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核心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与利用

大豆核心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与利用
大豆核心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与利用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我国首座现代化的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内落成并于日前正式运行。它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收集和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最多的专业种质库,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完成,对于我国中药种质资源保存、药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药用生物安全将发挥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据了解,这座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设有1个保存年限45~50年的长期库、2个保存年限25~30年的中期库,可保存10万份药用植物种质。目前,药植所已首次系统、大规模开展了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已入库药用植物种质2万份,实现了对193个科1017个属种子的长期保存,保存期为50年。该种质库为开放性平台,面向全国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同时,药植所还创建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技术体系,建立了大批种质生活力快捷、标准的检测方法;建立了种质入库干燥的技术;设计完成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信息管理系统。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中药新药、植物药开发、优良品种选育的基因来源。为了永久保存历经了亿万年进化和积累的优良基因资源,满足中医药和天然药物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需求,药植所成立五十年来致力于“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以肖培根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不懈努力下,对我国近8000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系统开展了收集、保存、调查、整理研究,已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平台,实现了对280科5282种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以活体形式保存了大批珍贵基因资源,其中,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243种,国外引进物种150种以上。目前,该所建于北京和云南、海南、广西三个分所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迁地保护、专业药用植物园,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覆盖了我国主要气候区,总面积达5000余亩。 药用植物园等迁地保护平台和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的完成,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的构建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珍稀濒危药用基因资源的物种数量和份数均达到亚洲第一、世界前列。

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布

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布 曹永生,张贤珍,龚高法,等 (中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图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3-64) 世界上公认的野生稻至少有20个种,中国已发现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由于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均有AA型染色体组,其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杂交可育,故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较其他野生稻更为广泛。 中国野生稻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八个省(自治区)(表2-2、图29和图30)。 表2-2 野生稻种资源分省统计表 Table 2-2 Statistical table of wild rice germplasm from various provinces

图列说明: 种质资源分布图用园点的大小来表示一个行政区域(市或县)内作物种质资源的份数;种质资源密度分布图用密度来表示 1 X 1 经纬网格区域内作物种质资源的份数. 中国野生稻分布南自海南省崖县(18o09′N),北至江西省东乡县 (28o14′N),东自台湾省桃园(121o15′E),西至云南省盈江县 (97o56′E),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23个经度。但主要分布于25oN以南地区,约占总份数的93%以上。 中国野生稻的分布现状与生物学特性、历史演变、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中国野生稻属于喜温、喜湿的多年生宿根越冬植物,适宜于温暖多雨的气候。因此,雨量和温度,特别是冬季低温成为其分布的重要限制因子。所以现代野生稻分布地点的95%以上都位于年平均气温20℃,1月平均最低气温6℃以上的雨量充沛地区。在历史上,公元11世纪以前气候较今温暖,野生稻种质资源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其北界大约自长江上游渠州(四川)、经中游的襄阳、江陵至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2008年10月29日,投资1.48亿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式启用。位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8年,于2007年4月29日建设完成,又经过1年多的精心准备才正式启用。 云南是誉满全球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有15000多种植物,约占全国的50%;脊椎动物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昆虫种类有100500种,约占全国的67%。1998年8月,吴征镒院士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十分有必要尽快建设云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并得到朱镕基总理的重视和支持。为此,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按照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共管原则,昆明植物所作为工程建设法人单位,建设我国首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总投资1.48亿,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园区80亩。项目建设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资源库、DNA库和信息中心。发展目标是:15年内达到1.9万种19万份(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将打造成国际领先、亚洲一流的种质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 之所以说这是亚洲之最,主要体现在其规模和发展目标上。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集中体现的地方,那里每1平方公里有100种不同的植物物种,但在这个190平米的冷库中,将会容纳上万种植物品种,可以说,踏入资源库,一脚踩下去就有上百个物种。” 普通种子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便会发芽,因此在常温下最多能长期保存一至两年。“种质银行”则是利用低温、干燥的方式,人为地延长种子的活力。以包谷种子为例,在室外保存1年,活力会下降10%,10粒种子中就有1粒不会发芽。但是存放在“种质银行”中,上千年后仍会开花结果。 “种质银行”是植物的安全局,如果一旦某个物种灭绝了,还可通过存放在“银行”中的种子使其重生。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已收纳了多个濒临灭绝的植物品种,其中包括2006年在石林发现的,已经绝迹100年的“弥勒苣苔”,该物种目前只发现300多个野生植株。 许多种质资源已相当珍贵,在零下20度的冷库中,种子被存放在密封玻璃罐中,瓶壁上都贴着编码标签。安全起见,种子入库时将由电脑随机编码,记录上该物种的资料信息。 190平米的资源库最多可容纳17万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目前,已收集了2万份种质,经过鉴定的植物物种约有3000多种。同时,资源库建立的种子采集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通过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以西南地区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为重点,兼顾周边地区,重点收集稀有濒危种、特有种、有重要经济价值及科学价值的物种,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和决策依据。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在厦门召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2008年3月14-16日在厦门召开。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许增泰处长,农业部科教司陈彦宾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科技局李建萍处长,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王述民副所长,茶叶研究所江用文副所长,草原研究所王育青副所长,福建省科技厅郭运孝处长、农业厅程书田处长、农科院刘波副院长,以及来自全国91个单位的25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许增泰处长充分肯定了项目在植物种质资源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资源保护、整理整合、信息共享、实物共享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对项目2008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陈彦宾处长对项目工作表示满意,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协作,取得更大的成绩。刘旭副院长要求各子项目进一步加强管理,全面总结平台工作,加强交流,填平补齐,整体推进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万建民所长代表项目主持单位感谢科技部、农业部的长期支持,感谢项目参建单位和专家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作物科学所将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王述民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年度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曹永生、江用文和王育青研究员分别汇报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牧草种质资源平台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各参建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任务完成情况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多

样性图谱编制进展,并就项目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涵盖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及牧草植物种质资源。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持,包括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国科学院下属的331个参加单位,参加人员达2630人,其中高级职称938人。

种质资源

§3 种质资源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难点: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 要求:了解作物起源学说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类别和利用。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2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3.3 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别及利用价值 §3.4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1.1 种质资源的概念 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原材料,过去称为育种的原始材料。在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改称为品种资源。现代育种所利用的现有品种材料和近缘野生植物,主要是利用其内部的遗传物质或种质,所以现在国际上大都采用种质资源这一名词。在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总称为资源(germplasm rmuce)。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宫、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都能归入种质资源之内。又因为现代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但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而且要进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所以,遗传学上也常称种质资源为遗传资源(genetic remurees)。说到底,遗传、育种研究上主要利用的是生物体中的部分基因,甚至是个别基因,所以又称为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把蕴藏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等各种材料, 概称为基因库或基因银行。 种质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由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

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积累了由于自然和人工引起的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即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是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财富。 3.1.2 品种资源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品种资源是作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作物育种成效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掌握种质资源的数量多少和对其性状表现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深度。 品种资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它们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基因, 是品种选育和生物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来源。如果没有品种资源, 作物育种工作就成为“无米之炊”。 筛选和确定作物育种的原始材料, 也是作物育种的基础工作。能否灵活地、恰当地选择育种的原始材料, 受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2. 作物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实践表明, 一个特殊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往往能推动作物育种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品种培育的突破性进展, 往往都是由于找到了具有关键性基因的种质资源。 20 世纪50 年代, 中国由于发现和利用了广东省的矮脚南特和广西省的矮仔占等水稻矮源, 从而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等一批高产、抗倒的矮秆水稻良种,实现了品种矮秆化,使水稻亩产由200-250 公斤提高到300-350 公斤以至500 公斤。 同时, 由于低脚乌尖这一水稻矮源的发现与利用, 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浪潮。低脚乌尖原产于中国台湾及福建, 它现在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矮秆水稻品种的祖先。台湾省以低脚乌尖为亲本,

植物种质资源

第五节 植物种质资源 按照遗传学的观点,每一个植物种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均应视为不同的种质。这里主要指的是有价值的植物的种质资源。各种有用植物均归属于不同分类等级的科、属、种,往往具有大量的近缘属种,长期栽培的植物,由于人为的定向培育而有不同程度的特化,与其野生类型的不同栽培区域形成的变型,往往具有不同的种质特性,这些种质资源的收藏、研究对人类的利益十分重要。如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中心都建立了收藏种质的“种子库”、“种子银行”,利用不同种质进行杂交育种,获得矮杆、抗性强、蛋白质含量高、高产的新品种,取得了绿色革命的成功。当今由于植被的破坏,种质的损失已越来越严重,有许多植物种类正处于濒危状态,所以重视植物种质的保护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就担负着保护种质资源的重大责任。 全省农作物品种或品系,据以往不完全统计有6455个。其中省内地方品种2787个,省内育成的339个,省外引进的2161种,国外引进的1168个。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有宿州? ? 4 3 5

市的“夹沟香稻”和皖东的“明光绿豆”等。 安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有37种,其中属2级保护的有12种,属3级保护的25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按国家规定,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指科研或经济上有较重要意义的濒危或渐危的种类,安徽有12种。 〔小勾儿茶B e r c h e m i e ll a w i l o s n i i N a k ai〕 鼠李科(R h am n a ce ae)落叶阔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叶纸质,互生,椭圆形,顶生聚伞总状花序,花淡绿色,萼片、花瓣和雄蕊均为5个。 产安徽霍山县马家河1010米及绩溪县清凉峰等地,多散生,绩溪清凉峰有成片分布。总存数约数百株。分布区极为狭窄,仅湖北兴山地区有少量生长。现仅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单位有试验性引种。 少型属种,共2种。为东南亚植物区系的特有种,也是中国特有种。该种对研究植物分类和区系有一定价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根可入药,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舒筋络、散瘀、止痛的功效。 〔连香树C e r c i d i p h y ll u m j a po n i c u m S i e b e t Z u c c〕 连香树科(C e r c i d i p h y ll a ce ae)落叶阔叶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达2米多。其叶形颇似扑克中的“红桃”。叶色春紫、夏绿、秋黄。 安徽歙县、绩溪、黄山、岳西、金寨、霍山等地有分布,多散生。安徽金寨县白马寨、天堂寨及霍山县青枫岭等地有成片分布。多见于650~1450米的湿润沟各两侧混交林内。少量“就地保存”于自然保护区之中。 该种为白垩纪遗树种。少型科种。在植物分类系统中有重要科学价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材结构细致,为优良材用树种。也是较珍贵的绿化观赏树种,叶含焦性儿茶酚,其果主治小儿惊风抽搐、肢冷等症。 〔独花兰C h a n g n i e n i am o e n a C h i e n〕 兰科(O r c h i d a ce ae)多年生草本。高10~18厘米。假鳞茎广卵形,肉质,顶生、叶具细而长的柄。花葶以假鳞茎顶部生出,直立,独生一朵花,淡紫色,花瓣较宽,唇瓣沿蕊柱基部着生,唇盘上具有5枚附属物。 产安徽歙县、祁门、金寨等地。多星散分布,资源较少。垂直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生长在林下沟各旁阴湿处。少量野生植株“就地保存”于自然保护区中。 独花兰为单型属种,又是兰科中原始类型。在植物系统分类上有较重要的意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珍稀的观赏植物,假鳞茎可药用,治扁桃腺、毒蛇咬伤等。 〔香果树E m m e n op t e r y s h e n r y i O l i v.〕 茜草科(R ub i a ce ae)落叶阔叶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约3米。叶色翠绿,叶柄绿色透红。花如喇叭状,初开白色,继而淡黄色。圆锥状花序,花略有香味,有的萼片发育成叶状,粉红色。果熟时还不脱落。 产安徽歙县、绩溪、黄山、祁门、休宁、太平、广德、宣城、泾县、岳西、潜山、舒城、金寨、 ? ? 3 5 5

野生稻在水稻优质育种中的应用

野生稻在水稻优质育种中的应用 徐靖,韩义胜,唐清杰,王效宁 *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 摘要分析了水稻优质育种的必要性,综述了野生稻优异品质特征及其在优质育种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利用野生稻进行优质育种的研 究方向。 关键词水稻育种;野生稻;品质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01-00083-02Utilization of Wild Rice in the High-quality Breeding of Rice XU Jing et al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ai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Hainan 571100)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the high-quality breeding of rice was analyzed ,the excellent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ri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igh quality breeding were summarized ,finall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high-quality breeding using wild rice was investigated.Key words Rice breeding ;Wild rice ;Quality 基金项目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20)。 作者简介 徐靖(1981-),女,安徽淮北人,助理研究员,从事野生稻资 源保护与利用研究,E-mail :xujing6732807@126.com 。*通讯作者,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稻种资源研究及两系杂交 稻育种工作, E-mail :wxning2599@163.com 。收稿日期2011-10-17水稻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米是世界上约占1/2人口的主食。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水稻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培育高产和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是水稻育种的两大目标。在过去的水稻育种中,主要利用栽培稻内的种质资源来提高水稻产量和保持稳产, 而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栽培稻种内的遗传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水稻育种对高产、稳产、优质等的需要 [1] 。水稻育种指导思想从单纯重视产量到优质高产相 结合, 并日益重视特殊稻米功能性营养成分的育种。现代水稻育种科学实践表明,突破性进展有赖于特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及有效利用 [2] 。野生稻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在长期的生 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下, 野生稻及其近缘种积累了大量的优良特性(基因),成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源和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3-5] 。因此,利用野生稻资源培育高产、稳产、优 质的水稻新品种,提高水稻面积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此, 笔者分析了水稻优质育种的必要性,介绍了野生稻资源在优质育种中的研究和利用情况。1 水稻优质育种的必要性 水稻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栽作物之一,全国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稻米不仅给人们提供热能,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稻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开展水稻品质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1 提高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 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受农业结构调整、 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非农建设占用等因素影响,耕地数量仍逐年减少,目前人均耕地仅为0.092hm 2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 快,土地需求会继续扩大,耕地资源日益短缺[6] 。作为我国 三大主粮之首的水稻, 1978年全国种植面积为3442.09万hm 2,2007年仅为2891.88万hm 2。在总种植面积仍呈递减的态势情况下,提高单产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7] 。但是目前提高粮食单产进展缓慢,在当前形势下,进行以提高品质及产量为主体的水稻育种研究是十分必要 的 [8] 。提高水稻营养品质的育种工作,通常比提高单产的育 种进展更快,这样可以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水平上减少粮食用量,保证我国粮食安全。1.2 水稻育种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水稻育种经历过几 个重要的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矮化育种, 二是70年代的杂交稻育种,三是90年代未到现在的超级稻研究,这3次突破性的发展,都是以增加水稻单产为目的。水稻育种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水稻单产的提高, 从解放前不到2.00t /hm 2到目前跨越6.35t /hm 2,比全球平均产量3.85t /hm 2 高 65%[8-9]。但是近年来,水稻单产提高缓慢,现有水平上再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有一定的难度。此外,根据目前的稻谷生产量,我国生产的水稻从数量上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更加侧重于稻米品质和稻米可供选择的多样化。因此开展水稻优质育种是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的必然要求。1.3 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 提高,对于稻米营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上迫切需要口感好且营养丰富的稻米。近几年,我国此方面的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投入也有所增加,高营养品质的稻米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但仍不能满足全面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稻米品质日益提高的要求,当前,国内外许多水稻育种家都把品质作为主要育种目标,水稻优质育种特别是杂交稻优质育种已成为当前水稻育种中的研究热点和难点。2 野生稻优异品质资源研究利用 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品质,主要表现为米粒细长、无腹白、玻璃质、米粒坚硬、且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较高 [3-5] 。利用野生稻资源将是培育优质的水稻品种的一种 重要途径。2.1 野生稻品质相关研究进展 普通野生稻中存在具有许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1):83-84,92责任编辑姜丽责任校对卢瑶

大豆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进展

大豆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只有了解大豆的起源问题,才能更科学地指导大豆种质的搜集、分类、研究和利用。此外,研究大豆的进化,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大豆遗传特性的演替规律,为改良和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是起源的时间及在我国的发源地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问题,本文就大豆起源的假说及大豆进化的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关键词:大豆;起源;进化 中国自古就栽培大豆,商朝甲骨文中有菽的象形文字。我国最古老的、记述史前文化的、著于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便记载有“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由此推断我国大豆种植历史约在5 000年上下。世界其它国家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播去的。公元前三世纪大豆由我国传入朝鲜,六世纪传至日本。约在300年前,大豆传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欧美认识大豆则在18 世纪以后[1,2]。 国际学者均认同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何处有多种假说。瓦维洛夫在作物八大起源中心学说中认为大豆为温带物种,起源于中国中西部山地及毗邻低地[3]。Hymowitz[4]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河流域并得到许多研究者的支持。Fukuda[5]认为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东北。王金陵[6,7]则推测大豆起源于华南或印度附近。吕世霖[8]认为大豆可能有多个起源中心。近期一些研究支持后两种假说[9~12]。还有一些日本学者则认为有些日本栽培大豆可能不是从中、朝传播过去而是直接由日本本地野生大豆群体驯化的[12~14]。研究一个古老作物的起源应该回答5个方面的问题:出自何物种何种群、何地、何时、由何人群驯化以及演化的经过。这是一个难题,因史前文化难以确切追踪取得实据,但又是一个重要命题,这对了解一个古国的文化,民族的历史,物种的进化,科学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笔者将对以上多种大豆起源假说作一评述,从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和栽培大豆起源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分析栽培大豆起源的多种假设及依据,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意见。 1 大豆起源 1.1 东北起源学说 日本学者福田[15]认为大豆起源于中国东北,其理由一是中国东北广泛分布有半野生大豆,中国其它地方则不多。二是中国东北有众多的大豆品种,其中许多品种似乎有原始性。李福山[16]也认为,中国的东北地区有考古发掘的最早的大豆文物,还有最早的大豆文字记载,同时东北也是我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东北起源学说主要基于古文字、考古出土遗物及古农史。考古发现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局限性的一面就在于出土的文物及文献年代久远,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不能令人信服。而且古农史对南北大豆的栽培都有记载,因此仅凭考古和古农史的记载是不够的。 1.2 南方起源学说 该学说是根据不同生态地区间各种进化类型大豆DNA指纹的差异比较,为大豆起源提供有力证据。庄炳昌等[17]利用RAPD标记对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南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指纹图谱相似性要高于北方,指出南方北纬25地区在大豆起源中应值得重视。盖钧镒等[18]发现南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细胞器DNA RFLP标记最为接近,结合等位酶、形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的观点。 应该说南方起源学说所提出的论据是最先进的,它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南方栽培大豆的DNA指纹和细胞器DNA与野生大豆进行比较,其相似性均高于北方。田清震认为与其它各种方法相比较,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更有说服力。 1.3 黄河中下游起源说

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

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 论文关键词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引种驯化;驯化原理论文摘要在分析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遵循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及园林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能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等植物约3万种,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达6000种以上。我国不仅原产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而且观赏植物栽培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我国劳动人民已在园圃中培育花木了。尽管如此,在我国城市绿化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如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一般为200~300种,上海有近400种。而且,除了生境条件极特殊的区域,如热带、寒带或干旱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植物材料单调、雷同,造成千城一面的状况,这与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 1.1家底不清,保护不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即资源家底还未摸清。目前,不论野生还是栽培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均由于多种原因而面临许多种类散失和濒于绝灭的严重威胁。野生的如兰属和金花茶系的某些种、变种、变型,栽培的如凤仙花品种,均为最突出的例证1]。因此,进一步开展资源考察,摸清家底,加强保护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做了些保护和管理工作,收到一定效果。如金花茶20世纪80年代由林业部通令全部种类一律禁止出口,后经再度修改,有些种类已对外开放,并在广西设立金花茶保护区与基因库,在洛阳建立中国洛阳牡丹基因库,在武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等。 1.2科技落后,盲目引种 ①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虽很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却久居深山无人问,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育种水平还相当落后,如我国是山茶属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有不少优良茶花的传统品种和新品种,但与美国、日本、新西兰等茶花育种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现国际茶花协会登录的品种达2.2万个,而我国山茶栽培品种仅300多个,云南山茶140多个。②有盲目从国外引种的趋势,尤为严重的是我国缺乏对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各地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支撑,很多个体经营者直接从山上挖掘野生植物;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眼光或追求短期的政绩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 1.3“产用研”脱节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由于科研体制问题,当前科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生产相脱离,为科研而科研,通常是论文发表或课题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②生产与应用脱节。生产者由于技术、投入或风险等原因,无力也不愿进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随大流,生产“大路货”;而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力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创造园林景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为植物应用的新材料、新品种的缺乏逼迫修改设计方案。 2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2]。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首先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克服各地园林植物种类单调,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丰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品位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

“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农作物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核心要素,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命脉。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创制重大新品种,对驱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启动实施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 专项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品种、引领现代种业”的总体思路,以七大农作物为对象,重点部署五大任务,即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

繁育与种子加工。围绕种业科技创新链条系统设计并分解为50余个项目。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21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拟启动19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5.1亿元。其中重大品种选育方向18个项目、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方向1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一、重大品种选育 1. 华南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 研究内容:建立华南稻区感温早晚兼用型和弱感光迟熟型水稻育种技术体系;聚合高产、优质、多抗、低碳排放、重金属低吸收、营养高效利用等优良性状,创制育种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于轻简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研究新品种的生产关键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80份以上,培育适宜华南稻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3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2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新品种示范推广600万亩。【预期性指标】申报和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5项以上,制定新品种轻简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8项以上。

大豆起源

精心整理 一、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是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 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正像《美国大百科全书》所指出的:“中国古文献认为,在有文献记载以前,大豆便因营养价值高而被广泛地栽培。同时在公元2000年前大豆便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豆科植物。”《苏联大百科全书》更明确指出:“栽培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国在5000年前就开始栽培这个作物,并由中国向南部及东南各国传播,于16世纪进入欧洲。”苏联着名的学者瓦维洛夫在《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一书中指出:“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和10“大豆的,本(● 1712● 1740● 1790● 1873 ● 1840● 1822● 1910● 1915● 1929年美国已种植大豆400万亩。 ● 1941年二战期间,美国由于缺乏食用油,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到1944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达 6000多万亩。1972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达4.28亿亩,产额达到1,234亿斤。 二、关于栽培大豆起源地的几种假说 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是,栽培大豆究竟起源于中国何地何时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对主要的几种假说作以下介绍并加以评论: 1.黄河中下游起源说

有的学者根据古代文献、考古文物、栽培大豆品种资源和野生大豆的分布,对栽培大豆的起源进行了分析(1985),提出栽培大豆起源数千年前,最早记载栽培大豆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还有学者从农业的起源、以及古代文献、考古资料等方面对大豆起源进行分析以外,还联系野生大豆的分布和性状演化作了分析(1989),他们在全国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中发现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不仅野生大豆分布普遍,而且群落大,类型最为丰富,在野生的环境中,有多种进化程度的野生、半野生大豆存在。因此,认为栽培大豆的主要起源地应该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2.河北东北部及东北中南部起源说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北方地区不仅有考古发掘最早的大豆实物,最早的文字记载,而且也是我 3. 4. ,加 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假说,所引用的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但是,他们对野生大豆群落大、类型多、有多种进化程度的野生、半野生大豆存在等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以此来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假说,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栽培大豆起源于河北东北部及东北中南部的假说,早在战国时代的《逸周书·王会解》中就已有此说法。其中所说的“山戎菽”,就说的是:在周王灭商后不久,就有山戎人给周王贡献“山戎菽”之说。而山戎人就是东北夷的一支,他们居住在河北的东北部和东北的部分地区。这段战国文献的记载说明,“戎菽”是原产在山戎地区的。从近代西方和东方的学者来看,也早就有人主张栽培大豆起源于河北东北部和东北地区的。例如,西方学者Hymowitz(1970)认为:大豆于公元前11世纪左右

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王一平,罗利军,梅捍卫,余新桥,郭龙彪,钟代彬,应存山 (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10006)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0,1(1):25-30 摘要:在“八五”国家稻种资源攻关研究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500余份来源广泛、类型丰富、具有各类特殊性状的优异稻种资源,进行综合农艺性状评价。结果表明,有一批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或作为育种亲本间接利用的优异种质,包括大穗型、大粒型、优质米和有色米品种、抗病虫性及抗逆性等类型,并重点简述65个优良品种或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以供利用。 关键词:水稻;优异稻种资源;综合评价 经过我国稻种资源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研究,到1995年底,已经列入国家统一编目的稻种资源71970份,其中地方品种50530份,国内选育品种(系)4085份,外国引进品种8686份,杂交稻三系资源1605份,野生稻资源6944份,遗传标记材料120份[1,2]。如此众多的稻种资源要想全部有效地利用起来是不切合实际的,事实上,不论在遗传育种中,还是在生产中,仅仅是极少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践表明,优异种质的发掘和利用是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3]。因此,选择具有各类特殊性状的稻种资源,进行深入评价和提供利用,显得十分必要。 根据国内当前水稻研究对稻种资源需求的情况,我们于1998年9月在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全国优异稻种资源现场展示会”,并向全国21个省市71个农业科研单位、11所大专院校提供了8000余份优异种质。本文着重介绍提供本次展示会的主要稻种资源,为广大水稻科研工作者择优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在“八五”(1990~1995年)期间国家稻种资源攻关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精选500余份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抗虫、耐冷、耐旱、耐盐、高产或优质(特种)米等特殊性状的稻种资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并做室内考种。这些稻种资源包括籼粳稻、非洲稻、美国稻、各种光壳稻等,以及来自我国地方稻种、各省市选育的优良品种和国外引进的优异种质,原产地涉及我国20个省市和分布在全球各稻区的18个国家,以及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等国际机构。 试验在中国水稻所试验场进行。1998年5月23日播种,6月19日移栽。每份材料栽种3行,每行种植12株,株行距为16.6cm×20cm,单本插。肥水管理按一般大田管理。田间考察性状包括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成熟期、株高、剑叶长、剑叶宽。成熟时选取

植物种质资源1

植物种质资源 第五节植物种质资源 按照遗传学的观点,每一个植物种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均应视为不同的种质。这里主要指的是有价值的植物的种质资源。各种有用植物均归属于不同分类等级的科、属、种,往往具有大量的近缘属种,长期栽培的植物,由于人为的定向培育而有不同程度的特化,与其野生类型的不同栽培区域形成的变型,往往具有不同的种质特性,这些种质资源的收藏、研究对人类的利益十分重要。如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中心都建立了收藏种质的“种子库”、“种子银行”,利用不同种质进行杂交育种,获得矮杆、抗性强、蛋白质含量高、高产的新品种,取得了绿色革命的成功。当今由于植被的破坏,种质的损失已越来越严重,有许多植物种类正处于濒危状态,所以重视植物种质的保护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就担负着保护种质资源的重大责任。 全省农作物品种或品系,据以往不完全统计有6455个。其中省内地方品种2787个,省内育成的339个,省外引进的2161种,国外引进的1168个。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有宿州?354? 市的“夹沟香稻”和皖东的“明光绿豆”等。 安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有37种,其中属2级保护的有12种,属3级保护的25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按国家规定,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指科研或经济上有较重要意义的濒危或渐危的种类,安徽有12种。 〔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osniiNakai〕 鼠李科(Rhamnaceae)落叶阔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叶纸质,互生,椭圆形,顶生聚伞总状花序,花淡绿色,萼片、花瓣和雄蕊均为5个。

产安徽霍山县马家河1010米及绩溪县清凉峰等地,多散生,绩溪清凉峰有成片分布。总存数约数百株。分布区极为狭窄,仅湖北兴山地区有少量生长。现仅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单位有试验性引种。 少型属种,共2种。为东南亚植物区系的特有种,也是中国特有种。该种对研究植物分类和区系有一定价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根可入药,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舒筋络、散瘀、止痛的功效。 〔连香树CercidiphyllumjaponicumSiebetZucc〕 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落叶阔叶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达2米多。其叶形颇似扑克中的“红桃”。叶色春紫、夏绿、秋黄。 安徽歙县、绩溪、黄山、岳西、金寨、霍山等地有分布,多散生。安徽金寨县白马寨、天堂寨及霍山县青枫岭等地有成片分布。多见于650~1450米的湿润沟各两侧混交林内。少量“就地保存”于自然保护区之中。 该种为白垩纪遗树种。少型科种。在植物分类系统中有重要科学价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材结构细致,为优良材用树种。也是较珍贵的绿化观赏树种,叶含焦性儿茶酚,其果主治小儿惊风抽搐、肢冷等症。 〔独花兰ChangnieniamoenaChien〕 兰科(Orchidaceae)多年生草本。高10~18厘米。假鳞茎广卵形,肉质,顶生、叶具细而长的柄。花葶以假鳞茎顶部生出,直立,独生一朵花,淡紫色,花瓣较宽,唇瓣沿蕊柱基部着生,唇盘上具有5枚附属物。 产安徽歙县、祁门、金寨等地。多星散分布,资源较少。垂直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生长在林下沟各旁阴湿处。少量野生植株“就地保存”于自然保护区中。 独花兰为单型属种,又是兰科中原始类型。在植物系统分类上有较重要的意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珍稀的观赏植物,假鳞茎可药用,治扁桃腺、毒蛇咬伤等。

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配套工作总结

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配套工作总结 广西农业环境监测管理站 一、基本情况 2002年9月28日,农业部批准我区《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立项(农计函[2002]86号),项目建设地点在邕宁县。2003年1月20日,自治区农业厅向农业部提出请求(桂农业计[2003]1号),建议将项目建设地点改在福绵区,这一建议得到农业部同意。2003年7月,广西桂农农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该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该项目的具体建设地点在福绵区石山塘,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普通野生稻核心保护区302.7亩、药用野生稻核心保护区50亩。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其中2004年自治区本级财政配套30万元,中央拨款120万元。所有资金已全部到位。 二、项目进展情况 本项目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按项目要求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于2004年12月通过了区农业厅组织的验收,并交付使用。 (一)土建工程完成情况 1、铁丝网围栏6255平方米,立水泥柱1205条,铁丝网油防锈漆3次。 2、建围栏门口4个,其中药稻1个,普稻3个。普稻区大门口地基填土1800立方米,电动门1个,两侧铁门2个,项目名称牌2个,项目简介牌1个。 3、管理用房建筑面积125平方米,生活、管理用房安装线路3500米,生活用水机井1处。 (二)购置仪器设备。购置种子检测、品种观察改良仪器各一套

共15件,购置气象观测仪器1套共12台件,在普稻区建立气象观测站。 (三)开展研究工作。随机定点调查野生稻储量,其中普稻107.9885万份(株),药稻2.9093万份(株)。并对250多份野生稻进行农艺性状鉴定。 (四)资金使用情况。设计费2.7万元,材料费85.671万元,劳务费8.42万元,仪器购置费45.153万元,会议差旅费3.186万元,其他开支4.87万元,共150万元。自治区本级财政配套资金30万元,已与中央资金统一调配使用于以上建设内容中,已开支完毕。 三、成效 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的空白,有效地保护了一批珍稀野生稻资源,推动了野生稻研究事业的发展,树立了野生稻原位保护的样板,提高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农作物资源的保护意识等。 四、建议 1、尽快加大对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研究。 2、项目资金已全部用完,后续保护资金如何解决已成为保护区今后保护工作的头等大事。建议自治区农业厅向农业部申请追加项目后续保护资金,以保障保护区各项后续保护工作能正常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