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914475529.html,

浅析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作者:邹创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9期

摘要: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出现的一组人物形象,包括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洛摩夫等,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民族解放运动进入贵族革命时期出现的一批优秀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变化与俄国历史进程紧密联系。

关键词:俄国多余人历史进程

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经历了毕巧林、罗亭,到奥勃洛摩夫,构成了俄国文学特有的多余人形象系列。他们都是一些封建贵族,他们痛恨贵族社会的虚伪与庸俗,对现实怀着极大的轻蔑和不满,表现出一定的叛逆性,但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挣脱不掉这个社会旧势力的桎梏。赫尔岑说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到人民方面”,只能做社会的“多余人”。多余人形象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经历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四个阶段。他们各自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

一、多余人鼻祖奥涅金

奥涅金是诗体小说《叶浦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他生活于19世纪初,诗人普希金按照生活的真实,塑造了奥涅金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把贵族知识分子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找不到出路的悲剧如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奥涅金出身于彼得堡贵族家庭,天资聪颖,但他从小接受的是脱离人民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精神贫乏。18岁进入上流社会,风雅的举止、精美的衣饰、机智的谈吐,使他在热闹的

上流社会生活很快崭露头角,他整天沉溺于舞会、剧院、恋爱、宴饮中,却感觉生活无聊,8年以后,他不再出入舞会、剧院,而是患上了时代的“忧郁症”,整天端坐在书房里,阅读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接受启蒙主义者卢梭的观点,开始用怀疑、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痛苦地寻找着出路。但是,贵族生活的寄生性,贵族教育的空泛性,使得他不能处理任何实际工作。奥涅金一方面对周围的现实不满,愤世嫉俗;另一方面,他又软弱无力,远离人民,不能和有志于改革这种社会现实的人们站在一起,从而成了无根的浮萍。

二、毕巧林:30年代的多余人

毕巧林是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小说反映的时代是19世纪30年代,是俄国历史上极端黑暗的时期。

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是个出身于富庶世家,在彼得堡长大的贵族军官。他少年英俊,聪颖热情,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敏锐的观察力。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和他的才智全然不符。毕巧林一进入青年期就在上流社会消谴度日,但不久他开始感到烦闷,调到高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