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_以_谣盐_事件实证研究为例

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_以_谣盐_事件实证研究为例
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_以_谣盐_事件实证研究为例

XINWEN AIHAOZHE2012·1(上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3月12日,日本时事社援引东京电力公司的消息说,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爆炸后释放大量核辐射造成重大二次灾害,其后2号、3号、4号机组均发现泄漏情况。核辐射对人体危害极大,核泄漏事件立即成为社会热议,“碘盐防辐射”的消息在社会上不胫而走,传遍街头巷尾,煽动众多民众抢购食盐,致使多地食盐脱销。此次谣言传播历经多种媒介,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范畴,这两种类型的传播在谣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了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通过本次实证研究,这些问题都将一一得到解答。同时,“谣盐”事件也是公共危机中谣言传播的一个绝好案例,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理论探讨

谣言。最早对谣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上盛传的谣言对部队和人民士气产生的消极影响,由此谣言研究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关于谣言的定义不下数十种。比较广为人知的是奥尔波特与波兹曼的观点、纳普的观点,以及彼得森和吉斯特的观点。奥尔波特和波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范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准确性”;纳普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为流传”;而彼得森和吉斯特则认为谣言是一种“在人民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这三种说法都认为谣言是为了使人相信,三个定义均倾向描述谣言的内容及效果,而没有在谣言的传播方式上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人际传播。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指出,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他认为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1]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人际传播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形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运用先进的技术,如网络、手机等,催生了新兴的人际交往方式,使人际传播变得丰富多彩。

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无非是指媒介组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这么一个过程。[2]具有组织性、信息流动单向性、受众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等特点。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人际传播属于点对点的传播,而大众传播属于点对面的传播。

研究方法

本次实证研究以问卷法为主,研究总体为年龄在18岁至60岁的广州市民,样本的容量为300,适用于中性调查,既具有可信度,又具有可操作性。为最大限度地体现研究总体的代表性,反映总体特征,本次调查的抽样方法综合了配额抽样、随机抽样和多级整群抽样。首先以性别为标准建立配额表。配额表依据性别要素占广州市民总数的比例进行加权,得出男性抽取156人,女性抽取144人;然后采用随机的方式从广州市下辖的10个区中抽取白云、天河、荔湾、黄埔、海珠5个区为一级抽样框;接着根据这5个城区官方网站公布的行政区划抽取5条街道作为二级抽样框;最后根据收集到的街道人口信息依据性别和年龄划分为3个层次,建立数表从中抽取,发放问卷。调查从2011年4月开始,到2011年6月结束。共计发放问卷462份,回收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为82.5%。全部数据资料检验核实之后以人工录入的方式输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分析得出结果。同时本次调查还辅以文献法。

谣言从出现到消失大致上经历了三个时期:爆发期、转向期和消亡期。本文将把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置于这三个时期内来考察。

“谣盐”爆发中的人际传播。社会学家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他设想谣言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为了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个答案。日本发生核泄漏之后人心惶惶、情绪焦虑,同时又对核辐射一知半解,这为孕育谣言提供了温床。

本课题对受众获知“谣盐”信息的渠道做了调查,数据显示,网络、亲友转述、电视是受访者获知“碘盐”事件信息的主要渠道。300人中有262人对此进行了分析,52.7%的人选择亲友告知,38.2%的人选择电视,21.4%的人选择报纸,7.3%的人选择广播,1.1%的人选择其他。这足以说明在谣言传播初期人际传播的力量。

调查受众对“谣盐”的转述情况也是非常必要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市民在接收到“碘盐防辐射”的信息后都进行了转述。196位市民对周围是否有人转告“谣盐”事件做出了回答,74.5%的人选择了是,只有15.6%的人选择了否,而9.9%的人则选择了其他。受众的转述行为扩大了谣言的传播源,接收

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

—以“谣盐”事件实证研究为例

□谢越

【摘要】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在发生灾难的同时谣言四起,人们把碘盐同碘片混为一谈,认为碘盐可以有效地预防核辐射。基于这种态度,我国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食盐抢购。此次谣言事件中“碘盐防辐射”这一信息始终围绕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条路线展开,这两种传播方式对谣言的传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谣言;大众传播;人际传播

7

XINWEN AIHAOZHE2012·1(上半月)

新闻与传播研究

到信息的受传者很有可能转变为新的传播源,从而展开新一轮的谣言传播。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扩展和延伸。报纸是人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综合的延伸。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型传播工具的普及,人际传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技术打破了人际传播的局限,增强了人际传播的力量。

在通过何种方式谈论“谣盐”事件的题目中,70.9%的人选择面对面告知,51.5%的人选择打电话告知,35.2%的人选择QQ聊天,9.7%的人选择发短信告知,4.6%的人选择发微博,3.6%的人选择其他,2.6%的人选择在社交网发状态,1%的人选择论坛发帖。可见面对面交流、打电话告知与QQ聊天是人们讨论此事的主要渠道。打电话、发短信、QQ聊天无疑扩展了谣言的传播范围。而发微博、发帖、在社交网上发状态等所占比例虽小,但带来的影响却很大:这些交流网实际上是一个一个的圈子,圈子越是紧密,传播就越是容易,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人际传播,而是人际裂变式的传播,接收到谣言的受众可呈几何级增长,同时谣言扩散的速度也大幅度提高。

“碘盐防辐射”这一信息最早在“私下”中流传不是偶然的。首先个体在谣言传播中更倾向于传播那些带有刺激性的可以缓解焦虑情绪的信息,这使得个体难以对信息的真实度做出理智的判断。同时人际传播的模糊性极大,在口语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环境、传播主体和接受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信息缺失,从而使得个人依据猜测、想象,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断被加工、改造,经多次传递以后面目全非,真实性大打折扣。

相较于人际传播而言,大众传播更加理智,它的社会功能和背后的权力话语也更加明确和清晰,大众传播关系着信息的通达、社会的稳定,维护着权力者的统治。在谣言中大众媒介往往担负起发布官方信息、告知真相、安抚人心的作用。但大众传播的反应速度通常比人际传播迟缓,“谣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后引起了媒体和官方的重视,大众传播才加入进来,大众传播的加入使得谣言进入转向期。

坊间流传“碘盐防辐射”的错误消息导致了食盐抢购,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针对该错误信息,官方、大众媒介有义务有责任进行澄清。然而在大众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以及“碘盐防辐射”信息先入为主时,突然出现的官方新闻发布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打消公众心中的疑团,反而使得公众对“谣盐”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不和谐。尤其是在我国,政府干预媒体,媒体对负面的事件通常采取“缓报、不报”的简单处理方式,降低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因此,在谣言的转向阶段,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存,并呈现出博弈的形态,此消彼长。受众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比较、权衡与分析,最终才确定自我态度的偏向。

“谣盐”消亡中的大众传播。今天,已不可能将谣言传播的速度与大众传播媒介对大众的态度截然分开了。大众传播媒介对谣言或保持沉默,或敞开它的专栏和提供试听节目的时间,那么一切都会随之大相径庭。[3]在“谣盐”发生的两三天后政府发布了辟谣信息,从调查结果中可看出,300份问卷中共有143人从网络、报纸、亲友、广播和电视中选择自己最先从何处获取辟谣信息,其中网络获选率高达51.7%,选择电视的占39.2%,选择报纸的占11%,选择广播的占3.5%,累计有88.4%的人选择了大众媒介,而仅有11.6%的人选择了亲友。

由于人际传播的传者是个人,在传播中受主观色彩影响很大,传播具有随意性,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专业的媒介组织,拥有众多的资源查实信息,发布正确的消息,把关人的存在也提高了消息的可靠性,并且由于大众媒介特性的影响,传播信息不易缺失,因此大众媒介相较于人际传播在辟谣的可信程度上也更有优势。本次调查中共有153人回答了关于辟谣可信度的问题。电视被选择为最可信的媒介,占71.2%;其次是报纸,占19%;选择亲友的仅占7.8%。由此观之,在辟谣方面大众传播媒介更受信赖,更具权威性。

辟谣过程中,人际传播在流动的信息中自动退位,大众传播的信息占主导。尽管人际的力量在谣言传播中逐渐放大,但在辟谣阶段却收效甚微,并出现“倒戈”的情况——

—原本宣扬“碘盐防辐射”的人转而相信并传播官方消息,即“碘盐不能防辐射”。同时大众传播的时效性加速了谣言的消亡,正是由于大众媒介的及时参与,促使谣言的消亡期提早到来。

结语与探讨

在“谣盐”传播的不同阶段,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由于谣言兴起之初在“私下”进行传播,因此在谣言爆发期,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及时洞悉并发布可靠信息,这个阶段的主要传播类型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往往起着放大谣言和扩散谣言的负面作用。

而在辟谣阶段则以大众传播为主要力量,相比而言,大众传播有组织、有规范、有把关,传播内容更加客观,而且它的中间环节比人际传播少,所以信息中的失真程度也较小。同时,大众传播拥有强大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施,能够保证大众传播的速度优于人际传播的速度,因此大众传播在辟谣方面有很显著的效果。

从“谣盐”传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在谣言传播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呈现一种对抗、博弈的关系,而并没有达到融合、合作的理想状态。这两种传播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相悖,人际传播更乐于传播负面的消息,促进谣言的散播,大众传播必须与之抗争,在经历一番较量之后占上风的一方取得意见领袖的地位。

两种传播方式对立的情况不利于谣言流传的控制,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提高受众的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从事件的模糊性这个维度上减小谣言在人际中流传的几率;另外,政府和媒体应该重视人际传播的力量,重视培养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关系,以良好的公信力引导人际传播,同时建立谣言预警机制,及早公布信息,统一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内容,缩短谣言在人际中散播的时间。

(本文数据来源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课程调查:《人言的“魔力”——

—人际传播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界定》)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1.

[2]李彬.传播学引论[M].2003:164.

[3]卡普费雷.谣言——

—世界最古老的媒介[M].新华出版社,2008:67.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生)

编校:施宇

8

智慧树知到2019沟通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沟通心理学理论时,要避免成为() 答案:野蛮分析家 一定要敢于(),因为它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是一种思维训练和逻辑呈现,更是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答案:提问题 承认是否找过心理医生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能够找到自己最重要。 答案:对 考试是一种验证。 答案:对 第一章 我爱你也不是因为你,我恨你也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过去的() 答案:情结 通过()缓解压力的这样一种方式其实还是比较科学的 答案:运动口腔 我们研究某种事物,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个事物也被() 答案:破坏掉了 有些孩子(潜意识)中(可能)承担什么责任呢?孩子要承担()责任。 答案:维系家庭的完整 内疚的强迫性重复,它是一个潜意识中的()机制。 答案:自动运行 防御机制是我们处理自己( )的那套方式。 答案:焦虑

阻挠女性通过____缓解压力,她就可能会反向形成为另外一种替代性的行为____。 答案:唠叨;购物 女性的空间知觉能力先天性地弱于男性。 答案:错 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可能受到心身陷阱的影响。 答案:对 研究本能或许植根于人的生物本能、人的破坏欲。 答案:对 第二章 拖延症是人类的本能吗? 答案:不是 在家庭生活中,以男性失去做家务为先天条件来讲,男性和女性谁更容易内疚?答案:男性 在认知吝啬中,我们所讲到的广度范围是 答案:5-9个 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她)恰好是你所喜恶的() 答案:性格类型 “敢于示弱,随时示弱,及时示弱”更是强者的最高修为之一。 答案:错 拖沓情结可能是对抗()的本能心理系统之一。 答案:压力感

"容器"的主功能是"()“hold on",是接纳、承载、提供个体或群体"安全修通”的场所(客体)。答案:抱持 ()则是多个选择对象纠结下认知系统崩溃的反应,是神经系统中央处理器的“过载”和“选 择性清空”或选择性遗忘的过程。 答案:认知吝啬 ()是人际边界,更是心理底限;打破人际界限是潜意识的本能之一,自我封闭的所谓安全 感并非真实。 答案:社会禁忌 荣格首创以下哪一项心理学分支。 答案:分析心理学 第三章 从诞生生命过程的来说,人是() 答案:雌雄同体 孩子与母亲之间经常在一起,两者之间属于一种() 答案:共生关系 温柔的陷阱之所以称为温柔的陷阱,是因为它是将某些事物或思想慢慢()给你 答案:渗透 产生“单亲家庭的孩子问题”观点原因之一是社会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 答案:对 女性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属于其他人而是属于自己,()是内心的自我探 索并最终促使心智日渐成熟。 答案:依赖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 王圣盐 (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080101235) 摘要: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体的结合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观念。并且这种创新正在被社会肯定。电视谈话节目是众多大众传播方式中最接近人际传播的节目形式,但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过程中却包含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依赖于主持人在现场与嘉宾的信息交流,这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但另一方面作为节目本身,这一人际传播的过程是在大众传媒中进行的,内容必须符合其规律和要求。所以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以来,寻求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之路是我们关注的中心。 关键词:谈话节目;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创新 一、大众传播 概括地讲,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以下是不同学者对大众传播的认识: 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 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

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此后的 400年中,印刷媒介是大众传播的唯一渠道。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大众传播推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演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有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和受众4个要素。它与其他传播现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传者与大量的受传者之间插入了一种或多种联系两者的传播工具。因此,大众传播也被称为通过传播工具的传播。 二、人际传播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收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 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谈话节目中的融合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登上我国电视银幕。诸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谈话节目能够梅开一度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传播理念的新颖和表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大学生如何成功地进人际传播

大学生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的人际传播,需要根据人际传播特点以及组织与公众的特点来进行。虽然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交流、信息沟通,但是在学校生活中,大学生之间人际传播方式并不意味着他与公众某一成员的交往就是一种纯私人性质的个人交往活动,而是作为一个组织的代表者来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 1、以开放、平等、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进行人际传播。所谓开放,就是对人讲心里话,坦率诚恳地表白自己。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表明,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人打交道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暴露。所以,公共关系人员应当具备坦诚、大方的个性。同时,人际传播的开放性应当与社会认同的准则相符合,掌握开放的分寸,因为过分开放也会适得其反,让人难以接受。另外,平等地进行人际传播也是实现良好沟通的重要一环。只有对同学表现出积极的关切,才能够培养出人际传播的良好氛围。反之,如果在人际传播中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公众,就只会引起公众的反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全面正确地运用人际吸引的手段。人际传播中,恰当地运用人际吸引手段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在人际传播中,运用自己的外表取悦于公众,只是进入到初步和浅层的阶段。在以外貌、风度、气质吸引公众,获取好感的同时,应根据人际吸引的各种要素,全面地加以理解和运用,促进人际传播目标的实现。首先,应根据人们态度的类似性进行人际吸引。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若具有共同的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就容易获得对方的共鸣和响应。在大学生人际传播中,只有尽量为他人着想,才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沟通。其次,应根据人们交往的互补性进行人际吸引。所谓互补性,是指人们倾向于接近那些能够补充自己的需要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应该在自己的性格、观念和气度等方面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弹性”,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并在此交往中,实现其传播目的。第三,应通过提高交往的频率,提高人际吸引力。一个人对他人的接触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加深别人对他的印象和了解。 3、顺应人际传播特点。人际传播有着区别于人类其他传播形式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应当顺应这些特点实施和操作。例如,随机性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就应当注意通过公众的行为(如姿态、表情、眼神、动作等)和语言,及时了解信息发出后在对方引起的反应,而且注意根据这种反馈信息来审视自己的传播行为,测试传播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这种在人际传播中的随机应变,有利于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又如,灵活性也是人际传播的另一重要特点。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应当根据组织需要和公共关系计划的需要,在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章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摘要: 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而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着人们的信息交流。 关键词: 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区别联系相互借鉴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从事着建构一个社会的工作,而建构一个社会,人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传播与沟通,也没有离开过对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改进与突破。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人类,只能靠咿呀含糊的语言与简单的手势相互配合来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与思想,只能靠斫木为旗,画壁为图来传播文明,共同进步。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飞鸽传书、烽火狼烟、策马驿道一度成为传播与沟通的象征性画面。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电视机与电话、电报的问世,开辟了传播与沟通新的篇章。而人类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电脑与INTERNET的出现,更是开始了传播与沟通的一个神话时代,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从此演绎了新的传奇。 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 一、定义辨析 传播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具有的本能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传播与沟通,传播与沟通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而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媒介对众多受众定时地、迅速地、不间断地生产、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活动。它的有效动作离不开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因特网等传播媒介。它是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最普遍应用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人们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 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

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如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映象。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表象和概念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传播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

智慧树知到 《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公共关系学第8章-人际的传播与沟通

1传播学学者克劳佩弗根据对人类社会的全面观察,提出了一种G形网络理论,认为它是信息高效传播的方式。错 2人际传播的情感影响力往往要超过大众传播,这主要得益于说话人的表情和目光。对 3谈判的情况与打仗有相似之处,谈判人员除了进行实力的比较,还要进行一场心理素质的较量。公关人员应当经常注意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训练,对谈判中的困难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要做到有“三心”,即有信心、有恒心、有静心。错 4界点是谈判者制定价格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全部谈判的价值基础。错 5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错 6人际传播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包括不包含着直接、迅速、明显、持续不断的反馈。错 7人际传播的形式并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且所发送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有意的。对 8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交流除了可以用于两人的面谈外,还可用于大型会议、演讲、谈判、报告、新闻发布会等。对 9谈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谈判人员要想在谈判中取得预想的结果,事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有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人员准备。错 10手势的运用不仅可以表达某种信息,同时也可以使整个演讲更加生动,加强某些内容的力度。对

11组织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有着广泛的接触,但是没有中心人物的传播网络是( c )。 选择一项: A. 辐射式网络 B. 链式网络 C. 环形网络 D. G形网络 12组织成员之间联系少,群体气氛不一定和谐,很难产生信息的激励效应的人际传播模型是(b )。选择一项: A. 链式 B. 辐射式 C. 交结式

D. G形网络式 13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双方的距离也是传达态度的一种信号。个人距离是指( b )。选择一项: A. 米以内 B. —米 C. —米 D. —9米 14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双方的距离也是传达态度的一种信号。社交距离是指( c )。选择一项: A. 米以内 B. —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教程考试 ?名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6-06-09 23:59 ?题目数35 ?迟交处理允许迟交 ?总分数 120 ?说明: ?评语: ?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20 ? 1 【单选题】(3分) 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 中性文化 B. 感性文化 C. 高情境文化 D. 低情境文化 正确答案是:B 查看答案解析 2 【单选题】(3分)

对新语言的理解总是受限制于我们原有的知识,而知识又可以被我们的语言所反映。 A. 对 B. 错 C. 无法判断 D. 视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3分) 下面描述的是哪种时间观的特点?时间是为关系服务的,不按时间表做事也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在一个时间段里可能会同时做几件事情,多头并进是正常的。 A. 轮回时间观 B. 线性时间观 C. 灵活时间观 D. 短期导向 正确答案是:C 查看答案解析 4 【单选题】(3分) 在哪个国家的餐厅就餐时给服务员小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A.

意大利 B. 新加坡 C. 法国 D. 美国 正确答案是:B 查看答案解析 5 【单选题】(3分) 在典型的美国文化中,沟通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要沟通的信息用明白无误的可编码的文字语言传达出去,常常没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 A. 对 B. 错 C. 无法判断 D. 视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6 【单选题】(3分)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跨文化适应的特点: A. 和其他文化必须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触 B. 和其他文化的接触短时间即可 C.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新选.

第一章 1 【单选题】(2分) 当心理学家向咨询者娓娓道来,讲述深刻道理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C)。 A.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咨询者。 B. 纯粹立足于理论进行分析。 C. 帮助咨询者认识自己内心深处。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2 【单选题】(2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D)方式控制自己的动物本能。 A. 道德 B. 法律 C. 文化 D. 以上三者都是 3 【单选题】(2分) 语言成本往往意味着相关群体使用的语言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外性,较明显地体现这一特点的场景有(D)。 A. 情人悄悄私语。 B. 物理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C. 老中医手写的药方。 D. 以上三者都是。 4 【单选题】(2分)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男性似乎比女性更乐于谈论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等,这是因为(C)。 A. 女性天生缺乏深刻思考的脑力。 B. 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禁止女性思考这些问题。 C.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生活中琐碎的事里。 D. 以上三者都对。 5 【单选题】(2分)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所谓老人的存在(C)一种负担。 A.一定是 B.一定不是 C.有可能是 D.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情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往往给人以甜蜜的感觉,但是过度的依赖也有危险的隐患,这是因为(D)

A. 社会功能的完全替代。 B. 任何关系都有断裂的可能。 C. 在过度的依赖中难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D. 以上三者都对。 2 【单选题】(2分) 依赖的最好状态是(A),各方保有相对独立的人格。 A. 依而不赖 B. 赖而不依 C. 又依又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3 【单选题】(2分) 过多的爱和替代也会带来某种(A)。 A. 剥夺 B. 依赖 C. 自由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4 【单选题】(2分) 当孩子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单纯地认同家长的想法时,家长最妥当的做法是(C ) A. 严厉地要求孩子遵从自己。 B. 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 C. 适当地给予孩子自由,遵从其想法。 D. 完全地放松对孩子的管理,任其成长。 5 【单选题】(2分) 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一个对家长(A)的过程。 A. 去理想化 B. 理性化 C. 个性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比较强势,那孩子在外面更容易表现出( B )的行为 A. 防御性 B. 攻击性 C. 胆怯 D. 轻蔑 2 【单选题】(2分)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2020章节测试答案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2020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本课程将在()个站点停下。 A:4 B:5 C:6 D:7 答案: 【D】 2、学习到最后你需要回归到一个原点: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A:对 B:错 答案: 【对】 3、根据本节视频讲到的可知:越是身处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越要明确自己的民族身份感。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一章单元测试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情感性的信息更容易被别人接收到 B:文化是个人的知识 C:在选择沟通媒介时,只需要考虑沟通目标和沟通对象

D: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答案: 【A】 2、Samovar的跨文化沟通模型图 A:包括两种文化 B:形状相似就象征着文化距离是比较近的,沟通更容易 C:内部个体文化在颜色和形状都与外部总体文化有略微不同的文化属于紧文化 D:说明成员能掌握文化中全部的共享知识 答案: 【B】 3、关于心理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提倡文化的相对性 B:心理学既关注人的共性,也关注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C:心理过程可以看到 D:强调即使是同一文化、民族或性别的人,也并非完全相同 答案: 【ABD】 4、Belay的三维度模型中: A:行为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跨文化敏感性 B:认知角度要有跨文化的沟通意识 C:情感角度需要有跨文化机敏性 D: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中包括自我概念的内容 答案: 【BD】 5、在跨文化沟通当中,沟通顺畅、不存在障碍是正常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二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项不属于精确文化在管理中的特点? A:从性格、人际、绩效等方面全面考虑 B:在管理中对事不对人 C:为员工制定明确的目标 D:把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分开 答案: 【A】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集体主义可以与松文化并存 B:文化的松紧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一回事 C:松-紧文化对国家中个体的长期心理过程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影响 D:紧文化的社会监督力度更强,这一点被映射在个体水平上,表现为自我监控的严格 答案: 【B】 3、在文化中,反映人们的宗教观和哲学观的是什么时间? A:正式时间 B:非正式时间 C:技术时间 D:轮回时间 答案: 【A】 4、在做事取向的文化中,对个体绩效评价的标准是 A:根据关系亲疏进行评价 B:即使一个人什么都没有做,但也有可能被评价为是顺应天时、无为而治

传播学1.2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 第一章对传播学的基本研究 第二节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Com. 一、人内传播Com. 二、人际传播Com. 一、人内传播Com.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Com.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Com.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Com.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Com. A、人内传播概念:Com. B、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 沉思 A、人内传播概念: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指个体在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To be or not to be”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 意志层 理解层 再认层 知觉层 感觉层 信息输入 (接受系列) 信息输出 (输出系列) 意志层 信息创成层 信息表现层 符号化层 筋腱运动层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信息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 人内传播: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Com. A、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B、这种反映是一种具有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构成要素: A、感觉:视、听、嗅、味、触等; B、知觉:感觉的集合;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构成要素: C、表像: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 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D、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是抽象思维的基础;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构成要素: F、判断:对事物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 定性的思维活动; G、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 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Com.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Com. ★人内传播是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C、内省式思考: 内省见性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米德,乔治·赫伯特 1、以“符号互动论”闻名; 2、人有“自我感”;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芝加哥哲学俱乐部合影,1896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作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章节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 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 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 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2. 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 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3. 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 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 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 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A 对 B错 A 5. 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 个人主义 B. 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 美国 B. 澳大利亚 C. 中国 D. 日本 AB 3. 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 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 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 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 中性文化 B. 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 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 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 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5. 普遍主义文化中的人在管理中强调:(多选) A. 就事论事。 B. 不偏离规则。 C. 因人而异,特殊处理。 D. 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 ABD 第四章: 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文化身份感适应性策略: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文库版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或个体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的传播活动。其参与人数下限明确,上线模糊。 大众传播即职业化的传播机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通过以上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定义的对比,可初步得到一些此两种传播类型的区别,分列如下: (一)信息的传播双方 对于人际传播,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好比朋友之间的交流,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亦可随时更替,具有随意性。 对于大众传播,传播者固定为专业的传播机构,而其传播对象为不定项的多数社会成员。 (二)传播内容及所传播信息的真实度 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具有相对的私下性。同时由于不同人对信息在理解程度上具有差异,导致信息在其传递的中间环节容易由于一些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使信息失真。 反之,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且大众传播是由专业传播组织从事参与的,组织中成员需有基本的一致意识,从而使得大众传播能更为客观的传递信息,较少掺杂个人情感,传递的信息更为规范。 (三)信息传播途径 在人际传播众多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或是书信、电话、网络等工具进行交流。 在大众传播中则多于用一些先机的交流手段、技术,或是大众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浏览网上新闻等方式接收信息。 此外,人际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大众传播如报纸杂志等七印刷发行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四)信息的传播方向及反馈 人际传传播为较强的双向传播,有直接,及时的反馈。 而大众传播为较弱的单向传播,虽然他也存在反馈机制,但此种反馈机制多为滞后的。 (五)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规模小(人际圈有限)大 范围小大(广泛:接手者有不确 定性) 传播速度较慢较快 信息量小大(e.g.报纸的分栏) 1

游走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

网络与技术 中华新闻报/2004年/06月/09日/第006版/ 游走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 简析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态势 周宁 自1992年世界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以来,中国国内的短信传播市场最近几年也发展迅猛。2002年整个国内市场总额超过19亿元人民币,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涨了3倍多,超过62亿元。这种呈指数式的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媒介新景观。伴随着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被学者们称为“第五媒体”,而不再仅仅是“移动电话”。这主要就在于手机短信功能具有大众传播的功效,而这项功效使手机成为了媒体。显然,作为“第五媒体”的关键功能,手机短信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密切相关的。 传播方式和特点 短信传播是手机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一种基于数字网络的双向纯文本信息传递活动。短信这种服务就其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而言,原是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利用信令信道传递的简单消息业务,属于一种非实时的、非语音的数据通信业务。它可以由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发起,也可由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短信平台服务器发起,还可由与移动运营商短信平台互联的网络业务提供商SP(包括ICP、ISP等)发起。 由这种服务的技术基础所决定,手机短信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点对点的传播,这属于人际传播,这种方式主要是以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发起。另一种主要是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平台服务器和网络业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前者如1860发送的短信,后者如各网站发送给手机用户的信息。它们可以像其他的媒体一样广泛发布信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这种就是大众传播的方式。 不难看出,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相比,手机短信传播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它是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是指它同时具有这两重功效,更重要的是指这两种功效可以方便地转换。例如,手机用户从网络业务提供商那里获得一条新闻或是一种铃声,他可以马上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他的社会关系群。这种结合在报纸、广播、电视传播中很难实现,因为它们具备的主要是大众传播的功效;另外即使在网络传播中可以实现,但也明显不如手机短信传播便捷有效。除此以外,由于短信是以手机作为载体,它也具有了便携性和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发送接收,也就是具有了即时性,它与人发送接收信息的愿望是完全同时的。显然,由于技术的限制,即使是手提电脑也不如手机短信便捷,因而这种即时性是网络传播不易实现的。因此,短信传播的特点是即时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 迅猛发展的契机 任何一项新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整个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它不仅是更高文明的反映,还是更高文明的要求。手机短信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也不例外。从经济形态来看,我们处在信息化社会;从精神层面来看,我们处在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且称之为“个人化社会”。短信之所以迅猛发展,契机就在于此。 (一)信息化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一个以信息流通为主要问题的社会,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信息瞬息万变;人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受人的素质、观念、态度、情绪、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或形成人为的传播障碍。第二,传播中双方较具有参与性。在人际传播中,双方参与性强,互为传播之主、客体。传播双方一旦发生交流和沟通,双方便不断地对调传播的角色,既说又听,即写又看,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接受对方的意见,相互讨论、商量对话等等。特别是融会的人际沟通,相互沟通的地位平等,分不清谁是主动的传播者,谁是受传者。应该说双方都是传者和被传者。这样的传播过程,信息反馈灵活,易于相互调整适应。尤其是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中,双方能够及时作出反应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能够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方式或符号,相互间不断信息反馈,易于达到相互适应的沟通。第三,传播符号多种多样,更具有人情味。除了语言、文字、图像、音响,还有诸如眼神、表情、动作、姿态、服饰、特定的物品,以及交往的时间、空间环境等,传受双方从感官到理智都受到多方面的信息刺激。第四,人际传播是非制度化的,更为自由随意。在传播速度的控制上,传受双方可以自主控制传播速度。这就是人际传播的

人际传播与沟通--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的案例,首先回答案例后的问题,然后根据人际传播与沟通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个人如何高效地与人沟通的论文,题目自拟。 要求: 1. 论文仅限A4空白打印纸(不能使用印有南开大学作业纸); 2. 论文字数3000字,题目自拟; 3. 论文按照规范格式,要求全部手写。 案例 汤姆·弗罗斯特最近成为休闲度假俱乐部总经理,一个私人的、住宅式的高尔夫球场社区,会员平均年龄65岁,其绝大多数会员是退休人员。许多会员过去曾经是首席执行官或大型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此前他们一直过着非常紧张的生活,现在正在学习放松。 汤姆曾经是“眩晕俱乐部”的总经理。“眩晕俱乐部”是市中心的一家大型俱乐部,会员平均年龄45岁,且许多会员都是努力工作的专业人士。俱乐部董事会在每个月的某一天举行会议,会议时间比早餐时间长,但一般不超过1小时。“眩晕俱乐部”主席以其高效的董事会议时间管理而出名,他会预先邮寄议程,其中包括每一事项的时限,他知道如何通过外交手段保证日程表进行讨论。 汤姆在新任职的休闲俱乐部主席那里了解到每月董事会会议一般在某日下午3点开始,长短不一。有时,他们就在晚餐时间完成,有时没有。汤姆结识了每一位董事会成员,他对他们所展示的热情与合作的态度印象深刻,从主席处他得到的解释是,他进行的是对俱乐部运营的检讨,因此他审查了人力资源记录,收集了来自会计部门、餐饮店铺等俱乐部运营的所有分支的报告。他投入巨大努力阅读以前的董事会会议纪要,并检讨、分析和格式重整报告。他的目标是在即将举行的董事会会议上给出一个“俱乐部状态”,这将是他的首次报告,并且他将观察董事会成员的接受反馈。 汤姆的第一次董事会会议到来的那天,他在上午10点了解到董事会会议室有一个会议日程冲突,于是他将董事会会议转移到史密斯室–一个在主餐厅外的私密房间。汤姆让工作人员向董事会成员广泛宣传,同时他电话通知俱乐部主席。 汤姆下午2:30到达史密斯室,安排他的陈述材料,汤姆递给主席一份会议议程副本,上面有每个议程项目的完成时限。大约下午3点,成员陆续到达。主席以对汤姆的欢迎词开始了会议。董事会成员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主席继续他自己的报告说:“我们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主会所的整修。你们都知道,在过去数月中它一直让我们喜忧参半。”在董事会主席讲话的时候,两个服务员进来了,寻找一个会员早前可能丢失在那个房间的隐形眼镜。 3个小时后…… 汤姆不时地做笔记,且已越来越焦虑。董事会讨论了他们最近的高尔夫球比赛,吸雪茄,软的钉鞋和整修。两名董事会成员用他们的双手花费部分时间帮助服务员寻找隐形眼镜。主席正在总结整修的讨论时,餐厅员工进来对汤姆耳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