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初探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初探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初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0年第6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197期)

世界历史研究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初探

姜鹏飞

摘要:英国的18世纪由于慈善活动活跃而被誉为“慈善时代”

。开展慈善活动的各种社团、协会、机构有着大体一致的组织方式,在运行机制方面基本遵循民主决策、多渠道筹资、

针对性救助和严格约束原则。这种组织化活动方式便于人们生前的慈善参与,便于推行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也较分散施舍更见成效,这样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对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18世纪;英国;慈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组织化

中图分类号:K5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0)06-0023-07

收稿日期:2010-05-05作者简介:姜鹏飞,女,内蒙古赤峰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089)

18世纪的英国人自诩仁慈,常常称其生活的时代为“慈善时代”

(Benevolence Age )[1],认为“没有哪个时代和国家,比(当前的)我们更能理解穷人的权利、

更富有怜悯和同情心”,同时相信在所有文明国度中,唯有英国把维持穷人生计当

作富人义不容辞的责任[2](pp.iv v )。确实,在

18世纪的英国,有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

,“benevolence ”(仁慈)、“sensibility ”(敏感性)、“sentiment ”(感伤)之类词汇频繁出现在报刊上[

3]。据估计,18世纪中期,

国家收入的5 6%被用于慈善事业[4]。当时的英国人经常有选择地参加诊疗所、医院、妇产慈善团体、

宗教协会以及各种改革、教化穷人的组织,参加慈善团体周年服务,周日则带着门票、祈

祷书等参加慈善机构的礼拜堂活动,或者听取募捐演说、

探望慈善学校的孩子。这些活动在18世纪相当时尚,甚至从教会扩展到剧院,与商业、艺

术和政治产生了联系[

5](pp.23 57)。文学领域也紧跟潮流,整个18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温厚、善良的人必定也仁慈、博爱。劝善文学作家理查德·斯蒂尔和剧作家乔治·李洛都描写过父亲般的商人,

以示范仁慈与善心。《汤姆·琼斯》中的乡绅奥华斯、塞缪尔·理查逊笔下的查尔斯·格兰迪森爵士都有

“行善的光荣欲望”。直到世纪末的《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仍钟情“对穷人友善”的达西先生。人们仿佛都相信,“如果通过同情、仁慈和人道来减轻普遍的苦难,

就能消除人类生活中的一半痛苦”

[6]。1752年著名慈善家亨利·菲3

2

尔丁宣称:“慈善事实上是这个国家这段时期的特征———我相信,我国最近涌现出来的体现明智、高贵、基督品德的事例,在世界范围内也无可匹敌。”[7]英国卫理公会的领军人物约翰·卫斯理颇有同感。生于1703年、终年88岁的卫斯理在去世前不久的一次布道中说,他欣慰地看到,在他有生之年,人们“对各种形式的痛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仁慈和同情”[6]。作为一个对人类苦难格外敏感的传教士,卫斯理以他的长寿见证了英国民众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慈善热情。

这种慈善热情通过各种慈善团体、组织、机构表现出来。虽然各种慈善团体或机构采用不同的名称(society,association,institution,corporation,charity)来命名自己的组织机构,但是基本组织和运行机制大同小异。大都包括以认捐为前提的组织方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以罚款和开除为主要形式的约束机制。相比以前的俱乐部和聚会,这种组织和运行机制显然更为正式、正规,这也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最鲜明的特征。

一、日益正规的组织方式

一个社团如何组织并最终建立,是为组织方式或曰组织机制。组织方式是社团运行、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前提。18世纪英国慈善社团或机构的组织方式有如下几个层面:

首先,以会员会费制为基础。对某项慈善事业感兴趣的人,若想成立相关社团,或想成为相关社团或机构的会员或成员,须在组建社团或加入社团时交纳会费,并且每年认捐一定数额的会费。这是会员的义务,也是慈善社团或机构得以组织、运行的基石。依认捐或捐款数额不同,有终身会长(或院长)、会长(或院长)和普通会员的差别。如霍克斯顿孤儿贫儿慈善团体规定:“认捐以后,两年内向财务主管一次性或分几次交纳30几尼①及以上(不包括已交年费)的,遗赠或一次性捐赠50镑及以上的,都可成为终身会长。其他向财务主管交纳5几尼且每年另交纳2几尼及以上的,只要持续认捐,也是会长。所有的会长地位平等。”[8](p.11)洛克医院规定:“每年认捐5几尼及以上的绅士可以成为医院院长。一次性捐献50镑的人可成为终身院长。”[9](p.8)

与义务相对应,会员也享有若干权利。最基本的是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行业自助性质的慈善社团,成员在年老、患病、遭难时享有获得救助的权利。1787年成立的肯特慈善医疗协会会员如果去世,在具备资格的条件下,其遗孀和子女有获得救助的权利[10](p.7)。获得救助是会员在基本权利之外享有的主要权利。

其次,管理层基本上由行政职员、财政职员以及医生、牧师等专业人士构成。但是具体而言,各个慈善社团管理层的构成又不尽相同。根据管理结构的健全程度,可分为两类:

(一)行政职员由所有认捐者和赞助者组成,财政职员由其中一名认捐者担任。以1719年组成的威斯敏斯特救济病人和穷人慈善协会为例,该社团所有认捐者都是董事,任命其中一人负责记录协会收支情况。任何必要花费都须经董事多数同意[11](pp.2 3)。这种管理结构因决策权门槛较低,缺乏核心决策层,管理效率往往较低。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在会址搬迁问题上的争议和拖沓最终导致协会分裂。分裂后一部分人另组慈善机构,虽然对于整个慈善事业来说不失为好事,但暴露了18世纪初社团管理还不够健全,组织上比较松散,一定程度上仍带有俱乐部或非正式团体那种随意、灵活的特征。

(二)建置较完善的社团,管理层一般由会长为首的行政职员和财务主管为首的财政职员组成。行政职员除会长外还包括副会长、干事、秘书。财政职员除财务主管外,还设有收款员和审计员。如1787年成立的肯特郡医疗慈善协会就明确规定,从成员中选出审计员[10],显示出社团在组织管理方面趋于完善,财务制度也走向成熟。行政职员一般都由社团定期会议选举,有任职期限。妓女收容所等很多慈善社团或机构中,行政职员均在社团会议上从会员中选出。

慈善社团或机构一般会聘请牧师参与宗教指导工作。在医院、诊所等机构里,医生(包括内、外科医生)、药剂师、护士等专业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慈善社团或机构中,这些专业人士不仅

42

①几尼是英国当时的一种货币单位,1几尼=1.05英镑=21先令。

发挥他们的专业专长,就信仰、医疗和护理等提出建议,还经常参与组织管理工作。很多教士、医生、律师是一些慈善社团的管理人员,负责慈善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

再次,权力机构由年度大会和一般例会(或委员会)组成,成员基本上是会长或院长。当然,这种体制也有其发展过程。18世纪初,权力机构的构成还不清晰,通常由所有创办人定期聚会处理社团事务,通过例会来行使权力。仍以威斯敏斯特慈善协会为例,所有认捐者一致同意周三傍晚聚会,陈述和调整社团收支,做详细记录,接收、遣散病人等[11](p.2);后来逐渐发展出年会辅以例会或委员会的权力结构。慈善社团或机构一般规定一个具体时间,至少每年举行一次年度大会。年会的主要任务是选举空缺职员、审查去年财政记录和有关社团情况的记录、投票表决某些问题等。妓女收容所每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三召开年度大会,选举官员并考察“医院的概况,检查当年收支和节余,检查自上次年会后接收的妇女数量、去年供养的人数,以及入住者留在收容所的方式和时间。院长们也会考虑通过令人满意的方式,出版机构记录的摘要”[12](p.10)。例会或委员会处理社团具体事务,并在年会召开前做好准备工作。例会时间各社团不同。妓女收容所和洛克医院等均召开季度例会。霍克斯顿孤儿贫儿慈善团体则是由总会上选出的24人总委员会在每月第二个星期四开会[8](pp.12 13)。

最后,以社团章程与规定作为守则,保证组织规范、运行有序。每个慈善社团或机构在成立之初都明确其基本要求和守则,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以保证其成立和运行有章可循。这使18世纪的英国慈善组织明显区别于此前很多缺乏规范和限制的非正式聚会活动或团体。

二、有条不紊的运行机制

慈善社团或机构组织起来之后,运行机制便分外重要。如果制度健全、运行有序、决策合理,社团或机构的生命力就持久,反之便会陷入停滞甚至解散。18世纪英国慈善社团或机构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机制、筹资机制和约束机制,几种机制协调作用,方能保证社团稳健运行。

(一)民主的决策机制。18世纪英国慈善团体的决策过程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为投票表决,一为少数服从多数。这两个原则集中体现了决策机制的民主特征。

(二)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慈善社团的基本筹资方式是年费认捐、一次性捐助和遗产捐赠。为确保捐赠事宜确定无疑、准确无误地执行,18世纪慈善社团已经确定了捐赠程序,以书面形式保证捐赠在法律上的有效性。基督教知识促进会规定的捐赠书面形式如下:

“我A. B.特此给予并遗赠C. D.____(赠额)和E. F.____(赠额)……希望他们

或他们中的任何人,将同等数额资金交给通

常所说的志愿社团、或以基督教知识促进会

之名著称的志愿社团(此社团最初于1698年

末创立,现在或最近都在赫尔本的巴特利

楼———他们的办公间———举行周会)的财务

主管,这笔资金____(赠额)我希望用于开展

该社团的慈善计划。”[13](p.11)

此类书面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捐赠额和捐赠对象,清楚地交代了捐赠人对资金使用的意向,是捐赠行为实现的重要依据。它的签署和保管是18世纪慈善社团体制渐趋完备的重要表现。

除上述最基本形式,慈善社团或机构通常采取的筹资办法还包括投资收益、布道募捐、公共场合募捐、慈善演出等。

慈善社团或机构成立后,一般会用部分创建基金购买股票、彩票或公债,此后或许会有追加,从而获得投资收益。从成立到1759年,妓女收容所彩票收益有500镑[12](p.33)。洛克医院1796年也有90镑投资收益[14](p.10)。此类收益在慈善团体或机构的年收入中比例不大,却体现出经济生活对慈善事业的影响,以及慈善社团或机构紧随社会潮流的理财理念。另一方面,慈善与活跃的经济手段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慈善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

慈善团体的年会一般都会举行周年庆祝活动,包括游行和宴请,还聘请教士或牧师布道,目的在于宣传该团体的善举,吸引更多捐助。洛克医院有93镑布道所得资金。洛克收容所从1795年3月到次年3月有63镑收入是布道筹得的[14](p.10)。但是也有慈善团体特别规定每年

52

一次的布道不进行筹款活动,如霍克斯顿孤儿贫儿慈善团体[8](p.16)。不过此举有“以退为进”之嫌,强调布道的严肃性无疑会增加该慈善团体的信誉,反而有可能吸引数额更大的捐赠。

在公共场合进行募捐也是慈善社团或机构经常采用的方式。1769年,去过圣詹姆斯大街、皮卡迪利大街和伦敦酒馆的人很可能会遇到妇产医院的募捐,因为当年妇产医院的收入记录中,在上述三处共筹得174镑12先令善款[15](p.22)。有时,慈善社团或机构还会以销售宣传性小册子等物品来筹集资金。1796年,洛克医院通过在礼拜堂销售赞美诗和音乐书筹得10镑8先令[14](p.10)。弃婴医院出版的赞美诗和圣乐篇章也标明“为慈善利益而出售”[16](p.i)。尽管筹得的资金微不足道,但也是善款的有益补充。

18世纪丰富的文化生活也为慈善团体筹集善款提供了机会。复辟以来,在查理二世的鼓励支持下,一度沉寂的戏剧和音乐会等娱乐活动再次兴盛起来。观众和听众自然成为慈善筹募的最佳对象。虽然筹办戏剧或音乐会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有时花费不菲,但是收益也非常可观。1773年威尔士慈善学校为一次戏剧演出花了90多英镑,但获得约177镑回报[5]。

另外还有两种收入形式。一种是政府资助,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例如,弃婴医院在1756年接受了议会10,000镑补贴。另一种是院内救助对象的劳动收入,这种收入并不普遍而且通常数额较少。从创立到1759年,妓女收容所的妇女通过纺织、制作衬衫、缫丝、手套刺绣等工作,为医院带来168镑进项[12](p.33)。从1795年3月到1796年3月,洛克收容所的妇女通过劳动为该所赚得84镑[17](p.9)。

(三)严格的约束机制。18世纪英国慈善社团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监督机制既体现在行政监督中,也体现在财务监督方面。行政监督包括年会、会长或委员会对社团记录的审查、会长对慈善机构的视察等。如霍克斯顿收养、教育和雇佣孤儿贫儿的慈善团体,其有关日常管理的规定中就包括:

第五,由24人组成的常委会……每月第二个星期四开会……对进展情况做记录,在

全体会议上交由会长们检查,并向全体会议

报告慈善事业的状况……

第二十一,在11月最后一个星期三举行全体会议,选出五名会长组成的特别委员会

审查所有相关记录,持续到12月底……

第二十三,会长们可以自由地参观机构的房舍,发现不尽人意之处,有知会委员会的

责任。[8](pp.12 16)

由于善款对慈善社团或机构能否正常运转、能否发挥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对社团财务进行有效监督就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慈善社团或机构的年会或特别委员会都可能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查或审计,一则为总结节余,再则为检查可能的疏忽、纰漏。上述霍克斯顿慈善团体的特别委员会就有财务审查职责,审查内容包括收支帐目。这种审查并不少见。1700年布利斯托尔一个救助当地穷人的团体便成立专门委员会每年审查财务记录,每三个月对穷人监护人的记录进行审查,而每个济贫院的记录也要每月审查[18](p.18)。更具现代意义的财政监督方式是设立审计员,如肯特医疗慈善协会便有专门的审计员,说明慈善事业的财政监督机制走向完善。在某些慈善社团中,还通过几人共管钱柜的办法来避免资金流失。慈善妇女协会便规定,“钱柜配有三把锁、三把钥匙,两把由高级管家(保管),第三把由保管钱柜的人(保管)”[19](p.2)。纽卡斯尔慈善协会的规定与此如出一辙:由多数成员提名三人,分别掌管钱柜的三把不同的钥匙[20](p.9)。作为监督机制的补充,某些社团或机构的章程中对惩罚办法作出详细规定,以罚款和开除为基本形式。一般来说,在自助性质的行业性慈善团体中,因为组织利益互惠共赢的特性,违反“游戏规则”就会损害慈善团体的救助功能,所以惩罚会较为严厉。如纽卡斯尔慈善协会规定:

第十四,会议上攻击其他会员罚5先令,互相攻击各罚5先令,肆无忌惮谈话……每

人罚6便士……如果向协会拒绝(接收)的

人泄露其遭拒原因……立即罚款1几尼;

第十五,责骂训斥某成员交纳的资金没有自己或其他人多,每犯一次罚款5先令;

第十六,某会员去世,国内其他会员应参加其葬礼,否则罚1先令。[20](pp.14 15)

与纽卡斯尔慈善协会相比,慈善妇女协会的惩罚

62

措施似乎更为严厉:

每半年选出四位干事,以确保各项条款得以遵守,(失职)则罚1先令或开除 (5)

月和11月选举新干事……拒绝服务罚2先

令。当选干事要在半年服务期内对资金收支

做公正记录,否则罚款2先令6便士。如因

欺骗或挪用而出现资金缺口,应予以弥补,否

则开除……

如在宴会之日引发争吵或骚动,将罚1先令或开除……

登记簿将成员姓名、年龄、丈夫职业、住址等登记在册,如果成员迁居,需在下次聚会

时知会职员,否则罚款6便士……

干事和职员要参加每月聚会……处理协会事务时要求肃静,凡不肯保持沉默、不肯退

回座位、表现不礼貌或冒犯干事或职员的

(成员),每次罚6便士。在干事和职员处理

协会事务时在桌前拥挤的罚6便士。干事与

职员7点到达聚会地点,如因生病或忘记在

7点送去她们的钥匙,罚6便士……

每月往捐款箱中交纳1先令,为协会花销交纳2便士,三个月一交,四个月不交即开

除……

责骂有资格享受协会福利的成员的,罚5先令或开除。[19](pp.3 10)

慈善社团或机构的规定大多数都包括惩处办法,详细又严格。但是惩罚并不是目的,要求成员在处理会务时保持肃静、规定必须交纳会务费以及保障有资格享受福利的会员利益不受侵犯等,都是为了社团能更好地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目的。

三、组织化活动方式对慈善事业

的重要意义

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这种民主与集中并重、权利与义务结合的组织及运行机制一直是英国慈善事业的主要活动方式,对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组织化慈善活动更便于人们生前参与。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大多数学校和救济院还是捐赠者死后生效的慈善事业。18世纪情形则大不相同。虽然还有托马斯·盖伊遗产捐建的医院,慈善社团的资金来源中也有很多遗产捐赠,有时甚至数目惊人,如1728年基督教知识促进会接受了伊丽莎白·帕尔默夫人4000镑遗产[13](pp.10 11);但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临死善举不是真正的善举,而是无法继续掌握财产而被迫放弃,是生前吝于施舍、临死谋求与上帝和解的办法,因而是贪婪和虚荣的表现[25]。在很多社团的收入构成中,遗产捐赠所占份额开始明显少于生前捐赠。例如布利斯托尔医务室1744年收入中,170镑是遗产捐赠,不到生前捐赠额的五分之一。除对单个社团的生前投入在增长,还出现同时参与多个社团的情况。如威廉·威尔伯福斯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洛克医院、犯罪预防和犯人改造慈善协会的捐赠人名单中[26]。作家汉娜·莫尔也出现在洛克医院及洛克收容所的捐赠人名单中[14],[17]。豪·亨利既是威斯敏斯特医院的开创者之一,也慷慨支持妓女收容所[12](p.29)。索顿家族成员也是妓女收容所、妇产慈善团体、洛克医院及收容所、孤儿贫儿收养慈善团体、皇家人道协会、改善穷人生活条件协会等诸多社团或机构的赞助人或董事,其中既包括家族男性成员,也包括夫人、小姐等女性成员[8],[14],[15],[27]。这些都充分证明了18世纪人们生前参与慈善事业的广泛性。

其次,通过认捐建立的社团财力更为雄厚。入会会费、每年会费、一次性捐赠、募捐以及社团投资收益,使慈善社团岁入动辄上千英镑,从而有实力出版文献、聘请牧师宣传其慈善工作,举办慈善宴会、音乐会等筹集更多善款,这些都是私人力量难以实现的。布利斯托尔医务室1744年收入超过1,500镑,除上年节余、零散的一次性捐赠和遗产捐赠,为数最多的就是277位认捐者的年费,共744镑9便士[28](p.3)。为贫困已婚产妇在家中接生的妇产慈善社团,从1769年1月到1770年1月,一年现金收入超过1,492英镑,其中一般认捐和捐赠最多,超过787镑,威尔士王子独赠500镑,募捐188镑多,投资收益9镑[15](p.22)。约克精神病院1772年刚成立,成员就认捐了2,500镑。弃婴医院1756年收入中,除去议会一万镑补贴,还有7,500多英镑[29]。这些收入基本能够满足慈善社团或机构的需要,像上述布利斯托尔医务室和妇产慈善社团,其年度统计中就包

72

括上年节余。

第三,组织化方式不失为一种避免侵吞、贪污、挪用善款的尝试。以前死后大笔遗赠的慈善方式,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侵吞、贪污或挪用,而组织化方式则使慈善社团管理与资源之间建立起一种利害关系。捐赠者自然关心所赠资金的使用情况,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形式将捐赠者纳入管理范围,可作为一种预防腐败的方法。如萨洛普医务室在章程中明确阐述:“为防止此项慈善事业的任何滥用,必须由主要捐赠者进行管理;他们当然对事业的成功最感兴趣,为使所有捐赠者满意,必须不时公开帐目。”[30](p.157)一次不菲的捐赠能使捐赠者成为管理者或托管人,有资格加入管理委员会;即使赠额较少,捐赠者也能获得提名救济对象的权利;如果每年的赠额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还能获得视察医院等权利[31]。组织化方式将权利、特权、责任和慈善联系起来,慈善捐赠不再意味着一劳永逸地完成了所有责任,而是意味着捐赠者需要进一步投入时间、精力。

第四,组织化慈善形式也更符合推广中产阶级价值观的需要。汉诺威时代,个人出于爱好的慈善行为确实非常繁多,但是很多英国人也担心,不稳定的、冲动盲目的仁慈所产生的害处远远超过其益处。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曾说过,捐赠若是考虑不周,就算意图非常美好,也可能只是鼓励了无所事事、放荡和诈骗[31](p.164)。报刊上经常告诫人们,要小心那些逍遥法外的诈骗乞丐。乞丐不再被看作神的使者或神在人间的化身而倍受同情,人们更加担心会被冒牌货欺骗,认为面对不幸的外表,“更需要格外严肃地警告:吵闹、贪求却不值得(救济)的人,不得吞食穷人的面包;懒汉和骗子也不得享受理应由穷人、病人享受的救济”。在中产阶级看来,勤劳、节俭、诚实的人才值得救济,有可能成为劳动者的人也值得救济,反之都不值得。慈善社团或机构刚好能够提供一种制度化的筛选程序,能有效确保慈善资源适配于“值得救济的”人,避免无原则的浪费。例如,为了尽可能把床位留给那些预期疗效明显的病人,萨洛普医务室的章程规定,“不得接收带孩子的妇女、七岁以下孩子、精神错乱者、传染病疑似病人”[31](p.165)。如此规定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想到慈善机构的现实情况和追求疗效的心理,这样的规定便不难理解。又如,进入妓女收容所需提交正式申请,根据申请认定申请人确实真心悔过,而不是把收容所当作避难地,方可接收[24]。

第五,组织化慈善形式与零散的施舍捐助相比更见效率,至少在18世纪的英国人看来是如此。通过社团或机构开展慈善活动,特别是开办学校和医院,更能实现规模经营管理,从而显示出优于院外救济或一次性善行的效率。在医院里可以用较少费用为更多生病的穷人治疗。诺丁汉综合医院的管理者就谈过怎样在医院里比较经济地救济病人:“经验证明,痛苦的人在医院里接受照顾,只需在家中疗养所需花费的十分之一,同样的捐赠……以个别方式只够救济四五十人,而集中起来、深谋远虑地进行管理,就能应付三四百人。而且,如果捐款翻倍,则救济的人不只是两倍于、而是三倍于这个数字。总体上捐赠越多,每个病人的花费越少。”有人更简洁地说,为一百人分发救济品所需花费,在医院里至少能救济一千人[30](p.164)。可以说,效率是很多人热衷于慈善社团或机构的原因之一。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采用社团形式组织运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相当大的活力,以社团、团体、机构等形式发展的慈善事业更为规范化、更为系统,和个人善举相比,更能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使英国的慈善事业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Andrew,D.T.,‘To the Charitable and Humane’:Appeals for Assistance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London Press,Cunningham,H.and Innes,J.(eds.),Charity,Philanthropy

and Reform from the1690s to1850,New York,1998.

[2]Observation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Poor of Sheffield,with proposals for their future employment and support,Sheffield,1774.

[3]Babcock,R.W.,Benevolence,Sensibility and Sentiment in Some Eighteenth-Century Periodicals(J),Modern Language

Note,Vol.62,No. 6.(Jun.,1947).

[4]Clough,S. B.,Philanthropy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 (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75,No. 1.(Mar.,1960).

[5]Lloyd,S.,Pleasing Spectacles and Elegant Dinners:

82

Conviviality,Benevolence,and Charity Anniversar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London(J),in The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Vol.41,No. 1.(Jan.,2002).

[6]Newman,G.,(ed.),Britain in the Hanoverian Age,1714-1837:an encyclopedia,New York,1997.

[7]Solkin,D.H.,‘Samaritan or Scrooge?’The Contested Image of Thomas Guy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J),The Art

Bulletin,Vol.78,No. 3.(Sep.,1996).

[8]The Plan of Charity for Maintenance,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f Orphans and Other Poor Children,London,1796.

[9]Fisher,J.,An Account of the Nature and Intention of the Lock-Hospital…1796.

[10]The Benevolent Society for the Relief of Widows and Orphans of Medical Men in the county of Kent,Canterbury,1796.

[11]An Account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aritable Society for Relieving the Sick and Needy at Infirmary in Pretty-France,Westminster,1722.

[12]Rules,Order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Magdalen Hospital,London,1759.

[13]An Account of the Origin and Designs of S.P. C.K.,London,1733.

[14]An Account of Lock Hospital,1796.

[15]An Account of the Lying-in Charity,for Delivering Poor Married Women at Their Own Habitations,London,London,1770.[16]Psalms,Hymns,and Anthems Sung in the Chapel of the Hospital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Education of Exposed and

Deserted Young Children,London,1797.

[17]An Account of the Institution of the Lock Asylum (1796)

[18]Cary,J.,Account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orportation of Bristol…for the Better Employing and Maintaining the Poor of

that City,London,1700.

[19]Articles to be Observed and Kept by All the Members of the

Benevolent Female Society,Hull,1790.

[20]Copy of the Articles of the Benevolent Association,in Newcastle upon Tyne,Newcastle,1795.

[21]Barry,J.,Bourgeois Collectivism?Urban Association and the Middling Sort,Barry,J.and Brooks,C.(ed.),The

Middling Sort of People:culture,society,and politics in

England,1550-1800,Basingstoke,Hampshire,1994.

[22]Gray,K. B.,A History of English Philanthropy,from the dissolution of the monasteries to the taking of the first census

(M),London:P.S.King&son,1905.

[23]Borsay,P.,(ed.),The Eighteenth Certury Town,1688-1820(M),London,1990.

[24]Nash,S.,Prostitution and Charity:The Magdalen Hospital,a Case Study(J),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Vol.17,No. 4.

(Summer,1984).

[25]An Essay on Death-Bed-Charity,London,1728.

[26]List of Subscribers and Benefactors to the Philanthropic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imes and the Reform of Criminal Poor,London,1790.

[27]Annual Report of Royal Humane Society,London,1799;The Reports of the Society for Bettering the Condition and Increasing

the Comforts of the Poor,London,1798.

[28]The Annual Account of the Bristol Infirmary…with a short account of that charity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is time,1744.[29]An Account of the Hospital for the Maintenace and Education of Exposed and Deserted Young Children,London,1759.

[30]Porter,R.,The Gift Relation:Philanthropy and Provincial Hospitals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in Granshaw,L.and

Porter,R.(eds.),The Hospital in History,London,1989.[31]The Charter,Act of Parliament,By-laws,and Regulations of the Hospital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Education of Exposed and

Deserted Young Children,London,1796.

An Analysi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Philanthropy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JIANG Peng-fei

(History Department,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Abstract:The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has been known as an Age of Benevolence because of its active charities.Various philanthropic societies,associations and establishments were organized in similar ways,and operated on almost the same principles.The tendency of organization,which resulted from England s expanding economy and deepening social division,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anthropy.

Key words:the eighteenth-century;philanthropy;organizational mode;operational mechanisms;organization(责任编辑:梁二南)

92

慈善事业发展指导

《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解读 慈善事业是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由慈善募捐和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几年,上海要大力倡导“人人可慈善、人人做慈善”的理念,增强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今年年初,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未来3-5年主要目标纲要提出,今后3-5年内,广大市民以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慈善意识显著增强,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慈善组织发展迅速,公益性慈善机构能力建设和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化程度和公信度有较大提高;慈善活动经常开展,社会募捐总量显著增加,志愿服务深入推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慈善品牌项目以及有影响力的慈善人物不断涌现;慈善政策法规基本健全,慈善事业步入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轨道。 ■培育多种类型慈善组织纲要提出,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发展各类慈善组织,逐步形成互相协作、分工明确、依托社区的慈善组织发展格局。探索发展专门从事社会募捐的慈善组织,加快发展实施服务项目的慈善组织,积极发展为其他慈善组织提供服务的支持性、中介型慈善组织。鼓励慈善组织扎根基层,为社会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吸引民间资本开展慈善活动纲要提出,制定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评估,加强行业监督。健全慈善行业自律、互律、他律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完善的慈善事业筹资机制、运营管理机制、动员激励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提高募捐活动的社会公信力。立法规范募捐和捐助行为,降低慈善机构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开展慈善活动。探索建立慈善组织联合体,使之成为连接政府、慈善组织、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在制定慈善组织行业规范、培训民间慈善组织成员、协调资金支持、监督救助项目实施等方面履行管理、服务、协调职能。 ■加快推进慈善事业法治进程纲要提出,切实贯彻执行《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总结上海志愿服务发展经验,鼓励广大市民投身志愿服务,培育发展本市志愿者组织,保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合法权益,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推进上海志愿服务发展。加快《上海慈善募捐条例》的立法调研进程,总结上海慈善募捐发展经验,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募捐,保护慈善捐赠者合法权益,规范面向公众的社会募捐,加强募捐款物使用的监督,开展慈善募捐的绩效评估,推进上海慈善募捐事业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1、英国工业革命简介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此后,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 2、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深刻影响,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到19世纪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接着,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盛产煤铁的荒芜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尔等。 再次,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 最后,英国工业革命使国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激化。 2.2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关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关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弥补国家各项政策的缺漏,还具备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减少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为了了解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让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发挥更大功用,并提供政府福利政策的依据,造福大众。我们分别向广大社会公民和部分公益慈善机构捐助人和慈善组织进行调查活动,请您奉献宝贵的时间,认真填写第一部份: 公益慈善机构捐助人意见调查问卷 就下列捐款动机而言,您是否也有相同看法? 非常同意 同意 没意见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能捐款帮助别人,证明自己小有成就□□□□□ ()过去曾受帮助,如今出自感恩与回馈心来捐助□□□□□ ()捐款助人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与喜悦□□□□□ ()基于宗教慈悲济世的精神而助人□□□□□ ()自己或亲友曾遭逢类似苦难,故感同身受□□□□□ ()捐助行善本来就是自己的职业□□□□□ ()因为自己经济宽裕,故捐款帮助别人是应该的□□□□□ ()捐款可以得到社会的赞赏□□□□□ ()捐款收据可以抵税□□□□□ ()不好意思拒绝募款人的请求□□□□□ ()周遭朋友都捐,自己只好多少也捐一些□□□□□ ()捐款是为了行善积德□□□□□ ()我现在帮助别人,是希望以后也会有人帮我□□□□□ 下列有关公益慈善机构劝募讯息来源的重要性,您的看法如何? 非常重要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非常不重要 ()报纸□□□□□ ()电视□□□□□ ()广播□□□□□ ()街头海报□□□□□ ()信函或电话访谈□□□□□ ()慈善团体的刊物□□□□□ ()杂志报导□□□□□ ()举办慈善公益活动□□□□□ ()文件背面印刷广告(如统一发票,机场登机卡.) □□□□□ ()计算机网络□□□□□ ()亲友口耳相传□□□□□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英国

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慈善事业的首部法律将走上前台。 慈善法将是今后我国慈善事业的“定盘星”,必将对慈善公益事业带来深刻影响。 我省慈善事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了解,目前,全省基金会数量已达115个,慈善总会155个,社会捐赠接收站、慈善超市434个。慈善募捐方式不断创新,2015年全省慈善会系统募捐款物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以慈善项目为主要载体的慈善活动日趋活跃,鹤壁、荥阳等地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受到了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充分肯定,我省先后获得中华慈善奖21项。 那么,慈善法出台后我省慈善公益事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我省众多慈善公益人士,看他们如何解读。 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挑战 河南省慈善总会作为我省慈善界的“老大哥”,可以说是我省慈善事业的开拓者。以2001年河南省慈善总会成立为标年发展历程。16志,我省现代慈善事业已走过.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刘高贵认为,慈善法对慈善组织和慈

善活动进行全面规范,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引领、法律推动和法治保障。 “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既给我们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刘高贵对此解释说,我省慈善事业将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慈善事业发展空间和活力,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支持慈善的热情,促进营造和谐有序、活力迸发的慈善生态链,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向更广领域延伸。 另一方面,各类慈善组织将大量涌现,慈善组织之间的资源竞争必然加剧,在社会选择机制下,捐赠者对慈善组织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募捐和救助水平等,时刻面临社会公众的考验。 “尽早实现向枢纽型慈善组织的转身。”刘高贵提出了省慈善总会下一步发展目标。他说,随着慈善法颁布实施,慈善事业外部条件和发展环境都将发生变化,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进一步做好省总会本级募捐救助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全省慈善会系统联动救助、实施公益伙伴计划、举办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引导、推动全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刘高贵还透露,他们正以民非形式筹建河南慈善信息中心,并积极争取省民政厅授权,收集和发布全省慈善信息,努力打造河南的透明慈善。

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

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 刘坤 摘要:尽快完善慈善事业法,规范慈善活动,保障和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法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慈善事业进行立法的国家,也是慈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英国最新的2006年《慈善法》中关于慈善组织形式,善款的筹集与运用以及慈善事业的监管制度等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与研究。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信托;慈善法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作者简介] 刘坤,女,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指导教师] 许洪臣,男,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商法。 一、英国的慈善立法及主要制度 民间慈善活动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形成了开办慈善事业与互助的传统,但当时,受教会势力的影响,慈善事业主要掌控在教会手中,慈善组织的雏形主要表现为由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基金会的形式。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民间公益组织的法规《慈善用途法》,该法不仅是英国整个慈善法体系的生长原点,也是公共权力首次介入民间公益性事业的标志。[1]它的出台确立了政府对慈善基金会的管理权,同时宣告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开端。这项法规对于英国民间公益事业和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英国慈善基金的大宪章,在其导言中列举的慈善目的和种类,迄今仍适用于慈善判例中。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慈善用途法》的条款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们并未被完全抛弃,其基本精神在英国仍被遵循。 伴随英国工业化的进程,18世纪以后公益慈善性的非营利组织数目不断上升,公益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展,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如宗教慈善,扶贫救济,卫生健康,社会及社区福利,教育援助,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动物保护及福利,业余体育运动,促进人权与和解,针对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处,科学研究及普及等。为适应慈善事业的不但发展的需求,英国政府工业革命之后在慈善事业方面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1853年《慈善信托法》,1872年《慈善受托人社团法》,1888年《永久营业和慈善促进法》,1958年《休养慈善组织法》,《1960年慈善法》(英国政府于1987年、1993年与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现在英国施行的是2006年的《慈善法》、2005年《慈善和信托投资法(苏格兰)》以及2008年《慈善法(北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是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慈善组织是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慈善机构章程宗旨,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慈善立法。我国现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 二是建立健全各类慈善组织。现阶段,我国要着重培育劝募市场,强力推进募捐活动,逐渐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在慈善组织形式上,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专门的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和南京爱德基金会等; 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红十字会;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等。慈善组织的官办性再加上慈善组织建立时的非竞争性,导致慈善组织的低效率。因此,要实现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慈善组织的民营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

慈善事业:英国社会第三种力量

慈善事业:英国社会第三种力量 2008年01月02日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丹红沈飞昊 在英国各个市镇中心的大街小巷穿行,往往不经意就走进了街边的慈善商店,你买了中意的小玩意,便是做了件善事;打开电视,节目间穿插的慈善募捐广告一点不比“可口可乐”逊色;到超市买菜、去油站加油,收银台上总由各个慈善机构的收集罐,呼唤着人们手下留钱(零钱足矣);每个圣诞前夕,隔壁邻居老人都会手持教会的募捐证书,挨家挨户为流浪者收集免费的圣诞食品。 说起来,英国慈善事业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500多家民间慈善机构。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确认了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慈善组织的行为范畴。根据该法律,英国慈善组织具有公益性、慈善性和民间性,独立性(于国家政府外)、非营利性(资源仅用于其最终目标)、非政治性(避免不适当的政治活动)等特征。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促使慈善事业更加发展壮大。英国最有历史名望的一些慈善组织都是在这段时期内成立的,如:Barnado’s、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国家防止虐童社团)、Salvation Army (救世军)等。据说当时伦敦一地的慈善经费就超过许多欧洲国家的政府收入。 历经400多年,慈善事业已成了英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政府、私人企业相平行、相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第三种社会力量。它早已突破了“慈善Charity”一词的文字面意义,延伸至社区社团、价值取向、理念信仰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在英国创始的“乐施会Oxfam”在国际慈善组织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宣称要掀起“全球性反贫穷运动”,从教育、性别、艾滋病、人权等问题着手,通过研究项目、游说活动、特别战役(Campaigning)、培养世界公民意识等各种方式,让全世界关注并参与解决贫穷问题。目前它每年的经费约达53亿美元。“大不列颠红十字会”在救死扶伤、援助危机灾难之时,对推动国际人道法的实施贡献良多。“绿色和平Green Peace”更是一个将环境问题推上世界政治舞台的慈善组织。 截至2007年3月,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经登记的慈善组织有19万个,有60万名受薪专职人员,92万名自愿工作者,年度总经费400亿英镑。年度经费超过1000万英镑的慈善组织有200多家,年度经费100万到1000万英镑之间的2000多家,年度经费低于1万英镑的则超过10万家。英国慈善组织可以享受的三个主要好处是:收支一律免税;可向政府和各种基金申请资助;可合法向社会公众筹款。许多小型慈善组织实际上是基层自愿组织或社区性机构,它们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很有限。还有一些慈善组织在我们看来甚至有点“搞笑”,如:为胖子们呼吁的“关注体重”慈善组织、“拯救狐狸”、“囚犯家属”基金等等。小型慈善组织多到数不胜数,为此,英国政府规定,自2007年起,凡年度经费低于5000英镑的慈善组织不再需要注册登记。 英国慈善组织可分作人道性(关注老、弱、病、残、孤、寡、灾难危机、教育、家庭等问题)、动物保护(关注猫、狗、老鹰、鹿、爬行动物等)、社团性(印度妇女、非洲穆斯林、二战退伍军人等)、专业性(皇家芭蕾舞、艺术节、癌症研究等)、环境保护(绿色和平、雨林保护、高原湿地保护等)、历史遗产等等种类。以区域划分,有国际性组织,也有全国性、地区性和社区性。英国的名人望族和大型企业都有参与公益事业的传统。有人以本名大姓成立慈善机构(如黛安娜基金会),有人则将钱财捐给某个慈善机构,也有人与慈善机构挂钩,抛头露面做慈善“秀”,博得美名。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再认识

第三讲英国工业革命再认识 一有没有一场“工业革命”? 按照常识,英国在1760-1820期间发生了“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或者相对于19世纪后期的工业化运动和20世纪后半期的新技术革命,称之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知识界,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已经出现介绍英国工业革命的著作。在国际学术界,研究工业革命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究竟是谁最早使用“工业革命”一词,迄今仍然没有定论。 19世纪末以来,工业革命问题在史学界引起了经久不息的讨论。讨论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一场工业革命。汤因比使用革命一词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其他主张革命说的人如J.L. & B. Hammond 夫妇也认为,这些变革“像政治革命把法国与其过去相分隔一样,完全使英国与其过去相分隔”,“是人来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起点。”C. Beard 1901年出版的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说得更形象生动:“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实际上是中世纪的英国,安静、原始、未受商业贸易吼叫所纷扰。突然地,几乎是晴天霹雳,到来了工业革命的暴风雨和紧张的气氛。”《国富国穷》的作者D.S. Landes说:我们表示为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意味着比轮子发明以来的任何事物都更激烈的突变。多卷本《欧洲经济史》的主编奇波拉观点更激烈:没有革命像工业革命一样具有显著的革命性。 “工业革命”说也可以看作一种历史突变论的主张,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反对的意见则持“渐变论”或“渐进论”的史学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对工业革命说的质疑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出现。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在克拉潘的巨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几乎看不到工业革命一词。他认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商务1964中文版,上卷:10、188页)写了《工业革命》一书的艾什顿也说,把一系列变化说成革命是有争议的。革命意味着一种突然的变化,但这并不是经济过程的特征。他沿用这个概念不过是“因为它已经长期被使用并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大众语言之中,提出一个新词取代它未免太书生气。”罗斯托干脆用“起飞”代替工业革命。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否定工业革命的存在而以“加速演变”代替之,曾经是保守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时尚。(《革命的年代》:35)但近年以来,一些激进的学者也开始放弃工业革命的概念。例如沃勒斯坦认为:工业革命和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绝食让人产生很大的错觉。无论把工业革命的时间延长还是区分量变与质变都拯救不了这个概念。因为它的前提是英国因其独一无二的特质而处于有时地位。而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世界经济体的结构框架,英国只是这一框架内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将不再使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令人误解的概念——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现代世界体系》卷3:42) 对工业革命又有乐观论与悲观论两种认识。有意思的是,突变论或革命论者多是悲观论者。渐进论者则有不少乐观论者。汤因比和哈孟德夫妇,以及后来的韦伯夫妇、霍布斯鲍姆、E。P。汤普森都是悲观论者,认为工业革命具有灾难性后果。如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一个更黑暗的时期——似一个民族曾经经历过的任何灾难和恐怖一样的时期;灾难和恐怖是因为与财富增长并肩而来的贫困的巨大增长;大规模生产是自由竞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精)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慈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新形势下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指导、规范和促进“十二五”时期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回顾与“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指导扶持力度,慈善事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全社会参与慈善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慈善事业法(草案》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已纳入国家立法计划;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提高了企业捐赠的税前扣除比例,公益性社会组织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定更加明晰。江苏省、湖南省等地方政府先后出台慈善事业促进发展和社会募捐管理的法规,带动了各地慈善立法进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慈善事业发展。 社会捐赠数额大幅攀升。2006年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2010年达到700多亿元,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年初的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地震等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创历史之最,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公益慈善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数量由2005年底的31万个增加到44万个,其中,基金会数量从975个增加到2168个,许多社会组织将公益慈善作为其服务宗旨。全国已建立3.1万个经常性社会捐助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2009年第4期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189期) 世界历史研究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 ① 姜鹏飞 摘 要: 18世纪是英国慈善史研究中一个重要阶段,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英国慈善事业,有必要对过往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尽管相对来说,有关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但仍可以从中辨识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施者的角度和受者的角度)以及比较研究、地方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理论影响下,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领域实际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关键词: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图分类号:D56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4-0006-06 收稿日期:2008211215 作者简介:姜鹏飞,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089) ① 英文中的“charity ”和“philanthropy ”均可译为“慈善”。在福利国家形成以前,人们倾向于认为前一词带有强烈宗教色彩,而后者世俗性较强,对象也更广泛。19、20世纪以后,国家与志愿团体的角色分配成为主要问题,两者遂大致归一。学者们在论述中,除了个别必须之处,基本上不做区分。是以本文在综述当中,也只是以“慈善事业”一言以代之。 慈善事业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中 世纪到现代福利国家形成,不同形式的慈善在英国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18世纪更因慈善事业繁盛而被当时的英国人誉为“慈善的时代”,在英国慈善史和福利国家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新、旧济贫法和现代福利制度一直是英国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重头戏”,在慈善史研究以及与慈善直接相关的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研究中又往往强调16、17世纪和19、20世纪,18世纪的慈善事业研究相对被忽视。这种研究状况与其当时的发展繁盛以及重要地位很不相称。本文拟就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研究状况以及前人的研究 成果进行述评,以期对英国慈善史和18世纪英国社会史研究有所助益。 W.E.H.莱基和B.K.格雷是较早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两位学者。莱基在其《18世纪英国史》中认为,18世纪慈善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安妮女王时期教会慈善活跃阶段;然后是1714—1760年热情逐渐消退、几乎完全感觉不到慈善和改革精神的阶段,此时虽有个别例外,但整体上是区别于之前和之后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开始于乔治三世时期,这一阶段慈善和改革精神再次高涨起来[1](p 1263)。B.K.格雷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由于弃婴医院、诊疗所、收容所、少管所、孤儿院等慈善事业的发展,1714—1760年并不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来解释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例如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制度三个途径完成的。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 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

关于公益事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关于公益事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公益事业,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市公益事业逐步发展,在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市城镇有162户275个困难人口、农村22631户40854个贫困人口,64569残疾人,要解决好这些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不仅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而且需要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xx年2月成立慈善总会, xx年1月成立慈善基金会。6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泛参与,我市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全市累计募集善款7000万元,救助支出32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3839人次,在助医、助学、帮残、抚孤、救灾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xx年下半年起,我市启动镇级慈善分会建设,全市16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全部建立慈善会,形成了以市慈善会为龙头,镇(开发区)慈善分会为依托的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全市公褒事业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多年来,**市妇联积极参与全市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孤寡老人、贫困单亲母亲、孤贫儿童和留守儿童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以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优抚助困、敬老扶幼、法律援助等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先后募集资金150余万元,帮助86名贫困女大学生圆了

大学梦,资助近千名孤贫儿童继续学业,为我市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市公益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我市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宣传认知力度不够。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识非常模糊,慈善意识还比较淡漠。多数人都认为公益是企业家的事,是有钱人的事,公益活动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实际上公益是一个人人都能为、人人都应为的事业,它是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社会成员具有的基本素质,它是 __和仁爱理念的结合,是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是公众的点滴奉献成就他人梦想的善举。 二是社会力量盘活不够。关心、关爱弱势群众的发展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帮扶,但仅仅依靠慈善部门力量还显得有些薄弱,还需要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义工队伍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万众一心,共促和谐的社会效果。 三是救助项目开拓不够。目前,我市开拓的公益救助项目虽然涉及到医疗、助困等方面,但是远远不能惠及到各个层面。举个例子来说,我市特困单亲母亲3811人,据初步筛查,患两癌(乳腺癌、子

英国慈善法研究

英国慈善法研究 在英国以及其他普通法系国家与地区,慈善组织有别于政府与营利部门,是旨在实现慈善目的与公共利益的独立组织。相应地,慈善组织作为私法组织,应当独立于政府,贯彻私法自治原则;与此同时,有别于营利企业,慈善组织又受到慈善目的、公共利益等原则与规则的制约。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作为规制慈善组织的基本法律机制,慈善法就应当在私法自治与公共利益维护之间维持平衡关系,既保障慈善组织的独立性,同时确保慈善组织所追求的慈善目的与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一主张构成了本文论述英国慈善法制的基本逻辑。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对英国慈善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制度架构以及相应的实践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性的探讨,从而为国内慈善法基础理论的完善与慈善法制的进步提供理论准备。在导论部分,本文探讨了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以及与英国慈善法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其中,慈善事业在当代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目前慈善事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英国慈善法制的先进性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据此,本文以英国慈善法为研究课题,从历史、比较与实证的进路系统地探讨英国慈善法的基础理论、基本原则与主要制度。 就研究结构而言,本文将课题分为六章进行论述,分别是关于英国慈善法概说、慈善目的、慈善组织治理、慈善资金筹集、慈善监管以及英国慈善法的借鉴意义。其中,第一章是英国慈善法概说。第二章至第五章是第一章英国慈善法概说部分的详细展开,分别从英国慈善法律制度中的慈善目的、慈善组织治理、慈善资金筹集以及慈善监管等四个维度深入系统地探究慈善法制最为重要的制度架构及其变革。第六章,作为结论,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探讨了英国慈善法对于我国慈善法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是英国慈善法概说。本章系统性地梳理了英国慈善法的基础理论(慈善法理论架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慈善法(不限于英国)的基本问题。具体而言,作者以慈善与慈善法这两个基本概念为轴心,对慈善的定义、慈善活动与慈善组织,慈善法的含义、性质、政经社文基础、法源、基本原则与制度进行了审慎的探究,从而为以后各章提供基础的理论框架与背景知识。本章认为,慈善的法律概念虽然与日常理解有相同之处,但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当予以严格界定。

18世纪工业革命缘由

18世纪工业革命缘由 工业革命是经济史上的奇点,它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但工业革命本身并不是天外来客,它同样是一系列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天给大家整理了18世纪工业革命缘由,谢谢大家对的支持。 18世纪工业革命缘由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还要从十九世纪开始说起,当时资本主义在欧洲等国家发展的非常迅速,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也飞速进步,使得自然方面的科学研究出现了非常重大的进展,各方面的水平已经让当时的社会不能更好的适应,必须尽快提高生产力社会才会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在1870年之后的这段期间产生了许多的新技术手段,新的发明和物品也层出不穷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为了生产力迅速发展,所以将这些新的发明以及技术用到了工业生产的用途上,从而再次刺激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时间是在19世纪七十年代。 18世纪工业革命生产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社会矛盾激化,而社会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可以带来非常大的发展和很多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关系调整主要是结束了封建社会中种植土地和拥有土地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了使用机器和拥有机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关系的调整,加速了旧社会制度的退幕,加快了新的社会的到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出现的阶级资产阶级拥有着社会较高的财富。而随着资产阶级手中财富的增多,他们开始寻求在社会上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权。因此,他们开始推动一系列的起义和革命。那些专门为资产阶级工作的人们变成了一个新的阶级,这个阶级没有权利总是受到社会的压迫,生活水平和地位都非常的低。从此,人类社会开始分为了两个大的阶级。这两个大的阶级,有过合作,也相互斗争,就这样相互依存到现在。当今在全球化、各个部门分工协作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这两个阶级可以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继续合作。 18世纪工业革命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还体现在,这次的工业革命是从较为简单的行业发起,比如棉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为了推动工业发展最为有力的因素;有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状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无产阶级,国内的贫富开始有了明显加大的趋势和苗头。 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在政治上也有所体现,那就是遥远的东方国家,未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明显地落后了西方,西方国家不再以农业经济为主而是开始了以工业为主要行业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英国率先开始的,各种能够节约人们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的出现,改善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条件,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兴的事物和新颖的生活方式。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很多的新城市兴起,人口从农村开始向城市转移。工业雄起,资产阶级逐步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慢慢地壮大,并且开始意识到权利问题。而资产阶级则为了维护属于自己阶级的相关利益,开始了

英国的慈善法

第5章英国的慈善法 英国有不同的法律体系。英格兰和威尔士实行的是判例法(即属于普通法系),没有成文的宪法,苏格兰实行的则是大陆法系。在此,我们仅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为例,来说明英国慈善法的情况。 5.1 英国慈善法简史 英国慈善法有400多年的历史,这里仅从英国慈善法对“慈善”定义的角度,简单地叙述一下英国慈善法的历史。 5.1.1 1601年慈善法 英国是最早制定慈善法的国家,1601年英国就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慈善法。这是与当时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16世纪是充满变动的世纪。这个时期,英国社会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初期。英国无论在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和政治制度与体制方面,还是在文化思维意识方面,均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个时期,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正激烈进行,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既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也还没有演进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构成的近代社会结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在对外关系上,英国逐渐掌握了海上霸权,海外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分配不公带来的问题,加上英国社会由来已久的慈善传统,1富裕起来的部分中产阶级兴办慈善事业的积极性高涨,兴办了大量的慈善组织和公益团体。这些组织的大量涌现,客观上需要国家立法来规范慈善事业的发展。 1601年,英国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规范慈善事业的法律——《慈善用途法》(又称《伊丽莎白一世法》)。这个法的序言部分比较详细地提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上的主要的公益慈善事业。该法序言列举的公益慈善行为包括: ·救济老年人、弱者和穷人; ·照料病人、受重伤的士兵和水手; 1资料表明,13世纪时,英国已经出现了很多慈善组织,主要是医院(有200多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