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教育思想之《进学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之《进学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之《进学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之《进学解》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韩愈的教育思想之《进学解》。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

(一)勤勉善思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他所说的“勤”,包括口勤、手勤、脑勤,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二)“钩玄提要”,博约相辅而行

在治学方法上韩愈提出“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即读不同性质的书,要采取不同方法。阅读史籍一类的书,一定要做出提要,提纲挈领,掌握要点。阅读辑录古人言论的书籍,一定要探索其要旨,着重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这种读书方法至今仍是可取的。

韩愈认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即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一定要博览群书务求有所得,知识不论大小,要兼收并蓄。但要正确处理博与约的关系,由博而约,由约而博,结合进行。

他所提出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意思是说,读书不能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要融会贯通,对书中精华要仔细体味,反复领会。这个见解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是有着很好的影响的,对形成我国古代优良教育传统,起着积极的作用。

韩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亲自执教之外,还表现在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的批判上,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指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恶出于真心。”他认识到靠科举考试是选不到人才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有见地的学说,如他在《杂说四?马说》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只要善于鉴别又培养得当,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批评。他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鉴生徒,要用学校来培养人才;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解》,倡导尊师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国子祭酒时,奏请严选儒生为学官,整顿国学。

韩愈作《子产不毁乡学颂》,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地方教育的现象,歌颂郑子产的不毁乡学。他重视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时,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州学,发展地方教育。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韩愈与柳宗元教育思想的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相同点 (一)都强调德育的重要作用:韩愈主张以儒德治国,对人民进行道德灌输,先德礼后刑罚;柳宗元也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 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 (二)教育目的:“期以明道”,也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培养君子。 (三)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二、不同点 (一)教育内容:韩愈认为,教育要发挥人的内在善性,所以应当以五常道德教育为主,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反对佛家、道家的教育思想;而柳宗元主张教育 内容以儒家五经为本,参之诸子之言,但不株守儒家之言,对诸子百家采取 兼容并纳的态度,同时,柳宗元认为学习百家时,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目 信古崇古,对古代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 (二)教育观:对韩愈而言,其教育理论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的人性论决定了教育的对象、主要内容和教育所起的作用,他的人性论主要是指他 的“性三品说”:他认为人的人性分为三等,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 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而柳宗元倡导自然主义的教育观。 育人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但又不是放任自流,提供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动力是必要的,否则不仅徒劳 无益,还会造成损害。《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暗喻自然主义的教 育思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巨大的 启发作用。 (三)师生观: 1、韩愈认为师生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出了“交以为师”的观点,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 助。这更加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2、韩愈提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柳宗元则师友并称,强调学生的主 体性,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四)为师标准: 1、韩愈抗颜为师,柳宗元则拒师之名,认为做教师不在于有没有教师的名分, 而在于有没有教师的实质。 2、韩愈认为,“业”和“道”是衡量教师的标准,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 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他在《师说》中就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他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识马者难得。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虽有名马”,而“不以干里称也”。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马也虽有干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要同常马一样尚且难办到,怎么要求它能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种不识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熟视无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态。"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不是没有良马,而是识马者“不常有”。他认为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浪费人才、摧残践踏人才是十分严重的。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人才问题是有其真切地感受。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八《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

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勤(多思考、多体会),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不绝口地吟诵佰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的细微的都不放过,待用而全不遗漏。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

韩愈名篇赏析

韩愈名篇赏析 作者:尘涵| 来源:网络转摘| 时间:2007-02-20 | 【大中小】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孤,由兄嫂抚养成人,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仁政,在思想上排斥佛老,倡扬正统儒家思想。在文学上,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所作诗歌多有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特别是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这首诗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七月与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人同游洛阳惠林寺时所作。诗以开篇“山石”二字为题,其实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纪游诗。诗中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整个游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时间与行程的顺序依次写来,既吸取散文游记的写法,又充分择取景面,使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态穿插交错,在游踪历历、情景逼现中融炼出独特的审美意境。结尾四句,通过“人生如此”的愉悦感受表现超脱世俗名利羁绊的

主旨,并以“吾党二三子”点明同游人物,反贯全篇,尤增意趣。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在长安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水部张员外籍,指唐代诗人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排行二十二。这首诗大约作于长庆二年,韩愈与张籍、白居易相约同游曲江,白居易却因雨后泥泞未能应约前往,韩愈因作此诗寄意。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甚为奇特,前三句写曲江之春景,后一句寄白居易。雨后轻阴,到傍晚时分雾散云开,春光明媚,繁花千树,景象显然较平日尤为清新明净,而正值春水泛溢,水天映照,别具一番情趣。一个“晚”字,既是晚晴的写实之笔,也是恋恋忘归的情怀表露。三句极写曲江春景之美,正为衬托末句之问,如此良辰美景,君竟爽约不来,岂不可惜?而与首句“晚”字对照,又可见自身苦候时长,委婉地表露出埋怨之意。诗人因游兴之高,所以对友人爽约生出怨惜之情,而无论是诗人的游兴还是对友人的怨惜,都是由曲江景色之美激发出来的,因此,诗写兴情,实为衬景。 【花岛】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

韩愈《进学解》赏析

韩愈《进学解》赏析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下面是韩愈《进学解》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进学解(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拓展阅读:《进学解》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

中考文言文《进学解》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进学解》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进学解 作者:韩愈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不会被抛弃。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学生跟着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

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的了吧。可是呢,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你就同狼一样,往前走会踩住自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早晚总要碰得一败涂地的。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被贬远行 悲愤难平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及赏析

被贬远行悲愤难平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及赏 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 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注释 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 《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 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 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 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 (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创作背景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 年后又遭被贬,情绪十分低落。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 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赏析 中唐文学家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 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 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导读: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曾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和书香门第。他三岁而孤由其伯兄抚养,12岁时其兄韩会病故,由其寡嫂养大成人。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经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这种经历促使他早熟,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奋斗精神。25岁擢进士第,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8岁遇赦,做江陵法曹参军,3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和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元和12年,因评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被升迁为刑部侍郎,进入大员之列。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内迁为表州刺史。穆宗继位后,召回韩愈任国子祭酒。长庆元年转为兵部侍郎,后一度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长庆4年病卒,享年57岁。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

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他的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古文运动与复兴儒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对我国古代教育是有好的影响的。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淫靡空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

初三语文知识竞赛试题1

初三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一、语言运用(20分) 1、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熟语,取谐音换新义,朗朗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陷阱,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4分例:空调机——完美无夏(瑕) A 淋浴器——随心所浴 ( ) B.咳嗽药——咳不容缓( ) C.洗衣机——爱不湿手 ( ) D.蚊香——默默无 蚊 ( ) 2、对文言语句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意思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意思是,虽然驾着风奔跑,也没有这样快。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的美景。 3、下列流行歌曲的歌词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村里的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小芳》) B、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是最高的山坡。(《大中国》) C、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D、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牵手》) 4、数字猜成语: 1256789() 9寸+1寸=1尺() 5、《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A、皇帝 B、诸侯王 C、贵族 D、重臣

6、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 A王昭君 B、杨玉环 C、貂蝉D、西施 E、赵飞燕() 7、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中梁山好汉武松所为?() A、倒拨垂杨柳 B、汴京城卖刀 C、醉打蒋门神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A、鬼节 B、死节 C、冥节 D、聪明节 E、寒食节 9、“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是儿女们送给老人的生日礼物,请问这位老人的年龄是: 10默写 (1)三人行,。(《论语》)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其中 “ , ”两句以花喻雪,新奇传神,成为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 (4)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含蓄地否定世俗社会和官场生活,表达自己向往自然的高洁情怀的句子 是 。 (5)写出古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两个名 句 。 二、文言文阅读(7分)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注:①铛臼:烹茶的工具。②伏谒:拜见。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进学解读后感

《进学解》读后感 《进学解》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3)写的一篇散文。“进学”就是通过勤奋和深思达到“业精”和“行成”的境地。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以下围绕读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 一、读书的目的 这篇文章在读书的目的上,列出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笑于列者”的看法,读书也难免一事无成;另一种是韩愈的观点,“进学”方可“业精”“行成”。今天离韩愈说处的时代已经过去1200年了,但是对于读书,拿“能否当官、挣钱”来衡量其功用的人,仍不在少数。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化的,因此,无论他人怎么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用“进学”来促进“业精”“行成”,从而提高自身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级教师窦桂梅只有中师的文化程度,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她博览群书,是书籍提高了她的理论水平,是书籍改变了她解读文本的角度,是书籍提升了她研读文本的深度,因此,她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赞赏。纵观当今的教育名流,哪一个不是从书籍中广泛吸取营养,从而高屋建瓴的?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说得好:“优秀教师今天的精彩后面,是广读博览+辛勤耕耘+独立思考+汗水泪水,是多年的‘厚积’换来今天的‘薄发’……我们要时时想到教师自己就是一本书,力求使这本书有深度和广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没有荒漠,而是一片滋养学生的绿洲。” 二、读书的境界 本文体现读书的境界主要有两种:1、豁达的境界;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韩愈虽屡遭挫折,但是他笑看风云,从文字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他的沮丧和颓废,有的只是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2、愉悦的境界;有人总爱把刻苦读书说得那么艰辛,其实,在读书读到出神入化的读者那里,读书自有无穷的乐趣。我知道,我国的外交家李肇星出生山东胶南平民家庭,生活穷苦,但是他却以读书为乐,为了读书,他可以每天往返十余里跑到西山读书避免他人的干扰;为了读书,他常常忘记吃饭;为了读书,他爬到院子里的大树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下来,母亲便把地瓜和水用篮子吊到树上……这些,你能说读书是受罪嘛?如果是,我们希望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这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三、读书的方法 ??? 本文所显示的读书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种:反复吟诵、广泛涉猎、钩玄提要、联系实际。反复吟诵就是“口不绝吟”,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常常是在默读之中发现有会意之处,不觉朗朗成诵,甚至于摇头晃脑,忘情地、投入地反复诵读,这时,才有可能深入其中。广泛涉猎就是博览群书,如果说广泛涉猎是浏览的话,那么,钩玄提要就是精读,即抓住要点,得其精髓。在读书时,既要和书中的圣贤对话,更要联系自己和实际。韩愈广读“六经”“百家”,在“口不绝吟”“手不停批”之中,接通上古与近代,联系当前与自身,以先贤大使指导自己的学业与品行,并且不断地用先贤的言行来比照自己。在这种对话中,终至自身“业精”“行成”,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觉得这四种方法对于读书十分有效,时光虽经历了一千多年,当时它们仍是当今读书人采用的好方法。 ??? 作家陈荣力写了一段很好的话愿与大家共享:“置身于喧嚣和利益的社会,我们一方面日渐浮躁,另一方面又常常陷于莫名的孤独。生存状态中的孤独是软弱空虚和无奈的,而惟有读书中的孤独才是充实自由和有力的,洋溢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能享受这种孤独,珍惜这种孤独,或许也是读书的境界之一,人生的境界之一。”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做

古代诗歌赏析韩愈《答张十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贫笞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③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③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 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是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D.诗中景物很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繁华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 15.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雁门太守行》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但战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诗句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3)《赤璧赋》中,描写听到客人悲伤幽怨的箫声,蛟龙飞舞,寡妇想到自己凄凉的身世也不禁落泪的语句是:“,”。 14. C(“斗觉霜毛一半加”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写愁不说愁,借霜毛陡加曲折说出,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含蓄,韵昧醇厚悠远。) 15.①“怨而不怒”是指心有不满但能节制住它的情感,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是中国古诗抒发情感讲求节制有度的一种传统。(2分)②诗人称贬谪之地为“死所”,是“送生涯”的“炎瘴"之地,蕴含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的愤怨不平,以及回归无望的悲慨沉痛。(2分)③但是诗人的哀怨情感节制有度,以“莫令”劝解自己和友人不要在“炎瘴”之地沉沦下去,并憧憬未来建功立业以“报君恩”,让本应浓重的愤怨显得敦厚平和。(2分) 16.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每句1分)

【课外阅读】韩愈思想

【课外阅读】韩愈思想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但是他的"崇儒卫道"则是封建糟粕。 (一)对教师问题的见解 1、教师的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所谓受业,是指使学生受到文化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的疑惑。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韩愈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而且还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的思想。 2、教师的标准 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衡量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 他认为谁先值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教学相长"的含义。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二)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 1.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三)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进学解》是韩愈的作品,出自《韩昌黎全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 (一)论怎样学习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二)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 韩愈在《进学解》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离骚》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三)论人才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他这种思想和《杂说》中的《说马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的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所以它说;“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意思是说重要的是诸生要考虑学业不能精进,而不要埋怨政府的不明察,不能录用自己,耽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不成,而不要害怕政府的不公正。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初中语文文言文韩愈《晚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韩愈《晚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作品原文 晚春⑴ 草树知春不久归⑵,百般红紫斗芳菲⑶。 杨花榆荚无才思⑷,惟解漫天作雪飞⑸。[1] 词句注释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⑵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榆荚(ji á):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才思:才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2][3] 白话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2]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4]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4] 名家点评 朱彝尊《批韩诗》:朱彝尊曰: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 汪森《韩柳诗选》:意带比兴,出口自活,以下数首皆然。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王昌龄《青楼曲》)第二首起句云“驰道杨花满御沟”,此即“南山荟蔚”景象,写来恰极天然无迹。昌黎诗云:“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便嚼破无全味矣。 朱宝莹《诗式》:春日晚春,则处处应切晚字。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三句又转出一景,盖于红紫芳菲之中,方现十分绚烂之色,而无如扬花、榆荚不解点染,惟见漫天似雪之飞耳。四句分二层写,而“晚春”二字,跃然纸上。正无俟描头画角,徒费琢斫,只落小家数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纯从涵泳而出,故诗笔盘旋回绕,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着。[3]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偏离实际,师生关系僵化,方法单一致使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逐步降低,难以满足学生自我道德提升发展的需求。回顾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散发熠熠光辉,唐代的韩愈就是其中的典型。韩愈传承了儒家道统,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以复兴儒道为己任,入仕以来,非常关注教育事业发展。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原性》、《原道》、《进学解》和《师说》等篇章里,古为今用,即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的解读 人性问题是哲学和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从人性论角度出发,肯定了道德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发展的作用。韩愈继承了西汉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理论,从唯心主义天命论出发,阐明了其人性论观点,并提出了性三品说,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1.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明确的定义了他心目中的仁义道德。由此可知,道德教育就是让人民知晓仁义道德,达到求善修身的目的。但是从韩愈的思想中透露,儒家虽然是以仁义为本的道德观,却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层次的道德追求,从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培养具有基本道德情操各致其能以相生的平民百姓;二则是成就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的圣贤人才。 各致其能以相生出自《圬者王承福传》,意寓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尽他所能,为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努力。这与孟子的劳心、劳力说还有社会分工论有这异曲同工,却又有所发展。韩愈具体化和明确化了儒家的仁义之道,以此提出立身行己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谴责了道、佛两家不致其能以事生养的理论,也提出了君、臣、民皆应各致其能、劳而后食的观点。各致其能以相生可以说是韩愈对当时士、农、工、贾等平凡世人提倡的道德目标。 为使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达到完美的道德人格,韩愈在《争臣论》中提出了自古圣人贤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的圣贤目标。出众的贤人志士,不仅是为了完善自身修养,更是为了济世助人。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韩愈便以三人为例,说明了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可见,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是韩愈所认为的道德理想人才,也是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目标。 2. 道德教育中教与学的师生关系。韩愈对于教与学的师生关系的观点集大成于《师说》一文中。《师说》也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高度概括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为师职责和择师标准以及教与学的态度等内容。 首先,韩愈明确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的任务包含了三个方面:传授儒家仁义经典,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六艺经传和解答学生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传道是目的,授业和解惑是传道的过程和手段,三者主次有序,职责分明。 其次,韩愈认为择师是以道的标准的。他主张不论出生、相貌等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合乎儒道,就可为人师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他一项大胆而有独到的择师原则。他解释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也就是说,谁闻道先,谁闻道多,谁便是师。求善者最好能够虚心求道,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三,韩愈相信师生之间是相对的,即可以相互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仁义道德面前的平等关系,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封建师道尊严的一种否定观点。《师说》中提及圣人无常师并列举了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的典故,进一步阐明了人们应该兼容并

赏析自嘲鲁迅

鲁迅《自嘲》解析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优 破帽遮颜过闹市,优漏船载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优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 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关于《自嘲》,在解释上还有一些分歧,可以讨论一下。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那末是嘲敌而不是自嘲。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