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指导教师朱彬彬职称讲师

学生姓名万年青学号20071221229 专业会计学班级会计2班

院(系)商学院会计系

完成时间2011年4月25日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

商誉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商誉的定义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本文就商誉的定义从定性和计量两个角度进行了界定。商誉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目前会计实务中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本文认为这在会计处理中是极其不合理的,特别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如果不对其进行确认将对利益当事人的经济决策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为了对自创商誉进行会计处理,我们可以增设会计科目,并列式于资产负债表中。本文就自创商誉会计处理的全过程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至于外购商誉方面出现的“负商誉悖论”现象本文也从交易费用方面做出了回答。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会计处理

THE ACCOUNTING THINKING

ABOUT GOODWILL

ABSTRACT

Goodwill is always a focus topic of accounting debate, goodwill has been also has no unified meanings, this article defines goodwill from qualitative and measurement two angles. Goodwill is divided into outsourcing goodwill and self-created goodwill, currently in accounting practice, we only confirm the outsourcing of goodwill but self-created goodwill, this author holds that such practice in accounting treatment is extremely unreasonable, especially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network economy, virtual economy developing fast today, in the enterprise self-created goodwill as a proportion of total assets will be more and more big, if we do not carry on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partie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adverse impact to the economic decisions. In order to account self-created goodwill, we could add accounting subjects and put them in the balance sheet. This article gives a preliminary solu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self-created goodwill accounting treatment. As for "negative goodwill paradox" phenomenon in outsourcing goodwill treatment this article also gives the answer from the impact of transaction costs.

KEY WORDS goodwill,self-created goodwill,outsourcing goodwill,

accounting treatment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Ⅱ)

第一章商誉的概述 (1)

第一节国内外商誉研究的现状 (1)

第二节商誉的界定 (2)

第二章商誉在会计处理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

第一节商誉在会计处理中的现状 (3)

第二节商誉在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4)

第三章解决商誉会计处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6)

第一节对自创商誉处理的全过程解析 (6)

第二节对外购商誉中出现的负商誉的理解 (8)

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21 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显著作用使得企业中由知识和智慧所形成的价值与日俱增且相当大部分是以商誉形式存在。随着企业间并购与重组改制浪潮的涌起,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在高科技企业中,商誉已逐步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面对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更多的是依靠自创商誉去占领市场,因此要求确认自创商誉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另一方面,在会计界,商誉历来被分为两部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对于外购商誉的确认,大部分国家在会计实务中或多或少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和会计准则,都不同程度地对外购商誉进行了确认,总的趋势是各国对外购商誉会计处理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达成的共识越来越多。与外购商誉相比,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都缺乏现实理论准备,而其中的确认和计量等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解决。所以本文拟对自创商誉应否确认做出探讨,进而对其后续会计处理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章商誉的概述

第一节国内外商誉研究的现状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对商誉的最早记录。初期商誉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19世纪末,英国有学者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继续光顾和支持而获得的利益和好处”,即认为商誉是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在1901年英国的税收专员案中,法院将商誉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人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优势”。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闻名会计学家Hendrickson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阐述了商誉的本质,提出了三个论点,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9 年9月7日公布了一项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誉”(core goodwill)的概念。

杨汝梅(1936)先生在《无形资产论》(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一书中,对商誉这一特殊资产做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并做了四个角度(商

誉的范围、特征、形成因素和性质)的精辟阐述。邓小洋(2000)等学者分别从法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角度考察商誉的本质问题,最终用系统论的方法解释商誉的本质,即一种协同效应。董必荣(2003)以企业能力理论中的“核心能力论”为基础,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超额收益的源泉,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是商誉的本质。商誉实际上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中南财经大学的教授许家林于2006年在《会计研究》中发表了题为《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的文章,对商誉会计的发展做了系统而全面的概括;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教授傅荣于2007年在《东北财经大学学报》中发表了题为《合并理论与少数股权计量约制—“全部商誉法”引发的思考》的论文,对新时期的合并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第二节商誉的界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不断发展,新会计理论的不断出现,人们对商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但是一直以来,会计界对“究竟什么是商誉”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形成共识。

商誉作为一种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没有实物形态(看不见、摸不着)。

二、商誉融入企业整体,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三、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

四、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联系。

现在,本文根据商誉的特点和以往的相关文献,提取共性的说法,从定性和计量两个角度出发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一、从定性的角度看,商誉是指一企业中不可辨认,不能独立存在,且能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

二、从计量的角度看,商誉是财务会计局限性的体现,具体阐述如下:

货币计量假设是财务会计四项基本假设之一。货币计量方法的应用在方便反映财务信息的同时,也给财务会计带来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比如企业中

的许多无形资产项目很难用货币计量确切地说,这些项目如用货币计量将很难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样的例子如企业的垄断的地位、极强的管理能力、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利的形势等等。我认为,这些由于货币计量的局限性而未能完全计量的无形资产项目只是在企业确认商誉时才被表现出来而已,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做法所创造出来的(即在合并那一刻诞生出来的)。因此,商誉是财务会计货币计量局限性的反映。

第二章商誉在会计处理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商誉在会计处理中的现状

一、商誉在会计业务处理中的出现和分类

现在商誉作为一个特殊的会计科目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源于企业合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兼并)、控股合并和新设合并三种基本形式。吸收合并可以说是直接的提出了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吸收合并时,会计界把购买方合并成本与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来探讨。为了区别企业兼并时表现出来的商誉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商誉,会计界把前者情形下出现的商誉称之为“外购商誉”,把后者称之为“自创商誉”。

二、各国会计工作中对不同类型商誉的态度

在商誉会计理论问题中,讨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是商誉确认的问题。由于确认是计量、记录、报告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的。因此,商誉的确认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各国对商誉的会计处理规定:

(一)英国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商誉会计》指出:合并商誉与自创商誉的特性没有差别,然而由于特定时间上发生的市场交易这个事实,尽管对企业的计价是主观的,合并商誉的价值可以被确定,而自创商誉是不可能的。

(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9年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企业合并与

无形资产》。要求取消权益集合法而以购买法来处理所有企业的合并。规定确认为商誉的数额由一项或多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或不能可靠计量的可辨认无形资产组成。

(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荚。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种资产分开出售”。又规定“商誉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外购的,但只有是外购的才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入账。”所以“只有企业在购买另外一个企业时,外购商誉才能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中规定,要求购买方自购买日起将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并按照企业合并成本超过购买方在购买日确认的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中的权益份额的部分进行初始计量。

从上述各国对商誉的确认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对外购商誉的确认有统一的规定,即都对外购商誉进行确认,而对自创商誉确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反映了当前会计界对商誉会计处理的一般态度:对合并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而对自创商誉却不进行确认和计量。

第二节商誉在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对外购商誉进行确认而不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上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而抛弃了相关性原则。的确,自创商誉的计量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较大的难度,计量结果不够准确。然而,会计上的可靠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使是有形资产的计量也未必都是完全可靠的。况且,假如认为只有外购商誉价格才符合确认的基本标准——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那么,在交易过程中,收购价的大起大跌又怎样解释商誉价值的可靠性呢?

(二)会计上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虽然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但是却有悖于重要性原则和充分披露惯例。假如说重要性原则和充分披露惯例要求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情况应充分予以揭示的话,则一个企业长期存在超额利润的情况不能说不重要,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不能不予以报告,否则当一个被并购

企业忽然冒出来巨额商誉时,会计报告就难以解释原委。

(三)会计上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实质上是遵守了收付实现制原则,而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企业长期有效的治理逐步形成的商誉,在形成之日不确认入账,只在实现交易时才入账,作为超额收益能力,究竟代表被收购企业何年何月的业绩呢?会计上奉行权责发生制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贯彻配比原则,从而正确地计量各期损益,假如自创商誉在形成之后的较长受益期间内,只确认其带来的收入,不确认其带来的耗费,则实际上是歪曲了配比原则的贯彻执行,这样计量得到的利润或亏损很难说是客观和公允的。

(四)无论自创或外购,商誉都是自创的,因为外购商誉其实是被购并企业的自创商誉,只不过在购并之前未予确认,而是等到购并时才得以确认。当购并发生时,本来为被购并企业所拥有的但未确认的自创商誉即成为新的集团的自创商誉,新的集团只确认这一部分,而不确认原购并企业的自创商誉,这显然不符合会计一致性原则,提供的整个新的集团的商誉是不全面的。

(五)违反客观性原则,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在新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日趋增长,有的已居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变得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若仍坚持稳健性的原则,对自创的商誉不予确认或仅以不超过初始成本额确认,无疑会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同时也违反了客观性和重要性会计原则。

总的来说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会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不确认自创商誉更可能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二、外购商誉出现负商誉的问题

一般认为,在企业购并中,购并企业为取得被购并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所付出的一揽子购买价格超过其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以上的金额,便被确认为商誉。然而,当购买企业为取得被购并企业的全部净资产所支付的价格低于其公允价值时,则称为负商誉。

我们知道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如果出现负商誉的情况,被兼并企业完全可以单独出售自己的各项资产,而这样就做了也就不会有什么负商誉存在了,所以这里存在一个“负商誉悖论”现象。那么为什么在实务中却会存在负商誉的情况呢?

第三章解决商誉会计处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第一节对自创商誉处理的全过程解析

为维护利益相关方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的要求,我认为,自创商誉不仅在理论上应该予以确认,而且在实务中也应当进行确认。

一、自创商誉应该予以确认的条件或者依据

(一)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一样,同属企业的资产,既然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自创商誉自然也应当予以确认。

(二)自创商誉满足可计量性,在下面的计量部分中我会给出计算公式。

(三)自创商誉满足相关性(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在加强传统的面向过去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面对未来决策的导向。特别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如果不对其进行确认将对利益当事人的经济决策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四)自创商誉的可计量性决定了其满足可靠性的要求。

所以,我认为会计工作中应当对自创商誉予以确认。

二、自创商誉的计量

会计界对自创商誉的计算方法也有很多提法,本文参考相关文献本着最优化的原则给出以下方法:

商誉价值=被评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被评估企业当期收益率-当期行业平均收益率)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经营状况一直较好,超额收益比较稳定的企业。此法将商誉的性质与其实际评估操作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商誉是企业超额收益的资本化价值这一原理。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对那种用未来超额收益判断自创商誉的做法的计算公式提出质疑,因为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而用未来的超额收益来描述计算自创商誉显然违背了资产的基本定义。而我给出的公式,是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但这并不失现存自创商誉对未来自创商誉的的趋势预测;相反,这种做法是最合适的,也符合一般趋势预测的一贯做法。

三、自创商誉的会计分录

为了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自创商誉”账户,与此同时另设一个权益类账户“自创商誉价值”与之相对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单列“自创商誉”科目,同时在所有者权益中增加“自创商誉价值”科目。

如自创商誉经评估确认时做以下分录:

借:自创商誉(资产类账户)

贷:自创商誉价值(权益类账户)

分期进行再评估,如发生增值时做下面的分录:

借:自创商誉

贷:自创商誉价值

若发生减值时,则做一相反分录。这样可以使财务信息更加全面及时地反映一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通过这两个账户反映调整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并不影响企业当期损益,企业由自创商誉所带来的超额收益,可以很好的体现在企业当期各项财务指标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中。

四、自创商誉的后续计量问题

自创商誉是企业超额经济利益的体现,它只表示企业具有这样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所以不存在价值摊销问题,但是,这种能力可能会在各期发生波动,需要对其加以反映。所以在自创商誉确认并予以计量后,还应对其定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值来调整其账面价值,以真实反映其价值。

五、自创商誉的披露问题

近年来,虽然人们已经对原有财务报告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然而其所报告所反映的信息远远少于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许多前瞻性和预测性的信息并没有反映出来,比如自创商誉。对于自创商誉的披露,我们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下面加上一栏“自创商誉”来反映自创商誉价值的情况;但是在初期考虑到企业可能利用自创商誉来粉饰财务报表,所以在自创商誉下面再加上一栏与自创商誉对应的科目,即“自创商誉价值”,在计算资产总额时不计算自创商誉的价值,等商誉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对商誉会计有了一定的规范,再纳入资产总额计算,并且在表后面的附注中注明有关部门对自创商誉的鉴定,包括测试时间、变动情原因、所使用的方法和可靠性等,以便使报表使用者能够真正了解企业商誉的具体价值,合理判断与比较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第二节对外购商誉中出现的负商誉的理解

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如果出现负商誉的情况,被兼并企业完全可以单独出售自己的各项资产,而这样就做了也就不会有什么负商誉存在了。那么为什么在实务中却会存在负商誉的情况呢?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到科斯的产权理论思想。

科斯认为,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

这样,外购商誉的负商誉现象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了。那种认为将各项资产单独出售的做法忽视了交易费用不为零这个基本的前提,也忽视了交易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各种风险。相反,负商誉的这种做法反而正体现了理论上的最优化无法实现而在实践中采取的次优策略,不仅不是非理性的体现,反而真正的体现了理性的一贯存在。

结束语

首先,商誉是企业实际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商誉问题极为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现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如何使并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更为合理,与商誉相关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尽可能改进会计信息质量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既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应当完成的基本目标;不断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自创商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既是信息使用者的期待,也是会计同仁的终极目标和不断努力的方向。

其次,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商誉会计问题将是本世纪会计界富有挑战性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不能期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商誉会计准则中出现的问题,当然更不能因为目前我国尚未普遍推行而放慢制定商誉会计准则的步伐。也许我们推出的商誉会计准则会受到许多限制,会存在某些缺陷,但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会计准则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一个制定、修订、完善、创新的过程。我们期待未来的商誉会计准则能为丰富会计理论宝库、完善会计实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本文提出的措施可能在商誉价值科学的确认、计量及商誉合理的后续处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欠缺或不足,但这毕竟是一次大胆且有益的尝试,希望能够对以后自创商誉的研究和探讨提供借鉴。

致谢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朱彬彬讲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朱老师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完成,朱老师都始终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她所给我的启发式、相对宽松的指导方式、对待问题的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也是我日后的学习、工作的方向。所以,我要向朱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所有授课老师和我们敬爱的辅导员,他们不仅在学业上给予了悉心教导,并且在生活中和工作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也要感谢在一起愉快度过大学生活的欧7#406的各位兄弟们,在他们的支持下我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疑惑。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用无私的爱给予我默默的关心和支持,是他们给我撑起一片蓝天,使我能够安安心心进行学习。祝他们生活安康,并把此文献给他们。

参考文献

[1] 陈禄青.对自创商誉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4,(9):20~21.

[2] 卿松.论自创商誉计量方法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财经,2004,(1):123.

[3] 危英.商誉会计概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5):84~85.

[4] 赵刚.新准则下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经济师,2006,(7):140.

[5] 安.浅谈商誉的分类[F].西藏科技,2006,(8):58.

[6] 谢爱婷.谈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00,(16):27.

[7] 徐琳抒.浅谈自创商誉的发展及思考[J].四川会计,2002,(6):14.

[8] 李瑞兰.试论新经济环境下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J].事业财会,2003,(6):38.

[9] 李远鹏.解读“负商誉悖论”[J].财会月刊(会计),2001,(18):09.

[10] 谷卫.虚拟资本与企业商誉[J].南开经济研究,2001,(2):78.

[11] FASB Statements,No.141((Business Combinations)),July.2001.

[12] FASB Statements,No.142((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 Assets)),uly.2001.

[13] Derek A. Russell, Accounting for goodwill

https://www.360docs.net/doc/c08661025.html,/accounting-articles/accounting-for-goodwill-1292847.html#ixzz1J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 观点综述 发布时间:2011-01-10 浏览人数:199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誉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日益凸现, 尤其是随 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全球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商誉成为企业并购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 但由于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使得商誉至今仍是 困扰会计界的难题之一。 2010年 6月 26日, 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 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承办的“商誉会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国际 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这是国内首次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实务界及兄弟院校会计学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财政部会计司王鹏处长、以及来自会计学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证监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商学院、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师生共 3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 教授主持, 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致开幕词。厦门大学会计系杜兴强老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杨辉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玉菊老师、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尉然先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洪金明老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谢纪刚老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沈洪涛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门瑢老师、湖南商学院朱开悉老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本次研讨会采用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围绕商誉的本质、商誉确认、商誉计量及商誉相关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研讨。研讨会评选出优秀论文 5篇, 分别是杜兴强的《商誉的性质及对权益计价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 2006) 的经验证据》, 谢纪刚、杨志海、张秋生的《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商誉中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计 量》, 冯卫东的《知识经济下商誉·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基 于企业资源观视角》、李玉菊的《有关商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徐玉德、洪金明的《商誉减值计提动机及其外部审计监管——来自 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一、商誉的本质与要素归属: 理论视角与经验证据 根据美国在线辞典 (M-Wonline Dictionary) 对商誉的定义, 商誉(goodwill)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商誉是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研究论题, 几个世纪以来, 曾经有不少学者和学术团体分别从法学、经济、会计学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目前对商誉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 、“超额收益论” 、“协同效应论” 、“总计价账户论”等。多年以来, 由于对商誉本质的争议, 直 接导致了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惑。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是资产? 费用? 负债? 能力? 还是超额收益? 应当以何种会计要素加以确认? 对此参会 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辩论。

商誉会计论文

关于商誉会计思考 摘要: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是财务会计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深受理论界重视的难题。但从笔者对股票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所做的一次小范围调查中, 反映出现实中商誉会计信息对决策所起作用非常微弱。针对这一调查结果, 本文通过对目前商誉会计中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 从对商誉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的认识,商誉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商誉会计的规范方法。 关键词:商誉计量思考 前言 商誉不仅是一个会计概念、经济概念,也是会计实务与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学术界和实务界至今对于商誉本质内涵的认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析,以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现行会计标准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 一、商誉的含义及特点 (一)、商誉的含义 商誉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具体地说,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商誉按其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两种。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外购商誉则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高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二)、商誉的特点 1、复杂性指商誉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资源优势或由于经营效率高以及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商誉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知识产权。多种因素包括生产经营能力、

商品品质和商业道德等。在市场竞争中,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决策者们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成果,其外在形式表现为社会的评价,其内在实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长期性指商誉是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长期、连续性活动逐渐形成的 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形成商誉知识产权,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和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的长期智力投入方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具有惯性特征,即可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无形的作用。 3、依附性指商誉在无形资产中属于不可确定的指无形资产,它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单独出售。它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成交,或整体合并成功后,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商誉是由企业享有的而且不可分离的权利。企业的商誉是社会或他人包括同业竞争者基于对其生产、经营、服务标准方面品质的总体评价,而这种评价是通过经营者日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与竞争活动逐渐形成的,是外界对企业的信用与名誉状况的客观认同。所以,商誉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企业,离开了某一特定的企业,这种商誉就变得毫无价值。 4、经济性指商誉是与财产权相联系的权利 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良好的声誉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对其商誉的诋毁、贬低行为,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该企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诋毁、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本质问题。 商誉作为会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源于企业合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其中,吸收合并可以说最直接地提出了商誉会计问题。吸收合并时,兼并企业出示的购买价格(购买成本)有时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把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来探讨,使商誉问题开始进入会计的视野。为了对企业兼并时表现出的商誉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创造的商誉相区别,会计界对前者(即企业合并时表现出的商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对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摸索 三明电业局多种产业部陆立丰 [内容提要]商誉及商誉会计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具争议的论题之一。商誉问题通过长期的探讨,其定义及外购商誉应确认入账的做法早已为会计理论界所同意。但对外购商誉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自创商誉是否应确认入账、以及负商誉是否存在等问题,仍旧存在广泛争议。近年来,随着企业兼并浪潮的涌现,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在对商誉性质、定义分析、明白得的基础上,从外购商誉、自创商誉、以及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这些问题的个人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关键词:商誉确认计量 正文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知识经济的进展,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各类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众多的事例证明,拥有和制造良好的商誉对企业的生存和进展是极具益处的。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之因此在久经岁月之后仍能在同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专门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其久负盛誉。可口可乐,在专门多人的心中,看起来已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代表着一种时尚、一种文化;中国的海尔,在几经风雨之后,终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声名显要。海尔集团的飞速进展,不仅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榜样,同时也为该集团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这种良好的商誉对企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现在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时期。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进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传统做法上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对商誉定义的明白得动身,对外购商誉、自创商誉和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会计摸索,并提出对商誉的理论认识和实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姓名:赵兴月 班级:会计三班 学号:10070341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商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资产。依据商誉的取得方式,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由于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誉;其他商誉即是自创商誉或称之为非外购商誉。随着当今企业拓宽生产经营渠道、开拓新的市场,商誉作为企业实现迅速发展壮大途径之一的合并活动在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商誉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其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研究的热点。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不可辨认的资产——商誉的会计处理有了明确的规范和重大变化。以更好地反映企业购并资产潜在的经济价值,进而真实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研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系统揭示了确认计量相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从商誉的概念及商誉的特征出发,明确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以及新会计准则中商誉处理的变化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

Thinking of goodwill accounting Abstract: Goodwill is an important asset of modern enterpriseWay based on goodwill, goodwill can be divided into outsourcing business reputation and goodwill. Her own purchased goodwill is formed by merger of enterprises by the purchase method of accounting of goodwill; Goodwill is created goodwill or other non purchased goodwill. . With today's enterprises to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to open up new market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s a business one of the ways to achieve the merger activity in the economy played a pivotal role. As the goodwill of the special nature of its accounting treatment has been the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February 15, 2006 issu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the non-identifiable assets - goodwill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a clear and significant change. To better reflect the potential economic value of assets acquired, and thus a true reflection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goodwill, the system reveals a recognition of measurement-related issues, not only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more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and the goodwil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rting, clear measurement and recognition of goodwill,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goodwill and new goodwil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changes in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goodwill,own goodwill, purchased goodwill

关于商誉会计的思考

关于商誉会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6-06T11:44:02.1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作者:韩雪莹[导读] 由于并购商誉在企业并购中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商誉随着市场上不断涌现的企业之间合并收购的经济交易增多而重视。本文对商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括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要:由于并购商誉在企业并购中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商誉随着市场上不断涌现的企业之间合并收购的经济交易增多而重视。本文对商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括,将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作以比较,并总结新会计准则下我国商誉的特点,商誉会计在确认条件、计量方式以及报表列示方面的实务现状。希望本文探讨可以对商誉会计发展有所实际意义。 1.商誉会计的含义 一般来讲,当收购方所付出的对价大于被收购方的可辨认净资产时,多出的金额要记为商誉,其被认为是企业的一项资产。有很多因素,比如地理位置,社会口碑,客户资源,管理团队的能力等,都会对其形成有促进作用。商誉一开始被人所知晓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授威廉·A·佩顿在《会计师手册》(Accountants’ Handbook)提出,如今已有近80年的改进和完善。 2.我国商誉会计的实务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大方向上开始呈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趋势,然而,对于我国来讲,市场状况的不成熟可能会导致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时会出现各种疏漏。本文分别从商誉的确认、后续计量和在报表上的列示,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2.1商誉的确认 目前来讲,商誉的确定以购买法为基础。在不同的合并理念下,有不同的计量结果。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基本采用“实体理论”。然而,无论是全部商誉法还是部分商誉法都采取“倒轧”的方式进行商誉的确认。 2.2商誉的后续计量 2.2.1商誉的计量方式结语 在商誉的计量中,新准则中只明确了对于并购日所确认的商誉的后续计量,却没有考虑并购双方因合并原因共享资源、结构优化等因素使期末商誉的价值大于期初价格的情况,也就没有对这方面做出规定。这可能导致不同企业的处理方式各异,以及对后续的财务报表的理解有所偏差。 2.2.2商誉的减值准备 在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新准则在计量单位、计量方式和计量时点所做出的规定可能出现在实际操作中有所障碍,从而影响其应该达到的效果。以下具体对上述几点进行分析: (1)计量单位:准则中采用“资产组”作为商誉减值准备的最小单元,然而准则对未对“资产组”做出明确要求,使得企业对其可以自行确定。 (2)计量方式:准则在折现率,预计使用年限等一些指标的选择上也未做出明确要求,但是在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的情况下,因为每期间隔时间较短,如果企业每每根据市场条件对指标做出调整,会加重其负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对商誉会计的展望 3.1加强对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把控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下,若让其更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就要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令评估机构的水平更有说服力更有可靠性。同时,商誉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时,要充分考虑当前最有力市场,参考可以获取的市场信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层级,选择最公允的方式对商誉进行估值。 3.2完善减值测试的方法 减值测试的计量单位上:我国应该明确对于商誉最小资产组的定义,借鉴美国对此的规定,完善其确认条件和和最低可接受的限度。这样可以相对统一测试单元,对实际操作减少难度,也增大了相同行业的可比性,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3.3加强信息披露 关于自创商誉的信息披露,可以在遵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利用表外披露灵活的特点,对其进行表外披露。这样从企业协同效应角度考虑,报表使用者可以更加全面衡量其对主体的影响情况。并且,当前仅仅在报表的权益列中对并购带来的商誉进行单独列报,一定程度限制了报表使用者对商誉相关信息的掌握,因此,还应该增设商誉披露项目。 4.结语 本文结合现阶段的我国市场情况,发现商誉会计在初始确认方面因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有困难,从而提出完善相关评价机构的技术水平,提高计量的可靠性。后续计量上准则对负商誉和自创商誉方面没有涉及,并且在减值准备的时点、测试单元、计量方式上存在企业自主空间较大,可能出现账面与实际有出入,建议完善减值测试的方法。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王志宏.杜丽丽.商誉之惑:商誉的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月刊.2016.(31):66-69 [3]黄晨慧.商誉会计的初始确认及后续处理的研究[J].案例研究.2016.(12):112-115 [4]王超.上市公司对商誉计量.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5.(10):16-18 [5]蒋倩如.张鸣.我国商誉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5.(20):44-46 [6]吕鹏.师书丽.商誉计量以及减值测试的矛盾和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5.(10):60-63 [7]邵争艳.商誉会计变迁国际比较与启示[J].财会通讯.2015.(07):112-115

关于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思考(doc 10页)

关于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思考(doc 10页)

在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传统做法上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对商誉定义的理解出发,对外购商誉、自创商誉和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会计思考,并提出对商誉的理论认识和实务意见,仅供参考。 二、对商誉定义的思考 ⒈有关商誉性质的微探 关于商誉的性质,学术界有许多论述,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的看法。他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了三个论点: (1).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无形价值。(2).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3).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 我们认为,上述3种观点从商誉特征或性质的不同方面研究了商誉,强调了商誉的某些特征、本质和计价方法。但三种观点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的,“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说明了商誉产生的原因,“未来超额收益的现值”说明了商誉的实质,而“总计价账户”则说明了外购商誉的计价方法。 2、对商誉定义的理解。 目前,会计界将商誉普遍定义为: 商誉是企业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通常是指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综合商誉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商誉本质上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无形资源。一般来说,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企业购并时购并方所支付的价款与被购并方净资产公允市价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正时,称为正商誉。相反,当这一差额为负时,称为负商誉。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指的外购商誉是正商誉。外购商誉在实施合并以后,实质上就转化为外购企业的自创商誉。 三、对外购商誉确认与计量的会计思考。

商誉会计理论浅谈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商誉的性质、构成因素和特性 1 (一)商誉的性质 1 (二)商誉的构成因素 2 (三)商誉的特性 2 二、商誉的会计处理 3 (一)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 3 (二)购买商誉的会计处理 4 1.购买商誉的确认 4 2.购买商誉的计量 5 3.购买商誉的摊销6二、负商誉7 (一)对负商誉的存在问题的思考7 (二)对负商誉性质的思考9 (三)对负商誉会计处理问题的思考10 参考资料11

商誉会计理论浅谈 内容摘要:目前,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性质、确认和计量以及负商誉等问题,已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应该有更深入的探讨,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商誉、负商誉 一、商誉的性质、构成因素和特性 (一)商誉的性质 关于商誉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1、超额收益能力观点 该观点认为,商誉是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的一种能力。在企业联合中,购受企业支付的买价高于所取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因为预计所取得的净资产能获取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利润,即有商誉存在。美国学者指出:“如果一家企业有优越的盈利能力,即从企业购受者的观点计算,在现有有形资源的基础上有能力获取正常的或代表性报酬率以上的盈利,而且,这种优越的营利能力不是由诸如专利或专营权等专有的权利所确立,可以认为该企业拥有商誉或一般无形价值。 2、总计价帐户观点 中南财经大学的阎德玉教授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帐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各项资产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组成部分的总和’。”究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原来企业拥有许多未入帐的资产,如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点等等。而商誉就代表了企业上述各种未入帐的无形资源。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并无冲突,超额收益能力观点说明了商誉的基本性质,总计价帐户观点则是对超额收益能力观点的补充和充实。商誉是企业的一种超额收益能力,但它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求其原因,是因为企业有一些未入帐的无形资源。从另一方面说,如果商誉作为总计价

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 点"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字 (2) 一、商誉的含义及其特征 (3) (一)商誉的产生及含义 (3) (二)商誉的特征 (4) 二、商誉的确认 (4) 三、商誉的计量 (5) (一)商誉的价值计量 (6) (二)商誉的摊销 (6) 四、我国商誉问题的研究 (7) (一)我国目前商商誉会计处理的现状 (7) (二)完善商誉会计准则的建议 (7)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商誉的会计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难题之一,但是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却是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商誉的产生、含义以及特点,从此方面对商誉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在此从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接下来对国内外在商誉的摊销问题上不同的认识进行对比,然后根据目前国内的形式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最后,负商誉的问题也是这些年商誉会计中存在的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是否对其进行确认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我们仍然要有一些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所以对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商誉摊销

自从十九世纪末商誉在会计账簿上出现以来,商誉问题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无论是名家巨擎还是学林新锐,都试图在这一问题上一展才智,论述之丰,观点之多,分歧之大,是其他会计问题所无法比拟的.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显著作用使得企业中的知识和智慧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与日俱增,并且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就是不可确定的无形资产——商誉,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商誉已逐步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 本文对商誉的会计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比较,相应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并对我国的商誉研究及其规范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完善商誉会计的理论研究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商誉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商誉的产生及其含义 追本溯源,“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Goodwill:It’s Nature and How to Value It”一文中,引用了1571年出现在英格兰的那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普遍认为,这是商业上关于商誉的最早记录。1859年,英国法官卡多佐(Cardozo)将商誉定义为: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有联系,并由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 19世纪末,商誉问题引起学术界,尤其是会计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此时,商誉普遍被理解为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例如,1888年,英国一篇会计学术论文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有代表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1)对企业好感的价值;(2)超额收益价值;(3)总计价帐户论。 各国对商誉的定义各不相同。英国第22号标准会计惯例公告(SSAP22)《商誉会计》将商誉定义为:“商誉是企业的总体价值与企业可分离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之差”,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7号意见书(APB Opinion No.17)将商誉定义为“被收买公司的成本超过其可辨认净资产价值的差额”,这两种观点都是从超额盈利观和剩余价值观的角度对商誉进行定义的。而澳大利亚第18号会

浅析商誉会计【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浅析商誉会计【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一、商誉的内涵 学术界对商誉争议一直较大,代写论文最具权威的当属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对商誉性质作的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一是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这观点认为商誉来源于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有利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的特权和好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当企业整体买价超过其各单项资产价值的总和,即认为超额支付的部分为这些无形属性的代价。二是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这里所说的“超额盈利”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取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因为短期超额赫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利得,不能因此确认企业有商誉。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是: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企业有商誉,是因为这个企业能够较为长久地获得比其他同行更高的利润。三是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总计价账户”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人账资产概念的产物。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从会计账户处理角度来看,未人账资产概念认为商誉是计量了未人账资产的结果,包括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点等。 可见虽然用不同的字眼来表示商誉,但本质是一样的,即企业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是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也是基于这一本质定义的:指企业由于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顾客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的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企业的获得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二、商誉会计争论 1、商誉的人账问题商誉通常按照其:来源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对于商誉人账争论主要包括商誉是否应该人账、人账价值的确定、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人账等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荚。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随着企业兼并、收购浪潮的涌起,企业产权交易日益活跃,商誉在数量上日益巨大,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商誉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其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具争议的议题。本文首先从商誉的内涵出发,明确商誉的计量和确认,结合商誉的目前现状,对商誉会计进行思考,并给出改进的构想。 关键词:商誉外购商誉商誉处理 1 商誉的内涵 1.1 商誉的界限 商誉表示人与人之间一种良好、友善的关系。但在企业运动中,商誉是指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具体地说,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其本质上为企业获取超额的能力。商誉的划分因形式而异,其中按照其来源不同,可将商誉分为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两种形式。其中自创商誉是基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经过企业自身的逐步积累和不断发展,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而外购商誉是指在企业合并的基础上,通过向购并企业支付高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时的差价款项。 1.2 商誉的特点 (1) 长期性 指商誉是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长期、连续性活动逐渐形成的。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形成商誉知识产权,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和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的长期智力投入方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具有惯性特征,即可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无形的作用。 (2) 依附性 指商誉在无形资产中属于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它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单独出售。它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成交,或整体合并成功后,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商誉是由企业享有的而且不可分离的权利。企业的商誉是社会或他人包括同业竞争者基于对其生产、经营、服务标准方面品质的总体评价,而这种评价是通过经营者日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与竞争活动逐渐形成的,是外界对企业的信用与名誉状况的客观认同。所以,商誉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企业,离开了某一特定的企业,这种商誉就变得毫无价值。 (3) 经济性。 指商誉是与财产权相联系的权利。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良好的声誉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对其商誉的诋毁、贬低行为,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该企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诋毁、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商誉的确认是商誉计量、记录等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的,商誉按取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一项无形资源。自创商誉是否予以确认,一直是会计界颇受争议的问题。由于自创商誉通常具有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以及所代表的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各国会计准则都规定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 2. 1 外购商誉的确认 将外购商誊确认为一定的会计要素项目是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起点。目前世界各国确认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1)将外购商誉资本化为企业的永久性资产,以后时期不摊销;(2)将外购商誉资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以后一定时期内系统分期摊销;(3)外购商誉不资本化为企业的资产项目,而是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立即注销。 三种处理方法的分歧在于是否将外购商誉资本化。在我国,当控股公司购买

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商誉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商誉对企业全部资产来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如今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商誉作为现代企业中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与企业的现实收益与未来发展关系密切。因此,企业商誉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经营者与投资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商誉会计处理并不是很完善。研究商誉会计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商誉的特点到形成过程及现状再到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誉会计;处理问题;解决对策 1.有关商誉会计的理解 1.1商誉会计的定义 商誉是指企业通过掌握先进的技术或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条件获得客户的信任,在预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的。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商誉的确认、计量、财务处理、披露等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商誉本质问题。 1.2商誉的本身的性质 对于某些事物的相对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不同的时期对于商誉的概念与解析有所不同,其中关于商誉本身性质的理解,相对具有威慑力的解释是美国权威会计学者(亨德里克森)所阐述的《会计理论》文章中提到的三个概念,分别是“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以及“总计价账户论”。以上所述的三个概念论被誉为商誉的“三元理论”。 “三元论”是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介绍的商誉的本质。好感价值论是从资产的角度定义的商誉,但它只列举了商誉的特点却不能很好的解决商誉计价问题。超额收益论中说能够产生超额收益,但没强调其产生因素的多样化。总计价账户论是从方法的角度说明的商誉的计量方法,而并非定义。 2.商誉会计理论 2.1商誉的确认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问题。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由确认商誉开始。因此,商誉的确认尤为重要。商誉按其形成来源的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 2.1.1自创商誉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身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并且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虽然承认自创商誉的存在,但各国会计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会计界对自创商誉的处理态度一般是不进行确认和计量。 2.1.2合并商誉 也称购买商誉,是在企业合并时,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并购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差额为正就会形成正商誉,合并商誉差额为负即负商誉。合并商誉产生于企业的合并且所占收购价格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将其作为一项资产确认,或将其注销作为收购企业股东权益的减少。 2.2商誉的计量 由于没有对自创商誉计量的相关规定,因此,商誉的计量其实就是合并商誉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 11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新经济时代,商誉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则成为会计核算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对于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应该有更深入的探讨,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贡献。本文以商誉的定义、性质、构成为基础,对自创商誉、外购商誉、负商誉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负商誉;减值测试 ? 在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贡献与影响与日俱增的知识信息时代,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是日益频繁。由于商誉在这些经济业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对商誉在企业中的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其账务处理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商誉问题的研究在会计学上是争论不休的,以至于有学者说:“会计学界争议最大,讨论时间最持久,至今仍有意见分歧,恐怕莫过于‘商誉’”。那么在现今社会,我们在商誉问题上的争论主要有:商誉性质的不同认识、自创商誉是否进行确认、外购商誉的计量问题及负商誉是否存在等。关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会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商誉理论概述 (一)商誉含义的理解 商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在企业会计账簿上的商誉,反映的并不是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或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而是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实际交易价格与企业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尽管早期人们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带有一些无可奈何的意味,但商誉概念的产生,在会计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因为商誉概念在会计上取得合法身份后,其他的无形经济要素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等也相继得到了合法认可,人们的认识由量变达到质变,于是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贵州大学国资处的胡北忠在《商誉计量及财务处理浅析》中说:“从企业经济发展来看,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但无法具体区分,能够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资本化价值。”商誉是反映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美国FASB将商誉界定为:一种不能独立于企业整体而存在,无法具体衡量其形成所需的成本,且其价值不能单独计量、不能独立出售的无形资产。从各种定义来看,商誉是依附企业而存在的,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的资产。由于商誉是企业各种未入账的不可单独确认的无形资源的混合,这就决定了商誉是与企业联为一体不可分的。因为它不能独立存在,具有附着性特征,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环境紧密相连。它既不能单独转让、出售,也不能以独立的一项资产作为投资,所以,它只能依附于企业整体。 (二)构成商誉的主要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在会计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虽然商誉的构成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构成商誉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15项:(1)杰出的管理队伍;(2)优秀的销售组织;(3)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4)有效的广告;(5)秘密的工艺技术或配方;(6)良好的劳资关系;(7)优秀的资信级别;(8)领先的员工培训计划;(9)在社会中较高的地位;(10)才能或资源的发现;(11)优惠的纳税条件;(12)有利的政府政策;(13)与其他公司的良好协作;(14)占有战略性的

论文--商誉会计若干问题的讨论

商誉会计若干问题的讨论 一、商誉的形成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 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对商誉的最早记录。初期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在1901年英国的税收专员案中,法院将商誉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入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优势。”19世纪末,英国一学者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具代表性,即认为商誉是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在20世纪,商誉进一步演变为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誉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对商誉的一般定义为: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水平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商誉按其形成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渐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合并商誉也称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正即形成正商誉;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负即形成负商誉。 二、对商誉本质的思考 商誉的经济含义是企业收益水平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差额的资本化价格。它是由顾客形成的良好声誉、企业管理卓著、经营效率较好、生产技术的垄断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所产生的。 商誉能为企业创造间接的经济效益。它之所以作为一项资产具有价值,正是因为它的这种效益性特征。它是企业收益水平与按社会平均收益率计算的差额的资本化价格。人们通常是采用资本化率把企业超额收益还原求得商誉价格的,而资本化率实际上又是投资(投入资本)报酬率,企业超额收益经过还原所得的就是创造这种超额收益的资本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发布时间:2011-01-10 浏览人数:199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誉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日益凸现, 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商誉成为企业并购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 但由于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使得商誉至今仍是困扰会计界的难题之一。 2010年6月26日, 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承办的“商誉会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 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这是国内首次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实务界及兄弟院校会计学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财政部会计司王鹏处长、以及来自会计学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证监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商学院、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师生共3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教授主持, 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致开幕词。厦门大学会计系杜兴强老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杨辉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玉菊老师、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尉然先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洪金明老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纪刚老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沈洪涛老师、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门瑢老师、湖南商学院朱开悉老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本次研讨会采用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围绕商誉 的本质、商誉确认、商誉计量及商誉相关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研讨。研讨会评选出优秀论文5篇, 分别是杜兴强的《商誉的性质及对权益计价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的经验证据》, 谢纪刚、杨志海、张秋生的《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商誉中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计量》, 冯卫东的《知识经济下商誉·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基于企业资源观视角》、李玉菊的《有关商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徐玉德、洪金明的《商誉减值计提动机及其外部审计监管——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一、商誉的本质与要素归属: 理论视角与经验证据 根据美国在线辞典(M-Wonline Dictionary) 对商誉的定义, 商誉(goodwill)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商誉是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研究论题, 几个世纪以来, 曾经有不少学者和学术团体分别从法学、经济、会计学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目前对商誉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 、“超额收益论” 、“协同效应论” 、“总计价账户论”等。多年以来, 由于对商誉本质的争议, 直接导致了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惑。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是资产? 费用? 负债? 能力? 还是超额收益? 应当以何种会计要素加以确认? 对此参会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