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_上海牛津_六上六下七上七下_学习重点及复习内容整理 (1)

科学_上海牛津_六上六下七上七下_学习重点及复习内容整理 (1)
科学_上海牛津_六上六下七上七下_学习重点及复习内容整理 (1)

SkyZH

《科学》知识整理学习重点及总结

SkyZH

2013-5-11

《科学》学习重点及总结

目录

《科学》六年级第一学期 (4)

第一章科学入门 (4)

第一节认识科学活动1.1~1.2 (4)

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活动1.3~1.5 (4)

第三节简单的实验技巧活动1.6~1.14 (4)

第四节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活动1.15~1.17 (4)

总结 (4)

第二章生物的世界 (4)

第一节生物活动2.1~2.2 (5)

第二节生物的多样性活动2.3~2.4 (5)

第三节分类活动2.5~2.9 (5)

第四节濒临灭绝的生物活动2.10 (5)

总结 (5)

第三章细胞与生殖 (6)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单位活动3.1~3.5 (6)

第二节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活动3.6~3.7 (6)

第三节青春期与生育活动3.8~3.9 (6)

第四节性传染病活动3.10 (6)

总结 (6)

第四章物质的粒子模型 (7)

第一节物态活动4.1~4.4 (7)

第二节粒子模型活动4.5~4.12 (7)

第三节气压活动4.13~4.15 (7)

第四节物体的浮沉活动4.16~4.19 (7)

第五节热胀冷缩活动4.20~4.22 (8)

总结 (8)

《科学》六年级第二学期 (9)

第五章能与能源 (9)

第一节能及能的形式活动5.1 (9)

第二节能的转化活动5.2~5.3 (9)

第三节能的转移活动5.4~5.13 (9)

1

第四节能源活动5.14~5.18 (9)

总结 (9)

第六章水与人类 (10)

第一节水与生命活动6.1~6.4 (10)

第二节水的净化活动6.5~6.9 (10)

第三节水的循环活动6.10~6.14 (10)

第四节保护水资源活动6.15~6.16 (11)

总结 (11)

第七章空气与生命 (12)

第一节空气的组成活动7.1~7.3 (12)

第二节氧气与燃烧活动7.4~7.8 (12)

第三节生物体如何获取能量活动7.9~7.13 (12)

第四节动植物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活动7.14~7.18 (12)

第五节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活动7.19~7.22 (12)

总结 (12)

《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 (14)

第八章身边的溶液 (14)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活动8.1~8.3 (14)

第二节行行色色的溶液活动8.4~8.12 (14)

第三节安全使用溶液活动8.13~8.17 (14)

总结 (14)

第九章电力与电信 (15)

第一节电路活动9.1~9.17 (15)

第二节家庭用电活动9.18~9.25 (15)

第三节磁铁及电流的磁效应活动9.26~9.29 (15)

第四节电信活动9.30~9.34 (15)

总结 (15)

第十章健康的身体 (16)

第一节运动、休息与健康活动10.1~10.4 (16)

第二节营养与健康活动10.5~10.18 (16)

第三节平衡与健康活动10.19~10.21 (17)

总结 (17)

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 (18)

第一节生物的感觉活动11.1~11.3 (18)

第二节视觉活动11.4~11.14 (18)

第三节听觉活动11.15~11.23 (18)

第四节嗅觉、味觉和触觉活动11.24~11.28 (18)

第五节脑与感觉活动11.29~11.32 (19)

第六节药物和溶剂对感觉的影响活动11.33~11.35 (19)

2

总结 (19)

《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 (20)

第十二章宇宙与空间探索 (20)

第一节宇宙活动12.1~12.2 (20)

第二节力与空间探索活动12.3~12.14 (20)

第三节太空旅行活动12.15~12.19 (20)

第四节空间开发活动12.20~12.22 (20)

总结 (20)

第十三章地球、矿物与材料 (21)

第一节地球活动13.1~13.3 (21)

第二节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活动13.4~13.5 (21)

第三节材料及其应用活动13.6~13.14 (21)

第四节材料开发活动13.15 (22)

总结 (22)

第十四章海洋与海洋开发 (23)

第一节海洋与生物活动14.1~14.4 (23)

第二节海底探索活动14.5~14.7 (23)

第三节海洋开发活动14.8~14.13 (23)

总结 (23)

第十五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4)

第一节人口增长及其所产生的问题活动15.1~15.2 (24)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活动15.3~15.6 (24)

第三节环境与环境保护活动15.7~15.16 (24)

总结 (24)

3

《科学》六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认识科学活动1.1~1.2

1)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

2)科学研究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学习科学同样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

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活动1.3~1.5

1)万一发生了意外,一定要保持镇静,并立刻向老师报告。

第三节简单的实验技巧活动1.6~1.14

1)每个人的心跳次数是不尽相同的。我的脉搏的跳动和心跳次数是相同的。运动后,我的脉搏跳动和心跳加

快。利用自身的脉搏或心跳次数的规律可以粗略地估计时间。

第四节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活动1.15~1.17

1)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常常需要猜测和估计,就像猜测黑盒内的物体一样。当不能找出确实的答案时,

他们会根据已知的资料,作出猜测,然后寻找证据去验证这些猜测的正确性。

总结

1)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科学探究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科学的发现能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

物。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2)实验室是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在实验室工作一定要遵守实验室守则,并做好实验必须的安全措施。

3)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力有限,所以不尽可靠。如需要做准确的测量,就必须借助各种仪器。以下是一些常用

的仪器及测量单位:

仪器测量单位符号单位换算

刻度尺长度千米

厘米km

m

cm

1km=1000m

1m=100cm

量筒体积米3

厘米3

毫升m3

cm3

L

mL

1m3=1000000cm3

1L=1000mL

天平质量千克

克kg

g

1kg=1000g

停表时间时

h

min

s

1h=60min

1min=60s

温度计温度摄氏度℃

4)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涉及六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

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记录、猜测,等等。

第二章生物的世界

4

第一节生物活动2.1~2.2

1)生物有七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对环境具有适应性、有呼吸器官、需要食物、能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要排泄、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蜗牛利用腹足向前移动。它经过的地方,会留下一些粘稠的物质,这些物质使接触面更加光滑,有助于爬

行,还能帮助蜗牛粘附在物体上。

3)蜗牛具有触觉、嗅觉、对光反应的能力。

第二节生物的多样性活动2.3~2.4

1)同种生物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是正常的。无论差异有多大,我们应学会接受。对于分布于两端的差异,

我们更应予以接受。

第三节分类活动2.5~2.9

1)科学家主要根据身体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首先根据动物有没有脊柱,把动物分成两大类。然后再把脊椎

动物进一步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生物检索表的基本原理是:按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来划分。划分原则是:先划分最基本

的差异,再划分较细的,依此类推。因此,同组生物最少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第四节濒临灭绝的生物活动2.10

1)为了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

等法律,违反者将受到制裁。青少年不仅自己要遵守这些法律,还要积极宣传,参加各项有益活动,把我们周围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总结

1)科学家喜欢研究身边的生物,他们既研究生物,也研究非生物。

2)生物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3)我们可以尝试在家中饲养小动物,作长时间的观察,深入了解其特征,例如:

a)它的外形

b)它的活动形态

c)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d)它生活的环境

e)它的进食习惯

f)它对人类的影响

4)蜗牛爱吃植物的嫩叶,对农作物有害。

5)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科学家按它们的特征来分类。

6)生物可以通过检索表进行分类。

5

7)生物检索表的基本原理是:按生物个体之间都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来划分。划分原则是:先划分最基

本的差异,再划分较细的,依此类推。因此,同组生物最少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8)一些野生生物正濒临灭绝。任何一种生物的绝种可能会影响其他生物,从而影响整个生活环境,人类应该

关注和保护野生动物。

第三章细胞与生殖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单位活动3.1~3.5

1)我们可以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物体的微小结构。镜下所看见的物像比原物大,而方向则相反。

2)细胞室绝大多数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然后

是较薄的细胞膜,细胞内部还有细胞质和细胞核。动物细胞也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没有细胞壁。

3)人类的生殖必须要有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才能进行。男性性细胞称为精子,女性性细胞称为卵子。两种性

细胞结合的过程称为受精作用。受精卵不断分裂和分化,对后形成胚胎。

第二节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活动3.6~3.7

1)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取得养分和氧,以及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至母体。

2)婴儿出生时,子宫的肌肉收缩,把婴儿挤出母亲的阴道外,婴儿就此脱离母体。

3)青春期时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性成熟阶段,这时候,性器官开始产生性细胞,身体也出现第二性征。

第三节青春期与生育活动3.8~3.9

第四节性传染病活动3.10

3)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动物细胞也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没有细

胞壁。

4)大部分的细胞都可以自行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

5)动物的雌性性细胞在卵巢产生,称为卵子;雄性性细胞在睾丸产生,称为精子。

6)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称为受精作用。

7)当人类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后,便会发育为胚胎。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和脐带等结构从母体吸取所

需的养分。

8)婴儿在出生后都会得到父母的照顾和保护,父母更会教导幼儿各种求生技能,直至幼儿成长,可以独立生

活为止。

9)生命来之不易,要珍爱生命,尊敬父母。

10)进入青春期,男女之间身体外形上会出现性别差异,称为第二性征。生殖器官也趋向成熟,为繁殖下一代

作准备。

11)青少年应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性侵犯。

12)避孕的方法很多,但原理不外乎两种:一是阻止受精作用发生,二是阻止胚胎发育。

13)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疾病,称为性传染病,避免性传染病的最好方法是洁身自爱。

第四章物质的粒子模型

第一节物态活动4.1~4.4

1)气体可以流动,形状不固定,体积不固定。

2)各种液体的颜色和气味不同。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可以流动,形状也会改变。

3)各种固体具有不同的性质,有的固体透明,而有的固体不透明;但它们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和固

定的体积。

第二节粒子模型活动4.5~4.12

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由数量巨大的、体积十分微小的粒子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粒子构成。

2)若两种不同的物质相遇,它们的粒子互相进入对方粒子间的间隙中,这种现象称为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

明物质的粒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3)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粒子之间都有间隙。固体、液体和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相比,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最

大,固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最小。

4)在相同的条件下,固体、液体和气体受压时,气体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第三节气压活动4.13~4.15

1)气压是由于大量气体粒子不断撞击器壁而产生的。体积不变的容器内气体粒子越多,气压就越大,气体温

第五节热胀冷缩活动4.20~4.22

1)固体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

2)液体受热时膨胀,遇冷时收缩。

3)气体受热时膨胀,遇冷时收缩。

4)物体受热时,粒子运动加剧,粒子之间的间隙相应增大。因而形成物体受热膨胀的现象。

5)受热时,双金属片会弯曲,原因是不同的金属的膨胀程度不同。

总结

1)物质的状态有下列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各种状态的性质如下:

a)固态:有固定的体积和固定的形状。

b)液态: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c)气态: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2)物质是由无数体积极为细小的粒子构成的。粒子虽然用肉眼看不见,但粒子之间却存在间隙,并且粒子在

不停地运动。

3)科学家以粒子模型分析物质的三种状态如下:

a)固态:粒子排列有序,结构紧密。粒子之间的间隙很小。粒子不能自由移动,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

动。

b)液态:粒子间的结构也很紧密,但排列却不很整齐,间隙较大,例子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

c)气态:粒子的相互作用力很小,排列松散,间隙很大,粒子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4)由于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很大,压缩气体最为容易;液体粒子之间的间隙很小,压缩液体极为困难;而固

体则几乎无法压缩。

5)气体粒子不断地撞击容器内壁,因而产生压强。如果在同一空间里,气体粒子数量越多,或粒子运动越剧

烈,气压就越大。

6)无液气压计可用来测量大气压强。

7)物质每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密度=质量÷体积()

8)密度较小的物体浮在密度较大的物体之上。

9)物体受热时,它的粒子振动加剧,粒子之间的间隙增大,物体便会膨胀。相反地,物体遇冷时,粒子的能

量被外界吸收,粒子的振动减弱,间隙缩小,物体便会收缩。

10)如果加热程度相同,气体膨胀最明显,液体次之,固体最不明显。

11)即使加热程度相同,不同的固体膨胀的程度也有不同。双金属片受热时弯曲,便是利用这个原理。

12)恒温器利用双金属片受热弯曲的原理,控制电路的开关,从而控制温度。

8

《科学》六年级第二学期

第五章能与能源

第一节能及能的形式活动5.1

1)能的存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包括光能、热能、电能、声能、动能、势能和化学能等。

第二节能的转化活动5.2~5.3

1)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第三节能的转移活动5.4~5.13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当空气中的粒子受热时,它们的移动速度加快,同时粒子间的距离会增大。气

体受热膨胀后,它的密度相对地比四周气体密度小。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而密度较大的冷空气乡下移动,于是便形成对流。

2)当水受热时,粒子间的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密度较小的热水向上升,而密

度较大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在液体中,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3)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会震动得更剧烈,他们通过碰撞,影响相邻的粒子,使它们振动加剧,受影响的范

围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

4)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称为热的良导体。非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差,称为热的不

良导体。

5)不同导热体的导热性能不尽相同。

6)传导和对流均可在水中发生,但以对流为主。当上部的水受热时,热只能通过传导向下传递。水是热的不

良导体。

7)传导与对流均可在空气中发生,但以对流为主。空气的导热性较差。

8)包围着烧瓶的物质称为隔热体。毛皮和羽毛的空间里藏有空气,而空气是不良的导热体,因此可以减少热

的传导。隔热体所藏的空气越多,保温能力越强,因此人类利用皮革、羽绒、棉花等物质作为制造御寒衣服的材料。

第四节能源活动5.14~5.18

1)能可以经生物或非生物进行转化。

2)燃料中蕴藏着大量化学能,燃烧时会放出热能和光能。

3)使用燃料时,我们必须注意安全。因为一旦能的转化失去控制,便会造成重大的伤害。

2)能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受控制的能的转化往往对我们生活很有帮助,但失控的能的转化则

会带来灾害,例如火灾等。

3)人类制造各种器械(或称为能的转化器)来控制能的转化的形式、发生时间和地点。

4)热由高温的地方转移至低温的地方,称为热的传递。

5)热可以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6)对流只在流体中出现。当流体的粒子由温度较高的地方移至温度较低的地方时,对流便会出现。这种粒子

的移动,称为对流。

7)传导主要在固体中出现。当部分粒子振动加剧时,传导便会出现。

8)辐射是一种不需介质的传热方式。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太阳能也是通过辐射转移至地球的。

9)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如空气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10)以下方法可以防止热的流失:

a)使用热的不良导体,避免热以传导的方式流失。

b)使用密封容器,避免热以对流的方式流失。

11)动物使用不同的方式保持体温。毛皮、毛发、羽毛和皮下脂肪均可防止热经皮肤流失。

12)所有生物都可转化及控制能量。植物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成植物体内的化学能;动物又以植物为食物,

把植物的化学能转化成动物的化学能。从这个关系看来,太阳就是能的来源,它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提供能量。

13)煤和石油是两种主要的燃料,它们所储存的化学能也是来自太阳。太阳可以说是地球上大部分能的最终来

源,延长有限资源的使用时间。

14)地球上的能源有限,终有用尽的一天。因此,我们必须节约和善用能源。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和

发明一些更节能的能的转化器。

第六章水与人类

第一节水与生命活动6.1~6.4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以“一水多用”和“用多少放多少“的原则节约用水,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珍

惜每一滴水。

第二节水的净化活动6.5~6.9

第三节水的循环活动6.10~6.14

1)

10

2)蒸发过程可以在任何环境和温度下进行。下列因素可以加快水蒸发的快慢:

a)温度高

b)空气流通

c)液面面积大

对于每一组实验,应有对照组。

第四节保护水资源活动6.15~6.16

1)人类活动会破坏水质,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污染会危害人类。保护水源不被污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职

责。

总结

1)人类对水的需求非常庞大。水在人类的生命、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自然界里的水都含有杂质,例如悬浮的微粒、微小生物和溶解的物质等。要把水净化,我们可以利用过滤

法,出去悬浮的微粒,再加入氯气,杀死微小生物。

3)自来水厂通过沉淀、过滤、消毒等过程生产自来水。

4)我们可以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饮用水。这种方法虽然有成效,但须耗用大量能源,成本颇高。

5)冰(固态)、水(液态)和水蒸气(气态)均属同一物质,但以不同的状态存在。

6)物质的三态的关系如下:

7)固体融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8)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

9)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10)蒸发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加快蒸发的条件如下:

11

a)液面面积大

b)较高的温度

c)空气流通

11)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溪水、湖泊、河流和海洋可为我们提供大量有用的物质。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和

防止水体污染。

12)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防止水质污染,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产生污水。

第七章空气与生命

第一节空气的组成活动7.1~7.3

1)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们都是无色的、无味的。我们可利用一些特别的方法鉴别他们。二氧化碳可

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以使碳酸氢盐指示剂变黄色,这都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的检验方法。

2)空气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初期体外,空气还含有一些微小的颗粒,例如烟尘、花粉细菌等。第二节氧气与燃烧活动7.4~7.8

1)食物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放出能量,并且生成热能与光能。

2)燃烧有三项不可缺少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尽、氧气不足、温度降低至

着火点以下,燃烧便会停止。

第三节生物体如何获取能量活动7.9~7.13

1)植物制造淀粉所需的条件是:阳光,二氧化碳;所需要的原料是水和叶绿素。

2)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含有较少的氧气,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同时,呼出的气体温度较高。

第四节动植物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活动7.14~7.18

呼气变小缩小

2)动物呼吸时会放出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植物的生命活动也需要进行呼吸作用,在呼吸过程中会放出二

氧化碳,并释放能量。

第五节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活动7.19~7.22

c)稀有气体约占0.94%

d)此外,空气还包含水汽和其他微粒(例如微生物、花粉、烟粒和尘粒)等。

2)气体的检验方法:

a)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b)二氧化碳可以:

i.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ii.使碳酸氢盐指示剂变黄。

3)用途:

a)氧气用于:

i.呼吸作用

ii.助燃

b)二氧化碳用于:

i.光合作用

ii.灭火器

c)氮气用于:冷藏。

4)在细胞内,氧气和食物产生反应的过程叫做细胞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贮藏在食物中的能量会转化成生物

体的能量,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比大气中的多,温度也高。

5)肺是动物体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

6)呼气和吸气的过程是由膈肌和肋骨间肌肉协同完成。吸气时,膈肌下拉而肋骨间肌肉收缩。这两组肌肉放

松时,便会呼出空气。

7)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有机物。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助于大气中气体成分保持相对平衡。

13

14

《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八章 身边的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活动8.1~8.3

1) 溶质能在溶剂里溶解,形成溶液。很多物质都能够溶解在水中,所以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第二节 行行色色的溶液 活动8.4~8.12

1) 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会显示不同的颜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

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2) 溶液的酸碱常用pH 来表示,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当pH >7时,溶液为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

当pH <7时,溶液为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溶液呈中性。

3)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4)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酸雨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必须采取防治酸雨的措施。

第三节 安全使用溶液 活动8.13~8.17

1) 酸溶液有一定腐蚀性,浓酸溶液的腐蚀性更强。碱溶液也有腐蚀性。

2) 酸、碱溶液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要特别小心。对实验后的酸性或碱性废料要正确处理,不能随意丢弃。

总结

1)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3)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不会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酚酞

试液变红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表示。pH 的范围是由0至14。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

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

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6)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当雨水的pH 小于5.6时,称为酸雨。酸雨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必须采取防治酸

雨的措施。

7) 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必须

格外小心。对试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第九章电力与电信

第一节电路活动9.1~9.17

1)凭借电源(例如电池)所提供的能量,我们可以在闭合电路里形成电流。电流通过灯泡,灯泡便会发光。两

盏灯在电路里有两种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

2)金属都是导体。非金属中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

3)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四部分组成。开关可以控制小灯发光或熄灭。

4)串联电路中电路只有一条通路。在串联电路中添加灯泡会使其他灯泡的亮度减弱。取走串联电路中的灯泡

会使电路变成断路。

5)在并联电路中,若其中一条分支电路断开,将不会影响其他支路。所以并联电路较适用于连接家庭电路。

6)不同灯泡先后与同一个电源连接,通过灯泡的电流强度是不同的。不断增加串联接入的灯泡,电路中(每

一个灯泡)的电流强度越来越小。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

7)我们可以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任何两点之间的电压。当电池首尾连接时,它们的总电压等于每一节电池电

压的和。

8)用电器不变的闭合电路中,电池数目越多,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第二节家庭用电活动9.18~9.25

1)当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热能,使导体变热。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导体中通过的电流越大,热效

应越明显。

2)并联电路中接入的灯泡增加,总电路的电流就增大。熔丝是一个保护电路元件及导线的装置。当电流过大

时,电流所产生的热会把熔丝熔断,使电路断开,不致损毁其他元件。熔丝上印有额定值,表示可以负荷的正常电流。当电路的电流超过熔丝的熔断电流时,熔丝便会(被)熔断。

3)插头插入插座前,要核对电流的额定电压与当地电网的电压是否一致。电器插头插入插座后,电器金属外

壳与大地连接,可以防止发生触电事故。我们利用多用插座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多个电器,但插上过多的电器会使插座的负荷过大而引起火灾。

4)灯泡(用电器)上的“W”前的数值表示灯泡(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其单位为瓦特。不同的灯泡(用电

器)的额定功率不一样。灯泡的额定功率越大,每单位时间内灯泡所消耗的电能也越多。

5)用电器的耗电量,取决于它的额定功率和使用时间。功率越大,使用时间越长,所耗用的电能越多。耗用

的电能越多,需缴付的费用越多。

第三节磁铁及电流的磁效应活动9.26~9.29

1)通电的导线或螺线管会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或有吸引或排斥作用。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门铃是利用电

流的磁效应而工作的。

2)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称为导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3)我们用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

4)我们可以用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

5)电流表示一种用来测量电流的一起。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6)测量电压的仪器称为电压表。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7)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通过导体的电流也增大。

8)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使导体发热,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

9)熔丝的作用是保护电器,避免受到过大电流的损害。当过大的电流通过电路时,所产生的热量会将熔丝熔

断。

10)大部分建筑物的电路均已采用断路器代替熔丝。如果通过电路的电流过大,断路器便会自动切断电源。只

要再次接通断路器的开关,电路便可恢复使用。

11)切勿在并联电路中增添过多支路。过多支路会使电路负荷过重。多用插座是以并联方式连接各种电器,所

以切勿利用多用插座接上过多的电器。

12)家庭用电计算耗电量的单位是千瓦时(kW·h)。1千瓦时=1000瓦特的电器在1小时内所耗的电能。

13)插座中的火线和零线、与插座相连的用电器可连接成完整的电路。地线则可在漏电时把电流引走,以保安

全。

14)导线通电后,会使附近的小磁针转动,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15)变化的电流周围会产生电磁波。

16)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信号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

17)光线能沿弯曲的光导纤维传播。

第十章健康的身体

第一节运动、休息与健康活动10.1~10.4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使心脏更强壮。运动后,其心率恢复至正常时所用的时间较短;同样,它们的肺活量

更大,从而使运动时可以交换较多的气体。

第二节营养与健康活动10.5~10.18

1)各种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及水、维生素、无

机盐等。

2)可用来检验葡萄糖的试剂是班氏试剂,如果有红黄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可用来检验蛋白质的

溶液是10%氢氧化钠溶液和3%硫酸铜溶液,如果溶液呈淡紫色,说明溶液中含有蛋白质。由于油脂类物质会在滤纸上留下半透明两点,这种方法能检验脂肪存在。

3)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的种类不同,大多数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

4)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消化。这个过程主要在消化系统的消化道中进行。

5)牙齿主要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构成。

6)唾液含有一种可以把淀粉分解成糖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把食物分解成较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称为消化酶。

7)胰液和肠液中含有一种可以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能杀死食物中部分细菌的

消化液是胃液。

16

8)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细胞组成。在小肠绒毛内布满了微血管。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9)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的作用是运输氧气和养料,运走二氧化碳和废物。

10)人体血管的种类有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其中静脉中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毛细血管是气体和物

质交换场所。

11)心脏是血液运输动力器官,分成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倒流。与

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上、下腔静脉。

第三节平衡与健康活动10.19~10.21

1)我需要能量维持生命活动。一个人所需的能量会因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和重量而不同。

总结

1)我们需要适当的和适量的食物、足够的运动和休息,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如下:

a)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供应身体所需的能量。

b)蛋白质——供应身体组织生长及修复所需的原料。

c)脂肪和油——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d)无机盐——维持身体健康及帮助身体抵抗疾病。

e)维生素——<同上>

f)水——构成身体的主要成分,并是输送物质的媒介。

食物纤维能促进肠的蠕动,使食物顺畅地在肠内移动。

3)若要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可用以下方法:

a)淀粉——遇碘液变成深蓝色。

b)糖——遇班氏试剂加热后有红黄色沉淀。

c)蛋白质——使10%氢氧化钠溶液和3%硫酸铜溶液的混合液呈紫色。

d)脂肪及油——在滤纸上留下半透明亮点。

4)在消化的过程中,复杂而不溶的食物会被分解成简单且可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经消化后才能透过肠壁进

入血液。

5)人体的消化过程是在消化管内进行,消化过程如下:

a)口腔——将食物教程小块,唾液可使食物湿润,方便吞咽,也能把部分淀粉变为糖。

b)胃——胃的蠕动把食物变成糜团,同时胃液对部分的蛋白质进行初步的分解。

c)小肠——在肠内由胰分泌的胰液和小肠分泌的肠液混合并帮助完成对食物的消化。碳水化合物会被分

解为单糖,蛋白质会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则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食物粒子非常细小,可以通过小肠绒毛壁等进入血液。

d)大肠——吸收多余的水分,并将剩下的固体物质暂储在直肠中。

e)肛门——将暂储在直肠中的固体物质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6)人体中的循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把吸收进入血液的营养物质和氧运送到身体细胞中,同时把细胞所产生的

废物从细胞中运走。

7)人体的循环系统由血液、心脏和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8)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17

a)来自个细胞的血液经静脉进入心脏,心脏把血液泵至肺,血液在肺部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二氧化碳和养

的交换,从肺中得到氧。

b)含氧高的血流回心脏,心脏把血液泵进动脉,经动脉将血液送到身体各部分。

c)当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分支的毛细血管时,营养物质和氧便会从血液中扩散到细胞内,而血液同时收集

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废物。

d)含二氧化碳浓度高的血液由静脉流回心脏,再次循环。

9)比例适中而又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及食物纤维的饮食,称为均衡膳食。每个人所需要的食物的量随着个人的

性别、重量、年龄及活动量等因素而不同。

10)肾脏是人体内水的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通过肾脏的过滤和重吸收,血液中大多数的水分、全部蛋白质、

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来。

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

第一节生物的感觉活动11.1~11.3

1)人类通过5种感觉器官感知环境的变化。这5种感觉器官分别是眼、耳、舌、鼻和皮肤。

第二节视觉活动11.4~11.14

1)发光体本身能发光。不发光体虽然本身并不发光,但它可以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于是我们能看得见

它们。光沿直线传播。

2)眼是视觉器官。虹膜调控瞳孔的大小,从而改变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当光线强烈时,瞳孔变小;当光线

较弱时,瞳孔变大。光线通过瞳孔到达视网膜时,能使光线通过的结构有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3)巩膜时一层较厚而坚韧的皮层,负责保护整个眼球。巩膜的前方是透明的角膜。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球时必

经的小孔,它的大小会随虹膜的伸缩而改变。晶状体的作用是将进入的光线汇聚起来,晶状体的厚度由睫状肌调控的。眼球的内壁称为视网膜,且布满了感光细胞。玻璃体的功能是保持眼球的形状。视神经将感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传至大脑。视神经出入视网膜的地方称为盲点。

4)光的反射遵循以下规律:

a)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b)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这两条规律合称为反射定律。

5)我们可以借助平面镜来扩展我们的视野。

第三节听觉活动11.15~11.23

1)物体振动,便会发出声音。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2)弦线所发出的声音音调受弦线的长度、张力和粗细影响。

3)人类能够听到有限范围内的声音频率,而且个人的听力范围并不相同。

2)经过多次的刺激后,嗅觉会麻木。

3)我们利用味觉和嗅觉来辨别事物的味道。

4)身体的不同部位对触觉的敏感度不一样。

5)我们的触觉是不敏感的。

第五节脑与感觉活动11.29~11.32

1)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组成。脑主要负责接受和分析信息。脑不能准确无误地分析接受得来的信息。

2)我们对刺激作出的反应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受训能够缩短反应时间。

第六节药物和溶剂对感觉的影响活动11.33~11.35

总结

1)我们的感觉器官是用来察觉外界的变化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器官——眼、听觉器官——耳、味觉器官—

—舌、嗅觉器官——鼻和触觉器官——皮肤。

2)感觉器官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3)眼睛是视觉器官。当光线经角膜及瞳孔进入眼球后,会经过晶状体,并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

4)瞳孔可控制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而虹膜则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收缩或放松眼球内的肌肉可以改变晶状

体的曲率。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也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佩戴用凹透镜制造的眼镜可矫正远视。

5)视网膜上有一盲点。盲点上没有感光细胞,而视神经是从这点离开眼球的。

6)我们可以利用工具克服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例如显微镜和放大镜帮助我们看到细小的物体,望远镜则帮助

我们看到远处的物体。

7)声音是一种波,也具有能量。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每秒所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以赫兹为单位,每秒

钟振动1次即为1赫兹。频率愈高,声调也愈高。

8)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送。与空气比较,声音较易在固体和液体中传送。

9)耳朵是听觉器官。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音。声波可使鼓膜振动,随即传至听小骨。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后,

再将振动传到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振动,刺激听神经细胞。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便会把信息沿听神经送至脑。

10)城市噪声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噪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健康。噪声可以用分贝计测量,其大小可用

分贝(dB)来度量。

11)人有四种基本味觉:咸、甜、酸、苦。这四种味道是由设上不同的味蕾负责辨别的。

12)鼻是嗅觉器官。当某种物体表面的粒子进入鼻腔并刺激嗅觉神经时,我们便会察觉这种物体的气味。

13)味道常受嗅觉影响。味道和嗅觉都有助辨识食物的味道。

14)皮肤的神经末梢负责感觉痛、冷、热、触摸和压力等刺激。皮肤的不同部位对触觉有不同的灵敏度。

15)脑位于颅骨内。脑是由许多神经细胞组成的。

16)当脑对接收到的信息作出错误分析时,会产生错觉或幻觉。

17)药物和溶剂影响我们的感觉、判断和反应。滥用药物和某些溶剂会损害脑部甚至致命。

19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一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一学期 一.科学入门 1.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科学探究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科学的发现能帮助 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2.实验室是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在实验室工作一定要遵守实验室守则,并做好实验 必须的安全措施。 3.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力有限,所以不尽可靠。如需要作准确的测量,就必须借助各种仪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仪器及测量单位: 仪器测量单位符号 刻度尺长度千米、米、厘米km,m,cm 量筒体积米3、厘米3、升、毫升m3,cm3,L,mL 天平质量千克、克kg,g 停表时间时、分、秒h,min,s 温度计温度摄氏度°C 4.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六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 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记录、猜测,等等。 5.实验意外紧急应变措施p9 a)烫伤:用蓝油烃(tīng)涂抹;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b)化学试剂沾到手臂上: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c)化学试剂溅进眼睛里:用蒸馏水冲洗。 d)实验中发生着火:用灭火器扑灭;用湿抹布覆盖;用黄沙覆盖。 6.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p12 7.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 平位置。p16 8.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p18 9.每个人心跳次数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人的脉搏跳动和心跳次数是相同的。运动后,我的 脉搏跳动和心跳加快。利用自身的脉搏或心跳次数的规律可以粗略地估计时间。p23 10.异名磁极相吸,同名磁极相斥。p27 二.生物的世界 1.科学家喜欢研究身边的事物,他们既研究生物,也研究非生物。 2.生物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3.我们可以尝试在家中饲养小动物,作长时间的观察,深人了解其特征,例如: a)它的外形; b)它的活动形态; c)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d)它生活的环境; e)它的进食习惯; f)它对人类的影响。 4.蜗牛爱吃植物的嫩叶,对农作物有害。 5.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科学家按它们的特征来分类。 6.生物可以通过检索表进行分类。 7.生物检索表的基本原理是:按生物个体之间都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来划分。划分原 则是:先划分最基本的差异,再划分较细的,依此类推。因此同种生物最少拥有一个共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77116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 八.身边的溶液 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3.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不会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 酚酞试液变红色。 4.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表示。pH的范围是由0至14。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 性越强;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当pH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增强碱性增强 5.在碱溶液中加人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人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6.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称为酸雨。酸雨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必须采取防治 酸雨的措施。 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 必须格外小合。对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p2 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p2 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 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p4 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p4,5 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p10 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p11 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 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 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p16 15.酸雨的成分十分复杂,但通常以硫酸和硝酸为主。它们分别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这 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p17 16.酸雨的危害:p19 a)减少叶绿素,阻止光合作用,使植物死亡; b)腐蚀建筑石料和金属材料; c)使河川湖泊变成酸性,使水生生物不能生存; d)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刺激皮肤,引起呼吸道疾病。 17.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p22 a)镁:反应剧烈,释放大量氢气; b)锌:反应较快,释放大量氢气; c)铁:反应缓慢,释放少量氢气; d)铜:不发生反应。 18.白纸上滴浓硫酸后,白纸炭化、发黑、变焦。p23 九.电力与电信 1.在一个闭合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会产生电流。在实验室内,电源可以由电池、干电池或电池组提 供。

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下学期知识点

第5章能与能源 1.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太阳能释放光能和热能,电线中输送电能,敲鼓发出声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食物为我们提供化学能,举高的重物、压缩(或拉长)的弹簧具有势能。 2.能可以(可以/不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发电机主要将动能转化成电能,电池主要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电动机主要将电能转化成动能,蒸汽机主要将热能转化成动能,电梯主要将电能转化成势能。 3.热是以对流、传导、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的。流体(气体和液体) 4.当气体受热时,气体粒子的运动速度增大,粒子间的距离增大,因而气体受热后体积增大,密度减小。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造成对流。热在空气中主要是以对流的形式传递的。 5.当水受热时,热水因而膨胀, 6.固体粒子不能自由移动,只能在固定的位置附近振动。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会振动 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热在固体中能从高温的一端传递到低温的一端,这种热 7 8 9当上部的水受热时, 10空气的导热性较差, 11 棉花等作为制造御寒衣服的材料。

12.金属是热的优良导体,所以大部分煮食器皿用金属制造。关上电冰箱的门,可以防止热通过空气的对流传递到冰箱里。 13.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各种形式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太阳能、煤、天然气等。凡是由一次能源经过转化或加工制造而产生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焦炭、煤气、电能等。 14.石油、天然气、煤、核能等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泛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第6章水与人类 1.水质污染的原因有:①工业“三废”(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②农药、化肥等的使用;③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 2.水中的杂质与净化方法 水中的杂质去除杂质的方法 悬浮的微粒先用(沉淀)法除去较大的颗粒,再用(过滤)法除去小颗粒 微小生物加入(氯)消毒法 已溶解的物质(蒸馏)法 3.过滤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铁架台。 4.水的三态变化 5.沸腾只有达到沸点时才能发生,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沸腾)。温度升高,空气流通速度加快,液体面积增大,都能加快水的蒸发。 6.冰块熔化时,温度不变;水加热至沸腾后,温度不变。 7.水从植物表面蒸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科学(上海牛津版)

《科学(上海牛津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教学设计大纲 一、本章内容解析 二、本章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三、本章教学安排 1、整体框架结构 2、核心主题概要 3、总体教学目标 4、建议课时安排 5、分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科学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活动建议: ◆学习自评、互评表 ◆“我是小小科学家”---课外探究 6、分节课件设计 四、教学目标监测试题 五、教师教学参考资料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陈尧

《科学(上海牛津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教学设计 一:本章内容解析 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原理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不断地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表达、交流、探究、创新、合作、动手等能力,整体上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一节科学课都尽量达到精彩高效的目标,同时在“二期课改”的引领下,我们也要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本章是初中科学预备年级的第一章内容,共有四小节:科学入门、走进科学实验室、简单的实验技巧、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课到底要学什么,如何学习科学,以及学好科学必须具备哪些最基本的技能。在第一节中,共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怎么进行探究的、发明发现,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通过实践尝试着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已经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了,从而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科学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和益处。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将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要让他们了解在实验室学习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守则,当然即使遵守了实验室守则,难免还是会遇到意外,那我们应该具备哪些简单的实验室意外应急措施呢?第三节:简单的实验技巧中讲述了电子天平、刻度尺、量筒、温度计、酒精灯、秒表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技巧,这些都是学生在以后的科学探究中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观察和记录也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工作,这其中又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这就是本章第四节的内容。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八章身边的溶液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水是常用的溶剂,此外酒精、丙酮、煤油等也可以作溶剂。溶液=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3、溶液分类 溶液分类________溶液(pH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 3、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_辨别溶液的酸碱性。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 紫色的 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 石蕊试液(紫色) 酚酞试液(无色) 4_____性越强; 5、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会发生变化,即原酸性溶液的酸性会减弱,原碱性溶液的碱性也会减弱,混合溶液趋向于_________。 6、酸与部分金属反应释放________;酸与大理石反应释放__________。 7、pH < _______的降水,叫酸雨。引起酸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酸雨中含有的酸性物质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的危害:(1)使森林枯死;(2)影响农作物和淡水生物,使之减产和死亡;(3)腐蚀建筑物及历史文物古迹等;(4)危害人体健康。 8、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都有一定的___________。实验后要对酸性和碱性废料进行处理,不能直 接排放入下水道。 第九章电力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 2、电路元件符号: 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电流表电压表 3、如下面所示电路,其中甲电路为________状态;乙电路为_________状态;丙电路为_________状态。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二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 六年级第二学期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二学期 五. 能与能源 1.在我们的周围,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有热能、光能、声能、电能、动能、势能和核 能等多种形式。 2.能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受控制的能的转化往往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 助,但失控的能的转化则会带来灾害,例如火灾等。 3.人类制造各种机械(或称为能的转化器)来控制能的转化的形式、发生时间和地点。 4.热由高温的地方转移至低温的地方,称为热的传递。 5.热可以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6.对流只在流体中出现。当流体的粒子由温度较高的地方移至温度较低的地方时,对流 便会出现。这种粒子的移动,称为对流。 7.传导主要在固体中出现。当部分粒子振动加剧时,传导便会出现。 8.辐射是一种不需介质的传热方式。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太阳能也是通过辐射转移 至地球的。 9.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如空气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10.以下的方法可以防止热的流失: (i)使用热的不良导体,避免热以传导的方式流失;

(ii)使用密封容器,避免热以对流的方式流失。 11.动物使用不同的方式保持体温。毛皮、毛发、羽毛和皮下脂肪均可防止热经皮肤流 失。 12.所有生物都可转化及控制能量。植物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成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动物又以植物为食物,把植物的化学能转化成动物的化学能。从这个关系看来,太阳就是能的来源,它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提供能量。 13.煤和石油是两种主要的燃料,它们所储存的化学能也是来自太阳。太阳可以说是地 球上大部分能的最终来源。 14.地球上的能源有限,终有用尽的一天。因此,我们必须节约和善用能源,延长有限 资源的使用时间。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和发明一些更节能的能的转化器。15.位置越高,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拉伸越长,弹性势能越大。 p4补 16.当气体中粒子受热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同时粒子间距离会增大。气体受热膨 胀后,它的密度相对地比四周气体的密度小。 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而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于是便形成对流。 p15 17.当水受热时,粒子间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密度较小 的热水向上升,密度较大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 在液体中,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p17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6章水与人类6.1水与生命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水与生命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科学一学期半,接触水的相关知识还没有,但水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环保、节约用水,学生通过各类宣传报道多少都知道一些,所以,本课重点放在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上。 根据资料,生命起源与水,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使学生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通过课前种子发芽的实验,认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通过家庭用水量的调查,知道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从而乐于节约用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组成水圈的三种水体,知道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通过“种子发芽”活动,认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意识到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3. 通过“调查生活用水量”,知道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通过“查找工农业生产的耗水量”,知道工农业生产需水量更大;意识到水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水对生命、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突出重点的方法】:利用录像资料、媒体报道、实验观察等手段,全面了解水在生命延续、生理活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水费单的识读,体会日常生活对水的 需求,使理性的认识更感性,加深认识。 【难点】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突破难点的方法】: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及可使用的自然水体的现存状况,认识到水资源的不充裕,结合水对生命、对人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体会资 源短缺与生存需求间的矛盾,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 五、活动设计

活动一:种子发芽 活动目标:通过连续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知道种子的发芽离不开水,从而认识到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同时培养学生实验时的耐心和观察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活动器材:培养皿、纱布2个/组;小麦20粒/组,共四组。 活动二:调查生活用水量 活动目标:通过认识水费单据,知道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学会从水费单据上知道家庭的用水量。 活动器材:自备家庭或亲朋好友家的水费单 活动三:工农业生产的耗水量 活动目标:通过调查工农业等生产的耗水量,知道工农业生产的耗水量,培养学生收集有效资料的能力。

牛津上海版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考点汇总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考点汇总 第5章能与能源 1、在我们的周围,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有热能、光能、声能、电能、动能、势能和核能等多种形式。 2、能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受控制的能的转化往往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但失控的能的转化则会带来灾害,例如火灾等。 3、人类制造各种机械(或称为能的转化器)来控制能的转化的形式、发生时间和地点。 4、热由高温的地方转移至低温的地方,称为热的传递。 5、热可以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6、对流只在流体中出现。当流体的粒子由温度较高的地方移至温度较低的地方时,对流便会出现。这种粒子的移动,称为对流。 7、传导主要在固体中出现。当部分粒子振动加剧时,传导便会出现。 8、辐射是一种不需介质的传热方式。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太阳能也是通过辐射转移至地球的。 9、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如空气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10、以下的方法可以防止热的流失: (1)使用热的不良导体,避免热以传导的方式流失; (2)使用密封容器,避免热以对流的方式流失。 11、动物使用不同的方式保持体温。毛皮、毛发、羽毛和皮下脂肪均可防止热经皮肤流失。 12、所有生物都可转化及控制能量。植物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成植物体内的化学能;动物又以植物为食物,把植物的化学能转化成动物的化学能。从这个关系看来,太阳就是能的来源,它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提供能量。 13、煤和石油是两种主要的燃料,它们所储存的化学能也是来自太阳。太阳可以说是地球上大部分能的最终来源。 14、地球上的能源有限,终有用尽的一天。因此,我们必须节约和善用能源,延长有限资源的使用时间。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和发明一些更节能的能的转化器。 15、位置越高,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拉伸越长,弹性势能越大。(P4) 16、当气体中粒子受热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同时粒子间距离会增大。气体受热膨胀后,它的密度相对地比四周气体的密度小。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而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于是便形成对流。(P15) 17、当水受热时,粒子间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密度较小的热水向上升,密度较大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在液体中,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P17) 18、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振动地更剧烈,它们通过碰撞,影响相邻的粒子,使它们振动加剧,受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在固体中,热是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的。(P18) 19、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称为热的良导体。非金属的导热性较差,称为热的不良导体。(P20) 20、不同导热提的导热性能不尽相同。(P21) 21、能源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的物质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准则,能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P30) 22、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各种形式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P30) 23、凡是经由一次能源经过转化或加工制造而产生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P31) 24、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够在较短周期内在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 1

科学参考资料(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健康与营养 食物的消化过程 设计: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张咏梅 一、教学设计思路 基本思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引入新课;接着分别介绍食物在口腔中、胃内和小肠里的消化;然后通过学生的总结及练习,梳理知识,获取信息的反馈;最后布置作业。 要突出的重点是: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的过程。方法是:①口腔内的消化:通过观看录像知道淀粉的消化,然后学生品尝淡馒头体验淀粉的消化,接着进行实验验证体会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②胃内的消化: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胃液的作用。③小肠内的消化:学生通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来自主学习。 要突破的难点是: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方法是:通过淀粉的消化验证实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蛋白质、脂肪的消化。2、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到小肠内有最多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 本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牙齿种类和牙齿的结构图,学会读图,认识牙齿的种类、内部结构及作用。2.通过观察龋齿图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及联系自身,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护齿理念及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 3.通过“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进一步掌握检验淀粉和葡萄糖的方法,从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并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4.通过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活动认识食物在胃内、小肠内的消化,知道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5.能完整描述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知识的梳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2、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四、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牛津上海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科学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

10、菌类不能进行来制造养料,而靠吸收其他生物或土壤里的来生存。 二、判断题: 1、长方形的框架比三角形的框架更稳定。() 2、轮轴的轮越大,轴越小,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能越省力。() 3、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拧起来就比较省力。() 4、上面小,下面大;上面轻,下面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5、我们在塑料矿泉水瓶上能找到许多拱形。() 6、掉换连接电磁铁两端的电池正负极,磁力大小不会改变。() 7、电磁铁线圈的圈数增加,它的磁力会减小。() 8、相同跨度的桥梁,拱桥比平桥承重能力大。() 9、太阳能是人类正在开发利用的重要能源。() 10、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生物,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 11、用瓦楞纸做的箱子很容易变形。() 12、煤是亿万年前的岩石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的。() 三、选择题: 1、下列发电站中,不是利用水力来发电是。

A、秦山核电站 B、新安江电站 C、长江三峡电站 2、下列器材中,属于斜面应用是。 A、镊子 B、老虎钳 C、螺丝钉 3、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拉同样重量的物体,所用的拉力比较小的是。 A、坡度小的斜面 B、坡度大的斜面 C、不能确定 4、安全帽做成拱形的是因为。 A、美观 B、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 C、减轻帽子的自身重量 5、做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的实验,电池的通电时间。 A、不受限制 B、越长效果越明显 C、应短暂些 6、要改变电磁铁的两磁极的位置,正确的做法是。 A、增加电池的数量 B、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 C、改变铁芯的粗细 7、已发现的动物种类有150多万种,其中已知的昆虫达种。 A、40多万 B、80多万 C、100多万 8、下列植物中,不属于开花植物的是。 A、玉米 B、蕨类 C、水稻

(完整)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推荐文档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 十二、宇宙与空间探索 1、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一场巨大的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2、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及其八大行星所组成,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1AU=1.5×108km 4、光年指的是一束光在一年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距离。1l.y.=9.46×1012km 5、力的作用效果包括:(a)改变物体的形状;(b)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c)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6、当两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并滑动时,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阻碍这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7、物体在固体表面上、在液体中或在气体中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在固体表面上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小。 8、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9、弹簧伸长是因为有力作用在弹簧上。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N)。 10、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是克(g)及千克(kg)。 11、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星球,会有不同的重力,但物体的质量是固定的。 1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火箭和喷气式飞机便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的。 13、航天员能乘坐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并往返于地球和环绕地球的空间站之间。 14、我们利用人造卫星来进行通信、观测地球以及导航。有了这些人造卫星,我们也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15、磁铁与钢珠之间所产生的力,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16、磁环间相互作用的力称为磁力。使硬币往下掉的力称为重力。这两种力都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p12 17、木箱运动时,木箱和木板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着一种阻碍木箱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其方向和施力的方向。利用滚轴或轮子可以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力。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p14 18、当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会受到阻力的作用。物体在水里所受的阻力比在空气里所受的阻力大。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阻力不尽相同。摩擦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p16 19、地球对地面上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p19 20、我们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重力的单位是牛(N)。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重力约为9.8N。p20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二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二学期 五.能与能源 1.在我们的周围,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有热能.光能.声能.电能.动能.势能和核能等多种形式。 2.能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受控制的能的转化往往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但失控的能的 转化则会带来灾害,例如火灾等。 3.人类制造各种机械[或称为能的转化器]来控制能的转化的形式.发生时间和地点。 4.热由高温的地方转移至低温的地方,称为热的传递。 5.热可以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6.对流只在流体中出现。当流体的粒子由温度较高的地方移至温度较低的地方时,对流便会出现。这种 粒子的移动,称为对流。 7.传导主要在固体中出现。当部分粒子振动加剧时,传导便会出现。 8.辐射是一种不需介质的传热方式。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太阳能也是通过辐射转移至地球的。 9.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如空气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10.以下的方法可以防止热的流失; (i)使用热的不良导体,避免热以传导的方式流失; (ii)使用密封容器,避免热以对流的方式流失。 11.动物使用不同的方式保持体温。毛皮.毛发.羽毛和皮下脂肪均可防止热经皮肤流失。 12.所有生物都可转化及控制能量。植物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成植物体内的化学能;动物又以植物为食 物,把植物的化学能转化成动物的化学能。从这个关系看来,太阳就是能的来源,它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提供能量。 13.煤和石油是两种主要的燃料,它们所储存的化学能也是来自太阳。太阳可以说是地球上大部分能的最 终来源。 14.地球上的能源有限,终有用尽的一天。因此,我们必须节约和善用能源,延长有限资源的使用时间。 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和发明一些更节能的能的转化器。 15.位置越高,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拉伸越长,弹性势能越大。 p4补 16.当气体中粒子受热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同时粒子间距离会增大。气体受热膨胀后,它的密度相 对地比四周气体的密度小。 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而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于是便形成对流。 p15 17.当水受热时,粒子间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密度较小的热水向上升,密 度较大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 在液体中,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p17 18.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振动地更剧烈,它们通过碰撞,影响相邻的粒子,使它们振动加剧,受影响的 范围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 在固体中,热是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的。 p18 19.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 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称为热的良导体。 非金属的导热性较差,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p20 20.不同导热提的导热性能不尽相同。 p21 21.能源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的物质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准则,能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p30 22.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各种形式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 p30 23.凡是经由一次能源经过转化或加工制造而产生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p31 24.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够在较短周期内在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 p31 25.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气.煤.和核能等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泛指太阳能.风 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p31 26.天然气是储存在地层较深部位的可燃气体。 p41 六.水与人类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一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一学期 一.科学入门 1.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科学探究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科学的发现能帮助我们认识周围 的事物。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2.实验室是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在实验室工作一定要遵守实验室守则,并做好实验必须的安全措 施。 3.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力有限,所以不尽可靠。如需要作准确的测量,就必须借助各种仪器。以下是一些 4. 表达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记录、猜测,等等。 5.实验意外紧急应变措施 p9 a)烫伤:用蓝油烃(tīng)涂抹;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b)化学试剂沾到手臂上:用大量自来水冲洗。 c)化学试剂溅进眼睛里:用蒸馏水冲洗。 d)实验中发生着火:用灭火器扑灭;用湿抹布覆盖;用黄沙覆盖。 6.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p12 7.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位置。 p16 8.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p18 9.每个人心跳次数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人的脉搏跳动和心跳次数是相同的。运动后,我的脉搏跳动和心 跳加快。利用自身的脉搏或心跳次数的规律可以粗略地估计时间。 p23 10.异名磁极相吸,同名磁极相斥。 p27 二.生物的世界 1.科学家喜欢研究身边的事物,他们既研究生物,也研究非生物。 2.生物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3.我们可以尝试在家中饲养小动物,作长时间的观察,深人了解其特征,例如: a)它的外形; b)它的活动形态; c)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d)它生活的环境; e)它的进食习惯; f)它对人类的影响。 4.蜗牛爱吃植物的嫩叶,对农作物有害。 5.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科学家按它们的特征来分类。 6.生物可以通过检索表进行分类。 7.生物检索表的基本原理是:按生物个体之间都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来划分。划分原则是:先划分 最基本的差异,再划分较细的,依此类推。因此同种生物最少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8.一些野生生物正濒临灾绝。任何一种生物的绝种可能会影响其他生物,从而影响整个生活环境,人类 应该关注和保护野生生物。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

牛津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二学期 五.能与能源 一)能的形式 1.在我们的周围,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有热能(电热器)、光能(电灯、电视 机)、声能(警钟)、电能、动能(飞驰的快艇)、势能(打桩机、弹簧)和化学能(石油燃烧)等多种形式。 打桩机位置越高,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弹簧拉伸越长,弹性势能越大。 二)能的转换 2.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 3.能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 4.利用能的转化器可以把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5.受控制的能的转化往往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但失控的能的转化则会带来 灾害,例如火灾等。 6.人类制造各种机械(或称为能的转化器)来控制能的转化的形式、发生时间 和地点。 三)热的传递。 热由高温的地方转移至低温的地方,称为热的传递。热可以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在空气中,热主要以对流的形式传递。 在流体(液体和气体)中,热主要以对流的形式传递。 在固体中,热是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的。 辐射可以在真空和空气中进行。 7.当流体的粒子由温度较高的地方移至温度较低的地方时,对流便会出现。这 种粒子的移动,称为对流。 8.当气体中粒子受热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同时粒子间距离会增大。气体 受热膨胀后,它的密度相对地比四周气体的密度小。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而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于是便形成对流。 9.当水受热时,粒子间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密 度较小的热水向上升,密度较大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 10.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振动地更剧烈,它们通过碰撞,影响相邻的粒子,使 它们振动加剧,受影响的围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称为热的传导。 11.热的传导是通过粒子的振动而传递的,热的对流是通过粒子的自由移动而传 递的。

2019-2020年牛津上海版科学六下《能及能的形式》word教学参考

2019-2020年牛津上海版科学六下《能及能的形式》word教 学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及回顾“物体的温度与粒子的运动”的实验, 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进一步扩展理解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2.认识各种能的形式。了解人类寻找清洁能源的努力。 3.通过童年的游戏:荡秋千和蹦床,体会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点燃食物和酒精灯,明白化学能是要通过化学反应(包括燃烧)才能把潜藏在内的能量释放出来。 2.通过“重玩童年的玩具”,使学生在回忆童年快乐的心情中学会区分常见的“能的形式”,初步懂得玩具设计中的科学原理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能及能的形式,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2.区分不同形式的能。 【难点】理解势能、化学能的形式。 三、教学准备 【器材】活动四:酒精灯、火柴、小包装饼干、镊子。 活动五:每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带童年最喜欢的玩具1-2件 【资源】活动二:多媒体资源设计:PPT课件(不同形式的能) 活动三:录像:荡秋千和蹦床、图片:瀑布或水力发电 四、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活动一:问题讨论:人类活动离不开能。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及学生自己的举例,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 2.通过对课本活动4.12“物体的温度与粒子的运动”及解释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 体会能量的多少与运动剧烈的程度有关。 活动二:认识光能、热能(内能)、电能、声能和动能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动画,认识各种常见的能的形式。 活动三:认识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 活动目标: 1.通过童年的游戏:荡秋千和蹦床,体会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的含义。

牛津上海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牛津上海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 (共15题;共60分) 1. (4分)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A . 千克 B . 牛 C . 焦耳 D . 牛/千克 2. (4分)下列为太阳系部分行星的信息,分析图表信息,推断正的是() 行星直径(千米)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6千米) 水星487958 金星12104108 地球12756150 火星6794228 A .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小 B .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C . 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D . 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 3. (4分)图中植物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A . a、b、c B . a、b、d C . b、c、d D . a、c、d 4. (4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太阳和月球是与人类最密切的天体。下列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地球自转一周约为 24 小时 B .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由东向西的 C .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D . 月球白天不能发光,晚上能发光 5. (4分)G20杭州峰会期间,很多地方设置了安检机,如图。小明发现:大件行李放到传送带上时,先在传送带上向左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若小明的行李重200N,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行李向左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B . 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不受摩擦力

C . 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受到摩擦力,方向向左 D . 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60N 6. (4分)关于花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花一般具有花托、萼片、花瓣和花蕊 B . 雄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C . 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 D . 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结构 7. (4分)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变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B . 蝴蝶与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 . 龙卷风发生时伴有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 D . 晚八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8. (4分)一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A . 先变短后变长 B . 先变长后变短 C . 逐渐变长 D . 逐渐变短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二学期学习资料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二学期 五.能与能源 1.在我们的周围,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有热能、光能、声能、电能、动能、势能和核能 等多种形式。 2.能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受控制的能的转化往往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但失控的能的转化则会带来灾害,例如火灾等。 3.人类制造各种机械(或称为能的转化器)来控制能的转化的形式、发生时间和地点。 4.热由高温的地方转移至低温的地方,称为热的传递。 5.热可以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6.对流只在流体中出现。当流体的粒子由温度较高的地方移至温度较低的地方时,对流便 会出现。这种粒子的移动,称为对流。 7.传导主要在固体中出现。当部分粒子振动加剧时,传导便会出现。 8.辐射是一种不需介质的传热方式。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太阳能也是通过辐射转移至 地球的。 9.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如空气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10.以下的方法可以防止热的流失: (i)使用热的不良导体,避免热以传导的方式流失; (ii)使用密封容器,避免热以对流的方式流失。 11.动物使用不同的方式保持体温。毛皮、毛发、羽毛和皮下脂肪均可防止热经皮肤流失。 12.所有生物都可转化及控制能量。植物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成植物体内的化学能;动物 又以植物为食物,把植物的化学能转化成动物的化学能。从这个关系看来,太阳就是能的来源,它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提供能量。 13.煤和石油是两种主要的燃料,它们所储存的化学能也是来自太阳。太阳可以说是地球上 大部分能的最终来源。 14.地球上的能源有限,终有用尽的一天。因此,我们必须节约和善用能源,延长有限资源 的使用时间。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和发明一些更节能的能的转化器。 15.位置越高,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拉伸越长,弹性势能越大。p4补 16.当气体中粒子受热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同时粒子间距离会增大。气体受热膨胀后, 它的密度相对地比四周气体的密度小。 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而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于是便形成对流。p15 17.当水受热时,粒子间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密度较小的热 水向上升,密度较大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 在液体中,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p17 18.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振动地更剧烈,它们通过碰撞,影响相邻的粒子,使它们振动加 剧,受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 在固体中,热是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的。p18 19.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 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称为热的良导体。 非金属的导热性较差,称为热的不良导体。p20 20.不同导热提的导热性能不尽相同。p21 21.能源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的物质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准则,能源可以分 成不同的类型。p30

2019最新牛津上海版科学六下《能及能的形式》教学参考

2019最新牛津上海版科学六下《能及能的形式》教学参考 进修附中茅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及回顾“物体的温度与粒子的运动”的实验, 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进一步扩展理解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2.认识各种能的形式。了解人类寻找清洁能源的努力。 3.通过童年的游戏:荡秋千和蹦床,体会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点燃食物和酒精灯,明白化学能是要通过化学反应(包括燃烧)才能把潜藏在内的能量释放出来。 2.通过“重玩童年的玩具”,使学生在回忆童年快乐的心情中学会区分常见的“能的形式”,初步懂得玩具设计中的科学原理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能及能的形式,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2.区分不同形式的能。 【难点】理解势能、化学能的形式。 三、教学准备 【器材】活动四:酒精灯、火柴、小包装饼干、镊子。 活动五:每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带童年最喜欢的玩具1-2件 【资源】活动二:多媒体资源设计:PPT课件(不同形式的能) 活动三:录像:荡秋千和蹦床、图片:瀑布或水力发电 四、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活动一:问题讨论:人类活动离不开能。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及学生自己的举例,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 能。 2.通过对课本活动4.12“物体的温度与粒子的运动”及解释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 活动二:认识光能、热能(内能)、电能、声能和动能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动画,认识各种常见的能的形式。 活动三:认识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 活动目标: 1.通过童年的游戏:荡秋千和蹦床,体会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的含义。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考点大全

牛津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八章 《身边的溶液》 1.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 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 试纸。 3. 酸碱指示剂变况: 紫色石蕊试液——碱蓝酸红中性紫 无色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才变红。 pH 试纸——酸红黄色/ 碱深绿、蓝紫色/ 中性黄绿色。 4. 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 值表示pH 的围是由0至14。pH 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 pH 越小,酸性越强;pH 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当pH 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5. 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 弱。当酸碱正好中和时,溶液pH=7(中性)。 6. 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当雨水的pH 小于5.6时,称为酸雨。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 和硝酸,引起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 7. 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我们在使用酸溶液 或碱溶液时,必须格外小心。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 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p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

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p2 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 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p4 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p4,5 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p10 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p11 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 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 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p16 15.酸雨的危害:p19 a)使植物死亡; b)腐蚀建筑石料和金属材料; c)使河川湖泊变成酸性,使水生生物不能生存; d)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刺激皮肤,引起呼吸道疾病。 16.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p22 a)镁:反应剧烈,释放大量氢气; b)锌:反应较快,释放大量氢气; c)铁:反应缓慢,释放少量氢气; d)铜:不发生反应。 氢气的检验--------点燃的木条,听到“扑”的一声或轻微爆鸣声 17.白纸上滴浓硫酸后,白纸炭化、发黑、变焦。p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