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细胞的代谢第讲细胞与能量、酶讲义浙科版-课件

第4讲 细胞与能量、酶

[考试标准]

考点一 细胞与能量

1.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

(1)吸能反应: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高。 (2)放能反应: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低。 (3)最重要的吸能反应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放能反应是细胞呼吸。 (4)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是ATP 。 2.填写ATP 的结构概念图

3.ATP 和ADP 的相互转化 ATP A

B

ADP +Pi +能量 (1)下列需要A 过程提供能量的是①②③④⑤。

①主动转运 ②生物发光、发电 ③肌肉收缩 ④淀粉合成 ⑤大脑思考 ⑥植物根细胞吸收水分

(2)进行B 过程的生命活动和场所

①生命活动?

??

??

植物:光合作用、细胞呼吸

动物:细胞呼吸

②场所:线粒体、细胞溶胶、叶绿体。 (3)进行B 过程的能量来源和去向

①来源:光能和细胞呼吸时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 ②去向:用于形成ATP 中的高能磷酸键。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 ) (2)活细胞内ATP 与ADP 的转化只能单向进行( × ) (3)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 )

(4)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 与ADP 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 ) (5)“能量”就是指ATP ,ATP 就是“能量”( × ) 2.下图为ATP 的结构简图,请思考:

(1)图示b 、c 、d 所示化学键是否相同?其中最易断裂和重建的是哪一个?

提示 图示b 为普通磷酸键,c 、d 则为高能磷酸键,其中d 处的键最易断裂和重建。 (2)图示框e 的名称是什么?它与DNA 、RNA 有何关系?

提示 图示框e 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构成RNA 的基本单位之一,当发生转录或逆转录时,它可与DNA 链中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配对。 3.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 的具体场所分别有哪些? 提示 产生场所有:细胞溶胶、叶绿体、线粒体;

消耗场所有:细胞膜、细胞溶胶、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等生物体的需能部位。 4.请说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主要贮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最终能量来源。 提示 (1)主要能源物质:糖类;(2)主要贮能物质:油脂;(3)直接能源物质:ATP ;(4)最终能量来源:太阳光能。

题组一 ATP 结构与功能分析

1.ATP 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TP 彻底水解可产生3种有机物

B .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但也能合成ATP

C.虽然所有细胞合成ATP的途径都相同,但它们消耗ATP的途径是不同的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答案 B

解析ATP彻底水解的产物有腺嘌呤、核糖、磷酸,磷酸不属于有机物,A错误;人成熟的红细胞虽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但可通过厌氧呼吸合成ATP,B正确;细胞合成ATP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两种,所以细胞合成ATP的途径不一定相同,C错误;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错误。

2.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中都能形成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答案 B

解析A项,细胞核中无法进行呼吸作用,它所需要的ATP主要由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提供。B项,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机体时刻都在消耗ATP。C项,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均有ATP形成。D项,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是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进行的,其消耗的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题组二ATP与DNA、RNA在组成上的比较

3.如图是人体细胞代谢部分简图。图中甲表示ATP,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丁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不同

B.丙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D.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时,细胞中乙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答案 D

解析甲→乙→丙→丁表示ATP的逐步水解,每一次水解反应的酶都不同,故A正确;丙为A-P,A是腺苷,由1分子核糖和1分子腺嘌呤构成,加上1分子磷酸,构成1分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故B正确;丁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戊表示磷酸,是ATP的组成成分,故C正确;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为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ATP,故乙(ADP)的含量不会显著增加,故D错。

4.在下列几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③和④D.⑤和⑥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意知,“○”中所对应的含义分别为:①腺苷一磷酸AMP,②腺嘌呤,③DNA 分子上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RNA分子上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腺苷,⑥腺苷。

1.ATP的结构及组成成分的含义

2.四种物质中的“A”辨析

考点二细胞代谢与酶

1.酶的发现

2.酶是生物催化剂

催化机理: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复合物会发生一定的形状变化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并从复合物上脱落,同时酶分子又恢复原状。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一类相似底物的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温、过酸、过碱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

(2)所有酶的合成都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

(3)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4)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

(5)高温、低温都使酶活性降低,二者的作用实质不同( √)

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思考:

(1)甲、乙两种酶的化学本质是否相同?

(2)乙酶活性改变的机制是什么?

提示(1)观察曲线图可知,甲酶的活性始终保持不变,表明甲酶能抵抗该种蛋白酶的降解,则甲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而是RNA,乙酶能被蛋白酶破坏,活性降低,则乙酶为蛋白质。

(2)乙酶被降解的过程中其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活性丧失。

3.如图表示未加催化剂时,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在图中绘出加酶和加无机催化剂的条件时的变化曲线。

提示如图所示

4.观察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加入酶B的反应速率和无酶条件下的反应速率相同,说明酶B对此反应无催化作用。

(2)加入酶A的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明显加快,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5.下列图示为影响酶促反应因素的四种曲线,据图思考:

(1)甲、丙的曲线变化分别表明了什么?

提示甲图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丙图表明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过酸、过碱、高温、低温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一样吗?

提示不一样,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3)甲、乙、丙、丁四图所示的因素均对酶活性造成影响吗?

提示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题组一酶的本质与作用分析

1.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它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

A.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答案 A

解析由题可知,除去RNaseP酶中的蛋白质,在提高Mg2+的浓度的前提下,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说明起催化作用的不仅是这种蛋白质,其中的RNA也有催化作用。D项由于本题只说明了这种酶的催化成分是RNA,故不具有普遍性。

2.如图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抗体的消化作用过程,根据图示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胃蛋白酶能使抗体失活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胃蛋白酶催化抗体分解断裂的肽键数目多于木瓜蛋白酶

答案 C

解析经木瓜蛋白酶或胃蛋白酶处理后,抗体中的部分化学键断裂,进而导致抗体失活;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本实验不能得出两种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结论;从图中信息可知,胃蛋白酶催化抗体水解时断裂的肽键数目较多。

3.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环境改变有关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答案 D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A正确;酶的活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pH等,B正确;蛋白酶可以催化蛋白质水解,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它们都属于水解酶,C正确;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而酶具有专一性,纤维素

酶只能催化纤维素水解,所以D错误。

题组二通过图、表及曲线分析酶的特性与影响因素

4.取经过编号的5支试管,分别加入2mL0.5mol/L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1号和3号对照不能说明酶有专一性

C.各组实验都不能体现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D.3号和5号对照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pH影响

答案 D

解析酶具有高效性是通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即2号与3号实验)得出的;1号和3号实验是两种酶催化一种底物,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3号和4号实验对比能说明高温会降低酶的活性;3号和5号实验的自变量是pH,说明pH会影响酶的活性。

5.下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请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 )

A.温度 B.pH

C.淀粉溶液量D.唾液量

答案 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进行到12min后,还原糖的生成量不再增加,两组反应都不再进行,改变某一条件后生成物总量降低,反应物淀粉溶液量减少会导致此结果。而改变温度、pH和唾液量均会改变反应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6.图甲中A、B、C分别表示正常酶的作用、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作用和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作用,图乙表示相应的反应速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

B.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C.曲线c表示在非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

D.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能够削弱非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从图甲可以看出,A所示是正常情况下酶与底物的结合状态,符合曲线a;B所示是因为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催化的底物结构相似,所以当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会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使反应速率有所降低,符合曲线b;而C所示是非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它与酶结合后,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影响反应速率,符合曲线c。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增加底物浓度并不能削弱非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D项错误。

7.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情况,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在a点时,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B.在b点时,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

C.在c点时,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D.该图不能反映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

答案 B

解析题图可以反映温度和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但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仅包括温度和pH,还有酶浓度等。在反应底物充足的条件下,增大酶浓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所以A、C项正确,B项错误。题图显示,该酶的最适pH为2左右,因此这种酶可能是胃蛋白酶,而不会是唾液淀粉酶,D项正确。

8.如图所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答案 B

解析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A项错误;酶量减少,在反应物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下降,可用曲线a表示,B项正确;图中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最适pH下的曲线图,因此,升高温度,减小pH,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应为曲线a,C、D项错误。

1.具有专一性的物质归纳

(1)酶: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2)载体蛋白:某些物质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同物质所需载体蛋白不同,载体蛋白的专一性是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基础。

(3)激素:激素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其原因在于它的靶细胞膜或胞内存在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4)tRNA:tRNA有61种,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5)抗体: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2.“四步法”分析酶促反应曲线

(1)识标:“识标明变量”。明确酶促反应曲线坐标图中横坐标(自变量)和纵坐标(因变量)的含义。

(2)析线:“析线理关系”。分析酶促反应曲线走势,明确因变量怎样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上升”“下降”“先升后降”“先升后稳”“水平”等。

(3)明点(特殊点):“抓点求突破”。明确酶促反应曲线中起点、终点、顶点、拐点、交叉点、特殊条件下的交点等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4)判断:“先分后合巧辨析”。对于多条酶促反应曲线图,根据曲线上不同标示物识别曲

线所代表的意义(有的曲线直接标出),首先对每一条曲线单独分析,进行比较,判断曲线间有无联系或找出相互关系,然后综合分析。

考点三(活动) 探究酶的专一性和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1)探究酶的专一性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还原糖能够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 (2)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式:2H 2O 2――→过氧化氢酶

2H 2O +O 2↑。

②pH 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可用倒置量筒中的气体量来测量。 2.实验步骤 (1)探究酶的专一性

(2)制备含过氧化氢酶的滤纸片

将反应小室与气体收集装置相连

[深度思考]

(1)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试管1、3、5相互对照,说明了什么?试管2、4、6相互对照说明了什么?综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

提示试管1、3、5相互对照,说明了淀粉酶能将淀粉催化水解,而蔗糖酶不能;试管2、4、6相互对照,说明了蔗糖酶能将蔗糖催化水解,而淀粉酶不能。综合说明:一种底物的反应只能被一种酶来催化。

(2)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在不同pH下,气体释放速度和量不一样,在pH为7时释放的气体最多,说明了什么?

提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范围在7左右。

题组一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1.请选择下列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来验证酶具有专一性。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唾液淀粉酶溶液,适宜浓度蔗糖酶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本尼迪特试剂,试管,37℃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等。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

(2)实验步骤:

①分组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照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现象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所设计的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测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做上述实验,出现红黄色的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的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

[

(2)①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各加入2mL蔗糖溶液

②在甲试管中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在乙试管中加入1mL蔗糖酶溶液,混合均匀,放在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几分钟

③取出试管,甲、乙各加入2mL的本尼迪特试剂,振荡均匀,放在沸水浴中加热2~3min,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

(3)酶的种类是否出现红黄色沉淀

(4)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解析要验证酶的专一性,有2种实验方案:①用两种不同酶催化同一种底物;②用同一种酶催化两种不同底物。在不同方案中实验变量不一样,实验步骤也不一样。

题组二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

肪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油脂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解析(1)脂肪酶的活性以其单位时间内分解油脂的量作为指标,因酶需要适宜的pH,故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2)该酶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要测定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般采用预实验,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对比不同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若不能测出峰值,则需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

3.下面的表格分别是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和探究某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的实验结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实验一的①②③步骤为错误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一的第⑤步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试剂)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_______。

(4)如将实验一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实验二的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项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可在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设置梯度进行研究。

答案(1)无关

(2)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恒温后再混合(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碘—碘化钾溶液剩余量

(4)不科学因为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的分解

(5)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约为7,pH降低或升高酶的活性均降低(或在pH为5~7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升高,在pH为7~9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 6~8

解析(1)实验一探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pH 属于无关变量。(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该先设置好酶溶液和淀粉溶液的温度,然后再将相应温度的淀粉溶液和酶溶液混合进行反应,否则未达到预设温度时部分淀粉可能已被淀粉酶催化分解。因此,实验一的①②③步骤为错误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先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恒温后再混合。(3)淀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蓝,因此实验一的第⑤步最好选用碘—碘化钾溶液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淀粉的剩余量越多,说明酶活性越低。(4)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的分解,因此实验一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

溶性淀粉溶液不能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5)由实验二的结果可知:在pH为5~7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升高,在pH为7~9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在该预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可在pH 为6~8之间设置更小的梯度进行研究。

题组三实验设计中变量的把握

4.某学生为了验证唾液的功能,做了一组实验: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2mL淀粉糊,甲试管内又加入了2mL唾液,两试管同时在37℃的温水中保温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mL 碘—碘化钾溶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该实验步骤中有一个错误,应是( ) A.乙试管应置于低温或室温中

B.乙试管应加胃液

C.乙试管应加与唾液等量的蒸馏水

D.应再加一个试管,内加2mL淀粉糊、2mL唾液,并放到冰水中

答案 C

解析实验设计中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等量对照原则,这样才能确定实验结果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所以乙试管应加与甲试管唾液等量的蒸馏水。

5.如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 )

A.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则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率会加快

C.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D.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答案 C

解析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气泡)。增加土豆片的数量即增加酶的含量,可使反应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因底物过氧化氢全部被消耗分解掉,产生的氧气(气体)量不再增加。

6.下表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

B.该实验检测的因变量是还原糖的生成量

C.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

D.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

答案 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看出,温度设置只有3个不同温度,无法判断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

1.对比法探究酶的专一性

(1)设计思路:常见的方案有两种,即底物相同但酶不同或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2)设计方案

2.梯度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设计思路:设计实验时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或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酶促反应时间最短的一组对应的温度(或pH)最接近最适温度(或pH)。相邻组间的差值(即梯度值)越小,测定的最适温度(或pH)就越精确。

(2)设计方案

3.变量法分析酶的实验设计

(1)变量的种类

变量是实验设计中可以变化的因素或条件,依据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该因素的改变将引起实验结果的相应改变,是实验要研究的因素。因变量是因自变量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实验结果。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自变量外也能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其他因素。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实验结果就是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因果关系。

(2)自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进而确定控制的措施。

例如:“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

①变量的确定:自变量是相同的酶处在不同温度下即温度梯度,即要“探究什么”,则“什么”就是自变量。

②自变量的控制:在确定了自变量是温度梯度后,应将淀粉酶置于温度梯度下,如:25℃、26℃、27℃……

控制变量的方法,常用的有“施加”“改变”“去除”等。

(3)无关变量的确定与控制

例如:请指出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是什么?应如何控制?

分析: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pH的大小”。无关变量有温度、唾液淀粉酶的量、淀粉溶液的量、反应时间、加入碘—碘化钾溶液的量及时间等,在做实验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以上因素都要相同且适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