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与适应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与适应症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运重建的目的在于: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减轻或根除症状。PCI 最初应用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逐渐扩展到ACS患者。如病变的条件适合,PCI可改善病情急重患者的生存情况,并降低其心血管事件风险。

一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PCI是缓解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于药物治疗相比,其总体上不能降低死亡率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一)危险分层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可根据无创检查结果进行危险分层。无创检查提示高危的患者,大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如无血运重建的禁忌症,均应行冠脉造影;而低危患者的预后较好,如症状不严重,不建议冠脉造影。冠脉造影也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无创检查的危险分层:

(1)高危(年死亡率>3%)

1. 静息状态下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

2. 平板评分高危(评分≤-11);

3. 运动状态下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运动状态LVEF <35%);

4. 负荷状态下大面积灌注缺损(特别是前壁损伤);

5. 负荷下多处中等大小的灌注缺损;

6. 大面积固定性灌注缺损伴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量增加(201Tl)

7. 负荷状态下灌注缺损伴有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量增加(201Tl)

8. 给予低剂量多巴酚丁胺时[≤10g/(kg·min]或心率较慢时(<120次/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障碍(涉及>2个节段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面积心肌缺血)

9. 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面积心肌缺血

(2)中危(年死亡率1%~3%)

1. 静息状态下轻度/中度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49%)

2.平板评分中危(-11<评分<5)

3. 负荷状态下中度灌注缺损但无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量增加(201Tl)

4. 仅在大剂量多巴酚丁胺时,限制性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伴有室壁运动障碍,范围涉及≤2个节段

(3)低危(年死亡率<1%)

1. 平板评分低危(评分≥5)

2. 静息或负荷心肌灌注正常或小范围缺损

3. 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正常或静息状态下局限性室壁运动障碍无改变

(二)介入治疗适应症

2009年我国PCI治疗指南关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

患者的PCI指征:

有较大范围心肌放血的客观证据I A A ACME、ACIP

自体冠状动脉的原发病变常规置入支架I A BENESTENT、STRESS

静脉旁路血管的原发病变常规置人支架I A SA VED 、VENESTENT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IIa C

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IIa B AWESOME

多支血管病变无糖尿病,病变适合PCI IIa B BARI、ART、Hoffman、Takagi

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IIb C Daeum

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IIb C SYNTAX、MAIN-COMPARE

二、非STEMI-ACS

(一)危险分层

TIMI危险积分和GRACE预测积分。

1. 极高危(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

①严重胸痛持续时间长、无明显间歇或>30min,濒临MI;

②心肌标志物显著升高和/或ST段显著压低(>2mm)持续不恢复或范围扩大;

③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低血压、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表现;

④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2. 中、高危患者(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

①心肌标志物升高;

②ECG ST段压低(<2mm);

③强化抗缺血治疗24小时内反复发作胸痛;

④有MI病史;

⑤冠状动脉狭窄病史;

⑥PCI或CABG后;

⑦LVEF<40%;

⑧糖尿病;

⑨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

(二)早期策略

早期侵入策略主张早期(多在4~48小时内)常规行心导管检查和(或)血运重建(包括PCI和CABG)。早期的保守策略主张先予药物治疗,同时行无创检查以判断有无心肌缺血,再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冠脉造影和(或)血运重建。

2007年ACC/AHA/SCAI的PCI指南早期治疗策略的选择:

早期侵入

①静息时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时活动耐量仍低下;

②心脏标志物TnI或TnT升高;

③新出现ST段压低;

④出现心力衰竭的体征或症状或新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

⑤无创检查结果显示高危

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⑦持续性室速;

⑧6个月内曾行PCI;

⑨曾行CABG;

⑩高危评分(如TIMI或Grace)

11.左室功能减退(LVEF<40%)

早期保守:

低危评分(如TIMI或Grace);

无高危特征时患者或医生优先选择。

(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危险程度越高的患者越应尽早行PCI的原则。2009年我国的PCI指南关于非ST段太高的ACS的PCI推荐指征:对极高危患者紧急行PCI(2 h内) IIa B

对早期中、高危患者PCI(72小时内)I A

对低危患者不推荐常规PCI III C

对PCI患者常规支架置入I C

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一)直接PCI

对于发病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直接采用PCI的方法开通IRA称为直接PCI。

ACC/AHA要求所有接受直接PCI治疗的进门-球囊时间<90min,对于发病3小时以内的患者,推荐进门-球囊时间≤60min。尤其是发病3小时以内的患者,如需延迟PCI而患者无溶栓禁忌症,则应立即行静脉溶栓治疗。

2009年我国PCI指南关于STEMI患者直接PCI的推荐指征:

所有STEMI发病12小时内,D-to-B的时间90分钟以内有经验的术者和团队操作I A

溶栓禁忌症;I C

发病>3小时更趋首选PCI;I C

心源性休克,年龄>75岁,MI发病<36h,休克<18h;I B

发病12~24小时仍有缺血证据,或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IIa C

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不推荐直接PCI非梗死相关动脉;

III C

发病>12h无症状,血流动力学稳定和ECG稳定者不推荐直接PCI;III C

常规支架置入

I A

(二)转运PCI

转运PCI是直接PCI的一种。主要适用于患者首诊医院

不具备直接PCI的条件,而患者有溶栓的禁忌症,或无溶栓禁忌症但发病已经>3h,尤其是有较大面积梗死和(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转运PCI的获益取决于进门-球囊时间,进门-球囊时间应该<90min。对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Killip分级3~4级和溶栓失败的患者,即使进门-球囊时间应该>2h,仍可考虑转运PCI。

STEMI的转运PCI推荐指征:首诊医院不具备直接PCI 条件,尤其是有溶栓禁忌症,或无溶栓禁忌症但发病时间>3h 但< 12h的患者(I类推荐,证据水平B)。PRAGUE-2研究结果:发病在3小时以内的患者,溶栓和转运PCI的30天死亡率相当,而发病在3~12小时的患者,转院PCI的30天死亡率明显低于就地溶栓者。

只有将时间延搁控制在60~120分钟内,才能维持直接PCI的临床得益。2008ESC建议STEMI患者应该在首次医学接触(FMC)后2小时以内直接行PCI。

(三)补救性PCI

补救PCI是指溶栓失败后IRA仍处于闭塞状态,而针对IRA所行的PCI。溶栓剂输入后45~60 min患者,胸痛无缓解和心电图示ST段无回落临床提示溶栓失败。

静脉溶栓失败后IRA仍处于闭塞状态,而针对IRA所行的PCI。

补救性PCI对于STEMI患者的益处为:减少早期严重心力衰竭,改善中-大面积梗死患者的1年生存率,降低再次血运重建率,对于早期心源性休克、心衰或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获益更为显著。

ACC/AHA指南强烈推荐补救性PCI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①发病12h以内,溶栓失败,并发心衰和(或)肺水肿;

②发病36小时以内,年龄< 75岁,溶栓失败,并发心源性休克,能在休克发生18h以内实施PCI;

另外,指南还推荐IIa类补救性PCI:年龄> 75岁的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或电活动不稳定或持续心肌缺血患

者。

我国PCI指南关于STEMI补救性PCI的推荐指征:

溶栓45~60 min 后仍有持续心肌缺血症状或表现推荐类别I 证据水平B

合并心源性休克,年龄<75岁、发病<36 h、休克<1 8 h 推荐类别I 证据水平B

发病<12 h 合并心力衰竭现肺水肿推荐类别I 证据水平B

年龄> 75岁心源性休克,MI 发病<36 h,休克< 18 h权衡利弊后可考虑补救PCI IIa B

血液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

IIa C

(四)易化PCI

指对发病12小时内拟行PCI的患者,于PCI前先行血栓溶解药物治疗(例如全量溶栓、半量溶栓、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或减量溶栓+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之后按计划

即刻施行PCI,目的是缩短开通IRA的时间,使药物治疗和PCI更有机结合。

目前已经否定全量溶栓剂后立即进行易化PCI的策略,然而对于出血风险很低的年轻、高危的STEMI患者90分钟内不能施行PCI时,可考虑应用(IIb C);非全量溶栓剂和/或其他溶栓药物及不同组合的易化PCI研究仍在进行中。

(五)早期溶栓未成功或未溶栓患者择期(>24小时)PCI 2009年我国PCI指南早期溶栓未成功或未溶栓患者择期PCI推荐指征:

病变适宜PCI 旦有再发MI 的表现I C

病变适宜表现PCI 且有自发或诱发缺血I B

病变适宜PCI,且有心原性休克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I B

LVEF<40%,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常行规PCI IIa C

对无自发或诱发缺血的IRA严重狭窄,发病后24 h行

PCI IIb C

IRA完全闭塞,无症状的1~2支血管病变,无严重心肌缺血表现,血流动力学和ECG稳定,不推荐发病24小时后常规行PCI。III A

对STEMI 后期患者的处理,主要根据IRA是否开通和临床上是否有自发缺血、诱发缺血、再发MI、休克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等表现。血管开通和有相应临床表现者处理应积极,如果血管未开通和无相应临床表现处理应趋于保守,尤其是元症状IRA 完全闭塞的MI 患者开通lRA 的获益有限。当然仍需要更大规模和更长时间的临床研究。

四、ACS血运重建的合理标准与建议

2009年,ACC/SCAI/AATS/AHA/ASNC联合发布了ACS 血运重建的合理标准与建议,对以下两种情况不推荐行血运重建:

首先,STEMI发病超过12小时,无心肌缺血症状或临床表现稳定的患者即刻不行血运重建,也表明对于此类患者即刻冠脉造影也是不合适的;

再者,溶栓治疗或罪犯血管行PCI后获得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后,临床稳定、无复发或可诱发的心肌缺血证据及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于出院前不行非罪犯血管的血运重建。

五冠状动脉解剖特点

单纯药物治疗效果预后差的患者在血运重建治疗后获益更明显。特别是以下病变:

左主干病变;累及前降支近端的三支或双支血管病变;伴有严重心绞痛或大面积心肌缺血的三支或双支血管病变;伴有左心室功能受损的三支病变。

狭窄程度对于预测继发事件的意义不是非常明显。

已经证实,PCI可以降低易损斑块继发血栓事件。因此将PCI的适应症仅局限于血流动力学现住异常的病变是不确切的。有必要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易损斑块,以降低死亡和

MI风险。

评价易损斑块的方法有:

1)IVUS 三维重建超声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测血流速度虚拟组织学

2)血管镜OCT 拉曼光谱

3)热成像

4)PET

5)MRI 相衬成像技术核成像技术血管内磁共振成像技术

六PCI技术上的可行性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病变的部位和特点是PCI治疗是否在技术上可行的决定性因素,必须选择合适的适应症。

病变特点与PCI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1~4处病变适合PCI;

上述病变任何一处堵塞至少1分钟不至于威胁生命;

病变血管供应区域内有存活心肌,或侧支循环供应的心肌;

禁忌症

左主干狭窄(侧枝或桥血管保护的左主干病变、简单病变和不能手术的患者除外);

左主干等同病变(分次手术、简单病变、不能手术的患者除外);

仅存的最后一支血管(简单病变、不能手术的患者在左室辅助装置备用情况下除外);

3支血管病变(简单病变、二级血管、分次手术、不能手术的患者除外)

CTO合并有以下特点:

没有到远端血管的侧枝,闭塞时间很长的长病变,没有残端、广泛的桥侧枝

血栓病变,无显著的固定狭窄

弥漫的小血管病变

弥漫或闭塞的大隐静脉桥血管

七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和CABG的比较

(一)PCI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比较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的主要获益在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既不能降低死亡与MI的发生率,也不能改善远期预后。

COURAGE 试验显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PCI 并不降低死亡、MI 与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研究显示,与单纯规范的药物治疗相比,以PCI 为基础的侵入策略有望改善有中、重度心肌缺血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目前认为,对多数轻度心绞痛( CCS 分级I 或II级)患者可先选择药物治疗,而对心肌缺血症状较重或希望保持良好体能的有症状患者可考虑PCI。有中、

重度心肌缺血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 可改善长期生存率。DES 能否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PCI与CABG的比较

PCI 具有操作简便,创伤较小和术后康复较快等优点,在紧急情况下还能迅速实现血管重建。然而,PCI也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血栓等缺陷,在部分慢性完全闭塞或弥漫病变中,PCI的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CABG 往往能实现完全血管重建,而且与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态无关。已有多项随机与非随机研究比较了PCI与CABG的疗效。尽管这些研究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仍然获得了一些较为普遍的共识。

1)对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CI与CABG的远期生存率和MI 发生率相当。然而,接受PCI 的患者往往需要应用更多的抗心绞痛药物,术后接受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术的患者也更多,主要由PCI后的再狭窄所致。DES能有效降低再

狭窄与再次血管重建率,从而缩小PCI与CABG在再次血管重建方面的差距。

2)对于非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裸金属支架(BMS) 时代的大量研究显示,PCI 与CABG 的死亡与MI 发生率相当,但PCI 的再次血管重建率高于CABG。

DES能显著降低再狭窄率,减少再次血管重建。与CABG 相比,非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使用DES不增加死亡与MI,但其再次血管重建率可能依然高于CABG。ARTS I、SYNTAX 试验DES与PCI的效果相当,但PCI再次血运重建率仍高。

在SYNTAX 试验中,Serruys 等在以往多套冠状动脉病变评分与分类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共识,开发出一套新的病变评分系统,即SYNTAX 积分。该系统采用冠状动脉树16 分段法,结合冠状动脉的优势分布、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与病变特征,对直径≥1. 5 mm 的血管进行评分。该评分系统共包括12个问题,内容包括优势类型、病变数、累及节段和病变特征(完全闭塞、三分叉、分叉、主动脉-开口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展开全文 血运重建策略选择 一、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 对强化药物治疗下仍有缺血症状及存在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且预判选择PCI或CABG治疗其潜在获益大于风险的SCAD患者,可根据病变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对合并左主干和(或)前降支近段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是选择CABG还是PCI仍有争议。近年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术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PCI在SCAD中的适应证逐渐拓宽。建议对上述患者,根据SYNTAX评分[11](Ⅰ,B)和S YNTAX Ⅱ评分[12](Ⅱa,B)评估中、远期风险,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策略。建议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是否干预的决策依据。病变直径狭窄≥90%时,可直接干预;当病变直径狭窄<90%时,建议仅对有相应缺血证据,或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90%时,建议仅对有相应缺血证据,或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 表2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推荐•

表3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方法推荐SCAD血运重建方式选择应依据指南,不能开展CABG的医院,应将适宜患者转诊至有心脏外科手术能力的医院手术治疗。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 在无心电图ST段抬高的前提下,推荐用高敏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hs-cTn)检测作为早期诊断工具之一,并在60min内获取检测结果[3](Ⅰ,A),根据即刻和1 h hs-cTn 水平快速诊断或排除NSTEMI。建议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肌钙蛋白作为风险分层的工具(Ⅰ,A)[34,35]。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预后评分进行缺血危险分层,分为紧急(2 h以内)、早期(24 h 以内)和延迟(72 h以内)3种血运重建策略(包括PCI和CABG)。具体推荐见表4。 • 表4 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推荐对首诊于非PCI中心的患者,极高危者,建议立即转运至PCI中心行紧急PCI;高危者,建议发病24 h内转运至PCI中心行早期PCI;中危者,建议转运至PCI中心,发病72 h内行延迟PCI;低危者,可考虑转运行PCI 或药物保守治疗。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减少时间延误是STEMI实施再灌注治疗的关键问题,应尽量缩短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至PCI的时间和FMC至医院转出时间,从而降低院内死亡风险。对首诊可开展急诊PCI的医院,要求FMC至PCI

介入诊疗规范

xx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制 XX医院 介入诊疗规范

xx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制 目录 冠状动脉造影术 (1) 适应症与禁忌症 (1) 术前准备 (1) 患者准备 (2) 手术设备和器械的准备 (3) 患者进入导管室的准备 (3) 手术路径和常规方法 (3)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5) PTC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 术前准备 (5) PTCA的操作步骤 (6) 术后处理 (6)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7) 适应症和禁忌症 (7) 术前准备 (7)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操作技术 (8) 全脑血管造影术 (9) 适应症与禁忌症 (9) 术前准备 (9) 全脑血管造影操作技术步骤 (10) 术后处理 (11) 椎体成形术 (12) 适应症与禁忌症 (12) 术前准备 (12) 椎体成形术操作步骤 (13) 术后护理 (13)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14) 适应症和禁忌症 (14) 术前准备 (14) TACE 手术操作程序 (15) 术后处理 (15)

xx医院放射科导管室制 冠状动脉造影术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新近发生的或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 2.冠心病患者经积极的药物治疗仍有心绞痛发作者。 3.变异性心绞痛。 4.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腿索或乳头肌断裂导致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或不能缓解的心绞痛。 5.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证据(尤其是较年轻的患者)。 6.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介入治疗术后反复发作的、不能控制的心绞痛。 7.没有症状但运动试验结果强烈提示心肌缺血,尤其是放射性核素检查结果亦阳性者。 8.不明原因的反复胸症,不能确诊但又不能除外冠心病,尤其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 9.持续性室速或不明原因发生心脏骤停被复苏者。 10.瓣膜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准备做手术矫正者。 11.其他情况如有主动脉夹层或疑有心包缩窄者。 12.患者无症状但怀疑有冠心病,而准确诊断对就业(如飞行员)或保险非常重要者。 13.心脏移植后,可能很快发生严重的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 禁忌症 1.不能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电斛质紊乱、药物中群、感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 2.妊娠应尽扯将需要暴露射线的检查推迟到妊娠结束后进行。 3.抗凝治疗可在逆转华法林的作用或停药后进行检查;如需在持续抗凝下进行检查.可使用肝素抗凝加以替代。 4.介入医生的技术水平、经验以及导管室的条件有限者。 5.所在医疗单位不具备完诏的心血管病急救条件(包括外科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条件),或者介入操作并发症率病死率、不能确诊率很高的医疗单位。 术前准备 参加手术的人员配备及职责 1.术者1名应为经验和技术较好的介入诊疗专业医师,具有较全面的心血管内科和放射影像学知识,负责完成手术操作和处理术中患者病情变化。 2.助手1名应为经过规范化心血管介入操作培训的医师,协助术者完成手术操作和处理,在术者的指导下完成手术报告。 3.护土(1~3名)负责手术相关器械、抢救药物、静脉输液设备、辅助通气设备等的准备工作,术前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帮助术者和助手完成术区无菌操作、巡视患者病人、护理患者执行术者医嘱、书写特护记录以及完成快速血糖、APTT 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与适应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与适应症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运重建的目的在于: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减轻或根除症状。PCI 最初应用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逐渐扩展到ACS患者。如病变的条件适合,PCI可改善病情急重患者的生存情况,并降低其心血管事件风险。 一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PCI是缓解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于药物治疗相比,其总体上不能降低死亡率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一)危险分层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可根据无创检查结果进行危险分层。无创检查提示高危的患者,大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如无血运重建的禁忌症,均应行冠脉造影;而低危患者的预后较好,如症状不严重,不建议冠脉造影。冠脉造影也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无创检查的危险分层: (1)高危(年死亡率>3%) 1. 静息状态下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 2. 平板评分高危(评分≤-11); 3. 运动状态下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运动状态LVEF <35%); 4. 负荷状态下大面积灌注缺损(特别是前壁损伤); 5. 负荷下多处中等大小的灌注缺损; 6. 大面积固定性灌注缺损伴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量增加(201Tl) 7. 负荷状态下灌注缺损伴有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量增加(201Tl) 8. 给予低剂量多巴酚丁胺时[≤10g/(kg·min]或心率较慢时(<120次/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障碍(涉及>2个节段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面积心肌缺血) 9. 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面积心肌缺血

(2)中危(年死亡率1%~3%) 1. 静息状态下轻度/中度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49%) 2.平板评分中危(-11<评分<5) 3. 负荷状态下中度灌注缺损但无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量增加(201Tl) 4. 仅在大剂量多巴酚丁胺时,限制性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伴有室壁运动障碍,范围涉及≤2个节段 (3)低危(年死亡率<1%) 1. 平板评分低危(评分≥5) 2. 静息或负荷心肌灌注正常或小范围缺损 3. 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正常或静息状态下局限性室壁运动障碍无改变 (二)介入治疗适应症 2009年我国PCI治疗指南关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

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

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 生活小常识:切肥肉的窍门:切肥肉时,可先将肥肉蘸一下凉水,然后放在案板上,一边切一边洒点凉水,这样切着省力,肥肉也不会滑动,且不易粘案板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四十岁以上的中的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冠状动脉硬化的速度不一,受侵血管的范围不一,狭窄的程度不同,各人的代偿能力不同,所以,冠心病的表现也千变万化。有些中老年人虽然也存在着冠状动脉硬化,但动脉狭窄的程度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代偿,所以,他们平时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即使进行心电图检查,也只有一部分能发现有异常,而另外一部分要通过一定的运动试验方法才能表现出来。这类病人称之为“隐性冠心病”;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的加重,使心肌血液供需矛盾激化,发生暂时性的心肌缺血缺氧,此时病人可感到胸前区闷痛,或重压紧缩感,这在医学上称为“心绞痛”;当冠状动脉狭窄进一步加重,管腔完全闭塞,那么,由这支冠状动脉供应的一片心肌,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心肌坏死,这称为“心肌梗塞”;当心脏长期供血不足,可能使心肌发生萎缩退化,引起心律失常,心脑极大及心力衰竭;少数病人可因为缺血心肌的“心电”不

稳定,产生严重心律失常而突然死亡,医学上称为“猝死”。 刘云。冠心病患者,寻找治冠心病的药多年,钱是发了不少,但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冠心病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使用,使用一个疗程后,冠心病的很多症状都明显消失,为了防止复发,刘先生果断地订购了俩个疗程,三个疗程的使用刘先生的冠心病是彻底的康复了,去医院一检查,身体机能一切正常。现在的刘先生没事就出去转转,去欣赏下大自然的风景。 自上市以来,已经治愈了数以万计的患者,帮助无数的患者摆脱了冠心病折磨和猝死的威胁,重新恢复了健康的身体,被广大患者誉为冠心病的克星,获得了全国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贴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有着极高的销量和声誉,更是获得了日本《朝日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各大报纸媒体的争相报道。2010年,全球著名的四大主导医学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期刊》刊登一篇名为《中医对冠状动脉疗法:对冠心病案例控制研究》 文章,公开认可疗法对冠心病的有效治疗,并赞扬

冠心病的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选择指南

冠心病的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选择指南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导致心肌缺血。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两种常见方法。本文将介绍冠心病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的选择指南。 I. 冠心病手术治疗选择指南 冠心病手术治疗是通过开胸手术的方式来修复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 的血管,以恢复血液流通,减轻心肌缺血。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以下 情况: 1. 主要病变位于左主干冠状动脉:左主干冠状动脉供应心脏左室的 大部分区域,狭窄或阻塞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在这种情况下, 手术治疗通常是首选方法。 2. 多支血管病变:如果患者存在多支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手术 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手术可以同时修复多个血管,以确保心肌得 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3. 高危患者:对于存在其他严重健康问题的患者,例如肾功能不全、复杂的心力衰竭等,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手术可以在同一 时间进行其他手术干预,避免多次手术的风险和负担。 4. 合并疾病:冠心病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瓣 膜病或心脏节律失常。手术治疗可以在修复冠状动脉的同时,处理其 他并发疾病。

II. 冠心病介入治疗选择指南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经皮穿刺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内,使用支架 或球囊扩张器来修复狭窄或阻塞的血管,以改善血液流通。介入治疗 通常适用于以下情况: 1. 单支血管病变:如果冠状动脉只有一支受影响,介入治疗通常是 首选。这种情况下,通过支架或球囊扩张器的应用可以迅速修复血管 狭窄,恢复血液流通。 2. 非严重病变:对于狭窄或阻塞不太严重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 以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创伤。与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 的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3. 低危患者:对于年轻且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介入治疗通常是 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在降低冠状动脉阻塞的同时,减 少了手术所带来的风险。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相对于手术治疗对于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患者来说更具可行性,因为手术治疗可能导致呼吸功能的进 一步恶化。 总之,冠心病的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选择 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存在多支血管病变、主要 病变位于左主干冠状动脉等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是较好的选择。而 对于单支血管病变、非严重病变或低危患者,介入治疗可能更适合。 医生的专业建议和患者的意愿也应该在治疗选择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 专家共识(全文) 1 前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美国约有每年100万、欧洲约有每年80万患者接受PCI,目前我国PCI手术量已超过每年50万,成功率高达91%-97%,其适应症还在不断扩大[1]。然而,PCI手术前后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日益引起临床关注。小样本临床研究表明,PCI术前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正常人的14%,PCI术前既存在焦虑,又有抑郁,存在肯定焦虑者占70%,存在肯定抑郁者占38%[2-4]。说明患者经历手术和基础疾病的双重心理应激,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增加,这种不良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最终成为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使用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广泛焦虑问卷7项(GAD-7)、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及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等,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对PCI手术前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进行临床识别。 近年,PCI术后服用中药的患者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部分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PCI手术前后出现的抑郁和(或)焦虑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治疗郁证的相关方药适用于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症的辨证治疗。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精神

抑郁、兴趣索然、烦躁、思维迟缓、疲乏无力、失眠、善忘、性欲减退、食欲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抑郁发作、焦虑发作、抑郁伴焦虑发作等疾病。为了提高PCI手术前后焦虑和(或)抑郁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中医学基本证候和相应方药为基本点,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和专家临床经验,制订PCI术后抑郁和(或)焦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学术交流。 2 临床特征 中医关于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的临床特征,目前采用与西医相类似的术语进行描述。 2.1 病史 本类病证常有郁怒、多虑、悲哀、忧愁等情志所伤病史。PCI手术本身就是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接受PCI的患者易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接受PCI的患者出现焦虑或者抑郁,要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识别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常见的原因包括:①患者担忧在清醒状态下接受介入治疗会造成躯体痛苦,担忧甚至怀疑术者的操作水平,忧虑手术能否成功以及是否会出现并发症等。②对于突发冠心病的年轻患者,认为“病来如山倒”,再加上身体内置入“支架异物”,担忧能否真正回归社会,是否会影响工作稳定或职务升迁等。③PCI及其术后治疗相关的费用较为昂贵,对多数普通收入家庭造成相当经济压力,进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出现焦虑和(或)抑郁。④PCI术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降血脂药物,引发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过度担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原因,进行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 适应证: 1.有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疑诊冠心病。 2.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需排除冠心病。 3.Holter、运动试验提示有客观缺血证据而无临床症状。 4.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起病6-12h)或并发心源性休克拟行急诊PCI;或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部位有存活心肌宜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 6.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常规药物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宜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以选择性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禁忌症: 1.重症心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1h以上,则不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 2.严重全身感染。 3.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手术。 4.有碘过敏所致的休克者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 5.严重肾功能不全。 6.出血性素质。 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术前规范化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一般化验包括血、尿常规和肝肾功检查,以及血电解质、凝血四项、病毒系列。

3.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ECT心脏检查。 4.碘过敏试验。 5.局部清洁和备皮,选好准备穿刺的血管,选择桡动脉作为入径时行术前Allen试验。 6.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手术单签字。 7.术前4小时禁食。 8.必要时术前注射地西泮10mg,或给予口服苯巴比妥0.06-0.1g。 9.准备好必要的器械。 操作步骤: 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步骤: 1.多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部位,患者仰卧导管床上,手臂平伸外展30º,手腕过伸位,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以上。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桡骨茎突上1.5- 2.0cm处桡动脉搏动最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当带鞘穿刺针见回血,继续向前推送2-3cm,撤出针芯,,缓慢回撤塑料套管见针芯喷血后放入导丝,将导丝送入一定长度后推出针芯,,用刀尖切开穿刺点处皮肤,沿导引钢丝插入5F桡动脉鞘管。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200ug,以防血管痉挛;注入肝素3000u。 2.用肝素盐水冲洗泥鳅导丝和造影导管,将泥鳅导丝插入TIG造影导管,尖端与导管尖端平行,进入血管鞘后将泥鳅导丝探入,尖端在导管前方4-5cm,然后将导管与导丝一起送入,直到将造影管送至主动脉根部,撤出泥鳅导丝,回抽2-3ml血弃去,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原理】 冠状动脉造影导管选择性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解剖走行及病变。 【适应证】 1.临床怀疑冠心病者,为明确诊断。 2.临床诊断冠心病者,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治疗方式(如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 路移植术或药物治疗)。 3.急性心肌梗死,须急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者。 4.血管重建术后疗效随访。 5.心脏外科手术前,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6.特殊职业者。 【禁忌证】 1.除了精神正常、有行为和责任能力的患者拒绝该项

检查及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外,无绝对禁忌证。 2.相对禁忌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左心衰竭; (2)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 (3)未控制的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中毒; (4)未控制的高血压; (5)急性脑卒中; (6)并发感染性疾病或其他未控制的全身性疾病; (7)急性心肌炎; (8)主动脉瓣心内膜炎; (9)活动性出血或严重出血倾向; (10)正在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者; (11)急性心肌梗死无上述适应证者; (12)严重碘造影剂过敏; (13)严重肾功能衰竭和(或)无尿,除非已准备透析治疗清除造影剂和体内过多的液体,否则不宜进行造影。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血型、传染病检查等。 2.术者术前查房,了解病情。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4.术前小结。 5.如有PCI准备,需术前阿斯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使用三天以上,不足三天,氯吡格雷须负荷300mg一次。 6.送手术通知单到南楼5楼导管室。 7.建立静脉通道。 【手术方法】 1.血管入路:可采用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等入路。 2.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动脉并置入动脉鞘管,酌情给予肝素2000~3000U,高凝状态或操作时间延长(超过lh),可追加肝素。经常抽吸动脉鞘侧管,观察有无血栓阻塞。 3.在X线透视下和导引钢丝引导下将导管送至升主动脉中部,不要过深,以免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进入冠状动脉。

最新版版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教材

冠脉造影禁忌证:不能解释的发热,未治疗的感染,血红蛋白小于80G/L的严重贫血,严重电解质紊乱,严重活动性出血,尚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洋地黄中毒,以前有过 造影剂过敏但事先未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活动性脑卒中患者。 冠脉造影的适应证: 稳定性心绞痛或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予以药物治疗的CCSⅢ级和Ⅳ心绞痛患者。不 管心绞痛的严重程度,通过非侵入性检查发现高危因素的患者。成功抢救的心源性死 亡患者,持续性(大于30秒)单形性室速或非持续性(少于30秒)多形性室速患者。 不稳定型心绞痛:对药物治疗无效高危心绞痛或中危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药物稳定后 症状复发的患者。高危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药物治疗稳定的高危或中危不稳定心绞 痛患者。低危不稳定患者通过非侵入性检查发现有高危患者。疑诊变异型心绞痛患者。 急性心梗患者或疑诊心梗,ST段抬高或新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症状12小时之内 或已超12小时但仍有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在有经验的术者和设备齐全的导管室中进行急诊冠脉造影和对梗死相关血管进行介入治疗。36小时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急性ST 段抬高性心梗/Q波心梗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年龄小75岁以及可以在休克出 现后18小时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 非心脏病手术患者术前评估:非侵入性现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的心绞痛 患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具有高危临床因素的口味和拟行高风险手术,其非侵入性 检查结果可疑时。 瓣膜病患者:胸部不适的成人患者在行换瓣术或球囊成型术之前,非侵入性影像学提 示心肌缺血或者同时出现,无胸痛症状的中老年患者和或有多个冠心病易患因素拟行 换瓣术,有冠状动脉栓塞证据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心衰患者:收缩功能不全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绞冯或局部室壁活动异常 和或心肌扫描成像发现可逆心肌缺血。心脏移植术前。继发梗死后室壁瘤或其他心梗 后机械并发症的充血性心衰患者。 ALLEN试验:用于在桡动脉穿刺前评价手掌是否存在双重血供及其程度,同时压迫一 只手的桡动脉和尺动脉30-60秒,随后释放对尺动脉的压迫,释放后10秒内手掌颜 色恢复正常则该试验为正常,表明有良好的双重血供。 经桡动脉途经绝对禁忌证:ALLEN试验异常,已知末梢动脉近段存在阻塞性病变,需 要大鞘管(大于8F),雷诺现象,BUERGER病,桡动脉作为搭桥血管或透析用血管。相对禁忌证:对侧IMA移植。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及其术后护理指南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及其术后护理指南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冠心病已 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心脏介入治疗(PCI)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本文将探讨冠心 病的心脏介入治疗及其术后护理指南。 一、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 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扩张狭窄或 闭塞的血管,以恢复心肌的正常血供。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 疗效确切等优点。 1. 适应症 冠心病的心脏介入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①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药 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②急性心肌梗死(STEMI或非STEMI)患者合 并严重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③部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存在高 危因素(如严重病变、心肌梗死史等)。 2. 手术准备 在心脏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手术准备工作。医生会进行 临床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此外,还需 要进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基础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手 术风险。 3. 心脏介入治疗方法

心脏介入治疗通常分为两种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1)PCI:通过在患者的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导管,引导支架到达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位置,然后扩张支架,恢复血管通畅。 (2)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使用导丝和球囊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进行扩张,以恢复血管通畅。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病变的患者。 4. 术后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以下是术后护理的一些建议: (1)休息与观察:患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并接受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心电图的监测。 (2)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能需要继续药物治疗,如抗凝血、抗血小板和降脂药物等。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3)饮食调理:患者需要遵循健康饮食,减少高脂、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4)体力活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帮助患者逐步恢复体力活动能力。 (5)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血常规和相关指标,以及进行心肌超声等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术后情况。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1发展历程 1844年,Bernard首次将导管插入动物的心脏。1929年,德国医生Forssmann首次将一尿管从自己的肘静脉插入,经上腔静脉送入右心房,并拍摄下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胸片,开创了人类心导管技术发展的先河。在此基础上,此后先后开展了右心导管和左心导管术。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血管穿刺技术,从而结束了介入操作需要进行血管切开的历史。1958年,Sones在进行一次主动脉造影时,无意中将导管插入右冠状动脉,并注入了造影剂是右冠显影。这一偶然并带有危险性的事件却成为了现代冠脉介入技术的开端。1967年Judkins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方法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从此这一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上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德国的Gruentzig于1977年首先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此后,PTCA技术从欧洲到美洲迅速被推广,适应症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工业产品也迅速发展,各种操作设备(如:导管、球囊)不断改进以适

应不同病变的处理。1986年,Puol和Sigmart将第一枚冠脉支架置入人体。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显著减少PTCA的再狭窄,可以处理夹层和急性血管闭塞,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又一个里程碑。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投入临床,使支架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使冠脉介入治疗又进入到一个新的纪元。 2介入治疗指征 1、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2、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据患者就诊的时机以及初始治疗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策略:

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冠脉介入诊疗适应症: (一)冠心病临床诊断不清,以诊断目的为主,包括: 1. 不明原因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需要按冠心病进行治疗。 2. 不明原因心律失常,如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有时需冠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3. 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脉造影。 4. 先心病和瓣膜病手术前,年龄>40岁,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的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 5. 无症状但可疑冠心病,在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二)以治疗目的为主,临床冠心病诊断明确,行冠脉造影为进一步明确冠脉病变的范围、程度,进而选择治疗方案,主要包括: 1. 稳定性心绞痛: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工作和生活。 2. 不稳定性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不缓解,一般需要择期造影;对于高危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心电图ST-T改变及梗死后心绞痛,需早期行冠脉造影。 3.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措施是闭塞血管的再灌注治疗,PCI技术以其成功率高、效果确实可靠已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首选直接冠脉造影,进行PCI技术,包括冠脉的球囊扩张及支架术。如无条件开展PCI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有禁忌的患者,应尽量将这种患者转入有条件的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未再通的患者,应适时争取补救PCI措施,静脉溶栓再通者,一旦出现梗死后心绞痛应行冠脉造影评价,对于无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梗死后一周左右,择期行冠脉造影。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应尽早在辅助循环的帮助下行血管再灌注治疗。对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而不能确诊,特别是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肺梗死、主动脉夹层、心包炎,可直接性冠脉造影明确诊断。 4. 无症状性冠心病:其中对运动试验阳性,伴有明显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冠脉造影。 5. 原发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左主干病变或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属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血管病变干预治疗,需要冠状动脉造影评价。 6. 搭桥术后或PTCA、PCI术后,心绞痛复发,往往需要再行冠脉病变评估。 7. 外科术前做心脏风险评估:大血管夹层,结构性心脏病等麻醉前风险评估,需冠脉造影。 8. 陈旧性心肌梗死,伴有自发或运动后诱发心肌缺血者,并发室壁瘤、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充血性心肌衰竭者;无症状者通过无创检查评估有无血管重建的意义,如有必要,可考虑冠脉介入治疗。 二、冠脉造影术禁忌症 1. 未控制的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2. 未控制的高血压 3.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4. 未纠正的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 5. 发热性疾病、严重全身感染 6. 出血性疾病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1首次引入"心脏团队讨论治疗决策" 建议由心内科、心脏介入和心外科医生组成心脏团队,对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对复杂病变患者共同制定心肌血运重建策略,给患者提供最佳治疗选择。 2提出负荷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对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不推荐负荷心电图检查(me); (2) 对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若狭窄程度低,推荐负荷心电图检查(n aC), (3) 若狭窄程度中等,也推荐负荷心电图检查(I C ), (4) 若狭窄程度重,不推荐负荷心电图检查(me)。 (5) 负荷心电图阳性结果及阴性结果预后价值均为HaC o 3首次强调危险分层,为选择血运重建策略提供参考 EuroSCORE用于预测心脏外科手术死亡率;SYNTAX评分是对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的评分,可预测三支或左主干病变PCI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1) 若患者三支病变合并其他疾患EuroSCORE属于高危(> 6分,预测死亡率> 10% ) , CABG死亡率高,如血运重建十分必须,而病变可通过介入治疗完成,应选择PCI ;

(2) 若三支或左主干病变SYNTAX评分大于33分,而EuroSCORE 属于低危,应选择CABG ; (3) 若EuroSCORE也属于高危,则应与患者及家属充分讨论,权衡利弊,作出是否血运重建及其方法的选择。 4 NSTE-ACS患者PCI策略的更新 首次推荐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 )进行危险分层,以决定是否行早期血运重建治疗。 (1) GRACE评分>140或至少1项高危因素;症状反复发作;可诱发的缺血患者应用有创治疗策略(IA );存在高危缺血风险的患者(顽固性心绞痛、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2小时)(naC); (2) GRACE评分>140或存在多项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接受早期有创治疗策略(<24小时); (3) GRACE评分<140或不存在多项其他高危因素,但症状反复发作或负荷试验阳性的患者建议接受延迟有创治疗策略(72小时内); (4) 整体风险低,有创诊断或介入干预存在高风险的患者不推荐应用有创治疗策略。 5首次明确了稳定性冠心病左主干及三支病变PCI的指征 (1) 单支或双支合并非LAD近端病变首选CABG ( nbC),首选PCI 推荐类型及证据级别为IC ; (2) 单支或双支合并LAD近端病变首选CABG ( IA) z首选PCI推荐类型及证据级别为UaB ;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 主要分为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1929年,Werner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 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 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4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二什么是冠脉造 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

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 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以诊断为主要目的: 1不明原因的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有时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3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 4PCI或CABG后复发心绞痛。 5心脏手术前,年龄>50岁,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 6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及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以治疗为主要目的: 1稳定型心绞痛或OMI,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2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 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一般需紧急造影。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心电图的ST段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我国上一次更新PCI指南是在2012年[1 ],距今已4年。在这期间,PCI及其相关领域积累了大量新的循证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113位著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PCI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2]。本次修订充分查阅了最新临床硏究,特别是来自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共引用了31篇中国医生主持完成的硏究及指南的文献);参考了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 )及欧洲心脏病协会(ESC)等权威学术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3~9],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近年PCI 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本文就该指南所推荐的一些新的、重要的观点总结如下: 1、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强调对所有中心及术者的手术结局和质量进行回顾分析,引入风险调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并对介入中心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举措将有利于解决个别地区和医院存在的PCI质量低下和/或过度医疗问题,推进全国性PCI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并最终提高全国PCI质量。 2、风险评分的应用推荐发生重要改变:由于EuroSCORE评分过高估计血运重建死亡风险,在新指南中已不建议继续使用,推荐改用EuroSCORE II评分来评估院内病死率。EuroSCORE II评分包括了如下18项临床因素:

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夕卜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S市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 )心功能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学会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对于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双适应证且预计外科手术死亡率低时,仍可沿用旧版指南中推荐的SYNTAX 评分评估1年以上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MACCE )风险,且推荐类别升高至I类推荐。根据近年国内外证据,新 指南推荐使用SYNTAX II评分来评估4年病死率,推荐类别为IIaB o与SYNTAX评分相比,SYNTAX II评分更加注意临床危险因素的作用,其病 变因素由11项增至12项(増加的一项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同时增加 了年龄、肌肝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厦性阻塞性B礁病、 周围血管病6项临床因素。来自中国的单中心大样本研究证实,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SYNTAX II评分预测PCI远期死亡率的价值优于SYNTAX 评分[10]。 3、血运重建策略的重大更新:①在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由于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 新指南提高了中低危病变行PCI治疗的推荐等级,并建议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治疗决策的依据:对于存在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单、双支病变,PCI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Ha , B )分别提升至(I , A )和 (I , C),与CABG相当;对SYNTAX评分s 22分的低危左主干和三支病变,PCI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Ua , B)提升至(I Z B), 与CABG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是指以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重建血管,恢复心肌灌注,目前最主要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者结合的杂交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I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 危险评分和风险分层 危险评分和危险分层用于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死亡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手段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模型的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 ):用于预测外科手术死亡率,最近有人将其用于或外科手术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的预测。主要应用于血运重建的风险评估及策略选择。 2.评分系统:是人群术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但不适用于术后的预测。可通过确定术后高风险人群从而有助于选择最佳治疗策略。 3.美国国家心血管注册数据库风险评分体系( ):已得到了接受患者的验证,仅用于患者的风险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