起突变NTG(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EMS(甲基磺酸乙酯)NTG黄色结晶状遇光分解放出NO颜色由黄变绿不溶于水NTG的诱变处理方法:1.制备菌悬液:(前培养)需用PH=6.0的磷酸或Tris的缓冲液2.母液NTG制备:20mgNTG 2ml丙酮8ml缓冲液3.诱变处理:菌悬液和NTG合在一起适温保存4.终止反应:用冷的生理盐水稀释到50倍以上或低温下进行离心洗涤再适当稀释涂平皿得单菌落。5.把接触过NTG的器皿用Na2S2O3或NaoH 浸泡处理。EMS 粉末状或无色液体不稳定要低温干燥保存EMS诱变的处理方法:1.制备菌悬液ph=7.2磷酸缓冲液2.EMS浓度母液的配置(0.5mlEMS原液,加入到10ml,ph=7.2的磷酸缓冲液中)3.诱变处理4.中止。 10)菌种分离:就是将一个混杂着各种微生物的样品通过分离技术区分开,并按照实际要求 和菌株的特性采取迅速、准确、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分离筛选,进而得到所需微生物的过程。 11)目标微生物的获得:1.向菌种保藏机构索取相关菌株,从中筛选所需菌株;2.由自然界 采集样品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理想的工业发酵菌种应符合以下要求: ⑴遗传性状稳定 ⑵生长速度快,不易被噬菌体等污染 ⑶目标产物的产量尽可能接近理论转化率 ⑷目标产物最好能分泌到胞外,以降低产物抑制并利于产物分离 ⑸尽可能减少产物类似物的产量,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并且有利于产物分离 ⑹培养基成分简单、来源广、价格低廉 ⑺对温度、pH、离子强度、剪切力等环境因素不敏感 ⑻对溶氧的要求低,便于培养以及降低能耗 一、从自然界获得新菌种的步骤 分离微生物新种的具体步骤大体可分为采样、增殖、纯化、性能测定。 采样 菜园和耕作层土壤是有机质较多的土层,常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果园数根土层中,酵母菌含量较高;动植物残体及霉腐土层中,分布着较多的霉菌。豆科植物根系土中,往往存在根瘤菌;河流湖泊的淤泥中能分离到产甲烷菌;油田和炼油厂周围土层中常见分解石油的微生物等。 各种水体也是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重要来源,许多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微生物以及兼性或专性厌氧微生物都能从各种水体中筛选

得到。 增殖 才采集的样品中,一般待分离的菌种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为提高分离的效率,常以投其所好和取其所抗的原则在培养基中添加特殊的养分或抗菌物质,使所需菌种的数量相对增加,这种方法称为增殖培养或富集培养。 纯化 常用的菌种纯化方法很多,大体可将它们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较粗放,一般只能达到“菌落纯”的水平,从“种”的水平来说是纯的,其方法有划线分离法,涂布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另一层次是较为精细的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它可达到细胞纯即“菌株纯”的水平。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培养皿或凹玻片等分离小室进行细胞分离。也可以利用复杂的显微镜操作装置进行单细胞挑取。 性能测定 菌种性能测定包括菌株的毒性试验和生产性能测定。 二、基因突变和微生物菌种选育 基因是在生物体内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是一个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核酸片段,每个基因约有1000个碱基对。基因是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酸序列(通常是指DNA序列)。它包括编码蛋白质多肽链的核酸序列,

菌种的选育

第一章菌种选育 第一节工业常用微生物及要求 一、常见微生物 (一)细菌(bacteria) 发酵工业中常用的细菌主要是杆菌,主要有: 醋杆菌属(Acetobacter)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杆菌属(Bacillus):α-淀粉酶,蛋白酶,肌苷、鸟苷等核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谷氨酸 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谷氨酸 (二)放线菌(actinomyces) 属原核微生物(有菌丝体,无横隔,不具完整的核。)最大的经济价值在于产生多种抗生素(antibiotic)。 链霉菌(Streptomyces):红,金,土,氯,链霉素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庆大霉素 (三)霉菌(mould) 亦称丝状真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凡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网状或絮状菌丝的真菌统称霉菌。) 1.曲霉属(Aspergillus) 黑曲霉(A. niger)产蛋白酶,淀粉酶,果酸酶,变异菌株产柠檬酸 米曲霉(A. oryzae)产淀粉酶,蛋白酶,酿酒的糖化曲和酱油曲 黄曲霉(A. flavus)产黄曲霉毒素 米曲霉和黄曲霉均为半知菌。 2.青霉属(Penicillum):例如桔子上的绿色斑点 桔青霉(P. citrinum):产生5’-磷酸二酯酶,降解核糖核酸为四个单核苷酸。 3.根霉属(Rhizopus)接合菌

米根霉(R. oryzae) 华根霉(R. chinensis) 酒药和酒曲中含有米根霉或华根霉。 4.红曲霉属(Monascus) 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酶,柠檬酸等。可生产食用红色素。 (四)酵母(yeast)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低等真菌。 ①酵母属(Saccharomyces)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②假丝酵母属(Candida) 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生产饲料酵母,其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都比啤酒酵母高。可利用糖蜜,土豆淀粉废液生产人畜可食用蛋白质。 ③毕赤酵母属(Pichia) 产膜酵母,在液面形成白膜,是酿造物和酒类饮料的污染菌。 (五)其它微生物 1.担子菌(basidiomycetes) 即菇类(mushroom)担子菌资源的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可用于多糖及抗癌药物开发。 2. 藻类(alga)是分布极广的一类自养微生物资源,许多国家把它用作人类保健 食品和饲料。从蛋白质产率看,螺旋藻是大豆的 28倍,每公顷珊列藻所得蛋白质是小麦的20~35倍。 (六)噬菌体(phage)凡用细菌和放线菌为生长菌株的发酵工业,均存在噬菌体的危害问题。噬菌体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其三大特点是: ①体积比细菌小的多,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②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的蛋白质构成。 ③营专性活物寄生,即只能在特异性寄主细胞中增殖。 烈性噬菌体——引起寄主细胞迅速裂解。受感染的细菌称敏感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随寄主细胞的繁殖而繁殖。含温和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

选育菌种的方法

选育菌种的方法 一、引言 菌种的选育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促进农业、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选育菌种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筛选方法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筛选方法。 二、传统的筛选方法 1. 随机筛选法 随机筛选法是最常用的菌种选育方法之一。其步骤包括:从自然环境中收集样品,如土壤、水体等,将样品制成适宜的培养基,然后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等特征,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或功能的菌株。 2. 生理选育法 生理选育法是根据菌株的生理特性进行选育的方法。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筛选出适应特殊环境的菌株。例如,有些菌株能够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生长,有些菌株能够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生长,这些菌株可以被应用于相关领域。 3. 抗性筛选法 抗性筛选法是利用抗生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来筛选菌株的方法。通过将菌株培养在含有抗生素或抑制性物质的培养基上,只有具有抗性的菌株才能够生长并形成菌落。这种方法可以筛选出具有抗生素

抗性、耐酸碱或耐高温的菌株。 三、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筛选方法 1. PCR筛选法 PCR筛选法是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来筛选菌株的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基因片段,然后通过电泳分析扩增产物,筛选出具有特定基因的菌株。 2. 基因克隆筛选法 基因克隆筛选法是将目标基因插入表达载体中,然后转化到宿主菌中,通过观察宿主菌的表型变化来筛选菌株。例如,将具有抗性基因的载体转化到宿主菌中,只有转化成功的菌株才能够生长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 3. 荧光筛选法 荧光筛选法是利用荧光蛋白标记目标基因,通过观察菌株产生的荧光信号来筛选菌株。例如,将荧光蛋白基因与目标基因融合,将融合基因转化到宿主菌中,通过观察菌株产生的荧光信号来筛选具有目标基因的菌株。 四、总结 菌种的选育是微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的筛选方法包括随机筛选法、生理选育法和抗性筛选法,它们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生长特性和抗性等来筛选菌株。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筛选方法包

工程菌株选育 (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 第二节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工业微生物育种是建立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的,没有变异,生物界将失去进化的素材;没有遗传,变异也无法积累。通过菌种的选育我们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一、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自然选育:对工业微生物育种有很大的影响。例如 1、在酒精发酵中,推广了自然选育的纯系良种,扭转了酒精生产中的不稳定现象。 2、由于自然突变频率低,单纯依赖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群体来进行的自然选育无疑有很大的局限性,进而推进了人工诱变育种的发展。 (二)诱变育种 1、发酵工业中的各种优良高产菌株绝大部分都是诱变育种方法获得的菌株。 2、但是,菌株长期使用诱变剂处理后,会产生诱变剂疲劳效应,所以出现了杂交育种。 (三)杂交育种 1、杂交育种也应当建立在诱变育种的基础上。 2、杂交育种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不同菌株的优良经济性状集中于重组体中,克服长期用诱变剂处理造成的上述缺陷,同时杂交还是增加产品新品种的手段之一。 (四)代谢控制育种 1、是以20世纪50年代谷氨酸发酵取得成功为起点的 2、代谢控制育种的活力在于以诱变育种为基础,获得各种解除或绕过了微生物正常代谢途径的突变株,从而人为地使有用产物选择性地大量生成和积累。 (五)基因工程育种 第二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诱变剂:凡能诱发生物基因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率的物理因子或化学物质,称为诱变剂。 它们包括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和生物诱变剂三大类。 第一节物理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是通常使用物理辐射中的各种射线,较广泛的是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和快中子。物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都是以量子为单位的可以发射能量的射线。电离辐射在穿过物质时能产生离子,非电离辐射在穿过物质时不能产生离子。 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一、物理诱变剂的生物学效应 1、物理诱变剂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主要是由高能辐射导致生物系统损伤,继而发生遗传变异的一些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 2、其作用通常分为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几个阶段。 3、辐射引起的生物效应,根据辐射种类和微生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电离辐射主要引起DNA上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的畸变;非离辐射主要导致形成嘧啶二聚体。 二、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一)紫外线 1、紫外线的有效光谱:紫外线的光谱范围在40~390nm,DNA可以吸收的紫外线光谱为260nm。15W紫外灯管放射出来的紫外线大约有80%的波长集中在这个范围内,诱变效应比30W的好。 2、紫外线的辐射剂量:紫外线的诱变剂量可分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 三、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照射方法 ①直接对平皿上生长的菌落进行照射,②或者用直径6-10mm的打孔器把菌落连琼脂一同取出,置于灭菌平皿内进行照射,③也可制成菌悬液。(取1ml置于试管内并浸入冰水中,从上或侧面或向下进行短时间照射,处理完后把装有菌体细胞的试管继续冰裕2-3 h,因为低温可以降低或抑制修复酶的活性,防止突变体因修复酶的修复而还原为正常细胞 第二节化学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是一类能对DNA起作用、改变其结构、并引起遗传变异的化学物质。 化学诱变剂种类很多,有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本节介绍的化学诱变剂包括四大类: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移码突变剂和其他种类。 一、碱基类似物 碱基类似物是一类和天然的嘧啶嘌呤等四种碱基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是一种既能诱发正突变,也能诱发回复突变的诱变剂。 1、碱基类似物的诱变处理方法(以5-BU和5-FU为例) ①单独处理:⑴将新鲜斜面的细菌移接到前培养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到对数期,离心除去培养液,加入生理盐水或缓冲液,饥饿培养8-10h,以消耗其体内的储存物质。⑵将5-BU 或5-FU加入到以上饥饿培养的培养液中,使终浓度为25-40µg/ml,混合均匀。⑶取0.1-0.2 ml

微生物菌种选育实验指导

《微生物菌种选育实验》是一门涉及食品理化分析、微生物学实验且由学生自行设 计实验方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集中三周时间开课。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环节训练,加深对发酵工程上游技术中菌种筛选的认识;学会常规选种方法;掌握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掌握常规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法;树立科学认真仔细的态 度,培养科研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工业微生物菌种分离 根据一定的生产目的如产酶、产酸、产酯等,建立不同的筛选模型,并从特定的样品如曲药、酸乳、土壤中筛选出高产适宜的菌株。 1、分离培养基的配制 2、无菌器材的准备 3、菌悬液的制备 4、接种 5、培养 6、初步鉴定 (1) 菌落形态 (2) 个体形态 7、斜面接种培养 实验二工业微生物菌种复筛 通过摇瓶培养对实验一所得的菌株的生产性能进行精确的定量测定。 1、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2、目的菌株的摇瓶培养; 3、发酵液的生理活性测定。 实验三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用紫外线对实验一所得的高产菌株进行诱变,并测定诱变后的菌株的生产能力。 1、单细胞(或单孢子) 悬液的制备; 2、致死曲线的测定; 3、诱变处理;

4、初筛; 5、复筛; 6、菌种保藏。 三、实验要求 1.学生自行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2.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微型小论文。论文的撰写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所做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认真、严格的记录和处理,并进行独立分析,不得抄袭 他人的数据。 四、考核办法 1、考核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 2、考核办法:按照实验方案、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内容综合考核学生,得到学生该门实验课程的成绩。成绩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 3、考核标准:以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为主,实验考核内容各单项所占分数比例为实验方案20%、实验态度10%、操作技能40%、实验报告30%。

02微生物发酵菌种的选育与保藏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菌种的选育与保藏 微生物是发酵的原动力。在发酵工业中,要取得生产的高效益,就要有优良的生产菌种。因此,在发酵生产中,只有获得一个优良菌种及提供一套保证该菌种能发挥最大潜在生产能力的工艺过程,才能获得发酵生产的成功。一般来说野生型菌种产量都较低,不能直接用于生产,现在发酵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菌种,几乎都是经过人工选育出来的优良菌种。因此,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并保持其稳定的生产特性,是发酵工业中极其重要的工作。 自然选择、人工诱变、原生质体融合等,尤其是诱变育种,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曾经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仍然是重要的选育手段。而通过基因工程进行菌种选育是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虽历史很短,但已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可以根据生产需要改造微生物的遗传特性,甚至创造新的物种,使过去靠从人和动物组织中提取的极微量的一些重要生物制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大规模地生产,如人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人和动物的生长激素等,同时使得一些原有发酵产品的生产菌株的生产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像氨基酸发酵这样作为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的产量提高了几十倍。 由于微生物在传代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异,因此,菌株选育获得的优良性状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下去,只能是使这种退化速度尽可能减慢,就需要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来限制退化的速度,这就是菌种保藏工作。菌种保藏对于微生物工业生产是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1. 菌种选育 微生物菌种选育的理论基础是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菌种选育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最主要的部分是基因突变的突变型菌株的识别与筛选两部分。突变是微生物进化的源泉,突变具有分子性质,包括对遗传作用的基因突变、基因调控及指令下的环境调节,胞内外调节的解除,基因重组及其转移等建造新的突变型菌株。 1.1 微生物菌种选育的理论基础 1.1.1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生物最基本的特性。所谓遗传,就是亲代和子代生物学特性的传递过程,亲代的特性在子代中重现。子代所继承的这些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以较长期地保持下去。然而遗传性也是相对的,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遗传性会发生变化,子代的某些特性如形态、代谢等与亲代有可观察到的,有时甚至是明显的变化,这就是变异。有了变异,生物才能进化,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不难看出,遗传中包含了变异,变异中也包含着遗传。只有这样,生物体虽然发生了变异,但这种变化了的特性有一部分会相对稳定地遗传下去,然而遗传是相对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 微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在本质上与高等生物相同,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区别在于: (1)微生物由于繁殖快速,生活周期短,在相同时间内,环境因素可以相当大地重复影响微生物,使个体较易于变异,变异了的个体可以迅速繁殖而形成一个群体表现出来,便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2)微生物由于个体小,其比表面积大,大多以单细胞或极少分化的多细胞存在,环境可以直接影响细胞,易于引起细胞变异。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能发生变异的细胞适应这种环境而生存下来,成为变异菌株。 (3)微生物大多以无性繁殖或以无性繁殖为主,而且营养体多数为单倍体,因此便于建立纯系及能长久保存大量品系,一旦发生变异,也能很快在性状上表现出来。

第三章、优良菌种的选育

第三章、优良菌种的选育 导言 优良生产菌种应具备的基本特性: (1)生产菌种应具有在较短的发酵周期内产生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 (2)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相近似的副产物及其它产物。 (3)生长繁殖能力强,有较快的生长速率,产生孢子的菌种应该具有较强的产生孢子能力。 (4)能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5)具有利用广泛来源原料的能力,并对发酵原料成分的波动敏感性较小。 (6)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前体:)(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 (8)具有抗噬菌体感染的能力。 (9)遗传特性稳定。 3-1自然选育 定义: 自然突变的结果: 自然选育的特点:简单易行,可以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产量。但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应该经常跟诱变选育交替使用,提高育种效率。 自然选育的一般程序: 3-2诱变选育 导言 3-2-1诱变育种的原理 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两大类。 染色体畸变指的是,染色体或DNA片段发生缺失、易位、逆位、重复等。 基因突变指的是,DNA中的碱基发生变化,即点突变。 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常用的诱变剂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的三大类。表3-1所示。 3-2-2诱变育种的基本方式 导言 3-2-2-1出发菌株的选择 进行诱变的出发菌株的性能,对提高诱变效果和效率十分重要。 选择出发诱变菌株的注意事项: 诱变育种的程序: 3-2-2-2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单一诱变剂处理:对野生菌株处理有效。 诱变方法| |------复合诱变剂处理:对经过多次诱变处理的老菌株。 复合诱变剂处理|----同一诱变剂多次处理 |----两种以上诱变剂先后分别处理 |----两种以上诱变剂同时或多次处理 举例:青霉菌的选育。 3-2-2-3诱变剂的剂量选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